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精选9篇)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篇1

邓小平理论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和结晶,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奋勇前进的航灯。x月xx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xxx周年纪念日。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他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波澜壮阔,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综合国力愈益强盛起来,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纪念和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对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党中央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我们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就必须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牢固坚持“三个一切”,即:“发展高于一切,改革推动一切,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一、坚持发展高于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的 著名论断。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硬道理,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作为我们通许县要加快发展,就必须立足县情,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握好“一二三”,即明确一个定位,破解二个难题,塑造三个形象。一是明确一个定位。要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正确分析我们的优势,明确一个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切实可行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定位。目前我们通许县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这就是我们的县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立足现有工业基础,依托资源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围绕这个定位,我们制定了以富民强县为总目标,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居民增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开放带动、城镇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工作思路,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后几年我们要着力培植酿酒、粮油加工、机械、纺织、化工、畜产品加工、灯饰七大产业,通过产业规模的壮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特色,从而以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破解二个难题。一个是农业大而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另一个是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三是塑造三个形象。即塑造一个诚信负责的政府形象、开放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形象、开明亲商的群众形象,通过塑造三个形象,大力改善我们的投资环境。

二、坚持改革推动一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们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但要加快发展,必须全面开放,加快改革步伐,实施全面开放。以更大的魄力,更加有效的措施,超常规的思维,推进改革的逐步深入。首先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触及产权,必须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坚持“改、破、割、租、卖、送”的思路,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以盘活存量促进增量扩大,以引进增量带动存量的盘活。首先要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为先导,即要进一步认清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要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改革必须深化的观念,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利,不管改革进行到哪一步,哪怕改到自己头上,涉及到自己利益,都要坚定不移,全力支持。其次,股份合作制企业要勇于进行二次改制。我们的企业过去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改制,改制的主要形式是在“两个承接”的基础上,在内部进行的资产股份化重组,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外部资金、技术、人才和新机制的介入,实行二次改制迫在眉睫。第三,改革领域要进一步拓展,要积极抓好流通领域等系统的改革改制,加快国退民进步伐,以开放推进流通领域的改革。

要通过改革开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畜牧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存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偏低的问题。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要在“大”字上搞突破,扩大群体规模;其二是在“优”字上做文章,优化发展环境,建好优质基地;第三是在“连”字上下功夫,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要围绕农业产业化搞引进,以资源优势促开放,千方百计地吸引外地企业到我们这里建基地,搞精深加工,推进农副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减少“源”字号农副产品,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要通过改革开放,加快城市化进程。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采取资产置换,民办公助、产权拍卖、引资开发等方法,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多元投入,实现以城养城、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坚持稳定压倒一切。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所以我们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把稳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努力克服就稳定抓稳定的倾向,采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综合治理的原则,保持农村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一是夯实基础,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保证,是保持农村稳定的基础。我们要把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巩固基层农村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这一主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机制。我们将抽调机关干部下基层开展联乡驻村帮扶和“扶强治弱”工作,组织35岁以下的县乡干部到村任职,让农村基层干部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兴农富民能力,使农村基层干部不断增强适应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大局稳定提供有效服务。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对部分后进村、少数瘫痪的支部下大力气抓好整顿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要大力开展政策法纪教育活动,使干部进一步明确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增强按政策办事,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使群众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二是要创新机制,狠抓信访稳定工作。要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其他领导分头抓、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制度,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加大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正确对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对待群众上访所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思考,扑下身子去解决,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小事变大事,简单(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问题拖成复杂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切实减少信访源。搞好信访法规宣传,使各级各部门自觉按照信访法规的要求,依法处理信访事项,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使广大群众依法进行信访活动,自觉维护信访秩序。要认真排查不稳定因素,继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搞好“严打”,为群众生产、生活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篇2

一、培育市场主体, 突出增量发展

把放开培育市场主体作为增加县域经济总量的重要途径, 努力做多做强做大市场主体。

一是实施“百千万”工程。孝感市遵循“非禁即入”的原则, 放宽准入条件, 开展“服务百家重点企业、办好千件实事、催生万户市场主体”活动, 在投资领域、经营资格、土地供应、要素配置、建设融资等方面又好又快地服务企业, 从而催生壮大市场主体。2009年, 县域新增内资企业1141家、私营企业1347户、个体工商户1.8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40户, 分别比上年增长104%、50%、43%、529%。据湖北省工商局统计通报, 今年1—7月孝感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3551家, 同比增长33.1%, 私营企业和注册资本的增长率居全省第一。

二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孝感市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科技含量较高、市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促进“小进规”、“规进档”。2009年, 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35家, 比上年净增131家, 创历史新高;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78家, 净增18家。今年上半年, 县域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家。

三是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利用孝感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多的优势, 用亲情、乡情吸引回归投资兴业, 形成了企业回迁、资本回流、人才回乡、技术回援、信息回传的可喜局面。截至今年6月, 孝感市县域累计引进投资10万元以上的回归项目1.1万多个, 到资总额233亿元, 成为壮大市场主体的重要力量。

二、坚持工业强县, 突出集群发展

坚持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培育重点产业, 壮大产业集群, 努力实现县域工业的新跨越。

一是抓重点产业。孝感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 制定并组织实施了重点产业三年倍增计划, 到2012年, 11个重点工业门类的主营收入实现翻一番。各县市区立足产业优势, 相应制定实施县域产业倍增计划, 集中力量扶持集群核心企业, 培育集群关联企业, 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式、链条式发展。目前已形成汉川纺织服装、金属制品、食品加工, 应城盐化工、精细化工, 孝南纸制品、新材料, 安陆粮油机械、食品加工, 云梦盐化工、塑料包装, 孝昌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 大悟磷化工、新能源等大小特色产业集群20多个。其中, 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2个、过50亿元的2个、过30亿元的3个, 6个产业集群进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行列。

二是抓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为主筑巢引凤, 引导优势企业、优质资源、优良要素向园区集中, 把园区建成工业化平台、产业集群发展高地。努力做到征地拆迁补偿还建、水电路气通讯绿化配套、行政保障服务“三个快半拍”, 创新征地、落户、配建、融资等管理服务方式, 提高园区承载力、吸引力。到去年底, 孝感市县域共有省级开发区7个、工业园区11个, 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3家, 实现工业增加值102亿元, 占县域工业经济总量54%。

三是抓建设项目。抢抓国家产业政策机遇和国内外市场机遇, 市县两级每年抓一批产业建设项目、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 领导挂帅、专班负责、动态管理、跟踪考评、有效推进。2009年, 孝感市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7亿元, 比上年增长46.7%。今年上半年, 县域在建项目1940个, 同比增加581个, 其中城镇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965个, 完成投资227亿元。一批产业项目投产, 一批正在加紧建设, 发展后劲不断增大。

三、全力扩大开放, 突出招商发展

一是开展“三定”招商。在全面招商的同时, 孝感市按照重点产业倍增计划确定的招商引资目标, 瞄准国内行业细分的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 定企业、定金额、定时限重点招商。市县两级成立近40个招商引资小分队, 成功引进福建银鹭、江苏金红叶、天津宝迪、浙江悍马等一批国内行业领先企业。2009年, 县域引进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12个, 比上年增加8个;今年以来又引进重大项目15个。

二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通过经常走出去、请进来, 全面实在地推介市县区位、交通、劳动力、环境、商务成本等比较优势, 不断拓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港澳台等重点区域招商平台, “批发”招商和“零售”招商相结合, 招商成效越来越大。2009年, 孝感市县域国内引资123亿元, 增长12.4%。今年上半年国内引资110亿元, 同比增长52.1%。

三是主动对接武汉产业。在加快融入武汉、融入武汉城市圈过程中, 孝感市抢抓武汉产业调整和发展机遇, 采取“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孝感”、“总部在武汉、制造在孝感”等方式, 积极有效地开展汉孝产业合作。2009年, 县域引进武汉项目504个、协议金额255亿元, 同比增长38.6%。今年上半年, 县域引进武汉项目329个, 引进资金140亿元, 增长44.7%。

四、推进城乡互动, 突出统筹发展

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 引导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 公共服务向县域倾斜, 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以孝感中心城市为核心、县级城市为支撑、重点镇为节点的城镇网络建设。扎实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农田水利、乡村清洁、公共服务等为重点的新农村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突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产品, 提高粮棉油、畜禽、蔬菜、水产、果药等板块农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水平。2009年, 孝感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45亿元, 增长5.8%;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利税分别增长17.9%和20%;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249亿元, 增长14.9%。

二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努力扩大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 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残疾帮扶、老龄服务、困难救助等各项社会事业, 维护社会稳定。孝感市县两级政府每年承诺并超额完成了改善民生的“十件实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 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分别达到98%和97%;农村低保16.5万人, 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9100多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住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 1.6万多户农村特困户危房完成改造, 15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完善了县乡公路网, 建成通村通湾公路7588公里。

三是统筹城乡绿色发展。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严禁污染项目, 严控高能耗项目, 避免低水平重复项目, 促进县域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孝感市县两级确定了727平方公里的“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示范点, 一大批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节能减排项目开工建设, 有的已发挥功用。开展云应地区盐化工、汉川火力发电、黄麦岭磷化工三大循环经济试点, 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20多家, 关闭“四小”企业32家。全市“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预计分别比省定目标多下降0.01万吨和0.04万吨。

五、不断优化环境, 突出创新发展

坚持把改善发展环境当作大事来抓, 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办事难问题, 增创软环境比较优势。

一是促进观念更新。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引导思路, 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大开放观念,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也应清醒地看到与全省、全国经济强县的差距, 竭力争取, 利用县外资源、县外市场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第一”的理念, 坚持市县两级“四大家”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 实行“直通车”服务, 又好又快地服务企业发展。

二是改革行政审批。以“审批项目最少、办事环节最简、申报资料最少、办事时间最短、收费标准最低”为目标,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去年孝感市政府系统减少审批环节148个, 减少申报资料207条, 压缩278个事项办理时间合计1115天, 取消、降低收费项目29个。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在推行集中审批的基础上, 结合推行电子政务, 实现了网上审批和同步电子监察。

三是推进服务创新。第一, 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 对重点企业和项目, 从立项、审批、开工、竣工到正常生产经营, 所有行政事项由专班专人提供全过程服务。第二, 实行上下联动服务, 充分发挥市县乡行政服务网络的作用, 建立高效互动机制, 积极服务各类市场主体。第三, 实行金融供求对接服务, 保障重点企业和项目的融资需求, 切实有效地解决小企业融资难、涉农经济融资难问题, 推动金融产品、服务创新, 努力畅通县域经济“血液”。至今年7月底, 孝感市县域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7%, 提前完成全年信贷任务。其中涉农贷款余额增长37.2%, 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长55.4%。

孝感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并学习借鉴兄弟市州的发展经验, 继续开放创新, 奋力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篇3

2013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广东加快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确立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以此撬动粤东西北摆脱“散步式发展”,努力实现跨越发展。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公布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将连平纳入原中央苏区范围,明确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的扶持力度,并确定原中央苏区享受西部政策。这一切对连平而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日前,记者在连平采访中了解到,连平县抢抓发展机遇,结合自身优势,积极研究与《规划》和《决定》对接的重大项目,深入实施“工业富县”、“生态文明”战略,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努力打好园区建设、交通建设和城镇建设“三场攻坚战”,在全县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大广高速公路(连平段)建设进展顺利,成为粤境全线工程建设进度最快、最顺利的县;园区扩容提质,吸引大批高质量项目落户园区,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增速;城市建设全力加速,一批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启动,实现“发展与美丽共赢”的连平新型城镇化。

【交通篇】

“高速攻坚”带动重点项目大突破

记者一行在连平采访时,从大广高速连平城南互通建设现场经过,只见工地上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施工着。工程车辆在工地不停地穿梭着,大型机械在高空作业……

两年前的9月15日,连平县成功举行大广高速公路连平段工程动工庆典仪式,当天河源市委书记何忠友亲临动工现场,宣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连平全县上下,无不欢欣鼓舞。两年来,连平的各级领导和建设者们以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全面推进工程建设,成为大广高速公路粤境全线工程建设进度最快、最顺利的县。

大广高速公路是国家规划建设的重要纵向高速公路之一,也是广东省出省的主要通道之一。大广高速公路连平段全长60.8公里,是粤境全线隧道最长、桥梁最多、施工难度最大、地质环境最复杂的工程段。记者从连平县高速办了解到,大广高速公路连平段已累计完成工程投资29.56亿元,路基工程已完成90%,预计今年9月份全面完成路基工程,年底完成桥梁工程及80%的隧道工程,2015年建成通车。

近年来,连平县坚持围绕“大交通,大发展”目标,抢抓中央和省的政策机遇,举全县之力,打好高速公路攻坚战。为了真正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除了2012年开始动工建设大广高速公路,该县还同时规划建设汕昆、武深(粤湘)高速公路,S341和S230线省道改国道建设,县道、新农村公路水泥硬底化建设和乡镇客运站、行政候车亭建设,不断完善连平县公路交通网络,构建“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提升该县外通内连能力和交通区位优势,成为北接大内陆,南连珠三角,连接广东、广西、云南、江西、湖南、贵州的“六省通衢”。随着公路建设投入增加,连平县规划的“三纵一横”高速公路网雏形基本形成,逐渐形成国道G105线、粤赣高速、大广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汕昆高速、省道S341灯官线和S230定忠线横跨东西,纵横交错,县乡公路为节点的比较完善的综合交通公路网络,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高速公路建设同时带动了该县重点项目建设的突破。去年,该县省市10个重点项目全面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累计完成投资40.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0%。其中大广高速已投入21.9亿元,瓮潭灌区加固改造工程项目完成投资8263万元并全面竣工;大湖水小流域综合治理、陂头燕岩六祖古寺、保障性住房全部按计划完成投资。县城东扩南移有新进展,连平新城50米主干道、新客运站等项目正在实施。实施了30多公里省道、100多公里县乡村道路升级改造。

【园区篇】

连平工业新城正在悄然崛起

“连平落后,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发展滞后。”县委主要领导认为,国家把连平规划为生态发展区,绝不是不准连平发展工业,如果没有工业的反哺和主导产业的支撑,良好的生态最终难以为继。基于这样的认识,连平县委、县政府把工业园作为优结构、强后劲的主战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好项目、大项目纷纷落户连平,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连平县工业园包括“两园两邨”(生态工业园、产业物流园、忠信工业邨、石龙工业邨),分别位于连平县的三角镇、隆街镇、忠信镇和县城。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52.3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8平方公里。据统计,全县“两园两邨”现有落户项目103宗,已建成投产64宗,在建23宗,筹建16宗。今年1至8月工业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78.17亿元,工业增加值28.86亿元,税收入库2997万元。

记者日前来到位于忠信镇的连平生态工业园,这里规划整齐划一,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据园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园已完成4.3平方公里的首期建设,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初步形成了以电子科技、精密机械制造、绿色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工业新城。“园区扩容提质后,前景非常好。”在谈到园区未来发展时,该负责人信心十足。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去年以来,连平县委、县政府在完善连平生态工业园区一期的基础上,启动了园区二期扩容工程,投资9334万元用于园区扩容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生态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和配套管网建设,其中投入4000多万元完成907亩征地与部队建设用地置换,扩展了园区发展空间,保障了项目建设用地。

目前,园区二期扩容面积近3000亩,其中1300多亩已完成“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已全部完成。此外,深圳南山区已同意集中精力共同打造南山(连平)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南山(连平)经济特别合作区,初步确定机械制造、新材料(兼顾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并且在园区运营机制、资源深度开发和产业聚集、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争创全省产业转移示范园。

nlc202309020026

为打好园区建设攻坚战,去年年初以来,该县还进一步深入实施工业富县战略,提出全场紧逼、“园区赛马”的工作措施,专门出台了落实市提出的“三个50”工程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采取“13+4”模式积极开展“园区赛马”活动,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项目考评奖励和贷款贴息,落实项目建设“三定”制度,千方百计抓招商、抓投资、抓项目、抓服务,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大干工业的浓厚氛围。结果,“四个一批”、“三个50”工程不仅均提前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而且产业聚集迈出重要一步,企业发展效益变好。此外,该县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益,广晟钨矿深加工项目已获省国资委批准,广东欣园矿业实现竣工投产,一批大型饮用水、酿酒等项目加快落地建设。

县委办的同志告诉记者,随着连平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园区基础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连平“两园两邨”的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承接港、澳、台和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宝地。

县委书记钟明表示,今后园区建设的重点将是加快园区扩能增效,今年力争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9亿元以上;力争到2017年共建园区开发面积由目前的4.87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形成一批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主导产业,力争到2017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比2013年翻一番,分别达到200亿和80亿;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5.8%以上。

【城镇篇】

城乡建设实现发展与美丽“共赢”

早就听说连平是一个生态特别好的山区县。我们来到县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放眼望去,碧空如洗,蓝得仿佛透明一般,阳光从枝蔓间洒下来,在地上投出斑驳的光影。闭上眼睛,深深吸上一口气,顿时感觉神清气爽。

徜徉在县城大街上,眼前,一片建设繁忙景象:县城“十字街”、富民新区二期、文化体育中心改造、南山公园地质灾害治理及升级改造、工人文化宫和商业中心改建等一大批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动工……

去年以来,连平县抓住省委、省政府推动城镇扩容提质这一战略机遇,乘势而上,科学谋划,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带动,大力开展“城镇建设提速年”活动,切实加快了城镇建设扩容提质步伐。在城镇建设上,作为全国文明县城,连平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人”的原则,实现“发展与美丽共赢”的连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据介绍,去年连平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研究城建项目的专项会议就累计达13次,先后谋划并推进了县城各项建设。

记者在县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也了解到,近年来,该县以“全国文明县城”为新的定位,以“客家古邑、生态连平”为城市形象,以“文化、旅游”为两大主题,围绕现成发展定位,大力实施东扩南移战略,县城规划面积从原来的29.8平方公里增加到50平方公里,大力推进连平九连新城、富民新区、东河小区建设。连平坚持以重点项目建设拉动城镇扩容,特别是连平新城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影剧院、文化广场、亲水步道和一批大型地产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国际大酒店完成主体工程并开始装修,忠信山水城已动工建设,威斯达及隆街星级酒店已完成征地。同时一批城镇供水、供电、排污、道路、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一批老城改造项目加快推进,绿化、亮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县城设立了互通出入口,大大提升了县城区位优势,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明显增强。

连平,这幅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图景在世人面前正徐徐展开。

【民生篇】

民生工程助力百姓福祉增强

“教育创强”、扶贫“双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实施,为建设幸福连平、增强百姓福祉助力。

据了解,近年来,连平县加大民生事业建设力度。2013年12月,创建省教育强县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顺利通过省督导验收,成为河源市首个“广东省教育强县”。同时,连平县还出台了《关于加快连平教育发展的决定》,积极创新教育管理机制,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去年,连平县36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筹集帮扶资金合计4000多万元,启动帮扶项目147个,完成5395户农房改造和491户“两不具备”搬迁户。几年的扶贫“双到”工作,使许多贫困村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项目,贫困户收入增加,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去年以来,连平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先后完成了8个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连平还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其中新农保稳步扩面,城乡低保月补差标准提高,192户“全倒户”房屋重建顺利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建成418套,新增开工532套。

记者在连平采访的时候,还获悉,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根据省、市要求,县里已相继编制了《连平县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试点示范方案》、《连平县建设粤赣边境加工贸易试验区规划方案》、《生态旅游建设规划》、《关于连平县服务业的调研汇报》、《连平县物流园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等,正逐级上报,待上级各有关部门批复。相信有了中央、省的政策扶持,连平“广东香格里拉”的美好愿景一定会早日实现。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篇4

一、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按照市委**书记在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提出的“农村经济要在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的新要求,我们完善了突出发展生猪、水果、蚕桑、薯类和劳务输出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健全机制,创新举措,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是培育龙头,延伸链条。先后引进巨农、七环、齐祥三大龙头企业,建成生猪良繁、饲料加工、肉食品加工与销售的生猪产业链,带动全县建成标准化圈舍7.8万平方米,饲养LY母猪1800头,DLY肉猪9200多头。支持巨农公司投资650万元建设千亩有机果基地和库容1200吨的水果气调保鲜库,与年加工鲜果5万吨的可口爽公司,形成产、供、销一体的水果产业链,带动了三坝、骑龙等以标准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依托赛克斯丝绸、台州海峡丝绸等龙头企业,巩固发展了龙蚕、兴旺等20个蚕桑基地乡镇。引进北京荷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立薯类种脱毒育苗基地和加工厂,将带动薯类种植10万亩。同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和运销大户。二是创新模式,连利连心。我们在生猪产业发展上,探索出了企业、中介组织、农户之间利益联结的三种模式。企业托养模式。由政府组织发动,农户自愿申请,生猪良繁企业审查认可,采取“统一建圈标准、统一传授技术、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治病、统一回收销售”的办法,发展DLY肉猪养殖小区。达到约定回收标准的,公司统一回收,并按60元/头的标准支付劳务费;超过约定标准的,按市场价全部返还给农民。现巨农公司已发展“养殖家园”4个,发放仔猪9200多头。“良繁企业+担保公司+金融单位+加工企业+养殖大户”发展模式。由良繁企业、担保公司、金融单位和加工企业共同考察认证,确定专重大户;生猪发展投资担保公司为养殖大户提供信用担保,金融单位提供信贷支付,良繁企业,赊猪或赊料,加工企业预付部分收购资金预约售猪,扶持大户发展。目前,已采取这种模式发展了年出栏DLY肉猪5000头以上的大户4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加工企业与专合组织签订购销合同,由专合组织负责组织生产、技术指导和收购销售,加工企业按3—5元/头支付专合组织的组织费,按高于市场价200—250元/吨支付农户售猪款。目前,齐祥食品公司已与我县部分专业组织签订了购销合同。三是政策驱动,增大投入。争取信贷支持。积极协调银政、银企关系,争取金融单位信贷投入。今年以来,县农村信用社采取“三就地、三优先、三放宽、一优惠”的办法,已为生猪发展注入信贷资金1400万元。突出激励带动。今年安排财政资金500万元,重点用于奖励支持生猪良繁体系建设,以此激活了全县8560万元民间资本投入生猪发展。由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同筹资100万元建立了“生猪发展金”,主要用于奖励养殖企业、专重大户和重大疫病防治。强化资金保障。按照市场化运作,由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同出资300万元,组建了会员制的“生猪发展投资担保公司”,已为4户大户担保250万元用于规模发展优质肉猪。四是用活土地,规模经营。采用出租、托管、转包、入股等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向业主、能人和专合组织集中,目前全县业主已达到1100多个,经营土地9.8万亩。

二、构建招改结合、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推动工业经济全面振兴我们按照市委**书记提出的“产业是支撑”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确立了电力、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创新运行机制,坚持招改结合,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一是坚持国退民进,招改结合上效益。直面县属工业企业除绝大部分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资产负债率高达123%、5300多名职工下岗、群访时有发生的严峻现实,我们把深化企业改革作为振兴工业的突破口,坚持“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百分之百转换机制、百分之百转变职工身份、百分之百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国退民进,全面完成了烟厂、钢厂、丝绸厂、麻纺厂、肉联厂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改革。同时大力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2.5亿元,新建航星钢铁、金华纺织等1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盘活存量资产3.1亿元,安置下岗职工3200多名,年增加税收400万元,职工年收入增长130%,工业经济全面振兴。二是坚持产业主导,培育骨干立支柱。为了做强电力产业,引进省港航公司控股新建金溪电站;马电公司通过优化重组,强强联合,效益明显提升。为了做强机械冶金业,引进福建、达州和遂宁客商分别新建金坛电化、易熠冶金、航星钢铁和天府兴贵四家企业;公开拍卖嘉宝公司国有股份,企业活力增强,产销两量。为了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北京、浙江、成都和南充客商分别投资新建荷田薯业、台州海峡、齐祥食品、金华纺织和赛克斯丝绸五家企业。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做强产业增实力。引导企业围绕市场调结构、增投入、上技改、强管理,增强竞争力。赛克斯丝绸公司今年收购全县茧站,形成了原料收购、缫丝、织绸一条龙生产体系;金华纺织公司正投资扩建一条1万锭棉纱生产线;齐祥食品公司正投资新建万头生猪良繁养殖场和饲料厂;泰兴纺织公司正投资新建5000锭棉纱生产线;航星钢铁公司第三期技改即将完成。为适应市场竞争,金华纺织、台州海峡和赛克斯丝绸分别引进了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篇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和劳务经济。统筹城乡规划,集约利用土地,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强产业布局,促进特色产业向城镇集中,引导更多农民进入城镇,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这是国家针对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要求提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统筹发展规划,构筑县域发展框架

一是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必须统筹考虑城乡生产力、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以总体规划为龙头,科学编制分区规划和土地、道路、电力、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信息网络等专项规划,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城乡、互联互通、有机融合的规划体系。

二是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价机制。对各项规划的实施进行跟踪评价,并根据评价情况,依法对有关规划适时进行

调整,以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使小规划服从大规划,近期规划服从长远规划,局部规划服从整体规划。

三是规划建设新型社区。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利用现有公共资源的原则,积极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和园中村的规划和改造。把交通比较便利、发展潜力比较大的行政村规划为新型社区,使之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和城乡融合的示范窗口。

统筹产业发展,夯实县域发展的经济基础

一是把延伸产业链作为城乡产业融合的重大举措。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新产品开发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推动产业链延伸项目、产业配套项目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向乡镇特色工业园区集聚,提高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城乡产业融合的突破口。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特别是发挥特色农产品丰富的优势,大力培育生物医药、中藏药、酿造业、纺织业、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城乡产业之间的互联互动。

三是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城乡产业融合的结合点。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业优势产业,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能力,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篇6

平邑县人民政府

今后三年,是我县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攻坚时期。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提报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与重点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县今后三年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任务目标和发展重点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富民强县、社会和谐为出发点,以打造鲁南地区经济强县、全国知名的旅游大县、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县、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县“四县”为目标,着力加快发展速度、膨胀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改善民生,实现县域经济新一轮的跨越发展。

二、计划目标

到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5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递增2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5亿元,年递增3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年递增3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8亿元,年递增25%;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年递增

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

达到24430元和11570元,年递增分别19%和20%。

三、发展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扎实推进大城建、大项目、大旅游建设,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和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再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立足点,加快提高教育水平,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四、发展重点

(一)科学规划布局,打造七大园区。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资源互补、衔接配套、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县域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形成资源共享、要素流动、产业集聚的区域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七大产业园区。

1、平邑经济开发区。围绕“经济新区、工业新区、城市新区”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开发区总体规划,启动开发区二期扩区建设,规划扩区面积2平方公里。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到2013年,建成产值达到136亿元的全省最具活力的开发区之一。

2、城东中小项目聚集区。在平邑县城以东,温水镇以西,规划建设占地13平方公里的中小项目聚集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配套政策,改善环境,完善设施,吸引民间资本金进驻,搞活民营经济。到2013年,建成集工业、商贸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小项目聚集区。

3、中国(地方)国际罐头城。立足现有基础,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构筑特色、形成优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重点完成投资4000万元的赵霞物流园、投资2200万元的岳庄水厂和投资3000万元的燃气管道建设,进一步提高罐头城的配套承载能力。

4、中国国际石材城。进一步完善国际石材城建设规划,投资1.5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石材企业的开采和加工秩序,石材加工企业做到废水“零排放”,废料和废渣等固体废物统一清运、集中规范处置并综合利用。坚持扶优扶强、引大引强、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原则,重点完成投资20亿元、占地2000亩的北方石材营销市场建设,推进石材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全面提升石材产业的管理水平。

5、中国(仲村)棉纺手套城。按照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聚集的发展思路,以仲村镇为中心投资5000万元建设占地2000亩的中国棉纺手套城。到2013年,建成产业链较为完整、市场竞争和产业扩张能力较强的棉纺手套产业集群,把仲村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集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国棉纺手套城。

6、中国优质天然石膏加工基地。以万庄石膏工业园为依托,向东延伸,将柏林、卞桥、资邱石膏工业园联结起来,形成具有较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的东西带状石膏工业走廊。以北新建材、金信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提高石膏加工规模,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7、中国金银花种植加工营销基地。以流峪、郑城、白彦、临涧等乡镇为依托,加快金银花GAP生产基地建设。投资8000万元在郑城镇建设大型金银花等中药材交易市场,投资1亿元在流峪镇建设金银花中药材博物馆及物流城,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构建物流信息平台、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网络。

(二)突出招大引强,膨胀经济实力。把招商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坚持招大引强、招高引新不动摇,充分挖掘我县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推介宣传,瞄准先进发达地区,盯着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力争新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到2013年,引进投资过5亿元的项目30个以上,过10亿元的项目10个,过20亿元的3个。

(三)突出提质增效,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基础设施等支撑,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北部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黄桃、葡萄、蓝莓、大蒜、马铃薯、西瓜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以南部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花生、中药材、大樱桃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大力推进以金银花、果品、蔬菜、黄烟等为重点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争创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加快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到2013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5个。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

上。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转化升值,重点发展温水大蒜、保太土豆、武台黄桃、白彦樱桃、资邱西瓜等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突出优化升级,发展新型工业。今后三年,我县将把实施好“三四五”工业提升工程做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培育壮大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机械、化工、造纸、黄金等四大优势产业,规范提升罐头、石膏、石材、手套、金银花等五大特色产业。争取到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40家,新增利税过亿元的骨干企业20家以上,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2家以上,产值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5个,其中过百亿元的3个。

1、培植壮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依托市政府在我县巨皇太阳能公司建立的“临沂市光伏工程研究中心”,投资6000万元完成光伏跟踪系统产业化,重点研发太阳能光伏电站、照明灯具和移动空调等系列产品,进一步延伸光伏产业链条。中药材产业:发挥我县金银花之乡的资源优势,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制药集团联合,完成投资2亿元的岐黄金银花制药生产线、投资1.2亿元的晟银中药材提取生产线、投资2000万元的振兴中药材饮片加工生产线、投资3000万元的宝健金银花中药材生产线项目,使金银花中药材达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新材料产业:抓住国家推广发展环保新材料的机遇,以传统的石膏、石材、水泥等产业为依托,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线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重点做好投资7亿元的中联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投资3亿元的绿源公司超高水新型充填材料生产线项目建设。

2、做优做强传统产业。机械产业:以临工汽车桥箱有限公司

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加大技术装备投入,信息化技术开发新产品,向成型设备生产过渡。依托北汽福田、雷沃重工搞好产品配套开发,完成投资5亿元的年产100万台微型汽车变速器项目和投资4000万元的大型联合收割机驱动桥总成项目。同时发展精工齿轮、华盛铸造和益康齿轮等配套企业。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变速箱、农业收获装备生产配套基地。2013年,全县机械产业实现产值45亿元。化工产业:以天宝化工有限公司为重点,发挥行业市场专卖和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的优势,开发高精度延期雷管、系列专用炸药等新产品。加强与西班牙马克西姆集团的合作,完成投资8亿元的工业雷管和水胶炸药生产线项目、混装车基地。以丰源公司为重点,开发氨醇和精细化工下游产品。2013年,全县化工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造纸产业:依托金太阳、汇丰、威凯瑞等龙头企业,带动造纸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完成投资6000万元的北京城建集团无碳复写纸生产线、投资6000万元的鲁宁纸业高档铜版纸生产线、投资7000万元的金太阳纸业无碳卷筒纸生产线项目,重点发展中高档铜版纸、铜版卡、无碳纸,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增强行业竞争力。2013年,各类纸加工产品达到22万吨,造纸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黄金产业:以归来庄矿业为重点,在巩固黄金规模生产的同时,继续勘探寻找新矿源,扩大生产规模。抓好规划期内投资1亿元的探矿项目。以归来庄矿业现有金外产业为依托,形成以黄金采选为主,多业并举的大型产业集团。2013年,黄金产业实现产值15亿元。

3、规范提升特色产业。罐头产业:支持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规模的整合扩张。重点完成总投资3亿元的康发食品、玉泉玻璃、奇伟食品、中海食品、家家旺食品、亿家乐食品、万利来食品等企业的改扩建工程,着力打造高科技、名品牌罐头(食品)生产基地,提升中国(地方)国际罐头城的产业规模和知名度。争取到2013年,罐头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20亿元;石膏产业: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石膏产品的科技含量,着重发展高纯度石膏粉、自流平石膏等一系列新产品,努力打造中国石膏生态环境示范区。重点完成总投资2亿元的拜尔建材、皇华建材、万佳建材、平大贸易等企业的高档石膏产品生产线项目。争取到2013年,石膏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6亿元;石材产业:加快石材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开采加工当地石材为主向加工进口石材、出口销售的战略转型。力促石材企业整合提升,加快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步伐,推进石材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重点完成总投资1.2亿元的汇东石材、顺强石材、长春石材等企业的石材加工生产线项目。争取到2013年,石材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3亿元;手套产业:规范棉纺、合线生产经营秩序,全面提升手套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重点项目引进与建设、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棉纺手套产业集群的成长与壮大。争取到2013年,手套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亿元;金银花产业: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推广烘烤干燥技术,提高金银花的产量与质量。依托郑城、流峪两个主要的种植基地,引进培育一批现代化的金银花深加工企业。争取到2013年,金银花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亿元。

(五)突出总量提升,壮大第三产业。发挥我县区位、资源等优势,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以“拓领域、扩总量、上规模”为方向,突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四个重点,通过规划引导、项目支撑、政策扶持推进服务业规模扩大、层次提升、结构优化。

1、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龙头,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理念,以景点提升、市场开拓为重点,营造大环境,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一是整合旅游资源。依托蒙山、天宇自然博物馆、九间棚、归来庄矿业地质公园四大景区,进一步加大景区建设力度,提升景区档次。重点完成投资5000万元的蒙山温泉开发、投资5000万元的东蒙书院和投资3000万元竹林生态园建设,打造一批富有趣味性、娱乐性、休闲性的精品景点景区。二是拓宽融资途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产业,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培育多元化旅游市场主体,提升我县旅游开发建设水平。三是加强宣传营销。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市场营销机制。积极与周边县市联合建立跨区域的旅游营销联合体,着力打造沂蒙山核心旅游线、山海圣人旅游线、福寿文化旅游线,把平邑融入全省旅游大框架。到2013年,建成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3处、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0亿元。

2、活跃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加快传统行业升级,进一步增强城市消费功能、商务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功能。按照商业网点规划,实施“五个一”工程:构建一个商业格局,建设一处综合市场,提升一批特色街区,改建一批农贸市场,扶持一批商业龙头。重点完成投资2.2亿元的平邑商贸城、投资1.2亿元的华百购物中心综合楼、投资8000万元的金桥商贸城扩建等项目

充分发挥我县四市交界处的优势,大力发展期货贸易、配送代理、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方式,全方位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加快盛安物流园、朝霞物流园、金银花物流港等园区建设,扶持鼓励物流企业上等级上规模,争取到2013年,培育1-2家国家2A级物流企业,建成临沂西部物流节点城市,鼓励、支持工业企业主辅分离,通过剥离整合企业内部业务,推进二、三产业分离,引导工业企业调整业务流程,发展服务外包,支持引导仓储、运输企业改造提升,着力培育第三方物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依托供销系统的“一网两平台”,积极促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中小型物流企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动“农超对接”,建设从鲜活农产品采集地到超市之间的冷链物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鼓励兴办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中介组织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济组织、3、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主体建设,到2013年,引进2-5家金融企业在平邑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农村信用社筹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新型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继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科学规划县内金融网点布局,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授信授权,扩大信贷总量,优化信贷增量。到2013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21亿元。鼓励支持保险业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加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范围。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建设,搞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开展,加快农村服务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尽快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4、稳定发展房地产业。制定住房保障规划,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家庭住房问题。调整优化住房供给结构,着重开发建设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尽快形成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住房“三位一体”的住房供应体系。挖掘房地产开发潜力和居民购买能力,巩固我县房地产业良好发展态势。重点完成投资3亿元的福宽置业城市综合体、投资6亿元的美丽家园、投资1.7亿元的滨水雅园、投资2.6亿元的邑博园和投资1.3亿元明德花园等房地产开发项目。

(六)突出城乡一体,发展镇域经济。按照“旧城提升改造、新城跨越发展、建设魅力城市”的思路,投资20亿元,完成旧城城中村改造工程。投资3.5亿元,实施“跨河”发展战略,启动浚东新区建设。用3-5年时间,把浚东新区建成集行政办公、旅游休闲、服务功能配套、居住为一体的标志性城区。到2013年,县城建成面积、人口分别增长20%以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小城镇建设体系规划,加大对乡镇驻地特别是中心镇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开展“镇级市”建设试点,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的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按照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城市、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的目标定位,加强地方、白彦、仲村、郑城等中心镇建设,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完善功能配套,实现率先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地方镇的罐头加工、卞桥镇、柏林镇、保太镇的石膏加工、仲村镇的手套加工、铜石镇、临涧镇等乡镇的矿产开发、资邱镇、武台镇等乡镇的生态农业、果蔬种植为重点,大力发展

乡镇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形成“一镇一品”的规模竞争优势,壮大镇域经济实力,建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型小城镇。积极争取开展“镇级市”建设试点,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到2013年,驻地人口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发展到10个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4.5%。

推动内蒙古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篇7

在近日召开的全区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强调:“要突出工作重点,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大跨越”。他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精神, 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以县县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 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发展新跨越。”近年来, 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 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 我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 产业发展不够充分, 县域发展不够平衡, 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民生和社会事业欠账较多, 发展的动力活力不强, 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发展县域经济,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对于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 全面推进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具有基础性、决定性意义。

为了深入分析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探索推动我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新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日前邀请自治区有关专家学者召开了“推动内蒙古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座谈会。本刊辑录此次座谈会部分发言, 以飨读者。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篇8

PART1

县域经济发展三大问题凸显

县域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与否决定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作为一个空间载体,县域空间要素配置的优化与否决定了产业的发展质量,进而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县域经济发展好坏与否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好坏。然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县域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工业方面,东部地区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农业和服务业基本上以传统行业为主,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服务业基本上处于空缺状态,这种现象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在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和外部疲软的冲击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的竞争力基本丧失;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很容易受到产业链下游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例如对煤炭需求下降导致煤炭价格下降,严重影响到产煤县域经济发展;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更是受到刚性约束。在“调结构,促转型”的大背景下,现有的发展模式难以维持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生产要素日渐稀缺问题开始凸显。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稀缺的现象开始显现,在县域经济发展早期,县级政府对产业布局并没有合理的规划,产业布局分散现象比较普遍,土地的集约利用度低,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明显。除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外,发展资金出现严重短缺。有研究表明,自分税制改革以来,县级财政的自给能力更差,困难也没有得到缓解,然而县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并没有减少,例如对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产品的提供在相应地增加,这种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导致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的分配受到严重限制,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薄弱,这进一步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

——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本位主义严重、政府服务环境不优、服务能力不强、执法能力不强等现象,在落后地区尤为明显。这些现象的存在既会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又会损害县域投资环境,进而严重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PART2

县域经济发展坚持“六个一”

新常态下,要克服上述问题,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坚持“六个一”:即坚持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坚持产业发展的第一生命力、坚持技术进步的第一抓手、坚持工业园区的第一平台、坚持招商引资的第一菜单、坚持发展环境的第一竞争力。 “六个一”从发展思路、资金供给、技术进步、制度建设和产业聚集等方面为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方向。

——坚持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显示,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先进技术的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未来工业的主导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通过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新型工业化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坚持产业发展的第一生命力。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载体。在生产要素一定的条件下,配置到不同的产业结构中表现出不同的经济效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产业内部配置也是如此。发展县域在于选择培育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会促进经济增长。合理的产业结构在于对优势产业的甄别和选择:首先,确定综合优势明显的现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然后,根据发展阶段确定备选产业;最后,根据现有的条件,包括土地、资源等现状确定主导产业。另外,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阶段也是不断变化的,对产业的甄别与选择也是不断变化的。总之,发展县域经济,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升级,把要素在产业间合理有效配置,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技术进步的第一抓手。经济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可或缺要素。有学者认为技术进步是工业化进程的支配因素,用生产函数来研究投入要素与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时,资本与劳动力等资源投入的增加只能部分解释产出的增长,很大一部分要靠技术进步来解释。技术是联系资本和劳动力的一个履带,没有技术,资本和劳动力有可能处于分离状态,不可能有生产过程的出现。技术进步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在资本相对劳动力等要素稀缺的情况下,会出现技术偏向的现象,技术进步将偏向资本,并且能够提高既定资本的利用效率;在劳动力等要素相对资本稀缺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偏向也会促进经济增长。

至于技术进步类型的选择,需要根据县域现有的资源禀赋来确定,盲目选择技术进步的类型,不但不能体现出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经济效率也不能提高。

——坚持招商引资的第一菜单。由于县级财政自给能力的限制,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仅依靠本县域的供给,有可能使资金供给陷入恶性循环陷阱,因此,需要积极利用外部的资金,尤其是流动资金。招商引资是县域经济利用外部资金第一选择,可以缓解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有效的招商引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积极利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就是充分利用本地社会资本以及本地在外经商的能人,从外地引进资本。充分利用本地社会资本引导外地资本,可以减少外来资本与本地环境的磨合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外来资本投入生产的时间成本。产业链招商的合理性在于充分发挥本地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的优势,这种优势发挥的基础在于本地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这种区域性的影响力可以号召上下企业或产业到本地落户,进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nlc202309091607

招商引资引进的不只是资金,还包括技术。无论是以商招商还是以产业链招商,引进来的企业除了为本地带来资金外,还带来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资本与技术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劳动力稀缺的情况下,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劳动,而技术却可以消除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现象。

资金投入和技术进步是县域经济发展最稀缺的两个要素,对于如何确保这两个要素的有效供给,要充分调动和利用本地优势,充分抓住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菜单。

——坚持工业园区的第一平台。由于土地资源稀缺现象开始显现,实现集聚式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园区是实现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早在20世纪初期,马歇尔就已经阐述了产业集聚发展带来的优势。产业集聚的前提是要素的相对集中,要素相对集中有利于相关联企业的相对集中,企业的集中最终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优势在于节约成本和提高要素利用效率。成本的节约首先表现在供给成本的节约,企业在工业园区的集聚,基础设施建设供给者可以集中供给基础设施,节约供给成本。地方政府作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者,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相对有效的基础设施供给,给政府节约了建设成本。其次是需求成本的节约,大量同类或相关联企业的集聚,可以带来大量劳动技能相似或技术类似企业集聚,这样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寻到自己需要的劳动力,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劳动力招聘成本,另外,下游产业的集聚可以带来上游产业在其周围集聚,这样可以节约运输成本。此外,产业在园区的集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形成经济发展规模效应,或者是规模经济。

对当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来说,利用工业园区实现产业集聚式发展,不但能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而且还可以摆脱过去的发展模式。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借鉴国内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的工业园区。把布局优化、用地集约、突出特色、规模发展作为工业园区建设原则,努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载体,充分体现建设工业园区在成本节约上和产业集聚上的科学意识,为县域经济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奠定基础,凸显工业园区的平台作用。

——坚持发展环境作为第一竞争力。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要素。既然制度是一种生产要素,那么好的制度也能体现出比较优势。制度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规范市场交易的框架。在现实经济中,生产要素的结合在宏观上的表现不仅是一种技术关系,还是一种制度安排的表现。从微观层次来看,只有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反映某一技术关系的生产要素组合才能实现;从宏观层次看,各种制度安排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经济发展史看,制度的变迁决定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技术进步也需要一定的制度条件相匹配。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需要合理的制度环境。由于发展环境存在异质性,县域政府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的制度环境。根据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任何人都是以个人利己动机为出发点参与经济活动,没有具体的制度规范,这种个人利己动机很有可能导致市场交易秩序的混乱,使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最终使得整个市场出现无效率的状态。优化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解放思想,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把发展环境作为一种生产力,突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比较优势。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篇9

[摘 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有力地推进现代保险企业的各方面建设,包括业务发展、经营管理、人事管理、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等等。科学发展观是保险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保险企业;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中也明确指出:“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伟大战略思想。同时,也是现代保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所必须遵循的科学理论。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深化和升华,是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既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又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现代保险企业的发展规律,妥善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防止工作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推动保险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高保险高管人员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国十条》的颁布实施、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为保险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保险业的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中国人寿作为国内最大的国有保险集团,更应担负起科学发展的责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统筹协调,加快发展,不断增强执政能力、执行能力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业务较快的发展速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有效整合资源、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趋利避害,变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实现各项业务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持续创新,这是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结果。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创新,不断提高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实力。一是要在保持和发扬经营管理好的经验和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改革和改进不合时宜的、妨碍发展的观念、束缚发展的做法,用机制活力和政策导向,推动各项业务发展进步。二是要沿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经营机制转换。三是要按照“有进有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重组,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精干、高效,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四是要加快保险产品创新,积极开发有特色、技术含量高的新险种,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五是要进行销售渠道创新,深挖保源,实行多渠道、广代办,积极探索网上销售等方式。六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着力打造管理、销售、技术、服务四支专业队伍,实行不同岗位人才的价值最大化配置,让发展的活力和增长的潜力进一步迸发出来。七是要将持续创新并贯穿于业务发展与经营管理始终。将创新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文化,成为公司永续经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规模和效益相统一,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

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险业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保持持续健康的和谐发展速度。协调是我们处理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以牡丹江分公司业务发展与管理水平为例,从业务发展总体形势上看,截至5月末,实现业务总规模5.1亿元,同比增长33.77%,团险、个险和银保业务新单的发展进度为60%,60%和95%,实现费用佣金阶段性节余506万元。可见,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险种不尽合理、城区业务发展滞后、城区市场增员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在中国人寿系统内这类问题也比较普遍。为此,我们要按照“协调发展”要求,一是要牢牢占据城市市场制高点,进一步全面抢占农村市场,加强对两个市场实施分类指导,达到“协调发展,以城促农,城农互补”目标。二是要重点解决突破城区业务发展滞后、险种结构不尽合理、城区市场增员难等重点问题。深挖根源、对症下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现个险、银保和团险业务的全面均衡发展。三是要在巩固现有渠道的基础上,加强各个渠道维护工作,确保各个畅通,积极拓展新的代理渠道。创新销售模式,充分挖掘客户资源,采取举行产品说明会、社区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主动营销。四是要坚持规模与效益相统一。发展不仅是规模的扩大,而且是结构的优化和质量与效益的提高。通过全面加强内控体系建设,使结构优化、质量和效益提高,业务才能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发展才有后劲,才能实现质量和效率的统一。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统筹协调,加快发展,确保公司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理念,是保险业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以人为本是保险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所以说,科学发展,说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寿系统必须始终坚持这个核心。一是本着力所能及的原则,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公司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事情做起,逐步满足员工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关键。在一定程度上,落实的成效取决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行能力,取决于干部队伍科学发展的本领。中国人寿的各分支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采取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和人才观,防止出现片面理解科学发展观、怕担风险、放慢发展、不敢发展,或者只强调发展速度、忽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两种错误倾向。三是健全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做到在科学发展中动态考察、识别、使用干部,凭科学发展的实绩选拔任用干部。使干部真正做到想干、会干,用心去干,干出水平。并建立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实行严格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进行督促、教育;对出现失误、或造成较大损失的,进行批评甚至依纪、依规予以追究,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准确深入落实。四是要牢固树立“以业绩论英雄”的人才观,不拘一格用人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工作方针,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事关长远发展、事关和谐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紧紧抓住吸引、培养、使用人才三个关键环节,着力建设两支队伍,为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特别是要把增员工作当做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始终抓紧抓好,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和问题,增强企业发展的持续后劲和法规潜力,防止出现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不良局面。

五、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不断优化环境,形成干事创业、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

良好的发展环境,既是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所在。一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掀起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立科学发展之志,鼓科学发展之劲,谋科学发展之策,求科学发展之实,努力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扎实推进“学习创新型、资源优化型、成长增值型””“三型”企业创建工作。二是积极搞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工作,把服务工作贯穿业务发展的始终。强化服务意识,在服务中实现业务又好又快地发展。三是要积极营造中国人寿系统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创业环境。增强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坚持依法合规展业,营造稳健经营的发展环境;大力加强诚信建设,以企业信用为重点,以个人信用为基础,增强员工诚信意识,打造“诚信保险”,通过开展“个人干一流工作,企业创一流品牌,部门树一流形象,社会造一流环境”系列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必须努力营造、培育核心内容为“忠诚、敬业、责任、服从”的执行力文化环境;要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自身价值与实现企业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完善职代会和企务公开制度,切实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关心员工,努力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让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融于一体。要使员工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形象意识,用心谋发展,用心对待每一项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努力营造争先创优、争创一流的干事创业环境。

上一篇: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观后感下一篇:环保工会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