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8篇)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为加强和改进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的精神及我校学生实际,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总的看,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错,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目标不明确,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没有养成,导致他们学习劲头不足、纪律松懈。德育课将发挥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习信心,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再添动力。
二、指导思想:
教学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思想保证。
三、主要任务: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投身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中去。
四、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难点:第四单元
参与政治生活
关键:第三单元
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六、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
(1)坚持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2)坚持“三贴近”原则。教学中要注重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紧密联系实际,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高教育效果,避免空洞说教。
2.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内容,将综合运用案例探究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 (2版) 第二单元第6课第二框的内容[1], 教学时数为1课时。
2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内容是在第一框展示我国对外开放伟大成就的基础上, 进一步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及其带来的双面影响, 因此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同时, 要树立风险意识, 增强应对能力。
3 教学设计与策略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要求, 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2], 本次课教学力图体现这一原则。
3.1 从贴近生活的原则出发, 以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为切入口, 引入课题, 把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
为了揭示经济全球化现象, 设计了相应教学活动, 由学生举出他们所了解和熟悉的国外品牌, 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对于国外品牌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了教师, 但对其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却缺乏理性认识, 而这正是本次课要实现的教学目标。通过播放视频《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反映一个美国家庭试图抵制中国制造的产品, 结果发现生活异常困难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国外品牌和美国家庭没有了“中国制造”, 彼此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从而引入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3.2 从贴近学生的原则出发, 抓住学生的敏感点, 突破本次课的难点,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看起来全球化的风险与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似乎隔了很远, 其实不然,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使得经济危机的“蝴蝶效应”对每个人的生活都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全球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 外贸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对我校涉外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中职生如何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自身能力既是本次课的难点也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教学中以此为例, 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面对挑战是无所作为、听天由命还是事在人为、积极应对?促使学生树立和增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 提高自身实力, 把握机遇, 积极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实现个人价值。
3.3 从贴近实际的原则出发, 关注时政和社会热点, 并将其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去, 把知识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本次课的重点, 也是我国进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教学中, 笔者把改革开放前后的广交会, 对外开放之初经济特区的设立, 沿海、沿边、沿江开放、开发, 开放上海浦东、设立国家级新区, 加入世贸组织, 设立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系列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串联起来, 列出表1。
通过表1展示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启发、引导学生对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认识和理解, 树立拥护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信念和对党的基本路线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认识。
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2013年7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刚刚批准的, 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新的重大举措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标志, 及时把这一时政热点结合到教学中, 既紧密联系了实际, 又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认识和理解, 把知识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
摘要:从贴近生活的原则出发, 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切入口, 引入课题, 把科学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的原则出发, 抓住学生的敏感点, 突破本次课的难点,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从贴近实际的原则出发, 关注时政和社会热点, 并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去, 把知识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
关键词: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原则,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关键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对策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此课程的教学时,要着重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等环节相融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当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充分钻研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1. 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学,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旧沿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加之教材中的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对该课程产生反感。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思维独立性的发挥。
2.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中职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生的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视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所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3. 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国家、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并逐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其今后参与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讨论。同时,由于课程学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用了绝大部分时间讲解教材内容,而忽略了给予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造成课堂教学呈现出灌输多、引导少,讲解多、思考少,抽象道理多、行为指导少的现状,不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4.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然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在这种考核模式下,相当于认同考试分数高就意味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错误观念。其实,考试分数只能考查学生的考试能力,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成效。所以,现行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还会歪曲了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目的。
二、改进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对策
1.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中职学校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例如,在讲授商品的交换与消费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拓展,将教学重点定位于如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学活动。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抵触心理、逆反心理,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建议,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2.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应当从完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按照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及其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情境,并多引入一些生活案例,以最为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知识及情境,教师若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讲授到“价格”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及供求情况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尽可能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时事,并选择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将知识点与社会中的焦点问题有机结合到一起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发展有所了解。例如,在讲授“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开展调查,这样既可以了解到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情况,又能够了解政府是怎样服务民众。
(2)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实质上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而教师则主要起指导作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而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而且还有益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如在进行“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恩格尔指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以及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指标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就是以小组协商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化理解。这一过程给学生创造了对某一特定问题用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组织和引导作用。例如,在讲授“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时,教师可以提出依法服兵役和最美丽的奥运火炬手等典型事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4.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学科,它的课堂教学比较讲求实效性,这就要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查也必须能够适应形势的变化。故此,应采取全新的评价模式。
(1)在评价功能上,应重点突出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予以保护,并充分体现出对他们的爱护和尊重。同时应关注他们平时的生活处境,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此外,通过评价,还可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而且还可以认清自身的不足,进而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借此来实现自身的综合发展。
(2)评价体系应力求客观、公平、公正。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并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阶段与总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并将考评贯穿于教育始终。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如在课程评价上,可采取笔试与其它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做到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
(3)在该课程的评价指标上,应从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转变为对其综合素质的关注。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遵循全面辩证的原则,从学生日常行为及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来考查课程所要求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要突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
(作者单位:惠州工业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葛振娣.走出《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四个误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6).
[2]陈影.关于《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
[3]张丽琼.几种教学方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6).
[4]杨义兰.《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项目化教学尝试[J].新校园(下旬刊),2009,(12).
[5]郑东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学的运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7).
[6]潘鹏.中等专业学校《经济与政治》课教学如何运用比较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2).
[7]潘庆华.《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初探[J].职业,2011,(27).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教学内容
1.商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2.增加个人收入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
(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的异同,学会选择恰当的投资理财方式。
3.投身经济建设
(1)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认清从事职业活动所处的制度背景。
(2)懂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理解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增强规则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
(4)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5)了解投身经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
(6)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意义,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7)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4.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增强开放意识。
(2)了解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理解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增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二)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清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
运用:能够进行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选择,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政治制度。
教学内容
1.发展民主政治
(1)懂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4)理解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
(5)理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懂得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6)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参与政治生活
(1)懂得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行使选举权应取的正确态度、行使民主决策权的主要方式,掌握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2)懂得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了解政府的有关职能,学会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
(3)懂得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尊重社会公德、依法服兵役等义务,自觉承担对国家的责任。
(4)关注身边的政治现象,正确解析身边的政治问题;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严格执行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5)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6)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积极意义,维护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建设先进文化
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大意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从而提高学生投身发展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培育文明风尚。
教学要求
认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运用: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培育文明风尚 教学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掌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2)掌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方针;(3)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大意义。
(四)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社会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具体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情感态度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正确对待各种文化,关注民生问题,树立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观念。
运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教学内容
1.关注改善民生
(1)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举措;理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2)了解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理解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2.建设和谐文化
(1)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意义。
(2)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3.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2)懂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坚持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
(3)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学生需要掌握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内化知识,获得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活动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通过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或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等形式考核学习效果。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
4.教学资源。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内容,积极开发校园德育资源,收集优秀学生和成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以及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社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和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事物、新典型等充实教学内容;利用德育基地和引进社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和一线的劳动者或企业家参与学校活动,丰富教学形式;通过有效使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幻灯等各种教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设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8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34学时,复习考试4学时。
(一)透视经济现象 16
(二)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8
(三)建设先进文化 4
(四)共创和谐社会 6
复习考试 4
合 计 38
五、评价与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学习评价,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分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得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适宜,从而检查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
2.评价原则。
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
3.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自我考核、学生互评、教师考核和社会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要坚决克服以考卷定成绩,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倾向。
4.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观念的评价和运用能力的评价。
认知水平的评价分为“了解”、“理解”两个层次。“了解”指知道有关的常识;“理解”指对了解的常识有较深入的认识。
情感态度观念的评价以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正确情感、态度与观念为标准,评价学生不良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态度与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 第9课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国体、我国的国体。
2、明确认识我国的国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能力目标
1、正确观察、分析社会以及国内外常见的政治现象,确立自己的政治方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2、能够正确分析民主的含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确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单元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 【多媒体资料】:中国历史上两次洪涝灾害的资料。
【教师活动】:从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权的角度思考,同样是在中国、同样是长江、同样是特大洪灾,为什么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发言。
【教师活动】:从社会制度方面思考:1931年发生洪灾时,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998年发生洪灾时,我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国家政权方面思考: 1931年发生洪灾时,国家政权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为其阶级利益服务。1998年时,国家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政权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你还能举出一些对比鲜明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变化吗? 【学生活动】:讲述女子受教育权利、婚姻自由平等问题、白毛女“人-鬼-人”的变化……
[新课讲授] 第9课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性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教师活动】:以上的事例出现差异的关键就在于国家性质不同。初中已经涉及国家问题,什么是国家呢?国家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利机关,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教师活动】:什么是国体?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教师活动】:所谓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教师活动】:那么我们国家的性质是什么? 【多媒体资料】:我国的宪法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国徽表明: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教师归纳】:人民民主专政包括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我国的民主上新型民主,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民主具有广泛性,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民主具有真实性,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自己管理国家.,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专政,绝大多数人民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教师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积极思考。
【教师活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斗争中,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终于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
【教师活动】: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也日益加快。都表现在什么方面? 【学生活动】: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从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足发展;从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做出的“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的重大决定;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张,到党的十七大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切表明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完善,人民民主的内容在不断扩大,人民的各项权益正得到越来越切实的政治保障。
【教师归纳】:中国人民从长期的艰难探索和不懈奋争中逐步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其前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大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要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必须彻底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全新的人民民主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多媒体资料】: 1954年的一个秋天,25岁的山西省平顺县农村姑娘申纪兰骑着毛驴走出大山,到北京
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与其他12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一起,讨论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选举了国家领导人。今天,连续11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已成为“中国人大见证人”。回想当年,这位80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当时我的的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高兴得连饭都吃不下。要是旧社会,妇女连自己的主都做不了,又怎么能管理国家的事?”申纪兰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说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民主与以往出现的不同类型的民主不同,以往的民主都是剥削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资产阶级的民主尽管比较完善,但是改变不了这一本质属性。只有社会主义才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教师活动】: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第一次使占统治地位的人数成为社会的多数,而且是绝大多数,这与前面所有的国家政权有了根本的区别,那么这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的特点,它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积极思考。
【教师活动】: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这是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提出问题】: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教师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即建立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试举出人民当家作主实例进行分析。
【教师活动】: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体现着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当家作主不仅体现在可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同时还体现在实行民主监督。
2、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教师提问】: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请举例分析。【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作为中国公民,他们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二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公民广泛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民主权利。
【教师活动】: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请举例分析。【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公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教师活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什么呢?具体原因请阅读教材然后总结。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分小组讨论思考。
【教师讲评】: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切实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多媒体资料】:“我要发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2007年12月18日,《江苏省住房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在南京举行,从全省多名征集者中遴选产生的11位听证代表,围绕着草案若干焦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此同时,一场更大的争论也刚尘埃落定:不久前,国务院就公众关心的节假日调整方案向社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公开征集意见。围绕着这一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社会公众“激情四溢”,纷纷通过媒体讨论、网络留言等渠道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上材料什么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积极思考发言。
【教师活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既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属性,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
3、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集中精力抓法制建设
【教师活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不是随意的享有或履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必须坚持什么基本方略。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教师归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教师引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都采取了那些措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发言。
【教师归纳】: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迈出了新步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坚持司法为民,着力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司法行为得到规范,司法监督得到加强;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教师引导】: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什么呢?具体原因请阅读教材。
【学生活动】: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教师归纳】: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中国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产生于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斗争和实践探索之中,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教师引导】:中国政府网自2006年1月1日开通以来,已经进行了200多场专谈,政府官员相继走进这间演播室。在2009年两会召开前夕,“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总理”
成为这个春天里互联网上最热烈的话题、最恳切的心声。这期间,不断有网友问:“什么时候能与总理在线交流就好了。”总理接受了网友的盛情邀请!在百忙之中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演播室,与海内外网友在线交流。总理上网,与网情深,好评如潮,开创了网上问政的新风。以上材料说明什么? [活动平台]:我有问题问总理
目标:通过学生向总理提问,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政治上生活的能力。
步骤: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认真思考后,向总理提出一个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并说明你所关心问题的原因。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评。
【教师归纳】: 第一,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第二,中国的民主是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中国的民主不受资本的操纵,不是剥削阶级或少数人的民主,而是以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民主。
【教师提问】:中国的民主可靠保障是什么?民主是与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讨论”,民主自由是不是意味着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师归纳】: 第三,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可靠保障的民主。一方面要求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另一方面要求对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敌对分子和各种犯罪行为,依法使用专政手段予以制裁,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中国的民主是与法制相结合的民主。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教师活动】:前面的举例分析中,我们已经注意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是随意的享有或履行,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教师归纳】: 第五,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就是要求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议事,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并在此基础上集中正确意见,集体决策,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以满足和落实。
【教师活动】:2004年,“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写入宪法,成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宪法确立了人权原则,进一步完善了人民民主宪政的内涵。突出了人权价值和理念,提升了公民权利概念的实质,强调保障公民权利的实质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上材料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多媒体资料】:图文资料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在饥饿阴影之下,人权是奢侈的!在恐怖袭击之下,人权是脆弱的!在战争炮火之下,人权是空谈的!在强权中,人权是虚伪的!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使人民的权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教师提问】:你如何理解“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这一观点?【学生活动】:举例分析讨论,思考发言。
【教师归纳】:通过事实,我们可以看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人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许多方面,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要保障和发展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入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
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人权事业还会 取得更大的进步,人权状况会得到不断改善。[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我国的国体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能够正确分析 民主的含义,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确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自己的政 治素质,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布置作业] 实训营地 P108 探究实践:
四、方案设计 [板书设计]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性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选择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内括号中)
1、下列物品中,属于商品的是()
A、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河水 B、商场里过了保质期的饮料 C、农贸市场中待售的蔬菜 D、朋友送的钢笔
2、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A、小河里的水 B、自家菜园里种的西红柿 C、超市里卖的大米 D、自然界中的空气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决定的。()A、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商品的价格 C、商品的价值 D、市场的需求量 4、2010年高考前夕,与补脑、健脑、增智等保健品市场平淡相比,哈尔滨的“氧气”市场却很活跃。哈尔滨考生兴起“补氧”潮。材料中的“氧气”()。A、是商品,因为它是有用物品
B、不是商品,因为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 C、是商品,因为它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经过劳动
54、厂家和商家在推出自己的商品时总是极力宣扬自己的商品“方便实用,经济实惠”,这是因为()。
A、商品的首要属性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B、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C、人们购买商品总是贪图便宜 D、商品是价值和价格的统一体
6、货币的本质是()。
A、等价物 B、一般等价物 C、商品 D、交换价值
7、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
A、价值尺度 B、贮藏手段 C、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
8、消费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是影响消费的首要要素。A、收入 B、商品价格 C、消费心理 D、消费观
9、有位准备购买轿车的消费者说“新车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车,就开始贬值,越用越贬值。对我来说,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要是在。”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
A、攀比心理 B、求实心理 C、适度心理 D、盲目从众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企业的是()
A、中国联通公司 B、个体工商户 C、海尔集团 D、希尔顿饭店
11、关于企业中的劳动者的相关观点正确的是()
A、企业之间的竞争是资金、技术、规模的竞争,然后才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B、员工无所谓优劣之分,企业效益的获得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者要管理到位 C、劳动者的技能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勤练技能,其他的可以放一放 D、道德品质是成为一名高素质劳动者的必备条件
12、小王月工资3000元,他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是()A、75元 B、100元 C、125元 D、50元
13、关于投资理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收益一般意味着高风险 B、储蓄是投资理财中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理财方法 C、证券中的国债收益低,风险也低 D、企业债券的风险高,收益一般
14、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公有制为主体”的正确理解是()。A、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B、公有制在各个领域都必须占支配地位
C、公有制在各个地区都必须保持质和量的优势
D、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成分必须保持在50%以上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A、市场调节不同 B、宏观调控手段不同 C、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不同 D、生产目的不同
16、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A、商业 B、企业 C、政府 D、中介机构 17投资风险最大的是()
A、银行存款、国债、保险 B、养老基金、债券 C、股票、投资性房产 D、期货、金融衍生品
18、我国最初在()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启动。A、深圳、厦门、珠海和汕头 B、深圳、珠海、浦东、天津滨海 C、深圳、厦门、温州、汕头 D、深圳、厦门、广州、东莞
19、我国的企业可以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这种对企业分类的依据是()。
A、企业的组织形式 B、企业的规模 C、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D、企业的投资者 20、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董事长曾说:“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把我们的人带走,我们的公司会垮掉;相反,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而留下我们的人,十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这说明了()。A、资金、厂房及品牌对企业发展来说意义不大 B、该董事长有经济发展头脑
C、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D、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21、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A、按资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按贡献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
22、下列关于我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是国家保障低收入劳动者收入的一项基本制度
B、它是法定工作时间内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用人单位须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C、最低工资不包括加班工资 D、津贴是最低工资的一部分
23、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称为()。
A、社会总产值 B、国民收入 C、国内生产总值 D、国民生产总值
24、在校中职学生既不从事经营活动,又无直接的经济收入,因此()。A、税收与中职生无关 B、税收同样与中职生有关 C、中职生不需要了解税收知识 D、中职生没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25、下列有关税收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税收具有强制性、有偿性和固定性
B、根据征税对象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C、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D、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19、下列哪一种投资理财方式是目前我国家庭主要的投资方式()。
A、证券 B、股票 C、人身保险 D、储蓄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B、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突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辅
27、市场经济是 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A、计划 B、计划和市场 C、市场 D、政府
28、改革开放之初,为我国设计了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A、邓小平B、江泽民 C、胡锦涛 D、毛泽东
23、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B、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C、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D、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9、下列行业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A、种植业 B、建筑业 C、交通运输业 D、渔业
30、美国制造的大型波音客机,由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 自制外,还来自6个国家近2万家企业。这说明()。A、生产的国际化 B、市场的国际化 C、资金的国际化 D、信息传播的国际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A、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2、常见的消费心理有()。
A、求同心理 B、求异心理 C、求名心理 D、求实心理
3、下列属于科学的消费观的是()。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B、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C、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D、统筹兼顾,合理消费
4、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
A、有限责任公司 B、合伙企业 C、股份有限公司 D、股份无限公司
5、下列属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的是()。A、面向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B、创新技术,推动企业集约型发展
C、提高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D、改善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6、在我国,下列属于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构成的有()。A、工资性收入 B、经营性收入 C、财产性收入 D、转移性收入
7、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D、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
8、按照产业部门的性质划分,产业结构可以分为()。A、工业 B、轻工业 C、第三产业 D、农业 分,共40分)
1、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2、提高经济效益有哪些途径?
2、为什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3、简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一、建国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的计划性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生产的基本特征。他们认为在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情况下,经济计划取代了生产无政府状态,商品、货币消失了。他们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消亡论”模式被后人当作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重要理论依据。列宁则针对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苏联,提出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观点。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着力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在二者的结合上下功夫,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商品货币理论,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表现在:
1.关于全民所有制同集体所有制并存和生产力不发达、产品不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观点。毛泽东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原因,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也就是说,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商品经济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毛泽东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结合上,首次完整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里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经济基础。毛泽东这个论断的重大意义,不仅解决了全民所有制内部经济关系是商品货币关系的问题,也为邓小平提出国有企业应该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问题,为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
2.关于“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必须充分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观点。既然承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也就必然要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在1959年初,针对当时中国农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平二调”的错误倾向指出:所有的经济单位(包括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合理地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对于社会产品,只能进行等价交换,不能进行无偿占有。这里,毛泽东提出的价值规律是个伟大的学校的观点,其基本精神是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从价值规律对教育、培养人的作用,落脚到对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作用。人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思想中进一步学会如何善于运用价值规律,这对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交替时期,改革开放要深化,经济建设要发展,在这种形式下,特别需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学会善于运用价值规律。不仅要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上都按价值规律办事,而且要培育和建立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新机制、新规范和调节手段,引导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保证商品经济的稳定发展。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是“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模式。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由于缺乏建设和管理经验,许多方面是照抄前苏联的做法。毛泽东以敏锐的眼光第一个发现并抓住了旧经济体制的弊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着手批判这些弊端,从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他明确指出,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点权也没有。1953年,他在批示国家计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年度计划暂行办法》中指出,“对国营经济实行直接计划,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的指标;对合作经济和一般公私合营经济实行间接计划;对于私营企业和手工业,实行估算性计划”。毛泽东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更进一步明确提出:“统购商品中属于农民的自由部分和非统购统销的商品,应该容许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自由买卖,以扩大商品流通和便利人民需要。应该在国家市场以外,有计划地保留和适当发展一些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以活跃城乡物资交流。”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模式的选择和确定,是毛泽东对当时关于商品货币理论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使国家在统一市场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实行按质分等论价,这对促进5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邓小平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手段理论是对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如前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马克思、列宁的认识局限。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并付之实践,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1.关于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办法”、调节资源配置的“手段”的观点。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个社会制度问题,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之一;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邓小平抛弃了经济学词典中的定义,坚持运用生产力标准来观察、评价计划经济和市场是什么的问题。他明确指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则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清除了长期束缚人们头脑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制度的陈旧观念,澄清了理论是非,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飞跃。
2.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邓小平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开始有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他在南巡时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邓小平的这几次讲话,表明他已经把“市场经济”从社会制度的属性中解放出来,把商品经济与充分利用它、发展它的资本主义社会区别开来,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看作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存在、表现形式,这不仅论证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特有产物,而且同样有力地论证了“市场经济”还有其他的存在、表现形式,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理论根据。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也有不同的观点。邓小平在深刻阐述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的道理的同时,还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异同。邓小平指出不管哪种性质的国家,运用市场经济这种“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调节资源配置,优化生产要素组合,都得要求整个国民经济围绕着市场转,市场成为国民经济运转的中心和轴心,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不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由于不同社会制度对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必然对其依附的市场经济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这种制约和影响作用的结果,就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发展程度和范围,都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同,“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国家。”
三、江泽民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商品经济思想的探索成果,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做出了卓越贡献
1.从制度建设和理论创新的高度,江泽民首次完整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于1992年6月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创造性的提出我国将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着,他在十四大报告中,就其目标、内涵做了科学的阐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1993年11月,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精心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一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四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实际构建过程中,他进而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个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的建设给人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这势必在实践中起到动员人民、鼓舞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
2.科学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把商品经济思想上升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科学概括为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三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四是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五是对外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因此,市场状况如何,体系是否完善,机制是否健全,决定着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总的来看,毛泽东的商品思想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认识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他们的思维模式。邓小平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科学地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创新性认识。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整科学描述,体现了从毛泽东的商品货币观,邓小平的市场、计划手段观,到江泽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之间的必然历史联系,说明三代领导人关于商品经济思想探索具有内在的、逻辑的统一性和继承性,展示了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飞跃,前者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后者的探索是对前者探索的超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玉川.全国高校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慈斌.毛泽东的商品货币理论[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1)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新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三贴近”的教学原则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进一步体现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中职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需要贴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现象才能理解和运用。要求德育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传统教材说教性、灌输性的方式,使教学活动呈现出案例性、问题性、活动性等新特色,而案例教学法便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案例教学法”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和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德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学习特点,根据教学不同阶段,逐层实施方案。
一、感知阶段:感知阶段也称为导入环节。教师呈现案例,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热情。通过提供案例,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有关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态度不断发展。比如在《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一课中,教师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讨论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事件。教师引入轰动全国的“大连獐子岛黑天鹅事件”。那些来自獐子岛地区的学生们根据家乡企业发展出现的问题,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带领大家分析现象以及背后存在的问题,共同思考獐子岛渔业集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探讨企业经营成功的影响因素做好铺垫。
二、理解阶段:导入新课之后,学生在感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把感知的内容同课程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科学的概念。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尝试性分析和探讨,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进而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对所学东西达到全面、本质的认识。比如,《透视经济现象》一课中,学生在了解了商品的概念之后,教师提供案例故事“超市里的故事”,并投放大量的案例词汇,让学生结合“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核心概念,从交换关系以及劳动产品两大关键词来对比、分辨哪些是商品,在案例情境中强化对新知识的巩固。
三、巩固阶段:在这一阶段,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内容。通过有效的案例指引,使知识牢固的保存在记忆中,使技能通过不断的练习形成技巧。学生带着初步获得的理论知识,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内讨论、小组间交流和全班集体讨论等形式,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惑,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在互动中达到用“理”释“例”和用“理”争“疑”的目的。这对于中职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以及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都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个人的收入和理财》一课中,大家在理解了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之后,比较和分析在多种分配方式中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区别,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引入早餐店、手工作坊以及隆平高科等案例,通过分析总结按劳动成果分配一般适用于在自负盈亏的个体经济中,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多存在于合资经济中经济中。学生从生产经营活动所必备的各种要素出发,了解生产资料所有者凭借对其所有权参与利益分配,取得相应的报酬。
四、应用阶段: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巩固之后,需要将知识加以应用。通过案例教学,将所学内容运用于学习实践、生活实际当中,这样既可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中职生应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大多采用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那如何在有限区域的课堂上进行练习呢?模拟案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试验场。比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课中,在讲授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政党制度之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以及人民政协之间的关系。在明确然后教师提供案例:十八大之后有六个人既是全国人大代表,又是全国政协代表,同时也是共产党员,那他们是怎么选举产生的呢?这就需要学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召开程序的基础上,从时间关系以及我国重大政治决策的制定过程中,掌握人大、政协、党代会不同的属性和特点。通过认识我国的政治生活,进而深刻感悟人民当家作主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为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社会公民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做好准备。
五、评价总结阶段: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成完整性的认识,需要德育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和评价。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评价和总结从本质上讲是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的判断,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教师通过引入典型案例来引导学生讨论,然后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反思,抓住问题的本质,举一反三,对案例的关键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说明。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在《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一课中,教师为大家讲解了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以及邪教区别之后,教师针对2014年发生的5.28山东省招远市麦当劳快餐店命案引发的公众对“全能神”这一邪教组织的强烈关注。“全能神教”以及1997年在我国取缔的“法轮功”邪教组织对我国社会的危害程度可见一斑。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案例,开展小组讨论,如何更好的区分宗教以及邪教的本质区别,敢于同邪教分子作斗争,做爱国守法的好公民。
六、课外延伸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既可以利用延伸部分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探索,也可以对下一步将要进行的教育活动进行预习和展望。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并根据个体不同的能力水平展开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达到知行统一。这一阶段,是学生实践应用的阶段,也是将现实生活中案例深化和思考的部分。比如,大家在课堂上了解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在教学延伸环节,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了近期相继发生的我国公民在国外被杀害事件以及叙利亚难民问题,在“只有国才能有家”的大主题下,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材料,探讨如何更好地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努力。
教学过程的六个阶段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六个阶段环环相扣,不断深入,完整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而案例教学法将德育课教学进行了有效串联。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10-27
经济政治与社会复习题11-18
政治经济与社会第一课11-23
文化与经济政治09-10
经济与政治的关系09-11
《文化与经济、政治》高二政治说课稿06-05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09-22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华威大学哪个好12-21
政治经济教学计划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