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村经济资源开发的社会调查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某某村经济资源开发的社会调查(精选8篇)

某某村经济资源开发的社会调查 篇1

题目: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开发及因素分析

——关于赤坪村经济资源开发的调查报告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入 学 时 间: 指导教师及职称: 所 在 学 校:

2010年5月10日

目 录

【摘要】...............................................................................................3 【关键词】...........................................................................................3

一、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4

二、存在问题.............................................................................................6

(一)基础设施薄弱,开发不够。..................................................6

(二)经济资源开发单一..................................................................7

(三)人才资源不足..........................................................................8

三、建议及对策分析................................................................................8

(一)基础设施开发,创造适合市场机制动作的硬环境。..........9

(二)人才开发,培养造就一代新型经济人才。..........................9

(三)政府积极引导,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10

(四)结合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调动农村经济资源。11

四、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2

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开发及因素分析

——关于赤平村经济资源开发的调查报告

【摘要】:结合当地实际从理论上分析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特点及形成原因。指出该地区地区是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经过长期落后的经济过程加上经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形成的。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配合、自然资源开发与社会资源开发、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通盘考虑,综合治理,才能引导该地区经济向持续、快速、健康方向发展。【关键词】:农村经济;资源开发;贫困地区;对策

某农村位于阳江的老、少、边、穷地区,是阳江乃至广东省的贫困村。该村年人平收入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8.5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贫困地区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适当倾斜,先后实施了扶贫开发、老区开发、以工代赈等扶贫工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建立了一些起步产业,该村经济上有了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恶劣的生产条件,落后的生产方式,陈旧的生产观念,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深入研究贫困地区的经济特点及形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开发的步伐,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是由其特定的自然条件经过长期落后的经济过程的作用形成的。他们的经济特点虽不尽相同,但有共性。

(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

贫困地区的分布一般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阳江多分布在阳春、阳西等偏远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是其贫困的主要原因。这些地区海拔高度在500 m以上,公路的密度仅为166 m/km2,不到全市平均380 m/km2的一半。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这种偏僻和闭塞看不出对经济发展的明显阻碍作用。但是进入现代商品经济阶段,由于生产与交换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交通不便使大量的农产品和丰富的资源运不出去,产品不

能流通交换,商品价值便无法实现。因此,经济上长期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状态。

(二)文化落后,观念陈旧。

贫困地区一般都是文盲的集中区。据农业区划调查统计,贫困地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比一般地区要低20%~30%,农村青年当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7%,初中文化程度的只占29.8%,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69.2%。落后的文化教育形成了陈旧、封闭的生活和精神环境。那里的人们尽管有勤劳、勇敢、任劳任怨、朴实憨厚的美德,但不可避免的带有保守、愚昧的弱点,其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与现代观念相差甚远。特别表现在目光短浅,因循守旧;贪恋迷信,听天由命;宗族盛行,多子多福;重农轻商,自给自足等方面。这些陈旧的观念,在某些地方甚至形成一种习惯势力,严重阻碍现代经济意识的形成。

(三)生产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

生产活动长期摆脱不了自然经济的束缚,只局限于种植业。过着种田搞口粮,养鸡生蛋买油盐,养头肥猪好过年的自给自足生活。人畜体力劳动的生产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生活,只能产生出极其低下的生产效率。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既无矿山资源,又不具备便利的交通和水源条件,与大工业先天无缘。有的地方虽有宝贵的自然资源,由于缺乏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加上交通不便,得不到加工利用。在长期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作用下,市场发育不完善,交换手段落后,商品品种少,质量差,价格低廉,成交不活跃。

(四)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

受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陈旧观念的影响,人口无节制的增长,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由于人口膨胀,森林被过度砍伐,土地被过度开垦,耕地被非生产性占用或掠夺性经营,,使生产条件日趋恶化。据统计,该地区的人口从1994年的182.09万增加到现在的430万,净增248万。耕地从最多年份的1956年24万公顷,减少到20.8万公顷。人均耕地占有量由解放初期的0.11 hm2,下降到1995年的0.05 hm2。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城市的迅速扩大,开发区热的兴起和农民大量建房,使大量旱涝保收的良田、菜地被占用,一方面导致耕地的承受能力日益加重,另一方面又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

二、存在问题

贫困地区经济资源的开发的现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开发不够。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应对空前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极度重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还为后期美国经济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 6

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

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主要是经济资源的开发单一造成的。

(二)经济资源开发单一

正如

(一)中所指出的那样:“基础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2009年1月25日,胡锦涛同志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指出:“要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扎实地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为此,他提出:

一、要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提高单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较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补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加快落实国家扶持油料、生猪、奶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二、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

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机,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力推进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要做到应保尽保,并逐步

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对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帮助他们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

三、要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开拓农村市场。

积极谋划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最大限度拓展农村内部增收空间。加快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大力推进家用电器和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发展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各类农业机械,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严禁假冒伪劣商品流向农村市场。

(三)人才资源不足

邓小平早在1988年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多年来,以人才资源为载体的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在落后地区也有极大地改善。1992年春“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同志又再次明确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人才关键论”的重要论断。

这对贫困地区农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农村发展状况落后,农民更是形成了“读书无用论”,农村孩子早早就踏入社会,“不进学校进社会”,造成了农村祖祖辈辈的知识贫乏。少数上过大学的“人才”,也是“走出去”之后不会“走回来”。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建议及对策分析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贫困地区的经济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配合相结合,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自然资源开发与社会资源开发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通盘考虑,综合治理。贫困地区经济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基础设施开发,创造适合市场机制动作的硬环境。

市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层次的商品经济,它的发展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首先,必须大力改善交通条件,积极促进商品流通,要把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作为脱贫致富的先导工程来抓,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优先搞好重点乡镇的公路建设和边界地区断头路的联接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到村村组组都通公路,让偏僻的农村经济在车轮的驱动下活跃起来。其次,要着力发展农村集贸市场,拓宽流通领域。农村集贸市场是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和交换场所,其数量、分布、功能、档次是衡量一个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农村贸易市场建设,形成交通方便,布局合理,大小适当,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农村市场网络。第三,要积极发展商业个体户和长途贩运户,让一批有经营头脑、有经验、会管理的商业人才,活跃在商品流通主战场,搞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流。

(二)人才开发,培养造就一代新型经济人才。

贫困地区的落后,不仅仅是交通、经济技术和信息的落后,更主要 的是思想观念陈旧。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同样的资源,不同素质的人,具有不同的开发效果。要开创贫困地区全新的经济面貌,就要培养出一代具有新观念、高素质、有技术、会管理的经济人才来。要坚持普及与应急相结合,长远与眼前相结合的原则,在巩固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智力开发:

一、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搞好贫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基层干部的交流。

定期有目的地选派一批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学习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思想和观念,增强开放意识和统揽商品经济全局的能力,培养管理才能。

二、鼓励与科研院校、大型企业联姻,引进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可采用技术入股、聘请顾问、选送培训等各种形式,搞好技术与生产的嫁接,加快本地资源开发的速度,提高经济效益。

三、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发达地区搞好劳务输出。

有计划地向发达地区输送劳力,可以缓和农村的就业压力,减少农村闲散劳动力,为农村社会治安好转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学习外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信息和资金。更重要的是学习别人的现代文明思想和开放意识,为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三)政府积极引导,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

贫困地区的基础差,底子薄,积累少,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起步。国家必须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持。一是政策上要扶持,特别是在税收、信贷、项目安排上要向贫因地区重点倾斜,支持他们因地制宜,大力开发本地资源,办好一批起步企业、龙头企业。帮助他们建立一定的经济基础,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初步走向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道路。要充分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发林产品、畜产品、药材、小水果、优质茶叶、反季节蔬菜和具有山区特色的绿色食品。同时配套搞好林产品、农产品和畜产品的加工、运输、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做到山上搞开发,山下办工厂,山外找市场,走出一条立体化、系列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农村资源开发道路。二是要在经济上给予扶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条件。逐步配套完善交通、电力、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结合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调动农村经济资源。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思路,实现农村资源的整体开发。发展绿色农业企业,不能只着眼于一村一组,立足小范围的开发,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打小闹,必须与产业化结合起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内进行产业规划,实现整体开发,即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这一载体,最终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资本化运作、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商品化流通、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全新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发展绿色农业企业的重点是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城市和工业的带动作用,形成相对集中、相对密集的农村农产品加工区,通过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转换。

综上所述,贫困地区农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造成经济发展水平

差,种种资源均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对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开发,需要调动社会民众的积极性,均衡经济资源,培养人才,因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四、结束语

本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他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培养了我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这将非常有利于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文还得到了其他各位老师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我的感谢!

参考文献:

某某村经济资源开发的社会调查 篇2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

引 言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 20多种矿产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1]。矿产资源开发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引发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早在20世纪, 就有学者认识到了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Grey[2]就指出, 由于预期矿产资源耗竭, 矿山经营者会在初期限产以满足未来的需求。1931年, 美国经济学家哈罗德·霍特林 (Harold Hotelling) 发表了被认为是资源经济学产生的标志的《可耗尽资源的经济学》。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 对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攀升, 作为可耗竭性资源的一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在锐减, 无限地开采无疑会导致其最终消耗殆尽。1972年罗马俱乐部利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全球问题, 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以福雷斯特开发的系统动力学世界模型WorldⅢ为基础, 警告资源危机的可能性。[3]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 系统动力学被不断应用于解决能源与环境、经济等可持续发展问题。矿产资源作为可耗竭能源的一种, 也面临着“极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在开采过程中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如水、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 生物圈破坏。而生态环境的破坏会造成农林业、渔业、畜牧业的损失, 并对工业生产、旅游经济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从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以系统论思想把矿产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三者纳入统一的整体中, 构建一个有机的矿产——环境——社会经济系统, 能实现矿产资源的开发现状、社会经济效益、矿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系统分析[4,5]。

目前尚未有系统动力学用于矿产资源开发生的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模拟与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本文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 通过对其3个子系统:矿产资源开发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从而得出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运行基础上的矿产资源最优开发规模、可持续发展应对措施等。

1 系统动力学简介

系统动力学 (System Dynamics, 简称SD) 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 以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用以研究社会经济管理系统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思想基础是系统的因果关系及系统结构, 认为系统内的一切事物普遍存在因果关系, 任何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由此结构表现出的一定的功能。SD理论突出强调了系统、整体的观点, 联系、发展、运动的观点。认为由于系统内部非线性因素的作用和存在的复杂因果反馈关系, 往往使系统表现出反直观、千姿百态的动力学特性,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产生混沌现象。生态——社会——经济等一类复杂系统的问题具有高度复杂性与综合性, 往往构成问题群集。

Vensim软件是一个建模工具, 可以对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构思、模拟、分析和优化。Vensim软件的仿真具体程序如下:任务调研→确定系统控制模型的目标→分析因果关系→确定变量初值及仿真步长→确定变量的类型→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图→确定模型的方程式→仿真运行→分析结果[6,7]。

2 矿产资源开发子系统SD仿真模型

矿产资源开发子系统、社会经济发展子系统以及生态环境子系统均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中心延伸出来的三大系统。作为三大系统的主系统, 矿产资源开发子系统受到矿产资源总量的限制, 以及已知资源储量的影响。因此, 依据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理, 将未知资源储量、已知资源的储量作为模型的状态变量, 再确定相应的速率变量、辅助变量及有关参数, 建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建立如下的矿产资源开发子系统模型结构 (图1) :

矿产资源开发子系统的主要变量为矿产资源已知储量、新增资源储量和矿产资源开发规模。这3个变量通过其他辅助变量的相互联系, 构成了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子系统几条不同的反馈回路:

2.1 已知资源储量的反馈回路

已知资源储量↑→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矿产资源供应量↑→矿产资源创造的价值↑→GDP↑→资源勘查开发投资↑→矿产资源勘探投资↑→新增资源储量↑→已知资源储量↑已知资源储量↑→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矿产资源供应量↑→矿产资源创造的价值↑→GDP↑→勘探技术研发投资↑→资源勘查技术进步↑→新增资源储量↑→已知资源储量↑。

2.2 新增资源储量的反馈回路

由于已知资源储量反馈回路中包含了新增资源储量这个变量, 因此不再赘述。新增资源储量↑→未知资源储量↓→投资矿产资源探明率↓→新增资源储量↓。

2.3 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反馈回路

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变量在已知资源储量中已经包括, 因此不再赘述。

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矿产资源供应量↑→矿产资源创造的价值↑→GDP↑→资源勘查开发投资↑→矿产资源开发规模↑。

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矿产资源供应量↑→矿产资源创造的价值↑→GDP↑→资源开采技术的研发投资↑→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进步↑→矿产资源开发规模↑。

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生态环境污染↑→防护、质量费用↑→单位生产成本↑→矿产资源开发规模↓。

通过上述反馈回路的分析得出, 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能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增长, 使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从而影响GDP。但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到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以及矿产资源开发规模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污染也是固有的事实, 它们必将遏制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因此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 必须将矿产资源开发规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以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相对稳定的平衡态势。

3 生态环境子系统SD仿真模型

从长远的角度分析, 生态环境的变化, 必将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 生态环境子系统作为矿产资源开发系统的重点, 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依据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理, 将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作为模型的状态变量[8], 建立如下的生态环境子系统模型结构 (图2) :

生态环境子系统主要由固体废物排放、废水排放、废气排放、环境污染以及新能源开发量几个变量构成。这5个变量通过其他辅助变量的相互联系, 构成了生态环境子系统中不同的反馈回路。

3.1 固体废物排放变量反馈回路

固体废物排放↑→环境污染↑→三大产值产量↓→GDP↓→矿产资源开发投资↓→矿产资源开采量↓→三废的产生↓→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

固体废物排放↑→环境污染↑→三大产值产量↓→GDP↓→环境防护质量投资↓→开采技术的进步↓→三废产生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

3.2 废水排放变量反馈回路

此部分的反馈路径与固体废弃物变量的反馈路径基本类似, 一方面强调了污染对环境的破坏, 也影响着GDP的增长, 从而要限制矿产资源开采量;另一方面, 要加强环境防护治理投资, 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

3.3 废气排放变量反馈回路

此部分的反馈路径与固体废弃物变量以及废水的反馈路径基本类似, 因此不再赘述。

3.4 环境污染变量反馈回路

这是生态环境子系统中最值得关注的变量, 以废水产生量所处的循环为例:

环境污染↑→三大产值产量↓→GDP↓→环境防护质量投资↓→开采技术的进步↓→三废产生量↑→废水产生量↑→废水排放总量↑→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三大产值产量↓→GDP↓→矿产资源开发投资↓→矿产资源开采量↓→三废的产生↓→废水产生量↓→废水排放总量↓→环境污染↓。

3.5 新能源开发变量反馈回路

新能源开发是未来发展趋势, 现以废气所处的循环为例:

新能源开发↑→能源替代量↑→矿产资源开采量↓→三废产生量↓→废气产生量↓→废气排放总量↓→环境污染↓→三大产业产值↑→GDP↑→新能源开发投资↑。

总的来说, 环境污染状况取决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的排放量, 控制矿产资源开采量, 加强对 “三废”排放的控制和治理, 会显著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此外, 环境的污染制约着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资源采选加工的规模和速度, 而新能源的开发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特别是新能源开发对环境污染、GDP增长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1) 新能源开发是对矿产资源可耗竭性的应对良策, 使世界不至于因能源的枯竭而面临存亡危机; (2) 新能源开发, 能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问题, 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 加强新能源的开发是维持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

4 社会经济发展子系统SD仿真模型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矿产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要在保障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条件下, 来构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和水平。依据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理, 将GDP作为模型的状态变量, 建立如下的社会发展子系统的仿真模型结构 (图3) :

社会发展子系统的主要变量为GDP、社会福利、矿产资源的总需求3个。这3个变量通过其他辅助变量的相互联系, 构成了社会发展子系统中不同的反馈回路。

4.1 GDP变量的反馈回路

现以第一产业投资所在的反馈为例做说明, 第二、第三产业的反馈回路与之类似:GDP↑→第一产业投资↑→第一产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矿产资源总需求↑→矿产资源开发↑→矿产资源供给量↑→供给的资源所创造的价值↑→GDP增长率↑→GDP增长量↑→GDP↑。

GDP↑→社会福利↑→消费水平↑→对第一产业的需求量↑→第一产业投资→第一产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矿产资源总需求↑→矿产资源开发↑→矿产资源供给量↑→供给的资源所创造的价值↑→GDP增长率↑→GDP增长量↑→GDP↑。

4.2 矿产资源总需求变量的反馈回路

同样以第一产业为例:

矿产资源总需求↑→矿产资源开发↑→矿产资源供给量↑→供给的资源所创造的价值↑→GDP增长率↑→GDP增长量↑→GDP↑→第一产业投资↑→第一产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

4.3 社会福利反馈回路

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宗旨, 同样以第一产业所处的循环为例:

社会福利↑→消费水平↑→对第一产业的需求量↑→第一产业投资→第一产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矿产资源总需求↑→矿产资源开发↑→矿产资源供给量↑→供给的资源所创造的价值↑→GDP增长率↑→GDP增长量↑→GDP↑→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消费水平↑→对第一产业的需求量↑→第一产业投资→第一产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矿产资源总需求↑→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福利↓。

GDP增长率的提高, 会显著改变GDP的总体积累水平, 相应会增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投资规模, 这三大产业投资规模的增长势必拉动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而矿产资源所创造的价值又会促进地区GDP的增长率, 而GDP的增长则是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但同时, 又要注意到环境破坏对社会福利造成的负面影响, 因而合理的控制矿产资源开发量也尤为重要。但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能源的利用, 所以, 最终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又回归到生态环境子系统中的新能源开发上来。

5 结 论

系统动力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建模方法。系统动力学属于复杂系统建模方法中的一种定性建模方法, 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系统动力学建模的过程对所研究的系统进行深入分析, 能进一步了解系统的内部结构, 进而洞察系统的行为, 是解决复杂系统中相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系统动力学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合理控制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使三者和谐稳定的发展。同时提出了解决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解决之道——新能源的开发。 (1) 新能源的开发能提供产业发展必须的能源, 促进经济进步, 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2) 新能源的开发能缓解传统能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以及传统能源耗竭所带来的危机。

参考文献

[1].John Johnston.Best practice environment managementin mining, environment Australia[M].Common wealth ofAustralia.1999

[2].Grey L C.Rent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exhaustibilityIn:Gaffney Med.Extractive Resources and Taxation.MedicineWise.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7:47~424

[3].Donella H.Meadows;Jorgen Randers;Dennis L.Meadows.Limits to Growth:The 30-Year Update[M].Chelsea Green, 2004.7

[4].陈毓川.建立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安全供应体系及对策[J].国土资源, 2002, (5) :1~4

[5].樊振辉, 庞少静.试论矿山环评中的生态恢复评价问题[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 13 (3) :25~28

[6].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3~14

[7].陶在朴.系统动态学——直击《第五项修炼》奥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5:1~4

某某村经济资源开发的社会调查 篇3

职业学校的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使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开创“高质量、高水平、创新型、示范性”科学发展新局面,充分开发利用好校内外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行高走远、科学发展,无疑,是学校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常熟职教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积极实施校区、社区,南北、东西,校企、中外“六大”合作,努力探索学校建设与开发区发展、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培养、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四个对接”,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当前,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就业市场的严峻考验,对职业学校如何开发利用办学资源,构架区域合作桥梁,发挥规模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和跨地域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对职业学校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学校的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地利用和发挥现有资源,挖掘内部各类办学资源,开发外部优质发展资源,创新内涵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立体办学资源网络,实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常熟职教中心在职教职工630余人,在校生7600多人,中职联办学生26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近3000人。几年来,学校从整合、磨合到融合,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为主旋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建设、内涵建设,实施了校区、社区,南北、东西,校企、中外“六大”合作,步入了立体合作、多方办学、资源共享、和谐发展之路,走出了创新创优创业“三创”特色办学之路,实现了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综合提高。

实施区域联动 服务经济建设

把学校建在开发区

1.开展校区合作、推进区校联动

学校地处东南开发区,身在现代企业中。五年来,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与学校同步启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历经资源整合、载体建设、项目推进和升级转型四个阶段,形成了新兴电子、创意及软件、汽车零部件、高分子新材料、新兴纺织五大新兴产业板块,实现了在宏观调控中发展,在舆论压力下成长,在矛盾困难中前进,由外延开拓向内涵建设的跨越。而学校建在开发区,也充分展示了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学校为开发区的迅速崛起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一张声誉名片、一个后方花园、一块培训热土、一方人才基地;同时,开发区也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招生定位、学生就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发展平台。校区之间形成了顶岗实习优先开发区、专业设置配套开发区、就业创业服务开发区、订单培养联系开发区、员工培训满足开发区、人力资源倾斜开发区的合作联动局面。

2.开展社区合作、推进三农服务

学校在加强校区合作的同时,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发挥成职集团作用,完善社区培训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实施三农服务。根据江苏电大常熟学院等办学资源条件,创办了常熟社区培训学院,每年招收近千名成人本、专科学员,开发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行动计划,开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在职工人转岗就业培训,设立了“高级技工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满足了2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并建立了常熟市高中学生劳动实践基地、退役士兵培训基地、服务外包扩大内需培训基地、校内下联办学点实习实训基地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学员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施办学辐射 服务师生成长

让校园成为创业园

1.坚持东西合作、推动共同开发

开发职教资源就是立足学生、教师和事业发展目标,根据政策导向、政府推动和市场需求,将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发掘筛选、优化组合,转化为1加1大于2的系统资源,并充分运用,为师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近年来,学校为西部地区青海乐都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了两届毕业生;与新疆伊犁新源职教中心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特别是在省教育厅的推动和两地政府的互动下,又与西藏林周中学实施了办学对接,成功举办了酒店管理专业“西藏班”。既让藏族学生们从生活到娱乐、从学习到实训,实实在在体会到了职教惠民政策,也让学校开辟了两个星级实训宾馆“西藏厅”,为学生成长创设了良好平台,拓展了办学渠道,形成了校园风景,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职教发展。

2.坚持南北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在不断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的同时,学校从历史发展中寻求路向,从被动执行中转向主动出击,形成高规格、大容量、多专业、规模办学的经营势态,通过校校合作,丰富了办学内涵,拓展了办学思路。

学校与徐州雎宁职教中心保持常年合作办学关系,并为江西同学来校进修、学技、考证实施了合作培养。在政府的引导下,学校每年组织校内大型双向选择用工招聘市场,并且通过自办的春来人力资源公司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外地学生在常熟及苏州工业园区就业创业,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技能和收入,也为推进苏北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缓解本地区劳动力短缺和企业“技工荒”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学校更注重师资品牌建设,造就了一支囊括80多名“五高教师”、83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4名国家级优秀名师的教师队伍,并形成了一支150多名技能型教师团队。学校积极营造创业载体,探索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创办创业实体,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创新活动工作室,努力打造生活创业园,系统推进文化创业园,科学规划科技创业园,启动了1万平方米的创业实训大楼建设项目,明确了校园就是创业园的理念,凸显了“大学校培养小老板、小老板成就大事业”特色创业教育实践,成功举办了江苏省首届创业教育论坛,使教师成为引导者,让学生作为创业者,把校园变为创业园。

实施中外交流 服务社会发展

使专业匹配市场化

1.加强中外合作、注重专业优化

学校以服务内需办专业、推动创业促就业为策略,把目光聚焦在市场变化、内需服务、就业创业、办学投入,在创业中创新、在创优中发展。突出自主创新、互动并进、内涵发展,提升校企融合力、办学竞争力。把“适应市场的专业就是好专业,适应创业的学生才能好就业”作为发展的硬道理,通过骨干示范专业建设带动五大专业群,坚持在动态发展中做好四个调整:根据开发区及常熟市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根据企业用工特点与人力需求岗位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调研与社会需求调整招生目标。同时,把培养目标瞄准到服务区域经济、具有小企业、大市场就业前景上,把就业行业瞄准到规模小、投资少、起步快、收益高的企业,大力发展高职高专和五年制高级技工“双高”教育。

根据常熟市大力发展餐饮业、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和市场需求,学校及时与常熟餐饮集团联合,并受其定向委培,与新加坡博伟工商管理学院实施了联合办学,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开办了酒店管理专业“新加坡合作班”。作为四星级以上的高级酒店定向培养对象,学生们不仅享受两年国家助学金,地方政府也将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学校还设立了奖学金与“爱心基金”,并计划与餐饮名店合作开设“新加坡厅”;此外,新加坡方面还实行6个月带薪实习制,这为实施中外交流、服务第三产业、打造品牌专业,开辟了新的渠道。

2.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内涵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学历与培训并举、职前与职后并行;多种形式办学、多种层面就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校企深度合作,立足东南、服务全市。学校以“大职教”为理念,打破部门界限、突破区域限制,整合职教资源,配合人才管理部门,联合相关培训机构、建办了由28家知名企业和成职学校组成的办学集团,实现了与本地区重点职业学校互动交流、校校合作、错位发展与集团内企业技能培训、双向协作、校企联合的共赢局面。对外,与“1126工程”百强企业广泛对接,搭建了学生就业创业广阔舞台;对内,创办了独立法人资格的实训工厂、园艺公司,构筑了学生实习实训坚实平台。

几年来,学校建有省级示范专业4个、实训基地2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项目2个;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职业学校创新大赛先进学校、技能大赛优秀学校;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江苏电大二级学院;江苏省首批课改实验学校、(职业学校)和谐校园、高水平示范性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将结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实施“12345”发展思路:围绕争创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一个目标”,坚持服务师生、服务经济社会“两个服务”,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落实全面创优、全员创新、全力创业、全程惠民“四项方针”,构建核心作用好、团结协调好、民主作风好、廉洁自律好、工作业绩好“五好班子”。

某某村经济资源开发的社会调查 篇4

(201*年*月)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客观上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环境问题既成为制约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成为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相辅相成、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也逐渐被充分认知。

**市位于**东部、**山脉南段,**江、**江、*江中上游,与**、**、**接壤,平均海拔***米以上,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态环境的自然退化比较突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要着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人类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总结发展过程中历史经验与教训,就是需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生态价值实现过程中人类的生存与生产力价值发展共存互进的问题。**作为**生态环境脆弱、****色彩浓厚、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集中综合*域,协调促进生 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凸显。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我们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一直以来,特别是市委*届六次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既定目标任务,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使命担当,敏锐地抢抓机遇,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补齐短板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措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追赶跨越强劲势头;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强产业推进“三转三变”、抓改革放活农牧*经济社会、拓空间增加农牧民收入、补短板改善农牧民生活,为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顶层设计,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以工匠的精神、绣花的功夫抓实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年,全市完成地方生产总值****亿元,年均增长***%(可比价),是****年的*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亿元,年均增长**%,是****年的**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亿元,年均增长***%,是****年的*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元,年均分别增长11.5%、13%,分别是****年的1.72倍和1.84倍,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均高于全*平均水平。投资结构实现从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向财政、金融、社会等多元投资转变,投资方向实现从注重基础设施向培育产业、改善民生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从单一投资拉动向投资拉动、产业推动、消费带动的多轮驱动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从单一传统种养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产业发展实现从低层次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转变,发展质量实现从高速高位运行向高速高质齐头并进转变,经济社会结构更加优化、质量更加高效、社会更加公平、发展更可持续,既符合中央、全*经济社会工作会议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又符合**实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思想在**的鲜活运用,也是落实*党委稳中求进、进中求好、补齐短板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在**的成功实践。

(二)环境保护工作现状。**是****悠久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是****的物资集散地、连接****的枢纽和**通往祖国**的重要门户,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 地、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的革命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就有“*******”之说。全市幅员面积**万平方公里,下辖**县(*)***个乡(镇)****个村(居),总人口***万,居住着*、*、*、**等**个民族。全市现有耕地**万公顷,天然草场***万公顷,林地***万公顷。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铜、铅锌、菱镁等*大类**种,各类矿床(点)***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量****万千瓦以上,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和***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新时期治*方略和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确保**生态环境良好”为战略目标,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把保护好*东高原生态作为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严格落实中央和***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科学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 统一,促进了发展、稳定、生态协调并进,开创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相融互促的良好局面。目前,**主要江河干流、流经主要城镇的河流和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主城*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在权威第三方机构关于《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析报告2018》中,****市和云南丽江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并列第一),森林覆盖率由34.18%提高到34.78%,森林蓄积量2.61亿立方米,生态环境持续良好。

二、**市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困难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充分印证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制约、相克相生、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始终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不片面强调任何一方,坚持做到在开发建设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开发建设,实现保护生态与富民利民同抓共进。

(一)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社会成本的组成部分,把环境保护作为降低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途径。**市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坚定不移地践行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在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上,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以清洁发展为根本,依法拆除***、**县旧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万吨,完成******酒业、****公司等生产线技术改造,建成****建材公司**兆瓦余热发电项目,鼓励支持成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家;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一支笔”审批制度,坚持“安全、环保、稳定”三条底线和“三优先、过三关、出三效”原则,实现了“三高”项目和企业“零审批”“零引进”;加快推进“****”接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编制《***域太阳能发电基地开发建设规划》,完成光伏发电项目投资***亿元,并网装机***兆瓦,始终如一恪守“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理念。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经济结构的优化布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效益共同提高、质量同时改善,谋求社会全面进步。

(二)坚持发展中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对全世界其他地*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的认知,**市深刻认识到: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反之经济社会得不到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会因财力的匮乏而得不到有效改善,最终制约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决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构建安全屏障,大力实施*东“**”流域造林绿化、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村集体、合作社、群众个人承包荒坡荒滩荒地开展绿化造林、经济林木种植和人工种草,2013年以来全市已建成重点乡(镇)公益林专业保护站***个,管护面积****万亩;完成营造林***万亩,实施退耕还林**万亩、禁牧还草***万亩,兑付草补、林补资金**多亿元;结合实际科学提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目标,目前已成功创建***级生态园林城市。全力推进生态脱贫,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和富民利民的关系,深入实施生态助民脱贫工程,招收**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管护员,占全市精准扶贫总人口**%以上,实现人均增收 ****元以上;实施重点*域造林项目带动****户****名贫困人口,户均增收****余元。竭力保护自然资源,持续加强对江河源头*、草原、湖泊、湿地、天然林和地质遗迹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建设,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空间。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类保护*、公园**个,其中国家级*个、***级*个、县级**个,总面积**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同时,以防治水污染为重点,投入****万元完成11县(*)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完成*家国控*控重点污染源和***家餐饮、住宿、医疗机构等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持续筑牢绿水保护防线。扎实开展***级生态村创建,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村容村貌整治行动,累计创建***级生态村***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3以上,农村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反哺”,是经济社会发展、财力的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实际成果。

(三)发展与保护互促共进的不足。受特殊地质结构和地理条件影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应对气候变化和抵御灾害能力还比较弱;同时,面对**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总量小、层次低、质量不高,“六大”经济社会指标人均排名全*垫底,“开发和保护、建设和 吃饭”的两难问题始终存在;产业结构不优、效益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未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差距较大,特别是深度贫困地*脱贫攻坚、高质量标准教育、优质公共医疗服务等保障改善民生任务极为繁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中央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相比,与*党委、政府建设美丽**的工作要求相比,与**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相比,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相比,与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

三、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环保问题已成为全市人民共同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之一,成为解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挑战。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即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这“七个坚持”贯穿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发展和贡献,是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以***书记为班长的*党委在全面总结**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十三对关系”,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鲜活运用,是全*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方法,顺应新时代新理念新要求,完全符合**实际,应当一以贯之、长期坚持。要深刻学习领会好、切实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正确运用好“*****”指导实践,就需要我们从适应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扭转过去唯GDP论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美丽**,切实筑牢*东生态安全屏障,为“美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最大贡献。

(一)准确把握“三大攻坚战”的新部署新要求,全力以赴打好**********保卫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确定的今后*年必须完成的重点任务,关系到我国经济顺利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我们必须立足**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所处的特殊战略位置,围绕打好*********保卫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持续巩固扩大中央和***环保督察成果,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好美丽**。一是全面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持续加大对江河源头*、草原、湖泊、湿地、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11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划定工作,启动土地防沙化治理工程,加快*****国家级自然保护*五期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四期项目建设,大力实施以乡土品种、乡土苗 木为主的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开展荒山、荒滩、荒坡等具备条件*域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面推进城镇周边绿化、国省道绿色通道建设和县乡村所在地、学校绿化工程,探索推行农牧民群众承包荒山荒地荒坡等造林,建设苗圃基地、种植生态林木和经济林木,成立贫困群众造林合作社,广泛组织贫困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积极创建***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重点抓好新增经济林、森林抚育、人工造林以及退耕还林、种苗基地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全市绿色覆盖面。二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环评审查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生态环境关、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节能减排关,严禁“三高”企业或项目进入**;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河长制工作,启动开展湖长制、林长制工作,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及其影响农产品质量调查,守住蓝天、碧水、青山、净土;清醒认识**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领跑全国,但绿色发展指数却排名靠后的严峻挑战,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创建行动,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三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中央和***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 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积极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力争将全市自然保护*和禁止开发*全部纳入生态功能*转移支付范围,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扎实开展湿地和水资源补偿试点,争取将**纳入国家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先行先试*,逐步建立生态综合补偿长效机制。

(二)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坚决把好生态环境保护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性安排,将会带来乡村发展方式、发展质量的深层变革和乡村环境风貌的重大变化。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指出,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因此,就“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而言,将生态环保理念和实践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是客观所需、农民所盼。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义和具体路径。从现实和长远的维度,看到乡村振兴战略给环保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找准环保工作在乡村振兴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担当,弄清环保部门在乡村振兴中将要扮演的角 色和工作重点,主动服务好以发展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二是要精准掌握本地环境容量,做好近期长远环境规划,为制定乡村经济规划、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禀赋之上。对符合产业政策及各类规划、环境影响可控、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项目,要充分发挥好环保审批的“闸门”作用,把好乡村产业和重大项目的环境准入关。坚决把工艺设备落后、污染负荷严重、缺乏发展潜力、没有环境效益的项目拒之门外,促进经济发展决策与环境保护决策高度融合,确保乡村发展始终保持磅礴之力。三是要因地制宜,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固废等常规污染问题综合治理。突出农村化肥农药污染专项治理和土壤污染综合整治,确保农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绝对安全,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总结近年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经验教训,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中长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振兴规划,并抓好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使其发挥真正效益。

(三)准确把握生态环保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全力推进产业强市战略的实施。生态环保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保不断强化的基础上,又反 过来促进生态环保管理质量的提升,二者是良性互动、循环推进的辩证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生态环保无疑是为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市要紧紧围绕中央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牢牢抓住国家建设“****”接续基地、**特色文化保护地和*******的有利契机,大力培育风、光、水电和旅游服务等一批绿色发展新动能,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是着力打造清洁能源、绿色矿山经济。紧紧抓住国家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电力供应、用发电权交易办法进行补偿等新机遇,主动加强与各水电开发企业合作,坚持干流定时序、定投资、定进度、定奖惩加快督促开发,支流争取创造条件自主联合开发,加快推进***、***、**、**等电站建设进度,协调实施**电网通向内地的高压走廊,推动建设千万级太阳能外送基地;同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高度重视库*周边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综合研究对应的生态修复、补偿措施,及时做好水土保持和恢复植被工作。加强大江大河鱼类生态习性研 究,在干支流统筹考虑鱼类栖息地保护,并通过设置过鱼设施、生态调度和增殖补偿手段减小水电开发对江河(曲)生态环境的影响。积极适应矿产资源开发绿色、低碳、环保需要,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和环境保护工作规划,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矿业权登记备案、信息公示、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三同时”、土地复垦、排污收费和违约退出机制等一系列制度,紧盯优势矿产资源,落实抓重点、定任务、定时限、出效益,全力推进**铜矿、******菱镁矿和**新型干法水泥厂等一批具有开发价值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环境影响小的矿产资源开发,做大做强建筑建材、天然饮用水、生物医药、民族手工业等产业。二是积极培育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为契机,着眼增加“特色、高端、精品”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求,以发展多元型旅游业态、实现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为重点,结合蓝天碧水、空气清新的优良生态环境,树牢大旅游、大产业、大统筹、大规划、大投入、大发展和“请专家来发现价值、请策划家来提升价值、请企业家来实现价值”的意识,注重党政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发挥**历史、*位、生态、资源、文化等独特优势,把旅游产业资金和基金重点投向保障要素、完善设施和鼓励扶持农牧民群众“吃上旅游生态饭” 上,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和旅游标准化、景*精品化建设,鼓励支持国道沿线群众改善旅游住宿条件,主动融入*****旅游经济圈,推动全域旅游向质量效益、环境友好和产业集约化方向发展转变,努力实现旅游经济和生态效益“双增收”。三是重点建设绿色经济开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开发*发展的根本依托。硅谷、新加坡裕廊工业*等世界成功经济功能*的实践表明,开发*要聚集“财气”(创业)和“人气”(居住),必须实现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成为开发*的*域品牌和招商引资的“名片”。“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国内外一些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已经有过非常深刻的教训。因此,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对全市各级各类经济开发*、产业园*按照“环境保护好,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利用集约度高,经济运行质量高”的目标,通过加强*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项目环保审批、探索构建“林带+林*+园林”多层次的园*绿化体系和完善的*域环境监测及检测体系等措施,并充分借助援*省市企业在科技、信息、管理、人才、资金特别是生态型经济园*建设方面的资源和优势,致力打造创新高地、创业基地、就业福地、财富宝地、生态绿地和城乡统筹、改善民生、改革开放的窗口,确保我市各级各类经济开发*、产业园*绿色发展、持续发挥产业聚集、拉动经济、辐射带动等作用。

(四)准确把握制度建设对工作推进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切实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要善于从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入手,坚持以环境法治作为统领和指导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性制度,按照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健康风险防控的管理导向,围绕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优良环境公共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按照“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补齐环境保护工作短板”工作思路,进一步调整和改进**环境管控制度,建立最严格的源头严防制度、最严格的过程严管制度、最严格的后果严惩制度、最有效的经济调解制度,从根本上规范环保执法监管主体及相关利害人的行为,确保全市经济社会活动朝着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调整和改进。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将环境保护工作摆在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同谋划、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及时成立、动态调整充实各级各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职能部门牵头、各方支持参与的整体工作合力。同时,要坚持把中央和***环境保护各项决策部署、环保法律法规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注重学习考核;并探索健全党委、政府每年专题听取环境保护汇报,定期分析研究重点环保工作制度,推动中央和***关于环保的 各项部署在**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二是强化制度保障。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实际,制定并完善一批生态文明建设规定和环保目标责任落实机制,逐级与县(*)、乡(镇)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把环保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的绩效目标管理,强化生态保护建设“人、财、物”保障。充分用好重点工作定期调度制度,动态掌握各县(*)、各部门推动环保工作情况,精准督导、协调解决全市环保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用好大气联防联控机制,从影响大气质量的餐饮业油烟、建筑工地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着手,强化由市环保、住建、发改、食药、交通、城管等部门共同执法、多方整治的有效工作机制。充分用好网格化管理机制,以全市11县(*)建立的“条块结合、划片包干,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定人定岗、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环境管理体系为工作基础,真正做到环境监管无缝隙、全覆盖。三是强化纪律保障。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的制度规定及《**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真正将环保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中的权重,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针对全市环保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庸政、懒政、怠政等问题,坚持先查处、再整改、后追责,对每个问题、每个案件做到现场核查、追根溯源、厘清责任、依法处理、限期整改、及时问责、长效跟踪,以绝不姑息、绝不手软的铁腕追责问责确保环保工作落到实处,既对环保监管单位、责任主体和具体责任人形成强大震慑,又亮明市委、市政府加强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四是强化舆论保障。坚持把强化宣传引导,凝聚力量和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行为自觉作为一项重要抓手,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全民参与,突出宣传教育的引导性、针对性和多样性。借助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媒介,依托“四讲四爱”、“三爱三美”、“小手拉大手”和“参观环保设施”等活动载体,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采取点对点、面对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市各族群众的环保意识,树立自然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能够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生产力的思想,营造人人关心、支持、爱护生态的浓厚氛围。

某某村搬迁可行性报告 篇5

搬迁申报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拟扶持搬迁村庄的基本情况。

***村委会****村位于***县***镇的西南面,离圩镇16 公里,该村现有17户86人,外出务工24人,全村人均年收入4800元。由于山高路远、荒凉偏僻,与外界联系不紧密,该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居住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

(二)项目概述。

***村委会****村拟对村里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实行搬迁安臵,从根本上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搬迁总户数10户38人。搬迁村庄工程项目主管部门为省扶贫办老区工作处,项目实施单位为***镇人民政府,项目建设单位由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建。

改造资金主要由各户自筹,政府扶持,银行部门贷款等形式构成。项目计划投入资金 60 万元,目前搬迁安臵目标规划已落实。项目改造完成后,加强发展种植柑桔、水稻、巴戟等农作物,可以解决村民生计问题,预计经过4至5年,柑桔种植可形成规模,有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为早日顺利实现***村委会****村搬迁工作,改善该村生产生活条件的目标,***镇遵照省、市、县的有关指示精神,专门成立***镇整村搬迁安臵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镇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并具体抓落实。项目建设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进行实施,并由领导小组严格审查、监督,审查合格后与项目办公室签订建设协议书和质量保证书,明确建设项目、地点、内容、规模、资金额度、质量要求后,才予以按协议实施。建立和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设立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加强工程管理,项目竣工后及时办理决算手续,明确产权归属。建设项目完成后,由领导小组组织验收,写出书面报告。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村委会****村离圩镇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已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

1、实施易地搬迁安臵有利于改善当地村民的生存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县很多村庄都已经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但是,***村委会****村由于地理位臵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村民至今生活仍然贫困。由于山高路远,线路架设难,****村 部分农户至今未能实现电话通讯,阻碍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沟通。因此只有实施搬迁安臵,才能使这部分人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2、实施搬迁安臵有利于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村委会****村位于山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产发展制约因素多,耕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为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不得不加大了土地垦殖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山林和地表植被造成了影响,不利于生态保护。随着搬迁安臵工作的开展,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通过易地搬迁安臵,迁出区的生态环境将会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改善,在3至5年内就会有一个大的改观。而迁入区通过建设移民新村,开展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开发和保护相结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种植以柑桔、玉桂、巴戟为主的经济产业,安臵区就会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3、实施易地搬迁安臵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臵。***村委会****村由于所处位臵和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不高,迫于生计问题不得不外出务工。一旦搬入条件较好的安臵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在科技的支撑和引导下,实现生产要素的重组,生产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就有希望。

4、实施易地搬迁安臵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臵,能使***村委会****村彻底改变缺乏最基本生存条件的状况,能为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能使村里10户38人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消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5、实施易地搬迁安臵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搬迁户迁入新的安臵地后,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帮助下,通过加强通电、通讯、安全饮水工程、乡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将会有较大的改观,将为搞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措施,因地制宜,发展以柑桔、巴戟为主特色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通过认真考察,拟选定在***镇***村委会旁建立黄蜂洪新村为集中安臵点,具有较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1、交通便利,环境条件较好。安臵点与外界有新修建的水泥路,出行方便。安臵占为开阔空地,离山边远,且山坡坡度相对平缓,自然坡度在5-15度之间,是较为适宜的建筑用地,经过人工开挖平整,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范要求,分台规划建设安居房。

2、地基稳固,地质构造较好。安臵点地基稳固,地质 构造较好,发生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质灾害的机率较低,可以作为安居房建设和发展生产的最佳选择区。

3、村民搬迁愿望强烈,发展生产的信心较足。***村委会****村村民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强烈希望通过搬迁到一个安全、便于生产生活的地方,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安臵点土地开阔,水利、山地资源丰富,村民可以就地发展种植柑桔、水稻、巴戟等农作物,扩大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实现脱贫奔康的目标。

4、政策扶持成为重要保证。省、市、县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地区扶贫安臵工作,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解决灾区温饱、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措施和办法,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加大了重建和扶贫力度。***县人民政府和***镇人民政府也将加快村民安臵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作为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心工程来抓,为实现易地扶贫搬迂安臵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三、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

1、项目名称:扶持搬迁****村庄工程

2、项目实施单位:***县***镇人民政府

3、项目性质:新建

4、项目迁出区:***村委会****村

5、项目迁入区:***村委会旁的黄蜂洪新村

6、搬迁规模:搬迁10户38人

7、安臵方式:安臵10户38人。

8、项目实施内容:本项目计划实施整体搬迁安居工程(建设新居10户),每户建房占地面积约为80㎡,室内设卫生间,统一排污设施。

四、项目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1、投资概算:每户规划建房面积约80㎡,按一层计约需资金5.5万元人民币(包括人工、材料费等)。10户共需投入资金约5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万元。

2、资金来源:多方筹集改造资金,主要以改造户自筹为主,上级财政补助为辅的原则,当地政府扶持一点、村委会帮扶一点、亲朋戚友支助一点。

五、项目组织实施

(一)项目组织实施领导架构

1、组织领导。为了做好改造安臵工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镇搬迁安臵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改造建设的日常工作和协调各项工作。镇搬迁安臵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和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镇国土、规划、农办、财政、***村委会干部等人员组成。

2、职责分工。扶持村庄搬迁安臵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镇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各司其责,抓好搬迁安臵的组织落实,指导农户做好搬 迁安臵工作。

***镇人民政府:项目实施单位,负责督促预算执行和项目实施情况;

***村委会:负责落实安臵点及相关搬迁户的动员工作; 农户:在省资金的扶持下,自筹部分资金实施住房新建。

(二)、项目管理

1、项目实施计划

(1)整村搬迁安臵按照灵活安臵、因地制宜等原则开展实施。搬迁户在表格签名确认后,由村委会送至镇府审阅,然后逐级申报省政府审批。改造原则上采取集中搬迁安臵的方式。新村和住房的设计从实际出发,按照“安全、实用、经济、卫生、环保、美观”的标准,由各搬迁户按照规划自建。建设过程中,由镇和村委会成立专责小组负责监督管理工程建设,做好进度汇报,确保改造安臵工作顺利完成。

(2)搬迁户建房结束后,由镇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由财政部门直接将建房补助资金通过农信转帐方式发放到改造户手中。

(3)新村建好后,各搬迁户要维护好本村的环境卫生,搞好村容村貌,符合文明村建设要求。

2、财务管理。项目补助资金全部归入专户统一管理,由镇府和该村监督管理小组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而相应地投入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3、改造后续管理。确认搬迁农户建房后,以国土部门发放的房产证为依据。

六、项目效益分折

(一)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当地村民可大力发展种植柑桔、巴戟、水稻等农作物,对比搬迁前,人均纯收入增加1500元至20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以上,为基本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打下基础。

(二)社会效益

实施易地搬迁安臵有利于改善当地村民的生存条件,能使村里10户38人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迁出区的生态环境将会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改善,而迁入区通过建设移民新村,开展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开发和保护相结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种植以柑桔、巴戟为主的经济产业,安臵区就会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三)环境效益

迁出地由于地质结构松散,暴雨季节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产发展制约因素多,耕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为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当地村民不得不加大了土地垦殖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和地表植被造成了影响,不利于生态保护。通过易地搬迁安臵后,迁 出区的生态环境将会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改善,在3至5年内就会有一个大的改观,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七、结论和建议

该村地处***镇西南面,山腰地带,离圩镇偏远,自然环境条件差,历年饱受地质灾害的威胁与困扰,村民强烈要求改善居住环境,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本项目主要是通过对****村里低收入住房困难户进行搬迁安臵来改善该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该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奔康致富。恳请上级部门大力支持该项目。

***县***镇人民政府

2012年4月25日

广东省财政扶持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安置专项资金项目

某某下乡住村增收工作计划 篇6

——**村

为贯彻落实袁纯清致全省领导干部一封信中的精神,实现**村五年规划发展目标,我关于**村的工作思路是:坚决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指示精神,努力为民办实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争先创优活动精神,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风貌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围绕村目标任务,逐步将我村建设成为“富裕,生态,活力,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要办的实事

1、帮扶**村加强组织建设,壮大基层组织力量,鉴于**村班子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吸收最少一名年轻干部到党员队伍中。

2、督促**村于10月底完成道路硬化工程,争取资金扶持,按质按量修通村内13公里街巷水泥路。

3、结合**工业园区大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寻找企业入驻,抓好发展机遇,促进转型跨越发展。

4、新建农村文化广场,配套农家书屋图书馆,为村民提供足够的文化学习、娱乐活动空间。

5、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民兵、人民调解等工作,常抓不懈,确保各条线工作的全面达标。

某某村经济资源开发的社会调查 篇7

1.迤沙拉村背景介绍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俚濮彝族村寨是四川省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乡 (镇) ——平地镇的一个行政村 (寨) , 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的最南端, 是省级重点镇。总人口数14960人, 少数民族人口9844人, 占全镇人口的67%, 是少数民族所占比例最大的镇。迤沙拉位于金沙江畔, 全寨面积34平方公里, 据2004年统计全寨518户, 2245人, 彝族占总人口的96%。归属彝族中的俚濮支系, 是明朝洪武14年前后陆续从南京应天府、湖南长沙三阴县等地作为军人受命军屯来的其中一部分, 以应天府居多。他们来到后, “三分操练、七分种, 犬牙相制, 以守其地” (明《滇史》卷十) , 与当地土著彝族交融, 从而形成了俚濮彝族, 至今, 已有600余年的居住史。仁和区境内有俚濮彝族人口约3.8万人, 其中以迤沙拉最为集中。迤沙拉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大的俚濮彝族自然村, 被誉为中国俚濮彝族第一村。迤沙拉历史悠久, 俚濮彝族文化厚重, 民俗风情浓郁, 是极其宝贵的地方民族文化资源。

2.迤沙拉村旅游资源特色与文化内涵

根据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 迤沙拉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色:

(1) 俚濮彝村中国第一。

(2) 俚濮文化积淀丰厚:迤沙拉以其积淀丰厚的俚濮彝族文化于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保留有纯朴、传统、原生态的俚濮彝族文化, 如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 俚濮彝族民俗风情, 具有中原江南丝竹遗风的谈经古乐、歌谣和节庆活动等。

(3) 古道文化久远深邃:被称为“西南丝绸古道”的“蜀·身毒古道”是已经为当今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的我国对外交往最早的国际通道, 比西北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久远, 是我国最早接受异域文化的最重要通道。它既是商贾古道, 军事要道, 更是文化通道。迤沙拉曾经是西南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使迤沙拉成为自古以来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这也是迤沙拉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的历史脉络。

(4) 军屯文化影响深刻:迤沙拉的彝族同胞, 大都声称他们的祖先是南京人。在迤沙拉有四大姓氏:起、毛、纳、张。四大姓氏各有珍藏的家谱,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他们是当时先进的秦淮文化与本土彝族文化的融合者, 从而形成了与大小凉山尤其是大凉山地区区别明显、风格独特的迤沙拉俚濮彝族文化表现形式, 诸如与道家洞经音乐和纳西古乐风格迥异具有江南丝竹韵味的谈经音乐、与传统彝族民居区别突出的民居建筑和村落格局等。

(5) 三国史话色彩丰富:据称, 三国时, 蜀丞相诸葛亮“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 曾在迤沙拉和方山一带安营扎寨, 秣马厉兵。迤沙拉有诸葛亮的屯军大营, 俚濮彝族名吃“全羊汤”与山野茶“地棠香”都与诸葛亮有关。为在迤沙拉开发“三国故事”旅游资源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故事色彩。

(6)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基础良好:迤沙拉具有攀西最大的葡萄一条沟优势, 目前已种植优质酿酒葡萄5000余亩, 总长度超过3公里, 其规模超过了新疆葡萄沟。具备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良好基础。

3.迤沙拉村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迤沙拉俚濮彝族民族文化具有原初性和不可替代性, 孕育迤沙拉民族文化的地区自然就是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制造和加工地, 这一地区应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迤沙拉民族村寨旅游, 要对迤沙拉村民族文化进行就地保护, 但又不仅仅要在文化的原生地进行保护, 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自力更生和自我主导。既要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整理、保护和传承, 还必须不断吸取外界和现代的优秀文化使其更有生命力。

迤沙拉俚濮彝族文化, 诸如村落布局、民居建筑、民俗风情、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等表现形式, 是具有独特性的高品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例如对音乐舞蹈可开发为民族歌舞, 乐舞伴餐的形式。俚濮彝族具有传统丰富的歌舞, 要根据俚濮彝族音乐韵律收集一些民间音乐, 创作一些迎宾、敬酒等不同场合使用的歌曲, 开发固定的以自娱自乐为主或能宾主同舞的集体舞等。创作一批有俚濮彝族特点的歌舞进行餐饮表演、定点表演, 以此来展示俚濮彝族自然与含蓄相容性, 展示艳丽多姿的服饰和风彩。

对于攀枝花这个新兴工业城市来说, 迤沙拉俚濮彝族文化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可作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第一核心区。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具有相当的难度, 成功的关键在于旅游项目建设的游赏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以迤沙拉古村寨为主体, 以保护和发掘民族文化为理念, 以当地原住居民为主体, 开发迤沙拉民俗文化游赏、参与和体验旅游项目。

迤沙拉葡萄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良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将其开发为与邻近水果基地不同的另类观光农业旅游项目, 扩大葡萄沟旅游项目的纵深并与葡萄酒文化紧密结合, 开发丰富多样的具有现代气息的旅游项目。例如, 可以开展现代农业生态体验旅游:以迤沙拉数万亩葡萄为基础, 以长达数公里的葡萄沟为轴线, 重点开发以现代家农业观光和亲身体验休闲娱乐旅游项目。

4.迤沙拉村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议及内容

在迤沙拉村寨旅游的具体开发过程中要以资源特色民族文化艺术内涵的开发为主要内容。文化艺术品位决定着文化旅游村的档次。人们进行的旅游是一种旅行、游览的消遣观赏活动, 其表现是观赏, 而实质是文化的感受和对文化真谛的考究, 文化艺术作品是提高旅游区知名度的良方, 一本书、一首歌、一个舞蹈都会起到良好的宣传效应, 对迤沙拉旅游形象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 迤沙拉俚濮彝族文化艺术开发应围绕以下重点来进行。

(1) 迤沙拉民族文物古迹的开发:

民族文物古迹是一种文化积淀深厚的社会产物, 它反映着一个社会某一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生产面貌,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 它能产生强有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苴却砚、古西南驿道 (“古南丝绸之路”西段) 的途径之处、诸葛亮大营遗迹、诸葛亮题字石刻等都是一种历史记载, 它充满着文化艺术内涵, 因此, 我们要很好开发利用使之发生极大的效益。

(2) 民族文学、古籍开发:

根据其悠久历史和民间口碑传说, 收集整理俚濮彝族民间故事, 创作有一定品位和质量的反映俚濮彝族的文化作品, 制作俚濮彝族文化艺术、风土民情的光盘或带子, 推向市场, 形成文化艺术产品。

(3) 民族艺术产品开发:

俚濮彝族在生活过程, 日常劳作或穿戴服饰等都有许多可开发的工艺品。有的不但造型奇异, 制作精细, 而且还具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因此, 设立工艺服务部, 开发民族工艺品, 如俚濮彝族服饰、苴却砚、苴却石等旅游商品, 来促成旅游的购物促销。

(4) 民族歌舞, 餐饮开发:

俚濮彝族具有传统丰富的歌舞, 要根据俚濮彝族音乐韵律收集一些宫廷或民间音乐, 例如谈经古乐。迤沙拉谈经古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的曲牌分为“奏乐牌子”即器乐曲和“经腔”即经文中不用韵文的唱词两类。“迤沙拉谈经古乐”同“纳西古乐”、“大理洞经”的来源一致, 是由古代宫廷音乐演变而来。因为它在演奏时有江南丝竹的韵味, 便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秦淮河畔的丝竹音乐, 这类音乐应作为重点来开发。

(5) 开发俚濮彝族传统节日:

民族节日是很好的旅游场所, 只要很好地开发利用, 就能产生极大的效益。迤沙拉俚濮彝族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 主要的节日庆典有火把节、赛装节、庙会等, 因此, 在生态村中要把俚濮彝族特有的节日内容分解溶入旅游景点中, 使之产生更大的效益。

总结:

迤沙拉作为四川攀枝花独具特色的俚濮彝族村寨旅游刚刚起步, 加强对迤沙拉村寨旅游的资源范畴、特点、分类、开发利用等问题的研究, 将有利于迤沙拉旅游的发展。尤其在西南地区, 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村寨旅游资源, 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文君.中国彝家第一村[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普光泉.中国俚濮彝族第一寨迤沙拉[M].北京:中国山峡出版社, 2004.

[3]吴忠军.民俗旅游村寨开发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2, 5.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 篇8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1.高科技成为首要生产力

农业社会组织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消耗资源,起决定作用的是手工劳动。近代工业经济的发展,则是靠生产工具的革新。这时科技已经作为一种独立力量被包括在机器大生产中,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向生产力各种要素广泛渗透的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生产成为统一的革命过程,科学技术才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领域,使现代生产力成为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管理、能源管理、信息通讯、交通运输等多种要素的复杂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所以说,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既是工业经济登峰造极的象征,也是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标志。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是支撑经济大厦的主要支柱,世界的竞争将集中表现为高科技的竞争,谁在高科技方面居于领先地位,谁就将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2.知识的价值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一切能被知识作用的对象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资产,那种凝聚知识和智慧的专利、商标、信誉、信息软件、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与日俱增,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超过了有形资产。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被视为评判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各国都制定法律规范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来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在各国的商务谈判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已列入谈判的重要内容。

3.人力资本成为首要资本,人才资源成为首要资源

在传统观念中,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资本不外乎企业所拥有的财物。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资本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从长期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等的提高;后者不是人与生俱采的,而是投资的结果。据此舒尔茨认为,这也应该被看做是一种资本,可称之为人力资本,并认为它是能发挥更大效益的资本。

在知识经济社会,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作为首要生产力开拓者的科技人才,成为国家能否富强兴旺的关键因素。对世界各国来说,搞好人力资源开发成了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今天,不但发达国家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来全力开发,而且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把资源开发战略的重心由开发物力资源转向开发人力资源。同时,一场为创造人才优势、围绕吸引和留住人才而展开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知识经济给人力资源开发带来的启迪

1.人力资本投资是首要任务

专家们预言,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由本世纪初的5%-20%提高到90%。而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在以信息、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取代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知识经济时代,谁舍得人力资本投资,谁的产品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第三次产业革命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以后,微软、英特尔、康柏成为美国工业强大的新象征,美国经济再次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强大的人力资本投入。

虽说我国地大物博,但如果按人均来计算,我国是个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我国在近20年持续9.5%的高增长后,接下来的增长靠什么支撑呢?只有靠科技,靠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然而在过去,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却严重不足。我国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3%左右,低于世界平均6.1%的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2%的平均水平。

新一届政府决心进行大规模的机构精简工作,制止重复建设,把钱省下来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观念的根本转变,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依靠知识、依靠科技的基础上,大兴人力资本投资的风气,迎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强调的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是信息化。信息化并不是简单地添置几台电脑,增加一些人员,建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大批的信息化方面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改变过去那种重硬件、轻软件,重基础设施、轻信息资源的开发,重设备的投入、轻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要把重点放在培养一代信息化人才上来,下大力气进行投资。

2.创新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非常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科学发现与大规模技术应用之间的时间大大缩短。未来学家们认为,工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半衰期缩短到10年,电子和科技知识的半衰期不超过5年,人类知识总量5~7年翻一番。科技的发展使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如计算机每半年就更新一次。瑞士一家公司提出,惟一不变的是我们永远在变。日本索尼公司的一个宗旨是:不在于争夺市场,而在于创造市场。索尼公司的产品以新产品层不出穷而闻名于世。北大方正迅速崛起、壮大为我国信息产业的一个巨人的原因之一,是其能不断起用新人和新技术,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主要是创新上的差距。如果创新能力上不去,仅靠引进技术,是永远也摆脱不了落后面貌,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的。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创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培养创新的人才是关键。

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文理严格分科、专业教育过早的体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加强宣传,使素质教育成为全国的共识,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到个人,都要实现观念的转变,理解、关心、支持和投身到创新教育的行列中。

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重心是向科技创新倾斜,适应科研工作的特点,给科研人员更多自由空间,在工作方式、作息制度、活动范围、行政程序等方面采用不同于一般生产部门的管理方法。对那些在管理和科研工作中有贡献、有创新,为企业增加效益的人员,用科学的方法把他们的知识转化为资本,从而使他们的贡献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发扬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使科学事业不断有新的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知识高度密集、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求有高素质的社会成员,这就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关心人的发展,为每个人提供获取知识、技能的各种可能,并使每个人都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潜能,适应时代提出的更高方面的要求。为此,必须做到:强化教育培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新技术、新信息层出不穷,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和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通过培训把学校教育变成终生教育,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正规化,使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劳动大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知识的社会和创新的社会要求我们学会尊重人、尊重自由和尊重创新,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开发,提高全民的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的时代,每个人只能掌握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知识,个人的发展要以他人的知识为基础。一个人必须与人合作,吸收别人已经取得的成果,才能促进自身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只有形成团队精神,以共同的理念形成地一股合力,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上一篇:观看十九大学习心得下一篇:时光荏苒珍惜时间格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