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精选7篇)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盲目扩张的冲动仍较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高;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仍然很突出;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
·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16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20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46947万吨,比上年增加3877万吨,增产9.0%;全年肉类总产量7260万吨,比上年增长4.7%。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0万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805亿元,增长16.7%。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7.6%,农村投资增长17.4%。
·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0%。进出口相抵,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5亿美元。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保持较快增长。
·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7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金融、证券和保险: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5.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6%;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9.6万亿元,增长13.6%;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2.1万亿元,增长8.7%。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3%;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增长14.4%。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32.6万人,在学研究生82.0万人,毕业生15.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47.3万人,在校生1333.5万人,毕业生239.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48.1万人,在校生1367.9万人,毕业生351.0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21.5万人,在校生2220.4万人,毕业生546.9万人。全国初中招生2078.2万人,在校生6475.0万人,毕业生2070.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47.0万人,在校生11246.2万人,毕业生2135.2万人。特殊教育招生5.1万人,在校生37.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84.4万人。·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99个,文化馆2858个,公共图书馆2710个,博物馆1509个。广播电台282座,电视台314座,教育台60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1470万户,30个城市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用户122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3%。全年生产故事影片212部,科教、纪录、美术片44部。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257.7亿份,各类期刊26.9亿册,图书64.4亿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3982个,已开放各类档案5626万卷(件)。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资源与环境:2004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国家加大了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 2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长8.3%。第一、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2%和29.0%,分别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全年有510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年末汇率8.2765元人民币兑1美元,比上年末上升2个基本点。
全年各项税收收入25718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比上年增加5256亿元,增长25.7%。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1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38.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盲目扩张的冲动仍较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高;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仍然很突出;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16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2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69万公顷,增加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2万公顷,减少47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57万公顷,减少9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67万公顷,减少29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46947万吨,比上年增加3877万吨,增产9.0%;棉花产量632万吨,增产30.1%;油料产量3057万吨,增产8.8%;糖料产量9528万吨,减产1.2%。蔬菜、水果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全年肉类总产量7260万吨,比上年增长4.7%。其中,牛、羊肉分别增长7.9%和10.6%。全年水产品产量4855万吨,增长3.2%。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0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805亿元,增长16.7%(见表3)。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18.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2%;发电量21870亿千瓦小时,增长14.5%;原煤19.56亿吨,增长17.3%;原油1.75亿吨,增长2.9%。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增长18.2%和19.9%。主要原材料产品中,粗钢产量2.73亿吨,增长22.7%;钢材2.97亿吨,增长23.3%;水泥9.7亿吨,增长12.5%;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6.4%,硫酸、纯碱、烧碱、乙烯等主要化工产品增长2.4%至18.5%。
全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7.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4.0%。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增长101.4%,发电设备增长92.9%;汽车产量507.4万辆,增长14.2%,其中轿车231.4万辆,增长11.7%。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1%。在高技术产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6.9%,其中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7%至40.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312亿元,比上年增长42.5%;集体企业实现利润512亿元,增长31.3%;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5448亿元,增长39.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3455亿元,增长25.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237亿元,增长40.1%。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5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621亿元,增长19.5%;上缴税金959亿元,增长26.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7.6%,农村投资增长17.4%。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40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中部地区投资15126亿元,增长30.2%;西部地区投资13749亿元,增长26.6%。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由上年下降19.6%转为增长20.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8.3%,增速比上年回落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6%,回落0.5个百分点。
在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比上年增长32.3%,增速比上年回落63.9个百分点;铝业投资由上年增长86.6%转为下降1.8%;水泥投资增长43.3%,增速比上年回落70.1个百分点;汽车投资增长53.5%,回落24.3个百分点;纺织投资增长30.3%,回落56.4个百分点。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商品房销售额10376亿元,增长30.0%,其中销售给个人增长30.4%,所占比重为93.3%。
主要生产能力继续增加
长江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14亿元,累计投产11台发电机组,累计新增发电机组容量770万千瓦;青藏铁路累计完成投资198亿元,累计正线铺轨743公里;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年底全线正式商业运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同时开工建设,5项单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在中央政府投资支持下,累计改造县 4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际和农村公路15万公里,解决了农村5020万人的饮水困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累计完成项目163个,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1296个项目基本竣工。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4840亿元,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7486亿元,增长21.6%;其他行业零售额1624亿元,增长1.5%。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2.7%,通讯器材类增长41.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3.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7.1%,家具类增长21.8%,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7.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7%,汽车类增长23.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5.9%。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0%。进出口相抵,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5亿美元。
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3664个,比上年增长6.3%;合同外资金额1535亿美元,增长33.4%;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增长13.3%(见表9)。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75亿美元,增长26.0%;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8亿美元,增长13.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7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6669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3.8%。其中,铁路19289亿吨公里,增长11.8%;公路7596亿吨公里,增长7.0%;水运38973亿吨公里,增长35.7%;民航72亿吨公里,增长24.0%;管道768亿吨公里,增长3.9%。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1632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8.2%。其中,铁路5712亿人公里,增长19.3%;公路8765亿人公里,增长13.9%;水运65亿人公里,增长3.3%;民航1782亿人公里,增长41.1%。
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0亿吨,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1.5亿吨,增长18.4%。集装箱吞吐量6150万标箱。
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2742万辆,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私人汽车1365万辆,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增长12.0%。民用轿车保有量达到920万辆,其中私人轿车600万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791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66亿元,增长4.4%;电信业务总量9225亿元,增长37.4%。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7020万门,总容量达到4.2亿门。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970万户,年末达到31244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1085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0159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6487万户,年末达到33483万户。年末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472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45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1部/百人。
全年入境的旅游、商务、探亲等人数109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外国人1693万人次,增长48.5%;港、澳、台同胞9211万人次,增长14.8%。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人数4176万人次,增长26.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57亿美元,增长47.9%。全年国内出境人数达2885万人次,增长42.7%。其中因私出境2298万人次,增长55.2%,占出境人数的79.7%。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11亿人次,增长26.6%;旅游总收入4711亿元,增长36.9%。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5.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6%;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9.6万亿元,增长13.6%;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2.1万亿元,增长8.7%。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3%;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增长14.4%。
全国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余额1.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32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2万亿元,增加4327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6万亿元,增加4073亿元。
全年证券市场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1511亿元,比上年增加153亿元。其中,发行A股(包括增发及可转债)123只,配股23只,筹集资金836亿元,增加16亿元;发行B股、H股共28只,筹集资金675亿元,增加137亿元。年末境内上市公司(A、B股)数量由上年末的1287家增加到1377家,市价总值37056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2.7%。
全年内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851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377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1090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004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308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129亿元;财产险赔款568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32.6万人,在学研究生82.0万人,毕业生15.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47.3万人,在校生1333.5万人,毕业生239.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48.1万人,在校生1367.9万人,毕业生351.0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21.5万人,在校生2220.4万人,毕业生546.9万人。全国初中招生2078.2万人,在校生6475.0万人,毕业生2070.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47.0万人,在校生11246.2万人,毕业生2135.2万人。特殊教育招生5.1万人,在校生37.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84.4万人。
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5%,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02亿元。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16.3万人。全年国家安排了824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和1071项“863”计划课题,新安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333项,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0个,安排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造项目40项,择优支持53家企业技术中心进行创新能力建设,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32家。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万项。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35.4万件,授权专利19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4.4%。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6.5万项,技术合同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成交金额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年成功发射卫星8次。
年末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18983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63个。全国现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169个,已累计完成对3.1万个企业的产品认证。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4098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400万台(件)。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893项,其中新制定458项。全国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255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382个。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253个,地震遥测台网30个。全国共有2706个海洋观测、监测站点。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1767种,测绘图书430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99个,文化馆2858个,公共图书馆2710个,博物馆1509个。广播电台282座,电视台314座,教育台60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1470万户,30个城市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用户122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3%。全年生产故事影片212部,科教、纪录、美术片44部。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257.7亿份,各类期刊26.9亿册,图书64.4亿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3982个,已开放各类档案5626万卷(件)。
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7.7万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2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0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718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00.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34.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89.2万人,注册护士128.6万人。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3590个,卫生技术人员16万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270个,卫生技术人员2.7万人。乡镇卫生院4.4万个,床位67.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89.8万人。全国共有333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约覆盖10691万农村人口,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8040万人。
全年我国运动健儿在27个项目中共获得了106个世界冠军,7人2队16次创16项世界纪录。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金牌32块,银牌17块,铜牌14块,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均居世界第二位。在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金牌63块,银牌46块,铜牌32块,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均列第一位,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见表11)。全年全国出生人口1593万人,出生率为12.29‰;死亡人口832万人,死亡率为6.42‰;全年净增人口76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87‰,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
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69―92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40万人。
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342万人,比上年增加83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2242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4100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增加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211万人。全国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增加148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9033万人,参保退休人员3353万人。年末全国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3770万人,全部实现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年末仍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53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全部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并由中心代缴了社会保险费;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19万人,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全国共有220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减少46万人。
年末全国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33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02.3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4万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888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26.4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9.2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14.2亿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
2004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国家加大了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取得成效。通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查出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4.8万公顷。全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14.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7.0%。灾毁耕地6.3万公顷。生态退耕73.3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0.5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4.6万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80.0万公顷。
当年人均水资源2040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0%。全年平均降水量620毫米,下降2.8%。年末全国422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758亿立方米,增加70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550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4%。其中,生活用水增长2.2%,工业用水增长2.8%,农业用水增长3.8%。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23立方米,增长3.0%。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活立木总蓄积量136.2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为124.6亿立方米。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05处,其中,能源矿产地24处,金属矿产地66处,非金属矿产地113处,水气矿产地2处。有56种矿产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其中,石油10.98亿吨,天然气3802亿立方米,原煤96.54亿吨。
初步测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核电501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
七大水系的413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3类标准,比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30.5%的断面为4―5类水质,下降1.7个百分点;超过5类水质的断面比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例占27.9%,下降1.8个百分点。珠江、长江水质较好,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水质较差。
全国近岸海域246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49.6%,与上年基本持平;三类海水占15.4%,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35.0%,比上年上升5.0个百分点。全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6.9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9.0%,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3.2万平方公里。对15个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表明,主要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全年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740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7%;集中供热面积20.5亿平方米,增长8.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3.6%,提高1.2个百分点。在监测的319个城市中,有132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41.4%,与上年持平;有119个城市为三级,占37.3%,比上年增加5.5个百分点;有68个城市为劣三级,占21.3%,比上年减少5.5个百分点。在328个城市的道路噪声监测中,噪声污染严重的占2.1%,中度污染的占5.2%,轻度污染的占9.1%。
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黄河连续5年实现不断流,塔里木河连续3年实施向下游台特玛湖应急输水,黑河连续6次将水输送到东居延海。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716.7万公顷。全国共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66个,自然保护区达到219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4822.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8%。国家地质公园达85个,新建地质遗迹保护区27个。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万平方公里,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11万平方公里。
全年因洪涝和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975亿元,比上年减少50.0%;因洪水和沿海风暴潮死亡人口1282人。全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3710.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1.8%。其中,绝收436万公顷,下降49.0%。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4亿元,比上年降低32.6%。全年发现赤潮96次,比上年减少23次;累计赤潮面积约26630平方公里,比上年上升83.0%。全年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5954起,共造成69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6亿元。全年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2次,共造成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9.5亿元。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6.8万起,造成9.9万人死亡、45.2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7.7亿元。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3.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表2中的水果产量含果用瓜。
5.钢材产量及消费量数据中含部分使用钢材加工成其他钢材的重复计算因素。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6.表5中固定资产投资按地区分类,东、中、西相加不等于总数是因为有部分不分地区的投资未计算在内。
7.电话普及率的计算含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数。
8.邮电业务总量完成额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相关学者的观点
芮雪提到我国港口转型的方向, 其中一个是港口的顺畅和便利化运行要有显著进步, 要全面落实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和推进监管方式创新。创建“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应用多种IT技术, 如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移动等技术, 促进港口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对港口智能物流技术能够促进港口转型进而增长经济持赞同意见。[1]
马仁洪等通过与国外先进强大的港口如鹿特丹港进行对比, 指出我国港口物流智能化水平低, 但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和引导下, 已经有了智能化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已有所引用。需要不断探索, 为下一步智慧港的建设创造条件。[2]
丁俊发认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港口物流的巨大发展要归功于港口管理体制的改革。他比较侧重政策管理方面, 认为港口物流的最大问题, 在于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低, 不能够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 结构性问题也较突出。[3]
杨昊研究了如何构建我国智能物流发展支撑体系, 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宏观因素、技术体系、资本市场、人力资源、理论研究, 并且以宁波为例论证了这5点。同时, 探讨了技术体系对智能物流发展的作用。[4]
刘川论述了全球定位系统、身份识别技术、运行工具重量检测技术、预先清关系统这4项ITS技术在港口物流中的应用, 并讨论了港口实现ITS技术必须注意到的主要问题, 从侧面反映了港口物流智能技术的重要性。[5]
综合学者的观点:我国港口物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了长足发展, 成为经济建设的增长点, 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但其中大部分学者关注的侧重点, 是港口智能物流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只有少部分学者将侧重点放在了管理与港口经济、政策与港口经济之间的关系上。
国内主要港口的智能物流技术
1. 港口智能物流技术
港口智能物流技术, 既包括供应链管理、专业化分工、虚拟物流等管理技术, 也包括云计算、物联网、语义、高性能计算、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目前, 物联网主要应用于系统智能化管理闸口的建设、集装箱操作系统、散杂货码头运营管理终端、智能堆场信息和定位系统、运输管理和装卸系统、货物配送等业务信息采集系统中。[6]RFID技术为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国内主要港口智能物流技术的实践
上海港在2008年率先开展了基于RFID技术的两个口岸之间集装箱海运物流的跟踪项目, 物联网技术第一次被应用于港口中。此后, 港口货物吞吐量在技术不断发展下经历了高速上升的阶段。天津港的集装箱陆运流程通过基于RFID技术改造后, 提高了10%的工作效率, 使车辆通过关卡的时间缩短了50%以上, 实现了数据自动收集。宁波港依靠信息技术, 全力打造智慧港, 创造了五大管理系统构成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让所有单位和部门覆盖了信息技术, 使目前宁波港集团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沿海港口中处于领先地位。重庆市寸滩港在内陆保税区第一个开展了内陆集装箱电子标签应用, 为其他港口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总的来说, 国内很多港口园区企业借助物联网、语义、高性能计算、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 优化了港口园区的业务处理流程, 实现了货物控制的智能化识别、车辆及设备的监管, 标识和物资装卸, 做到了港口仓储和货运跟踪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还有一些港口物流园区更是在港口智能物流技术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智能机器人方面初步取得了成效。
港口智能物流技术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研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宁波港, 依据宁波市2004—201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港口货物吞吐量, 对港口智能物流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说明
宁波港是华东地区主要的煤炭、粮食等散杂货的中转和储存基地, 是国内主要的集装箱、矿石、原油、液体化工的中转储存基地。它由北仑港、镇海港、大榭港、穿山港、梅山港、象山港和宁波老港区组成, 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 大、中、小泊位配套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大港。总共有生产性泊位311座, 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4座 (5—25万吨级的特大型深水泊位33座) , 是我国超大型船舶最大集散港和全球为数不多的远洋运输节点港。
2010年9月, 宁波市委、市政府下发《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开启了智能物流在宁波全面发展的时代。宁波市出台的《“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要求在2011—2015年, 宁波市必须努力扩大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创新发展智慧物流产业。具体要求为, 更好地完善智慧物流网络、加快智慧物流产业基地建设、加强智慧港口建设、推动智慧物流数据中心的建设。截至目前, 宁波市港口物流业已开发并应用了智能港口闸口系统、智能卡系统、智能集装箱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应用系统, 促进了宁波电子口岸、宁波第四方物流网络信息等物流公共信息数据平台的建设。物流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数据中心建设, 为宁波市智能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2004—2015年, 宁波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度增加, 在我国大陆港口和世界港口的排名有突破的进展, 实现了新的跨越, 其中, 2010年之后的宁波港发展趋势很好。2010年, 宁波港吞吐量增幅不仅居我国8大港口第一位, 同时也是全球30大港口的首位。在吞吐量方面, 排名首次攀升至第3位, 并进入世界港口前6强, 实现了新的飞跃。2014年, 宁波港港口吞吐量超过釜山, 排名跃至世界第5位。
(单位:亿元)
从表1可明显地发现, 2004—2015年这12年间, 2004—2008年, 宁波市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呈现出良好的势头;2008—2009年增速放缓, 说明此时的经济为低速增长阶段;2009—2011年, 经济突然大幅度好转, 名义GDP高速增长;2011—2015年, 国民生产总值持续稳定地增长, 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2. 经济变量解释
(1) 港口物流水平的变量 (x) 。选择港口货物吞吐量作为衡量指标。目前, 由于港口物流发展时间不长, 尚且没有明确的名词来规定港口物流水平, 而港口货物吞吐量 (指经水运进出沿海主要港区范围, 并经过装卸的数量, 包括邮件及办理托运手续的行李、包裹和补给运输船舶的燃、物料和淡水) [7]能够显示港口的生产能力, 又是计算港口收入的重要参考指标, 具有代表性。
(2) 经济增长的变量 (y) 。选择GDP作为衡量指标。GDP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指标, 涵盖了所有经济领域, 最能够体现经济状况。又因为GDP会受到价格浮动的影响, 所以, 以2004年作为基期, 计算实际GDP (实际GDP=名义GDP÷基期GDP) , 以排除价格浮动对GDP的影响。
3. 数据来源
所选用的基本数据全部来自宁波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均从2004—2015年历年的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汇总得出。
4. 回归分析
运用Excel软件, 对2010年之前、之后的港口物流水平变量与经济增长变量 (见表2、表3) , 进行回归分析。
表2显示, P值明显小于0.05, 拒绝原假设, 两组变量之间具有显著性关系。R2=0.945401, 拟合优度为0.945, 说明两组变量之间拟合度较高。且标准误差较小。
建立回归模型:y1=-0.53668+0.637853x+ε1 (ε1为误差值)
表3显示, P值小于0.05, 拒绝原假设, 两组变量之间具有显著性关系。R2=0.961997, 拟合优度为0.962, 说明两组变量之间拟合度较高。且标准误差较小。
建立回归模型:y2=-1.56223+0.981996x+ε2 (ε2为误差值)
由以上两个回归模型可发现:
(1) 两个P值都小于0.05, 拒绝原假设。说明港口货物吞吐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显著, 港口物流水平的提高能促进经济增长。
(2) 2010年之前, 1单位货物吞吐量的增加, 对宁波市GDP在一定范围内的促进作用是0.64单位, 而在2010年9月之后, 宁波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开启了智能物流在宁波市全面发展的时代之后, 1单位货物吞吐量的增加, 对宁波市GDP在一定范围内的促进作用是0.98单位。说明港口智能物流技术的发展, 对港口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本研究验证方式较简单, 仅仅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 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偏差, 但能够定量分析港口智能物流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结论
港口智能物流技术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智能港口建设, 增加第三产业的收入, 最终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当前, 我国已开始智能港口的探索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源, 但与国外成熟的智能港口相比, 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我国港口物流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为此, 应大力发展港口智能物流技术, 开发并应用智能港口闸口系统、智能卡系统、智能集装箱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应用系统, 促进相关物流公共信息数据平台的建设、物流领域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推广和数据中心建设, 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创新, 推动我国智能港口的发展。
摘要:当前,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 国际贸易蓬勃发展, 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 智能物流技术成为当前港口发展的重点。通过对宁波港2004—2015年的数据进行回归研究, 得出结论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港口智能物流技术,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芮雪.中国港口转型:涅槃应从哪里入手[J].中国港口, 2014 (3) :6-8.
[2]马仁洪, 陈有文.以物联网技术促进港口智能化发展[J].水运工程, 2012 (5) :38-42.
[3]丁俊发.港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2004 (2) :7-9.
[4]杨昊.我国智能物流发展支撑体系构建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3.
[5]刘川.智能运输技术在港口物流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 2005 (2) :44-45.
[6]赵广华.基于第四方物流的港口供应链优化[J].中国流通经济, 2013 (12) :29-36.
关键词:零售业态;创新;变迁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5-0053-08;中图分类号:F721;文献标识码:A
从2000年至今,中国零售业态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随着20世纪初期邮购、目录销售、自动售货机等业态的兴起,到2005年至2008年间家电零售巨头大规模的全国连锁扩张;从2009年起,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网络零售的迅猛发展,到2012年至今,我国零售业从线下门店到线上渠道的全渠道整合。在这短短的16年里,零售业态呈现出了创新迭出、不同业态此消彼长、不断变迁和融合的发展趋势。
这段时间,也是我国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国家从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而这些经济变量与零售业态的创新和变迁密切相关。关于零售业态创新和变迁的研究,虽然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从不同企业的个案、不同地区的零售总体发展来解释近十年来我国零售业态的创新和变迁,但是,现有研究尚缺乏宏观经济环境的各个变量对我国零售业态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我国2004-2013年的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数据,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从宏观视角解释影响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因素和变化。
一、文献综述
零售业态(Retailing Format)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式。西方学者在零售业态变迁和演化领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从1958年零售车轮假说提出一直到1976年,零售手风琴假说、真空地带假说、辩证发展假说、零售生命周期假说等先后被提出,然而,这些理论假说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对零售业态的变迁过程进行解释,它们可以作为参考,但还应对零售业态的变迁过程进行必要的历史分析和实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学者都试图将各种零售业态演变进行综合,零售业态演化的研究逐渐深入到零售创新研究,研究方法也从理论假说发展为定性研究和实证分析。英国学者Stephen Brown通过英国零售仓库的研究来验证英国零售业态演化和创新的假设。对英国零售业从业者的访谈和统计数据分析表明,零售业态和商业模式都是环境因素影响下的产物,没有一种业态和商业模式是不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与零售创新相比,零售业态有着较长的生命周期。而且,零售业的创新和变迁具有非常强的行业特性,与其他行业有非常大的不同。最为明显的就是,零售业的变化更多是一种持续的、不断调整和适应环境的过程。然而,对于零售业态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除了英国学者,三位西班牙学者通过销售额、投入产出比、市场集中度等统计指标,对1998年至2004年期间的西班牙便利店业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便利店的生产率是不断增长的,但是在不同连锁机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巴西学者通过观察和人员访谈,研究了巴西服装零售业态的演化过程,他们发现,巴西的服装零售业态演化成个四种不同的具体零售形式。总之,各国关于零售业态演化过程的研究目前还是描述性分析,或是以访谈为主的探索性研究,主要原因是大家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零售业的基础数据。零售企业数据又由于保密等原因很难获取,大大制约了零售领域的研究。因此,一些学者倡导,应该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零售业态数据库,更好地促进各国零售业的横向比较和发展。
我国学者很早就开始介绍西方零售业态演变的研究成果。关于零售业态变迁和演化的影响因素和过程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其试图解释环境与零售业态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环境理论就认为零售业态变迁或革新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的函数。消费者需求、技术、竞争及法律等环境直接影响到零售业的生存与发展。自然选择理论则认为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消费者、竞争者和技术发生变化时,零售组织也就相应地改变其形式。而且,零售业态的变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仅受目标消费者的构成、支付能力、购买愿望、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商业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竞争能力、企业资源优劣势的约束,更受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信心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城市建设、社会文化观念、法律法规等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零售业态的变迁受制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发展真实写照。因此,在研究零售业态变迁和流通创新问题时,应当在一个更为广泛的范围内研究问题,否则在商言商,不利于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分析零售业态演变的过程,鲍观明和叶永彪构建了一个零售业态演变的综合模型,认为业态演变的动因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和零售业内竞争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水平、政府行为或政策、相关技术和消费方式。汪建成和任丽霞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冰箱拥有率、小轿车拥有率等数据人手,分析中国零售业环境的变化和业态变迁的关系。马超通过理论综述,认为影响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六大因素是: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消费者购买力、商业竞争和科学技术。基于SCP框架,汪旭晖认为,零售业的变迁与成长的内在表现是零售业规模的扩大、零售技术的进步和零售产业组织的演进。但是,以上研究都只是基于理论归纳和总结,或只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目前,虽然零售业态研究已经深入到影响零售企业微观经营的因素来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参考,这些研究涵盖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和判断标准;零售业态适应性的影響因素;零售业态演化的原动力。但由于我国整体上零售业数据的缺失,对于影响我国零售业态演化因素和过程的研究,主要还是理论描述和案例研究。
总之,零售业统计数据的缺失不仅限制了我国零售领域的研究,对于世界零售学者而言都是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使零售学者的研究方法大多集中于理论构建、案例研究、描述性统计等。一方面,这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未来研究的巨大空间。因此,本文基于我国2004-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试图从宏观数据入手,通过计量分析,解释影响我国这十年零售业态变迁和创新的因素和过程。
四、结果分析和局限
对于百货零售业态,可以发现,在14个指标中,只有信息投資和交通投资对于百货零售的商品销售额产生负面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是448.26和11.66;对于主营业务利润,交通投资产生最大的负面影响,其回归系数是114.51;交通投资和信息投资对于该业态的资产有最大的负面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是161.55和92.17。
对于超级市场,上网人数对该业态的商品销售额有最大的负面影响,其回归系数达到了278.39,远超其他的影响因素;交通投资对于超级市场的利润产生最大的负影响,其回归系数是93.06,远大于其他因素;所有指标对于超级市场的资产都产生正向影响。
对于家电和电子产品专门零售,信息投资和交通投资对于该业态的商品销售额产生负面影响,回归系数是333.93和36.75。上网人数、信息投资和交通投资对于该业态的主营业务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回归系数是70.14,23.24和14.93。所有指标对于该业态的资产产生正向影响。
对于无店铺及其他零售,存在两个显著的影响因素:快递量和批发零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它们对于该业态的商品销售额、主营业务利润和资产都有着很强的正向关系,其回归系数分别是653和339.12,是其他变量的三倍以上。而交通投资对于该业态的三个指标都是负面影响。
对于邮购和电子销售,与无店铺及其他零售的结果相似,快递量和批发零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该业态的商品销售额、主营业务利润和资产有着正向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是422.8和213.95,也是其他变量的三倍以上。信息投资对于邮购和电子销售的主营业务利润是第三大显著影响因素。而交通投资对于该业态的三个指标都是负面影响。
上述结果中,可以发现三个特点:
其一,以投资相关的变量对于零售业态的资产都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批发零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对零售业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二,对于无店铺及其他零售和邮购及电子零售,快递量都与其有着非常直观的正向促进作用。快递量代表物流配送程度,随着国家促进电子商务和新兴业态政策的推出,批发零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对于这两种业态产生积极影响。这些事实都与我们的直觉相符。
其三,对于五种业态的三个指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是负面影响。可能的解释之一是由于交通网络的发展和速度的提升,人们的出行不再受限于过去一两个街区的范围,郊区的购物中心、仓储超市、家居建材市场都吸纳了不少来自于原先商业聚集区的消费者,交通投资提高了人们到出行方便的任意一个零售网点购物的可能性。本文所选择的仅是具有代表性的17种业态中的五种,因此,对于这些业态,交通和仓储方面的投资分散了客流量,促进了零售业态分散化和多元化的发展。
我们国家加入世贸组织,经历了十五年的谈判。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十年,国家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加入世贸组织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加入世贸组织的十年间,中国成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第二大商品进口国。纺织、家电、电子等传统优势产业潜能得以释放,汽车、船舶、铁路机车等制造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经受了考验,并快速发展,成为新的外贸出口增长点。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11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在国家领导人级高层讨论的同时,也引起全国人的关注和讨论。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认真履行承诺,充分享受权利,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入世十年,是一段艰辛而辉煌的旅程。十年间,中国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在世界大家庭中的贡献、地位和作用发生重大变化。入世十年,更是崭新的起点、奋进的号角。在交融和分享中,中国和世界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开放才能发展,互利才能共赢。自信而从容的中国必将更加坚定改革开放的步伐。
这是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在开放中抢抓机遇、趋利避害,中国经济赢得了空间,提升了整体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仅是企业
家,整个中国也在那一刻开启了机遇之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全面享受世贸组织成员各项基本权利,获得了稳定、透明、可预见、非歧视的多边贸易机制保障。紧紧抓住有利条件,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得中国企业有了更高、更广的视野,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
数字,清晰地显示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迅猛发展。十年间,中国货物贸易额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出口跃居第一位,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当年已达68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900多种“中国制造”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进入全球《财富》500强的中国企业,从2001年的12家增加到2010年的54家。产业竞争力、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机遇交织着挑战,既要抢抓机遇,又要趋利避害。十年间,中国经济时刻都在应对“入世大考”。
负责任的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世界也从中国发展中分享越来越多的机遇。随着中国入世完全到位和经济发展,中国在未来世界经济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将越来越大。入世给了中国全面拥抱世界的机会,世界也从中国分享到发展的机遇。十年间,中国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十年来,中国市场新增34.7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大批跨国公司将全球或亚太区总部迁到中国。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中国对外投资企业聘用当地员工接近80万人,每年在当地纳税超过100亿美元。由于进口中国商品,美国消费者过去十年共节省开支6000多亿美元,欧盟每个家庭每年可以节省开支300欧元。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为国外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实惠。中国为维护体系的持续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点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尤为明显。
这是中国人视野和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十年。经历开放洗礼,规则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增强了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更加开放的市场,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商场、超市里汇集了世界各国商品,来自国外的金融、文化、娱乐服务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十年前,汽车还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如今,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达60辆,迈入“汽车社会”。对于中国人来说,入世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服务、更新的理念。入世给普通中国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视野的开阔、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也许,放在中国六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去看,入世十年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正如拉米曾指出的,这十年,延续了中国飞速发展的进程,巩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然而,十年来,世贸组织的“非歧视”“透明度”“公平竞争”等原则开始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使其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而规则意识、市场意识、契约精神、法治精神等,如同奔涌的大潮冲击着中国人的观念和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激荡融合。,“双赢’、‘透明度’这些词汇,伴随入世大量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深入人心。
正如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指出:中国入世十年,学会按照国际惯例,调整、改革自己的制度使自己的行为“合拍”,并想尽各种方法灵活应对这些挑战,使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提升竞争力和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
这是对未来的昭示:加快改革步伐、提升开放水平,是把握机遇、赢得未来的必然选择。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年入世,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加深,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是举足轻重。但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站在入世十年的门槛上,我们有理由自豪,但更需要警醒。因为,挑战就在眼前。以代表性产业——汽车为例,入世十年,带来了十年爆发式的增长周期,然而这一趋势在今年开始放缓。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结构呈“金字塔”型,上端是进口豪华车,中端是合资品牌,大量国产品牌处于中低端;但从利润分配看却呈“倒金字塔”型,市场绝大部分利润都被进口车及合资品牌拿走,众多国产品牌还处于利益链低端。汽车产业只是一个缩影。审视国内——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国内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凸显,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环顾国际——欧美国家经济复苏缓慢,一些国家政局动荡。中国过去较多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如何平衡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成为必须破解的难题。站在入世十年的门槛上,我们更加清醒:入世十年,绝不是终点,而是改革开放新的起点。
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中国人民作出的自主抉择。经过入世十年的洗礼,今天的中国,扩大开放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成熟,人民群众的意愿更加强烈。
随着“后入世时代”的到来,摆在中国面前的,是如何进一步延续和扩大这一“入世效应”。入世十年,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道路,这一历程仍将继续。当前,利益关系调整已成为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所在,需要全社会提高改革的共识,坚定改革的信心与勇气,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为明确工伤管理流程,规范工伤处理程序,特制定本规定。
一、工伤事故的处理程序
1、工伤事故的上报和医疗处理
发生工伤事故后,当事人或现场最早发现者应立即向其部门主管报告,部门主管把伤员送至人事部总登记,由人事部根据伤势情况做出相应处理方式。
2、发生工伤时,医疗急救人员要对轻伤者先进行简单的包扎止血,并安排到医院处理;发生严重伤情时,部门主管需第一时间反馈到人事部,由人事部负责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急救并安排陪护人员,同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准备医疗费用。
3、夜班或厂休日发生工伤时,应向值勤人员汇报并及时处理,伤势较严重的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
二、工伤报告及事故调查
1发生工伤时,部门要在一个班次内完成“工伤事故报告”(见附表一),报告中要明确事故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责任原因分析及后续整改措施,并交人事部,待工伤认定申请时作参考。
2、人事部接到“工伤事故报告”,进行事故调查并确定事故性质;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调查,不得隐瞒事故真相。
3、人事部负责准备预支治疗费用,并按标准安排工伤员工和陪护人员的生活费用、办理入出院手续。
4、人力资源部负责工伤事故的调解,当事人不同意或不服从调解时,可申请仲裁。
四、工伤认定
1、工伤认定的种类:普通工伤认定程序、简易工伤认定程序。
1)普通工伤认定程序:一般认定时间为60天内、伤势较为严重时采取普通工伤认定程序,只需填写一份《工伤认定申请表》。
2)简易工伤认定程序:一般认定时间为7天内,伤势较轻时采取简易工伤认定程序,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一式四份。
2、工伤认定时须携带材料和证件
1)《工伤认定申请表》(统一格式),附受伤员工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时,需附带“证人证言”(统一格式)。
2)《社会保险登记证》复印件、公司公章。
3)公司营业执照(副本)的复印件。
4)病历卡及复印件。
5)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书、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及其复印件。
6)员工劳动合同及复印件(人事部提供)或其它建立劳动关系的证明。
资料整理来源:,022-28174183
天津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消费者均衡。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3.分类所得税。4.“寻租”行为。5.倾销。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其40分)1.简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2.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贡献。
3.画图说明古典利率理论及流动性偏好奉IJ率理沦的基本观点。4.试分析一国最佳外汇储各规模指标。5.我国财政投资决策标准是什么?
三、论述与计算题(每题20分,共40分)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2.已知:储蓄函数为S=-50+0.2Y,投资函数I=150—6r,货币需求为L=0.2Y—4r,货币供给M=150。
试求:
(1)写出IS和LM曲线方程;
(2)求均衡国民收人(Y)和均衡利率(r);
(3)如果自主投资从150上升到200,均衡国民收入会如何变化?你的结果与乘数 定理(乘数原理)的结论是否相同?请给出解释。
2004年同等学力全国统考经济学真题参考
答案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消费者均衡: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保持不
变的一种状态。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当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等于货 币的边际效用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即
RCS1.2=MU1∕MU2=p1∕p2 p1x1+p2x2=m
用图形表示,即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成本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来自于工会对工资和垄断厂商对利润的过分追求以及货币工资价格的刚性,都被认为可以促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3.分类所得税:是对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或来源)的所得适用不同税率,分别课征所得税。例如,把应税所得分为薪金报酬所得、服务报酬所得、利息所得、财产出租所得、盈利所得等,根据这些所得类别,分别规定高低不等的税率,分别依率计征。分类所得税一般采用比例税率,并以课源法征收。
4.“寻租”行为: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寻租”行为越多,社会经济资源浪费越大。
5.倾销:倾销的概念可以扶两个方面来界定:经济学意义上的倾销最初是由经济学家雅格布·瓦伊纳于20世纪初提出来的。他认为:倾销是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国际经济学家根报价格歧视这一概念对倾销进行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由于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状况不一样,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以获得最大利润的厂商,就在国内实行高价,而在国外实行比国内低的价格。
倾销的法律定义通常以《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六条规定为依据,倾销是指 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二、简答题
1.简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所谓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令人行为。制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宪法秩序;二是制度安排;三是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
当把制度作为决定经济增长撮主要的变量时,则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的结果。具体来说,制度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影响经济增长的:(1)产权。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有效率的产权应是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这将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避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2)国家。有效的交易需要明确地界定产权,但界定产权本身也是要花费成本的。由国家来界定和保护产权可降低交易费用。
(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由相互关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观组成的。但凡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解决不付费搭车问题,其基本目标在于给予各种集团以活力,节约交易费用。
2.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贡献。
(1)卡塞尔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的物价水平)决定两国货币的汇率,实 际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这个层次去分析汇率决定的,因此,这就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面。
(2)作为一种换算工具,通过购买力平价可以将一国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如GDP,GNP等,由本国货币表示转换为由另一国货币表示,以便进行国际间的经济比较。这可以避免一国现行汇率偏高或偏低时,对用外币表示的本国经济指标造成扭曲。所以,一般认为用购买力平价来换算比用现行汇率来换算更科学。(3)购买力平价研究汇率的长期趋势,不考虑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汇率的走势与购买力平价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
(4)购买力平价将物价指数、汇率水平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是从商品交易出发米讨论货币的交易,这对讨论一国汇率政策与发展进口贸易的关系不无参考意义。
3.画图说明古典利率理论及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基本观点。(1)古典利率理论。
基本观点:利率由投资需求和储蓄意愿的均衡决定。投资是对资本的需求,随利率
上升而减少;储蓄是资本的供应,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利率就是资本的供给和需求相等
时的价格。如图所示:
(2)“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由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的货币利率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数量和人们对货币的偏好程度决定的。凯恩斯从其货币需求函数出发,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的均衡点,即如图:货币需求曲线Md,和货币供应曲线MS的交点决定均衡利率。
4.试分析一国最佳外汇储备规模指标。
国际储备资产(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随时可以利用并控制的外部资产,其作用是为国际收支失衡提供融资,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间接地调整收支失衡以及达到其他各种目的。
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最佳)水平受多种因素控制。一般要求保持3个月的进口支付水平的外汇;10%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中有10%的沉淀作为应外部失衡时调整之用;另外,外汇储备应该达到外债余额的30%,即可以应付支付外债的需要。储备资产少了经济安全受到影响,多了影响资金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国际融资的难易,国际储备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5.我国财政投资决策标准是什么? 财政投资追求的是社会收益最大化,但最终依据怎样的标准则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所实现的政策目标。一般来说,政府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有三:①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②资本一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③就业创造标准。
我国现阶段应该以就业创造标准为财政投资决策的标准,理由如下:
(1)从理论上说,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失业的存在是对战略资源的不容宽恕的浪费;而且,就业增加一般就会增加产出。
(2)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政府必须从全局战略考虑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财政投资项目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救途径。
(3)即使不考虑产出增加,也有许多理由表明增加就业是必要的,原因之一是失业的社会影响。.
(4)财政支出的就业创造标准还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特别是增加落后经济地区的财政投资,对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论述与计算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的。
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客观上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不仅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而且在生产领域也发挥作用。
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以下论断: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
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大明确捉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晨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已知:储蓄函数为S=一50+0.2Y,投资函数I=150—6r,货币需求为L=0.2Y一 4r,货币供给M=150。
试求:
(1)写出IS和LM曲线方程。
(2)求均衡国民收人(Y)和均衡利率(r)。
(3)如果自主投资从150上升到200,均衡国民收人会如何变化?你的结果与乘数 定理(乘数原理)的结论是否相同?请给出解释。
(1)由I=S可知IS曲线方程为:一50+0.2Y=150—6r 即Y=1000—30r 由L=M可知LM曲线方程为: 0.2Y一4r=150 即Y=750+20r(2)将IS和LM联立求解: I Y=1000—30r I Y=750+20r 得均衡利率r=-5,均衡收人Y=850。
1 一般分析
本文选用了1986~2008年的年度数据, 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版》, 通过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即用支出法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按当年平均汇率转换成美元计算) 反映经济增长, PT表示加工贸易额, PIM表示加工贸易进口额, NEX表示加工贸易出口额。
1.1 GDP与加工贸易额的增长速度的分析
从总体上看, 1986~2008年中国加工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为21.34%, 加工贸易出口年增长率为23.15%, 加工贸易进口年增长率为19.17%, 均高于GDP的年增长率 (12.35%) 。图1是LNGDP和LNPT的散点图。数据取自1986~2008年中国GDP和PT的自然对数, 运用EVIEWS3.0计算得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变量LNGDP与LNPT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这表明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图2是1986~2008年中国GDP增长率和加工贸易额增长率的变化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加工贸易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变动方向较为一致,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加工贸易的增长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增长。
1.2 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分析
加工贸易创汇水平的高低一般用加工贸易增值系数来衡量, 其等于加工贸易出口额与进口额之比, 增值系数的提高表现为加工贸易在质量上的扩张。
通过计算可得表1, 从中可以看到1986~1988年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均小于1, 因为中国从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 1979~1985年为对外贸易的恢复阶段, 1985~1995年为快速发展阶段, 故加工贸易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1989~2008年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均大于1, 表明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大于加工贸易进口额, 即加工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 而且该增值系数的平均值是1.43, 接近了1.5, 尤其是2005年以后, 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系数超过了1.5, 表明中国加工贸易创汇能力增强,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3 加工贸易的出口弹性分析
出口弹性是GDP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之比, 即出口额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数;同理, 进口弹性是GDP增长率已进口增长率之比, 即进口额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数。由表2我们可知, 1986~2008年中国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弹性系数大, 而且这23年的平均出口弹性系数和进口弹性系数分别是80%和125%, 这反映了中国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4 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指一定时期的加工贸易额增量与GDP增量之比, 它反映了经济增长中加工贸易增加所起的拉动作用程度。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是指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GDP增长率的乘积, 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中加工贸易的贡献程度。
通过计算, 我们可以发现1986~2008年中国加工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2007年加工贸易对中国GDP的贡献度为21%, 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中加工贸易所起的作用为21%;而同年加工贸易对中国GDP的拉动度为6%, 说明在2007年21%的GDP增长中, 有6%是由加工贸易拉动的。可见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小。
2 实证分析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加工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下面本文将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来分别分析加工贸易总额、出口额、进口额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为了更好的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 减少数据的波动, 提高拟合效果, 本文对相关数据取对数。
2.1 实证模型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 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来分析加工贸易额、进口额及出口额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如下:
其中, α0、β0表示截距项;αi、βj表示回归系数;μ1、μ2表示随机干扰项。该式子中, 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1) 来考察加工贸易额与中国GDP的关系;用二元回归方程 (2) 来考察加工贸易额、出口额对GDP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将各个变量经验数据代入计量模型, 并用Eviews3.0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 有方程 (1) 得出:
拟合优度描述了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 判定系数R2越大, 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就越强, 反之则弱。根据该理论, 该模型的R2=0.953664, 数值较大, 说明该回归曲线拟合真实值的程度高。而且相关系数R=0.9765572, 数值也较大, 说明中国GDP与加工贸易额是正相关关系。再将相关变量代入计量模型, 使用Eviews3.0进行二元回归方程最小乘法估计, 由方程 (2) 得出:
同样用拟合优度检验, 可见R2=0.957724, 数值较大, 说明该回归曲线拟合真实值的程度高, 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分别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
2.2 由Eviews3.0回归分析得
(1) GDP与加工贸易总额。
(2) GDP与加工贸易进出口额。
3 结论
总上分析可见, 加工贸易总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对中国GDP的增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得到, 加工贸易对我国GDP有促进作用, 加工贸易每增长1美元, GDP增长0.600751美元。但是由于我国对外贸易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待加强。
由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可得, 加工贸易进口额对我国GDP有促进作用, 而加工贸易出口却对我国GDP的增长有相反的作用, 加工贸易进口额每增长1美元, GDP将增长0.977556美元;加工贸易出口额每增长1美元, GDP将减少0.282994美元。分析其中原因可知, 进口加工贸易不仅能给我国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还能带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缺少的其他资源, 而出口加工贸易却使得我国的一些资源输出到其他国家, 因而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相反的作用。综上, 中国应转变出口加工贸易的结构, 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使用1986~2008年的统计数据, 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 , 分别分析了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与中国GDP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进一步研究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而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加工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 1998 (01) .
[2]林嫒媛:“进口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回归分析”, 《经贸理论》3, 2000, 第1l-13页.
[3]赖明勇、雷京:“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 《预测》3, 1998.
[4]张燕生, 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J].宏观经济研究, 2004 (2) .
[5]贾金思, 论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财贸经济, 1998 (6) .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推荐阅读:
中国经济发展07-22
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06-12
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06-14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趋势06-28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10-0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06-0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