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精选9篇)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濒渤海,东依黄河,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9公里,滩涂面积38万亩,辖4镇2乡2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0万。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加快追赶”的工作基调,确立了“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在黄蓝经济区建设中争名次、往前赶”的工作目标,突出工业强县、城市带动“两个重点”,围绕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投资和大项目建设、城乡一体化、改革创新、保障改善民生“六个突破”,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开创了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3亿元,同比增长17.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1亿元、利税26.4亿元,分别增长34.6%和57.6%;工业用电量4.4亿千瓦时,增长72.7%;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增长
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形成了大开发大建设的新格局。在推进措施上,确定了76项重点工程、民生实事和重点项目,并筛选出了十大工程、十件实事、十大项目,进行重点调度,实施工业(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百日集中会战”,实行县级干部联系重点企业、推进招商项目、承担重点工程项目“三个一”制度,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来抓,3月份、4月份分两批集中开工了总投资128.1亿元的39个项目,为加快融入黄蓝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二、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举全县之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提升优化一产。重点发展畜牧、蔬菜、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全县各类畜禽养殖园区发展到523个,淡水养殖面积6万亩、海水池塘养殖面积7.5万亩,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8个,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深化与六和集团的合作,规划建设了占地8平方公里的现代循环牧业示范区,投资5.2亿元的祖代种鸭基地及产业化、投资1.6亿元的黄河港牧业等项目加快推进,培育起了集饲料生产、种苗孵化、养殖担保、疾病防控、设施养殖、屠宰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紧密联系的肉禽产业链。
三、破解发展难题,增添加快发展新动力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运用多种措施办法,努力解决制约和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基础设施方面,全力做好黄大铁路、德大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协调服务工作,荣乌高速与利津县城连接线争取到省级扶持资金1.45亿元,库容2000万方的陈北水库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污水处理二期及深度处理中水回用工程加快推进,新建成的宫家干渠闸前泵站和日处理能力6万方的利津水厂运行良好,城乡承载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二是融资方面,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成立了金坤、恒信2家小额贷款公司,凤凰制药公司列入省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企业投资建设、政府分期回购”的BT模式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成功应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3月份全县政银企洽谈会成效显著,签约项目89个,签约资金62亿元,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三是土地方面,编制完成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中村改造、城市经营等方式,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加快储备一批土地,为经济发展腾出了空间。四是科技和人才方面,召开了全县科学技术暨人才工作奖励大会,在利华益集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加快推进,青岛农业大学在我县成立了研究生实验工作站,与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共同组
了全市先进水平。扎实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参保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畅通县级干部公开接访、网上民生等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扎实推进平安利津建设,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全县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目前,纳入统计范围的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共有23家,其中大米加工企业10家,面粉加工企业2家,饲料加工企业6家,油脂精炼企业1家,粮食纯购销企业3家,粮食储备企业1家。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上的中小粮食加工企业7家,其中饲料加工企业6家,油脂加工企业1家。
(二)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一些粮食加工企业通过多年的原始积累和滚动发展,已不满足停留在小规模和粗加工上,他们根据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和判断,加快了设备更新、厂房建设和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在生产、销售和利税等方面提质增效,取得明显效果。
(三)带动能力明显增强。随着我县粮食加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就业。大米、面粉加工能力不断增强,调动了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全县小麦产量逐年递增。
二、制约全县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的问题
利津县粮食加工企业与前些年相比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少长远发展规划。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思想,不能将办企业当成一种追求和事业,仅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合作共赢意识淡薄,对政府产业政策不关心、不了解、不研究,经营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既想克服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又缺乏足够的魄力、勇气和能力。
(二)企业管理模式落后。企业在创办初期,具有明显的家族化倾向,并且这种家族式管理在创办初期是可行并有效的。但随着企业逐步的发展壮大,这种家族式管理的不适应性便会逐渐表现出来。
(三)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多数企业存在着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的现象,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尤其是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基本是“作坊式”的生产和经营,几乎没有专利技术和专利技术开发能力,这也造成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缺少良好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企业主素质的高低对一个企业的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全县粮食加工企业的企业主,具有大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0%左右,大部分企业主只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这就导致了他们思路不够开阔,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五)融资渠道不畅通。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畅等现象。虽然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但由于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融资政策难以惠及,导致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融资成本大幅增加,融资难问题逐年加剧。
(六)原粮供应不足,产品销路不畅。全县大米加工企业的原粮供应有80%依赖外地购买,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以及江苏等地,只有20%依靠本地供应,随着原粮价格的上涨,导致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增加。
(七)粮食深加工发展水平较低。从生产能力和品种结构看,我县粮食加工企业和发达地区粮食加工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全县粮食加工目前还只处于初加工,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例如天成同发饲料加工企业只是以生产加工鸭饲料为主,产品品种过于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八)粮食加工技术设备落后。许多加工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大都是初加工、低附加值、低水平和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多,深加工、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少。产品缺乏特色,始终在低水平中重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毫无竞争力可言。
(九)品牌优势不强。影响全县粮食加工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品牌优势不强,企业主品牌保护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只重视产品销量,如大米加工企业多为贴牌生产,认为只有单纯的销量才有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生存的命脉——品牌的创立、保持和保护。企业品牌的形成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企业主应该具有这种意识和准备。
三、对加快全县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鼓励发展优质稳定的粮食加工原料基地。我县粮食加工企业在市场上要占有立足之地,首先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粮食加工原料基地。积极引导企业在土地流转上鼓励发展集中连片的优质小麦、玉米等生产基地,引导农业生产向现代化、科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户通过合同、合作等方式,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稳控本地粮源,降低原料采购成本。
(二)大力培育粮油批发市场。在搞好全县市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拟定全县粮油市场体系发展规划,按照“政府规划、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购销户参与”的发展思路,探索粮油批发市场建设新机制。充分利用我县交通区位优势,依托现有粮油仓储、加工企业,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建设集粮食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粮食产业园区,形成以粮油仓储为基础、加工业为龙头、物流为中心、功能配套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三)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可以与县粮食储备库开展购销联合,一方面发挥县粮食储备库在仓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发挥粮食加工企业在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出行业整体优势。
(四)加强粮食产销合作。按照市场主导、政府调控、依托企业、深度合作、创新机制、共同发展的总体要求,引导鼓励各类粮食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经济效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指导县内各类粮食企业入市做好夏粮、秋粮收购,全力掌握本县粮源的同时,积极探索粮食产销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鼓励引导企业加强与粮食主产区的合作,到县外粮食主产区开展委托收购、订单收购和建立生产基地。
(五)重视产品升级,实施品牌战略。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不能仅仅是简单的量的扩张,而应把产品上档次上水平,要在重质量、重服务、重信誉方面下功夫,从而创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
(六)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资金投入是推动粮食加工产业化的前提,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投资倾向,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投入,扭转重视农业产前、产中投入,忽视产后加工投入的局面。
(七)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壮大企业规模。除政府应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投资力度、政策倾斜外,企业自身也应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吸引城乡个体私有资本、集体资本、国有资本等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
一、能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齐所有课程(查学校的总课程表)。(10分)
二、校长、学校中层领导任课情况,能否达到规定的工作量。(10分)
三、教师的工作量是否达到标准。(10分)
四、学校教师任课情况表和课程总表对照,是否有未开设的课程。(10分)
五、查校长、学校中层领导的教案,并随堂听课。(10分)
六、查教师到岗情况,有无顶岗、缺岗现象。(10分)
七、学校考勤表使用情况,一周或一月定期考勤汇总情况。(10分)
八、查看、核算学校教职员工的出勤率。(10分)
九、因病因事请假是否完善请假手续。(10分)
一、**区基本概况
**区位于**市市区东北部,辖区面积54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中原高新区,共有40个社区居委会和3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4.5万。
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49亿元,较上年增长12%。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33.2%。固定资产投资48.7亿元,增长40.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72亿元,增长1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8亿元,增长33.3%。在省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全省50个建制城区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居第13位,全市四区第一位。
预计2012年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09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8.3亿元,同比增长22%。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月份完成3.95亿元,同比增长11.8%,完成预算的93.2%,总量位居全市四区第二,增速位居四区第一。
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荣获省级先进区称号,科技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教育工作连续9年被评为市教育工作先进区,传染病防治工作获得省级先进集体,计划生育连续六年获得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称号。建设了“12349”为老服务平台,获得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农村社区建设获得“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区”。
二、**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1、**区发展五大优势:一是地理区位优势。**区处于河南省最北端,东接京港澳高速公路,西邻京广铁路、107国道,南与安东新区搭界,北部中原高新区正在兴起,洹河城区段主要在**区,洹园、养寿园、袁林、中国文字博物馆都在**区,区位资源优势明显。二是商贸业基础优势。**区是**市的主城区和传统的商贸中心,人口稠密,商业、服务业等各项配套设施齐全,**主要医院、车站都位于**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比较坚实。三是洹北新城区优势。洹河以北部分占**面积的70%,平原路北段、中华路北段建成通车,打通了连通高新区和城区的两条主动脉,市政府已经将建设洹北新区列入了全市“1+4+2”城市组团发展的规划,都为推进洹北新城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奠定了基础。四是中原高新区政策优势。市委、市政府对**区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特别是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中原高新区后,赋予了我们更多的发展优惠政策,为我们打造精品工业的集聚区打下了更加牢固的基础。五是航空资源低空优势。国家体育总局**航空运动学校在**辖区,是国内最大的航空运动人才培养基地,具有直升机私照商照、固定翼飞机私照培训资格,有4420平方公里的3000米以下的开放空域,有利于我们发展航空产业和航空旅游业。这些优势,是**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信心所在,也是我们不断整合资源、吸纳投资、增强发展动力,赢得更大发展的源泉。
2、影响**发展的问题:一是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弱,主导产业还未形成,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少,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还没有形成。二是三产服务业规划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档次和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三产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三是土地、资金等制约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还没有打破。
三、发展思路
按照全市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总目标和“富民强市、晋位争先”的总要求,**区结合区情实际,确立了“福民强区”的奋斗目标,制订了加快推进中原高新区、核心商贸区、洹北新区“三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全力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财力增长、城建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创优、平安稳定“六大战役”,切实抓好组织、作风、机制建设“三大保障”,努力把工业做强、把三产做大、把城市做美,保持了全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好趋势、好态势和好气势。
1、围绕三大突破,努力把工业做大。围绕用5-7年时间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目标,不断强化高新区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争取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基础配套能力求突破。大力实施以路网建设计划为龙头的道路、电力、供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标准化厂房建设求突破。采取统一规划,企业自建、政府扶持等方式,加快推进科技创业园等标准化厂房建设,提升对产业的承载能力。三是产业链培育求突破。强化高端纺织、新兴材料等主导产业发展,围绕凤竹纺织、红日锂电池等龙头企业,做长产业链、做好上下游,实现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和高端化。
2、打造八大商圈,努力把三产做强。围绕打造**核心商贸区的目标,不断强化第三产业在城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一是强化特色商业区的品牌作用。科学编制**特色商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彰德路、解放大道、红旗路、人民大道、文化产业、航空经济、洹河旅游、东北外环物流等“八大商圈”建设。到2020年,“八大商圈”销售额要达到200亿元,实现区级收入要达到20亿元。二是强化总部经济、金融经济、文化旅游、物流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的提升作用。依托中国文字博物馆、洹河、航空运动学校等**区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企业家总部、金融一条街、物流产业带、航空文化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无烟工业。
3、突出三个结合,努力把城市做美。以新兴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龙头,强化洹北新区建设的引领作用,做好老城区的开发建设。一是城市建设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在洹河以北规划建设四个新型农村社区,目前第一批的马家垒、周十两个万人大型社区正在进行紧张的规划编制和招商,其中可容纳6万人的马家垒社区已基本与建业集团敲定为建业城项目,即将正式签约可开工建设。二是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中原高新区、航空产业园、“八大商圈”特色商业区建设,有规划、有步骤的进行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促进产城互动、协调发展。据初步统计,当前正在进行七个城中村改造和旧城片区改造的商业面积,就已达到近200万平方米。三是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以全市开展的城乡建设提升年为契机,运用BT、BOT等手段,重点完善洹河以北的路网、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消除瓶颈制约,促进洹北新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努力打造“发展新极,功能新区,品质之城”。目前,洹河以北中华路、平原路已经打通,东风路、胜利路正在与部队进行有效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
三、下一步着力抓好的五方面工作
1、中原高新区建设方面。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建成园区临时变电站的基础上,加快推进110KV韩陵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园区盛业大道、园区6号路建设和年处理能力10万吨的洹北污水处理厂建设,配合市政府完**邯快速通道**段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高新区承载能力。二是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神安重工二期、金坤机床等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加快推进华**性能电磁铁、众恒自控设备等高科技项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三是推进主导产业培育。以凤竹高端纺织基地建设为契机,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打造主业突出、行业集聚、配套完备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2、洹北新城区建设方面。一是加快洹北新城总体规划。以中原高新区建设为龙头,以洹河两岸开发为带动,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以装备制造、纺织、航空运动、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支撑,努力把洹北新城区打造“发展新极,功能新区,品质之城”。二是加快推进洹河两岸规划建设。加大与市规划、水利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加快推进洹河两岸整体规划,尽快启动洹河景观带建设。三是加快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加大与河南建业集团的沟通,尽快启动容纳6万人的马家垒超大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四是加快洹河以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与驻地部队的沟通与协调,加快推进部队营地搬迁工作,尽快启动洹河以北胜利路、东风路等道路的打通和建设。
3、核心商贸区建设方面。一是加快推进特色商业区规划编制。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功能布局,完成**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二是加快“八大商圈”建设。以东方红片区、戏院街片区、人民大道中段片区开发改造和保利ULO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依托,加快推进“八大商圈”建设,不断夯实商贸业发展基础,提升三产档次和规模。三是加快楼宇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制订优惠政策,壮大总部经济,加快企业家总部项目的推进。四是做好新的股份制银行引进工作,着力培育金融商务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新的金融中心建设。
4、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方面。一是抓项目招商。围绕装备制造、纺织染整和高新技术等主导产业,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加强专业招商力量,跟紧贴牢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出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二是抓企业服务。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制度,让企业在入驻过程中征地不与群众接触,办理各项手续不与有关部门接触,简化办事程序,以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客商,以完善优质的服务感动客商,三是抓项目推进。落实重点招商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县级领导分包责任制,定期召开推进工作例会,加快推进以凤竹纺织(**)生产基地为首的1个省重点项目,以金坤机床年产400台大型专用机床为首的11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和以月星家居广场为首的14个重点推进和跟踪招商项目建设,确保项目能够早入驻、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汇 报 提 纲
中共石安镇委 石安镇人民政府
(2007年7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镇党委、人大、政府向光临石安镇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石安镇今年上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一、石安镇现镇情概况
石安场始建于东汉末年,于1992年10月改为建制镇,涵盖原石安、联丰两乡,经过2002年村、组建制调整,现辖9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71个村(居)民小组,2006年末有6348户21116人,幅员面积60.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0811亩,人均耕地近1亩。
二、关于石安镇今年1—6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和县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负重前进、扎实工作,石安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上半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讲话、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县委十二届二次全委会工作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和集镇建设为重点,扎实工作,狠抓落实,石安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调查要求,分别汇报如下:
(一)今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855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14%(其中工业总产值6262万元、农业产值2293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5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0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6%,完成目标任务的57.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2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完成目标任务的70.51%;社会粮食总产量4290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2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41%,完成目标任务的66.90%;信用社、邮政储蓄存款余额9300万元,增长12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81%,贷款余额1290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5.61%;基本完成了镇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半年目标任务。
今年以来,先后共争取和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交通、水利、集镇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开工建设,部分已投入使用。
1、交通建设:一是石安翟溪村6.7公里四级水泥公路硬化工程完成投资150余万元,预计在本月底竣工投入使用;二是荷叶村毛坝子大桥投资21万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三是投资4万元为四新桥安装了防护栏;四是石安—忠县汝溪、下双河口—万州培文14.6公里出境四级水泥公路通过里程村、骆马村、联丰村三个村“一事一议”形成决议,总投资近520余万元,其中:县交通部门投资400余万元负责硬化水泥公路,镇、村筹集资金120余万元负责公路基础,目前已筹集资金80余万元,还在进一步筹集之中,并已进场划线,将于8月1日动工硬化建设四级水 泥公路;五是群众盼望几十年的联丰公路大桥已纳入重庆市渡改桥项目建设计划,投资50余万元,将于8月初动工建设。
2、水利方面:一是投资50余万元修建了翟溪村、里程村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这两村2000余人的饮水困难;二是病险小二型水库紫龙水库已纳入重庆市病险水库整治计划,投资50余万元,将于8月初动工整治。
3、集镇建设方面:一是石安集镇老街刘木匠门市的横街居民房建房21户2500余平方米已竣工,横街基本形成;二是镇政府大门前的李远华、李远兵、原邮政等临街旧房正在改建之中,已完建1500余平方米,10月底竣工;三是投资5万元在里程村征地5亩新建场镇垃圾填埋场已投入使用;四是场镇广场、集贸市场已完成设计和招商引资,将于8月初动工建设。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全镇中小学无一危房校舍,由于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得到较大程度改善,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教学成果丰硕,目前,全镇小学毕业合格率达100%,中学生毕业合格率达98%;二是计划生育工作保持较好水平。认真开展创优质服务先进镇,强化了流动人口管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年控制在1.8‰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62%以上, 加大了计生执法力度,落实了计生奖扶金和独子伤残补助金。三是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了医疗设施设备,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疾病控制能力得到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进,2007年全镇82.26%的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得到逐步解 3 决,2008年筹资工作已全面展开。四是社会事业有序开展。1000口沼气池工程正在落实建设之中,里程村、荷叶村为沼气池试点重点村;里程、龙坪二村公共服务中心竣工投入使用;石安邮政支局(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全国联网,通存通兑,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农村低保制度初步建立,353户613人享受农村低保金,已兑现70890元,城镇低保金已兑现12210元,参保人义务劳动67余次,部分困难群众生活得以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力度加大,外出10950人以上;新增劳动力转移319人,就业再就业3人,新增就业6人。
今年以来,全镇无重大刑事案件和安全事件发生,无群访、集访事件发生,全镇上下形成团结友爱、和谐平等、互助的良好风尚。目前,全镇人民安居乐业,民心安定、社会政治稳定。
(二)年1—6月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我们在坚持“内培外引”,一手抓本地大户培育,一手抓外地客商引进的同时,研究制定了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服务工作,以加工业、采掘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建材业为重点,1-6月新增个体工商户12个,页岩砖厂、宏发植物油厂效益稳定,已完成利税32万元。
(三)年1—6月农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情况 农业结构调整有实质性进程,优质农产品增加,常规品种减少,现代农业比重增加,传统农业比重下降,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进一步稳定种粮农民积极性,大春粮食作物满栽满插,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9100亩、推广渝黄1号油菜5700亩,产黄籽油菜490.2吨;大力引进和推广粮食优良品种,不断改善粮食品质,全年共种植优质杂交水稻Q优一号、富优一号等9000亩,占种 植水稻面积的95%以上;高产玉米新品种登海
11、临奥一号、临奥4号、东单60在全镇普遍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高度重视再生稻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全年落实再生稻7000亩;栽种脱毒红薯9000亩,落实了种粮综合直补,其中小麦已直补资金3.2万。农业产业化发展效果不明显。
(四)今年1—6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按照县财政局关于2007年镇乡财政预算编报口径和要求,我镇2007年财政预算收入为130.9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0.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30.4万元。2007年财政预算支出为130.3万元、专项上解0.6万元。
今年1—6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是:2007年1—6月财政预算收入为0.2857万元,其中契税收入0.2857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57.14%;2007年1—6月财政预算支出87.8571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67.4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7.3002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7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3051万元(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14.2411万元、抚恤社会救济事业费12.975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5.5518万元。
(五)今年1—6月税收征管情况
今年1—6月全镇税收征收完成13.05万元,完成半年任务的81.14%(其中:地税征收完成12万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9%;国税征收完成1.05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82.50%)。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全镇9个村、1个社区,目前,只有2个村通了水泥路,其余村 的公路,只是机耕道,按建制前的村组标准,50%的组连机耕道都没有;饮水安全,80%的农民只能靠天喝水。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出行难和饮水难。
2、农民的后顾之忧解决不了,农业产业化举步维艰。农业基础比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缺乏保障机制。现在农民主要存在以土地养老,他们丢不起那一亩三分地,视土地为命根,只能单打独斗,加上我镇又处于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条件极差,国家的农业项目和重点工程难以到我们这些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难以实现。
3、工业基础较弱,整体实力不强,经济效益偏低。无资源优势,培植税源难度大,无财政增收的重点企业和项目,财政收入增幅缓慢,地方可支配财力减少。
4、民间投资和消费相对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镇信用社、邮政储蓄及其它金融机构,农民的存款余额超亿元大关,而农村信用贷款只有1290万元,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5、财政困难,后劲不足。缺乏大项目、大产业,财源严重不足,由于财政增收渠道不多,加上财政刚性支出增多增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后劲严重不足。
(二)今后工作思路
按照“314”总体部署,以梁平确定为市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为发展平台。结合我镇实际,我们努力在发展上迈出大的步伐,在富民上取得大的成绩。
1、切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1)巩固和发展粮食生产。认真落实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免征农业税等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稳定发展。
(2)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瞄准市场变化,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加大笋竹、青蒿、油桐、烤烟、优质油菜、玉米等的种植面积。加大生猪、渔业、水禽、大棚蔬菜等产业基地建设。
(3)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筹措水利建设资金,重点抓好病险水库、山坪塘、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整治力度,提高农业防汛抗旱能力。整治光明水库、农民水库和磨石崖水库,使其达到小Ⅱ型水库标准;在莲花村、龙坪村、骆马、里程、荷叶等水资源缺乏的村,兴建人畜饮水池550处,自来水5处,解决8000人、3000头牲畜饮水困难。二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力度,改造中低产田2000亩。三是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启动生态家园建设,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在全镇建好1000口沼气池,让群众用上清洁能源,20%的农户实现旱厕改水厕。
(4)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合理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 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5)大力加强农村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市级特困村扶贫的支持力度,重点解决制约特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路、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努力增加特困村农民收入,加强对特困村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新建联系原五桐村的联丰大桥,新建莲花村、翟溪村两个山羊基地建设,培植保护好6个贫困村已成片栽植的3000亩桑树。
(6)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努力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积极探索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方法和措施。整合好劳动、农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资源,努力提高我镇劳务经济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7)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和其它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
2、加强镇域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加强交通建设。提升出境路等级,不断改善石安形象,在2009年前,全面完成各村的水泥公路硬化工程,力争村村通客运;在2012年前,50%的组通水泥路。加强对原村级公路的改造。重点是原骆马段、原大洪段、原同乐段、原马溪段等。新建 一个占地4亩的客运站,切实解决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加强通信和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基础传输网建设,加快发展通信信息业务网,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继续发展固定电话,加快发展移动电话。逐步发展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网,开发资源与环境、教育与科技、政务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数据库,发展电子政务、商务,远程医疗等信息应用。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以加密电视为发展重点,提高入户率和收视效果,新发展加密电视3000户,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加强电网建设。开展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确保电力供需平衡。提高农村电网的供电质量和安全水平,适应小城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加快集镇发展。实施优惠政策,加快石安老街改造建设力度。为进一步提升北街形象,全面完成镇政府门前临街门市改建。积极增强场镇配套功能,为解决集镇交易难问题和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2008年底前在北街新建占地1个10亩左右的集贸交易市场及配套设施和在镇政府门前修建一座占地2亩的休闲广场。修建一座高12米、宽4米、长1500米的集镇防洪大堤,确保场镇防洪安全。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对场镇进行重新修编,在各村的公路沿线规划2-3处居民点。在场镇征地100亩,在其它9个村规划征地300余亩,作为储备用地,按照集体土地办证原则,鼓励农民进行集中成片建房,对农民建房只收取土地征地费,免收其它一切费用。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55.8%,集镇人口6000 9 人,集镇规模达1.5平方公里。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兴办企业
“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把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放在振兴镇域经济的战略高度来思考问题,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服务,树立起“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掀起全民招商引资热潮。
4、加快科技教育发展
全面巩固“两基”成果,保障所有儿童受教育权利,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以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适龄儿童基本能接受学前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加强教育队伍建设,认真开展新任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提高学历培训。积极推行“零辍学”工程和“帮困助学”工程,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认真落实教育经费体制改革政策,从2006年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5、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广大人民都能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进人民身体健康。以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的防治,儿童“五 苗”基础免疫预防接种全程覆盖率达95%以上。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级卫生室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加强产科达标建设,住院分娩率达95%以上。稳步推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力争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确保全镇清净无疫。
(2)大力繁荣文化事业。以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镇村文化发展的投入,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到2010年,镇里建立一个综合图书馆,各村建立图书室,重新建立电影放映队,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
(3)切实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要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经常性工作,坚持以村为主,推进农村工作的全面开展,重视发挥计生协会的作用,全面推行奖励扶助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到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人民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程度逐步提高,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推进。
(4)加强环境保护和国土管理,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认真配合国土管理体制改革,按要求确保改革到位。抓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进一步依法加强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努力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继续贯彻《国土法》,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把小城镇建设和国土保护结合起来,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抓好镇村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工业、生活 污染源的治理,为居民创造优美洁净的生活环境。
6、加强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监督和检查机制;加强信访工作,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预案,依法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继续坚持“严打”方针,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稳定。
一、我县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缺乏
一是城区优质幼儿园数量少,仍然存在入园难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学龄前儿童数量猛增。但幼儿园建设相对滞后于人口增长速度,因而带来了适龄幼儿入园难、入好园更难的问题,公办幼儿园班额过大的现象十分突出。如县直3所公办幼儿园,生源爆满、班额过大。二是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简陋。因为投入较少、收费偏低,办园条件改善较慢。大部分村级幼儿园只有幼儿活动室,没有必要的功能室,且大部分活动室不符合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设施配备种类不全,数量不足,常规保育教育设施寥寥无几。
2.农村幼教师资队伍以非公办幼儿教师为主体,待遇偏低,专业水平不高
一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够优化。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以非公办幼儿教师为主体。全县784名幼儿教师中,有617名农村幼儿教师,占78.7%;其中非公办农村幼儿教师447人,占农村幼儿教师总数的72.45%。这些非公办幼儿教师没有纳入教师序列由人事部门统一管理,而是由各地幼教管理机构建档登记予以管理,相对公办教师而言,管理不够规范。二是农村幼儿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全县617名农村幼儿教师中,学历合格率为81%;其中第一学历幼教专业仅占23%。专业知识不够系统扎实,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三是农村幼儿教师配备数量不足。《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中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1:6~1:7。而利津县农村幼儿园师生比为1:11.5,远远高出国家规定标准。较高的师生比反映了农村幼儿教师配备严重不足,致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儿童特点和教育规律,疲于应付,从而影响了办园效益。
3.教育教学研究还不到位
从幼儿园方面看:利益的驱动使那些“门店式”幼儿园既没有教育目标也没有教育规划,基本上是 “保姆式”和“看管式”方法经营,再加上为取得生源筹集资金而盲目迎合家长需求,学前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商业化”倾向。从家长方面看:七成以上家长看重孩子在幼儿园获取书本知识的多少,少数家长则倾向于表示孩子能得到看管、不出现安全事故就万事大吉,仅有二成左右的家长比较关注孩子行为、创造习惯和与人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教育行政部门看:大量人力物力用于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基本被边缘化,幼儿教育研究得不到足够重视。
二、加快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投资管理机制,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鼓励引导民办学前教育和扶持贫困农村学前教育。二是建立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的机制。用足用活有关政策,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资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资金,增强幼儿园自我滚动发展的能力。三是完善管理机制。各级都要增加幼教专干力量,探索建立以区域中心小学为龙头的幼兒教育管理网络,实行“以校带园,以校管园”,真正形成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科学、长效机制。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发展质量
一是实行聘用合同制。各办园单位聘用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必须从具备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用。教育部门根据聘用条件,面向本区域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受聘教师与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二是建立农村幼儿教师考核奖惩制度。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对于成绩突出者应予以奖励。经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幼儿教育工作的农村幼儿教师,应终止聘用合同,解除聘用关系。增加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在评先树优中的比例,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三是要逐步提高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标准。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好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福利、职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保障其合法权益,消除后顾之忧。
3.充分利用资源,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新建、改建、扩建,实现全部政府公办,确保尽快发挥主力军和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优质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乡镇、街道或农村集体举办的幼儿园,面向社区和社会,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并实现过半村级幼儿园建成市级标准化公办性质幼儿园。二是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立足为家长提供多样化选择,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引导其提供普惠性服务,让群众可以在缴费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公办园或民办园。
4.规范园本管理,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端正办园思想。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改革,把保护幼儿安全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首位;加强学前教育科研工作,摆脱“保姆式”和“小学化”教育模式,倡导科学育儿方法,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需要。二是规范收费行为。学前教育成本应合理分担,逐步推行按成本收费的方式,建立“成本核算、以质定级、按级收费”的机制;综合当地居民消费水平、生均培养成本、居民经济承担能力等因素,制定各级各类幼儿园收费标准,所有收费单独立账,用于幼教。三是强化安全管理。切实加强全覆盖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强化学前儿童交通、食品、消防、卫生等方面的安全工作,实行安全管理一票否决,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及时制止、取缔非法办幼儿园,尽快成立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对难以取缔的非法幼儿园集中进行清理整顿,创造全县学前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中共铜山区委
铜山区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17日)
铜山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环抱历史文化名城徐州。2010年9月,铜山撤县建区后总面积达2010平方公里,人口130万,辖21个镇(场)、8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十一五”期间,铜山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千方百计调结构、保稳定、促发展,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全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夺取全市综合考核第一名“三连冠”,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5年高于省、市平均水平,2010年完成GDP463亿元、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完成68亿元、增长3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4亿元、增长40%,实现“总量进苏南,均量进苏中,综合实力江北前5强、江苏15强”的历史性新跨越。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面小康建设25项指标全部达到省全面小康目标值,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国字号”殊荣30多项。
今年以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全力以赴稳增长、抓创新、转方式、惠民生、促和谐,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综合实力持续跃升。认真落实省、市部署,出台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的措施,千方百计破解要素制约,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着不让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苏北第一,1-9月份全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 亿元、同比增长14 %;实现财政总收入61.14亿元、增长3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79亿元、增长 4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4.44亿元、增长27.73%。完成工业用电量27.31亿千瓦时、增长30.5%。
二是经济运行质效良好。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四大行动计划”,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位居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第14位。工业运行质态良好,1-9月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407家,预计完成销售收入1207亿元,同比增长53%;完成利税178亿元,同比增长58%;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84亿元,同比增长24.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0.8亿元,同比增长60.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8.3%;46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6个项目获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徐州高新区荣膺2011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园区前十强和“中国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示范推进基地”称号。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东南钢铁1280立方米高炉、东亚钢铁有限公司二期综合技改、维维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吕梁风景区综合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批外资企业12家,总投资1.12亿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05亿美元。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三产增加值达100亿元、占GDP比重达3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6亿元、同比增长37.1%,总量首次位居全市第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夏季产调完成3万亩,夏粮总产量实现“八连增”;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高效农业面积7.5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52万亩,被命名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三是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突破年”活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心镇创建步伐加快,取得阶段性成果,汉王、利国、郑集等镇创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加快推进六大类50项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开工率达86%以上,珠江路绿化、徐济高速公路绿化、黄河故道绿化等9项工程竣工,南洋国际商城、中汉广场商贸、凤凰山安置小区(一期)、二堡农贸市场改造、城区安全供水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城市形象明显改观。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河道疏浚整治、农田水利改造、小型公益农桥建设等实事工程积极实施,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深入开展,农村环境逐步改善。
四是社会事业和谐共进。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扎实办好改善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3%。加快保障房建设,完成300套限价商品住房、2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继续实施文化下乡“三送工程”,建成行政村健身网点318个,率先在苏北实现全覆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认真组织实施9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科教、计生工作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等称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敏感时期和重要时间节点的风险防范控制,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铜山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六个注重”,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将铜山建成“两大中心”(把徐州高新区建成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徐州城市副中心)、“四大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生态都市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着力发展工程机械、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特种车辆制造、冶金、电子、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全力加快“五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统筹协调区、国家级生态区、和谐幸福区)建设,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现代化城区框架形态和布局结构,实现GDP超千亿、一般预算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综合实力进入江北第一、全省10强、全国百强县50强,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全速迈进。一是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建国家高新区。举全区之力,大力支持徐州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徐工重卡等产业龙头项目建设,支持云意电子、徐航压铸等高科技企业加快上市,着力构建装备制造、安全科技、电子信息三大创新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对创新要素和创新企业的集聚作用,着力推进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铜山分园等各类科技园区建设,以园区建设带动高新区加快提档升级。按照块状发展的思路,加快打造开发区企业总部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娇山湖商务片区、科教集聚区、行政集聚区、徐州师范大学邻里文化创意区等六大片区以及珠江路工业走廊,形成块状发展的集聚效应。突出招大引强,重点加强与央企、省企、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50强企业的合作,大力引进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尽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以上,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是更加注重农业发展,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着力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样板示范区。以获得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实施农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抓好重点园区建设。按照分层推进原则,区重点抓好万亩以上核心园区和重点园区建设,镇重点抓好千亩以上园区建设,村重点抓好百亩以上园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博览园、维维产业园、月亮湾生态农业园等9个特色产业园和育种育苗基地、云台山香菇产业基地、吕梁休闲度假基地等10个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苏台(铜山)农业合作创业园,确保建成生态型现代农业和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先导区。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重点招引建设一批规模大、带动强的农业项目,支持国内农产品加工行业龙头企业进驻铜山。大力支持现有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裂变扩张,重点发展乳品、果蔬、食用菌等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拉长“从田头到灶头”农业产业链条,建成徐州市区主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抓好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优质种苗繁育体系、农产品仓储流通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施农业智能化科技应用体系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等六大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综合服务保障,大力提高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三是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顺应徐州现代化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要求,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着力点,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妥善处理好发展城区与发展农村的关系,大力推进“五个一体化”,促进城乡加快发展。加快各项规划修编对接。按照“高水平、一体化、全覆盖”要求,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修编区域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做好产业发展、城镇布局、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各项专业规划,促进城乡功能布局基础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有机融合和衔接。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突出功能完善,每年实施一批基础性、功能性、公共性重点工程;加快与主城区供水、供热、燃气、公交、电信等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尽快实现同城同网同价。围绕“产业城区、生态城区、人本城区”目标,全力打造徐州南部现代化新城区,把徐州高新区建成徐州城市副中心。加快中心镇创建和新型城镇建设步伐,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形成同城化的城镇体系布局。加快推进农民转市民。以“城镇化、产业化”为引领,推进农民转市民,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加快农民转市民步伐,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55%以上。深入推进百村整治工程、“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加快建设“民富、村美、风正”新农村。
四是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争创国家级生态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一区三园”为载体,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产业体系。推广循环生产模式和清洁生产技术,建设一批绿色企业和绿色园区,从企业、产业、园区三个层次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全面引进市场参与机制,完善多元投入体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经济建设。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千方百计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最佳人居环境。以解决饮用水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坚持不懈加强绿色铜山建设,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深入实施“二次进军荒山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吕梁风景区、微山湖风景区等生态风光林带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建设工程,加强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和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与治理,推进凤凰山、娇山湖、银山等生态保护区和小沿河等水源地保护区建设。大力开展淮河流域(铜山段)综合整治,确保国控奎河黄桥断面水质达标。巩固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水平,积极推进生态镇村(社区)创建活动,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铜山建设,积极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理念,让爱护生态、亲近自然成为所有铜山人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生态保护成为广大市民的价值取向。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消费方式,推动全社会共创共享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
乌伊岭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乌伊岭区位于伊春市区北端,距伊春中心区153公里,国铁汤林线终点,素有“小兴安岭之巅”的美誉。近年来乌伊岭区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主基调,紧紧抓住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及天保工程的重大机遇,以产业项目为带动,狠抓招商引资,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以绿色产业和新兴经济为支撑,确定了五大林下经济产业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了新突破。强化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扩大了生态保护成果;深化林业综合改革,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加速二度城市化建设进程,着力改善民生,竭力为民办好10件实事,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区生态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总量不断壮大。20XX年上半年我县共有私营企业1610家,比去年同期增长37.6%。其中:金银冶炼及贸易企业107家,煤炭企业78家(煤炭开采40家,煤坪38家),小水电企业25家,烟花爆竹企业40家,建筑安装企业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5家,个体工商户11648家。上半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11.3亿元,同比增长16%,实交税金6.18亿元,同比增长12%。
发展层次不断提升。壮大产能,鑫达银业、湖南兴光、西河铅业、永兴招金等企业的白银产量先后跻身全国前10强。集团化发展,雄风铋业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顺利进入上市辅导期。靠大联强,众德集团、兴光引进五矿、中信集团等央企参股,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固废处置能力国内最大、铋碲产量世界第一的目标。打造品牌,全县50余家企业注册了企业产品商标,其中金润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马仰有色金属公司等公司11种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 永银 金荣 兴光 雄风 荣鹏 永意 为湖南省名牌产品;鑫达银业、意水集团、恒泰银业白银产品荣获全国用户最喜爱品牌称号。鑫达银业 湘水 牌银器皿和银饰品成功进入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等,成为接待贵宾礼品。
结构不断优化。全面推进整合升级。关闭落后冶炼企业82家,科学制定稀贵金属产业产能分配方案,大力推动稀贵金属产业股份制合并,组建28家股份制企业和集团。全县47家煤矿整合成13家煤业集团,煤矿技改扩能完成投资3亿元。强力推进烟花爆竹产业安全生产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全县42家烟花爆竹企业中,25家完成了机械化改造,31家达到了国家三级安全生产标准,28家实现全国烟花爆竹流向信息化管理系统联网。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共引进工业项目19个,总投资138亿元,中侨泰成、精细化工、永华电器、中再生等重点项目进驻园区。随着三大产业的整合升级不断推进,新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XX年申请专利248项,比上年增加58项,同比增长30.5%;专利授权11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项;组织专利实施76项;为企业、发明人检索专利、技术服务52项(次)。取得科技成果8项(含发明专利),其中永兴县华鑫铅锡有限责任公司的《从含铟多金属物料中一步分离富集有价金属新工艺》、永兴县元泰应用材料有限公司的《高浓度冶炼废水(含泥废液)资源回收及处理工艺技术》等4项科技成果经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贡献率不断提高。从非公有制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来看,非公企业对促进财政增长、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以20XX年为例,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0.7%,拉动GDP增长8个百分点;所上缴的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1.2%。从业人员35.05万人,有效解决了社会富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不优。在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低。20XX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9.2:64:26.8,其中第三产业比重低,低于全市(32.6%)5.8个百分比,低于全省(46.1%)19.3个百分比。在全县工业结构中,传统产业、高能耗产业比重过大,战略新兴产业比重低。20XX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48.3亿元,其中高耗能工业增加值127.3亿元,占85.8%。我县规模企业主要集中在冶炼、采矿、烟花爆竹、电力等传统产业,其中冶炼业属资金密集型产业,产值占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以上,也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由于近几年国际国内发展速度放缓,市场需求下降,行情持续低迷,短期难以快速增长。煤炭和烟花爆竹,其中煤炭属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烟花爆竹属于劳动密集型,二者属高危产业,科技含量低。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不到10%。20XX年上半年,全县四大重点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9.1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有色金属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03.6亿元,同比下降0.2%,约占规模工业总产值84.3%;煤炭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5.4亿元,同比下降8.3%,约占规模工业总产值6.4%;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6.1亿元,同比增长27.5%,约占规模工业总产值2.5%;烟花爆竹产业实现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3.1%,约占规模工业总产值1.5%。
服务体系不完善。我县虽然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核心服务机构,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区和特色产业区建立一批专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虽已有永兴稀贵金属产业窗口服务平台、南方稀贵金属交易所、永兴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永兴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永兴县小额贷款公司、永兴沪农商村镇银行等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永兴县怡兴稀贵金属供应链有限公司,但仍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目前,我县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与规模型发展的形势很不相适应。一是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多数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少,缺乏创新能力和做大做强的竞争意识。二是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三是信息不畅,相当数量的私营企业生产经营,不善于捕捉信息,面窄、产品档次低,品种单调,缺乏品牌意识,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要素瓶颈日益突出。我县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准入难、融资难、用地难等瓶颈制约。融资渠道不畅。目前全县90%中小企业反映资金匮乏,缺乏获取资金的有效渠道。全县稀贵金属产业整合升级、搬迁入园,煤炭企业和烟花爆竹企业实现技改扩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据测算,我县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正常运转需流动资金50亿元,实际各银行贷款余额仅12亿元,本轮整合升级入园发展需各种项目建设资金达150亿元。煤炭产业和烟花爆竹产业因无资产抵押或投资风险大等因素很难从银行贷到款。企业在办理环评、用地等手续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审批程序繁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用地指标紧张,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很大。虽然近三年我县每年从省里批复新增用地均在1500亩以上,但仍难满足实际用地需求。今年省国土资源厅预下达我县计划指标705亩,截止4月已全部用完,目前我县急需上报的重点工业产业项目用地量为5000亩,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工业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
竞争意识不强。永兴县回收金、银、钯等稀贵金属及有色金属已有300余年的历史。除从 三废 中综合回收金、银外,还可综合回收钯、铋、硒、锑、铂、钌、铟、铑、镍等20余种稀贵金属,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和规模优势,稀贵金属中银、铟、铂、钯、硒等金属产量已经超过了全国产量的1/5,其中银产量稳居全国第一,铋占全国产量42.3%,钯占全国产量38.9%,硒占全国产量48.69%,碲占全国产量34.39%。可大的市场份额可带不来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只能随行就市。其他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工艺老化,缺乏品牌意识,附加值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市场开拓能力和风险能力差,易在竞争中受挫,效益偏低。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调优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县委、县政府要扶持和引导稀贵金属、煤炭、烟花爆竹等企业创新发展理念,拓宽战略眼光,走规模、规范、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坚持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强力推进稀贵金属产业整合,加快煤业公司组建和煤矿技改扩能步伐,做好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二是加快培植战略新兴产业。要加强对全县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重大工业项目招商力度。加快推进与中侨泰成、中再生、神华集团、中国华电、精细化工园、农产品科技示范园、中航天宇等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对接合作与跟踪服务。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商贸、房地产、中介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新型业态,完善经济体系,助推非公有制经济的跨越发展。
创新方式,破解资金、用地、办证等瓶颈制约。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要加大对非公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提高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抗风险能力。积极探索融资新渠道,推动融资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中小金融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县信用担保公司融资平台作用,继续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鼓励银行放贷,支持企业发展,大力引导企业之间开发互助担保、拆借、仓储质押、信用联合担保等多种融资模式。创新方式,探索集中办理、代办等形式,减少企业在办理环评、安评、国土等手续过程中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积极向省市国土、环保部门汇报,针对永兴大量稀贵金属企业集中搬迁入园,争取更多的工业用地指标,清理已批未建项目,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争取省市环保部门加快永兴入园稀贵金属企业项目审批程序,提高时效,为永兴稀贵金属产业整合升级奠定基础。
创新观念,营造市场服务体系。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帮助非公企业进行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大力支持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中介服务的工作,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协会、个体协会等机构,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建立向非公有制经济发布政策和经济信息的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地方经济总体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科学可持续发展。
培养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是将县委党校、职教中心和技工学校作为培训基地,由人社部门会同产业行业协会,根据各企业的不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和培训计划,聘请县内外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和各行各业技术人才,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培训,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二是选送有一定基础知识的业务骨干到大专院校或沿海地区的先进企业或集团公司跟班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推进我县非公企业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