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社会发展(精选8篇)

经济社会发展 篇1

发展特色经济加快经济发展--关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从行政区划层次看,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5个自治区和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5个省份.10省区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自治地方总人口的87.9%;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9%.从地理区位角度看,10省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故称西部民族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夏文斌 周春芸 作者单位:刊 名:未来与发展 CSSCI英文刊名:FUTURE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5)分类号:F12关键词:

经济社会发展 篇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点。闽清作为山区农业县, 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要求, 关键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因此, 根据新形势新变化, 结合县情,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县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就成为一个紧迫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闽清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概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 闽清县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效。全县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66.3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7亿元, 年均增长10.6%;财政总收入从6.1亿元增加到10.47亿元, 年均增长10.4%;工业总产值从89.8亿元增加到138.5亿元, 年均增长14.8%;农业总产值从20.6亿元增加到32.8亿元, 年均增长5%;社会固投从9.5亿增加到31亿, 年均增长27.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951元增加到9347元, 年均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280元增加到20581元, 年均增长12.26%。

二、影响和制约闽清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 发展理念相对落后, 创新能力不足

解放思想的力度还不够, 少数干部依然存在惯性思维, 穿新鞋走旧路, 办事亦步亦趋, 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

(二) 经济基础依然薄弱, 产业结构不合理

创新能力不足,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城镇化水平低, 缺人才、缺资金、缺重大项目等发展瓶颈问题仍未突破, 主要表现为:

1.农业经济发展先天不足、规模不大

闽清县自古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多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农副产品加工水平滞后,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农业企业规模偏小, 缺乏有特色、高效益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 附加值和商品化程度低。

2.工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档次低

陶瓷曾经是闽清的支柱产业, 陶瓷业曾经一度辉煌, 由于一直采取粗放生产, 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规模效应, 缺乏龙头企业, 经济创造力较低、制造业整体附加值不高, 一直在产业链的中下游, 在同行业利益分配中处于严重不利地位。

长期的粗放生产还造成瓷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 后续发展严重不足;长时间来能起到带动跨越发展作用的大项目不多, 一些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偏慢。

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第三产业比重不高。目前闽清的服务业仍然以交通运输业, 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为主导, 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以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教育金融、租赁商务以及居民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基础薄弱。上述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此外, 民生刚性需求很大,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 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由此看来, 要实现县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闽清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三、实现闽清县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途径探索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涉及众多领域和环节,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众多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证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量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质变的过程。经济增长的量变到一定程度, 必然呼唤经济发展方式的质变; 经济发展方式一旦发生质变, 就会引领新的经济增长。

(一) 更新发展理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先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首先, 要从“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思维转变为以人为本谋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走出“为发展而发展”的误区。

其次, 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 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 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

再次, 要主动对接福州新区开发。在思想观念上做好对接, 力争在新区建设中有闽清的分工、有闽清的利益;在产业发展上做好对接, 争取成为新区产业的配套或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空间发展上做好对接, 进一步加强与新区互动, 千方百计紧密新区与闽清县的水陆交通联系, 用好对口扶持政策, 在园区共建等方面寻求突破, 借势登高、借船出海。密切联系实际, 并根据自身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子, 把解决影响和制约闽清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二) 抓住重点环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等, 牵扯面广, 综合性强, 复杂而艰巨。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闽清是个传统的农业县, 要对传统的农业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要从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 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围绕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养殖业等重点农业特色产业,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例如, 要充分挖掘茶叶产业潜力, 新建高山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拓展橄榄产业发展空间, 加大优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开发闽江两岸鲜食橄榄基地;提升食用菌产业, 在东桥、桔林、下祝等乡镇建立食用菌基地, 抓好桔林白木耳、下祝地栽香菇基地建设;要统一经营, 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 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 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近年来闽清县加强与福建仙芝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开发雄江安岭的鹿角灵芝生产及产品深加工, 扶持西岸农业、福野山珍、闽华工贸、绿健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型食用菌加工企业发展;围绕打造省会绿色食品供应基地目标, 建设云龙、塔庄、下祝蔬菜基地5000亩, 大力发展钢架蔬菜大棚、推广无公害栽培, 确保产品安全。大力实施特色果药经济林、工业速生用材林、生态经济风景林、林下经济、林苗园艺等“五林”建设。

与此同时, 要解放思想,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大工业的组织方式发展农业, 促进工农产业相互融合发展;要实行基地化生产, 以大企业为龙头形成产业链;要规模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体系;要公司化运作, 以股权为纽带建立农业公司。优先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使农业成为闽清一个亮丽的经济增长点。

2.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1) 加快传统产业自身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闽清县传统产业采取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经营, 给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困扰, 发展难以为继。由此必须抓好产业整合和节能降耗等工作, 主动退出一些产业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促进传统产业自身结构调整;引导民营企业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 使企业实现科学管理、规范运作, 提升产业竞争力。

(2) 加快建立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坚持把特色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作为主攻重点, 积极发展技术引领型产业, 优化发展资源利用型产业, 着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首先, 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项目与技术改造。依托白金工业区、宝新工业园、坂东工业园、东桥表业园, 动员全民创业谋项目, 谋划储备一批重点工业项目, 强化项目对接, 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进一步提高产企业市场竞争力。要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的大项目、好项目, 不断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层次和水平, 培育发展后劲。按照“产业兴镇、特色强镇”的要求, 努力培育一批经济强镇、特色名镇, 形成错位联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其次, 着力发展优势行业。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 重点扶持培育电工电器、机械制造、工艺品、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生物制药、钟表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及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 逐步形成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主导, 配套企业为基础, 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产业发展体系。继续实行领导包项目责任制, 加大土地、资金的协调力度, 督促天裕工业、通盛酒店设备、正捷投资、百家利机械制造等项目加快前期工作, 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再次,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快白金工业区、东桥产业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尽快提升产业承载力。积极对接引进珠三角、闽南、福州市区及沿海郊县等区域的先进产业, 强化与央企、外企和民企的“三维”对接, 全面推进三次产业招商。积极参加“5.18”海交会、“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 多举办闽清专场招商大会,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引进“回归”工程和行业龙头企业, 搞好招商项目跟踪推进和落地服务, 切实提高招商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为新城快速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最后, 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制订和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改造计划, 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推广使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生产工艺, 突出抓好建材、机械制造等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

3.突出抓好项目建设, 扩大内需拉动作用

通过调研获知, 闽清县2013年全年安排重点项目31项, 总投资116亿元, 年度计划投资38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4项, 年度投资5.5亿元;市“五大战役”项目11项, 年度投资9.5亿元。在此背景下, 闽清要紧紧抓住机遇, 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

一是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天行大桥、三条城区道路改建等工程建设;完成恒晟晶都房地产、梅溪绿水工程等项目;实施梅溪新城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新城安置区、梅溪互通口、建兴工业安置区、梅埔安置区等项目建设进度;要进一步推进金华龙饲料、泰康车厢二期、联合电工电器等工业项目建设;全力配合做好合福高铁闽清段和京台高速闽清段项目建设。

二是要加速做好重点工程的前期筹备。例如水口坝下治理工程、葫芦门水库、闽江 (闽清) 防洪工程、梅溪新城路网、东桥产业新城、陶瓷科技孵化器二期工程、锦江一号房地产、城镇华府房地产、梅溪路南段改造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确保各类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不断形成新的实物工程量, 发挥拉动效益。

三是要加大重点项目储备力度, 不断增强投资后劲。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投入, 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加强项目收集与包装, 超前谋划一批重大项目, 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 切实把项目储备库建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库。此外, 还要强化部门合作机制, 加强规划、土地、林业、环保、水利、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等各环节统筹和协调服务, 为项目建设创造宽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拓展投资融资渠道, 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2013年, 闽清县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完成投资达到36亿元以上的目标, 因此要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一要继续利用国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的政策, 多渠道、全方位争取中央投资资金。

二要按照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 紧紧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小企业改造以及产业振兴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策划好项目, 加强项目跟踪服务,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三要有效整合政府性投资和加强银企合作。有效使用地方财政预算内投资和各类专项建设资金, 形成合力, 突出重点, 同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 争取得到更多信贷支持。

四要深化对口协作工作, 在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优化配置城乡资源, 增强优势互补,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

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目前拉动闽清县经济主要靠的是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很不发达。要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 重点加快文化、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

首先, 要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 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和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 积极培育发展现代商贸、金融、家政服务、信息服务网络、法律服务等服务产业, 重点抓好物流业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已出台的扶持物流业发展优惠政策效用, 加快物流业快速发展。从闽清县的区位、资源等优势出发, 积极谋划实施一批物流、信息和仓储等现代服务业项目, 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其次, 充分发挥闽清县山水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旅游业。尽快编制《闽清旅游》宣传画册及《闽清县商贸旅游交通图》, 突出温泉和乡土生态特色, 拓展温泉旅游内涵, 进一步打造文化旅游亮点。例如加快七叠温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乡村游”精品线路;完善黄楮林、大明谷景区、七叠温泉、白岩山沿线的“农家乐”活动项目以及丰达农业大观园乡村游的配套设施建设等, 进一步提升省级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星级档次, 积极推动精品旅游点, 申请国家A级景区。

再次, 发展壮大建筑房地产业。依托“建筑之乡”优势, 巩固和拓展建筑市场, 加快集体建筑企业改制步伐, 继续实施扶持建筑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激励建筑企业增资升级、增强实力、做大规模;加强房地产市场培育, 引导房地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6.要着力环境整治,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要突出美丽乡镇示范点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 加强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治理, 结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试点政策, 争取推出一批美丽村庄示范点, 重点抓好省市库区移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梅雄村和安仁溪村建设工作, 以点带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综上所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 闽清作为福州中心城市联接闽东北、赣南、浙南腹地的通道;作为福州中心城市的特色经济承载区;作为福州中心城市绿色屏障, 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从全局的角度来把握, 从系统的维度来推进, 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稳步快速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2013年闽清县政府工作报告:闽清县经济工作总结与经验[R].

[2]关于闽清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R].

[3]2013-2020年闽清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

[4]郎咸平.产业链阴谋[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

经济社会发展 篇3

1. 三钢自备电厂取得的经济效益分析

1.1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三钢2012年1-7月自产发电量已占到外购电量的45%,按每度电的售价0.608元计算,1-7月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近20000万元。随着自备电厂的管理水平及各项技术指标的不断完善,自发电量将不断上升,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也会显著提高。

1.2用电成本分析

三钢2012年1-7月外购电的平均成本为0.5573元/度,从上表看出,随着最新技术使用,自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仅此一项就减少用电成本支出约7000万元,节约了大量的资金,目前三钢仍将进一步采用最新技术,进行技术革新,深挖内潜,提高自发电量,降低发电成本。

1.3投资收益率分析

热电站2台1.5万KW发电机组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价值5000万元,是由三钢钢联电力发展公司作为投资方,三钢集团以财产租赁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热电站年销售利润约为1600万元。4#高炉TRT设备由三钢自行购入,电机额定容量为6000KW,工程投资2496万元,年销售利润约为1100万元,随后相继建成5#、6#、7#TRT; STRT工程总投资约6000万元,是三钢炼铁综合生产能力改造项目的重点配套工程,相对于独立的高炉煤气透平发电机组(TRT)和汽轮发电机组,STRT发电机组减少了一套自动控制系统、一套润滑调节油系统、一套发配电系统,还减少了厂房用地和运行人工成本,每年按并网电量10000万千瓦时和每千瓦时0.6元计算,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000万元,投资收益率均十分可观,短期内就能将投资成本收回。STRT投运后,大幅提高了二次能源的利用率,对提高三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使三钢节能减排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1.4税务成本分析

为更好地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来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财税[2008]11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47号)就相关问题做了后续的规定。

2. 三钢自备电厂产生的社会效益

三钢自备电厂不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近年来三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大量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给三钢环境治理造成很大的压力,若处理不好,对三明市原本就不理想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无疑是雪上加霜!三钢过去是“资源——产品——废物”单一发展的经济模式,将富余的煤气放散到空中,即造成能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在TRT建成前,高炉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高压煤气是通过减压阀强制节流和形成噪声变成低压煤气后送往低压管网供用户使用。如今三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富余煤气、各分厂的蒸汽、高炉余压余热发电,从源头削减一次能源的使用消耗,最大限度提高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热电站的锅炉使用的燃料全部是煤气,锅炉作为煤气平衡调峰,煤气多时,锅炉多烧富余煤气多发电,煤气少时减烧煤气少发电,为三钢实现煤气零放散的目标提供条件;TRT装置更是不消耗燃料、无污染的最经济的发电设备,在发电机组运转时,不改变高炉煤气的化学性质,也不影响原有煤气用户的正常使用,却可以回收原减压阀组白白损失的压力能和热能,有效解决减压阀组减压时产生的噪声污染和管道振动,是一项收效十分显著的节能和环保装置。由于主要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生产监控,电厂职工的工作环境很好,提高了职工工作积极性,体现了三钢“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同时也为三明市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自已应有的贡献。

3. 三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途径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三钢集团公司紧紧抓住循环经济理念中的三个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投入新的节能环保设备。已基本实现了钢渣、含铁尘泥、转炉煤气、高炉煤气、高炉冲渣水、冷却水闭路循环。热电站将排放出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通过发电循环利用;将炼钢、中板、烧结等蒸汽发电; TRT利用高炉煤气的余压、余热再使用发电; STRT将高炉炉顶煤气余压余热、烧结余热蒸汽联合回收发电。都是循环经济三原则的具体体现。要使综合效益更上一层楼,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应进一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一方面加强科学管理,重视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应组织管理层和公司员工学习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认识循环经济对企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企业的环境责任其实包含在社会责任之中,从长远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紧密相关的,社会效益往往是企业长远利益和更大利益所在的意识。国企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因为国企的老板是国家、是政府、是人民。没有良好的环境,任何产品的消费都是低质低效的; 没有对资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别说是企业,人类的进步也难以为继。为促进环保事业及可持续发展,三钢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环保的承诺。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 篇4

张玉芳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

——形式与政策课听后感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浮出了水面,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掉和“两房”危机,更是将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使尽浑身解数,动用了所有可以使用的救援政策。尤其是巨额的财政刺激以及罕见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双管齐下,使得各国经济又很快转危为安。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功抵御了国际经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极为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全球范围那率先走出了危机的阴影。2010年,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石头可望继续保持下去。但国内外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较多,如果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 年可能是最为复杂的一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立足自身,而我国经济中的四大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资和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的调整成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最大的问题是工业比重太高,服务业比重太低,农业的比例在下降。服务业比重上不去,会产生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国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就业问题很难解决。

关于投资和消费结构,我们现在要扩大内需,但内需既包括消费,也包括投资,如何扩大内需中的消费的比重,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城乡结构中现在最大的为题是如何拉动低收入者的消费。

地区结构中,地区见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这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各种生产生活服务业,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针对市场需求生成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等。同时,还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只有在调整优化结构方面实实在在地做出成绩,取得进步,我国经济才能走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10年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要的是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更加注重需求和供给的有效性,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胡锦涛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8点意见

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深入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

胡锦涛强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作出了3个重要判断,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果断实施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拓展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三是必须把保持我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不仅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要努力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

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我们要继续努力,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胡锦涛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 篇5

致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建设旅游生态新城

——大纵湖湿地旅游度假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盐城大纵湖湿地旅游度假经济区地处盐城市西南边陲,位于盐城、泰州两市结合部,距盐城市区42公里,总面积430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99公顷,下辖4个村,2个居委会,人口16434人。

大纵湖旅游度假经济区因其境内的大纵湖是苏北里下河地区最大最深的湖泊而得名。大纵湖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一望无垠的湖荡水面和清澈淳厚的二级水质,湖水清新,透明见底,为国家二级水源保护区;具有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有60多种鸟类品种;湖内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芦苇滩地较为独特。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不仅风光秀丽,环境怡人,而且有着隽永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其中“东晋城宗保子救母”和“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着,有明末清初“八大书法家”之一的宋曹,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扬州八怪”之一的清朝书画家郑板桥的踪迹。大纵湖是沿海一块湿地旅游胜地。

规划引领,彰显水乡旅游产业

大纵湖的旅游开发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2004年后,由浙江宁波江南山水公司投资开发大纵湖,首期开发的核心区占地3.5平方公里。经过六年来的开发建设,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以大纵湖水面为核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厚重的苏北里下河文化为底蕴,重点发展特色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人文内涵和湖荡景观。根据原有总体规划中“湖荡绿洲、渔家水寨、度假天堂、苏北明珠”的主题定位,基本建成了集镇旅游服务区、水上休闲观光区、湖滨度假娱乐区、湿地生态教育区等四大功能区和30多个景点及设施。在众多景点中,芦荡迷宫、水月观音等在游客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年来,大纵湖旅游度假经济区以规划引领发展,使名闻遐迩的大纵湖湿地旅游风景区创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并被市政府命名为全市首批现代化服务业聚集区。自2004年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35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24亿元。

当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盐城定位为江苏沿海特大工商业中心城市,这为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是,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形势要求相比,大纵湖景区无论是规模层次、内涵挖掘还是服务设施,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大纵湖的合理开发被提上议事日程。

2010年6月,区成立了大纵湖风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将大纵湖旅游开发上升到一个重要层面。指挥部下设招商部、规划建设部、财务部、旅游部和办公室等 5个部室,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进度,以会战之势推进景区的开发建设。2010年9月,行政区划调后撤销原大纵湖镇后,以原大纵湖集镇及周边六个村居,成立了滨湖社区,同时挂牌“盐城大纵湖湿地旅游度假经济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大纵湖旅游度假经济区确立“先策划、后规划”的思路,决定修编《大纵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先后赴深圳、浙江、西安等地考察调研,确定香港22东方智业集团南京尔目策划公司编制《大纵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与此同时,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编制《大纵湖东晋古镇规划建设方案》。大纵湖旅游度假经济区坚持规划的高起点,保证了大纵湖的开发建设有一个较高的层次和水平。无论是在策划,还是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大纵湖旅游度假经济区与参与规划编制专家都有一个共识:始终遵循“加强保护、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景与发展共融”。

科学发展,建设新型生态集镇

去年,区委、区政府把大纵湖旅游经济区明确为“旅游生态新城”重点建设。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加快“旅游生态新城”建设步伐,大纵湖旅游度假经济区按照“四面环水、绿树拥抱、水绿交融、环境优美”的“镇在水中建、水在镇中流”的意境,使集镇建筑风格传承历史、依托文化、观念超前、体现现代,努力建设与旅游度假环境协调、富有区域乡土特色、满足休闲生活需要的个性化中高档民居群,全力打造旅游生态新城。

完善镇区规划。按照区委将社区建成旅游生态新城的要求,将镇区面积由现在的1.6平方公里扩大到3.4平方公里,为此,大纵湖旅游度假经济区对集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和完善,为以后镇区发展以及景观建设奠定基础。东晋古镇开发建设。对东晋城形成的历史和传说进行深度考证和挖掘,规划新建“一河、五区、九岛、十八街”能体现大纵湖水乡特色的东晋古镇。目前,该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得到市、区主要领导充分肯定,正在择址新建。加快镇区建设步伐。今年以来,实现集镇农贸市场整体搬迁,滨湖家园开工建设,进一步亮化了集镇主要街道和步湖路,改善了集镇面貌。加强集镇环境综合整治。按照环境优美的要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全面整治集镇环境,新建一座垃圾中转站,落实街道、河流保洁长效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同时进一步亮化、美化集镇主要街道。实现绿化全覆盖。按照“生态走廊”建设要求,通过招引客商,在231省道两侧流转土地近700亩,栽植景观树10万株,步湖路、蟒蛇河、马踏沟等主要通道建成绿化新景观,从而使整个集镇形成“路况整洁、绿树成荫、河水清澈”的新环境,从而彰显灯红柳绿、田园秀美的旅游集镇形象,正一步一步朝着旅游生态新城目标迈进。

回归自然,实施湖泊保护工程

引江入湖工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围垦养殖,使大纵湖水面锐减,不但影响了湖区行水量,而且上游带来的泥沙在此沉积,致使行水通道逐步淤积,进一步加剧了通道的淤堵状况。大纵湖是盐城市区80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头,随着大纵湖河床的提高,水质逐渐恶化,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市区饮用水安全。为了切实改善这一状况,提升大纵湖的行洪能力和市区饮用水质量,大纵湖旅游度假经济区大力实施引江入湖工程,整个工程分三个部分,一是疏浚进口河道(南周河),充分利用现状河槽,以现状河口宽度不变为控制,河线布置沿原老河道中心线,引里下河引江骨干输水中线下官河水源入大纵湖,保持常态活水。二是新开湖区通道。从周范口到蟒蛇河新开一条湖区通道,提高湖内水体置换速度,净化沿湖岸的水体环境,保证蟒蛇河口门水源水质。三是滞涝圩平堤切滩。在蟒蛇河汇流口门处向湖区延伸段平毁部分滞涝圩沿湖圩堤,圩内部分面积清除隔埂,切滩,与湖面形成整体,扩大蟒蛇河口门段自由水面,加大水体的稀释能力,增大水环境容量,保证水源水质。

退渔还湖工程。1980年以来,为了发展经济,大纵湖湖面对外进行承包养殖,鼓励居民发展养殖业,湖区出现了围湖养殖的局面,不但湖面被丝网划成众多方块,湖边近岸地带更是

由人工筑坝进行围垦养殖。既破坏了大纵湖秀丽风光,而且影响了湖区水质。大纵湖水质变化引起高度重视,大纵湖旅游经济区一班人审时度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推进大纵湖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大纵湖生态环境建设,全面综合治理大纵湖,掷地有声提出:从退渔(圩)还湖开始,恢复大纵湖的原始面貌,还大纵湖蓝天碧水!编制了《大纵湖退渔(圩)专项规划》,把综合治理大纵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大纵湖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全面治理大纵湖的过程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鹏和市长李强,多次亲临大纵湖实地考察大纵湖综合开发建设工作,与地方干部群众一道商讨大纵湖退渔(圩)还湖的具体措施,鼓励大家力求通过几年努力,使大纵湖重现过去一望无垠、碧波荡漾的自然生态景观,促进大纵湖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大纵湖旅游经济区已与266户养殖户签订了退让协议,签订率达100%,今冬明春将全面实施围网和围垦拆除。

湿地修复工程。近几年来,随着沿湖及周边地区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围湖垦殖、污染排放显著增多,加上治理措施相对滞后,使大纵湖湿地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因此大幅降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大纵湖旅游度假经济区启动湿地修复工程项目。在项目区内主要建设浅滩湿地生态林、水生植物园、鸟类及动物保护区以及重点鸟类、珍稀兽类繁育放养中心和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根据湿地保护的需要,结合生态旅游开发,将现有的旅游度假区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努力将其建成滨湖森林公园,以发挥其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增加种群数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湿地保护工程建成后,将逐步恢复和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生物多样性,并显著提高湿地系统的水文调节能力,起到减灾护林的作用,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推动湿地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扬优创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大力发展高效设施渔业。近年来,大纵湖旅游度假经济区按照大力发展高效设施渔业,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总体要求,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的渔业发展模式,推行微孔管增氧技术,全力实施高效设施渔业发展战略;通过依靠科技优化品种结构,调整养殖模式,高标准、高起点、快速度地发展具备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的高效设施渔业,鼓励农民从传统养殖向高效生态养殖转变,从“大养蟹”向“养大蟹”转型,做大、做强大纵湖大闸蟹品牌,提高产出率,以品牌优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传统养殖业向高效设施渔业转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致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大纵湖旅游度假经济区紧密配合国家4A级大纵湖风景区的开发建设,积极做好旅游观光农业文章,狠抓招商引资,在231省道和步湖路两侧及景区沿线一带打造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带,采取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方式,种植名优水果、观光花卉、中药材和香料等经济林木。同时,按照“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通过带领农民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科技培训班、引进名、优、新、特新品种等各种形式,引导农民新上高效农业观光项目,迎湖村发展特色农家乐,陈庄、倪杨两村建设花卉、林木观光园,镜湖村发展大棚种植,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向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旅游度假区增添新景观。

推进农民转移扩大就业。强化宣传培训工作,引导农民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和从业理念,树立危机意识,破除“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农经济意识。今年,已完成再就业培训近

300人,解决就业1300人,组织4次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参加现场就业招聘会活动。与此同时,加快本地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充分利用大纵湖的旅游资源,发展农家旅游休闲业,拓展转移渠道;做大做强海王企企业,扩大就业岗位;主动出击,及时收集苏南城市就业用工信息,给需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促进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大纵湖旅游度假经济区通过大力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建立健全各类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在深入开展信息、科技、流通、政策、法规等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经济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民自我服务组织的指导,极大的提高了农民收入。目前,已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26个,带动了全区农民实用技术应用和收入不断提高。

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呼唤经济伦理 篇6

经济伦理对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就经济改革而言,我们的经济改革不可能离开经济伦理的`支撑.就经济发展而言,经济伦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对其所要求的社会形式或体制予以正确地认可与选择;对经济活动的目的及其实现方式予以确认,并为之提供精神动力;给社会提供了一只强有力的手,为调节和指挥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

作 者:魏彩霞 屈炳祥 Wei Caixia QuBingxiang  作者单位:魏彩霞,Wei Caixia(江汉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屈炳祥,QuBingxiang(武汉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10)

刊 名:生产力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PERIODICAL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PRODUCTIVITY ECONOMICS 年,卷(期): “”(2)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经济伦理   经济改革   经济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 篇7

首先,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有助于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建设步伐。旅游业是现代很多城市甚至很多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 因为其是一种服务性的产业, 对环境的污染小, 而利润空间却大。因此, 成为很多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和国家的、首选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旅游业是一个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产业。开展旅游活动, 能够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大概110个行业的发展。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 发展旅游业可以盘活当地的经济。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 当地的医疗卫生、餐饮文化、酒店住宿、交通运输、邮政通讯等多个行业都会随之发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 对其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有促进作用。

其次, 发展旅游经济, 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相比, 还是比较落后, 属于贫困地区。而社会主义的追求是共同富裕, 所以带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旅游业的发展, 能带动旅游景区和产品的建设, 那么就势必会为当地居民带来增收渠道, 从而维护社会和谐。比如迪庆州, 在2011年一整年中, 一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8.93万人, 而这一数字仍然以38.5%的速度增长。旅游总收入也由2008年的20亿元增加到45.23亿元。不仅如此, 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就业,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地旅游业的直接或间接从业者有9.84万人, 占到迪庆州全部就业人数的一半。

最后, 发展旅游经济, 有助于弘扬和传播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我辈的重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 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比如, 被誉为“音乐化石”的“纳西古乐”, 其知名度越来越高完全得益于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路

(一) 大力提倡“生态旅游”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未开发的状态, 还保持着大自然的良好风貌, 这也是其发展旅游业的资本。所以, 如果因为追求短期收益而大肆开发旅游资源, 带来旅游地的不可恢复性的损害, 那将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我们要将生态旅游的理念贯穿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中, 在该理念的指导下, 一边发展旅游经济, 一边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旅游者而言, 也应该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 应该保护自然环境。旅游的过程中应该以认识、探索和欣赏大自然为主, 而不是要带走什么, 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应该树立较高的责任感, 爱护并且保护大自然。因此, 笔者认为,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加强环保意识, 无论是游客还是工作人员, 都应该树立起较强的环保意识, 尤其要加强生态旅游区游客的监督工作。根据过往的经验来看, 游客环保意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景区环境维护成本的高低。 (2)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应该落实到法律上, 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和杜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3) 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虽然多, 但也是有限的, 也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 在开发之前, 就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 将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合理布局, 统一规划。另外, 还要注意景区能容纳的人流量, 以维持旅游景区的生态平衡。

(二)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 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到位, 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要发展旅游经济, 首先要做的就是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 提高风景区的接待能力。政府在此时应该发挥作用, 起主导作用, 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另一方面进行多渠道融资来发展当地经济, 尤其要注意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这一难得的基于, 巧借国家资金来快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改善了当地的设施条件的同时, 也是提高了风景区的接待能力。除此之外, 还需要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的旅游人才队伍做支撑, 这样才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游玩。政府第二点要做的就是积极向少数民族地区输送旅游专业人才,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支援力度。一方面是输送人才, 另外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当地的人才, 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保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人才供给。

(三) 开发独有的特色旅游产品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是近年来的大热, 之所以会这么热, 除了少数民族地区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外, 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比如, 仅仅是云南省, 就有15个独有的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长期发展下来, 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在服饰、建筑、饮食和宗教等方面的风俗, 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大部分人不了解的一部分。很多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往往会不远万里来到这些地方, 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开阔自己的视野。所以,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 要注意充分展示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不相同的民族风情, 将旅游产品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结合起来, 多视角的展现在游客面前。

三、总结

近年来, 我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 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云南、西藏等已经成为近年旅游的热门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永佶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6.

[2]刘永佶.民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3]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经济社会发展 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经济;长远发展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不断走在世界的前端,加上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而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公路经济也在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的需求在逐渐增大,渐渐成为推动社会整体发展,影响社会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本文通过对在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下公路经济发展的现状,其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的联系等进行分析研究,挖掘高速公路的重要意义和长远发展。

二、高速公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对高速公路的需求不断增大,我国现代交通网络也在不断地成型,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公路运输作为最基本的运输轨道,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由于交通技术的限制,我国的公路经济依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公路的分布也不均匀,大多数的公路经济发展都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一带,而市场经济的不发达和地域地形的局限也促使公路经济在西部和高原地带难以发展。现如今,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基础设施设备的缺失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路经济的发展。

三、市场经济与公路经济之间的关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也在不断地兴建,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公路也越加四通八达,有效地解决了社会的交通问题,也促进了各区域的密切联系和发展,从经济发达地区到经济不发达地区,从农村到城市,都在公路的带动下不断发展壮大,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市场经济不断地影响着公路经济的发展,而公路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1.市场经济推动了公路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公路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只有市场经济不断發展,公路经济才有不断发展壮大的机会,市场经济发展为运输带来了极大的空间,而运输是公路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进一步缩短了区域之间的距离,使得资源得到了合理有效的配置。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各个地区,各个国家联系到一起,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公路形成了一个网络型交通经济,相互协作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公路经济不断地发展壮大,区域之间的联系也越加密切。

2.公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

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经济的发展不断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公路经济的发展使区域之前的联系越来越密贴,使各地的资源和物质得到了运输,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人们的需求,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消费和发展,运输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重要,而公路最大的功能便是运输,因此市场经济的繁荣离不开公路经济的发展。

3.市场经济与公路经济相辅相成

市场经济发展将推动公路经济的发展,而公路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融合和发展,两者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相辅相成,建设美好社会家园。

四、对公路经济长远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建立科学有效的公路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作为日常工作管理的核心,是一个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缺乏相应的公路管理体制,就会使整个交通系统处于混乱的状态,也会引起社会不良现象。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公路管理体制是不容置疑的,只有加强管理观念,严格考勤制度,做好建设,增强服务意识,真正落实科学有效的管理方针,严格按照管理制度生产经营,才能促进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加速市场经济的繁荣。

2.培养并提升公路工作人员的综合从业素质

社会经济要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才是公路经济发展的首要保障,因此,培养优秀的人才是公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抓紧人才建设,努力提高公路工作人员的素质,领导干部也要带头加强学习,坚持构建和谐单位,营造良好的氛围,组织公路从业人员学习政治理论,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

3.优化公路基础设施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优化公路基础设施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加强公路的养护,不仅仅能降低公路维修的费用,提升公路的使用寿命,也能保障公路的安全使用。在基础设施的处理上,要保障公路路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也要注意公路的排水系统,防止出现积水导致公路路面损坏的现象。要随时注意查阅每一个环节,确保没有隐患。合理安排公路设计、施工和养护,科学建设公路基础设施,才能促进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

五、结论

现如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给公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保障,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公路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挑战,市场经济发展对公路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公路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需求,关系着人们的出行问题和社会发展的运输问题,因而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建设发展。公路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使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完善公路管理体制,培养优秀的公路工作人员,优化公路的各项基础设施设备,才能提升公路经济的整体效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也反过来推动公路经济走向新的高度,得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浅谈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轻工科技,2015(12):110.

[2]张爱军.试论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企业导报,2016(7):20-52.

[3]刘洪霞.简述在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科技创业家,2014(4):85-90.

[4]万丽萍.小议在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4(9):40-63.

上一篇:签劳动合同的重要意义下一篇:线代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