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谈谈怎样通过优化课堂练习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问题, 因为这很重要。
一节课, 只有40来分钟, 课程这么多, 不能过多占用课外时间的。那就必须在课堂上做文章, 尽量当堂完成, 当堂有效。
老师讲给孩子就好了嘛。不行。
学生听了没消化, 没实践, 等于没掌握, 不会用, 是无效的。比如裁缝, 有了材料——布, 脑袋里也有了图案, 也知道结构、比例, 可他做不出成品。他得操刀练习, 也许开头一两件还不算成品, 可他终究会做出满意的作品的。
那语文课的练习有哪些呢?归总起来不外乎这几个方面:基础性练习, 阅读性练习, 写作练习, 综合性练习。
课堂上, 这些练习都是怎么完成的呢?练得少。或者, 讲一讲, 读一读, 听写听写, 课后去做。 (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练习方法) 特别是后两点。而相比之下, 这两点对孩子来说, 却是最能锻炼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的。
对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的安排, 鄙人认为, 几个原则需把握。
1) 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 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亚里士多德。 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进行学习。课堂练习也可做到这点。单个的, 小组性的, 全班性的, 一个带几个式的;写的, 说的, 唱的, 舞的, 演的;不同时间, 不同顺序, 不同组合, 不同搭配……形式多了去了。这不就新鲜起来了?学生也变得鲜活, 兴致盎然的, 自然就享受了学习的乐趣。玩中已学矣。
2) 天天练。“三天不练手生”。对于汉字中的音、形、义 (学生掌握不牢固, 又不常用的话) , 若是一段时间不练, 怕是既眼生, 又口生, 更是手生。就像只有一面之缘者, 可有大概印象, 姓甚名谁恐尚不知;有几面之缘者, 知名知姓还知其个性、好恶;若天天见面者, 恐已知根知底, 则如郑板桥作画——胸有成竹了。那些需背诵、默写的练习更是如此。
3) 能操作。设计练习者所提原则、方法、标准在真实演练时, 是否能够具体实现,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给个练习, 若是不知从何下手, 光讲理论或空有想法, 那不是望塘指鱼、画饼充饥吗?比如:阅读性练习, 怎样才做到读懂?会说?能议?光看?不行吧?读一读?也不够。尽管二者都能操作, 也很容易。但似乎单一了点, 浅略了点, 也达不到效果。
4) 能完成。中途结束的演绎, 似乎总不那么美好, 让人遗憾。课堂练习若也如此, 恐怕就是只闻其香, 不知其味儿了, 也就谈不上高效率了。所以, 需有练就有结, 有结才有获。
下面, 也谈几点具体做法。仅供探讨, 看看如何才能做到课练的优化。有些是集他人之成果, 有些属个人心得。
语感审读法。作为母语学科, 不读恐怕不行。可读又有它的读法儿。特别生在山城的孩子们, 处于老四川地界儿, 还是被多种方言包围的语言环境下。那课堂上的读该如何处理?老师范读不可少。我们的老师毕竟是经过培训, 通过专门考试的, 发音相对标准许多, 流畅许多。第二, 可得像口语交际似的读。课上课下, 都得让孩子们习惯用普通话交流、思维, 尽可能与书面保持一致, 阅读即是与作者对话, 你来我往, 说的都懂, 才好体会其深意。
换句类比法。如上所述, 孩子们若遇个别语句, 通过反复审读, 理解仍有一定困难的, 这种方法用来就比较有效了。如句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丧失道德和伦理底线”, 要求找出句子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我们就可换成“在什么背景下, 什么变得怎么样, 但我们不能怎么做呢”的句式, 学生可轻易判断, 句式是没错的, 而错误在于其修饰成分“丧失道德和伦理底线”。
圈点批注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需动笔, 不动不读书”。好读书者, 一定有着这样的经历:当读到某处细节时, 或欣喜不已、会心点头, 或遗憾万分、蹙眉摇首;也或由感而发、仰天长啸, 或反复咀嚼、闭目冥想;更有甚者, 手舞足蹈, 抄录传阅方休。如此做法, 无不说明, 思想与阅读同在。读即是思, 思即要注, 否则, 只能是水中捞月, 窥镜摘花, 读无味, 思无形, 也就学无果了。
难点提炼法。课堂上的时间, 若是对所有内容平均用力, 效率也是极差的。已掌握内容, 只合用第一种方法即可。若出现学生根本就没有方法入手或是少有接触的内容, 反复出现的错误, 就该提炼提炼, 重点关注了。不管是识记、理解还是运用, 都应如此。只有单独列出, 特别注意, 反复强调, 不断练习, 才能突破其难点, 成其为容易。所以, 课堂上不妨问问“昨天没会的今天会了吗?”也可以说说“会了的同学进行下一步XXX, 不会的集中过来, 我们再讲讲”等等。
他人评说法。局中人总是有种感觉良好的心态, 当听到别人的语言时才会清晰的认识, 原来自己也曾有类似的不足。因此, 课堂中, 让学生听听来自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答案, 会很容易判断出对与错, 优与劣。比如, 谈到以“读书”为话题拟作文标题时, 有孩子说出“以书当枕”, 当看到另一标题“三更有梦书当枕”时, 我说二者的标题差不多, 可孩子们居然异口同声地喊到“感觉不一样, 后面个美一些!” 看吧, 效果非常明显。
分工合作法。集体齐做, 40分钟能做多少练习?长点的, 讲两三则就不错了。可若是各组完成不同练习, 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在讲到病句修改的时候, 一共20句。分成5组, 每组4句, 每句1分钟练习 (按方法和几个步骤去判断分析, 还可少花时间) , 1分钟讲解 (读, 说答案, 分析为什么) , 老师只需错误处稍加提出、引导即可。40分钟刚好, 大家都不累, 思维也会很清晰。
小组讨论法。这是属于大分工环境下, 小分工配合模式。思维与思维的碰撞, 想象力更丰富, 创造力更强, 难题也易迎刃而解。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还顶个诸葛亮呢。图片阅读。有的孩子看不明白, 而有的孩子却读出了金钱的腐味, 而有的孩子还读出了人性的扭曲, 甚至会有更奇特的解读。这样的课堂不是多姿多彩吗?还没等老师讲解, 孩子们相互已有多种解读, 不再抓耳挠腮的一筹莫展。
前后比较法。啥事需回头看看, 总结得失, 无异于美食放进嘴里, 细嚼后再慢慢咽, 方觉其味, 才显其值。练习尤其如此。当练习结束后, 与最初答案一比较, 哦, 原来之前的方向偏了, 语言太浅, 或是想得不够细致、全面, 以后我得注意。就拿写作来说, 先由孩子每人写一份, 再分工合作——小组内讨论文体, 标题, 素材, 结构, 开头结尾, 语言等的特色性设计, 最后由一同学执笔形成定作, 回头再看各自写作会发现, 定稿是那么的生动, 新颖, 可读。长此以往, 由小组合作完成, 到个人习惯性操作, 前后对比的结果会对孩子受益终身的。写作练习是如此, 其他练习也一样。需始与终相映照, 以果验前, 思其过程“为什么”, 将会不由得发出“原来如此”之叹。
可举之例可无数, 只取其一二为典范。
总之, 教无定法, 学亦然。关键还在课堂之上练有形, 习有神, 心有得。做到“堂上时无虚度过, 课终技将喜更卓”。
摘要:本文探讨了怎样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按照一定原则, 使用合适的方法, 让练习最优化, 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练习,优化,原则,方法
[1] 今日教育, 2013, 09 (390) .
[2] 杨兆山.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张景焕.教育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4] 张学宪.优化方案.现代教育出版社.
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思考07-06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探析11-14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09-18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11-13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改进措施06-26
基于新课改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研究论文11-14
新课改课堂11-05
推行新课改理念,努力打造高效课堂09-17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