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推荐11篇)
摘 要:用情感打动人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征,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道德教育,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发生怎样转变,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怎么实施情感道德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以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教育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社会上一再呼吁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教育,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也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的大量课文是正气歌和爱国颂,这些文质兼美的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德智相长呢?笔者认为,这就要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立足点,采用合理的方法,促成德育渗透。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
就教学内容文体而言,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并且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它又是涉及到思想感情的一切领域的,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份,并且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中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教育。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接受教育。
二、德育渗透立足点
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三、德育渗透的思路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数理化学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而语文教师则不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名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才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没有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三)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也是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中学生是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势必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一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语文课堂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如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
2.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念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得到发展。
3.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导”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
1、《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
2、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是可取的。学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打开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4.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5.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他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这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使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行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知道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一、挖教材、创情景, 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的世界观。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介绍古今中国人在物理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科学家的爱国热情, 来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情。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物理科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 因此在祖国的历史上记载着许多物理科学知识及其发展完善的内容, 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有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献身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事业, 这些优秀感人的事迹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如在教学《磁体与磁场》时, 提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 可以展开一下, 借用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的一句话: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 只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和罗盘对整个历史的进程影响最大。众所周知,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 为世界人民服务, 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到地理的两极与地磁的两极不重合时, 可以介绍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是世界上最早准确记述这一现象的人, 这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才发现这一现象早了四百多年,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 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又如在“核能”的教学中, 介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1950年7月, 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 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 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 当场就拒绝了钱学森的要求。钱走后, 次长对人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还说:“我宁肯枪毙他, 也不愿放他回中国。”但是, 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矢志不移。后来, 在周恩来的亲自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 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 饱经折磨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离开美国, 踏上返回祖国的征程, 为祖国的力学事业及“核裂变和聚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在“内燃机—火箭”的教学中, 可以介绍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及其伟大意义, 以及我国目前处于先进行列的火箭与卫星技术, 中国人自己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让世人瞩目, 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状况, 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样做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总之,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将德育内容融汇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去, 挖教材、创情景,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从而树立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感受物理学家探究物理规律过程中的意志品质,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物理知识是前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其中无不体现着物理学家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事业的执著。如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 在讲解欧姆定律时, 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 他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 做了不计其数的实验才推断得出, 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课后一短文“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激励是很有帮助的。在讲到“核裂变和聚变”的铀元素发现过程时, 我介绍了居里夫人的故事。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看到亨利·柏克勒尔发现铀具有放射性的报告后, 她悉心探索、反复实验, 与居里先生密切合作, 终于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钋”和“镭”, 并成为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为了证实镭的存在, 居里夫妇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智慧、体力, 甚至生命。他们在一间夏不避燥热、冬不避寒冷的破旧棚屋内进行脑力加苦力的劳动, 四年时间里, 坚持不懈, 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 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1903年, 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并于1911年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学生们深深地被他们吃苦耐劳、好学不倦、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所感动。又如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故事, 安培的手写马车“黑板”故事, 这些都是很好的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典型事例。
三、实验中追求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 其中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 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认真做好演示实验, 严格按规则操作, 尊重事实, 如实记录, 同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 亲自做实验, 验证释疑。这样, 既能传授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 对学生追求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 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 强调他们俩一个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 揭示真理;另一个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 凡事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 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活动和实验中若有学生打退堂鼓, 可用“爱迪生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在崎岖的山路上勇于攀登高峰的人, 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在教学中教师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的教育,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讲“电磁感应、发电机”时, 可以补充介绍“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 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早做这个实验, 但与成功失之交臂, 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 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充分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四、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 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学以致用, 培养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的世界观。
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学生素质的核心, 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 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让学生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现代生活中处处体现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每讲完知识点后, 我都举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 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 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 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 对“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而增强了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认为, 青少年也是群众之一员。青少年的科学观就体现在敬重学业的过程中, 然而封建迷信在有的地方还有市场, 在学习中, 我有针对性地将“破除迷信, 相信科学”融入物理教学中:如学习“沸点”和“物质的密度”知识后, 我演示了“大仙”“伸手下油锅”的把戏, 接着我问道, 这是真的吗?其实油锅中只有上面一小层是油, 下面大半是醋, 因为醋的密度大而沸点低, 所以表面上沸腾的油锅实际上温度只有四十摄氏度左右, 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温度。学生听了, 在惊叹中领悟了科学的魅力,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的世界观。在学了大气压影响液体的沸点后, 我列举宋朝文学家范成大在高山“煮米不成饭”认为是泉水太冷的说法, 学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 破掉了固有“万古冰雪之汁”的造谣之说。在学习了压强知识后, 教学生如何去揭穿骗子们“滚钉板、穿钉鞋”的秘密。又加问一句, 如果钉板上只有一枚锋利的钉子, 骗子们还那样大胆吗?学生笑了, 无不流露出他们对科学的信仰, 对迷信的鄙夷。
五、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明白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正成为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全球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 直接关系到全人类当前与今后的发展。由于物理对环境污染方面涉及的内容很多, 因此物理教师针对这方面的教学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如在讲“新型材料的运用”一章时, 关于塑料制品利与弊的探讨, 我事先设计一个小品《购物》, 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 了解他们买卖东西时的情景, 结果不符合当今环境保护的要求, 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教育和提高。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塑料种类及使用后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寻找解决白色污染的可能方法。在轻松的课堂中学生既学了知识又增添了环保意识, 教学的愉快感是不言而喻的。又如冰川不复存在、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光化学污染、日本“水俣病”的重金属污染、水污染中的赤潮等等都是物理学中很好的环保教育材料, 教师在这些内容的教学时一定要身兼两职, 达到教学的目的, 为当今环保问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与直径的比率为3:1。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也为祖国作贡献。又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告诉学生乘法口诀的历史很悠久。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了,使同学们知道我国不愧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人民是最聪明的,最有智慧的。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介绍小数的历史。早在宋朝时就发明了小数。比欧洲早300多年的历史。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阔,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告诉学生,还有许多科学的奥秘等着他们去探索,去揭开,鼓励他们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我还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二、结合课堂教学过程,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抓住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
三、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同学们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他们谈谈该怎么办。这样既可以掌握有关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又如。学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要求同学们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当天的开支情况,用一个表格把每天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记完一个星期后,让大家计算一下自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照这样算一个月要花多少钱,爸爸妈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通过计算、比较,谈谈你的想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他们了解了家长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在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可以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不仅智力得到发展,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在培养数学习惯上有机地渗透
数学中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是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学生对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一个式子的建立,一条辅助线的作出绞尽脑汁。这就使某些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因而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炼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韧不拔的意志。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农村中学美术教学手镯各种因素的限制,如学生视野的不开阔、场地狭小、其他各种客观因素等。笔者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美术教学 问题 对策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作为一线老师,尤其作为农村中学的一线教师,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课堂教学的革新进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如下问题:
1.当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各种外在条件的限制。
1.1.1 视野限制。
学生家庭地处农村,每天的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学生一周几乎都是在一个封闭而狭小的空间生活与学习,学生的视眼受到大的限制。对美术学习来说,主要问题表现在:学生不能及时了解生活中丰富多采的视觉文化,对现实生活环境缺少接触与观察,在美术学习收集资料时渠道狭窄等。
1.1.2 场所限制。
目前,我国从城市到乡村,最流行的艺术教学方法依然是一百年前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描述的那种教室中进行的。即“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一行的简陋的课桌,紧紧的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我们看了这种情况,就能推断出在这样的场所可能进行的唯一的教育活动。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的依赖性„„”
1.2 兴趣与现实的问题。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主要压力来自升学。这种升学压力转化为一种强有力的学习动力,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自我的一种人生之路的寻求„„内外兼具的一种驱动力,强有力地支持着他们去学考试学科课。美术课在他们心目中没有多少分量,是副科。或许,正如很多书上所讲,它充其量是一种调剂情绪的课,一种稍稍可以放松的课。美术科目与其他考试科目相比,学生在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投入要少,来自家长、社会和学校的压力也小得多,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这一现实反映的情况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系统弱于学习考试科目的动力系统。课时少,内容多,让学生也不可能学到怎样一个程度。“泛泛地学习,蜻蜓点水般掠过学习内容,很难产生持久的尤其是终生的学习兴趣。”
2.解决美术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几大问题,在教学中也常常在思索、尝试,得出了以下几条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能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所帮助。
2.1 拓展视野,提高美术教学审美。
鉴于美术教学中的种种限制,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创造一些走近生活,贴近生活的情境。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与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创造一些条件,尽可能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方面得到一种综合体验。在设计应用教学中,鉴于学生少有机会走出校门、寻找资料的情况,我们通过拍照、摄像等手段,把生活中的一些美的设计实物、图片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我们还通过网络,搜寻国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给学生欣赏评述,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给学生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学生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作业质量也比较高。有时,遇到一些天气晴好的日子,拿一两节课到室外去写生,让他们感受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感受秋高气爽、成熟与收获的秋天,让优美的大自然成为美术教学的广阔的课堂。神奇的大自然会使他们心旷神怡,从而油然而生一种想描绘它的愿望。
2.2 转变思想,解决美术教学场地问题。
对于场地有限问题,它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分学习小组。为了方便与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时以临桌同学为一小组,有时以前后桌同学合作,或者依据学生的成绩与其特长来分,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在这种固定座位的情况下,做到比较多的合作与交流。为了打破“静坐”的模式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例如上欣赏课时,找几个同学现场秀一把:模仿雕塑中人物的造型,这样有了动感参与,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有些课提前安排好学生,利用课间排好课桌,如把五六张课桌拼在一起,这样在一些手工制作课上大家便于分工与合作。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把美术课堂移到室外,象写生、讨论等。但这种方式也只能偶而为之。
2.3 统筹兼顾,解决美术教学的障碍。
兴趣大不过升学压力,这一点是不容否定的。鉴于此,我们可以从我们的每一堂课入手,遵循新课标中的愉悦原则进行教学。要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美术这门课,就必须帮助他们进行审美体验和享受,让他们从中获得愉悦,充分体验艺术的乐趣,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在兴趣的驱使而非外在的压迫下自觉自愿地去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进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的真谛。
摘要: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德育渗透功能的内涵、德育渗透的意义,重点探究了德育渗透功能在实际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德育;中学体育;渗透;应用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不仅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德育渗透功能的内涵和意义
(一)内涵
德育的内涵较广泛,具有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之分。广义上的德育,即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等方面所接受的目的性影响;狭义上的德育,即指单方面的学校教育。受教育者在道德方面受教育者有方向、有计划的影响,进而在规范道德意识的影响下,开展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德育渗透,具体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强不息教育、强大内心教育以及竞争意识教育等五方面的的渗透。德育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完善人格功能、人际交往功能、生活功能以及社会功能[1]。
(二)意义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功能,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由于体育科目贯穿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并且体育科目开设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久,进而中学阶段渗透德育于体育教学中,能够确保学生接受到连续性的德育教育,能够加强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多样性的体育活动中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游戏,适当的进行德育渗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体育练习。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主动进行体育学习,在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同时,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目的。
二、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德育
中学体育教学科目具有集体性、实践性、自由性以及竞争性等基本特点。由于目前大部分中学生在家庭中属于独生子女,学生的分享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较弱,进而在中学体育这样的集体学习中,会经常出现独立活动、分散活动的现象。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适当渗透德育的美育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巧妙渗透美育功能,即通过多样性的肢体活动和优美的肢体动作使学生对美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具体,进而有利于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同时,在丰富体育素材的基础上,能够加强学生对体育动作的完善和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美能力[2]。
(二)结合学生特点渗透德育
由于中学阶段学生在家庭背景、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不同,进而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功能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仔细观察学生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例如,中学阶段的女同学在进行体育练习时,由于个别体育动作难度较大、体育动作较复杂,进而女同学会觉得体育动作乏味,进而会对体育练习产生抵触的学习心理,这时体育老师首先要对女同学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使女同学意识到体育动作的重要性和作用。与此同时,老师要采取鼓励性评价,全面调动女同学参与体育动作练习的积极性。此外,体育老师还要根据学生学习体育的差异性,实施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即因材施教。例如,对于班级内体育学习热情较高、体育成绩较好的同学,老师要适当的提高体育练习难度,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对于体育学习兴趣较低、体育成绩较差的同学,老师要设置难度较小的体育练习目标,进而树立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参照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而实现德育渗透的良好教学目的。例如,在进行长跑体育练习时,大多数学生对长跑存在片面认识,学生认为长跑是一项枯燥的体育项目,进而报名参加长跑的`学生数量极少。实际上,长跑体育项目是一项考验学生耐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体育活动,对于锻炼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实际的长跑体育练习时,老师要为学生介绍长跑运动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跑体育运动,进而使学生在参加长跑运动中勇于挑战自我、树立强大的学习心理。
(四)结合教师素质渗透德育
要想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体育老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因为只要老师自身的素质得到了强化,在实际的德育渗透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体育老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仪容仪表,还有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职业魅力。进而在渗透德育功能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德育功能的良好渗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而且能够全面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由此可见,渗透德育功能于中学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事业迈向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秦海生.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2,04:141-142.
[2]步正.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好德育渗透功能[J].科技资讯,2012,22:199.
一、在学习字、词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当中, 有大约2500 个常用汉字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认知, 德育就可以渗透于对汉子的认知及书写阶段, 学生可以借助观察, 探究字形和为人处事的联系, 由此将这两方面有机融合, 令受教者带着浓厚的兴趣探究字形明晰其结构, 体味为人之道。比方说, 在“孝”及“乳”字学习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将历史上和“守孝悌”或者“羊跪乳”等相关的故事讲给学生, 分析“乳”于甲骨文中为手抱着孩子进行哺育之形, 之后拓展令其思考母亲的伟大。“孝”在金文当中, 蕴含着子女对老人的敬爱。在小篆当中, 孝又蕴含着子女背着双亲, 体现着子女对父母的绵绵敬爱之意。上述随之延展相关故事的授课策略, 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对这些字字形的识记, 同时, 着眼于思想品质, 更能对其进行情感教育, 从而水到渠成的进行德育渗透。
二、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
小学语文文本中所涉及到的篇章, 多数都兼具着思想性及文学性。假如施教者在授课环节植根文本, 借助赏析词句, 体味其中所蕴含内容, 掌握篇章的思想主旨, 诚然, 德育教育的意义便能彰显出来。几年前的一件事情令笔者记忆犹新, 笔者所在学校的一名老师在讲授《军神》篇章的时候, 令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 并以此为基础将问题提出, 之后在其进行自主诵读探究之后, 择取整个班级学生问题集中点, 也就是: 沃克医生为何要说碰到了会说话的一块钢板? 为何要将军神的称号给予刘伯承?进行授课环节, 教师引领学生在刘伯承拒绝注射麻醉剂, 于手术之中却不发出呻吟, 手术过程中以无比的坚强忍受巨痛等方面体会其意志品质。最终, 全班学生近乎异口同声的慨叹, 刘伯承真是一位军神! 此外, 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锁定“大年夜”这样特殊的故事背景, 用故事形式将主人公在这样的喜庆时分却赤着脚卖火柴, 之后擦燃火柴取暖并产生美好的幻想, 最终却寂然的死去。对文章学习之后, 令受教者感知资本主义之中穷人们的遭遇。文章结束之后,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畅谈而今自己的新年是怎样渡过的, 讲述一下家人团聚的场景等等。在对比之后, 令其更体味出《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内涵, 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上述教育方式即为将文本作为基点, 继而进行德育渗透。德育应当具备一定的说教价值, 具备吸引学生认知的特征。伴随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形式,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文本活用, 彰显德育教育的活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文本中有着众多德育素材, 语文教师应当在施教的过程中根据文本当中的内容, 着眼于本阶段受教者实际, 选取适当的授课策略, 对其实施传统、爱国及理想等方面的教育, 令其自幼便滋生出为人之道, 为今后良好品德机制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以, 施教者能够将文本作为根基, 将多样化的授课方法运用其中。比方说讲读《妈妈的爱》这一儿童诗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将其中所包含的五个和妈妈共处的生活场景予以概括, 前三节依次为暑天母亲给子女扇扇子, 雨天将伞送与孩子手中, 以及抱着生病的孩子去医院三个场景, 由此, 令学生在边回忆自己的妈妈给予自己的关爱的同时体味文章中所蕴含的伟大母爱;之后的两节, 可以带学生体会母爱于思想关怀上对孩子成长的帮助, 进而引领学生感悟感恩的意义。整首诗在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带孩子们回顾生活场景, 令其尝试进行自主诵读, 对文章进行品味。在诵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带着感情进行诵读, 带着感情进行体验, 继而在这种浓郁的爱的氛围中, 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 施教者借助小学语文文本, 进行对学生潜能的挖掘, 将其内在情感及理性能力导出, 在日常训练中渗透德育理念, 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各种形式, 令其在进行文字练习环节, 深味其中内涵, 将受教者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逐步养成, 实现传道授业的目标。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 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水平。
摘要:素质教育之于小学教育之中, 由于小学生年龄、认知等特征的制约, 加之其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的现实, 施教者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环节, 应当着眼现实, 采借助具有实效的施教策略, 令日常教学之中便能找到德育的影子, 其关键就在于择取科学的施教策略。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环节, 需要根据每一篇文章的差异采取各异的施教方法, 由此令学生能够对教师所讲知识更为主观性的接受, 进而得以熏陶。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站线中的一员, 笔者长效坚持实践摸索, 依据这一施教阶段, 本学科的特殊性, 将德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以期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着眼文本
参考文献
[1]李永刚.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教育的研究[J].小学语文教学, 2010, (08) .
关键词:语文教育;德育渗透;措施
德育教育是各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到教育的首要位置。而要想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德育观念的渗透,用语文进行教育,无疑是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新课改的背景来看,职业学校中语文教育的德育渗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出几点具体措施。
一、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问题
(一)德育的目标过于理想化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略有欠缺,在加上学生本身在道德素质水平上就存在差异性。学校以及教师方面,忽略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对所有的学生都设立了比较高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方面,存在着德育目标过分理想化、以及德育目标模式化的问题。
职业学校中学生的道德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德育目标上也应该分层次。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同一个德育水平,或者设置太过遥远的目标,很显然是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况且,倘若只是一味的追求德育上的高度,而忽略了学生不同梯度水平的差异性,学生也未必会积极做出的反应,导致德育渗透的进行举步维艰,难以落实。
(二)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偏差
可能是由于语文这门学科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通俗易学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对语文老师有着一定的亲近感,有的语文教师善于把握这个机会。在课堂上,不仅仅把自己当成纯粹的教授者,而是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沟通,让学生没有心理包袱。带给学生轻松愉悦学习过程的同时,将德育的渗透和语文知识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可是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却做不到这一点,在自身定位上,依然单纯的把自己当做是语文知识教授者。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机的将德育进行渗透。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师错误的自身定位,将不利于德育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二、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措施
(一)教师要充分发掘出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
摘要中提到过,语文是德育渗透的载体。那么,语文自然是有着先天的条件,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都存在着德育的内涵,这需要教师去用心发掘,并且将之用于课堂的教学中[2]。
语文教材种类很多,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将课文分为多个类型,每个类型的主题都有侧重点。从各个侧重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歌颂母爱的课文,比如《我的母亲》;也有歌颂父爱的课文,比如《背影》。这些课文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教师可以根据从侧重点出发,就课文积极的主题思想,为学生进行详细分析,或是对课文中人物的高尚品德进行分析。因此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来有一个好的精神追求,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实现德育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二)课堂教学时通过导语来进行德育渗透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也是开场白。一个好的导语,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起很大的作用。
导语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行导语的设计时,要在学生理解范围内,合理的加入德育元素。这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接受德育的渗透。
以《我的母亲》来举例。古往今来,有多少歌颂母爱的佳作。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更是流传千古。“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孟郊在出门远游时,看着为自己送行的母亲,有感而发的一首佳作。那么,对于母亲,你们又有什么看法?借此,来进行今天课文的引入,导语在主体上和课文相契合,不仅能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发对于母爱的思考。
(三)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不能全然放手不管,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也有好坏之分,不加选择的阅读将不利于学生的德育观念培养。在课外阅读的环节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年龄、学习水平等各方面,为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出一系列书籍,然后让学生自行选择阅读。另外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阅读上的指导。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激情,让学生在书籍中收到正确道德观念的熏陶。
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举例,学生通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能够了解到保尔柯察金的人生历程,感受到保尔柯察金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进而把书中的主人公当成自己学习的模范,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逐渐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言传身教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来教授学生语文知识。身为知识的教授者,教师也要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来熏陶学生[3]。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堂式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时,学生学习到的不只是语文的课本内容,还有语文教师的思想品质以及为人处世方法。因此,教师更加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遵循师德规范的要求,要有严谨教学态度,日常教学中更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模范形象。
这其中包括一些小的细节,比如上课前的认真备课,批改作业时细致认真,教师的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会影响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教学的工作当中遇阻碍时,是当机立断、迎难而上,还是拖泥带水、逃避退缩;这也会影响到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会以怎样的态度解决。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逐渐的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情操。
三、结语
处于新课改的背景下,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必须和德育渗透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日常语文教育的同时,要将德育的内涵渗透在其中。可以通过课堂导语的创新、教师的言传身教、延伸课外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受到德育高尚情操的熏陶。提高职业学校文化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江点雪.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德育渗透[J].学语文,2014(2):73.
[2]姚茜.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的现状及思考[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3):36.
[3]万蕾.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a版,2013(12):43.
实施新课改,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主体价值。在实施新课改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氛围。教师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想、去说,主动观察、善于发现,真正实现学生的参与。
注重实践和探究教学,突出学生动手操作。课堂上都是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挖掘教材潜在因素,教学内容中的任何一个规律,都要与学生反复共同探讨,然后得出结论。师生在探讨过程中,自然体现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这是课堂评价的最基本所在。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惊奇,不断产生思维火花。在实施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中,要特别强调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提高新的认识。此外,现代教学手段带给学生的视觉冲击力,音乐振撼力,那种想像逼真、模拟联想,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甚至是不可想像的。实施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更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做支撑。
实施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体现人性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个性充分发展,一个孩子一个精神世界,就像两滴水不能折射同样的太阳光线一样,孩子有他的痛苦,也有他的欢乐,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要想到孩子的喜怒哀乐,为每个少年儿童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他们从求同的角度,寻求发展的可能。不给孩子过多的限制,让孩子感到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学习和生活。
培养创新型人才。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合作互动学习,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赛,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把各自的思路、想法很好地表现出来,也可在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
总之,在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要注重实践,引导动手操作,积极探索,改变教学形式,体现一种个性化教育,要不断创设情境,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作者邮箱: ccl1125@126.com
随着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我国的教育再次接受新的洗礼,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有哪些变化来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更好地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作为其中一份子,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几点憾悟。
一、更新德育观念,全面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一项不可懈怡的任务,并且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使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学校德育的一些关系,学校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绝对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那么学校教学工作与学校的德育工作谁重要,培养学生的目标而言,学校应坚持教学为主,德育为首的方针,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引导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坚持不懈地进行合理的渗透,充分发挥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坚持德育为首,正是保证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否则,培养出的学生不仅不能成为社会 所需的合格产品,还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残次品和危险品,其次,在新课改革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应该明确学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克服“德育管理是政教处、班主任的工作,与其他人员无关的错误思想”,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定都可视之为德育,德育工作做到“一般问题普遍抓、重点问题重点抓、苗头问题及时抓”。
二、完善德育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这种提法已经说了很多年,可是真正落到实处的都不多见,随着新课程实施过程,我们应从观念上转变,确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学校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学校应该在人力、资源配置、财力支持上为德育工作提供保证,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以教学质量来考核,而要把德育工作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学生的人格、思想道德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要体现以德育人,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思考,在规范学生行为方面首先制定规范,就教育工作方方面面进行规范地要求,为形成学校教育工作总要求打基础,其次制定好晨会、班校会、升降旗仪式、学生干部培训、班主任会议等制度,通过这些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教育,再次各部门到各年级组、班主任、宿舍管理员要积极主动地抓 好纪律、卫生工作,最后重视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常规做到天天查,月月结及时的进行表扬和批评。
因此,一所学校必须完善学校综合制度的考核体系,形成责、权、利统一的竞争、约束、激励的机制,制度在于学校可操作性并注重落实,严格管理与考核,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按秩序运行以制度管人的工作思路。
三、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
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育人重于教书的观念,树立起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一个班级的好与劣跟班主任的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定期召开班主任会做好班级工作经验交流,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做好班主任工作,不断学习研究德育管理新理论、新观点,武装德育工作者的头脑,为班主任创设学习培训的舞台,让更多的年青人喜欢班主任工作,努力使班主任从摸索型到经验型再到科研型这一条线转型。总之,加强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为学校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一种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气氛,一群爱岗敬业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每位教师要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教人求真,教人做人,把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 要求。
四、德育活动融于生活,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寓思想教育于各种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目标。
学校认真落实《云南省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和《西双版纳德育工作要点》、《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班中贯彻实施。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可以从国旗下讲话,根据学生特点、爱好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校园之声、校会、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黑板报、宣传栏、图片、各种重大节日、优秀班级、班主任、学生评选活动,以及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养殖、种植、修理等方面活动,把学校德育活动融于学生的生活,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真正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以致学 校德育工作与新课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有正确思想认识的前提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全体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办好家长学校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生 德育工作 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61-02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要求,在教好书的同时,要落实育人的工作。班主任德育工作是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行的主要途径。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中学生的思想行为已发生了较大转变,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更好地开展中学生德育工作,成为每一位教育一线工作者的难题,也是不断发展初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因素。笔者结合多年的德育工作经验,从以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管理理念等方面,阐述了新课改下强化中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新思考,以促使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以爱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尊重、理解学生的人格发展
爱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构建师生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理解中学生的心理实际与思想实际。也就是说,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强调学生德育素质的综合培养,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1)尊重学生的意见与要求,特别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师生建立平等关系的基础。当前,学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学生将人格看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开展班级德育工作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人为本”开展德育工作。作为班主任,谆谆教导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的错误,一味的进行批评教育,反而会恶化师生关系,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应讽刺或挖苦学生,这容易造成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也就是说,以“尊重”为工作基点,有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引导学生的行为思想。
(2)以爱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溶化内心的“冰墙”。爱是相互的,教师爱学生、学生尊重老师,这种相互爱与尊重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德育教育、行为引导的基础。班主任要让每一位同学,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对大家的爱,班主任批评大家,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良苦用心。师生之间坦诚相待,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消除学生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行为思想的形成,逐渐将师生间的“冰墙”溶化,深入开展学生德育工作。
二、落实班级量化管理,严格要求学生
创新班级管理一直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点,但如何管理,依托何种管理方法,可以实现有效的德育工作,是创新德育工作的前提。近年来,经济管理中的量化管理方式,已在初中德育工作中有所使用,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道:“无论改掉学生身上哪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也就是说,落实日常班级德育工作,严格要求学生,是务实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量化管理而言,其具有强化的效果,也体现管理中的民主性,比较适合中学生德育工作。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已具有一定的自控力和独立性,那么其已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对此,量化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量化管理的出发点非常明确,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为出发点,并在管理中体现管理的严格性,突出管理细致入微。在开展量化管理的过程中,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为基础,落实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正确的思想的培养,以提高中学生的德育素质。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强化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学生良好德育素质的培养。例如,对于学生“迟到”、“早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登记、点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惩罚,进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当然,中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也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为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德育工作开展创造条件
我国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相对比较单一,多半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班级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对于学生思想品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德育工作务实开展的有力条件。班级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环境与思想环境两部分。在教室环境的营造上,班主任可以布置“班级空间”,主要张贴班级集体照、运动会等照片;学生学习专刊等内容,这可有效的提高班级温暖感,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团结友爱。在初中生的眼中,班集体是家、师兄弟姐妹共同奋斗的地方。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塑造良好的班风,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是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体现。
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班级的德育氛围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不是枯燥的形式化教育,而应该是践行于实际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活跃班级氛围,提高德育激励效果的前提。教师可以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合理地评比,并在评比的过程中设立“德育流动红旗”、“德育标兵”等荣誉奖励。让学生在良性竞争中,强化德育意识,并不断地规范自我的思想行为。同时,营造班级积极的学习之风,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鼓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让其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激发努力学习的动力;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进一步引导和强化。这样,班集体的学习之风蔚然,学生以学习成绩好为荣,以行为思想好为高尚。
教师这个职业普通,但又伟大,其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在教好书的同时,务实育人工作,是每一位班主任一天的忙碌。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于强调“以生为本”,教育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的行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同时,班主任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班主任始终保持一颗“爱生”的心,投入到班主任德育工作中,以促使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姚云舟.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新课程(教研版),2010(03)
[2]沈奕.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要注重创新[J].成才之路,2012(25)
[3]李玉祥.陶人之常情,扬我之个性—初中班主任的德育艺术[J].教师,2012(34)
一、小学生的自身品德在体育课中的展现
伴随时代变迁,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现代教育的侧重点有了很大改变。在新课程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自身德育素质,在教学中融入了德育教育,这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有所体现。然而,现代教学的特点促使老师偏向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德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经常会表现出德行方面的各种问题,例如:(1)学生们在老师讲解动作要领的时候,常常在队列中聊天玩闹;(2)在上课练习时,有些学生经常会独占体育器材,比如篮球、足球等,这样一来,其他学生就没有器材可以练习;(3)在练习结束后,不及时归还体育器材,随意乱扔,无人收拾和整理;(4)常有学生把篮球当成足球来踢,损坏器材;(5)不注意场地使用,比如在踢球时选择人多的地方而不是足球场。上述这些情况几乎所有学校都会发生。为预防这类事件再次发生,老师们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侧重点,将侧重点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慢慢转移到他们的上课德行表现上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益处
首先,体育学科的教学从幼儿园一直持续到大学,始终是一门必修课。在这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们可以接受连续性的德育教育,在教学时间上有了基本保证。其次,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学生们很容易表现出自身的情感。所以,老师们可以针对体育课时,学生在各类身体训练中展现出的状态,及时进行适当的德育渗透,这样既符合实际,又能取得良好的收效。第三,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德育教育可以渗透到各方各面,老师可融合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让他们学习人际交往中的思想道德,与训练中的意志品质密切地联系,进一步提升德育渗透的教学效果。
三、在小学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
要进行德育渗透绝不是仅仅严肃地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刻板教育即可,老师们要适时地把握机会,结合实际情况同时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为辅助,提高他们的德行品质。要帮助小学生学习小学体育,还要慢慢地将教学的侧重点转至学生的德行上来,将德育教学渗进教学内容中,这样才可以得到有效的结果,提高小学生的个人品质。
(一)建立教育评价体系,提升老师德育渗透意识
目前大部分小学都缺少一套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也是老师体育教育渗透没有做到位的主要原因。学校应当为老师提供体育教育德育渗透的相关培训,强化老师在这方面的意识并且切实提升老师德育渗透工作的理论水平。同时,学校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并且强化德育渗透的监管力度,帮助德育渗透在体育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老师需要时刻关注自身言谈举止
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老师如果在平时教学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就会被学生模仿,因此,老师需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这也是对学生负责。例如,老师应当穿着得体的服装,在上课时应当穿着合适的运动服,而不能选择西服、紧身衣等不合适的服装。老师在上课时应当使用普通话而非方言,老师应当关注自己言行,使用文明用语,要维护在学生面前的老师形象。因此,在上课的时候,老师需要严于律己,在教学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以此来提高小学生在体育学科中的德行素养。需要确保老师在上体育课时不因自身言行对学生成长和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讲解动作要领的时候,老师除了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授课,还需要关注自己的言语文明,在学生们面前保持良好的老师形象。
(三)制定体育器材使用规定
在体育课时,学生们在使用完器材后时常发生随意乱扔和不当使用的情况,为了保证器材的完好和有效使用率,老师可以在发放体育器材前明确一个体育器材使用规范,以此来约束学生使用器材,防止随意乱扔和器材破损的情况再次出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强化德育教学,提高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行素养,切实提升小学生的个人品质素养。比如,某校的体育教师为了预防体育器材丢失和保证有效使用率,同时提高学生们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行素养,强化学生的德育渗透,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套体育器材使用规定:学生在使用完体育器材以后,不可以随意乱扔器材,必须讲所有器材放回到统一的回收位置;如果学生不想再用器材,也必须将器材放回规定位置。在老师给学生讲解了器材使用规范后,以往的不良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小学生的个人素养相较从前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这也表现出了德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强化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行和个人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德育教学评价体系,老师应当注重言传身教,在教学时避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要在学生面前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在教学中强化德育教学,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将教学侧重点转移至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将德育教学渗进体育教学内容中,强化学生的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泽文.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6-05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7-03
中学英语新课改教学模式实践经验交流12-09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12-02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探析11-14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2-13
中学课改经验05-29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12-15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7-27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与实践09-24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研究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