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推荐9篇)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 篇1

大新县民族高级中学

冯万东

(***)[摘 要]:2012年我市各县高中部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借鉴其他老师的先进教学实践,浅谈新课改下几点体会。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历史情境教学

2012年我市各县高中部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改的能否成功。历史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学生学习方法改进的前提,是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服务的。教法改进只是手段,学法的改进才是目的。通过一个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其他教师所上的优质课,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教材包括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而教科书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生也最容易从中获取历史信息。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指出,学生学习历史是一个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中所引用的图片和文字不尽相同,教师可以适当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或文字史料充实课题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学生通过教师展现的材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培养学生论丛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我市各县高中部使用的人民版历史教科书里有大量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有历史场景、历史文物、历史人物的照片和绘画等作品,这些图片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的相关内容,是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同时图片资料是历史教

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科书对一些图片缺乏必要的解释,如果教师不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引导,学生也只是就图片看图片,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图片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好这些图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人民版必修一《美苏争锋》这课中有《正在建造中的柏林墙(1961)》、《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军准备从海滩撤离越南》三张照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再展示更多相关的图片,进行必要的描述和解释后,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图片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如通过观看以上一组图片,你能看出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古巴导弹事件的结局反映了什么?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哪些?其中补充的图片有《眺望封锁墙外的亲人》、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朝鲜和越南战争等,教师可稍作介绍。但教师通过图片设问时应具体明确,最好不要含含糊糊,空泛提问,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回答。像“从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有关冷战国际关系的历史信息?”这样一问,就把问题的时序限定在了冷战的范围内,从而使学生能较清晰地在所限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此外,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某些见解,比如说美苏冷战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当今国际热点问题中,哪些与“冷战”有关?这些问题的提出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及对问题本身认识。

在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导入新课时,笔者拿出一副收获“渔猎画像砖”的拓片,并对此拓片进行以下简单的描述:此砖为画像砖中一幅著名的作品。图案的上部为“弋射图”,在岸边的大树下,有两人正张弓射猎(弩机上的弹丸后附带有绳,可将猎物或射空的弹丸加以回收,故称为“弋射”),空中有成群的飞禽,塘中有浮出水面的鱼儿和盛开的莲荷。图案的下部为“收获图”,图中五人正在挥镰割谷,右侧一人手提食篮,肩荷谷草。整个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再现了东汉时期成都平原一带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情景。同时教师请学生看教科书第4页和第5页《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神农》以及《东华牛耕画像》。学生在看图的时候,教师介绍什么是画像砖、画像石,它们的功用是什么等,丰富同学们的认识。这样导入新课,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去探究相关内容。

二、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复现历史环境和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趣,培

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图片、视频和史料中展开讨论与探究,达到思维的升华,是实践新课改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

历史情境的创设有多种途径,如通过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利用影像片段、音乐、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以下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

2013年3月,我校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课,赵新芳老师在讲授必修二专题四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采用多种途径创设历史情境,达到了非常好教学效果。例如在导入新课时,赵老师播放了一段川话版茅盾《子夜》的录音,其内容如下: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茅盾《子夜》

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出这段文字,并让学生在听语音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从材料中,有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此种方式导入新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积极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伍老师通过创设一个虚拟人物“小新”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感受到这哪是小新,明明就是自己,通过“小新”的一系列活动,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伍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还非常注重结合本校的实际,通过展示石室中学校门的照片和民国初年石室中学部分教职员的合影来探究近代以来居室建筑的演进和变化中的男女服饰,使学生完全的融入到历史变迁之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过程。

三、强调交流与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这不仅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应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方面能促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还能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交流的能力,更好的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

历史课堂教学不应该知识教师讲授的过程,还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将学生分成几个

小组展开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间的交往的机会。思维的碰撞,相互的启发,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发挥团队合作能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以面是本人一个教学案例。

在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的手工业经济》这节课上,本人首先展示了《奥运会地铁支线中青花瓷风格的车站》、《奥运会颁奖礼服中青花瓷元素》,并介绍美到惊艳的奥运会颁奖礼服是平均年龄在68岁以上的苏州老绣娘用快要失传的宫廷绣法绣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手工业的魅力。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外,笔者通过中国古代手工业博物馆的形式,将教材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展厅来讲授,即纺织厅、冶金厅和陶瓷厅,同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他们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全班同学介绍。在讲解之前,教师布置了以下几个探究任务:第一个小组的任务是从生产原料的变化、发展概况、纺织品的使用人群的变化三个方面向全班同学们介绍古代中国纺织业的发展过程。第二小组的任务是从冶铜业和冶铁业两个大的方面介绍古代中国攻金之工——冶炼业的发展历程。其中在冶铜业的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的角度进行探究;冶铁业的方面需要从时间上和燃料变化、供风技术的革新等方面考虑。第三小组的任务是从制陶业和制瓷业两个大的方面介绍古代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历程。第四小组的任务是根据前三个小组同学的介绍,总结出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小组的讨论,对其进行引导。在各小组讲解介绍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展厅中的古代手工业的成就予以配合。最后教师对第四小组总结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做相应的补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主动进行讨论与探究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助合作的意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 篇2

论。这时教师首先表扬了他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然后从更高更远的角度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令学生心悦诚服。这位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鼓励,从此他对政治课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并经常提出一些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探索精神得到了发展。

(2)设疑引思。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注意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中选举权的意义时,设置的情境是:前两年,在我们当地的村主任选举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某些候选人为了能够入选,便提出,如哪位村民投他一票,即可获得5元的报酬。有些村民认为这有利可图。从长久的眼光来看,你认为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问题提出来后,学生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显示参考答案。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见解与答案内容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小结,激发热情

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在新课改实施以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被我们逐步接受,历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一理念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全球化、多极化、多元化的社会中,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的共识。每个学生以后都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多种不同的生存发展问题,学习不应仅是在学校中,而应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学习不只是听教师讲或看书,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人都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现代社会的文盲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自主学习,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

所谓的自主学习理论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美国著名的自主学习理论专家齐莫曼教授认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有效的。”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再到对历史进行思考,对过去的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各种方法,既能积累一定的知识,又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逐渐形成关注现实、关注人

(1)优化教师“结束语”。好的结束语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它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的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比如在讲完《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结婚的条件后笔者做了如下的小结:年龄到,青年男女开心笑;你情我愿入新房,亲上加亲要提防。精粹而便于记亿,使学生终身难忘。

(2)让学生作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上完一课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要点和讲授内容思考几分钟,然后指定一名或几名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准老师”,作简要的复述。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

(3)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对时事政治课的学习不能单纯为记忆而记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如在讲到《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意义时,教师提出:在报纸上、电视上我们看到,伊拉克被笼罩在美国人的炮火之下,请你想一想,那里的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有没有保障?我们该怎么做?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举行大规模的游行抗议活动,出力或出钱出物。由于事例大多数从学生身边、电视和报纸上获得,学生非常感兴趣。

总之,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可以转变师生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法,使教师更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学会求知,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

类发展的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个好的课程设置。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历史教育受传统文化中重名利、重权威等功利思想的影响,师道尊严盛行,在教育价值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学生作为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这直接导致我国很多的中学生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非常薄弱,同时导致了在历史课程设计上缺乏人文关怀,内容脱离现实。在历史课程中有一些许多中学生往往不可能实现的远大的理想、目标。在历史教材的编制上,遍布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历史课也总是把现成的原因、结果、影响直接告诉学生,很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此种种都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和好的课程支持。

在历史课程的设置上,新课程要从各个方面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以此来进行历史课程的设置。如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历史课程的设置要更面向现实、面向生活,通过历史课程的设计,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具备各种能迅速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能迅速融入社会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上,要能妥善处理好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以及历史教训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创设一个好的环境和好的课程设置,给学生一个平台,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其次,要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一些历史教师认为上课就是讲历史,往往整堂课历史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有接受的份。历史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要把自己定位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历史知识的各个发展历程等。今后更多的历史教学方式应是:观看影视资料、运用计算机课件、网络查询、网上讨论、实地考察、自由阅读与讨论交流,这样学习历史会变得轻松、有趣和高效。而在这个自由而轻松的环境中,学生也会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参与各种类型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去探索历史的奥妙。这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笔者在中学一线从事了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历了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历史教学模式到如今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更强调师生合作、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感受到了历史教学方式日渐发生的变革。比如在上《新航路的开辟》,讲到四个航海家在开辟新航路时,十年前我上课是直接按照地图把航线讲了一遍,或者上课时带一个地球仪让学生来讲。但现在我上课,先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回家上网查资料,上课时让学生扮演航海家来演示航海的经过,特别要表演出航行所经历的艰难险阻。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和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可以说历史课改的大部分精神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当然,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高中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高中生已能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产生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所以以前的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录音机”式的历史学习方法可以说完全把学生推到了喜欢历史课的对立面去了。对学生来说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己对自己应有全面的了解:“对学历史课程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有没有学历史的意识?你的历史学习所欠缺的有哪些方面?”等等。然后学生逐渐去主动选择知识,去理解知识,去建构知识,去习得新知识。而通过这一自主学习过程学生的各项能力也会提高。

如在学《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时,在笔者的布置下,学生回家对自己的祖父母和父母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了资料。在正式上课时,几个学生居然能分别穿着祖父母、父母的衣服表演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代人们的婚礼和一天简单的衣食住行。这种学习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更使学生在写作、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当时我开玩笑对一个男生说:“你可以去参加‘加油,好男儿’比赛了。”结果原本比较害羞的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园十大主持人”比赛,并取得第四名。尽管名次并不十分理想,但我相信历史课程的学习已对他以后的成长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促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还要改革传统的对学生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法,过分强调评价对学生的选拔功能,忽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激励功能;过分关注结果评价,忽视对过程的客观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非常不利于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把评价观念的转变作为重要的改革目标,确立发展性评价观,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发展性评价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评价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评价的价值追求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其中基础性发展目标是人所应有的基本素质,体现了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精神。发展性评价非常注重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这种评价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考虑到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都参与到评价中来,特别是自我评价能够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要使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能真正得到贯彻,必须要多方面努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成为真正能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面对挑战具有优秀竞争力的21世纪的公民。

参考文献

[1]石鸥.结构的力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理解和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

[2]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探索 篇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

历史新课标,把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从而带动了历史课堂教学革命性的变革。作为历史教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定位,才能使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理念得以实现呢?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定位,管怎么变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课堂教学的基本矛盾都没有改变。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都需要围绕着如何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心智的最大发展而展开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更好的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历史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动力的最好的引芯。历史本身丰富的人文科学营养,生动多彩的事件人物,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智慧浪花,都是历史教师可以撷取的教学塑材。例如:堂上情感、思维的共鸣,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感受到历史学习对于人生、学习、成长之必要,“鉴历史之兴衰,催今朝我奋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打下情感的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堂中贯穿趣味教学是其中的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我觉得趣味教学必不可少,它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特意总结了以下几条:

第一,自编口诀的形式,有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记忆历史史实。如在讲到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时,可以用自编顺口溜的形式来引出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丞相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和行政制度。如: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第二,自设情景的形式。如讲到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时,曾用“不列颠人推开了门,美利坚人撞倒了墙,法兰西人则扒了房”,学生很容易明白《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危害大小顺序为:《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3、传授学习方法。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和准确记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渗透学习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主要贯彻以下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

第一,趣味记忆法。《心理学》把兴趣称为集中注意力的源泉。那些容易记忆的史实,往往都具有新奇、生动和趣味性强的特征。教学过程中,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的拓展和加深,恰到好处的增加一些“作料”,就是补充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具体透彻地理解教材。

第二,归纳记忆法。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在于组织。”这里所说的组织,就包含有对所有识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的意思。实践证明:将繁杂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理出一条条线索,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第三,比较记忆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大体说来,可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大类。纵向比较是对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进行比较。横向比较,通常是同时代、同类性质的人物事件的比较,也可以是典章制度等有关内容的比较。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中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采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

1、敢于撒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式要多样化、新鲜化。让学生多参与且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教学和学习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撒手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性学习。发挥学生活泼好动、求新好奇的特点。

2、重视实践、立足三维目标的培养,学习历史。历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历史,以史为鉴,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学习历史要加强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的情感教育。唐王李世民之所以有流芳百世的貞观之治,就是善于用人、敢于纳谏、虚怀若谷。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最好的三观教育的材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扬起三观教育的激情。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学习历史关注社会,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从古代的毁林开荒到今天的退耕还林,从大跃进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从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到今天的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都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从历史的悲剧中去领会和总结今天的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加快社会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去增加兴趣。

3、巧妙设疑、轻微点破,掌握历史。讲解历史知识的手段可以戏剧化、生活化。

综上所述,我认为历史课堂中贯穿趣味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尝试新式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史学工作者,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即教书育人和振兴史学,要讲活历史,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 篇4

有效性教学已经是一个被教学界探究了很多年的话题,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依然有很多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等待被挖掘出来.在笔者看来,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之下,探究高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主要有这样几个目的: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加强教师教学的自信心.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一些新认识进行有关的方法论述.一、将“生本”理念贯彻到教学中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和获得高效率的最关键性因素,而且,学生也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唯一对象.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教师要想获得高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就一定要注意树立起“生本”这一基本理念并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将“生本”理念贯彻到教学的各个方面继而推进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深度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本”理念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牢固意识,而教师这一意识的树立必然可以更好地使得教师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的一种情形也将有效地促进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实现.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将“生本”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继而在学生的这种主体性地位凸显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一种主体性、主人翁的意识之下,更加自觉而主动地投入相关的学习,也必然会鼓励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进入到学习之中.这样的方式将为有效性的高中数学教学奠定坚实的学生的基础.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物,同时学生的学习状况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发展.而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自信心还不够.高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得以有效实现的一个标准就是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加强,而构建学生的自信心也是实现有效性教学的一大重要步骤.所以,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现有效性教学与自信心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不断发展.而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之中缺乏自信心主要是在遇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的应用”等内容时学生立时就对这些内容慌了手脚,更别谈自信心了.所以,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并且在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综合思维、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入手,逐步地实现学生的能力提升.此外,在整个的高中数学学习阶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将自己对某些例题的另类解答思路进行展示,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讲述进行以“鼓励、肯定”为主的评价.继而在教师的这一评价之下,笔者相信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获得学习的自信心,也必然会获得高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三、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很强的学科,但是同时这门学科的很多重难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数学基础知识之上的.所以,在高中数学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在扎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实现“以不变应万变”.毕竟任何一个复杂的问题和综合性的题目的运用将其进行分割、解装、细部划分之后,就会发现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运用都是基于最为基础的数学知识而进行的,要么是概念、要么是公式或者就是最基本的定理.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并且要加强基础知识之间的连贯性,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将各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起来,继而在扎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学生解决复杂而综合的数学问题做好充分准备,也为高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基础.四、预留时间开展课后总结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 篇5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本文从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及其课堂教学方式三个层面介绍。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观念;新课程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死记、硬背、呆板、沉闷的情况,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交流不够,教学目标达标率低,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研究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确,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基于此,本人拟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的面相予以论述,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教育观念认知

新课程理念下,上课不再是教师单向的教学模式,而是师生互动式的一项活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观念,才能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学生需要,又能真正挖掘学生的各种创造潜能的教学模式。

(一)坚持“以人为本”,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的琐屑、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历史知识,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机与灵气的泯灭,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学史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教育活动是要求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动力,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1]

(二)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是有差异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所采取的教育办法,也应有所变化。面对平时学习态度差,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学生,如果采用惩罚的办法往往达不到我们追求的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摸清学生学习不好的症结所在,然后心平气和地和学生座谈“,对症下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从而转为主动学习的源泉;对于学习成绩不错,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教师又要起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加强心理疏导、增强其耐挫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必胜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收获丰收[2]。

二、教师观念和角色

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 ,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新教材,实现教学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新课改后我们要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树立“沉进去”、“走出去”、“坐下来”、“钻进去”、“放开来”的五种“意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要想让学生在接触高中历史时就“一见钟情”,并主动参与到课堂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教师的引领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见能否“修得正果”,教师的领“入门”是关键。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业务能力,历史的最大价值就是对现实的人文关怀,教学作为中介,力图传达历史的人文内涵,同样的历史教材,有的教师都能把一堂课上得情趣横生、高潮迭起,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有的教师把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课堂失去了生机,缺乏活力,这就是教学方法问题。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吃透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分析教材,缜密思考,真正摆脱教材的传统模式,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历史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采用系统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演讲答辩式、开放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只有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出新,教学结构严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科学情境,注重探究引导

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记住历史结论,而应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善于挖掘历史内容中的生活素材,找准每个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入口”,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历史地图使用很方便,效果也很好,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更加接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课程学习状态[6]。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应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三、课堂教学方式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历史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成,都属于专题史。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包括二十多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像这样的一些专题史,与通史比较,因为研究的范围、空间更加广阔,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课程知识的广泛性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即告知学生在历史上的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重要人物的事迹等等已经不合时宜了,历史教学必须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且是一门思辩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对内容繁杂的历史事件做思辩性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引入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的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种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历史感[3]。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师在授课之初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讲授第一课“封邦建国”一课时,可以设计四个层次递进的问题:

1、封邦建国的条件是什么?

2、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3、分封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结构?

4、西周封国和商朝封国有什么不同?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对“封邦建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老师这样的层层设问,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当然,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只是问题教学法,还有讨论法、讲述法、情境重现法、辩论会法等等[4]。历史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笔者尝试过很多的方法,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比如,在完成第三课的教学后,发给学生柳宗元的《封建论》全文,让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一篇《论封建》的论文,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其他的教学手段还有播放历史纪实片、考古专题片、评点历史影视剧等,都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除课堂教学要改革外,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历史研究性学习也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但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可以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如讲授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组织学生模拟雅典公民大会或者民众法庭的场景,加深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做得相当出色,这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展一些感兴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或者做一些开放性的历史作业。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逐渐增强。

总之,历史新课程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换而言之,就是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而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用主动的心态去参与”,“用虚心的心态去准备”,“用自信的心态去投入”。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需要我们用行动去关注、关切、关爱学生,更需要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激发出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 篇6

【摘要】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教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价值分析,主要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现状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阐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内在原理,分别介绍相关的概念,及相关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阐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整合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内容取舍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选择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学情驾驭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师素质调控策略”这五个方面加以阐述。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力图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通过总结教学中的成熟经验,力图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文中论述结合了教学实践中的大量鲜活有力的实例,可操作性强,富于针对性,现实意义显著。总之,本文力图在理论上钩玄提要,实践上针对时弊地阐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这一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以期引起国内外高中语文教育界的重视,进而加快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社会要求、国家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当我们把课堂关注的重点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后,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生能否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是否学会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完成语文知识的自我建构、言语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生成。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核心。可以说,所有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提高教学效率而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就是最大化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 “有效”这个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教学界己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全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概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和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列举现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原因。第三部分“探索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主要从确定与叙写教学目标、设计与编写教学方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三个层面来探索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第四部分“探索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着重探讨提高高中语文古诗教学、文言文教学、现代文教学等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可操作性策略。第五部分“探索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基于“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坚持全面开放的评价内容,强调发展性的评价目的,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重点是第三、第四、第五部分。主要是围绕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一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出教学中的成熟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更多还原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 篇7

一、教师要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 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程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既重视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又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关心发展学生体魄的健康, 又重视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既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又兼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他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而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 似乎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 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事实上, 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 而是恰恰相反地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到, 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 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 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二、教师要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契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毫无疑问, 在历史教学中, 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就会对历史产生一种热爱之情, 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 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明显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教育家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 其意图也在于此。

近年来,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普及, 许多历史教师普遍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改变了历史材料的呈现方式,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些变化不仅容易获得大量的丰富的历史知识, 而且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然,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相对独立地解决问题, 同样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运用知识“培养人”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 故我在教学设计或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当讲到兴趣正浓时, 会嘎然而止,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有时也会在某一历史知识的教学结束时, 提出一个或几个供以后学习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为继续学习作准备。如在人民版教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的学习中, 我就有意识地不对“三民主义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的历史作用”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而是让学生课后去查资料, 去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样, 既有利于认识的升华, 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教师要建构“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以人文本”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等合作方式, 主动预知语言材料, 创设语言情境, 探寻语言知识的规律。“以人文本”的课堂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生活为背景, 以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为前提。学生不能端着一只碗来等着教师倒水, 而是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毋庸置疑, 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关系, 更是一种交往关系, 是一种共同创造意义的关系。因此, 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交往的理念。“一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关注学生的个体与健康发展。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内容取舍、方法选择、过程呈现、情境创设等每个细节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造出新的智慧的火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教学, 要精心备课, 做到“心中有学生”;要精心施教, 做到“目中有学生”, 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交流、沟通、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教师要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 以其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 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但是, 有不少教师在利用这一课程资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 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网络大有代替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之势。我们认为, 现代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必要的, 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 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 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 为教学锦上添花, 而不能喧宾夺主, 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 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另外, 多媒体利用时间过长, 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 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 教师没有时间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 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 也就是说, 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

学校的德育建设应渗透到每门学科之中, 甚至要渗透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德育教育是必要和必须的。作为教师, 我们要善于挖掘其内涵, 联系实践, 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渗透德育

德育的内容十分丰富, 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哪方面的德育, 教师要心里有数, 要有一桶水, 甚或活的水源, 才能端出一碗水。教师应具备学生德育发展的理论知识, 并根据学生德育发展的阶段特点,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交流或辩论, 作出判断, 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考虑他人的观点或意见, 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如果自己对德育内容都糊里糊涂, 理解片面肤浅, 就谈不上端出水去浇灌渗透, 更不可能游刃有余, 有的放矢。所以, 教师本身对德育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是前提。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二、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课, 它注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 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因此, 在机房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 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机房中, 学生对教师机都很好奇, 每次进机房都会刻意地看教师机, 而且特别关注教师此时的“所作所为”, 有些教师稍不注意, 就会被学生悄悄模仿。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因此, 教师要用自己的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 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行动的实际教育, 耳濡目染,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三、在作品评价中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 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 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在作品评价中, 教师可以看到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通过学生的观察表述, 了解学生的想法, 看到学生的创新所在, 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 学生对作品能够欣赏, 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真善美和假恶丑能够辨别, 能够多体会感知和创造美, 能够吸收和借鉴艺术上的精华, 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得到升华, 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 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五、教师要善于合理的重组教材, 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我们的教材是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 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 尽情释放智慧, 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 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例如,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三节《理性与自由的启蒙》和第四节《主权在民的政治学文化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 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 作品评价对审美教育不容忽视, 它为学生的德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觉得要根据信息技术教材的要求, 结合信息技术自身的教学特点, 有意识地在课中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平台。通过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树立学习的信心, 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四、在相互协作中渗透德育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 要想取得成功, 就要学会与人合作, 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 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 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 计算机技术却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据报载, 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 缺乏与同学的交往, 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 以致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 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 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去奋斗,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 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 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 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 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老师和同学。为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的求助次数的策略。即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 如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未复习时、对问题未作深入思考时、自己没有尝试操作时等, 都不得请求别人的帮助。虽然这样要求对学生来说, 显得有些“苛刻”, 但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 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五、在培养健康兴趣中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 它在带给我们丰富信息和便利快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在网络环境中, 不同世界观、不同价值观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世界, 使不少学生混淆是非, 沉迷其中, 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 让我们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因此, 作为信息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德育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就拿游戏来说, 有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 也有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内容的。帮助学生认识游戏,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游戏, 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客观上说, 现在有许多网络游戏是不健康的, 或是丑化社会, 或是宣扬暴力, 或是鼓吹侵略, 或是践踏道德。对于单纯的学生, 这些游戏无疑是一颗颗毒果, 食之将严重侵蚀他们的心灵。因此, 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辨别良莠的能力, 使他们自觉地远离不良游戏的诱惑。

(靖江市第一中学)

启蒙》涉及的内容都是讲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 分开讲显得较乱, 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很有必要把这两节课的内容“合而为一”, 引导学生从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启蒙运动的深远影响来掌握, 这样整个知识体系更为清晰, 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还节省了教学时间, 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有必要对教材进行开发与调整, 既能节约时间, 又能适合学生头脑中知识的链接,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必须学习新课程的理念, 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创设有效教学的条件, 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实施, 取得最佳效果。我们历史教师要与时代的脉搏共振与跃升, 为实现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宁化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必须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科学地把握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创设历史有效教学的条件,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在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的基础上, 实施有效教学。实施历史有效教学是贯彻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的客观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 历史课程 有效教学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进行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开始面临着更多的要求,但就目前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似乎还存在一定难度。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从上文相关论述中,我们已经大致掌握了高中历史课程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发挥的作用,但就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实施的情况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脱离生活实际,教材内容过于抽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在不断更新,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断增加,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始终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知识加以阐述的方式已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热情,教材涉及的年代以及事件都过于遥远,严重脱离当下生活实际,课程教学开展举步维艰。

(二)教师教学能力低下

时代在发展,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纵观历史教师的能力状况来说,却依然处于过去陈旧、固步自封的状态。在教师自身都不能对社会讯息进行有效吸收的前提下,学生自然而然无法获取相应的知识热点。

(三)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高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内容多数与时间、人物事件有关,传统教学模式中,历史教师普遍采用时间串联或任务相关的模式展开具体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课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了。

二、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实现的途径及对策

针对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今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转变教学理念,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与当代实际联系程度的高低。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基本都停留在过去的某一时间段或者历史时期,与现今相去甚远,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就会变得较为被动。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书本中的知识点与当下的社会热点进行紧密联系,从而降低教学的抽象程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比如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五单元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内容的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展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合上书本,以“现在生活离不开哪些工具”为题,让学生们进行畅谈,然后随机抽一些学生进行观点的表达;在学生发言完毕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其中必然涉及到手机、QQ等通讯工具以及公交、出租等交通工具,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顺势推出课程教学的主题,以今天的眼光去了解和评价过去交通工具以及通讯工具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对于下一步的深入教学,也能起到有效的铺垫作用。

(二)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的有效提高

就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除了对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之外,教师还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对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进行提升,不断完善自身知识架构的基础上,提高相应的业务能力。教师在拿到教材时,首先应对教材的整体框架进行了解和掌握,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为今后教学策略的有效制定收集必要的依据;每一堂课开始之前,为了保证相应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对相关知识点机械拟定横纵向的扩展,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张力和弹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出色地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同时对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以及教学能力来说,也是一种提升。比如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中国民生百年变迁”这一活动探究课程教学的开展来说,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除了现有的教材内容之外,教师可以尽可能多的去收集一些与国民变迁相关的材料,在丰富整个历史课程教学层次的基础上,扩充自身的知识信息量。

(三)教学模式的转变,多媒体软件的有效应用

除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及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完善之外,还应对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变,对多媒体等新兴的教学模式进行充分利用,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比如在“充满魅力的书画与戏曲艺术”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绝非易事,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字及戏曲的魅力,那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就不是难事了。

三、总结

历史课程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点综合课程,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成绩,同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及影响。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开始面临新一轮的挑战,针对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要想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还应从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的完善入手,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在教学中,建立起历史事件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还需对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利用。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针对高中历史课程面临的挑战和革新,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以及教学模式的摸索,不仅是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同时也是神圣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王淑华.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刘景林.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的普适性与特殊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史鑫.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11.

[4]许泷杰. 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 篇9

茂名市第十二中学许巧诗 摘要:广东省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方案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新课程方案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探索与实践,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 创新

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技能训练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教师的教,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视野开阔,志向远大的现代素质。

2006年,广东省从高一年级正式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方案,新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新的理念。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尽可能有宽广选择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如何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结构的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模式等问题是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这种改变一方面需要广泛借鉴其它学科和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灵活恰当选用教与学的方法。

一、整合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选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

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二、制订任务,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由于本身的操作水平不一样,有些学生感觉老师讲的已经会了,就自己操作电脑,不听老师讲解。所以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解决问题的各环节及效果,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在教学“表格信息加工”的内容时,教学的重点是借助数据加工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出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放在EXECL软件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上。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如在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后,可根据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给学生提供没作统计的考试成绩表等。让学生学会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同时体会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优越性,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比较、分析数据,发现、提炼出蕴含于数据中的信息,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数据信息处理的过程和方法。

三、恰当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新课程教材中介绍的软件繁多,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以一到两种软件为主,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提升出信息处理和交流的一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和特点、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探究,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比较分析各类不同工具特点,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理解和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并能迁移到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四、加强学生的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是什么呢?是捕鱼的方法,是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多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能把学到的知识汇总、统计而找到其中的普遍规律;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尝试新方法,能够自己解决或试图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请教老师,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后把自己所设想的解决方法融在问题中来请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勤奋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合格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发现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发现学习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其来解决新问题。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例如,在“表格信息加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一份成绩表为例,提出问题求两个人的成绩总和,学生会采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将求和的项依次累加迅速得出结论。接着提出求20人的成绩总和,采用刚才的方法是否太繁锁?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利用EXCEL软件中“∑”求和,完成操作。接着及时指出,在Excel中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函数,这些函数就放在“f(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求20人的平均分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接受学习”,而是启发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发现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自学或接受学习为基础。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及时的点拨,让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五、提倡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这些形式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研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学合作,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操作中形成技能,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它给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舞台。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刚刚开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的整体运用能力、整体素质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艺主编,《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教学用书》,2004年7月

2、李艺主编,《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2003年9月

上一篇:卷烟上水平客户经理演讲稿下一篇:科技节开幕式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