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资源(共12篇)
关键词句:挖掘教材资源 抓住随机生成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落实这一理念,教师就要时刻关注课堂,了解课堂随机生成的数学资源,及时收集信息并把握学习活动的脉搏。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有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师生是课堂互动的两个主体,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之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带来教学的多变性。因此,课堂教学具有着丰富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把师生互动和探究引向纵深,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资源的不断生成和发展。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教学资源呢?
一、要有效的挖掘教材和用好教材资源,追求资源的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资源“生成”的起点,对于教学的展开和推进有促进作用。我们鼓励教学中资源的生成并不是反对预设,追求随意的资源生成,讲求的应是有效生成,而精心的预设也会让资源的生成更具光彩。叶澜教授提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是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学习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需要去领悟、挖掘,大胆地创造性处理和使用,将其静态、不符合实际的知识赋予切合学情的动态生命,让学生在真实有趣、接近实际生活的情景中去感悟、发现、体验探索知识的历程。为此课堂实施资源的生成教学,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为教学过程充分预设,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灵活预案。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如:我在教学“8+几”时,让学生说,8+6=14是怎么算,有的说,数小棒得来的;有的说,把6分成2和4,8和2凑成10,10和4组成14;而有的说,9+6 =15,所以8+6=14;有的说10+6=16,所以8+6=14;有的说把8分成3和5,把6分成5和1,5和5凑成10,10加3再加1等于14,„„本来预设只有4种算法,学生却说出了10种,计划10分钟的活动内容上成了25分钟,巩固练习就来不及上了,但这一过程,我并不因时间因素而限制学生进行探究,我深深感受到知识在学生的互动中碰撞出了火花。我想,某一堂课的不完整,或许拖课了,教师有所失,但学生有所得。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向科学家一样去研究,不但对知识的建构有很大帮助,而且学生兴趣盎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就是这样在动态中不断生成,在动态中不断拓展,在动态中不断达成。这种方式的引导没有牵着学生按老师教路走的痕迹,都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自然生成。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的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资源生成创设条件。
二、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
1、活用反馈,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也就是说:数学课堂是由许多灵动的生命组成的动态过程。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教学预设时教师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课堂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根据师生、生生交往互动,时时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情况。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及时调整、整合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资源生成提供条件,鼓励资源的生成。如:我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尝试了一种新的教法:
师:请写出一些商是2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挑选两个算式,观察一下,当被除数和除数发生怎样的变化,商才不变呢?
(小组活动并得出“加、减、乘、除”四个商不变的规律。)
师:我们现在已经有了4个商不变的规律,你觉得那个规律用起来更方便呢?
我预设时认为,学生肯定会说“乘以或除以”用起来方便,但没想到,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认为“加上或减去”也很方便,课堂顿时争论起来。当时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24/8=3 这个算式,请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写出3个与这个算式上相同的除法算式,并比一比,谁写得最快。然后,通过反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更具有规律的简捷性。面对这些课堂上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把握教学契机,抓住瞬间机遇,及时调整预设,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课本内容,让师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师生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课堂由“害羞低头”的“一潭死水”变成“昂首挺胸”的“奔腾小溪”!
2、直面尴尬,机智利用生成资源。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 在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对于那些尴尬的答案往往重视不够,不是放置不顾,就是因此而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是好。其实,一些课堂上的尴尬,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果教师能加以艺术的处理,随机应变、灵活巧妙预设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如有一位老师教“乘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某班同学去公园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他们租了6条船,这个班共有多少人参加划船?学生思考后,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x4=24(人),也有学生列出:4x6=24(人),老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要求这个班已共有多少人参加?就是求6个4是多少。”老师满意的让学生坐下。当老师准备下一题时,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有可能只有22人吗?”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未曾想过的问题,老师觉得很尴尬,不知该如何向学生解释,草草回答:“这怎么可能呢?”但老师一愣,这种答案的可能性很大,仔细一想又把球踢给学生,“你能说说想法吗?”。“我只是想船为什么一定要坐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几种可能性?”多好的教学契机,老师及时抓住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下迸发出来,于是出现了下面的精彩场面:生1:我觉得可能是21人,算式是4x5+1=21(人),第6条船只坐1人(有生说1个人游船多没意思!)。生2:有可能22人,算式是4x5+2=22(人),第6条船只坐2人„„课堂本来就是师生对话的场所,其教学效益就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构建。当课堂中出现尴尬时,需要老师直面尴尬,冷静的思考,及时的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给予正确、恰当的引导,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探讨、尝试中充分展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在“生成资源”中绽放美丽。
3、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令教师始料未及的错误,而这些错误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审视度势,及时放弃课前预设,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服务于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生成。如在教“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种什锦糖,是用每千克26.4元的硬糖15千克,每千克18.6元的奶糖30千克,每千克21元的巧克力糖5千克混合而成。这样配成的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教师组织大家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算式(26.4x15+18.6x31+21x5)/(15+30+5)。要是总价和总数量相对应。这时教师又呈现了一位学生的另一种算式:(26.4+18.6+21)/3。
师:这个算式的总数和份数已经对应了,你们看有道理吗?
生:好像不对,但错在哪里呢?
师:我们来检验一下,这个算式到底对不对。(学生对两种算式进行计算)
师:结果不一样。问题在哪里呢?有什么好办法说明第2种方法是有问题的呢?
接下来教师就把这个来自于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辨析性的,展开了教学„„
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插曲。它可以显现学生真实的思维,反映学生在建构知识和构建能力体系中的障碍。如果教师能巧妙的利用和发挥“错误”这一教学资源,真正挖掘出“错误”背后的内涵,化“错误”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化“错误”为教师的教学智慧,将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开发学生这一课程资源
学生课程资源是智慧之源, 它具有动态性、鲜活性、多样性、待开发性等特点, 是特殊的课程资源。如果失去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就失去了教学的根本。我们知道,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一条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遵循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加以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包含着许多智慧、理论以及内在反省, 思考与内隐的意识或心路历程。学生拥有独特的存在方式和文化, 比如医生家的学生, 就有较多的关于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识, 个体户家的学生对商品经济活动就有更深的体验……学生的这些知识都与新知识的获得紧密相关。因此, 我们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时, 要仔细考虑学生已具有的生活经验,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本课教学的铺垫, 从而为学生构筑顺利进入教材的桥梁和台阶, 帮助他们与教材和教师进行对话, 对教材进行自我解读, 使教材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通、整合、内化, 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使课堂教学成为拓展和深化学生生活经验的过程, 从而帮助学生投入到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
二、课堂教学实施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
1. 学生的课堂言行表现是课程资源。
既然教学设计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考虑, 那么教学实施中就要为学生提供更为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 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言行表现机会。学生只有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作出言行动作, 体会学习的收获, 也才能反映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课堂言行表现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经过教师的“改造制作”, 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具有很深的潜在价值。
2. 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是课程资源。
学生由于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家庭, 又受到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 所以在生活经验、兴趣、思维方式上呈现多样性, 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对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加以发挥和引导。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用多种思维方式研讨问题, 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式, 使风格各异的学生有完整的生命成长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受到启迪、拓展思维、深化认识, 也有利于情感的激励与点化。
3. 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也是课程资源。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 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 即从单纯的注重知识结果的获得转向强调教学过程的体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成功的经历和结果, 也会有错误的产生和感悟。这些都能直接反映学生成长的困惑, 思索与需求, 是学生成长中最具潜力的内在因素。学习中产生错误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免的。我们要充分挖掘错误所带来的教学价值, “从错误中学习”。错误非但不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 反而是一笔来自学生的弥足珍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 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心理, 也包含着特有的创造性成分, 是最直接最具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我们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要过分的批评和指责, 从利用课程资源的视角出发, 要给予更多的宽容与接纳, 并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 及时捕捉和整理学生所犯错误的教学价值, 使学生这一课程资源在历史课教学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发挥学生这一课程资源的骨干作用
学生在新课程中, 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 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背景下, 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来趣频繁和重要, 学生本身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我们要注重发挥学生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促进学生从课程资源的受众转变为建设者。
《温馨通渭》和《通渭风云人物》开课一学期后, 我们又召开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意见反馈学生座谈会, 师生一起交流对校本教材的看法, 提出修改的建议。学生踊跃发言, 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意见, 对我们校本教材的完善很有帮助。这样利用学生的力量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并将学生开发的课程资源运用于教学, 服务于教学, 既丰富了教学资源,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87-02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也在越演越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个体积极推进生物课程改革,努力进行教学创新,已成为广大生物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些任务都需要我们积极开发积累新课程教学资源。
一、生物教学现状迫切需要所有生物教师参与新课程资源的开发
生物学科教学中,学生能够获得的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有效提高教学对学生今后发展的作用,我们尝试着应用“应用→原理→应用创新”这一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的实施,最基本的条件是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广义上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即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我省实施生物新课程后,我们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还不是很多。
二、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开发适合我们学生的课程资源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途径是非常广泛的。开发课程资源不但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促进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落实,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从教材内涵中挖掘课程资源
新课程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探究”“思考与讨论”“相关信息”“与生活的联系”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无不包含着显性或隐性的课程资源,需要我们进行开发和利用。例如,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这两种叶形有什么区别?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吗?是什么从根本上决定其形态不同?用很简单的问题解决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这个本应很难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欲望;又如,染色体变异是必修2第5章第2节的重要内容,结合无子西瓜的培育这一实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例子,从中引出的诸如“无子西瓜为何无子?”“无子西瓜如何培育?”“无子西瓜为何含糖量高、个体较大?”等问题不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更会促使学生将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加以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问题的讨论中获得知识原理、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并逐渐获得创新思维的能力。
2.从教辅资料中探寻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引导学生学”。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内涵,抓住重难点,瞄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辅资料,从中挖掘有用的课程资源。
免疫是必修3第2章的一个难点,但书本上的表述,就是我们有一定免疫学基础知识的人都觉得难以看懂,学生学习更加困难。这里,我们老师层面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教辅材料,如原人教版教材中的图片和描述,将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用树形图将其归纳,使其过程简单明了,容易被学生接受,还可锻炼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发散思维;学生层面,我们可以提早布置学生任务,先要求学生不要看书本,通过课外途径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并请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免疫学知识,制作宣传板报,向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群介绍免疫学基本内容。这样的处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落实了书本上的一个难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从网络中搜索课程资源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更新速度极快,很多知识内容免费,教师只要能用好“google”“百度”等搜索網站,往往能够搜集到很多有用的课程资源,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加工,就能得到很好的课程资源。下面举例几个站点,都有许多可供我们选择使用的生物学资源:中学学科网http://www.zxxk.com、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网http://bio.zkpress.com/default.aspx,以上网络资源都是本人经常使用的的。
4.注重课程资源的整理和积累
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但往往忽略课程资源的整理和积累。其实,课程资源的整理和积累这一环节根课程资源开发环节同样重要,有些时候可能比开发更重要。我们应该把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好的课程资源进行整理、保存和备份,这样我们在面对新一轮的学生时,就可以根据新的学生、新的课本,进行适当的加工和重新开发后使用,这样,我们的课程资源就会源源不断,越来越多。
三、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实践“应用→原理→应用创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多方面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就拥有了相对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实践“应用→原理→应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就有了资源保证,为我们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建构,使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能更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
通过多种课程资源的学习,能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出问题,经过思考和讨论对知识进行重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有过程必有结果”,我们的课程资源一般都是从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出发,“应用”性很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结合书本上的“原理”,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生物学原理,通过问题解决、填空式知识网络的构建等过程完成教学,因此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
2.能激发学生的应用创新
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以及实践“应用→原理→应用创新”教学模式都是以“会用”为起点,“懂用”为过程,为学生对应用进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几乎都以应用为切入、学生自主探讨为学法,再辅以教师的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学生在寻找答案、挖掘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科学使用各种课程资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现代外语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越来越丰富,这对外语课程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程资源如黑板、粉笔和教科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外语教学的要求,积极开发与合理、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是这次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概念,很多教师虽然朗朗上口,但对它的真正含义却是很模糊,更别说它对英语课程的意义。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任何材料。它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可以作为学习和教学内容的材料,如教科书、课外读物、音像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第二,使学习和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客观条件和设施,如教室、桌椅、音像设备、电脑、网络、图书馆等等。课程资源的概念反映了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新理解和认识,以及课程目标的新的要求。针对这方面,我们课题组在本学期对它进行了专门的学习和研究,如何才能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1、善于整合教材资源,化难为易
新的观念认为,一套教材无论多好都不会时时刻刻适应各个班级和教师,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过去是一纲一本,现在是一纲多本,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校可以选用不同的版本,对教学实践也提倡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就是某教材适应一个地区,也不一定是每个单元都适应,教材内容对学生不合适时,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应该采用删减、替代、补充、改编等方法,要考虑学习者的情况,而不是教材怎样编,就怎样教。例如现用广州版新教材,所用的地点等都是广州地区的,我们从化的学生不熟识,教学时我们就应根据本地区学生熟识的场所对其进行替换。如教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Garden Hotel ? 我把它改为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JiaJiaFu Shop(附近人人熟识的商店)?并根据实际指路。又如,对一些生活习惯不同的话题,我们应进行删减或补充。如教Book 7,Unit 13,文中谈到On New Year Eve, We usually have a big dinner.After dinner, we are going to see the flower show and buy some beautiful flowers.Flower show 对于农村的学生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这我们应根据农村习惯进行补充。
新的教材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难”:课文内容长,知识面广,须掌握的词汇、语法多、、、、、、但同时我们也应发现新教材每一个Module联系性较强,每一个Unit话题突出,每一个话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又告诉我们只要合理整合教材,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化难为易。如教 Book 7, Module 7, 把Unit 13 & Unit 14 改编,合起来教,可使学生对比中国人过春节与外国人过圣诞节有什么不同,以此加深了解,使长篇课文简洁易懂。
2、善于利用现成资源,简便实操
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其中校内课程资源占主要地位。所谓校内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也就是现成资源。它包括校园、教室、桌椅、教师、学生、、、、、、课堂上能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进行教学,特别是农村学校,操作既简便,又有实效。如教 colour 可就学生衣服颜色进行介绍 My coat is white.Your coat is red.Xiaoling’s coat is yellow.The blackboard is black…教shape可就课室的实物和学生所带的学习用品进行学习:This is a square ruler.This is a triangle ruler.This is a rectangie ruler … What shape is the blackboard ? … 教Asking the way 可就课桌的摆设创设附近的街道进行表演、操练。这样不但能物尽其用,更是使教学实现生活化,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处处有英语。
3、善于共享资源,减负增效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传统的“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本教科书”单一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当今英语教学的需要。很多教师都会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一些教具或课件来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每节课都是亲自亲为的话,是很费时费力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省时又有效呢?共享资源是最好的方法。新课标也体现强化各种公共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共享。如:大的学校可以同级科为单位,小的学校可以以镇片为单位,组织教师分工备课,制作课件、教具,移植兄弟学校的优秀课例,下载优秀课件等。
4、善于捕捉“生成”资源,创新发展
“生成”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和氛围中依据一定的信息,通过发散思维而萌生出的新信息。对于新课程来讲,“生成”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但一经被捕捉其效果显著。如我教学生唱“Cleaning my bedroom”这首歌时,领唱几遍后,我要求学生齐唱一次,当中发现一位学生不是按歌词唱,而是自己另编一首。等到全班唱完后,我走到他面前说:I know you can sing a new song like this.Can you sing it for us ? “Yes.” 他欣喜答道,并唱了起来。随后全班同学分分编起自己的新歌。这样我们这节课不仅学会了一首歌,还在自编新歌的过程中复习了很多单词。所以课堂教学过程若能及时捕捉新的“生成”资源,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但会生动而富有新意,而且还会使学生乐学、愿学,主动参与。
5、善于收集资源,信手拈来
目前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有一定的误区,总认为现成配发的或学校购买的就是课程资源,他们缺乏收集课程资源的意识与方法。其实当前广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设备简陋,购买的资料少,教学资料十分匮乏。如果教师们平时不注意积累、收集,在课堂上就会出现师讲生听的枯燥氛围。相反,如果教师一应具备,要什么有什么,这样肯定能吸引学生,学生参与的兴致会很高,从而使课堂氛围活跃。收集的资源可以是那些直观教具,优秀课例、课件;也可以是学生常犯的错误资料,作为反馈性的教学材料;归纳、总结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和教师的教学经验等。这些都有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例如教 How to plant trees , 去年我在六
(一)班是运用简笔画和手势向学生讲解How to plant trees的全过程,结果是学生虽然认真听讲,但兴致不高,效果一般。第二天我在六
(二)班上同一节课,但运用不同的方法。这节课我预先准备好一个小花盆、小铁锹、小树和小桶/洒水瓶,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准备同样的工具。上课时运用这些工具进行实操实练,这样同学们记得又快又准,参与积极性高,整节课堂氛围与上节课绝然不同。根据前后两节课的对比,我作了深刻的反思,并形成文字,为日后借鉴。直观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其中直观教具是不可缺少的。如教Transport,Make a Phone等课文,如果少了toy bus, toy car, toy truck, telephone… 等直观实物,课堂教学就会逊色不少。而这些实物,学校是不配备的,如每样都买又不实际,这就要我们教师平时注意收集,教学时能信手拈来。
总之,课程资源是多样性的,为了寻求更为广阔的课程资源,实现新课程改革,我们应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论文摘要:大力开发音乐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音乐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学校特色;学生资源;当地民谣
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对于中学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校本音乐课程能够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在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资源利用。
一、结合学校特色,大力开发校园音乐资源
我国部分学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而课程的编制反过来也应根据学校自己的性质、需要、特点和条件进行。
我校通过了省三星级学校评估,在创建中积极寻求办学发展的“突破口”,确立了“合格+特色”的学生培养策略和办学改革方案。近年来,实现以普通高中教育与艺术教育并重的教育特色,高中部每个年级开设了两个音乐专业班,有琴房10个,音乐多媒体教室2个,舞蹈房1个,并配有丝竹类、管弦类乐器,这些强大的硬件和软件的设施,极大地丰富了我校音乐课程的开发。我校音乐特色教育成果丰硕,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被著名艺术高等院校录取。我校根据音乐高考纲要,开设相应的试唱课、器乐课、乐理课。高中部音乐教师编写了相关的音乐教程。
另外,通过高中音乐专业班的学生,来影响非专业音乐班对音乐的学习,利用校园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展示音乐专业班学生的演出图片、获奖证书、演出实况,举行音乐会。在全校还可以开展各种音乐比赛,如校园歌手大奖赛、革命歌曲大奖赛……总之可以以音乐专业班为基点,促进校园音乐资源的利用。
二、结合学生实际,挖掘学生自身资源
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他们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学生的学习经验来自他们的家庭生活,来自他们与其他孩子的.游戏与交往,来自他们与社区环境、传媒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他们往往会把这些渠道获得的知识带到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把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增大教育的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这些经验与经历,我认为都是教学中宝贵的资源。教师应针对不同特点,善于挖掘学生的智慧和学习性,为我们的教学所用,使教学更深动有效的开展。
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音乐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比如:有些家长酷爱音乐艺术,擅长演奏、演唱……有的学生家长还热心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便可在时机成熟时,约请家长来校献技献艺,此举,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另外,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直接而强烈的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校本课程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
三、结合地方特色,收集当地民间娱乐活动民歌民谣等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特色的地方资源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1.民歌民谣
民间歌谣按历史时期划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传统歌谣,二是近代革命历史歌谣。传统歌谣,源远流长,数量众多,是民间歌谣的主体。解放初期,还产生了大量以歌唱党和领袖、歌唱翻身幸福生活为内容的歌谣,如:溧阳来了陈司令,还有民歌《虞美人》等等。这些民歌歌谣至今仍在群众中流传,教师可选取比较短小、精悍、易唱易记的民歌编辑进教材,学生学起来一定非常有兴趣。
2.民间娱乐活动
(1)祈福消灾跳马灯,溧阳跳马灯约有四、五百年历史了。在数百年间乡村黑黑的场园上,火阵星冒看炭火在空中急速长旋,几十匹肚内点着蜡烛的竹马、在锣鼓的催促下,在村民的喝彩中,边穿梭边变换、边跳跃边奔腾,这充满着乡土气息的马与灯、人与马之舞,让人心动,让人难以忘怀!
(2)太平锣鼓
溧阳的太平锣鼓,在宁沪线上颇有名气。我校编排的舞蹈《天国勇士》代表常州市参加了江苏省先进县市群众文艺汇演获省二等奖。
学校适量安排这种地方特色课和课外实践活动,把当地民间娱乐活动和民歌民谣引进校园,通过“结合方言,结合媒体,结合教材,结合表演,结合欣赏,结合比赛,结合提高”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在优美的民间音乐中,增进对民族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还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也为继承和发扬民族地方音乐文化奠定了感情基础。
总之校本课程之推行,在一片鼓励与强力诉求声中,许多教师也想快速地尝试自己设计课程的喜悦。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新的课题,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真正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和本地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热爱音乐!
【参考文献】
[1] 于雷; 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思考[J]. 中小学音乐教育 12期
[2] 赵文斌; 浅谈音乐课程改革[J]. 教育艺术 06期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应以()为支撑。
A.自我发展能力 B.改善民生
C.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 D.文化发展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应以()为核心。
A.自我发展能力 B.改善民生 C.科技进步 D.人才开发
3.在2010年开启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中,中央决定对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企业按()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A.15% B.25% C.35% D.4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应以增强()为主线。
A.自我发展能力 B.改善民生 C.科技进步 D.人才开发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有哪几个事关?
A.事关各族群众福祉
B.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C.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D.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与10年前的西部大开发重点任务相比,2010年开启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工作亮点包括下列哪些?
A.构建了“五横四纵四出境”的综合交通体系 B.实施了五大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 C.开展了“六到农家”工程 D.实施了百县中心镇建设工程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我国资源税改革首先是在北京进行的试点。
正确 错误
2.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建立起交通的大通道、大网络,才能拉近进西部地区之间以及与其他区域的时空距离,更好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使西部地区更好地融入全国市场、世界市场。
正确 错误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工业用地出让金最低标准,可区别情况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0%-50%执行,适当降低西部地区开发园(区)建设用地的基准地价。
正确 错误
4.欧晓理副司长指出,让西部地区的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与全国大体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这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也是现代国家的责任。
1 课程资源的概念释义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 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就体育课程来讲, 是指基于学校实际的、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
2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课得以顺利进行所依托的基础, 也是体现体育课质量的重要指标。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要讲究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已经很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师, 要学会创新, 学会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简化规则
规则是人为规定的, 适合于竞技比赛过程当中。对于简单的一堂体育课, 体育教师不要拘泥于规则, 要活学活用, 适当把规则简单化, 以学生为出发点, 设计简便、灵活的规则, 使学生真正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2.2 修改内容
新课标强调体育活动要满足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体育内容学生耳熟能详, 单调、死板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只有不断创新, 挖掘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内容, 才能促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享受体育运动。
2.3 降低难度要求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很多体育项目涵盖了高难度动作, 已经超出了学生们的运动能力和范围, 因此, 教师要审时度势, 分析学生实情, 适当降低动作难度, 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
2.4 改造场地器材
场地器材是体育课进行的硬环境, 是物质支撑, 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 运动能力各异, 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新时期的教师要学会灵活使用场地器材, 以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求。
3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1 体育场地的开发与利用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 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改造成适合不同年龄学生活动的场地。例如:缩小篮球、排球、足球场地等。根据本校周边环境, 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 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体育场地的改造和开发可以有多种形式, 例如: (1) 在标准篮球场边线外安装多个不同高度的篮球架, 供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选用; (2) 制造无板多圈简易活动篮架, 或把篮圈直接安在墙上, 节省场地的利用; (3) 利用篮球场地或排球场地进行小足球活动; (4) 降低排球网的高度, 缩小排球场地, 使其成为软式排球场; (5) 在篮球场地进行地面乒乓球比赛; (6) 综合性运动场区。
学校应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开发使用运动场地, 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的使用空间和时间, 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和学校周边环境, 合理地安排好运动的时间, 处理好“利用”与“安全”的关系。
3.2 体育器材设施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器材的储备与当地经济水平息息相关, 对于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而言, 体育器材更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要学会开发体育器材设施的多种功能, 将优势最佳化, 让学生从中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愉悦。例如: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 也可以用作障碍物、标志物, 还可以用来打保龄球;跳绳可以用作绳操、跳移动绳、跳蛇绳、二人三足跑、三人角力、拔河等;接力棒可以用作接力跑, 也可用作体操轻器械、哑铃操等;栏架可以用来跨栏, 还可以用作钻越障碍等;橡皮筋可以用来替代栏杆、跳高横杆等;标枪可以用作标志物、跳跃障碍物、绕竿蛇形跑等;体操棒、足球或排球可以用作赶球进圈游戏等;鞍马、跳箱、山羊等体操器械可以作障碍物使用。这样不仅抑制了教学内容的单一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感, 同时也克服了学校器材设施匮乏的困难, 在丰富学校体育课内容的同时,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4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 除了体育教师以外, 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校医等人力资源,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此外,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的骨干作用, 例如:请他们做示范、当辅导员等。在校外, 还可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请他们辅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在家庭, 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5 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1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各地学校应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 应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班级、锻炼小组或课外体育俱乐部是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组织单位。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 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5.2 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外体育资源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等。结合本地情况, 可开发的项目很多, 如:传统节日中的元旦拔河、长跑, 春节的秧歌、舞狮, 元宵节的骑竹马、太平鼓、跳百索、抖空竹, 清明节的踏青郊游、放风筝, 端午节的旅游、赛龙舟, 重阳节的登高等;再如:学校假日中的体育夏令营、体育冬令营、春游等, 以及校定节日, 如:体育节、游戏节、舞蹈节、传统项目节等。
6 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地域宽广, 幅员辽阔, 地况地貌千姿百态, 季节气候气象万千, 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应注意大力开发和利用。利用大自然的空气, 可以进行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 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 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7 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如广播、电视、网络, 获取体育信息, 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 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 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8 结论
综上所述, 体育课程资源在促进体育教学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体育教师在充实自身能力的前提下, 一定要掌握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这一技能,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与时俱进, 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上好学生满意的体育课。
摘要: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 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本文从课程资源的概念出发, 进而分类别的论述六大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旨在最大程度的发挥课程资源优势, 辅助课堂体育教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肖玉红, 刘超, 赵一平.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3 (1 1) :4 5-4 7.
[2]丁文强.整合体育课程资源,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1 6) :9 0-9 2.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体育资源 开发 利用
人力资源一般指:有能力并愿意为社会工作的经济活动人口。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界定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的含义,即有能力或体育专长,并愿意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活动人口。把人力作为一种资源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是人本主义的具体表现。在所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中,体育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它是体育课程资源的主导者和承载者。在开发学生体育资源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少年儿童好动好玩的天性和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课程和教学两个方面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服务。开发学生体育资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体育特长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体育特长生是学校一种宝贵的体育人力资源。学校应该尽力搭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让体育特长生有用武之地。利用好这部分资源,首先应当充分发挥体育特长学生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炉火”效应,以点带面营造浓郁的学校体育活动氛围。让体育特长生发挥其特长,主要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1.让体育有专长的学生担任学校体育相关角色。如班级体育委员、体育小组长、专项体育辅导员等,发挥体育特长生的专长,让体育特长生组织辅导本专长的学习和训练。如早上课间操可由体操做得特别好的学生领操,早锻炼时让耐力素质好的学生领跑,篮球练习时可让有篮球专长的学生带球操等等。
2.通过成立校园体育小协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特长生的引领作用。让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依据自身的体育专长,担任相应体育协会的会长、干事、教练等职务,在学校体育组的统筹领导下,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比如让有武术特长、爱好武术的学生组成一个武术协会,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武术项目的学习、训练和比赛;让爱好篮球运动和篮球特长的学生组成篮球协会,开展校园内和校际的篮球训练比赛、交流;将爱好乒乓球运动和有乒乓球特长的学生组成乒乓球协会,把喜欢健美操、街舞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校园健美协会;同样羽毛球、足球、排球、象棋等都可以成立相应的体育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3.建立一支学生裁判员队伍。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支具有一定理论和组织能力的裁判员队伍。2008年,武义县桃溪初中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篮球项目的比赛中,就尝试了由学生策划、组织了一次效仿NBA全明星比赛模式的班际篮球比赛;三分球大赛、罚球比赛、一分钟投篮比赛、三对三篮球赛,趣味投球表演等,从比赛的宣传发动,组织编排,裁判工作都由学生来执行,体育组老师充当学生的顾问和助手,必要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参与活动热情高,极大地推动了校园篮球活动的普及和推广,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校在体育特长生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应当特别注意克服一种倾向,就是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在使用体育特长的问题上,存在重使用轻肯定少爱护的问题,需要时用不需要时就弃之不管,不处理好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体育特长学生的体育热情,挫伤积极性。建议学校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对体育特长生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给予激励性的肯定和评价,学校可设立一些荣誉称号,每学期结束给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体育特长生以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如优秀裁判员、优秀体育干部、体育特殊贡献奖、武术新星、神投手等等。以激励学生,保持体育特长生从事体育积极性的持久性。
二、外来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据武义县教育局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全县共有外来学生4000多人。有的学校外来学生比例高达80%以上,这些学生的到来,一方面给学校办学条件增加了压力,但另外一方面也带来了全国各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体育文化,无疑这又是一条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良好途径。如河南的武术、山东的风筝、吴桥的杂技、蒙古的摔跤、东北的秧歌等等,都可以吸收成为学校的课程资源。学校、体育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展示各自不同风格的体育游戏或活动,做好外来体育资源和本地体育资源的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文章,为丰富学校的体育资源拓展新渠道。
探索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学生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完成体育健康课程的目标,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顾家店中学吴远明
摘 要:中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字:中小学数学的特点;衔接工作;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后连贯非常紧密。小学数学是学生进入高一级学府学习的基础。因此,除了要把这个基础打牢之外,还必须注意到知识间的衔接,特别是与初中的衔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用“教小学想中学”这种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意识,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迁移规律,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作一些有利于知识衔接上的铺垫和渗透,使中小学能顺利有效地“对接”。
关键字:数学教学 中小学衔接
中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促进新课程的深入推进,高效课堂的建立,解决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小学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提高.
然而,从我所亲身经历的小学数学教学和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相比,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脱节现象,并且这一现象在现在特别严重.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艰难的任务.
我认为许多学生升入初中后,导致数学成绩很快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习的环境和身边的老师、同学都发生了变化,没有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2.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进入中学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感觉学习太累.
3.小学和中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要求也不相同,很难适应.
4.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对学习停留在口头上的提醒,自己也没过多注意、没有能力注意,学生在星期天处于完全自由无人管理状态.
5.在小学就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的心理,感觉学习太难,从而产生过厌学思想.
上述原因就是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教学严重脱节造成的,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不采取有利措施,对我们以后的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继续学习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怎样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在七年级上学期一两个月时间里呢?我自己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做了高效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关爱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刚步入七年级学习的新生,对过去的同学、老师总有一股留恋之情,如何使他们自觉接受新老师的教育,情感的因素十分重要.小学教师对学生是非常关爱的,因为学生年龄偏小,老师对他们处处关心.我们要把小学教师对他们的这种关爱延续下去,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关爱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在课堂上,我们要以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为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学始终处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有很多方法: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激励特殊生踊跃发言;在作业本上,多用激励性评语;开展班级活动时,不忘给各类学生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
加强课外交流,虚心听取学生对数学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辅导,在辅导中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等等.通过师生间的真情交流,既呼唤学生的信任与理解,又给教师力量和智慧,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古人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创设情境,多渠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爱上数学,首先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新课程非常重视创设数学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多渠道的:比如结合教学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现代数学家的贡献; 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活跃学生的身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等等.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应生动、自然.创设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注重教法与学法的衔接、改进、更新与完善,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学生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讲的详细,类型归纳齐全,再通过反复练习,他们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所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比较强;教师讲得精,练得少,再加上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差,导致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累.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究其原因,在于教学与学法上缺少衔接、改进.
学生进入中学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初中教学方法的呈现方式不同:在小学,教师讲得比较细致,教学方法也比较固定,学生练习次数较多;而中学数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在教学中要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教法进行有效地衔接与改进.
在学法方面,小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在考试时就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模仿老师,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到了中学,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善于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初一新生往往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老师应花时间在学法方面对学生进行重要指导,并花大力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等等.在数学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并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变“我学会”为“我会学”,从而实现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教是为了不教!
要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①课前预习,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布臵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②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书演算;“手到”,即适当做好课堂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③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时要以课本与课堂笔记为主,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与本组同学讨论,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④独立作业,解决疑难: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本组同学.⑤系统小结,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知识体系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天天训练加强,切不可半途而废.
五、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学习质量的优良程度与自身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现行学制的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2至13岁,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去
读一读、听一听、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进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要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等着我们.比如从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等等.
从2008年2月起,我在学校低年级中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小课题研究。经过初步探索,参与这一课题实验的教师无论是从理念的转变,行为的变化,还是学生的发展方面都有初步进展。
下面介绍我校开展课题实验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健全机构,加强组织管理,保障课题实验的有效实施。
1、为确保课题实验工作顺利有序,扎实有效地进行,我们成立了品德小课题组,由副校长亲自指导,黄雍萍老师负责主抓,时晶老师组织,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并建立了学习研究制度,制定了课题实验方案和计划,使课题实验工作一开始就步入了正轨。
领导小组成员带头深入课堂,关心帮助每一位课题实验教师,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一切为课题的实验顺利开展服务,全程参与。和教师共同探讨课题研究中的困难与困惑成为教师的参谋,使课题教师增强了搞好课题实验的信心,使我校品德小课题研究工作稳步有序的进行。
二、狠抓落实,使课题实验初见成效。
校领导把课题实验放到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参与品德小课题组的备课、听课、评课,及时了解情况,提供意见,课后参与评议,与教师共同磋商。
1、搞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课题组对小课题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把《新课标》的思想,观念渗透到课题实验当中,在参与式的学习中,使教师领会其精髓,感悟其本质,为实验顺利到开展奠定基础。
2、开展校内集研活动。
加强集研,发挥群体力量,我校规定各教研组每周一下午5:20——6:20是集研时间,雷打不动,集研时及时反馈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的做法,从参与献计献策,12月分集研都是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小课题研讨为中心,在讨论中、争论中、思考中、合作中进行,解决了许多实验中的问题。
3、开展“课题研讨课”活动。
本学期课题组安排黄雍萍老师指导时晶老师上研讨课,课后大家针对这节课从授课内容环节指向性、学生利用课程资源效果、教师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研讨,哪些地方处理得好,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另有什么不足,怎样改进。在教学中将如何处理,还有哪些困惑等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在授课内容指向性方面和教师的培养方面,做的较好,老师都能认真的听学生回答。老师设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和小组合作的环节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但是对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培养还较浅显,仅仅停留在课本等提示上,是今后重点研究的对象。
三、实验的成效分析。
1、主体性品质方面。
课题开展后,我们发现实验班级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有所改观。虽然,课题研究处于初始阶段,但学生开发课程资源的有效性表现在信息的交流中能有所碰撞和讨论。这也体现出习惯的培养要有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的。
2、教师注重授课内容的指向性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凡是小组合作学习等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往往能更吸引学生去有效的开发利用身边的资源,并且让学生学会自尊自爱、善待他人,善于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以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能力不断增强。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对学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及学习方法的研究指导。
2、多与教研员沟通交流,在他们的指导下,少走弯路,多快好省。总之,在不到一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研究教师和学生积极性高涨,学生教师双双受益,老师对怎样更加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针对我校的生源实际和教师发展前景,面对21世纪课程改革,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在今后的课题实验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更加努力探索,不断实践、总结、学习,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集体的同伴互助、专家的引领,加快我校的小课题研究步伐,达到教师与学生双向成才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课程;资源;优化
数学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整合教学内容,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数学、爱数学。下面就新课改中如何开发和应用小学数学课程资源谈三点做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之本。因此,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立足教材,认真钻研,吃透教材精神并有效使用,使学生感受教材价值并发挥最大效能。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我充分利用了课本上的主题图和例题,逐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先引导学生认识二分之一,再通过演示认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最后让学生学会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并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后,根据理解和生活中的事物独立创造几分之一,从而巧妙地将新知融入生活情境,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和体验。
二、有效开发生活资源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提供丰富、生动、形象、有趣的资源。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将数学教材与生活相融合,才能让学习内容变得富有挑战性,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学生在学习中才会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科学优化教材资源
教学中教师适当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为学生提供呈现应用性较强的活动素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产兴趣。可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学习,也可从电视、网络、书籍中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教材中学习与积累。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以教材为依据,科学改编并优化教材资源,同时注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设计出新颖活泼、富有挑战性与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丰富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探索,亲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形成数学思想,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凸显数学教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仁青拉姆.如何体现新课改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2014(08).
1 增进身体发展的教育功能
体育之本义是指对学生的身体锻炼和训练。新的科学研究证明, 人的本能在适应环境能力方面根本比不上动物。连最简单的坐、立、走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都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所以, 学习这些基本技能既是发展身体的过程, 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对于每一个人的身体来说, 必须进行体育锻炼才会健康, 必须经过科学训练才能发展其体能。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背景下, 人更需要体育锻炼。因此, 对于学生的身体教育尤为重要。
但是, 许多学生、家长、教师与教育管理者认为, 一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文化课程的学习, 而在学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 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二是学生年轻, 身体健康, 不锻炼也没有关系;更有甚者, 认为读书是读不死人的。实质上, 发挥体育锻炼对学习的调节功能,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适应学习的生理、心理压力, 更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的发展, 和文化学习成绩的提升。
为此, 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体育教师应该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 合理组织学生的体育活动, 真正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并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 为他们将来的创基立业打下基础, 让其受益终身。
2 促进智能开发的教育功能
智能是指人们完成一切活动的本领。体育能使大脑保持良好的智力活动状态, 为智力的开发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体育不仅在知识结构方面与其它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且在技能方面也有共同要素。如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等。而这几种能力正是智力构成的重要要素。学生在学习与掌握了体育科学知识、技术和技能之后, 就能使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智能不仅仅包含智力, 还应包括情商。情商是指认知、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能力。包括认知自身的情境、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和认知他人的情绪等。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霍尔曼”指出:“孩子未来20%取决于智商, 80%取决于情商。在人的创造活动中, 这些情感因素起到启动、定向、引导、维持等多方面的作用”。
人的右脑主控着智力与情商, 通过长期完整的学习, 是完全可以训练与培养的。因此, 我们在传授体育知识, 培养学生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智能教育因素的开发与利用, 特别重视学生情商的训练与培养, 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体育习惯、智力水平、内在情商和外在情商的共同发展。
3 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
性相近, 习相远。说明人的本性不是先天的, 而是后天的社会所决定的。体育活动场所是一个社会活动场所, 活动集体是一个“小社会”;体育运动本身是一个有章可循的社会活动, 它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交往原则和生活准则, 是一种很好的强化。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业余训练过程中, 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较为明显, 为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体育运动已经成为21世纪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人际关系教育的良好“载体”, 体育教育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有时是通过学生的体育活动, 有时是由学校体育工作者和体育老师的言传身教实现的。因此, 学校德育工作者、体育教师要善于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与元素, 真正“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
4 完善心理品质的教育功能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 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这些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社会交往理论也认为, 体育锻炼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 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也就说, 体育运动中包含着情感、意志的教育。
在一定条件下,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其它人, 使他们发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学校、班级代表队在比赛中取得了胜利, 就会引起大家的喝彩, 这就是情感的感染力所致, 这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情绪乐观、合作愉快的群体之中进行体育锻炼与比赛, 不仅能促进身心健康, 而且还能受到情感、意志的教育。学生心理品质的个体差异很大, 有的人意志品质坚强, 而有的学生则心理素质脆弱。这正是体育运动过程与培养学生心理品质过程的统一。
学生经常在学习、生活、和社交过程中遭遇挫折, 感受心理压力。因此, 帮助学生进行减轻心理压力, 恢复心理平衡, 从而建立起积极的心理挫折防卫机制的挫折教育, 尤显重要。为此, 体育教师首先要关注与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二是要充分利用体育教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 强调知、情、意、行统一的特点, 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三是运用正确的归因定向, 教育学生树立现在与将来压力与挫折无处不在, 都会面对失败挫折的考验, 要把挫折看成是一种难得磨练的观点。
5 提高审美情感的教育功能
我国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但审美教育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体育中的美育, 不仅有其独特的教育手段, 而且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体育给人带来健美的体魄, 灵敏的审美器官, 丰富的审美情感。体育中的美主要是通过人体这个具体形象来表现, 通过体育锻炼来发展人体的自然美。
体育运动是一种富有多种艺术因素的人体运动, 身体美、艺术美和心灵美, 是体育美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 并相辅相成, 交相辉映。无论是参与者, 还是观赏者, 都能得到精神调节, 使人身心愉悦、陶冶情操, 从而进入审美的境界。许多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艺术内容。如体操、跳水、武术等, 给人以优雅、清新、和谐、对称、惊险等审美感受, 体现了体育艺术美的巨大魅力。如田径运动员的英姿飒爽, 足球运动员的勇武刚强, 举重运动员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等, 使人体的自然美充分地得到展现, 给人们以极大的美的享受。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资源】推荐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课07-05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06-1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探究06-18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11-11
小学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感受11-09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07-27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究10-08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10-1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11-13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