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探究(共8篇)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第一中学马昭城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系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重点在于使班级内的所有学生精神健康地进行学习和生活活动。班集体是集众多学生的精神和情感诉求为一体的有机整体。文章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的意义、传统高中班级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班级管理对策几个方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班级管理;学生主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速度也日益加快,高中是学生积累知识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逐渐更新的教学观念和逐渐改变的学习方式使高中课堂更具有生气。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班级的管理探究也成为大众的关注重点,为何改革、改革哪些方面、怎样改革成为研究的重点。笔者将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班级管理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系统,目标是建成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健康发展以及精神自由的系统。班集体就成为了由教师带领的、集众多学生的精神和情感诉求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和学生个体相同,班集体也具有自己的情感、精神和思维追求,是一个处于成长过程之中的学生群体。
1.有助于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新型班级管理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教师在学生教育中应当处于引导者的位置,要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解放学生的天性,理解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锻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2.利于良好班级的建设。井然有序的管理造就了良好的班级环境,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教师需要多倾听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兼顾每个人的发展,将班级建设成充满活力的小集体。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处,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表达,增进了解,加深友情,化解不必要的误会。建立起一个师生情、同学情浓厚,学习氛围浓郁的积极向上的和谐班集体。
二、传统高中班级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高中班级管理是一门管理的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优秀的班级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建成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优秀的班级氛围为教学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传统高中班级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统高中班级管理中缺少人文关怀。在当前高考制度的影响下,多数高中教育都将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甚至单一标准,不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扼杀学生的兴趣爱好,出现类似“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在同学间流传的俗语。这样的状况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学校的指标,过分功利化,缺失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重文化理论,轻心理建康。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人员配备上,一般而言,高中任课教师最多同时带两个班级的课程,然而多数负责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教师全校却只有一两名。其次,心理健康课程的课时很少,而且常常流于形式,即使课程表上有这门课程存在,也往往被自动替换成自习或者其他应试课程。再次,由于高考本身的缺陷,高中生自身也将学习的重点放到了国家课程上,对心理健康课程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处于高中教育的边缘地带。
3.对班干部的培养不到位。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班干部的作用不容小觑。班干部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在班级建设中承担了大部分协助老师的工作,班干部的选拔对于班级管理的顺利开展有重大意义。事实情况却是,教师选拔班干部时学习成绩成为考量的主要因素,导致班干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能力欠缺。对于已经当选的班干部也没有进行培训工作,通常是班主任指挥,学生干部照做,甚至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完全放权给学生干部,没有给班干部充足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能力,而成为简单意义上的“传话人”,使职位设置形式化。另外,班干部的能力不足也导致了教师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吃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对策
传统高中班级管理的弊端有目共睹,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高中班级管理也面临着改革的新局面。新的教育活动将更主张学生和老师平等与联系,教育本身将成为更加具有连续性和拓展性的新型体系。下面,我们将列举几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班级管理对策: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优秀的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教学成绩的改善大有裨益,班主任管理水平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利于班级建设的顺利进行。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业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可以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培训,学习分享教学技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要求教师定期观看名师教育视频,进行观摩学习,总结观摩体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应当鼓励教师改变过去的工作风格,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再以成绩作为衡量高中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同时也应当取消将学生成绩作为教师业绩唯一衡量标准这一指标,校方也应建立相应的特色班级,鼓励高中生发展自身特长,实现健康成长。
2.通过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也是高中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中生独特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形式,在课程进行中,以活动代替死板的说教,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可接受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确保课堂效果。在心理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给每个学生均等的表达机会,对于个别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学生,要给予特别关注,教师在参加心理活动时也可以从自身出发适当自我解放,引导学生。心理健康老师要尊重学生,和学生处在平等地位,为学生树立良好品德的榜样。
3.设立竞争机制,挖掘学生的开拓创新潜能。竞争是活力的来源,高中生处在精力旺盛的青少年时期,争强好胜的心理泛滥。为学生设立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加上竞争者的激励作用,就会加倍努力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力。竞争机制的开展需要注意以下细节:首先是鼓励团队合作。竞争和合作相辅相成,竞争本身可以促成合作,通过合作可以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借他人的智慧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合作中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活力,抵抗惰性心理;其次,竞争机制中设置的活动类型要具有多样性,活动内容要丰富,形式上要不拘一格,可以采用比赛、游戏、表演、唱歌等多种形式,重点在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和协调能力。
班级管理是一项难度与意义成正比的工作。教书育人,班主任在教导学生、引领学生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依据多年从教经验,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论证,探究班级管理的优秀策略。同时,笔者也期待着更多人才加入到班级教育管理活动中,使得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加丰硕。
参考文献:
[1]张韬.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王建琴.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班级自主管理问题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
[3]窦而立.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探讨[J].改革与开放,,(12):213.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新课程研究
一、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1.转变教学观与知识观
历史教师教学观和知识观的转变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历史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教学过程就是知识传承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 而要兼顾学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逻辑思维能力及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的养成, 要杜绝“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提倡活动式、问题探究式、讲授引导式教学。
2.转变师生观和主体观
在教学过程中, 人是最关键的组成要素, 因此,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值得我们深思。在课改前, 教育界存在“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两种观点。在课改后, 谈论也日趋激烈, 出现了“双体论”“过程主体论”等几种不同的观点。当前,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教师不能将自己绝对化、权威化, 生硬地将知识塞给学生, 而要放下所谓的“架子”, 注重与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构建友好、 合作、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双方都要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主动向学生请教, 实现共同进步, 提高教学效率。
3.转变人才观和评价观
正确的人才观和评价观对于有效教学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标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新课程改革后, 改变了这种选拔和区分人才的方式, 突出了评价的作用。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科学的人才观念和评价观念:在评价观上, 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进行考查, 又要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过程, 不仅有定性评价, 还要有共性评价;在人才观上,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不能把范围只局限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 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潜能, 只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就是人才。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力, 实现从静态人才观向动态人才观的转变。
二、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上通常都是教师在讲, 学生在听。由于教师长时间讲课, 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有效集中, 出现了分心的情况。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味地灌输知识, 不仅使课堂气氛枯燥、无味, 还降低了教学效率。
2.教学内容过多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给学生灌输的知识过多。如果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硬塞给学生过多难以理解的知识, 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 还削减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效率降低。高中历史信息量很大, 如果教师不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整合, 就会出现上述问题。
3.教学手段传统
传统教学手段就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 没有多元化的教学因素, 且讲课内容缺乏逻辑性和组织性, 历史知识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也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师在授课时, 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 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
三、进行有效教学的建议
1.制定教学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要从技能与知识、态度与情感、方法与过程等几方面考虑, 结合历史课程来确定总体目标。例如, 在学习“辛亥革命”内容时,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 细化课标要求, 制定出可测量的、可操作的、具体的教学目标, 围绕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来制定, 让学生充分了解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第一个革命政权的意义。
首先, 在学习“辛亥革命”内容时,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考虑到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程度;其次, 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层次清晰, 引导学生从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全过程来认识辛亥革命的作用。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 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并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府, 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契机。
2.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备课中对教材的使用。历史教材是一种基础资源, 教师在备课中, 教材的内容是最准确、最清晰、最简洁、最基础的载体, 是学生最方便的学习工具, 因此, 教师要以历史教材作为备课的核心。但教材并不是课程资源的唯一来源, 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 根据历史课程需求, 科学、合理、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引导学生学好历史。例如, 在学习“甲午战争”内容时, 教师可以扩展教学内容, 引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在正式上课前为学生播放相关影片,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完成知识的扩展。例如, 教师在讲述 “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电影《南京!南京!》, 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场景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感同身受, 正视历史。
3.设计教学过程
清晰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但如果教学过程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就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把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 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营造一个具有真实感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感同身受,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 在讲解“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的内容时, 教师要设置一定的情境:当时城里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教师要为学生详细地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说明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必然和具体要求, 从而使学生豁然开朗, 理解和把握好这一历史事件。
其次,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 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 历史知识要通过学生的参与来获得, 教师要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同时, 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意识和行为。
再次,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新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这需要一个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出现垄断和专制的行为, 要与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共同学习, 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例如, 在学习“辛亥革命”内容时, 教师可以设定论题“辛亥革命是不是一个成功的革命”, 让学生自由讨论, 从而加深学习印象。
最后, 改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式。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的教育需求了。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角色, 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课堂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历史教材资源, 丰富教学手段, 如运用计算机、电视、电影、录像、录音、模型、实物、图片以及语言等, 将历史课堂变得更加感人、形象、生动、具体, 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讲述“工业革命”内容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影片, 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四、结语
随着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不断改革, 为实现有效教学, 教师一定要坚定终身学习的理念, 具备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历史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田效松.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赵静.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4 (7) .
[3]许泷杰.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1.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固定的班级授课形式为主,这种形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对文化基础知识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面临着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变革。分层走班制就是贯彻当前课改精神对班级建设的创新。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班级模式
——分层走班制
分层走班制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预先制定的学习计划,以“走班”的形式,“流动”到自己将要上课的课堂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分层走班制班级,一般以原有的行政管理班为基础,变化出两种主要操作类型:学科模块教学班和校本课程或社会生活实践班。行政管理班是学校按照多年的工作惯例随机划分的班级。行政管理班使学生有一个固定的班级组织,每个成员都要参加班级活动,接受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管理。学科模块教学班则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人需求等进行划分的,在同年级中打乱原有班级重新编班,一般分为三个层次(通常分为A、B、C三层),教室不动,教师不动,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流动到相应的课堂上课。校本课程或社会生活实践班(也包括特色、特长、兴趣班)更多地是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重新编排而形成的班级,有的甚至打破年级界限,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自愿报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总之,分层走班制是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一种打破固定的班级授课形式,按课程内容重新编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及学习程度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进入不同的班级进行学习的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主要特点如下。
(1)指导思想。分层走班制的指导思想不是为应试服务,而是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因材施教,为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提供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它的宗旨是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2)价值定位。分层走班制最初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特点选择课程,解决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但其价值定位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
(3)任务目标。不同层次的班级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每一位学生必须达到标准的最低要求,最高要求不限。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班级情况设计课堂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可以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不同层次教学班完成单元目标的时间也有可能不同。不同层次班级的诊断性测试、形成性测试分开进行,终结性测试统一进行。
二、分层走班制班级的建设
分层走班制班级建设是一个涉及到多部门、多方面协同工作的系统工程,是多个环节的有序运转的最终结果。分层走班制班级建设的基本环节见下表。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
(1)分层走班制的发动。学校成立领导组织,首先对课程改革进行研究,对学生状况和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拟定分层走班的工作草案。然后,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宣传和动员,让学生和家长真正了解,这是在新形势下,探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适合自己特点和程度地全面发展的有益尝试。
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加强与家长、学生的交往和沟通,让学生和家长真正理解学校的工作意图,加强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所有教师都能够充分准备,主体参与。
(2)确定学生所属层次班级。坚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在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学生所属层次和班级。总结开展实验学校的经验,可分为以下情况进行操作:对于国家规定的模块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等,一般多以学生的学习潜力、学习兴趣、教师评价,特别是学生的申请、家长意见为基础,参考学生以往的一年或某段时间的成绩将学生划分在三个差别层次班级里,形成“层次走班”班级。对于校本课程或社会生活实践课程,一般是学生在学校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中,在师长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和社会需要选择班级,一般不分层次。
这个环节的关键是:作为学生,要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校和教师要科学使用学生的成绩档案,对学生自我选择要切实尊重,不能简单地按学生的成绩或学生的智力分班,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教师评价、学生和家长的意愿等综合情况,合理确定学生各科所在层次。分层走班制的实施应该使学生明白,对自己而言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3)确定分层走班制的课程。新课程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国家规定的模块课程,指对学生成长基础和发展趋向等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这类课程的班级是在不同模块下重新组织起来的,学生重新固定,授课教师也重新固定。二是校本课程,主要是满足学生个性与兴趣发展的拓展型及研究型课程,这类课程则是由学校和教师自主开发和提供的,供学生自主选择。三是社会生活实践课程,学生在师长的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以及国家课程规定和社会需要,按照学校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式,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学校课程管理部门统一调度和合理安排这些课程,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保证学生在一个较适合自己的层面上学习。学校课程管理的工具见附表。
(4)落实分层走班的学生成绩评价。坚持以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为底线,不同层次班级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所不同,成绩评价方式也有所不同。基于学生选择分层班级的理念,落实学生选择分层检测评价的措施。改变仅以几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加强平时的学习检测,淡化期中、期末考试,将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课题研究、阅读等评价信息都纳入学习成绩。平时采用分层检测,期中、期末采用诊断性考试。课堂学习效率检测可用作选择分层走班的参考,使学生明确“走班”不是以学习分数为标准,而是以“学有所得”为标准,在任何层面上学习,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
(5)创新分层走班制班级的常规管理。分层走班制的班级是建立在学校原来的行政班基础上,实行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班组建设模式。行政班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集体组织,教学班主要负责对同层次学生的教与学,通过新班级的班委会或科代表来协助管理。实行学生导师制度,每个教师都要一岗双责,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与评价制度,建立学困生提高机制、特长生发展机制、违法违规预警机制、恋爱预警机制、网吧预警机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三、分层走班制班级的优缺点分析
1.分层走班制班级的优点
(1)有利于关注学生差异。学生之间差距十分明显。分层走班制坚持以国家统一的质量标准为底线,各层次任课教师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制定弹性教学进度,让选择较高层次的学生有可能获得更大提高,让选择较低层次的学生也达到最低教学要求为基本原则。通过走班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能力以及兴趣选择课程,选择老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套餐”并从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真正实现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激发其更大的学习动力。以此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特长,弥补传统教育不足的目的。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走班制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激发孩子的兴趣,一些趣味性的学科及延伸类课程又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迁移到学科学习中去。
(3)有利于师生教与学更有针对性。在传统班级里,不同层次的学生同堂听课,教师虽然想“抓两头,带中间”,但常常顾此失彼,一些学生上课听不懂,出现“没事干”的陪读现象。在分层走班制的班级里,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等状况基本相当的学生“走”到一起,便于任课教师确定教学起点、重点、训练计划和培养目标,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一些原来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先前由于学习跟上不,成绩上不来,因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班级里,随着教师教学针对性增强,随着课堂教学气氛更为和谐,师生间的距离被拉近,学生的自信心会增强。
(4)有利于学生学会交往和选择。分层走班制班级打破了原有行政班的界限,使不同班级与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起上课,加强了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交往与沟通;各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实际操作的机会,为学生搭建了锻炼和展示才能的舞台,这对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有帮助。走班制还赋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为他们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提高了自我评价的能力。
(5)有利于学生减轻思想压力,获得平衡心态。分层走班制班级中,学生选择同一个水平班级,同学间差距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及特长提出意向,再由学校结合学生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内容,教师教育针对性强,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会获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受,显然,这一形式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尝到成功的快乐。
2.分层走班制班级存在的问题
分层走班制班级建设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班主任对原来班级容易失控。以前以行政班为单位,班上五十多个学生,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成绩升降,班主任一清二楚,班级管理起来比较容易。实行“走班”后,学生去的班级多,班主任掌握学生动态的难度加大,原有行政班的制度规范严格性、行动行为的一致性有可能名存实亡,班主任失去了对学生的原有监管,从而出现家长想了解孩子情况但班主任答不上来的“尴尬”,班主任也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
(2)部分学生间的知识性、社会性正向影响可能削弱。基础较差班级的学生因为没有学习尖子,不会做的题都不会做,不会答的都不会答,不方便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人为削弱了学生先进同伴示范引领影响力,基础较差班级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好班的,不会读、不会做是当然的、正常的,这样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成绩和思想表现自然而然下滑。一些学生还会产生“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成长进步。
(3)学生流动性增强,班级细节管理困难。比如,走班制学生认为坐的是别人的桌椅,只是上课用一会,自己不是责任主体,容易导致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缺失;于是,经常出现随便在桌子和椅子上乱涂乱画,在座位上乱丢乱扔,临走时还要拧下螺丝或带走他人的学习用具等现象,一节课结束后,整个教室一片狼藉,不利于班级财产管理和清洁卫生的保持。
(4)学生选择课程时可能就易避难。学生的选课常常源于自己的兴趣,然而,兴趣一旦变成任务,同样需要毅力、耐心和艰苦。走班制是有学分要求的,有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好奇心、好玩劲过去以后,为了躲避困难,可能在选课时就易避难,出现凑学分等现象。
(5)任课教师课后辅导困难。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要去别的课堂,再加上不同层次班级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也不能像在原来的班级里能得到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也因此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
(6)教师担心影响个人发展。基础较差层次的班级因为学生知识、能力、学习品质与习惯等原因,讲授内容可能要偏于基础,教学要求也可能要低些。因此,一些教师担心难以产生有质量、有韵味、有吸引力的“精品课”,不愿教基础较差层次的班级,怕因此“沦落”为“差”教师,妨碍教师的个人发展。
四、加强分层走班制班级建设的相应措施
分层走班制班级的缺陷是事实存在的,这中间既有师生、家长和学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问题,也有具体的管理方法问题。解决思想意识问题,需要不同主体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深入理解和学校改革实践者的宣传。本文主要从管理方法上,提出一些做法。
1.强化班级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分层走班制班级以满足个性化要求,发挥班级综合功能为立足点。由于班级的流动性,细节管理的难度比原来的行政班要大的多,所以,特别强调任课教师要树立“人人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全员负责”的新观念;同时要强化学生两个意识:一是要提高自主学习意识,二是强化行政班内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另外还要强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意识,严防出现管理“真空地带”。
2.加强班级管理的组织建设。对于分层走班制班级的管理与组织,目前一般多采取临时班长和课代表制。为教学班配备班干部,每个行政班的班主任要与学科教师充分协商,选定课代表,这样保证每个教学班里都能够有来自不同行政班的课代表。这些课代表是班主任和各教学班之间的联络员,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包括对任课教师的反映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同时负责本行政班作业收交和信息传递工作。同时,要建立行政班里的合作小组,好学生与差等生同在一组,进行优势互补,相互帮助。
3.建立集体导师(辅导班班主任)和个人导师相结合制度。导师制是管理的一种创新。行政班的班主任和教学班的老师分别是这两类班的集体导师,分别担负不同的辅导及指导职责。除此之外,建立学生个人导师制度,一个老师固定地对若干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状态,帮助解决困难,以此作为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
4.加强师生交往互动的渠道建设。一些学校建立的学生周记制是学生向教师反映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很好形式。除此之外,学校的通知栏、电子墙、信箱、电子信箱、BBS等都是加强信息交流的渠道。
5.改进分层走班的工作机制。实践表明,学生基础较差层次的班级不宜过多,班容量也不宜过大。对C班实行小班化教学,这样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精力和时间集中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基础较差学生得到更多的指导。
6.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分层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要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一段时间可以对学生层次作局部微调,使学生层次作双向流动,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变化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力。
7.合理配备任课教师。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学生的学习层次固然有高低,但各层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管理能力等方面不应有差距,特别要避免“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基础较差层次的教学班尤其需要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富有敬业精神和恒心、细心、耐性过硬的优秀教师。虽然各层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应有多大差别,但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明显不同。
8.加强协调管理工作。走班制是涉及人、财、物调配的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的教学处、德育处和后勤处等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行动。
总之,分层走班制班级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鲜事物,也是一个需要长期认真探索的班级建设的新问题。
附:xx中学模块课程和校本课程管理的
3个工具样表
作者系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首先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中英语教学文化性的体现,接着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当前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缺失的现状及原因,最后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及素质教育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文化性
引言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意识作为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此次,“新课标”不仅明确地指出文化意识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而且制订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文化意识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为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文化渗透、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新课程标准中英语教学文化性的体现
首先,20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意识”作为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其中,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
“文化知识”是对中外文化知识的掌握,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文化理
解”是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和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根据交际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根据所处文化环境和和交际各方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各方文化身份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新课标》对“文化”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
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第三,《新课标》首次明确了高中阶段对“文化意识”的分级教学目标。《新课标》第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9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第三、四、六、七级为第二、五、八级之间的过渡级。过渡级别的设置既有利于对各层次教学的指导,又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
修订后的《新课标》既紧扣当今外语教学的最新研究理论也从侧面指出了我国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渗透的现状。文化意识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当前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高中生的学习动机、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现状和高中英语教师文化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的调研,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并不表明培养文化意识在实践中得到真正有效地实施。高中生的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以前相比有所提高和增强,但仍很薄弱。
(一)教育导向是造成师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通过对部分教师及高中学生的走访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中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高中教育依旧是围绕着高考在进行,评价英语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此外,虽然文化意识被列入了英语课程总目标,但在考查中并没有得到较多的体现。相反,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仍是教学考查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现状导致教师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和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课堂上教师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全力以赴地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忽视对相关文化的介绍和引入。在另一方面,调查也表明,课堂正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学生接触文化的机会少,怎能谈得上让他们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呢?
(二)教师文化意识薄弱是造成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客观原因
只有高素质的外语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我们必须看到,即使在当今,在县级以下的学校或是在一些山区学校,受过正规全日制英语专业教育的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占的比例并不高,同时受到各地经济的制约,大批在职英语教师无法及时接受到与相应培训和进修。试想,一个文化意识不高的教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文化意识的学生呢?
(三)教材内容的编排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实行新课改后,英语教材有了较大变
化。
内容上补充了很多形式各样的文化材料,同时也对文化意识设定了分级目标。但是教材在呈现英语国家、生活场景、著名人物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片面性,仍然没有全面地、系统地反应出我国和英语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真正差异。那么,依据这样的材料进行文化教学,是不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
(四)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中国人谦虚、稳重和内敛的民族性格。那么在跨文化交往中,中国人会习惯的按照自己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来进行思维和判断。
总之,笔者认为:第一,中西文化差异始终存在,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第
二,要改善目前高中学生的薄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前提条件是学生具备更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如何丰富学生的相应知识?如何跨越障碍?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堂上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有效地文化教学时刻不容缓也是必要的。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之探析
文化教学是我们高中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使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更具有效性,根据《新课标》中英语文化教学七八级的目标划分,结合教材自身的内容和优缺点,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借助教材内容,融合语言技能训练渗透英语文化
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材扮演着主要角色。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至少有75%的课堂时间是花在教科书上。此外,对学生听说读写等新课程实施技能的训练过程亦是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培养且提高高中生文化意识的关键在于英语教师应利用好现有教材,借助教材内容不失时机的在各项技能训练上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比如在词汇教学上教师不能忽视向学生传授学生在字典中不能查到的词汇隐性的文化信息。以单词drugstore为例,它和汉语中的“药店”并不完全相同。在美语中,drugstore除了卖药之外,还可以兼售化妆品、胶卷、报纸、简易食品饮料等。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汉语和英语词汇在承载文化信息范围的不同。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听前围绕材料进行一定的文化铺垫,降低听力难度;或者对听力材料进行自己的挑选、补充、或替换。如果教师一成不变的按照教材训练,就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但如果通过视频、原声对白、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体会异国的社会风貌。在口语教学上教师要让学生模拟真实情景,把对话放在具体的语用背景下,并有针对性的介绍相关的文化因素。问候、电话、赞美、讨论等这些不同的交际话题无不渗透着中西文化的异同。所以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训练学生口语的机会传递文化信息。
同样,在语法教学环节,很多老师认为这块是没办法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其实不尽如此。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不同语言语法体系的独特性。汉语讲求意合,以表达思想、情感为主;英语讲求形合,注重形式联系。
英语阅读训练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学生用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英语材料的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中熟悉英语文化和语言习惯的过程。阅读技巧的提高也是建立在对文章文化背景理解的基础上。
因此,英语教师不仅应训练高中生的阅读技巧,如,略读、精读、猜词等,同样也必须将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技巧训练相结合。只有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学生也能更准确的把握文章内容。为此,阅读课上,教师应充分让学生享受阅读,增强师生、生生互动。如,配以图文的背景介绍,一小段电影视频等,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字中的乐趣。
(二)创设课堂情景,还原真实西方文化氛围
环境总在隐性的影响语言学习。一个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能对学习者产生良好
效果。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人们有着大量在课外学习和运用母语的实践机会.不同于此,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课外很少有机会和外国人交流,所以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实践英语的主要场合。因此,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教材内容,进行各技能训练,也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西方情景,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语言和文化的熏陶。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小游戏、赏析歌曲、笑话等;也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开展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活动。高中课文中涉及了数目不少的课本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性的课堂交际。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的技能训练,也在真实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三)结合各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进行英语文化教学不仅要让师生利用好课本,各学校也要根据自身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使课堂上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传授更有系统性,使学生更有学习英语文化的氛围。开发校本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积累,收集相关文化信息,并结合学情进行。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各学科高一高二年级均开设不同专题。比如届学生在高一时选修了如下课程:美国乡村音乐、广告英语、走进欧洲、英文经典电影赏析等。由于题目大,涉猎到各领域,包含的国家多。每次备课教师都应该细致深入,这样所用时间往往是课堂教学的3倍多,但这种利用校本课程进行文化教学的效果颇佳,会增强学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四)利用好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文化知识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也是他们文化知识获得的重要手段。高中阶段学校都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个课程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师生共同构建课程内容。因此,这种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尤为合适。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英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始,班级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有关文化的话题,比如,希腊神话与习语、欧美“吉祥数”初探、欧美禁忌习俗、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等。各组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刊、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对比等,直到最后写出小论文或以课件方式进行展示总结。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五)举办多种英语活动,创设校园英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课堂氛围一样,亦是学习英语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和英语教师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英语活动,让校园洋溢着英语文化的氛围。以笔者的学校为例,外教会主讲一些文化讲座;每年举办英语游园活动、英语竞赛等;各班级会举办一些庆祝西方节日的晚会等等。这些丰富的活动能让学生学到很多课堂上没有的文化知识,是课堂教学极好的延伸和补充。
结语
伴随着文化教学在高中进一步的深入和落实,教学中必将出现更多的问题,但是只要广大师生都能转变对文化教与学的态度,都以宽容、热情之心不断实践,集思广益,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之路定会呈现越走越宽阔的新景象。
参考文献:
[1]Sapir,Edward: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NewYork:Harcourt,BraceandCo.1921.
[2]Scarcella,R.C.andOxford,R.L.:TheTapestryofLanguageLearning.Boston:Heinle&HeinlePublishers.1992.
[3]Seelye,H.N.:TeachingCulture.Lincolnwood,II:NationalTextbook
Company.1985.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6]李清源、李晓慧:“跨文化视野下英汉称谓用语之差异比较”,《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一、素质教育的大背景
记得蔡元培曾说过:“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专为将来。”教育的使命是让人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一个教师没有丰富的学识,没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很难想像他如何来履行使命。
我们所处于的这个时代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之快使人感到学习起来感到力不从心,传统中知识型学习已非今天形势所适应。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当代来讲,除了传统的任务外,还要担负起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观。那么,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这个环境下,素质教育引进国门。何为素质教育呢?虽然各种关于素质教育的诠释歧义不少,但其基本内涵都包括以下三点:A、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B、发展学生的个性;C、学生的全面发展。似乎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一言以蔽之,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即今之所谓素质教育。
无疑,要有效地实行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目前的研究和初步的实践探索,我觉得主要还是从“管理”开始着手,建立起一个民主班级体,转变以往应试教育的观念,切实从发展学生的角度出发管理班级体,这才为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做好铺垫。
二、营造一个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班级体
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同样,“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级体”。每个班主任都有其带班理念。当然,工作侧重点不同,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每个学生
都想成才,这就需要为他们设计好一个他们实现梦想的舞台。离开了环境,任何的努力都是苍白的。那么,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就是为他们创建好一个可以让他们成才的环境。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化,在教育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在教育管理中,也掺进了不少新元素。要适应当今教育形势发展,在新环境中培养学生各种综合技能,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从传统教育管理中跳出来,形成一种全新的班级管理理念,这种理念要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更多的人文精神。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应该为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营造好一个大环境。
那么,在具体的做法里面,班主任们应该更注意“软环境”的建设,充分启动学生内部活动,变学生“管理我”为“我管理”,从而达到学生人格管理,要每个学生按照班主任的思路进行考。作为一个班级体,没有潜力和创新是不行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管理上人性化,使到学生都愿意为这个班贡献自己一份努力。那么,班主任们首先就要承认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有不同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班主任不应该单纯地以学生犯错误来评价一个学生。有的班主任往往忽视了这点,把犯错误的学生看成“坏学生”。这样,不仅严重伤害了学生自尊心,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严重伤害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这样何谈建立素质教育大舞台。
三、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在这方面学校每学年举行的文化艺术比赛,社会实践调查,学生专才大赛等等。这些都是很好提高学生素质的举措,也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这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能动作用,锻炼了学生亲自动手能力,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是一些有益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益于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都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作为班级管理的引导者,班主任也应该在具体问题
上予以一定正确的引导。毕竟现在来说,家长对素质教育还不是十分了解,对这些比赛可能有抗拒情绪,认为学生学习好就行,不许搞太多活动影响学习,表现在家庭舆论上给学生一定压力,不允许学生参加这类型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积极鼓励我班上的同学参与这些活动;另一方面,我发动其他家长群体的力量,通过谈话,交流,事例论证等等争取不支持工作家长的支持。这样,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挥,使得学生在全面发展方面得到保证。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我们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也承认学生个性特长,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课外活动都能体现一种不同的气质,体现每个学生所特有的能力,班主任在这个时候要观察到,要放大这种气质,这种能力,这定会在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带来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从当学生角度来看,当学生在不经意中发现原来班主任是默默地观察着他的时候并在不断为他们创造成功机会时,内心所产生的感动油然而生。我们可以想像带着这种感情学习的`学生,效率能不高吗?
四、以激励赏识性教育代替传统的班级体管理
这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人性化”管理的班级体就其本身而言就是要求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鼓励,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飞跃。充分肯定每个学生,这只是个观念问题,其具体操作就是以一种赏识性去看待每个学生,尽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放大。在学生角度来思考这就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建立起自信的一面,在更高层次中审视自己的学习能力,以一种成功者的心态去看待学习、生活和待人处事。
当学生重新认识自我的时候,其内心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将会在每个学生心中形成一种自豪感,当这种自豪感升华成一种自我约束力的时候,那么班级管理就变成成一中互动过程,班主任和学生是一种和谐的统一。以前令班主任头疼的芝麻绿豆小事在这时已经由学生完全自主处理了,学生已经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闪光点去发扬光大,当他们习惯自强自律时,班主任就可以从纷繁而琐碎的小事跳出来,如斯反复,达到“双赢”,这正是一个优秀班主任所追求的境界。
合理、正确运用赏识教育可使学生在轻松、自信、快乐的氛围中增加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对学习的欲望,自觉钻研探讨各种学习问题,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事半功倍的获得大量对自己、对社会有益的新知识。
最好,要提一下的是:学我们必须做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而我们的赏识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我们的批评必须是建立在赏识的基础之上,在赏识的同时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用爱心、用感恩的心态去对待面临的问题、最终又用平常的心态去面临结局;这样通过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更能经受挫折。
结束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1年多了。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面对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二、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俗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化学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化学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必修本第一册中的“物质的分散系”一节的新课引入中,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时进行如下设计: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均
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
悬浊液:(如:泥水)不均
一、不稳定、不透明 和学生一起总结: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
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
-7教师进一步指明: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m
-9-7-9的分散系作浊液;10~ 10 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 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三、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四、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必修本第一册中的“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成败。教师在阅读实践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日常教学必须有目的、有步骤地给学生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语言规律告诉我们, 学生必须吸收相当的语言材料和拓宽知识面, 才能具备英语的阅读能力。为此, 在阅读之前, 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是教师应教会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步骤: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在平时的训练中, 尽可能地训练学生快速阅读, 以便在考试中, 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抓住文章的内容, 学生的阅读速度与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完全成正比, 学生的快速阅读只有通过平时训练才能实现。学生在阅读时, 不要读出声, 遇到生词也不要停下来, 要学会以短语为单位一眼就看完整个句子。阅读一个长句要尽可能地记住更多的信息。这样, 在考试时才有充裕的时间, 才能更快、更准确地通读全文, 理解全文, 选出正确的答案。2.指导学生抓住中心。一般来说, 记叙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是文章的重点;而论说文的第一段或每段开头的第一、二个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的意图或全文的概述都在这儿体现, 因此要特别注意, 彻底理解。3.指导学生学会猜测词义。猜测词义是根据生词所在的上下文的内容以及构词常识揣度该词含义的一种阅读能力。若要具备这种能力, 在平时阅读时, 就要避免频繁地查阅词典。而猜词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根据生词所在的上下文的内容猜测词义;根据生词的结构确定词义, 有时两种方法可兼用。如遇人名、地名或其他专用名词等, 可把它当作简单的符号。这样, 在考试时, 就不会因为不认得个别单词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与答题。4.指导学生领会作者意图。文章中人物的性格往往集中表现在语言上, 从语言中能辨别人物性情、文化素养、态度、心情、品行等。在一些文章中, 作者往往流露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情绪。在阅读时, 要在理解全文全部事实的基础上, 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态度, 根据作者意图答题。5. 帮助学生辨认图形和数据推理。阅读的另一重要技巧就是辨认图形和数据推理。在英语中, 非词语所表达的信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帮助。图式理论认为, 任何语言信息 (口头的或书面的) 本身并无意义, 它仅指导听者或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知识结构恢复或构成意思。阅读理解首先是文字信息的输入, 然后读者在自己大脑存储的信息中寻找能够说明所输入信息的图式。如果读者能够捕捉并利用这些信息, 大脑中的相关图式就会被激活, 从而有助于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再次是教师在阅读方面, 备好课, 多设计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并为他们创设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 以便提高阅读效果。
二、设置多样化的阅读形式
产生兴趣是学好的第一步, 英语阅读亦如此。传统式的阅读教学方法往往是字字讲解, 句句“开花”, 层层设点, 步步“设访”, 只讲战术, 不讲战略, 调配适当, 缺乏统筹, 这样的教学方法造成“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故难以诱发学生的兴趣。如今新教材在诸多方面弥补了旧教材的不足, 尤其在阅读方面严格限定, 必须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教学, 才易吸引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内容和不同体裁, 适当地讲解一些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兴趣和欲望。
在此教学过程中, 教师“因势利导”以分段阅读法, 适时变换阅读方式。首先教师按两部分的知识脉络叙述, 然后再听录音带, 给学生几分钟体味准备, 再让学生按要求复述。有的填空, 有的完成句子, 有的用相同的句式解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步步有新意, 时时出奇趣, 从而产生并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活泼、紧张的语言氛围中既练习了口语, 又了解了文章内容, 收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三、选择贴近阅读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
如果说采用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是阅读方式的整体构思的话, 那么选择有价值的阅读问题便是就阅读的局部而言了。怎样选择问题呢?简而言之, 犹如指挥员运筹帷幄一般, 动一番脑筋, 下一番功夫, 使之能举一反三, 以一当十。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阅读问题, 必须具有准确性、针对性, 力求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阅读效果, 使之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如:高中英语“The land down under”中“Reading”可提问学生 (1) How large is Australia? (2) When was Australia founded? (3) What is the capital of Australia? (4) What does the Australian flag look like?What do the symbols on the Australian flag represent? (5) How is Australian English different from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这些问题摆在学生面前, 限定时间进行阅读, 学生便怀着极其迫切的心情阅读, 再对比分析寻找答案, 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四、利用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而课文中的文章可谓做到了“精益求精”, 都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阅读材料。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文材料, 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课前限时预习课文。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写出文章大意, 必要时就学生理解的情况进行讨论, 让学生逐步形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2.课堂上巧设疑问。教师在课堂上就课文内容提问, 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了解。例如, 在高中英语Disabilities“Reading”中提出问题: (1) Do you know anyone who is disabled?How does he or she deal with thedisability? (2) Do you know of any famous people who are disabled?What do they do? (3) Should disabled students be allowed to go to university?Should they get any extra help? (4)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way society views disabled people has changed. How has it changed and why?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讨论, 就能较好地理解本文的大意。
3.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各种有关阅读方面的习题, 定时、定量让学生完成。如: 高中英语That must be a record! “Reading”要求学生在阅读后, 快速完成此题:Match each of the sentences be- low with a paragraph in the reading.
A.TheGuinnessBookofWorld Records is popular because people enjoy reading about strange facts and exciting achievements.
B.The editors of the book collect all the records and put them into different groups.
C.Sir Hugh Beaver decided to write the book as the result of an argument with a friend.
D.Even though the records themselves are amazing, the stories of the people who set the records are often even more interesting.
E.A new Guinness world record will only be accepted if it is safe and has been done according to the rules.
F.There are so many Chinese world records.
五分钟后给出答案, 一个学生一句:
A~Para.5 B~ Para.2 C~ Para.1 D~Para.4 E~ Para.6 F~ Para.3
通过这类习题的训练,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探究要讲求实效和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强调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可以归结为两个,一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更快、更好、更深入地学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二是科学探究本身也是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反复探究中学会怎样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培养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基于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选择应用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时,要讲求实际效果和具有探究的意义,即一方面要能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会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从而培养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积极的作用,不是为了课堂教学有新课程理念而进行随意的探究,比如高中物理必修中位移、速度等一些概念,用接受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非常简洁明了,也易于掌握,再加上几个题目练习,可以使学生完全掌握,因此没有必要花时间去探究,如果去探究了,教学效率也不高,达不到以上的目的。
二、探究不等于动手做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许多物理规律都应该由实验得到或者可以用实验去验证,但不是所有物理规律都可以由实验得到或验证,科学探究的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搜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只要包含了科学探究的若干要素,但不包含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也是科学探究,一些规律的推导,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包含有探究的要素,因此,都具有探究性。
比如,学习过重力势能后,让学生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应用弹力做功和势能的变化关系来设定探究方向,通过分析弹力做功与重力做功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猜想弹性势能和弹力,弹簧形变间的关系,通过计算弹力做功来求解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分析论证的过程,因此,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过程。
总之,我们可以在各种形式中去探究,不一定局限在实验中进行。
三、探究过程也要严格遵循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要严格遵循科学研究方法,比如在实验中进行探究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条件进行,查阅参考资料要具有可靠性等等,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课堂气氛活跃而探究,在具体探究过程中,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但不是没有规矩随意去做,对出现的错误要正确评价和指正,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和教学的实际意义。
例如,在本次观摩中其中一位老师利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教学,该教师将全班分成六个组,前三组做相同质量,不同拉力情况下加速度的大小实验,另外三组做相同拉力情况下,不同质量的情形,实验结束后,将前三组结果和后三组结果分别加以对比发现,实验的结果出入太大,根本无法对比,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最后老师也觉得出乎意料,用误差太大来概括实验数据的无法对比性。
在本实验中,不难看出三组独立的实验,无法保证实验条件一致,那么得到的实验数据本身就没有可比性,显然不是误差太大的原因,因此不能归结为误差了之,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甚至认为实验随便怎么做都可以。
四、探究不一定全在课堂内,可以在课堂外
不管在什么形式下,只要能够实现探究性学习的两个目标的都可以进行探究,因此不必要一定在课堂内进行,比如可以给学生以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完成,在许多实验方案往往不止一种,不一定全在课堂上一一归纳,可以在课前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这样也有利于在课堂中能够顺利、按时地完成实验,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有多种处理方法,以初速为零在相等时间内求位移直接比较位移;在相同位移下比较时间;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等,以及数据处理方法,还有在逐差法中如何可以节省时间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外进行探究,不管完成的效果如何,只要去做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究过程。
五、不要强求某一节课是探究性的课,而要在不同地方对值得探究内容进行适时探究
在组织教学时不要强求某一节课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课,我们要寻求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或者实验等进行适时探究,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I《自由落体》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应用探究性学习来分析自由落体和哪些因素有关,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了猜想、假设、实验、结论得出过程,是一个很完整的探究过程,而在这节课中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处理相关问题时,就没有必要进行探究性学习了,总之,我们应积极寻求具有探究意义的内容适时进行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探究】推荐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究10-08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07-27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11-13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课07-05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11-11
小学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感受11-09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资源11-09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10-12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