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选8篇)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构建有效性课堂成为了各阶段、各学科的教育重任。课堂有效性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理念,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构建有效性课堂,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本文通过简述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在课堂中应用互动式教学等措施,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师构建有效性课堂提供借鉴,从而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82-02

前言

有效性教学是指:学科教师花费较少的时间、精力、物力,并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中学地理教师首先要明确“有效性课堂”的基本特征,即明确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等。其次,中学地理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和谐、民主、互相尊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做到与时俱进,立足于当前时代的发展状况,进而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方面,以身作则,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时代接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其中包括:

其一,偏向知识教学,忽略能力培养。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中学地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其二,教学方式单一化。当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给学生,不关心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而学生一味的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心中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且灌输式教学使中学地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2]。

其三,教学手段单一化。当前,有部分中学地理教师无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价值,还在沿用“黑板教学”,导致教学课堂氛围枯燥,无法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阻碍了有效性课堂的构建。

其四,教学理念滞后。尽管有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引入了新课程理念,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时难以全部摆脱,导致当前的中学地理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依凭,不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

其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中学地理的评价体系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导致对学生的评估缺乏全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针对性进行教案设计实施教学计划

构建有效性教学课堂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易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3]。为此,首先,中学地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并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避免无效教学现象出现,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中学地理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承受力设计教学方案,以便学生充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自身地理素养。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针对每个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地理知识来设计教学方案。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时,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并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注意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注意这是“高中地理”,注意不引入高难度的教学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针对这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突破,牢固掌握地理知识。

三、深入浅出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是指,教师立足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应该设置具有弹性的教学目标,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在学生中存在基础差、学习反应慢的学生,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兼顾这些学生,为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效率[4]。而针对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中学地理教师要为其设置具有延伸性的教学目标,挖掘这类学生的?W习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旅游资源”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计划。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并指导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旅游方面的意义。而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在此机床上还要了解和分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性,并能根据其特性进行旅游资源分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二者的基础上能分析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四、课堂实施互动式教学

1.抓住学生注意力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容易受到学生的忽视,因此,要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地理的魅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5]。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另一方面,能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引用近期发生的自然灾害报道,将其作为导入语,导入教学内容,这样贴近生活的报道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教学模式,以提问――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除此以外,中学地理教师还可以在课前推荐学生看关于自然灾害的电影,如:《唐山大地震》、《后天》、《2012》、《末日崩塌》等,以便在开展教学活动之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之间进行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一方面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索;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也能从讨论中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除此以外,小组与小组的讨论,可以整体提高班级学习效率,使学生处于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从中感受讨论的魅力,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探究内容,探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工业发展条件等对工业分布产生的影响[6]。然后,学生根据分配的探究内容进行组内探究,小组成员将各个因素中影响工业分布的原因进行分析陈列,小组讨论后进行小组之间的分享和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讨论中掌握教学内容,并通过小组交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班级交流互动中掌握地理知识,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3.教师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提问

学生在讨论中,由于讨论角度、讨论方式等的不同,其得到的结论也个不相同,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可以通过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提问的方式,为学生的讨论指出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讨论效率。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时,为了探究我国出现荒漠化现象的原因,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而在分组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可以分为几类?”当得出:分为人为原因与自然原因的结论后,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然后,针对每个小组负责探究的原因,还可以提出问题:“针对造成荒漠化的原因,能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学生在进行原因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也学习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且学生在探究原因时还可以巩固以前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使全体学生都能分享讨论成果,学习地理知识。

4.联系课本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构建有效性课堂的目的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联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课堂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绘制插图,一边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一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7]。例如:在进行“七大洲面积比较”教学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东叔剪辑插图,并将剪下来的各个部位标出名称,然让学生将剪下来的部分再拼接成原图。这种剪辑的方法,能让学生记住插图中结构的位置,使学生牢固掌握七大洲在地球的位置。另外,中学地理中有部分插图是单角度一维的,缺乏空间感,不易于学生理解插图中的地理位置关系。中雪地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将抽象位置具象化。

5.布置任务,学以致用

由于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中学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给学生针对自己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一方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另一方面,有助于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再如:在学习“锋面气旋”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天气预报,然后给出图示,让学生学习做“天气预报员”,一方面,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发展自我。除此以外,将作业任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中学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必须看清当前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现状,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其次,中学地理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中学地理教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承受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整个班级体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实施互动式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导入教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开展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针对学生讨论的结论进行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联系课文内容,开展实践操作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布置相应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2

本次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受英语高考改革的影响,英语教学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包括教学目的的回归、教学内容的回归、教学途径(模式)的回归、教师角色的回归。

本文着重分析中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回归,即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英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中学英语教师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仍然是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中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回归是为了让其在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种回归是让教师改变权威者、领导者的角色,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引导和协调,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反思,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学英语教师角色回归的必要性

(一)社会大变革呼唤中学英语教师角色回归

在互联网和知识经济时代,行业的竞争和国家的崛起都需要创新。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创新才能改变中国,只有创新才能改变世界;创新需要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而培养人才需要教育,只有教育创新才能造就具有创新精神、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而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推进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创新必将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更新、更全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角色回归。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只有将传道、授业、解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才能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二)英语教育改革呼唤中学英语教师角色回归

实践证明,我国目前的英语高考模式与中学英语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不按语言教学规律教学,只教书不育人,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性学习,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全球范围的教育创新的兴起,教育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中学英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高中英语改革下一步的核心任务将围绕“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育部2014)。我国在中学开设英语课程是为了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为他们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奠定基础,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育部2012)。

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有好的中学英语教师,才会有好的中学英语教育。中学英语教师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原则,遵循英语教育规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将学生从“一条道路”“一次考试”“一种教学”“唯分数论”中解放出来,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五个回归:从升学本位走向发展本位、从面向少数走向面向人人、从知识教育走向全面教育、从同质发展走向个性发展、从规制发展走向自由发展,让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贯穿于整个中学英语教育,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在英语方面得到最大发展(干劲2016)。

(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呼唤中学英语教师角色回归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的教学特点:既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又缺少精通英语的师资,学时分散,缺乏使用平台,难以摆脱母语的影响。在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是中国人,缺乏一定的英语素养,难以摆脱汉语及其文化的影响,不能凸显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只有英语教师角色回归,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李庭乡(1983)在《英语教学法》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材料,具有用英语初步交际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开发学生的才智。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2014)指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技能,让他们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二、中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回归

(一)中学英语教师是传道者

随着中学英语课改的实施,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担任“传道者”的角色。中学英语教师的“传道”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的构成规律及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是通过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渗透。中学英语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递国家法律的使命,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以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成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公民;中学英语教师还担负着向学生传递国家和社会传统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使命。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部2012)。同时,英语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学习,获得外国文化知识,理解外国文化内涵,比较中外文化异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

(二)中学英语教师是授业者

“授业者”是指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中学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教育部2009)。中学英语教师要按英语课程目标级别进行教学,在我国,从小学到高中,英语课程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目标分为九级,初中阶段七至九年级要分别完成三、四、五级目标,高中阶段必须达到七级目标,提倡高中学生达到八级和九级目标。

1. 中学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知识

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才能发展英语语言技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要“博”,即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英语语言知识,培养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英语语言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就中外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社会交往、兴趣爱好、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语音、语调自然流畅,用词准确且无语法错误。

2. 中学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语言技能

英语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教育部2009)。语言技能是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并赏析表达意义的手段,有效传递意义并进行人际交流。

(1)通过听和读建构学生理解的技能

课堂是学习英语的主渠道,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让学生从听懂课堂用语开始,逐步增加听力素材的难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英语听力训练和建构学生的语言理解的技能;英语教师要创新英语阅读教学训练形式,应用数字化在线教学平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如:童话故事、欧美风俗、社会现象、重大事件及新闻人物等,布置在线课文同步朗读、精读与泛读作业,建构学生的语言理解技能。

(2)通过说和写建构学生表达的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中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设置语言情境,选择适当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开口并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口语训练,如:开设校园英语角,创建英语之家QQ群,组织英文歌曲比赛、课本剧表演、朗诵会、小演讲等建构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学生进行听后写,将听到的主要内容写在本子上;学生进行说后写,把对话改写成一段短文;学生进行读后写,写重点句子、写感兴趣的段落、复述课文、写读后感等,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3. 中学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其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 中学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发现、欣赏学生的独特性,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帮助其树立自信心,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品格;使学生增强爱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5. 中学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自我需要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教育部2009)。中学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自我需要的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并有效地使用适合自己的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中学英语教师是解惑者

“惑”是指困顿、迷惑,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教师要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

教师肩负帮助学生找到最有效学习方法的重任。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指导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应通过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式的英语课程的学习,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生命,走进学生的心灵,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主体和受体都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学英语教师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激励学生的人生信念,通过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人生追求,通过课堂管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叶澜2001)。中学英语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陶冶学生的情操。一方面要以教师职业美升华其性情,另一方面要以教师职业美塑造学生的人格(叶澜2001),将学生的个人兴趣与未来自我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

中学英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主要指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能辨析外国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通过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结束语

中学英语教师为文化的传播与知识的创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互联网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教育创新和教育竞争如火如荼。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将围绕“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展开。随着英语高考改革的实施,英语教与学的过程必须重新建构,这就使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新的教师角色应运而生。然而,教师离不开教书育人这一根本角色,这是时代发展赋予教师的本质角色中的应有之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并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反思,牢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教师是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更确切地说,中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回归,回归的是师爱与责任,回归的是真善美。中学英语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促使其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根据高考改革方案的教学目标要求,指出英语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分析中学英语教师角色回归是社会大变革、英语教育改革、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特点的必然举措。从中学英语教师应当担任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等三方面,分析中学英语教师如何通过角色回归,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我需要的学习策略,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英语教师角色,回归

参考文献

干劲.2016.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N/OL].http://www.sceea.cn/Html/201604/Newsdetail.

龚亚夫.2014.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N/OL].http://edu.qq.com/a/20141204/000428.htm.教育部.2009.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201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N/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

李庭乡.1983.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8.

万玉凤.2016.19省市高考新方案落地,都有哪些门道?[N/OL].http://www.cssn.cn/jyx/jyx_zdtj/201604/t20160426_2983749_4.shtml.

新高考背景下浙江地理教学新变化 篇3

关键词 生物教材  二次开发  组织流程  策略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由此拉开了高考改革的序幕。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上海、浙江将成为高考考试招生试点地区。9月19号,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对外公布。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地理学科作为高考科目之一,也必然受到改革浪潮的冲击,为顺应新的高考改革要求,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也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一、教学对象的变化

在高考改革前,地理作为一门高考必考科目,是文科综合的重要组成科目之一。业界有这么一句公认的话:“得物理者,得理综;得地理者,得文综”。管中窥豹,足可见地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在新公布的高考方案中,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这七门课中任意选取三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这个重大的调整,势必给地理老师的教学带来重大影响。根据学校的摸底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选考科目报名人数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政治、信息技术。由此可以预见的是,地理教学的对象势必会有一定数量的减少。地理老师有可能开启“导师制”模式,即一个地理老师带几个或十几个选考地理学生。地理教学的对象势必会有一定数量的减少。当前,不同的学校选考地理的人数比例也不一样。地理教学对象多少因校而异。

二、教材的变化

地理教材仍然沿用湘教版必修和选修课本。《地理教学指导意见(2012版)》和《地理学科指导意见(2014版)》(简称12版、14版)均分为上、下两篇,按模块编写,各模块又以章节为单位。从上篇必修模块来看,二者的教学章节完全一致,包括三本必修书本《地理Ⅰ》、《地理Ⅱ》和《地理Ⅲ》。但是,从下篇选修模块来看,12版有四个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14版包括选修Ⅴ《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Ⅵ《环境保护》两个模块。而从实际操作来看,12版是由教育厅从四个选修模块抽取两个模块作为1B模块(18选6自选模块)的构成内容,针对全体高考考生,而14版则是明确将此两个模块作为高考选考的加试内容,只面向地理选考考生。

三、教学课时的变化

1.必修模块

12版和14版指导意见中高中地理学科必修学分的三个模块均为《地理Ⅰ》、《地理Ⅱ》和《地理Ⅲ》,共6个学分,108课时。但是,具体到每一章内容时,课时有所调整,详见表1(见下页)。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第一,三本必修的总课时数没有任何变化,仍然是36课时;第二,图中带★部分为变动较大地方,主要是《地理Ⅰ》第一章和《地理Ⅲ》第二章,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断,这两部分教学要求也必定有所调整。

2.选修模块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由于14版只包含两个选修模块,且只面向地理选考生,而12版本包括四个模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挑两个模块作为当年高考的1B模块(18选6自主模块)的两个组成部分,且面向全体高考考生。关于选修模块的具体差异,详见表2。

表2  12版和14版选修模块课时数量对比表

注:上述表格中0课时为选学,不做考试要求。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如下结论:地理Ⅴ《自然灾害与防治》是有小变化的,主要集中在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虽然总课时数不变,但是不同章节的课时安排略微有所调整。

四、教学要求的变化

1.教学要求的具体变化

12版的教学要求以节为单位,分为“基本要求”、“发展要求”、“说明”三部分,提出学生学习中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帮助教室把握教学尺度。其中,“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学习中必须达到的要求;“发展要求”是部分学生在学习后可以达到的较高要求;“说明”是对教学深度和广度的界定。

14版的教学要求具体描述如下,上篇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及“说明”,其中,“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模块学习应达到的要求,为学业水平考试必考题的范围;“发展要求”则是部分学生模块学习能达到的较高要求,列入高考选考加试题的考试范围;“说明”是对教学深度和广度的界定。而下篇限定性选修模块按章节提出地理科学相应选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和说明,并提出指导性建议,供教师参考。其教学要求列入高考选考加试题的范围。

从上述的12、14版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来看,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首先,12版、14版的基本要求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而关于发展要求的表述则差异较大,12版将发展要求列为部分学生(文科生)的学习要求,属于高考范围,14版发展要求直接列为高考加试题范围。其次,14版明确将选修模块列为选考加试范围。最后,针对每一章节的具体教学要求也是存在不少差别的,详见表3、4、5。

表3  12、14版教学指导意见关于各章节教学要求

差异对比表(地理Ⅰ)

(注:“√”表示要求一致,“×”表示要求不一致)

从表3我们可以得知:

第一章变动最大的在第三节,将12版所有的5个基本要求变为14版的发展要求,列为选考范围;12版各节均有1条发展要求,14版则均已删除。

第二章第一节将12版的发展要求“能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直接变成14版的第四条基本要求,第二节没有任何变动,第三节9条基本要求中8条是一致的,12版第7条“理解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变动为14版“理解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对世界气候类型的影响”;12版的1条发展要求是“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而14版两条发展要求是“运用天气形势图,分析常见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和“分析某地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第三章唯一的变动在于12版比14版在第一节多了两条发展要求“能依据有关信息,读环境变迁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进行论证和探讨”和“能恰当地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有关案例”。

第四章基本保持不变,唯一的变动在于第一节发展要求由12版“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典型的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作出正确分析”改为14版“结合实例,分析聚落对交通线路分布于地形的关系”。此外,12版第三节比14版多了1条发展要求。

表4   12、14版教学指导意见关于各章节教学要求

差异对比表(地理Ⅱ)

(注:“√”表示要求一致,“×”表示要求不一致)

从表4可知:

第一章基本保持不变,唯一区别在于12版第二节多了1条发展要求。

第二章的主要变动在于:第一,14版第一节多了两条发展要求“结合城镇的空间布局特点,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和“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第二,12版第二节多了一条发展要求。

第三章的唯一区别在于第一节,12版多了一条基本要求“理解区位条件变化对产业活动布局的影响”和一条发展要求“用因地制宜的产业布局原理,分析某地区产业的地域差异和空间集聚概念”。

第四章最大的区别就是第一节和第四节均把12版的发展要求变成14版的基本要求,第一节发展要求“能结合实例,简要说明某一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改为14版第四条基本要求;第四节发展要求“能够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实际案例”改为14版第四条基本要求。

表5  12、14版教学指导意见关于各章节教学要求

差异对比表(地理Ⅲ)

(注:“√”表示要求一致,“×”表示要求不一致)

从表5可知:

第一章的唯一区别在于第一节和第五节关于发展要求的描述,12版和14版是不一样的。首先,第一节12版“学会认识大洲的一般方法”,而14版“阐述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会认识大洲的一般方法”;其次,第五节12版“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影响”,而14版“理解区域合作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的区别主要是两点:第一,第三节内容发展要求的描述略有差异,12版的描述是“能借鉴和运用田纳西河流域整治的经验,对某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而14版的描述改为“结合实例,对某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第二,第六节内容在14版直接归为选学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第三章的唯一变化在于14版第三节多了一条基本要求“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新时代”。

2.教学要求的变化特点分析

(1)发展要求和基本要求互换,教学难度转换。关于发展要求和基本要求互换主要体现以下三处:①地理Ⅰ第三节将12版的5条基本要求换成14版的发展要求;②地理Ⅰ第二章第一节将12版的发展要求“能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直接变成14版的第四条基本要求;③地理Ⅱ第四章第一节和第四节均把12版的发展要求变成14版的基本要求,第一节发展要求“能结合实例,简要说明某一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改为14版第四条基本要求;第四节发展要求“能够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实际案例”改为14版第四条基本要求。从上述三处来看,有的内容将12版发展要求转化为14版的基本要求难度增加,有的内容将12版基本要求转化为14版的发展要求难度降低。

(2)新增要求,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侧重应用能力,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新增加的内容更多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体现时代性。例如,地理Ⅰ第二章新增加的发展要求“运用天气形势图,分析常见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更加侧重于应用,而地理Ⅲ第三章第一节新增的基本要求“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新时代”,则体现了时代性。

(3)发展要求数量减少,基本要求数量基本持平,基本要求难度略有增加,总体难度下降。

根据上述对三本必修教材的分析,整理出表6,加以论证。

从表6来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就发展要求而言,14版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的发展要求相比于12版均有下降的趋势,而三本必修书本的发展要求的总量由42条减少为34条,有的要求直接删除,有的发展要求则直接放入了基本要求。第二,从基本要求来看,三册必修书本的基本要求从12版132条到14版的127条基本持平,但是由于有些章节直接把12版中的发展要求纳入到14版的基本要求,因此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本要求(全体学生)的学习难度。然后,从全局来看,由于将12版地球运动的5条基本要求转化为新增加的发展要求,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征为后续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即可,整体难度是有所下降的。

五、教学内容的变化

从对教学要求的分析来看,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所减轻。教学内容的减少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全体学生而言,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量减少,主要表现在:第一,地理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不作为学考要求,只作为选考加试题范围;第二,地理Ⅲ第二章第六届《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作为选学内容,不作考试要求。新的高考已经正式拉开序幕,对于2017届考生而言,适应新的考试要求是当前的迫切工作。

经过对12版和14班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对比来看,浙江地理教学要求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对象(学生)数量有所减少;第二,教材基本保持不变,选考地理考试范围新增选修内容,考试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扩大;第三,教学课时总体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具体章节有所调整;第四,对全体学生而言,部分章节基本要求提升难度,但总体难度下降,且教学要求更加侧重于应用,需要提升应用能力,关注地理新发展;第五,对全体学生来说,教学内容有所减少。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4

{转载} 摘要:针对未来新高考制度下高中政治课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从智慧魅力、节约科学、点燃绽放三个层面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阐述了应对策略。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未来高考考生总成绩将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这就意味着政治学科将退出高考科目,考生只参加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如何应对高考的这一新的挑战,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打造高效课堂,就成了摆在每一个高中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教师、课堂、学生等方面谈谈新高考制度下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智慧魅力 1.教师要有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笔者认为,要做智慧教师,就必须善于积累和反思。

作为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所教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更需要长期的积累。这种积累包括知识的积累、素材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等各个方面。

知识的积累要靠不断地学习和课堂实践,可以通过读书、学习、培训等途径完成。素材的积累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讲座、读书„„

经验的积累主要就是在实践中进行了。亲身的教学实践可以积累经验这是毋庸置疑的,此外,笔者还特别主张观摩听课,从中得到经验或者总结教训,不断积累,不断提升。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讲的就是人需要常常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的主要途径就是坚持写教学日记。

在积累和反思中,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逐渐提高,课堂的高效也将不断凸显。2.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做学生喜欢的、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十分重要。有人格魅力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自我定位,有自我追求的教师。正确自我定位的老师显诚实,不断自我追求的老师有活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喜欢你的课堂,喜欢你的为人。

其次,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须是心态乐观的教师,会赞美,会期待的教师。

积极乐观的心态才会引导学生对人和事有所赞美、有所信任。赞美、信任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激发学生变得自信、自尊,从而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高中政治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引领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所以说,学会点头,习惯微笑,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取得进步的学生,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后进的学生,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魅力的老师,这样老师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二、打造高效课堂,需要节约科学

高效课堂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而必须是节约的、科学的课堂。1.高效课堂是节约的课堂

著名学者周有光说过,“教育最应该取消的是无效劳动”。在新高考制度下,实现节约课堂,必须克服灌注式课堂、放羊式课堂和纯表演式课堂,真正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真正实现导学案教学。高中政治教学使用导学案,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政治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二是注重集体备课的作用。俗话说,想走得快,自己一个人走,想走得远,大家一起走。高中政治涵盖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多方面,很多观点需要政治组全体教师智慧火花的碰撞。

2.高效课堂是科学的课堂

课堂上事例的严谨性、语言的专业性、课堂的逻辑性,这些都是高效的科学的课堂必备的内容,在这里,笔者再强调两点,一是关注比较新的领域──脑科学,二是遵循青少年智力发展节奏。

脑科学是当今世界最活跃和最有突破性的学科之一,脑科学在为教学提供生理学基础的前提下,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研究领域进行整合。作为政治教师,要具备前瞻意识,真正把脑科学的研究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认为,大体上,青少年的智力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一般来说,教育的全过程受这三个阶段的支配,浪漫阶段一直延续到13岁或14岁,从14岁到18岁是精确阶段,18岁到22岁是综合运用阶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智力发展节奏,循序渐进,科学引导,高效课堂才有希望。

三、打造高效课堂,需要点燃绽放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必须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1.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教师要做的就是去点燃它,而不是越俎代庖。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专家经过实验得出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5%,学生教别人90%。由此可见,课堂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始终以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发展为目的。新高考制度下,学生学习政治的压力相对减轻了,而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实际又联系紧密,此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自己主动去思去悟,课堂高效必然显现。

2.绽放学生个性的光辉

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一刀切、一勺烩、一锅煮的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只有在多元互动教学中才有可能实现。高中政治课关注学生生活实践的特点决定了政治教师更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选择,对待优生,期待他有所进步,对中间生,期待他更加优秀,对优等生,期待他全方面的发展。这样,在学生的独学期间,他会更加认真,对学时会有所互补,群学中有帮助、有进步。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高效课堂,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高效课堂!

高效的课堂可以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教师做东,向每一位学子发出思想的邀请;高效的课堂可以是一段旅程,教师来做导游,携天下英才而同游;高效的课堂还可以是一篇美文,教师与学生共同读之、听之、观之、品之,令唇齿生香,多年后回味绵长。

参考文献:

[1]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 [2]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策三《教学认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 历史教学 课程改革

【摘要】历史课程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和人类发展的一扇窗户,对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受到众多历史任课教师和专家学者的认同,笔者在这里就历史任课当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课程教学是中小学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眼里,历史属于副课,原因在与升学考试等考试中并没有历史课程,但是从整个学生的均衡发展来看,历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更好的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进展,各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农业和工业发展史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过去,并展现未来,所以历史一直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但是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手段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老师课程学习中往往把考试通过作为自己唯一的学习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就容易偏离我们历史课程设置和学习的初衷,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把一些历史事件年份和相关任务及事件名称就和背课文一样进行死记硬背

当你问起学生在哪一年发生的什么事件中有什么人物等情况时,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很流利的把这些问题回答上来,但是当我们问到这个事件的具体内容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会很茫然,从这个问题上,我们所反映出来的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味的强调学生的教学成果和成绩考核,把一些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和常常出现的考试重点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在这个历史事件学习中,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事件的背景,时间的起因,事件的过程和事件的.结果,这些本应该是通过我们的教学手段活生生的展现在孩子面前的东西在我们很多教师的教学中却没有了。

(2)背诵成为目前历史课程学习唯一的手段,这是普遍存在于历史课程学习中的。

学生在学习中好像也适应了背诵,对于历史课程学习也积极的采用背诵的办法来解决,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对于教师而言,也在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来帮助孩子在考试中能够顺利过关。这种学习手段让学生很容易在心里和意识上认为历史课程学习就等同于背诵,这样,学生在整个历史课程学习中都会失去原本的学习快乐和兴趣,完全的被各种年月日、数字和人物名称所劳累。 笔者认为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帮助学生对于每一个时期发生的主要事件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都寻找到相应的背景因素,并对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学习和联系,只有这样我们学习完历史课本之后,才能对曾经发生的事情有一个生动的、鲜明的认识。对于历史课程学习而言,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和看电影一样,给学生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事情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顺事件,然后把这些死板的用文字表述的内容串联起来,用各种图片和影音资料展现给大家,这样孩子在学习中,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历史事件的了解中,通过了解,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然会对每一个事件进行整理和归纳,这就和学生在对自己小时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行回忆和记录一样,通过这样的措施,让学生对每一个事件的周边事件都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学生对于历史中的人物不单纯停留在文字表面上了,而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一方面,我们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中,笔者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们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了解和把握,对后面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革的一个基础,所以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还应该体现在考试手段和考试内容上,我们在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更多的时候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些外出学习历史和了解历史的机会,让孩子在每一次历史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当时的状况,并对每一次心得学习进行发自内心的归纳和总结,笔者认为这比单纯的要求学生记住某一个数字和某一个地方要好的多,也容易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留下比较深刻的记忆,否则,对于部分孩子而言,可能在学习中,就是简单的通过了一次考试,取得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仅此而已,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于历史课程的要求。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教师灵活多变的给孩子创造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机会,另外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历史课程,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学生的历史才能真正的学好。

参考文献:

[1]郭玲。新课改视野中的教学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3期。

[2]桂文通。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关注的过程[J]。中学数学。12期。

[3]王宝栋。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报告[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4]殷W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变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期。

[5]李建。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期。

[6]徐忠明。用弹性预设促进教学生成[J]。教育科学论坛。年09期。

[7]陈木兰。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评价的探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03期。

[8]刘运芳。新课程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心理现状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赵玉生。试析新课程改革的人文主义价值趋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其他类型等值线:等值线是在地图上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方式,种类多样。除了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常见的等值线外,还有等潜水位线、等降水量线图、等深线图、等太阳辐射线、等年太阳辐射量图、等人口密度线图、等地价线、等震线等。无论何种等值线图,在判读时都要注意走向、弯曲形态、疏密状况、形状变化及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但有共同的规律和分析方法,分析等值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数值分布规律,向哪个方向递增或递减,影响因素是什么。

2、等值线闭合处的数值和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3、等值线密度及反映的问题。等值线密度大,单位距离内差值大。

4、等值线弯曲及反映的问题。等值线弯曲凸向高值方向,反映弯曲处比两侧数值低,反之则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原因。

一、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方法总结如下:

1、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

等降水量线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小如下图,B地区等降水量线比A地密集,B地区降水分布差别比A地大。

2、判断等降水量线延伸方向。

(1)受海陆影响: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如下图是我国辽宁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状况,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

(2)受地形影响,等降水量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如新疆天山南北的降水分布。

3、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多雨——迎风坡 少雨——背风坡 例题:读某区域等降水量图(单位:mm),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位于

A.非洲西海岸 B.北美洲西海岸

C.南美洲西海岸 D.欧洲西海岸

答案:A点拨:东西经分界线为0度经线,结合经纬度分布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非洲西海岸。

(2)图中B处等降水量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

A.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B.沿岸海域有暖流经过

C.沿岸海域有寒流经过 D.受低气压控制 答案:C点拨:非洲南部西部海岸有寒流经过,使经过地区降水减少。

二、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基本知识及判读技巧 等太阳高度线图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等值线图。这种示意图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角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状况。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和纬度的判读、各地地方时的推算、各地太阳高度的大小的推算和比较、昼夜长短的变化及与图示时间和季节相关的地理现象等。判读时掌握以下一些技巧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1)如果没有特殊的数字标注,等太阳高度线图中最大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而图中其余部分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均大于0°,因此也可以说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在这种图上,一般来说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但在有数字标注的图上,其最大的圆圈并不一定表示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这种局部等太阳高度线图表示的只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的一部分。(2)示意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所以通过该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正;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其太阳高度为90°。根据该纬线可以推知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

(3)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4)在判读时要注意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的区别;地方时、北京时间和世界时的区别等。

例如:下面为地球上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分布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日的地区约占全球范围的。

A、一半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一

(2)等太阳高度线C的数值是,D点的经纬度位置为。

(3)图中A、B两点间的距离约有多少千米?(写出推理和计算过程)

(4)下面的四幅日照图中,日期与上图最接近的是。

答案:(1)B(2)67° 67°N,120°W

(3)A、B两点间距与B、N两点间距相同,而B、N在同一条经线上,根据纬度1°的经线长约110千米,可算出B、N间距约为110×67=7370(千米)(4)A 点拨:(1)此时东经60°为0点,与北京处于同一日的地区从60°E顺着自转方向到

180°,跨120个经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2)赤道上白昼正好为一半,等太阳高度线C切于赤道,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的西经120度经线上,等太阳高度线C与直射点纬度差为23度,故太阳高度为90-23=67°。

(3)B点位于该图正中心,圆圈为以B为圆心的正圆。线段BA=BN长度,B、N纬度差为67°,纬度1°的经线长约110千米,可算出B、N间距约为110×67=7370(千米)。

(4)本图表示北纬67°到北极点之间出现极昼现象,故A对。C图中,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只是昼长夜短,只有北极点附近有极昼现象。三: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

(1)判定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

(2)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实际距离,即为潜水面的坡度。

(3)潜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则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4)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判定。

(5)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例题1: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读潜水等水位线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口井中,水面离井口最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点拨:水面离井口距离用等高线数值-等潜水位线数值,比较即可。

(2)下列根据图中信息推断,正确的是: A.潜水位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而起伏 B.山脊的潜水比山谷的潜水埋藏浅

C.山脊是潜水的补给区,山谷是潜水的排泄区

D.潜水的运动方向是从山谷到山脊

答案:A点拨:图中显示出等潜水位线基本与等高线起伏相似,说明潜水位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而起伏。从等高线弯曲可以看出,左侧为一个山脊,中间是一个山谷,等潜水位线垂直穿过山脊和山谷,不能说明山脊的潜水比山谷的潜水埋藏浅。潜水的运动方向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从高到低。

例题2:黄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16亿吨,居世界大江大河之冠,而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仅为500多亿立方米,黄河水沙极不平衡。使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向 “二级悬河”发展。据此回答(1)—(3)题。(1)下列四幅图中,可表示黄河下游的是(实线为河流,虚线为潜水线,单位:米):

答案:B点拨:黄河下游位于华北平原,海拔高度不会到达500米,故C、D错;B图潜水位线弯曲表明,黄河经过地区的地下水位高于两侧地区,说明黄河水补给地下水,为地上河。

(2)黄河水输沙能力强大,主要取决于:

A.黄土高原土层疏松 B.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 C.黄土高原中下游落差大 D.黄河终年水量丰富 答案:C点拨:河水输沙能力取决于水流的速度,而水的流速又取决于河流落差,黄河中游地区为高原,下游为平原,落差大,水流速度快。

(3)当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黄河中游大雨后的流量曲线将会是下图中的:

答案:C点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大雨后下渗能力加强,地表水减少,水流变得平缓。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练习1:下图是欧洲西部农业产值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1)影响其产值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科技 B.地形 C.气候 D、市场

答案:D 点拨:本图等值线的高值分布在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所以影响该农业产值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市场。

(2)X地农业地域生产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 D.种植园农业

答案:B 点拨: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热量不足,主要农业是利用这里牧草和市场发展的乳畜业。练习2: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城区地租分布等值线图(数值:a>b>c),读图判断(1)~(3)题。

(1)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城区地价上涨 ②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点拨:重工业占地广,地租在成本中的比重比较大,而且往往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区域发展,中心城区污染加重,地价上涨,加重了地租成本和治理污染成本,所以重工业向外迁移。

(2)从重工业生产的特点看,该重工业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 ①水运 ②公路运输 ③航空运输 ④铁路运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点拨:重工业原料和产品庞大,运费在成本中的比重较高,主要配合的运输方式为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

(3)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群,主要原因是甲地

A.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 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 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答案:A 点拨:高级住宅区要求的主要区位条件是环境质量高和交通便利。练习3: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地的地下径流方向是: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东向西 C.自西南向东北D.从北向南 答案:C 点拨:地下径流方向垂直于等值线,从高到低。(2)在资源利用上,图中显示该地存在的问题是

A.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盐碱化 B.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沙漠化 C.滥砍乱伐森林,破坏生态平衡 D.过度抽取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答案:D点拨:沿着XY方向,出现了一个地下水低值区,对应地形剖面图中,有一个城市,说明是城市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漏斗区。

练习4:我国某区域≥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回答(1)~(3)题。

(1)图中东部地区等值线数值的变化规律大致是()

A.自北向南递减 B.自南向北递减 C.自高纬度向低纬递减 D.自西向东递减

答案:B点拨:图中东部地区等值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南高北低。(2)图中①处数值比周围低,主要原因是()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地处盆地 C.地势高 D.云量大

答案:C点拨:≥10℃积温主要与气温有关,①处为云贵高原,地势高,积温比周围地区低。

(3)图中4500℃这条等值线的东段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它是()A.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D.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解线

答案:A点拨:4500℃这条等值线的东段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北,大致与秦岭淮河界线吻合。

练习5: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简图,比例尺是1:2000000,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A区地形类型为()

A.山峰 B.洼地 C.丘陵 D.山谷

答案:B点拨:A区高度位于40与45之间,且与小的相等,按照“小于小的”原理,A处海拔高度小于40米,可见,A处是缓坡上的一个洼地。(2)图中甲处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主要是潜水补给河水 B.主要是河水补给潜水 C.潜水、河水之间互相补给 D.可能有较多支流汇入

答案:B点拨:从甲处作一条与河流垂直的直线,可以看出,从河流向两侧,等潜水位高度逐渐降低,说明河流处地下水位高,是河流对地下潜水起到了补给作用。

练习6:下面是某地区年干燥度等值线圈,年干燥度为年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读图回答(1)~(3)题。

(1)M点的值可能是

A.0.4 B.0.8 C.1.2 D.1.6 答案:B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弯曲反映的问题,也考查了地形与降水的关系。根据干燥度概念,数值大代表蒸发强,降水少,图中从M到N方向,等值线弯曲,中间数值小于同纬度两侧,说明弯曲经过的方向上,降水多,蒸发弱,结合地形图,可知该线经过的地形为大兴安岭,高度大,蒸发弱,山地降水多于西侧的背风坡和东侧的平原,图中MN东侧等值线向北弯曲,干燥度大于东西两侧的山地。从等值线弯曲可以判断,M点外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为1.0,M数值在0.5和1之间。

(2)导致图中①、②两地年干燥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降水 D.土壤 答案:C点拨:①为长白山山区,②处为松嫩平原,①处降水量明显大于②处,所以,降水不同是导致干燥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3)N地等值线向南凸出,其主要原因是N地 A.海拔高于同纬度地区 B.年降水量小于同纬度地区 C.光照大于同纬度地区 D.受西北季风影响大于同纬度地区

答案:A点拨:见第(1)题。

练习7:下图是某洲局部等温线和等盐度线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A地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其成因。(2)B处等盐度线向外突出最大的月份一般会出现在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3)图中C海域的等温线弯曲方向为,原因是什么?(4)描述图中等温线分布的基本规律并分析其主导影响因素。

答案:(1)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副高控制,降水少(2)A(3)向北(或向低纬度),秘鲁寒流经过此海域,使沿海温度比同纬度的两侧气温低。

(4)西端南北走向(与海岸线平行、与山脉走向平行)受地形影响; 东端东西走向,数值由北向南递减 受纬度影响(太阳辐射影响)

点拨:B处有河流入海口,气候为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1月)多雨,海水盐度降低,表现在等值线上是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

练习8:读“我国部分地区≥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回答有关问题:

(1)分析图中等值线L1、L2所示的积温数可能分别为多少:(2)影响L1、L2处积温数值等值线闭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台湾等值线数值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L1为6000,L2为3000。(2)地形,L1处为盆地,L2处为高原。(3)台湾纬度低,热量条件好。

点拨:从西南方向经过L1和L2判断变化趋势为:先减小,L2最小,然后增大,L1中心最大。L1附近为四川盆地,L2处为云贵高原。

练习9:下图为我国东部某河流的一段,读图回答(1)~(2)题。

(1)沿ab线所作的河床剖面图是

答案:A点拨:河流在曲流处,由于河水惯性而冲刷凹岸,故a处陡,b岸缓。(2)若图中的河流为长江的一段,此时以下叙述可信的是

A.我国华北地区风沙肆虐 B.亚洲高压此时最为强盛 C.墨累——达令盆地处在剪羊毛忙季 D.河口附近海水的盐度达一年内的最大值

答案:C点拨:从等值线弯曲可以看出,弯曲处数值比两侧高,说明河流附近地下水位比两侧高,地下水得到河流补给,河流处于丰水期。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墨累——达令盆地的绵羊养殖业,农民正处在剪羊毛忙季。

练习10: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平面河段的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此河流流向为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答案:A点拨:河岸为南北方向,水流为东西方向,南岸河床陡,水深度大,说明侵蚀厉害,我国位于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南岸为河流右岸,水向东流动。(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该河河水与两岸地下水关系的是(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潜水面等高线)

答案:B点拨:河流位于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突出,该河流自西向东流,等高线向西弯曲,故B、D可能对,地势高处地下水水位也高,该河流为地上河,河水总补给地下水,B图潜水面等高线弯曲方向,反映了河流处地下水位高于南北两侧,故B对。练习11:读“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等降水量线数值递变的趋势,可以反映出我国年降水量具有_______的分布规律。甲地的年降水量____________(大于或小于)400mm,请解释其原因。

(2)乙地的地形区名称是__________,请说出判断理由(根据图中信息回答)。(3)丙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葡萄种植业,使之成为了我国最佳的优质酿酒葡萄生态产区之一。请对丙地区发展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进行评价。答案:(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大于 原因:地处祁连山,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作用,多形成地形雨

(2)柴达木盆地 位于祁连山西侧,且该处降水量由四周向中部递减。

(3)丙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大;气候干燥,光热充足;地势平坦;有祁连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

练习12: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1)~(4)题。

(1)图中等值线为年降水量线,a、b、c之间的关系为 A.a(2)c等降水量线在酒泉南部弯曲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A.山脉 B.湖泊 C.河流 D.城市

答案:A点拨:c等降水量线在酒泉南部向西弯曲,说明弯曲处降水量比南北两侧多,根据酒泉位置可以判断这里为祁连山,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3)甲地比乙地

A.纬度低、地势高 B.年太阳辐射量小 C.日照时间较短 D.气温年较差较大 答案:D点拨:乙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甲地位于天山附近,属于非季风区,大陆性强,所以甲地比乙地的气温年较差大。

(4)酒泉作为我国重要的航天基地,成功发射和回收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其成为航天基地的最有利条件是

A.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 B.气候干燥,晴天多 C.海拔高,空气稀薄 D.高原地形,开阔平坦

答案:B点拨:航天基地的主要区位因素是纬度低,降水少,晴天多,能见度高,酒泉主要优势是晴天多。

练习1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的地形名称是

A.冲积扇 B.三角洲 C.河谷平原 D.低山台地

答案:A点拨:从等高线弯曲和河流流向可以看出,图中西北地区地形为山谷,向东南方向,地势变得比较平坦(等高线稀疏),并且变为山脊形状,为河流冲积扇地形。

(2)下列根据图中信息的推断,正确的是 A.潜水位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而起伏

B.图中部分河流下游地下水与河流水的补给关系是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C.山脊是潜水的补给区,山谷是潜水的排泄区 D.潜水的运动方向是从山谷到山脊

答案:A点拨:等潜水位线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数值分布趋势也相似,反映了潜水位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而起伏,故A对。图中河流向东南方向流动,等地下水位线弯曲,沿着河流沿线,弯曲处水位高于两侧,说明河流水补给了地下水,故B错。最靠近地面的地下水叫做潜水,各地都是补给区和排泄区,故C错。潜水的运动方向是垂直于等值线,从数值高处流向低处,与山脊山谷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

练习14:读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位线示意图(单位:米),P为河岸的一处观测点,读图完成(1)~(2)题。(1)关于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东北流向西南B.可能位于内蒙古高原 C.可能会出现凌汛现象 D.一年有两个汛期

答案:C点拨:潜水位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而起伏,图中东南方向潜水位高,地势也高,河流从东南流向西北;从海拔高度分析,潜水位在60米左右,不可能是高原地区;由于河流位于我国温带地区,且从南向北流动,可能有凌汛现象;我国只有东北地区的河流才有两个汛期,该地区位于暖温带,不在东北地区。

(2)此时,该河流的剖面可能为 答案:B点拨:从等潜水位线弯曲可以分析出,河流沿线的地下水位高于河流两侧,说明河流处于汛期,故A、B可能对,从河流流向分析,P位于河流右岸,侵蚀厉害,河床坡度陡,故B对。练习15:下图为“年平均逐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单位:×0.484W/㎡)”。读图回答(1)~(2)题。

(1)对甲、乙区域数值范围的判断,正确的是

A.50<甲<100 B.100<甲<150 C.150<乙<200 D.200<乙<250 答案:D点拨:甲数值为正常数值,即0<甲<50,乙位于两条150等值线之间,根据从东向西增大的趋势分析为200<乙<250。(2)造成甲、乙区域数值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流经两区域洋流性质的差异 B.两区域降水量的差异 C.两区域纬度位置的差异 D.两区域大气环流的差异

答案:A点拨:影响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的因素,主要是海水热量,影响海水热量高低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洋流。北美洲纬度相似的两侧海域,洋流相反,故造成甲、乙区域数值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流经两区域洋流性质的差异。练习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一般认为气温在1℃以下时就可以产生霜冻,下图是“我国1996年三个冬季日的霜区分布图”。

材料二:我国有三大柑橘优势产区,分别是四川省南部和重庆市、赣南湘南和桂北、浙南闽西等地。

(1)图示三日中成都有霜冻的日期是。云南1月13日比2月6日的霜区面积

(大或小)。

(2)据图分析四川省南部和重庆市柑橘生长的气候优势及形成原因。(3)图中A湖泊为 湖,该季节湖水与长江水的补给关系是。答案:(1)1996年2月6日 大

(2)热量充足、无霜期长、生长期长;柑橘生长受冻害较少 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的山脉,阻挡冬季寒潮入侵;盆地地形使热量不易散失(3)洞庭湖 湖水补给长江水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读图分析能力。要仔细观察图例,才能分辨那里是霜区。练习17: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3)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答案:C点拨:地壳厚度为地表到莫霍面深度,海洋地壳比较薄,我国东部为海洋,所以地壳从东向西增厚。

(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答案:D点拨:M处地壳厚度小于周围地区,位于四川盆地,N处地壳厚度比周围大,位于山区。

(3)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答案:C点拨:地壳厚度从莫霍面向上,由于莫霍面位置基本不变,变化的是地表高低,所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应以莫霍面为基准。练习1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40千米地壳厚度线与我国 自然分界线北部大致一致,简要说明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2)我国东北部的7月等温线与地壳厚度线的吻合度较高,简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1)第二、三阶梯分界线 地壳厚度取决于地表海拔高度与莫霍面的距离,地势高地壳厚度大,地势低地壳厚度小

(2)气温和地壳厚度都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其等值线延伸方向基本与山脉走向一致。

练习19:图甲是“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等埋深线图”(埋深即埋藏深度,单位:米),图乙是“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过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A点与C点之间地下水埋深差(H)的范围是 米。根据图中数值判断,B处河水与南、北两岸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2)根据图乙,简述北京市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3)图中信息反映影响北京市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 缺乏,试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1)25≤H<30 南岸是河水补给地下水,北岸是地下水补给河水。

(2)年内变化:春夏水位低、秋冬水位略高。年际变化:地下水位越来越低。(3)水资源 自然原因: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总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地表径流量少。人为原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大;污染现象严重或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修建水库等。(任答三点)练习20:图甲是我国某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乙是该省某地区甲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1)~(2)题。

(1)甲河被该地区誉为“母亲河”,有关甲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 B.由半湿润地区流入半干旱地区 C.在山麓冲积扇处地下水补给河流 D.河流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答案:C点拨:该河流源于祁连山北侧,流经干旱地区,属于内流区域,河流主要由冰川融水补给,在山麓冲积扇处,通过等地下水位线弯曲可以分析出,河流流经地区,地下水向河流方向流,所以说地下水补给河流。

(2)甲河下游地区是开发历史悠久的耕作区,当前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是

A.土壤 B.地形 C.水源 D.热量

答案:C点拨:由于河流靠冰川融水补给,不仅河流水量小,而且,水量从上游向下游减少,所以,当前限制河流下游地区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是水源。

练习21: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强烈的地方,在城市地域中,人类改变了自然环境面貌,影响了城市气候,引发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问题。下图为某市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状态和该市4月份某段时间内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形态图”,该城市主要空气污染来源位于:

A.I B.II C.III D.IV 答案:A点拨:I处等值线密度最大,说明单位距离内污染物密度大,是污染物来源地。

(2)观察该市4月份气温垂直分布图,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点拨:甲属于正常对流层近地面温度变化状态,利于空气对流上升,而乙、丙、丁都有不同程度的逆温现象出现,减弱了对流运动。

练习22: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出现的次数)图,完成(1)~(3)题。

(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答案:A点拨:该类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范围广大,出现次数多,应该为干旱。台风只能影响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没有洪涝灾害;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没有寒潮天气。

(2)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

7、8月 B.甲——3、4、5月 C.乙——

5、6月 D.乙——12、1、2月 答案:B点拨:甲为华北地区,主要干旱季节是春旱,为3、4、5月;乙为长江三角洲附近,应为伏旱,为7、8月。(3)图中丙区域此类灾害出频次大于周边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A.降水集中,多暴雨 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D.气温高,蒸发量大 答案:C点拨:丙区域为云贵高原,由于喀斯特地貌不容易储存地表水,土壤水分比较缺乏,导致干旱。练习23:读“某地理现象移动路径和盛行期频数等值线图”,回答(1)~(2)题。

(1)该地理现象是()A.地震 B.台风(或飓风)C.赤潮 D.梅雨 答案:B点拨:该现象从我国东南沿海到陆地,只能是台风。

(2)下列地区中,该灾害出现频率最小的地区是()

A.东南亚 B.中美洲 C.孟加拉湾 D.几内亚湾

答案:D点拨:台风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大陆东岸沿海地区,几内亚湾位于非洲赤道附近的大陆西海岸地区,没有台风。

练习24:某一地区同时出现某一物候现象的各点的连线简称为等物候线。读我国东部刺槐年平均始花期图(图中数字代表开花日期)。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东部刺槐始花期分布规律及影响主导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南向北推移—-—气温 B.东部早于西部—-—降水

C.由南向北推移—-—光照 D.西部早于东部—-—湿度

答案:A点拨:图中显示了我国东部刺槐始花期分布规律是,从南向北逐渐错后,由于影响农作物开花早晚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表现为气温高低,说明北部地区热量不足,开花晚。

(2)成都、重庆等地较同纬度沿海地区始花期提前半个月左右,原因是 A.地处大陆内部,气温的年较差大 B.地处四川盆地,积温多,气温高 C.地处四川盆地,空气湿度大 D.地处大陆内部,气温的日较差大 答案:B点拨:成都、重庆等地地势低洼,热量积累,温度比较高。练习25:读北美洲年日照时数分布图,判断(1)~(2)题。(1)从图上看,北美洲年日照时数最大的地区是()

A、北美洲的西北部B、美国的西南部C、北美洲的热带地区D、五大湖周围地区 答案:B点拨:图上直接反映出北美洲年日照时数最大的地区。(2)甲地日照时数相对较少的最主要原因是()A、沿岸有暖流经过 B、所处纬度较高

C、全年盛行西风,降水较多 D、全年在低气压带控制下 答案:C点拨:甲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云雨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练习26:噪声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之一。当白天噪声值大于60分贝时,就构成噪声污染。下图为某城市局部地区上午10时等噪声值线(单位:分贝)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噪声污染主要来自

A.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B.森林公园和娱乐场所C.网吧和体育场D.学校和锯木场

答案:A点拨:M处是一个点源污染,可能是一个工业区或一个工厂,N是一个线状污染源,为交通线。

(2)M、N两处噪声值是向外迅速减弱,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7

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来说, 它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和探讨来不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和逻辑能力等诸多能力, 是地理教学有效性探讨的根本所在。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 只有进行有效性的探究, 才能够让地理的教学更具时代意义, 不断地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中学的地理学习是一门灵活有趣的学科, 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图表的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 只有进行有效性教学的探究, 才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学科能力, 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来说, 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 需要也必须进行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的探究和分析。

二、中学地理学习需要掌握的能力

(一) 能够分析和把握地理材料

地理是一门生动有趣、灵活多彩的学科, 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很大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其中分析和把握地理材料就是很重要的能力之一。文字资料、数据表格、统计图形、景观照片等, 就在考察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绘制图表、练习等, 能够让他们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比如在讲解洋流的相关知识时, 首先需要弄清洋流的运动路线, 可以通过动手绘制的方式, 让学生充分感知模型及图像的重要性, 并提高感知材料、分析材料、应用材料的能力, 促进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二) 逻辑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指运用地理基础知识, 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评价、解释或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地理的学习需要逻辑性, 不能单纯依靠感性的把握和认识。要对地理有思考和认识, 充分理解这些知识, 通过思维的加工, 达到对事物抽象概括的认识, 这对于地理学习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同时, 还要具有实践能力, 随着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实现, 新教材的活动通过实验、演示、参观、搜集资料、社会调查活动, 让学生学会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量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调查活动, 学生可亲身体验人类的生存环境, 同时培养地理实践能力。总而言之, 这些能力对于中学地理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能力。

三、如何实现中学地理的有效性教学

(一) 寓教于乐, 提升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有趣才能乐学, 乐学才会高效。如何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 对每一个新问题都乐于主动探究, 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地理教学需要深刻认识的问题。地理学案中引入激趣的方法很多, 利用时事新闻引入, 利用生活实例、身边的现象引入, 利用名人诗词、民间谚语、漫画引入等。通过平时常见的生活场景或者基本常识来进行导入, 能够更容易让学生进入教学活动中去。如学习天气系统时, 可引用台风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又如生态问题, 可以通过列举黄河、珠江等的水质问题及现状。在分析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时, 可以从平时的生活场景中着手, 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 这样可以实现寓教于乐, 提高大家的学习热情, 促进他们的地理学习。

(二) 合理、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结构

有序课堂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 无论是何种教学方式, 其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来优化教学结构, 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教学过程更加充满逻辑性和科学性。要从精选教学内容、遵循认知结构、节奏主次分明等三个方面来进行着手。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局限于既定教材, 还要适当加以延伸, 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 体现教学的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 重点要明确。就拿地理气候的教学来说, 抓住气候分布、影响、调整及基本的气候类型, 就可以实现一堂完美的教学;遵循认知结构就是要能够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节奏主次分明就是要实现“张”“弛”交替, 避免枯燥或琐碎零乱, 让教学层次分明。做到这些, 就能够有效实现中学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 及时进行教学的反思, 提升教学效果

及时进行教学的反思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所在,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中学地理的教学是一门相对来说较为灵活的学科, 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 这些知识需要很大的思维量, 需要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的本质。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及时进行反思, 让学生能够以更积极的姿态进行地理的思考、讨论, 这对于地理学习效果的提高很有帮助。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自己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对于同一个问题, 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 怎么样才能够更充分、有效地实现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质的提高?总而言之, 只有不断地进行地理教学的反思, 才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 实现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教育改革在逐渐实现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 同时教学的实用性和潜在价值也在极大地凸显。所以说,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中学地理的教学有效性有着很大的存在理由。本文将围绕着中学地理有效性的探讨来分析, 力求为实现学生的地理能力提出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中学地理,有效性,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恩才, 董玉芝.地理教师教育类课程教育实践体系建构与实施策略[J].延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1) .

[2]高杨, 徐国伟, 许东升, 阚朝辉.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及改革研究[J].阴山学刊 (自然科学版) , 2014 (01) .

[3]刘艳清.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学周刊, 2014 (04) .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通用技术 实践活动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95-02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是指除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和人文融合的课程。从《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通用技术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等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通用技术的课堂实践活动该如何实施呢?

一、配置合理的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有技术原理和技术知识的学习,更需要有技术与设计的动手实践。而技术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以设备、工具和原材料为基础,所以,学校应配备通用技术课程专用教室。专用教室包括两类,一是通用技术试验室,需要配备若干工作台,基本的金工和木工工具、简单加工材料、简单加工设备(如教学用微型车床)等,主要用于学生在校内各种设计作品的制作,如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进行各种技术试验、技术操作、技术装配等;二是技术设计室,需要配备制图工具,若干台能够进行简单绘图或者辅助设计的电脑等,主要用于学生进行方案的构思与设计。当然,在浙江省通用技术作为高考科目之一,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配备电子控制室,让学生能够对简单的数字控制电路进行设计和调试。

目前,对于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并没有统一装配标准,各学校可本着合理投入、充分利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配备。比如,我校在开设通用技术课同时,配备了两间实用的专用教室,工具材料有:金工工作台16张、大型台钻1台、金属锉刀(平锉和三角锉)各50把、木锉50把、手锯(锯金属用)50把、板锯(锯木料用)50把、手锯锯条100条、小锤40把、小手电钻20个、什锦锉20套、粘胶枪40把、与粘胶枪相配套的固体胶若干条、工具柜2个、消耗材料若干。如果条件允许,还可配备少量的微型车床、微型钻床、台式砂轮机等。这只是满足最一般的教学要求而配备的,如果有条件可以提高设备水准和增加设备数量。

二、技术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技术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实践准备阶段、动手操作阶段、评价总结阶段。下面以“纸质小板凳的制作与承重能力试验”的实践活动为例,简单阐述技术实践活动实施的主要环节。

1.实践准备阶段

实践准备阶段是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必须过程,是动手前必须做好的重要环节,决定着技术实践教学的质量好坏。实践活动准备先要确定下活动的目的,然后再准备实践过程中所要用的材料和工具,具体如下:

(1)教师在实践前的亲身体验

教师要事先做实验,求证该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教师要事先考虑好制作模型的原材料、所需要的工具、需要测量的数据、完成实践的时间、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等。

(2)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制定设计方案

学生应在动手实践前把收集好的信息整理出来,根据实践的目的和要求,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讨论出具体设计方案,画出草图和图样。然后准备好相关的原材料,如废报纸、废草稿纸、胶水、细绳等;准备好工具,如剪刀、小刀、直尺、彩色笔等。各小组应分工明确,并落实到具体成员。

(3)强调安全规范,做好防护措施

在模型制作时安全要放在第一位,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如使用小刀、剪刀等制作构件时的注意事项。教师还要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准备好创可贴、纱布等常备的防护用品。

2.动手操作阶段

动手操作阶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阶段,即实施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技术活动中,并按要求和操作规程完成设计与制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学生根据小组的设计方案,分工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有的小组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凳脚长短不一影响稳定性,马上用直尺测量后加以调整,从而解决问题。随着活动的深入,小组成员通过检验、改进、装饰使板凳模型更加合理、美观。

教师巡视指导。对于普遍问题,要突出强调。如怎样才能使纸质的凳脚和凳面更加牢固,这时要提醒学生可以通过对纸张进行折叠等操作,改变纸张的结构造型。对于个性问题,可以个别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给予指导,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努力改进的方向。

(2)学生做好活动事项与注意事项的记录

在技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步骤及事项的记录,例如记录下具体操作细节、小板凳各构件的尺寸等数据。学生记录时要力求数据真实可靠。

(3)教师关注课堂细节,及时反馈鼓励学生

教师要密切注意各种细节和意外情况的发生,掌控课堂实践操作的步骤和环节。提醒学生注意课堂时间,保证在一定的课时内完成活动。及时反馈,鼓励学生要有耐心、要严谨,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小组和小组成员。

3.评价总结阶段

在评价总结阶段教师协助学生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优化设计方案。此阶段的主要环节就是总结和评价。

(1)各小组完成技术评价表

每个小组要各自完成技术评价表,然后选派一名成员到讲台上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表述。技术评价表应包括设计方案、结构制作、稳定性测试、承重测试、结构总得分、改进意见等。另外告诉学生技术实践也有失败的可能,当出现失败时,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2)教师及时评价反馈

用投影展示部分小组的技术评价表,对实践过程记录详细、数据记录清晰、实验总结做得好的小组进行展示讲评。对积极参与、有创意的小组提出表扬,及时反馈,给出试验的过程性评价。教师讲评时注意结论具有多样性,对于同一设计问题,不同学生有各自的方案,往往多个方案都各有特色,教师应多角度评价,以达到评价目的。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设计并实施能落实通用技术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技术实践活动已成为通用技术教师的重要工作。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去迎接通用技术课程所带来的挑战,还需要我们通用技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钻研,使通用技术这门新课程展现出它独特的光彩和魅力!

参考文献:

[1]通用技术实验手册必修2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11

[2]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2014

[3]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2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2

上一篇:留在记忆中的吠叫七年级作文下一篇:竞聘调度班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