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改进措施(共11篇)
北京市大兴区定福庄中学:于金平
内容摘要:要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主要应从课堂抓起,因为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科学地改进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新课改下,我在教学中从面面俱到不如内容精要,取消无效讲求实效,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三个方面改进了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改进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关键词:改进,讲求实效,精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科学地改进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新课改下,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了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改进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面面俱到不如内容精要
宁鸿彬老师说:“精讲是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只有精讲才能用较短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在课堂上留出较为充分的时间进行能力训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精讲在
课堂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实践证明,教一篇课文尽力求全,面面俱到,结果学生只能“不求甚解”。教师全教了,学生未必能够掌握。而集中精力突破一点,使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反而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精选教学内容,用的时间少,而收效大,教学效率会明显地提高。
精讲没有划一的标准,它是因人因事而异的。精讲又是综合教学能力的体现,它是在深钻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匠心锤炼教学语言的条件下实现的。我在精选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并了解所教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精华和实质。在教学中要做到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有取有舍,可讲可不讲的,一律不讲。例如:在进行《春》一文教学时,我就只是指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的第4段春花图和第6段春雨图,其余各段则从略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4段“春花图”虽然很短,而课文的容量却很大。这一段抓住春花的特点进行描写,采用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写法,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南国的春天春花烂漫的图画。确实做到了生动形象。教学时,我就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领会,搞清楚这一段所表达的意思、写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模仿这一段的写法。指导学生口头作文—片段练习,写一个写景片段。
第6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这一段写得极为精妙,有点有面,详略分明,有动有静,抓住春雨的特征,准确使用语言。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绘形、绘色。描述的顺序变化有致,颇具典范性。进行这一
段教学时,我不仅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领会,还指导学生采用这一段的写法做口头作文—片段练习,描写一个秋雨图.这样,就用较多的时间,保证了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入地学习这两个段落,并进行模仿,其余各段的教学就从略了。
文言文的教学也是如此,虽然文言文比现代文难学一些,但是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不少课文学生是可以自己弄懂一部分或大部分的。因此,没有必要由老师从头到尾进行逐字逐句串讲。还是可以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精选精华和重点进行教学,由于老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动嘴动脑的时间自然就多了,学生也就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再有老师讲的精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就多了,效果就会好了,这也为增加课文阅读量提供了条件。新课改要求: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当达到400万字。
二、取消无效讲求实效
语文课一直是一门没有确定的教学内容的课。即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出台的《课程标准》也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在新课改下:教师进行教学总体设计,要注重实效。这就是说怎样进行实际效果好,就怎样去做,切不可在教学形式上一味追求。如果不顾教学效果生硬的搬用某种教学形式,则只能表面上形式多样,而实际收效甚微,必须明确,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服务的,离
开了教学目的去追求形式或方法,不仅无益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浪费了教学时间。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在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上用心思,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至于我要通过这篇课文去“教会学生什么”,则不十分准确清楚。结果往往是花费了很大精力,费了不少话语,而学生收效甚微。在新课改下,我改进了我的课堂教学,坚持通过文章去“教会学生什么”上下功夫,不追求形式,而注重实效。
比如我在教《木兰辞》时,主要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和欣赏这篇叙事诗的朦胧美和音乐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素养。如在讲《谈骨气》时,主要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知识,学会阅读议论文。---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师生的无效劳动,增强了课堂的有效学习,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
以前我在教法上比较陈旧,只有一味讲解,大块说教,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使他们理解教材,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而学生的疑难,要么是感到课文内容复杂纷繁,理不出头绪,抓不住要点;要么是感到课文中某些地方深奥难懂搞不明白。因此如何使学生提纲挈领,把握要点,实现化繁为简,或是简明而通俗地解说课文,做到变难为易,这便是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的改进,我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化为形象,静态的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老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我在分析课文内容:“诺曼底”号被撞开了一个大洞,海水汹涌而入,人们惊恐万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指挥台上,最后一次履行了一名船长的职责----最后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在分析这一惊心动魄又悲壮的场面时,我首先让学生读文感知,把抽象的文字在头脑中变为具体的场面。然后让学生听配乐朗诵,继续把抽象的文字在头脑中变为具体的场面。最后放映录像展现这一惊心动魄的画面,把学生抽象的想象具体化,学生头脑中的具体场面得到印证和加强,真正把学生带入了那惊心动魄的画面,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哈尔威船长的精神感动了每一位学生,震撼了每一位学生的心。这样用音、像视听媒体音画交融,声情并茂,不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情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语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
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反观初中数学教学,与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和不足表现在多方面。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法。
一、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有待提高
数学教学的内容多是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多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数学知识的逻辑思维缜密而严谨,这就给人以死板的印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由于要强调数学的逻辑性思维而使课堂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教学缺乏创新思维,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缺乏理解和实践。这样虽然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违背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教师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制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数学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要求教师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刨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优化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该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数学思维并不冲突。教师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适当对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调整, 改变束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做法,代之以创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扫清障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
1.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是实施创新教学前提
创新教育需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自由思考和表达交流。所以,教师首先就是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不苟言笑的冷酷面孔, 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师生平等的观念渗透于心。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放松,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能够迸发,学生才能插上创新的翅膀。
2.运用激励策略 ,鼓励学生创新
教师通过改变高高在上的教学态度,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气氛。这只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要想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生根发芽,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策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并及时在全班学生面前给予表扬和引导。另外,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激励学生表现上要给予不同的标准。通过鼓励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所以,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更要采取激励策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
二、初中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中不仅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更加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对于初中数学来说,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多接触到的是概念、理论、方法等,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很少接触,教师的教学也往往倾向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很少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比较薄弱,需要加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的共识。要加强情感教育,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教师要具有开展情感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教育是随着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之一, 在传统的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并没用被提及,所以,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师缺乏情感教育的理念和能力, 要想达到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开展情感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积极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自己, 把情感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每时每刻。同时,更要积极学习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开展情感教育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作出贡献。
2.积极挖掘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潜力
教师要充分挖掘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潜力。在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不忘开展情感教育, 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则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如果学习失败,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 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有益。
因此, 真正的情感教育只会使初中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逆境中扬帆,而不是伤痕累累。
摘要: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行为品质。
一、重视英语启蒙教学,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学生的智力天赋世界一流,但几十年“应试教育”窒息了一大批学生的创造精神,在纸和笔的考试中获得的仅仅是机械的记忆能力,弱化了他们原本丰富的想象能力以及认识并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他们往往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我国的中学生参加世界各学科奥赛金牌数名列前茅,可自1949年以来,诺贝尔大奖风云榜上未见大陆学子的踪迹。当前的英语教学方式仍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如果英语教学只是一味地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习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缺乏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精神,很难有学习英语的意识和运用英语实践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启蒙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最必要的知识,这就是求知欲。可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当学生初学英语时,兴趣都很浓厚。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在这个关键时方刻,我帮助学生在认知领域里学会动脑,传授可供思考的知识,避免死记硬背。比如在引导学生读、记单词时,就教给拼读规则。我在教学中运用实物、简笔画、图片、挂图配合录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默写单词”、讲故事、说笑话、唱歌、跳舞、表演、等,让他们各尽所能,他们的自我表现给课堂带来活力,也为他们找到自信,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 充分运用英语课堂教学,激发学习英语潜能
任何人的学习活动总是从特定的背景中走出来进入学习状态的。这个背景就是学习者和周围的环境、人群之间的关系。初中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影响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情景,创设语境,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保证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昂扬、奋发、进取的心理状态。主要做法是:①课前用英语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英语的氛围之中。②课堂教学中讲英语,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的语境之中。利用实际生活情景,表演情景,模拟交际情景,直观教具创设情景等形式,帮助学生听懂英语,进而理解枯燥的单词、乏味的句型。③课堂答问,师生用英语作简单对话。④遇到内容有情节的课文,组织学生扮演角色,说一说,演一演。⑤每节课尾留出5分钟,让学生用英语练“说”。其内容是新学过的知识,或看图说话,或自由会话或叙述某事某物。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英语教学互动的教学氛围。
三、积极营造情境氛围,掌握学习英语技巧
在引导学生参与英语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多设置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渗透着浓浓的英语情境氛围。例如,利用录音机、多媒体等手段播放英文歌曲和英文影片,将英语语言通过音乐和动作情境表现出来,为学生创造一种英语特有的学习氛围,从而逐渐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恶感。其次,要帮助学生培养听、说、写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多听一些英语听力方面的材料,尝试用英语进行会话交流,同时鼓励学生用英语去写日记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英语学习技巧训练,让他们能够快速的掌握英语学习方法,使他们主动地走近英语知识的殿堂,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四、探求英语教学新模式,拓宽学习英语渠道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研究英语新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拓宽学生学习英语渠道。一要创新课堂设计。对不同的课型结构,进行专门的课堂设计,突出课程的教学特点与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二要创新课程训练。依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编写专门的英语学习辅导材料,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三要创新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英语学习兴趣小组、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有所收获。
五、丰富英语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习英语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组织学生开展集灵活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其次,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放手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共同思考,共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英语学习的提高。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有了新的要求。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成为语文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本文从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出发,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39
新课改的深化使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尊重学生,还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模式上也要以新的标准不断创新。所以,在新课改下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殊不知,学生如果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那么必定也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那么有效教学也就无从说起了。众所周知,兴趣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因而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样,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必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此,方能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不断深化和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改在很多高中学校开始实行了,但也有很多高中仍然以单一的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教学活动既枯燥又乏味,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使教育本质发生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学方法不断深化和改进,在日常教学中也要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要融合现实生活,语文教师也要为学生讲解典型知识内容,使语文课堂的授课形式有更多样的特点,提出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文章的情与学生的情融合为一体。例如,《赤壁赋》一文的学习,教师要把景物描写和苏子、客之间的感情结合在一起来讲解,分析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明丽的情景,使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苏子和客间其乐融融畅饮欢快的场景。
三、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活动的真正主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他强调人的能力不是靠“听”来获得的,而是靠“做”来实现的,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因此,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能力真正提高,必须让学生做课堂活动的主人,在课堂活动中口、脑、手全部动起来,通过亲自参与和实践来提高学习的效果,这其中包括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等。
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教学可以将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和直观化,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优势作用,语文教师必须要进行充足的备课,只有备课越充分,语文教学课堂才能越精彩,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课件制作是关键,只有良好的课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良好的语文课件可以有效地整合电、光、声等各种效果,引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语文学习中。可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既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效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更容易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五、拓宽学生阅读面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文的博大精深要求学生时刻进行学习,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面。学生要想培养自身的文学气质,提高文章的理解能力,就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受课本篇幅和考试升学的影响,高中课本不能概括所有的文章,很多优秀的文章没有纳入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广泛地阅读各种读物,将文章中描写的意境真正贯彻到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去,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明的就是这一点。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不断地向学生推荐优秀书刊,扩大学生阅读面。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适当摘抄,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在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同时丰富自身的写作材料。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关注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使学生成了知识的接收器,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过分关注语文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进行机械的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改完全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尤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造性的意识,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成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树立发散性思维的目标,再明确思维的针对性和方向性,这也是辩证思想的要求。为此,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得到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七、提倡合作探究,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逐渐转变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好发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并解决问题,辅以教师的指导和鼓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当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重以问题为引导,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尤其在模式上,要从学生和教学的需要出发进行优化。
八、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首先,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语言水平。由于每个教师加强语言修炼的重点不同,语文教师应该正视自己教学语言存在的不足,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根据自身的特点修炼语言,这样才能使教学语言得到真正提升。其次,教师应认真学习语言,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尤其要重视语言的学习。?W习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其中多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和看教学案例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欣赏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时,摸索出他们有效教学语言表达的规律,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语言。另外,教师还应美化自己的教学语言。优秀的语文教师能以语言来影响学生,以自身的魅力来获取学生的认同,他们清晰纯正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畅达完整的语流都将使学生成为快乐的享受者。因此,美化教学语言对教学效果也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九、评价多明辨,而非随意迎合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给予的评价是课堂有效性的另一至关点。在课改之前,教师多是用“不对”“错”等生硬干涩的词语作为评价,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发言的信心和勇气;而在课改之后,我们的教师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取而代之的是“好的”“很好”“非常好”等评价。在尊重主体的今天,不少教育家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所谓的“赏识”指的是对于学生,教师要多看到他们好的方面和长处,多给予鼓励和肯定,但这绝不等于不讲原则地一味讨好和迎合学生。当然,它对激励学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从长远看,廉价的表扬是很害人的。我们可以想象,在课堂回答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回答的差别,有对错之分,有质量之分,都给予学生相同的评价,好学生得不到鼓励,一般的学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依然原地踏步走,错的依旧错,差的仍然差,而且还会养成学生信口开河、随便接嘴的不良习气,长此以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只会越来越下滑。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定要认真观察和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新课改的良好发展做出努力。新课改是在摸索中前进的,一定会遇到困难和阻碍。所以,教育部门也要把新课改的思想真正落实下去,各学校要深入进行新课改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师也要把握好新课改的理念,学习先进理念,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反思,使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杜威也曾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经常细心的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要“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这种种表述说明,良好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先决条件,也是语文教学及评价的重要内容。
回到现实中看看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一开始,学生刚认识“人、口、手”,是多么的激动,兴奋地要向父母展示;到了后来,还有几人遇到不认识的字能主动去查字典?一开始,学生捧着图画读物津津有味,真可谓爱不释手;到了后来,还有几人能坚持阅读,能沉浸在优秀文学作品之中?一开始,写出一两行简单的语句,学生便喜不自胜;到了后来,又有几人听到作文不头疼„„--我们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正在逐步丧失啊!让学生重拾语文学习的兴趣,无疑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眼前的紧迫任务。
一、民主平等,塑造情感和谐--让学生主动求知
“亲其师、信其道”,首要的便是建立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人文主义思想告诉我们应强调人的主动性,要保持师生双方的平等意识。因此我们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接受某一权威结论或我们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探索。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条件,也是激情的前提。试想猫爪下的夜莺又怎能唱出动听的歌儿?我们应让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敢想敢说,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时地会有他们新颖、奇特、有创造的见解。因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念,确立“服务意识”,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创新氛围。
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说说?”“你认为怎么办?”“你怎么知道的?”“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说得真好!”“这个见解很独特”“能不能仔细想一想?”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其次,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还体现在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上:不再是统一的“秧田式”,而是有的排成马蹄形,有的呈“蜂窝壮”,有的围成了半圆、全圆的形式。座位的重组,不只是排列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秧田”式:是最能诠释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思想观念--教师是科学知识的施舍者,是课堂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在座位重组后,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生动地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了民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激学生情,悟课文情--让学生自主发现
要使学生受到课文的感染、熏陶,首先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以情激情,使教学双方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万里长城》的名师窦桂梅老师,显然正像她自己对学生讲的:“每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激动。”正是这种激动的心情,使他饱含深情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琴弦。自豪感、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学生自会受到感染,沉浸于情感的共鸣之中,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对于极富感染力与情感性的诸多课文,学生情动于中才能发于外,如何激学生情悟课文情呢?
1、创设情境,引发情感陶醉。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许多教材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如教学《桂林山水》可先制作多媒体画面,配以悦耳乐曲以及动情的描述来展示桂林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学生走进画面,走进课文,在迷人意境中铺垫浓浓的情,由此导向对课文情的体验。学生具体感受到桂林景物那么奇异,那么迷人,那么可爱,进而升起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师之情、学生情、课文情于是交融渗透。
我们也可籍由自己对课文情韵的把握设计情感性导语,如前所述《万里长城》以及一些描述英雄人物的课文,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课始就让学生进入“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意境。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情感。
①揭示矛盾。课文中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往往会存在矛盾,有的属表层性矛盾,是由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造成的错觉,这样的矛盾往往可以成为学生深刻理解的铺路石。
②寻找相关。指所创设问题情境能力和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与本文信息建立联系,在激发兴趣同时也指明探究方向,通常我们可采取“换位法”与“对比法”,即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对比或换位。如《小珊迪》教学最后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这位先生开始买一盒火柴都不愿意,到最后为何愿意拿出几百、几千元钱抚养小利比,这叔叔是不是有点怪?”谈谈你的看法?
石家小学
刘美林
我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参加工作近五年,任教语文。回忆这五年教学历程,颇有感触,加之这是第二轮课程改革,通过各种观摩,研讨,我受益匪浅。这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是众多专家与名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相信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教育事业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这次课改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我认为此次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作为乡村小学,学生的自身素养很难体现出来,他们所见、所闻、所感、、、、、都非常有限,所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作为理论来说:我们需要把学生的素养全面提高,可是在我们实践过程中就不是这么回事啦!语文素养具有语言、文字融合为整体的特征。我们这里属于偏远山区,孩子们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就很弱,加之大多数是留守在家的孩子,长期跟50、60年代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们观念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们的语言很朴实,但是缺乏时代性,所以孩子们也就差不多。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少了一些可以学习的对象。在语文素养这块,孩子们可以说不及格。在语文教学文字中,孩子们学了“哑巴”语文,能正确书写字,但是不能正确使用,甚至有的孩子受到地方语言的影响,读准字音都比较困难,怎么办呢?这就只能从老师入手了,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那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首先就应该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加强学习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是单会教学生读书写字,我们还得教学生做人的一些道理。语文本身是一门隐藏着丰富情感的科目,每一篇课文都对学生的思想有熏陶作用。这也是课改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多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很枯燥乏味,甚至厌学。在书本和学生之间,如何才能处好关系,老师是关键,就看老师如何掌握和运用书本了,老师是书本和学生之间的调和剂,什么时候应该将他们独立看待,什么时候将他们拉拢,这就得随课堂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语文中得到思想的熏陶。其次,我们在教学时,还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善于利用汉语言自身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每个年级都在不同的课文后面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很多老师把这个板块忽略了,有的最多是几句话带过,其实这才是真正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自己学会总结积累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这个坚持是这次课改的主要目的。我们不能停滞不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都得更新。传统教学所出现的问题不能重演,比如:(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教学方式单一。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被动学习现象极为普遍。
(6)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7)忽视学生个性差异,不允许学生个性存在,学生个性受到压抑。
(8)接受性学习模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状况相当严重,学生负担太重,教学效率低下。
(9)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10)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通过这次改革,我们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所教科目,结合教材、学生、教师、地域等进行改革自己的课程体系,将此设计得开放而有活力,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创新,一定会做得很好的。
(二)、坚持三个维度
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强调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因为这两个维度在传统教学中常常被忽略,或者干脆地说,传统教学重知识与技能,轻方法与过程,扼杀价值观和个性。
教学中仅传授知识与技能,采用灌输式就行,要让学生知道和理解过程与方法就需要探究式教学,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总结。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观正逐渐改变着师生传统的教学观念,呈现给人们新的教学视野,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价值已为大势。在这些新的教学呼唤声中,开放式教学以其独有的价值取向,成为我们当前教学中新的热点,但反观我们当前的开放式教学,颇有点矫枉过正,重新陷入新的谬误之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其本质是人的个性的发展,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语文课改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和迫切任务。
二、做到四个强调
1、语言文字的运用;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有关专家指出,语言—思想—语言,这是阅读教学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我们首先要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了,才能进入文章的内容,再从文章的内容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写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受到文本思想感情的熏陶,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识字、写字;
坚持每天10分钟练习,做到时时练,天天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里强调:“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才的教学情境。”根据上述的教学建议,方斐卿老师在识字教学中讲了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1)、要根据“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采取相应的教学思路:
要求会认的字,要多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不要做繁琐的字形分析。老师们习惯上让学生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些比较简单、巧妙的办法,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挑选出最巧妙的办法在全班介绍。这样的安排要适可而止,否则学生就会越说越繁琐,使简单问题复杂化。
如: 要求“学会”的字,要让学生认真分析字形,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摆布情况,记住书写笔顺,还要结合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大致了解字的意思。在一篇课文中,既要求认识又要求学会的字,可以在学习认字时分析字形,也可以在写字时分析字形,对要求“认识”的字,要重视“正音”,对要求“学会”的字,要重“正形”。
2)、要根据教材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单编的识字课文,往往具有集中识字的特点,其中的生字大多在字的音、形、义上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4》是一首有关小动物的儿歌:“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这一课的生字大都是带有虫字旁的字,而且大都成双成对。教学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规律识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单编的识字课,要突出识字,在课文朗读感悟方面应简略一些。但也不能简单地把生字抽出来,脱离课文进行枯燥的识字。新课程教材中的识字课,往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言韵律感很强,要重视让学生朗读、诵读,适当进行感悟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
3)、要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⑴ 集中识字:
基本做法是,先集中归类识一批生字,为阅读做准备,然后教一批课文,在阅读中巩固所识的字。教材是按教一批生字读一批课文,再教一批生字再读一批课文的方式编排的。集中识字的方法有基本字识字、同音字归类识字、形声字归类识字、会意字归类识字、形近字比较识字、反义字比较识字等。
⑵ 分散识字:
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好汉语拼音和一批独体字,给学生以识字的工具;然后随课文分散识字。分散识字注重音、义联系,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为只要特征;它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汉字,以“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来识字。听《恐龙的灭绝》
⑶ 借助拼音识字: 尤其是初读课文时,要注意让学生利用拼音自主识字、读问;认读生字时,要重视利用拼音进行正音。
⑷ 利用图画或直观教具识字。
⑸ 在活动和游戏中识字:
4)、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领悟识字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识字。要训练学生利用拼音识字、查字典识字、利用构字规律识字、利用熟字认识新字、借助图画和上下文猜字、利用生活经验理解字义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先自学生字,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有些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是学生见得比较多的字,甚至根据调查了解,学生已经认识了其中的一些字,教师就可以通过同桌互相指认等形式,让学生抽取出不会认的字,自己想办法认会并记住,再通过读课文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开展生活中自主识字的汇报、交流、展示活动。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要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指导作用。
3、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语文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何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一些矛盾,它们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很好地解决它们,我们才能真正建设起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如今,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拉大,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我们认为若要从根源上解决所谓的“三农”问题,便不能不关注和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为此,我们在观察当今语文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建设与城市语文教育模式相对的、真正符合农村语文教育现状的具有农村语文教育特色的语文教育模式。当然,在进行这种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得考虑如何使城乡语文教育处在一个起跑线上,即处在同一潮流之中,所以我们必须保证城乡语文教育的内容应当大致相同,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源上,即文化层面保证城乡语文教育发展协调。随着社会理性的发展,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在教育实践中,它们也的确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已严重缺失,实践证明传承民族经典文化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有更多的价值,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乃至政治价值,等等。
4、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三、做到四个加强
(一)、加强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
现在经常听人说:许多大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写的字都不敢让人恭维,一追究根底,就说问题出在小学阶段,责备小学语文教学有诸多弊病。常常举出的例子就是识字能力下降,错别字太多,书写不规范……是呀!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学生识字能力下降,错别字不断增加,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别人责难小学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也无言以对。识字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我们小学教师没有任何理由把它交给中学老师去做。于永正大师说:“学写字就是学做人。”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类毛病。”可见写字的意义十分重大。那么是何原因导致学生识字写字能力下降呢?我想主要是近些年识字写字教学的弱化,每到上识字写字课,学生感觉枯燥无趣,教师也觉得没劲,于是教师草草讲完,学生胡乱写写就了事。如何改变现状呢?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加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注意课文教学的层次性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遵循认知规律,经历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一般来说,课文教学应有以下四个层次:①识记生字词,懂得课文中的有关知识;②理解课文内容;③领悟中心,品味语言,懂得写作方法;④以课文为例,迁移运用,进行读与写的实践。在以往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偏重于思想内容的理解,其表现为循着课文的故事情节一路问去,问题问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其间虽有语言文字的教学,诸如解词释句,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处于从属的地位。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这一环节,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显得苍白无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只注意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这一最本质的特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重心应落在语言这一思想内容的载体上。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要到位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要注意效益。既然确定为训练的内容,就得训练到位,扎扎实实。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词句又是语言的基础材料,一定要加以扎扎实实的训练。
(三)、加强儿童阅读
我们倡导儿童阅读,还要反对“功利主义阅读”。调查发现:迫于考试压力,作文选、教辅书成为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认定的“合法”读物;教师、家长出于对孩子心智发展的关怀,为孩子提供、推荐的诸多成人文学名著,大多沦为孩子案头的“摆设”读物;孩子间自发阅读流传的某些“畅销书”,以漫画、卡通、通俗童书为主,因常遭师长干预而成为孩子们的“地下”读物。不少家长认为看“闲书”是不务正业,恨不得孩子全身心“扎”到课本里。调查中11.8%的学生表示,因为读课外书而经常受到父母责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儿童阅读应该倡导:儿童阅读那些蕴涵时代和民族精华的经典优质的书籍。但是不要一提“经典”,就想到那些“四大名著”、“安徒生童话”之类的书。童书中也有许多的经典。而且儿童阅读的内容是广泛的,不仅仅包括儿童文学的阅读,还包括儿童的科学阅读,人文阅读(历史启蒙、地理启蒙、哲学启蒙等),甚至数学阅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阅读需要结合孩子年龄特点,保证营养及时合理吸收;面向儿童的阅读题材要丰富、阅读领域要宽广。
(四)、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学生的接受式的学习导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缺乏,新课程把“创新”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论对被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来说都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者必须首先是创造者,除了自觉献身教育未来和具有较深广的学科与文化素质外,还需要有创新的思想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活动能力;能自觉地关注社会生活,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摒弃“封闭”“单向”“趋同”等传统思维方式,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设计中能充分发挥自己探索创新的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中能营造充满探索精神的课堂氛围,把课堂教学搞活。语文教学本身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和科学。要冲出当今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取得新课程改革的完全胜利,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创造。只有真正发掘教师的创造潜力,才能激发学生群体的创造潜力。
一、改变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方式科学化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 课堂为中心, 教师为中心”, 这严重湮没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而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经验型”、“教学型”的角色转换成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研究者, 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 让学生在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素质。
1. 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
学生只有在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学习状态才会松弛, 兴趣才会激发, 思维才会敏捷, 才能尽情释放个性, 坦露心声, 从而达到学生乐于学习, 乐于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 设计不同的环节, 创设快乐的课堂氛围, 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真正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2. 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又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说明了彼此切磋技艺、交换心得, 有助于个别学习。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注重合作探究, 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共同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逐渐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总之,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活封存的记忆, 开启幽闭的心智。
3.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质疑是创新的导火线, “不会提疑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语文课堂教学, 应以问题为突破口, 要善于启发学生敢于寻疑、质疑, 由“疑”引发思维。疑问是思维的源泉, 是创新的基石。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 使学生敢于向课本挑战, 敢于向教师挑战, 敢于向权威挑战。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与教学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 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操作实践、相互讨论中质疑、释疑, 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惑———不惑———新惑”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人类已全面进入网络时代, 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 其真正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新性, 激发、促进、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在教学中的运用, 消除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弊端, 打破了“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学习模式, 它能超越时空的限制, 把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与课文内容整合在一起, 使教学双方都有亲临现场之感。因此, 作为现代教师, 应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育手段, 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
如《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其华美的辞藻、瑰丽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奇特的夸张和尽情地铺排是最适合学生诵读的。在教学设计中, 首先让学生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 屏幕显示大量能表现阿房宫特点的古画、摄影、连环画等图片, 结合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 《十里埋伏》的古乐和动态文字, 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 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 使学生生发出学习动机。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 学生开始自主诵读, 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文章翻译、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能诱导学生跨越时空界限, 把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完美的情节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有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之感。
【关键词】教学;课堂;高效;课改;途径
高效课堂教学是新时期课改的主题。高效课堂的内涵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它的外延是指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那么,怎样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坚持学生主体和老师主导地位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不是 “知识的容器”,不应强行灌输。而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知主体,变“教”为“引”,变传统的演员角色为导演的角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做到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采用的方式有: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辅之以教师精讲导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讨论式。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辩论式。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正反两方,学生预习新知,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点评小结。
二、精心设计课堂结构
一堂课分几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一定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尽管每位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有所不同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解决重点的措施,必须省时、有力、有效。2、必须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或讨论题。3、必须精心设计课堂训练题,训练题做到:具有典型代表性,难易适中,符合新的中考思路,必须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做到重点问题堂堂清。
三、教学力求精讲精练
陶行之说过:“教是为了更好的不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把训练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训练中自动生成新知。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合理的作业,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才可能成为有效作业的前提之一。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布置作业,孩子们愿意选择有所挑战、有所变化的事物,所以要紧紧围绕这一训练核心给孩子布置一些有创造性的、有训练价值的作业。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多变而富有挑战的形式,围绕训练重点,布置少而精的作业:如有思维价值的、课堂中核心训练的;同时要把握好学生高效写作业的时间。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注重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是为了以后在工作与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教师的教学功能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还是“授之以渔”。因此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究,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知识,将所学知识消化,融汇贯通。
参考文献
[摘要] 因为素质教育理念的创新,所以促生了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都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而发生深刻的变化。所有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来说,如何让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进而开创一个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互动 创新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发展,各所学校的教育水平也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但是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课堂上知识点讲解的过少、不够细致,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减少、教学工作不够明确、所谓的课堂延伸和拓展显得过于生硬等。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决。
一、坚持以学生和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以往情况下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作为中心,如今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观点,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在传统模式下,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单一的传递、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死记硬背,对学习越来越厌恶。以往的教学中,习惯直接给出结论讲述结果,然后让学生去自己理解、记忆、练习和运用。如今应该参照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教学环境,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让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并培养科学精神。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法分层的关注,根据不同教材和不同学生,借助启发性的讲授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动手实践、调查研究、交流辩论和自主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在众多教学方式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仍然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新课程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只有优化了课堂结构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的效率受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励方法和检查办法互相组合形成的最优方案而决定。只有把语文教学认真的进行下去,而不是仅在乎形式,才能加深语文教学改革。所谓的语文课程改革,其本质就是踏踏实实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只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做到了最好,这样最终的语文教学才可以做到最好。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例如课堂的引入和切换、机制和情感以及阅读和训练。只要把以上六种情况认真研究,并且逐渐在课堂上实施,就会让语文课堂更加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努力寻找师生和教学的最佳平衡点,以最大限度促进教学课堂结构优化。
三、重建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学习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评价指标。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只是对于结果的评价,更是一种激励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激励方式。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急需和必须构建全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模式的落后在我国教育制度中是最大的短板,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评价改革时候,不可以忽略如下问题:牢记对以往工作进行经验总结,不可以忘记过去的工作带来的教训;要注意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寻找最合适的工作突破口,逐步加快评价改革工作。
四、知识、能力、认知和情感要互相统一
传统教学方式中过于注重对于目标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传统教学认为知识是根本,而智力、能力和情感等其他方式都是附庸,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严重的忽略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课堂教学完全没有素质教育的功能。而对于改革课堂教学,则需要首先加强对于发展的认知。让教学目标有原来的注重知识教学转变为现在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以此保证达到素质教育需求。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结论教学,忽略过程,这种方式是一种走捷径的教学,让原本有趣的结论的形成过程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条纹背诵,传统教育将知识和智力完全的分离开来。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极探索新的知识,并且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众多困难和挫折,才能深深体会到,这是在学习、生存、生长和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过程。
五、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这就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师要时刻注意让自己的真诚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现代教育教学中,很注重情感教学。并且,也有实践证明,将情感教育适当的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总结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的推进。所以,作为一个改革潮流中的语文教师,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前的教育,要保证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生活形成了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也是对于生活的反应。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发展,原本的灌输式的语文教学缺点已经越来越多,“应试教育”让学习的初衷完全的扭曲,单纯的知识的训练,单纯的技巧技能的强化,全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这种传统而又错误的教学方法,会严重影响新时期的教育。所以,要加强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并且深入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所存在的利与弊,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快速转变教学观念,将新课程改革更好的应用到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文/雷广洪 李兴君
摘 要:高效、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科学的互动与引导。主要阐述了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互动;引导;高效课堂
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处理好两个环节:互动、引导。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授课理念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勉励、督促学生独立阅读,自主识记,独立思考,提高认识,进而做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最终逐步提高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建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模式。通过问答,分享观点,合作反馈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感悟和全面理解,使学生逐步走出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的误区,纠正他们的主观片面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科学、全面、合理方向发展,并逐步成熟。
二、新课改下的课堂应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舞台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和学的交往、互动。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多讲、多教,让学生多听、多记的做法,而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留给课堂上的主人即学生,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和合作探究的机会、
环境,让学生有组织、有秩序地共同参与,让他们互动起来,合作
学习。
三、学生互动需要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做保障
教师应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确定小组长,每一组座位的安排要方便学生互动探究。如此,有利于教师对课上学生的有效监督,以免个别人不参与互动学习。
对于让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可采取随机抽组,抽学生编号的做法让学生展示探究学习的`成果。采取赋分制,可以分别累计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定期结算,优者小奖,以资鼓励;劣者小罚,以示督促。这样个人和集体荣誉感会发挥极大的作用,学生会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当中,高效课堂便会应运而生。
四、师生互动,教师重在引导
课上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有利于知识、思想、经验达成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一篇新的文本,比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中《过秦论》一文,对于问题:“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练习所学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间互动探究,在文本中不难找出作者的观点;第二个问题,则最好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需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
总之,新课改下,创设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不断追求的目标,语文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与引导是目前较有效的学习形式,只要每位有志于钻研新课改的教师潜心追求,勇于探索,定会创设出高效课堂,更好地落实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汉语是华夏子孙的母语,语文是基础的学科,也是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初中时期是学生培养文学素养和语文兴趣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现代初中语文教育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而不是单一地追求教学成绩。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开放式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改变观念的同时,更要付诸行动,展现给世人全新的语文教学。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教师们不仅能让学生被高一级学校录取,更能让学生拥有一个璀璨绚丽的人生。教学不只是培養会考试、会答卷、得高分的好学生,而是塑造富有个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社会公民;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机械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体验,共度的生命历程。
一、角色转变,增加语文教学的胆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雷同,影响并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教材内容被当成了圣经,语文课堂教学千篇一律,考试范围同质化。新课改体现了教材的灵活程度,新课改中的语文外在延展性与生活外在延展性相同,即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度思考:“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是什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延展性与创新性?……在新课改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展示“创新性”教学的才华和胆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运用中的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要因势而导,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多一点参与激励,多一点多元思维;“导”要有法可导,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要在适当的时间、空间中引导;“导”还要因人而异,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导”只是教学手段,实现全面发展才是教学目的。
二、教学观转变,创造学生飞翔的天地
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自身的需要、特长以及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施教,才是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一刀切”“整齐划一”等传统教学观,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为学生的将来奠定了坚实基础。准确把握新课改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才能确保在教学行为上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创造性。
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观念是转变教学观的前提。应注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主体互动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和学生人格健全与完善的过程。
三、课堂教学的“多变性”,是创新的萌芽
课程教学不是公式,它具有多种形式的可变性。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教学风格、同一课文的教学切入点,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如源头活水,新的活力才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的思维。
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以往的教学内容观念,充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上要科学系统地解决教师“怎么讲”、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要求教师不断审视自己,考虑教授的知识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的方法,注重考虑所学的内容应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教学内容应着重体现课程改革后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统一、知识与技能的统一、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统一。
当然,教学观的转变还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转变课程认知、师生关系认知等,这些内容与教学观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教学互长”是教师与学生的互相进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相结合,教师从教学中解放出来。
四、课程观转变,实现教学与课程完美整合
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是课程,它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材、教参等文本,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能够体验、感受、领悟和思考到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互动过程。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树立问题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变“教”为“导”,“教”为“学”服务,“教”促进“学”,是从教法考虑的出发点。由此可知,教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学”的体现。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主体和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扮演了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的角色。
五、结束语
“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课程意识,即课程再创造能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评估学生的天性。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同时,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改进措施】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 的几点体会12-11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7-21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11-15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做好高中英语教学反思09-26
浅谈新课改下音乐课教学方式的转变11-29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07-06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看法06-23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06-13
新课改中美术教学的几点做法09-22
对语文新课改的几点反思精品教学反思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