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精选10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 篇1

靖远三中

展宗程

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主要特点有: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2、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循序渐进,注重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

3、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体现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由此看出,物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物理学的事实和原理都传授给学生.但是让学生理解了科学的过程,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新课改前,我校积极地提倡“启发式”教学,坚决地废除“满堂灌”,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习成绩的提高只能代表学生“获得到了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这批学生将来会比较顺利地步入大学的殿堂。但是这些学生离开学校、离开了老师的怀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他们能否在人类高科技的激烈 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的教育真的成功了吗?真的无可挑剔了吗?笔者经过反复的学习和论证,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成绩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让学生动起来,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做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 篇2

1. 内容安排松散累赘。

新课程倡导淡化学科, 强化自然生成, 强调知识的应用。因此, 在新课程模块教材中不再出现原人教版教材中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等化学学习逻辑知识体系, 而是通过知识的不断“呈现”让学生慢慢地体会。这样的安排虽有其合理性, 但势必造成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偏见。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产生“化学知识只要记住即可, 没有规律可循”等错误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的处理常常只能点到为止, 轻轻带过, 模块教材内容偏重“广度”, 既无法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 又构不成科学体系。这样的安排显然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2. 实验教学明显弱化。

新课标教材中各化学学科模块的知识内容相当丰富, 而教学时间却只有短短的36课时。这样的现状往往使学校和教师“理所当然”地缩减相对不够刚性的学生实验时间和空间。而对于一个以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学习模块———“实验化学”, 学校和教师只能“望洋兴叹”, 因为既难以很好地保证相关课题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药品, 更无法满足一个学期内组织所有平行班同时进实验室的要求。这样就造成了师生对实验教学“过犹不及、敬而远之”的心态。

3. 教学资源浪费严重。

虽然高中新课程各化学学科模块是平行设置、互相独立的, 但事实上却存在较多的不合理设置及资源浪费现象。由于教学要求和课时等方面的限制, 对一些内容的教学活动最多只能停留在初步了解阶段, 而学生再次深入接触相关教学内容是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中。经过近一年的时间间隔, 学生对相关概念及原理的认识只能从头开始, 且不同模块对一些概念的阐述的不一致常常令师生无所适从。因此, 每一次学习都似乎不够透彻, 同时又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

二、化学教学的改进和优化建议

1. 增强学习动力,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情感因素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化学学习的动机在不断增强。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化学知识量的不断积累, 趣味性因素对于学生学习化学动机产生的作用逐渐减小, 而情感的作用逐渐占优势地位。在化学教学中, 应注意情感因素的培养和运用, 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效地增强化学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合作与交往的社会意识与能力, 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挖掘。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通过调动情感因素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 改善师生关系, 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情感认知和谐地发展。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越喜欢老师, 就越喜欢学习。教师应主动亲近学生, 和学生交朋友, 平等相待, 沟通师生感情, 运用情感因素打动学生, 以情感人, 以情促人,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

(1) 完善合作小组的分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强调合作学习中的要素组成, 指导好每次合作学习中各小组内的分工, 强调每个学生的职责, 使得每一个合作成员都有事可做。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 更不是一成不变的, 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了。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 以期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2) 在合作过程中加强教师指导

虽然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已经明确指出了合作学习的任务及操作程序, 但在具体实施时可能有的小组仍然不够清楚, 在操作程序上会有些偏差, 落实到个体上也可能不明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以保障各小组的合作学习都能及时启动并且正常进行。教师可引导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先独立想方法, 然后轮流发言, 记录员分别作记录, 最后小组设计总体方案。教师对学生组与组之间的讨论要加以引导, 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法, 保障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3) 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倡导“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 建立一种以鼓励性、赏识性为主的评价机制,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其更加有效地投入到小组学习之中。化学教师在运用评价手段时, 一定要注意把对个体的成绩评价改为对团体的积分评价。当然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时, 也不能将评价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 而忽略个体的发展。因此, 要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 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表现”进行评价, 即对小组成员的差异性, 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合作态度与参与度等进行评价,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协作和交流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

3. 加强习题训练, 避免题海战术。

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 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 开拓思路, 熟悉解法,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 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习题训练, 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 “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 教师必须精选知识覆盖面广、典型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 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以达触类旁通之功效。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选修模块;问题;对策建议

G633.51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通史教学模式实行中外历史内容整编交叉通过专题史的形式来展现教学的模式。学生可以在学完必修模块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基础上从六大选修模块中挑选两到三个模块来进行学习。从理论上来说,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为了打破长久以来必修课程“独霸课堂”的局面。有着相对独立,方式灵活、题材新颖、内容庞大等优点。也是逐渐从教师主导课堂过渡到师生共同经营的良好途径,选修课程的施行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提高,同时也为学科内容实现知识整合提供了帮助。教学工作者对选修模块教学的开设都无一例外持肯定欢迎的态度。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六大模块内容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與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些内容的选择编排打破了过去必修课程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无疑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历史视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都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尽管选修模块的教学无论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理论层面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修模块教学却显得十分的尴尬,现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概述。

(一)选修模块的课程开设现状并不理想,流于形式

笔者曾就选修模块的相关问题走访调查过一些学生,居然有些学生开口问“什么是选修课程?”可见选修模块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当向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是选修课程时才了解清楚,在学完必修课程之后也开设了选修课程,但选修课程的开设并不是理想中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而是学校统一安排课程和教学任务,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而教师在选修模块教学时也并没有刻意提醒学生该课程内容为选修模块内容,学习和教学方式一如必修模块,选修课也成了必选课,难怪学生对选修课程不明所以。

(二)选修模块的教学过程难度较大,对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新的考验

由于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侧重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相关内容,专业性较强,同时也吸收了一些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其内容不仅对学生,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新的领域。要上好高中历史选修模块,教师必须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储备。教师在在史料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史料资源进行阅读、分析和概括,能够快速突破重难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选修模块中一些相对陌生和不熟悉的内容,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广泛收集相关资源,将各种渠道收集来的原始史料,图片,视频等等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史实教学。有一些教师干脆把选修课上成了纯学术性的专题讲座,加深了学习难度,同时也违背了高中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目标和特点。选修模块教学在这时候却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进度。

结合笔者实践调查经验和新课程的认识,考虑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多方面的支持,为教学工作的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学科课程的开设离不开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调控和支持。一方面,选修模块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得不到切实有效地落实,选修课也只能当必修课上,反映了在课程开设方面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建议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应该设立独立的选修模块管理机构,完善选修模块教学的管理制度。安排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来审议、监督、落实选修模块教学工作的实施情况,确保选修课程的有序运行。而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历史教师对选修模块的教学理念其实很赞同,但实际操作时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发现历史选修模块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支持,物质基础和财政基础无法落实到位,教育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展开。因此建议教学主管机构考虑为选修模块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财力和政策支持,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和教学理念的培训,调动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放心大胆的对选修模块教学推陈出新,发挥选修模块学习的独特功能。

(二)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为学生选修课程的学习提供指导意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学生作为学习个体存在本身就有着鲜明的个性,选修模块的学习正是为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最佳途径,如果不让学生本人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选择课程,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无法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本着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未来成长负责任的态度,考虑到结合选修模块的特性在学校应该对学生采取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如作为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选修模块学习指导手册,包括详细介绍选修模块的内容和选修实施意见,供学生清楚地了解选修模块的内容和操作。同时加强同学生本身以及家庭的联系,了解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和相关条件,能够为学生选修课的选择提供合理的建议,真正从人格和学业上关心学生,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三)适当的对选修模块的教学测评进行改革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历史学科的教学测评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1)高中教学中推广学分制管理制度。长期以来学分制是高等教育测评中的经常采取的一种措施。笔者建议可以将学分制引入高中教学。在学习完必修课程后一定要有相应的选修模块的学分,而这些学分也应该等比例的兑换成分数,计入高考升学成绩中。同时要统一测试和管理办法,制定出一条公平、公正、公开的测评机制。根据测试,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性评价,真正打破一次高考分数决定一切的局面。

试着从内容上改变高考题型。高考题型虽然一直以来都在变化,但就历史学科而言始终很难摆脱题型封闭,学生无法发挥主观思想,评价制度过于单一的局面。这里可以试着进行突破,多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在阅卷时采取SOLO分类评价法,通过了解学生的思维结构处于何种层次,较好的拉开学生差距。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 篇4

平凉七中

危彩霞

摘要: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及对策。

关键词:数学教师 教学反思 对策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得更快、更专业。

二、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呼唤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数学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新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更是重中之重。反思才能产生变革,变革才能带来发展。

(二)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需要

教师并非本专业知识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备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无法通过他人的给予获得,只有通过教师的亲身教学体验,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和训练才能获得。前段时间听了高二数学《线性规划》一课,课间教师面对学生的沉默并没有作出相应的教学对策调整,仍然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把一个个概念和问题抛出,教师的“博学”与学生的“无知”更加扩大了师生的距离,压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之后所有的问题都如同石沉大海般无人应答,教师犹如滔滔不绝的导游在自说自语。

这堂课引发我的深思:教材这部分大大的体现了数学的有用性,入引导得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但也增加了课堂上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因素,需要教师在实践情境中不断体验、反思和感悟,在适当的情境下实施适当的教育,这是教学智慧的本质体现。很明显这位教师有着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缺乏的正是对课堂的教学情境及时反思和对策调整的能力。

(三)数学课改实践的要求

“思考该往前走”,是新课改中数学教师自我成长的现实之路。按照新课改理念实施以来,数学教师面临很大的新的挑战,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突中,“旧”的消亡出现阵痛,“新”的孕育与产生是否有被“旧”的习惯吞噬的危险?面对新理念,教学方法改进中如何找到恰当的载体?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的完成发生矛盾怎么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在大班额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如何增强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调整知识结构?等等。在新课标实施的教学调研中,我听了另一位高一教师一节《充要条件》的课,学生对充要条件的理解不是很清楚,例如: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上课期间我们和同学之间该如何探讨,如何分享我们的个人见解?如何验证我们的见解是正确与否?而对于一个班九十几个人如何获取老师的帮助?等等。说实话课堂上老师有些紧张,总担心学生提出怪异的问题或者自己讲授的教学内容学生接受不了,教师的智慧和灵活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以为学生只能描述如何探究自己的具体情况,没想到有一名学生并不满足于口头表述,说:“老师我想陈述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并想听听其他同学是如何理解的,行吗?”教师赶紧让他上讲台,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之后还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么理解的:„„,对不?”(逆向思维!太好了!)场面令我感触很深。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超出了教师!

这些困惑,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救世主”,最终只有靠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反思,在不断地交流、比较、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与对策。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理念。

三、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对策

(一)反思的内容

1.对教育观念的反思。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指导着行动,教育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纵观那些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除了他们有着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育艺术外,更因为他们有着比普通教师更为超前的教育观念,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课改新理念的同时,就是要对以往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学习观、发展观、评价观等,进行全面地比较分析,把教育观念统一向新课程。

2.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呈现出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过去,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数学教师可以依赖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等“走向学生”;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惟有对日常教学行为的质疑和追问,课改理念才能在实践中体现,教学活动才能在实践中革故鼎新。听《充要条件》这节课过程中,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有些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如:(1)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呢?(2)数学的应用性不是很强吗,那充要条件应用在哪方面呢?在问题罗列后又立刻给予解决,虽问题能吸引学生,但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也许学生能想出比教师更好的方法,课后我作了学习情况调查,一位同学和我交谈说:“老师讲授之前,我有自己的想法,但老师解决问题的时间太快了,以至于我没有把我自己的思路进行整理”。看来教师低估了学生。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教师在“线性规划的最优解和最优整数解”不敢放开,约只用了3分钟,特别对“最优整数解”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只作图展示,而且作图不是很标准,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可能不利。对“如何更快找到最优整数解” 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因时间仓促而未能完全分享学生的思维。

(二)三种有效对策 1.增强反思的意识

“一般说来,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数学教师的反思意识,首先来自于其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

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所教的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育;我们面对的不是机械的物体而是活生生的人。因此,绝不能以完成教学内容为自己的目标,而应该把服务于学生成长需要作为我们的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如何做到“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采取过程性、多主体的评价”作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把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作为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惟有具备这样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数学教师才会去追求做一个对事业充满爱、对学生充满爱的卓越教师,才会主动地去进行教学反思。

2.提高反思的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是数学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缺乏理论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恰恰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自学理论、参加新课程通识和学科培训、听专家讲座、参与校本研究、参加进修和“研修”等形式,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使教学反思既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展开,又在反思中去把握理论的实质。

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是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行为反思的能力保障。教育科研与我们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具有辨证的关系。一方面,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科研是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说,“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研究中促使教师获得教学能力的专业发展。3.掌握反思的操作方式和步骤(1)教学反思的几种操作方式

①写教学后记。新课改后,数学课堂日显丰富与动态,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非常需要教师课后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把满意与否的环节和片段、把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都及时地记录下来,作初步的思考和简要的分析,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如:教学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现场产生的资源,及时开发为教学服务,这正是课堂成功之所在。《线性规划》这节课,课堂上应多用应用的案例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因而本节课设计以学生提问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数学是有用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活跃,能提出许多问题。学生能独立完成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探究开始,教师备课时原计划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表达出设计实验的方案,没想到课堂上学生却是争先恐后地想表述,使整个40分钟的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②做案例分析。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教学现象,及时收集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反复的分析与研究,并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也是反思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我校初二数学教师在“教学反思”活动时,交流发现高二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高,但活动时易失控,使得教师活动设计的预期目标与学生实际活动效果出现差距。这一典型教学现象就很值得思考分析,是一节课内安排活动过多而造成学生的兴奋性失控?是教师在活动前缺乏具体活动规则指导而造成无规则性失控?还是活动设计缺乏可行性时易造成操作性失控?为此我校高二年级的数学教师作了积极反思探究:一节课的活动量多少为宜;活动规则指导应包括哪些内容;活动设计如何贴近实际等,以期求得好的解决方法。像《线性规划》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有用性,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

③观摩他人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促进发展。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过,我这个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这里的“听”就包括对照自己进行分析和反思。

④课下多跟学生交流。在每节课下来,多跟学生交流,力争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来给你打分。让学生来描述本节课教师的 表现情况,通过这样“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再让自己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聆听、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效果,犹如“照镜子”一般,这是教学反思一种较好的手段。再自己来评价自己,一节课下来“毛病”竟然如此之多。但是之后我就有意识地去改掉这些“毛病”,哪怕小到一个眼神的运用。慢慢的,感觉“毛病”少了,顺眼多了。

⑤用网络论坛交流。现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教师的交流反思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教师网络论坛中,来自大江南北的老师可以消除地域屏障、学科分界、身份高低,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想、做法和困惑,是一种很好的反思交流形式。

(2)教学反思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发现问题。反思产生于问题,问题来自于我们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日常教学中的疏漏之处、不满意之处、无所适从之处、失败之处是问题的来源,成功的教学感悟,巧妙的教学设计,点滴的鲜活细节,也可以是问题的开始。问题,有些是教师自己总结发现,有些是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的,有些是同事互助发现的,有些则需要专家指点才能发现。第二步,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后,仅靠自我反思不能有效解决时,还需要他人的帮助。与同事合作,即时交流,相互指导十分重要也很有效。研究发现同事间互助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因为避开上下属评鉴考绩的干扰,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问题,同事之间通过各抒己见,共同探究,能寻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相互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课题研究等来相互合作反思。第三步,专家帮助。同层级的横向支援,明显地缺少了纵向的引领,同事互助也常常会拘泥于同水平反复,存在易停留经验层次的缺陷,要把反思上升为教育理论,还需要专家的指点与帮助,进行专业引领。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反思 篇5

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中学习不是老师规定的任务,也不需要老师的监视,而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对自己进行激励和监控,在学习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高效。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感到好奇,感到充满挑战性。当然,难度太高的任务也是不行的。还有很快能得到反馈、看到成果的活动也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湘版美术实验教材在编排上下足了工夫,精美的图片、妙趣横生的顺口溜、新奇的内容,都能帮助老师创设良好的情境,吸引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侧重某一种或几种交替进行。以前那种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应尽量避免和摒弃。要实行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

1、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如果连老师都是一个思想陈旧的人,还怎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呢?学生偶尔一现的灵感火花,可能都会窒息在老师的教条传授中。

因此,教师切忌把学生往自己的思维定势上引,而应该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往更远更广的天地引。比如,在〈〈会飞的娃娃〉〉一课,有的学生提出做潜水艇,而老师则训到:潜水艇能飞吗?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对于教本的处理,教师也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干,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2、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分层教学的思考 篇6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重庆市望江中学)巫登荣 400071

随着新课程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教育同行纷纷在此背景下研究教育。笔者在此,也谈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分层教学。高中新课程分层次和模块,的课程模式,是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的教育思想。此外,初中教师在实施初中新课程时,总会遇到“面对素质参次不齐的学生,教师通常根据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往往是顾此失彼,难以达到人人发展提高”的困难。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即将全面铺开的背景下,为了在高中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理念,避免出现“面对素质参次不齐的学生,教师通常根据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往往是顾此失彼,难以达到人人发展提高”的问题,笔者人认为解决的办法就是分层次教学。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毕业以前经常听到人们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他们把教师的教学看作是一桶水(教师)向杯子(学生)里倒水,还这其实反映了我们高中教学的现状:教师在教学时,不管“杯子”的大小——一样的倒水量,“杯子”大的装不满,“杯子”小的装不下;不管“杯子”上是否有盖子——如果有盖子,不打开盖子,水是倒不进去的;不管“杯子”是否是漏的——如果“杯子”是漏的,无论怎样倒,都不可能把水倒满;不管“杯子”口的大小——“杯子”口太小,大部分水还是流到“杯子”外面。这样的教学方式,结果可想而知。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学只有符合学生的个性,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当然,学生不是杯子,不可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还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由此可见,只有正确摸清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的学习差异,并加以归层教学研究,就能全面地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两难状况,才能在教学中客观有效的满足同一层次学生的个体需求,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最优发展,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把各层次的学生推进到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在不同的学习中得到提高。足见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来临之际,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二、分层次教学出发点

1、分层教学要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内在学习潜能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而分层教学的实施,更要促进全体同学主动学习的思想意识,努力使全体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相应层次的学习。对后进生:低起点,多帮助,多鼓励,陪着走;对中等生:定目标,多关注,多激励,领着走;对优等生:寄希望,多指导,重能力,自己走。实践证明,分层教学的实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激能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紧密配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内驱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2、分层教学,要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自主、合作学习,挖掘其内在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为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或引导学生自认目标,然后分层教学或分层自学,合作研讨,共同进步,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每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点拨、启发、延伸,把一把适合学生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开发知识的宝藏,去享受获得知识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学生王某,平时上课不认真,对学习不感兴趣,但这个同学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强,组装仪器、药品取用等考试成绩优秀的同学都不及他。化学老师为此,再全年级进行了“化学仪器识别、组装大赛”,他在比赛中获得冠军,他激动地给了化学老师一个拥抱。后来,谁没想到他成了“重大”的研究生。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的办法

(一)我理解的分层教学的涵义

笔者认为分层教学不应局限在一个班内进行,而应在不打烂班集体的前提下,在一个年级内进行。我的实践证明在一个班内进行分层教学,由于学生人数不多,再进行学生的分层分组,有些学科组的学生人数很少,此外,同一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层次不同,这样给学生的分组带来困难,课程的安排带来不便,同时会造成师资力量的浪费。如果在一个年级内进行分层分组,把各层次组的同一学科的课安排在同一时段,并分别由不同老师在各层次组授课(当然这样就需要本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分工合作)。这样的分层教学,既便于分层分组,又利于课程的时间安排,同时不会造成师资的浪费,也有利于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有部分学科分在“好班”,另一些学科分在“差班”,这使每个学生都对自己有信心,又明白自己的挑战。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

1、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因材施教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接手新年级时,要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测验,然后把测验成绩作为他们分层的依据之一;了解学生此前该学科的比较完整学习情况,把它作为他们分层的第二个依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家庭教育、性格、毅志等)作为他们分层的第三个依据。依据以上三因素把学生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个层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对学生表明,分学科班只是暂时的,每学期通过考核后都会重新分班,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层次的学习班。

2、分层备课

分层分班后,教师应根据分工在备课时根据自己所教教学班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过程中,对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中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哪个层次的学生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在备课时是必须充分考虑的。同时,采取的教学方式必须是适合该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学法指导也应该是是有效的。

3、分层授课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由于是在年级内进行分班,就不存在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课堂上课,因此,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分层授课时,关键就是能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采取适合该层次学生的教学手段。

4、分层作业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使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作业要有针对性,要使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跳一跳吃得到”。同时作业要把握初级班重基础、中级班重知识、高级班重能力的原则。

5、分层考核和评价

在现阶段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测验仍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这就需要对学生的测验采用侧重点不同的试卷,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参加测试时,对部分学生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在测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即初级班的同学可以选择中级班(甚至高级班)的试卷,中级班的学生可以选择高级班的试卷,高一层次学生也可以选择低一层次学生的试卷。

此外,对不同层次学生根据各自的不同目标要求进行分层评价。当然,评价不是单就考试结果的,还应有平时作业情况、上课情况、实验情况等。每次综合评价后,初级班中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升到中级班,而提中级班退步的同学则降到初级班;而测验后中级班中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升到高级班,而提高级班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中级班。

四、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笔者在我班本学科的实践证明采用分层教学之后,教师教得极为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并且各层次学生进步明显。组见分层教学的意义: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尤其兼顾了低差生,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从而这类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兴趣,这便是学习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2、分层分组过程中以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个层次出现,而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在测验中,某些低一层次的同学能作的好高一层次学生的试题,这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3、由于分层分组的情况随时因学生的成绩而改变,高级班的同学不愿降到中级班去,而中级班的同学又希望能升到高级班来,这样便将竞争体制引入到了教学之中,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即将来临的大背景下,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我对分层教学也只处在初步实践和理论探索之中,所以以上有不妥之处还望多多指教。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加入到分层教学的研究中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 篇7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仍然表现得比较突出。新课改后政治课教学中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容撼动,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主角。一节课按45分钟计算, 教师说教在课堂中往往占到三十多分钟, 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这与新课改的要求相背离。教师的“一言堂”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而且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只是对教学活动的简单回顾, 难以深层次地对自己教学弊端进行反思, 导致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难以实现。

2.学生的叛逆心理严重。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叛逆心理相当严重。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聊天等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对学生要求越严格, 学生的叛逆心理越严重。在家里, 学生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监护, 在学校, 更是希望能够摆脱教师的督促。总的来说, 在班级中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的叛逆心理要比靠前的学生更严重, 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这方面的表现更是不容乐观。

3.学生的自信心不足,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虽然新课改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 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部分学校仍然在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校、家长、同学三方面给学生带了巨大的压力, 以致学生一旦考试失利, 便会使自信心大大受挫, 这样就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产生了影响。

二、对存在问题的反思

1.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与唤醒!”这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名言。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现在课程标准的要求, 必须坚持“改”字当头, 也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改变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两个字, 一个是“教”, 一个是“学”, 而后者在教学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所以, 课改工作成功的关键是“改课”, 就是要变现有的“重教轻学”为“以学为重”, 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 从“做”中“学”, 从探索中发现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情境, 以问题为线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 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 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虽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反对“满堂灌”, 但教师应该具有“满堂灌”的能力, 将自己所要讲的内容, 在结合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前提下整合成几个问题, 以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讲授高中政治必修一《投资理财》时, 笔者利用学生过年得到的压岁钱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用压岁钱去投资,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己设计投资方案, 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然后进行小组合作, 展示交流合作成果。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扩展性和启发性, 要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因此, 在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 也应该注意要设计一些比较新颖, 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而不能只拘泥于课本或标准答案。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 还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 同时也要容忍并鼓励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流行的观点与解释持批判和怀疑态度, 由质疑进而求异, 从而另辟蹊径, 突破传统观念, 大胆创新。

3.鼓舞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认识和评价只有通过自信心来体现。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 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多给学生肯定的评价, 即使学生在成绩方面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在其他方面表现突出也可以肯定他们。教师和学校不能仅用成绩来评价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肯定也有特长。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曾经说过: “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 就像阳光一样。”学生任何值得鼓励的地方, 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 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会使学生有信心学好每门课程。因此, 尊重赏识学生, 让学生感受成功, 获得自信心也是使学生学好政治课的途径之一。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政治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在高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较广泛,加大教学实践的反思力度,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教师是反思性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认真思考,对每一次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明确自身的教学责任。反思,是成长的第一步。反思性教学的落实,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推动高中政治教学的进步与改革。

一、高中政治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1.反思性教学是课程标准的需求

随着我国的课程改革的新一轮开展,传统教学理论与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教育事业进步的需求。高中政治教材内容发生变化,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利用丰富且灵活的教学方法。但是好的教学方法需要在思考与反思中得出。高中政治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教师要在课堂中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大量反思,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建造与学生交流的桥梁。

2.反思性教学是提升教学水平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是教学的创新点所在。如何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生活化教学内容,是一个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政治教师应当将此作为教学反思的点,通过反思,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在教学准备阶段选择与学生需求最贴近的教学内容。只有不断反思,才能让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形成更科学。

3.反思性教学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手段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自我评价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活动,就像是教师教学的一面镜子,可以让教师在第一时间发现他们的教学不足,拓宽他们的教学视野,让每一位教师积极追求完美。教师可以在反思中获得实践的重要方法,也可以让自己头脑中的教学理论得以提升。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善于反思,乐于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二、高中政治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落实反思性教学,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教学理论的反思

现阶段实施的教学理论是创新化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育工作者的提高。每一个教学理念,都是大量教学经验的浓缩内容。教学活动能否取得高效益,不仅在于教师教学水平如何,更在于学生的课堂反应如何。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枯燥性,如果教师利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提高。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政治知识,让学生成为政治学习的主动者。

比如在讲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时候,教师不要在课堂中告诉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消费观,而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消费观,每听到一个新的消费观念,就组织学生讨论,共同探讨正确的消费观,以此提高政治学习内容的吸引力。

2.加强教学行为的反思

逻辑,是影响高中政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让学生具有逻辑能力,自主分析政治知识,会让教学效率快速提升。但是当前的高中政治课堂缺少师生互动,学生智慧潜能的挖掘变成教师的单方面传授。死板的教学方法不仅限制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更会影响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形成。当代高中政治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转变自己的教学身份,做好学生政治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比如在讲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同桌共同讨论政府在哪些方面为人民服務,促进学生开口交流。当学生具有讨论结果时,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促进师生互动。在反思中优化教学行为,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加强教学过程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方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要求教师在正确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自己之前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与自主评价,通过反思明确自己的政治教学效益,将教学内容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明确下来。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而不仅仅关注教学结果。多发现局部教学活动的问题,通过每一个局部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才能让反思性教学模式发挥意义。

三、结语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利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利于高中政治教学实践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反思性教学应用的目标是提高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质量,促进师生互动,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学,让反思成为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教学的质量提高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尚亚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反思性教学的探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7:98.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 篇9

新课程

课堂教学

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随之而来在全国推广的课改,让每一个困惑中的语文教师眼前一亮,看到了新的教育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希望之光。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自己和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讲人文,但不能淡化工具性学科这一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却淡化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就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不会用,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会成为“空中楼阁”。

二、讲自主,但不能丢掉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人认为自主学习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很大程度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学习主人的地位。这种观点其实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一种误解。当“讲”不讲:学生各抒己见时,没有教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想象体验时,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时,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殊不知,丢掉了精要的“讲”,学生的思维难以深入,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培养,学习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

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制能力差,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所以,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资质、基础、接受能力……并根据其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真正有启发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能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既让学生百家争鸣,又能够殊途同归才行。

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给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很好的启示,教学反思《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绝不是放任自流。

三、讲合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如公开课上,教师在教学《〈名人传〉序》时,学生对课文都没有深读和细读,就让学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⑴、为什么需要英雄?⑵、什么样的人需要英雄?⑶、什么是作者心目中的名人、英雄?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因而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说是小组合作讨论,实是不容分说,最终统一由教师电脑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合作似乎没有多大意义。有的教师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小组讨论,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当“忠实”的听众,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得其乐,自己想自己的,缺少最终的“交集”。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千姿百态”,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看课堂氛围较好,实质上是徒有形式。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忽略了合作的深层指导,学生没有充足而独立思考的时间,最终教师表演了,语文的“精英分子”活跃了,却忽视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推进。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讲对话,但不能远离文本这一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李镇西)。《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围绕文本来展开的。这种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是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当教师确定的时间一到,汇报的往往是爱表现的学生和教师事先指定的组长,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遍课文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这种现象,在公开课和观摩课上表现尤为明显,由于时间紧,教师要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推进教学内容,就会在“读”上“挤压”,可又不能不读,于是乎,有限定时间读的,有叫学生默读的,有让学生研读某段的……这种做法,表面上有“读”,为对话奠定了基础,实际上没有学生的细读和深读,对话质量可想而知,很大程度只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流程展示,没有多少实效。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一个汇报接一个汇报,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五、讲新颖,但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发现·创新”课程目标,并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尤其看重“发现·创新”与探究式学习,本想引导学生观察中外文学和文化现象,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可是教师本身不能对作品进行准确理解与把握,一味探异求新,对作品的解析随意发散。如有教师在教《林黛玉进贾府》中,引导学生分析王熙凤,让学生对王熙凤所说的话大胆挑刺,找出不得体之处,这种创新和发散,有何意义?就课堂而言,有何实效?

新课改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的教师理解成语文课件展示课。有教师在教《荷塘月色》时,为了表现荷塘月色的美,把四五六段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幅图一幅图的幻灯显示。且不说这些画面能否表现课文所要呈现的意境,最为根本的是这些图片展,让学生获得什么呢?这样的视觉图像定然是不能与朗读、想象之效相提并论的。为了追求新颖,课文的品读、赏析成了展示课件、图解课文、图解教学流程。

对于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模式,没有固定的“标本”,只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方法,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切方法和模式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以学生实际学到什么为依据,切不可为新颖而“创新”,尤其是阅读教学,更不能为新颖而“花样百出”,忽视教学效果。

毋庸置疑,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课堂教学与改革实践,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积极探索,结合学生实际,找到行之有效的课堂模式,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张兴爱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中学教学参考 2009、28、刘党桦、于颖泓

语文课改别“陷入”十种误区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篇10

一、历史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工作多年的历史教师,他们同一个教案用了好几年,同一个历史知识去年这样教,今年还是这样教,教学能力停滞不前。这是缺乏反思的、静态的历史教学,而不是动态的、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历史教学。

1历史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的实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使用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并且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展现主动性,要求历史课堂具有生活化倾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少了一些传统的羁绊,但只有对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增长历史教学智慧、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在我们身边,不乏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但教学能力停滞不前的教师,面临新课程他们的教学还是老一套,纵观许多教学名师的成功历程,无不是反思研究所造就的结果。

2课堂教学的随机性要求历史教师重视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在不断变化,使得原来自认为很出彩的教学设计变得不合时宜。特别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各有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历史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也是动态的,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的。教学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班风、学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历史课堂上留下的遗憾。

二、历史教学反思的内容

明确历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反思的内容,如:历史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要素,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序。另外,在反思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若干自己感受深刻的内容,有侧重地进行思考。

(一)依据历史教学活动的要素确定反思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则是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预设教案走进课堂的,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从教学活动中涉及的要素角度,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确定反思内容。

1教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历史教师在与课堂教学相关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包括历史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与难点的处理,教学组织形式,问题情境的设置,提问的质量与数量,师生的互动,板书的设计,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运用,教材内容的处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分层次教学,小组活动的设计等。

比如,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但是一些历史课堂上活动过频,脱离实际,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一会儿要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活动设计过于简单或复杂。历史教师就应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否适合学生特点,是否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是否做到了质量和数量的有机统一,争取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

2学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其成因,并据此反馈到教学设计的改进中。具体包括教学设计是否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状况及其原因,学生行为表现、语言表达及其原因分析,对课堂中学生思维活动特征的分析,对学生练习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等。

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唐朝诗歌繁荣》时,第一节课按照教案分别介绍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诗歌,结果发现课堂上学生的诗歌“储备量”非常丰富,远远超过了自己所讲的那几首代表性诗歌。下课后,这位教师及时反思了学生的课堂反映,并对授课方案进行了调整。第二节上课时,改为先由学生展示自己熟悉的唐诗,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这些诗歌的不同风格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二)依据历史教学活动顺序确定反思内容

1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但是,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相反。活的课堂,其实是教师、学生、文本相互发生碰撞,在互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师生得以共同发展。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和灵活性,学习的状态和条件会随时发生变化。因此,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的原因,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上文中那位讲授唐朝诗歌的老师正是因为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

2反思教学过程

每一节课的教学既有可以预设的情景,往往也有超出预料的情景事件。更多的历史专业老师可以预设课堂的知识情景,却无法准确把握课堂活动本身。一个具有反思研究意识的历史老师应该极其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许多预料之中或者预料之外的发生过程都是进行研究的切入点。

对历史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体可以从如下一些方面进行反思: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特别要反思是否把时间用在主干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提问设计的质量如何,问题是否恰时恰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渗透和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是否充分挖掘;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有什么反应;课堂练习的质和量的控制是否合理等等。

3反思教学效果

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每一节课总是在一定的任务意识下完成,可是完成的怎么样?这不仅是课堂教学本身所面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师可以从这里打开反思研究的通道。对历史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察学生的历史双基的掌握,历史思维能力发展,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

度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教学能力的变化,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三、反思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实践智慧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感悟,正如波斯纳所说的“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反思”。教学反思的载体可以是多样性、灵活性和随机性的。历史教师可以写教后感、教学小结、教学日记、教学札记,短到一两句话,长至三五百字。

有一位老师坚持在自己的个人教育博客里写教学日记,他发现写教学日记有很多好处。第一,反省教学。教学日记,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第二,积累资料。写教学日记让他走出课堂后有值得记忆的东西。第三,消除压力。他将工作中的苦闷和彷徨在教学日记中倾诉、宣泄和缓解压力,使自己每天都有轻松的心态投人教学工作。本市有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工作三年就成长为学校信任的骨干教师。他的成功之道,就是每节课后坚持在教案的最后写教后感和教学小结,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深入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的老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反思使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收获成功,享受快乐。历史教师如果能坚持写教学反思,将会形成动态的、持续的、良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必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研究成果表明。教学反思可以在以下方面加速历史教师的发展。

1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历史教师可以深刻认识自己的教学方式,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在反思中。历史教师吸纳了先进的理念,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开始重视过去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更多关注教育的热点问题和深层次问题。此所谓“我思故我新”。

2增强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撰写教学反思是教师最适宜的、最具操作性的草根化研究方式,既贴近教育教学的实践,又能将理性的思考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撰写教学反思,可以为教科研积累第一手鲜活资料,以后将反思的成果加以整理,形成论文,持之以恒,学者型的历史教师不再是梦想。

上一篇:大学生党内评议下一篇:精细化管理考试题(C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