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精选8篇)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此次课程改革,在7至9年级设置“历史与社会”这门综合课程,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多年的实验证明,学生喜欢它,教师接受它。但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也存在一些对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理解偏差以及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等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
首先是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 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 发展,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其次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二)贯彻“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的策略
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艺术、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仁爱、和谐、自省修身、谦让礼仪等一些我国古代传统美德,都是我们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视点。对这些人文视点的挖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视点,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
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中学生发展的知识,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如何选取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历史与社会”中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仔细分析这些精美的资料,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资料具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并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3)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考虑教法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既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进行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小组的安排、组内的分工等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做到小组的人数恰当,让学生选举自己信任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具体能力进行分工。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要注重提高知识应用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推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一些任课老师没有严格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制约教学效果提升,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从而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1.合理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包含大量的历史史实,面对复杂的史实重视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为此,必须创新教学内容设计,改变历史知识繁、难、偏的现象,通过基本知识的讲述,剖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让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加深印象。例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学习时,对于这种抽象的内容,任课老师可以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的参战国和发展历程,让学生分析“一战”后的世界格局,让学生思考其成因和结果,体会“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国家的多极格局。并拿出地图让学生圈出帝国主义,从而对当时的世界格局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并对历史事件重现,让学生加深印象,深刻感悟到历史的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
2.注重角色扮演法的应用
新课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任课老师则扮演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角色扮演法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和事件由任课老师提供素材或话题,或者由学生编写历史话剧,然后搬上讲台。例如,“美国南北战争”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北方资产阶级和男方种植园奴隶主,从自身利益出发就关税、劳动力、市场、原料等进行课堂表演,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角色表演,既能深化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还能身临其境,提高课堂参与度,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初中历史课堂学习的兴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
3.科学创设教学问题情境
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有效融入课堂学习,积极思考,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红军长征”学习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第五次反“围剿”、湘江战役、遵义会议、瓦窑堡会师等历史片段,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的脉络,对长征期间重要的历史事件有深入的认识。然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长征的原因、经过、历史意义等内容。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引入,能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历史素养提升。
4.善于培养学生思辨技能
教学中要增进师生互动,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开展思辨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综合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为保证课堂思辨顺利进行,任课老师应该优化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寻找他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并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让学生统计假期去过的旅游景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旅游经历,并穿插历史知识,深化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也有利于提高历史知识应用水平。例如,很多学生去过西安,见过秦始皇陵兵马俑,任课老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然后引入秦朝统一、秦朝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将秦王扫六合的知识带入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认为兵马俑神态祥和一些学生认为兵马俑神态威武……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分别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样有价值的教学思辨就开始了。然后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秦王朝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效开展课堂交流互动。这样既能让学生感悟到初中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与开放性,还能促进学生的思辨技能提升,让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5.重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任课老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思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好推行和落实素质教育。任课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初中历史课本,让学生掌握有效阅读课本和做笔记的方法。例如,一些学生在阅读历史课本时,往往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将课本内容从头至尾阅读一遍,但仍然没有什么收获,不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这种情况,任课老师应该加强指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历史主干知识,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需要把握的知识要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这五个要素既是历史基础知识,也是识记的重点内容。通过把握这五个要点,能对每个历史事件有详细全面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进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初中历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任课老师应该提高思想认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综合采取有效对策,实现教学创新另外还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课堂组织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碧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华夏教师,2015(11):62-63
[2]陈加业.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7):174
一、认清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动态生成教学打基础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认清课堂教学的主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做到备教案、备教材,还要做到备学生,从备课的时候就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备课的时候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积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形成自主有效的学习生成。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不能再以传统的观念来主导课堂,让学生在被动的接受学习,要深入的研究学生使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细致备课,为动态生成教学导航
备课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切忌在教学的过程盲目的进行教学,这样会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没有调理、重点不能突出,让课堂教学效果呈现低效化,让整节课失去应有的价值。在进行课堂教学前,精心的做好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准备好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预设课堂上学生会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引导以及动态生成,在课堂上才会自信满满,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在预设的范围以内,也能因为充分的准备工作,而做到游刃有余。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发状况会很多,但是教师只要做到尽量去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一定的情景预设,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就能够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动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做到将教材内容整合、分类,让整节课有节奏地进行,这样易使学生把握学习节奏,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促进动态生成教学的形成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来巩固学到的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举一反三,学会学习。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开发程度不一样,总会出现各种错误,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的时候,要正确的对待它们,对学生产生的错误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错误,耐心的讲解错误的根源,让这些错误成为学生以后学习生活中重要的资源。如在学习因式分解的时候,对基础较好,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这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对于文科较强、理科落后的同学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把- 8m3+12m2+4m分解因式”,首先我让一个成绩较好,但是理科偏弱的学生来回答,这个学生的答案是:- 4m(2m- 3m);接着第二个成绩一般但是数学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来回答,他的答案是:- 4m(2m2- 3m+1);第三个学生是成绩中等偏上,我预计他能够回答出这类相对简单的因式分解题,但是他的答案是:- 2m(4m2- 6m+2)。显然这三个学生的答案都是不对的,这种情况是我们在备教案的时候不能预计到的。第一个学生的错误可以理解,但是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学生的错误,就有些出人意料。如何面对这些错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解决的问题,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又不能让他们一点也不重视错误。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错误资源,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再次出示习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教师的引导去改正问题,从而巩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既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四、把握实施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自主能力
在经历了打基础、做导航、促生成以后,就到了动态生成教学最关键的一步,也就是具体实施。没有了实际行动的实践,再好的预想也是空的,具体的实施过程就是动态生成教学最后要实现的目标,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教材熟练于心,让教案清晰明了。做到真正的“有备无患”。教师还要随时发现、捕捉课堂中的闪光点,把握促进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善于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处理课堂上的各种可能,做到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让这些问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
摘要:本文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结合教学体会分析初中生物教学有效策略与实施。
关健词:有效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1问题提出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为此,我在教学中开展逐步尝试构建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力求通过实验,把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2有效教学的提出
有效教学即是一种技术或策略,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理念,它要求每个教师超越一般的、共同的技术,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怎样提高40分钟的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等。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系列的策略。
3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3.1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矢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机会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
3.1.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例如:在进行探究酸雨的危害时,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问题情景创设: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自行车被雨淋后,钢圈生锈了,并且知道这是酸雨所致。”但是大家想过吗,什么样的雨是酸雨呢,酸雨对生物有影响吗,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用多媒体播放《酸雨的警示》再度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为实验探究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3.1.2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课堂构成的要素是探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设环境和条件。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地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在生物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例如在《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亲近自然
〔师〕:大自然常常以不同的形式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感受自然的神奇与壮美。(播放自然的影像资料并配以音乐)
(二)角色的扮演
〔师〕:如果你是森林中的一种生物,在这个美丽的家园,你是怎样的生活的,〔师〕:由于这片森林要改变成农田,森林中的生物面临着失去家园的危机,这时森林召开了一个“生物大会”,各种生物都发表了自己的心声。
〔师〕: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3.1.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只一味注重形式,追求花样,应从“实效”的角度出发。即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宏观化模拟,将生物实验中不能替代的内容进行虚拟化,将板书内容进行直观化和简单化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用课件展示:一个可爱的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发出的啼哭声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打出一行字: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时为什么要哭呢,再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再如用“一个氧分子历险记”的故事(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由学生们总结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简单的知识充实化。
3.2构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3.2.1动手实验—活动性学习
动手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式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进行实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现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自主建构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素养。例如《调查足弓发育情况的活动》的实施。
3.2.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生物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构建、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有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突出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深人了解并科学调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广泛提供并不断丰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变成现实,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例如:《探究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和《探究蚂蚁的行为》等实验的探究设计。
3.2.3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的重要活动方式。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生物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感受生物学思想与法,认识生物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人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与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时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这样,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间里表述和倾听,在争辩与讨论的动态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创新,在思想的交流中扬弃,在情感的沟通中融合,在智.慧的展示中互相启迪,使合作交流的互性学习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生物实验有意识地加强师生互动性学习的教学形式,这种互动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生设计方案—学生分组探讨”的教学方法。如探讨《酸雨的危害》的实验。
3.2.4归纳检测—反思性学习
因为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对知识的探究有深有浅,常常·不能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有时还需要教师将知识简单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理与社会化的过程。另外为了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内容,教师通常通过检测手段对学生掌握所讲授的知识情况进行了解。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不定期的归纳和检测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生物学科相比其它自然学科而言,知识零散性较强,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因此学习完每章节或单元后,教师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纳和试卷进行检测是对知识的落实和巩固的重要环节,因为通过归纳和检测,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反思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要着力解决理念更新的问题;惟有在先进理念指导之下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课程改革使得教师的职业定位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学习化,建设学习型的教师队伍,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作 者:陆安 作者单位: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山东,青岛,266023刊 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9(5)分类号:G622.3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师 专业发展
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新课程历史教材一改“通史”体裁为学习主题的形式,采用国际通行的主题单元的编排体系。当耳目一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渐渐为我们熟悉的时候,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也会有一些问题和困惑,想在此表达出来,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强调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注重过程性目标取向的表述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例如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战败?我们的设计应当有历史学科自己的特点:你的结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这需要我们提供一些有关战争失败的一些资料,如清政府的、英国方面的,还有不同历史学家的。如果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我们这么做就足够了。但有了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我们还需要详细的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学生会讨论吗?他们遇到不同的观点各执一词争论起来怎么办?有的学生根本不参与怎么办?同样,一个小组的讨论被以个人承包了怎么办?学生的结论来得太快,只是重复了别人的看法怎么办?有一些学生根本没有讨论,干其他的事情怎么办?••••••这就是过程与方法要解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提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积累”→“理解”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现实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这意味着我们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的是什么,我们省略了完整地完成一件事的大部分过程,只是要求学生做好,即熟记教科书上需要考试的内容。文科的历史教学是这样,理科的历史教学更是这样。这样的历史教学,实际效果是什么?分数?能力?品德?健康的身体,还是健全的人格?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外,还要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具有终身必备的知识、技能和世界观。这就需要过程、需要方法。
二、注重课程意识。过去我们把历史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教教材”,现在我们强调“用教材教”。
如人教版必修一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课程标准中规定:(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由于课标笼统的规定,教科书就从汉朝至元朝各个朝代的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一一陈述,结果造成课时紧。其中原因除了课标的笼统外,更多的还是缺乏课程意识造成的:课程标准中对某些内容已经有了调减,而我们还用原来的概念理解教材,有的教师还有意无意地就会把调减的内容自己加上去,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内容变化大、跨度大、时间紧,提供学生学习的素材比过去的教材多,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既有所有学生都要学习要掌握的内容,同时又提供了拓展性、探究性内容。对此,我们更多的应该强调教学方式变化、教材观念的转变。赵亚夫教授说过,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也就是说,历史教师是课程生成的创造者,课怎么上,关键在教师,教师可以对课程进行理解,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讲授,即使是已经预设的课程,也可以进行批判和改造。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如何领会课程标准,如何理解教材、处理教材,课堂教学中如何去教,教什么内容,都可以由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三、控制辅助性的学生练习、教师用书,改变大面积不及格的现状。
辅助性的学生练习、教师用书,增加了许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它们环绕在教师、学生、家长周围,带来一种困惑、焦虑和无形的压力,因此置疑:是不是新教材有问题?若没有问题,同样叫新课程配套的教辅中的题目学生怎么不会?这种情况自然就会增加我们的焦虑,久而久之,自然是新课程不敢放,旧的内容也不敢丢。所以,对于此类参考书的订阅和使用,必须严格加以限制或取缔。由于人为拔高教学要求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学生大面积不及格的情况,加上刚实施新课程,本来就有点“将信将疑”、“奉命改革”,给我们普遍带来一种担忧、一种恐惧,怀疑新课程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问题,怀疑课程标准有问题,怀疑教材和教学有问题。不想失去自信的学生和教师,期待改进考试、改变大面积不及格的现状。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分析,也要关注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环境包括软、硬两方面:硬环境一般是指对教学媒体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等方面,而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等组成的是软环境。教学设计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和教学设计评价。一、一堂好课的历史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要遵循的基本程序和包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历史教学的预期目标;即教学目标: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看一堂课的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全面、完整,其次看是否明确、具体,再次要看学生知道不知道这堂课的目标。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起到 “灵魂”的作用。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历史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即教学内容: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③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即教学策略与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自己的创造力。
④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即教学评价:应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教师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和确定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设计评价工具,如实有效地收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映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⑤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即教学结果: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效的达成,以及消极性的非预期结果的防范。
二、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分析和总结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形成的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①注意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以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合作性原则。通过教师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学习提高,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一定的发现探究、获取知识和分析比较的能力,并使教学效果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②注意从学生主体认识特点出发,以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进行历史教学设计: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出热烈欢快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在学习中培养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在开放与互动中体验、感知历史。
③注意从情感体验和活动构建,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体验学习给学生搭建一个情感体验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内心情感出发,使个体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着的事件、认识、情感得到进一步组织和整合,从而达到知、情、意的统一。
④注意引用乡土史,联系现实生活和激励创新,进行历史教学设计:融入地方史内容,较好地体现 “生活即历史,社会即历史”的理念,实现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空间上的创新。乡土史因其独具地方特色,伴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具体,形象,生动,易于接受,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从乡土史这个窗口具体而生动地了解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爱家乡和爱祖国的真挚感情,有利于形成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⑤注意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历史教学设计: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 “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合作探究、体验所获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逐步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一、以生为本, 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历史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机械记忆, 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和教材走, 其主体地位未得到重视。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首先需要教师提出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比如学习“汉朝统一”时, 学生了解到在思想方面, 汉武帝采用的是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要正确认识汉武帝的这一举措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讨论也深入不下去。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 如: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呢?采用这一建议对汉朝的统一起着什么作用呢?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质疑, 只要是合理的、正确的都要给予积极地肯定, 想法有偏差的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引导, 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一个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阐释, 就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学习“秦末农民战争”时, 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陈胜、吴广如果没有遇到大雨, 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可以从多个角度找答案, 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交流, 增加了学习主动性, 活跃了课堂氛围,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展了学生个性。
二、创设美的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美的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但是初中生很难理解, 更别说欣赏了。在他们眼里, 历史是野蛮、贫穷、落后的, 废墟是乱草丛生的, 文物也是灰色调的等, 其实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美的因素可以挖掘。比如, 讲述中国古代史时, 可以给学生展示古代文物遗址的彩图, 石器的棱角分明, 充溢着智慧;玉器经过精雕细刻, 晶莹透亮, 银器散发着光彩耀人的光芒;瓷器散发出古朴典雅的气质等。从这些遗址及古物上可以看到美的意境。如果教师本人到过历史遗址旅游观光过, 可以把自己的留影展示给学生观看, 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亲身体验生态环境的自然美。学生通过这些美的欣赏, 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拓展了学习空间,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注重评价,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中注重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比较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掌握和理解知识技能、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评价。所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评价, 树立学生自信心, 激发学生去探索、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比如学习丝绸之路的变迁以及对当代的启示时, 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 各小组明确任务后, 分别收集资料, 然后再进行交流、合作, 慢慢引导学生到我国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一些国策上来,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 要给予积极地评价。又如讲授“春秋五霸”时, 课文中提到3个霸主, 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同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春秋五霸印象。对于课堂上学生能够看懂的, 教师没有必要再讲, 学生能独立发现、思考的, 教师没有必要进行引导、点拨, 否则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鼓励学生, 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并进行及时的评价,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感, 增强自信心。
四、创设情境,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学来制定自己的教,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接受新知识, 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结合,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注重学生的学, 以学生的学来定教,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沟通、启发, 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其实, 历史课堂不需要教师眉飞色舞地讲解, 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是否和教师一起进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合适的历史情境, 尽可能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 课堂上可以分组让学生讨论秦始皇这个人;进行角色扮演并对刘邦、项羽作出评价;表演历史课本剧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历史, 分析历史。同时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尊重学生个性,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
五、借助多媒体, 进行直观性教学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 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差距, 让学生由景生情。比如讲授“火烧圆明园”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 让学生观看圆明园原景及烧后的残景, 再通过比较、观察, 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 可以给学生创设历史的真实情景, 让学生置身其中, 引起情感的共鸣。比如讲授“南京大屠杀”时, 可以让学生先看“杀人取乐、砍头”等事件, 血淋淋的场面会激发学生的情感, 然后再给学生播放《南京!南京》等影片, 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认识到日军的丑恶嘴脸,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六、指导学生阅读,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这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能加深印象。比如对于王莽的评价, 《汉书》是这样记载的:莽既不仁, 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 遭汉中微, 国统三绝, 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 故得肆其奸慝, 以成篡盗之祸……自书所载, 乱臣贼子, 无道之人, 考其祸败, 未有如莽之甚者也。对此记载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比如:你们觉得《汉书》对王莽的评价是否到位?为什么?如果不到位, 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王莽呢?结合史料说明你的观点。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课文, 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 对一些存在困惑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 这样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 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反思传统, 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构建有效地知识体系, 同时通过历史教学完善学生人格, 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对优化课堂过程和结构提出了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 鼓励探究式学习方式。文章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论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徐琼.浅谈如何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教育科研, 2010, (14) .
[2]宋爱泉.浅析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J].科教文汇, 2007, (12) .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更高效的学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务必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时效性为目标,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初中物理老师对于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探究是一个不变的主题。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同一教学内容施教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物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何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找到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是本文的重点。
一、影响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的因素
科学合理的物理教学设计是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与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有很大关联,在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方法设计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教学观念是否与时俱进
新课标的提出是建立在新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是教育工作者适应时代发展做出的教育创新,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坚持以自身为主导,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为教学宗旨。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物理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让物理走向学生生活。
2.对学生学习情况是否清楚
对于教学对象的情况是否了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更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因此,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制定,必须建立在正确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且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衡量教学方法成功与否,比如分析学生物理知识点和实验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是否在物理学习中获得收获,而学生的学习体验情况也是教学反馈的主要内容。
3.教学目标是否合适
教学目标是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出发和归宿点,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对于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起着指导性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指的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標的制定还要适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情况,因此,从这点来看,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结合新课程具体要求,制定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一)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建立对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推动的作用,如果学生不喜欢物理教师的性格和行为表现,或者物理教学课堂氛围不和谐,这将导致学生出现消极情绪,从而对物理教学产生反感心理,学习体验中兴趣和愉悦的缺失将直接导致物理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时,切忌不能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增加课堂互动性,引导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新天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采用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情境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独立性和心智思维发展水平尚且较低,其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这个阶段的学生知识学习特点,具体表现为初中生学习精力容易分散,学生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不高,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验、实物教学方法来对一些知识点进行讲解,比如物理教师在讲到惯性知识点时,可以采用实物模拟的教学方式,用到玩具车、杯子和水,让学生将装满水的杯子放入玩具车,然后控制玩具车向不同方向移动,引导其观察杯子中的水如何倾斜,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更加真实的体验到了惯性的存在。这对于惯性知识点的讲解既形象又生动,能快速的让学生理解惯性,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结束语: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必须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多方面因素。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思想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这一新理念对教师新时代的教学起着指导性作用,教学方法设计的改进是完善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和教育智慧的媒介。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使用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这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旭东.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的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任玉峰.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黄金友.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初探[J].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09).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推荐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11-13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06-05
小学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感受11-09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07-27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究10-08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10-12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