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篇1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吴峰

教学设计,形象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是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桥梁科学。具体地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学设计要从三方面去把握:要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习需要出发,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能孤立地处理教学中的每个具体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教学设计有多方面的作用,但最根本的作用就是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最终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从1999年——2009年课程改革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各种理论体系的雏形基本浮出水面,有的被广大教师所肯定,有的成为教师们争论的焦点。我省从06年秋开始,经过省级全员培训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09年6月已经顺利完成了一轮高中三年的实践并进行了第一次高考,基本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初被誉为改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革热点的,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走班上课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并无操作性,成为一句空话,综合素质测评和学习水平考试结果的利用率低,也成为一些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念更新,教师教学方式优化,必定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们历来追求“井然有序”,我们历来赞许“环环相扣”,我们历来推崇“行云流水”,我们历来要求“设计严密”,我们历来追求“人人称道 ”。新课程倡导 “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 ”,主要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替代讲授,灌输式教学。真正将这些教学理念和方式落到实处,课堂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有的 “秩序”,需要用一种新的秩序取而代之。由此不难看出教学设计和传统备课有一定的差别。

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传统备课为教师的教做准备;教学设计侧重于在理念指导下的统筹安排,传统备课侧重于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规划。

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传统备课最本质的不同是,设计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备课是为教师的教而准备;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具科学性,作为一门科学,它是凭借系统科学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评价解决方法,构建教学系统的科学,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和方法更趋最优化,最优化是我们教学工作追求的理想状态 ;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将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理论设计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质,培养教师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广大教师也想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操作,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走着走着又回到教学老路上去了。要想不走老路,走新路,一定要弄清楚新道路中有那些标识牌,标识牌之间的路程有多远?

二、新课程背景下一节优质课的标准

基础教育改革贯彻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回归到一节优质课上来,它的标准如何确定?

1、体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书写教学目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分写,一种是合写。比如:“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实验探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2)巩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3)加深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生锈铁钉与过氧化氢溶

液的作用”的实验情境,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认识科学探 究的基本过程。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2)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会化学实验

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

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

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这个教学目标写得非常好,三维目标得到全面而准确的表述。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智的发展。

2、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和教参。

教科书,以丰富的素材为教师,学生提供再创造的平台。面对新课程,教材编写者在内容设计上更多着眼于学生,以尽可能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拓展性活动等素材资源的提供,为学生、教师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提供可操作平台。个别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全部交给学生。现在版本不同,可择其优而用之。可以更换内容,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单元,在方法上可以创新实验,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等等,做到对教材、教参的灵活应用。要研究课标,研究教材,尊重教材,创新教材。

3、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师生互动,不要随意化。比如:教师在教室里行走路线,教师提问不同区域学生的机会是否均等。就师生积极互动,“课堂上热热闹闹,下了课什么都不知道”进行思考,要有自己想法和教学思路。要重视一节课老师提问的水平。记忆、推理、创造、批判各占多少比例,推理和创造方面所提问题越多,证明老师提问的水平越高,在提问时要注意:“五先五后”,1)先提问,后指名,2)先思考,后回答,3)先讨论,后结论,4)先学生,后教师,5)先激励,后更正。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以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及时鼓励,追求课堂绩效。作为教师,应尽力弄清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或者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学生向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方向发展。此外,还应营造合作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们相互指导和帮助。也就是说,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或合作性学习情境的创设,来促进学生跨越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成长与发展。

4、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科技发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问题的提出最好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才需要沟通,与学科发展历史沟通。教师在寻找这三个方面联系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认识领域,并把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的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实现由“教书”为本能转换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十分关键的一步。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5、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预设+生成=高质量、生动活泼的发展

如:《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速率”,通过镁与盐酸的反应,探究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回到通用公式上,效果较好。回顾必修,进入选修,教学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发展变化乃是课堂教学的存在状态。

6、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目标,具有不同的贡献。讲授、讨论、探究、等方法,会对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品质有不同的贡献。

7、建设新型的课程文化——民主、平等、科学的动态课程文化。

新型师生关系——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文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自由意味着权力,意味着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手脚;民主、平等意味着师生价值的平等。宽松、展现个性,允许学生说错话,做错事,和谐追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融合,和睦相处。课堂处处充满:尊重、敬重、欣赏、珍爱富含文化精神的氛围。

8、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课堂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课程资源→让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

学习情景→真实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虚设的,和学生生活时间相悖的。问题情境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感受。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9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新课程课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全面了解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并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评价时应注意,尊重事实,激励为主,尊重差异,区别对待。(尊重个性化学习,允许不同的见解,鼓励多角度思考,提倡答案开放).三、教学设计的主要因素

1、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学生学习达成目标的确定。

2、教学工具的使用:多媒体的使用、教具的使用、实验的使用、学案的使用。

在一节课中,利用学案全面优化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学案的作用很大。利用学案预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呈现有助于建立立体直观体验,激发兴趣,降低认知难度。

有效使用学案,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并有利于及时进行师生交流。

3、教学过程主体架构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引入,提问、探究分析、结论、推广、应用作为一个循环周期,不同学科,特点不同,构建方式要有差别。如:“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教学设计架构设计,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有所不同。用多媒体手段,沿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的主线(借用《大国崛起》影片资料),从国际经济秩序的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变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共荣。(“金砖四国”、“经济危机”介绍)。拓展知识视野,居高临下,高层次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思维品质培养。

4、备课的基本过程。1)集体备课,好中选优,学习人家长处;2)注重体会,传统和创新相结合,打造独特教学风格;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备课信息,优选为教学服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篇2

一、转变观念

对于课堂教学的转变来说,艰难的起步是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观念又始终是先导,是一种全新方法得以萌芽并发展成熟的必不可少的土壤。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往往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在以往的教学中,地理教师出于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上课时,对知识的传授尽力做到面面俱到,从开课到总结老师都紧紧的把持的课堂,惟恐有遗漏,老师的此番用心是好的,但却是好心办了坏事,老师们忽略了学生是有情感、有思想,而不是记忆机器。一味的灌输,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反而使孩子们这潭活水,变成了缺乏创造力的死水,这是最可怕也是教育最大的悲哀,所以做为老师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主阵地上“自由的欢唱”。

二、实施策略

1. 启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不单纯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而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一起共同作用决定的。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燕国材把学习归结为一个公式:A=f (I×N),其中A为(Achievment)表示学习的成功;f为函数关系;I为(Intelligence)表示智力的因素;N为(Non-intellectual factors),表示非智力的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性格、意志五种,基本上这5种非智力因素就是学习过程中的必备心理条件。如果学生对某一个学科有兴趣,学习时就会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学习积极性高,智力的潜力能够充分的挖掘,学习效果就很好。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因为兴趣是一种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力,它可以使大脑皮层处于优势兴奋中心。所以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特别是青少年,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出现对所学对象的专注力、意志力、坚韧性,才会迸发出现代人所急需的创造发明的火花。

针对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笔者在地理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以下一些“招数”:

趣闻穿插法。虽然说现代信息传播媒体多了,学生也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获得了不少地理信息,但是他们所掌握的哪有专业地理教师的多呢?“千年不死的胡杨树”,“神秘消失的罗布泊”,“鸣沙”等趣闻地理知识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适当的增加那么一些,学生表现的分外的兴奋和感兴趣,当然课堂教学气氛也活跃起来了。

竞赛教学法。在讲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时,笔者采取竞赛教学法,设计必答题,选答题,风险题,趣闻抢答题等形式,深受学生喜欢。如在趣闻问答题中我设计了猜谜游戏,如“双喜临门———我国的一个省区名称”,“夏天穿棉袄———我国的一个省级行政中心名称”,“青蛙进门掸去土———我国的一个省区简称”等诸如此类的谜语让学生兴奋起来,一个个快速地翻着教科书和地图册寻找答案,一堂课很轻松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从‘独奏’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要减少教师在课堂的讲授时间,要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学习的“饥饿感”,该学生做的事教师决不插手,更不“越俎代庖”,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要引领学生“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在“谈”中“悟”、“错”中“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使严肃得俨然法庭的课堂教学荡漾着“天关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也就是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自觉行动。

其次,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正如古老的永恒的教育箴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愉悦的不仅是学生同时教师也会深受感染,在一片愉悦中教师的教学情绪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而有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当教师的应该牢记古训:送人之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之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不仅要培养学生从小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将“终身学习”进行到底。

摘要:在新课改浪潮的席卷下, 这个提倡终身学习的信息时代, 为人师仅授人以鱼, 明显已远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形式, 所以我们要转变理念, 深刻领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句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以“渔”代“鱼”呢?作为老师首先要转念观念,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摒弃包办代替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教育观念,授人以“渔”,学习兴趣,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燕国材, 刘振中.素质教育论[M].江西教育科研出版社.2003.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口算教学 篇3

一、创设情境与适度铺垫

传统的口算教学重视旧知识铺垫,直截了当地针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的旧知识进行强化复习,为新知识学习扫除思维障碍,但这样的复习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教学的引入部分更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过分地追求花哨的情境,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我认为铺垫很有必要,但应适度,情境创设也是必需的,但不要过头,情境创设与适度铺垫的有效结合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授课效果。

例如“9加几”的口算学习,我以观看运动会,获得运动会入场券为主题情境引出关联的旧知识进行复习:“9+():108+()=107+()=106+()=105+()=1010+1=10+3=10+8=10+6=10+5=”,以上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凑十”有一个浅表的印象。学生于参加运动会获得入场券的场景中,学生兴致勃勃,愿做乐做,学习积极性强。

二、加强算理教学,掌握算法依据,引导学生算法策略化

算理简单地说是算的一种道理、想法,是计算的依据;而算法是对算理的一种表达形式或书写格式,是计算的方法、程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脱离算理而理解的方法是暂时的、不牢固的。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人“法”,以“理”驭“法”。

我在本课中是这样教学的:课件呈现情境,运动场上后勤服务员正在数牛奶,图:一个可装10盒饮料的箱子只装9盒。外面还有4盒。

师:这里一共有多少盒饮料?谁能说说怎么列式计算呢?

生1:9+4=13,我是一个一个数的,l,2,3,…12,13,所以一共是13盒。

生2:我算的也是13,不过我不是这样数的。箱子里已经有了9盒。我就从9开始,接下去数,10、11、12、13。

生3:老师,我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饮料是10盒一箱的,把箱子外的饮料拿一盒放进箱子里,箱子就变成了一箱。一箱加上外面的3盒,一共是13盒。(生边说边演示,下面学生纷纷拍手表示认同。)

教师请学生反复复述,并要求全班同学用小棒代替饮料摆一摆。在操作中学生逐步体验到凑十计数的优越,慢慢地理解并接受“凑+法”。

师:谁能看着9+4,再来说说这样的算法?

学生脱理具体情境说明算理,逐渐体会“凑十”计算的模型。教师继续安排学生相互说,进一步强化感知。

在“9加几”的口算教学中主要是“凑十”法教学,我们不能以追求算法多样化为主要目标,而要把引导学生理解“凄十法”算理作为教学重点。在反馈多种算法时,一旦出现“凑+”的做法,教师就应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这个方向,而不要让学生沉迷于挖掘其他算法。其实理解了“凑+”的算法后,学生就能体会到“凑十法”的优越性。比较以上三种算法后学生毫不犹豫地会选择“凑十法”进行口算。

三、实际应用与技能训练

传统的口算教学在学生掌握算理后,往往是通过反复训练、题海战术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学生感到乏味,学生会算但在实际应用中容易遇到困难。

我在上课例中通过运动会场景,让学生做个小小计算员,让学生去算算参加每一个运动项目的人数。用图片出示,算算除牛奶以外的其他食品数量,并说说怎样算的。这样练习使实际应用与技能训练有效融合,学生兴致高,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口算的生活应用性。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篇4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减少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一直困扰着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

【关键词】新课程

农村中学

两极分化

英语教学质量

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班上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教学质量老是难以提高,这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英语教师。如何减少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自己八年来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谈几点拙见,以与广大农村第一线的中学英语同行们交流、学习。

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非常差,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要想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通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习好英语的现状。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简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两字。通过做事的方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中学。例如,在讲授tea和coffee时,教师可以拿一杯茶和一杯咖啡,告诉学生们:This is a cup of tea and this is a cup of coffee.并且请同学们当场尝一尝这两种不同饮料,从而引出句型Would you like some tea / coffee?使他们在视觉、味觉、听觉上得到统一,然后让他们学说,这样就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锻炼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可以布置学生去网上了解茶的种类及性质。同时也减少了学说障碍,且有话可说,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学练新知识,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英语的目的。另外,英语教学,还要与远大的社会意义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重新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

2.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1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宜多让学生掌握与自身以及周围环境、事物有关的英语语言表达。例如:初一年级学生开始只学习了26个大小写字母和简单的日常用语,可让他们互相谈论自己的学号、座位号以及所在的组、排号,不要求他们写与认,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常提及学生的学号,而不叫其名字;学生来迟到了,可以用英语请示,教师方能让其进教室等与他们自身非常贴切的英语语言。只要持之以恒,坚持常用与他们自身有关的英语语言,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很熟练地且不由自主的说英语了。学习英语兴趣也浓了,自然教学质量就提高了。

2.2课堂教学采取多样化的游戏形式。在教材中,有些简单的歌曲,要让学生学会唱;遇到有趣的谜语、游戏,要让学生亲自尝试,让他们充当有关的角色进行表演。教师也可适当把有关内容编成谜语、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话题要多训练,多让学生表演,一部分词的意、形、用,教师在教学中可把它编成“顺口溜”来识记。(如:food与foot两词中“oo”一个发/u:/,一个发/u/,可记着Foot is short and food is long.“脚短,食物长”。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这两个词中“oo”的发音了。)

2.3教学中教学挂图、简笔画的合理运用,有利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学中结合教学挂图,简笔画进行对话训练与表演时,有利于把学生有意与之联系起来说的英语语言,使学生有一种真实的感觉,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激起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3.面向全体,进步差生

有些是由于智力因素,绝大部分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致。不管是哪种因素,在学生学习上存在着困难,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满怀热情地关怀爱护他们,进步差生,争取大面积提高。

众所周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差生决不能嫌弃排斥,优生是我们的学生,差生同样也是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差生具有学好英语的良好愿望,只要老师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差生完全可以教好的。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我们要主动去关心他们,去亲近他们,深入到他们中间去,与他们交朋友,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查明了他们成绩差的原因和知识的缺漏情况后,针对不同情况向他们进行辅导,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克服自卑感和压抑感,从思想上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在我教高一时,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我:教师,我又不想出国,我为何要学习英语?当时我就在课堂上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只有出国才学习英语吗?试问:在中国能有多少人能出国?中国人学习英语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是为了更好地为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特别是当今时代,我们年轻人更要学习英语。就算你没有机会出国,可外国人有机会来中国,也许就在你的家乡建厂,你就有机会与外国人交谈或做生意。你说,如果到那时你不懂英语,你能做什么?你能帮家乡人做什么?所以说,就算你不想出国,学习英语也是有很大的用处。一番话下来,他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他的英语成绩提高了,高考时,英语科考得105分,结果考上了重庆大学。其他同学的英语成绩也提高了。所以说,只要认清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增强信心,就一定能把英语学好,学生认真学习英语了,那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就提高了。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热情大方,态度和蔼,表情自如,使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拘束、畏惧的心理,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大胆地开口问老师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5.英语教师自身提高业务水平

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在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普遍处于薄弱环节。针对现行英语教材特点与教纲要求,要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英语教师平常要多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多看电视屏幕上的英语节目,多看多听有关的英语光碟,采取多渠道地接受英语语言,了解说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多运用英语,多参加有关英语方面的培训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听、说训练,逐步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6.教师转变英语教学理念

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究其原因,在于学习主观能动性差,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让学生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开始往往对英语学习感兴趣,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兴趣会逐渐减退。所以,教师要向学生反复强调当今社会使用英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通过一些典型事例的介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其求知欲。

6.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新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在课堂上设置疑问情景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疑问,最容易引起定向思维。教师通过步步设疑问可使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可使学生的“学”从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当然,创设什么形式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要面向全体,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从而可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得到各尽所能的训练。7.指导学生正确学习英语的方法

产生两极分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得法者,成绩不断进步,积极性更高,求知欲更强。而学习不得法者,虽然花的时间和精力不比别人少,但成绩就是不理想,并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失去进取的信心。可见,成功的学习依赖于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法,从而达到减少两极分化,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7.1

课前学习方法指导。要求学生根据预习要求,借助于生词表、工具书,进行预习寻找疑问。新课内容经过预习,不仅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在听课中容易做到有的放矢,而且比较容易进入教师设计的角色,听懂同学对话和表演,这有利于提高课堂听课质量。

7.2课堂学习方法指导。课堂上要求学生最大限度调动一切感官,力争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

7.3课后学习方法指导。英语教学仅靠课堂几十分钟是不够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要求学生及时复习,鼓励他们多记、多用、多做。多记就是帮助学生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把学过的单词、词组和句型反复记忆;多用就是要学生学了什么用什么,凡是能用英语说出来的事,尽量用英语说,学以致用;多做就是多做预习和复习,多做一些同步训练题,让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消化、巩固和提高。

当然,消除两极分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只要我们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新思路,积累心得,改进方法,长期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能大大减少两极分化,提高英语科目教学质量。8.开展多样化的英语学习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要学好英语,仅靠45分钟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外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练习,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如在校内外开展“英语角”,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英语角”进行口语交际,能使自己语言得到充分自由的表达,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充分发挥自己在语言中的主动性,尤其是学生在用英语交际时,听话对方明白后,深知自己也能说英语了,别人也能明白了,学生英语学习自然会兴趣很浓,勇气倍增。

总之,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我们广大英语教师的只要多方努力,指导好学生学习英语,英语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够大面积提高。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篇5

《生活中的透镜》课例研究报告

一:课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能否成功推进新课程的关键。课程改革使教材趋于多样化,教材的多样化使教材作为教学中唯一法定文化的地位渐趋动摇,教材的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以旧的观念和方式使用着新教材,在实际的教学中跳不出旧的依纲靠本框,感觉新教材不好教了,知识不系统了,结论不明确了,自己很还适应,甚至很茫然,很苦恼。

当我接到区里研讨课的时间安排,按教学顺序刚好上到《生活中的透镜》或者《透镜成像原理》,老教材中一直是先讲《透镜成像原理》,然后再运用的实际生活中讲生活中的透镜,可现在新教材把生活中的透镜提前了,先从生活中认识透镜,有了透镜的体验,带着问题走进下一节的学习,即探究透镜成像规律。面对这样的调整,教师有些疑惑了,没有讲原理,学生能理解透镜成像特点吗?没有成像原理能理解实像和虚像的成像原理和区别吗?觉得新教材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本节是光学的重点知识,亦是难点易错点。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确定了我的课例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新课标背景下的物理体验式学习

二:研究团队和行动计划 1 团队

胡旭东 哈思丹 高波 林立 蔡元华 张翼研究行动

研究方式:课例研究

课例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 作课教师:谭群 3 行动流程

课前研讨 二次备课 课例展示 课后讨论 再次备课 课例展示 课后再研讨 教学反思 理论聚焦

三:行动回顾 【课前研讨】

当备课组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怎样利用新教材把生活中的透镜讲透,让学生真正实现学在课堂,教在课堂,落实在课堂时,发现本节内容虽和生活息息相关,但面向全体同学,是否能很好的掌握各透镜的成像特点,让全体同学参与到生活中的透镜的体验中,在没有透镜成像原理的铺垫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们还是有点疑难和困惑,我们一起对比老新教材的编排,明确教学目标,一起研究,一起商讨,知道了: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平台,即本节内容生活中的透镜3 要让学生主动思考,联系实际,动而不乱 4 教师要做好学习活动的 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两次备课】

(1)个人备课:首先由我独立备课,通过对出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学习,我知道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

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本节内容刚好与生活联系紧密,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经验理解生活中透镜的应用,透镜成像特点,及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为后面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铺垫。

明确课程标准,我继续研究教材,介绍生活中的透镜,要使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学生应该对它们有所了解,这些知识对学生了解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际应用,感受“物理是有用的”,以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实践,体验生活中的透镜,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通过体验生活中透镜成像特点的不同,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应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透镜成像特点,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学会交流,学会思考总结,主动获取新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备课的同时,我有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如:本节课内容不仅多,琐碎:有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放大镜4块知识的内容,还有实像虚像的易错易考不易理解的内容,怎样合理的安排时间?已经有4块知识内容,新教材还把实像虚像的成像原理用光路图显示出来,它肯定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没有成像原理的学习背景下,虚像虚像在这这节课中究竟讲到怎样的程度?学生怎样才能很好的理解?

(2)集体备课:在办公室里,备课组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根据我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大家解决我个人备课的困惑,大家研究决定首先要尊重教材,就是在施教时按照教材设计的流程,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进行施教,其次,因本节内容的多而繁琐,提出了以后面一节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光具座为导索,有序的进行教学,这样既能让整个教学有条不紊,教学思路清晰,而且能让学生从感官上再次体验透镜成像特点,还能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个很好的铺垫。集体备课中大家既达成了共识,:又产生了分歧:1:只讲生活中的透镜,并把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起讲出来,将实像虚像及其习题再另增设一课时进行讲解,这样能把生活中的透镜讲的更透彻。2:在本节内容中把实像虚像一起讲解,让学生对透镜成像特点有整体性体验,对于照相机的原理在后一节的学习中在继续加深探究。

最后根据集体研讨情况决定先按顺序往后上一次,看时间和学生掌握的情况再上区里研讨课。

四:第一次上课的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实像、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据生活中亲身拍照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原理;

2.经历投影仪的现场工作,了解投影仪的原理;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得出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的透镜的现场使用,建立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体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特点的认识。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使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像的特点。

2.对实像和虚像形成初步认识。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凸透镜、幻灯机、望远镜、眼

镜、显微镜、胶片、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过相机吗?它最重要的光学器件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透镜这样的光学器件呢?

学生回答,展示图片、实物„

师:凸透镜有两种作用:改变光路使光路发生偏折和成像。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凸透镜的成像应用,了解它的结构和原理

新课:

板书: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提问:给武汉著名景点黄鹤楼照相,景点黄鹤楼是怎样进到相机底片上的呢?(提示从光路上思考)

生:景物的光通过镜头到达底片

师补充:光源的光到达景物,经景物反射后通过镜头,最后成像在底片上。

[师演示一]:给蜡烛照相

师:照相的景物 镜头 底片分别是什么?

生小结: 蜡烛相当于照相时的景物

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光屏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师:(1)物像镜头三者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2)光屏即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即像距,蜡烛距镜头的距离即物距,观察思考:照相机成像时,物距相距是什么关系?(3)看光具座上,像比物大,还是比物体小?(4)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5)怎样观察像的左右是否相反?

生:物像在镜头的两侧

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

照相机的成像,像比物体小 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可以通过向左吹烛焰,看烛焰往那边偏来判断。[生演示 观察并小结] 向左吹烛焰,光屏上的像往右偏,照相机成左右相反的像。2 照相机的结构和使用

小组观察讨论照相机的结构并讨论

(1)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还凹透镜?(2)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既能照全身像又能照半身像?由相机的哪部分结构决定的?怎样决定的?

(3)照相时有时照片很白,有时较暗,是怎么回事?又由哪部分结构决定?(4)相片是如何得到的?

生: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可以让镜头前移和后缩,镜头前移,像会变大,能由全身像变半身像。镜头后缩,像变小,可由半身像变全身像。

光线强时,照片很白,光线暗时,照片很暗。

教师讲解:光圈环控制通光面积,快门控制通关时间,在照相时,光圈环和快门共同配合,控制进入相机的通光量,使底片达到合适的感光程度。

教师讲解:来自被摄物的光经照相机镜头会聚在胶片上,胶片上有感光物质,胶片曝光后发生化学反应,景物的像记录在胶片上,经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底片冲印得到相片。

小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指光屏上能接收的像)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过渡:凸透镜只能成缩小的像吗? 二:投影仪

对比照相机,观察投影仪的结构 结合实物,图片,和生活经验思考

(1)物距像距的关系?物距小于像距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______,屏幕相当于______?凸透镜 光屏(3)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师演示二]

对比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结构

(1)投影仪中的平面镜有什么作用?

改变光的传播途径,是胶片成的像出现在投影仪前方的屏幕上。

(2)投影仪成倒立的像,那我们要在屏幕上看到正立的像,胶片应该怎样放置?

[学生演示],胶片倒放使屏幕上出现正立的像。三:放大镜

师:凸透镜能成倒立的像吗?

[学生活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看指纹。

师提问:(1)放大镜的实质

(2)放大镜成像时,物像还是在凸透镜的两侧吗?(3)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生小结:放大镜的实质是凸透镜。

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教师补充:成的虚像,光屏无法承接)教师演示: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提问:放大镜的实质是凸透镜,那能成缩小的像吗? [学生活动]看远处的教学楼成倒立缩小的像。

提问:凸透镜既能成倒立的也能成缩小的像,既能成放大的又能成缩小的像,由什么因素来决定?

生: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决定成像特点。四:实像 虚像

小组讨论:实像虚像的区别

实像:光屏能够承接的像,物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光屏不能承接的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

板书设计:

一: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 二:投影仪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 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成像时:物距小于像距

投影仪中的平面镜作用:改变光的传播途径,是胶片成的像出现在投影仪前方的屏幕上

三:放大镜

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 虚像

实像:光屏能够承接的像,物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光屏不能承接的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

五【课后讨论】

听完本节课后,大家针对此课展开了交流讨论: 好的方面

一:联系生活,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物理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尽量让学生来思考回答,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养成思考,交流,沟通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小结实现知识的应用。

二:思路清晰,利用光具座为导线,既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铺垫,又让本节课干净,清晰。为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特点提供了直观的感受,加深成像特点的理解和记忆。三: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观察,对比的学习方法。值得思考的方面 四:本节把照相机的知识讲的很细很全,很完整,以光具座来理解原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但是学生仅通过观察光具座上的成像特点,当时确实也能理解知识,但是这个知识点是中考中易考易错的知识点,仅通过观察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很难把知识点应用,或者还有很多同学下来可能就忘了本节课的内容,下来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记忆本节的内容,这样没有很好的实现减负增效的效果。五:

本节课注意了学生的观察,讨论,思考,联系实际,但是学生的体验环节不是很够,比如:照相机虽然生活中学生都有体验,但平时的体验中是没有思考活动的,能不能把照相机拿到课堂上来现场体验呢?变体验变思考,把无形的体验教学用到课堂上,教学效果肯定要显著些,同时也要主要如果加入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的体验活动放出去了能否很好的收回来也是要思考的问题。六:

照相机的内容全了,细了,但是它的成像原理学生又是后面一节的内容,学生还没有学,提出物距像距的问题,学生对于这样的知识是否会一知半解,到后面的学习中是否会像没有煮熟的饭再次加工时就很难再煮熟了,这些很细,有深度的知识是否放在讲完了成像原理之后再来讲解,前面先只让学生体验凸透镜成像特点,从体验中理解并当堂记忆当堂课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减负增效。这样把前面内容节省下来的时间,讲解后面的实像虚像,并把实像虚像的知识点通过光路图的演示一次性讲解透,因为这个知识在后面的新课中是没有再现了。

六【再次上课】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初步判断实像、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亲身拍照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原理;

2.经历投影仪的现场工作,了解投影仪的原理;3.通过光路图的展示,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和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的透镜的现场使用,建立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使用,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使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像的特点。

2.对实像和虚像形成初步认识。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凸透镜、幻灯机、望远镜、眼

镜、显微镜、胶片、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过相机吗?它最重要的光学器件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透镜这样的光学器件呢?

学生回答,展示图片、实物„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凸透镜的几种应用,了解它的结构和原理 新课:

[演示一]:取下幻灯机的镜头,把投影片倒插上,在屏幕上不能成像.再装上幻灯机的镜头,屏幕上出现清晰的倒立像.师:.猜测刚才所加的镜头是什么透镜?怎样判断?

生:凸透镜,可以把它置于太阳光下,改变镜头到光屏的距离,如果光屏上能出现很小很亮的光斑则证明是凸透镜

师:.凸透镜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生:凸透镜的作用:改变光路和成像,在这里凸透镜的作用是成像.[演示二]:光具座上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把凸透镜置于光具座的中央,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改变光屏到凸透镜的位置,使得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师:请同学们观察蜡烛此时在光屏上的成像特点,并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回答下面问题: 1.光屏上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2.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3.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

生:蜡烛此时在光屏上出现了倒立的,缩小的像,说明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生:活的中的照相机,摄影机都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生: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学生活动一]:在我们桌子上就有一台老式照相机模型,各小组仔细观察并讨论 照相机的主要结构、各结构对应的作用? 生:镜头—凸透镜,作用是成倒立缩小的像.调焦环——调节镜头前后伸缩,照出远景和近景 机壳——形成暗箱

底片——相当于光屏:承接像。

师:来自被摄物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胶片暴光后发生化学反应,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回答得也很好,我们掌声进行鼓励.师: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的原理,生活中除了刚才看到的照相机还有哪些应用? 生: 数码相机,摄影机,他们的成像原理和普通相机相同,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象。演示课件:展示生活中从最古老的相机到现在先进的各式各样的照相机,摄影机。

师:现场就有一部数码相机,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它的成像特点,谁愿意当我们现场所有同学的摄像师呢?(学生给全班同学照张集体照,再找一个同学给刚才拍照的同学照张单人照)(现场气氛活跃)

师:数码相机成放大还是缩小的像?怎样理解缩小

生:数码相机成缩小的像,因为最后数码相机取景器里看到像比实际的人远远小,所以数码相机成的是缩小的像。

师2.回忆照相机的原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可以取景器里看到的是正立的像,原因是,数码相机里有一个五棱镜结构改变了光路,使最后看到正立的像 演示课件:

二:投影仪 过渡:

师:刚才拍的照,大家想看吗?像太小,后面的同学看不到,能想办法让大家一起欣赏吗? 生:想看,可以通过投影仪让所有人一下都看到照片。(学生回答很积极,热情很高)

师:把前面现场照的照片连到电脑,通过投影仪放大,教室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的照片给与充分肯定。师: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生: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师:我们还是通过光具座来演示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光具座上保证凸透镜位置不动,让物体适当靠近凸透镜,使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教师演示:光具座上投影仪成像原理

1.光屏上有什么现象?

2.生活中的应用就是投影仪,投影仪的原理? 教师演示: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像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 提问:要想观察到正立的像怎么办?

投影仪要想在屏幕上成像怎么办? [学生活动]将幻灯片倒插到幻灯机里。演示课件:学生观看各种生活中的投影仪 过渡:凸透镜能成正立的像吗? 三:放大镜

教师演示:光具座上放大镜的原理

师:光屏上能承接到像吗? 眼睛能看到吗? 看到什么特点的像? 说明什么问题? 放大镜的原理?

生:光屏上没有承接到像,但是通过眼睛能看到像,在实际蜡烛的后面又一个正立放大的蜡烛的像,说明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也是放大镜的原理。[学生活动]放大镜看底纹,看字 小组讨论:生活中的放大镜

[学生活动]小组通过装水的烧杯看字,通过水滴看字

[学生交流]装水的烧杯或者矿泉水瓶把字放大了,通过水滴看字,字也是放大的。四:实像虚像

小组讨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除了是否正立,是否放大,还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照相机投影仪的像光屏能承接,放大镜的像光屏不能承接。师:1.实像、虚像有什么区别?能否用光屏承接;

2.实像为什么能用光屏承接? 演示课件:边演示边提问

师:有光线到光屏吗?实际光线吗?实际的什么光线?眼睛能看到吗?

生:由实际折射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有光线进入眼睛,所以眼睛能看到。3.虚像为什么光屏不能承接?

师:有光线到光屏吗?光线会聚到一点成像了吗?

眼睛能看到吗?为什么?有光线进入人眼吗?眼睛看到的像是真实的蜡烛吗? 生:有实际光线到达光屏,但是光线没有会聚在一点,不能在光屏这一侧成像。眼睛能看到,因为有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但人眼总感觉光沿直线传播过来,所以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人眼看见的虚像,师小结:实像是实际折射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眼睛能看到像.虚像是实际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眼睛能看到像.生小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的的虚像

提问: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吗?

[学生活动]放大镜看远处的景。

师:凸透镜什么时候成怎样的像,我们下节课再研究。当堂练习

1.下列不是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是: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潜望镜

2.物体通过下列光学器件可以成放大的实像的是: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平面镜

3.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图,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_____,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后的____像。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工作在 教育 前线的青年教师,深知落实在课堂的重要性,而备好课,上好课是落实在课堂的 前提。作为一名年轻 老师,上好课,上出特色课,是需要经历磨练,不断给自己学习的机会,上公开课是就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前后一周的准备和最后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很多:

一:抓住学习的机会

公开课:展示给区里所有老师,自然是要精心准备,把很完备的课展示在老师面前,那完美的课是怎样形成的,这段时间里,经历了精心备课,研究教学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怎样上好课,在整个过程体验才是最真实的,为什么从第一次备课,到最后的备课,虽然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中间的教学过程形式多样,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才适合学生,教材里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好好研究,才能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很好的用好教材。学生一碗水,教师一桶水,为了上好课就得大量的查资料,思考,一次上好了一节课,一生上好了无数节课,到后来,课课都是经典,课课都是好课。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从生活中感受物理知识,也让物理知识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水凸透镜等带到课堂,通过富有启迪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习兴趣,学生兴趣高,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很好的调动其积极性,活动对其来说就是享受,愉快的体验,从当堂练习和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来看教学效果显著。

本节课以幻灯机成倒立的像导入新课,引发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且也先入为主,让学生形成实像是倒立的的知识认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热情和动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照相机生活中学生都会用,都喜欢用,现在把照相机带到课堂上来用,对学生而言很大的兴趣,再用照相机给正在上课的同学照相,这下全班的积极性都提高了,好多学生专门摆了个姿势来拍照,最后拍下的照片,利用现代的投影仪直接放大,让所有同学老师都看到自己,它们的兴趣又再次得到了提高,有了兴趣,有了亲身的体验感受,理解照相机成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放大的实像一点都没有问题。

对于放大镜,看指纹,看字,利用水滴,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来观察放大现象,最后看窗外的景物又再次引起认知冲突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全课的设计都是在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下完成,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研究教材,用活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

活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师学生都寻找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6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作者/黄新建

摘 要:针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这一话题进行了认真的研读与思考,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充分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及要求。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新课改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行,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充分适应其教学理念以及要求,成了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对此进行了认真的研读与思考。

一、将“学生是教学主体”这一先进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大讲特讲,恨不得将自己知道的地理知识全都输送给学生。这些教师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只有这样我才能确保学生学到足够的高中地理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可令人遗憾的是学生不但没有按照教师所想的那样实现良性的发展,反而导致学生逐渐厌恶课堂上教师的长篇大论,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减不说,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难以保障。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并指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则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明确自身作为“师”的义务与职责,不与学生“抢课堂”,真正起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指引学生学习、发展的作用。

在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认真的研读与学习之后,我就一改以往牢牢控制整节地理课的教学作风,转而顺应新课改的思想潮流,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其中,“探究性教学”就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优秀教学方式。“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不清楚相关概念的情况下,自主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与总结的活动。比如,在学习“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了有关旅游产业的相关片段,然后要求学生自由分组,结合自身的所知、所学讨论出旅游产业对社会发展来说具体有哪些积极作用。下面是学生自主

总结:

1.发展旅游业首先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因此,旅游产业可以带动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

2.旅游产业的发展能有效拉动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旅游景区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能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对促进当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有重要意义。

这样一来既实现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目的,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同时在学生热情讨论、自主总结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加深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我接下来对他们的点拨与指引,为创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

高中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对实际生活的总结与升华,因此,其学习的最重要任务在于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的典型代表,即考试中可以取得高分数、优异的成绩,但是在日常生活实际中却做不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此现象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彻底丢弃以往“重分不重能”的教育理念,通过多种教育渠道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实际应用水平。

比如,在学习“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就将教学地点由课堂迁移、扩展到具体环境中,带领学生实际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固体废弃物以及它们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并要求学生针对这些固体垃圾制订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以降低对环境、对自然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下面是学生结合调查中的情况,得出的结论:

1.我们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很多垃圾其实都属于可回收垃圾的范围,比如,旧书旧报、塑料、旧衣服等,这些垃圾通过回收再利用,不但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数量,同时还可以节约资源,为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固体垃圾中还包括大量的有害垃圾,像旧电池、过期的药物等都属于这类,如果不妥善处理,则会对人体健康、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我们认为应该有专门的公司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仔细处理;

3.对大量的固体垃圾进行填埋、焚烧是下下之选,这不但会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地下水以及空气质量,而且还很容易造成病源的传播与扩散,最好的办法是实行重复利用,从根本上减少固体垃圾的数量;

……

这样一来,不但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环境中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具体的应对办法,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地理新课改给课堂教学活动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作为教师来讲,应当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的研读与思考,使自己的教学能充分适应其教学理念以及要求,为学生地理水平与技能的更好发展做好准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篇7

一、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不断追求创新和改革, 努力尝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 但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瓶颈。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学理念的革新。遗憾的是, 有些中学教师要么观念陈旧, 难以转变, 要么知识受限, 不能创新。这直接导致新课程改革流于浮浅。有些高中生物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需要, 不利于高中生物教学水平的提高。

2.除了单一的教学方式, 单纯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也影响了课堂教学应有的实效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开展。我们应充分意识到课堂气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有积极作用, 但是如果这种追求变成了唯一目的, 往往容易舍本逐末, 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3.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把本来应该属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然, 这么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也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仍然不习惯把课堂还给学生, 或者说, 仍然不懂得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这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就要更加认真地备课, 在课堂上还要能随机应变。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具有更广博的知识, 以应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只有经历“做”的过程, 才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探索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生物知识。

2.尝试使用比喻教学法。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一些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术语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我们可以恰当地使用比喻教学法, 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事物再现出来, 使知识更有趣味。使用比喻教学法,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加深学生 对知识的 印象 , 使学生学得更加轻松, 记忆更加深刻。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通过观察联想, 运用比喻教学法把生活中的直观结构和生物课程中的微观结构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 理解生物 学的基本 知识和原理, 化难为易。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要尽可能运用恰当新颖的比喻, 语言要生动形象, 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把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 教师成了传声筒。这样的课堂显然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应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 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下开动脑筋, 主导自己学习的过程, 从而以学习主体的身份获得知识。然而, 在此过程中, 获得知识并不是唯一目的, 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提高合作能力, 并积极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教师要设置有意义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此外,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自由, 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即可, 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干涉。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搜集资料, 利用所学到的知识,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生物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生物课程资源。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和自然、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生物教师只顾教授课本知识, 那就浪费了生物课程资源。因此正确处理教材和补充教材, 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生物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赵中林.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2) .

[2]潘加磊.浅谈新课程改革形式下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 (16) .

[3]刘恩山, 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4]林祖荣.与植物激素相关实验.试题的例析[J].高考, 2010 (11) .

[5]仝瑞建, 李勇慧, 路东霞.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调查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学 篇8

一、引发美感激发兴趣进行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富有美感的音乐素材,引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变枯燥的教学,为学生美好的艺术享受。例如:我在进行音阶、音程训练、视唱练习等教学内容时,结合合唱的训练来进行。采用分声部轮流唱、合唱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力求达到丰富多彩的合唱效果,使学生在掌握音乐乐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获得丰富的音乐美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进行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设音乐情境,化抽象为形象是引发小学生情感体验与音乐想象的有效方法。在声乐训练中,呼吸练习很重要,但仅靠教师的讲解示范,很难使学生掌握呼吸的基本要领。一次,我无意中发现,火柴的火被风吹灭了,我想风虽然无形,却能通过火苗的摇动、熄灭得到有形的表现。我受到启示,点燃的火柴、蜡烛不是进行呼吸训练很好的入门教具吗?在音乐课上,我点燃了一支蜡烛对学生们说:“正确地呼吸,就是要均匀、缓缓地吐出气息,吹动烛火摇而不灭,如果烛火被一下吹灭,说明气息控制不好。”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反复练习、体会,终于掌握了要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故事游戏形式进行教学

音乐节奏训练,通常是由教师先打出节奏,学生跟着模仿,出现问题后,再由教师纠正。按这个模式进行教学,就会因其呆板、单一使学生感到腻烦,影响教学效果。我尝试着把学生熟知的童话故事,改编成游戏形式,作为进行切分音听辨,训练的一种手段进行教学。课堂上,我向学生介绍了故事游戏的简概:小羊妈妈外出买菜,由于担心大灰狼趁机袭击小羊,就和“孩子”们约定,用切分音的节奏作敲门的暗号,并同时唱“小羊—乖乖,把门—开开”,其中的“羊”和“门”要唱得强些、长些,节奏型为×××|×。叮嘱一番之后,羊妈妈走了。不久,大灰狼果然来了,可它并不知道羊妈妈约定的暗号,只是均匀地敲了三下门,并以均匀的节奏唱起歌谣,企图冒充羊妈妈。可小羊们没有上当,一下子识破了大灰狼的诡计。我说:“有谁想来扮演一下聪明的小羊?”学生们高兴地争着扮演……。就这样,一批批扮演“小羊”的学生们,在欢快活泼的气氛中,很快掌握了基本要领,教学效果明显。

四、音乐与游戏舞蹈结合进行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我通过优美的律动教给学生舞蹈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在音乐课上边唱边跳。我们在教室地面上用松紧带拉成五条线即成“五线谱”。孩子们把自己当成音符在琴声的指令下,在“五线谱”上按节奏上下跳动。由于是视听结合,又是亲身感受,孩子们的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音准,我在识谱教学中,采用首调唱名法。这样就产生了如何让学生较快记忆几个常用调唱名、位置的问题。通过反复的游戏练习,学生便掌握了这种方法,然后我再将简单的视听、跳的练习转向了熟练地掌握首调唱名的练习,教学效果良好。例如:为了使孩子们易于掌握,我把首先记忆“do、re、mi、fa、sol、la”6个音的位置编成歌谣。

①听一听,跳一跳:兄弟三个do、mi、sol,姐妹三个re、fa、la听到琴声快站好。

②主音“do”在线上:兄弟三个线上唱,姐妹三个正相反,三个姐妹间里藏。这两首歌谣帮助学生掌握6个音的位置,把这6个音比喻成兄弟姐妹,将大小调的性质潜移默化记在心里。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篇9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大小、心理素质、接受能力的不同,对语文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营造友好、宽松的课堂氛围,提供一个创新性的语文意境是当前语文教育革新的重要目标,更是开展语文美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美育;课堂

语文是一门以科学为指导的严谨的教育学科,更需要通过教育来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艺术境界。这里所说的艺术来源,来自于对文学的创新和挖掘。

一、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所谓语言美,就是指通过作者的创新风格、写作手法来体会文章的意境。但是在众多的文章当中,每位作者的写作方式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所以对文章所运用的语言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豁达的、直率的、粗犷的、幽默的、低沉的、委婉的、绮丽的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形式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美妙,通过了解语言的形式美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会品味文章的点睛之笔。例如,《风景谈》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像这种优美的语言学生应该学会品味,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涵养。

二、再现作品的意境美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有优美的语言,还要有令人回味的文学意境,这才是文章的精髓。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文章中意境的挖掘,并培养对意境中美感的发现能力,例

如,在教《长江三峡》一课时,作者有针对性地对三峡两岸的宏伟景观进行烘托,通过绮丽的山水美景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热爱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山水之中,通过乘船来体会作者的那份感情,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三、归纳文章的结构美

一篇优秀的文章,就要避免俗套现象的发生,因此,把握文章结构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结构美对文章的重要意义也被凸显出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对文章结构的梳理,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来挖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品味文章来领悟语文的学习思路和规律。例如,《阿Q正传》一文,作者通过类比三角形,将文章用三角形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在表达文章对称美与整体美的同时,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受新时代新鲜元素的影响,一个优秀的人才还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挖掘文章的人情美,再现文章的意境美,总结文章的结构美,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含义,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胡兴武.高中语文课程渗透美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入党的家庭关系材料优秀下一篇:母亲节礼物优秀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