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共10篇)
永丰中心学校 杜可富
复式教学是一门教育科学,也是一门课堂教学育艺术。它是在同一教室里编排两个或两以上年级,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课时内完成与单式班同样的教学任务,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根据复式班课堂教学的“动”“静”规律,我在进行复式班的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几点感受。
一、深刻理会新课改教学理念,融合复式班课堂教学“动”“静”规律
新课程标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习惯。有人认为在复式班的数学教学中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思维。我认为数学这门课程,是一门逻辑思维强的学科,儿童的思维方式需要各种环境和条件,才能达到教学所定目标。复式班课堂教学线路是“动”“静”结构规律,他是在一堂复式课中,依赖“动”“静”轮换、交替的方法,把教师各年级的教与各年级学生的学紧紧连接成为一各教与学的整体。这条教学纽带正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完全吻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及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和学习空间。因此,他不但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合作、互教互学、促进发展的和谐教与学环境。
二、设置情景,提高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教学, 运用其集声音、文字、图像等为一体的优势加深其对学生的感染力, 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溶液的导电性能”时, 可以运用食盐水的导电实验作为案例, 备课时将其制作为三维动画, 在课上用动画的形式将其微观原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无法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展示的知识, 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清楚直观地看到, 在短时间内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直观, 更有利于学生们理解, 也更有利于教师的讲解。
五、重视反思、总结及评价
当每次上课结束之后, 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在这节课上自己学到了什么?并将反思转化为学习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需要进行自我反思, 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同时, 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对作业的布置及批改, 进一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 对某些欠缺的地方及时地进行修改及补充。
总之,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并受到大家的重视,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加大对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淮安市实验初级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我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 我就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 从创设情境和课内探究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一、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 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充满艺术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出构建数学课堂的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在有趣的故事中创设
很多学生都爱听故事, 根据儿童形象性强的特点, 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 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其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2. 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之间创设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 制造冲突, 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这样的情境, 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3. 在学生竞赛中创设
小学生好胜心强, 竞争意识、上进心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用竞赛的方式创设情境, 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好胜心,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问题的思考中。
4. 在游戏活动中创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游戏是儿童的最爱, 在课堂中引入有趣的数学游戏, 更利于营造师生宽松的环境, 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增长智慧。
二、课内探究
情境的创设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氛围,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摸索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的教学流程。
1.自主学习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感知教材, 培养其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基本知识教学, 为能力的培养奠定认知基础。本环节的操作应注意:对于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 指导学生围绕自学要求去感知教材, 引起新旧知识的链接, 找出基本的知识, 写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内容较复杂的学习内容, 应辅以导学提纲, 引导思维方向, 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提纲的设计要科学、实用, 既有强化重要知识点的题目, 也应有运用知识进行初步尝试解决的生活现象。问题要具有一定思维含量, 尽量避免纯知识问答式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课堂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 并作个别指导。
2.合作探究
学习个体水平的不平衡性, 决定了对问题的认识不同, 通过合作、交流, 可以实现共享与互补。合作探究是通过组内交流和组际交流, 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全员互动, 使学生个体对问题的理解趋于科学、完整,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本环节的操作应注意: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一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二要注意捕捉课堂生成的问题, 找准学生认识的盲点、模糊点和思维发展的障碍点。
3.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启发诱导、精讲点拨, 解决学生的困惑;同时对搜集到的零碎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 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 为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本环节的操作应注意:精讲点拨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杠杆, 搭建思维桥梁, 杜绝将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要适当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进行其他课堂活动, 在互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问题设计要科学, 围绕认知冲突点、模糊点、兴趣点 (与重点知识相关) 、重点进行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 在学生智能的“最近发展区”, 体现讨论的价值。
4.有效训练
课堂训练是对小学本节课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并在训练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本环节应注意:训练设计要有针对性, 避免盲目性;课堂训练要有层次性,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课堂训练要有趣味性, 寓练于乐, 乐中生趣。
总之,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并根据新授课、训练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内容和学生实际, 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激发灵感思维, 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 使课堂“活”起来, 使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收获;转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一、课改中的收获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有些教师在教后记中写道:“非常惊讶于他们的想象,活跃的思维,有许多时候是我心悦诚服地向他们学习的,于是对孩子们的夸奖和赞美是发自我内心深处的,是充满激情的,正是这种情感给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快乐。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书写教学随记,教学案例两方面有力地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教师课后都能做到三个自评:教案自评,课堂教学情景自评,学生活动设计自评,根据三项自评情况书写教学随记,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采取补救措施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1、兴趣促进乐学、爱学。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教师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主动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有趣的。
2、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课改中,教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综合性地学习,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不要把过多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不要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就会主动地掌握知识,我们不要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是应该放开手脚,但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开放式的教学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更不等同于放任自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它并不是学习探究的唯一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也不能排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我们教师也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关键环节适时、适度、适量地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设置合作学习问题,让每一位学生能真正在小组合作中“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所获”,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数学已经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偏差,把我们固有的一些传统优势逐步抛弃,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
1.降低计算教学总体要求的错误认识
由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对繁难,因此在新数学课程中一些“繁、难、偏、旧”的计算内容已被删除。但是,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好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将使人终身受益。
目前,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表现在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偏低,“数感”也较以往略差。学生在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四则运算中的应用,而到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小数、分数中的应用时,很多学生仍然不能熟练地应用这些已经接触过几年的运算定律,例如在计算“12.5×32×2.5、17×15/
16、16×12.5-1.6×125”„„学生一片茫然;在约分、化简比等运算中很多学生对:“77与44的最大公约数是11”、“51与34的最大公约数是
17”„„不能一眼看出;对3/
4、3/8等一些特殊的分数与小数互化模棱两可;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对π——10π的值不能脱口而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教材中计算教学内容的数量和难度都比以前降低了很多,二是教师平时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技能训练也较以往明显减少。
计算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不能因为计算器的出现而降低计算教学要求。数学计算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感”等也非常有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总体目标不能降低,仍然应该把“正确、熟练、合理、灵活”作为计算教学的双基要求。
2.淡化数量关系的错误认识
关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会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并强化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式: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事实上这些数量关系也能够帮助学生轻松解答各种应用题。可是,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似乎已经被淡化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以及新教材没有舍弃数量关系,倒是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忌谈数量关系,把数量关系
看作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框架”。试想一下,一个搞不清楚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例如我们以前教学相差关系的应用题;“红气球8个,黄气球5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几个?”学生列出算式8-5=3(个)后,总是要学生说出算式中的“8”表示8个红气球。“5”表示5个黄气球,3表示多出的气球。现在我们教学的时候,不需要让学生说这么复杂的理由,但是我们还是要学生通过意义对应的方式,明白红气球比黄气球多的3个是通过比较得到的。
3.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不到位。在提倡开放性教学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对于某一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往往会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解”,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巧解”往往具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换一个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一味的追求巧解,必然会让学生缺乏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造成学生对基本思想方法产生厌倦心理,阻碍了学
山西省昔阳县东关小学
李春妍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
有效教学
【摘要】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它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生活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小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作业走进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作业得“优”的8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又让作业得“优”的14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作业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8,再去掉14,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活动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掬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你的不谋而合。”“你的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李
春
妍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元化 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4A-0026-01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数学在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后作业量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在新课改下对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创新。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开展合作学习,激励学生探究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由老师单方面灌输知识,仅让学生进行被动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一定要对教学手段进行合理构思,将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式学习作为学习的主要手段和方向。
笔者认为,由于对新教材的使用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新背景下教学的要求。因此,要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积极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体积》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和圆有关的一些知识,为了使这些知识得以升华,让学生们有新的发展,笔者在上课时,就先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了回忆,再让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学具,以5人小组为一个单位,对圆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其中,有一个组的成员把圆拆分,并重新进行拼接,将其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最后,经过测量和分析,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是之前圆周长的二分之一,而高和圆的半径一模一样;另一组则把圆拆分后拼成了一个长方形,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圆的周长为长方形长的两倍,而圆的半径为长方形的宽。于是两个小组得出一致结论:圆面积=圆周长÷2×半径。然后,笔者再将学生们得出的结论加以整理,得出了标准的圆面积公式。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的精神都高度集中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二、利用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新课改下,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依照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整理,使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在授课环节,教师不能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最好能将书本上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情景教学方式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一课时,由于原来例题中农场播种面积分配的知识和问题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笔者用奶茶配置的问题替换了农场播种面积问题。笔者事先准备好需要演示的道具,上课时在讲台上对一杯250ml奶茶配置的过程进行了演示(奶与茶的比例是3∶2),随后,笔者提出了问题:要配置出这样一杯奶茶,需要的奶和茶分别是几毫升?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笔者再进行纠正,从而促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和解题的方式。
三、利用游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低年级小学生贪玩的天性还没有被抹去,游戏式教学方式成为了教学的最佳策略,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课本内容和学生们平时玩的游戏进行有效糅合,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时,笔者将本班学生分成了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进行编号,然后按组依次上台玩传球游戏。笔者把事先准备好的“7×5-6”“4+6÷2”等运算卡片装进箱子内,让学生来抽取卡片,抽到后回答相应的问题,答对的同学就可以把手中的球传到身后的同学手上,依次进行游戏,对于回答最快、最准确的小组,笔者会奖励他们铅笔、橡皮擦等小物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化所学知识,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人性化教学,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中,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使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与教学氛围。可以说, 师生关系如何是学生学科学习态度的集中体现。师生关系对立紧张, 那么, 在教学中整个教学氛围就会处于相对的紧张与枯燥之中, 这些都会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学习是最好的老师, 具有兴趣的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动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兴趣的学习只会扼制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追求真理的欲望, 教学必定事倍功半。在新课改下, 我们要重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拉近师生距离, 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愉悦与自由的氛围, 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 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不同的学习需求,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 一起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与探究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 还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小学生虽小, 但是却有着鲜明个性与巨大的潜能, 为此, 我们要信任学生, 给予学生充分的期待, 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开学习, 勇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 体现教学的民主, 让课堂上能够有更多不同的声音。这样, 才能使教学氛围更加愉悦、轻松, 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其中, 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学习。
二、开展互动探究教学,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传统教学, 学生是教学的附属, 只是在机械而被动地接收着经由教师传递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教师眼中的成功课堂是学生没有疑问, 取得高分。这忽视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 只重书面成绩这是传统教学的重要弊端。在新课改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目标, 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不是教学的附属, 而是学习的主人, 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主动构建者。因此,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代之以启发探究式教学, 引导学生与教师展开积极的探究, 形成师生互动, 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改下成功的教学。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以问题为主线在师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 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大更宽的互动平台, 改变传统教学的单向灌输, 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与交流。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首先让学生任意出数, 多大的数都可以, 只要学生说出来, 我很快就能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发现我总是能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来, 而他们在判断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 费时费力不说, 结果还一定准确。此时, 我引导学生思考, 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时, 有没有简便算法, 如果有的话, 是什么规律呢?这样学生便会以此问题为主线来认真地观察这些数的特征, 不断地进行假设、验证, 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 从而透过表象, 达到对深层次的内在规律性认识。这样的学习不再是教师将现成的结论型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 而是经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达到的规律性认识。学生真正参与到了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来, 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 掌握了学习方法, 这将会对学生的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 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掌握了知识, 更能够感受到数学探究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更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正确认识, 产生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灵活评价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考试是教学环节中一个特殊的过程, 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根无形的指挥棒, 能够指挥并激励着学生努力刻苦的学习。在传统教学形势下, 考试几乎就是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为核心的试卷考试形式, 它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忽视学生的能力和品质, 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广。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就必须探索出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考核及评价制度, 建立起以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制度。我认为在考试中可以采取闭卷和开卷两种方式, 在试卷中设置知识考查题、能力考查题以及素质考查题, 运用更加灵活的习题形式来让学生各抒己见, 在满足学生表现欲望的同时, 也能够让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 促使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一、走进生活,走进数学
数学的根基是生活,这门学科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课教学的大背景,如果脱离了现实中的背景,教学就成了纸上谈兵,只有将这门课融入生活中,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在本地区的教学改革中,结合学生和地区的特点,通过探索实践得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教学设计“导学案”,即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案合一,在“导学案”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通过学生的三维目标制订出本节课的“导学案”。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探讨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发展。在制作导学案时,首先我们要让一道题是一个“活”题,那就要教师设计导学案时提一些相应的问题,比如有几种圈法,通过这些物体我们还可以写出哪些算式等等,再比如让小朋友把小动物身上的算式与相应房子上的得数连一连,其中会碰到有一两道是没有数可以连的,细心的小朋友发现问题对老师说,老师有一道不能连,这时如果教师说不能连就别连,那也就过去了。相反,如果这时教师能把自己当做与学生共同的探讨者,问一问那该怎么办,小兔子不是没有家了吗?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这时有的小朋友说可以改一下房子上的得数,有的说可以改一下房子身上的算式,还有的想出给小兔子重建一座新房,写上正确的得数,这样不仅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问题。
二、“导学案”设计分层次,关注到每位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也是实施高效数学课教学的根本。一节课教学设计得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课堂。打造高效数学课堂,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而学生的认知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认知高,有的学生认知低,那么我们的“导学案”设计是不是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是不是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这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和制作教学设计时的最大难题,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有更多的关注,更多地关心这个集体,对他们要多些谅解、多些宽容、多些偏爱、多些帮助,时常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哪怕是与这门课程无关的东西,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我们就要把它全部发掘出来。
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吃多饱吃多饱”,教师设计时一定要做到在“导学案”中巧用开放性习题,实行弹性作业,增强练习的层次性,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和学生认知情况,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有坡度也有一定跨度,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要使“后进生吃得消”,又要使学习好的学生“吃得饱”,要让全体学生通过做“导学案”获得更多知识和需要。
三、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言堂,学生充当“听众”的角色,一堂课下来就像看电影一样看教师表演,所学知识不知道如何用于生活中,是“死”知识。优质的高效课堂不仅让学生轻松学习知识,更让他们动起来,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在制作“导学案”时有“课堂实践”这一栏,来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和实践的训练,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有助于把教师从“语文要念,数学靠算”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单项活动”为师生教与学互动的“双边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平台,把课堂延伸到室外、校外,使课堂丰富生动,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在生活中学习,避免数学课产生枯燥乏味、学而生厌的学习情绪,让学生轻松学习。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更好地锻炼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评价学生,学生课堂上不同的想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应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算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即“条条大道通罗马”。
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新形势下教师当这么多的角色、新课又有这么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
教师思想观念要有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
再者,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教师知识结构要有更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教师心理观念要有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
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武陟职教中心 秦苏萍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就是“改革”,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改革,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浸透着改革者的汗水。国强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基础元素是教师,教师是教学的根本。教师的思想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改革,“忽如一夜春风来”。
在新课堂教育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简言之,在新课堂教育实验的实施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师的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
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堂教育实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堂教育实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在课堂教育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新课堂教育实验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 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提倡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学生学习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面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数学,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形成了一种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局面,提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的空间。同伴的合作学习,意在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通过探究,可
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把社会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面向新世纪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被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们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如股票、利息、保险、有匀储蓄、分期付款等方面的数学问题,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
四、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比如对模块的综合评价成绩采用如下计算公式:W=平时×20%+单元测验15% +实践与探究活动×15%+学段考试成绩×50%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推荐阅读:
浅析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与改革12-01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探析11-14
新课改下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10-24
新课改下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模式探究11-05
论小学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12-14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12-15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7-21
新课改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10-26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与实践09-24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分层的实践研究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