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的新思路(精选8篇)
【论文摘要】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课题研究是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从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入手,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行为进行了归类和病因诊断,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法,并从课题研究实践角度,进行了课题研究反思,对于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关键词:课题研究,科学指导,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很多的时候在制约着地理教学实践能都沿着正确的轨道继续发展,并有效的落实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将教学中实际问题转化为课题,开展以课题为载体的教学研究成为地理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
课题是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预期结果的研究项目。它是指在地理学科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教学问题。课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等特点。课题始于问题,但是课题≠问题,可以这样理解:“课题研究﹦有意义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的结果”。一个好的地理研究课题应有三个特点,即价值性、可行性和明确性。但是,由于教师日常工作很繁忙,有教师抱怨:“课题研究好是好,可我们的课务这么重,哪里有时间啊?”当然我们也不乏听到老师的一些声音:“写也写不来„„”,“只要把书教好了,搞课题研究有什么用?”;“搞课题研究就是东抄西抄,拼拼凑凑没有实际意义”;还有的“我的研究水平太差了„„”“反正评不上奖,还是不要开展了„„”等等。教师的这些消极想法的存在,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也制约着地理教学中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从实践角度看,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课务安排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做课题研究对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践价值表现在,不仅它可以把握地理教学规律,寻找解决地理问题的办法,可以改进工作,让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而且它还能完善自我,让教师走进自己的“真实世界”。
课题研究需要教师能创造性地把日常地理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转化为课题。客观上说,课题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十分强的教学实践活动,一线地理教师想开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它对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与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那么,又为什么高中地理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线地理教师要开展课题研究呢?
三、问题的分析 从实践的角度看,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主客观原因:
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为了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地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要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搞教育科研使许多成为名师过程的最大受益者,完全可以说:“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林崇德语)实践表明: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科研能使教师更“聪明”,科研能使教师更专业,科研能使教学更有质量。
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推进中地理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地理教师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表现的问题、有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有学校管理模式的问题。
三是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四是有助于形成科研指导教学的意识。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地理教师的教育观念,重要的是使其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身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教学。
五是可以改变个人教学状况和个人的职业处境。做课题研究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升教师教学的品位,提高自己的教学成效,让教师在激烈的学科竞争中列有一席之地,在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赢得一定的“专业自尊”。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因此,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焕发课题研究自身的魅力,充分享受课题研究带来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让自己在轻负担下过着充实而有意义的教育生活,这也是教育科研为教师创设的一份人文关怀的情怀。
但是,由于功利因素和形式主义的负面影响,当前地理教师在从事课题研究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以下一些“病态”行为或想法:
问题1:教师意识不到教学中的问题
病因诊断:课堂是繁忙的场所,课堂决策复杂多变,课堂事件不可预测且公开化,老师忙得没有时间仔细思考在做什么。教师培养未经课堂观察技术的专业训练,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反省意识,因此对一些问题会视而不见。教师很少被人系统观察过,因此,他们很少收到有关如何提高他们教学效能的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或建议。教师对地理教学行为的判断,大多是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先进理论与先进经验的引领。另外,缺乏一种机制,引导专家与教研员深入课堂,观察指导,与教师平等对话与交流,这样教师也很难受到启发和激发,地理教学中问题的发现就更难。如果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中不能意识到有价值的问题,并转化为课题,那么,教师开展地理课题研究就是一句空话。
问题2:注重形式,忽视过程 病因诊断:一些教师从事地理课题匆匆开题、迅速结题,没有过程。在实际工作中都忙于事务,忙于应付,通常的做法是写几篇文章,找一些材料,东拼西就,甚至是过去做的事情,拿来宣称解决了问题;末了写一个报告什么的算是课题的小结或者成果,只有其名,而无其实。
问题3:急功近利,热衷炒作
病因诊断:一些教师由于过分关注地理课题的开题,和课题等级的立项,关注于各级领导、专家对自己课题的关心和光顾。津津乐道于自己有多少课题、课题的等第级别,而忽视课题研究的过程实施,结果是使课题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
问题4:跟风而上,创新不足
病因诊断:一些教师选择的课题的创新不足,喜欢跟风。其实专家的理论要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但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要想办法使专家的理念、方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地理教学中的课题研究的内容,要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范围不宜太宽太泛,目标不宜太高太玄。越是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富有个性的东西,越有新意。课题的研究方法,最好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真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策略、方法应该方便教师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关联。课题的研究过程,应该与改进和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不能让教师望而却步,力争使研究过程能为校本研究积累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突出实效性,一旦“校本”的东西实实在在了,这个研究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问题5:闭门造车,缺乏引领
病因诊断:一些教师做地理课题喜欢独自研究,孤军奋战,没有形成研究团队。要使地理课题研究具有生命力,就要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支持。做课题可以寻求教研员、科研专家、师范院校教师的科研指导与业务帮助。
问题6:重视课题立项,忽视过程研究
病因诊断:地理课题研究一般需要立足本校、立足本学科。一些地理教师以功利思想搞课题研究,重视立项,轻视过程研究,致使课题流失。偏离地理研究的学术方向,造成课题与本身的教学工作相冲突,无暇顾及课题研究。有的教师课题立得过大,贪大求全,跟风追潮,没有能力完成课题研究。还有的教师缺乏研究素质和能力积累,研究工作不得要领,问题意识不强,概念界定不清,研究内容分解不准,论证不充分,结论无大的价值。另外,一些课题负责人挂帅不出征,挂名不研究,没有形成研究团队,合作研究的意识缺乏,导致课题研究无法推进。
问题7:偏重功利的结果、轻视扎实的过程实施
病因诊断:一些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关注课题的结题报告,却不重视课题研究中的核心环节,即课题的过程研究。课题过程管理松散,没有进行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有些教师选择了课题,课题立项后,由于工作忙不开题,或者缺少研究计划,研究思路不清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深度不足,交流不够,缺乏材料积累,档案建立不起来,不能按时结题。有的教师只重视评奖,论文至上。一项课题或成果,跨系列或在本 系统多次报题报奖,这样既难以提高课题的研究层次,也无助于课题研究能力的提高。
问题8:关注课题数量呈现,轻品牌课题的打造
病因诊断:一些地理教师选题的课题,喜欢一项课题多处立项,疲于应付,精力不足,这样难出精品。同时有些教师乐于申报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多方应付,而实际介入课题研究又很少,这样徒有虚名,很难形成自己品牌课题。因此,教师要立足的自身的实际,结合自己开展的课题,突出课题特色,注重发展课题的教学效益,力争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课题成果,从而形成精品课题,对当前的地理教学形成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四、问题的解决
通常,地理教学中课题实施的具体环节包括以下阶段:课题开题、制定课题方案、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各项活动、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完成阶段性小结、建立课题档案、完成研究报告和申请结题。其实,一个好的课题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前提保障。一般一项完整的课题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课题研究背景、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价值、课题界定、课题假设和理论依据、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课题研究的保障、课题研究的阶段和课题研究的成果等。那么,如何保证一线地理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提供一份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方案呢?从课题方案的设计角度而言,要解决此问题,应当从以下环节入手才能解决一线地理教师的需求问题。
1、课题概念界定的指导
课题研究,首先要做好地理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课题界定是课题研究的基础性、核心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课题的设计水平和质量,是理性思维水平最高的工作,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课题界定的实质是:将原生问题进行恰当转换和重新描述,使之成为课题所需要的表述和呈现方式,为课题进入“清晰化、具体化、操作化”的状态提供基础。课题界定的内容包括:基本概念的界定、研究视角的界定、研究范围的界定、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方式的界定。核心工作是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的界定、主要概念的界定、相关概念的辨识与界定、相同概念的不同理解。不能停留在概念界定上,更进一步要揭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构成课题所要呈现的规定情景或空间。不能照搬照抄已有的概念解释,要通过概念界定提出你对课题的独到见解,体现你的思想和观点。
其实,一个课题名称的概念界定,就是课题研究内容最高度地概括。它一般应包括课题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畴和研究的方法三部分,简称课题名称三要素。比如,中外中学地理教材的比较研究;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现状的调查研究,开展高中地理课外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具体来说,课题《地理课堂教学中批评策略的研究》的界定: “批评”原指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做出评价和判断,这里单指教师、家长、同学等对学生的缺点、错误提出评价和意见。“策略”,原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行动计划,此指学校教育中有效使用批评的方式和方法。“地理课堂教学中批评策略的研究”就是研究地理课 堂教学教育情境中有效使用批评的方式和方法。再比如:课题:《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障碍及转化指导的研究》的界定:“高中学生学习障碍的界定: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障碍在学习中的表现为:基础差、理解能力低、智力活动存在缺陷、计算等技能的缺乏、对一些考试测验的过度焦虑、性格上过分的执拗和固执、学习中注意集中困难和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等;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障碍及其转化指导包括: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诊断、预防、及时查找原因、及时补救和对地理学习障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2、国内外同一研究的现状与价值的描述
课题研究实施之前,要摸透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同一研究领域”不等于“同一课题”,包括同一研究领域的不同课题。“现状”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重在对“现状”(所能够掌握的资料)的分析、提炼与概括,而不是对现状的罗列。难在对资料的收集、分析、提炼与概括,难在文献研究与现状研究的整合,需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文字概括水平。而研究的价值,则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要求正面表述,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和风度:能够说清楚的充分说,能够说一些的说一些,把握不住的不乱说。“表”在当“表”之处:要聪明地借鉴他人的成果,而不要贬低他人的成果;要善于表明自身与其他研究的“相容性”,没有必要将自身与其他研究“对立”起来;防止过度“表白”,容易引起专家反感。
3、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重点的把握
准确把握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研究目标所表述的,是通过具体而确定的方式,在规定的范围内,在确定的程度或层次上,在特定的方向上或角度上解决问题。研究目标的特征:清晰、可分解、概括化。研究目标可以分为理论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中介性目标。目标其本质上就是反映了课题要追求什么,具体体现在:一是课题要有思想,以体现先进理念;二是课题要有个性,以突出研究特色;三是课题要有选择,以显示研究重点。
4、课题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的厘清
研究思路是为了达成研究目标,对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的总体认识。研究过程一般包括:课题研究的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成、阶段负责人。每个阶段的表述均要从上述五个维度来进行,例如:第四阶段(2008年6月-2009年12月),完成研究目标2,包括子课题5、6、7,成果为个案集一本,论文《„》、《„》两篇。× × ×负责。
5、课题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的表述
要高度概括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主要观点的涵义是指对支撑课题研究的理论、思想的概括性认识。主要观点的形成通常围绕课题界定尤其是核心概念的界定,进一步提炼概括出几条主要的支撑课题研究的理性认识。创新之处是从一个课题的选题、思想、角度、思路、方法等而言的。
6、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形式的分类
要明确预期研究成果。一般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是多样的。其中包括应用性成果: 研究报告、应用方案、决策建议、教材与教法、课件、软件、数据库等;也有理论性成果:专著、专题论文(文集);还有经验性成果:教学课例、教育案例、科研经验等。
7、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主要(重点)是论证技术可完成性。比如,研究基础:曾经承担„„;研究力量:力量的组织„„;研究水平: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上要将“可行性分析”与“保证措施”区分开,不要混为一谈。比如:
某课题的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案例)
1、课题组核心成员丰富的教科研经历,为树立完成本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下理性判断:(1)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省、市、区等课程专家、教科研人员担任课题组核心成员,直接参与课题的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智力支撑。(2)课题由×××校长亲自挂帅参与研究,定期请省内知名专家到校指导,开展专题研讨,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行政与经费支撑。(3)全校教师参与课题的实验研究,举全校之力支持课题研究。
课题组×××等教师都是市区知名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多次承担后参与市区级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且有数十篇相关研究论文公开发表或获奖。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文献搜集工作(略);二是调研工作;三是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①本课题组与南师大教育专家、市、区教科研人员合作,他们全程参与课题的设计、论证、实验工作,给课题组提供指导与帮助。
②我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区教育局对此项课题非常重视,直接下拨专项实验经费10万元。
③时间有保证,校长亲自过问,研究时间进度安排有保障。有网络支持:教研网,教育科研 科研动态
五、问题的反思
从教师课题研究的实践体验看,要避免地理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浮躁倾向,切实提高课题研究的成效,必须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反思。反思有助于课题研究质量的提高。有些教师对教学反思存在误区与困惑,一是应付了事,二是反思表面化,三将反思等同于总结。我们主张: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课题反思尽可能用地理教师的语言叙述自己就的实践,从教师的实践过程中提炼有效的经验,让自己的研究经验体现自身的特点。因此,从提高课题研究实效性的角度看,一线教师以下的反思值得关注:
反思之一:在课题研究的动机上,要克服“功利”,注重“内需”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所在便是功利色彩太浓,学校的课题研究成了相当多的学校生存和发展中的点缀,成了教师在评定职称中的砝码。一些教师们为“职称”、“晋级”所左右而匆忙写作,华而不实、徒有虚名的“课题成果”随处可见。这种“装点门面”、“金玉其外”的课题研究动机,是对课题研究的本质观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所造成的。学校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题研究必须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选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选题。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才是课题研究真正的“科学性”与“方法论”。
比如,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表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是高考命题理想的切入口,因而地图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更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但在学生答题情况调查中,发现广大考生的地图能力却不容乐观。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在高考中适应图表的考查要求,教师也应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借助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地图能力、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此,教师确定了“新课标背景下学生高中地理地图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围绕把握地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循序渐进,遵循规律,加强对学生的读图训练;活学活用,提升学生的地图意识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无疑这个课题既符合教师迫切提升教学成效的内在需要,也符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再比如,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经典内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的第一个必修模块,是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的“开局”,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觉得必修1模块(自然地理)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一些,教师也觉得自然地理的教学存在的困难较大。但是自然地理内容学习的情况,对学生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学习及未来学习领域的选择有着十分重要影响。因而教师确定开展“基于新课程背景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度”的研究”课题,提出了在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结构”、“价值”、“平衡”;对于必修模块的教学而言,应把握课程标准的底线,知识点的教学不宜挖得过深,也不要面面俱到;解决自然地理原理、规律教学难的问题,需要在教学中把握好“相关度”等设想,从客观上说,这也是解决教师教学中的现实难题,符合教师地理教学的内在需要。
反思之二:在课题研究的选题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
目前学校和教师在课题研究选题上“跟从”别人的多,加以创新的少,课题选择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众多课题并无太多差异,有特征、有个性的少,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多。如“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模式”等课题遍地开花、大同小异。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惟独失却了自己的个性。其实,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是具有“校本”、“师本”倾向的,必须就学校及教师本身地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从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是课题研究选题的一般方法,“创新”也伴随其间。
比如,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确定选择“GIS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从手段层面改变当前的课堂技术装备,利用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氛围,并在此氛围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各种学习工具探索未知地理学科知识领域。同时,GIS技术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地理现象的空间 分布甚至抽象的概念用三维的、动态的、直观的方法方式表现出来,将地理教学中不易明察与掌握的内容通过虚拟场景来展现,当GIS引入高中地理教学后,能极大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将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地理素养。因此,确定这个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反思之三:在课题研究的实施上,要减少“形式”,注重“过程”
目前,课题研究活动中追求“形式主义”的太多,主要表现在:重视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了实施过程的历练,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蜓点水,整个实施成了“哑铃”状(重两头轻中间)的畸形怪胎。重视开题及结题时的“轰动场面”,而无视实施进程的厚积薄发。开题及结题时,专家云集,嘉宾满座,而具体的操作过程却清汤淡水,平时大量的研究工作往往被搁置一边。很多地理教师也喜欢大规模、大动作,通过大型公开展示,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聘请导师来校“指点迷津”,希望能让老师茅塞顿开,快速成长。
反思之四:在课题研究的评价上,要力戒“浮华”,注重“实效”
课题研究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题研究本身的评价,二是学校对课题研究评价机制的确立。对课题研究本身的评价上,目前出现的“浮华”之风,主要表现在重视物化成果,忽视“推广辐射”。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形成课题研究评价机制上,要通过机制创新以激励、塑造、发展和凝聚教师在“新”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
比如:而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新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
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旧的教学模式(框架),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有教师把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为此,选择了“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运用生成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课题,想从高中新课程地理生成性教学入手,研究生成性教学与课堂实效性的关系,并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个课题的确定对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为开展地理有效教学提供一种操作模式,可以说,该课题的确定突出了课题要重视实效的要求。
反思之五:在课题的选题上,要避免“空而玄”,突出“小而新、真而实” 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论文选题要小。题目要大小适度,不能太大、太空、太宽。即论文切入点具体而细小,是针对教学中某一个具体问题或现象,同时文章撰写内容不会很长。比如,针对习题教学,进行归类和分析,提出了:《高中地理科学探究类题型特征透析》、《高考地理研究性学习类题型特征及解法例析》。针对日常教学中的难点,可以提出《××难点成因及教学设计》。二是课题选题要新。具有创新性、前瞻性,不 重复别人的研究,或走老路,也可以在他人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或有所创新。三是课题选题要实。具有实用性,现实性,针对性,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比如,教学评价成为难点,确定《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笔试命题的编制技术与方法研究》、《高考地理创新试题的设计特点与发展趋势》,具有十分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四是课题选题要真。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符合学科规律。五是课题选题要简。选题要简单明了,不故弄玄虚。比如,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与旧的地理教学大纲哪些地方发生了的变化,新课程标准哪些方面有所创新,通过一些比较研究,从而明确地理新课程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韩江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校本教研制度:现状与趋势《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2.顾泠沅著:《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一、激发兴趣, 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进行教学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 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果没有对这门知识的兴趣, 就无法获取知识。也就是说,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原始动力。可见, 学生要学好历史, 首先要喜欢历史。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是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这样就需要教师用学生最喜欢的语言、最吸引学生的导语设计吸引其注意力。
比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甲午风云》中邓世昌驾驶致远号战舰冲向日舰吉野号的片段。然后, 笔者以记者的身份走下课堂进行采访, 采访几个问题:你能说出这个影片的名字吗?本片的主人公是谁?本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以此导入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二、教会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 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 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 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 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 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 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才能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例如:中国古代史中有关农民战争问题, 因封建社会各个朝代几乎都爆发过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笔者着重分析了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历史作用和意义, 使学生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这样, 在以后学习“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的时候, 学生就会以分析秦末农民战争作用和意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借鉴, 从而得出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同时辨别出两者的不同, 前者是“推翻”了暴秦, 后者是“瓦解”了东汉政权, 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使其一蹶不振。当讲完封建社会的历次农民起义, 笔者就引导学生思考, 尽管每次农民起义都有其爆发的具体原因, 但是撇开具体原因怎么总结出共同的原因呢?有的学生回答是“统治阶级的暴政”, 也有学生回答是“遇到自然灾害, 统治者照样催租交税, 农民无法照旧生存下去”。学生回答的众多内容都仅仅从一个角度来谈, 不能全面概括。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共同原因, 一学生回答“天灾人祸”。纵观历次农民起义, 其爆发的原因尽管不同, 但都有相同的因素, 这一学生仅用四个字就将复杂的原因展示出来, 回答得很到位。
通过实践, 笔者感受到,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 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 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三、创设开放式课堂
所谓开放性, 是指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网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程序性思考。这对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运动的动态性特点具有十分有效的帮助。这一点能否做好, 是决定学生能否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关键。因此, 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具体的、相对静态的历史知识转换成动态的知识组合, 并深入挖掘其内在联系, 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进而形成解决历史问题的独立系统。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而开放式课堂教学以其科学的形式、方法和过程为实施创新的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开放式课堂教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实践中我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高效的课堂应是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理解的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学中适时指导、监控、反馈、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三、高效课堂展示课的启示
高效课堂赋予了新课标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因此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1.学生素养高,学习过程上的学习参与度高,这就使得学生专注于课堂,能够保持较高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新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教师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提高讨论的有效性,燃起思维撞击的热火,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徜徉,就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评价方式的灵活高效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时、灵活的评价同样起到激励学习主动性、保持学习兴趣的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他们做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
3.高效课堂应是长期进行的工作,最终形成一种常态的模式。它的预习、展示、反馈都应是高效进行的。
4.高效课堂重视各学科基本素养的落实和训练。在物理课上对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语文课上对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无不突出了这一点。
5.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高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多媒体教学进入语文教学活动只是起辅助作用,应遵循“辅助”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结合文本内容,上网查找苏州园林的图片。课堂上,我们遨游在苏州园林的美景图中,不知不觉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美如西子的气息,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更是现今我们课改的主阵地,必须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预习准备、不断改进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去不断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终会取得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泽普二中历史教研组:冯涛)
目前,历史教学是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正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这种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
那么作为历史学科教师,我们自身首先应该做哪些准备!一.教师应做的准备:
1.把握新课程的性质,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树立科学观念。高中历史课程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而在历史课教学中,不应只是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了解新课程下历史课的变化及特点.(1).内容的变化。
①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内容。例如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重要的外交活动、资本主义的新变化、WTO、三个代表和互联网信息与社会发展等等。
②更注重面向世界,把握宏观。主要表现在增加了世界史的部分,大约为40%左右,便利了学生更好的了解世界。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③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④及时的反应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例如带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
(2)新课程的主要特点。
①突出学生主体和学习过程。在这方面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例如,学习动机的确立、历史知识的积累、对历史的体验和感受、相关能力的培养、“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对历史知识、方法、理论的运用等”。
②新课程更加注重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课中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逐步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生奉献理想,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以及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的精神等。
③新课程具有更多的人文色彩。大力倡导推行参与式、探索性、发现新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④内容更切近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社会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⑤课程形式更加灵活。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方式更加精彩。
⑥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除了要有雄厚的学科专业素养外,还应该要有专业的教育专业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很强的责任感、要热爱历史教学事业、要热爱学生,要无私奉献。
除了对课改了解之外,我们则需要做好备课。那么面对新课程这个大背景,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呢?
一、变被动、机械的备课方式为灵活的、动态的备课方式
传统的备课,基本上是教师按着“我教你学”的思路来编写教案,教学过程完全是由老师来控制。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可控制的。我们说这种方案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活动内容、什么时间发言、教师讲什么都由教师课前做了规定。
当前,新课程的要求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于过去的“教案”。因此,教学设计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正因为这样,教学设计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能是描述大体的轮廓,而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流动中、变化中充实和完善。
二、少用经验多研究新问题
传统的备课是一种封闭式备课,教师往往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备的是课内,讲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独立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然后在课堂上将它们搬运和装载给学生,这样的备课是平面的,拿着这样的教案去讲课,就不可能有深度、宽度和广度,也不可能调控好课堂,处理临时性问题,只能凭借经验。因此,我们提倡“研究型备课”,即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用教材。要知道教材不是经典,只是教与学的蓝本。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所主张的开发课程资源,首先是对教材的开发、加工和处理。现在课改年级用的新教材应用了大量现实材料,设计了大量探究活动,但并不是教案、学案,仍需要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行加工处理。一定要改变过去教材写什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写就怎么教的现象。总之,要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引导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课堂教学显示出灵性和活力。
三、认真撰写教案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彻地理解,并能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认真编写教案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本学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而且要按照大纲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特别是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功能,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只有在教案编写过程中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编写教案更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传授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优选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认真编写好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很有价值。
四、实施集体备课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师,尤其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靠一本教参备课已基本能应付,以至于有的人甚至提出教师不用教案也可上课。从实践层面看,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没有集体备课的课,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没有集体备课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首先,集体备课是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新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不在死记硬背教材上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或结论,不在盲目地跟着教材、教师转了。换句话说,学生的思维再不可能被限制在教师备课所能的掌控范围之内,尤其是新课程的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编写体例,而按专题体例编写,学生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或困惑,面对着可能突如起来的问题或困惑,仅凭教师个人的备课显然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一纲多本”要求要加强集体备课。“一纲多本”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解读不一,教材选择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结论也不同,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同版本的表述差异很大。究竟哪些知识要求学生要掌握?哪些可以删去?哪些又该适当补充?补充到什么程度?增删不宜,可能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质量下降了;或者课堂容量过大,教学任务完不成。显然,加强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而仅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驾御的。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也许集体备课的实效不一定如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只要能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其备课质量一定比单兵“作战”强,至少能起到增强了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新课程信心的作用。
其次,集体备课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新课程理念在遭遇实践挑战时,教育理论家们、政策制定者们也显得爱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对着繁重的实施工作,我们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 “充电”,究竟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引领?是我们的同事、通行,乃至我们的学生。从新课程实践看,老教师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明显不如中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但他们是传统课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观念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更难,以至于有人认为新课程最大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这一部分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惟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也是当前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五、课前预案与课中反馈、课后反思相结合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胜任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研究者,已经成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本人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就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是多方面的。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具体由下述几种能力构成:(1)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2)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3)传播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4)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的活动的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前,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熟悉教材、默记讲稿,是远远不够的,一次成功的教学首先依赖于教学设计,没有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绝不可能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好”的课堂教学。
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2.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设计;3.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的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
1、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的技能。
教学设计中强调的是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在本质上就是教师课前的备课。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因素,即教师、教材和学生。教师的教学是将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为了使教学过程高效和优化,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预先设计,这就是备课。
(1)教师应该有了解学生的技能,即能够了解学生过去的学习基础、目前的学习动机和学生接受的程度;教师还要能够区分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学生的情况,并能将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
(2)教师要有根据学生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即内容进行最恰当组合的能力。一般说来,教材的内容与组织是按照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学生发展的一般性水平来完成的,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却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将教学内容内化成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进行组合,这样才能使这一内化过程产生最好的效率与效益。
(3)教师要有结合自身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的技能。
2、制订恰当教学目标的技能。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目前对于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中小学教师制定恰当的、合理的和科学的教学目标的技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技能,尤其是如何将单元教学目标转化成多个课时目标的技能。
(2)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特点制订可操作与可测量目标的技能。教学目标的恰当性,就在于目标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和可评价性,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有将目标具体化的本领。
(3)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预测教学难点,是制订恰当教学目标的核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教学目标必须围绕这些重点和难点展开。在教学设计方案中要设计突出重点的方法与情景,要设计解决难点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3、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技能。
要完成预订的教学目标,必须借助具体而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部分。从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两方面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学中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多,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是教师修养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能够选取最切合实际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一点在教学设计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1)对常见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选择技能产生作用的基础。就教学方法主要有:接受式与发现式。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从具体的方法来说;目前有科学探究教学、个别化教学、小班化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情景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多种可采用的教学模式及其方法。在目前的新课程教学中提倡的是科学探究式和研究性学习,这主要是从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而确定的主要教学模式和方法,但也必须要注意不能让教学模式单一化和僵化,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多样化。
(2)有比较和鉴别这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技能。每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依据,但同时也有其运用的范围与限制,不能简单地认为,目前强调了科学探究就摒弃接受式教学。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鉴别每种模式与方法能够充分发挥优势的基础与条件,学会评价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结合自己教学的具体情形,作出最恰当的选择。
4、预测课堂情形变化的技能。
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 王勤
论文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为帮助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笔者近年来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尝试,效果明显。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中积极设疑、答疑;
二、对相关课文进行改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适当让学生试讲一些课文,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举行一些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对课后作业的创新性设计。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为达到上述这样一些目标,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新课标精神,进行了一些教改尝试,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教师的教,以教为中心,教师忠实地执行教材和教参,视它们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没有自主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这样势必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后延伸教育活动中来。也就是说,要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开放型教学模式。
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拓展,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中积极设疑、答疑。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预习课文,主要是简单地浏览一下课文内容,解决一些作家作品、字音字形方面的简单问题。而在笔者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至少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问题内容可以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对重要语段及句子的理解,对作品思想情感的领悟等等。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认真地就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后,笔者还会要求他们把相关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有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相互讨论的方式得到解决;有的问题,如果通过讨论还解决不了,笔者会在课堂上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和学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如在预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一般无法完整而准确地回答,学生把这个问题带到课堂上,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回答。这样,既帮助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概括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对相关课文进行改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以前对学生讲解课文的时候,一般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课本和教参怎么讲,教师就照着怎么讲,没有创新,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听教师的讲解,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不利的,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那就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了。
如果对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强的文章,由学生亲自动笔进行改编,把它改编成可以由学生参与表演的剧本,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大不一般了。
如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笔者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在课前就布置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请各小组分别将《鸿门宴》中鸿门宴的经过部分改编成可以表演的剧本,而且告知他们,所编剧本要进行评比,评比最优秀的剧本将由相关同学进行现场表演。学生在接受了这个任务后,积极研读原文,攻克语言障碍,共同合作,创作了若干部剧本,然后由笔者选定其中一部比较优秀的剧本,挑选学生进行现场表演。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说读写能力、听说能力等。
三、适当让学生试讲一些课文,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问题上,笔者还尝试了让一些语文功底比较扎实的学生走上讲台,对学生进行授课,当然,授课的内容是比较简单而单一的。
在学生授课前,笔者会对该学生进行细致而微的指导,包括授课内容、授课要点、授课步骤以及其它需要注意的方面,并且要求学生针对这些内容,自己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力求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变得充实而有趣,然后花点时间,把需要讲授的内容形成文字,写成初步的教案。在正式走上讲台前,笔者还会对学生的教案进行细致的检查,对其中的不足及需补充之处进行指点,并指导学生对该教案进行修改,力求使学生能够较完美地完成将要进行的授课任务。
在学生授课结束后,笔者会在课堂上对其授课进行中肯的评价,原则上是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在讲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样就保证了教学的效果。
比如对于杜甫的《登高》这首诗,笔者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一位学生进行讲授,在讲授前指导学生进行了精心的备课,在讲授时,试讲学生和听讲学生互动很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试讲的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增强了,听讲的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增强了,这种教学方式在全校得到推广,影响很大。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偶尔为之,切不可过多过滥,否则会适得其反,毕竟课堂教学的主要完成者还是教师。运用这种模式,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举行一些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就看你能不能适时地去挖掘。
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笔者做了些尝试,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1、举行原创诗文朗诵比赛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尤其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者。基于这种原因,笔者在讲授课内文章之后,会尽可能地对相关文体的写作进行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去写作一些相关的诗文。如果仅仅是这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是肯定不高的,所以笔者事先告诉学生,将挑选
部分优秀诗文,举行朗诵会,由作者本人进行朗诵,这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和朗读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愿意写文章了,喜欢写作了,一直困扰语文教师的那个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2、举行辩论赛
在新课标背景下,现在的语文教学强调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也就是说,对同样一个问题,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但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这样一种情形下,笔者也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举行辩论赛。
辩论赛的核心词汇是一个“辩”字,也正如这个辩,中间一个“言”,两边各自一个“辛”,双方的辩手都是势均力敌,每一方都得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论点往往是针锋相对的,所采用的论点必须支持自己的论点,也即是此前所说的“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双方的辩手要凭借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来争取这场辩论赛的胜利。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辩论赛,不一定要分出谁胜谁败,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也属于挖掘学生创造力的范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完《荆轲刺秦王》一课后,对于荆轲刺秦这种行为的看法,可以分为正反两种观点,或支持,或反对,这样就可以就此展开辩论了。对于这次辩论赛,笔者在比赛开始前,给学生时间去做准备,如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等,学生做好了充分准备,选好了一辩二辩,剑拔弩张地展开了辩论,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场辩论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也让更多同学明白了大语文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五、对课后作业的创新性设计。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作业的布置。这个环节处理不好,也会对整个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以,笔者在这个环节也做了一些尝试。
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最难实现的,但又是这三个目标中最重要的一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某些课文的课后作业这一环节设计了“写读后感”这一作业,如在学生学习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后,笔者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让他们不仅领略了伟人的风采,而且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让他们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从而为实现这一远大志向而努力学习。
新课标提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课后作业这一环节还设置了适量的探究性练习题,供学生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于习题的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是言之有理即可。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情感和创造精神。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在新课标背景下,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方面继续深入而有效地进行探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①(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3、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③(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
邮编:330818
联系电话:******
一、新课标教学理念诞生的原因
目前, 很多初中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以升学率作为教学目标, 而这种片面的教学理念对素质教学的开展极为不利。再者初中生物在升学考试中其占的比重比较小, 所以导致了很多学校对于生物的教学也并不重视, 从而也间接的影响了学生学习动力。因此,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诞生, 迫切希望生物老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 以此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进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强化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
二、初中生物教学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1. 更新生物教学理念, 以此达到新课标教学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以此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转注入教学为吸收教学, 以促进学生思考, 开拓学生思维, 进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提高教学效率。
2. 加强生物主体的探究
生物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重对生物教材的研究, 使得老师能够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课题进行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开发, 并指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等方法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探究意识。另外, 在教学中还要抓住生物学科当中“探究”这一教学主体, 充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三、新课标教学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实施方法
1. 借用问题法, 实现教学理念
问题教学法顾明思议, 就是在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都是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所开展起来的, 其具有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的特点。因此, 在问题的设计时, 问题应该以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出发点, 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为目的,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 如案例一) 。
案例一: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小节《人的生殖和胚胎的发育》讲解。老师根据知识内容制作生物课件, 并借助多媒体来进行问题教学。首先, 通过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 “人从何而来?”“爱, 你知道多少?”“性, 你明白否?”通过这些比较敏感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好奇心, 对于正在发育的初中生来讲, 这些问题一出势必会让学生感到尴尬, 因此老师需要打破这些尴尬, 借用一些胚胎发育的过程图以及人的形成图来打破这些尴尬, 便引导学生要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到这些问题。并借助这些图片对问题进行分析, 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的掌握这些知识。其次, 将话题引入到生活当中, 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样就能做到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相关联, 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2. 开展探究性课堂, 活跃课堂气氛, 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学习不仅是一个吸收消化的过程, 其更是一个探究进步的过程, 而作为自然学的生物来讲, 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使得学生能够在探究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身的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帮助初中学生建立一个多领域融合的知识结构网,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强化学生学习的体验, 进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 如案例二) 。
案例二: 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食物保鲜技术》的讲解当中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探究性的课题。
生活中有很多食物, 本来是可以食用的, 却因为我们贮藏不当, 处理方法不对或者烹饪方法不当, 变成了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食物, 如发芽的马铃薯, 泡制时间过短的泡菜和没有炒熟的扁豆等。对于这样的食物, 我们往往掉以轻心, 结果却造成危害。
老师对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讲解, 并利用第八章《微生物的控制和利用》里面的知识对微生物的的繁殖规律进行解释, 以此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应该怎么来对食物进行保鲜, 才能达到饮食安全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 不仅可以综合多个章节的内容, 甚至还可以扩充其他学科的知识,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之, 作为科学性比较强的初中生物来讲, 要想彻底摆脱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首先, 就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其次, 就是加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输入, 以此来激活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终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军军.初中生物教学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方式[J].新课程学习, 2013, (04) :13.
[2]吴军.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 2013, (12) :172.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实效性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72-01
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好几年,通过多次的培训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只有切实做好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够在教学任务繁重、高考压力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效的人才。结合本人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谈一谈自己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认识。
1、影响实效性的几个因素
1.1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如果不了解学生就会出现盲目教学,教学的方法不适合,教学任务目标不明确,因此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学习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处理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吃透,理解到位,对课程标准要清楚,知道自己要讲哪些内容,所讲这些内容是认识、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个标准,否则就会出现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说了一堆,致使实效性差,还有就是要有灵活的头脑,处理教材中的难点时,要使难点不难,抽象不难懂。例如,在讲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许多学生对推导公式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不理解,我在教学时就先给了一个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探究:求原点到直线x+y=2的距离,这样许多同学都能说出几种办法来解答,其中有一种就是利用等面积,还有一种是求两垂线交点的坐标,然后再给出一般情况下求点到直线的距离。这样就教给了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改前教师教学大都是“一言堂”,而课改后虽有改进却也不能完全脱离旧观念,使课堂教学不能够适应新形式,教学方法单一就是讲授式,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无兴趣,对知识的产生发展不明白,一天天困惑着,成绩不够理想。相反一些老师更新了观念,调整了教学方法成绩就非常的理想,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高中数学教学在新课改下提高教学实效性措施
2.1 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是空谈,取得不了任何效果。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将抽象、难懂的问题转化为有趣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做:
2.1.1 教师要从语言上下功夫,决不能语言平淡、面无表情、整节课平铺直叙。应该做到语言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1.2 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设计问题如下:小明假期去打工,到一家饭店应聘,老板说第一天给他2000元,以后每天小明给老板返还1元、2元、4元、8元……至少干够20天,问:小明同意了吗?回答是小明拒绝了,让学生寻找答案。这样课堂上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大增。
2.2 采取恰当的探究学习方式,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和探讨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数学常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和反思中较快的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比单纯的通过枯燥的理论证明得出的结论效果要好的多。
例如,探究椭圆的定义,用具:两个图钉、一根长约20厘米没有弹性的细绳、一支笔、一块纸板。步骤:(1)分组(四人一组)。(2)将纸板固定在桌面上,把细绳拴在图钉上,再把图钉固定在纸板上。(3)用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纸板上慢慢移动,从而画出椭圆的图形,然后提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椭圆上的点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第二个问题:如果绳长刚好与两个钉子间的距离一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绳长比两个钉子间的距离还小呢?第三个问题:绳长不变,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椭圆的形状有何变化?
2.3 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听到学生说“课上听明白了,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这恰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片面性、定式性等障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只有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因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判断函数在区间上的奇偶性,不少学生由得到飞f(x)为奇函数。教师提问: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时,区间应满足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发现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函数为奇函数。
3、结束语
教师专业成长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如果没有有效及时的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反思和总结,教师的专业素质就不能有实质性的提高,也就不能长时间的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持续有效,教学目标就无法完全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家成.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课堂教学案例分析[J].新课改,2010(7)
[2]李春花.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1(23)
【语文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的新思路】推荐阅读:
新课标语文教学反思07-13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新课标)07-0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与闲暇教育-人教版新课标09-10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06-26
新课标秋季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0-18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泉水06-16
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惑和对策09-21
学习新课标小学语文2022版的心得07-07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教案 静夜思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