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乐器音乐艺术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研究 ——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的创作实践为例

摘要:中国民族管弦乐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它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之中,并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中成长起来。在近十年来民族管弦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而被越来越多的作曲家们所重视,投身于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之中。在当代,已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影响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时代感,而且也深深带着中国音乐风格的烙印。因此,及时地梳理当代民族管弦乐的创作特点是必将对我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代民族管弦乐作品的作曲技术分析入手,对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创作的部分作品进行研究,观察这些创作在继承与发扬中国音乐文化方面所做的积极尝试。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介绍民族管弦乐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音乐学院在民族管弦乐创作方面所做的探索。中国的器乐合奏历史悠久,例如秦代的“钟磬之乐”与“房中乐”、汉魏时期的“鼓吹乐”、隋唐时期的“燕乐”等都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器乐合奏的重要形式。到了近代,器乐合奏逐渐从宫廷转向民间,产生了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重要乐种。这些民间器乐的组合形式是近代民族管弦乐形成的基础。第二章主要研究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旋律与音高语言。在调式方面,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主要的调式手法之一,也是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主要调式手段,它在创作中有显性与隐性两种呈现形式:显性层面是将五声调式直接用于作品的主题之中,而隐性层面是指主题的音高材料具有五声性特点,即五声调式的特征隐藏在主题的音高材料之中。除了对于五声调式的直接或间接运用外,一些地区的民歌、戏曲中的调式变音手法也为作曲家们所关注,这些变音的广泛运用丰富了五声调式的音响效果。在和声方面,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将中国风格和声写作的探索置于首位,特别是对于五声纵合化和声以及和声的平行进行等手法的实践已有更深入的拓展。在复调方面,支声复调这一中国传统多声部手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西方音乐中的对比复调与模仿复调技术与中国的紧打慢唱等手法巧妙结合,使其带有中国音乐风格的特点;此外,紧接模仿、微复调等较为现代的复调技术也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有大量的运用,使得民族管弦乐这一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与时俱进,不断获得新的发展风貌。第三章主要研究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节奏语言,主要从韵律性节拍、“催”“撤”的手法、弹性律动、紧打慢唱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韵律性节拍是中国音乐所特有的一种节拍规则,李吉提将其解释为:“是节奏的长与短、轻与重的特定组合……它要比散节奏具有规范性,但又比机械的等分节奏运动和规范化的节拍重音循环运动要相对自由,也更富于弹性”(1),这种节拍手法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催”与“撤”是中国音乐中板式变化的主要手法,也是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主题发展的重要手段;弹性律动是带有伸缩的节拍、节奏或速度变化,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散板是其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在民族管弦乐创作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紧打慢唱是中国戏曲音乐中的一种独特的板式类型,体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的律动思维,在当代创作中也有大量运用。第四章主要研究民族管弦乐的配器手法。中国的民族器乐有着丰富的演奏技法,特别是各类乐器的特殊演奏法,给当代作曲家们带来很多的启发。此外,中国传统器乐中“嵌挡让路”的音色组合方式也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广为运用,成为组织音色的重要手段。同时,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也在进一步借鉴西方配器法中的融合、统一的理念,特别是混合音色的运用、局部染色、音色转移等手法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器乐的音色技术,同时也拓展了民族管弦乐在音色上的表现力。第五章主要研究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音乐结构。本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首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发展手法,包括“鱼咬尾”、“连环扣”、“叠”、“拆头”、“过板掏”等,它们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也是音乐结构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是音乐陈述结构,列举了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主题的主要结构形态,包括一句结构、两乐句乐段结构、多乐句乐段结构以及乐节、乐汇的组群形态等,其中一句结构简洁而直接,是中国音乐中朴实风格的体现;两乐句乐段与多乐句乐段结构的主题常以连环扣、过板掏作为乐句之间的呼应;而组群形态往往与“垛”相结合,成为了具有中国音乐特色的一种结构模式。第三是中国传统音乐类型的运用,其中包括汉、唐歌舞大曲结构和中国音乐中的套曲结构,前者以“散序”、“中序”和“破”三阶段运动为框架,并在速度上呈现出“慢、中、快”的运动特点;后者是以“曲牌”为单位所构成的“头、身、尾”的三部性结构,曲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连缀或变奏的手法贯穿于套曲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形态。这两种中国音乐的结构类型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都有深入的应用。本章的最后谈到了对西方曲式原则的借鉴,并以罗麦朔琵琶协奏曲《天梯》以及杨青《苍》为例分析了奏鸣曲式原则在这两部作品中的运用。第六章研究少数民族音乐语言在当代民族管弦乐中的运用。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49%,各民族自治地区之和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中的一大特色,在当代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围绕少数民族调式、节奏与音乐结构进行研究,其中一些创作如权吉浩《乐之舞》对于朝鲜调式的运用、朱琳《侗乡》中对于侗族歌舞节奏的运用、刘青《琴弦上的叶尔羌》中对于木卡姆打击乐节奏的运用以及木卡姆套曲结构的借鉴等都是以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进行民族管弦乐创作的成功实践。

关键词:中国民族管弦乐;作曲技术;音乐分析;中国音乐学院

学科专业:音乐与舞蹈学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民族器乐合奏的历史衍变概述

第二节 中国音乐学院在民族管弦乐创作领域的探索

第三节 本文涉及的作曲家及作品

第二章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旋律与音高语言

第一节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调式语言

一、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语言的核心

二、五声调式基因在民族管弦乐旋律创作中的显性与隐性呈现

三、五声调式中的变音系统

四、旋律音的润饰手法

第二节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和声语言

一、融入中国元素的和声语言

二、融入现代元素的和声语言

第三节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复调语言

一、对比复调

二、模仿复调

三、支声复调

第三章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节奏语言

第一节 与节奏相关的各项参数

一、节拍

二、速度

三、时值

四、发音点与起音距

五、节奏密度

六、节奏的协和度

第二节 中国音乐的节奏观念

一、板眼节拍法

二、中国音乐的速度观

三、弹性节奏

第三节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节奏语言

一、韵律性节拍

二、“催”、“撤”手法的运用

三、散板

四、紧打慢唱

第四章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在配器领域的探索

第一节 中、西器乐合奏中配器概念的异同

一、西方音乐中配器观念的三次重要转变

二、中、西器乐文化在观念上的差异

第二节 对中国民族管弦乐法的继承与发扬

一、对中国传统器乐演奏法的借鉴及创新

二、即兴片段的处理

三、衬腔式支声复调的音色处理

第三节 对西方配器技术的借鉴

一、对“融合、统一”音色观念的探索

二、块状织体的音色处理

第五章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发展手法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运用

一、鱼咬尾和连环扣

二、拆头

三、裁截

四、垛

五、叠

六、过板掏

七、总结

第二节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主题的陈述结构

一、一句结构的主题

二、两乐句乐段的主题

三、由多句结构的乐段构成的主题

四、由乐节、乐汇的独立或族群形态构成的主题

第三节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类型在当代创作中的运用

一、汉、唐歌舞大曲结构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运用

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套曲结构对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 对西方曲式结构原则的借鉴

第六章 少数民族音乐语言在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运用

第一节 少数民族音乐的调式

一、彝族音乐的调式

二、朝鲜族音乐的调式

三、新疆木卡姆调式

四、侗族大歌“赶赛”中的旋宫手法

第二节 少数民族音乐中的节奏语言

一、新疆木卡姆的节奏手法

二、侗族歌舞节奏

第三节 少数民族的音乐结构

一、新疆木卡姆的音乐结构

二、侗族大歌的音乐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文化意识论文提纲下一篇:工程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