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学的思考(精选8篇)
量。阿勒泰是新疆西北地区民族成分最多的地区,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近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新疆地区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98.03万人,占总人口的39.7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10.12万人,占总人口的60.26%。在这样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域中,如何开展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双语”教学,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下面,我结合本人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当前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对象的学习实践环境困难。一是教学对象年龄偏大。阿勒泰地区干部“双语”教学的主要对象大多是少数民族干部,年龄都在30岁到60岁之间,这些干部因从小就在本民族语言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对汉语言的学习和交流甚少,加上年龄偏大,所以导致现在学习汉语的困难很大;二是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缺乏。阿勒泰地区的少数民族干部大多数是在偏远少数民族农牧区工作,由于农牧区地区聚居偏远,这些地方不具备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他们在工作单位、家庭、同事以及朋友等周围环境中很少用汉语言交流。这些少数民族干部与汉族同志交往、相互学习机会也很少,就是在很短的“双语”培训中学到的汉语知识也很少有机会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得到很好地运用;三是接受汉语知识的能力弱。由于少数民族干部大多数都在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工作,他们参加“双语”强化教学培训班培训时间有限,就是参加培训每次最长的培训也是脱产三个月的学习。在强化汉语培训期间,每天两节或三节的汉语授课时数难以达到预期的汉语教学目的,在课堂上学到的一点汉语知识使用的范围小、运用机会少,遗忘性很大。少数民族干部接受汉语言能力弱,也成为制约阿勒泰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学工作的瓶颈。
“双语”教学师资不足 教材缺乏。阿勒泰地区干部“双语”教学师资不足,是在阿勒泰地区各县(市)、乡(镇)都存在的非常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农牧地区“双语”师资的严重缺乏是导致“双语”教学难以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
“双语”教学的教材的编写要通俗易懂、实用,便于掌握。此外,“双语”教材的编写还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而定。目前阿勒泰地区干部“双语”教材可谓是五花八门,多而杂,又不规范。这也是导致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成效偏低的一个原因。
“双语”学习的兴趣不浓。我区少数民族干部还存在着认为学习汉语的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的畏难思想,加上周围又没有好的学习氛围,影响了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搞好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学的几点看法
创造学习条件,优化学习环境。环境的好与坏对学习结果的好与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干部来说,营造好的学习“双语”语言环境是不容忽视的,各级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为学员学习汉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学习条件。如:加大投入,更新手段,提供多媒体技术支持,购置教学媒体资料,配备实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在改善环境条件的同时,培训重点应放在年龄在35岁以下的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上。因为中青年少数民族干部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也快。
少数民族干部“双语”培训时间最好不要少于半年,每年都应定期举办“双语”培训班加以巩固。各级部门还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在部门、单位中设立“双语”学习小组,启动“一帮一”甚至“一帮多”的你教我学等活动,把学习结果与年底考核相挂钩,努力营造学习“双语”的良好氛围。
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地编写“双语”教材。鉴于阿勒泰地区“双语”教师缺乏的实际,首先,可以广开门路地聘请专业的“双语”教师担任“双语”教学的任务;其次,经常派在职“双语”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努力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编写“双语”教材,应该注重联系实际。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委组织部远程办会同县党校、教育局、广播局等单位,于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专门抽调13名“双语”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编写组,联合编写了《万名农牧民党员双语培训实用教材》一书,并将此教材内容制作成了视频教材。这套教材通俗易懂,操作性、实用性强。少数民族干部使用这套教材以后,普遍反映不错,“双语”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问题,双语教学提高的策略
近年来, 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在新疆大力推广双语教育,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各地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一些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这些新模式的推出, 对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使双语和教学达到最佳水平, 所以, 有必要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一、双语教学的模式及其类型
双语教学的意思是指, 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 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 的民族同时存在, 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 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 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 而另一种, 往往是后天习得而来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所谓双语教学, 即能在教学里使用的第二种语言或外语, 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新疆各中小学实行了双语教学, 但都采用了汉语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模式, 所以效果并不显著, 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效果不理想。为进一步提高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 2008年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疆双语教学模式, 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模式一 (普及模式) :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 其他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可以简称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民语授课”) 。模式二 (目标模式) :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授课, 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 体育、音乐、美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各地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实施双语教学模式。由于新疆各地存在着民族分布的差异, 所以在双语教学实践中, 各地都在创造着属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下几种:模式一: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主, 加授汉语。这种模式主要是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如喀什、阿克苏、和田、吐鲁番等地,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民族中小学比较多见。采用这种模式授课学校, 主要语言为民语, 加授汉语为第二语言, 尽可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 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开设了英语课程, 所以少数民族学生, 不仅仅学到了本民族的文化知识, 而且还学习到了博大精深的汉语知识, 更重要的是有机会了解外国文化, 对开拓学生思维起了积极作用。模式二: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即少数民族学生部分课程, 主要是理科类课程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英语) 采用汉语授课, 部分课程, 主要是文科类 (民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 用母语授课。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双语学校, 学生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 才能掌握理科类课程的知识。对于汉语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 学校就加大了汉语语文的课时量, 这样为学生理解理科类课程的专业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模式三:全部使用汉语授课, 加授民语语文课程。这种模式是最理想的完全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除了加授母语语文外, 其他的课程设置语汉语学校基本一致。但是, 这种教学模式受地域和民族分布特点的影响, 只能在汉语言环境较好的学校使用, 或者一些民汉 (汉回) 学校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采用和汉族学校一致的教学体系,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水平, 从而全方位地提高民族学生各个学科成绩, 为少数民族学生考入内地初中班和内地高中班, 打下坚实基础。模式四:加授民族语文课程, 其他课程全部使用汉语授课。这种模式主要适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汉族地区, 汉族为了适应和少数民族的沟通交流, 在汉族学校或汉回合校的汉语班或汉回班, 加授了民族语文课程, 或基础维吾尔语, 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出, 符合了当地的民族和文化发展特色,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化交流, 繁荣了当地经济, 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二、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1.部分地区师资不足, 急功近利。为了响应国家号召, 新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已经开始推行双语教学模式, 但是从创痛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大部分地区双语教师配备不足, 而学校模式正处在转型期。需要即会汉语又会民语的教师进行授课, 而学校在职的教师大部分是民语教师, 让他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下子转变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的新模式, 使教师难以掌握。学校不顾教师的客观实际条件, 盲目地推崇新的教学模式, 使不懂汉语的民语教师陷入了教学困境, 教呢, 只会民语不懂汉语, 不教呢, 学生又不会。还有一些民语教师的汉语水平较低, 只能认识简单的汉字, 却不会用汉语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 因为教师的汉语水平较低, 所以对课本内容表达不完整, 意思表达不准确, 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候也遇到了困难, 考出的成绩不理想, 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大部分地区学生和班级人数较多, 双语教师十分匮乏, 有些汉语课程也不是专任教师教授, 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所以教学质量很难有进一步的提高。
2.双语教材难度大, 学生接纳程度偏低。在双语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双语教材大多数是从人教版的教材翻译而来, 而人教版的教材针对的主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使用的教科书, 编书者没有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进行编译, 而是整体翻译, 少数民族学生接纳程度有限, 因此对课本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现在推行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是从小学三年级开设汉语课程, 数学课程已经采用了汉语教学, 到了七年级, 理科课程已经全部采用汉文教材, 与汉语班的理科教材完全相同, 这样在同样水平下, 势必会对民族学生造成更大的学习压力。因此, 双语地区的汉语教材, 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
3. 加大对口支援省市内地初高中班的开放力度。自国家对新疆等西北偏远地区开设内地初高中班以来, 收到了显著成效, 就在此时, 国家又提出了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 对口支援省市也加开了专门对被受援地区的内地初高中班。内初班和内高班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 在受教育相同的条件下, 少数民族学生在小升初或是初升高的考试过程中, 只要达到相应的分数线, 就可以去受援地区的内初或是内高班就读, 考入内初或是内高班的学生不仅学费全免, 而且还可以享受生活补助, 这无疑对考生还是家长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但是内地初高中班数量有限, 招生人数也有限, 因此对学生升学产生了压力, 学校选择学生就是看成绩, 优胜劣汰, 稍微偏差的学生, 就会和内地初高中班失之交臂, 而进入一所普通的中学, 这样就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有的学生会想, 招生的学校有限, 名额有限, 自己根本无望去争取那个名额, 而不努力学习。如果对口支援省市, 在相同条件下, 可以多增开几所内地初高中班学校, 招生人数也可以扩大, 但是前提是考入时门槛不能降低, 要在保证生源的情况下, 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4.双语教师语言驾驭能力低, 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在新疆各个民族学校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 从事双语教学的绝大多数是民族教师, 汉回教师极为少数, 民语教师掌握汉语程度较低, 学历层次也比较低, 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较少, 也很少用汉语进行交流, 驾驭语言能力极其有限, 所以距离使用汉语授课的目标, 还相差甚远, 能完全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微乎其微, 只有从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中进行选拔, 才能维持双语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5.新生代双语教学上岗, 老教师如何安置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80后”和“90后”走上了工作岗位, 而“80后”和“90后”普遍都是大专以上学历, 在上全日制大学时都已经经历了一年的预科汉语学习, 对汉语已经基本能掌握, 到了教学岗上, 能基本胜任新的双语教学模式, 用汉语进行交流, 日常生活用语和对课本知识的解读, 都能十分到位, 倒是还存在“60后”和“70后”的教师, 她们基本上不会汉语, 只是经过了一期或是两期的短暂双语培训, 对汉语能有初步了解, 但是无法用汉语进行授课, 无法用汉语进行交流, 年轻一代教师的加入, 又冲击着他们的教学岗位, 所以如何对这些做过贡献的老教师进行安置?能把她们放在一个什么样适合她们的工作岗位上?都成了各个学校不得不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6.缺乏适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校本课程。教师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所以, 除了教育部规定要学习的课程外, 少数民族地区还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相应地开设校本课程。学生从早到晚, 一天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 学生不仅觉得学习知识枯燥, 而且学习时间过长, 没有相应的活动进行调节。根据实地情况, 少数民族学校的学生比较偏爱音乐、舞蹈、手工制作, 还有一些体育项目, 比如足球篮球, 还有朗诵和绘画等方面, 如果在课余时间, 学校能够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情况, 开设校本课程, 一定会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学校只是单一地完成教学目标, 而不顾学生的个人发展, 这样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7.双语教学地区的硬件设施不足。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是起主导作用, 但是, 教师和学生到位了, 硬件设施却不到位, 也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对新疆各少数民族学校的走访不难发现, 学校除了提供上课的教室、基本完好的桌椅外, 就很难找到其他硬件设施, 比如说, 在新时代下上课必不可少的多媒体、投影仪没有配备, 或是一所学校只有一台多媒体设备, 这样严重影响到教学工作,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难保障。其次, 电脑和语音设备奇缺。在许多学校电脑配备不足, 使学生在上计算机课时很难达到一人一台电脑, 通常是2~3个人一台电脑, 而且每个班一周只有一节计算机课, 这样使学生了解和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非常有限。语音课是少数民族学校必不可少的科目, 但是很多学校语音设备配备不足, 更有些学校根本没有语音室, 这样, 使得学生无法练习汉语听力, 少数有配备的学校损坏现象严重, 没有专职的维修人员。这样使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受到了限制和影响。再次, 体育设施不完善。俗话说,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想要健康的重要途径, 就是运动。生命在于运动, 但是,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校连基本的操场都没有, 更没有标准的四百米塑胶跑道, 有些学校是将跑道规划出来了, 但是跑道里全是石子和土, 一脚踏上去尘土飞扬。没有足球场地, 没有篮球场地, 只有在石子地面上的篮球架, 连基本的乒乓球案子也没有, 所以学生无法进行体育活动, 大多数的体育课通常是跑上几圈, 然后做准备活动, 之后便解散自由活动。党中央一再号召青少年要加强身体素质锻炼, 所以已经把体育课纳入了中考和高考的考试范围, 我觉得此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建议及对策
1.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配备。首先, 教育是靠教师, 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但是教师的数量和能力是有限的, 出现了许多顶岗现象, 就是教师专业不对口, 教授这门课程, 又兼任其他科目, 这样不仅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而且还会增大现任教师的工作量, 所以应当一套选拔和任用教师的体系, 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 许多岗位出现了空缺, 没有专职教师。其次, 教育局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招聘适合学校岗位的教师。并对这些新上岗的教员的授课情况, 进行反馈和追踪, 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
2.编者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教材。教材是确保教学工作能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新疆的所有双语教材都是统一编写, 而且教材大部分内容都是根据人教版的教材翻译而来, 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所以希望编者在编写教材时, 可以征求多方面的意见, 根据不同地区和采用不同教学模式的地区, 编写不同的教材。还有, 教材编写成了以后, 希望能及时审核和修订, 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杜绝多年才审核各修订一次教材的现象发生。
3.适当增开内地初高中班数目。在过去几年里, 新疆和内地一些省市联合开办了内地初中班和内地高中班, 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 这样不仅可以选拔优秀人才, 给予他们去内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而且将来学成以后还可以奉献和回报社会。但是由于内地初中高中班学校数目有限, 招生人数有限, 打压了一部分正在努力积极奋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希望对口支援省市, 可以在原有的数目基础上, 增开内地初高中班数目, 扩大招生人数, 不仅可以带动边疆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且还可以增进新疆和内地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 这无疑是对学校还是对支援省市来说, 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举动。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因地制宜, 适当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对新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校都缺乏相应的校本课程, 当问及有些学校领导人或教师为什么不开设校本课程时, 他们显得很茫然, 根本不知道何为校本课程。由此看出, 对校本课程的普及和宣传力度应当适度加大, 不仅要让我们的教师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 还应当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下, 相应地开设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校本课程和学校课程有机地相结合, 才能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全方位地发展。
5.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硬件设施的配置。我们应当认真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硬件设施的配备问题, 不仅仅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在许多离市中心较远的乡镇村, 基础设施配备也很不到位, 连最基本的能跑步的操场都没有, 只有“巴掌”大小的活动场地, 称之为操场, 更不用提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案子了, 更是少之又少。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工作比较特殊, 要学习汉字, 进行汉语听力训练, 必须要有语音教室, 语言的学习, 只有听、说、读、写同步进行, 才会有所提高, 但是连最基本的听力都无法保障, 怎么能使学生学习汉语的水平得到提高?汉语水平低下, 就很难掌握书中所教授的知识。所以,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必须要保证语音教室的数量, 才能提高汉语水平, 进而促使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夏新军.多元文化中的新疆双语教育[J].新疆社会科学, 2011, (5) .
[2]方晓华.新疆双语教育问题探索[J].民族语文, 1998, (2) .
关键词: 双语教学 工具 文化教育 环境 心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1]语文教育追求文化多样的价值观。
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主体民族,少数民族语言使用非常广泛。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不仅仅只是作为工具而存在,它体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历史、文化。对民族语言文化的珍视,就是对人类文化的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文化交流,特别是与汉文化的交流日益扩大,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要发展,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汉语言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发展,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让自己更加容易融入社会,而且可以促进对汉民族文化的了解,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促进本民族与汉民族的同步快速发展,推动自己的家乡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双语教学的推广成为少数民族语文教育的必然。
但是在双语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却远远没有达成从认识到行为的共识,谁是母语?双语教学的工具和文化价值指向究竟是什么?双语教学的环境选择开放还是封闭?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其现状不容乐观。这一些根本性问题,不仅从表层上影响着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更深刻关系到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影响着学生的民族情感、人格心理的形成,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一、主体语言定位——谁是母语
准确地说,母语即一个人自幼习得的语言。从这个意义来看,决定母语的根本性因素并不是出生地或血统。这就意味着,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母语的情况是复杂的。在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以民族群居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母语是本民族语,但是对大多数新生代少数民族而言,汉语和少数民族语同为母语。因为,他们与祖辈相比,居住方式并不是封闭的民族群居,生活环境更加开放,从小就接触、学习、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甚至随着后天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的汉语使用的熟练程度超过了民族母语。
对少数民族学生主体语言,即母语的分析定位,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教学切入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甚至教学目的、课程结构。针对以民族语为第一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学的重点是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形成汉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了解汉民族文化。而针对以汉语言为第一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学重点是少数民族语,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激发对本民族文化的感情。
二、学习的语言——工具语言和元语言
人们在学习时,总是要使用语言。如果学习的对象本身也涉及语言,那么学习就存在两个层面的语言,现代逻辑把它称为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对象语言,是作为学习内容、对象的语言。比如,在少数民族汉语文学习中,汉语就是他们学习的对象语言。元语言,是用来学习、讨论对象语言的语言。在少数民族汉语文学习中,少数民族语言即元语言。元语言和对象语言是不同层次的语言,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的区分,在学习中十分重要,直接指向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和方式。
关于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民族地区主要开设汉语语文教育课程和少数民族语文教育课程。据目前情况,在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开设汉语语文教育课程,教育的目的是掌握汉民族语言,了解汉民族文化,汉语是对象语言。民族语言是元语言,它作为学习掌握汉语的工具而存在,其桥梁和中介作用十分明显。在一些较为封闭的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以民族语为母语,对汉语十分陌生,同时汉语学习需求又十分迫切,为提高汉语学习效率,以少数民族语作为元语言是恰当的。例如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的92%,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占全州89%,而使用傈僳语占全州人口的50%以上。而且,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群众居住分散,民族群居存在多。据调查,96%的农村儿童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最基础的教育,没有最基本的汉语交流能力。而且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没有更多的途径和图书资源让傈僳族学生了解汉语的背景,汉族的文化。汉语语文课程的开设,以傈僳语为元语言,以汉语作为对象语言。但是具体来分析就会发现,如果是双母语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发达的民族地区,汉语熟练程度超过民族语的学生,事实上,以少数民族语作为元语言的定位是不恰当、不必要的。
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文教育课程开设主要是以地方、校本课程、民间教育介入而存在。民族语文教育以学习本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为目的,少数民族语言是对象语言。从实际调查来看,在相当一些较为发达、开放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起点高,最主要的问题恰恰是少数民族语流失严重,他们很少甚至不使用本民族语,本民族语言文化正在流失,面临断代的危机。加强少数民族语教育课程,以汉语为元语言,以本民族语为学习的对象语言,对抢救保留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双语教学之“双”不是相提并论,应该有针对性,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意义。
三、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工具和文化
语文课程的名称即“语文课程”,并非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毫无疑义,语文教育追求多样文化的教育价值观,即通过语文教育,使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并能接纳尊重多样文化。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一民族都有自己区别于其它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绚丽丰厚的中华文化,多元文化教育不仅要尊重主流文化,而且要尊重非主流文化;语文课程中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尊重是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人类文化的丰富,是为人类应做出的贡献。汉语文、少数民族语文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构成内容。endprint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因其母语的复杂性,因其语言使用的熟练性,对象语言可能是汉语,也可能是民族语,元语言可能是民族语,也可能是汉语。这成为双语教育重要的客观背景,这与是否是主流文化无关。这样的复杂性决定了双语教育的课程及其课程的起点和归宿是不相同的。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工具。母语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对后续学习影响很大。如果以少数民族语为母语,就意味着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思维方式是民族的,那么在双语教学中就要正视这个基础,发现其语文学习的极大困难是对汉语言表达方式的陌生,对汉语表达思维方式的不习惯,对汉语文化的不了解。以怒江州傈僳语为例来看,其语言特点十分突出,语音、词汇、语法与汉语相比差异很大,例如,“妈”在汉语中有四声,妈55马35麻214骂51,但是,傈僳语中有六个声调,[mo55](瞄)[mo35](模子)[mo44](高)[mo33](见)[mo42](草)[mo31](老),只要调不同,傈僳语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同。又例如,在汉语中我们说“吃饭”,而在傈僳语中我们说“饭吃”。双语的差异不仅是语言的差异,也是思维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所以在开展双语教学中,要以民族语为起点,遵循其语言思维方式,比较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同,找准他们学习的困难,以民族语为工具和中介,帮助他们既学习好汉语文又学好民族文化。反之,如果某些少数民族是以汉语为母语,那么,即使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学的起点应该建立在汉语文基础之上,以汉语为工具语言、为中介,帮助他们既掌握民族语言,回归传承民族文化,又加深对汉文化的认识。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语言基本能力,也要注重发挥课程的文化功能。关于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目标的达成应该是高度结合,不分先后的,在这一点上,民族语文和汉语文都是如此。当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做法,即把少数民族语仅仅作为汉语教学的工具性中介用语,淡化民族文化教育,这严重背离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初衷和本质,违背了课程标准的文化理念。我们之所以强调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强调不同的基础和重心,是站在语文课程的母语背景这个前提下而言的,与语文课程的二性统一并不矛盾。
四、教育价值观——实用与人文关怀
双语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二元并存的,帮助形成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包括汉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管基于何种母语前提,知识能力与精神文化的培育都是并重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族文化交流特别是与汉文化的交流日益扩大和紧密,基于民族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基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少数民族学生又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
但是在双语学习实践层面,双语教学往往狭隘化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学习目的单一化为语言运用,双语学习的功利性实用性比较突出。出于扩大交往,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或由于师资、学生汉语文化水平的欠缺,少数民族的汉语学习更多倾斜于识字、语言运用这个层面,淡化了深层的汉语文化教育,使汉语教育流失了重要的文化内容。同样的原因,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语文的学习,由于现实实用性、运用范围不大,也由于民族文化内容逐渐散失、传播途径有限、传承人及其文化水平有限等因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大受影响。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文化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根据社会文化的有价值的内容所进行的为培养个人人格精神的一种文化活动”[2]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特点。人文关怀是语文教育重要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学科不仅赋予学习者语文知识和语文运用能力,还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灵进行塑造和感染。心理学家也指出,学生在智力活动中受到感染,得到精神、情感上的满足,就会把学习要求转化为学习的需要,成为鼓励自己积极向上的力量。可见,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习积极性,是学习的催化剂。
但是,在实践层面,现实需要和文化使命并非与学习态度达成一致。这就给双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于民族母语环境之中,情感上对母语有很深的依赖性,使用上对民族语更加熟练,加上汉语水平较低,学习交流困难,因此对汉语文学习一开始就充满心理排斥,在学习汉语文过程中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信热情,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而以汉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接触民族语机会不多,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甚至觉得民族语用处不大,因此,不愿意去学习民族语,也产生抵触情绪。教师、教育研究者的教育认识、教育行为和态度对学生学习态度、人格心理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研究者研究的角度、研究的重心,对教育教学直接产生导向作用。双语教学研究,既要重视教学的科学技术化研究,更要重视教学的生命意义研究,“人”的教育是教育的原动力,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师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的态度,在传授学科知识时表现出的热情,对学科教学方式的研究等,也必然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态度、学习的热情以及在学科学习中人格、心理、精神的形成。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特别在农村,教师对汉语或少数民族语的认识研究不够,热情不高,对学生面对汉语或少数民族语的情感心理态度缺少关注,教学更多关注知识、方法、技能技巧等因素,忽略伴随整个学习的学生情感、态度、心理人格,教学缺少人文关怀。如果双语教学演变成与人文情感,与生命成长无关的教学,这是背离课程宗旨的。
我国的语文基础教育,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责任。置于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语文教育之“语”是汉语,也是多民族语。根据地区和民族情况开设语文双语课程,进行多元文化性构建,实现各民族学生的多元化价值选择,促进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大积极的意义。从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内容看,双语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语言运用教学技术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明确为“语文双语教育”这样的概念更为恰当。从语言基础、对象、构成的角度看,语文双语教育之“双”不在一个层面上。构建有意义的双语教育课程和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差异化建设和实施。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吴式颖:《外国现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开展双语科学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教师在双语科学课的教育过程中,应不断分析双语教育对学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强化科学探究的行为,同时反思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一、双语教学的概念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 Languages”(两种语言)。双语教学指的是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在我国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利用汉语为第一语言和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不是单纯的基于英语知识的教学,而是渗透于各门学科的教学。具体地说,我国的双语教学就是用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值得一提的是“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艺术等学科涉及较多的本土文化、本族文化、民间文化、民间传说,甚至宗教文化,用英语讲解比较困难”。所以世界各国实施双语教学的国家,大多选择理科学科进行双语教学,如:数学、物理、生物、科学等,这些学科的语言表述和词义在英语中多数都能找到对应的解释,同时,它们又相对固定,在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融合并能促进英语的学习。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明确提出了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科学事物具有较丰富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四方权威的全美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Education Standards),他们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人人具有科学素养,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
三、双语科学课教育的目标用双语讲授科学课,其目的主要是以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代写论文并提供应用英语的环境,从而强化英语的交际功能,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让不懂英语的学生完成学科目标的同时,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能力,从而开辟一条符合学生的双语教育的途径,为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打下基础。双语能力的培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使英语教育和学科教育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形成良性互动。简而言之,开展科学课的双语教学,对学习者而言是“通过外语学习科学知识”,对教师而言却是“通过外语教授科学知识”。
四、对开展双语科学课的几点质疑1·将科学课上成了外语课,忽略学科知识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双语科学示范课,课题是“Season”,执教的是一位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全部使用英语。这堂课讲得十分生动,学生和教师配合得非常默契,教师平易近人,学生积极参与,整节课完成得自然而流畅。但笔者认为这只能说是一堂外语课,而不能算是一节双语科学课。因为教师过分注重英语知识而忽略了学科知识,课堂上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观察四季的变化,以及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学生不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
有关。整堂课,学生并没有真正开动脑筋,没有积极的课堂思维和师生互动,学生不过是多记住了几个科学方面的英语单词和学习一些课本上已经写明了的科学知识。
科学课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科学技能和态度的养成。在双语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强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定位以运用英语知识进行科学思维训练为主、英语知识为辅的双语教学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双语”教学顺利过渡到运用英语知识进行科学思维的高级阶段,追求运用英语上科学课与用中文上科学课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双语教学绝不能将非语言学科上成了外语教学的辅助课,各个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才是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双语科学课不是外语课。2·用英语讲授科学课是否会降低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孩,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非常新奇、有趣,凡事都爱问为什么?渴望从老师那得到更多的知识,尤其是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小孩是非常喜欢上科学课的。
但是,如果用英语上科学课,小孩会不会因为不懂英语而对科学课失去兴趣呢?笔者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因为,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教一些英语科学术语,小孩要在短时内被迫记住一大堆单词,这是一个挺枯燥的过程。而且双语教学给师生设了一道“语言槛”,遇到较复杂的知识点,总难免“言不达意”,耽误时间,教育进度又难完成,只好“下调”学科教育目标,结果学科知识打了折扣,小孩的求知欲没有得到满足,自然就会失去兴趣了。但是,如果教师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授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得英语知识和科学知识能交相辉映,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学生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爱上双语科学课的。
五、实施双语科学课的有效策略1.确定双语科学课教学各个阶段的分层目标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双语教育情况,双语科学课的教学应分为三个层次:(1)简单渗透层次:由于小学生运用英语显然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受英语水平的限制,如词汇量有限,一开始把英语作为全部的科学教育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双语科学课教学的第一步,可以采取“双语过渡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汉语教育为主体,以英语教育为渗透,把初级的双语科学教学定位为激发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渗透的初级阶段。
(2)整合层次:双语科学课一开始时需要一些铺垫,一段时间后铺垫时间慢慢减少,每节课只需要几分钟教会该学习内容的生新单词,在学生熟悉常规的课堂用语和操作语言的基础后,教师讲课时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时可以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中文内容。(3)双语思维层次: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这时的双语教学处于逐步成熟阶段,可以在课堂中,将英语和汉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互为主体,学生用英语来思考和解答问题。2·避重就轻,采取“迂回战术”科学的专业术语太多、太难,有些原理和知识点过于复杂,用英语很难解释清楚,而且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既完成科学的学科任务,又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会科学和英语知识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
内容和实际情况采取避重就轻,“迂回”战术。(1)备课时,双语教师要将知识点进行筛选、分类,精心设计教案。(2)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单词、句子,可以采取上英语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和活动,避免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如:看图说单词、句子;给出全课中的部分几个单词、句子,然后再说哪个单词、句子不见了;单词竞猜游戏等等。
(3)有些较难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亲身体验,这样有助于他们的记忆而且避免复杂的语言讲解。如:在教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原理时,教师可以拿一些绿豆撒在鼓面上,然后敲打鼓并且重复vibration(振动),绿豆在鼓面上不断跳动,从而让学生能体验到物体的振动和记住单词“vibration”。(4)对于一些原理和物体的发展过程,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演示整个原理过程,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可以用英语进行讲解。采取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觉、自愿地通过英语这个媒介来获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同时学会科学的表述方式,从而淡化科学双语实施初期学生、教师所遇到的语言难关。3·以童心教学法激童趣、塑童心,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好奇,喜欢追根究底,因此要多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以直观新颖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激情和探究心理,这样才能有效地唤醒他们的创造意识。在教学中,创设趣味性活动的途径很多,可以运用讨论、辩论、故事、情境模拟、科学游戏、动手制作、比赛、角色扮演等方法,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趣味性的探索情境。(1)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为了使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直接体验,人为地创造某种情境,由学生参予仿真性演习活动。如:让学生蒙上眼睛,体会眼睛的功能;让学生扮演小树和人类,模拟人类应该怎样爱护小树等。情境模拟可以是少数人表演,大多数人观看,也可以让每个学生轮流参与。重在感情体验,同时学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许玉宁
内容摘要: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老师应该注重语文双语教学,让学生走出母语影响的困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双语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要拓宽教学手段,同时在营造校园汉语氛围上下功夫。
关键词: 海南 少数民族 语文 双语教学
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的是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基本听不懂汉语,这对他们的学习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带来诸多的不便。这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不利。作为这一地区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够让学生能听懂和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呢?双语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指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语文和汉语文教育的教学方式,包括对少数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用母语辅助的教学方式。在这里我所运用的就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用母语辅助的教写方式。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双语教学。
一、让学生走出母语影响的困境
母语是与生俱来的。在这一地区,人们生活中使用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他们热爱自己的语言,但是为了学生能够顺利的学习汉语,掌握和运用汉字,流利地运用普通话和外界交流,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汉语并不是要求他们丢掉这一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也不是要他们冷漠他们自己的母语,而是再学习另外一种语言。
做为教师,首先要懂听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任教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教师。学生刚进入小学,开始学习拼音认字,教师不但要教他们读准拼音和识字,而且要和他们用双语对话、互动沟通,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话、主动说话,要求他们用普通话来表达。所以,刚毕业分配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老师,要虚心向当地的老教师求教,或学习当地的比较简单的生活用语,这样有利于和学生交流,增进师生情谊,学生从中领略到汉语的魅力,更有利于教学。假如教师听不懂学生说什么,学生又不明白教师的语言的话,那么教学活动是无法开展下去的。因此低年级的教师懂听该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是有利于进行双语教学的。
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双语教学的重点
在课堂上,任教中年级的教师可结合这一地区语言让学生们在听、说、读、写方面得以锻炼、巩固和提高。
1、听
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明白里面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还要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要能够快速地进行总结和评价,对所听的内容能区分主次,心中要记住所听到的内容。要求多听广播新闻,培养“多听识广”,才能让自己做到言之有物。
2、说
说是进行思想交流、感情沟通的最根本的途经。课堂上想方设法给学生营造说的环境说的机会,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说说自己的家庭或周围的人和事,讲故事,等等,使他们的胆量得以锻炼,让他们敢说、能说、巧说。
3、读
多阅读,包括多方面的书籍以及报刊杂志,这样有利于词语积累,扩大知识面,得到多方面的陶冶,拓宽他们对其它民族文化的了解;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能够纠正学生音准,纠正方言音,增强语感,使学生在朗读中对文章有更深层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便于他们在用汉语交流时更好地阐述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
4、写 写是学生学会观察和善于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并把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流露于文字的表达中。通过写作的训练,使听读更有针对性和选择性,使学生在汉语言运用得到检验。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地方话—母语的影响,在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还是要继续加强汉语训练,使学生本已掌握的的汉语得以巩固和提高。他们与汉族学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复述课文和作文中表现很明显,他们的表达总是受到本族语言语序的影响,经常在作文中出错,教师要耐心和反复指出,举一反三。千万不要嘲笑他们,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再通过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来刺激和带动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拓宽他们用普通话表达的天地。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特别是一些名著,从中领略汉语中的语言美,教师可以借助录音播放及多媒体的介入,用双语互译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普通话表述形式介绍他们读过的作品,或以日记形式来写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让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不断提升,增加他们的成就感。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1、教师要备好每一堂课,灵活多样地上好每一堂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知识基础;要不断地充电,把自己培养成知识渊博的教师;还要做到不准备的课不上,一定要吃透教材,分析好课标,分析好学生,掌握上课流程,备好教案。这样就不会在上课时言之无物,或者不会无的放矢。所以教师要备好每一堂课,选折好该课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怎样教,教什么,学生从这堂课获得什么,设计好每一堂课,做到有的放矢。课前几分钟可让学生把握,做什么呢?让学生讲故事或朗诵课文或自选题目进行演讲。这活动也可放在下课前几分钟做,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演讲,活跃一下,轻松一刻。教师可用风趣的语言灵活地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积极和同学合作、和教师互动探究问题。教师不要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思考机会、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从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方式得到锻炼与掌握。训练计时阅读、快速阅读,使学生注意思维高度集中,让阅读成为一种快速度,高效率的摄取、筛选、与储存知识信息的过程。读完文章后,不看课本,凭第一遍阅读的理解与记忆,回想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能力不同的学生给不同程度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这样,课堂就和偕、空间就广阔,学生也大胆地自由舒展,敢用汉语在课堂上发辉、在大家面前表现了,那怕是害羞于说不准,也会乐于表现的。要是教师知识渊博能做到脱“稿”---脱离教案上课的话,学生由内心佩服到肃然起敬,教师倍受尊重。加上教师形象直观的板书,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课堂的四十分钟就轻松愉快地过了。
2、教师有好的口才,才能展现汉语的魅力
好的口才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见解和情感。教师有好的口才,才能准确、得体、生动、巧妙、有效的让你的汉语达到你想要表达的效果,才能够吸引学生听课。教师这个职业,对口才的要求不薄。口才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口才不好,纵有满腹经纶,也表达不出来,特别是语文教师的口才。假如语文教师笨嘴拙舌,出口不成“章”,那是很难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口才,并非指那些滔滔不绝、漫无边际、夸夸其谈的“口才”。语文教师有好的口才,才能准确、得体、生动、巧妙、有效地把汉语知识传达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汉语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成长。再加上语文老师有创新、有激情、充满生活情趣的话,所造就的语境就会让学生在自觉中努力学习和掌握汉语,喜欢学习语文老师用汉语来表达了。
比如:开学了,刚上初一的学生,他们对同学、老师、学校都陌生。我要他们上讲台做自我介绍,几个上来之后,很热闹。但是几乎雷同,介绍自己的姓名就下来了。我稍停了一下,微笑着走上讲台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就象是一篇长的现场脱口作文,学生们睁大了眼,脸上充满激情、高兴地听我的介绍。我讲完了,就要他们轮着上台来。这样,好多过多次的练习,他们放开了,不象前面的同学那样胆小怕说不好而没话说了。在我上完《行道树》时,我向学生提问:你们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班上好多学生举手,争着回答问题,争着表现自己的表达能力。
3、文雅大方微笑的老师,有利于双语教学的贯通 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源泉,而且是传承文明的导师,教书育人的园丁,以身作则的楷模。“为人师”是指当传授知识的教师,“为人表”指教师的仪容仪表、衣着、发型、饰品搭配、举止谈吐、待人接物等等都要起表率的作用。所以“为人师表”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还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自己的仪表要端庄、举止谈吐文明大方,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出口伤人,不挖苦讽刺,不歧视差生。教室是神圣的殿堂,在进入教室前,要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不把不好的心态和不良情绪带进课堂。教师面带微笑,表现了教师好的心情和自信,学生也感觉教师真诚友善而情绪放松,师生距离拉近。教师的严肃刻板,拒人千里,学生也不敢向老提问而远离老师。在上课时不但用语言和学生交流,还要用亲切目光和学生交流。在课外,对于学生的问候,教师要以礼相待。教师好的“表”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终生。在社会上,教师也要注意个人形象,得到好的评价,树立社会楷模。教师的内在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风范,加上服饰的整洁、文雅、大方,适当的打扮,恰当的手势,好的肢体语言,做到有机统一,呈现给受教育者一个完美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兼备的教师形象。这样的教师很受学生欢迎,学生也乐于和教师交往,乐于用汉语和教师交流。
四、拓宽教学手段
任教低年级的教师,不单单的停流在刻板的教科书上,要拓宽教学手段,给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充分感知,更重要的是,它感染力强,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刺激记忆和应用。
1、设计好课堂用语,选好教具
教师可以通过卡片,美丽的图画、风趣的语言来设计课堂用语、课堂游戏或讲有趣的幽默的童话故事,朗朗上口的唐诗,或者利用录音机、小黑板,以及开发、制作了本门课程的 ppt讲稿,运用电脑、实物投影仪、VCD光盘和多媒体、互联网的运用,课堂表演等等来刺激和引导学生对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学习汉语的兴趣。学生每有一点进步,要给予表扬,让他们找到信心,大胆放开地用普通话来说话。
2、作业、作文和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的的情况,进而及时反馈 作业、作文都是学生平时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反映,也是教师跟学生知识与情感的交流的一个渠道。教师亲切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高兴好些时间,而且又有上进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不要吝啬,要给予肯定,增强他们的上进信心。好的作业、优秀的作文要在班上表扬,或者读给全班听,让大家共同分享,共同欣赏。作文利于学生组织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作文尽情地运用汉语来发挥和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大胆创新。
3、认真听课做笔记,坚持写日记周记
学生做课堂笔记可以稳住学生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复习和记忆,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的知识,对以后的写作打好基础。上课不做笔记的同学,上课时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收效很差,甚至颗粒无收,或许想睡觉,影响别的同学。而写日记周记,既可以锻炼个人的意志,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观察与分析生活的能力,记载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同时又可以积累作文材料,方便日后翻阅,对提高写作能力特别有利。比如:田仔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黄春花,刚上初一时,就连造句都不通顺。我要求她写日记,开始只要她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有的交上来就行了。顺着我鼓励性的评语和她的坚持,到了初二,她可以围绕着老师出的题目写出了中等水平的作文来了。这就是写日记周记的好处。
五、在校园里营造全方位汉语氛围
学校要有教学用的挂图、录音机、投影机、光盘播方机、多媒体教室。这些设备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影音文件为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进入情景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楼的楼道里、办公室、教室、阅览室等贴有“请讲普通话”的标记,让学生随时随地都接受到学习汉语的信息,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感受到学习汉语的环境,营造一个学习汉语的氛围。
1、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发挥校园广播在语文双语教学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1)学校播放中央新闻、诗歌朗诵,或相生、小品、音乐之类的文艺作品,让学生既能了解国家新闻,又能丰富学生生活,同时学生也得到娱乐。这样学生的课余就有了更多的话题了,作文也不会让人看了感觉乏味了。
(2)鼓励学生涌跃投稿,播放学生的作品,比如:学生的优秀作文、学生自编的故事,等等。当学生听到作自己的稿件从校园广播里播出甭说有多高兴了,当别的同学投来先羡慕的目光时,那种成就的满足感和快意充以满怀。偿到成功的甜头,他就会再次努力的。
(3)校园广播要由学生采访、写稿、组稿、主持播音,是个学生才华自我发挥和展示的一个天地。学生通过校园广播抒发情志,能够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缓解心理压力,同时也便于学校领导和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听广播、播音、采访、写稿,使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同时,学校也通过校园广播直接、及时布置工作、评价工作。
2、语文学习园地的作用
在班级里建好语文学习园地,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向全班公布于学习园地,让学生的作品有多个展示的平台。当他们自己看到自己的作文贴在学习园地里时,心里多高兴老师这样的肯定,于是倍加自信心,同时又激励自己再接再励,不断前进。就象田仔初级中学的黄海霞,她的作文被贴上语文学习园地,放学一回到家里就把这喜讯告诉父母,主动勤快地帮父母忙家完务,就去学习。有时还要父母充当听众听她的作文,分享她的喜悦;或者要父母帮提提意见,显得很得意。自从那个时候起,她非常愿意接近教师,写作文的热情也就更高了,作文的篇数多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在生活中,她的汉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从这一点来看,学习园地也可以培养求知以外的热情和品质。
3、教室里挂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的作用 教室里的醒目位置要挂有名言、警句、谚语、格言,既能让学生在视觉中感受到书香的氛围,名言、警句、谚语、格言又能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学生又可以积累前辈语言的精华,不断给学生前进的动力。比如:懒惰的学生,他们作业等答案、作文靠抄袭,或者不做不写的态度,所以给他们讲壁上挂着的“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倒”道理;对于不想写日记的同学,请他们看看“两粒种子,一片森林”的格言;不坚持写日记周记的同学给他们看毛泽东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只想“不动口”“不动笔”的,告诉他们警句“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要求学生多阅读课内外读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好处;有的学生说上初中了,岁数大了,学不来了,请他们学习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等等。
4、建立开放的图书阅览室
图书阅览室是学生汲取课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能够让广大学生从中汲取良好的营养成分,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书香校园氛围,使读书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读书蔚然成风。“书是一叶扁舟,带你驶向成功的彼岸”,“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比如:现在我教的光坡中学七年级(9)班的邓杰,他阅读了不少的课外书,在他的作文引用到一些对作文很有价值的材料,使他的作文生辉,别具一格。同时,他向优秀文选学习,在语言表达方面,叙述生动,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很有儿童情趣。这都跟他大量阅读有价值的课外读物分不开的。
结语
语文双语教学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低年级教学使用,而高年级的学生基本都能使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都可以用汉语和外界交流与沟通。所以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就少采用或者不必要采用双语进行语文教学了,这时可以适当放开或者只用普通话进行语文教学了。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检查是否有新评论
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核心,是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人才。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重视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不断探索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培养之路,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一是制定出台相应政策,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海南省制定并实施了《海南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规划》,2002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干部由1988年的15944人增加到了21211人,占全省干部总数的11.2%。二是对担任实职的少数民族干部在政治上充分信任,积极支持他们的工作,使其有职有权有责,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干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成绩和贡献;三是促成少数民族干部与汉族干部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共同进步;四是经济待遇上一视同仁,生活上尽量给予关心。
然而,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信息闭塞,教育落后,群众素质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二是少数民族干部与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学机会。四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少数民族考生实行照顾的政策,为少数民族考生提供更广阔的就学深造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二、在新招、任用干部工作中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干部。
少数民族干部大多由于家庭环境、接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文化知识、社会知识等诸多方面普遍比汉族干部稍差。但是,少数民族干部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他们在民族地区的声望、影响力、号召力以及与少数民族群众的沟通等都具有比汉族干部较多的先天优越性。不管在汉族人口较集中的地方,还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可考虑由组织人事部门研究制定并贯彻落实招录、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努力建立起既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又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新机制。从地区实际出发,设立一定的民族干部招录比例,并且结合干部配备条件和要求,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干部,多为他们创造一些机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少数民族干部录用条件。
三、加强培养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
首先,抓好教育培训。一是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加强理论培训。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使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增强政治坚定性和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自觉反对民族分裂,坚决维护祖国统一。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的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加强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市场经济、金融贸易、wto有关知识、法律法规、现代科学技术等知识的学习培训。同时,选送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到内地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学习深造,选送少数民族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留学进修,选送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到内地高校培训,重点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熟悉现代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干部。
其次,抓好实践锻炼。根据不同情况,有计划地选送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内地沿海发达省市、基层等不同的环境中锻炼学习,让他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同时也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交流或轮岗力度,使他们在不同岗位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尽快成熟。
第三,抓好后备干部和后备力量的培养。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们的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目前形势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少数民族后备干部人选不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少数民族干部就会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因此,必须把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纳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措施抓紧抓好。可考虑按照“动态管理、备用结合”的要求,建立少数民族后备干部近、中、远期培养计划,做好从高等院校选调少数民族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工作,把少数民族后备力量的培育作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对经过锻炼和考验,比较成熟的后备人选,要大胆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四、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骨干力量。建设好这支队伍,是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也是选择较高层次干部的基础。为此,一是应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拓宽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扩大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二是应以县、乡(镇)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及其他种类教育的培训基地,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基层干部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可根据不同类型干部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规定。三是应坚持经常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群众路线教育、政策法制教育和无神论教育。三是可从应届毕业生或者企业中选择优秀的少数民族青年充实到基层,将之培养成优秀基层干部。
五、加强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
一、民族师范院校开展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困境
(一) 教师的困境
教师的英语水平是决定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经济学英汉双语教学虽然用英语授课, 但不同于英语教学, 授课教师不但用流利的英语讲解国际经济学知识, 而且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用英语轻松地掌握专业知识, 从而达到有效地组织教学。这不是等同于英语课, 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而且还必须具备熟练掌握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 这就要求学校拥有一批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双语教学与普通教学相比, 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师范院校在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本来就不是强项, 加之又处在民族地区, 因而能承担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十分有限。
(二) 学生的困境
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努力是保障双语教学效果的客观基础。学生不但要掌握宽广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知识和技能, 而且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 学生面临的是专业与英语的双重压力。学生课前的教材预习阅读量和难度远超出了大学英语的阅读量和难度, 要耗费学生大量的精力, 而且时间长短还与学生的英文程度好坏及专业知识有关系。上课时不仅要听懂老师用英语给他们讲解的国际经济学知识, 更要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的英语进行表达, 和教师形成互动, 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然而, 对于民族师范院的学生来说, 要达到如此高的要求是有困难的。首先, 民族师范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普遍较低。与国内重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相比较, 民族师范院的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 (听、读) 和表达能力 (说、写) 都需要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 教学语言超出他们的接受水平就失去其教学意义。其次, 学生的畏难情绪较严重。很多学生由于英语水平受限, 不能独立阅读教材, 看到原版教材就心生退意。在双语教学课堂上听不懂教师的英文传授的专业知识, 两堂课以上听不懂就开始放弃的确实存在。更不用说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 在两种语言间进行自由切换这种高层次的学习。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三) 教材的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教材的选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 一般都是选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使用原版教材当然可以提高学生英文水平, 但是原版教材的价高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民族师范院的学生来说, 家庭条件都算不上太好, 因而也会形成一定的经济负担。此外, 教材的适用性也是值得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否适合教师, 是否适合本校学生也是另一个困扰的问题。
二、提升民族师范院校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途径
(一) 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
培养高水平的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为了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培养双语师资, 学校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办法, 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英语强化培训。请进来是请优秀的双语教师到校任教, 或以优惠政策吸收优秀人才到民族师范院校来任教, 这是解决师资问题的途径, 同时优秀教师引进后, 对提高本校的双语教学水平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送出去是选拔本校优秀的双语教学教师 (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任教三年以上) 出去培训学习。可以选择出国培训, 迅速提高师资水平, 为双语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师资。也可以定期选择一批双语教学教师到国内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实力突出的院校去培训, 这些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已是全外文教学, 从教材、课件到教师讲授基本是都是全外文的。通过进修培训, 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教师的水平。
(二) 对学生因人而异
不同学生的英文程度不同。民族师范院校有一些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弱, 不适合学习原版教材。国际经济学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为了给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应设立汉语教学的平行课堂,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量力而行。
对于国际经济学英文教学也不要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课。目前双语教学模式多采用以下三种:沉浸型双语教学, 维持型双语教学, 过渡型双语教学。民族师范院校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适宜从过渡型开始, 随着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英语和专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逐步向维持型过渡和沉浸型模式推进。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不断推进, 从40%英文讲授到60%英文讲授, 直到最后80%英文讲授。让学生能完全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在最后阶段, 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能与教师形成互动。
另外, 在整个专业中创造有利于实施双语教学的环境。在实施双语教学之前, 要把英语环境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收看 (听) 英语节目, 组织英语角、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 慎选原版教材, 精编教辅资料
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 尽量选用纯英文版的教材, 让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专业英语, 有助力于增加专业词汇量和提高思维的转换能力。在教材选取上, 充分考虑教材的质量和价格, 并从中权衡最适合民族师范院校的教材。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时, 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可以指定相应的翻译教材或指定参考书 (这些书尽量能在本校图书馆能借到) 。多提供辅助资料帮助学生在双语学习过程中缓解压力。
总而言之, 民族师范院校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专业应在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 不断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有效地推进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伟, 郑汉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思考———以<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为例[J].双语学习, 2007, 7.
[2]蒋兰陵.浅议<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贫困化增长”现象[J].一当代教育论坛, 2009, 4.
关键词:双语教学;数理统计;教学方法
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基本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是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中,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
开展双语教学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双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斌华教授指出的:“双语教育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途径;在概念形成、知识迁移、国际视野、交际能力等方面,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明显优于接受单语教育的学生。”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加入WTO,我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向中国走来,国家和社会发展使得对双语人才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英语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同时,实施双语教育,也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将来为了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在合资企业谋求职业或谋求“高薪”职业,都必须具有双语能力。
一、开展数理统计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然而,双语教学并非只是教育主管部门一厢情愿的行政指令,而确确实实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的外向型人才,适应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大的环境和长远意义来讲,进行双语教学是社会发展和信息环境的需要,英语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其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不少学生在外语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较低,普遍存在一流的语法、末流的口语的现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外语教育“瓶颈”现象,明确指出:真正把外语作为一门交流的工具来看待,外语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学以致用,一门过关”,要求高校毕业生的外语必须至少在交际能力方面基本过关,能在外语交际需求日益增强的环境中顺利地继续深造、求职就业或参加社会活动,而不应该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障碍。
从学科和专业发展来讲,双语教学势在必行。首先,开展双语教学,让学生直接接触本学科本专业国外最新知识和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让他们在高起点上成长,是造就现代化新型人才的必然途径。其次,开展双语教学,是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最新发展动态的必要手段。也为学生将来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1.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双语教学,真正面对的不只是国外先进知识的冲击,还有两种教学理念的碰撞。不仅仅是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多年来传统教学理念,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国际上最新的优秀教学思想和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国际化的教育大环境,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建立和完善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
2.正确处理好英语学习和专业课教学的关系。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英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双语教学不是单纯地学习外语,而是用英语来教与学,英语是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语言媒介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之中的,学生应重点掌握专业知识,切忌将双语课变成普通的英语课。学生在双语课堂上往往不自觉地偏重语言的学习,即在出现新的外文单词时,总是先忙于记单词,而不是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样就会落后于教师的思维。因此,双语教学最好面对大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具有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英语学习和专业课教学的矛盾。同时,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专业外语课,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外文文献在课堂上选读,这样对增加专业词汇量和双语教学工作会起到促进作用。
3.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因其本身所用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像传统教学过程一样,实行“注入式”教学方法,而应当采取与双语教学相适应的“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摸索、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如何在教学中吸引学生持久高效地进行学习,是所有双语教学共同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客观、准确、精炼的说讲英语的能力,而且在教学方式上应采取举例、对比、互动等多元化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避免枯燥、抽象的说教,而且要难易结合,重点突出,积极主动地控制好课堂,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巧。学生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一开始会遇到大量的生词和陌生的专业术语,产生畏难情绪。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不要纠缠在个别单词上,影响进度。随着学习的深入,专业术语一般会反复出现,慢慢变得熟悉了,也能体会其中的含义了。不要用中文解释去对照,应该辨析英语原文的差异。让学生逐步学会领会要点,用英语思维。此外,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制作PPT,采用多媒体英文课件,一方面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通过视觉信息强化和巩固关键知识点和重要内容。这也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4.精心选择教材。双语教材选得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最好选择国外原版教材,它不仅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关键是教材内容必须反映本学科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权威性。而且通过阅读外文原版教材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英语能力。但在选用原版教材时,还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易适度的教材,让学生学起来不至于感到太晦涩难懂。
5.努力提高授课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对专业发展前沿知识有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在母语教学过程中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知识和交流能力,并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语言得体、表达顺畅。因此,教师要通过出国进修或国内深造等多种途径加强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大力提高外语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双语教学能力,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莹莹.高校双语教学的瓶颈及其突破途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84-186.
[2] 韩兆柱,高凌风.双语教学的价值、历史、现状和对策[J].教学研究,2004,(5):417-419.
[3] 刘军,王建芳.关于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的研究[J].教书育人,2006,(3).
[4] 罗仁俊.论双语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高等理科教育,2004,(1):120-122.
【对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学的思考】推荐阅读: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11-02
谈谈对中国少数民族理论的理解和看法09-14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09-25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教案06-14
少数民族-教学教案06-24
新疆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发声亮剑发言稿11-07
少数民族的诗歌09-06
少数民族的英语教育10-21
浅谈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09-18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