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推荐8篇)
班级专业:13级历史学2班
姓名:陶金龙 学号:2013139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比较重视的地方,而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的确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然而,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这使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一种风格,都有自己的寄托。
云南少数民族成分多,而我也是地地道道的云南少数民族,居住在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因此选择我的家乡——云南作为此次调查的地点。
一、云南民族及宗教信仰概况
1.云南民族众多,有26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2.宗教派别齐全,世界五大宗教都有广泛传播。
3.跨境民族多,有16个跨境民族,因此他们的宗教信仰繁杂。
这些概况决定了云南宗教的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群众性的相互交织,但是却以互相尊重、并存包容为主要发展趋势,这是云南民族宗教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也是云南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一。
也有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对云南的宗教发展情况以及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经过有关文献的查找,姚顺增在《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现状分析》认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是存在的,在客观上使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无形中在逐渐缩小,追求向往的东西日趋一致。高志英在《多元宗教与社会和谐》中认为云南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是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内容。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宗教、民族无小事”,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首先要继承云南各民族、各宗教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的优良传统,既重视境内各民族各宗教之间的宗教信仰自由基础上的和睦相处,又重视与境外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独立自主原则下的友好往来,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激发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从而促进边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云南多种民族多种宗教的并存交融
经过一些学者专家的调查,还有我对一些有关文献的阅读,发现云南的宗教发展的确有着自身的很多优点。
1.26个民族分别信仰的多种宗教和睦并存由于历史、地域、民族诸原,云南是我国宗教种类最多、宗教形态最为多样的省份。
除了各少数民族各种传统宗教(原始宗教)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五大宗教均有传播。其中,云南佛教按所用经典的语系分类,又包含了梵文经典系佛教(又称印度密教或云南阿咤力教)、汉文经典系佛教(又称汉传佛教或汉地佛教)、巴利文经典系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藏文经典系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四大派系,使云南成为别具特色的“世界宗教博物馆”。
云南除宗教门类齐全之外,每一种宗教内部又有诸多支系和教派,比如云南道教主要有天仙派、龙门派、全真派。云南伊斯兰教主要有格底目、哲赫林耶、伊赫瓦尼三个教派。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和宗教类别,却能够和睦并存、共同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也可以说是罕见的。
这就是云南在民族宗教问题上值得骄傲的地方。
2.同一地域、同一民族甚至同一家庭内有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在云南,在同一地域、同一民族、甚至同一家庭内部也有信仰多种宗教的。
除了回族是单纯信仰伊斯兰之外,其余24种少数民族在普遍信仰各自的原始宗教的同时,又分别接受了两种以上其他宗教,形成一种宗教被多种民族信仰, 一种民族信仰多种宗教的情形。这就造成同一地区,宗教类型众多,,宗教派别也众多的情况。
3.同一民族信仰的同一宗教吸纳融合多种宗教而有多源、多元之特征。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各种宗教、各个教派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而并行不悖。以丽江地区为例,东巴教和藏传佛教、佛教和道教、佛教和喇嘛教、显教和密教以及儒、释、道的合流交融。
(1)东巴教和苯教、藏传佛教。东巴教是纳西族原有宗教,早期受藏族苯教影响,明末清初藏传佛教传入,有的东巴画幛就直接请藏族喇嘛画师画。丧葬是纳西族民间最重要的活动,在永宁地区,巫师达巴(即东巴)和喇嘛共同举行法事。
(2)佛教和道教。明代白沙壁画中,佛道合流表现得很明显,如大宝集殿西面佛龛后壁“如来佛会图”,上层为小佛坐像;中层为道教的帝君、天女、神将等,下层画的是和尚、帝君、天女之属。
(3)佛教和喇嘛教。丽江福国寺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是纳西族地区最早建立的佛寺,被徐霞客誉为“丽江之首刹”。木氏土司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改为喇嘛寺, 为丽江喇嘛寺之始, 这种和平的蜕变, 说明了两者之接近和交融。
(4)显教和密教。永宁喇嘛寺平时可以广泛结交阿注, 这正是受密教的影响。(5)儒、释、道合流。丽江佛教有和尚, 道教则无道士, 文人则尊孔、兴庙学, 各教教徒或信徒, 都对孔子、释迦、玉皇毫不敢怠慢, 而且在城乡业余洞经会(坛经班)中, 既有文人、道士、佛教徒共同参加, 也可同场挂孔子、释迦、三清神像, 并陈金刚、明圣、普门品等经书, 互不矛盾,互不干涉, 合三为一。
总之,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儒教等相继传入后,与东巴教并行于纳西族社会,形成宗教信仰的多元格局,出现了诸教寺庙融为一体、不同宗教教徒同堂和平共处的文化现象。多种宗教在同一地区、同一民族当中的和睦并存, 源于云南各民族对诸多宗教信仰的宽容、认同和吸纳,反过来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和睦相处。
三、云南各民族宗教信仰中的不和谐因素
在云南多种民族多种宗教的发展历程中也不尽然是一派祥和景象,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诸多教案就是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交织在一起之后发生的。在个别地区,也存在过同一宗教派别内部各教会之间的矛盾。
解放以来,由于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消除了各种宗教及教派、教会之间产生激烈冲突的基础,虽然宗教门类之多,其下各支系、教派之多在全国所罕见,但各宗教、各教派之间总的发展趋势是互相尊重,平等团结,和睦并存。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一,局部地区宗教活动管理混乱,一些地方宗教活动频繁,宗教节日、教堂落成等宗教活动规模扩大,对社会影响力增强。其二,个别地区和民族中出现非法(或非正常)宗教传播问题。四、一些对策
云南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是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内容。分析云南多民族多宗教和睦相处之原因,,首先是在云南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和各民族多样性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而成的,也是基于社会制度变迁,党和政府实行切合中国实际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结果。江泽民说过“宗教、民族无小事”,在民族众多的边疆地区尤其如此,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不但关乎社会稳定,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换言之,没有各民族之间、各宗教之间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建设边疆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应该:
1.提高宗教与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关系的认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宗教法制建设方面,引导各宗教加强自我管理,使宗教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3.坚持在宗教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下的改革开放,在重视对跨境民族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的同时抵御宗教渗透。
4.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从根本上抵制宗教渗透,促进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
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整理汇总如下:
一、藏族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也能够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
1.藏族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通过调查可知, 在总体上, 藏族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而且这种认识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逐步深入还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在对“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科学?”一题的调查中, 藏族一年级学生中, 80.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科学”, 4.2%的被调查者选择“否”, 选择“说不清”、“有科学的成分, 但也有不科学的成分”的分别占所有人数6.6%、8.4%;而在三年级学生中, 94.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科学”、0.9%的被调查者选择“否”, 选择“说不清”、“有科学的成分, 但也有不科学的成分”的分别占所调查人数的2.5%、2.2%。
调查显示, 被调查的藏族大学生总体上都能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是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 这是藏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上的主流。同时, 从对一年级和三年级调查结果显示的不同情况看, 一年级和三年级虽然从总体上都能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但三年级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一年级, 这说明大学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对帮助藏族大学生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有积极作用的, 可以帮助藏族大学生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2.藏族大学生能够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
藏族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也能够积极地学习马克思主义, 力求从马克思主义那里获取知识营养和智慧, 了解自然和社会的深刻奥秘, 探寻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理想。这种知识越多, 越能够认同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越积极。如在对“是否愿意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一题的调查中, 藏族一年级学生中, 74.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值得每个大学生认真学习”, 没有一个同学选择“不值得学习”, 而选择“值得一学”和“值得学习部分内容”的分别占15.5%、7.4%、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会使人过分关注客观规律”;而在三年级学生中, 93.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值得每个大学生认真学习”, 没有一个同学选择“不值得学习”, 而选择“值得一学”和“值得学习部分内容”的分别仅占4.5%、1.2%。
二、藏族大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
1.藏族大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藏族大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组成部分, 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构成, 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部分的了解和掌握也在不断提高和增强。如在回答“马克思主义有几个组成部分”一题时, 藏族一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三个”的占72.5%, 回答“两个”的占21.2%, 回答“一个”的占2.1%, 回答“四个”的占4.1%, 回答“不知道”的占0.1%;而在三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三个”的占93.8%, 回答“两个”的占2.1%, 回答“一个”的占1.8%, 回答“四个”的占2.3%, 没有一个回答“不知道”的。
2.藏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几个主要理论来源比较熟悉
藏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几个主要理论来源比较熟悉, 大部分都能够比较清楚地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三个不要理论来源, 这为藏族大学生形成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了比较好的前提条件, 也为藏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在对“马克思主义有几个主要理论来源?”一题的调查中, 藏族一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三个”的占70.1%, 回答“两个”的占21.7%, 回答“一个”的占4.4%, 回答“四个”的占3.6%, 回答“不知道”的占0.2%;而在三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三个”的占94.1%, 回答“两个”的占4.2%, 回答“一个”的占0.8%, 回答“四个”的占0.9%。
以上调查表明, 藏族三年级大学生比一年级大学生, 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
三、藏族大学生能够充分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经过大学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得到很大发展
藏族大学生能够充分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经过大学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得到很大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一些具体的调查结果中:
1.藏族大学生能够充分认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
藏族大学生能够充分认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 这种认同随着藏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和了解的不断深入及自身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而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如在回答“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题时, 藏族一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物质的”占82.3%, 回答“说不清”的占11%, 回答是“精神的”占6.7%;而在三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物质的”占97.2%, 回答“说不清”的只有2.3%, 回答是“精神的”只有0.5%。
2.藏族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运动的客观性问题
藏族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运动的客观性问题, 能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理解物质运动的客观性问题, 将物质运动的客观性看做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藏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运动客观性的认识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明显得到提高。如在对“物质运动是否具有客观性?”一题的调查中, 藏族一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具有客观性”的占76.5%, 回答“说不清”的占14.9%, 回答“否”的占8.6%;而在三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具有客观性”的占93.3%, 回答“说不清”的占3.6%, 回答“否”的占3.1%。
3.藏族大学生有着与马克思主义比较一致的关于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看法和观点
藏族大学生有着与马克思主义比较一致的关于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看法和观点, 这种认识是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逐步获得, 也是在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基本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后的亲身体验和感悟, 是在藏族大学生中形成的比较牢固的思想认识, 这种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在回答“世界是否可以认识”一题时, 藏族一年级学生中, 回答“可以认识”的占84.3%, 回答“不可以”的占7.6%, 回答“部分可以认识, 部分不可以认识”的占8.1%;而在三年级学生中, 回答“可以认识”的占95.9%, 回答“不可以”的仅占0.4%, 回答“部分可以认识, 部分不可以认识”的占3.7%。
4.藏族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其认识和思想的唯物主义特征比较明显和突出
藏族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其认识和思想的唯物主义特征比较明显和突出, 藏族大学生具有比较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和思想,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深刻认识到意识是物质的, 这种认识也在不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如在对“意识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题的调查中, 藏族一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物质的”占66.7%, 回答是“精神的”占15.7%, 回答“说不清”的占6.2%, 回答“既有物质的成分又有精神的成分”的占11.4%;而在三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物质的”占90.4%, 回答是“精神的”占1.8%, 回答“说不清”的占3.1%, 回答“既有物质的成分又有精神的成分”的占4.7%。
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是当代民族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标志, 调查显示, 大多数藏族大学生都具有坚定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藏族大学生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教育, 已经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的有关思想, 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藏族大学生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教育, 已经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的有关思想, 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如在对“矛盾是否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题的调查中, 藏族一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根本原因”占68.4%, 回答是“不是根本原因”占7.3%, 回答“说不清”的占16.4%, 回答是“其他原因”的占7.9%;而在三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根本原因”的占92.3%, 回答是“不是根本原因”的仅占2.2%, 回答“说不清”的占4.2%, 回答是“其他原因”的占1.3%。
在回答“内因是否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第一位的因素”一题时, 藏族一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第一位因素”的占72.2%, 回答是“第二位因素”的占5.8%, 回答“说不清”的占2.3%, 回答“既有内因又有外因”的占19.7%;而在三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第一位因素”的占93.4%, 回答是“第二位因素”的占2.3%, 回答“说不清”的占1.5%, 回答“既有内因又有外因”的占2.8%。
在回答“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否具有规律性”一题时, 藏族一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具有规律性”的占81.4%, 回答是“没有规律性”的占4.6%, 回答“部分有规律性部分没有规律性”的占12.5%, 回答“说不清”的占1.5%;而在三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具有规律性”的占95.3%, 回答是“没有规律性”的占0.8%, 回答“部分有规律性部分没有规律性”的占3.1%, 回答“说不清”的占0.8%。
6.藏族大学生熟悉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藏族大学生熟悉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深刻把握了唯物史观的丰富内涵, 能够用比较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看待事物和认识分析问题。如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具有规律性?”一题的调查中, 藏族一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具有规律性”的占63.5%, 回答是“没有规律性”的占16.4%, 回答“主要是由英雄人物决定的”的占11.9%, 回答“说不清”的占8.2%;而在三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具有规律性”的占91.6%, 回答是“没有规律性”的占2.4%, 回答“主要是由英雄人物决定的”的占2.1%, 回答“说不清”的占1.6%。
在对“人类历史的创造主体是什么?”一题的调查中, 藏族一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人民群众”的占65.9%, 回答是“英雄人物”的占7.3%, 回答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的占18.3%, 回答是“神灵或圣主”的占8.5%;而在三年级学生中, 回答是“人民群众”的占93.3%, 回答是“英雄人物”的占1.8%, 回答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的占3.6%, 回答是“神灵或圣主”的占1.3%。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J505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共生共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宗教绘画艺术以其多样的形式矗立于宗教绘画艺术之巅,展现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目前,对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化,对其基本类型及地理空间分布研究较少。通过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发展的现状与特征,以绘画作品的历史遗迹和民族分布为线索,运用地理学思想理论和方法总结其地域空间分布及特征,试图进一步探讨绘画艺术与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地域特征。
一、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概况
原始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以反映人与自然矛盾为主的初期宗教,它以多神崇拜和巫术控制为主要特征。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形态基本上涵盖了原始宗教的所有形态和内容,包括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性力崇拜、灵物崇拜、精灵崇拜等[1]。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是共生发展的。由原始宗教的各种崇拜产生朴素的符号和简单的图像,形成了最原始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原始宗教绘画艺术的初期表现形式。由于宗教形式的不同,各宗教绘画艺术所表现和反映的具体内容也不同,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宗教绘画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并且只能表现出事物的一个瞬间状态,具有宗教性。作为人类早期的文化遗产,能够具体形象地展现宗教与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2]。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崖画、木版画、木牌画、竹笔画和卷轴画,另外也存在少量巫画和庙宇绘画。从地域传统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有毕摩画、东巴画、甲马和崖(岩)画。
二、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分布的民族地域性
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极度不平衡,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始终,26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原始宗教的内容,表现最为突出和典型的即为白族的本主崇拜、彝族的毕摩教、纳西族东巴教和佤族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这几个民族的宗教绘画艺术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出原始宗教文化的重要特征。宗教文化的贯穿是云南少刷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这决定了原始宗教绘画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民族的地域分布是影响原始宗教绘画地理分布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白族原始宗教绘画
白族主要分布于大理、丽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本主崇拜仅仅存在于白族当中,可追溯到其先民的原始信仰,是一种以本主为中心的多神崇拜,以祖先和对人民做过的好事为崇拜对象。本主崇拜是白族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宗教、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种种重要功能[3]。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远古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一种解释,也是白族人早期生活的历史真实及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4]。
本主信仰的形成经历了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几个阶段。本主崇拜是白族共同享有的习俗,其中包含着通过本民族语言传递得来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5]。祭祀本主成为白族农村古老的传统习俗,因此产生了“本主神”,融入了绘画艺术,形成白族原始宗教最初的绘画艺术形态。随着社会发展,同时也形成了木版画、岩画、壁画等艺术作品。如体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木版画-甲马,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岩画等。
(二)彝族原始宗教绘画
彝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即彝族毕摩祭司绘画艺术,是中国古代彝族历代先民在宗教信仰活动中用民间绘画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图解、释意而创作的绘画艺术文化,是彝族原始传统艺术文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美术绘画艺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展现了彝族原始宗教万物有灵、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等全过程以及彝族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倾向[6]。
彝族原始宗教绘画载体主要是就地取材,绘制在羊皮、丝绸、布帛及土棉纸上,以及绘制在石壁或崖壁上的崖画、岩画等绘画艺术作品。如体现经籍绘画艺术的《彝族签卦书》、《命理书》等,布画(纸画)“保家护佑神”、“地脉龙神”等,岩画艺术“沧源岩画”、“元江它克岩画”等,以及其它的吞口绘画、祖妣画像、巫画、庙宇绘画等绘画作品。主要分布于楚雄、红河、峨山、宁蒗、石林、南涧、漾濞、景东、江城、巍山、寻甸、元江、新平、禄劝、普洱、景谷、镇沅、宁洱等地区。
(三)纳西族原始宗教绘画
东巴绘画是纳西族东巴艺术的奇葩,其內容主要表现纳西族宗教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其中也有反映纳西族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7]。东巴绘画在东巴教的各种仪式中用到,以东巴教中的诸鬼神为绘画对象,以东巴纸、木片、麻布等为材料,形成木牌画、纸牌画、经书绘画、卷轴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如经籍作品《崇般图》、卷轴画《神路图》、木牌画《鬼牌》、《仇鬼牌》及纸牌画《东巴画谱》等。主要分布于丽江古城区、玉龙、维西、香格里拉、德钦、宁蒗、永胜等县地区。
(四)佤族原始宗教绘画
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灰色的石灰岩石壁上画有赭红色的画图,当地的佤族人称为"染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是用手指或羽毛等,蘸抹红色颜料绘成,颜料可能是用动物血调和赤铁矿粉制作的。崖画主要是狩猎、采集等生产活动及娱神等宗教活动的场面,也有表现了佤族的自然崇拜物牛等形象。目前,已发现崖画地点11处,分布于云南省沧源县的勐来乡、丁来乡、满坎乡、和平乡和耿马县的芒光乡等地,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
三、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历史遗迹主要类型的地域分布
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崇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其艺术成就的绘画类型多种多样,承载其绘画艺术的体源众多,表现为崖画、木版画、竹笔画、木牌画、纸画和卷轴绘画六种。
(一)崖(岩)画
云南古代崖画以古代原始社会先民的生活为主体,是原始社会形象性的反应,是其它省区的崖画所少有的。崖画的表现内容有人物舞蹈画面;狩猎采集画面;符号、手印;战斗、划船、用绳牵牛准备祭祀的画面;房屋、村落画面等。如:佤族猎头祀谷祈求丰收习俗的崖画;景颇族“目脑纵歌”节日的崖画;独龙族剽牛祭祀的崖画等,以及元江县它克崖画、西畴狮子山崖画、永胜崖画、香格里拉三坝村崖画、耿马崖画和沧源崖画、麻栗坡崖画、弥勒金子坡崖画和高甸村红石岩崖画、漾濞苍山岩画等。主要分布在大理、沧源、玉溪、个旧、文山、红河、香格里拉等地。
(二)木版画
云南少数民族木版画主要表现形式为纸马(也称甲马纸),多以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和鬼文化为民间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祭祀用品至今依然流行。从艺术学的角度看,云南紙马是在多神崇拜观念影响下运用于民俗活动中的民间木版画[8]。目前,云南纸马在滇中、滇西北、滇南尤为多见,且各地均有差异,如昆明部区称之为“封门纸”;红河一带称“利市纸”、“ 领魂纸 ”;楚雄一带称“叫魂马”;“灶君”为各地纸马中必有[9],其内容都是与祭祀有关的神,如龙神、白虎、顺甲马、倒甲马、水神、山神、大神、猎神等,约有一百六十余种神祗。以求生、趋利和避害为文化主题,如“喜神”、“送生娘娘”、 “五福大神”、“招财童子”、“青龙白虎”、“起魂纸马”、“叫魂娘娘”等。从明代始传入云南的中原纸马普遍存在于云南汉、彝、白、傣、傈僳、纳西、藏等民族地区,且在其文化涵化过程中融入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云南纸马文化现象[10]。
(三)竹笔画
竹笔画属东巴艺术的一部分,体现在东巴经图画中,创作题材广泛,源于纳西族的多神崇拜。竹笔画在审美角度上主要是对经书起美化作用,如封面装饰画、扉页插画、题图、插图等。其中最能体现竹笔画风格的是东巴经中的画谱部分,这些画是用东巴书写东巴经典的竹笔蘸自制松烟墨汁绘在纸上或木牌上而成。竹笔画中最具特色的是绘以经书形式的画稿,具有画谱的性质,纳西语叫作“冬目”,是东巴在传承其文化中所用的一种工具书,内容包括神鬼、人物、祭木、面偶等画样。主要分布于丽江古城区、玉龙、维西、香格里拉、德钦、宁蒗,永胜等地区。
(四)木牌画
木牌画题材祝愿来源于神鬼宗教,是纳西族东巴用于宗教仪式的一种祭祀用品,是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布置神坛鬼寨必不可少的原始宗教艺术,主要包括神牌、鬼牌、门牌、还债牌、诅咒牌等[11],集中分布于丽江、香格里拉、维西、宁蒗等地区。
(五)纸画
纸画主要指原始宗教绘画中的经书绘画,以毕摩画为典型。毕摩画以彝文经籍内容为题材,民间绘画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系统生动的图解、释意而再创作的绘画艺术文化[12]。主要包括毕摩经籍中连环画似的插图、原始宗教祭祀仪式中绘在木板上的鬼板画、彝族人家堂上绘画三种形式。历史遗迹主要分布于元阳、红河、新平、禄丰、峨山、江城和建水等地区。
四、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的地理空间分布及特征
(一)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1.类型丰富
从其艺术载体形式来看,有崖画、木版画、竹笔画、木牌画、面具、毕摩绘画等多种表现方式,展示出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形式丰富的类型,充分体现了云南民族众多的特点。
2.题材多样
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是以各种崇拜为主,随着其原始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体现其宗教信仰的崇拜方式亦不同。多元的崇拜方式,展现了其丰富的内容与形态,包含了原始宗教所有的崇拜形态,不仅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形态的完整性与多样性,更是体现了其宗教绘画题材的多样性,演绎着当地民族的生活习性与信仰方式。
3.文明差异
虽然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原始宗教绘画艺术形式纷繁多彩,但是据其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其绘画手段亦存在极大的区别。从就地取材到人造载体(纸、羊皮、自制器物、卷轴等),以及崇拜形式的先后发展,信仰心理的纵向转变,直接体现着各民族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发展轨道上的鲜明印记。
(二)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的地理空间分布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绘画分布较广,充分体现了云南多民族、多信仰的民族特点。根据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特点与云南少数民族空间分布,分析总结出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的地理分布特征。其分布格局如图-1所示。
1.从具体民族分布角度来看,主要分布在白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聚集地区,以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迪庆纳西族、楚雄彝族、普洱彝族、红河彝族最为明显。
2.从民族聚居区角度来看,主要分布在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州,如大理、丽江、迪庆、临沧、普洱、文山等地。
3.从云南区域划分角度来看,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滇中地区分布较少,其他地区基本没有此类绘画艺术成就。
4.另外,从流域角度看,在南盘江流域、红河流域、澜沧江流域、金沙江流域、怒江流域等地区均有分布。
总之,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分布广泛,是展示云南民族众多的直接表现形式。
五、小结
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发展较早,源于民族的多样化、信仰的多样化。目前,对云南少数民族宗教绘画艺术的研究成果较少,对绘画的类型及空间分布尚未作出明确的鉴定。本文初步的尝试了对云南少数民族宗教绘画的基本类型的地理空间分布及特征分析,以期对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的相关研究提供前提和依据,在方法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缪家福,张庆和.世纪之交的民族宗教——云南少数民族宗教形态与社会文化变迁[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06(1).
[2]梁庭望,柯林.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宗教[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3]杨志明.白族本主崇拜的功能初探[J].云南民族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9(5).
[4]牛军.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识浅析[J].楚雄师专学报,2000,1(1).
[5]吴棠.白族本主文化的变异[J].史海漫游,2006,4.
[6]龙倮贵.彝族原始宗教艺术文化初探[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4.
[7]刘丽伟.纳西族东巴绘画的形式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2011,5.
[8]曲艳玲,王伟.云南纸马的艺术人类学解读[J].文化研究,2010.
[9]陈祖强.中国民间木版画的奇葩——云南纸马[J].大理文化,2009.4
[10]杨松海.云南纸马的源流及其民俗寓意[J].文化遗产,2009.
[11]和玉媛等.纳西族东巴教木牌画艺术初探[J].艺术·生活,2009.
[12]张纯德.浅论彝族古代毕摩绘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003.1.
在一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本人结合本职工作实际,特别注重加强理论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通过自学与参加培训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业务知识方面的学习,积极参加县委中心组学习以及县上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县委和政府保持一致,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二、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在上半年的工作中,协助分管农口领导抓好畜牧业等有关各项工作,重点抓了牲畜品种改良、动物防疫、草原建设与保护、牲畜越冬渡春、科技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一是品种改良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了3个千头优质奶牛乡、10个优质奶牛村、300个10头优质奶牛户的建设工作,顺利完成了良种奶牛引进和黄牛冷配等工作任务。二是全面完成了各项动物防疫工作。春季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做到了100%免疫注射。三是草原建设与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今年完成人工草场4.[网址1]07万亩,完成任务的101%。完成新建青黄贮窖501座、牧民配套定居257户,完成任务的100%。四是草畜平衡工作取得实效,有效缓解了草场压力。扎实开展治蝗及毒害草防除工作,共完成灭蝗草场面积32万亩,完成20.8万亩毒害草防除工作。五是加强了牲畜越冬渡春工作力度。积极鼓励农牧民加大牲畜育肥,增加牲畜出栏头数,不断加大了饲草料贮备和调制工作力度。六是加大了猪禽养殖工作力度。认真落实能繁母猪保险补贴政策,鼓励散养户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大力发展传统家禽养殖,突出草原牧鹅、土鸡、麝鼠、獭兔等特色养殖。七是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大力推广黄牛冷配、胚胎移植和性控冻精等先进技术。八是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工作。实施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世行贷款、奶牛补贴等一批项目建设工作。
九月份以来,主要负责民族宗教事务,重点抓了民族工作、宗教事务管理、“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主题教育。
一是依法行政,推动宗教工作法制化管理。每半个月召开一次统战干事工作情况汇报会,了解各乡(镇)场宗教活动情况,并根据稳定形势发展安排工作;成立调研督查小组,在县委领导的带领下,于每月中旬,走访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督查,并且每10天对宗教场所进行一次全面督查,重点督查领导干部联系宗教活动场所和与宗教人士谈话制度落实情况,严肃谨慎处理场所内部矛盾;通过不定期的对全县196名县、乡(科)级领导干部联系宗教活动场所和与宗教人士谈话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有力的促进了县、科级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组织领导,由村委会成员担任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小组成员;完善各项制度,把宗教人士外出和归来请销假制度例如年终考核内容;对全县161个宗教活动场所名称重新进行了命名和排号,更新了相关档案;严格按程序办理宗教活动场所的维修,全县有96%的宗教活动场所做到了“四进”建立了阅览室,4%的没有经济能力的活动场所设了阅报栏,图书种类多的达百余种,少的几十种不等;严格审查 “塔里甫”带培点培训情况;畅通信息渠道。建立每周五或周六定期排查和集中排查的零报告制和宗教人士信息员制度;加强教职人员的培训,选派政治觉悟高、有一定宗教学识的24名宗教人士分别参加了自治区、州培训班,10名统战干事参加州级培训,推荐10名乡场主管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参加自治区、州级民族宗教理论培训;严格教职人员的资格审查、聘用。正常调整宗教教职人员3名。另免去一名不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伊玛目。被调整教职人员的活动场所过渡平稳,没有出现内部不团结现象;发挥宗教团体的积极作用。肉孜节前夕,县城镇第四居委会清真寺拿出3万余元慰问了120余家贫困户,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以创建“平安”和“双五好”宗教活动场所精神依托,推进宗教活动场所建设。至10月初,全县共有143个宗教活动场所创建“平安”和“双五好”宗教活动场所达标,达标率在94%;9月以来,组织人员对xx年有组织朝觐人员进行了行前体检、召开座谈会、培训班进行了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同时,为从源头上杜绝零散朝觐发生,民宗局严把申请办理护照关,截止目前,共审核464名申领护照人员有无零散朝觐迹象,发出境证明328个,有力的制止了零散朝觐的发生。
二是狠抓民族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和人口较少民族的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对历年来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进行了验收、复验,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与有关单位协商如何落实民贸优惠政策,促进我县可尔得乳业、乌鲁木齐天马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进一步开展;进一步加强了清真食品管理工作;严把护照审核和民考汉、汉考民学生民族成份审核工作,年内未出现一例关于申办护照、审核更改民族成分等方面的纠纷及上访事件。
三是大力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主题教育。根据县委的安排,民宗局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了“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主题教育四阶段活动。以爱国宗教人士培训为重点,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和“三支队伍”的建设。举办了一期270余人参加的大型统战、爱国宗教人士培训班,组织宗教人士“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签字仪式,五次召开宗教人士座谈会,揭批非法宗教活动的危害性。组织维、哈、汉三种语言宗教人士到3个乡的12个重点清真寺进行“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主题教育“卧尔兹”宣讲活动,第四阶段对宗教界学习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主题教育进行了考试。
三、廉洁自律,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意识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中严以律己,认真落实廉洁自律规定,时刻对照检查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配偶和身边工作人员管理,对分管部门、分管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杜绝利用职权和影响谋取私利。坚持信访日接待制度,认真接待,及时处理群众信访疑难问题。在公务活动中,严格执行公务活动接待标准,厉行节约,接受广大干部群众和党组织的监督。
自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制订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在教职工中开展民族宗教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广大教职工深入了解民族政策、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我校教职工的民族宗教意识、法律意识。针对学习情况,学习领导小组对我校教职工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学习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重抓落实
根据上级相关安排,我校立即行动。成立了学校民族宗教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制订我校民族宗教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并安排专人负责活动材料的收集和上报工作。2月27日,学校领导组织全体教职工分别学习了文件内容,要求教职工深入领会文件精神,之后学习了学校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在各个阶段应该做什么。
2月28日,组织教职工学习了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和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等四项内容;3月4日学习了宗教信仰自由等二项内容。其余篇目由教师自学。通过学习广大教师对政策法规、宗教政策有了深入的了解,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广大教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得到了加强。进一步转化工作观念,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
二.加强自查找差距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要求教师对自己学习情况自查的同时,学校民族宗教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也对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教师们的学习笔记详细、认真,心得体会剖析深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切实感受到教师们观念在提升,思想在转变,工作作风在转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个别教师的学习笔记较简单,心得体会不是特别深入。通过谈话等多种方式交流,存在的问题已经得到整改。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真抓实干,勤奋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工作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在一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本人结合本职工作实际,特别注重加强理论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通过自学与参加培训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业务知识方面的学习,积极参加县委组织的学习以及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县委和政府保持一致,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二、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是帮扶少数民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我始终把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加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作为民族工作重点,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努力形成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把帮助扶持少数民族群众经济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落脚点,促进民族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今年我通过深入
基层、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形成相应材料,向省市民族工作部门共争取了少数民族发展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70万元。解决了六团镇团结村蒙古屯所在地道路硬化、玉河乡东光村所在地排水濠改造和延河镇星光村村内道路硬化,以上项目工程当年均完工并交付使用,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二是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繁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8月份,我积极向县委县政府申请,组织开展了全县朝鲜族老年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文化活动,并为其解决活动资金,丰富了少数民族文化生活。
三是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民族村干部、宗教教职人员、宗教场所负责人的培养,共举办培训班2期人员达50多人次,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这些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法律法规政策的水平。
四是努力晋位,争当系统排头兵。我局在2011年全省民族系统工作评比中荣获系统标兵称号,我个人获得了全国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我将以此为动力,将民族宗教工作做好做实,争当排头兵。
五是今年在全市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中,我县有三所教堂被评为市级“和谐寺观教堂”,其它教堂在近几年中已全部达到省级教堂标准。
六是我县现有宗教活动场所13处,均为基督教。为进
一步完善我县宗教工作,充分掌握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动态,建立健全了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宗教工作管理网络和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两级责任制。三级宗教工作管理网络的建立,在全县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基督教“三乱”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是认真做好我县宗教界的各项调查摸底工作。今年对依法治理基督教私设聚会点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县宗教工作领导小组负总责,县基督教“三自”爱委会参与,精心制定《依法治理基督教私设聚会点工作实施方案》、研究工作安排、明确工作责任,为做好此次调查摸底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县、乡、村宗教工作管理三级网络。在全县宗教工作会议结束以后,各乡(镇)、社区相继调整了宗教工作领导组织,使各宗教活动场所纳入到规范化管理范围,把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及时掌握各宗教活动场所的动向,发现异常及时把信息反馈给我们,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中;二是调动起“爱委会”积极性,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充分利用“爱委会”这个组织,当好政府和宗教界的沟通、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这个组织把宗教界发生的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我们,争取广大信教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及时化解矛盾,防止激化和引发新的矛盾。三是在充分掌握全县各宗教活动场所的情况下,我们协同统战部、公安局国保大
队,于5月8日至5月25日利用半个月时间,对全县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清理整顿和调查摸底,使我县的宗教工作走向合法化、规范化管理,达到预期目的。
八是XX寺建设工作正在有条不絮的进行中,省市佛教协会也先后派僧人到我县筹备建庙事宜,我县也相继成立了建庙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筹建委员会。在县委、县政府支持帮助下,确定庙址在玉河乡长寿村,占地面积四万平方米,整合资金212万元,土地补偿全部到位。修建了寺院施工道路、施工场地、架设了线路、打了一口深水井75米,解决了寺院用水问题。
20XX年8月7日举行了XXX寺奠基仪式。9月18日大雄宝殿正式开槽,9月25日举行了大雄宝殿下宝瓶仪式。僧人已到位开展了佛事活动。今年进行大雄宝殿建设工程和海会塔建设工程。11月末完成此两项工程的基础工程,目前大雄宝殿投入资金260万元,XXX投入资金720万元。本投入资金1005万元。XX寺建设,计划总投资五千万元,建设周期为五年,明年大雄宝殿计划在9月开光。
九是招商引资工作。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中,我局充分发挥民族宗教这条主线,从各行各业中寻找投资创业对象,挖掘税源,确保完成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工作任务。今年七月,XXX公司投资350万元,购买矿泉水厂房,投资50万承包了厂房,周围的寿山乡长志村50亩的荒山荒地,矿产
证正在办理中。
三、廉洁自律,努力做合格的人民公务员
作为一名公务员,我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一是积极维护民族宗教界团结,诚恳待人,敢于接受批评,主动开展自我批评。二是坚持以群众利益为重,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三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爱岗敬业,精通业务,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做到勤政廉政,对照先进查找不足,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传播,手机
德奥传播学弗罗贝纽斯曾经提出“文化圈”的理论,他认为每一个文化圈内都具有一系列的物质文化的特征,而且,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媒介融合时代,手机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形态,是否已经打破民族地区有自己本土的“文化圈”,文化传播是否处于失序状态?这不能做主观的判断,而是基于实地的田野调查得出的客观数据和可靠经验材料,来探讨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秩序。
1 云南德宏地区手机使用情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部的中缅边境,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截止到2013年底,全州人口共有106.7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比例为52%。从少数民族方面,共调查5个少数民族,分别为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回族和德昂族,所占比例为40%、36%、13.3%、2.7%、8%,调查对象体现了德宏地区典型的民族构成及多样的文化特征。
对新媒介的使用情况来说,主要调查的包括的新媒体为手机的使用,以及由这些移动设备产生的新的民族文化传播渠道。在德宏地区,从受访者的反馈来说,有97.1%的个人拥有手机,甚至35.3%的家庭有3台手机,可见,手机已经成为边境地区普及率极高的一种新媒介。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在德宏地区的快速发展和高的普及率,这说明德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播很有可能突破之前的文化传播模式,文化传播脱离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德宏地区的各民族文化资源能够在最大幅度和范围内得到最快传播。手机拉近了少数民族大众、政府及民族文化的距离,使德宏地区民族文化传播秩序更具合理性、结构性。
2 手机中的民族文化传播
互联网的发展,使手机成为生动立体、有血有肉的网络媒体介质,大众在手机上得到更多的更丰富更广泛的信息,加快了文化传播融合的速度。德宏地区的少数民族利用手机互联网进行民族文化传播也是趋势主导的,利用手机互联网主动搜索本民族文化的占据84.4%,这些都是德宏地区手机用户对本民族文化的主动关注,且为非官方、无意识的做法。
对德宏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说,本民族文化传播通过QQ和微信的方式,得到交流互动。由于德宏地区分布民族较多,除了本民族之间有文化和习俗的沟通外,不同民族之间也通过这样的介质达到跨文化的、实时性的交流。受访者中,被调查的75人中,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有47.2%有私人QQ,并且全部有QQ群。存在的问题是,问及使用QQ的目的,只有5.3%的人专门用来进行民族文化传播,加入本村落QQ群和本民族文化群的比例也不是很高。但又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体将本民族的歌曲、图腾等作为个人主页的歌曲和头像,说明虽然在民族地区QQ仍没有改变它的工具性和社交性,但民族地区已经将它作为本民族文化传播的手段,虽然是小众的、片段的、碎片化的。
此外,德宏地区以本民族歌曲作为手机铃声的有36%,收编发本民族短信的有38.2%,甚至用手机拍摄本民族节日视频的有42.6%,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手机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丰富了民族地区传播文化的形式,改变了传统媒介下政府统一宣传、强制传播的旧有秩序,掌握新媒体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参与进来,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个人的传播,每一个人都成为链接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关键点,由点到面,形成了社交网络、民族文化传播网络。
3 结语
由于技术的发展,广大受众可以通过手机快速便捷地获得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化信息,打破了之前被动接受的传播秩序。在传统的传播秩序中,具有话语权即具有社会支配权,即占据文化传播秩序的制高点,尤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的主动权掌握在族长、社会精英阶层。但由于民族地区文化的稀缺性一方面需要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更需要得到切实的保护和把关。已经形成的民族“文化圈”还没有完全被手机的渗入完全破坏,反而因为它容易被破坏而受到官方和民间的重视,民族地区传播秩序在文化反弹中恰好会愈加合理和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海飞.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裕固族30年来文化变迁的民族志阐释[M].兰州:兰州大学,2008.
[2]郝朴宁,李丽芳,杨南鸥,等.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描述[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云南甲马;民间信仰;道教;仪式;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 B9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1—0128—05
云南甲马是民间通过焚烧方式用于禳灾祈福的符码。汉族称其为神马、甲马、马子;白族称其为“神奇纸”,或“纸符”,其类型分为天神、地神、本土、地宫等。虽然不同地方对甲马称谓各异,但其功能和使用方法极尽相似。作为一种民间信仰,甲马具有艺术、宗教和民俗研究价值,一度被学术界广泛关注。相传甲马始于唐朝,至今仍在一定区域被广泛使用。云南甲马多数为汉族使用,白族、彝族、傈僳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偶有使用,每个民族甲马图像的造型各异,但功能相似。甲马是人们的精神慰藉和情感依托,在婚丧嫁娶、生病、盖新房等重要时候被频繁使用。云南甲马的习俗流传至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仪式,不同的活动选择不同的仪式,执行仪式的人多为道师、道士以及民间巫师。中国民间信仰体现为多元化的特点,儒释道三教合一,甚至有信奉基督教的人也使用甲马。云南甲马属于哪种信仰,巫术与道教的关系是怎样的,道教在甲马使用中起到什么作用,通过探讨这些问题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民间信仰与道教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甲马艺术造型以外的民俗功能和宗教、文化价值。
一民间信仰与道教之辨
民间信仰与道教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民间信仰的体系由信仰、仪式和象征组成,其仪式包括家祭、庙祭、墓祭、公共节庆、占卜和人生礼仪等。道教宗教的组织形式、观念、情感体验和制度非常全面与严格,在学术界的研究中,宗教与民间信仰素有正统的“礼”与民间的“祀”之区别。
民间信仰与古代人们对巫术的迷信分不开。“所谓巫术,就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或方法(如舞蹈和咒术等)与神交通,以求神灵保佑。巫术的种类包括解梦、降神、念咒、画符、舞蹈、占星、卜筮。从事巫术的男人叫觋,女人叫巫,统称为巫师。巫术的迷信为道教所吸收,道教的画符念咒、扶乩降魔、占卜算命、符水治病、祭鬼驱鬼等,都是古代巫术继承和发展而来。”[1]巫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而是一种准宗教的形式,殷商时代神权高于王权,巫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国家大事等都要通过“求筮问卜”做出决定。道教仪式继承了古代巫术的仪式,但是道教仪式更加复杂和程式化。这一点通过云南甲马的使用可以得到验证,云南甲马执行仪式的人是道师和巫师,仪式的内容是道教的画符念咒、扶乩降魔、占卜算命、符水治病、祭鬼驱鬼等,以乞求禳福消灾,这说明道教仪式在云南甲马使用中起主导作用。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6年第1期刘燕:云南甲马信仰的道教文化考辨
道教仪式遵从了儒家礼制。礼制在我国周代形成,延续了三千多年的历史。礼包括民风、民仪、制度、仪式和政令等[2]。《礼记·曲礼下》记:“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大夫祭五祀;士祭其先。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3]可见,不同身份等级的祭祀活动,其内容是不同的。“淫祀”指的是超出本位的祭祀,叫做滥行祭祀,这样是得不到神的赐福的。所谓“祀”,是指“五祀”,包括门神、灶神、行神、户神和室神五种类型。到了秦汉时期祭祀的对象更加广泛,动植物、神鬼、灵物、神像都成为祭祀的对象。发展到明代朱元璋时期,则主张儒道释三教并重。可见民间信仰符合礼制的规范,与外来文化融合,祭祀的对象分为圣灵、祖先和鬼。乌丙安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把民间信仰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崇拜;对幻想物的崇拜,如鬼神等;对附会的超自然的人的崇拜,包括神人、圣人等;对幻想的超自然力的崇拜,包括灵物、灵魂等。[4]这些民间信仰是劳动人们的精神土壤,与严格意义上的宗教有所区别。因此,民间信仰与道教并不完全等同,但是具有密切的联系,这同样从云南甲马的民间仪式活动中得到验证。
二道教神祇与云南甲马众神之辨
道教是多神教,古代神仙是道教神的主要来源之一。道教产生前,神仙传说就广为流传,道教产生后,吸收了自古代到先秦以来的神灵,纳入自身的体系,并不断创造出新的神祇。云南甲马的神灵与道教神祇有关,遵循了道教仪式的规定,通过祭祀活动来使用。这些神上到天神,下到土地神,再至各种鬼界,无所不有,其位列方式与道教诸神正契合。云南甲马所描绘的许多怪兽形象,是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这些神兽图像常常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原型。比如云南甲马中的“鹊神”即“鸟身龙首神”,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5]这里的“鸟身龙首神”即为十山的山神。云南甲马中的山神崇拜由来已久,除了王松《南诏野史》记载的57位山神以外,各地凡是有山皆有山神,掌管当地的六畜兴旺和五谷丰登。对比甲马信仰与道教典籍中论述的形象可以找寻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道教神祇与云南甲马信仰中的神灵
民间信仰中的神仙与道教神祇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都是根据位业确定神仙的等级。所谓位业,是根据功业所确定的名位。神仙谱系是宗教的核心内容,南朝梁的道士陶弘景所作的《真灵位业图》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谱系图,之后经过隋唐五代修订,至两宋基本完成了道教神仙谱系的编录。《真灵位业图》收录了七百多位神仙,可见道教神仙系统最为庞大,吸收了各个宗教信仰的神,并有各种开放式的成仙方法,其中包括仙丹灵药、练气和导引、各种宗教仪式来积累功德等。道教神仙谱系在形成过程中,与儒佛互补,并且影响民间信仰,甚至对少数民族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真灵位业图》中,陶弘景按照位业把诸神分类为七阶谱系,依次为玉清三元宫29位辅助神、上清境104位辅助神、太极境84位神、太清境174位神、诸天曹仙官共36位中位主神、诸位地仙173位神、阴曹地狱诸鬼官88位。此图分为七阶,划分为三界(即天界、地界、鬼界),上四阶为天仙界,中二阶为地仙界,最下面是鬼官界。陶弘景在《真诰》中论述“天地间事理,乃不可限以胸臆而寻之。此幽显中都是有三部,皆相关类也。上则仙,中则人,下则鬼。人善者得为仙,仙之谪者更为人,人恶者更为鬼,鬼福者复为人。鬼法人,人法仙,循环往来,触类相同,正是隐显小小之隔耳。”[6]这种系统化神鬼位列顺序,形成了天地三界的形态,并指出了三界之间的密切关系。流行于云南民间的圣贤画中描绘了这种等级关系。云南甲马中众神鬼体系的结构与圣贤画一样,按照道教神祇的位列方式排序,形成了天地鬼的三界,人们对照不同的事情,借助于甲马来求助不同神鬼,以达到祈福消灾的目的。
法国传教士逯是遒的《中国民间崇拜》系列丛书认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灵来源于儒释道三教,儒教关于神的观念被物质化了,从伦理法则出发,将人神之间的联系抛弃了,而佛道填补了这种宗教需求[7]。道教是中国的本地教,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与道教形成互补的局面。道教追求不死成仙,而佛教则讲究因果轮回,有着不同的生死观。道教将民间信仰的神灵纳入其神仙谱系,与各种宗教共生,产生普世的宗教影响。队克勋的《中国农民信仰》一书把甲马作为“证人”研究民间信仰的普及[8],并从参考文献中验证了中国各地甲马的民俗信仰。例如甲马中的“玉皇大帝”,来源于道教兴盛的唐代;灶神是道教中的神,是沟通天界和人间的使者,承担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重任。显然用“迷信”和“俗信”来阐释中国民间信仰是不够的,应该从宗教视角来诠释云南民间甲马的内涵和外延。甲马的精神性和情感性在于通过单色木刻版画的形式来表现宗教神灵的形象,并借用宗教仪式来体现一种类似于祭祀又不完全等同于祭祀的民间信仰行为,表达了人们禳灾祈福的理想。在采用宗教仪式表达民间信仰的过程中,传播了道教教义和伦理修养,形成了具有很强教化功能的民间信仰形式。甲马的图像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想像,填补了文字表述抽象化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例如土地神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的神祇,但他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甲马中是必有的神灵。《左传·通俗篇》曰:“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云南所有的村村寨寨都有土地神,云南甲马“土地正神”是天地神之外的最高人,与人的关系最紧密,保家家平安。巍山当地过年时从初一到初四,均到坟上去烧“山神土地”;云南大理凤羽镇的白族甲马,使用本境福主、本县城隍、圣母娘娘、三崇皇帝、子孙娘娘、痘儿哥哥、六畜大王、水府龙王、人马平安、本境福主,经过经母(执行仪式的人)念咒并焚烧,都能保护境土平安。据腾冲的道师介绍,村民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邀请道师使用神马来解决,不同的事情采用的神马不同,大致分为做法和遇事求神两种形式。执行甲马仪式的除了道师以外还有巫婆、神汉等,通常定个日子,由仪式的主持念经,然后焚烧甲马,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叫魂,道师到病人家里,扎一个“替”(替身),给“替”穿上病人的衣服,然后和甲马一起拿到河边,道师口念经文,把甲马和“替”烧掉。之后,拿着笊篱头,叫着病人的名字,念经,把叫过魂的衣服拿回来给病人穿上,据说这样病人就会慢慢康复。道师的身份和职称由国家宗教机构来认定。由此可见,道教神灵的位列与云南甲马信仰中的神灵非常吻合,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道教作为本土教具有非常明显的包容性和综合性特点。
(二)云南甲马题材
云南甲马的分布非常广泛,不同区域的种类不尽相同,大理巍山的汉族“马子”,凤羽镇白族“甲马”,保山腾冲的“神马”等,都属于一种事物。在这些众多的甲马中,艺术表达的手段基本是单色木刻版画,但是造型的形制特征有所区别。巍山“马子”造型简洁,符号特征明显,线条粗犷,以直线为主;白族甲马粗犷随性,造型概括,充满神秘感;腾冲的“神马”最为秀美,线条粗细有致,造型最为写实,带有版画线条控制得当的韵味感;其余晋宁、卧佛镇等地方的甲马造型各异,每个地方都略有不同,但共性是其神灵的位列和种类基本相似,除地方神外,大多信奉以天地鬼界为基本结构的神灵。云南甲马的使用以汉族最为普遍,其他25个少数民族在使用时均体现出本民族特色,例如大理白族甲马造型和傈僳族的造型均具有非常独特的韵味。以下以汉族和白族的甲马为例进行系统剖析。
巍山的甲马称为“马子”,主要是汉族使用,种类比较多,据艺人苏宝镇介绍,常用的巍山马子有60多种和36关。60种为甲马、财神、招财童子、喜神、火龙太子、白龙苍龙财龙、飞龙、龙王、癞龙之神、白虎、五路之神、家堂之位、日光、月光、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南方赤帝东方童帝、众神、司命灶君、山神土地、水汗之神地、水火二神、天地三界、替身、迷神、咒神、桥神、木神、路神、阿络之神、树木之神、水草圈神、功曹付使、天公地母、本境地主、掌兵太子、城隍、青山老祖、百年太岁、体伴娘娘、床公床母、消神、白莺太子、子孙娘娘、撞角五郎、翻解冤结、清吉平安、当生本命星君、都司王相公、五路刀兵、疯麻鬼祖、解元、瘟司圣众、血腥亡魂、枭神、打横将军、欢童老祖、张鲁仙师、羊皇、口舌、黑煞、密指三姐。36关是人从生到死的历程中经过的大事件,包括天关、地关、四季关、和尚关、三大九岁关、雷公打脑关、将军前、深水关、落井关、鬼门关、天吊关、短命关、十日关、百日关、千日关、鸡飞关、冷盆关、闰王关、金锁关、劫难关、断桥关、无情关、水宫、急脚关、白虎关、天狗关、四挂关、铁蚀关、五鬼关众、直难关、枭神、火关、汤火关、水火关、邋遢关、夜哭关,不同的事情使用相应的马子。马子的使用方法是根据需要,一打打的折叠起来,一起焚烧使用。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使用36关来化解,当地把36关的马子从巍山带到迷渡,这条路线被称为“龙庆关”,然后把马子带回到巍山烧掉,就可以化解遇到的不顺之事,据说现在改为从巍山到下关三台坡这条路线。
云南省洱源县凤羽镇则主要是白族甲马,凤羽镇的甲马大约有30多种。分别为赵公大元帅、人马平安、青龙、白虎、和合招财、九灵灶君、家宅扫揭地神、土公土母、地圈、山神土地、太岁遵神、五方车马、五道大神、三崇皇帝、飞儿娘娘、飞龙娘娘、子孙娘娘、圣母娘娘、仙家老太、甲马、痘儿哥哥、本境福主、本县城隍、田公地母、伏羲神农轩辕黄帝、水府龙王、兴旺之神五马祖、六畜大王、龙君水族、河伯水神、大黑天神等。民间甲马中的神灵包括道教神、白族本主和自然神,是满足人们精神依托的多元神。相传凤羽镇的本主神是兄弟两人,他们的母亲生病了,两人出于孝心去给母亲找药,但是半路上母亲去世了,两人听后悲痛欲绝,滚下山后形成现在的凤羽镇,关于“孝”的供奉是当地甲马民俗文化的中心。这个故事不仅说明白族甲马的本地神由人的附会形成,受到“孝”的感化,而且表明甲马的伦理教化功能,即宣扬真善美的美好愿望。云南甲马的神大致可以分为天地鬼三个阶层,每个阶层包括众多的神,有着不同的权利,掌管着健康、生命、山神、土地等;云南甲马神灵的阶层关系与云南晋城流行的圣贤画题材基本相似。圣贤画俗称老爷,是表现家庭祭拜神灵牌位的一种绘画形式,画面分为三层,最上层是神灵,中间层是圣人,最下层是贤士,悬挂于家坛中,用于膜拜。圣贤画中的神灵与道教神的位列基本相似,这表明云南甲马民间信仰中的神与道教神的对应关系。云南甲马中神的刻画不同于圣贤画的写实手绘特点,而是采用了木刻版画手法,所以其造型更加概括、抽象。
三云南甲马中的道教仪式
神仙观念是道教的基本观念,“得道成仙”是道教的最终理想,而道教仪式是道教徒通往仙界的途径之一。道教通过举行各类仪式和法事为民众与社会禳灾祈福,积累功德。道门中称科仪、科范、仪范,其中以斋法和醮法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一般斋醮泛指各类仪式。这些仪式沟通人神,目的是为民禳灾祈福,同时积累功德,久而成道,例如宋元之际的郑所南在《太极祭炼内法》载为亡灵超度的仪式“始则积功,终则成道”。云南腾冲的神马就是由道师结合神马纸而执行的仪式。腾冲甲马当地称为神马,所以“神马”是一个总称,包含一百多种类型,其中“甲马”是身上插有令旗和扇子的马的图画,还有飞马,即有翅膀的马,形态各异,作用不同。“甲马”身上的令旗是通往天庭的令牌,只有令牌才能做到与神灵沟通;扇子在古代是权利的象征,因此“甲马”是很重要的一张。神马的功能是“打百解”,即解除一切罪恶,所以也叫魂打百解。清代王堂《知新录》第八卷中:“唐玄宗渎于鬼神,王玙以楮为币,今俗用甲马以祀鬼神。”总之,甲马仪式以甲马纸代表通往天界的信史,用来请神、送神和求神,祈求消灾保平安。
甲马信仰与道教有关。以前的甲马规格大小不一,现在为了方便携带和使用,逐渐改成了统一的尺寸。甲马的板材以大松木、水冬瓜为主,有时也用梨木。印刷甲马的颜料分为红色和黑色,黑色是用大松石采下的明子,作为灯油烧完,结成一团,形成烟灰,刮出烟灰,掺上酒调匀,用开水搅拌,就形成了黑色颜料。红色是一种晶状体的粉状颜料,按一定比例与水混合使用。另外有黄绿颜料,根据板子内容的需要选取不同的颜色,如财神和喜神用红色,以表达吉祥的愿望,巍山的过关马子的底色比较多样,据艺人介绍,从人的生到死共有36关,对应有36个版。白族的甲马仪式由“经母”来完成,仪式规模或大或小;汉族仪式则多由道士来完成。甲马的张贴和焚烧有严格的要求,要由专人进行诊断,例如孩子哭闹用哪些甲马,盖房子用哪些甲马,按照需要选择。过年时要张贴“财神”、“喜神”和“招财童子”的甲马。过年时“圈神”贴在猪圈一个,烧掉一个。“龙君”是供着的,供在楼上正中间的位置,保家道平安。“树木之神”,是砍树时使用的,当地人认为虽然“在山吃山”,但应该对自然心存感恩,所以取两张一样的“树木之神”甲马,树上贴一个,烧掉一个。“山神土地”,除夕、初一到初四都可以去坟上焚烧,求土地神保家庭平安。“田公地母”,种庄稼、过年、插秧、火把节都烧。“白虎”,是送神的,有的地方防小人。还有送魂或叫魂,买了“替身”甲马烧掉。“掌兵太子”是家人去世前一天(出白)烧。“南方赤帝”盖房子时用,是南方树木之神。“翻解怨结”,贴到升斗上使用。“飞龙”,是小孩子哭时,放在扫帚上,人拿着扫帚顺着屋檐走一圈,然后烧掉。“甲马”,是跳神时用。“青山老祖”,“都司王祖公”,“清吉太平”,表文上用。结婚时用“安床”、“床公床母”、“体伴娘娘”。生娃娃时则用“后宫”、白公鸡粘血。身上患有皮肤疾病时,使用“癞龙之神”,到指定的地方焚烧。云南腾冲刘家庄的甲马被称为“神马”,总计48张,打保境用全套的神马。保境取“保境土和平、平安”之意,又分为两种,瘟疫保境和青苗保境,瘟疫保境是牛马生病时用;青苗保境是集体的仪式,是种谷物后在寨子里举行,插在田里防治害虫;也有保人免遭瘟疫的方法,都是在固定的仪式后焚烧甲马,分成五堆烧,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综上所述,云南甲马的神系和仪式表明,民间信仰与道教不是等同的关系。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鲁迅先生认为道教是中国的根柢,可见研究道教文化是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道教神在发展中不断地与儒家、佛教融合,吸纳了诸多宗教中的神灵,并吸收功德圆满的贤人义士列入神仙界,但是民间信仰中包含的本地神,以及天主教等异国宗教信仰的鬼神更为繁多。民间信仰的范畴要比道教宽泛,而且更具有多元性。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与道教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云南甲马中所信仰的神鬼与道教神祇相关,其位列方式是天地人的三层体系,这种位列方式与道教基本一致;道教仪式在云南甲马仪式中起主导作用,道士是汉族甲马主持仪式的人。总之,云南甲马是云南民间信仰的视觉呈现,其仪式表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特征,它不仅是民俗和宗教意识的物化形态,而且是具有宗教色彩的重要民间信仰活动,彰显了人们的文化发展、宗教进化和精神信仰内涵。
[参考文献]
[1]于民雄.道教文化概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40-41.
[2]路遥.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6-17.
[3]王文锦释解.礼记释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52.
[4]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M].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25.
[6]道静等选辑.道藏要辑选刊(第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61.
[7][法]禄是遒.中国民间崇拜(第6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2.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10-06
浅谈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09-18
云南民族村导游词文章10-20
2018云南大理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弘扬民族英雄事迹11-16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09-25
关于云南旅游的调查报告11-13
振兴云南茶叶产业的调查报告11-21
云南采风报告免费12-14
云南文化旅游考察报告11-19
少数民族的诗歌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