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民俗藏族(精选7篇)
教学设计(教案)封面
所 属 学 校龙门县职业技术学校所 属 专 业旅游服务与管理课 程 名 称导游基础知识课题(主题)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授课人温碧静报送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藏族的基本概况
2、了解藏族的建筑、饮食、礼节、禁忌等风俗文化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藏族的民俗风情,风俗习惯,在今后的带团过程中能正确地向游客介绍藏族的文化特点,把藏族的民族风情传递给游客。
2、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语言沟通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藏族民俗文化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和文化,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并识记藏族的概况、礼俗、服饰、饮食、礼仪禁忌等风俗文化
难点: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汇报交流,使学生对藏族基本概况及习俗礼仪有更深入的了解,并
能运用到今后的带团工作中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分发任务提前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感受藏族
1、上课时用藏语问候学生,设置悬念
2、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展示藏族图片
3、教师提问:
(1)请问刚才歌曲唱的是哪个地方?(2)请问刚才展示的图片来自哪个民族?
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藏族风情和西藏美丽的自然风光举世无双,深深吸引无数人前往探秘。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西藏,感受来自异域的藏族风情。
4、给出任务:今天,旅行社给你一个任务,带一个旅游团到西藏七天游,作为导游你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西藏介绍藏族?
(学生讨论:地理位置、人口情况、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民族禁忌……)
过度:下面我们就对藏族的概况、礼俗、饮食、服饰、礼仪禁忌等方面做一个全面的了解,揭开那里的神秘面纱,以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确定任务:把藏族民俗文化分成概况、礼俗、饮食、服饰、礼仪禁忌五个部分,分别由小组负责收集资料,进行导游词解说。
导游员的任务:收集资料,编写导游词;制作相应的幻灯片。模拟游客的任务:设计问题向导游发问。
教师的任务:组织、引导学生的整个过程;扮演成总部质量监督员对导游服务进行点评。
二、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小组查找资料自主学习主要时间放在课前准备)根据任务的分解,提前准备,搜集资料,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向学生提供帮助,如需要哪一类资料,从哪里搜集,如何制作幻灯片等。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成果展示,导游解说
过度:看到大家谈论的如此激烈,那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我们的旅行吧。
1、按小组分工进行导游词解说,幻灯片展示
2、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四、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在任务中扮演总部质量监督员对导游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在课堂的最后,有一张综合评分表,对各项要求进行量化细分,以打分的形式对每位同学进行测评。
五、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西藏,领略了独特而神秘藏族风情,更加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淳朴、热情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同学们下课后也可以继续搜集藏族的有关资料,以便以后带团时能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六、作业
1、搜集资料,找出西藏有哪些名胜古迹
2、写一篇藏族导游词
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以导游的身份为西藏七天团游客服务
概况:藏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人口约542万,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多信藏传佛教,使用藏语和藏族文字
礼俗: 藏族的礼俗主要有敬献哈达,敬献青稞酒、酥油茶,一鞠躬作为见面致礼的方式。节日方面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沐浴节、雪顿节等传统节日。
服饰: 藏族男女都喜欢戴藏式金花帽,藏民男子穿右襟长袍,喜欢袒露右臂,女子则穿无袖长袍
饮食:
藏族人民的饮食习惯特点,藏民的主要食物和饮料是糌粑、牛羊肉、奶制品、青稞酒和酥油茶
禁忌:
一、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功能
(一) 礼仪俗制
海螺是藏族民俗文化中传统礼仪俗制的一种形式化标签, 在藏族人民中世代传承, 帮助藏族人民走过诞生仪礼、成年仪礼、婚姻仪礼和丧葬仪礼这些重大的人生阶段。如青海藏族、木里藏族家庭诞下新生儿后, 就会吹起海螺, 标志一个新生命的降临。成年仪礼和婚姻仪礼是人生两个重要的阶段, 在藏族地区的很多地方, 海螺饰物以规范功能的形式出现在藏族姑娘成年礼和婚礼的礼服上, 出现在姑娘的发髻上, 出现在婚礼的乐曲演奏中, 标志着一个姑娘的人生开始进入转折时期。丧葬仪礼是人生的终点, 在多麦藏区某些地方, 若家中老人去世需吹三次海螺, 分别作为送葬人准备出发、吊唁、出殡的信号。
(二) 精神需求
雹灾是藏族地区常见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灾害, 一旦发生雹灾农田将颗粒无收, 因此藏族人民举办雹灾驱逐仪式, 即南木傲摇, 以祈求雹灾不要发生。这种仪式在藏族已有悠久的历史, 每年5 月13 日起村民每天轮流煨桑, 若煨桑之日黑云密布, 则该村民必须前去桑台手摇红色三角旗煨桑呐喊, 并一直指向雨云吹奏海螺, 驱散雹雨[1]。通过这样的仪式藏族人们相信可以驱散雹灾。这反映出了藏族人民在日常风俗活动中将自身精神需求寄托于仪式和海螺身上。
(三) 社会角色
海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区分社会角色的功能, 这是因为海螺渗透于藏族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 包括精神和物质层面, 已成为区分民族角色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青海藏族古代妇女佩戴的“顾董”海螺。海螺在性别上也有区分功能, 主要体现在男女佩戴的饰物上, 海螺在藏族人民中仅属于女性服饰的装饰物。在年龄区别与身份区别上, 海螺同样具有区分的功能, 如头上佩戴海螺壳或手上带有海螺手镯是已婚女性的标志。
(四) 愉悦身心
海螺在远古时期就已作为装饰品而存在, 加之海螺在今天藏族地区女性服饰饰物、腰饰、头饰、手饰中的广泛运用,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早期人民的审美情趣。此外, 藏族一些民族舞蹈中海螺还作为一种舞蹈器具而存在, 这也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海螺作为藏族人民审美观念传承的重要媒介, 寄托着藏族人民愉悦身心的精神追求。
二、海螺在藏族民俗文化中的象征符号
(一) 生命本体的认识
在藏族古代人民的认知中, 生命是从螺旋状水、火、风、地、空气这五元素内部旋转而成, 而海螺正是五大元素的标记。藏族人民之所以会将生命本原与螺旋形联系在一起, 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自身状态的疑惑。就人类自身感受而言, 旋转作为自然界运行与演进的基本规律, 其与螺旋现象无处不在, 人们在这种无限演进的旋转中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旋转力量, 逐渐开始将其用于对自身生命的理解当中。
(二) 超自然神力的对立
海螺的象征符号也存在二元对立图式, 首先海螺的吹奏始于传递信息,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 人们开始相信物体可以通过某种神秘力量而进行超时、空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此, 人们又开始认为海螺吹奏可传递信息, 还可通达超自然的生物等。世俗与神圣、驱邪与祈福的二元观念由此产生;这就给海螺增添了一层神秘、超脱世俗的色彩。
(三) 价值文化的认同
海螺作为藏族民俗文化中一个由印度传入的外来物, 起初被隔绝排斥在外, 这给神秘罕见的海螺增添了成倍的价值, 逐渐成为一种财富的象征。在藏族地区的传统观念中, 海螺常与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放在一起提及, 在藏族佛教文化中海螺也与财富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金粉、珍珠粉。海螺粉、骨粉等。这是藏族人民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一种价值文化认同。
(四) 人生的民族主题
在藏族民俗文化中, 海螺与白色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对藏族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充分体现, 而藏族先祖人民对白色也怀揣着崇拜心理。这可能与藏族人民生活在白云雪峰之下, 生活在白色羊群的物质基础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来源于藏族人民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物质条件的白色, 使得藏族人民逐渐衍生出对白色的崇拜, 并认为白色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寄托着吉祥、纯洁、神圣的美好祝愿。洁白色的海螺自在藏民俗文化中出现之日起就带有白色崇拜的印记, 成为藏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达和藏族人民人生的民族主题。
海螺作为藏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记录着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传达着藏族人民的审美意识, 与藏族人民对人生本体的认识、对超自然的认识、价值文化观念、人生民族主题息息相关, 可以说是藏族的一种特殊语言。因此, 相关学者应从全方位对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进行研究, 这样才能真正认识海螺。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旅游;藏族民俗;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29-02
一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国生态旅游的一方风水宝地,是国内为数不多、未被工业化污染的乐土净地,是值得亲身体验的人间仙境。
无论是首曲黄河,还是长江重要支流白龙江;无论是洮河(碌曲)、大夏河(松曲),还是青谷绿川中流淌的山泉溪水;无论是广袤平坦的绿色原野,还是高山深峡的黛青林带;无论是浓郁民族气息的小巧城镇,还是独具韵味的碉房、木楼、塌板房、牛毛帐房,都漾溢着鲜花的芳香,泥土的淳朴,空气的清香。那方土地的上空,没有一缕尘埃,没有一丝浊味,清净得透心透肺。
在这块生态乐园中,你若想漫游草原,可选择黄河首曲的玛曲草原,还有碌曲、夏河等地如丝绒棉毯般的牧场。甘南是全国五大畜牧基地之一,草原面积达6000余万亩。雨水充沛、土质肥沃、植被茂密,是亚洲最好牧场。如果你想全身体验森林生态旅游,那不妨到迭部、舟曲、卓尼的林海中遨游。满目青黛,层林尽染,气候温暖湿润,氧吧充足饱满,山势奇特险峻。可爬山探险观赏,可在河畔谷地度假活动,尽情休闲养性。据1974年二类调查,全州林地面积近百万公顷,木材蓄积量达1.06亿立方,森林覆盖率达19.8%,在全国名列前茅。如果你想他身体验山水观光游,那甘南会给你奉献出与阿尔卑斯山可媲美的郎木寺山貌,比云南石林还景态万千的则岔石林、扎尕那石林。还有毛泽东《长征》诗词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的岷山以及光盖雪山、西倾山、李卡如石峰。
二
为什么甘南能保持如此优美清净的生态乐园,究其原由,关键得益于甘南藏族民众有一系统化的生态保护文化。
考古发现,早在约1.7万年前,藏族的远古祖先就繁衍生息于青藏高原。喜玛拉雅造山运动使这片土地不断升高,高海拔带来高寒气候,生物的繁殖生存受到限制,植被贫瘠,物产单薄,生态脆弱,大自然随时会给人类带来致命的打击。如何与大自然求得和谐,建立良性关系,谋得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是藏族祖先面临的最首要、最急切的问题。天人合一、生态平衡成为梦寐以求的理想。世世代代的亲身体验,使藏族人民深切感受到其中的利害关系,明白了遏制人类的劣根性(生物属性)的必要性、重要性。而靠人类自身是无法遏制人掠夺大自然、轻视大自然急功近利、物欲追求的野心。于是,3800多年前便集青藏高原文明于一体的苯教文化中,便出现了先哲们通过神灵、通过因果报应来镇慑人类、遏制人类兽性,协调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平衡和谐的举措。苯教创立了神灵系统来约束人们的灵与肉。上天有“拉”神主管人间的善恶、公平、正义及人类的行为是否超过道德底线;虚空有“年”神掌管霹雳闪电气流冷暖;地表有“赞”神来控制瘟疫疾病、神经及鬼怪;而地下则是“鲁”神主宰土木河流等地脉的众多生灵,包括一切水生的动植物。谁要行为不轨,伤害大自然,便触犯了上述神灵,谁就会受到严惩:洪涝旱灾,冰雹霜雪,疾病瘟疫,家破人亡,财产殆尽,连一方地域都受到致命危害。正是神的威慑及人们对神的畏惧,客观上维持保护了远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而为了讨好神灵采取的种种祭祀又强化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
藏族最早的生态保护民俗就是这样形成的,且有具体、形象的、约定俗成的集体模式,主要表现为太阳崇拜、水崇拜、巨石崇拜、神山崇拜、泛神崇拜……伴随有新年驱鬼、迎新水、插箭节、祭龙节、转神山、采花节等民俗活动。
苯教为指导思想的生态民俗是人类对大自然畏惧心理下的产物,是被动、不自觉的规范行为。但到了藏传佛教为指导思想的社会阶段,藏族民众的保护生态民俗就变成了一种自觉的、仁慈的、热情的行为。
佛教倡导众生平等、珍惜生命、利他利众。这种价值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和平、和谐、和睦、感恩大自然,与大自然友好相处,也就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保护生态被纳入了珍惜生命、普度众生、自我超度的范畴,人们主动去保护、施舍生物,整合、凝聚、建立了系统化的生态保护民俗。通过一代又一代历史积淀以及行为的示范和心理的影响,不断扩布和传承,生态保护民俗成为具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文化形态,延续至今。
三
藏族生态保护的民俗较广泛、细腻,具有系统性、立体化特点。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源、水质是生态民俗的重要方面。
在江河溪流的源头──山泉顶或者周围,藏族民众都竖有下明显的保护标志,要么是印有经文的旗幡杆,要么在树枝、草坡、石崖上拴系洁白羊毛絮缕。有的地方甚至供有神坛龛台,四季供养,香火不断。通过以上方式表示致敬感恩,告示神圣之地能给人类带来健康、福禄、吉祥。
为了保障水质、水源纯洁,涵养不受污染,藏族民俗不允许就着山泉俯首喝水,只能用手捧出或用器具舀出来喝,残水不能滴进泉中;不准在泉水中漱口、洗脸、洗脚、洗濯什物、倾倒垃圾等,防止病疫、秽气、污气、晦气污染水源;牛马牲畜饮水一般只能在泉流溪水间,不准践踏和闯进泉源;不准在泉源周围破土开口,兴建房宅或修筑工程,杜绝泉脉受到破坏污染;不准在临近泉源的地方扎帐休闲、娱乐嬉戏,破坏宁静、庄重的氛围;江河溪流中的水生动物,一律不准伤害,不能用作食物,特别对鱼类更不能捕食,要想方设法放生,以保护生命,延续生命,保障生物链的良性循环等。
保护天然植被的完整、和谐、原生态,也是生态保护民俗的重要内容。
在藏区,草原是公共资源,实行四季轮牧,合理利用,任何人不得提前和滞后,破坏牧场整体的生态繁衍。这种有规律、有间隙的轮牧走圈,从时间、空间上保障了牧草正常的发育繁殖和成熟。夏秋之季草山管理业务有部落成立的监管委员会,下面有兼职的巡逻人员,负责对休闲草地巡逻检查,发现有偷牧、开土挖草、私自闯入禁牧区的人,都将予以严惩。
森林保护也是如此,传统上林权属于集体所有。各所有权单位都有乡民保护公约,制定了很多具体规定,杜绝乱砍乱伐、擅自进林打猎采伐破坏植被。各地设有专门的民间管理山林委员会,定期巡查防火防偷伐。春夏树木发育时期,管委会还会发布封山令禁山,不准人畜进林;家中采薪,只能是枯树老树;盖房特批的木材,砍后要砍一补十(补种树苗)等等。民俗具体而科学,保障了藏区森林生态良性运转的持久性。
寺院在维持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有不可抹灭的功绩。从生命平等、利益众生宗旨出发,寺院自觉担负起护林育林义务。在寺院内部和周边,每年春季都动员僧侣栽树育林,封山护林。夏天草木繁长时期,寺院还闭关坐禅一月之久,以防止僧侣出门踩踏草木生灵。也禁止进山采薪砍伐,更不允许在林中开土垦荒,破坏林草。
当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就爱上了她。我发现,西藏是一个多么自然、和谐的地方,人们有着虔诚的信仰,大自然神秘莫测。先说说西藏的天空吧!她仿佛是一面镜子,透明纯洁,映出了蓝得耀眼的天空和令人赞叹的雪白无瑕的白云,永远是如此清澈,像小溪一般,直入人心;看上去又像一颗蓝宝石,美丽无瑕;同时她也映出了藏族人民纯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再说说西藏的.风光吧:重重叠叠、多种多样。我曾在《中国国家地理》上看到的一张西藏的照片,感觉像是画上去的一样,这次我真的见到了这大自然留下的鬼斧神功、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山,层峦叠翠、高耸入云、怪石嶙峋、雄伟壮立;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林,郁郁苍苍、一望无际;还有那迷人的雪山、冰川……有多少旅游者为这优美的景观倾倒叫绝,尤其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鲁朗林海、巴松措等更是风貌独特、美丽无比,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西藏的景色难以用笔表达出来。我们路上还看到了许多动物。
在西藏,动物与人仿佛是平等的,它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生活。在林芝,随处可见毛牛、马、羊、藏猪等动物,它们有时还大摇大摆地在道路上活动,一点也不怕人,煞是可爱。在西藏的林芝,到处都有野花、绿草、野果子、蘑菇。我特别喜欢摘公路旁的野果子——沙棘,沙棘树有刺,挺扎人的,采摘它可花了不少功夫,但是,当品尝满满一帽子酸甜可口的野果子时,那沙棘的味道仿佛甜到了心里。
1、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A、满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 B、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C、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要聚居区,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 E、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东北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F、苗族:黔东南和湘江鄂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 G、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 H、壮族:90%以上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I、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
J、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
K、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以及滇川间的泸沽湖畔; L、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
2、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语言系属、宗教信仰、特殊文化及工艺品:
A、满族:阿尔泰语系;先信萨满教,后还信佛教; B、蒙古族:阿尔泰语系;信奉藏传佛教;
C、维吾尔族:阿尔泰语系;信奉伊斯兰教;能歌善舞,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著名、舞蹈“赛奈姆”流行全疆、民间集体舞“夏地亚那”盛行南疆; D、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使用汉语,信仰伊斯兰教;
E、朝鲜族: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语系未定;能歌善舞著称于世;尊敬老人; F、苗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能歌善舞、“飞歌”享誉盛名;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享誉国内外;
G、侗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民间戏曲“侗戏”、民间舞蹈“哆耶”、芦笙舞、月也、塞寨门、“行歌坐月”
H、壮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能歌善舞、“歌海”;“铜鼓之乡”;壮锦;
I、黎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
J、藏族:汉藏语系;信仰藏传佛教,少数人信仰苯教;能歌善舞、踢踏舞出名; K、纳西族:汉藏语系;信仰东巴教;《东巴经》是重要史料;长篇史诗《创世纪》,丽江古城、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等;
L、傣族:汉藏语系;信仰上座部佛教;孔雀舞和“赞哈”(歌手)演唱民间歌曲;
3、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特殊服饰、代表食品:
A、满族:南开门,索罗杆,西炕为尊;服饰袍服;主食是小米,喜粘食白肉血肠、猪肉酸菜炖粉条、饺子、手扒肉、点心“萨其马”;
B、蒙古族:蒙古包;特殊服饰:首饰、长袍、腰带、靴子。以羊、牛肉、奶为主,用手抓羊肉或全羊款待客人。
C、维吾尔族:土坯建筑,屋顶平坦,开天窗;大门忌朝西开;袷袢男装、女装裙装、男女老少爱尕巴;喜喝奶茶,佐以馕。“抓饭”是民族风味甜饭。夏季多吃瓜果,节日或待客以烤全羊招待;
D、回族:住宅、衣着与汉族无异,除了头部装饰的区别以外;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禽肉及带鳞的鱼类。风味小吃油炸馓子,八宝茶、全羊席等;
E、朝鲜族:以木搭架、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爱穿白衣素服,有“白衣民族”之称。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泡菜为副食。喜吃牛肉或狗肉。以冷面、打糕等待客;
F、苗族:吊脚楼;服饰讲究银饰。大米为主食,喜食酸味;
G、侗族:“干栏式”建筑;服饰讲究银饰。大米为主食,用油茶待客;
H、壮族:“干栏式”建筑;大米为主食,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
I、黎族:金字塔形茅屋和“干栏式建筑”;吃竹筒饭、食鼠、嗜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
J、藏族:农区石块夯土筑墙,牧区则住帐篷;酥油茶和糌粑为日常的主食,牧民主要以乳类和肉类为主;
K、纳西族: “三房一照壁”; 黑羊皮七星披肩“披星戴月”;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的琵琶猪和泸沽湖的酸鱼、鱼干;
L、傣族:傣家竹楼属干栏式建筑;大米为主食;有嚼槟榔的习俗;
4、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节日:
A、满族:
B、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C、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最隆重)、初雪节; D、回族:肉孜节(开斋节最隆重)、古尔邦节(宰牲节); E、朝鲜族:婴儿周岁、回甲节、回婚节;
F、苗族:三月三特色节庆;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月”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
G、侗族:节庆活动以丰富多彩著称全国,祭牛神、吃新节、新婚节;行歌坐月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H、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最隆重,男女青年以歌传情;
I、黎族:三月三;儿女成年后有“放寮”习俗;婚后盛行不落夫家 J、藏族:藏历新年最盛大、雪顿节、那曲赛马节、望果节; K、纳西族:三朵节;走婚;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一、藏族
1、藏族的见面礼
藏族人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2、藏族的敬***俗
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向老人祝拜的习惯。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全家吃“古突”(用粮食、蔬菜等九种食物做的九宝饭)辞旧迎新的时候,总是先请老人吃第一碗。
3、藏刀
华丽豪放的藏服,腰间一柄精美的藏刀,这是内地对藏区标准印象。而藏刀对于藏民,不论男女,都是不可少的饰品和生活用品,刀柄、刀鞘上的吉祥图案或藏文,使藏刀成为镇妖辟邪的信物和珍贵的礼物。藏民一般七岁便会得到第一把藏刀,代表了吉祥、平安、庇佑的祝福,藏刀在藏民中也常作为送给新生婴儿的厚礼。
4、民族节日
藏族是个多节日的民族,按藏历计算,一年里,大大小小的节日有一百多个,几乎月月有节日,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若将藏族数量众多的节日分类,大致可划分为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当然在许多传 统节日中也有部分的宗教内容。
5、酒文化
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
6、茶文化
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
二、蒙古族
1、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2、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3、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4、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5、唱歌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三、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
1、婚俗
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庆祝。
2、食俗
以稻米为日常主食,辅以薯类和杂粮。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3、节庆 高山族性格豪放,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四、维吾尔族
1、葬礼
维吾尔族的葬礼是一件隆重而又严肃的礼仪,他们的仪式是按伊斯兰教的仪式进行的。
“落叶归根”——许多民族都有这种习俗,而维吾尔族却非常讲究这一点,他们愿意在自己家里静静的死去。如患重病治疗无望时,他们使出院回到家里,而不愿死在病房;有人突然在外地去世,家属也要千方百计把尸体运回家乡埋葬。
2、节日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与伊斯兰教信仰有关,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肉孜节,亦称“开斋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在穆斯林封斋期间,只能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进食,白天禁止用餐。开斋节这一天上午要聚集到清真寺里举行“会礼”仪式,然后举行各种形式的节日活动。家家户户要置备丰盛的节日食品,互相登门贺节,延续3天。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在肉孜节过后的70天,即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在这个节日,有条件的人要宰牛、羊或马匹。大家穿新装,互相拜年,节日盛况超过肉孜节,是维吾尔族乃至穆斯林群众最大的节日。
3、禁忌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禁吃猪肉,不吃未经念经宰杀的牲畜,不吃自死的牲畜,任何食物不能用脚踩,洗碗涮锅水不能倒在人们走路的地方。禁止穿坦胸露背和短小衣服,最反感穿裤叉背心在室外活 动和作客,院落的大门忌朝西开,睡觉时禁头朝东脚朝西。在屋内对座要求跪坐(炕上或地毯上),禁止双脚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礼物或接茶碗时,要双手接,单手接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的食物,挑来挑去。吃饭或交谈时,禁止吐痰、擤鼻涕、打呵欠、放屁等,长者在领做祝祷时,禁止东张西望或起立。
五、羌族
羌族自称“日玛”、“日表”或‘如玛”、“尔玛”,属同一名称。“羌”属他称,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历史上,羌族以养羊著称,故羌族与羊的关系极为密切,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习俗。
羌族过去的服饰,男子一般包青色和白色头帕,穿自织的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蓝色长衫,外套车皮褂子,脚着草鞋。或有少数人穿布鞋或牛皮鞋,裹羊毛或麻织的绑腿,束腰带。妇女喜缠青色、白色头帕,或于头顶置瓦状的青布一迭,然后以两根发辫缠绕其上作髻,身穿拖至脚背的麻布或棉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裹绑腿,衣服袖口和襟边均绣有鲜艳美丽的花边,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的梅花形图桉银饰,腰系绣花围裙和飘带,戴较人的耳环、项圈、簪子、银牌等饰物。绣花鞋有状似小船,鞋尖微翘,鞋帮上绣有各色云彩图桉,俗称“云云鞋”。
六、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纪蒙古人3 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七、汉族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一、藏民族舞蹈的特色
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多样, 对于情感的表达也选择更多的形式, 将身姿、眼神、动作相结合, 独舞和群舞相搭配, 以丰富的舞蹈形式来展现要表达的观点。舞蹈作为一套独特的表达手段更好的将人际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达出来。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将故事或者是观点通过肢体语言进行传到, 接受者也可以以审美的形式来感受文化的内在底蕴。肢体有时候比语言表达的更容易让人接受, 一定的场景下, 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藏族舞蹈很好的融合了藏民族身体优势, 其舞蹈主要包括“谐”和“卓”两种类型。“谐”是一种群舞, 是民间最主要的舞蹈形式之一, 主要有四种形式:果谐、果卓、堆谐、谐。在简单的舞蹈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上肢的动作, 成为藏民族劳动歌舞的主要表达形式。随着藏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向外传播, “谐”和“卓”渐渐的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开始在大众舞台上呈现, 甚至开始进入荧幕, 是劳动人民在休息时间的娱乐活动。藏族舞蹈的主要元素包括以下内容:很多“颤”的动作来展示精神的抖擞, “开”的动作是用来表现力量, “顺”的动作是表达的人与自然的和顺, “左”和“绕”是将藏族的腿部力量更好的体现出来。
除了民间的舞蹈之外, 藏族舞蹈的另外一个重要形式是宗教舞蹈, 这种形式是和藏族人的佛教信仰密切相关的, 主要用于寺院祭祀等活动。最著名的是舞蹈《羌姆》, 它将藏传佛教发源和流传的过程进行艺术化的表达。藏传佛教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具体的派别, 不同的派别会有自身的《羌姆》形式, 表达的内容大同小异, 差异主要体现在舞蹈动作、场景设置以及服装等, 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性。
二、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
艺术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艺术不断地追求更卓越的表达形式, 以更好的实现大众审美的不断提高。舞蹈的审美价值是其存在的重要意义。艺术在追求审美价值的过程中会存在大众化和反大众化的情况。通俗的会用更加通俗的形式来表达, 高雅的倾向于让自己的表达更加的高雅。民族舞蹈来源于民族, 因其通俗易懂深受大家的喜爱, 不追求表达的繁复, 追求表达的和谐和流畅, 通过动作来完成情感的表达, 以获得人们的共鸣, 实现审美价值的获得。
1. 情感美
舞蹈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 与观看者进行交流, 实现互动。每一个动作, 每一个眼神都会是从生活中截取的精彩片段。观看者因为有相同的生活体验会更容易理解舞蹈表达的意义。
问答唱和, 边歌边舞, 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唱和中得到了赞美。高原河谷区的舞蹈, 将其农耕文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 以生活歌舞的形式, 来体现劳作和收获的喜悦之情。舞蹈是他们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
2. 韵律美
节奏和旋律是舞蹈美感的精髓。流传至今的优秀舞蹈, 其共同的特征就是韵律感强, 更容易得到受众的喜欢, 这样赏心悦目的舞蹈更容易普及。流畅的动作、优美的身姿, 韵律的节奏, 带给观众的是一场全身心的体验。藏族舞蹈在舞蹈的节奏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像“三步一变”“四步回转”等, 要求身体的柔韧性要好, 腰身律动加上腿部动作这藏族舞蹈的风格。
三、民族文化与民俗对民族舞蹈的影响
艺术来源于生活,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是体现民族文化的途径之一。生活的各个方面凝聚成艺术, 淬化成民族的文化, 观看各民族的舞蹈就是去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积淀。舞蹈艺术中汇聚着民族的历史、生活、地理环境、宗教风俗等, 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
1. 民族文化影响民族舞蹈
历史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历史是刻画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 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适当的吸收了其他元素, 再结合自身民族的特性, 使自身的民族文化扩充、丰富、发展。藏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由于其地理地域、生产劳动的特殊性, 高原地势、气候环境运动量不能过强。在降低舞蹈运动强度的基础上融合自身民族的特色。赞美山神、河水、劳动、宣扬宗教等。如藏族舞蹈中, 有一手抬高, 较头稍高, 一手斜倾向下, 整个呈现出倾斜的状态。这一动作是将藏族妇女背水时的情景进行真实的刻画展现。一手较低是为了稳住桶底, 一手较高是用来抓桶绳的日常劳动。
2. 民族风俗对民族舞蹈的影响
风俗与文化一样, 一个地域特色风俗习惯的形成是不断的积累、生活的总结。用舞蹈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其中难免会受到民俗的影响。
西藏地区地处高原, 气候差异明显。既有辽阔的草原, 也有成片的森林区域。很多珍贵的野生动植物生活于此。像耗牛、狮子、孔雀等。藏民族属于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和动物的了解中, 藏族人民对各种动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十分熟悉, 因此在藏族舞蹈中有一些是基于动物行为的动作模仿。如在西藏地区广为流传的《耗牛舞》, 舞蹈的开始就是鼓声和脚镣声。模仿耗牛的奔驰、跳跃、舔鬃毛等动作, 准确地展现了耗牛的生活习性和动作情态, 还暗暗地表现出耗牛沉稳、倔强性格。
四、结语
舞蹈作为一种有灵性的艺术形式, 是比语言更丰富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生产生活、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在其中有充分的反映。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交流融合。因此每个民族最特色的、对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往往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核的体现。藏族文化历史悠久, 再加上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使得其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意蕴。其周边的少数民族, 也各有其舞蹈风格和特色。对于少数民族人民来说, 舞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研究和探讨少数民族舞蹈, 从舞蹈中去理解其审美价值的指向, 对于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生活、风俗等是十分关键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桂霞.谈藏族民间舞蹈风格[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05) .
[2]刘靖.略谈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06) .
【中华民族民俗藏族】推荐阅读:
开荒小学“中华魂”(中华美德颂)活动方案07-20
爱我中华为我中华作文800字09-24
中华民族文化07-28
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中华美德演讲稿06-26
中华民族与人口11-08
尔雅中华民族精神答案09-19
《中华民族概论》课程总结09-27
中华语文网06-06
中华07-04
中华神兽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