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规定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规定(精选8篇)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规定 篇1

2007-10-18 23:24:11

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经费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规定。

一、管理原则

(一)民族工作经费的设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特殊关怀和特殊照顾,是为少数民族切身利益服务的重要手段。

(二)民族工作经费是民族工作的专项补助资金,属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纳入国家民委部门预算统一管理。(三)民族工作经费应集中使用,突出重点。对涉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改善少数民族生活条件的重大事项应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卫生体育和少数民族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也应给予一定补助,充分发挥民族工作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使用范围

民族工作经费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

(一)处理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突发性、敏感性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特殊问题补助;(二)民族自治地方重要纪念活动补助;(三)地方民族工作部门开展业务活动补助;(四)改善少数民族生活基本条件困难补助;

(五)民族政法、文化、宣传和教育等方面特殊困难补助;(六)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七)少数民族扶贫工作补助;(八)民族院校教学科研业务补助;(九)本委主办的重大活动补助;(十)民族工作特殊需要补助等。

三、申请与批准

(一)地方申请使用民族工作经费须按程序逐级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宗)委(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宗委提出书面报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民(宗)委(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宗委审核、签署意见后向国家民委提出书面报告。

(二)申请报告经国家民委批准后,由其机关财务部门统一将经费拨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宗)委(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宗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宗)委(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宗委自收到款项后10日内直接将款如数拨至使用单位。

四、规范管理

(一)民族工作经费严格实行预决算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的原则,由国家民委编制经费预算,经财政部批准后执行。国家民委负责每年按民族工作经费的执行情况编制决算报财政部。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宗)委(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宗委负责各省、区、市范围内民族工作经费的管理和监督,每年底向国家民委报告经费使用情况。

(三)民族工作经费属民族工作特殊补助款,应专款专用。不得充当大中型基建项目的基建经费,不得充当行政经费开支。

(四)稳定规范资金管理渠道,完善已有资金管理模式,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效率,不断适应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需要。

(五)严格执行经费使用用途,业务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管理的职能,其它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和挤占专项资金。

五、监督检查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规定 篇2

按照《合同法解释 ( 二) 》的规定, 可以将强制性规定区分成效力性强制规定和管理性强制规定, 而只有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的合同才会被认作使无效合同。因此, 为了进行二者的准确判断, 法律工作者则有必要对二者的区分标准展开深入的研究。

二、效力性强制规定与管理性强制规定的内涵

想要建立效力性强制规定与管理性强制规定的区分标准, 还应先了解二者的具体内涵。因为, 概念与概念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可以进行事物不同特征和本质的反映。而所谓的强制性规定, 就是国家为满足管理需求制定的明文条例。所以, 强制性规定是以国家名义制定的, 是一种限制性和禁止性规定, 有较强的制约性, 使用的语言多为“应当”、“不得”和“必须”等词语。同时, 强制性规定是明文规定, 不能采取推理方式, 违反规定就要承担法律后果。而强制性规定可以按照做出的主体标准、被强制对象的标准和强制程度划分。效力性就是违反规定将直接对合同的效力产生影响, 所以认定合同无效。管理性就是为了管理需要设定的条款, 在《合同法》中大量存在。

三、基于效力性强制规定与管理性强制规定的区分标准

( 一) 区分强制性规定预达目标的标准

从合同效力上来讲, 效力性强制规定与管理性强制规定的使用将产生不同的后果。所以, 可以从规定所要达成的效果角度进行规定的区分。具体来讲, 就是从规定的目的、对象和直接针对性角度进行规定区分标准的构建。首先, 从规定目的上来看, 效力性强制规范注重强调违反合同的行为的法律行为价值, 目的是否认该行为法律效力。而管理性强制规定关注的是违反合同的行为的事实行为价值, 所以目的应当为禁止该行为。其次, 根据规定强制或机制的对象, 可以直接进行效力性强制规定和管理性强制规定的区分。比如, 一旦规制对象为行为本身, 规定就应该为效力性强制规定。而规制的对象为行为方式以及时间、资质和地点等外部条件, 规定就应该为管理性强制规定。再者, 分析规定对违反合同的行为是否有直接针对性, 也能够进行效力性强制规定与管理性强制规定的区分。具体来讲, 就是分析规定指向的行为是否为合同中的内容, 或是规定指向的标的是否为合同的标的。如果规定对合同没有直接针对性, 说明该规定为管理性强制规定。

( 二) 区分强制性规定利益主体的标准

实际上, 强制性规定是国家利用公法进行私法干预的一种手段, 可以为国家保护公共利益提供途径。所以, 可以进行规定保护利益的分类, 从而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公共利益与合同效力维持下的保护利益的衡量。具体来讲, 就是在规定认为保持合同有效性将损害国家利益, 就会阻止该类行为实施。而这种规定属于效力性强制规定, 重点需要进行公共利益的维护。而如果规定的违反仅仅会损害民事主体利益, 规定就属于管理性强制规定。所以, 根据这些内容可以进行相应的区分标准的设立, 即根据规定强制针对的利益主体辅助规定区分。具体来讲, 就是如果规定针对的是民事主体的一方当事人, 规定就属于管理性强制规定。而规定针对的是双方当事人, 就属于效力性强制规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该种区分标准只能为区分效力性与管理性强制规定提供参考。在实际区分的过程中, 还要根据其他标准进行规定的深入分析。

( 三) 区分强制性规定性质因素的标准

由于效力性强制规定的执行会对合同行为进行全面的否定, 所以一旦该规定生效, 就会使所有的民事行为无效, 继而导致当事人的利益和社会稳定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 需要考虑到强制性规定的性质, 从而进行效力性与管理性强制规定的区分。而一般的情况下, 都会进行认定合同无效的必要性的考虑, 然后再慎重利用强制性规定认定合同效力。而规定的必要性, 其实就是考虑到强制性规定的制定是为了进行某种利益的保护。所以, 在规定遭到违反的情况下, 如果规定所保护的利益遭到了侵害, 还需要考虑是否只能采取否定合同行为效力的方式进行该利益的保护。而除了考虑规定的必要性, 还可以进行规定策源性的考虑。具体来讲, 就是规定对合同行为效力的否定, 是否具有不可容忍性。此外, 也可以分析合同行为在违反规定后是否能够通过事后补正避免给国家和当事人带来利益损失。而总的来讲, 效力性强制规定具有不可容忍、不可恢复和不可否定的特点。

四、结论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的进步, 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而到了今天, 只有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才能判定合同无效的法律规定的提出, 更是使公法对私法行为的过度干涉得到了限制。因此, 有必要准确进行效力性与管理性强制规定的区分, 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法律制度的发展。

摘要:新的合同法解释的提出, 使合同无效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 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进行效力性强制规定与管理性强制规定的区分, 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因此, 本文在分析效力性与管理性强制规定内涵的基础上, 从规定预达目标、规定护的利益主体和规定的性质这三方面进行规定区分标准的构建, 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效力性强制规定,管理性强制规定,区分标准

参考文献

[1]蓝海.效力性强制规定和管理性强制规定与合同效力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11, 09:85-88.

解读《游艇安全管理规定》 篇3

游艇业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全球每年的游艇经济收入超过500亿美元,发达国家平均每171人就拥有一艘游艇。挪威、新西兰等地更高达每8人拥有一艘。专业人士认为,当地区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游艇经济就开始萌芽了,这也印证了我国目前游艇业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法规主要是针对营运船舶来制定的,很多规定对游艇安全监管不适用。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游艇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按照游艇的特性,制定包括游艇的登记、检验、航行规则和游艇驾驶员的培训、考试以及游艇俱乐部的运作模式等内容的管理制度。游艇安全监管和立法的原则:

游艇作为一种私人性质的、非营运用途的休闲船舶,主要用于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商务接待等,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建造风格上追求个性化,不参与公共交通运输,如果完全套用营运船舶的管理理念来管理游艇,会阻碍其健康发展。

游艇不同于营运船舶,除了遵守国际避碰规则外,其它国际海事公约,如《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大多对它不适用,属于非公约船,因此国际上缺少一致的标准和规范。在登记和检验制度上,有的国家不需要检验,有的需要检验但不需要登记,甚至有的完全不需要登记和检验;在游艇驾驶员的配备要求上,有的由主管机关主导培训、考试、发证,有的完全由行业协会承担培训、考试、发证工作,各国的要求和做法各不相同,但共同点都是实行较宽松的管理。因此对游艇的管理,一方面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在现行海事法律、法规框架下,借鉴国外游艇发达地区的管理经验,除必须严格遵守航行规则外,应当简化游艇的登记、检验手续,对游艇驾驶员不能按照《船员条例》的要求进行注册管理,不实行船舶签证、安全检查和安全配员制度,建立一个宽松的、有利于游艇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

结合国外游艇管理经验,审视我国游艇管理现状,《规定》中对游艇安全监管和立法坚持以下原则:

(一)保障游艇安全与促进游艇业健康发展相结合;

(二)游艇自身安全与公共安全兼顾;

(三)实施有利于保障游艇安全的特殊管理制度的;

(四)实行海事管理机构监管、游艇业主自主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游艇的定义和《规定》的适用范围:

明确游艇的内涵十分重要。在起草《规定》的过程中,我们对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游艇定义进行了研究。加拿大航运条例规定,游艇系指仅用于个人娱乐而非商业目的船艇。新西兰有关法律规定,游艇系指仅用于船东娱乐或作为船东住所的,且不被用于出租或取得报酬的船舶。香港商船(游艇)规例中规定,游艇是指符合以下条件的小轮、私人游艇、充气式船只、中式帆船、西式中国帆船或其他船只:1、已装备或者载有引擎。或设计为可装设或载有引擎,藉以使该船只能靠机械设备推进;2、纯为游乐而拥有或使用的;3、并非为收取租金或报酬而出租(根据租船协议和租购协议的条款租出者除外)。

结合有关国家或者地区对游艇的定义,《规定》将游艇定义为:“本规定所称的‘游艇’,是指仅限于游艇所有人自身用于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具备机械推进动力装置的船舶”。考虑到游艇俱乐部所有提供给会员使用的船艇,游艇使用人用于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等非盈利活动,也属于《办法》所称的“游艇”。

在起草《规定》过程中,曾经有一种观点,建议将游艇界定在长度20米以下、乘员定额12人以下的范围,超过这一范围的一律按照营业性客船进行管理。因游艇在检验、登记、签证、船舶配员等安全管理上较营业性客船宽松,采取这一限制措施有利于防止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但是大多数游艇业主、游艇制造商、销售商以及有些主管部门对这一限制措施表示了不同意见,因为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家都不会生产和购买超过限定长度的游艇,导致游艇向中小型规模发展,这与促进游艇业健康发展的立法初衷不协调。同时,考虑到乘员定额12人以上的游艇,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所以《规定》规定,“乘员定额12人以上的游艇,按照客船进行安全监督管理”。

游艇的检验和登记:

第二章检验、登记

第四条游艇应当经船舶检验机构按照交通运输部批准或者认可的游艇检验规定和规范进行检验,并取得相应的船舶检验证书后方可使用。

第五条游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附加检验:

(一)发生事故,影响游艇适航性能的;

(二)改变游艇检验证书所限定类别的;

(三)船舶检验机构签发的证书失效的;

(四)游艇所有人变更、船名变更或者船籍港变更的;

(五)游艇结构或者重要的安全、防污染设施、设备发生改变的。

第六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航行、停泊的游艇,应当取得船舶国籍证书。未持有船舶国籍证书的游艇,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航行、停泊。

申请办理船舶国籍登记,游艇所有人应当持有船舶检验证书和所有权证书,由海事管理机构审核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国籍证书》。

长度小于5米的游艇的国籍登记,参照前款的规定办理。

游艇作为非公约船舶,没有专门针对它的统一安全和防污染要求,其检验管理由各国国内法规定。有些国家和地区对游艇管理比较严格,如欧盟和英国。有些国家和地区对游艇管理比较宽松,如加拿大、新西兰。

在欧盟,2003年出台了2003/44/EC指令,要求无论是本地制造还是进口欧盟的游艇(主要对1998年以后制造或进入欧盟的船舶),长度在2.5~24米之间的,其设计和建造必须符合指令要求。经检验符合指令标准的贴CE标志。在英国,其《大型游艇法》出台后,要求新大型游艇从设计阶段就将如何符合该法考虑在内。对于已建成的游艇,通过改造也要符合该法要求。

在加拿大,游艇作为小船的一种,主要由《小船法规》规定,其他法规如《碰撞法》及《运输法》中也有涉及。《小船法规》第3、4、5、6条,要求游艇配备救生、安全设备、航行设备等。对这些设备的检验不是强制的,游艇主可自愿申请检验,经检验合格的贴标。该标不具有法律效力,仅能证明在检查时,船舶的安全设备符合相关要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游艇管理法规仅要求150GT以上,载客60人以上及形态比较怪异的游艇必须申请检验,检验内容主要是安全设备。而新西兰则不对游艇进行检验。

不难看出,游艇检验的宽严是各国对本国游艇业管理方针的体现,游艇检验的项目和程度应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也取决于各国游艇管理的方针。

我国游艇检验管理立法也应立足国情。目前,我国游

艇业尚在起步阶段,无论是游艇制造还是使用都不够成熟,现阶段对游艇检验管理不宜过于宽松,以免影响游艇自身及公共安全;同时,也不能过于严苛,以免影响游艇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规定》在游艇检验方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游艇应当经船舶检验机构按照交通运输部批准或者认可的游艇检验规定和规范进行检验,并取得相应的船舶检验证书后方可使用;二是游艇应当申请附加检验。

关于游艇的登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游艇的登记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要求登记,有的则不要求登记,即便是要求登记的,一般情况下也不要求提供游艇检验证书。在香港,船舶注册登记与牌照申请是可以分开进行的。领取牌照是法定要求:无论营业性质还是非营业性质的船舶,只要在香港水域活动而非临时靠港都需要取得牌照,但只有具有香港身份证的个人或香港公司方可申请。申领牌照手续比较简单,只需填写“游乐船只牌照申请书”,提供船长、颜色、厂商名称等船舶概况即可,无需提供技术证明。对特殊游艇,即150GT以上,载客60人以上及形态比较怪异的游艇必须申请检验后方可发牌照。船舶注册登记是自愿的:经过注册登记确认所有权的船舶可挂香港旗航行,同时有物权证明的性质,注册对申请人没有限制。在新西兰,政府不要求游艇进行登记,一艘新的游艇应有一份Coastguard与船舶工业协会签发的安全证书,而所谓的安全证书实质上相当于游艇出厂时的产品质量合格证书。通常游艇主均会参加一个游艇俱乐部,并自觉到Coastguard或找验船师对游艇及其设备进行定期检验。

我国对游艇登记,采用基本等同于商船的管理制度。

游艇操作人员的管理:

第三章游艇操作人员培训、考试和发证

第七条游艇操作人员应当经过专门的培训、考试,具备与驾驶的游艇、航行的水域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水上消防、救生和应急反应的基本要求,取得海事管理机构颁发的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

未取得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的人员不得驾驶游艇。

第八条 申请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年满18周岁、未满60周岁;

(二)视力、色觉、听力、口头表达、肢体健康等符合航行安全的要求;

(三)通过规定的游艇操作人员培训,并经考试合格。

第九条 申请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的,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授权的海事管理机构组织的考试。

申请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的,应到培训或者考试所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办理,并提交申请书以及证明其符合发证条件的有关材料。

经过海事管理机构审核符合发证条件的,发给有效期为5年的相应类别的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

第十条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的类别分为海上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和内河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

第十一条持有海船、内河船舶的船长、驾驶员适任证书或者引航员适任证书的人员,按照游艇操作人员考试大纲的规定,通过相应的实际操作培训。可以分别取得海上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和内河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

第十二条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的有效期不足6个月时,持证人应当向原发证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换证手续。符合换证条件中有关要求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给予换发同类别的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

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丢失或者损坏的,可以按照规定程序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补发。

第十三条依法设立的从事游艇操作人员培训的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并按照国家有关船员培训管理规定的要求,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批准。

不同的国家对游艇操作人员的要求也不一样。

加拿大1999年《游艇操作人员适任管理法规》颁布之后,新出现的游艇操作人员均须通过考试取得证书。加拿大游艇操作人员的培训考试和发证均由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机构要经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对其授课、考试及发证过程进行评估。在香港,游艇操作员由香港海事处认可的机构进行培训,相关人员可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考试也可参加海事处组织的考试,考试合格后,向海事处申请签发《游艇船长(轮机员)证书》。新西兰海事局未对操作员证书做法定要求,仅要求艇上有一人履行船长职责并具有良好“船艺”即可。英国按船舶大小对游艇操作人员职位作了分类要求。乘员定额12人以上的游艇,视为客船,要求按照商船配备船员。乘员定额12人以下的游艇,若长度在24米以上且80GT以上3000GT以下,要按照相关法律要求分别配备甲板部和轮机部的人员;对小于24米或者80GT的船舶在配员上没有强制要求。

《规定》对游艇操作人员实行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一方面,游艇操作人员不是职业船员,不需按照《船员条例》的规定进行注册管理,只需要取得操作证书(类似于船员管理中的适任证书);另一方面,游艇操作人员应当接受培训、考试,取得游艇操作人员证书,方可上船。在培训、考试科目上,有别于营运船舶,特别是不需要掌握货物配载等方面的要求。

游艇俱乐部的管理: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规定 篇4

关于印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教学系(部): 现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

》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四日

主题词: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 通知

1.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由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领导,教务处负责协调与管理,各系具体组织实施。

2.学院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探索和实施必要的奖惩办法,以克服毕业论文(设计)中某些脱离实际的倾向,杜绝抄袭剽窃、买卖论文和弄虚作假的行为。

3.教务处要协调各方力量,不断强化我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规范化。负责制订全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规定与实施细则;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了解与检查各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全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总结;组织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工作。

4.各系成立由系领导、教研室(实验室)负责人组成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该领导小组的职责为:

(1)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机制。

(2)制订本系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计划,组织命题、选题与开题、落实指导教师。

(3)做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动员工作,及时为学生组织关于学术论文写作方法、选题方法、开题要求、参考文献、论文格式、论文答辩等的专题讲座。

(4)成立答辩委员会,组织答辩工作。

5.在每一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各系都要开展1~2次中期检查,以检查论文(设计)选题、学生出勤、教师指导、整体工作进展等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检查完毕,形成中期检查整改情况报告送教务处备案。

6.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各系要进行质量分析与总结,推荐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优秀指导教师,做好资料留存与上报等。

(二)毕业论文(设计)经费

1.各系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所需要的易耗品根据实际需要向教务处提交申请,教务处审核后报院长审批。

妥善安排好工作。

3.指导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训练。要重视学生文献检索和文献分析基本功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尤其要按学科标准和论文写作要求指导学生规范地撰写论文。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方面的教育,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学生遵章守纪方面的管理。

4.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于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各种不良思想、言行或作风要有及时进行纠正;对于不认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或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要督促学生签署《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保证书》,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现象。

5.指导教师应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按照评分标准打分,如实填写初评成绩及评语。此外,要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和成绩评定。

4.指导教师每指导一篇毕业论文(设计),实验、设计类记教学工作量7个学时,其它记教学工作量6个学时;评阅教师每评阅一篇毕业论文(设计),记教学工作量1学时;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每完成一名学生的答辩工作,计教学工作量1个学时。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过程和要求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

1.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由教研室负责。每年在秋季学期中期前,组织指导教师或学生把题目名称、题目类型、成果形式、完成本题的基本要求和所需条件等拟好,交系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审批。应注意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更新率与多样化,同一专业下一届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每年更新率应不低于70%。

2.拟题要以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为依据。题目应有一定深度及广度,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在较短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或易于独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鼓励教师将毕业论文(设计)与本人的科研项目或技术开发项目结合起来,文理科专业应把专业理论与岗位实际相结合,工科专业的设计型题目要达到一定比例。

3.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选题。各系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应在对题目进行认真审

4.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纪律要求:学生应做到态度认真、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要尊重指导老师,主动联系,虚心请教;必须诚实守信,严禁弄虚作假、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

(五)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

毕业论文(设计)必须通过答辩环节,才能评定最终成绩。详细请参照《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程序》。

五、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格式和编排

撰写论文(设计)应按规定的格式进行,论文(设计)格式不符合要求的,不能评为合格。详细请参照《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格式及装订要求》。

六、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和标准

我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先采用100分制,其中指导教师的评定占40分、评阅教师的评定占25分、答辩小组的评定占35分;然后折算成五级记分制: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其中,“优”的成绩不超过专业总人数的15%,“中”及以下的成绩应在15%左右。详细请参照《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分类评分标准》

七、毕业论文(设计)奖励和处罚

(一)凡被评为优秀或者具有较大价值的毕业论文(设计),学校将视情况给予奖励,并推荐到学报等刊物发表,或编入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专集,推荐于实际应用。

(二)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合格的学生即可获得相应学分;成绩不合格学生,只发结业证,一年内回校补做毕业论文(设计)及格后方可换发毕业证。

八、毕业论文(设计)的总结和归档

毕业论文(设计)结束后,各系要认真做好总结和归档工作:

(一)填写《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报告单》,报学院审批后向学生公布。

(二)填写《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与质量分析报告》及

附件(请从教务处网站-下载专区下载)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格式及装订要求》

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范文》

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封面》

4.《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情况一览表》

5.《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情况一览表》

6.《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生用)》

7.《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用)》

8.《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保证书(学生用)》

9.《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保证书(指导教师用)》

10.《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分类评分标准》

1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价表(指导教师用)》

1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价表(评阅教师用)》

1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价表(答辩小组用)》

14.《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评价表(答辩委员会用)》 15.《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报告单(系用)》

16.《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程序》

17.《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提纲(学生用)》

18.《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日程表(系用)》

19.《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答辩小组用)》

20.《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细则》

2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指导教师用)》

2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文)进展情况记录表(学生用)》

2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用)》

24.《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自查表(学生用)》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规定 篇5

【发布文号】琼府〔2007〕43号 【发布日期】2007-07-03 【生效日期】2007-07-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鼓励人才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工作的若干规定

(琼府〔2007〕43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海南省鼓励人才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工作的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七月三日

海南省鼓励人才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工作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我省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区域内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到我省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工作,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琼发〔2003〕13号)、《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琼发〔2004〕10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包括五指山市、东方市、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定安县、屯昌县、临高县。

第三条第三条 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重点引进的人才为从事教育、医疗卫生、农牧渔业及其产品加工、科技推广服务、建设与规划、生态、环保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开发项目所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高等院校毕业生。

第四条第四条 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用人单位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根据生产经营和事业发展需要,研究制定人才培养、吸引及使用计划,积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以及相关管理与服务工作。

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用人单位应当与新引进人才签订合同,就引进人才的权利与义务、待遇与责任、岗位职责、目标任务、标准要求以及双方违约责任作出明确约定。

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市、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用人单位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提供政策支持与优质服务。

第五条第五条 对新引进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者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硕士以上学位,且与用人单位签订服务期为5年以上的聘用合同者,发给一定数额的安家补助费。属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有关规定办理;其他的发给安家补助费5万元,所需费用,属财政预算全额拨款或者差额拨款的单位,列入部门预算,按单位的隶属关系由本级财政全额或者部分予以解决;经费自筹单位由用人单位自行解决。

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引进人才的安家补助费发放标准与办法可参照本条规定执行。

第六条第六条 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用人单位应当积极帮助引进人才解决其配偶、子女就业和就学问题,单位自行安排有困难的,可提请政府有关部门协助解决。其中,新引进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者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其随迁子女在接受基础教育期间,可按本人意愿在当地全市、县范围内选择入校。

第七条第七条 允许我省省属企事业单位或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不影响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科研项目,不损害所在单位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柔性流动的方式为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提供智力服务。柔性流动期间,其人事关系保持不变,若其在所在单位的履职情况不因此发生改变,原享有的待遇均保持不变。

第八条第八条 鼓励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结合项目引进和扶贫项目的开展,以聘用、兼职或者短期工作等方式吸引外省、省直单位或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人才向本地区柔性流动。柔性流动的方式、期限、服务内容、工作标准、工资报酬等由用人单位与人才本人协商,并以合同方式予以明确。

第九条第九条 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区域外单位或者人才持科技成果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实施转化的,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成果完成人所在单位应当连续3至5年从实施该科技成果新增留利中提取不低于8%的比例,对完成该项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将其职务科技成果转让给他人的,单位应当从转让该项职务科技成果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5%的比例,对完成该项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

第十条第十条 各类人才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以下列方式从事农业开发和技术、管理服务的,在设施投入方面享受各项惠农政策:

(一)以自身掌握的技术作为资本投资、入股或者以科技人员为主体,采取自愿结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方式,设立以科技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为主营业务的个人、合伙、股份制等形式的高新农业技术企业及农业园区、精品果园、养殖小区。

(二)在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创办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能够较好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三)自愿有偿转让科技成果,或者受聘于高新农业技术企业、农业园区、精品果园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职或者兼职从事经营管理或者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工作。对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留在我省原籍,也可以迁往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用人单位签订服务期为3年以上的聘用合同的,也可在我省任何地区随直系亲属落户。需要人事代理服务的,由政府人事劳动行政部门所属的就业介绍服务机构提供全面的免费代理服务。对到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试用期工资执行同等学历人员的定级工资标准,试用期满后按所明确的职务确定相应的工资标准,在市、县本级单位工作的,级别(薪级)工资高定一档;在乡镇工作的,级别(薪级)工资高定二档;到其他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乡镇工作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试用期工资执行同等学历人员的定级工资标准,试用期满后按所明确的职务确定相应的工资标准,级别(薪级)工资高定一档。在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工作满5年后,原高定的级别或薪级工资予以保留。

对中央部属和省属普通高等学校的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应届毕业生,毕业后自愿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工作,且在乡镇以下基层从事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达3年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按学校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和省财政代为偿还。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逐步实行省直党政机关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从2007年开始,省直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占考录总数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且应当逐年提高考录比例。其中,在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乡镇及以下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满2年以上(含2年)且考核合格的,报名参加工作所在市、县国家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招录(招聘)考试,其笔试成绩可适当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具体加分标准由省人事主管部门在招考公告中明确。对招录到省直党政机关但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1至2年。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自主创业或者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自毕业离校后两年内到县级以下基层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其中从事微利项目且有贷款需求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由财政提供50%的贴息,具体办法按照海南省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有关规定执行。对在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自主创业或者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组织实施海南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安排到我省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乡镇开展为期2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工作,服务期间按1000元/月标准给予生活、交通补贴,其中,省财政支付800元/月,市、县财政支付200元/月。服务期满后,进入市场自主择业,有关部门应当协助在本系统内推荐就业。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在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给予适当照顾。对报考公务员的,可适当增加招考笔试成绩,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具体加分标准由省人事主管部门在招考公告中明确。对报考省内高校研究生的,应当适当给予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体加分标准由省教育主管部门在招生公告中明确。对已被本省高校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服务的,为其保留学籍2年。

海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海南省大学生志愿者中部支教计划,参照执行我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相关政策。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建立人才与智力对口支援制度。省属企事业单位和海口、三亚市属的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机构每年选派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工作1年,其中,省属医院、中学和海口、三亚市属的城区内医院医生、中小学校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含小学高级教师)前原则上要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中小学校服务1年。专业技术人员在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进行对口支援服务期间,派出单位保留其原职务,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并按每人每年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发给生活补助,所需费用由派出单位的同级财政部门予以补贴。

每年从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选派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属企事业单位和海口、三亚市属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应科室免费跟班学习,接收单位要为跟班学习人员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事业单位引进急需人才或者接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满编时可由市、县机构编制部门报经省机构编制部门同意后,采取核定过渡编制的形式先调入,待单位自然减员时冲销过渡编制。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对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中小学不合格的教师和代课教师,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及时予以清退,空出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和优秀教育人才任教。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实行面向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本省各高校每年安排一部分指标面向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实行定向招录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原来所在的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就业。鼓励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高中毕业生参加非普通高等教育学习,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后,在就业、创业及工资待遇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建立和完善县、乡二级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省和市、县人事劳动部门定期发布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劳动力价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省人事劳动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规定 篇6

【发文单位】大足县司法局

【发文文号】足司发〔2010〕43号

【发文时间】2010-10-1

【实施时间】2010-10-1

【正文】

大足县关于转发《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等文件的通知

各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县公证处、县司法鉴定所、县法律援助中心:

为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确保法律援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经局党组研究决定,现将《重庆市法律援助案件计算经费支付办法》(渝司办[2010]第128号)、《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渝司办[2010]第129号)、《重庆市法律援助人员执业规范》(渝司办[2010]第130号)、《重庆市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渝司办[2010]第131号)转发给你们,请你们遵照执行。原我县制定的相关规定与新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新的规定执行。

附件

一、《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

附件

二、《重庆市法律援助人员执业规范》

附件

三、《重庆市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

附件

四、《重庆市法律援助案件计算经费支付办法》

二0一0年九月二十九日

附件一

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法律援助程序,保证法律援助质量,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促进法律援助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其他社会组织和法律援助人员从事法律援助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和经济困难标准,依法受理和审查法律援助申请,作出是否法律援助的决定。

第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公开办公地址、法律援助条件以及法律援助申请、受理、提出异议的程序,方便公民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

第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从事法律援助活动,应当接受同级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接受法律援助机构和行业组织的业务指导。

第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执行有关回避的规定。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的回避,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人决定;其他法律援助人员的回避,由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决定。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第七条 公民就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应当向《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没有规定的,参照执行。

公民可以就近向法律援助工作站提出法律援助申请,或者通过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转交法律援助申请。

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法律援助的,可以通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转交法律援助申请。

第八条 公民不能亲自申请法律援助的,可以书面形式委托其他公民或组织代为提出申请。

第九条 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请。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其法定代理人之间发生诉讼或者因其他利益纠纷需要法律援助的,应由与该争议事项无利害关系的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请。

第十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申请人填写申请表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制作书面记录。

第十一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

(二)委托他人申请的,代理人应当提交当事人的授权委托书。法定代理人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三)经济困难证明;

(四)与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有关的材料。

第十二条 下列几项可以作为经济困难证明: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

(三)农村特困户救助证;

(四)农村五保供养证;

(五)工会组织发放的特困职工证;

(六)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放的其他社会救济、救助证明;

(七)人民法院已决定对申请人给予司法救助的证明;

(八)在社会福利机构中由政府出资供养或者由慈善机构出资供养的证明材料;

(九)政府或者单位给付抚恤金的证明;

(十)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

(十一)其它能够证明申请人经济困难的材料。

第十三条 申请人或申请的事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提供经济困难证明:

(一)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而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二)农民工请求给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

(三)残疾人请求侵权赔偿的;

(四)农民因假冒伪劣生产资料权益受到损害请求赔偿的;

(五)刑事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的;

(六)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的。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材料后,应当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凭证,载明申请材料的名称、数量,并作好登记。

第三章 审查与决定

第十五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照《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经济困难标准,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法律援助机构认为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需要查证的,应当向有关机关、单位查证。

第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认为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充分、不完备或者有疑义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需要补充或说明的事项。申请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未按要求作出补充或者说明的,视为自动撤销申请。

第十七条 法律援助机构在收到法律援助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作出法律援助决定。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制作《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书》。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制作《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并写明不予法律援助的理由和依据。

法律援助机构在作出法律援助决定后,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或有关单位和个人,并在3个工作日内送达书面的决定书。

第十八条 申请事项具有下列紧急或特殊情形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先行提供法律援助:

(一)诉讼时效或仲裁时效即将届满的;

(二)必须立即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

(三)其他紧急或者特殊情形。

受援人应当在法律援助机构确定的期限内补充申请材料,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认为受援人不符合经济困难标准的,应当终止法律援助。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人民法院指定辩护通知书及起诉书副本或者判决书副本的,应当直接作出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并做好收案登记。

第二十条 申请人对律援助机构作出的不予法律援助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以书面形式责令法律援助机构为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同时书面告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四章 指派与办理

第二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根据案件情况和工作需要,可以安排本机构,或指派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也可以根据其他社会组织的要求,安排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第二十二条 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给予法律援助决定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指派律师事务所或基层法律服务所办理,或者在24小时内安排本机构的工作人员办理。

对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指派律师事务所或安排本机构具有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办理。

第二十三条 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或其他社会组织接到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安排人员承办,并将承办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告知法律援助机构和受援人。

受援人是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律师事务所还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承办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函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第二十四条 受援人与提供法律援助的人员有利益冲突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更换。

第二十五条 对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在首次会见被告人时,询问其是否同意为其辩护。被告人不同意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记录在案,并书面告知人民法院和法律援助机构。

人民法院决定为被告人另行指定辩护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重新指派人员办理。

第二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接到指派后,应当及时会见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并在2个工作日内由法律援助人员所在单位与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同时要求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出具授权委托书。

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在受委托的权限内代理法律事务,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变更委托权限的,应当征得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二十八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帮助受援人向人民法院、公证机构或司法鉴定机构申请缓、减、免交诉讼费、公证费用或鉴定费用。

第二十九条 法律援助人员认为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提供的证据材料不齐全或者不足以支持其诉求的,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取证。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为法律援助人员会见当事人和调查取证出具必要的法律文书,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

第三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使用统一印制的法律援助格式文书。

第三十一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主动向受援人通报案件办理情况,回答受援人的咨询。

受援人对裁判、决定等不服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告知受援人救济途径和方法。

第三十二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援助机构的要求报告案件办理情况。

第三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对重大、复杂、疑难的法律援助案件,应当组织讨论,并提出案件办理的指导意见。

第三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发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属实,决定终止该项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二)案件终止审理或者已被撤销的;

(三)受援人被人民法院撤销指定辩护的;

(四)受援人又自行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五)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

(六)受援人利用法律援助从事违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的;

(七)受援人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伪造的证据材料的;

(八)其他依法应当终止的情形。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终止的,应当向受援人发出《终止法律援助决定书》,并在当日通知承办人员,函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承办案件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及时与受援人解除委托代理关系。

第三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结。

第三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妥善保管、依法使用受援人的证据材料,不得变造,不得毁损、遗失。

第五章 异地办案协作

第三十七条 在法律援助事项的审查或实施过程中,需要在异地进行调查取证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请求异地法律援助机构协作。向本市行政区外的法律援助机构请求协作的,可以直接向异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也可以通过市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管理部门代为提出。

第三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请求协作的,应向被请求的法律援助机构发出协作函件,说明案件基本情况、需要调查取证的事项以及办理时限。

第三十九条 本市法律援助机构,接到其他法律援助机构的协作请求,应当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员办理。对不能、不应办理的请求事项,应当及时以书面函件向提出请求的法律援助机构说明理由。

第四十条 调查取证应按照对方协作函件的要求进行,法律援助协作不得收取相关费用。

第六章 立卷归档

第四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将法律咨询和代书形成的有关材料进行立卷归档。

第四十二条 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承办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将案件材料装订成卷并送交法律援助机构审查后归档。

第四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案件材料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案件材料的审查。对案件材料不全的,应当要求承办人员及时补充。承办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援助机构的要求补充案件材料。

第四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档案管理和保密规定,妥善保存法律援助案件卷宗材料。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接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之外自愿为公民提供免费法律帮助的,应当将相关事项办理情况报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备案。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由重庆市司法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二

重庆市法律援助人员执业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人员在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中的执业行为,明确法律援助人员在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中的权利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重庆市基层法律服务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法律援助人员是指法律援助机构专兼职工作人员、接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人员。

第三条 法律援助人员执业应当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法律援助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二章 执业职责和范围

第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按照法定的义务、权限和程序开展法律援助活动。

第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从事法律援助活动,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依法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为法律援助受援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员不得从事有偿法律服务,不得利用法律援助活动谋取自身利益。

第七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保守在法律援助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第八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在规定或者与受援人约定的期间内办结。

第九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适时向法律援助机构和受援人通报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情况。

第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时,不得向受援人就案件的处理结果进行承诺。

第十一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建议受援人选择对其最有利的途径和方式解决纠纷。对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可以引导受援人依法以和解、调解的方式解决。

第十二条 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应当注重仪表和礼貌,热情、文明、公正对待受援人、证人、司法人员。

第十三条 法律援助人员依法可以提供下列法律援助服务:

(一)接待来访,解答有关法律事项的咨询、代写诉讼文书和有关法律事务的其他文书,提供法律意见;

(二)接受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受援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

(三)接受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委托,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为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者人民法院的指定,担任辩护人,接受自诉案件自诉人、公诉案件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的委托,担任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

(四)接受委托,代理各类诉讼案件的申诉;

(五)接受委托,参与调解、仲裁活动;

(六)接受委托,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

办理涉及刑事法律援助的案件,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具有法律执业或律师资格。

第三章 法律援助人员执业程序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时,发现下列情况,应当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回避:

(一)受援人对方是其近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人;

(二)受援人对方已委托的律师或者其他代理人是其近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人;

(三)法律援助人员已被确定为该案的证人;

(四)其他与受援人有利益冲突的情况。

第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到法律援助机构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会见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自诉人、民事和行政法律援助案件受援人时,应当事先准备会见提纲,并制作会见笔录。会见笔录应当经受援人确认无误后签名或者捺手印。

第十七条 法律援助人员调查取证,应当采取合法的途径和方式收集证据材料;对复制件、照片、副本、节录本等证据材料,应当由证据持有人或者见证人出具证词,并由其签章或签名;视听资料的收集,应当注明其来源和收集方式。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人员向个人或者有关单位工作人员调查核实情况,应当制作调查笔录。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人员向司法、仲裁机关、单位提交证据材料,应当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注明提交日期。

第二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参加庭审活动,应当对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说明或提出质疑,围绕案件的事实和性质发表代理意见,第二十一条 庭审活动结束后,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等提交书面辩护或代理意见。

第二十二条 法律援助人员参加庭审活动应当制作记录。

第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决定不开庭审理的案件,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在接到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函次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辩护意见或代理词。

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的案件,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提交书面意见或建议。

第二十四条 法律援助案件属于重大、复杂、疑难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案件办理情况。

第二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发现法律援助案件符合有关终止的情形,应当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

第二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自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案卷材料,并接受法律援助机构的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进行改正;对于材料不全的,应当及时进行补充。

第四章 委托关系的建立和终止

第二十七条 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由法律援助人员所在单位与受援人或其监护人、法定代理人签署委托代理协议。

第二十八条 法律援助人员的代理活动应当在受援人授权范围内进行。需特别授权的事项,应事先取得受援人的书面确认。

第二十九条 法律援助人员不得同时接受与受援人有利益冲突的其他当事人的委托,为其办理法律事务。

第三十条 受援人要求法律援助人员从事法律和职业规范所禁止的活动,法律援助人员应当拒绝。

第三十一条 法律援助事项结案后,法律援助委托代理关系相应终止。

第三十二条 经人民法院审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以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作为法律援助结案的依据。

经仲裁的法律援助案件,以裁决书或调解书作为法律援助结案的依据。

其他形式的法律援助事项,履行法律援助委托协议约定的内容后,可以结案。

法律援助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程序规定决定终止法律援助的,以终止法律援助决定书作为结案依据。

第三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程序规定决定终止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及时终止其代理,并向受援人说明理由。

第五章 法律援助咨询和代书

第三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和当事人的请求进行口头解释或者提供书面意见建议。对口头解释的应做好记录。

第三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代拟法律文书,应当根据法律文书格式要求规范书写。

第六章 非诉讼法律援助

第三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参与调解、和解等非诉讼法律援助时,应当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遵循便民、利民原则。

第三十七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办理非诉讼调解案件时,发现矛盾纠纷可能激化的,应当采取防止措施并及时报告法律援助机构。

第三十八条 对难以继续用非诉讼方式化解的矛盾纠纷,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帮助和指导受援人将非诉讼事项转以诉讼或者仲裁方式解决。

第七章 诉讼与仲裁法律援助

第三十九条 法律援助人员不得伪造证据,不能为了诉讼意图或目的,非法改变证据的内容、形式或属性。

第四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不得向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提交明知是他人提供的虚假证据。

第四十一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遵守法庭、仲裁庭纪律、遵守出庭时间、举证时限、提交法律文书期限及其他程序性规定。

第四十二条 在开庭审理过程中,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尊重法庭、仲裁庭,服从审判长、仲裁员的主持,不得当庭评论审判人员、仲裁人员。

第四十三条 法律援助人员不得违反规定与司法、仲裁人员接触。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违反执业规范,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法律援助机构给予通报批评。

第四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违反本执业规范,情节严重,由司法行政机关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警告、停止执业、吊销执业证书等处罚,并责令其改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规范由重庆市司法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三

重庆市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的归档、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司法部《律师业务档案立卷归档办法》、《律师业务档案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法律援助人员承办法律援助事项形成的文件材料,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要求立卷归档。

第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下列法律援助案件:

(一)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案件;

(二)民事、行政诉讼代理案件;

(三)仲裁代理案件;

(四)法律咨询和代书;

(五)其他非诉讼代理事项。

第二章 归档材料的范围

第五条 法律援助案件档案卷宗材料包括法律援助事项的申请审批材料和承办案件材料。

第六条 当事人提出申请的案件,申请审批材料包括下列范围:

(一)法律援助申请表;

(二)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有代理权的证明;

(三)经济困难的证明;

(四)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材料;

(六)法律援助审批表;

(七)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书或者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的复印件;

(八)送达回执。

申请人对不予法律援助的决定提出异议,经司法行政部门审查的,申请审批材料还包括以下范围:

(一)复查申请书;

(二)司法行政部门审查决定复印件;

(三)送达回执。

第七条 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审批材料包括以下范围:

(一)人民法院指定辩护通知书;

(二)起诉书副本或者判决书副本;

(三)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书的复印件;

(四)送达回执。

第八条 案件承办材料包括下列范围:

(一)法律援助指派函;

(二)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批办单;

(三)委托代理协议、授权委托书;

(四)起诉书、上诉书、申诉书、行政复议申请书、国家赔偿申请书、答辩状等法律文书复印件;

(五)会见受援人、当事人、证人谈话笔录;

(六)受援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和调查收集的其他证据材料的复印件,对不能附卷归档的实物证据,承办人员可将其照片及证物的名称、数量、规格、特征、保管处所、质量检查证明等记载入卷;

(七)证据分析材料;

(八)集体讨论记录;

(九)诉讼保全申请书、证据保全申请书、先予执行申请书和法院裁定书(未申请的除外);

(十)出庭通知书;

(十一)庭审笔录;

(十二)辩护词、代理词或法律意见书;

(十三)判决书、裁定书、仲裁裁决书、调解协议、和解协议、行政处理决定、行政复议决定等法律文书副本或者复印件。

(十四)其他与承办案件有关的材料;

(十五)结案报告。

第九条 法律援助案件终止的,应当将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申请材料、承办人关于终止法律援助的报告材料、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的终止法律援助通知书等一并归入卷宗。

第三章 立卷与归档

第十条 法律援助档案卷宗由承办人员按照司法部、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有关规定立卷归档。

第十一条 法律援助案件卷宗以件为单位,按年度和一案一卷一号的原则立卷,依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案件卷宗的顺序编号。法律援助事项结案时应认真填写卷宗目录,做到卷宗目录与卷内材料顺序一致。

第十二条 立卷时,案件材料要进行整理。破损的材料要修补或复制;未留装订线的材料应粘补加边;字迹难以辨认的应附上抄写件;卷面及所有结案材料统一使用A4规格纸张,小于卷面的材料,应粘贴在A4规格的白纸上,大于卷面的材料应将超出的部分规范折叠,保持卷面边缘的整齐;文书材料上的金属物品应全部清除。

第十三条 法律援助案件材料编号以案件受理、承办结案的先后时间,以及文件材料的内在联系为序归卷,逐页编号。页号位置在每页正面的右上角,背面的左上角,并在卷宗目录中标明每份材料所在的页号。

第十四条 案件档案卷宗统一在左侧装订,使用棉线绳,三孔一线,在线绳活结处贴上法律援助中心封签,并在骑缝线上加盖印章。

第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办结法律援助案件后,应当自结案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按要求将案件材料装订成卷送交法律援助机构办理归档手续,统一管理。

第四章 档案的接收和管理

第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对经审查合格的案卷,应当办理移交手续;对不符合立卷标准的案卷,应退回办案单位进行补正,经重新审查合格后,办理移交手续;对不符合立卷标准又拒绝按要求改正的卷宗不予办理移交手续。

第十七条 法律援助档案管理人员应将档案卷宗装入档案盒内,并在卷盒封面和背脊注明时间、种类、案号,便于查阅。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档案管理人员应当熟悉档案情况,做好保管和防护工作,履行档案管理职责,因失职造成档案丢失等情况的,追究失职人员责任。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法律援助业务档案分不同的保管期限,按结案时间顺序编写《案卷目录》。

第五章 档案的查阅和借阅

第二十条 凡因工作需要,调阅案卷者,应持单位介绍信和工作证,经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调阅。

第二十一条 凡涉及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的档案一般不得查阅。特殊情况必须查阅的,应当报同级司法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条 摘抄档案只能摘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等有关的公文,若要摘抄其他材料,应当经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三条 法律援助案卷原则上不得外借,若遇特殊情况必须外借,应当经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四条 查阅或借阅档案都必须在借阅表上注明借阅人姓名、或借阅的案号、查阅日期以及借阅归返日期,并由借阅人签字。

第二十五条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保守国家机密和当事人秘密。不得违反制度向任何人提供档案和扩大利用范围,不得向他人泄露档案的内容。

第六章 档案的保管期限

第二十六条 法律援助业务档案分永久、长期、短期三种保管期限。长期案卷保管期限为二十年,短期案卷保管期限为五年。

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参照司法部、国家档案局《律师业务档案保管期限表》确定。

第二十八条 法律援助业务档案保管的期限,从该项法律事务办结和终止后的下一年起算。

第二十九条 法律援助档案目录登记簿、档案移出登记簿、档案销毁登记簿列为永久保管。

第七章 档案的鉴定和销毁

第三十条 对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要定期进行鉴定。鉴定由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档案管理人员和法律援助人员组成鉴定小组共同进行。

第三十一条 经鉴定,对仍有保存价值的案卷,应采取提高保管期限档次的办法延长保管期限。对确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应登记造册,连同销毁报告一并报同级司法行政机关,经书面批准后销毁。

第三十二条 为防止遗失和泄密,销毁档案应由两人负责监销,监销人应在销毁清册上签字。

第八章 档案的统计和移交

第三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建立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统计制度,对档案的收进、移交、保管、利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并按规定向有关上级机关报送档案管理工作基本情况统计表。

第三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列为永久保管的档案,在本处保存十年。保存期满后,连同案卷目录(一式三份)和有关检索工具、参考资料,一并向同级档案馆移交,对移交的档案,一律填写移出登记簿。

第九章 档案的保护和防护

第三十五条 存放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的房屋,应坚实、防火、防盗、防潮、防高温、防鼠、防虫、防光、防污染,室内要保持清洁、整齐、通风。

第三十六条 档案库房要专用,不得存放与档案无关的物品。严禁在档案库房内外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第三十七条 随卷归档的录音带、录像带等音像档案,应单独存放保管、防止磁化,并根据保管期限定期复制。

第三十八条 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和清点,对于破损、虫蛀、鼠咬、变质、字迹褪色的档案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并进行修补和复制。发现案卷丢失的,应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并积极查找。

第三十九条 档案管理人员调动工作时,应在离职前做好档案移交工作,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应根据司法部《律师业务档案立卷归档办法》和《律师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

律师业务档案保管期限表

一、刑事档案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永久保管:

1.普通刑事案件判处十五年以上的案件;

2.能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况并有代表性的或有重大影响或对研究律师业务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典型案件;

3.重大涉外案件;

4.对案件的定罪量刑,律师有重大不同意见的案件;

5.其他需要永久保管的案件。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长期保管:

1.普通刑事犯罪判处五年以上不满十五年有期徒刑的案件;

2.一般涉外案件;

3.其他需要长期保管的案件。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短期保管:

1.犯罪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给予其他刑事处罚的案件;

2.其他需要短期保管的案件。

二、民事代理档案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永久保管:

1.房屋、土地、山林、水利(水面)等不动产权益纠纷案件;

2.反映一定社会历史情况有代表性的案件;

3.在全国、本省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4.诉讼标的在五十万元以上的案件;

5.较大的涉外案件;

6.对研究律师业务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案件。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长期保管:

1.诉讼标的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案件;

2.一般涉外案件;

3.疑难的离婚和离婚涉及子女财产的案件;

4.赡养、抚养案件中需要长期供养生活费的案件;

5.在本地区、本市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6.缺席判决的案件;

7.宣告失踪、死亡的案件。

8.其他需要长期保管的案件。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短期保管:

1.一般民事案件;

2.其他需要短期保管的案件。

三、行政诉讼代理档案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永久保管:

1.当事人一方是省一级或国家部一级单位的案件;

2.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涉及金融、税收、工商、银行、公安等部门的典型案件;

4.其他需要永久保管的案件。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长期保管:

1.当事人一方是厅局一级单位的案件;

2.在本地区、本市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其他需要长期保管的案件。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短期保管:

1.一般行政诉讼案件;

2.其他需要短期保管的案件。

四、非诉讼法律事务档案

(一)仲裁代理、涉外类业务及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档案的保管期限,参照本期限表第一、二、三、四项规定中最相类似的条文确定保管期限。

(二)咨询、代书业务档案列为短期保管。

五、其他

(一)凡终止委托的律师业务档案,列为短期保管。

(二)对于未规定保管期限的律师业务档案,由律师事务所比照本期限表最相类似的规定提出保管期限的意见,并由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报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后执行。

附件四

重庆市法律援助案件计算经费支付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法律援助办案经费管理,根据《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重庆市法律援助办案经费补助标准》,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

第三条 法律援助办案经费是指法律援助机构支付给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所产生的差旅费、交通通讯费、文印费、调查取证等费用。

第四条 法律援助办案经费按以下原则支付。

(一)对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社会组织人员、法律援助志愿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费用实行定额补贴,按件支付。

(二)对法律援助机构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费用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 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按照下列方法确定:

(一)代理刑事案件,按照给予法律援助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自诉人的人数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二)代理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参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标准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三)代理仲裁案件,参照仲裁机构规定的案件标准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四)代理行政复议案件,参照行政复议机关规定的案件标准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五)代理非诉讼案件,根据案件的法律关系,同时参照同类诉讼、仲裁案件的规定标准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六)代理刑事诉讼不同阶段、不同审级的案件,分别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七)代理不同审级的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分别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第六条 代理的群体性法律援助案件,按规定标准计算为多个案件的,其办案经费应分别计算,累计支付:

(一)第一个案件按办案经费标准的100%支付;

(二)第二至十个案件分别按办案经费标准的20%支付;

(三)第十一至二十个案件分别按办案经费标准的15%支付;

(四)第二十一个及以上案件分别按办案经费标准的10%支付。

第七条 代理侦查或起诉阶段的案件,其办案经费按规定标准的50%支付。

第八条 代理同一个案件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审级的,其后一案件办案经费酌减支付。

第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终止,尚未办结的案件,其办案经费按规定标准酌情支付。

第十条 对案情复杂、经费支出较大或者跨省(区、市)办理案件,需要在规定标准基础上增加办案经费的,法律援助机构应报请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 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对涉及需要进行公证或鉴定援助的事项所发生的费用,经法律援助机构审核同意,从法律援助专项经费中予以补助,但不得高于法律援助案件办案经费标准。所办理的公证或鉴定援助事项不单独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第十二条 案件办结后,法律援助人员将法律援助案件卷宗(含公证法律援助卷宗、鉴定法律援助卷宗)材料送交法律援助机构审核。对审核合格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案件卷宗材料之日起30日内按规定支付办案经费。

第十三条 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不予支付办案经费:

(一)接受指派后,案件尚未开始办理,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终止的;

(二)法律援助案件弄虚作假的;

(三)不予支付办案经费的其它法定情形。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自觉接受司法行政机关和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机关的监督,确保法律援助办案经费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失职、渎职等行为,司法行政机关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单位和个人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重庆市司法局负责解释。

个人剂量计使用管理规定体会 篇7

关键词:个人剂量计,使用,管理

为更加完善地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保证全院数据监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规定, 设备科负责对全院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并制订了《关于印发江门市中心医院个人剂量计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的制度。按照管理制度, 设备科抓好落实, 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益, 现总结如下。

1 明确使用个人剂量计的人员

根据《关于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规定》要求, 当放射工作人员一年受照的剂量当量有可能超过5m Sv (0.5 rem) 时, 必须接受常规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对接受的年剂量当量低于5m Sv的放射工作人员, 可根据需要进行个人剂量或工作场所的监测, 并作记录。目前我院参加个人剂量监测的有放射科、核医学科、放疗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口腔科等放射工作人员共196人。2012年、2013年完成检测率达100%。

2 个人剂量计佩带要求

(1) 对比较均匀的辐射场, 当辐射主要来自前方时, 剂量计一般佩带在左胸前, 对辐射主要来自人体背面时, 剂量计应佩带在背部中间。 (2) 对工作中穿戴围裙的场合 (如医院放射科) , 通常应佩带在围裙里面躯干上的剂量计估算工作人员的实际有效剂量。当受照剂量可能相当大时, 则还需在围裙外面衣领上另外佩带一个剂量计, 以估算人体未被屏蔽部分的剂量。 (3) 只有当受照剂量很小且个人监测仅是为了获得剂量上限估计值时, 剂量计才可佩带在围裙外面胸前位置。 (4) 个人剂量计在非工作期间应避免受到任何人工辐射的照射, 统一保管。 (5) 对照剂量计 (本底) 由各放射工作单位放射防护管理负责人保管在无人工辐射源照射的地方。 (6) 工作人员工作时, 应将个人剂量计随身佩戴, 禁止将个人剂量计遗弃在机房内。

3 个人剂量计收发

根据管理要求, 各相关科室个人剂量监测名单上报由科室主任签名确认。科室指定专人负责个人剂量计的收发工作 (每季度一次) 、登记回收仪器个数, 由科主任签名确认交回设备科。科主任同时确定该放射人员继续开展或暂停该同志的上岗以确保身体健康。

4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处理

当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全身受照剂量低于年剂量当量 (或年摄入量) 限值的3/10时, 只需记录个人剂量监测的结果。对高于年剂量当量限值3/10的人员, 应记录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同时要查明原因, 作出相应的放射卫生评价。当工作人员受到异常照射时, 应按《广东省职业卫生检测中心发放的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达到/超过调查水品剂量核查表》进行登记, 并将此表存入个人剂量档案中, 同时迅速上报检测中心。由于人为原因导致个人剂量计监测结果超标, 而造成影响和后果的, 由个人承担一切后果, 不能进行职业病鉴定申报。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剂量异常, 要加强监管。

5 档案管理

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记录 (包括个人剂量档案, 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和事故受照的详细说明, 应当保存足够长的时间, 通常在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后还应保存10年, 由于技术上的需要可以保存30年。

6 个人剂量计成本管理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成本是医院承担的, 如果因个人剂量计丢失, 而导致全院数据监测不完整, 将对个人剂量计丢失的人员 (由科主任签名确认) , 由科室承担当季度的监测成本 (以丢失的盒子计算) , 每个剂量计100元。

7 结论

通过个人剂量监测, 有效地保障了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确保了医疗技术的开展, 促进了医院建设。今后, 我们还将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1) 加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 完善规章管理制度; (2) 提高临床科室对院设备科个人剂量计使用管理的配合; (3) 保证个人剂量计佩戴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徐韬, 范晨阳, 李晨嫣.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管理体会[J].中国辐射卫生.2006, 12 (4) :4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R].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3]魏春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 12 (9) :236-7.

[4]王永刚, 冯子良, 陈宏, 等.某医院2008-2010年从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13, 21 (9) :624-7.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高校管理 人才培养

前言

随着少数民族学生的不断增多,各高校准备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并相对探索其内在的管理模式,其中通过丰富的高等教学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健康成长并成为相对全面型的人才。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两个内容,即日常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少数民族为特殊群体,因此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关乎高校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更关乎国家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特点

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所以环境因素的不同将会导致其特点的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在刚入校时由于远离家乡,所以会出现一些较为强烈的孤独感以及思乡之情。另外,传统的习俗也是导致其无法融入校园中的重要因素,而少数民族的学生大都能歌善舞,所以也使得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成为文艺活动的主力军。由于地域以及经济条件等各种方面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因此其文化课便相对较弱,也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学校后与汉族学生在文化基础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差距[1]。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因素

(一)民族意识较强而存在心理矛盾

当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同所高校进行求学的过程当中,难免会碰到汉族学生由于缺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的理解,而这种现象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形成一个个排外的小团体,对自身的风俗习惯、文化理念、政治地位、宗教思想等话题比较敏感。再加上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族文化不甚了解,因此在陌生的城市与环境当中,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矛盾不断加深,进而演变成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

(二)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

从本质上来说,少数民族开朗豁达、热情好客的个性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家乡能够如鱼得水,生活的分外随意自由。但是在内地城市的学校当中与汉族学生共同生活与学习时,由于自身民族文化、信仰、饮食习惯等与汉族学生格格不入,因此在求学生活当中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民族习惯,进而与同学、老师等身边的人缺乏基本的沟通与交流,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行为逐渐开始偏激。

(三)少数民族学生心态不够独立

我国在近几年当中加快了西部大开发的步伐,使得多数山区少数民族的适龄学子能够进入内地高校当中汲取最为先进全面的知识,获得质量更高的教育。这一系列的措施也是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学习现状,进而能够为家乡发展做出更为卓越的贡献。但是在实际当中,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在政府以及学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当中,对自身要求不足,学习成绩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一直坦然地把自己放在“被照顾学生”的角色当中。因此,在求学生活当中,逐渐养成了缺乏独立的生活状态,无法对自身的行为与思想承担责任[2]。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尊重少数民族信仰

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角度应当放在学生的整体思想教育方面,着重培养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饮食结构等方面的了解,要严厉打击民族歧视的现象发生。与此同时,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族文化的学习与认识工作,使得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

由于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均为背井离乡来到内地高校进行求学,因此在心理方面更加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多倾听少数民族学生的心声,及时把握其心理动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健康心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3]。

(三)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独立心态

在独立心态培养方面,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对少数民族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以优秀学生的标杆来衡量少数民族学生,避免其产生理所当然的被照顾心理。在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与汉族学生一样一视同仁,奖惩分明,不仅能够平衡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平衡感,也能够使得少数民族学生意识到自己并不特殊,也并非能够得到永久的特殊照顾,逐渐独立、自立,建立起坚强的心理环境。

结束语

我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水平需要通过日常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双方面进行提升。只有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加强,便可以努力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促进其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快速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以便更好地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相关探究。

【参考文献】

[1]李林山.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探索[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18):40-42.

[2]孟琪,张燕飞.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及管理工作探析[J].科技信息,2013,05(20):23-24.

上一篇:挽回感情的日志下一篇:六月幼儿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