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学设计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族教学设计(精选8篇)

民族教学设计 篇1

调查报告

——千家万户,同欢同乐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所)

专 业

任 课 教 师

完 成 日 期

魅力滕州,滕州人民自己的节日

滕州人民自己的节日

摘要: 滕州市,简称“滕”,又称“善国”、“滕国”等,古为“三国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 ── 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古为泗水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全国百强县(市)之一。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09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人口167.20万人,全市有29个少数民族,人口共有4050人,过百人的有回、蒙古、朝鲜、满、藏、彝等六个民族,其中回族228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6.3%。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等原因,其居住在滕的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皆已不多,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却很融洽。基本状况是,在滕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融入汉族大家庭,足有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样式。在大家团结共同努力的过程中,产生了滕州人民自己的节日。不只是汉族,作为在滕州的少数民族,他们是滕州的一份子,共同构建了滕州人民自己的美好节日,展现魅力滕州的风采。关键词: 滕州 人口 民族 节日 魅力

一、节日简介

1、中国(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

2、中国(滕州)墨子文化节

3、中国(滕州)·杏花村国际干杂海货调味品博览会

4、中国(滕州)马铃薯节

5、滕州市·刘村梨

6、滕州市·柳琴戏艺术节

二、节日形成 1.红荷节:

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区西频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区内山水辉映,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民风淳朴,是华东地区最大,保存状态最原始,湿地景观最佳和中国最大的荷花观赏地.从2004年开始,红荷节开始举办,迄今已经举办到第七届。2010年 8月18日,万众瞩目的第七届中国(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隆重开幕。在这举市欢庆的喜庆日子里,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再获殊荣——“面积最大的野生红荷基地”。2.墨子文化节: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即今滕州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2008年5月16日,首届国际墨子文化节暨第七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滕州开幕。

2009年5月16日 第二届中国(滕州)墨子文化节,是一次集科学技术交流、文化旅游推介、特色产品展示、商贸流通合作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该文化节定于5月16日—18日举办,历时3天。

2010年05月08日,第三届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8日在墨子故里山东省滕州市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来自海内外的600多名各界人士参加了祭祀墨子大典,向墨子塑像敬献花篮并行鞠躬礼,共同祭奠被誉为中国“科圣”的墨子。3.杏花村国际干杂海货调味品博览会 :

2009年9月15日,首届杏花村国际干杂海货调味品博览会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调味品协会、中国食品质量报社和滕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010年5月10日,第二届。

4、马铃薯节 :

滕州市界河镇是有机马铃薯基地,在2009年举办马铃薯节,2010年4月10日举办第二届,效果显著。

5、刘村梨节:

2010年9月8日,“桑乐杯”第二届梨王大赛在刘村万亩梨园风景区举行。

三、节日功能 1.红荷节:

微山湖湿地经过大自然亿万年的进化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和生态调节功能。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环境教育基地、全国湿地红荷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全国垂钓协会比赛基地、全国中老年休闲养生示范基地。

红荷湿地的美景不仅可以给滕州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前来欣赏。这不仅可以带动滕州经济的发展,造福于人民,也可以将滕州的文化、风景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展现给全国人民。滕州红荷节不仅是滕州人的盛会,也是欢迎全国人民来滕州的一种友好热情的表达方式,愿与您一起共聚湿地,欣赏红荷,收获快乐。2.墨子文化节:

2008年5月16日,首届国际墨子文化节暨第七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滕州开幕。举办首届国际墨子文化节,旨在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班墨文化,打造墨子鲁班品牌,让世界了解班墨文化。为了增强节会效果,墨子文化节精心设计安排了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职工技能大赛、全国围棋联谊赛、摄影大赛、经贸洽谈会等八项主题活动,集展会赛事、学术交流、经贸洽谈、文体活动、旅游观光于一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009年5月16日第二届中国(滕州)墨子文化节,是一次集科学技术交流、文化旅游推介、特色产品展示、商贸流通合作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该文化节定于5月16日—18日举办,历时3天。

据了解,此届墨子文化节将邀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到滕州开讲墨子和鲁班,并邀请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为该期《百家讲坛》题写了“墨子鲁班,善国双圣”片头语。滕州交通便利,正如滕州市委副书记李健所说,“一分钟上铁路,一分钟上交通,一小时上天,一小时入水”。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是“科圣”墨子和“工匠祖师”鲁班的故里,境内有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遗址和商周时期的滕国故城、薛国故城遗址,造车鼻祖奚仲、善施仁政的滕文公、礼贤下士的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等许多历史名人,在此留下千古佳话。

文化节期间将举行“祭墨大典”、“走进墨子故里”全国名家书画展暨“三圣名言”书法展、邀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钱文忠到滕州开讲墨子和鲁班,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亲自为该期《百家讲坛》题写“墨子鲁班,善国双圣”的片头语、墨子鲁班文化知识电视大奖赛等十项主题活动。

近年来,滕州市立足自身文化特色,不断挖掘整合墨子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墨学文化研究氛围。为弘扬墨子的兼爱思想、创新精神,扩大墨子文化的影响力,让墨子文化走出滕州面向世界,让学术墨子成为世人了解的大众墨子,滕州市从2008年开始举办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

据了解,历时三天的本届国际墨子文化节,还将举办首届中国(滕州)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博览会、第八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等科技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

3.杏花村国际干杂海货调味品博览会、马铃薯节、刘村梨节等,主要是以滕州某一区的特产为引导,开放市场,面向全国,吸引商客的驻足。举办

各类特色的节日,既可以增进人们生活的乐趣,带动一种活跃的气氛,同时也可以向外展示滕州人民特有的文化生活;既可以带动经济上的互利互助,又可以增强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理解。

四、小结

1.介于滕州文化上的特点,在滕的各少数民族已经融入汉族的大家庭,其风俗习惯已经不多。但是,滕州人民富于活力,勤劳聪慧,从而创造了自己的节日,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滕州人民自己的节日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地区文化。

2.各类节日的举办,均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大家热情踊跃,也为滕州现代文化增进了一份强劲的气息,展现出滕州人民美好的精神风貌。同时,滕州政府在资金、政策的支持,极大的增强了节日浓郁的气息,各类节日愈办愈好,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3.滕州有悠久的历史,美丽的自然风光,热情的劳动人民。美丽滕州,魅力滕州,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举杯同酌,共赏红河风光。

五、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网 滕州新闻网 百度百科 滕州城市在线网

六、附录:

滕州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滕州人民热情好客,富有活力,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

民族教学设计 篇2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 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 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 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 改革、创新势在必行。目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 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 班级人数相对较多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 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在教师人数有限的前提下, 必须合并班级上课。这也就意味着每个班级上课人数相对偏多, 要不然就没有办法完成所有班级的授课。人数相对偏多导致上课效果相对较差。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他们认为班级上课人数多、班级大, 自己不会被教师注意, 所以在课堂上做自己想做的事, 应付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有的学生因为大班上课教室大, 距离黑板较远, 看不清教师的板书, 所以出现放弃的心态。大班上课不仅使学生疲惫, 教师也很头疼。他们既要管教学, 又要管纪律, 费时费力, 调控起来相当困难。例如, 分组讨论环节, 在人数少的班级里分组讨论, 每组都有机会发言, 学生活跃度高;但在人数多的大班, 由于人数较多, 在分组讨论时大家发言的机会受到限制, 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质量。

(二) 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大部分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是, 在具体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些教育工作者实行的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听课为辅。“教师中心论”在理论课教学中仍有一定的市场。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影响了理论课教学的深入和发展[1]。奎苏姆宾博士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学校及教师就要为学生探索、创新提供良好的空间,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讨论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形式。这种形式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对话, 这既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考, 又可以通过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将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

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 革新教学内容, 实施专题化教学

目前, 大部分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使用的教材是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该教材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但是, 该教材的理论深度, 使得没有专业学科背景知识的大一新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教学效果。面对这种情况,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机, 进行了专题化教学改革探索。

专题化教学, 是指以专题的形式设计把教学内容, 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讲授。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 它丰富了课堂内容,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具体教学安排上, 将《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的12章节内容分成6大专题。专题一:走近“民族”;专题二: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专题四: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专题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平等团结。每一专题的讲授都注意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关心的问题着重进行讲授, 突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民族性、现实性, 使学生参与其中, 融入其中, 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关心社会。同时, 在求知中自然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基础。

(二) 改变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1. 运用案例教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 是指运用真实案例, 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不要求学生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 而是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2]。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教研室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同时, 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结合国家的政策及社会突发热点问题, 把枯燥的理论变成鲜活的案例, 使学生不仅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思维的方式、方法, 而且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在讲授“中国民族概况”专题时, 采取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本民族的情况或者是他们所了解的民族的基本情况。通过这种方式, 把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与个人经历与兴趣相结合, 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他们的风俗习惯, 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讲授“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时, 就新疆“7·5”事件, 让学生通过纪录片了解这一事件从策划到造成人员伤害的全过程, 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民族问题, 从而弄清不是所有涉及民族的问题都是民族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但世界不稳定及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活动猖獗, 他们组织的暴力犯罪, 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极大地伤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在讲授“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题时, 通过影视资料及图片向学生展示, 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 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离不开56个民族, 同样, 56个民族也离不开国家, 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会有富足的民族。在讲授“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时, 通过中国航母、中国龙精神等案例, 以民族共同心理认同为主线, 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对中华民族存在、发展、安危、利益等的认同和关切, 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反映,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特质, 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心理纽带。通过二战时期犹太人惨遭纳粹分子屠杀的案例, 让学生认识到, 只有国家团结, 才有政通人和, 人民幸福, 从而自觉为维护祖国统一、安全、荣誉与利益而努力奋斗。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专题时, 使学生了解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能相对比较成功地解决民族问题,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专题时, 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讲起, 先倾听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各项民族政策的理解、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 再使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了解各项政策的初衷和实质, 做党的政策的坚决执行者、捍卫者。

2. 运用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积极发挥学生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3]讨论式互动教学法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这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需求、个体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及兴趣点,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动态、创新的教学过程, 引导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提升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它对于巩固和加深已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讨论使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理论知识, 更好地内在转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影响自己的内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教学的最佳效果应当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形成良性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 使所学知识能对以后的生活给予理论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重视理论教学, 但不看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缺乏对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鼓励, 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 满足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想办法把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激活, 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4]。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除了实行专题教学, 还在课堂上实行了讨论式互动教学法及实践教学,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 效果良好。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 笔者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 讨论的内容最好是那些学生感兴趣, 同时又能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起到积极影响的现实生活案例, 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的目的。例如, 在讲到西部大开发时, 给学生的讨论题目就是“如何看待新疆的切糕事件”。通过讨论不仅让学生了解事件本身, 更要让他们了解这个个体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经济原因, 以及西部边疆经济目前的状况、国家对西部边疆的政策。两年的探索和改革表明, 案例教学法、讨论式互动教学法的运用得到学生的认可, 教学效果良好。

(三) 推动实践教学, 提高民族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005年, 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教学改革的要求, 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须有实践环节, 并且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内蒙古民族大学响应国家的号召和规定, 在强化民族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扩大了第二课堂的作用, 进行实践教学。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灵活广泛, 如参观考察民族名胜古迹、博物馆, 观看相关所学知识的影像资料等。这些方式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 把时代的气息注入新的理论体系中, 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例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在讲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一专题时, 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民族文化博物馆,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正是古老的中国文明, 培育了中国人民的精神, 各民族为缔造伟大的祖国、捍卫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对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有积极意义;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这一专题时,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进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调查等等, 让学生感受到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 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 进而使学生认识到, 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存的基础、发展的保障, 是各民族维护尊严的前提。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 学生增长了见识。

高校大学生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对象, 也是国内分裂势力竭力争夺的群体, 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发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对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坚定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帮助他们与破坏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要推动实践教学, 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颖.深化民族理论课教学, 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J].民族教育研究, 2003, (6) .

[2]谢四平, 李晓衡.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 2003, (2) .

民族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创新 民族音乐 教学 弘扬

创新民族音乐文化教学,改善现在民族教育的制度,可以说是保护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最近几年来,虽然不少音乐专家不断学习西方民族音乐的教学制度。希望能从中借鉴到适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体系制度。然而,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民族音乐教学的特点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创新民族音乐教学的措施,希望能给从事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们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学习民族音乐的意义

民族音乐是民族对美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音乐所具有的内涵来自于优秀的民族文化,因此学习民族音乐,不但可以欣赏优美的音乐,还可以学习到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创造来源于民族的社会生活,是民族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因此学习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可以感受到民族的精神,同时在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还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同时民族音乐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除此之外民族音乐的凝聚力,自豪感、有较强的民族文化作为支撑,民乐往往是音乐家民族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争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创新民族音乐教学的措施

(一)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音乐教学内容

民族音乐的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将经过整理改编的民歌、民族器乐演奏、民族歌舞等有效地结合起来,丰富课堂音乐教学,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教学。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一边学习民歌一边学习民族舞蹈,邊歌边舞;可以在学生会唱民歌后,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民族乐器演奏;还可以课堂开展各种各样的的音乐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民族音乐教学延伸到课堂外,例如:老师带领学生到操场或者空地上进行民族乐器演奏,民族歌舞表演。通过唱奏结合、唱跳结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民音乐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民族音乐,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二)举办民族音乐课外活动,活跃民族音乐教学环境

传统的民族音乐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课堂教学的需求,为此需要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方法,因此结合学生的性格以及个人的差异,老师可以利用各种课外活动时间,举办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活动,估计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高民族音乐教学的效率,例如:可以组建一些课外兴趣小组,组织一支民族音乐演奏队,还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板报宣传一些民族音乐,在学生课间休息时,播放一些精选的民族音乐歌曲,营造一个学习民族音乐的良好环境,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民族音乐活动,例如:民族歌舞会、民歌歌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民族音乐活动的平台,提供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教学环境。

(三)利用社会民族音乐活动,感受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除了在课堂教学意外,还可以利用社会上各种民族音乐活动,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因此利用社会上民族音乐活动是创新民族音乐教学,让学生进行民族音乐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老师可以征求学校的同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民族音乐活动,从各种民族音乐活动中,学习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例如:参加民族节庆、民族歌舞比赛、民族音乐演奏,以及各种各样的闵姝活动,通过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活动,为学生民族音乐的学习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民族音乐活动,让学生融入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中,从中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

三、结语

创新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创新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制度。对我国民族音乐教学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需要从事的民族音乐教学的工作者们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探索,让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来,弘扬我国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黎红,尹爱青.论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第三节 民族 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表,培养获取信息、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和合作竞争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2.通过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知识,是学生必备的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前面所学中国疆域和人口知识紧密联系,也为下节学习民族分布、民族政策以及以后学习初中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打下基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法、学法和媒体

(一)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竞赛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尽量多渠道、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把握要点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归纳;培养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图;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收集与整理。

(三)教学媒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成地理课件,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等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思 维,使学生放松心情,为上课做好准备。

一.导入新课

【教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华,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约13亿人口,这13亿人口里包含多少个民族呢? 【学生】:“56个民族。”

【教师】:“那关于这56个民族你知道些什么?请大家随便谈谈。”

学生畅说欲言

【板书】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1.中华民族的数量及构成

设计意图:说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起他们学习欲望,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二.学习新课

【提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展示】课件(2000年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学生】计算和归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数据计算,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并且培养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教师讲解】中华民族的数量共有56个,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1%,所以其他

个民族被成为少数民族,约占中国总人口的9%。

【板书】56个民族,汉族占91%,其余55个称为少数民族

【提问】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个民族?哪些民族人口超过了400万? 【小结】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约有1500万,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的人口数量也较多,超过了400万。最少是

巴族,只有2千人。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从书中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设疑】:我们在上个学期学过日本、美国民族构成,与我国相比有什么异同? 【讨论】学生讨论后发表看法。【小结】:日本是由单一的大和民族构成;美国是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共同融合形成的统一的美利坚民族;而我们中国则是56个民族组成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趣味活动】同学们,你们身上带了钱吗?请大家拿出人民币的纸币,对比观察,辨认纸币上文字: 在人民币上,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如果有,是哪些民族的文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亲身体会到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小结】:我国各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通用外汉语外,都有自己的语言,但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其中29个民族有与自己的语言相一致的文字。设计意图: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承转】:我们的少数民族不仅语言文字不同,而且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引导学生完成17页活动2和活动3 【走进民族村】: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4000多万人口中有1200万是少数民族,这里共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15个为云南所独有。其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和专家。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民族村”,去撷取其中几朵……

【展示】:傣族少女和泼水节场面图 介绍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傣族著名节日是──泼水节,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西双版纳傣族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可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 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从此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

【展示】:白族“三月三”歌节图片 介绍白族“三月三”歌节

三月三:届时,四面八方的壮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约定俗成的地点,畅怀对歌。来唱歌和看热闹的年轻人,往往以村屯为单位,打扮得齐齐整整,特别女青年,同一个村屯的便同一打扮,梳同样的发辫,发辫上系同样的头绳、花结,同样的刘海发式,包同样的花头巾,同样色彩、样式的上农、长裤和花鞋。众人进入歌场,先游逛一周物色对象,然后入棚对歌。你问我答,通宵达旦,连唱三天。有的女坐一排,男坐一排,也有男女共坐一排,但保持一定距离。在不流行歌棚的地方,便在野外对歌。也有些地方日间在野外对歌,夜间转到村寨对歌。在三月三歌节中,倘若男、女双方越唱越有情,往往双方互赠礼品,互约今后相会之期,姑娘所赠多为自制布鞋。

瑶族:盘王节的故事(图和故事见素材).彝族:火把节(故事)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民族知识视野,在展示和解说中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意识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时装舞蹈秀】学生课前准备的民族服装或民族舞蹈表演(教师注意控制节目数量和时间,调控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活跃气氛,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一个舞台崭露才华,融洽情感。【板书】2.中国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过渡】: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艺术,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能够传承下来,这都得益于我国优越的民族政策

【设置情境】王朋去杜鹃家做客,见杜鹃家不吃猪肉,就说:“你们回族怎么还这么落后,学学我们汉族吧。”你觉得王朋说的对吗,为什么?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讨论中领会怎样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学生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说说本小组观点(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和评价学生的观点)。【展示】中华民族政策:民族一律平等团结;对各民族实行区域自治;国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学生】体会中国的民族政策。

【板书】3.中国的民族政策:平等、互助、团结,实行区域自治和宗教自由。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境,激活学生新的学习兴奋点,形成正确的民族观;结合乡土知识,将课本

知识具体化、生活化。

【承转】中国各民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美好的家园。但是各民族居住的地方不 尽相同。

【读图】中华民族分布图。

【思考】中华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读图讨论

【学生发言】通过讨论并查找资料,回答。

【小结】我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人口遍及全国,主要集中 在东部和中部,在边疆,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有20多个少数民族。【板书】2.中华民族分布

汉 族: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 总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利用课本资料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提高学生 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今天的收获,或者用一句话表达你对中华民族的祝福。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评价并鼓励学生)。

教师: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我们祖国大家庭的构成、分布等基本特征,同时,我们还详细了解了一些兄弟姐妹的具体情况,让我们团结起来,相亲相爱,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flash:《爱我中华》大家起立,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课堂练习】

1、下列民族,人口在400万人以下的是()

A、汉族

B、满族

C、彝族

D、布依族

2、下列地区不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的是()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3、下列省区,民族最多的是()

A、新疆

B、云南

C、广西

D、西藏

4、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的是()

A、蒙古族

B、回族

C、壮族

D、维吾尔族

5、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课后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中华民族数量及构成

1、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

2、少数民族,共55个,占总人口的8%。

3、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是:壮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满族、土家族,共九个。

二、中华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三、中华民族政策:平等、互助、团结,实行区域自治和宗教自由。

四、中华民族分布

1、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2、少数民族: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民族教学设计 篇5

(第九章——第十四章)

第九章 民族干部政策

1.学习重点

(1)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要意义;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原则;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政策、措施

(3)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少数民族干部结构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

2.学习要求及方法

本章所述均为我国民族干部的状况及政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事实,没有难解的理论问题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学习要求就是识记知识点。

在学习时,只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完成自测题中的有关部分,即可达到学习目标。

第十章 民族经济发展政策

1.学习重点

(1)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要性;重要性

(2)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21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学习要求及方法

本章系一般介绍我国民族经济的历史与现实的状况以及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没有难解的理论问题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学习要求就是识记知识点。

在学习时,只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完成自测题中的有关部分,即可达到学习目标。

第十一章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1.学习重点

(1)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民族教育的特点

(2)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法制对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民族教育政策、法制建设,加速发展民族教育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

(3)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贯彻落实民族文化政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2.学习要求及方法

本章系一般介绍我国民族教育文化的现状分析以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的方针政策,没有难解的理论问题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学习要求就是识记知识点。

在学习时,只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完成自测题中的有关部分,即可达到学习目标。

第十二章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1.学习重点

(1)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作用:民族语言文字的定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民族语言文字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一律平等;主张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主张各民族在自愿的基础上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3)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

2.学习要求及方法

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要求能够联系实际理解。

对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要求能够识记所涉内容。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另外,应注意结合学习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十三章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1.学习重点

(1)民族风俗习惯及其特性:民族风俗习惯的概念;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性

(2)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

(3)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

2.学习难点

(1)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特性(2)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3.学习要求及方法

对民族风俗习惯及其特性,特别是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性等内容,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对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特别是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等内容,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对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要求能够识记所涉内容。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另外,应注意结合学习重点、难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十四章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学习重点

(1)宗教及其社会影响:宗教的含义;宗教的产生根源;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影响;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的态度

(2)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依据

(3)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特点;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学习难点

(1)宗教的产生根源、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影响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与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依据

3.学习要求及方法 对宗教及其社会影响,特别是其中宗教的产生根源、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影响等内容,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对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特别是其中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与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依据等内容,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深刻理解理解。

《民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以及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能够说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的名称。3.掌握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特色。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民族的构成特点。

(二)教学难点

读图分析我国民族构成特点及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 ”伴随着这首激情洋溢的《爱我中国》歌,让我们联想到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十六族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大家欢歌笑语,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乐融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的民族。

(二)讲授新课

1.提问:从歌舞中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共有56个民族)

2.展示图1.16“中华民族大家庭”,知道我国56个民族组成了统一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3.提问:在我国56个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是哪个民族?(汉族)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多少?其余的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多少?(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余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为什么把除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称为少数民族?(由于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你能说出我国人数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吗?(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我国人数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和藏族)

4.讲述:我国宪法规定,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之间文化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大多数民族有民族语言,有的民族有民族文字。

5.读图观察:读图1.17“几种民族文字‘我是中国人’的写法”,阅读材料“我国的民族语言”,了解我国各族的文字及语言。6.过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之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风俗习惯,有些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正如谚语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不同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独特的民族风情,你知道哪些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呢?

7.探究活动:了解我国的部分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8.联系已经学过的世界地理知识,比较我国的民族组成与日本、美国的差异。(日本的民族构成比较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余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三)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如何,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平等地位。

(四)巩固练习

民族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文化,渗透,分析

对于高校来讲,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艺术教育。近年来, 在各高校的艺术课程设置中, 民族民间舞蹈成为了形态训练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这长久的历史中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 各个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都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各个民族间的交流和交往在不断融合和发展, 舞蹈艺术也在这其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高校民族舞蹈课的设置及内容也逐步走向了系统化和规范化, 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形体动态的过程, 更是传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肢体动作, 更是学习一种非语言文字的特殊人体动态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行提高,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 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一、在教学内容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多样、种类齐全, 这种文化的丰富性, 也较好地保存在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心态和文化样式中。不同的民族舞蹈具有不同的舞蹈语汇系统,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要先进行民族心态和民族样式的渗透。将表现出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动态语汇在舞蹈教学中进行充分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语汇进行分解, 然后向学生进行讲解, 并加强其训练。通过讲解, 让学生明白这些民族的独特文化和民族精神风貌, 进而让学生们能对不同民族舞的风格和动势特点有着不同的掌握, 从而将学生的肢体表现力提高, 让学生能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舞蹈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不断的练习, 从而能重构出民族民间舞。在讲授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明白这不是单纯的形体学习的过程, 更是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学习过程。首先, 向学生讲述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来由, 让学生能明白该民族的心态和风土人情, 从而更好地了解其文化, 在表现形式上能够更好地用身体语言表示。例如, 对藏族的民间舞蹈来说, 它是由当地的宗教文化和农牧文化形成的, 具有独特的动律特性, 身体重心偏前, 微微前送或是前倾90度, 这与当地的政教合一和宗教精神需求有关系。藏族地域辽阔, 舞蹈形式多样。 在风格上, 讲求跳、踢、踏、摆、悠, 沉稳有力、讲求多变。 但是不管怎么多变, 藏族舞蹈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 在膝部上进行有弹性或小而快的不断颤动, 或是在膝部上进行不断的柔韧屈伸, 其中的“弦子”和“踢踏”表现尤为突出。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屈伸和颤动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必须注重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 例如中国东北地区的秧歌, 它的形成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它区别于其他地区秧歌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美、稳、俏和哏的特点, 它的主体风格是“哏中俏”“稳中哏”“稳中浪”。在讲授的过程中, 就要充分把握它的步伐特点, 从形态入手, 掌握神态特点, 从而将舞蹈的特点表现出来。

二、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不同的民族气质和舞蹈样式表现在不同的民族舞中, 在具体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 要充分渗透民族形式和民族文化。舞蹈的形体和动作是民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 从而将对学生的气质和内涵的培养忽视掉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因为没有具体的民族文化培养, 也缺少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很难做到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进民族文化。而且学生们的舞蹈基础也各不相同, 有些高校甚至都没有对民族舞进行细分, 不能进行统一的排练教学, 使得民族特色的表现不明显, 对舞蹈的排练成为了学生的简单复制和操作, 将舞蹈的真正涵义忽略掉了。

三、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的措施分析

(一) 将一些民族文化讲解课程加入到舞蹈课程设置中。在进行一种民族舞的学习过程中, 先简单讲解该民族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从而在舞蹈教学中渗透进适当合理的民族文化知识, 让学生在感受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同时, 进行民族舞蹈的学习。例如在讲授朝鲜的腰鼓舞之前, 先讲解一些朝鲜族的风土人情和当地文化, 或是利用多媒体资料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让学生们在了解朝鲜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舞蹈动作的练习。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当地的宗教信仰情况和地理环境特点。

(二) 将各民族民间舞的风格进行重点讲解。首先, 让学生对民族舞的基本动作进行掌握, 这是掌握民族舞的独特动作和舞姿的关键所在, 这也是各个民族舞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关键, 是民族舞最富有特色的部分。要抓住各个舞蹈中的经典动作, 各个民族舞都具有其独特的动作, 这些独特的动作使得民族舞具有自己的风格。在民族舞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抓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 同时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 也要降低讲授速度, 使得舞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得到充分提高。在舞姿的讲授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让学生能逐步对要点进行理解和掌握。不同的民族舞具有不同的韵律和动作,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舞蹈的过程中, 尽量做到规范化和系统化, 及时在教授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问题, 便于为以后的授课做准备。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和舞蹈协调能力也应该充分注意, 民族舞的学习不是单单让学生学会几个重要动作就可以了, 而是通过对民间舞的学习, 让学生的学习性和协调性得到充分提高, 学生能够熟练运行气息, 这种气息不仅仅是单纯的气息训练, 而是进行艺术性的呼吸, 通过运用人体气息, 达到内心旋律和身体协调性的完美融合, 这样形成的舞蹈才是具有不同舞蹈风格的民族舞蹈。

(三) 民族文化从舞蹈服饰上进行体现。在舞蹈的表现力中, 服装起到了重要的承载作用, 舞蹈风格的形成受到服装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一些地域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在我国的民族舞服装中得到了极好的反映, 它能充分地表现出该民族的风格和生活特性。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 为了将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色进行充分的体现, 可以让学生穿上民族服饰, 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的理解和认同感。

(四) 采用多媒体方式让学生进行名家舞蹈的体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发挥其作用。多媒体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通过播放音频和视频软件, 让学生们进行舞蹈名家经典舞蹈作品的赏析, 通过学习和模仿, 让学生理解和了解民族民间舞, 揣摩名家动作和神韵, 从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质量。

四、小结

我国的民族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的多样性, 在具体的舞蹈教学中, 必须进行相应的民间本土体现。艺术来自于生活, 只有充分感受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多样性, 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 才能真正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的学习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 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从而吸收各个民族文化的底蕴和精髓, 为民族民间舞的不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迪.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学, 2014, (12) .

[2]王奇.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J].通俗歌曲, 2014, (04) .

[3]李晓君.浅谈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11, (1) .

民族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双语教学 翻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24-02

近年来,新疆双语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基层双语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上不难看出,双语教育的丰硕成果已经逐渐回报社会,从城市到乡村处处显现出浓厚的双语气息。这有赖于各个阶段的教师围绕双语教育中心点,有效地开展教学;有赖于不同阶层对双语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透彻;有赖于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对双语教育的支持。另一方面,民考汉数量的急剧增加更加充实了双语队伍,实现了边疆地区与一线城市甚至是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的接轨,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疆双语教育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双语教育在推进中考虑环境因素和教育规律不够,学生自身的受教程度不同,双语教学模式选择单一,民语言教学缺乏规范性指导等这些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育质量。在这样的教学需求条件下,通过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及多种教学模式的混搭,努力提高双语教育的实际质量。

1 直接教学法与翻译教学法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道路是在新疆民族特色、本地特色及多元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逐步走出来的。针对第二语言教学,在之前多年曾沿用语法翻译教学法和自觉对比的教学模式进行语言教学。直接教学法是从19世纪末至今,国外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一直推崇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前者运用于“以翻译和语法复习为主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翻译与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翻译教学法的主要着重点。诚然,这也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应付频繁的外交事务,培养大批合格的翻译人员,已经成为当时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后者直接教学法是西欧外语改革运动的产物,主张通过儿童习得母语的方法,即“用说话的方式学会说话”的方法教授外语。国外成功地采用这一方法进行语言教学的实例已屡见不鲜。

事实上,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语言达到实际运用和科学研究的目的。双语教育届提倡教学一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总方向,推行“民汉兼通培养,民汉教学并行并重”的原则。直接教学法推行多年后的现在,在众多的双语人中出现这么一类人群:以汉语为母语的民考汉学生,家庭教育多为汉语交流,这类人群在工作中完全将汉语作为第一语言,而母语方面则表达略微欠缺,母语中的一些固定词组,及谚语、俗语已经被近乎遗忘了。在不同学校教育背景下的民族中小学生双语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形成了学生双语层差不齐的一个实际现状。

双语人才的培养是根据国家长远发展、社会需求、民族进步、区域经济大发展而提出的。在培养双语人的过程中,“双”是母语和汉语达到同等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或者选用教学模式时,就会出现个别忽略母语教学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教学条件教好的县、市、州级学校,由于各种校园、家庭、社会环境有利于汉语学习,双语学生更加需要添加母语知识的学习。

2 模式多样、教无定法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道路是在新疆特色、本地特色及多元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逐步走出来的。新疆双语教育已逐渐从摸索阶段转型为质量提升阶段,是双语实践者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的特色。现阶段多种问题的并存值得我们深思,目前关键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分析,探索出与自身情况相吻合的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沿着新疆双语教育大方向前进途中,教学模式的选择,需紧密结合当地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用一些有利于学生接受的过渡性模式,围绕“双”字制定教学大纲,使学生能够充分学习。直接教学法在新疆双语教育中取得了喜硕成果。其弱点是忽略母语的本能作用,对青少年或成人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然而,翻译教学法在新疆的教育史上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大量需求翻译的年代,满足社会需求,而且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足之处是,翻译教学法难度高、跳跃性大、侧重语法知识过多、实践性较弱,介于当时单薄的双语教育基础,很多学生难以再深入学习,不进而退。

尽管翻译教学法和直接教学法的兴盛时期离我们有些遥远,但是他们在双语教学中的优势是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和完善的。笔者认为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汉语水平,应以直接教学法为“本”,以翻译法为“辅”进行实地教学,兼顾水平好的学生,又能照顾到水平一般的学生。凡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益的、管用的就是好法。关键在于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基础情况,乡市过渡性大的一些因素综合几种教学法,以适应教育规律,在实际教学中交替使用。对于课堂上学生较为陌生的知识要点,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掌握,这时可以采用翻译教学法,对内容进行解释性的讲解,以利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3 翻译法教学弥补母语缺失

在2012年自治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双语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民汉兼通培养、民汉教学并进的原则;另外阐述了民族语文教学的意见,实现民族课程与汉语课程的“四个一”,即一种制度、一种管理、一种要求、一视同仁,以确保双语质量。在本市州的中小学校中,大都采用模式一进行双语教学。民语语文用母语授课,其他用汉语授课。双语班同学的汉语水平和各科成绩有了大的提高,有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纯汉语学校学习,这样他们的母语处于弱势地位,同学们用母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微乎其微,走上社会后,不能完全达到真正的双语人水平。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民语语文的能力,使其真正的达到与第二语言相平衡。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的同时,将翻译教学法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课堂上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实践走出一条适合学生过渡时期的路子。

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直接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针对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中各阶段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提倡坚持“本”借助“辅”递增与递减、依据实情与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借助直接教学法为“本”授课,辅以翻译教学法,切实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是介于直接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中间的一种对过渡阶段学生有具体效果的一种方法。既充分实现“本”与“辅”教学法的混搭,以利于过渡阶段的学生掌握、运用,为更好地接受直接教学法模式下的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卢丹怀.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55-59.

[2]赵德忠.新疆双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在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J].教育学院学报,2011(1):5-13.

[3]赛依散·萨迪克,冯锰.提高新疆双语教育质量再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2(9):58-8.

[4]刘军.自治区学前、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与对策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1):78-84.

[5]方伟琴.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2):40-44.

[6]馬文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4):5-12.

[7]杨淑芹.新疆民族基础教育双语教学模式的回顾与选择[J].教育探索,2008(8):18-19.

上一篇:南乐县耕地保护情况下一篇:新形势下从严治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