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教学教案(精选11篇)
2、运用cakewalk电脑作曲软件让学生探究在多媒体计算机中进行“乐器借鉴”,从而加深对“乐器借鉴”这一文化现象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教学重点:
1、重点了解不同民族乐器借鉴的形式。
2、指导学生运用音色在多媒体电脑中进行不同民族乐器借鉴。
教学准备:
1、多媒本硬件:
(1)多媒体计算机一台;
(2)多媒体投影仪一台,银幕;
(3)kb——410雅玛哈一台及功放、音箱等。
2、多媒体软件:《不同民族乐器的相互借鉴》
多媒体运行环境:windows98 下microsoft office 2000中的 power point 及 cakewalk express go1d 6.0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欣赏音乐片段,考虑:
(1)作品名(2)作曲者(3)什么乐队演奏
2、感悟:为什么中国民乐队演奏这首曲子,在什么地方演出(看影片文件)中国民乐队演奏传统西洋乐曲是属于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由此引发课题——不同民族乐器的相互借鉴。
二、新课导入:
1、质疑: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民族乐器的相互借鉴现象呢
说明:借鉴的生命力
每一种民间乐器都有其富于美感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一个民族的人们对自己的民间乐器都有很深的感情,但对异族乐器都抱有一定的新鲜感和猎奇感,因此,民族乐器通过借鉴可以展现音乐作品新的风貌,民族情感在乐器的借鉴中可以焕发新的光彩。
三、作品赏析,揭示不同民族乐器借鉴的形式
作品一:罗马尼亚民间乐曲《云雀》,排箫演奏与杨琴演奏的比较
借鉴形式:用东方乐器表现西方民族情感
分析:这种借鉴的特点(相同点及不同点)作品二: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
管子独奏与二胡协奏曲的比较
借鉴形式:用西洋乐队烘托东方乐器
讨论:a、这首乐曲表现什么情感 b、管弦乐队的加入起到什么作用 c、这种借鉴的意义
作品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借鉴形式:用西洋独奏乐器和乐队表现东方情感
讨论:a、这种借鉴好不好,为什么
b、这种借鉴是不是也体现民族性,为什么 补充举例:马晓军与二胡
结论:跨民族的乐器借鉴、渗透、合作能造就全新的时代经典
四、实践操作:在多媒体计算机上进行乐器借鉴,体验不同民族乐器的借鉴。
1、简要介绍色彩性比较强的几件民族乐器的音色特性及与雅玛哈kb——410电子琴上民族乐器音色的比较
2、在cakewalk电脑作曲软件上进行编辑
乐曲1:茉莉花 乐曲2:雪绒花
乐器:弦乐(小提琴)、长笛、双簧管、萨克斯、二胡、笛子、笙等
3、具体要求:(1)分组讨论选择乐器(2)派代表交流并说明为什么(3)派代表进行操作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语言障碍和学生阅读面的狭窄及其外界信息来源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阅读教学的深度;二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的选用不够多样, 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以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教学方法的选用等, 结合我多年从事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经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教材的把握
1. 灵活使用教材, 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它不是唯一的。现在我们倡导“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而用又体现为灵活地用, 有选择地用, 创造性地用。教材可以是一个起点, 一个入口, 一个方向, 一个素材。不要放着身边鲜活的形象和事例于不顾而紧绕着书本转圈子。
首先, 应该在头脑里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为实现阅读的教学目标, 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开发。适度取舍, 取其精华处, 舍其远离学生实际处, 进而为充实教材、超越教材有选择地择取乡土资源。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 信手拈来, 融会贯通。如理解“广场上人山人海, 热闹极了。”中“人山人海”一词, 学生别说到过广场, 就连到过乡镇的也很少, 因此, 学生很难体会到那种热闹场景。教学时, 我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 让学生想想六月二十三上山赶“山苏街”的情境, 也可以让学生回想村子里婚丧嫁娶时的场面, 进而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
其次, 要充分挖掘教材与本土资源的可链接处。小学阅读教学的内容尽管多是学生初次相识的, 但是都有共性与个性, 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 总有一个相似点或联接点。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对当地自然、文化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面与度有整体的把握, 然后寻找切入点。例如, 教学《林海》, 可以联系身边特有的人文景观, 联系本地巍峨的群山以及去到山林时的所见所闻想象开来。学生有了熟悉的事物的形象作参照, 就会自发产生阅读期待, 给阅读教学带来效益。
2. 激活体验, 让学生的生活与文本链接
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 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密关联的。阅读是实现文与人, 人与自然、社会沟通的重要途径。“生在阳光下, 长在旷野里”的孩子们, 他们的生命历程是朴实而多彩的, 大山深处, 田间地头, 花草树木, 无不留下他们的欢声笑语, “捉一只蝴蝶, 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 能吹出动听的歌曲”。因此, 教学时如能适时激活学生的原有体验, 就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产生阅读兴趣。
用心找一找, 精彩也就在身边, 校园和田间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例如, 在教学《夕阳真美》时, 我选择了一个晴朗的下午,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一抬头就可望见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连绵起伏的山峰, 壮丽的晚景就这样一览于学生眼前;教学《秋游》时, 让学生“做一次自由的小鸟”, 伸伸手, 触摸秋风的清爽;弯弯腰, 拣一拣金黄的落叶;到田边看一看, 农田里, 稻子黄得像什么, 野菊花开得怎么样;想一想, 蒲公英飞舞像什么;听一听, 溪水淙淙的流声……充分利用他们的感官, 然后带着那份亲切形象的感觉回到文本, 实现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
3. 融合优势资源, 开展阅读对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怀有感情, 越是近距离的事物就越容易受到关注, 引起兴趣。当地的优势资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感的形象, 还有许多具体而亲近的例子, 结合文本的材料特点, 在进行阅读对话时, 适时融合本土的优势资源, 让学生对所读之物、所听之言产生亲切感。例如, 教学《小河与青草》时, 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小河与青草之间的关系, 读好他们的对话。我让学生根据本地的实际, 课前通过观察、感受小河与青草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中有关的情感和体验都被这熟悉的资源激活了。此时, 学生再走进文本世界, 与作者对话, 那就能得心应手了。
二、教法的选用
1. 以“读”为突破口, 注重体验
普通话表达障碍是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的一个显性弱点, 学生唱读、拖声读以及彝话、“山苏话”等地方方言的干扰都严重阻碍学生读的训练。如“开会”说成“会开”, “读书”说成“书上”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阅读。由于唱读、拖声读不能准确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从而影响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加强读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纠正方言的不足, 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过去的教学中, 学生的朗读少之又少, 而且与对文本的理解总是分开的, 朗读缺乏体验, 没有感情, 换之是教师的空洞说教。新课程呼唤朗读, 因为自主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带着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沟通的方式, 这需要反复地, 逐渐地深入读, 说中读, 读中想, 相辅相成, 才能达到阅读目标。如我在教学中就注重适时、巧妙地引领学生在立体式、环绕式的读、说、想的过程中领悟语言的意味。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带进学生个体的朗读体验, 从而不知不觉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自主意识。例如, 教学《鸟的天堂》一类描写人文景观的文章, 我总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只有读得充分, 才能思考得充分, 才能体悟得充分;读得充分, 才能实现有效引导, 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深入交流。而充分读不仅指时间比较充裕的独立阅读, 还包括在解读、交流的过程中的穿插读、体味读。
2. 激发学生参与, 注重过程
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角色的定位, 也直接影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对于从教于山区的教师, 实现教学角色的转换更需要一定的努力。首先, 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学习角色上来, 不能控制着学习目标的走向, 从学习生字到解读课文, 到纯粹的知识性目标, 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熏陶。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临其景, 从欣赏者、观察者的角色主动走近文本,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那么, 教学过程就成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 实现亲切的人与文的对话。
3. 联系当地资源, 点拨升华
新课改鼓励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只要我们勇于跨越教材, 放开视野, 就会有更多精彩而真实的内容充实教学过程。本地优越的自然环境, 如巍峨的大山, 清澈的小溪, 碧绿广阔的田野等都是可信手拈来的课程资源。教学中, 要善于利用, 充分挖掘。抓住问题, 腾出适当的时间, 组织学生围绕问题交流讨论, 从文本中走出来, 又回到文本, 那么, 学生的收益是你意想不到的。
一、课文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教材中的第一课,写了小学的环境风貌和学生的活动,再现了美丽校园的场景,是一篇难得的写景和记叙相互融合的文章。需要我们反复的朗读和体会,学习优美句子的写作,对于校园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1)读熟课文,了解文意,找出其中不认识的字,自己解决。(2)找出文中的比喻和拟人句,进行特点分析。(3)学会对于环境的描绘和分析,进行有效的仿写。
2、能力目标。(1)在阅读课文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能力当中进行情感抒发。(2)对于我们学校景物的描绘能力,对于环境衬托的描写,反映安静的句子。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对于学校和家庭的热爱,通过语句进行表达。(2)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周围人的情感。(3)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的校园是个什么样的景色,我们怎么样去描绘它?(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点名起来说和分析)学生积极发言,说自己学校的环境,花草、树木、教师。我们来学习这一课,请大家自由朗读(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周围景物,自然导入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扫清字词障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意,自己解决不认识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其中的生字,自己通过查字典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1)教师进行字音的纠正:“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摔跤”,教师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跟读,纠正读音。(2)小组合作讨论识字方法。将课文后的要求会读和会认的字,进行小组合作的讨论,找出有效的识字方法进行归类,“猜字谜识字、生活中识字、组词识字、说一句话识字”等,通过字体结构的分析进行分析,要求同学们说出两种以上的识字方法,不准重复。(3)多媒体出示课件,展示本课生字,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组内合作读生字,其次让学生开火车朗读,点名读,随时纠正和点读。(4)带拼音朗读,每个学生进行朗读和纠正;(5)去掉拼音朗读,进行点名朗读,教师随意点取一个字,要求学生朗读和分析。(设计意图:多种手段识字,提升学校效率,识字作为教学重点)。
2、二读课文,熟悉文意,分析课文段落。(1)教师或者学生领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进行分析和感悟,每个学生可以勾画2-3句,然后自己进行点评,在班里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发表意见的方式,去交流对于句子的理解。(2)展示描写环境的优美句子,教师进行领读。仿写。“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的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根据以上段落的特点,进行仿写,“从——从——从——,有——有——有——”,将关键词融入文章当中进行仿写。每个学生选择一种景物进行仿写,描绘出优美的景色,放在一起比较和交流,通过比较和交流进行段落的选择。“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教师出具句子,通过周围景物的衬托,来描绘周围环境的安静。教师可以出题,让同学们学着描绘一下周围环境热闹的句子,通过周围事物来衬托环境的热闹。(3)重点领读课文朗读的句子,作为作文的重要素材之一。(教师让学生倾听和诉说,我们自己周围举行活动的句子,平常在课外活动中和体育课中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简单的写作,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下课了,大家在——在——在——”,这就是我们的课外活动,这个句子可以用于校园活动的写作当中去,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分析,这就是我们的课外活动。(设计意图:学会对于景物的描写方式,对于文章进行渲染,学会衬托的写法)。
3、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1)三读课文,品味重要的句子和段落,“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一段在段落中能够起到渲染色彩的作用,而且能够让全文进行升华,教师要求学生和写作中进行有效的鉴赏和分析,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去,给自己的文章渲染色彩。(2)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和拟人、排比句分析句子特点,进行点评和仿写“鸟儿不叫了,树枝不摇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以上两句通过三种修辞的运用,提升句子的情感和感染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三种修辞的手法运用,通过三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作文里有效展示,提升我们自己的情感,或者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提升我们对于句子的理解。(3)学生自由讨论和分析文章的情感,领会文章中的中心思想,谈谈自己对于学校的爱(自由讨论,由学校拓展开去,联系到家庭和周围的景物,都可以进行自由的讨论和分析),写出自己的内心,进行有效的表达。(4)教师进行情感升华的提升,让学生自由思考和浅谈其中的感悟,让他们自己分析每个句子中渗透的思想情感。(教师进行鼓励和支持)。(设计意图:恰当的使用修辞手法,提升文章的写作水平)。
4、综合性学习的拓展。综合性活动的学习,“我们在学校过着快乐的生活,课余生活是怎样安排的?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文字来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边记录边整理资料,准备和同学们交流”。让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拓展。
5、作业的相互展示和交流。课外拓展的作业相互交流,就是将自己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有效的展示出来,通过组内评比和班内的评比,有效提升自己的作业水平,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的比较,来反复提升自己的水平。每个同学去给对方找一个优点,将这个优点用于自己的文章当中去,然后将自己的优点教给别人,让别人也进行有效的运用。(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空间,进行思维发散)。
6、板书设计的关键词。风景仿写的段落1“从——从——从——”。描写环境安静的句子2“窗外十分安静——”。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句子列出“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列举和仿写学生的课外活动“跳舞、做游戏、摔跤”。
四、教学反思
有缘才相聚,相聚是首歌。我来自美丽富饶的齐国古都临淄,我和大家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在这美丽的校园相聚,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片,请欣赏。课件出示有关俄罗斯的照片,看了图片,你知道这是哪一个国家吗?对,是俄罗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罗斯》。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日本》和《印度》,请同学们想一想,学习这两个国家时,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学习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习国家的一般方法,从自然地理,例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从人文地理,例如工农业、交通运输、民族文化等方面学习。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河流、气候。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与自主学习
学生分组,根据导学练案自主学习,不会的问题由小组讨论解决。
四、展示交流:分小组展开对抗赛。能够提出问题和答对问题的给予加分。
(一)地理位置
1.出示《俄罗斯在世界的位置图》,你能根据此图描述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吗?
2.出示《俄罗斯的海陆图》,你能运用此图提出什么问题?
探究:为什么俄罗斯历来被公认为欧洲国家?
(二)地形
出示《俄罗斯地形图》,你能根据俄罗斯的地形图指出俄罗斯主要的地形区和河流吗?说说你的记忆方法。
探究:俄罗斯的地势分布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分析出来的?
展示俄罗斯地形分布简图。
(三)气候
出示《俄罗斯气候图》
1.在课本图7.45中描出俄罗斯主要的纬线,说明其纬度位置。描画出北极圈,说出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2. 阅读图7.46,描画出主要的等温线和年降水量线,分析俄罗斯气温和降水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变化趋势。
3.描述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探究:从气候方面分析俄罗斯的铁路应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利用简表形式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
(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
(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
(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3)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4.标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师: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1: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生2: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生3: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师: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生2: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师: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牧业的发展:(1)表现: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 ②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 ③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 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
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2)原因:
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的成就:(1)表现:
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 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2)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1)表现:
①洛阳大市场的繁荣: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如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等,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②重新铸造铜钱;
③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措施: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2、影响: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表现:
(1)生活习惯的汉化:即三个变化——
①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筑起简陋的房舍,经营小块土地,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开始转向中原汉族的农业文明。
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迁居洛阳的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③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融入:如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②服饰与风俗的融入:如诗歌描写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③食物的融入:如教材插图《汉人胡食画像砖》就是明证。
2、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今天我们吃着烤羊肉串,徜徉在云冈石窟中,遥想当年鲜卑人叱咤风云、横扫天下的气势,他们作为单一的民族消失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孝文帝或许被称为历史的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我们又谁能说得清自己身上是否流淌着鲜卑族人的血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
请大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三节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提示: 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评价: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课堂小结
北魏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场改革是由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它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课后习题
请大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三节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提示: 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评价: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分泥和连接的技能制作民族娃娃。
2、感知几个常见少数民族的特色。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能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活动准备:
泥、泥工板、湿抹布、民族娃娃的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出示各种民族娃娃,听泥娃娃自我介绍:"黑眼睛,黑头发;你穿对襟袄,我系葡萄扣;你梳桃子头,我扎小髻髻。我们是一群中国娃娃,我们住在无锡惠山的山脚下。
引导幼儿观察名族娃娃的外形特征:脸是圆圆的,眼睛大大的,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很美丽。
二、教师示范,引导幼儿学习分泥和连接的技能。
1、老师出示泥团,示范分泥:做娃娃的时候,先要把泥分为两块,每一块再分为一大一小两块,大的分别做身体和两条腿,小的分别做头和两条胳膊。
2、用我们学过的团圆、搓长、压扁等本领做出圆圆的头、宽宽的身体
3、示范连接:做好以后,将头、胳膊、腿与身体连接在一起。提示幼儿可以用辅助物来帮忙。
4、最后填上眼睛、嘴巴,提示幼儿可以用泥条粘帖的方法表现出名族娃娃的发髻特征。“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用辅助材料进行装饰,平放在泥工板上。
三、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下面请每个小朋友自己来做一个泥娃娃,分泥时要注意份量多少。提示:想想看,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将头和身体连接的牢固一点呢?
四、交流讲评
我们今天可以开一个民族娃娃展,你们都是小评委,请你来说说你喜欢那个民族娃娃,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会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有更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一些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经历的活动,而那些少数民族的一些节日虽然不多见,或许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节日中的快乐,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了解到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学生自身情感体验的需要,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一、汉语教师对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缺乏有力的引导及相应的对策
教师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变,还得由教师综合能力所决定。很多教师不敢尝试,教师对自己主导地位的能力不自信或缺少这种能力的培养。甚至为了教学进度,连诵读环节都省略了,这是阻碍学生的阅读训练和阅读视野的重要原因。
汉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平时要培养师生间的默契与融洽;二是汉语教师要提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文学素养的培养;三是汉语教师要重视汉语课堂教学的技能的提高,合理处理课标、教材与课堂运作的关系。
二、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缺乏热情及相关的对策
(一)学生现代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仅对我校高中生现代文阅读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只读课本,几乎完全忽视课外阅读,既缺少教师的有效监督,也缺乏课上、课下阅读的延续性。二是学生阅读没有比较明确的目的,缺少基本的阅读素质和阅读技巧。三是只要有影视作品的文学文本,学生都放弃对原著的阅读,用影视的观看取代对文本的精细阅读。四是学生缺乏主动的阅读意识,即使阅读也只是被动服从、接受而已。
归结是学生对阅读缺乏热情,缺乏起码的主动性,由此必然带来被动接受地阅读、范围狭窄地阅读、不得要领地阅读甚至反感排斥地阅读。解决这个问题,首要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兴趣是关键
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用适合作者情感的语言从课堂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文本所描绘的特定情境之中。 文学从体裁上可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实用文体等,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别、文学风格、文学题材,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选择最适合文本特征和学生审美的导语。如 《背影》 的导语,可以这样导入:
人非金石所生,天上所掉,人有父母,如同宇宙有天地,对于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父亲,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 《父亲》,听完之后对学生提问) 你的父亲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国著名大作家、学者心目中的父亲形象 《背影》。
这样的导语设计比较好。一是笔者抓住了学生的心,用优美又富有深情的音乐一下子打通了儿子与父亲的连接,让在课堂中的学生瞬间转换为家庭中的儿子,二是蒙古族是重视家庭伦理道德的少数民族之一,特别是有着深厚的父亲崇拜情感。
其次,要在丰富的汉语游戏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词汇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课活时间,必要的时候利用课上时间做些学生喜欢的游戏,参加者有前提:一是整个过程中的语言交流必须使用汉语表达;二是使用词汇错误的学生被罚。不同的游戏还可以规定更多的限制,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地使用汉语,对错误的汉语表达,还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给予及时纠正,极富有乐趣,又具有实践性。在具体的现代文阅读中对于词汇的深层意思和具有多义性的词汇的运用起到良好的训练作用。
再次,要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情感。如果说有较高的专业综合能力是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条件,那么能合理熟练地使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是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能。优秀的教师能根据汉语文作品的内容制作符合教学计划和提高教学效果的课件、动画, 以及播放拓展汉语文课程的相关领域的文化知识,如对文史哲地理方面的介绍。这些是培养现代文阅读必要的前提和基本素养。
还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文诵读和书写比赛。诵读可分为很多类,如以节日、爱国等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举行全校、全年级诵读比赛, 还可以平时在班级内部举办小型诵读比赛。形式丰富多彩,可以背诵名篇,经典诵读,诗歌朗诵,原创诵读,甚至是诗乐舞比赛。以感情、语速、发音等为评分的标准。
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加强汉语文的学习和运用,又可增强蒙古族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等知识的了解,一举多得。书写比赛主要是训练学生认读、书写规范等,将好的作品粘贴出来,对于正处于学习好胜心的青少年时期,会起到良好的带动和书写认读的正确引导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多元文化;马秋华;民族文化
笔者是一名藏族,出生在“说话既歌唱”的云南。云南是中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了汉族以外,还有藏族、黎族、傣族、哈尼族、彝族、壮族等等25个少数民族,云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它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浓厚的民族特色最先体现在少数民族歌曲里。笔者于2012年考取中国音乐学院并攻读声乐表演硕士,师从著名歌唱家马秋华教授,她严谨的教学态度、饱满的教育热忱深深地打动了我。马秋华教授在三十多年的声乐教学生涯中,培育了众多优秀的歌唱家和表演家,她的学生分别在美声、民族和通俗等演唱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其“桃李满天下”的美誉功归于她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她不仅严格要求学生,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汲取最科学的声乐教学理念,不断地创新、突破和改变,始终走在声乐教学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她为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之新理念打开了一扇窗户,不仅帮助作为一民藏族歌者的我更好地演唱,也为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提供了新范式。马秋华教授的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民族歌曲的演唱必须扎根于本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少数民族声乐教育肩负著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到歌曲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强学生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其与众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哲学、语言、音乐和思维方式等。少数民族歌曲是少数民族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手段,每一首歌曲都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充满着民族风情、特质及情感。如笔者的代表作品《跟着阿妹的山歌走》以山歌的形式传颂彝山的风景、民俗之美,是对彝族风情与彝族文化的生动刻画;笔者的另外一首代表作品《妈妈就是我的梦》是一首风格隽永的藏族歌曲;还有笔者经常演唱的蒙古族歌曲《梦中的额吉》与《草原牧歌》,都是表达对民族的热爱与深情歌颂,所以,进行少数民族声乐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歌曲里所包涵的民族文化,还原歌曲鲜活的生命力,掌握歌曲的文化价值。这就意味着,学习一首新歌曲之前,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全面深入地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来源、背景及意义等,然后再进行演唱。
(2)对于少数民族声乐必须进行有差异的教学。少数民族有着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格,如藏族歌曲的高亢、宽广、热情、奔放,还有其特有的喉头控制装饰音;蒙古族歌曲的质朴、气息沉长、明亮、旋律优美,还有其富有表现的“诺古拉”(波折音或装饰音)、“呼麦”、“长调”等演唱方式。少数民族歌曲不管是从创作形式上还是表演形式上来说都是辨识度很高、别有一番风格的,其演唱与少数民族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蒙古族的颤音,是在其独一无二的语言形态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他民族一般难以把这独有的颤音唱好。现在对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特殊性”的认识还存在普遍的缺失,大多数的教学还是以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为基准的缺乏“差异性”的教学,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唱好本民族的歌曲,还容易造成学生演唱方法的模糊与混淆。所以,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交会学生把握不同的演唱风格,还原歌曲最原始的民族面貌,尊重学生的民族差异及个性,进行有差别的教学,避免“千人一腔”的状况出现。多鼓励学生深入民间进行研究、调研,并时常请少数民族本土歌手进行演唱示范。植根于少数民族的土壤,才能盛放出美丽的民族之花。
(3)少数民族声乐的学习要以中西方声乐理论知识做坚实的保障。歌曲的演唱并不仅仅取决于身体发声器官的独立工作,而是在大脑的支配下,我们的意识、思维、情感、发声器官、肢体等各方面积极配合的结果。声乐理论知识是歌手演唱好歌曲的必要前提,而这个声乐理论知识基础不仅仅指少数民族声乐理论,还包括西洋声乐理论与汉族声乐演唱理论等。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音乐及音乐文化等各方面有关的知识,用厚实的文化知识底蕴武装自己,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少数民族歌手。
(4)“多元文化”是现代音乐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演唱的“多样性”是对一个少数民族歌手最大的期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时代的少数民族歌手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演唱本民族的歌曲,而是要像海绵一样去积极汲取国内外优秀的演唱艺术,包括国内汉族民歌、传统音乐(如戏曲)、国内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以及国外艺术歌曲的学习,同时也不要只局限于学习一种唱法,而是创新性地学习“跨界”理念,对美声、民族、通俗等唱法都有所涉及,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对西洋美声唱法进行系统的训练与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基本功,促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共鸣腔体,丰满音色、沉炼气息、演唱更加松弛、音色更加饱满,这也有益于学生对本民族歌曲进行演唱。笔者同时也是云南省花灯剧院的一名演艺人员,花灯是一种集戏曲、民歌小调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丰富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充满着劳动人民单纯质朴的民间艺术特色,笔者在云南省花灯剧团多年的实践,不仅尝试了多种演唱方式,积累了经验,也为自己的演唱创造了更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在多元文化的时代,少数民族声乐的教学要注重文化的多样性,以本民族歌曲的学习为中心,让中国乃至世界多种音乐元素与文化元素完美地交融,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全面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声乐发展的国际化,让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立足世界、走向全球。
(5)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主观上的严格要求以外,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相对而言,我国少数民族声乐建设不论是从理论体系上、还是教材体系上来说都是不够完善的,也存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所以国家、教师都要为少数民族声乐教育体系的完善作出更大的努力。首先,丰富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提高少数民族音乐史、少数民族音乐概论、少数民族声乐概论等课程的重要性,并不断研究、开发新课程;其次,加强少数民族声乐教材建设,一方面要把各民族优秀的歌曲挖掘整理出来,编成教材,并尽量保证歌曲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提高少数民族声乐理论教材的科学性、民族性和实用性,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写;然后,丰富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形式,改变以钢琴为主单一的伴奏形式,加入少数民族乐器伴奏,有些少数民族演唱歌曲最喜载歌载舞,所以,在课堂中也要鼓励学生把民族最本土的特色展示出来,同时还要把课堂搬到音乐会上,与少数民族民间歌手相互切磋,在交流中学习,在互动中进步;最后加强少数民族声乐科研建设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能力,让少数民族声乐建设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世界的就是民族的,名族的才是世界的。马秋华教授的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理念对我国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具有很高的借鉴参考意义。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歌唱人才,是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中国少数民族声乐正以欣欣向荣之势蓬勃发展,必将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亮! [科]
【参考文献】
活动目标
1、引发幼儿尊重、热爱少数民族同胞的情感。
2、使幼儿了解几个主要民族的服饰,知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服饰。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藏族、蒙族、维族、朝鲜族服饰各三套
2、电脑图片幻灯片
3、彩条、棉花、皱纹纸若干、胶水
4、民族娃娃服饰图范例,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复习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
①、小朋友,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56)那,你们都知道哪几个民族?
②、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代表性服饰,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说一下你知道哪个民族的服饰?
2、今天我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一下几个民族的服饰(出示电脑图片幻灯片)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藏族服饰。(藏族服饰的主要服装款式就是藏袍,藏袍在藏语里又叫初巴。藏装的基本特点是上身穿绸或布长袖短褂,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外加肥宽长袍,男子下穿裤子,女子下穿裙子,外系一条五彩围裙,帮典一一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装饰品、帮典颜色相组合,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女子的头上一般都戴由多种颜色的丝线组成的扎秀。
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蒙古族服饰――他的主要特点是身穿长袍,斜衣襟,头上扎着头巾或者戴着皮帽子,腰间束腰带,脚穿皮靴。
最后我们来认识一下维吾尔族服饰――男子穿斜领无扣的长袍,腰系长方巾。女子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上对襟背心,小姑娘多梳几十条小辫子。
3、刚才我们认识了三个民族的服饰,现在有一个民族服饰展示会正在进行,那里正好展示了我们刚才认识的这几个民族的服饰,小朋友想不想去看一看。现在请小朋友排队跟我去参观一下。(组织幼儿复习刚才学习几个主要的民族服饰)
①、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藏族服饰区.(说一说主要特点)
②、这是蒙古族的服饰
③、这是维吾尔族的服饰
4、刚才小朋友看了这三个民族的服饰,你都记住它们的样子了吗?你能分清哪些衣服是搭配穿在一起的吗?我这里正好有一些民族衣服弄混了,那我现在找几个小朋友来试一试,看你能不能穿对?
小朋友,他们穿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穿完先让幼儿说一下对错,老师再评价。)
5、民族服装装饰大赛
(出示没有颜色的民族娃娃)小朋友,你们看我拿的这个图片好不好看,怎么样才能让它变好看?现在有一个民族服装装饰大赛幼儿组,邀请小朋友来装饰民族服装,小朋友想不想参加?
(教师讲解民族服装的设计方法)
这里老师先设计了几套服装,小朋友一起来看看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设计的,分图讲解设计方法。
6、组织幼儿分组设计服装(按民族)
7、教师讲评(色彩、制作手法)并请设计好的幼儿把衣服分民族展示。
教学反思
我们的祖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在服饰上也不例外。每个民族都有代表他们民族特征的服饰。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我国一共是由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除了我们汉族以外,还有许多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服装特点。他们的服装大都色彩鲜艳,颜色丰富。
活动设计背景
在平时的生活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于别人的新衣服、装饰很感兴趣、然而,就在快到穆世林小朋友快要过古尔邦节时,我班的一名哈萨克族小朋友穿这一件很有民族特色的衣服,这件衣服吸引起了小朋友们极大的兴趣;他们对衣服上的花纹、衣服的样式都很感兴趣不时的问:这是什么?这件衣服怎么穿?你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这一现象让我萌发了要上主题教育课程《我身边的少数民族》这一节《好看的民族服饰》是主题教育中的艺术领域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欣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的民族服饰,提高审美能力,感受绘画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2、学习运用点、线、面色彩等不同手段装饰服装,表达出不同民族服装的特点。
3、通过绘画萌发对少数民族的兴趣,增强民族情感。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尝试通过动作和色彩来感知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点、线、面、色彩装饰服装。
难点:表达出不同民族的特点。
活动准备
三种少数民族的服装课件,服装样板人手一份,水彩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引入部分:
教师提问:
1、明天是什么节日?(古尔邦节)
2、少数民族是怎么过年的?
3、今天我们欣赏一下美丽的民族服饰。
(二)播放幻灯片,了解民族服饰的特点,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提问:
(1)、你见过这些服装吗?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服饰?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件?为什么?它和我们平时穿的衣服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个民族的服装特点。
(3)、这件衣服上有什么样子的花边和图案?
2、出示花边图案,供幼儿参考。
(三)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提醒幼儿根据不同少数民族的特点进行绘画。
指导幼儿用多种鲜艳的色彩进行搭配、组合图案装饰服装。
(四)作品展示。
幼儿观察一下同伴的作品,找出自己喜欢的,!来自快思老师教案.!并说一说画的是哪个民族的,你喜欢它哪部分。
(五)结束部分
1、送礼物:明天是古尔邦节请小朋友们,把最好的绘画作品作为礼物送给我们班的哈萨克族、回族小朋友。
2、播放民族歌曲
请少数民族的幼儿带着大家跳一只舞。
教学反思
在教学目标制定以后备课环节可谓是非常重要的,一堂课能不能达到它的目标、能否能使幼儿感兴趣并且教师能否上好正堂课这些都与备课环节息息相关,所以我在备课是选择了备教案、备幼儿两个环节充分的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发展情况进行课程环节设计,活动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如:直观法通过让幼儿观看教学课件、图片使幼儿直接的看到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花纹、样式等.活动中幼儿对这些好看的民族服装很感兴趣,看的自己就找出了特点如:这些衣服的领口有花纹、袖口有花纹...提问法通过这一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表扬鼓励法这一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长用到的方法,教师的鼓励增加了幼儿的信心使他们能充分的展现自己;行动操练法这一方法是让幼儿能充分体现幼儿各项能力的方法。活动围绕目标展开:欣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的民族服饰,提高审美能力,感受绘画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学习运用点、线、面色彩等不同手段装饰服装,表达出不同民族服装的特点。通过绘画萌发对少数民族的兴趣,增强民族情感。活动中加入了对幼儿认知的教育,通过教学活动我发现本班幼儿初步的了解了少数民族的服装特点;掌握了运用点、线、面色彩等不同手段装饰服装;在幼儿的创作过程中我及时的对幼儿进行指导,使幼儿能更好的掌握少数民族服装特点并用所学到的方法设计服装;活动中我采用了让幼儿自己评价同伴的作品,这样能够激发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并且从互相评价中找到自信。活动最后,我设计的先是为民族小朋友送礼物;有而将自己的作品送出增进友谊,之后播放民族歌曲让少数民族幼儿带领大家一起跳一段民族舞蹈充分的调动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本次教学活动能够很好的使幼儿的各项能力得到体现与锻炼但是,在活动的组织方面还存在不足,这是因为教学经验不足导致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继续努力加强不足。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双语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因而,双语教学的前景也更为乐观。然而,在汉语教学中,我们不应忽视汉语口语语法体系对口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其次,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我们应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最后,作为课程灵魂的教师,应把握好侧重点,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启发学生。
关键词:汉语教学 语法体系 交际观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少数几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汉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用语,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国际和国内的地位决定了它也是各少数民族之间最通用的语言。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就是专门承担这一任务的学科【1】。针对这一情况,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听与说就尤为重要。首先,教学方面,应具备较为完善的汉语口语语法体系。其次,培养学生积极交流的意识。最后,教师应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学习。
一、增强学生的交流意识
语言的主要功能,体现在社会交流、交际方面。口语运用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调节人际关系,也可以协调人们的社会活动。“说”是人的一种本能,语言的使用是人们最基本、最广泛的一种活动。因此,我们应让学生更新观念,敢于说话,进而做到善于说话,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我们在说话方面提出的种种要求。
就目前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同学进校后会接触到更多的同学,对彼此的新鲜和对校园生活的好奇,以及对新生活的憧憬,使他们产生强烈想交流的愿望,可是由于汉语水平有限,词汇量不多,常常句不成章,所以羞于表达。虽然在校进行汉语的学习,但是在学习目的语的环境中,却很少有机会进入真正的目的语交际活动,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是停留在浅层次的问答式水平上,是的“学”与“用”脱节,如同我们英语教学中导致的“哑巴式英语”一样,使二者走向统一真是我们教师的目标。
为了激发学生的交际意识,我们首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意识。交际意识是学生的主观因素,是内因,所以要从根本上刺激他的这一需求,学生有了这种需求,才会产生自觉地、主动地交际行为,也就是使学生在目的语的环境中总想着去“说”,不断去“用”的意识。有了交际意识才能使学习者总处在“用”语言的状态中,而不是学语言的状态中。相反,没有交际意识,就不可能主动深入目的语的环境。经常进行解码、编码和输出,也就无法从“有限的语言规则系统生成无限的正确的语句”(张黎《生成原则及其贯彻》1991年),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转换生成语言交际能力。说到底,培养口头交际意识就是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的。其次,要创设一个交际的环境,有了环境,有了交流的人群,有了共同的话题,有了思想火花的触碰,才会刺激学习者不断的更新所学的知识,才会激发学习者不断地学习兴趣,学以致用,在使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交流中体会语言的巨大魅力,才会使学习者真正的爱上语言。“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现代汉语词典》交际意识产生于语言交际实践,反过来又促进和指导语言实践。因此,学习者的口头交际意识一定要到语言实践中去培养【3】。
二、口语表达训练
1.课堂教学
口头表达训练即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也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规律,所以,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开设专门的课型,组成相对应的教学系统。口头表达不但要涉及词汇和语法,而且要涉及语音,课堂上要纠正错误和帮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
要真正掌握口头表达技能,不但要在课堂上学习,而且要在课外进行语言实践。配合课堂教学组织的语言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的延伸,使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口语表达训练的方法
口头表达训练的方法,就是怎样训练学生的语音能力、用词造句的能力、成段表达能力和语用能力。语用能力主要表现为言语交际技能。
3.语音能力的训练方法
语音是语言的教育外壳,只有通过语音,才能把意思表达出来。因此,这一过程十分重要。语音教学方面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①以因素教学为纲。就是按顺序一组一组地教因素的发音,教音节和词的发音和声调。②以话语教学为纲。就是首先选择最常用的话语,在教这些话语时,把音素和声调分解出来进行教学。重点是综合训练,即说话训练。③音素教学和话语教学相结合。就是根据话语教学的要求选择言语材料,但是在选择言语材料时,充分考虑语音教学中的需要,对话语内容进行精心选择。
4.用词造句能力的训练方法
此方法有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和从综合训练到单项训练两种方法。前者就是先教单词,然后由此扩展到词组,再由词、词组扩展到句子;后者就是先交词组和句子,然后再把重点词和词组抽出来进行专门的练习。
5.成段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
成段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就是连续说一段话和一篇话的能力,所以成段表达能力就包括把句子组织成语段、把语段组织成语篇的能力。教学内容不但包括言语技能,而且也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言语要素,还包括逻辑思维方式,特别是目的语思维方式的训练。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通过法规、政策加以确定并通过教育教学加以实施。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各族青少年的祖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维护国际统一和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华锦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论[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钟文佳.汉语口语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3.江承凤.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口语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少数民族-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认识少数民族教案06-29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教案06-14
对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学的思考06-03
少数民族的诗歌09-06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10-06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11-02
少数民族身份认定11-13
少数民族人员服务管理07-03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07-23
少数民族风俗与禁忌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