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篇1

一、解释题(要求只答要点,无需论述。每题5分,共20分。)l、民族

答: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民族区域自治

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央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向前发展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由多民族人民实行的地方自治。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

答: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根本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为因果、条件、不可分割。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4、毛泽东关于民族消亡的论述

答: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如此。

二、辨析题(要求先回答对错,再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错误)

2、民族融合的结果即民族消亡。(对)

3、民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错误)

4、马克思主义及其无产阶级政党坚决支持民族同化。(错误)

三、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三题选做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

l、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答:(1)旧的民族关系中的消极因素

(2)各民族之间差异存在

(3)各种利益矛盾在民族关系上有表现

(4)阶级斗争仍然存在(5)民族差别特点存在

2、试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答:(l)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民族理论基础

(2)列宁、斯大林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民族理论体系

(3)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3、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答:(l)少数民族干部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保证。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必须与各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广大各民族群众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3)是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和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4)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目前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中心环节;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四化的可靠保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参考答案要点

一、解释题

1、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民族区域自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央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向前发展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由多民族人民实行的地方自治。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根本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为因果、条件、不可分割。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4、毛泽东关于民族消亡的论述

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如此。

二、辨析题

1、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错误)

2、民族融合的结果即民族消亡。(对)

3、民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错误)

4、马克思主义及其无产阶级政党坚决支持民族同化。(错误)

三、论述题

l、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1)旧的民族关系中的消极因素

(2)各民族之间差异存在

(3)各种利益矛盾在民族关系上有表现

(4)阶级斗争仍然存在(5)民族差别特点存在

2、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l)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民族理论基础

(2)列宁、斯大林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民族理论体系

(3)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3、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l)少数民族干部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保证。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必须与各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广大各民族群众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3)是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和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4)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目前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中心环节;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四化的可靠保证

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问答 什么是民族政策?

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

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IO)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什么?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2、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5、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8、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们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国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l)将民族团结的原则明确地写入《共同纲领》、历次《宪法》等法律之中,使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一个人的法定义务。

(2)努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旧的痕迹。50年代,国家还组织慰问团、访问团,并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1952年和1956年,进行过两次民族政策的大检查、大教育,1979年又在全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都不断地增强了民族团结。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逐步形成了层层召开、定期召开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4月首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使民族团结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舆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5)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分裂斗争,打击了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团结和教育了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提高了对分裂活动的识别力和抵制力。

(6)及时地、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中发生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7)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民族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转移,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工作一是经济建设,二是加强团结。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重要性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认五十六个民族成份,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党的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全面考虑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又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因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历史经验证明,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只有在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前提下,才能得以真正搞好和切实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只有在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健康发展,民族团结就不断巩固;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不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遭遇波折,民族团结就受到破坏。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氏族与民族的根本区别是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2、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A、民族矛盾 B、民族的社会原因 C、民族差异(√)D、民族交往

3、族的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位代表之一。A、土家 B、水

C、苗(√)D、布依

4、广西壮族自治区域自治区成立于年 A、1958年(√)B、1952年 C、1984年 D、1956年

5、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1、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C、共同族源(√)

D、共同心理认同(√)

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 A、问题越来越多 B、矛盾越来越尖锐

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

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

(√)

3、民族平等作为一个历史概念,由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党对它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要求,民族平等在实践中具有()A、民族性 B、时代性(√)C、文化性(√)D、阶级性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互助

(√)D、民族和谐

(√)

5、西部大开发地理范围包括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即,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和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民族

1、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总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经具有了一个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

3、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一项总原则.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民族平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真实,成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

4、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5、民族观

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

1、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 答:(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指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3、为什么说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答: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1)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汇合,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2)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贡献

五、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15分。)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答:(1)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2)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3)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2、国家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答:我国56个民族结成了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国家利益代表着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保持社会的安定,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对于各族人民的富裕和安居乐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国家利益是各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1)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

伴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各民族经过不断的交往联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家一体、民族多元的格局,各民族血肉相连、休戚相关,谁也离不开谁。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前提基础。

近代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人侵,严重威胁着我国各民族的生存权。不仅汉族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人口锐减的生存困境之中,其他民族人口的下降也十分惊人,一些弱小民族更已濒临灭绝的境地。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期间,把沿江居住的赫哲族强行迁至人兽罕迹的沼泽地区,无法捕鱼狩猎,冻饿交加、疾病肆虐,大量死亡。19世纪70年代,赫哲族人口原有5000余人,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赫哲族只剩300多人。抗日战争的八年之间,我国各民族同胞有3500多万人伤亡。今天,13亿人民的共和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半个世纪以来,各族人民平均寿命大幅度增长,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比例高于汉族。13亿血肉同胞老有所养、幼有所抚,共享“天伦之乐”。这个大家庭之所以如此和睦平安,是因为这个大家庭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生活基地,有在五千年历史深处奠定的文明基石,有统一的强大的国家为各民族提供了安全生存的条件,不断发展的条件。对外有能力抗侵略抗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对内有办法抗灾害、保稳定,保护各民族人民的安宁。如果没有国家的统一,各族人民也将没有生存发展的基础,没有幸福安定的条件。(1分)

(2)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共同发展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

以史为证,唐朝是最典型的例子。唐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最强盛、最有生气的朝代,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的壮观景象,根本原因在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统一便有力量,有了力量便会有地位。所以北方各族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或“天至尊”;南方百越诸族称赞贞观年间民族团结的盛况为“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有人统计,唐朝宰相369人中,胡人出身的有36人,约占十分之一。唐朝的繁荣,得益于各民族间空前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更得力于国家的统一和强盛。纵观中华文明史,千年传统连绵不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民族社会的发展得到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汉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进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他民族,尤其是许多原来处在奴隶制、农奴制,甚至原始社会末期的少数民族,都实现了直接过渡,共同进入了社会主义,其基本前提,就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共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百业旺,家和万事兴。从东部沿海带动的改革开放,到以民族地区为主的西部大开发;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六号安全返航;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有重要成就的获得,都离不开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如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交流、发展与创新,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等等,都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需要国家进一步在统筹中提供。归根结底,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保障,在于国家统一。

(3)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的前提(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尊严是56个民族的共同尊严。尊严,对于人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民族更是至关重要的。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是我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共同需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祖国强大的前提首先是国家统一。

当西方许多国家还在中世纪农奴制的时候,我们巳进入封建社会繁荣阶段,被称为“天朝”的统一祖国声名远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这种尊严又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力量。近代以来,我们的祖国积贫积弱,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军阀混战、割据,一片黑暗。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成了“东亚病夫”,任人宰割,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受到了无以复加的伤害,今日想来,仍会令人悲愤。因为失去了尊严,就意味着受欺压凌辱,就意味着失去了作为一个民族应有的地位和形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我们的祖国不仅已经站起来,而且正在富起来,还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和平发展走向未来。我们成功地运用“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仅顺利地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问题,还要妥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对于台湾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国家统一与民族感情、民族意志的关系。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生存条件,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这一切的一切,必须有国家的统一才有可能。

总而言之,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B

2、C

3、B

4、A

5、D

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1、BCD

2、CD

3、BD

4、ABCD

5、ABCD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2分)。

2、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总称,(1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经具有了一个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2分)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1分)

3、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个根本原则,(2分)也是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一项总原则.(2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民族平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真实,成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1分)

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3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1分)

5、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2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2分)。

四、简答题

1、(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2分)(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2分)。(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2分)。(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2分)。(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2分)。2、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1分)胡锦涛(1分)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指平等、(2分)团结、(2分)互助、(2分)和谐(2分)的民族关系。

3、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1)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汇合,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2)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贡献

五、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15分。)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1)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8分)

(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2)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6分)

(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3)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6分)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2、我国56个民族结成了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国家利益代表着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保持社会的安定,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对于各族人民的富裕和安居乐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国家利益是各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2分)

(1)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2分)

伴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各民族经过不断的交往联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家一体、民族多元的格局,各民族血肉相连、休戚相关,谁也离不开谁。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前提基础。(1分)

近代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人侵,严重威胁着我国各民族的生存权。不仅汉族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人口锐减的生存困境之中,其他民族人口的下降也十分惊人,一些弱小民族更已濒临灭绝的境地。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期间,把沿江居住的赫哲族强行迁至人兽罕迹的沼泽地区,无法捕鱼狩猎,冻饿交加、疾病肆虐,大量死亡。19世纪70年代,赫哲族人口原有5000余人,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赫哲族只剩300多人。抗日战争的八年之间,我国各民族同胞有3500多万人伤亡。(1分)

今天,13亿人民的共和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半个世纪以来,各族人民平均寿命大幅度增长,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比例高于汉族。13亿血肉同胞老有所养、幼有所抚,共享“天伦之乐”。这个大家庭之所以如此和睦平安,是因为这个大家庭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生活基地,有在五千年历史深处奠定的文明基石,有统一的强大的国家为各民族提供了安全生存的条件,不断发展的条件。对外有能力抗侵略抗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对内有办法抗灾害、保稳定,保护各民族人民的安宁。如果没有国家的统一,各族人民也将没有生存发展的基础,没有幸福安定的条件。(1分)(2)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2分)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共同发展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

以史为证,唐朝是最典型的例子。唐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最强盛、最有生气的朝代,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的壮观景象,根本原因在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统一便有力量,有了力量便会有地位。所以北方各族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或“天至尊”;南方百越诸族称赞贞观年间民族团结的盛况为“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有人统计,唐朝宰相369人中,胡人出身的有36人,约占十分之一。唐朝的繁荣,得益于各民族间空前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更得力于国家的统一和强盛。纵观中华文明史,千年传统连绵不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民族社会的发展得到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保障。(1分)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汉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进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他民族,尤其是许多原来处在奴隶制、农奴制,甚至原始社会末期的少数民族,都实现了直接过渡,共同进入了社会主义,其基本前提,就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共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百业旺,家和万事兴。从东部沿海带动的改革开放,到以民族地区为主的西部大开发;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六号安全返航;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有重要成就的获得,都离不开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如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交流、发展与创新,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等等,都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需要国家进一步在统筹中提供。归根结底,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保障,在于国家统一。(2分)

(3)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的前提(2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尊严是56个民族的共同尊严。尊严,对于人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民族更是至关重要的。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是我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共同需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祖国强大的前提首先是国家统一。(1分)

当西方许多国家还在中世纪农奴制的时候,我们巳进入封建社会繁荣阶段,被称为“天朝”的统一祖国声名远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这种尊严又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力量。近代以来,我们的祖国积贫积弱,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军阀混战、割据,一片黑暗。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成了“东亚病夫”,任人宰割,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受到了无以复加的伤害,今日想来,仍会令人悲愤。因为失去了尊严,就意味着受欺压凌辱,就意味着失去了作为一个民族应有的地位和形象。(1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我们的祖国不仅已经站起来,而且正在富起来,还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和平发展走向未来。我们成功地运用“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仅顺利地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问题,还要妥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对于台湾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国家统一与民族感情、民族意志的关系。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生存条件,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这一切的一切,必须有国家的统一才有可能。(2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篇2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 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 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 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 改革、创新势在必行。目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 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 班级人数相对较多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 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在教师人数有限的前提下, 必须合并班级上课。这也就意味着每个班级上课人数相对偏多, 要不然就没有办法完成所有班级的授课。人数相对偏多导致上课效果相对较差。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他们认为班级上课人数多、班级大, 自己不会被教师注意, 所以在课堂上做自己想做的事, 应付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有的学生因为大班上课教室大, 距离黑板较远, 看不清教师的板书, 所以出现放弃的心态。大班上课不仅使学生疲惫, 教师也很头疼。他们既要管教学, 又要管纪律, 费时费力, 调控起来相当困难。例如, 分组讨论环节, 在人数少的班级里分组讨论, 每组都有机会发言, 学生活跃度高;但在人数多的大班, 由于人数较多, 在分组讨论时大家发言的机会受到限制, 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质量。

(二) 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大部分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是, 在具体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些教育工作者实行的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听课为辅。“教师中心论”在理论课教学中仍有一定的市场。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影响了理论课教学的深入和发展[1]。奎苏姆宾博士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学校及教师就要为学生探索、创新提供良好的空间,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讨论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形式。这种形式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对话, 这既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考, 又可以通过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将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

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 革新教学内容, 实施专题化教学

目前, 大部分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使用的教材是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该教材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但是, 该教材的理论深度, 使得没有专业学科背景知识的大一新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教学效果。面对这种情况,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机, 进行了专题化教学改革探索。

专题化教学, 是指以专题的形式设计把教学内容, 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讲授。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 它丰富了课堂内容,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具体教学安排上, 将《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的12章节内容分成6大专题。专题一:走近“民族”;专题二: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专题四: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专题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平等团结。每一专题的讲授都注意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关心的问题着重进行讲授, 突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民族性、现实性, 使学生参与其中, 融入其中, 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关心社会。同时, 在求知中自然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基础。

(二) 改变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1. 运用案例教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 是指运用真实案例, 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不要求学生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 而是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2]。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教研室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同时, 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结合国家的政策及社会突发热点问题, 把枯燥的理论变成鲜活的案例, 使学生不仅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思维的方式、方法, 而且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在讲授“中国民族概况”专题时, 采取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本民族的情况或者是他们所了解的民族的基本情况。通过这种方式, 把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与个人经历与兴趣相结合, 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他们的风俗习惯, 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讲授“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时, 就新疆“7·5”事件, 让学生通过纪录片了解这一事件从策划到造成人员伤害的全过程, 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民族问题, 从而弄清不是所有涉及民族的问题都是民族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但世界不稳定及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活动猖獗, 他们组织的暴力犯罪, 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极大地伤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在讲授“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题时, 通过影视资料及图片向学生展示, 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 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离不开56个民族, 同样, 56个民族也离不开国家, 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会有富足的民族。在讲授“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时, 通过中国航母、中国龙精神等案例, 以民族共同心理认同为主线, 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对中华民族存在、发展、安危、利益等的认同和关切, 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反映,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特质, 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心理纽带。通过二战时期犹太人惨遭纳粹分子屠杀的案例, 让学生认识到, 只有国家团结, 才有政通人和, 人民幸福, 从而自觉为维护祖国统一、安全、荣誉与利益而努力奋斗。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专题时, 使学生了解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能相对比较成功地解决民族问题,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专题时, 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讲起, 先倾听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各项民族政策的理解、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 再使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了解各项政策的初衷和实质, 做党的政策的坚决执行者、捍卫者。

2. 运用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积极发挥学生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3]讨论式互动教学法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这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需求、个体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及兴趣点,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动态、创新的教学过程, 引导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提升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它对于巩固和加深已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讨论使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理论知识, 更好地内在转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影响自己的内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教学的最佳效果应当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形成良性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 使所学知识能对以后的生活给予理论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重视理论教学, 但不看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缺乏对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鼓励, 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 满足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想办法把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激活, 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4]。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除了实行专题教学, 还在课堂上实行了讨论式互动教学法及实践教学,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 效果良好。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 笔者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 讨论的内容最好是那些学生感兴趣, 同时又能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起到积极影响的现实生活案例, 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的目的。例如, 在讲到西部大开发时, 给学生的讨论题目就是“如何看待新疆的切糕事件”。通过讨论不仅让学生了解事件本身, 更要让他们了解这个个体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经济原因, 以及西部边疆经济目前的状况、国家对西部边疆的政策。两年的探索和改革表明, 案例教学法、讨论式互动教学法的运用得到学生的认可, 教学效果良好。

(三) 推动实践教学, 提高民族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005年, 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教学改革的要求, 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须有实践环节, 并且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内蒙古民族大学响应国家的号召和规定, 在强化民族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扩大了第二课堂的作用, 进行实践教学。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灵活广泛, 如参观考察民族名胜古迹、博物馆, 观看相关所学知识的影像资料等。这些方式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 把时代的气息注入新的理论体系中, 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例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在讲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一专题时, 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民族文化博物馆,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正是古老的中国文明, 培育了中国人民的精神, 各民族为缔造伟大的祖国、捍卫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对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有积极意义;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这一专题时,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进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调查等等, 让学生感受到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 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 进而使学生认识到, 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存的基础、发展的保障, 是各民族维护尊严的前提。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 学生增长了见识。

高校大学生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对象, 也是国内分裂势力竭力争夺的群体, 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发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对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坚定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帮助他们与破坏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要推动实践教学, 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颖.深化民族理论课教学, 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J].民族教育研究, 2003, (6) .

[2]谢四平, 李晓衡.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 2003, (2)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篇3

关键词:民族声乐 教学 理论体系 探索 实践

民族声乐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其内容博大精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民族文化艺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也得到了发展,依靠其特有的音质音色与发声技术,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理论体系的构建,不断的对其进行探索,并加强实践。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构建需要具一定的思想基础,在构建过程中应该对其内容与形式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实践应用。

一、构建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需要对教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明确,构建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首先,中国传统美学、哲学以及文化等都是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并且将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作为教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其次,历史发展积淀的结果就是中国传统声乐理论,并且这种理论不以人的抑制为转移。为了实现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需要依靠这种积淀的结果,并且符合现代文化的结构与方式。为了使得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意义与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就需要对其进行转变,使其具有现代文化的层面的心理学、美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理论知识。因此,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时,应该能够将现代意义的价值观体现出来,并且坚持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再次,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时,需要按照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轨迹进行,对民族声乐文化的风格与特征进行重新认识,寻找出独特的规律与特征。在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时,应该对传统理论的局限性与传统理论的特殊性进行重点强调,从而充分的发挥民族声乐的价值。最后,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人们对民族声乐文化知识的了解,但是在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时,不能够脱离传统本源的特性,参照传统声乐文化确定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基点与框架。

二、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与形式

在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研究过程总,需要对其教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研究中,应该将民族声乐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史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以民族声乐演唱的腔体、共鸣以及发声等学术问题为研究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充分的分析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研究中,应该在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实践教学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进行整理与归纳时,可以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通过对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能够总结其规律,并且通过研究的规律来弥补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空白。推动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与建设是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研究的主要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为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提供相应的教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是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的直接目标。而为地区民族声乐文化建设与教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则是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区域目标。

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时,应该结合民族声乐教学的方法与内容进行研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就是对民族声乐发基本概念、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民族声乐与传统唱法间存在的联系等进行分析。其次,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字与声的关系、字与腔的关系、共鸣的调节以及呼吸的基本原理等都是民族声乐演唱基本原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古为今用的借鉴作用、洋为今用的借鉴作用以及关闭技术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等也是主要研究的原理。再次,对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中国歌剧、中国艺术歌曲以及传统民歌等的演唱实践都是民族声乐作品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就是对民族声乐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民族声樂教学理论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明确,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促进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

三、民族声乐理论体系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在民族声乐理论体系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首先就是师范性原则。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最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音乐教育师资格,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专业技能的培养时,需要教师热爱所从事的声乐教育,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关爱,从而促进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并具备较强的进取心,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遵循实践性原则。在民族声乐理论体系教学的过程中,声乐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民族声乐演唱基本功进行巩固,通过自身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进行教学。最后就是遵循理论性的原则。在民族声乐理论体系教学中,进行教学时应该遵循理论性原则,对科学的演唱理论进行借鉴与吸收,从而形成适合自身教学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阶段的演唱进行演唱水平的提高,并总结教学的经验,从而更好的开展民族声乐理论教学。

此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还应该对以下几个几点教学内容进行注意。首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需要对西欧传统的声乐理论进行借鉴,通过这些理论对民族传统的演唱理论进行不断的探究、发展,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民族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开放型的教学观念也是民族声乐理论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声乐教师应该对其他声乐流派的理想与科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学习与吸收,并将其融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中来。在教学时还应该以开放型的心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开放型的观念。民族声乐教师应该具有较好的声乐理论与技能,并且能够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教学。在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实践过程中,声乐教师应该对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把握,同时还也应该把握好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有效处理,从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

四、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建设

1.掌握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教学史等知识理论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得民族声乐教学课程的建设得到加强,不仅需要对民族声乐专业技能与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还应该对教学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在声乐教学中,应该对声音的音质、音色、音高、音响以及音形等进行重视,在声音发出前对这些要素进行预想,从而通过预想对每一个相关的生理部分进行相应动作与做形的调整,使得相关的肌肉与心理做到平衡。在声乐歌唱发生训练中,起到指挥调节作用的就是心理因素。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该首先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正确的歌唱心理调控方式,从而提高民族声乐的教学质量。声乐心理学知识对民族声乐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掌握了心理学知识,才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认知自身,并且在民族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到实际练习中。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状态、思维能力、意识品质以及气质性格等进行教学的安排,并且合理的规划教学要求,从而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

2.具备必要的生理解剖知识

在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实践中,为了使得教学实践得到加强,就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理解剖知识。必要的生理解剖知识是学好民族声乐的关键,尤其是发声器官的解剖知识,通过知识的掌握对人体乐器的性能与构造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了解。在进行民族声乐的演唱时,歌唱者自身的歌唱器官是进行歌唱的关键。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民族声乐的歌唱,就需要合理的运用这些声乐器官。因此,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建设时,需要全面的了解与认识这些器官的性能与构造。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师应该重视歌唱生理的教学,不仅需要对生理解剖学方面的发声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以及呼吸器官等生理状态进行分析,又需要对声乐学方面的这些器官运行机能进行熟练的掌握。声乐教师只有对歌唱状态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的找出,才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使用与调节歌唱器官和部分肌肉的运动。

3.通晓音乐、文学两个学科

在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实践中,想要加强教学课程的建设,就需要对音乐与文学两个科目进行通晓。在民族声乐作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根据古诗词谱曲的作品、根据抒情诗谱曲的作品、根据小说改编的歌劇、地方民歌以及一些戏曲唱段等。想要提高民族声乐的水平,就需要学生对古典文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名著等,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够对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与内在含义进行准确的把握。此外,还应该对与民族声乐演唱相关的额音乐知识进行掌握,对作品的风格特征、调性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讲解,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族声乐教学的观念与方法也不断的发生改变,这就强调了民族声乐的再学习的重要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不仅需要进行拜师学习,还要在不断的练习与歌唱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使得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建设得到加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篇4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一门实践科学。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5.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C.社会属性

6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7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8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9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D)。

A. 民族特征D.民族意愿

10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E.跳跃式发展

11.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CD)。

A.社会生产 B.社会分工 C.内部交往程度 D.外部交往程度

12.民族发展包括(BCD)等。

B.经济发展 C.政治发展 D.文化发展

13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E)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

14.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ABCD)。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17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E.民族发展的促进

18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19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 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20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D.敏感性

21.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DE)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D.民族的活动中 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22.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ABDE)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地域 B.民族 D.经济 E.文化

23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BCDE)。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23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BD)。

B.壮族D.满族

24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BCD)。

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

25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ABCE)。

A.封建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26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ACDE)。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7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ABCD)的平等。

A.地位 B.待遇 C.权利 D.利益

28(BCDE)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族团结 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29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ABE)。

A.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E.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30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ABDE)。

A.和睦 B.友好D.联合 E..协调

31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ABCDE)。

A.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B.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D.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E.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3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ABCDE)。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3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BCDE)。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ABCDE)。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35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ACE)。

A.民族干部C.民族语言文字E.民族形式

36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37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

A.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B.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标志

C.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D.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38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包括:ABCDE

A.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B.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C.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D.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E.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39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ABDE)的方针、原则。

A.科学技术干部B.理论干部 D.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 E.建立起一支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

40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少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的自治区有(ABCE)。

A.广西B.宁夏C.新疆E.西藏

4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ABCE)。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4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ABC)。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43民族教育(ABCD)。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4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BCDE)。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45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BCDE)。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46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4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BCDE)。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4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9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E.蒙文八协

50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ABCE)。

A.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对民族

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E.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51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ABCDE)。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52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ABCDE)。

A.民族性 B.群众性 C.传承性 D.变异性 E.敏感性

53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BCDE)

B.自然原因 C.经济原因 D.历史文化原因 E.宗教原因

54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ABDE)。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55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ABCDE)。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56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ABCDE)。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57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ACDE)。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篇5

调查报告

——千家万户,同欢同乐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所)

专 业

任 课 教 师

完 成 日 期

魅力滕州,滕州人民自己的节日

滕州人民自己的节日

摘要: 滕州市,简称“滕”,又称“善国”、“滕国”等,古为“三国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 ── 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古为泗水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全国百强县(市)之一。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09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人口167.20万人,全市有29个少数民族,人口共有4050人,过百人的有回、蒙古、朝鲜、满、藏、彝等六个民族,其中回族228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6.3%。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等原因,其居住在滕的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皆已不多,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却很融洽。基本状况是,在滕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融入汉族大家庭,足有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样式。在大家团结共同努力的过程中,产生了滕州人民自己的节日。不只是汉族,作为在滕州的少数民族,他们是滕州的一份子,共同构建了滕州人民自己的美好节日,展现魅力滕州的风采。关键词: 滕州 人口 民族 节日 魅力

一、节日简介

1、中国(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

2、中国(滕州)墨子文化节

3、中国(滕州)·杏花村国际干杂海货调味品博览会

4、中国(滕州)马铃薯节

5、滕州市·刘村梨

6、滕州市·柳琴戏艺术节

二、节日形成 1.红荷节:

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区西频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区内山水辉映,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民风淳朴,是华东地区最大,保存状态最原始,湿地景观最佳和中国最大的荷花观赏地.从2004年开始,红荷节开始举办,迄今已经举办到第七届。2010年 8月18日,万众瞩目的第七届中国(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隆重开幕。在这举市欢庆的喜庆日子里,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再获殊荣——“面积最大的野生红荷基地”。2.墨子文化节: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即今滕州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2008年5月16日,首届国际墨子文化节暨第七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滕州开幕。

2009年5月16日 第二届中国(滕州)墨子文化节,是一次集科学技术交流、文化旅游推介、特色产品展示、商贸流通合作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该文化节定于5月16日—18日举办,历时3天。

2010年05月08日,第三届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8日在墨子故里山东省滕州市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来自海内外的600多名各界人士参加了祭祀墨子大典,向墨子塑像敬献花篮并行鞠躬礼,共同祭奠被誉为中国“科圣”的墨子。3.杏花村国际干杂海货调味品博览会 :

2009年9月15日,首届杏花村国际干杂海货调味品博览会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调味品协会、中国食品质量报社和滕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010年5月10日,第二届。

4、马铃薯节 :

滕州市界河镇是有机马铃薯基地,在2009年举办马铃薯节,2010年4月10日举办第二届,效果显著。

5、刘村梨节:

2010年9月8日,“桑乐杯”第二届梨王大赛在刘村万亩梨园风景区举行。

三、节日功能 1.红荷节:

微山湖湿地经过大自然亿万年的进化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和生态调节功能。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环境教育基地、全国湿地红荷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全国垂钓协会比赛基地、全国中老年休闲养生示范基地。

红荷湿地的美景不仅可以给滕州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前来欣赏。这不仅可以带动滕州经济的发展,造福于人民,也可以将滕州的文化、风景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展现给全国人民。滕州红荷节不仅是滕州人的盛会,也是欢迎全国人民来滕州的一种友好热情的表达方式,愿与您一起共聚湿地,欣赏红荷,收获快乐。2.墨子文化节:

2008年5月16日,首届国际墨子文化节暨第七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滕州开幕。举办首届国际墨子文化节,旨在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班墨文化,打造墨子鲁班品牌,让世界了解班墨文化。为了增强节会效果,墨子文化节精心设计安排了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职工技能大赛、全国围棋联谊赛、摄影大赛、经贸洽谈会等八项主题活动,集展会赛事、学术交流、经贸洽谈、文体活动、旅游观光于一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009年5月16日第二届中国(滕州)墨子文化节,是一次集科学技术交流、文化旅游推介、特色产品展示、商贸流通合作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该文化节定于5月16日—18日举办,历时3天。

据了解,此届墨子文化节将邀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到滕州开讲墨子和鲁班,并邀请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为该期《百家讲坛》题写了“墨子鲁班,善国双圣”片头语。滕州交通便利,正如滕州市委副书记李健所说,“一分钟上铁路,一分钟上交通,一小时上天,一小时入水”。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是“科圣”墨子和“工匠祖师”鲁班的故里,境内有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遗址和商周时期的滕国故城、薛国故城遗址,造车鼻祖奚仲、善施仁政的滕文公、礼贤下士的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等许多历史名人,在此留下千古佳话。

文化节期间将举行“祭墨大典”、“走进墨子故里”全国名家书画展暨“三圣名言”书法展、邀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钱文忠到滕州开讲墨子和鲁班,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亲自为该期《百家讲坛》题写“墨子鲁班,善国双圣”的片头语、墨子鲁班文化知识电视大奖赛等十项主题活动。

近年来,滕州市立足自身文化特色,不断挖掘整合墨子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墨学文化研究氛围。为弘扬墨子的兼爱思想、创新精神,扩大墨子文化的影响力,让墨子文化走出滕州面向世界,让学术墨子成为世人了解的大众墨子,滕州市从2008年开始举办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

据了解,历时三天的本届国际墨子文化节,还将举办首届中国(滕州)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博览会、第八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等科技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

3.杏花村国际干杂海货调味品博览会、马铃薯节、刘村梨节等,主要是以滕州某一区的特产为引导,开放市场,面向全国,吸引商客的驻足。举办

各类特色的节日,既可以增进人们生活的乐趣,带动一种活跃的气氛,同时也可以向外展示滕州人民特有的文化生活;既可以带动经济上的互利互助,又可以增强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理解。

四、小结

1.介于滕州文化上的特点,在滕的各少数民族已经融入汉族的大家庭,其风俗习惯已经不多。但是,滕州人民富于活力,勤劳聪慧,从而创造了自己的节日,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滕州人民自己的节日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地区文化。

2.各类节日的举办,均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大家热情踊跃,也为滕州现代文化增进了一份强劲的气息,展现出滕州人民美好的精神风貌。同时,滕州政府在资金、政策的支持,极大的增强了节日浓郁的气息,各类节日愈办愈好,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3.滕州有悠久的历史,美丽的自然风光,热情的劳动人民。美丽滕州,魅力滕州,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举杯同酌,共赏红河风光。

五、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网 滕州新闻网 百度百科 滕州城市在线网

六、附录:

滕州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滕州人民热情好客,富有活力,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篇6

2、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正确的答案是“对”。

3、民族融合,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正确的答案是“错”。

4、随着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切实贯彻落实和民族平等思想的逐渐深入人心,在一些社会交往中,个人的民族属性开始起很大的作用。正确的答案是“错”。

5、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阶级斗争不复存在,民族问题与阶级斗争毫无关系。正确的答案是“错”。

6、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正确的答案是“对”。

7、大民族(原来的压迫民族)采取措施,包括照顾、帮助甚至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这实际上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正确的答案是“错”。

8、设立自治机关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正确的答案是“对”。

9、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正确的答案是“对”。

10、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利于少数民族落后经济的发展。正确的答案是“错”。

11、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正确的答案是“对”。

1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因此民族语言文字绝对不能变化的。正确的答案是“错”。

13中性的风俗习惯,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正确的答案是“错”。

1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指的是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正确的答案是“错”。视频试题:

民族是影响世界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中国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与中国核心利益密切相关。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国对于民族的概念界定主要是基于中国的国情,与国外民族理论毫无关系。正确的答案是“错”。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中,经历了从血缘部落到地域部落再到民族这样的过程。正确的答案是“对”。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正确的答案是“对”。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民族的交往联系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基于民族差别所发生的,与民族存在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表现在民族特征及具体形式上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正确的答案是“对”。

民族问题影响到社会发展。民族的发展不平衡,将会影响到社会发展,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正确的答案是“对”。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含义中,承认经济发达的民族能够享有特权。正确的答案是“错”。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当前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正确的答案是“对”。

民族区域自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作为解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结合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条件,和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而决定的。与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原则无关。正确的答案是“错”。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正确的答案是“对”。

干部民族化是在民族干部革命化前提下的民族化。是在民族干部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基础上的民族化。正确的答案是“对”。

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正确的答案是“对”。

上级人民政府应帮助各民族自治区发展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正确的答案是“对”。

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正确的答案是“对”。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的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命令等。

正确的答案是“对”。

民族语言文字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最终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亡。正确的答案是“对”。

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一律平等,但也不可能避免有的时候落后民族语言文字的可能受到歧视,经济发达的民族语言享有更多的话语权。正确的答案是“错”。

民族风俗习惯反映一定的民族心理。是通过一个民族的人们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正确的答案是“对”。

只有当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人们彻底摆脱任何贫困、愚昧和精神空虚状态,人们能够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对待人生,而不需要向虚幻的世界寻求精神寄托,而使宗教信仰成为多余时,宗教,才会消亡。正确的答案是“对”。平时作业一:

1、()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正确答案是: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理论具有()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正确答案是: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的问题。正确答案是: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正确答案是:经济发展

5、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正确答案是:族类

6、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时期。正确答案是:南朝

7、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正确答案是:自然力

8、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正确答案是:斯大林

9、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正确答案是:1987年

10、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正确答案是:民族

11、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 正确的答案是“对”。

12、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正确的答案是“对”。

13、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自然同化。正确的答案是“对”。

1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正确的答案是“对”。

15、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正确的答案是“错”。

16、民族关系的性质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内容决定的。正确的答案是“错”。17、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进步。正确的答案是“错”。

18、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战争与恐怖。正确的答案是“错”。

19、自然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正确的答案是“错”。20、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不包括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正确的答案是“错”。

21、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正确答案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2、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等基本属性。正确答案是: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生物属性

2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正确答案是: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

24、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正确答案是:民族特征, 历史依据, 民族意愿, 就近认同

25、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正确答案是:社会生产, 社会分工, 内部交往程度, 外部交往程度平时作业二: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正确答案是:社会因素

2、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是:民族与阶级

3、现今世界上共有()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正确答案是:3000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正确答案是:经济利益

5、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个国家接壤。正确答案是:10多

6、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以上民族共居。正确答案是:两个

7、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正确答案是:64%

8、我国大陆地区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正确答案是:31个

9、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正确答案是:18个

10、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的问题上。

正确答案是:扩大民族干部队伍

11、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正确的答案是“对”。

12、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正确的答案是“对”。

13、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3。正确的答案是“错”。

1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的行使。正确的答案是“对”。

1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自治机关的民主化。正确的答案是“对”。

16、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44个。正确的答案是“错”。

17、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55个。正确的答案是“错”。

18、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正确的答案是“对”。

19、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包括: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正确的答案是“对”。

20、我国少数民族因其历史、人口、分布、文化等原因,具有很多包括特点,比如“广、多、杂、散”。

正确的答案是“对”。

2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正确答案是:普遍性, 国际性, 敏感性, 连锁反应性

2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正确答案是:民族的活动中,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2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是:地域, 民族, 经济, 文化

2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正确答案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25、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正确答案是:壮族, 满族平时作业三: 1、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正确答案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2、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的中心环节。正确答案是:长治久安

3、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正确答案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正确答案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正确答案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6、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

正确答案是: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7、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正确答案是:对口支援

8、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正确答案是:精神文化

9、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正确答案是:科技人员和教员

10、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正确答案是: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11、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上。正确的答案是“对”。

12、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15种。正确的答案是“对”。

13、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满族、壮族。正确的答案是“错”。

1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10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正确的答案是“对”。

15、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正确的答案是“对”。

16、传承性和变异性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正确的答案是“对”。

17、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

正确的答案是“对”。

18、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正确的答案是“对”。

19、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佛教和伊斯兰教。正确的答案是“对”。20、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自治、自养、自主。

正确的答案是“错”。

21、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的方针、原则。正确答案是:科学技术干部, 理论干部, 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 建立起一支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

22、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正确答案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3、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正确答案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24、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有()。

正确答案是: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5、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篇7

一、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状况

我国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力度在不同的民族地区有差异, 这种状况对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利。

1.贷款占存款的比重不一。

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金融支持弱化问题集中表现为贷款占存款的比重呈弱化趋势, 这在全国的五大民族自治区都有一定的共性表现。见下表:

注:上表数据是根据五个自治区统计局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计算得出的。

2.金融存款上存比例不断提高。

通常, 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必须按其存款总额的6%向中央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 并留足2%左右的备付金, 剩下的92%的存款即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 而邮政储蓄只需留足2%左右的备付金。对于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发放贷款后的富余资金以及邮政储蓄资金, 则通过商业银行的系统内资金市场上存, 或通过中央银行的资金市场上存, 上存资金的数值比例等于总比例数减去贷款比例数和存款准备金比例数以及备付金比例数。从民族地区贷款占存款的比例数据不难发现, 民族地区的金融存款上存外流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如广西壮族自治区, 1999年的上存外流资金只占存款总额的6%, 但到2003年, 上存外流资金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已上升到19%。同样, 西藏自治区上存外流资金的比例由1999年的45%上升到2002年的4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则由1999年的2%上升到2002年的13%, 宁夏回族自治区由占用外来资金发展为上存资金, 到2003年, 上存外流资金的比例达到1%。

3.金融信贷的供给渠道比较单一。

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信贷供给主要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曾经是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信贷供给的主渠道, 在计划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 向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信贷资金, 但近几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制定了一系列信贷调整政策, 如上收贷款审批权限, 信贷投放向大行业、大企业倾斜, 优先满足大中城市的信贷需求, 层层制定分行业、分地域、分客户的信贷退出计划等, 每一项信贷政策的实施, 都给民族地区带来了“贷款难”的问题。信用合作社也曾是民族地区信贷供给的重要渠道, 但民族地区的信用合作社大都面临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坏帐损失与日俱增、经营效益持续下降和金融资源总量不足等深层次问题, 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和潜力十分有限、“惜贷”“惧贷”现象也日益严重。政策性银行是民族地区弱势经济群体获取信贷资金的重要渠道, 由于存在着政策性信贷商业化经营问题, 如民族地区的重点高中、中心医院、电力企业单位往往是商业性贷款的首选投向, 但这些单位却成为扶贫贷款的投向, 这不但使真正需要扶持的对象难以获取贷款, 而且还挤占了商业性贷款的发放空间, 使民族地区能够获取的贷款总规模减少。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退出, 信用合作社的“惜贷”“惧贷”, 以及政策性银行商业化经营问题, 加上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速度缓慢, 民族地区金融信贷的供给渠道呈越来越窄的趋势。

二、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的原因

1.经济质量不高, 金融信贷缺乏应有的偿还基础。

金融信贷是以偿还为条件的资金借贷行为, 贷款能不能如期偿还, 首先取决于借款人使用贷款后能不能取得预期效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通则》, 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发放贷款必须遵循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管理原则, 借款人必须满足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发展有前景的基本贷款条件。但是, 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 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低积累的循环发展状态, 经济运行缺乏特色支柱产业的有效支撑, 体现在微观层面上, 经济发展呈现出“低起点、小而全、多重复”的特征, 众多的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低、集约化程度低, 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普遍不强, 经济效益普遍较差, 这与《贷款通则》和贷款发放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存在较大差距, 是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众多的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根本原因所在。

2.信用环境不良, 金融信贷缺乏应有的诚信保证。

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环境, 对扶贫资金、财政转移资金、贷款转资本金等政策性资金较为熟悉, 并形成了传统的资金筹措观念, 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使用的有偿性缺乏深刻的认识, 资金筹措行为普遍短期化, 只管借不管还的思想在一些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个人中广泛存在, 社会信用观念淡薄, 借款人逃避银行的资金监管、赖帐不还、逃债甚至废债等失信行为较为普遍, 同时, 由于对失信行为没有建立必要的惩治机制, 不少借款人还存在借款不还无所谓的侥幸心理。由于存在较为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 信用环境不良给民族地区的金融信贷带来了较高的运行成本和坏帐损失风险, 金融部门自然不会轻易发放贷款, 这是银行和信用社“惜贷”的重要症结所在。

3.法制建设滞后, 金融债权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条件下, 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由于贷款的发放在先、偿还在后, 违约方往往是借款人, 因此, 金融债权的保护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但是, 民族地区民主法制建设较为落后。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律法规, 但在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却难以落到实处, 银行和信用社维护债权的行为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政府官员干扰执法和执法部门以权谋私等现象时有发生, 金融案件受理难、判决难、执行难的现象较为普遍, 金融部门维护债权的结果往往是诉讼的多、实际收回贷款的少。由于金融债权难以得到法律的应有保护, 金融信贷就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法律安全保障问题, 这是银行和信用社“惧贷”的关键症结所在。

4.政策引导不力, 金融资源缺乏必要的内聚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 金融信贷的配置已由过去的计划投资、信贷规模的下达和额度的管理, 改变为存贷持均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金融存款资源成为贷款发放的资金保证。面对金融存款上存等金融资源外流问题, 民族地区显得有些熟视无睹, 或力不从心, 没有认真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资源的外流问题。尽管金融资源的外流有其客观的金融改革背景, 但金融改革政策的制定却给民族地区留有较大的能动空间, 民族地区应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对策, 对微观金融运行加以引导, 建立起金融资源的内聚机制,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资源的外流。

三、加快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

1. 宏观金融政策的有效支持

对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有效金融支持, 首先需要宏观金融政策的倾斜, 制定适合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情况的宏观金融政策, 其核心是制定宏观金融差别政策, 使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 促进其迅速发展。

(1) 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

在现阶段,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仍然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金融机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活动进行调控。通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 使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中央银行的调节流入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目前, 中国人民银行的分行已经按经济区划设置, 这就为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奠定了基础。因此, 可考虑给每个区域的人民银行分行一定的准备金浮动权和再贷款权, 允许其根据本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来确定一个比较适当的准备金率和发放一定数量的再贷款, 从而起到支持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2) 实行差别利率政策

在现阶段可采用差别利率政策, 以引导资金向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流动。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 在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实行不同于发达地区的贷款利率, 使利率水平与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相适应。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实现之后, 对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差别利率政策可采取新的形式, 国家可考虑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弥补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上的损失。

(3) 实行差别金融管理政策

一般来说, 金融机构的数量与资金流动量呈正比例变化, 随着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 带来资金随之增加, 可以加快资金流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的资金流入。在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可实行有别于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设置管理办法, 例如适当降低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要求, 大力促进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 并在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设立区域性商业银行, 提高金融效率。可以允许私人入股银行。在我国加入WTO以后,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将有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要积极引导外资银行向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发展, 可参照国外做法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外资银行进入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 以便使其在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2. 商业银行的有效支持

(1) 集中力量、突出重点

首先是重点地区。在现阶段来看重点地区应当是一些发展极和次级规模的非省会中心城市。所谓发展极, 实际上是一些经济活动中心, 当一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或城市, 并以较快速度率先发展时, 就形成了发展极。发展极所形成的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 不仅自身迅速增长, 而且还可以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一批中心城市, 已经形成了许多发展极。这些发展极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本的集中和输出, 集中于发展极的产业一般都拥有大量资本和生产能力, 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它们可以从其他产业吸引和集中大量资本;发展极的产业也可以向其他产业输出大量资本, 在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集中于发展极的产业一般都具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它们可以从其他产业吸引最新技术, 同时又将自己的新技术扩散给其他产业, 从而产生辐射效应。三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集中于发展极的产业能使人口、资本、技术、生产和贸易等高度聚集, 从而产生出规模经济效益。

其次是重点产业。摒弃传统的发展思路, 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市场导向型、从重点培育地区比较优势转向重点培育地区竞争优势。因此, 资金支持的重点首选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如高效农业及其加工业, 天然气资源产业, 电信、光机电一体化、现代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特色旅游业, 以及军事工业等。

(2) 业务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

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我国新世纪的关注点, 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绝大多数集中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银行业在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同时, 将会促进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促进自身效益的提高。要实现这一“双赢”的目标, 必然要求我国银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此同时, 必须遵循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 在资源配置中重视质量和效益, 注重防范风险。

(3) 资金投入和无形资本投入并重

商业银行要根据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 在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同时, 也为自身业务发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开发贷款品种方面, 要在巩固已有重点贷款户的基础上, 加强对重点产业信贷支持的同时, 要开发新的贷款市场、增加民营企业贷款和消费信贷。

其实, 有效金融支持不仅包括资金的投入, 还应当包括无形资本的投入。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需要, 在金融服务、财务咨询、利用外资、企业转制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

有效的金融支持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功能。从国际经验看, 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的资金问题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 需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1) 为保证将开发银行各项业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能够依法开展各项业务, 可借鉴一些国家政策性银行单独立法的做法, 应研究制定国家开发银行法。用法律来规范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活动, 保障其充分履行职能。

(2) 为国家开发银行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包括国家在资金、利率、再贷款期限、税收、自主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特殊政策。

(3) 建立长期、稳定和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目前只通过发行金融债券从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资金, 使其处于借用资金期限短、利率高与贷款期限长、利率低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的困境, 严重制约着业务的开拓。可借鉴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80%以上来源于邮政储蓄以及养老基金、医疗基金等具有一定强制性和稳定性的资金作为其来源。同时, 适当利用央行的再贷款, 并且积极在国际金融市场发行各类债券来筹集资金。

⑷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信贷风险的控制, 杜绝概算现象产生。适当增加按贷款余额提取的准备金的比例, 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注重加强国家开发银行与商业银行委托代理业务的信息传递和反馈, 避免信息的滞后和管理上的脱节。

4. 促进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

(1) 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 而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所占比例甚微, 这种状况导致一些实力雄厚企业的实物资本积累难以向金融资本转化, 极大地影响着资源的优化配置。值得注意的是, 位于发达地区的证券市场以其高风险带来高收益吸引了大量的民族地区的资金, 加剧了我国业已存在的区域货币资金不平衡的状况。为了促进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 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可考虑将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作为全国一级市场继续发展的同时, 在西部民族地区建立第二层次的证券交易所, 西部民族地区省会城市建立证券交易中心, 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西移塑造资金“回流机制”创造重要条件。

②在股票发行和上市政策方面要实行区域或产业优先, 减少人为的计划分配上偏重沿海的倾向, 适当向民族地区倾斜, 扶持和培育民族地区一批具有增长潜力和带动力强的公司上市。

③培育机构投资者, 可允许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进入证券市场, 设立证券投资基金, 加快储蓄向投资转化。

(2) 扩大发债、设立基金

① 扩大发行中央政府“西部开发建设国债”, 筹集的资金由中央政府以资本金方式投入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建设, 在项目投产后逐步采取资本运作方式, 将这部分国有股权向社会公众及其他机构转让, 收回的资金可再投入到新的产业项目建设之中, 由此形成国债资金运用的良性循环,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② 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中长期政府债券来筹集建设资金, 建立相应的审查监督管理制度。

③ 设立“民族地区发展基金”, 资金来源可由中央和各省市共同承担。

④ 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提供政策优惠, 多方筹集资金。

(3) 加快发展货币市场

在货币市场中, 票据市场具有重要的地位, 可为企业解决交易过程中的支付问题。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要在规范的前提下加快商业票据业务的发展, 积极发展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分散票据风险, 逐步实现商业信用票据化。中央银行可放宽民族地区商业银行的再贴现业务的额度限制。率先在民族地区建立区域性的票据市场, 以提高票据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1]唐旭等.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2]王元龙.外商直接投资宏观调控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3]王辰.基础产业融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4][美]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5]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公报[Z].ht-tp://www.ghtj.gov.cn/statgazette.

[6]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公报[Z].http://info.tibet.cn/news/qqbg/index.htm.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公报[Z].http://www.xj.stats.gov.cn/tjgb/.htm.

[8]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公报[Z].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篇8

关键词: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75-02

一、引言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这里是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但是由于所含民族成分多、宗教信仰多,一些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蛊惑人心,妄图破坏民族团结,伤害民族感情,达到分裂新疆的目的。这使得对于新疆学生的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面临艰巨的任务和特殊的使命。在教学中加入对学生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让学生们更充分的了解新疆历史,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疆各地区面向各类学校开设了一门公共必修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的实际,以新疆历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政策三大内容为主要板块,系统阐述了例如,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问题等,对于加强新疆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根据“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编写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已广泛的应用于各院校的教学中。各院校也已经划出相应的课时专门开设这门课。

三、“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強学生对新疆历史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一个人的爱国意识是建立在对自己故乡,民族,国家历史的认识上的。而对故乡的热爱是爱国的基础,故乡的名人事迹、悠久历史,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对于新疆历史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对新疆这个地方有了更深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的深入探索,激发了学生对新疆历史遗迹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的好奇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当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新疆历史的学习,一些名人事迹成为激发学生爱国意识的生动素材,在这个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名人故居等途径在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激发出学生对新疆历史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历史感。

(二)有利于学生识破非法宗教。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现在有47个民族共同居住在新疆境内,有包括伊斯兰教、佛教、喇嘛教(藏传佛教)等在内的多种宗教形式。宗教在新疆的历史上对新疆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宗教在新疆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了解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对于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都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境外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形式的特点,企图达到新疆,破坏中国统一的目的。他们通过非法宗教向人民灌输分裂思想、进行破坏活动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抵制的行为。所以,让学生学习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坚定立场,更好的识别非法宗教组织,勇于同这些恶势力作斗争,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上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之后,老师通过课后实践作业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进行考察。学生在搜集这些资料的同时,加深了对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的认识。学生在整理这些资料为书面报告形式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归纳整理能力。课上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加深了自己对这些知识的记忆。这样既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又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安排课时不够用。

由于“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校对此教育安排的课时时间较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教师上课过程中只能压缩性的进行知识的讲解,一些小知识点或者教师认为不重要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学习到的知道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识,这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可能会出现学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的情况。

(二)教学手法单一,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水平。

通过向各个学校了解情况,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大部分学校老师在向进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上课讲解,学生上课记笔记,期末进行考试的方式。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吸收课上教师讲授的知识是不利的。目前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一堂课有100多个学生,而这些学生有可能不是同一个专业的,不利于教师课上对同学们的管理。这种大班教学的方式,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课上分组讨论,问答等。多数学校在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时缺乏统一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造成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三)教学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目标和要求。

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过程中,相关部门并没有统一的制定该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这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理解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造成不同教师教的学生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理解不同。这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

(四)没有很好的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

针对学生们广泛关注,并和同学们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例如:“大学生能否参加宗教组织?”、“大学生能不能信仰宗教?”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同学们希望教师能够给自己解答的。但是由于有些教师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同学们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这不利于同学们将课上所学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应用到实际中。

五、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由相关教育部门牵头,制定具体的、统一的教学目標和教学要求。其次: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首先让教师能深刻理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师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达到了一定水平,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与此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选拔标准。再次,统一编写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并搜集一些视频资料,以此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开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专项教育基金,解决某些困难或者偏远学校的学习资料不足等问题,教师们借助于这些资金也能更好地开展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研究。通过这些方法,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

六、结论

总之,开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工作对于新疆地区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教育工作、反对非法宗教等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增进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以及新的地区问题带来的挑战,我们党必须立足于新疆问题,立足于新疆教育问题,通过不断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从而深化“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其重要性作用。使“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真正起到维护民族团结、新疆稳定、社会进步的有力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宗永平.关于新疆高校“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材及教学存在的问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期:106-108。

上一篇:幼儿园厨房人员合同下一篇:照明施工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