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共10篇)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各自的固有性,没有高低优劣区别。众多的国家都将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民族音乐作为自己的主体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各学校间存在差别。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各教学领域课程内容的弹性尺度。”《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关于“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的表述时强调:“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在音乐课程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意识”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一、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写入教材---“多彩的贵州”
贵州自然山水独特、气候宜人、资源富集,又是多民族聚集的省份。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活跃着千姿百态的文化艺术形式。开发贵州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并将其纳入基础音乐教育,不仅丰富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更是增进学生对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能力,为继承和发扬贵州本地民族音乐文化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同时,这些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加入到音乐教材中,更是保护、挖掘贵州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纵观世界音乐教育,很多国家都是以本民族文化和本土民族音乐为主体。如,印度就是完全构建了以本民族为主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欧洲,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和巴托克则积极推行民族音乐教育运动。广泛地搜集本国民歌,并以此编辑以匈牙利民歌为中心的音乐教材,从而形成了具有匈牙利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体系,音乐教育从小学即开始推广。我国在周代就出现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大司乐”,以管理和协调全国的音乐教育,其乐教内容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几种,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自近代“学堂乐歌”开始,音乐教育逐渐得到发展,如今各民族都高度重视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加强各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和研究,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不但是民间艺人的责任,更多的要依靠政府的关心、社会的支持、音乐研究教育部门的参与、广大青少年的学习。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要世代相传就必须从儿童教育开始。贵州高原生活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彝族等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多元独特、优势突出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共12册,每册都有一个单元--“多彩的贵州”。并选取了分布在我省十几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包括:苗族:《躲猫猫》、《苗家儿童庆丰收》、《飞歌》;侗族:《小蚂蚁》、《侗家娃娃弹琵琶》、《拜年歌》、《哆耶舞曲》、《小山羊》、《禅歌》;彝族:《阿喽喽》、《阿西里西》、《盘歌》、《乐呵呵》、《撒麻歌》;水族:《摘杨梅》、《弯弯月亮像牛角》;布依族:《蝈蝈》、《我比公鸡唱得响》、《久不唱歌忘记歌》;仡佬族:《打秋千》;土家族:《螃蟹歌》;汉族:《什么鸟》、《砍柴歌》、《梅花》等除了以上各民族的歌曲,同时还有许多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歌曲,如:《夸我侗家小歌手》、《黄果树瀑布》、《铁路修到苗家寨》、《摘菜调》、《最美丽》、《老水牛角弯弯》、《唱不完的欢乐歌》、《牧童谣》等。这些音乐都是贵州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学习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
有专家学者倡导,“为了使每个学生有最优化的素质结构,音乐教育应该先学习本土音乐,再学习民族音乐,再了解国外音乐。”
1.通过“多彩的贵州”单元学习,了解乡土文化
在“多彩的贵州”这个单元中,着重介绍了一些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儿童歌曲、乐曲和少数民族乐器。从小学开始潜移默化地了解乡土文化,其中还有少数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学生只要掌握一个少数民族的几个舞蹈动作,就会一首歌曲,从中就可以了解一些乡土文化。小学生们通过音乐这扇艺术之窗,从小接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这也是孩子们了解贵州、热爱贵州,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2.通过“多彩的贵州”单元学习,培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民间音乐是民族精神得以内聚和团结的精神纽带,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多彩的贵州”单元的民族民间音乐也体现了这种精神纽带的作用。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上册的“多彩的贵州”单元中。学习苗族的音乐,介绍苗族芦笙会。人们只要听到“隆”的一项,便蜂拥而至,少则几十人,多则上万人,成百上千架芦笙一齐奏响,场面无比壮观,扣人心弦。民族民间音乐的这种凝聚功能绝非其他行政手段所能代替。“多彩的贵州”单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歌唱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有贵州少数民族儿女歌唱国家、赞颂党的,有赞美贵州自然景观等的音乐作品。通过学习欣赏这些优秀的特有贵州元素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了解、感知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例如:四年级上册“多彩的贵州”单元,介绍了布依族,通过学习布依族的音乐,使学生知道并认识布依族的音乐特点和风土人情,并了解布依族的一种民间曲艺--“八音坐唱”,使学生知道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自己为一名贵州人为荣,增强贵州本土民族自豪感。
3.学习“多彩的贵州”单元的文化价值
“多彩的贵州”单元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对贵州本土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贵州一些少数民族和地区,不论耕种、打猎、结婚、丧吊、盖房、亲朋聚会、甚至发生纠纷,引发争斗是都要纵情歌唱,民间音乐与民族文化息息相通,血脉相连,共同记录和表达了当时当地的民风和思想,民间音乐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他囊括了其文化形态、传统观念、行为规范与风俗习惯。例如:三年级上册“多彩的贵州”单元,通过欣赏《哆耶舞曲》,了解侗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侗家儿女热爱生活,智慧勤劳的优秀传统。音乐欣赏,可以从艺术角度更加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从而更加尊重热爱。
4.学习“多彩的贵州”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
民族民间音乐可以让学生领略地方传统文化美,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歌在节奏、音调上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例如,苗、侗等少数民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民族民间音乐是通过民族特有形式演唱(奏)方法进行的,具有民族的特性和风格,它除了一般音乐能满足人的审美表现欲审美经验的功能外,更有一种民族情感的体验感应功能。例如:六年级上册“多彩的贵州”单元,通过学习唱歌《夸我侗家小歌手》,欣赏《禅歌》,了解侗族特有乐器(牛腿琴、侗琵琶),感受侗族文化。通过欣赏《禅歌》,知道中国最大的侗寨在贵州黎平肇兴,感知侗族大歌被誉为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共鸣”的独特魅力。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只有在特有的音乐作品中得以体现。正如侗族俗语所说:“饭养人,歌养心”。在音乐教材中加入“多彩的贵州”的单元学习,正是更好地汲取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营养,激发学生热爱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地方优秀音乐文化,更好地体现了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努力发展本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才能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兴旺发达,才能真正在国民素质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繁荣我省民族音乐文化。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 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中国音乐作品, 也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内容。”1由此可见,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是摆在每位音乐工作者尤其是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道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 培养民族审美观
“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 我国是博大精深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各地域之间不同的生活习性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例如: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音乐清新动人、朴实细腻;新疆民歌活泼欢快, 让人一听到就想翩翩起舞;蒙古族歌曲则高亢、悠扬。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走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一首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用耳朵聆听完一首完整的乐曲之后, 通过优美的旋律初步领悟音乐, 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感受, 体会到歌曲谱面上所看不到的意境美。然后, 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地域、风土人情以及创作背景等更深入的学习, 其民族审美就会得到跨越性的提高, 让学生领会到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伟大魅力, 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传承并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走进中小学音乐教学能够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 音乐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重要途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五千年以来劳动人民思想、智慧、灵魂的结晶。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无疑是传统民族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能使学生深切地感悟中华文化的神韵, 从而继承并发扬民族音乐文化。
时至今日, 我国各族人们不论耕种、打猎、结婚、亲朋聚会等, 都还保留有尽情地高歌, 纵情地舞蹈的传统。例如:老人去世时, 亲友为了表达哀思, 会演唱“丧歌”;不少民族的女孩子出嫁时会演唱“出嫁歌”或“哭嫁歌”。从国风到汉、魏乐府, 从唐代的“曲子词”到宋代的《月子弯弯》, 从元曲到明、清以来的“小令”“时调”, 直至近代的“学堂乐歌”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宝贵教材。它们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从而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积微成著、意蕴深远的作用。
(三) 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民族民间音乐在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中突出民族民间音乐的地位, 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和民族自信心, 自豪感,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讲述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并演唱 (演奏) 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 从而意识到继承发扬民族民间艺术刻不容缓;通过对民歌民乐的赏析, 可以让学生走向世外桃源般的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百花园。
(四) 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优秀的民歌能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与人为善、热爱劳动的社会美德;传承良好的生活习惯、宽以待人的传统美德;学习自然知识、了解自然规律、传播生产、生活知识;传播历史知识, 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 弘扬惩恶扬善、精忠报国的精神;讴歌勤劳向上的积极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乐观主义情操等等。
二、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一)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着文化的全球化浪潮与信息化的冲击、科技的迅猛发展, 电视娱乐、互联网等媒体为学生接触到多元化音乐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流行音乐元素充斥着中小学生的耳朵, 使得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传承存在着脱节、“断流”现象。具体体现为:
1. 对民族民间音乐缺乏保护与继承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心, 西方发达国家的音乐形式以及港台、日本、韩国等地区的音乐作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入中国, 以致于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校的传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据有关人员在对中小学生进行现代流行音乐、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喜爱程度的问卷调查显示, 中小学生喜欢民族民间音乐的仅占11.7%。由此可见, 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 前路坎坷, 我们的中小学生乃至个别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缺乏保护与继承意识。
2. 音乐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郭声健教授在《艺术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谈及:“艺术教师既是教育家, 同时也是艺术家。他们具备一般教师难以具有的艺术家的各种素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 “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民族理论基础知识, 能较好地演唱一定数量的民族音乐并演奏几种民族乐器”, 然而, 走进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 不难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 也很难准确地演唱、表现民间音乐。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 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必须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 将我们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植根于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之中。
3. 音乐教材的资源有待丰富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教材的内容上明确规定:“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 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 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 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 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 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同时, 在当地民族民间音乐课时的数量上也加以保证:“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总量的80%-85%, 其余的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虽然现行的音乐教材在极力的改变民族民间音乐教材匮乏的现状, 然而,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以至于在以往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材始终缺乏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因而, 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化。
(二)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可喜成就
自《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1年推行实验稿以来, 中小学音乐教学硕果累累。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民族音乐高度重视, 初步建立起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的机构;制订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法规和文件, 改变以往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局面;中小学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引进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法等等。这一系列可喜的改革使得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更加普遍, 更加深入, 更加全面的走进中小学的音乐课堂, 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小学课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一) 明确音乐教学理念, 营造校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课程标准, 站在高度的民族性和广泛的世界性上, 对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加以肯定, 给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在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普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理念, 是指导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应当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基础, 而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有效传承为基础。
那么, 中小学校作为组织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应当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支持并实施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责任, 鼓励老师教授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相关的音乐知识;鼓励学生更加深入, 全面的认识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创设条件让学生接触淳朴、乡土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等。例如: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与广播站这两个宣传平台设置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知识的专题专栏, 宣传、普及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定期邀请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家、表演家去学校做专题讲座或演出;开展“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等, 全方位营造校园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文化氛围。
(二) 建设一支能胜任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合格的师资队伍, 培养优秀音乐教师
一支高质量的音乐师资队伍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保障。在当下, 音乐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还有许多的音乐老师都不能与时俱进, 不能及时适应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多数音乐教师本身就不具备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与曲目, 这样, 要求他们教授并传承民间音乐显然是勉为其难。那么, 我们怎么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呢?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端正观念, 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音乐认同感与责任感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试想一下, 一个音乐教师都不喜欢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 那他怎么去让学生喜欢上民族民间音乐呢?所以, 面对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瓶颈问题, 教师应该从自身开始反省。一个音乐教师必须对民族对人民有着不可置否的认同感, 树立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热爱我们民族的音乐及其文化。同时, 音乐教师还要富有事业责任感, 对所教的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支持民族音乐教育事业, 欣赏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只有这样, 音乐教师才能甘为人梯, 孜孜不倦地传承民族民间音乐。
2. 一名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必须要有扎实的民族音乐基本功底, 能够透彻地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视唱、练耳、合唱指挥、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等。同时, 还必须掌握基本的音乐表现技能, 如演奏演唱能力。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吹、拉、弹、唱、演、讲样样在行。一个能随机应变、富有表现力的老师, 才是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合格传承者;音乐教师要能识别和发掘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本身 (如旋法、调式等) 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对民族音乐有较强的理解与欣赏力, 并能够将自己所理解到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3. 抓好音乐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
高校毕业的学生在上岗前普遍存在对就职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文化的不了解或欠了解, 这种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因此, 在音乐教师走上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岗位之前以及在他们参与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之后, 都应该由教育部门统一组织, 聘请相关的民族民间音乐专家对其进行讲座培训, 做到边教边学, 万无一失。
(三) 优化民族民间音乐教材, 着力于本土民族音乐开发
中小学音乐教材是实施音乐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大纲的基本依据, 更是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音乐教材的选用方面,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 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 (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 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 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 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为各地区音乐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指导方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 所以, 每个地区、学校都可以编写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教材。音乐教师应该承担起编撰音乐教材的重任, 并邀请所在市、县、乡镇各级文化部门的相关人员和民间艺人参与其中, 提供当地本土音乐相关材料或录制由民间艺人表演的音频视频资料。
(四) 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第二课堂
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第二课堂, 能够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 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实践更是有着深远意义。第二课堂的建立, 可以在校内和校外展开:
1. 校内:建立校内民族民间音乐社团
民乐团。中小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条件, 组建形式不一的民族乐队。如, 鼓号队、腰鼓队、民族管弦乐队等, 并定期组织开展排练、演出等活动。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指导, 帮助中小学生更好的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知识。
合唱队。小学生可以组织童声合唱团, 并搜集简单的民族民间儿童音乐进行排练;中学生可以根据条件, 在学校、年级甚至班级组成多种形式的男声合唱队、女声合唱队、男女混声合唱队等等。
民舞团。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 可以组成民族舞队, 学跳简单的民族舞蹈。哪怕只是学习几个简单的动作, 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也有积微成著的意义;中学生可以选出一个队长, 队长在经由专业老师指导后, 定期组织排练, 负责教会其他同学一些民族民间舞蹈等。
2. 校外:积极参与当地民族民间艺术活动
在我国各个民族, 各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民间活动或民间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龙舟节、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尤其是有不少民族不仅有歌唱的习惯, 而且还有自己传统的歌唱节日, 如彝族的歌节、壮族的歌圩、瑶族的耍堂歌等。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 应该让中小学生走出校园, 参与民俗活动, 切身体会地方传统习俗, 感受地方风土人情, 了解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形成历史、发展现状、表现特征、表现形式与内容等。
四、结语
我国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地域辽阔, 几千年以来, 造就了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文化。它是我们的珍贵财富, 更是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走进中小学音乐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民族归属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有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要把民族民间音乐及其文化内容的教学落到实处, 除了让中小学生身体力行、学校及政府部门在物质上给予支持之外, 最重要的还是加强音乐教育者即教师的民族责任感和教育事业心。希望所有的音乐教师都能行动起来, 为了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实践教学贯彻实施而奉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摘要:教育部2011年正式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是摆在每位音乐工作者尤其是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道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由此, 文章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发展现状及其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中小学音乐教学,作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3]管建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第一,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动员民众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强调用教育点燃中华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第二,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第三,学校教育要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有的个人。”学校教育的功能还体现在它的延续作用上。通过教育,可以把老一辈优秀的行为、思想和感情传给新一代,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因此,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佳渠道。而民族音乐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内涵,见证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使得美育和德育在有些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一直没有占据有效地位,这就必然造成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表明过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课作为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学校要正确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抓紧建设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使之不要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在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教授的是“六经”,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其中他把音乐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乐纪·策篇》也说:“乐者,德之华也。”认为音乐是道德的精华,可见,音乐对道德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在古代,在现代教育中,音乐作品同样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和建国以来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大多蕴藏着进步的思想内涵。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接受德育,在潜意识中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
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能使人的心灵发出震颤,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变化。音乐的产生过程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又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音乐课应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更加和谐文雅和充满爱心为教学目标。优秀的民族音乐不仅让学生在欣賞美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思维,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教育中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和聆听民族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民族音乐当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要使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得以很好地传承,就要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改善教育措施是关键。
为了使学生学会欣赏民族艺术,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理解这个民族的精神,通过音乐要素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了解这部作品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价值,再通过演唱歌曲和舞蹈反映这个民族的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在给学生讲解乐器构造的过程中让他们能更感受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了解祖先留下的巨大财富。欣赏民族音乐作品时,引导学生从艺术家的精湛技艺里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通过观察比较、听赏感受让他们感受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在其特有艺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总论
1.我国的民族音乐及传统音乐:1)总定义:
2)传统音乐:宫廷音乐 文人音乐 宗教音乐 民间音乐
2.民间音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1)民间音乐品种
2)宫廷音乐 文人音乐 宗
教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的关系
3)民间音乐的特殊优势 3.民间音乐的类别:1)民间歌曲 民间歌舞 说唱音乐 戏曲音乐 民
间器乐
2)更低一层次的分类:
民歌——题材分类、年代分类、民族分类、地
域分类、体裁分类(艺术形式的分类:号子、山歌、小调)。
民间歌舞——舞歌、舞乐。
说唱音乐——评话、鼓曲、快板、相声。音乐结构分类:单曲体、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曲牌板腔混合体
戏曲音乐——声腔分(昆腔、高腔、梆子腔、皮簧腔)音乐结构分(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
民间器乐:独奏乐——吹、拉、弹、打。合奏
乐——丝竹乐、鼓吹乐、重奏乐、大型合奏乐。
4.我国的民族音乐的特点:1)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
2)乡土性 3)即兴性
4)流传的变异性 5)人民性
6)多功能性
二.汉族民间歌曲
〈一〉概述:
1)定义
2)与专业创作的区别
3)民间歌曲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及功用:1)教育与传承。2)人生礼仪。3)祭祀与驱邪。4)交际。
1)我国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汉族民歌体裁分类及艺术特征
1. 劳动号子: 1)概况 2)种类:1)搬运号子2)工程号子3)农事号子 4)船渔号子
5)
作坊号子
3)特征:1)表现力
2)节奏律动
3)音乐材料重复性
4)演唱方式
5)曲式结构
2.山歌: 1)概述
2)山歌种类:一般山歌
田秧山歌
放牧山歌
一般山歌:
信天游(陕北宁夏东部晋西内蒙西南部)特点:a.上.下句乐段反复构成 b.结构关系平衡.清晰
c.唱词无严格规定.但较对称.d.上句“比.兴”,下句“叙事”
山曲、爬山调(山西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西部)特点: a.上.下句乐段反复构成 b.上.下句前半曲调常相同或只是句尾落音不同. 花儿---也称“少年” “ 野曲”(甘肃青海宁夏
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特点:a曲调以“令”相称,达100多种,均以民族.地名.衬词.编唱者身份命名)b.旋律起伏大,音域宽,连续的音跳进,曲折而多层次.c.节奏宽广.自由,真假声结合.d.结构为上下两句体或其扩展形式. 江浙山歌、 闽粤赣客家山歌 西南山歌、 湘鄂山歌
b.田秧山歌——也称田秧歌、田歌、秧歌、秧号子、薅草歌、薅秧歌、打闹 c.放牧山歌——逗趣所唱
特征:1)表现力:曲调、节奏、音乐风格
2)曲式结构
3.小调: 1)概况
2)种类:吟唱调——儿歌、摇篮曲、叫卖调、风俗仪式吟唱调
谣曲——诉苦歌、情歌、生活歌、嬉游歌
时调——孟姜女调、剪靛花调、茉莉花调、银纽丝调、无锡景调、妈妈娘糊涂调、绣荷包调、对花调、叠断桥调
3)特征:1)表现力、2)曲式结构
三.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种类及艺术特征
1.概况
2.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
3.哈萨克族的独唱和弹唱民歌 4.维吾尔族的情歌 5.朝鲜族的抒情谣
6.藏族山歌、剑歌、酒歌
四.汉族与少数民族民间歌舞音乐
1.概述(定义、地位、发展脉络)2.秧歌、花灯、采茶
3.维吾尔族:赛乃姆、木卡母、4.藏族:堆谐、囊玛
5.朝鲜族:农乐舞、长鼓舞 6.蒙古族:安代舞 7.景颇族:刀舞 8.艺术特点 五.汉族民间器乐
1.概述:
1)定义及地位
2)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3)民间器乐曲发展脉络 4)分类与乐种
5)音乐结构与发展手法 2.独奏器乐
1)吹奏类器乐:分类
笛 箫 笙简介及赏析 唢呐 管子 埙简介及赏析
2)弹拨类器乐:分类
古琴 古筝简介及赏析
琵琶 三弦 阮 柳琴 月琴简介及赏析 扬琴简介及赏析
6)拉弦类器乐:分类
二胡简介及赏析
高胡 京胡 板胡 坠胡简介及赏析 四胡 中胡 低胡 革胡简介及赏析
3.合奏类器乐 2)定义及分类
3)丝竹乐: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 福建南曲 潮州弦诗 3)吹打乐:辽宁鼓乐 山东鼓吹 晋北鼓乐 河北吹歌 十番锣鼓 浙江吹打 陕西鼓乐
4)重奏乐与大型合奏乐:民族重奏乐 大型合奏乐
六.少数民族民间乐器简介
1)吹奏乐器:巴乌 葫芦笙 葫芦丝 芦笙口拜
2)弹拨乐器:伽倻琴 卡龙 热瓦普 冬不拉 弹布尔 考母兹 扎木聂 3)拉弦乐器:马头琴 马骨胡 艾捷克 萨它尔 牛腿琴 4)打击乐器:蜂鼓 达卜 长鼓 萨巴依 那额
七.说唱音乐
1.概述(定义、地位、发展)2.艺术形式:
1)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单口唱、对口唱、帮唱、拆唱、群唱、走唱)2)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
叙事性
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 3)十三撤
4)说唱音乐的唱腔结构(板腔体、曲牌体、单曲体、主插体)2.汉族说唱音乐代表曲种
1)单弦牌子曲 2)四川清音
3)京韵大鼓(发展、唱词形式、唱腔形式、)4)苏州弹词:
发展、唱词形式、唱腔形式:俞调、马调、陈调、杨调、蒋调、丽调
八.戏曲音乐
1.概述:定义、地位、发展 2.戏曲的艺术形式
1)戏曲艺术的综合特点 2)戏曲音乐的构成因素 3)戏曲的剧种与声腔 4)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 3.曲牌体戏曲音乐
1)高腔(概述、剧种介绍:湘剧、川剧)2)昆腔(概述、艺术形式、)4.板腔体戏曲形式
1)邦子腔
a.概述
b.艺术形式 c.剧种介绍 d,板式特点 2)皮簧腔 a.概述
b.京剧的发展
1、提高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弋。而兴趣是一种情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这能推动他积极地寻找能满足他兴趣的事物。那么,就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伴有音乐节奏的英语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么学生就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既可以使紧张的学习得到舒缓,也排除了因为在单一的形式中学习英语单词或语法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歌曲<
2、能增强儿童的记忆力
新编的小学英语教材,其内容之多,范围之广是众多小学英语教师觉得难教的原因之
摘要:将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创造性,也是当今教育界改革的一个趋势,音乐教育立足于素质教育在整体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围绕素质教育的概念、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手法的重要性以及方法进行简明阐述。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重要性;结合;分析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推行的有力途径,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助益作用,是一个学生基本素质中蔚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优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多方面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是培养一个学生成才的必备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点素质教育之一,那么我们将音乐教育有机的融合进素质教育的范畴,将二者结合,其发货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是不可替代的。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对于当前的人们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多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以说素质教育深入民心,那么我们怎样来解读素质教育呢?总的来说,素质是指人们与生俱来和后天经过社会培养的基本特点和品质的结合体。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劳动素质、智能素质已经心里素质等等。素质教育是人类以自身为对象进行的二次本质加工,是一种再生产和再创造的行为。是一种人们利用自身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年轻一代的身心教育和社会实践方式的传承和引导。目的是打开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注重加强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新一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二、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的`作用与影响。
(一)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育是通过艺术的手法比如音乐、舞蹈、美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各种角度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影响学生在道德方面的情操。音乐艺术引起具有强烈感染力,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好的音乐缓缓的传进学生的内心,唤起美好的感觉,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教育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操是十分关键的。
(二)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指以个学生在多方面学科的整体能力以及将这些知识运用程度能力的表现,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在专业课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艺术、人文和自然科学教育,使同学们在专业可以外的感知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这其中,音乐艺术富有情趣,包含的知识面广,综合性极强,比如民俗、历史、文学、地理等等,都涵盖在音乐的歌词与旋律中,通过音乐的表达传递了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们更加看重数、理、化等学科的分数,实际上这些科目的更需要阴雨而教育来辅助学习,以达到文化素质提高的目的。
(三)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修身养性,在聆听音乐和分析音乐的时候,让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好的音乐与有意义的歌词,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开阔视野,让学生在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中得到喘息和放松;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的气质得到显著提高,事实表明,人的气质是可塑的,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接触人群以及学习对象对人的气质和性格都有不通程度的影响,音乐教育尤其个体差异,所以理解的程度也有很大不同,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魅力之所在,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与身心健康。而且有意与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
三、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效,但也遭遇着一些现实困境。在素质教育理念的促动下,音乐教学工作逐渐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开拓出一片全新的教育视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愈发趋于和谐,学生逐渐走出了被动接受者的局面,继而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然而,在面对这样一群个性化的学生群体时,教师应当如何设定教学方针,以便让学生获得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潜能?这是广大音乐教学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如若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那么音乐教学工作必然会陷入一种迷茫的境地。
为了破除音乐教学工作中的混沌处境,我们必须要正视困境、追根溯源,找寻到真正的“症结”,继而进行对症下药。在确定教学方针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个性化发展”和“因材施教”这两个理念,看似有一定的矛盾性,但实际上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互共融的。无论是“个性化发展”还是“因材施教”,都是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发扬。正是由于学生已经站在教学活动中最为显著的位置,教师才会有的放矢地规划教学设计,致力于让学生的潜能和兴趣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在此,本文以音乐教学的教学方针为视点,试图探究“个性化发展”和“因材施教”这两种理念之间的关联性。
基础教育是提高整体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力度发展基础教育,学校要从陈旧的应试教育改变为提高全民素质的正确方向上来,这一战略的出台,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新时代人才都具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素质教育,都看到了素质教育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位置,我们将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来作用与整体学生的教学当中,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演奏和音乐知识的死记硬背,刻板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是肤浅的,我们要积极让学生参与实践,大力度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共同作用下将使学生在学习上劳逸结合,生活上轻松愉快,多学生素质的提高必定是事半功倍。
1、在民族舞蹈当中, 旋转是符合着情节、符合着舞蹈中的衔接作用, 旋转的品类繁多, 形式各异, 基本上分为两大类:横向转和竖向转。2、在民族舞蹈当中, 旋转也是一种控制身体平衡的力量, 它是组成这个舞蹈的各种舞姿造型和表演艺术的支柱。3、在民族舞蹈当中, 旋转总能给舞蹈的表现中领入高潮。
二、怎样让旋转在适当的时间出现在舞蹈当中
比如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维吾尔族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原先居住在中国北方草原, 后迁徒到西域, 维吾尔族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生活与宗教信仰, 以及“丝绸之路”商业文化的影响等, 在他们当时的民间舞蹈中都有所表现, 并在今天的民间舞蹈中遗存下来, 成为现在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动律、舞姿以及几千的运用等方面。旋转是舞蹈中最常用的技巧,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就有很多的旋转, 有跪转、空转、平转, 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 犹如鹰隼迎风回旋。
(1) 自娱性民间舞蹈。自娱性舞蹈中最常见的是“围囊”, “围囊”一词维吾尔语意为“玩吧”、“跳吧”, 是各种场合随意跳的自娱性舞蹈的泛称。围囊形式自由, 无论男女老少, 只要能和上曲调的节奏就自由起舞, 尽情发挥。围囊虽属自娱性舞蹈, 但带有表演性, 其中不乏精彩的表演, 人们在跳舞时多用“赛乃姆”的曲调, 其节奏平稳, 且又非常丰富, 所以人们又把这类舞蹈称作“赛乃姆”。
(2) 礼俗性民间舞蹈。礼俗性舞蹈。以双人对舞为基础, 带有竞技性的组舞。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属于礼俗性的有:用于迎宾、欢庆礼仪的“下地亚纳”;宗教仪式节日活动的“萨玛舞”;喜庆、婚礼中的“纳孜尔库姆”, 原初“纳孜尔库姆“的表演动作有旋转、蹲跳、屈膝、抖肩等;按照多郎习俗进行的“多朗舞”等。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 团团围坐, 鼓声起后, 纷纷邀请对手双双起舞, 其舞步稳健豪放。随音乐节奏由慢而快。
(3) 表演性民间舞蹈。表演性民间舞蹈可分为徒手的与使用道具的两类:徒手表演的如“纳孜尔库姆”, 持道具表演的如“盘子舞”, 模拟动物穿着大型道具的有“鸡舞”、“鹅舞”以及骑在真骆驼上表演的歌舞等, 多是古西域乐舞遗风。
许多民间舞蹈中, 多是以竞技性的旋转作为表演的高潮,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也不例外。
三、旋转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技巧出现, 作为现在的专业艺术院校应该怎样去训练
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 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 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 毫无光彩。
1、首先, 我们要找好重心, 再做旋转的时候先活动腕关节, 腕关节的半脚力量是要训练的, 半脚尖的“立”是旋转中最主要的一点, 只有把脚尖立到最大限度, 这样脚与地面的接触面才会减小, 舞蹈讲究的是美, 结束动作之前和之中, 不应表现出任何不安来, 而应给人一种轻松感和自如感以及一挥而就的整体感和舒服感。
2、起法儿时, “蹲”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说“没有好的蹲就没有好的跳”, 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好的蹲也就不会有好的转”, 只有我们把蹲做好, 才能有更好的“立”, 有更好的“立”也就有更好的转了。
3、技巧旋转为了给舞蹈添加色彩、更为生动, 就必须“有始有终”, 掌握好旋转在什么时候出现, 要有好的衔接, 总之技巧的练习应该坚持不懈, 在练习的过程中, 某个转中有不足, 就要把它挑出来单独练, 解决一个之后再去发现另外的, 这样常此以往就会在技巧上有长足的进步总之, 技巧的练习应该坚持不懈, 在练习的过程中, 假如发现某个转中有不足, 就要把它挑出来单独练, 解决一个之后再去发现另外的, 这样常此以往就会在技巧上有长足的进步。
我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 而且其“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技巧“资源”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徒手动作技巧, 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以上举了的例子加以说明了旋转, 也说明了旋转在舞蹈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整个舞蹈达到顶峰, 达到高潮。
摘要:舞蹈, 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表征, 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 是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技巧, 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 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比如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 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在舞蹈当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或多或少的旋转, 那么我就以旋转来举例, 来说明为什么每个民族舞蹈中都多以旋转作为技巧, 它究竟在民族舞中起着什么重要作用。
关键词:名族,舞蹈,技巧,旋转,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纪兰慰, 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331.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4]刘健.宗教与舞蹈[M].民族出版社, 2004.
[关键词]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
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从建国以后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60多年的历程,逐渐由萌芽状态发展到清晰的逻辑思考中,走出了一条“广场——课堂——舞台”的发展之路。它是“以中国56个民族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形成,并在广大民众中广泛流传的不同类型的舞蹈形式为基础,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依据不同的需求整理、加工、凝练、升华,形成的一种既不失风格又有科学规范的舞蹈教学系统,以及编导自觉创作的剧场艺术。”也就是将源于民间的“原始情感”发展至舞台的娱人表演中,成为艺术范畴中的作品形态。而这条发展道路的起始,就是由我国的舞蹈大家戴爱莲先生所领导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一、戴爱莲及“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说起“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就不得不首先提及戴爱莲先生,这位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及建构者。她对于中国舞蹈的发展和推动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与意义。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一个小岛上的她,于青少年时期赴英留学,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回国,开始以舞蹈的形式参与到人民的抗争活动中,这一时期她主要编创了《警醒》、《前进》等舞蹈。后来在重庆她看到了“新秧歌运动”的文艺表演,看到了这种将民间小调发展成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并且依然受到人民群众喜爱和拥护的艺术创作方式,由此受到了启发,开始着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收集、整理和改造,最终集结成为1946年3月公演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第一次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整理成表演艺术搬上舞台”。这些原本在民间有着娱神、自娱兼具娱人功能的生活舞蹈,开始向主要表达其娱人功能的艺术舞蹈转化。这对于至今仍在发展中的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创作规律探析
1946年在重庆公演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是戴爱莲在之前的生活积累中逐步发现、学习、总结的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当地民族风情的舞蹈集结。例如,《瑶人之鼓》就是她在广西大瑶山时,利用当地人会击鼓而舞来表达自己的红白喜事为素材而编创的。又如《哑子背疯》是她向桂剧名角小飞燕学习后进行编创的。就是这些向人民学习后经过艺术升华的作品形成了晚会的整个内容,包括:《瑶人之鼓》、《哑子背疯》、《倮倮情歌》、《青春舞曲》、《春游》等。而戴爱莲在节目编创时进行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不同形态下一些转化手法的运用。
(一)舞台化
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从民间到舞台的演化过程,民间舞的原生形态是其“源”,而最终的舞台形态是其终极目标,所有从民间收集、整理、加工的舞蹈素材以舞台作品形态最终呈现在人们的审美范畴之中。而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舞台”这个空间概念,多多少少制约着舞蹈的发展流变,中国民族民间舞也不能例外。
第一,在时间上。众所周知,在舞台的表演艺术中,独立的作品形态是其存在方式,而作品在表演时都受到一定的时间制约。在约定俗成的发展中,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几分钟。而在民间舞的原生形态中,时间是随着人们的情绪变化而持续发展的。人们往往连续三天三夜的跳舞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前文中提到的《瑶人之鼓》,在当地人击鼓而舞时,更多的是通过鼓舞来表达他们对于生命不同经历的感悟,尽情宣泄心中的情感,所以不论红白喜事往往要跳个几天几夜。而在舞台表演作品时,则不能将时间无限拉长,因为在近代的舞台表演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对于时间长度的概念,将作品尽量在几个小时内完成,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则是符合了人体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的承受能力。
第二,在性质上。人们在民间舞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了不同的性质来表他们的不同情感、不同状态、不同思维。在对于周遭世界认识的不确定形成了鬼神思想,于是祭祀神灵就成为人们跳舞的重要因素;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等场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高兴、愉悦地跳舞成为可能;以及在民间舞逐渐的发展流变中,形成的对于“观众”概念的认知。所以,民间舞的原生形态中,主要以娱神、自娱兼具娱人为其主要特色。但在舞台化的过程中,则以娱人性为主要方面。因为在舞台的表演空间内,都是由演员的表演传达给观众。在“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中,每个作品由其原来各自的属性转化为在重庆青年馆这一舞台表演的娱人性表达。
第三,在表达上。民间舞在发展中,主要以表达人们自身的情感愿望、理想追求等因素的诉求。每一个人无论从外在动作到内心呈现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追求,呈现为千姿百态的表现状态。而从有职业化的舞台表演发展以来,职业的演员在舞蹈表演的动作程度及身心表现力上开始逐渐强化及精准。例如,《哑子背疯》中以一人扮两角的方式,无论从道具的使用、动作的形成到角色的塑造、情感的拿捏上,都要比原先更加的夸张和细致,这样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传神地将哑巴和疯婆的角色状态、以及风趣、幽默的情感表达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之成为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民族化
在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民族化”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基础。”也就是说,一个地区人民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衍生变化为一种文化艺术的存在方式,而这种存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个性。正是这种特色和个性才形成了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光芒。
所以,在民间舞的流变中,民族特色是其最大的魅力和财富,它展现着这个地区的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和审美追求,它是人民大众自然而然、约定俗成地形成并发展的。而从民间舞的原生形态向舞台形态过渡时,它的创作者从人民大众变成了独立的艺术家,从共性的审美凝练演变成个性的审美创造。而这其中,多多少少就会参与艺术家本人的审美喜好和理解。而一旦变化的尺度把握不准时就会形成一定的偏差,由此形成的艺术作品就不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使得作品不易成为经典。所以,在进行民间舞的舞台作品创作时,创作者就要有十分清醒的“自觉”,要十分注重“民族化”的理解和运用,努力创造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作品,使得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拥护爱戴的传世经典。
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创作在进行艺术转化时,“戴爱莲这种尽量尊重民族、尊重民间的‘舞台化改良’的做法,也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开辟了另外一种路径……”也就是说,戴爱莲先生的这种艺术创作方式极大地尊重了当地人民的民族习惯和审美心理,直接将原生形态的舞蹈形式尽可能地按照原本的方式进行调整,从而也就极大地保留了本民族舞蹈的风格韵律和民族特色,符合民族本身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和审美追求,成为不仅依旧受到本民族人民喜爱而且还可以使得更广泛的人民大众爱戴的舞蹈作品。从本质上说,就是将“民族化”的追求蕴含在艺术创作中。在当时,“在连续十几场的演出中,场场爆满。……学生、青少年们涌向育才学校,学习‘边疆舞’。”从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当时正是戴爱莲先生创作的《瑶人之鼓》、《哑子背疯》、《倮倮情歌》、《青春舞曲》、《春游》等这些民族化的艺术作品符合了人们的审美期待,演出才得以有如此轰动的效果。
(三)时代化
在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时代化”是另一个制约着一个作品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重要手段。它常常是“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就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事物总是在往前发展、变化、衍生的,而落后于时代的认识也往往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而逐步退出人们的视线之内。在艺术创作上,人民大众爱戴并推崇的艺术作品,一定是符合了当时社会以及艺术领域发展的绝大多数人的总体规律,从而使得这样的艺术作品在社会引起不小的影响和轰动。
正是看到艺术发展有着“时代化”的特点,所以在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中就要更加贴合这种发展规律。因为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具有广泛观众欣赏的舞台艺术作品,而这个广泛的群众基础则要求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出时代的气息和韵味,否则只能是小众文化、寥寥几人关注而已。
在“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创作中,这样的艺术创作手法以及创作理念都是推陈出新并且符合人们对于舞台艺术作品的要求的。流传了祖祖辈辈的民间舞开始由民间向舞台转化,第一次将民风民俗的人民生活舞蹈带入了艺术审美范畴的舞台舞蹈中去,这“不仅开启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新纪元,也书写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新篇章。”无论如何,这都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项创新举措。试想一下,在民间流传着的各种鼓舞、弦子、秧歌、羌姆等舞蹈形式,成为一个个浓缩为艺术作品的《瑶人之鼓》、《巴安弦子》、《哑子背疯》、《羌民端公跳鬼》等,这无疑不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动,符合人们当时对于艺术作品创作的审美期待和追求,成为艺术作品“时代化”的典范。
三、“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对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的重要意义
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至今已走过60多年的光景,在当下人们越来越清晰对于这一特有舞蹈形式的发展、流变及目的、追求。尊重“广场——课堂——舞台”这条从民间到舞台的民间舞发展之路,遵守“民俗、民间——民族、典范”这一民间舞发展规律的原则。“民俗、民间是一种状态,是百姓间传承的挨家挨户约定俗成的一种状态……经过类似汉乐府、诗经这样的文化活动整合、加工、改编、升华后,就成为一种民族的状态,而这种民族状态的艺术形式经过若干年的传承后便成为一种典范……”
这些学科规律的得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作为起始点,一代代的舞蹈工作者们不断进行的一系列学科建构及探讨,从而形成的科学发展的理念及认识。这其中,“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从一开始就为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发展的道路。关注“舞台”,明晰舞台是职业化舞蹈表演的最终呈现方式,所有的发展变化始终围绕这一落脚点而展开,把散落在民间的各种鲜活的舞蹈形式最终呈现在舞台上。正如近几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高度教授所实施的几项战略发展项目:在舞台呈现上,从“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大赛”开始到“中国民族民间舞拔尖人才选拔”,从而挑选出适合舞台顶尖水平的表演人才,同时在舞台作品上,每年推出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晚会,从《大美不言(少数民族篇和汉族篇)》到《秋拾》、《日月》及《沉香》等。无一不是始终围绕“舞台”这一终极目标而进行的创作及呈现。
同时,强调舞蹈的民族属性,把真正能够代表人民大众的舞蹈带入更广泛的视野中去。戴爱莲先生的这一做法给后来的舞蹈前辈们诸多启示,才形成了人们看到的贾作光的《鄂尔多斯》、毛相的《孔雀舞》、崔美善的《长鼓舞》、莫德格玛的《盅碗舞》等,以及发展至今不胜枚举、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舞台作品。
这些都是在强调对于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表达及呈现,从而形成了具有能够代表本民族特有的民族属性和审美追求的典范作品。并且依据时代发展的特点,符合那一时期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精神目标,体现出整个时代的文化财富。如贾作光对于蒙古族舞蹈的发展,适时创作出新时期蒙古族牧民的新风貌的特征;毛相对于傣族舞蹈的改进,更加贴近了人民的生活状态,使得傣族舞蹈走向更广阔的审美范畴等等,直到当下形成的整个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体系,都是艺术家们对于整个时代的思考体现及追求。
总之,戴爱莲先生领导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舞台表演的开端,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艺术化”的奠基,对于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度,黄奕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邓佑玲等.舞蹈美学与舞蹈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摘 要:随着社会水平的发展和生活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而音乐艺术也为大众所广泛熟知,在这种情况下,合唱作为一种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快地发展起来。同时,合唱教学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要的一种形式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合唱教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1-01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1.106
合唱是一种多人参与的声乐艺术表演形式,它以和谐统一的声音抒发情感,激发听者心灵上的共鸣,特别受社会以及各级政府、企业、团体的欢迎,同时也将它作为促进人际交流,促使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同时中小学艺术素质培养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变得极为重要。中小学合唱教学对于培养中小学生艺术素质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因此中小学合唱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然而在我国的部分农村地区,合唱教学并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甚至会有人提出“学艺无用”的观点。
一、合唱教学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合唱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合唱教学过程中,需要每一位学生都认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并且要尽量让自己融入到集体的歌唱中,从而才能让声音变得和谐统一,并最终得到较好的音响效果;其次,合唱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基本教学理念。在学习和接触合唱歌曲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去聆听、想象和感受音乐的语言,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后,合唱教学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健全的人格。在合唱教学中,无论是学唱歌曲还是集体演唱,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求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歌曲中表达的情感,想象作者要表达的情景,从而更加完整地将歌曲表达出来。同时,合唱歌曲中很多作品都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学生在学习演唱每首歌曲的过程中,对于人格的完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影响合唱教学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的原因
(一)学校的原因
在合唱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校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学校领导对于音乐教学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合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开展情况。部分学校行政部门领导对合唱教学的必要性缺乏认识,把精力放在数理化等重要学科的教学质量上,这种情况在中学尤为突出。另外,学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对于合唱教学的发展影响较大。专业的合唱教学对声场的要求相当苛刻,没有良好的声场条件,很难培养学生的声音意识以及合唱意识,这点也制约了合唱教学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开展。钢琴是合唱教学中重要的辅助乐器,合唱教学中对钢琴的依赖性很强,对于合唱教学中的发声,合唱曲目的表达至关重要。目前大多数中小学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教学设施,但是仍有部分农村中小学并不能满足开展合唱教学需求。
(二)教师的原因
合唱教学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环节就是音乐教师,音乐教师是合唱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音乐教师的专业程度决定了合唱教学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的程度,师资力量不够、专业性不强对于合唱教学的开展影响较大,同时教师专业程度不够也影响了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合唱教学的效果。多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承担课程过于繁重,往往一名教师要教授一个年级或多个年级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很难要求教师进行相对专业的合唱教学。所以,师资力量不足,教??专业性不强这两个问题是合唱教学无法顺利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的主要原因。
三、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合唱教学的建议
(一)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
各级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支持,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合唱教学的发展。音乐教学能力的增强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级教育部门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针对于农村中小学合唱教学的发展状况进行管理和督促,促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积极改革,大力支持农村中小学合唱教学,支持中小学成立合唱社团。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加快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有利于教育部门有效合理地选择专业过硬,理论知识全面的优秀教师,并针对合唱教学配置专业性更强的音乐教师。同时,对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要的配套设施,教育投入方面要作为侧重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针对于农村中小学的设施补充是很有必要的。
(二)合理有效地开展合唱教学
首先,想要有效地开展合唱教学需要学校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将合唱教学合理地添加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是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合唱教学的前提。其次,对音乐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有效开展合唱教学的基础。开展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具备一定的指挥能力,在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指挥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具备一定的指挥能力是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在合唱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需要音乐教师在合唱教学中为学生进行生动的讲解,针对不同学生音乐基础的不同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对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如今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已经极大的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对于合唱教学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把它做好,希望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能够为合唱教学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浅谈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屈伸”的重要性
姓 名: 程龙 学 号: 院(系):
专 业: 年 级: 2010级 指导教师:
2014年3月
摘要
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更熟练地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律和舞蹈特点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提高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这其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屈伸”,以藏族和东北秧歌为主要内容,抓住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特点,把屈伸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屈伸的节奏和动作开始由简到繁地展开训练,循序渐进,然后再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屈伸;风格韵律;舞蹈教学
Abstrac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ethnic folk dance, the more skillfully grasp the style of the folk dance rhythm and dance characteristics is pretty importance, to improve the perceptual experience and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folk dance, among them,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he “stretch”, Tibetan and the northeast yang ge as the main content, to catch the moving la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danc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eaching, the flexion and extension of rhythm and movement from flexion and extension train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Jane to numerous, step by step, and then to learn folk dance combin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eaching.Keywords:Flexion;Style of rhythm;Dance teaching
目录
一、屈伸动律的基本分类........................................................................5
1.1 慢屈伸............................................................................................5 1.2 快屈伸............................................................................................5
二、中华民族民间舞屈伸的具体体现....................................................6
2.1藏族舞中的屈伸特点....................................................................6 2.2东北秧歌中的屈伸特点................................................................7
三、屈伸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7
3.1屈伸在协调性的训练中的重要性.............................................8 3.2屈伸在控制力的训练中的重要性.............................................8 3.3屈伸在增强情感的表现力方面的重要性.................................9
四、结语.....................................................................................................9 参考文献...................................................................................................10 致 谢.........................................................................................................10
一、屈伸动律的基本分类
“屈伸”是所有民间舞中国必不可少的基本动作,同时也是民间舞中具有典型的动作,屈伸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原地、有移动,幅度有大有小,节奏上也有许多变化,力度上也是忽强忽弱。正是这千变万化的屈伸动作,使民间舞的风格各异而同时有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动律。舞蹈风格上的体现最重要的是“屈伸”上的把握,屈伸是一切动作的核心,民间舞中的舞姿、动作过程、风格的把握、节奏的掌握全部由“屈伸”来决定。主要的屈伸动律可有:“慢屈伸”、“快屈伸”(即颤动律)。
1.1 慢屈伸
说道慢屈伸,我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藏族舞,藏族舞蹈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一种屈伸形式便是慢屈伸,它不光是藏族舞蹈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类型舞蹈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所在。在常见的“弦子”、“果卓”、“卓”、“牧区”等舞蹈形式中均要用到慢屈伸。与此同时,慢屈伸包含重拍向上、重拍向下这两种表现形式,可以说舞蹈的动作都是附着在这种具有独特审美意识的屈伸动律上的,没有了屈伸动律也就等于失掉了舞蹈的风格。
1.2 快屈伸
在慢屈伸的训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便是快屈伸了,所谓快屈伸,就是加快膝关节的运动而形成富有弹性,并且要求灵活的、轻盈的膝盖部位的动律。相对于慢屈伸,快屈伸对学生的要求更加的严格,它要求学生必须要保持上、下身肢体的协调一致,以及气息与屈伸的和谐配合,如果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就会出现不均匀的、颠簸的视觉效果。“果谐”、“堆谐”以及“卓”和“牧区”表演的快板中多数用到快屈伸。此外,在“慢屈伸”和“快屈伸”的训练基础上再细分出来的部分就是上文提到的重拍向上和重拍向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加准确地实施教学,就要用到重拍向上和重拍向下。如“弦子”的屈伸大部分是要求重拍向上的、饱满充实的;而“牧区”则运用重拍向下的屈伸来体现牧区人民生活劳动的场景和历史的厚重感。再如“堆谐”则以重拍向上的颤动律体现了城市生活欣欣向荣的形象。
二、中华民族民间舞屈伸的具体体现
不同的民族民间舞所体现出来的是风采各异的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信仰,有这样的宗教人文因素的使然才形成了各种民族民间舞的运动规律和美学概念。在动与美的影响下,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所有中华民族民间舞当中,膝盖有规律地屈伸和颤动,是它们均有的动作特点。可以说,要想较好地完成中华民族民间舞的表演,需要肢体达到在松弛中的协调而不僵硬。要想塑造好这样的体态,主要是依靠训练膝盖部位的屈伸动律来实现的。腿的屈伸是所有舞蹈的基本动作,同是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舞最最典型的动律。屈伸动律的动作形式多种多样:有原地、有移动;幅度有大有小;节奏有快有慢;力度有强有弱等等。正是有了这些千变万化的屈伸动律,才使得中华民族民间舞的风格变得多彩多姿。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各个民族舞蹈的风格和动律特征,将腿的屈申作为主要的动律进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践,来小谈中华民族民间舞中的屈伸动律。
2.1藏族舞中的屈伸特点
提起屈伸,我想所有的同学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藏族舞。因为藏族舞的屈伸是非常明显的。在舞蹈时,屈伸的下肢律动是由始至终都存在的。藏族舞中的屈伸大体可分为“颤”屈伸、“柔”屈伸和“硬”屈伸三种,检验“颤”,屈伸是否自如运用的依据是踢踏。踢踏是舞者用脚掌分别先后,轻重的在地面上做节奏性的运动,发出各种不同的“踏”、“踏”声音。在踢踏中膝的屈伸频率较快,幅度较小,形成了上下快速颤动的屈伸动律,故而称“颤”屈伸。在动作中,舞者的膝部要做到松驰而富有弹性。“柔”屈伸要求膝部屈伸的频率较慢,形式为一屈一伸,连绵不断,既松驰又有控制能力的柔软屈伸是其内在的动律核心。舞者只有通过膝部屈伸的柔韧性、连贯性、控制能力的训练,才能学习好藏舞中的“弦子”。如“弦子”中的三步一抬、三步一撩动作,甚至简单到一个靠步,舞者都必须具备上述膝部的屈伸能力,否则舞者不可能表现出“弦子”舞特有的韵味,如果掌握了这种能力,再加以头部、躯子、胯部巧妙的配合,形成内在微妙的晃动,由此引发出藏民间舞的舞姿及连拉性动作的三道弯特征。“硬”屈伸在藏民间舞中的训练主要依靠锅庄来完成,虽然也是双膝一起颤动,但它的节奏铿锵有力,有连续、有停顿。舞者的躯干与上肢随脚下步法而动,具有块状的整体感,表现出藏族舞中憨厚、深沉的个性特征。当舞者经过硬屈伸训练后,膝部具备了很好的控制力,才能更好的表现出锅庄舞飞奔跺踏的韵味及风格特点。2.2东北秧歌中的屈伸特点
我们再来看看东北秧歌。东北秧歌的屈伸也是比较明显的,但它的屈伸是有停顿的。在这点上它就和藏族贯穿始终的屈伸有所不同。东北秧歌的屈伸同样有三种:软屈伸、硬屈伸和双屈伸。
所谓软屈伸就是在一定的节奏中,伴随着各种不同的秧歌步法而上下曲直。这种屈伸要求沉稳、柔韧。凡是快的步法,如男性的抬踢步、蹲后踢步,以及走场步等,是强拍向下,都要以沉稳而均匀的屈伸来完成。像踢步,如前、旁、后踢步,在屈伸时要求一长一短的节奏,即屈快慢起,或屈慢快起。这种屈伸是东北秧歌双膝的主要动律,是完成各种步法的基础。
硬屈伸。这种屈伸是在均匀的节奏中完成的。弱拍下屈,强拍上直。即强拍向上,要顿挫有力。最后就是双屈伸,双屈伸要柔韧而有弹力,是在一定的节奏中上下屈伸两次,要有一种颤动的感觉。屈伸时要节奏均匀,即强拍向下。在做各种步法屈伸时,女多为上立,男为向下刹。要有蹲的感觉,就要在上立时双膝不能绷直。东北秧歌中的屈伸多为提压式屈伸,如前踢步、后踢步、顿步,不同之处只是在节奏重拍的处理上和脚运动的方向上。这种提压式屈伸在准备动作时,膝部的直——微屈是有控制的,其中孕育着一种短促而有弹性并带有一种提压式的屈伸力量。踢步在瞬间的屈膝和出脚之后,接下来便是一种缓慢的膝伸和稳稳的收脚,从而形成“出脚急、落脚稳”的动感特点;顿步中的屈伸力量较短促而有弹性,与此同时双膝存有反弹的力量,也就是重量下压并迅速提起,有了这种特殊的屈伸动律,再加上舞者手臂的绕花及躯干协调颤动式的起伏和扭动感,就把东北秧歌“艮、俏、浪”的独特美感活生生的表现出来。所以在东北秧歌中,只有先解决了舞者膝部的这种提压式屈伸,才能体现出膝的这种自下而上的连锁反应的协调训练,体现出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双屈伸是指双膝在一定的节拍中曲直两次。双屈伸多为强拍向下,两次屈伸要有连续性,动作时要一小二大,即第一次屈伸要小,第二次屈伸要大,屈伸有颤劲。该屈伸既能表现健康向上有力的动作,又能表现俊俏而洒脱的情绪。
三、屈伸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的动作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伴随着屈伸而进行的。小到手指尖,都有屈伸的动律存在。舞蹈中经常有停顿的动作,特别是民间舞,但我们细细观察连接动作的时候屈伸的运用会更加明显。比如说东北秧歌中“艮”的动作过后,接放松下肢的一些动作,就能明显地看出来驱动力是在于屈伸。有的时候屈伸会直接被沿用到舞蹈作为动作使用。像海阳秧歌中的“直波浪”就是很好的例子,动作是由胯带动逐渐屈伸向下,再由旁腰挑起的一个向上的波浪。更有的时候,民族民间舞动作的力是直接由屈伸的进行而获得的,这样以屈伸借力的动作在朝鲜族舞蹈里面最为常见。朝鲜族舞蹈中的鹤步就是典型的借屈伸的力而完成的动作,上身放松,膝盖弯曲,屈伸经过膝盖、脚踝,在立起半脚掌的时候由屈伸的力量推人向前。
在民族民间舞课中,我们每每刚开始接触新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的时候,首先要学的就是动律。比如说膝盖的上下屈伸动律,上下肢的屈伸动律等等。动律的特点可以说是各个民族民间舞所特有的,尤其是屈伸动律。它的强弱深浅区分着不同民间舞蹈。在教学中首先掌握好一个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动律,往后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学习研究。老师反复不断地强调训练屈伸的重要性,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抓住特征性的东西,从而达到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一个更高的层次。其次,在屈伸训练中,针对性地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单一的训练,更有助于学生明了,屈伸的发力和运用等基本要素。比如说,在单一地做藏族颤膝动律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同学们按照节奏快慢、颤动深浅、时间长短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这样一来,存在于民族民间舞学习中的一些基本动律的问题就会随着单一训练的深入而得到解决。下面从三个方面详细的分析屈伸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3.1屈伸在协调性的训练中的重要性
虽然在舞蹈训练中最基础的、最单一的训练内容便是屈伸,但民族舞蹈的灵魂却凝聚其中。不管对于一个舞蹈学员或者舞蹈演员来说,在训练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屈伸动律的训练和运用。虽然屈伸的每个动作都看似简单易懂,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其对训练的重要意义,就如同达芬奇重复的绘画鸡蛋一样,看似简单枯燥的重复工作,其中却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对学生身体协调性训练的最佳手段就是保证下肢与头部、上肢、胯部的摆动相配合。正是这种单一的屈伸动律形成了藏族舞蹈独有的审美特质,要实现屈伸在舞动过程中平稳性,膝部的力量必须要得到保证,不能让人有爆发或者断截的感觉,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3.2屈伸在控制力的训练中的重要性
膝关节的运动是实现屈伸的关键所在,而膝部作为人体主要的运动关节,在人体步行、奔跑、舞蹈过程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膝部的控制力起增强作用的还有膝关节周围的多个韧带组织,它们对保护膝关节,增强膝关节的力量方面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屈伸的控制力体现在组合中对不同节奏、不同类型的舞蹈的表现。要想达到不同节奏的屈伸对比鲜明的效果就要加强膝部控制力,同时还要保证不同类型的屈伸保持相互一致,从而应用多种屈伸动律增加其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多种屈伸动律的组合在提高组合的观赏性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致,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屈伸不单单对膝部有训练价值,对大腿、腹部以及背部的控制力也有训练的价值,这是由于支撑起整个身体,单靠膝关节是万万不够的,膝关节只是作为一个主要的支撑点而已,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带动身体各部位,最终才能得到造型饱满、充实的舞姿。
3.3屈伸在增强情感的表现力方面的重要性
细腻、优美、舒展的感觉是慢屈伸所要追求的;而快屈伸则倾向于追求欢快、喜庆、轻松的感觉,人们在快屈伸与慢屈伸的综合作用下可以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值得注意的是,在组合训练或是剧目编排中切记不要使同一个节奏类型的反复出现,因为这会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适当的、合理的调剂是人们的审美所需要的,这就要求编排者应当适应受众者的需要,采用不用的节奏韵律,尽量做到不重复,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如添加一个或者多个大幅度的屈伸动作到一系列的屈伸动作中去,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和控制力,更加重要的是,也给受众者新鲜、愉悦的感觉。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创新就可以给受众一种全新的,美好的感觉,可见屈伸在增强情感的表现力及感染力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屈伸动律的分类以及屈伸在藏族及东北秧歌舞蹈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为基础,引出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屈伸”的重要性,从上面所展现的两个民族民间舞看来,有时屈伸像是一具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品”动作;有时象“粘合剂”把动作和动作有机连接起来;有时又象“涟漪”似的连续不断地贯穿在各种动作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膝的屈伸是舞蹈生命力的一种体现,笔者认为,能否准确、自如、充分地掌握与运用不同民间舞种当中的膝的屈伸,是检验一个优秀的民间舞表演者的重要依据。舞蹈中膝的屈伸动作形式多种多样:有原地的、有移动的;幅度有大有小;节奏有快有慢;力度有强有弱等等。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屈伸动作,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中国舞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抓住了各民间舞中膝的屈伸动律的妙处所在,它的风格韵味才会巧妙而自然的流露出来,这样它在教学中自然会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也是其重要性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淼.试论 “屈伸” 在藏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J].华章, 2012(26).[2] 吴颖梅.腿的屈伸——在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J].黄梅戏艺术, 2008(3): 54-55.[3] 李北达.中国少数民族舞蹈[M].中信出版社, 2006.[4] 尕藏.浅谈对藏族舞蹈中核心动律 “屈伸动律” 形成的几点思考[J].文學教育, 2010, 2010(2B): 47-48.致 谢
【民族民间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推荐阅读:
民族民间音乐试题 一07-28
民族民间艺术形式12-15
民族民间舞蹈教案范文05-24
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探讨论文12-18
笛子在民族音乐的发展及传承方法论文11-09
让民族音乐之花在学生心中盛开论文06-30
民间音乐鉴赏10-15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10-28
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教案07-27
民族服饰中幼儿园文化艺术中的运用论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