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教育记录(精选9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记录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群体意识,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培育的文化结晶,通过民族道德、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信念等因素长期交融汇聚而成。中华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中华民族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是同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的。
为迎接全国第九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开展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一场新的爱国热潮,各个年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主题活动。
九月份全体学生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分别开展了具有班级特色的班会,每个班的活动内容都精彩纷呈。
六年级班的六位同学深情朗诵了《中国少年论》,一句句铿锵之词,道出了所有同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他们洪亮的语调宛如惊涛拍打着礁岩,也震撼了在场同学的强国之心。
七年级的同学表演了二胡独奏曲《赛马》和著名舞蹈《桃妖》。幽静深邃的二胡古调展示了中国的悠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舞蹈演员们用肢体语言表述着他们对于中国特色文化传统的喜爱,台下同学无不认真品味,陶醉其中。
与此同时,八年级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知识竞赛。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老师在一旁辅导,气氛十分活跃。在师生同乐的融洽的气氛
中,大家也从赛题中了解到中华民族60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九年级同学正在表演小品剧《徐州会战》。它生动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战士们为了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同学们倍受鼓舞,爱国主义热情高涨。
就这样,学校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达到了高潮。这是一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它唤起了同学们心中那份炽热的爱国之情,明确了同学们献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目标,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新世纪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历史教育的功能与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发挥着深远意义。中国民族音乐凝聚着深厚的中华文化, 它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民族音乐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及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校教育中, 中国民族音乐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强化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从古到今, 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它具有强大的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使中华民族在面对无数次困难和挑战时经受住了考验, 并且一直保持着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大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 不但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 而且可以增强热爱家乡的民族情感。大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审美体验, 被其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吸引, 从而不断加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歌曲《延安颂》, 莫耶词, 郑律成曲, 创于1938 年, 是一首抒发革命豪情的歌曲, 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 采用带再现变化的复三部曲式, 以六度大跳的颂赞性音调的起首部分, 是整首歌曲抒发感情的集中点, 全曲采用激昂的旋律, 表达出无数革命人向往并热爱延安的强烈愿望与真挚情感, 反映出一种延安精神。通过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 学习中华儿女英勇奋战的精神, 从而坚定大学生报效祖国的决心与信念, 培养出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主自立、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品格。民族音乐的学习对大学生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时刻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有积极意义的, 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 这首乐曲表现了五壮士在抗日战争中弹尽粮绝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涵盖了抗日军民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顽强民族精神。这种慷慨就义的英雄主义气节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正展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战斗力所显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有了强烈的民族精神作激励和引导, 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与挑战。
三、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上千年来, 我国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 它具有地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文化内涵。中国民族音乐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民俗、民情和民风, 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此外, 长达上千年的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人民勤劳勇敢的本真与智慧的象征, 在这样厚重历史文化气息的感染下, 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深远的影响。大学生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不同程度的解读, 也是一种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 更是大学生们对自己民族音乐文化和爱国情怀的领悟。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促进我国母语音乐文化及地域文化的传承
目前, 我国对母语音乐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已受到重视。从世界各国来看, 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提倡母语音乐教育, 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应建立在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之上。近年来, 针对大量的西方音乐进入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中并占主导地位的现象, 我国教育界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与反思, 在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 充分发挥母语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各界音乐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 为当前母语音乐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世界各国母语音乐文化发展越强烈, 民族音乐艺术的特异性越被人们所重视, 越体现出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寻求本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在民族文化中, 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特殊性, 一直都被认为是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晶.中国民族音乐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J].才智, 2012.
[2]朱燕聪.听赏中国民族音乐对当今大学生的积极影响[J].北方音乐, 2014 (17) .
1、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都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3、为了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二个文件要求,特颁布《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2005.06]。
4、改革开放,带来双重影响
优势: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
劣势:开放带来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意识上,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在行为表现上,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
学校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引领者和设计者,所以育师和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关键,明确自己在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主要职责,增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深入挖掘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民族精神内涵,将民族精神教育有机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发挥教师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作用,要研究并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增强教师传授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三、民族精神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民族精神教育是: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我们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四、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总体目标:弘扬与培育纳入上海市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挖掘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形成以國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为根基的德育新格局;使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高,使广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显著增强,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2、基本原则:
(1)坚持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从上海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培育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人文传统和革命传统,又要吸收、借鉴人类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案例:队列操教学)
(2)坚持突出重点与有机渗透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显性的教育资源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隐性的教育资源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同时,要善于挖掘课内课外民族精神教育的各种资源,构建各种教育载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有机、有序、有效地把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显性的教育资源是原设性的,而隐性的教育资源是生成性的。前者是预先设计好的,试图解决一些学生的共性问题。后者是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情。如学生突然出现的“问题”;学生突然出现的“闪光点”。下面用案例,阐述课堂教学中的隐性教育。
案例:“漂亮的单杠保护与帮助”…… A教师先讲解示范单杠动作的保护与帮助和要求学生加强保护与帮助安全责任意识,然后布置学生分四组练习和教师巡视指导,看课的老师看到有三组保护与帮助几乎没有,发现有一组一个女生保护与帮助做的非常好,并能和同学交流错与对的想法。看课老师听到A教师巡视过程中拍拍这位学生的肩膀说:“你保护与帮助的很好”,然后叫了停止练习,“同学们,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出来展示一下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大家仔细观察”,……“这位女同学能做到,我们其他三组能不能做到”,学生齐声喊“能”.听课教师为这位女学生这种精神,得到老师的及时表扬而深感欣慰。课后,听课老师带着敬意对女学生说:“你保护帮助的很好,不容易”。女学生发自内心地笑了。
点评:我们可以肯定这位教师在原先的教案中,是没想到有三组学生没有保护者,更没有想到这个女生保护得如此好,教师看到这种尴尬的局面,临时改变教学计划,用敏锐的眼光及时抓住了女同学这个“闪光点”的教育资源,把握住了其他三组不做的有利时机,进行正面引导教育,结果使大部分学生感到保护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我们不得不认可那位老师是教育学生的高手。
反思:学生习惯的养成,品德的提升,往往不在于别人的说教,而在于自身的感悟与体验。
设计思路:
从预初升入到七年级的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有限和责任意识淡薄,以此相互信任的态度还未成熟,第一执教者针对学生特点设计以上心理情感态度目标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启发下与活动磨合中,逐步建立友好的诚信关系,实现了消除单杠上的恐惧心理,为下一课次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执教者了解学生们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和单杠教材所需要的那种坚强勇敢的特质,在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中,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要求,去挑战自己的理想目标。
第三执教者在学生们合作学习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把技术动作好的学生安排到各个组别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我校团委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市关工委等四部委号文件精神,以“民族精神”主题教育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口号,深入开展“民族精神”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一、活动背景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
式,让学生们在交流中、在实践中启发“民族精神”问题的进一步主动的思考,将爱祖国真正地贯彻到对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并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三、活动实施
⒈准备工作
由副校长在升旗仪式上用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发出号召,学校拟定具体的双“五”活动方案。
以班级为单位的“五”个一活动有:
出一期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黑板报、开一场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班组会、作一篇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稿、访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做一次社会实践调查研究;
以学校为单位的“五”比赛活动有:
“弘扬民族精神,讲爱国历史小故事”比赛、“爱我中华,诗歌朗诵”比赛、“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演讲比赛、“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文比赛、“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
⒉活动过程
歌声悠扬,爱我中华
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所走过的拼搏奋斗的光辉历程,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经过顽强不懈的拼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抒发爱国之情的歌曲,我们用自己的心声唱出对祖国的赞歌。
浩然正气,言美辞华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仍然需要继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我们须臾不可或缺这种来自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亲身体验,自我实践
在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中,我校以系列活动为载体,以“真”“诚”“实”为重点,校长带头,群策群力,开展“民族精神在新中”主题活动。
一、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
1、利用开学典礼召开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
2、利用展板激发民族自豪感:
展板一:弘扬民族精神挂图,缅怀爱国主义精神。展板二:小学生文明礼仪展板,社区教育进新中。
3、利用每周一次升旗仪式进行教育讲话。
4、利用板报做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宣传。如教师节尊师重教黑板报比赛
二、寓民族精神于活动之中
1、结合常规教育月,校行政常抓仪容仪表,规范“做、立、行”。
2、班级活动小而实:开学初各班结合本班实际进行始业教育;教师节各班给教师以送贺卡、鲜花的形式过节日;召开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庆国庆。
3、弘扬民族精神迎奥运:进行2010学年秋季运动会,展学子运动风采。
4、弘扬民族精神表演——师生共同打造“中秋曲艺晚会”,激情共度中秋夜。
5、弘扬民族精神实践活动——观看影片《冲出亚马逊》,领略当代中国特种 兵风采。
6、弘扬民族精神爱心工程——全校师生捐款筑爱心,资助学校贫困学生;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苦难的历程,精湛的演出。
7、弘扬民族精神国庆升旗——学生200余人参加国庆广场升旗暨成人宣誓,感受国旗升起的凝重,体味成长的快乐和使命。
三、弘扬民族精神成果卓著。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普遍经受了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
经过开学初由班主任负责的始业教育,学生对新学期的工作都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高一新生也了解了学校的各项常规并基本适应了高中学习生活;文理分科后的高二学生是关键性的一年,因此更加努力;高三学生向着更明确的高考目标奋进,学习氛围更加浓烈。勤奋刻苦的民族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校行政班子全体出动,群策群力,狠抓学生行为规范。政教处协同府东社会举办“小学生文明行为宣传展”。在这些举措下,全校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习惯都能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要求。文明之花在新中处处湛放,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民族传统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9月8日中国“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来校演出慰问演出,残疾演员的凄惨历程、精湛演出使时而使学生激情澎湃,时而使学生热泪盈眶,演出结束后,学生们深受感动。校团委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向新中贫困学生献爱心。大家纷纷慷慨解禳,共计捐款1645.9元,这部分捐款学校很快支助给吴洪仙、游世汉等30多位贫困学子。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2010年9月10日是第25个教师节。当社会各界都在庆祝这一节日时,新中学子以自己的方式抒展这一情怀。各班都在教师节前出了一期主题黑板报弘扬尊师重教精神;有的班级,有的学生或一张卡片、或一朵康乃馨、或一句祝福送给老师,既表达了对老师的爱,有拉进了师生的距离。
校行政主管德育的翁关琴校长亲自负责制定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0面展板并放在学校的橱窗中进行了为期15天的展出,展板全面展示新中国的创建和成长过程,凝聚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实现现代化而拼搏的伟大民族精神。展板前每天都聚集了许多观看的学生,新中学子经历了一次血与火的“考验”。9月12日,政教处安排学生观看了电影《冲出亚马逊》,领略中国当代特种兵风采,感受当代军人的艰苦训练。课后大家都写了观后感或讨论,学生们都立志为祖国的崛起而努力读书。
中秋夜,这是一个相聚的日子,这是一个思念的日子。政教处、团委协同打造了一台“中秋曲艺晚会”。古筝、葫芦丝、二胡;越剧、京剧、黄梅戏;民族舞蹈、健美操;流行乐、民族乐、音乐剧。同学们用各种形式度过这一传统的节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新中学子再次弘扬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010年8月是一个令中国人激动的日子,当五星红旗在雅典冉冉升起,中国奥运军团以金牌榜第二的成绩向世人展示中国的体育崛起了。2010年9月29、30日是新中学子激动的日子,2010年秋季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奋勇拼搏,啦啦队们声嘶力竭,工作人员忘我工作。大家再一次展示了力与美的魅力,再一次谱写了团结就是力量。
十月一日,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祖国迎来了55华诞。在此之前,各班采用各种方式迎接国庆,有黑板报,有周记,有组成志愿者上街捡垃圾等等。而这一天,新小学生200余人参加了新安江广场升旗和成人宣誓仪式。这一刻,他们感受到了国旗升起的庄严;这一刻,他们感受到了成长的责任。
主题教育总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7周年。我校积极响应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的号召,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为主要内容的 “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怀”的主题教育,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组织开展了如下活动:
一是开展了“知我民族,爱我祖国”的活动。我校结合各月份的重要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开展一次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学生歌咏比赛或文艺晚会、阅读一本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读本、开展一次家乡(社区)区变的调研、举行一次以“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是扎实开展“践行承诺,从我做起”活动。我校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故事和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先进人物等,开展走访、参观、征文、演讲、举办报告会、故事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实践中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做到真诚待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言必信、行必果,敢于负责,知错就改。同时根据我省教育系统开展的 “师生诚信”工作计划,推荐评选百名“合格小公民”,在全校建立了庞大的榜样队伍。
三是开展了“争做文明小使者”活动。我校在开学初认真贯彻落实了教育部重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相关的实施细则,结合市教育局开展《守则》、《规范》宣传教育活动月通知精神,有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上水平、上档次,积极推进文明小使者在家庭、在社区、在公共场所行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四是开展了“争做文明小网民”活动。我学校积极探索运用网络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局域网、校园网开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栏目,充分运用“德育网站”,占领学校网络教育阵地。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提高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广泛组织学生参加“争做文明小网民”活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从我做起,严格自律,自尊自爱,争做遵守网络道德的模范;教育学生上网不浏览不良信息,不侮辱欺诈他人,不随意约会网友,不破坏网络秩序,不沉溺虚拟时空,自觉抵制不良影响,争做维护网络安全的小卫士;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弘扬新风,争做传播网络文明的小使者。
五是深化“城乡少年‘手拉手’”活动。“手拉手”活动是城乡各民族少年儿童互通友谊、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实践性教育活动是具体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我校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深化赠一本书、写一封信、交一个朋友、寄一本好书(好报或文具)、为“希望小学”出一点力等活动,开展“城乡少年儿童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手拉手”、“手拉手友好大、中、小队”等活动,突出祖国统一这一主题,发挥网络作用,让学生在参与各种“手拉手”活动中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逐步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六是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我校认真组织开展“心系祖国、健康成长”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同时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读爱国书籍、知爱国名人、记爱国格言、背爱国诗词活动。通过开展假日读书乐园、举办弘扬民族精神的读书会和优秀诗文、格言、名篇佳作诵读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省厅在《小学生周报》组织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活动。
(一)大学生历史教育
大学生历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使之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认清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进程和潮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同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美德,继承革命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提高个人道德境界,提升人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具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历史责任感。
(二)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以时间和空间为主线的一种跨越时空的审视历史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一切事物看成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并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历史意识不是单纯的一种思维观念和方法,而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历史情感为基础,体现国家意志,反映本国的政治理念、立国精神、文化价值观,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特征。
(三)民族精神
从一般意义上讲,民族精神应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内在的、稳定的、并且持续发展的一种历史传统。是在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识别、民族认同的根本标志之一,是维系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和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大学生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的根基相同
中华文明史是历史教育的根源,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的根植之处。每一个民族的时代文化都有自己的源和流,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加以发展的。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经说: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了解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1)历史纵贯古今,包含着丰富的人类文明成果。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持续性文明。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不但以政治实体的形式绵延不绝,而且还被历代贤哲运用丰富多彩的史学形式从各个侧面记录下来,形成人类文明史上蔚为大观的史学遗产。这笔遗产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又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和培育的基础和起点,是民族精神根植之处。
历史就是人类的过去,一部历史就是人类过去所经历、所创造的全部记录。马克思曾经把每一个时代的历史比作一部历史剧。向历史学习,受历史教育,就是置身于一部部历史剧中,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观察那历史舞台上的众生百态。鲁迅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2)传统史家与史著中追求国家统一、反对社会分裂的坚强精神,崇尚民族英雄,鄙视投降变节的高尚情怀,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源泉。
而民族精神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首先,它源于种族、祖先的一致。中国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但为主的却是儒、道、释三家,而其中还是以儒为主。其次,源于共同的地域。最后,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民族精神的产生又总是与共同历史命运相联系的。一位西方思想家说:政治经历一直是产生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原因。是共同的民族历史,以及民族的荣辱兴衰促成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以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正是五千年光辉灿烂又充满荣辱悲欢的文明史才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才赋予我们中华民族不仅以勤劳勇敢而著称于世,而且具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力更生、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从以上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诸因素中,我们不难看出尽管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但不管从哪一方面说,都离不开历史,都是历史演进的结果。
民族精神既非外来移植,也难以自然生成,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浸润、积淀的实在结果。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上,根深蒂固、博大精深。而从民族精神经历的古代精神、近代精神、现代精神到当代精神的传承和嬗变,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中华儿女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奋斗史。所以说历史是民族精神的根植之处,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因此,无论是历史教育还是民族精神教育其根基都牢牢驻扎在中华文明,即中华历史、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精神财富总和的土壤之上。
(二)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功能相似
如前文所述,历史是民族精神的根植之处,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结果。首先,民族精神具有历史性特征。因此,“要研究民族精神问题,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民族演化、民族主义思想变迁这一历程”。(3)而历史知识正是包罗万象的知识,它几乎包含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方方面面。同时,历史知识以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为对象,探究与叙述的是整个社会的历史,探索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寻找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形成的民族精神正是历史知识的研究对象。其次,民族精神具有教育性和实践性特征,它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的功能。“民族精神的特点要求人们的是,全民族的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群体意识,为本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自觉调控个人的行为,将民族和国家的共同价值目标转化为个人自觉的行动,从而实现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契合。”(4)而历史教育的价值与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积极影响上,概括起来大致包括:第一,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深刻把握历史,认清国情,为社会发展方向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二,具有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的功能。第三,具有鼓舞、教育的作用,能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第四,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第五,呈现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使得人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增加各种各样的知识。可以看出,历史教育也具备和民族精神相类似的导向、凝聚和激励的功能。
(三)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的落脚点趋同
历史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则是以时间和空间为主线的一种跨越时空的审视历史的思维观念和方法,而民族精神的本质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人类进行实践的目的是更好地改造自然,认识自然,为自己的生存发展服务。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为了适应所在的不同的自然及社会环境,必然会形成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且适用的思维习惯,代代相传成为一套系统的方法论体系,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完善。而这种方法论体系在一个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就是民族精神。因此,民族精神教育也就是要培养新一代的社会成员具备这种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首先从民族精神形成的宏观过程来分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以物质为基础的不同的实践活动会造成人群或民族思维意识上的差异。生活地域的差异、人种生理心理特征的差异,以及历史与现实政治、经济、人文环境的差异,需要人们不同的思考,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以适应自然,改造社会,这就会形成人群、民族思维的独特性,即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5)中华民族是具有建立在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上的“独特思维方式”的民族,其外在表现就是绵延几千年不绝的独特中华文化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民族精神。因为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关系看,“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属于文化现象背后的、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6)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现象背后主导性的东西,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实践中为了整个民族生存发展及民族个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主导作用的思维方式。
其次,从民族精神形成的微观过程来加以分析。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有许多特殊的社会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7)既然一个民族的历史是无数民族个体合力的结果,那么作为民族个体在历史一部分的民族思维或者说民族精神形成的历史同样是由一个民族个体合力的结果。而民族个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又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加深和改变着它的内容。
因此可以说民族精神的形成既是宏观的历史过程又是微观历史的过程。说它是宏观的,是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维,而说它是微观的是因为它反映的是由无数单个思维反映出来的共同现象。毋庸置疑,民族精神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主导思维,其本质上是思维方式。民族精神教育的落脚点也就是培养中华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
关键词:民族精神教育;公共历史教育
中华民族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强大凝聚力和卓越创造力的源泉。发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才能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姿态从容应对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各种挑战,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民族精神、爱国思想是在历史上形成的,“要研究民族精神问题,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民族演化、民族主义思想变迁这一历程。”历史学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在其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自古以来公共历史教育就是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培育国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使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为现实基础,公共历史教育要考虑到受众的不同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
一、小学历史教育的特点
当代小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爱国主义觉悟,是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是公共历史教育的职责所在。
小学历史教育的目标是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演进的概况,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重点突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培育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近代史中,要明了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和人民不屈的反抗,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以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热情;现代史要明了新中国的诞生、改革开放和现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加深小学生对党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小学历史教育要善于挖掘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内容,以培养他们热爱国家的民族情操,培养他们团结合作、诚实守信、坚强勇敢、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二、中学历史教育的特点
青少年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承担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任务。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是进一步明了中华民族的演进,历代疆域的变迁,明了我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学生从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发展中,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如从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开始,大一统的观念就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中华民族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形成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近代史中,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了取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现代史中,着重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
三、高校历史教育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高校学生容易受到影响,在高校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立志成才、开拓进取,为国贡献,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在大学生中开展公共历史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上划分,高校公共历史教育应该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是历史学院的老师从历史层面对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教学活动。高校公共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加强大学生的中国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从而确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所以,高校历史教育要明了中华民族的演进及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中国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过程和规律;明了中国历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迁的趋向;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明及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明了爱国主义、进取创新、天下为公、团结统一是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明了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历史;明了中华民族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光明性;明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历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升的历程……
四、社会公众历史教育
经过十年浩劫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对社会公众进行普遍的历史教育是培育国民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历史教育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具有最广泛的社会覆盖面,从普通公民到国家领导人,不分性别、年龄、民族、信仰,都可以而且应当是历史教育的对象,都能够从历史教育中得到许多教益。”曾经的一项《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九成的各阶层人士都对历史表示“很感兴趣”,但是多数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是从历史剧中获得的历史知识,因此对社会公众进行更加严肃的历史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社会公众群体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知识层次不统一,专业性不强,因此,社会公众历史教育应该生动活泼、趣味性强,具有普及读物的性质,但要适当吸收本学科的前沿成果,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社会公众历史教材的教育目的是培育和弘扬普通民众的民族精神,弘扬国民的爱国热情,必须高扬主旋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使社会公众历史教育真正成为人们认识历史事实,加强民族精神培养的主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李帆.关于民族精神研究的两点思考.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1期
内容摘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推动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民族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本文就在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探讨,力图通过对比和实证的方法说明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高效性,并提出了在实践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展望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精神 实践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推动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并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全过程。高等教育承担着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必须以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培养既有开放意识、世界眼光,又有民族自尊和爱国精神的栋梁之才。本课题旨在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出发,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本课题重点是在上海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效的途径。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具体运用调查法、案例剖析法、个别访谈和学生座谈法、教育活动全息观察法等方法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如何从社会要求和各个层面的实际出发,探索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何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优化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近十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十六大报告对民族精神作了精辟的界定;而自1994到2004十年间党中央先后发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三个重要文件,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文件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作了深刻的阐述,视之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并提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为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彻民族精神教育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的要求
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是青年的佼佼者,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更是未来社会的精英,他们负有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任重道远,是继往开来的一代,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高尚的品格和浓厚的爱国情感,而这一切又有赖于学校教育。大学生处在人生转型期,因而高校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茁壮成长十分重要。
2、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全球化为人类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技术等的交流和互通创造了条件。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在现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情况下得到发展。但全球化并非一个自然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和破坏,民族国家的主权被削弱,普遍遇到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危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交流的频繁,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矛盾和冲突相对激烈,这不仅对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冲击,而且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会造成他们思想上的迷茫和混乱。因此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励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立志报效祖国无疑是有益的。
3、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条件。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族精神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而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尤显重要。
4、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克服市场经济负效应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经济交往中的原则反映到社会生活中来,导致人们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价值观念上发生严重倾斜,这必然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使得少数大学生出现了“精神贫困”现象,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高校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培养他们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精神,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克服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负效应,并形成生气勃勃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校园规范。
(二)“以爱国成才”为主旋律的民族精神教育实践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民族精神应当是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同时又是在实践中发展的。要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教育融入实践中,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民族精神,增强、升华民族情感。
1、以理论学习构筑大学生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得以生存、繁衍、延续、发展和壮大的命脉所在,是我们民族的主心骨。大学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全面贯彻这一精神。在大学众多的课程中,“两课”无疑要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这是“两课”的性质和定位所决定的。在“两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历史文化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将个人利益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和实现民族的全面复兴视作自己的神圣职责,自觉克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中使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上海各高校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大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在“两课”改革和建设中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尤其是为了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达到知、信、行的统一,“两课”教师们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结构的调整、教材的编写、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的改进以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充实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我校等高校在“两课”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普遍采用多媒体设备,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将理论发展的最新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得民族精神教育常讲常新。上海各高校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尤其是党员学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第二课堂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形成了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生动局面。各高校于1995年后,相继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目前各高校学生邓研会、“三个代表”研究会等学习型社团有260余个,会员总人数超过3万。大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种理论社团,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先进文化构筑自己的精神支柱、树立崇高的价值观,从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例如我校历史系就开展了让同学们走上讲坛,为大家上时事政策课的“时事论坛”活动,这种新颖的活动方式使得同学通过“自学自讲”锻炼了自身的理论学习能力,提高了自身政治素养,真正做到了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受到很多同学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主题教育是有效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方法,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是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各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实际举措,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最深刻的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依托各种教育基地,以各种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为契机,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大学生广泛参与。特别是要把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好,使大学生在自觉参与中了解、熟悉、感受民族精神,理解、接受和认同民族精神,在参与活动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诚实守信也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上海各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我校一方面在本科生中倡导“诚实履历”,做到个人履历不掺假、不掺水,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另一方面,在研究生中开展了学术道德大讨论,从规范学术道德、拒绝学术腐败入手,要求研究生“欲求学问,先学做人”,在新世纪新的育人环境下,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2、以实践活动体验升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长期潜心地发挥主导作用,更需要大学生长期主动地参与配合,以做到主导教育与自身塑造的有机结合。上海高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实践需求,如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征文活动、辩论赛,组织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高水平的人文讲坛和科学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各种下乡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先进的厂矿、企业、农村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强民族精神。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修养的重要渠道。上海市教育党委和市教委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整整十年。十年来,上海各类艺术团体纷纷进入大学校园,使大学生能够欣赏到民族的高雅艺术,这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情操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大学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了民族自豪感。此外,各高校的艺术团体、学生社团立足于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需求,开展了缤纷妍丽的艺术活动,成为全市高雅艺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从书本和纯理论转向活动和实践,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每年暑假,高举“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团”大旗的学生们纷纷走向社会,走向“老、少、边”地区,把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胸怀祖国、服务社会的壮志豪情。我校大学生们通过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开展了诸如民工子弟作文比赛、“快乐助苗”及社区夏令营等各种活动,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意志与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在此过程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未来的竞争,是国民的竞争,是文化创造力的竞争。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而是高校德育中一项长远而持久的任务。高校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应该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高校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创造有利的氛围,整合、开发校内外德育资源,拓宽民族精神教育途径,从而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时刻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与感染。
(一)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德育资源
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民族精神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民族精神教育放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不仅要抓好第一课堂教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也要重视在第二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统筹安排。把第二课堂建设纳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计划中,以强化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在连续性和外在广延性,同时重视施教对象的层次性,把握好政治理论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关性和导向性,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要加强对第二课堂建设的领导,提供必需的设备、场地等,选派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聘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和导师,甚至亲自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积极营造全校都关心支持第二课堂民族精神教育的环境。
(二)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使传统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全球意识相结合,进而使民族精神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及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中得以升华和发展。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因而必须把民族精神教育推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增强他们勇于开拓、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及为国、为民、为社会主义而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向心力、内聚力。
(三)重视师资培训,加强校际交流
学生对优秀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以及良好品行和学风的形成,都有赖于教师的教育和培养。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首先必须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言行举止要体现我们民族的良好素养。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和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去感染学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甚至终身的影响。教师也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这也要求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再教育。
综合性大学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师资力量雄厚,而一些理工科大学迫切需要人文学科方面的师资资源,应加强大学间的校际交流和相互支持。
(四)与媒体携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民族精神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社会的责任。因此,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和社团都有责任和义务给予支持和保障。现代社会,媒体的导向作用对大众的影响是非常强大的,青少年在其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新闻媒体的影响。因此,在学校大力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同时,政府也要提倡新闻媒体发挥自身传播优势,在全社会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同时争取新闻媒体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和活动,及时把活动的成果报道出去,提高学生自觉教育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民族精神教育记录】推荐阅读:
中心小学民族精神教育活动记录06-03
小学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总结12-06
莒南县博雅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总结10-10
民族精神活动方案11-14
民族精神手抄报12-15
弘扬民族精神班会课07-01
民族精神我们来传承09-21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10-01
弘扬民族精神月总结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