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通用9篇)

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篇1

第三,少数村支书狭隘思想作崇,怕发展新党员挤掉自己的位置,不做发展党员工作。借口发展对象不成熟,故意拖延时间,对要求入党的同志不培养、不教育,长期拒之门外,使具备入党条件的优秀青年不能及时地吸收到党内来。

第四,少数村由于宗族势力干扰,影响了发展党员工作。如果发展对象不是自己同姓同房股的,支部大会通过时他们就是不举手,使优秀青年难以吸收到党内来,他们不是从党的利益出发,而是从宗族利益出发,互相干扰,造成支部不团结,阻碍了发展党员工作。第五,少数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以权谋私,甚至有少数党员带头信教,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形象,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败坏了党的声誉。

第六,有些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业务不熟悉,不愿意搞党员材料,出现拖拉现象,最后不了了之。

第六,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农村中有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增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跟不上。

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篇2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高度的凝练,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全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新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我们必须要贯彻落实好它, 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少数民族党员干部, 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谓是意义重大。第一, 从精神层面来讲, 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一种精神支柱, 对于带动整个国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宁夏作为回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他们有着本民族自己的宗教信仰, 伊斯兰文化作为本民族的最高信仰, 只有先对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使他们真正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付诸实践, 才能有效地带动整个少数民族群众认同并践行它, 进而带动整个国家民众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 在实际行为和工作中, 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要在干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 切实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 用自己的先锋模范行为来感染群众, 进而带动全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需要党员干部具有强大的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对于广大党员特别是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执政作风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 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在自身的实际行动中自觉贯彻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助于凝聚少数民族的力量、凝聚整个社会的力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对于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宁夏少数民族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一) 部分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模糊,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党的主流思想, 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最好诠释。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 一些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模糊,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定位存在着偏颇, 致使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能很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能切实为群众办实事、不能担当起模范带头作用, 从而在群众中失去了威信力, 势必会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起来困难重重。

(二) 价值观与宗教观的多样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宁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基础较落后, 民族问题相对于其它地区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敏感性, 特别是宗教信仰方面。价值观与宗教观的多样化势必会影响到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信仰取向。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价值观导向的困难。在社会多样化的意识形态里, 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正确引导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相处, 使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动整个少数民族群众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 公务员激励机制不完善、法律不健全, 导向不明确。

党的十八大要求:“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4]为此, 全区各个政府、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展群众路线学习活动, 然而面对我国政府部门的形式主义、部分公务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缺乏公共服务意识等都反映出了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不完善, 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有别于一般的党员干部, 他们更需要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肯定,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我国公务员的绩效考核缺乏科学性, 考核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往往自己的付出会有很大的风险却得不到很好的精神与物质保障, 这势必会使广大党员干部甚至普通职员失去了信心,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度。

另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须要依靠法律的规范约束。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触碰法律的警戒线, 否则会收到法律的制裁。目前, 我国社会道德领域存在各种问题, 这与法律得不到全面落实密切相关。面对那些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公职人员得不到法律的有效制裁, 使得一些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国家的执政理念产生了怀疑, 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宁夏少数民族党员干部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

(一) 内在吸收———先认知、再体验、后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是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这就要强化党员干部的价值理论学习。马克思认为“特定的人关于自己真正实践的‘想象’、‘观念’变成一种支配和决定这些人的实践的唯一起决定作用的和积极的力量。”[1]“价值观决定了主体在实际行动中的想法、动机、倾向和选择。”[3]二是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只有真正认识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 才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一种情感体验。在宁夏回族这一少数民族地区, 回族的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就需要大力普及党员干部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和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 提高回族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三是体验之后才能形成价值认同。理论是行为的先导, 只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动中体验后获得赞同, 并体会到了它的凝聚力才能上升为认同。通过理论学习使少数民族党员干部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我党的精神支柱。只有将这种情感体验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内化为自身的思想, 才能够真正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外部推动机制———理论认知和社会实践并行。

“所谓动力机制, 是指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方式。”[2]少数民族党员干部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学习和社会实践, 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并付诸于实践, 只有在具体的行为举止中体现出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才是真正意义上认同并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 需要从制度和机制上来推动:

第一, 关键在于处理好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 怎样协调好各民族之间的利益, 是党和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然而若想协调好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利益, 党和国家就要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一些优惠政策并且得到落实, 特别是要适当给予回族党员一些特权, 发挥他们的示范效应, 从而有效地带动整个回族群众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府部门内部, 汉族党员干部要引领和提携少数民族党员干部,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 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科学评估学习成效。一是安排适时适当的考核, 有助于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 有助于对党员干部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估机制, 就要通过对回族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检查、群众反应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价值观的基本状况, 做到防微杜渐。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对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 政府部门应给予高度的肯定, 并适当进行物质奖励,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来激发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爱国感、民族认同感、乃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升到行动层面。进而让他们更加有动力做好带头表率作用, 更好地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实际行动来推动全区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第三,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 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没有法律约束的国家将是混乱无序的,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国家将是缺乏主心骨的僵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良好的法律体系做后盾。目前, 许多领导干部权力观扭曲, 导致大量腐败分子产生, 使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对党和国家失去了信心, 久而久之, 这些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就会丧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转而仅仅认同本民族的宗教价值观。为此,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就要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做到依法执政、依法保障人民赋予党员干部的权力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 自觉地贯彻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 加强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也是党员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群众路线的学习, 有助于宁夏各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同时有助于强化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从自身的言行举止做起, 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严格要求自己, 回族党员干部要深入回族群众的日程生活当中, 多关怀回族群众面临的问题, 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 以此来推动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人从思想转变到实际行动的过程, 在二者之间需要一种推动机制来牵线搭桥。为此需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党员干部们的价值观教育, 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 建立起符合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 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我党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3, 第1卷

[2] .郭永芳.党员干部动力机制刍议[J].中国监察, 2001 (17)

[3] .杨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几点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2 (9)

秉持依法反腐 当好“关键少数” 篇3

关键词:依法治国;领导干部;作用

法治是腐败的天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为依法反腐提供了法制保障。今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因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纪检监察队伍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把依法治国落实到纪检监察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在这场输不起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提升法治素养。做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的“关键少数”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升党员领导干部法制素养,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是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根本之策。

1.保持法治定力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涵养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法治理念。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依宪执政,依规管党治党。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是党的领导,打赢这场事关党和国家存亡之战还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反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有党心民心做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

2.捍卫法治尊严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主要手段和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法治建设人民群众是主体。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法治建设的目标,依靠人民参与是法治建设的基本方式,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法治建设的最终标准。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就是捍卫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纪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纪律法律,都要受到纪律法律追究和惩处。让法律的权威不可冒犯,让法律的尊严深深镌刻在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心中。

3.严格法治程序

要完善查办腐败违纪违法案件的程序措施和工作机制,转变调查、侦查、审判理念,坚持办案工作重心前移,强化案件初查工作;完善初查措施,规范初查程序,遵循调查、侦查工作规律,准确把握立案条件;完善调查、侦查手段,提高调查、侦查工作科技含量;完善侦查指挥体制,规范侦查指挥机构设置,实现线索统一管理、侦查统一指挥、资源统一调配。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协助,明晰各自的法定职责,构建纪检监察与职务犯罪侦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依法反腐运行机制。

二、维护法治权威。做推动防腐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少数”

腐败的根子在于权力,所以反腐败需要更大的权力。以更大的权力来节制权力,来剔除那些依附在权力上的枯枝败叶,这也只能是治标之举;只能做到让官员不敢腐,而不能做到让他们不能腐、不想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宪法、党章等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刚性约束从根本上遏制腐败。

1.着力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首先,完善反腐败国家立法。要将现行党委、政府、国家多元化惩治腐败制度整合为一元化反腐败国家立法,建立融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非刑事处罚与刑事处罚结合、与世界反腐败公约接轨的反腐败基本法律,切实做到让“制度的笼子”通上“高压电”。增强惩治腐败的及时性、权威性。其次,建立健全与公、检、法、审计等职能部门的查办案件工作协调机制,变纪检监察机关“单打独斗”为与相关单位“并肩作战”,从而整合力量,形成威慑。再次,构建快速高效受理举报的综合平台。在提高办案效力中释放有案必查、有腐必惩、除恶务尽的信号;进一步完善通报曝光制度,不仅仅对重大案例通报,还要对顶风违纪违规行为进行及时通报曝光,切实起到查处一个、震慑一批,让那些想搞腐败的人断了念头、搞了腐败的人付出代价。真正起到“诛一恶则众恶惧”。

2.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充分利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重大契机,切实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要求落实到各项改革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制度建设中,铲除腐败滋生土壤。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厂务、司法等公开,凡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群众普遍关注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易发生腐败问题领域和环节的事项,都要做到及时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建立健全不动产登记、海外资产登记、全球税收情报交换系统等技术手段保障体系,努力打造科学有效的制度笼子,逐步实现“不能腐”。

3.构建“不想腐”的自律机制

反腐败最终是改造人们的思想,深入正风反腐,必须向思想品德根源进军,在灵魂深处引发革命。一个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政治激励,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选拔任用干部,真正把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廉洁自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同时,建立公务员正常收入增长机制,探索建立廉政保证金,为公务人员提供必要的待遇保障。另一个是要着力围绕重塑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树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价值追求,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风尚,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最终实现“不想腐”。

三、坚定法治信仰。做尊法、守法、用法的“关键少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作为纪检监察专门机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自觉把尊法守法用法落实到监督、执纪、问责的全过程。

1.做尊法的“关键少数”就是要坚定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是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我们纪检监察干部是严格执行党纪法规的骨干力量,始终要心中高悬党纪法规的明镜,手中紧握党纪法规的戒尺,凡事都要想一想法律的依据、法规的程序、违法的后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纪问责。要坚决克服长期存在的重长官意志轻法治规范、重上级指示轻法治原则、重行政效率轻法治程序现象,树立法律至上的执纪理念;要时刻明白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法定事权开展工作就是履职尽责,超出范围开展工作就是职能泛化,不履行法定职责就是失职。自觉做到“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做守法的“关键少数”就是要按章监督

党章规定了纪委的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纪委的监督责任,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把纪委作为监督责任的主体在党内最高决议中予以明确。这就要求我们要依法加强对党员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實;加强对党的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和生活纪律,督促党员干部严守法纪,防止和纠正违纪违法行为,严肃惩治腐败;加强对改进作风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党员干部自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防止和纠正“四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和特权行为,促进权力正确行使;加强对干部廉洁从政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促进干部廉洁自律;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党委(党组)落实主体责任,协助党委抓好责任分解和考核,强化责任追究;加强对重点对象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特别对领导班子及其主要负责人要“零容忍”地从严监督。

3.做用法的“关键少数”就是要依法执纪问责

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篇4

作者:佚名信息来源:本站原创浏览:20更新:2010-10-27【 收藏】【评论】【留言】 【字体:大 中 小 】

为进一步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根据州纪委、州委组织部的总体部署要求,丹寨县周密部署,注重抓好“六个关键”环节,认真开好2010年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一是抓好会前学习环节。利用县委中心学习组、各乡镇党委学习组和机关单位学习例会,采取集中和分散学习的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州、县委重要会议精神,深入研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工作报告,学习《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提高节俭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二是抓好征求意见环节。为开好民主生活会作充分准备,及时召开“忠实践行宗旨、勤政廉政为民”为主题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向乡镇、社区和普通群众发放了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设置意见箱,公布电子邮箱和电话,广泛征求广大群众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意见或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要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专题研究,提出下一步整改落实措施,并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抓好谈心谈话环节。在征求意见环节后,注重抓好各级领导干部谈心谈话活动,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与班子其他成员逐个进行谈心,沟通思想,指出存在问题,提出目标要求。同时,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谈心交心,坦诚相见,吐露心声,对存在问题,毫不隐瞒,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四是抓好整改落实环节。各级党员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开展“回头看”,认真总结2009年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并将整改落实情况在会上进行通报,对还没有落实好的,要限期整改。对2010年通过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在会上进行通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五是抓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环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围绕专题民主生活主题,结合工作分工,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走过场,直奔主题,摆问题、找原因、谈整改。亮出问题不怕丑、触及思想不怕痛,做到查摆问题毫不保留,分析原因深入透彻,努力方向实实在在。认真检查在党性党风方面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其他班子成员提出批评意见并提出整改建议。

六是抓好撰写发言材料环节。结合今年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和征求到的意见,认真撰写发言材

抓住“关键少数”突出挺纪在前 篇5

——关于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如何盯紧“关键少数”的思考

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当前人民群众对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廉洁问题反映最突出。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抓住“关键少数”这个根本,坚持以上率下;又要用纪律管住“绝大多数”,用严明的纪律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应当看到,“关键少数”是推动发展、引领发展的关键因素,既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关键环节,更是引领“绝大多数”创新实践的标杆。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两项法规,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把纪律挺在前面,扣紧责任弦,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言出纪随,把党章党规党纪落实到位之必须。

抓住“关键少数”,就要督促其切实担当和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挥棒”,以尊崇党章为首要,深学笃用、创新手段、守住底线,做到认识上更加到位、行动上更加自觉、工作上更加有为。

深学笃用,学好法规“必修课”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领导干部提出看得见、够得着的道德高标准和不可触碰的纪律底线,要求发挥表率作用,以更高更严的要求,把各项要求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心上,使尊崇党章、遵规守纪成为一种行动自觉。

全面从严治党,首要的是维护党章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当前,有的领导干部忘记了自己是党的干部,不知不学党规党纪,无视规制、不讲廉耻,根本不把党纪国法当回事,没有戒惧之心。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任务、新要求,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学好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必修课”,在学思践悟中增强纪律性。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深刻理解党的领导的丰富内涵,深学笃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做到对党绝对忠诚。

党规党纪是管党治党的重要法宝,也是一大政治优势。要加强纪律规矩教育,注重政治上的要求,引导领导干部坚决做到“四个必须”“八条规范”“六大纪律”,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加强批评教育,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监督纠错和日常警示教育作用,完善并落实廉政谈话提醒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红脸出汗、咬耳扯袖,守住廉洁从政底线。

以上率下,拧紧责任“压力阀”

党风廉政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是一脉相承的。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揪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以上率下、传导压力,看住“关键少数”,执纪必严,违规必究,拧紧责任“压力阀”,提高党规党纪的执行力,着力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薄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

有权就有责,各级党委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履行好党章赋予的重大职责,真正把纪律权威树起来、把纪律执行严起来。各级纪检机关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带头尊崇党章,以更高标准、更严纪律维护好党的“六大纪律”,切实将管党治党责任落到实处,确保党规党纪的刚性约束。

要坚持有权就要有责、挂帅就要出征,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意识,厘清党委的权力和责任,以责任清单的形式科学划分各责任主体间的责任界限,明确各责任主体的具体职责,具体量化落实“两个责任”要求及责任追究情形,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履责有依、追责有据。要坚持问题导向,抓早抓小、动辄则咎,把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体现到日常管理监督中,要强化责任追究,坚持“一岗双责”、“一案双查”,综合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方式,用好问责“撒手锏”,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害,“四风”和腐败问题多发频发等问题严肃追究责任,典型问题要公开曝光,使失责必问形成制度、成 为常态。

挺纪在前,用好惩治“辩证法”

挺纪在前,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也是盯紧“关键少数”的重要举措。盯紧“关键少数”,必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把握好惩与治的辩证关系。惩是手段、治是目的,既要讲问题导向又重效果导向,切实维护纪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坚持纪在法前,正确处理树木与森林的关系。要深度聚焦“维护党纪”,用纪律盯紧“关键少数”,用纪律和规矩的眼光去发现、审视、甄别各类违纪行为,从“查办大案要案”向“执纪监督问责”转变,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要准确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规范“五类标准”工作流程,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以后不收敛不收手的问题线索,运用好政策策略,把握好纪律审查工作的力度和节奏,从“只看树木”向“护好森林”转变。要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信号,从“查违法”向“盯违纪”转变,让心存侥幸者收手、违规违纪者止步。

坚持纪在法前,重在严格执纪。要突出纪律审查重点,紧盯拥有资金分配、项目审批、行政许可及人、财、物管理等重点岗位、重点部位、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重点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以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善于运用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手段,用严明的纪律抓好“关键少数”管住全体党员,确保管党治党落实到位。要突出做好纪律审查“后半篇”文章,加强对重大典型案件的剖析研究,及时通报典型案件,督促各项工作冲着纪律去。

创新手段,打好监督“组合拳”

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规党纪严肃性。抓住“关键少数”,必须紧紧围绕对党忠诚、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遵守党的纪律,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提供重要遵循。

要转变监督理念,加强党内监督,加强纪律建设,对领 导干部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对党内监督的薄弱环节开出“药方”,着力破解“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困境,让党内监督动真碰硬、展现刚性。要坚持问题导向,用好巡视巡察这把“利剑”,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不断构建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要创新监督方式,建立完善“互联网+监督”工作机制,拓展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强化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管理,形成党内外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监督网络,使领导干部遵规守纪成为行动自觉。要开启监督全天候“探照灯”,把监督视野从工作圈向生活圈、社交圈延伸,做到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干部的社会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进行到哪里。要改进监督方式,抓好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巡视监督、派驻监督等监督“关键点”,畅通监督渠道,提高法规制度的执行力,激发群众监督正能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篇6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当前,仍有一些领导干部不守纪律、不讲规矩。有的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有的乱评乱议、口无遮拦,不负责任地传播消息、发表议论;有的自由散漫,脱岗离岗,不向组织汇报;有的个人重大问题不向组织报告;有的对组织有关内部决定和考虑跑风漏气,插手人事安排,说情打招呼,等等。“纪纲一废,何事不生?”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纪律和规矩不能很好立起来、严起来,就会恶化政治生态,危害党的肌体。作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守纪律讲规矩,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表率。

领导干部带头守纪律讲规矩,前提是尊崇法纪,认认真真学纪律、懂规矩。加强纪律和规矩的学习,是领导干部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方式。不注重学习各项纪律和规矩,就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摔了跟头,还不知身在何处。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深入学习党纪国法,深入学习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结合自己工作职能,学习和掌握与本系统、本岗位相关的“具体规矩”,做到心中有数、清楚明白。

领导干部带头守纪律讲规矩,关键是带头严格执行纪律和遵守规矩。纪律和规矩的生命在于落实,把纪律和规矩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当摆设、做样子、不落实,就会让纪律和规矩成为“稻草人”和“纸老虎”。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带头严格执行纪律、遵守规矩,时刻提醒自己、管好自己,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领导干部还须履行好严格执行纪律、遵守规矩的领导责任,既要管好自己又要带好队伍,加强监督检查,提高对纪律和规矩的执行力。

领导干部带头守纪律讲规矩,首要的是带头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重中之重是贯彻总书记的要求,切实做到“五个必须”: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绝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绝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要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团结大多数,不得以人划线,不得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做主张、我行我素,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不能先斩后奏;必须服从组织决定,遇到问题要找组织、依靠组织,不得欺骗组织、对抗组织;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

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篇7

1 存在问题

第一, 思想上不重视群众。不能以“平等”之心看待群众。一些领导干部, 只要能安坐办公室, 就绝不愿下基层“受苦”, 甚至不愿和群众“坐同一条板凳”, 怕给自己添麻烦;有的总认为群众是“大老粗”, 眼光浅、见识短, 视群众的纯朴憨厚为愚笨, 把有民主法制意识的群众看作是“刁民”, 觉得群众胡搅蛮缠不讲理, 打心眼里瞧不起群众。不能以“平常”之心对待群众。有的总以为自己站的高、看的远, 遇事比群众高明, 与群众“扯不到一块儿”, 习惯于“我决定你执行”的工作模式, 而群众反映的问题无关紧要, 不善于听取群众意见, 不乐意听群众说心里话、道烦心事、讲真想法、提好建议, 不能做到与群众“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心贴心”的真诚交流, 甚至形成群众不上访不面对、不出事不交流的现象。

第二, 工作中与群众沟通不够。重大决策前沟通不到位, 群众不认同。不深入基层和群众, 不了解实际情况, 不关心群众疾苦。喜欢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 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留下一堆后遗症;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 对下喝五吆六、横眉立眼;思维僵化, 机械执行上级决定, 生搬硬套, 完全不顾实际情况, 工作落实中沟通不到位, 群众不支持。官气十足、独断专行, 总觉得“自己高明、别人不行”, 容不下他人, 听不得不同意见。难题处理后沟通不到位, 群众不信任。有凡此种种, 做官心理浓厚, 惰政思维盛行, 权力观念错位。

第三, 生活上给群众关心不够。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不理不睬, 对前来办事的群众故意刁难, 不给好处不办事, 给了好处乱办事, 吃卡拿要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群众切身利益关切不够, “眼睛向上”疏远群众。对群众生活疾苦关怀不够, “一切至上”冷漠群众。有的不把基层群众当亲人敬, 而把上级领导当“神”来供, 只亲近上级领导不亲近基层群众, 只关心上级领导不关心基层群众, 对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高高挂起, 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2 具体成因

纵观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种种表现, 究其根源, 既有客观条件, 也有主观因素。具体分析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强, 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忘记了群众这个“衣食父母”, 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 丢掉了做好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 有的总认为群众觉悟低, 遇事喜欢无理取闹, 往往提出一些难以满足的过高要求, 是麻烦制造者、障碍设置人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跟他们打交道没意思、风险大, 导致遇到棘手问题不想接触群众、不愿接触群众、不敢接触群众。有的把市场经济错误地理解为能人经济, 看不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认为只要与上层能人、精英搞好了关系, 地方经济就能发展, 群众就会得到实惠, 从而把群众利益抛到九霄云外, 热衷于傍“小阔佬”、结交“大老板”, 陷入被应酬的泛泛之交、吃吃喝喝的庸俗之交、蝇营狗苟的势利之交。名利地位思想严重, 有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有的不是用好手中公共权力为群众谋福祉, 而是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 不管群众满意不满意, 只想自己能不能得实惠;有的见到好处就像打篮球抢来抢去, 碰到问题则像打乒乓球推来推去。

第二, 工作方式不正确。一些领导干部侧重于对上、忽视对下。有的“不怕群众不满意, 就怕领导不注意”, 在处理一些问题上, 以给上级交账为目的, 弄虚作假, 虚报浮夸, 认认真真搞形式, 扎扎实实走过场, 却不把群众放在心里, 置难办的群众利益问题于脑后, 根本不顾及群众的感受, 这种对上“看天气”, 对下“耍霸气”, 办公室里“找灵气”, 却唯独不到基层群众中“接地气”的工作方式, 群众很反感。有的对一些敏感问题和重要情况, 只是在党内公开甚至只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公开, 而把群众视为局外人, 对群众或隐瞒、或掩盖, 甚至以“官方的无语”应对社会上的“小道消息”, 导致一些群众被传言谣言所惑、为杂音噪音所扰, 从而出现以讹传讹、人云我云的现象。

第三, 制度建设和监督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规定尺度不够严明, 实际操作难以把握。有的制定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 大都软性要求的多, 硬性规定的少, 因规定内容过于原则, 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 往往难以把握尺度。履行程序不够严格, 实际落实难以到位。有的对联系群众制度的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价缺乏量的规定与质的标准, 目标考核手段太软, 特别是群众对干部职务升降、人员去留的话语权被“边缘化”, 以及存在失责不究、违责不罚的现象, 导致建立的制度流于形式, 最终沦为摆设, 没有约束力。

3 对策建议

一是, 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也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始终坚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明确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于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 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 在具体实践中站稳群众立场, 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

二是, 把心思用在解决群众疾苦上。“百姓心中有杆秤”。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 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决策、抓工作、办事情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 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着眼于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始终坚持以民为重、富民为先, 既注重增加财政收入, 又注重增加农民的收入;既注重提高GDP增长速度, 又注重环保和农村耕地保护, 力争让广大群众尽快富起来, 钱包鼓起来, 生活好起来。

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篇8

权力是把双刃剑。权力不仅可以为人民创造福利,也天然具有一种向恶的倾向,用权不当、以权谋私必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权力天然具有集中性,拥有权力的人不喜欢与人分享权力;权力也天然拥有扩散性,掌权者喜欢不断扩展自己的权力范围,而权力越是集中越是扩散,其风险也就越大。“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为了防止权力腐化,就必须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是权力的执行者,肩负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使命,而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任务更是艰巨。加强对“关键少数”的监督工作,一方面,是为了制约“关键少数”的权力,防止腐败发生,进一步树立我们党的良好形象,增强我们党在人民心中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督促“关键少数”用好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一、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关键少数”的自我监督

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我们党克服困难,不断向前的坚实动力。正是因为有这种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才可以在革命时期抛头颅、洒热血,团结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历尽艰辛战胜敌人,最终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才可以在建设与改革时期,敢于直面困难,正视错误,不断总结执政经验,推进现代化建设。在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对“关键少数”的监督工作,就必须始终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关键少数”要带头牢牢树立理想信念,并把理想信念的坚定性落实到本职工作中,正确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正确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抵制各种诱惑与考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加强学习。领导干部要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与理论水平,增强党性修养。领导干部加强学习,首先是加强自我学习。领导干部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有危机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日新月异,技术与工具也不断更新,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发展。因此,要不断督促自己,紧跟时代,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新知识、新技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是加强党内学习。在党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是建立党内学习制度。以党委组织学习制度为主要抓手,各级党委要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将学习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落实民主集中制,加强对“关键少数”的党内监督

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明确提出了对“关键少数”的党内监督要求。监督“关键少数”,就必须切实在党内推进民主集中制,形成上下级互动,同级间相互监督的制度体系。

落实民主集中制,加強对“关键少数”的党内监督,要发挥党内民主监督作用。党员、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监督“关键少数”的权利与义务。党员在发现领导干部用权不当,滥用私权的时候,要敢于向党组织及纪委等监察部门进行检举,正视监督的权利与义务,坚决同腐败现象做斗争。基层党组织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积极开展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积极开展民主生活会,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切实保障党员权利,及时了解群众、党员的意见与建议,积极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估与考核并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三、推进法治建设,营造监督权力运行的良好生态

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相较于人治,法治成为现代社会所普遍追求实现的目标模式。在我国,法治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最关键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民族智慧和学习借鉴人类历史上的先进法治经验的基础上所开创的中国法治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道路上的探索与创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得以创立和继续发展完善的根本原因。但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要遵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人民意志的表达,为公权力的运行提供必要规范与保障。中国共产党要在法律范围内、法定程序下、依据法律规范行使执政权力,并且依据国家法律制定并完善自身的党规党纪的建设,带头守法。

新形势下加强对“关键少数”的监督工作,必须切实推进法治建设,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法治体系,营造监督权力运行的良好生态,使领导干部不敢乱用权,不敢触碰法律的底线。同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律培训,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使他们正确对待法律,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做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 篇9

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广西民族大学研究基地 2008年11月13日08:46来源:《广西日报》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事关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制定周密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机制,认真组织实施,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取得了显著成绩。至“十五”末,少数民族干部达到近40万人,建立了一支包括党政、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人才,人数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致相当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为广西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当前,广西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进一步加大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力度。

努力使我区走在西部经济发展前列,率先在西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我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对人才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培养选拔大批优秀领导和管理人才。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少数民族干部是整个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和素质对于广西能否率先在西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影响。国务院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

家发展战略,表明广西从一个“老少边穷”地区跃升为对外开放开发的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将担任更重要的角色,在国际贸易和政治文化交流中肩负更重要的任务,这就使得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开发显得更为紧迫。广西在采取大力发展民族基础教育,加强民族干部的各类继续教育,有组织地选调少数民族干部到“急、难、险、重、繁”的岗位上去接受锻炼和挂职锻炼等途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开发人才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在总结和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把人才开发尤其是少数民族干部的优先培养和开发当成人才总体战略的核心和开放开发的关键来抓。

一、转变观念,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奠定新的思想基础。广西是一个“人才低消费”地区,这与经济基础和人才观念都有密切关系。尽快改变人才总量少、人才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做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急需转变观念。一要消除重视专业技术人才轻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开发的观念,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开发。二要改变重引进轻培养的观念,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三要树立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理念。人才资本是以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劳动成果及对人类的较大贡献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人才资本以人的知识、智慧和才能为基础,与其他要素结合就会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由于人才资本具有很强的潜在性、动态性、创新性和增值性,因此,树立人才资本理念会使人们认识到人才的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发人才资源,挖掘利用人才资本。

二、积极拓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开发人才资源的渠道。一是努力拓展基础教育渠道。人才培养和开发需要有庞大坚实的基础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最终导致一些地方的少数民族干部成长所必须的教育先天性不足,既表现为受教育时间的减少,更表现为受教育质量的低下,知识、技能、观念等与现代化要求存在差距。导致进入少数民族干部行列还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缩小差距。这种不可忽视的严峻现实迫切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而在基础教育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组织人事部门应当注重优先选拔优秀者进行定向培养,纳入少数民族干部行列。二是充分利用定向培养渠道。恢复民族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专门职能,从民族地区特点出发,在民族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定向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和选送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到名牌大学学习,为培养高层次少数民族干部打好基础。积极开通继续教育渠道,在民族院校、其他高等院校、党校分别开设少数民族干部学历班(含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专业进修班和领导工作研修班等形式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领导能力;拓宽实践培养渠道。一方面积极选拔年轻干部并委以重任;另一方面多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上级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使之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强全局思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努力完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开发人才资源的机制。开发人才资源既指民族干部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民族干部素质的开发和提升。因此,应当建立增量开发和素质提升的新机制。一是在存量基础上根据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分人才类型适度扩大增量,尤其是要规划性地掌握少数民族干部的储备量,有计划地培养开发。二是进行素质培养开发。人才的选拔使用建立在对人才的价值判断基础上,而人才价值的基础是人才素质,因此,培养开发少数民族干部更重要的是开发其素质,提升其价值,通过建立引导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促进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提高。

上一篇:教师职业访谈报告下一篇:年终工作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