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2022-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县域金融机构大幅收缩,县域信贷管理体制过于僵化,使县域金融资源大量流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减弱,因此,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打造社会信用文化,营造良好县域金融环境,实现政银企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县域金融市场活力。安徽省肥西县金融机构也探索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县域金融;县域经济;思考

一、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基础的区域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金融发展较快,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没有县域金融的大力支持,中国县域经济就不可能快速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首先发展县域金融,县域金融是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县域金融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要部分。发展农村经济是加速县域小康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农村经济首先是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推进现代农业的特色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由此使农业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密集趋势增强,对县域金融的依附性加大。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个体工商户日益增多。农民从事个体工商业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包括乡镇基础建设的发展,农民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等,这些事业的发展所需的主要资金都必须依靠县域金融的支持。

2.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更需要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发展、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中小农业企业、中小工业企业、中小商业企业、中小交通运输企业、中小建筑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骨干。在这些中小企业中,除极少数有较充足的自有资金外,其余绝大多数企业的自有资金都比较少,它们从筹建、挂牌成立到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撑。

3.县域经济发展对县域金融服务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加。在当今市场竞争条件下,无论农业企业还是工商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县域金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品种的金融服务。如多层次多种类信贷服务,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汇兑服务,多种形式的电子货币服务,多种类的投资理财服务等。同时还需要县域金融提供便捷的结算工具和现代化的结算服务等。

二、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县域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县域金融的支持和服务。没有县域金融的支持和服务县域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快速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县域金融支持其持续快速平衡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县域金融的支持及服务明显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1.县域金融机构不断收缩,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降低。自2003年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县域银行业机构出于自身效益考虑,大幅收缩撤并基层分支机构后,没有新的相匹配的银行机构、金融服务方式及时跟进,致使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降低,县域金融服务明显不足。

2.县域存款资金持续外流,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资本动力。近几年,随着县域金融格局的调整和县域资金趋利性的加剧,县域除了机构网点供给不足外,县域资金外流渠道在增加,资金外流增量逐步扩大,导致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总量减少。如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抓大放小”的经营战略后,把大中型企业和大中城市发展作为主要支持对象,一方面将县域基层机构资金层层向上级银行集中,将县域农村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或非农领域,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大资金组织力度的同时资金运用权限层层上收,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机构只能发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部分足值资产抵押贷款,其余新的贷款发放或者建立新的信贷关系均须逐笔、逐项报上级审批,导致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降低,县域贷款余额不增反降。

3.县域信用担保抵押难,经济主体融资障碍大。一是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缓慢、担保能力弱。无论是政策性担保机构还是商业性担保机构都规模小、费用高、放大倍数低,反担保条件高,尤其是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十分缓慢,信用担保能力更低。二是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贷款难。因为这些企业多为租赁经营,自身积累少,大多没有可供抵押的房地产,难以拿出让银行信服的资产作为贷款抵押物。而银行的贷前调查过分注重担保物和抵押物。三是县域中小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成本高、环节多、手续繁、收费高,既要花费房产及其他资产评估费、抵押登记及公证费,又要支付财产保险费、印花税、工本费以及他项权转让手续费等诸多费用,使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成本增大。

4.县域金融功能不健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弱。目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还是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是“抓大放小”,县域资金层层上存,贷款权限高度集中,基层银行贷款无自主权,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同时,为控制信贷风险,贷款审批链条加长,延长了贷款发放时间,很难满足县域小企业使用资金上的“快、急、短、频”的特点。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单一,现仍是传统的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个人消费信贷和投资、理财、代收代付、代理买卖证券等中间业务,乡镇银行机构基本没有开展。现代金融服务手段,诸如信用卡、自动柜员机、承兑汇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城市已十分普遍,但在农村则基本上是空白。涉农贷款的期限较短、额度较小,与现代农业生产周期不相适应,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

5.县域社会信用文化缺失,银行机构缺乏放贷积极性。当前县域经济主体实力较弱,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县域个体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加工产品简单,附加值低,其产品的市场饱和度较高。它们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和信贷违约风险较大。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中逃债有理、赖债有功的风气盛行;不少企业常借破产、改制、转制之机,有意或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同时,中国现阶段的金融执法效率不高,银行胜诉案件执结率较低。对借款人逃避银行债权的行为,银行诉诸法律,个别地方法院对银行债权案件判决不及时或判决后执行难,或执行周期很长,对金融债权的有效维护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生命”。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说“县域金融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柱石”,当然也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柱石。所以有人说,“县域金融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禀赋”,合理高效的县域金融资源配置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又推动县域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大和县域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因此,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又是县域金融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地县域金融机构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当前中国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1.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县域金融体系。在有利于三农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根据县域各金融机构的职能和特点,合理进行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和经营格局的调整,从而有效整合县域金融存量资源,完善县域金融服务整体功能。其主要措施一是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充分发挥其支持县域经济的骨干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应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强化支持县域经济尤其是三农发展的义务和责任,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加大对县域经济建设的信贷投入。如农业银行应按照“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适当恢复撤离乡镇的部分机构网点,发挥其贴近农村的传统优势,着力提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地方骨干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其支持三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应尽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逐步恢复已撤销的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着力提高对农户贷款的覆盖面,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广大农民发展生产、走向市场的支持者和金融纽带。三是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县域保险是县域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开拓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品种。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城镇人口就业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县域金融创新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金融产品或新金融服务项目。如国有商业银行改进信贷管理体制和信用评级体系,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县域中小企业,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扩大授信额度。各银行机构开拓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工具,推出更多、更新、更具有灵活性的信贷产品;研究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贷款方式和具体操作流程;努力探索公司担保自然人贷款、仓单质押贷款或仓库物权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在个体私营经济中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工作;大力发展票据融资业务,方便中小企业办理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业务等,全方位为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3.打造社会信用文化,营造良好融资环境。当前中国公民的信用意识不强,许多中小企业信用度较低,由此造成县域经济融资的社会信用环境较差。打造社会信用文化,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已迫在眉睫。为此,首先,应加强全社会金融知识普及和诚信意识教育,大力推进诚信系统建设,加大农村、企业、社区和区域等信用工程建设力度,着力培植“信用村镇”、“信用社区”、“信用企业”、“信用户”等微观信用主体,增强县域经济主体诚信意识。对培植的信用主体要在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发挥典型示范效应,推动区域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其次,健全金融法律制度,加大金融执法力度。第三,努力提高金融消费者和执法者的素质,打造社会信用文化,营造良好的县域信用环境,提高县域金融市场的吸引力。

4.实现政银企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县域融资市场活力。县域金融承担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成为真正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必须实现政、银、企协作,建立高效运作的县域经济金融互动交流平台,使银行、企业、政府信息共享,工作上相互联系、相互协作。为此,应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经常以银企恳谈会、贷款营销推介会、项目洽谈会等形式,及时发布和反馈经济信息,保证银行信贷投放的准确性。

5.努力提升县域经济主体自身实力,为县域信贷持续增长提供良性载体。县域经济主体是县域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其向县域金融机构融资的主体。它们的素质和经济实力状况对县域金融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县域党政应采取各种之有效措施促使其经济主体苦练“内功”、“强身健体”,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努力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改善自身融资环境。

四、安徽省肥西县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举措

1.整合金融资源,确保县域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要采取措施,建立有利于减少县域资金流失的机制。一方面加强县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有效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建设实际,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适时发布信贷政策指引,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确保县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规定各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并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将上存资金调减到最低水平。同时,鉴于邮政储蓄银行开展了存单小额质抵押贷款业务,应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好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不断提高地方性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实力。同时,对肥西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金融部门,政府要在用地、规费等方面予以倾斜。

2.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要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打造诚信政府、诚信金融、诚信企业,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不断提高。要加大对金融环境治理力度,全力支持基层商业银行保全和维护债权,加大对欠、赖、逃债行为的打击力度,防止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通过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调动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要督促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切实解决资产评估、公证、转让中的收费过高、手续过繁等问题,为基层行开办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创造条件。

3.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支持。贷款风险防范措施无力,是企业融资难的首要问题。要出台政策,改善环境,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诚信相结合的原则,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立,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难问题。政府要逐年增加现有担保机构担保基金数额,提高担保能力,扩大担保范围,也便于金融机构贷款操作,满足企业信贷需求。要不断创新担保方式,允许农民以住宅、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有效权利作抵押,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4.加强银企对接,建立新型银企关系。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贷款方式,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全县经济发展。要克服“零风险”的信贷意识,转变观念,积极开拓客户市场,加大对诚信企业、优势客户的信贷支持,发挥资金效益,提高银行自身的投资回报率。企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从产品档次、开发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规范经营,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提高企业的资信度,增强金融机构对企业投放信贷资金的信心;遇重大经营事项要及时与银行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定期反映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发展策略等。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搭建平台,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等,为加强银企合作创造条件。

5.加强银政沟通与合作,建立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要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建立经济金融发展协调机制,成立支持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经济金融联席会议,通报经济、金融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磋商和协调。平常要建立和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县域经济金融信息双向交流,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一方面,县域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另一方面,金融部门要及时向县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库,并及时向各金融机构发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闫恩虎.构建促进和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体系[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5).

[2] 樊吉.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弱化问题研究[J].华北金融,2010,(2).

[3] 刘瑞清.对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信贷支持的思考[J].华北金融,2010,(3).

[4] 韩建军.金融商业化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矜持的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1,(10).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王丛莲

第2篇:县域经济发展的法律思考

摘 要:据统计,我国有2853个县级行政区域,70%的人口集中在县域,我国的法治化建设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群体和广阔的空间。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立足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为发展和完善我国县域经济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县域经济;依法治县;依法行政

据统计,我国有2853个县级行政区域,70%的人口集中在县域,我国的法治化建设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群体和广阔的空间。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再一次特别强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十八大之后,县域经济发展将进入“统筹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区域性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中国经济中的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具体来说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的基础行政区域经济。

(二)地域性

县域经济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限明确。与城市的“市辖区”相比,县域经济的范围相对较小,但其经济结构更具特色。

(三)独立性

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它可通过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作用,对本区内的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的、有计划的宏观调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四)综合性

县域经济活动既涉及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过程,还涉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各个部门。要正确处理好县域内诸多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法制建设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已基本形成体系。截至2013年3月,我国农业领域共制定16件现行有效法律、27件行政法规、161件农业部规章、共600多件地方性农业法规规章,涵盖了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方面。同时,积极推进立法程序的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着力提高立法质量。

第二,行政执法较大改进,法制环境日益宽松。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有2295个县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县级覆盖率达到99%。在完善执法体系的同时,各地也结合实际开展执法培训,有效提升了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仅2011年,各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办理行政处罚案件51412件,行政复议变更或行政诉讼撤销案件维持在万分之一左右,有效维护了农业生产经营秩序和农民合法权益。

第三,县域普法工作取得成效,基层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有所增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落实农业普法规划,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六五”普法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强了执法人员与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提高了群众依法治县的主体意识和政治热情。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法律、法规中虽然对县域经济依法行政的规定很多,但在实际应用时还存在空白,这与建设法治政府仍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强。现有的法律、法规以概括性为主,政策性的法制宣传意味很浓,但只是原则性指出要加强依法治县,尚未建立起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备的法律体系。不少县(市)的优惠政策制定得还不足,缺少可操作性。

2.强化自身利益、弱化责任和义务。少数行政公职人员受利益的驱动,存在乱收费、乱罚款、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无明确的法律责任,一些领导干部很难做到自我约束,这不仅影响了县域的发展大局,而且极大地阻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二)部分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观念陈旧,重经济、轻法制,重传统经验、轻法律依据,重上级政策、轻法制教育,重行政命令、轻法律程序的“四轻四重”现象严重,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司法腐败等严重制约着“普治”工作的正常进行。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较差,目前我国县乡行政执法人员多数没有经过行政执法必备的文化、道德和法律素质培养。县一级执法人员经过系统业务和法律培训的较少,有的上岗后,不懂法律条文。人民群众对这些基层执法人员的评价是:执法不懂法;执法随意性大,滥施处罚;以权谋私严重;执法态度蛮横。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公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违法事件难以遏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如不引起重视,任其发展、蔓延,则会贻害无穷。

(三)执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执法不严、司法不公、执法内容不公开、执法行为不规范问题时有发生。一些行政不当或违法的行为还得不到及时纠正,有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观念淡薄、缺乏群众感情和服务意识,存在不作为和乱作为、失职、越权等问题。造成法治建设在县域更加举步维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拥权自重,谋取私利。“权大于法”,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行政权力大于法律,政府工作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行政权力不受法律的制约,这显然是与法治原则背道而驰的,极大地阻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合法行政、合理行政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然而少数部门受利益驱动,仍然存在乱收费、乱罚款、收受人情贿赂等现象。

2.法制不健全,执法行为随意。我国现行的法规条文有许多规定得不具体,这就必然赋予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行政自由裁量权本应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有效地防止和制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必然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四)监督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党内主要领导干部在本级及以下有绝对权力,加上上级监督不到位、同级监督乏力、下级监督滞后、互相监督难以执行以及自身监督很难等问题,造成“一把手”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当前的腐败主要是“权力腐败”,原因在于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平行监督的强力机制。

2.长期以来,监督工作重点在事后监督,忽略了对行为的事前和事中监督。使监督工作出现被动局面,加上近年来违纪违法手段多样且隐蔽,使监督效果越来越不明显。

3.有些地方把处理违法现象与发展稳定对立起来,在责任追究上搞“内部消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一些违纪违法分子不但没有受到及时有效处分,反而在行使权力时继续滥用职权。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法律对策

(一)加强地方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随着农业领域基本实现有法可依,农业立法工作迫切需要实现两个转变:第一,由注重立“新法”向立“新法”与改“旧法”并重转变,不仅要继续查漏补缺,及时将强农惠农政策立为“新法”,也要注重对“旧法”进行分析评估并适时修改。抓住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有利时机,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县情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对一些资源优势的县进行区域性规划,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第二,由注重立法数量向立法数量与质量并重、更加重视质量转变。用足、用好、用活地方的政策法规,逐步使法制环境建设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安定。

(二)加大法制宣传,增强法律意识

加强县域公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权威意识,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具体建议是:第一,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在县域群众中继续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增强公民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依法决策水平,为依法治县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二,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制教育列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观念。第三,运用媒体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加大覆盖面和渗透力。加强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与执法部门的沟通协调,保证法制宣传教育的积极效果。

(三)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县的核心。首先,行政机关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严格依法从事行政行为。其次,要将现行的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按其内容明确执法主体,建立完善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第三,行政机关对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错案和过错应认真纠正,并依法追究其责任。承担责任的具体方式是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对“不作为违法”可以限期履行;作出“违法确认”,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的,要依法赔偿。

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县的关键。公正司法要求司法机关在行使国家审判权、检察权、刑法执行权时,应坚持“執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坚决杜绝以权代法、权钱交易、等司法腐败行为,做到严格执法,不徇私情;各级检察、审判机关必须打破行政辖区对司法辖区的统辖关系,建立独立于本行政辖区的司法管辖系统。

(四)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

依法监督是衡量依法治县的重要标志。第一,加强对权力机关的监督。把对国家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作为重点,密切结合实际,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大力推进执法公开,提高工作的透明度,防止国家公务人员的权力滥用。第二,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行政机关内部及行政系统层级的检查监督,建立和完善部门执法责任制,坚持“两错”责任追究制,对党员干部和执法人员出现的问题更应秉公执法。第三,要加强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内部制约机制,提高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积极参与依法治县的各项活动,为依法治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占国,刘小宁.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探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曲伟,王占国.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孙晔,李友元.深化依法治县的理性思考和实践途径[J].河北社会科学论坛,1997,(4):44~48.

[4]杨成堂.依法治县、依法行政[J].发展,2000,(12):37.

[5]王冬尽.依法治县在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辽宁经济,2003,(1):50~51.

作者:安桂荣 宋杨

第3篇: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

摘要: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对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域经济可以较好地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是建立全面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通过从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困境入手,分析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如何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工业化 民营经济 财政支出

1.文献综述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有两千多个县(市),除一小部分人口居住在大中城市外,96%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内。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石,“基石不稳,高楼易塌”,县域经济是连接镇、村二级经济,是基础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与我国最广大的农民群体利益相关,所以搞好、搞活县域经济对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但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县域经济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虽然沿海各省的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强,但是总体来说,我国整体的县域经济实力还是非常弱小,经济水平不高、地方财政贫瘠、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不高,这成为我们现在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让县域经济如何搞好、搞活,并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是作者的最终目的。

2.我国县域经济的整体现状

第一,比重大,发达的县域,经济发展快。县域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高的份额。“目前,我国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4,GDP相当于全国的60%,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4,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都占全国的1/3左右。其中,发达县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点。”[1]第二,财政收入不足与农民增收难。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要素的极端缺乏性,其中,缺少四个产业要素,它们分别是:土地、农业产业化、惠农补贴、农村金融体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危机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农民增收缓慢,生活困苦,给县乡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2]第三,县域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盲目性以及权责不清晰。近年来,县级行政单位出现了事权下放、财权上收,好的事权上收,差的事权下放的倾向。第四,中央对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欠缺。中央及省市对县域经济发展投入力度不够且缺乏合理性。目前,在中央财政这块,还没有直接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实际上目前针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比例都比较少。

3.我国县域经济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外部环境和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虽然县域经济的绝对量也在增长,但其相对量却在下降,呈明显下降趋势。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币经济“两层皮”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市县经济真正一体化还有相当长的路,真正协调发展、统筹规划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这种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3.2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县域经济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一初加工一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具有特色的深加工企业更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有些地方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的作法,对市场经济下如何搞县域工业缺乏明确的认识,发展工业的理念没有根本转变,不是用市场经济的思路来谋划工业的发展,而是热衷于政府主导,政府操办,其结果使县域工业陷入尴尬局面。

3.3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仍然突出,县级政府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平均每个县的赤字约一个亿,全国赤字县占全国县域的比重大约在3/4左右,赤字总量占这些地方财政总量的近80%。因财政硬缺口大,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缺乏偿债能力,县乡政府的债务风险仍未得到根本性控制。同时,县级政府对县域范围内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救灾救济、计划生育等各类公共服务都负有直接责任,县级财政供养大量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而县级的财权与事权明显不匹配,责权利不对等。因此,除少量经济强县外,县级政府动用各方面力量发展经济、调控经济的手段不强,自主加强公共服务的能力普遍较弱。

3.4县域经济的体制束缚仍较严重,自我发展能力和活力有待增强

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随着地改市的推行,由市管县带来的体制性负面效应逐步显现。一方面,因机构层级较多,行政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市级政府往往倾向于调配市域内资源来集中发展中心城市,由此造成了县域经济自身活力不强、财力不足、资源不够。在企业改革发展方面,虽然县乡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普遍没有建立起来,县域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融资、技术、人才、咨询、物流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障碍。

4.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应从县域“三个结合部”的特点、实际出发,将县域经济置于全国、全省经济发展的形势、格局中来思考、定位,整体上应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民营为主体,城镇为载体,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和方向。

4.1立足自身優势,发展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竞争力。要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资源比较匮乏、发展潜力相对较小、富裕程度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找准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试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4.2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就是要培育农产品加工、营销的龙头企业,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产业化,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就等于扶持上百上千户农民。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重点是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4.3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也就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在新阶段,发展县域工业要解决城市工业与县域工业“两张皮”的问题,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实现“市县统筹、市县一体化”,打破现有的阻碍市县产业整合的管理模式,在规划、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对市县企业一视同仁。同时,城市要主动将有些产业链条延伸到县,县要积极承接这种辐射,县域企业要主动“傍”城市大企业,要用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3]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主要任务是转化传统农业和传统农村经济,大力推进并发展现代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使县域工业向生产经营规模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布局规划区域化方向发展。

4.4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县域经济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关键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要用抓大项目、抓结构调整的精神,毫不动摇地抓民营经济的发展。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要与新上项目相结合,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要鼓励和动员民营经济参与,吸收民间资本并创造条件支持他们控股;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4.5中央加大资金、项目、政策投入

县域经济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国家的重视与投入,国家需要加大对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采取“返税制”,提高地方政府获取税收的比例,增加县域的财政收入,同时为县域经济提供政策引导,多出台一些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措施和政策,保障配套资金和政策及时跟上,同时,国家应把一些重点项目以布局的形式转移到县域上来,以国家重点项目为核心,县域地方发展与之配套的工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项目等形式,让县域经济真正搞活、经济强大、人民幸福。

总之,县域经济需要靠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协调,依托本地的特色资源与人文环境,积极发展适合自身的各种优势项目,把县域经济与乡镇经济良好结合起来,既繁荣了县域经济也繁荣了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县域经济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造血者”,为国民经济的强大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利.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 J] .新长征,2008, (5): 27-30

[2] 张存岭, 刘慧明, 彭继承(等) 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7): 10-12

[3] 杨钧. 城市化是促进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4): 32-34

作者:危浡文

第4篇: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些思考

在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摆脱财政困境,充裕地方财力成为县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下达任务、考核工作的核心。根据新税制的特点,在巩固共有型财源的同时,充分依托地方优势,下大力气建设、培育地方财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

一、搞活流通促生产,主攻“三产”增财力

新税制把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等税种列为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这些税收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突出了第三产业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地位。第三产业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商贸业、饮食业、服务业、房地产业、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业、地方保险业、信息咨询业和旅游业。这些产业投入少,受资源约束小,提供的税收多,发展潜力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比较高。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第

一、第二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作为地方财源建设的战略重点来抓。

发展第三产业,商贸是龙头。商贸业发展了,第三产业的其他各业都会跟着发展起来。同时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商贸业越发展,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流转越快,生产者获取的利润就越多;生产者获利越多,生产的积极性就越高;生产者的积极性越高,生产的产品就越多越好,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商贸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经济要发展,财政要增收,穷县要脱贫,商贸是捷径。要按照建立赣北大市场的要求,以大流通促进大繁荣。抓紧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手段先进、配套完善的流通服务设施,加快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杜和连锁业。尤其要把发展重点放在大宗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上。逐步建成大中小结合,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大进大出的市场网络,把我县建设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把县城建设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商埠和南昌市、九江市的卫星城。通过发展商贸业,把其他各业带动起来。

二、农业税收上台阶,农业特产挑重担

农业特产税是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新税制把原来征收产品税的农、林、牧、水产品改为征收农业特产税,提高了农业特产税的税率,扩大了农业特产税的征税范围,增加了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高创汇、高技术含量、高商品率为目标,将农业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保证粮、棉稳产、高产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山地、水面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是建设地方财源,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充裕地方财力的又一途径。

与先进地区对比,有很大的差距。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一是领导要重视。县、乡、村各级领导要明确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的重要意义及农业特产税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的位置和潜力,自觉地把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充裕地方财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像抓粮食生产、棉花生产那样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二是目标要选准。农业特产品生产投入大,见效时间长,短的几年,多的上十年甚至几十年。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目标一定要选准。不能今年种了明年毁,年年搞个新花样,到头来一事无成,劳民伤财。三是农业特产品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严,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丘陵山区重点发展林果业、茶叶、药材种植业。草地荒洲重点发展畜牧业。滨湖地区重点发展水产养殖业、水生植物种植业及水产捕捞业。大型水库,湖泊重点发展库湾湖汊养鱼、网箱养鱼,水产捕捞。城市郊区,公路沿线可大力发展果用蔗、果用瓜生产。四是要密切注意市场动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五是技术要跟上。农业特产品种养技术要求高,要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把先进地区的先进技术学到手。六是要形成一定规模。不能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想方法指导农业特产品生产,小打小闹开杂货店。要搞一乡一品,或数乡一品,这

样做有利加工和推销。我县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的条件很好,潜力很大,只要各级领导引起重视,下定决心,抓住不放,实现农业税收上台阶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地方企业办得好,地方财政有后劲

新税制把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以及外国企业所得税列入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突出了县办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地位,认真办好上述企业是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地方财政后劲的关键措施。我县县乡企业起步早,在七十年代就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办好地方企业,应以财政增收为主要目标。一是要做到多元并举,侧重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在所有制方面突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经济成分逐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乡镇企业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发展迅猛,来自非国有经济财政收入比重逐步上升,这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财源建设中一是要防止企业姓“社”、姓“资”的干扰,打破国有优于集体,集体优于个体的老框框。在搞活国有企业的同时,大力扶持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二是以效益为中心对企业进行考核。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很大。新税制将地方企业所得税留归地方,其目的是要求地方政府促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所得税的多少是由企业利润所决定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利润多,所交的企业所得税就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好,利润少,所交的企业所得税就少。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经济效益,地方财政不但得不到好处,还有可能背上包袱。因此,应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实行区别对待。经济效益好的要积极扶持促其发展。经济效益差又无法起死回生的,要采取断然措施,或转产,或关停,或兼并,或拍卖,绝不能让财政背包袱;三是不能乱开口子减免税收。实行新税制后,各税种的优惠政策比以前有较大幅

度的减少,确有必要继续执行减税、免税的项目,除税收法规中有明确规定的外,一般不能再减免税收。

四、敞开县门迎财神,招商引资添活力

新税制把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以及外国企业所得税列入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意在鼓励地方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九江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指出,九江的开放不仅是市区的开放,涉外部门的开放,而是包括各县(市、区)在内的,全方位的开放。要求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采取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我县地处昌九工业走廊的黄金地段,正处在沿江、沿海、经济向内地转移的过渡带,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随着京九铁路的贯通,我县与沿江,沿海开放地区及港澳地区的距离大大缩短,为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打开了通道。党的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后,全国呈现出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江浙一带已经发起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开始向东西部挺进。沿海地区“三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海外商人和江浙企业家、财团都开始在内地寻找合作对象,我县将作为外商和江浙投资者的最佳伙伴被他们所选中。加上一些在外地工作的永修籍人士都愿意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我县的大开放、大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系件。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扩大开放,主动出击,把招商引资搞好。一是要明确招商引资的重要意义。要让大家懂得,我们永修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但开发资源需要资金、技术、先进的设备、管理办法和销路。我们必须依靠外部力量来解决这些困难。招商引资正是解决这些困难的最佳方式,真正受益大的还是我们自己。从而消除怕吃亏,怕别人发财的思想障碍。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诚心实意地与投资者合作,为开发永修、振兴永修经济作出贡献。二是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引进外资,按照出口导向和多元化战略,建设一批质量高、竞争力强的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三是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在政策上能优惠的尽量给

予优惠。在配套资金、征用土地、开业办证上尽量简化手续,给予支持。在社会治安上要加大打击犯罪力度,保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使投资者有安全感,给真心实意来我县投资兴业的外商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以扩大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新税制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机遇,用好用足税收政策,依托并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振兴地方经济、充裕地方财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第5篇: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经营粗放、产业链延伸不足、特色不鲜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等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面对新常态,我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来驱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范围内国有经济成分薄弱,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养、壮大一批优势非公有制企业。要在行政审批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为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大力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激发青年农民和在外大学生回乡就地创业,培育更多县域市场主体。鼓励民营企业家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做大企业,打响品牌。

着力推进差异化发展

当前,我省许多市县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仍不尽准确,相当部分县域产业体系雷同,而且很多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存在同业竞争;企业间、行业间缺少跨市县的相互合作与上下游衔接,很难做到差异化发展,导致许多地方的发展缺乏特色,后劲不足,无法形成发展的系统性和持续力。因此,应以差异化思维定位县域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空间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推进县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解决好顶层设计。

对此,可从省级层面组织专业规划队伍,根据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要素,对各市县的发展定位进行差异化设计,对产业集群化发展进行错位规划,让县情相近的县(市、区)各有侧重,让同一产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最终在资源、产品、链条、市场等方面形成互补,构建各具特色、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广泛的区域范围审视自己,找准县域在区域内的定位或在全国的定位,站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思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区域间分工与协作,获取竞争优势。以更开放的理念合纵连横、靠强联大,培育壮大差异化的优势产业群,催生与之上下游配套的产业圈。

重点突出绿色生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品牌。县域经济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经营,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把绿色发展作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力量,着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发展。生态旅游领域,着力推进品牌化,严格做到“先规划,后开发”,避免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生态农业领域,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建设绿色农业经济体系;生态工业领域,应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和高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对初建、扩建、改建的工业项目技术起点要高,要求先评价、后建设,严格控制新污染,积极治理老污染,狠抓节能减排综合治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放实施重点监控,淘汰落后产能,对老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在改造中向绿色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加快提升城镇承载力

我省县城及中心镇普遍规模偏小,教育、医疗、科研等优质资源缺乏,聚集和吸纳人口、产业的能力相对不足,要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承载力。推动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以海南五大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强化产业配套,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实现集约发展。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倒逼产业提挡升级,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城镇集群发展,支持各县市城区和特色小城镇加快路网建设,提升产业实力,增强整体吸纳能力。提高城镇化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修编完善好县域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等,确保规划全覆盖,因地制宜构建合理的乡镇、村体系和村落空间布局,并且依法保障各类各级规划顺利实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抓好公共交通、商业、宾馆、医疗、学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建设,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改进农村基础设施,把城市的水、电、路、气、通讯、公交、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注重提高投资质量

我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要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集中精干力量、优势资源,克服土地、资金、审批等要素制约,确保重大项目按序时、高质量、高标准推进。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投资结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民生事业等方面的项目,以投资结构的调整、投资规模的扩大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6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张福金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③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产业高度聚合为途径的、既相对独立而又高度开放的一种经济形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山区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落后上;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步伐。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④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一是区域性。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具有一个特定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定的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在这个区域内,因其特有的地理区位,长期形成的历史、人文和特定的自然资源,使得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二是综合性。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

一、

二、三产业各部门。从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看,它既包含城镇经济,又包含农村经济。从经济活动的产业特征看,它囊括了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是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发达,县域经济可以突破人为划分的地域和边界,冲破自然条件、地理交通、民族关系等影响,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区域的经济协作网络,获取区域竞争优势。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二、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的问题

县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缩影,可以标志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县域经济进步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步伐。这些年来,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化,就可以看出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战略的关键环节(“五个统筹”是指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种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即一是统筹中央、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二是统筹各种专项资金使用;三是统筹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四是统筹大型集团投资开发;五是统筹海内外募集捐献资金。),是各种政策、要素、产业聚集的平台。同时,县一级作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承担着贯彻党的路线、方

1 针、政策,组织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因此,没有县域经济的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目前,我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以下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方面:一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观念还不强;二是干部作风不踏实,工作能力差,办事效率低。一些部门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强。总体来说,我县近年通过抓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职能管理部门的作风有了明显改善,“三乱四难”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仍有一些部门主动服务企业意识不够强,执政为民观念和科学发展观念淡薄,对非公有制经济重收费轻服务、重处罚轻管理,对企业指导服务的少,收钱罚款的多,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一些工业企业反映,有的部门要么不到企业中去,要么一到企业就收钱罚款,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置之不理,没有真正做到放水养鱼。客观方面也存在四大问题,⑥即:一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包括农田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比如,目前我县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只有南宁至梧州(平南段),平南至容县二级公路(平南段)、平南至武宣二级公路(平南段)建成通车,往北的桂林方向没有二级公路,影响了我县经济的高速发展,俗话说:“路通财通”。虽然现在正在修建的南广高速铁路和几条规划的高速公路从我县经过,但还有一个时间差,总之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政府规划有待完善。发展农村经济要有规模效应,政府规划不到位,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年一品,就形不成规模,价格就上不去,也打不入市场,造成了农村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三是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滞后。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财务。要扩大工商税收的税源,就要繁荣市场,才能吸引外来投资者;四是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且工业品种发展单一,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产品生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⑦三.加快发展我县县域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振兴我县经济,必须重视和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没有城镇化进程的提高,极度分散的经济布局无法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二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高效益的产业经济作支撑。非农产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工业化,没有高水平的工业化,县域经济成长就缺乏动力。三是县域经济发展并不是必须要弱化农业。在县域范围内,农业和非农业虽然有一定的竞争性,但从长远看,二者存在互补、互促关系,农业是非农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反过来非农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发展。四是县域经济发展为县域财政提供财源。繁荣县域经济可以壮大县域财政实力,县域财政又进一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⑧发展县域经济,振兴我县经济,近期必须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县域经济的实力。

2 平南县作为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财政支出困难,如何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我认为必须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的升级。县域工业部门中,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没有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实现农村经济工业化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县域经济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是提高农业收入的财源。同时,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为核心,以培植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对产业的全面整合,着力解决结构单

一、布局分散、优势不优等问题,重点打造石峡龙眼、茶叶、家庭规模养殖“三大”产业和烤烟、桑蚕、良种木薯“三小”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并将每个基地与一个龙头企业相连,形成龙头加基地,基地带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另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注重抓“新”、“优”、“工”。首先突出“新”,根据我县各乡镇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目标,发展市场上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其次突出“优”。按照“人有我优”的原则,发展优质产品,组建优质产业;再次突出“工”,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壮大实力的原则,发展规模化园区,使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大幅度提高,品牌越来越亮。目前我县的油柑果、荔枝、龙眼、蜜枣等农产品已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我县的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振兴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

⑨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县域经济的物力

县域经济要坚持工业围绕农业办、农业瞄着工业干,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培育龙头企业,实行工业链条,形成龙头带动基地、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坚持“工业立县、兴县”的发展思路,大力培植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要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要发展壮大现有的重点企业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发展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并通过招商引资,采用“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等办事制度,吸收外地客商来本地投资。

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园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壮大县域工业,工业园区建设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我县域已建或在建的工业园区有五个,分别为平南工业园(含临江产业园和丹竹工业园)、大安返

3 乡农民创业园、平山返乡农民外向型创业园、江南现代综合物流园、江北农林产品加工物流园等产业园区,其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基础设施都相对较好,但客观地看,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着力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总量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之一,可先由县财政负担一部分,动员有关部门支持一部分,入园企业出资一部分,通过置换土地等方式来筹集,尽快实现园区硬环境的优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县域工业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精心筛选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积极开展诸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招商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洽谈会、博览会。三要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一个园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充其量也只是个形象工程,有产业无特色,也就丧失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园区建设一方面要立足务实,防止园区成为空壳,另一方面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在个性特征上做文章。新建工业园要科学地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上要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项目的载体作用两个特点。政府各级部门要从征地、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园区建设尽快成规模、见效益。

其次在投资机制上体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承办环节上,体现全方位服务,多层次参与。总之,只要紧紧抓住市场这个“牛鼻子”,解放思想,严格管理,平南县的工业就会迎来一片艳阳天。近年建成投产的华润水泥(平南)股份有限公司既是上述分析的一个佐证,也为本县工业的进一步膨胀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在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要坚持信息带动工业化,目前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我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指导,促进我县工业制成品的及时畅销和流通,企业自身也要充分利用好信息网络技术,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遵循价值规律,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我县的财政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降低企业生产产品的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了治污的财政支出,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⑩3.大力实施民营企业强县、富县的主体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的动力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县要大力实施“民营强县”战略,把发展焦

4 点放在民间,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显身手、增活力,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要在政策、环境、服务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多开“绿灯”,为县域经济发展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速生点。让民营主体充分发挥机制灵活、产权清晰的优势,更好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活力最强的市场主体。同时,强化引导、增加主体。以政策的适度倾斜,银行贷款方面的支持,引导技术人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全面提高私营业主的总量和素质。另外就是帮大扶优、盘活主体。县级重点培育销售1000万元、利税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乡镇重点发展销售超百万元、利税超十万元的私营企业。目前平南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有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金瑞达集团公司、金茂生物化工公司、雅源化工、矿冶原料、信德矿业、金万机电子、雄森酒业、新华石灰、桂山特种橡胶等多家民营经济落户我县,为我县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动力。

⊙4.以县城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聚集县域经济的财力

平南县大力推进以县域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不断优化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

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双向交融,加快农业人口城镇化、城镇区域扩大化、生产发展非农化和人民生活文明化进程。一是大气魄、大手笔地拉大了县域框架,并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建设水平,把县域建设成为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新型城镇。二是树立了城镇是“特殊商品”的意识,把道路、客运、绿化、环卫等公益性事业作为产业发展,建立新的社会化营运机制。三是通过壮大城镇规模,增强了吸纳功能,大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重组,增强辐射功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四是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对城镇的产业方向、功能分区等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坚持高质量建设、招投标制和质量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坚持高标准管理、规范和完善城镇管理各项制度,不仅塑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城镇形象,而且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聚集财力。近年来,投入3000多万元,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完成了瑞雁小区框架道路建设以及行政副轴、瑞雁大道、龚州大道、朝阳路原麻纺厂路段的硬化、绿化和亮化;完成了朝阳路、环东路、城东街等地段路面、排水道补修和路基建设,加快大安镇、上渡镇、丹竹镇、寺面镇、镇隆镇、武林镇、大新镇等乡镇建设的步伐,为我县第

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平台,增加了我县的财政收入。

5、加快我县卫星城镇建设

以“突出特色、提升品位、优化环境、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辐射带动”为目标,规划建设以平南县城为核心的百万人口大城市,以平南镇为主城区,以大安镇为特色副中心城市,发展中心镇和重点镇,发展一般乡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发挥主城区、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5 作用,形成中心镇、重点镇、一般乡镇和农村地区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较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到2030年,平南县全县人口达到180万,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人口达到126万。2040年,全县人口达到200万,城镇化率达到75%,城镇人口达到150万,进入全国特大城市行列。

我县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整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镇建设战略,拟利用3至5年时间,按照空间布局,依托交通主干线,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形成“一区六星”(一个主城区平南镇、六个卫星城镇:大安、武林、镇隆、上渡、丹竹和安怀镇)、众星捧月的城镇化建设格局,提升我县城镇化和乡镇规范化建设水平。 ⊙(1)主城区:平南镇

功能定位:把平南镇建设老城区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工业产业新城,政治经济、文化、商务中心,江滨宜居园林城市。

作为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工业化的重点主城区,空间资源打破行政界线,统一安排,以工业产业为主要核心,集中发展工业产业,建设工业产业新城;以优化整合、高密度集约发展为未来发展方向,把平南镇建设成为服务于产业的政治、经济、文化、商务中心;进一步挖掘内部的用地潜力,不断优化、整合现有发展空间,依托西江水域穿城而过,把平南建设成为山水文化、生态环保、适宜居住的江滨宜居城市。

⊙A、优化提升老城区

老城区要优化突出历史文化、区位优势、江滨宜居的核心功能,创建江滨宜居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城区江南商贸区、龙翔小区、常规小区商业区,向东向西延伸江滨大道,向党校方向、向乌江路扩展。建设城区东、南、西、北四条迎宾大道,南道镇龙,北到官城,同时建大城区内公共设施建设,雄森酒店的公园、龚州生态园的历史人文公园、文化体育中心等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枢纽型江滨宜居生态园林城市。

⊙B、合理布局工业园区

按照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服务体系齐全合理布局城区工业园区,以环城路—入园大道公路为横向主轴,纵向形成北面以生物科技产业区和轻工机械产业区、南面以自动化办公产业区和电子信息产业区的工业组团,临近环城路的南北侧形成金融、商住混合区等生活配套区。整个工业园布置于迎宾大道西侧,重点强化与迎宾大道的联系,沿迎宾大道由北至南布置二类居住用地及绿地,使其与城区产生良性互动。在建设工业园区的同时,住宅区和行政区,实施功能分区管理,提高工业园经营管理水平。

⊙C、改善环境

6 以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市政、文化、卫生、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以沿江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城中村”和城市危旧房改造。抓好城市备用水源规划建设,确保用水安全。大力发展管道供气,鼓励消费清洁能源。 ⊙(2)副中心城市:大安镇

依托大安镇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农业大镇、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的优势、(距西江武林港4公里,容(容县)武(武林)公路,南(南宁)梧(梧州)二级公路贯穿其中),南梧高速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建设沿江现代农业生产及加工产业带,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提高农业附加值,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建设,带动周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依托临近武林港口,发展物流、商贸、交通运输等服务于港口发展的相关产业;带动周边乡镇服务于港口、航运、物流、交通运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速副中心城镇服务于港口、产业发展。

⊙(3)中心镇:武林镇、上渡镇、丹竹镇

以沿江中心城镇定位,以服务于港口经济为主发展物流业、港口建筑业,以及金融、保险、咨询、商贸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按照中心城镇为建设方向,完善中心城镇功能设施,增强城镇吸纳人口能力,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把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探索迁入城镇落户定居农业人口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推动农民工进城定居、转业创业,并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将进城稳定就业人员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作为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中心示范镇,带动周边其他乡镇发展。

⊙(4)重点镇:安怀镇、镇隆镇

以安怀火车站、镇隆火车站的货运、客运为主,发展服务于港口、交通运输业,充分发挥交通枢纽运输优势。

⊙(5)一般乡镇:同和镇、大鹏镇、思旺镇、官成镇、大洲镇、大坡镇、六陈镇、寺面镇、平山镇等。

按照生产要素集中,产业集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相当,风貌和产业特色凸显的要求,建设一批农务管理、加工种养、集市贸易、商贸流通和综合型重点特色乡镇。特色乡镇要成为农民工转业创业、易地安置、居民集中居住的重要承载区。加快生态文明乡镇的建设,对具备条件的乡镇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乡镇。

⊙(6)农村地区:马练瑶族乡、国安瑶族乡、思界乡、东华乡等

以小型乡镇企业为主要职能,服务于中心镇、重点镇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集贸

7 市场等。

通过构建平南县“一区六卫”的卫星城镇建设发展格局,既是平南县卫星城镇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需要,也是平南县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6.紧抓扩大内需机遇,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我县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与交通密不可分,路通财通。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备和发展,能够有效地推进地方物流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近年来,我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平南至容县二级公路(平南段)、平南至武宣二级公路(平南段)建成通车;平南至金秀二级公路(平南段)路基工程也已建成通车。南宁至广州快速铁路(平南段)、梧州至贵港高速公路已动工建设,柳州至梧州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荔浦至铁山港高速公路、平南城区绕城一级公路、西江二桥、平南至丹竹二级公路、武林港进港二级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贵港至梧州二级航道梧州(平南段)建设顺利进行,全县港口吞吐量完成1108万吨。到时我县交通四通八达,外面商品汇流平南,外商投资增多,我县也要充分利用完善的交通网络把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工业品、特色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创造巨额财富。

⊙7.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发展县域经济,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要转变为服务市场、服务人民,要加强宏观调控,当好市场的“裁判员”,这样政府才能更好地领导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二是要扎实开展作风效能建设活动,建设高效政府,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第7篇: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三大现实问题

1.县域经济实力薄弱,财政运转较为困难。主要表现在区县经济总量不大,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全省横比排名较后。区县财政拮据,大多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靠转移支付维持运作;财政自给率低,财政调控能力有限;县乡政府历史债务沉重,运转比较困难。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经济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现代化农业比例较小;农业产业链短,加工层次不高;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投入较大,农民增收缓慢;区县工业企业现代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企业改制步伐相对缓慢,退出机制不健全,产权制度改革未完全到位。三产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小。特色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成型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产品结构大部分停留在开发和粗加工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

3.加快发展后劲不足,社会稳定压力增大。表现在开放程度不足,外向度低。招商引资虽然引进了一批项目,但规模化、支柱型的项目还没有,招商成本较高;区县民营经济规模不大。另外,就业、“二保”的压力较大,涉及改革和建设的矛盾较为突出。

(二)三大战略陷阱

1.发展模式照抄照搬。表现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深层次研究不够。作为西部欠发达区县,没有很好查找分析与先进区县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背景的差异,盲目地照抄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举措,与形势的不断变化不相适应。或在制定区县跨越式发展战略时,对如何发挥好县域经济“后发优势”研究不够,造成定位不准、思路不清。

2.发展目标求全责备。表现在片面追求

一、

二、三产业的配套发展,对区县之间自身产业优势、劣势分析比较不够,制定发展目标求全责备;把握工作关键和着力点不够,工作部署均衡用力,坠入了“什么都搞一点、结果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突出”的陷阱,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不突出,产业优势拉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3.发展理念传统守旧。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调控县域经济运行时还程度不同地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时的行政方法,“好心办坏事”;政府履行经济职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发挥好,导致职能的错位、缺位或越位,甚至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负拉动作用。

(三)三大制约因素

1.体制制约调控有限。表现在对区县的责、权、利不统一,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区县政府对经济调控的空间很小,手段不足,能力有限;尤其是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后,县域经济面临着融资困难、土地供给矛盾、发展空间狭小等制约较为突出。

2.机制制约执行力差。表现在对区县干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造成一些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平稳过渡,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执行力不强。另外,由于过分强调任职年限内的政绩,加上区县一些干部频繁调动交流,造成部分干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铺摊子”,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3.人才制约保障乏力。表现在区县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低,科技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懂经济的领导人尤其奇缺;乡镇企业技术人员少,整体科技水平偏低,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不断推进思想解放

1.抓牢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只有始终抓牢发展第一要务,大安区县域经济才能壮大总量、提升实力、增强竞争力,才能解决好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当前要努力克服县域经济中“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和盲目自满”的思想,把大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多作纵横比较,查找差距和不足,在全区牢固树立“不发展即倒退,发展慢了也是倒退”的观念。

2.强化市场调整二大意识。一是要树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意识,彻底破除计划经济、行政命令的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的观点解决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用市场经营的观点指导工作,推动发展。二是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及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下,要纠正部分干部对宏观调控的认识偏差,克服“等待观望”意识,以调整应对调控,积极适应宏观调控新的特点,强抓机遇,找准工作方向和新的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增添一些降低宏观调控不利影响的措施办法,继续保持县域经济增长势头。

3.解放思想从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开始。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破除因循守旧、唯书唯上、消极畏难等观念,努力在大安营造五种氛围:一是把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努力营造大胆改革、大胆实践的氛围;二是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唯书唯上,努力营造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氛围;三是坚决“支持干的,教育看的,转化懒的,惩治捣乱的”,努力营造大干实干的氛围;四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官”字,树立“仆”字,把权力指导转变为市场指导,把行政行为转变为服务行为,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高效运转的政府运行机制和服务氛围;五是重视创造有利于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环境,真正使各类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努力努力营造一种拴心留人的氛围。另外,要在各级干部和经营管理者中树立“三敢”精神,一是敢进“大门口”,敢于跑“部”进厅到市,争取项目、资金;二是敢见“大人物”,争取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三是敢攀“大老板”,敢于与各类大中型企业攀亲结缘,开展经济合作。

(二)明确特色经济思路大安区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和思路上,要以自身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为基础,结合省市的发展战略,按照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郊农业特色化、城乡建设一体化、三产服务现代化、经济模式外向化、发展主体民营化的“六化”目标,以加快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为主线,以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努力形成大安县域经济特色。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第一产业要围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推进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第二产业要围绕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做大做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机电、医药、化工、包装四大支柱工业;第三产业要围绕建设“川南物流中心”和“旅游名区”,重点发展外向型的“大商贸”和特色旅游。二是在城乡结构调整上,以实施城镇化战略为重点,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双带动”,缩小城乡差距。三是在投资结构调整上,根据当前产业政策变化,做到从房地产开发为主,调整为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并重;从投资拉动为主,调整为以投资拉动和产业拉动并重;从增量拓展为主,调整为盘活存量与拓展增量并重。

(二)全力把握工作重点

1.主攻工业强区这一关键。一是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工业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完善工业基地的配套设施,引进资金、信息、人才和先进管理方式,增强对各类资源的聚集力。二是要做大工业经济存量,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成长型的工业企业,采取加大技术改造,帮助协调发展资金等多种措施,扶持其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扩大工业经济增量,招商引资工作紧紧与市“五大产业集群”构建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为其配套的项目,增加储备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增强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2.夯实农业稳县这一基础。要着力做好“加减法”这道题目,一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加强市场引导,结合区域自然气候条件和生产技能状况确定农业生产项目,减少行政干预包办。二是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加快探索土地流转步伐,减少农户分散经营,坚持“城市化取向”、“生态县取向”,建设好“近郊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区”和“远郊禽畜养殖示范区”,积极争取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项目。三是要坚持“多予少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严格执行涉农政策,确保农税减免、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增加农民非农就业,减少农民在农村、在土地上的数量。

3.把握第三产业这一重点。要抓住国家扩大消费的有利时机,以构筑“大商贸、大物流”为重点,以市场建设为支撑,突出抓好马吃水物流商贸区、仁和片区各专业市场的培育,着力加快大山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马吃水干货市场的建设,努力形成规模。

4.加速城乡一体化这一核心。一要按照自贡大城市建设总规调整方案,把区域定位从城郊结合部转变为城市中心区,抓好规划和管理,突出特色和品牌。二要抓好经营土地这个核心,创新投资融资体制,着力推进大高路、人民路、大安街旧城区开发;建设好双河口组团和大山铺组团。三要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对人、财、物、企、商等资源聚集力。

5.树立招商环境这一品牌。要坚持把优化软环境作为环境建设的基础和根本来抓,一是要着力优化信用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兑现招商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模企业财税扶持政策、骨干企业纳税目标考核政策,发挥背靠大企业的优势,抓住国企改制剥离机会,扩大招商引资成效。二是要强化服务,继续坚持和完善好为招商引资服务的措施和办法,转变服务理念,主动关心支持。

(三)努力提高执政水平

1.增强决策执行力。一是抓紧研究制订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经济工作领导责任制等制度,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坚持实行单项目标考核;设立综合目标奖、主要经济指标考核奖、经济工作重点项目奖和突出贡献奖,坚持物质奖励与给予荣誉、干部考核任用相结合;对推进工作不力、无所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真正调动全区上下抓机遇促发展的积极性。二是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以开展“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警、从严治企”为重点,深化作风兴区建设。

2.采取有效调控手段。应在遵循间接调控和计划指导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好多种手段,加强对区域经济运行的调控。一是通过财政政策进行调控,对三大县域经济基地、相关产业和企业制定完善相应的财税优惠扶持、返还用于基础设施投入、扩大生产等政策,并切实予以兑现;二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三是运用行政手段调控县域经济运行和进行经济监督,保障县域经济的顺利运行和平稳增长。

第8篇:加快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一、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速度。

山区县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归根到底在于思想解放上的差距。例如在区部分乡镇,特别是深山区的乡镇,由于边远闭塞,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不少干部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敢担风险的精神,“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经济发展由此深受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必须把解放思想这一先导工程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着力推进“四个创新”。一是观念创新。重点做好“四破四立”,即破除认为山区客观条件差,难有作为的消极思想,树立善于扬长避短、化被动为主动的进取观念;破除仅仅依赖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落后思想,树立既依托自然资源,更要依托科技、政策、人才、资本、管理、服务等要素资源的先进观念;破除只满足于在一地一隅谋发展的狭隘思想,树立善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抢发展的宏观观念;破除条块所有和部门利益的封闭思想,树立“海纳百川”共求发展的开放观念。二是体制创新。要围绕加快发展突破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拍卖、租赁为主要形式,深化国有、集体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改革,大胆放开搞活;加快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机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健全利益和风险保障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山区市场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三是科技创新。山区县经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落后,因此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重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并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大力实施“山区科技人才建设工程”,为科技进步奠定雄厚基础。四是工作方式和用人制度创新。山区干部要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工作方式,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主题,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特别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思考和解决山区经济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上,放在搞示范、抓重点、创特色、求突破上;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过去用人问题上的旧框框,大胆选拔重用敢干、能干、实干,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干部,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县域经济实质就是特色经济。

作为山区县,必须立足当地优势,围绕“特”字做文章,突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而言,大的方面说,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先导、结构调整、开放带动、生态兴区”四大战略,坚持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深化各项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重点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让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快速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就具体产业来说,则要着力解决工业不优、农业不强、三产不活的问题。改变工业不优的着力点在于培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要集中力量办好县区级工业园区,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兴办龙头企业,实现工业的“二次创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资源加工型行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并重点抓好化工、矿产、医药、建筑建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改变农业不强的着力点在于立足山区土壤、气候、资源等自然生态优势和毗邻西安等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势特色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以核桃、板栗、肉牛、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和特色瓜果;大力发展肉牛、三元杂交猪、布尔山羊、蛋鸡以及特种养殖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利用山地优势,以天麻、丹参、桔梗、丹皮、黄姜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药材。改变第三产业不活的着力点在于抓好以县城及乡镇农贸市场为龙头的市场经济,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发展仙鹅湖、静泉山等风景区,以及农业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业。

三、城镇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城镇化有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市场的启动,又能通过“集聚效应”吸引农民进城安居从业,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对拉动山区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山区县城经济相对滞后且发展不平衡,推进城镇化不宜处处开花,而应集中力量发展以县城为核心的中心城镇和以国道、省道为轴线的小城镇,使其上规模、上水平、上品位,成为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枢和纽带。为适应城镇化的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城镇建设当作重要产业来运作,在建设和管理中融人“经营”理念,树立城镇是有形资产,城镇建设是资产保值,城镇管理是资本增值的意识。通过“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开发业主归口管理土地二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

三级市场”的方式,盘活土地资源,让土地生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开供水、供气、道路、房屋、桥梁及教育、公益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筹资为手段,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做好招商引资和激活民资两篇大文章。

一要优化政策环境。用足用活上级各项政策,本地能确定的政策规定要灵活宽松,并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承诺的兑现。对招商引资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对引荐外资人员给予重奖。允许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停薪留职或暂带薪留职创办实体,承办、租赁企业,从事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二要优化服务环境。减少政府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实行“一站式”办事、“一个窗口”收费等办公制度,以及纳税人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制度、涉企收费制度、办事效率监督员制度、服务承诺制度。要严肃查处执法部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一切干扰破坏招商引资的案件,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全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形成“宽松、宽容、宽待”的社会氛围。三要优化社会环境。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以铁的手腕治理“三乱”;狠抓市容环境整治,深入开展以消灭城乡“脏、乱、差”为目标的环境美化活动;实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严打整治“双管齐下”,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治安稳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9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过去的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增收等目标。今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全县人民鼓足了干劲抓经济建设,桂东经济发展加快,内在活力增强,呈现出速度、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局面,经济运行继续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这是几年来国家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累计效应的释放,也是县委、县政府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环境,加快“三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本文就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桂东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2003年实现桂东县生产总值55545万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1万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6296万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23548万元,增长12.4%。第

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30.1%:26.2:43.7,调整为2003年的28.3:29.3:42.4,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提升。

(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小康建设步伐加快。

新的小康指标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人口素质、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共23项指标,它在反映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通过搜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3项指标的数据进行测算评分,桂东县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45.99%,与2000年的实现程度38.3%相比,上升7.69个百分点。其中:人均GDP3277元,比2000年增长35.1%,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28.3%,下降1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48%,上升1.48个百分点,城市化率23.51%,上升12.2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重35.24%,上升5.86个百分点,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2.19人,增长58.1%,城镇从业人员三项保险覆盖率为70.3%,上升42.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2元,增长32.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元,增长28.7%,恩格尔系数50.9%,下降4个百分点,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从无到有,达27.5%,森林覆盖率71.3%,上升1.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达标率均达到了全面小康的标准。

(三)经济市场化水平有所提高

2003年,桂东县农产品商品率为53.1%,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品商品率45.1%,下降0.5个百分点;牧业产品商品率69.7%,上升6.3个百分点;渔业产品商品率67.0%,下降0.8个百分点。

(四)劳务经济日益活跃

据统计,2003年全县共有在县外的长期务工人员2.4万人,其中在省外的1.84万人。去

年的务工收入在1.5亿元以上,给桂东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农业产业化有关指标增长较快

2003年,全县有已认定的竹胶板厂、茶叶开发公司、罐头厂、食用菌开发公司四家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7905万元,同比增长21.1%,龙头企业上缴税金807万元, 增长14.6%,龙头企业带动基地总产值3282.5万元,增长31.2%。

(六)工业化发展进程有所加快

2003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55家,同比净增22家、增长16.5%。新增工业企业53家(基中新建电站15座、新装机容量2.3万千瓦;新增硅冶炼厂6家、新装炉10560千伏安),减少36家(其中14家林场因行业调整后退出工业企业范畴)。到2003年底,全县共有小水电站79座,装机容量8.0万千瓦。全县工业总产值34302万元,同比增长9.7%。全县工业增加值10972万元,同比增长17.8%,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18.01%上升到19.75%。

(七)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1至2个百点。2003年,桂东县城镇化率为23.51%,同比上升3.16个百分点。

二、桂东经济发展与有关方面的主要差距

(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差甚远

只有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或超过了全面小康的标准。实现程度达到70%及以上的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实现92.59%、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实现84.48%、恩格尔系数实现77.15%、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实现73.0%,城镇从业人员三项保险覆盖率实现70.3%。实现程度为50.0%至60.0%的有:居民人均娱乐、教育和文化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实现60.7%,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实现55.0%,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实现50.34%。其余各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均在40%以下,主要经济指标人均GDP实现13.21%, R&D经费占GDP比重实现0.80%,远远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二)与周边的汝城县相比差距很大

2003年,与桂东县相邻的汝城县实现GDP163173万元,同比增长12%,比桂东县的增幅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2%,快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21.3%,快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5%,快0.4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发展水平很低

桂东县工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虽然有147家,但产值低、效益不高,因而桂东县工业化程度低。一是人均GDP水平低。由于桂东县基础差、底子薄,仅管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但人均GDP仍然很低。2003年桂东县人均GDP只有3277元,相当于全市水平7061元的46.4%。二是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低。工业化过程既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也是产业升级的过程。2003年,桂东县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9.4%,比全市水平低19.8个百分点。三是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工业中以采掘业和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缺少高新技术产品,2003年桂东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2%。四是企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工业企业既没有科研经费,更没有科研人才,造成产品单

一、质量低下。2003年桂东县R&D经费占GDP比重只有0.02%,严重地影响桂东县工业化进程。

2、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

一方面,根据2000的人口普查资料测算,2003年桂东县新增劳动力力资源2617人(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为4037人,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为1420人),2004年将新增劳动年龄人口2330人(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为3978人,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为1648人),而且2005年、2006年桂东县的新增劳动力资源将继续增加(2007年开始回落)。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改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下岗职工不断增加,这就给桂东县的劳动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3、农村社保水平低。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医疗卫生事业还对落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建立。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防灾能力弱。

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差。机械化程度相当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遇到自然灾害根本无法抵御,在很大程度上农民仍然“靠天吃饭”。二是农业产品缺乏竞争力。桂东县大部分农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小农经济意识还比较强,缺乏市场意识,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只注重农产品的产量,不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在市场上基本上没有竞争力。三是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由于农产品的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公路、通信落后。

一个地方的交通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0年,桂东县只有等级公路122.84公里,每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只有0.08公里的等级公路,只相当于全省水平的50%,相当于全市水平的53.3%,到周边县、市的公路大多是沙子路、且弯道多、路程远、交通极为不方便。桂东县现有的这一交通状况严重影响着桂东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缺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城镇工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成为阻碍城镇吸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屏障,农民进城后无法解决生计问题,有许多农民想进城而不敢进城,因而影响城镇化率的提高。23.51%的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措施

(一)用科学的发展观制定发展规划。

科学的发展观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这说明我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或循环经济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主要着眼于:在生产过程中用最少的原材料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并对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地进行回收利用。因此,我们在制定发展规划进行项目建设的同时必须始终贯彻科学的发展观。

(二)开发和创新桂东县的比较优势。

桂东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利资源,是其他一些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国家已经批准桂东县作为生态建设示范县,而且桂东县是一个革命老区,在城关镇有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在沙田镇有毛泽东同志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老虎冲、在新坊乡有伟人树等,还有城关镇三台山的文峰塔,四都乡的溶洞群、碧洞飞烟、仙人石田等众多旅游景观,要把桂东县建设成为集天然氧吧、旅游度假与避暑为一体的县城。

(三)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桂东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有着丰富的农产品,但一直以来商品率很低,规模效益差,要着力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逐步使之规模化、产业化,并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一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联合企业。

(四)通过城镇化、提升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

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把建整扶贫与移民建镇结合起来、把道路建设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城镇化提升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

(五)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经济发展,带动环境改善。

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日益恶化的环境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们自身的生存,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生存资源日益短缺,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等,必须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经济的发展,加强废物的回收与利用,从追求GDP发展到追求绿色GDP。绿色GDP就是,以GDP为基础,扣除环境恶化成本与资源和资产耗减成本后的余额。它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发展观,避免盲目地追求GDP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六)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经营意识。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诚信、高效、服务作为自己的着力点,狠抓项目建设,加大人、

财、物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内资和外资前来桂东县投资兴业。

2、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桂东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不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把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这样,就能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3、通过正确引导和增发小额贷款,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桂东县农村有大量的人员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城镇因企业改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下岗职工,这些人大多数因为苦于没有创业资金,无法兴办实业。因此,必须对这部分人员进行正确引导,并给他们发放一些小额贷款,让他们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上一篇:下雪的诗歌下一篇:珍爱生命和远离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