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精选7篇)
朝阳产业面临的困惑
随着信息产业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广播电视产业正不断向数字化、网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在发挥党政喉舌功能、传播现代科技文明、传递市场信息等方面,开始呈现出具有其他信息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并逐渐成为信息产业的典型代表和最具竞争力的朝阳产业。可我县农村光缆通村仅355个(还差143个),通村率59.4%,有线电视通社1227个(还差3771个),通社率25.4%;有线电视入户2万户(还有约16万农户未入网),覆盖率仅为10%,朝阳产业面临着诸多困惑。
——网络发展缓慢。由于农村广电体制不顺,县乡广播电视光纤大联网后,广播电视发展一直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规划和实施,乡镇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运作状态,网络发展与用户发展较为缓慢,在全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处于倒数第一,与其他县(市、区)的差距十分悬殊。曾与我县处于同一“梯队”的西充、营山,现有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10万户,入户率达到了60%左右。
——建网质量较差。乡镇迫于资金压力,虽然采取了“公司+农户”、“职工联合承包”、“出让经营权”等多种模式发展网络,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置行业技术要求不顾,网络建设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器材进行质量鉴定,没有严格按网络技术标准操作,普遍存在网络质量较差的问题。兴旺镇是我县农村网络发展较早的一个乡镇,但由于网络质量未达到技术标准,目前仅有一半的网络可以使用,用户“返盲”现象较为严重。
——负债较沉重。实行“县乡共管、乡镇为主”的管理模式,乡镇广播电视的收支不能自主管理,网络运营收、支维护费用管理脱节,高额负债的缺口由此打开。有的乡镇在收了农户入网的安装网费后,不是用于支付购置设备、器材的款项,收视费收了后也不偿还广播电视站债务,而是借“零户统管”名义,将这些收入另作他用。2003年,金马乡收了20万元的广播电视初装费,乡政府却把钱挪去支付了公路建设工程款,造成了“网络安装公司建了网收不到钱、群众交了钱又看不到电视”这样一个多方“扯皮”的结果,为农户和业主上访留下了隐患。类似金马乡的情况在我县绝非仅有,大多数乡镇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乡政府挪用广播电视站的资金后,使得广播电视站长期处于负债运转的状态,广播电视站职工“挣了钱得不到钱用”,发展意识、服务意识逐渐弱化;网络设备及系统得不到有效维护,用户意见越来越大,结果是出现大幅度的“返盲”,使本来基础就很脆弱的农村广播电视事业陷入恶性循环。目前,全县乡镇广播电视站欠债高达2000余万元。
——技术力量缺乏。乡镇广播电站经历两次事业单位改革后,熟悉广播电视安装、维护的技术人员,有的因临时人员的身份而被解聘,有的因年龄偏大而提前退居“二线”。全县46个乡镇仅有16名技术人员,新河、向东、中华等乡镇无一名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杨家镇是全县建网较早、发展较快的“红旗乡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技术骨干退居“二线”,2004年有线电视用户从年初的1028户骤然下降到600户,海田、兴旺等乡镇也存在类似情况。
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源
一个本该蓬勃发展的产业为何发展如此缓慢?理性思考我县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观念、体制和机制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
(一)观念滞后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思想根源。观念决定思路,思想决定出路。在电信、移动等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时,广播电视产业却原地踏步,主要原因是作为管理主体之一的乡镇,没有充分认识到电视的产业性质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因而缺乏集中力量抓发展的意识。一是对广播电视的产业性质认识不够。以前,人们认为广播电视纯粹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公益性社会事业。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广播电视成了地方财政增收的新税源。我县农村有16万多农户,如果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仅初装费就可以为地方一次性上缴380.52万元的税收,每年的收视费可以为地方上缴46.08万元的税收,每年的广告文艺、节目点播、可视电话等增值业务可为地方上缴23万元的税收。这样,除初装费创造的税收外,全县每年农村广播电视的收视费和增值业务收入就可以为地方创造税收69万元,相当于办了几家中型“无烟”工厂。二是对广播电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原农技站、果树站、林业站等部门合并成了农业服务中心,原由农技站承担的农技推广、农技服务功能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有的乡镇甚至出现农技推广、农技服务“断链”的现象。当前,我县正举全县之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农民缺技术成了发展产业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而广播电视信息涵量大,群众收看的积极性较高,因此广播电视将成为最有效的“科技推广平台”。但大部分乡镇对此认识不足,科技推广仅局限搞培训班、开现场会等形式,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不明显。三是对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认识不够。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着一次深刻的变革,随着乡镇机构改革与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集中力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了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党政喉舌、群众喉舌”的功能,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农村中去,将基层的社情民意反馈给党委,努力构建一个文明和谐、安定团结的发展环境。同时,广播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也具有其它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大多数乡镇认为,发展广播电视仅仅是为了满足农民消遣、娱乐的需要,对广播电视深远的社会效益认识不够,因而在发展上思考不够,创新不够,力度不够。
(二)责任不明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体制障碍。我县在乡镇广播电站管理上实行的“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曾经对以有线广播为主体的农村广播事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管理主体错位。乡镇广播电站人、财、物等方面由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形成“乡镇应管不会管”、“广电局能管不便管”的局面。广播电视基础差的乡镇,把广播(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电视站当成包袱,认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好坏是行业主管部门的事,当“甩手掌柜”;而广播电视站基础好的乡镇,政府又管得过死,或任意调配人员,或是任意挪用广播电视发展资金,主体的错位,造成责任的不明确,这是乡镇负债不断膨胀的根源,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责任主体的问题,负债恶性膨胀的现象将难以遏制。二是违规转让经营权。部分乡镇为保开支,擅自将广播电视经营权对外出让,承租者多是经济实力差、技术力量薄弱、不善管理的个体经营者。为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承租者对网络实行掠夺式经营,根本不顾行业管理、新技术应用和长远规划,更舍不得追加投入进行升级改造。承租期一到,农村广播电视网就成了一张无用的“烂网”、“废网”。三是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有线电视所需要的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管理水平都要远远高于有线广播。作为管理主体,乡镇一级难以独立解决网络建设、开发和管理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而各乡镇各架各的杆,各走各的线,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性的建设,又增加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成本。要提高广播电视效益,就要求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集团化发展模式。
(三)驱动不力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机制问题。体制决定机制,“县乡共管,以乡为主”最大的弊端就是行业主管部门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随着信息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推进,各乡镇网络技术标准、产品规格不统一的隐患将成为改造升级的“瓶颈”,到时又要来一次“大换血”,群众将不堪重负。另外,在“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体制下,受制于资金压力和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乡镇无力向人员居住分散、网络效益低的边远山区发展,无法让这些地区的农民与场镇居民一样同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必将影响整个农村的和谐发展。发展不发展,这是乡镇自己作主的事,而广播电视局又无权过问。而如果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体制,可以通过合理规划、资源共享、成本分摊和规模效益等途径,让山区农民以同样的付出享受同样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平衡发展。二是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作为新兴产业,广播电视的发展同样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近几年,电信公司、移动公司之所以能迅速抢占农村市场,根本原因就是建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但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广播电视网络集成了众多信息服务,为何在发展上举步维艰呢?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作为管理主体的乡镇,不是以发展来抢占先机,而是仅凭行政手段来促进发展,主体没有积极性,从业人员就更无积极性。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广播电视发展得好的乡镇,富裕人员又较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特别是有些乡镇借保稳定保运转无节制的向广电站拆借资金,却很少投入,一定程度削弱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活力,造成有的同志带着情绪工作,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产业的建议
广播电视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宣传舆论阵地,又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省委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和县委提出的“加快县域经济推进产业化建设”的发展机遇,将广播电视产业做大做强?笔者作如下建议。
建议之一:转变观念,全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把广播电视事业当作一项社会效益深远、经济效益明显的大产业来发展,以抓产业的理念、决心和措施来抓广播电视事业的扩张,把广播电视事业办成惠泽群众、服务党政的朝阳产业。
建议二:深化改革,建立市场化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痛下决心,彻底改变“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管理模式,组建广播电视网络分公司,由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统一管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彻底解决束缚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建议之三:提高认识,大力推进“户户通工程”。认识的高度,决定发展的速度。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起跑阶段,各乡镇要提高认识,围绕发展这第一要务,积极转换角色,尽快从“主管者”进入“服务者”角色,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力争今年底使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光纤通村率达100%,同轴电缆通社率达100%,用户入网率达30%,2006年用户入网率达50%,2007年达60%,2008年达90%。
建议之四:争取项目,破解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发展资金不足是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制约因素。当前,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项目,将无偿为边远、落后的自然村提供一定价值的广播电视配套设备。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项目,按政策要求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早争取、多争取项目,弥补我县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一、庆元县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1) 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农村各类生活、建筑垃圾数量与日俱增, 不少村民的卫生意识淡薄, 垃圾随地乱扔、乱倒现象还相当普遍, 大部分农民的垃圾处理方式仍然是就近倾倒在路边荒地, 甚至是倒在河床边、小溪里, “脏、乱、差”环境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目前, 全县345个行政村中, 设立垃圾箱和垃圾定点场所的还不到8%, 农村生活垃圾基本没有进行分类处理, 垃圾的综合利用率还很低, 生活垃圾的直接排放数量占农村各类生活垃圾总量的98%以上。
(2) 水环境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 大多数农村居民习惯于生活污水直排, 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水体中。目前, 我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还是空白, 人粪尿未经化粪池和无害化处理的占绝大多数, 农村厨房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基本为零。作为农村里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池塘也很少有3类水以上水质, 许多偏远村庄至今还没有用上自来水, 加上农村小溪小河径流量小, 承载污染物的能力弱, 大部分水体的自净功能差, 遇到晴天或炎热天气, 这些地方的水体就容易散发臭味, 破坏水环境生态系统。
(3) 废菌棒、塑料制品污染问题
我县是食用菌生产大县, 多年来当地农民一直有做香菇的传统, 随着袋料香菇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菇棚、田头随处可见香菇烂棒和大量废菌棒, 对农村生产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影响。在我县农村, 大部分农民目前仍在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和塑料袋, 这些塑料废弃物一旦成为垃圾, 将长时间散布于农村的田间地头和各个角落, 塑料“白色污染”经日晒雨淋后还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 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4) 农药化肥污染问题
目前, 我县农村农药、化肥的使用面越来越广, 不少农民为贪图一时省力和方便, 过分依赖于各类农药、化肥的效用, 农药、化肥使用量居高不下。据初步统计, 全县有80%以上的农民使用的均为污染性较大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 单位耕地面积平均农药化肥使用量是10年前的2倍多。过量施洒农药和化肥, 导致了水体的营养化, 农田水质恶化, 甚至是土壤自身肥力的下降。此外, 一些农药空瓶、化肥包装随意丢弃, 也严重污染了耕地, 造成农作物减产, 农业生产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5)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在我县农村, 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不容忽视。猪、羊、鸡、牛、狗等牲畜在许多村庄还没有实行圈养, 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动物的粪便, 严重影响着村容村貌。据调查, 在各类畜禽养殖中, 猪的粪尿和污染产生量最大, 而我县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有养猪的习惯, 一些村庄虽然实行了圈养, 但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率低, 许多畜禽粪尿直接排到路边小沟里, 最终流入河里, 畜禽养殖污染短时间内还难以根除。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环境意识淡薄, 生产生活习惯差
长期以来, 我县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较弱, 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 认为农村人有衣穿、有房住就行, 讲究整洁、卫生、舒适的环境还为时过早, 一些陈年陋习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 大部分村庄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设施, 不少农村仍在放养家禽牲畜, 一些山区至今仍在沿河沿溪地点搭建茅厕, 随意处置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非常普遍, 难以适应农村环境形势变化的需要, 与生态环境第一县的要求很不相称。
(2) 经济发展落后, 投入严重不足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县,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全县山地面积240万亩, 占总面积的86%, 由于村庄分散, 经济落后, 大部分村庄缺乏必要的环境设施投入, 基础设施共享率低,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可能性较小。我县是全省唯一一个财政收入不上亿元的县份, 地方财政收入少, 县乡两级财政困难, 绝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空白, 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也非常有限, 难以形成对农村环境设施的高投入大建设。
(3) 农业结构不合理, 基础条件落后
现阶段香菇种植业仍是我县农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尽管对香菇废菌棒的有效利用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但是量大面广的废菌棒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生态高效农业没有得到全面有效地推广, 符合我县农村实际的可循环、低排放的发展路子还不宽, 依赖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猪粪尿的资源化利用率还相当低。尽管少数一些村庄已建立了相关的村规民约, 但农村环境保护措施还难以落实到位, 涉及农村的污水管理、废弃物管理、畜禽养殖管理等还没有形成一套切实管用的方法, 乡 (镇) 村两级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 管理缺位、管理弱化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农村环境整治的对策措施
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 努力改善我县农村环境质量, 是巩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建设成果的首要之举, 也是统筹我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切实维护广大农村群众环境权益的高度出发, 以环境污染整治“310工程”为载体, 以改善我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 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打一场农村地区环境整治的攻坚战, 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跨越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大力推行香菇标准化生产, 推动我县香菇产业升级。要稳定全县8000万段左右的香菇生产规模, 深入实施香菇生产“114计划”, 不断加快农村地区标准化菇棚改造, 稳步推进30万段以上规模的“公司加农户联基地”的香菇示范农场建设, 切实改变香菇生产“低、小、散”和有污染的局面, 最大限度降低香菇生产废弃物在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食用菌科研部门要积极探究防治香菇烂棒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废弃塑料筒袋的回收利用, 在农村地区提倡和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袋, 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的“白色污染”。
二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优势是我县最大的优势,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这一优势, 强化“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农产品品牌意识, 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着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推广使用适合我县土壤气候条件的生物技术,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 农业生产与环境整治“双赢”。
三是大力推行立体种养模式, 促进农村环境良性循环。实践证明, 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具有资源利用率高、发展前景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优势和特点。当前, 我县已形成“菇瓜共育”、“桔山养鸡”、“稻田养鱼”等一批效益明显的立体生态型农业种养模式, 要进一步推广应用这些生产方式, 在农业政策方面予以必要的倾斜和扶持。要继续探索适合我县发展的立体型农业新路子, 同时结合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要求, 每年实施若干个生态重点工程, 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我县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是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 提高农村居民环境质量。沼气建设项目既能解决畜禽的污染, 又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并且经济成本低、投资见效快, 容易为广大农村群众所接受, 非常适合在我县农村地区推广。经处理的畜禽粪尿还是很好的有机肥源, 可以用于农田种植肥料。要大力推广“猪—沼—树”、“猪—沼—果”等生产模式, 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做足农村沼气建设的文章。
(2)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要有效解决我县农村环境问题, 关键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群众的环境意识。一是要通过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好做法, 好经验, 通过示范带动, 形成“比环境、争先进”、“以环境优为模范, 以生态好为榜样”的浓厚氛围。用典型事例说明农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以身边的例子引导、教育广大农村群众, 逐步普及环境安全卫生有关知识, 不断提高大家的生态环境意识, 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观念,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农村家园。以广播电视, 宣传标语等形式, 广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积极引导农民树立长远观念,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不因经济贫困而树乱砍、水乱截, 沙乱挖, 不因眼前利益而破坏、毁坏农村自然生态环境, 培养良好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自觉地维护和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动员广大农村进行改水改厕, 通过开展“文明示范村”、“环境示范村”等活动, 不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3) 整合各类政策资源, 加快农村环境设施建设
近年来, 中央、省、市各级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在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要紧紧抓住眼下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有利契机, 合理规划村镇建设和产业布局, 整合各类政策资源, 突破农村环境基础建设的资金“瓶颈”制约, 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 以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实施, 在中心镇、中心村以及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环境问题相对突出的自然村, 加大环境设施的投入力度, 促进农村环境条件的改善。
要大力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在广大农村设立垃圾箱, 实行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搬运或进行无害化处理;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主要中心村要建立垃圾中转站, 定期清运到县城垃圾填埋场处理;要积极开展农村污水治理试点工作和示范推广。结合我县农村实际, 要广泛开展改水、改厕、改栏行动, 综合处理畜禽粪尿和生活污水;充分利用农村溪流、水田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 结合农村景观建设, 开展清淤保洁和生态养殖, 恢复农村生态循环系统;对农村新规划区, 还要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高起点建设现代人居环境。
(4) 建立农村环境管理机制, 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我县农村环境整治能否取得成效, 最终取决于长效科学的环境管理, 关键在于建立和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要在乡村两级分别建立农村环境整治领导小组, 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农办系统要牵头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协调, 建设部门要负责指导、管理和具体工作落实。宣传、环保、农业、卫生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 齐心协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调动村民参与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制定村规民约, 严禁乱倒垃圾、乱放养牲畜的行为, 要广泛开展农村“文明庭院”评比和“门前三包”, 设立农村保洁员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 依靠村级组织和群众的自身力量,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
要建立并形成对农村环境设施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适当收取一定数量和比例的专项排污费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有条件的农村可以征收一定的垃圾处置费和污水处理费, 人口聚集的中心村还可以探索市场化投入运作模式, 有条件的行政村应当加强环境设施投入, 县政府可以考虑建立农村环境建设专项资金, 形成“上级争取一点, 县财政投入一点、市场运作一点”的投入格局。要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实施“以奖以补”政策, 对成效明显的要进行公开表彰和奖励。农村地区在新引进企业和项目的同时, 要认真落实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措施, 切实防止农村新污染源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赵铮红, 潘毅.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J].能源工程.2001 (06) :48-49
[2]刘国光.论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生态农业.2000 (21) :20-22
[3]高尚宾.大力发展生态农村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生态学报.1998 (02) :246-248
[4]濮小英.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保护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 (02) :33-36
一、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需加强
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强电力、水利、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农业特色产业的不断做大、做强,基础设施投入的相对滞后,制约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2)乡镇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需更新
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兄弟乡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果林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出现了瓶颈现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
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要对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五种意识。
一是开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靠项目、靠开放,要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资源发展观,强化“零资源经济”的发展观,树立大开放意识。
二是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三是法制意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四是进取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树立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是创新意识。多用现代理念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克服守旧观念。
(3)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
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增强服务意识,打造项目投资“绿色通道”。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
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4)营造功能完善的发展环境,在经济环境治理工作上实现突破
一是将环境建设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党群、经济、执法、社会事业及其它管理部门、垂直管理部门的不同性质和职能,分别下达不同的环境建设任务,确定不同的环境建设指标考核分值。
二是赋予党群部门相应的环境治理工作职能,并在党群部门设立“经济环境治理工作”考核指标,以此加大经济环境治理的工作力度。
优化环境是全县上下十分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县连续四年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县经济发展环境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最近,县委办公室就此深入企业及部分县直部门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全县各级各部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企业上大项目、求大发展的势头强劲。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优化环境成效显著
几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坚持软硬环境并举,有效的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政府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随着我县四大主导产业的资源整合、产业扩张,前店后厂、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格局,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安全生产隐患。规范企业发展,聚合产业优势已是大势所趋。为此,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依托产业优势,建设了“三区一城”,为企业构筑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特别是投资5.5亿元塑料包装基地的建设,为一大批塑料包装企业解决了征地问题。目前,23家企业已购买一期土地400多亩。在调研中,鹏程彩印厂经理反映:企业建厂后多次搬迁,多年限制企业发展的用地问题,去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得到解决。
——出台优惠政策。我县在废止不合时宜的文件、法规40余项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进一步培育扶持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实施方案》等优惠政策。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了项目审批大厅,实行“一个大厅办公、一站式服务”,简化了项目审批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组织开展了“四帮一”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帮扶任务、责任单位,协调解决企业和乡镇、部门、银行之间的关系。对79家企业实行重点保护,统一收费。同时,加大对破坏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成立优化环境办公室,公布举报电话,坚决治理企业“三乱”,仅去年就查处破坏环境案件32起,维护了企业和商户的合法权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在调查中,许多企业反映:前几年收费检查不断,这几年企业交一次费就行了,我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生产经营。
——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几年的治理,各级各部门基本实现了由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换,纷纷向社会公开承诺,规范执法行为,创新服务举措,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工商局设立了“一站式”办公大厅,国地税建设了纳税申报大厅,设立了工作人员监督栏,开设了下岗人员税收优惠政策咨询窗口。国税局每年定期公布企业纳税金额,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许多企业反映:主动申报,纳税公开,我们该交多少交多少,心里平衡。
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但由于优化发展环境涉及方方面面,问题成因复杂,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引起注意和解决。
1、思想观念在与时俱进上有较大差距。①大发展意识不强。我县和先进县市的差距,虽然外在表现为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上,但根源还在思想上、观念上。前几年,我县曾组织企业老板到南方等先进地区考察,但收效甚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个建厂20多年的吹膜企业反映:我们主要是搞加工的,大客户都买了吹膜机直接生产,现在只要勉强维持就行,不想投资扩建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企业缺乏敢闯、敢试、敢冒的思想,缺乏上大项目、求大发展的气魄。②对我县的比较优势认识不到位。我县有“一气、二城、三水”的资源优势,但地热目前仅用于洗浴、取暖,我县白码矿泉水富含五种微量元素,但至今没有进行合理开发。近年来一些县市发挥资源优势,大做招商引资文章。如丰润县依托奶牛存栏7.6万头的产业基础,成功引进了三元、蒙牛等四大奶牛巨头。而我们却守着宝藏谈贫穷,没有从自身优势上挖掘潜力,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把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③招商引资的压力不大。调查中,一些干部常常慨叹:我们这里一无产业基础,二无资源优势,三无地利之便,招商引资太难了。其实正是这种“唯条件论”限制了手脚。我县每年都下达招商引资的硬指标,但个别单位新上项目不上报,留着明年凑指标,一个项目连续建三年,年年都能应付考核。“等、靠、要”等惰性思想影响着我县对外开放水平。
2、政策支持力度不够。①有些应完善的政策没有及时完善。2001年以来,我县虽然清理了一批行政法规,废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一些同志反映应完善的没有及时完善,没有结合实际超前制定优惠政策,审批事项虽然削减了不少,但大多属于与部门利益关系不大的事项,实质性意义不大,企业没有感到宽松很多。特别是个别执法、执纪人员,打着政府的旗号,提高收费标准,败坏了政府在企业、群众中的形象。②有些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一些企业反映,我县制定的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措施有哪些,部门执行起来是不是变味、走调,对此,企业了解的不多。③企业贷款难。由于银行放贷权上交到省市行,县级行放贷权限很小,企业不重视信用等级评定,担保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2003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1617万元,共发放贷款89577万元,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贷款大部分投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想进一步扩建,更新设备贷款无门。部分企业主反映:为什么银行只会高坡添土,不能雪中送炭。
一、现状:忧大于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远瞩,站在文化强县的战略高度,于1997年提出了创建“文化先进县”的目标,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意见》(桃发〔1997〕4号);2001年,县委、县政府提高创建标准,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补充意见》(桃发〔2001〕10号),明确提出了县城“六有”、乡镇“五有”、村“三有”等具体目标,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切实做好文化“五纳入”工作,并将创建工作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2003年,县委又提出了“一园一节三基地”的“一三一”工程(文艺园、桃花江美人窝风情文化节、竹文化基地、举重培训基地、民俗文化基地)。“文化先进县”及“一三一”工程为全县文化工作规划了发展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不断努力,目前,全县文化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规划蓝图部分实现。县城“六有”已具备“四有”,即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尚无博物馆与民间职业剧团),乡镇“五有”在灰山港镇、松木塘镇基本实现。在“一三一”工程中,竹文化基地以桃花江竹海为基础,已基本建成;举重培训基地于去年通过验收合格(但该项验收是一年一次);文化节定于今年9月举行,目前正在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可望能顺利举办;文艺园建设处于前期准备阶段。二是文化活动开展较为频繁。2001年,文化部门围绕“县庆”等中心工作共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文艺招待演出、文化下乡等大中型文化活动8次,各乡镇组织开展活动100多次;2002年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元旦广场文艺演出、九运会文艺招待会等大中型文化活动32次,各乡镇组织活动108次;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等因素的影响,文化部门仍然组织了元宵文艺晚会、“红艺之光”金秋音乐晚会等文化活动13次,各乡镇组织开展活动91次。尤其是2003年10月初组织的“心连心”杯精英歌手挑战赛有120名歌手参加,参赛及观看人数之多为历史上罕见。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文艺事业走向繁荣。《桃花江报》(现更名为《桃花江通讯》)自开办以来广受各界好评,至今已出版69期;全县广大文艺爱好者从2001年至2003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2800多件;桃花江艺术团等5个较大的民办剧团及一些小型民间剧团,长期活跃在广大农村,每年演出在1000场以上,每年创收60万元,2002年文化局曾给予奖励4万多元;2002年,由文化馆组织参加湖南省第二届“三湘蒲公英奖”大奖赛,获金奖1个、铜奖 4个,居全市之首。四是文化市场整治初见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全县文化市场近年快速发展,形成了网络文化、音像、印刷、歌舞、娱乐、文物等10大市场, 但经营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从2002年开始, 文化部门加大了“扫黄打非”力度, 对十大市场的500多家文化经营单位(户)进行了多次集中整治,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120多次,有效地净化和规范了文化市场。五是文化系统内部的产业化初露曙光。2003年下半年,投入近200万元的电影院服装超市开业,除安排10个职工就业外,电影公司每年可收取场租17万多元;投入上百万元的灰山港电影院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其建成不仅能提高灰山港镇的文化品位,还将成为全县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影剧院“南大门”以200万元整体出让,门面楼综合开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县电影公司与影剧院联姻,开展电影放映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与捆绑发展,将对解决两家内部困难、维护内部稳定发挥出积极作用。对上述成绩,上级有关部门给予了充分肯定,从2001年开始,我县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文化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从2002年开始连续2年被评为全省文化市场专项治理和“扫黄打非”先进集体,2003年列为全省县域文化建设基地县、“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从总体上看,全县文化工作在近几年之内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要把县委、县政府规划的美好蓝图全部变成现实,要把桃江建成一个事业繁荣、产业发展的文化强县尚任重而道远。那么,到底是一些什么问题在阻碍着文化工作目标的实现呢?
(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缺少必需的工作场地。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现在不是整体丧失就是破旧不堪,文化事业缺少必需的工作平台。从县城“四有”来看,为了生存,电影院被改建成服装超市,图书馆也偏居一隅,目前能开展室内文化活动的只剩影剧院一家。对场地需求最迫切的是文化馆和文管所。文化馆馆舍建于1972年,为五层砖混结构,共计1250平方米,30多年来未进行过大的维修,近年来因桃花路改造后增高,馆舍第一楼360平方米场地低于临街路面1.5米,成了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失去实用价值;1995年开始,县城几次被淹,馆舍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部分承重梁柱出现裂缝,1997年被鉴定为危房;2002年,为了通过国家二级馆验收,文化馆只得谎称正在更换房产证,馆舍面积不达标亦由房产局开个假证明蒙混过关;现在第六层圈梁及天花板出现裂缝,一到下雨,五楼排练室就水滴不止,加上桃花路车水马龙,噪声太大,文化馆内已找不出一个适宜的培训辅导场所。全县有馆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93件是国家级珍贵文物(国家一、二、三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居益阳市之首,从全省来看也是文物大县,却没有展列文物的必要场所。沅江、南县有博物馆,资阳、赫山有博物馆,安化正在建,桃江没有,反映我县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深厚底蕴的文物只能躺在柜子里睡大觉,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从乡镇来看,目前,全县有10个乡镇无文化工作办公地点,23个乡镇无文化活动中心,80年代建起的13个乡镇影剧院(场)只剩2个,6个万册图书馆及几个千册图书馆只剩7个,共计图书18400册,且全部尘封。全县770多个村只有59个村级文化室,乡镇文化工作的档案、资料早已荡然无存。可以说,乡镇文化工作阵地几乎整体丢失。
(二)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工作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高,文学、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各方面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其他部
门无一技之长者可以干工作,在文化部门则万万不行。文化局及其二级机构共有207人在职,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66人,高中以下的114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38人。如文化馆23人中,有一技之长者约9人,9人中能独当一面完成上级任务的只有4人,这4人中有3个接近内退年龄,另1个今年将办退休手续。文化馆作为全县群文工作的组织者,即将出现无懂行者的局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忧虑。在59名乡镇文化专干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只有31人,余下者对文化工作深感陌生,出现了文化专干无文化专长的不正常现象。59人中,有中专以上学历的32人;目前在文化岗位的仅15人,其余44人有9人抽调担任乡镇临时工作,35人下海或干其他事去了,致使9个乡镇文化专干出现空缺,文化工作职能已不复存在。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资金投入是开展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近年来,随着县财政收入的增长,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工作的投入(见下表),对照国办发〔2002〕7号文件规定的“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我县还是做得很不错的。2001年、2002年、2003年全县财政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7%、9.9%、10.5%,但对文化工作的投入增长分别达到了15.7%、18.8%、14.6%。可见,文化投入不仅呈两位数增长,而且增速远远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但文化事业对资金的刚性需求是十分巨大的,文艺园、博物馆或其他任何一项稍大一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用完文化系统几年的财政拨款,不断增长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这种客观需求,因而出现了资金投入的相对不足,致使文化局的部分二级机构要靠争取资金或“乞讨”才能开展工作。2001年文管所从文化馆迁入原民政局三楼,因改造维修场地、添置报警防盗等配套设施,左借右赊,负债10万元,2002年该所在省财政争取到3万元维修资金,2003年又争得部分资金,加上县财政的增拨款,才勉强还清欠账,但要开展其他工作就困难重重了。近年来,全县开展的文化活动较多,而每次活动的必需经费都要上万或数万元,事实上文化馆对开展群文活动力不从心,经常要去有关单位拉赞助,拉不到赞助就只能自己先背着,致使2002年负债11万元,2003年情况稍好仍负债8万多元,2004年是否能还清债务尚不得而知。乡镇文化站情况比局直二级机构更糟。2002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并实行整体分流,1995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文化专干定为全额拨款编制,1995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定为差额拨款编制。在现有的59名文化专干中,有28人为差额拨款,财政每年只发给3780元基本工资,所以生存成了部分文化专干的第一要务。某乡文化辅导员1999年拿了7个月工资,2000年拿了9个月工资,2001年拿了基本工资的80%,2002年、2003年只拿了“裸体工资”。生存都没有保障,谁还有精力去干事业?现在乡级财政十分困难,2003年仅有灰山港、牛潭河、马迹塘、修山等小部分乡镇投入了合计不超过10万元的文化事业资金,支持了一些公益活动的开展,大部分乡镇年初未将文化事业纳入整体规划,更无经费预算,因而大部分乡镇的文化工作萎靡不振或基本瘫痪就势所必然了。
(四)文化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由于山水阻隔及民族习俗、语言、审美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区域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是县域文化中的宝贵资产,一旦遭破坏或灭绝,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文化资源就我县而言,主要是两大类。第一类是民间文化。县境的民间艺术形式,分属文学、美术、戏曲、音乐、舞蹈等不同范畴,最保守的估计不下30种,极其重要的有故事、谚语、歌谣、功德画、竹雕、剪纸、地花鼓、三棒鼓、狮舞、道舞、猫舞、秧歌、腰鼓舞、蚌舞、灯舞、弹词、高腔山歌等,其中马迹塘故事与大栗港山歌(胡呐喊)是我县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故事还是全省唯一的高台艺术形式。但令人焦虑不安的是,这些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究其原因,一是民间技艺的传承属父子相传,师徒相授,艺人们没有普及技艺的愿望,许多技艺是代代单传,口传身授,无文字记录,很不可靠;二是由于商业文化的冲击,年轻人认为民间技艺不赚钱,不愿学习,加上许多民间艺人不是已经作古就是年事已高,民间艺人队伍严重萎缩,民间技艺传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三是已有的民间文艺资料已毁于一旦,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门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整理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文艺档案资料,却不幸于1995年彻底毁于洪灾,因此拯救和保护民间艺术已刻不容缓。第二类是文物及文物保护单位。县境历史非常悠久,从新石器时代起,桃江就有先民居住,3000多件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桃江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全县珍贵文物中,东汉的漆木器及古籍、丝织品等一部分珍贵文物对保管条件要求苛刻,稍有不慎便会遭氧化或变质损毁,但因保管条件太差,连最基本的恒温干湿设备都没有,无法达到行业要求,文管所整天在担心着这些文物的生死存亡。全县有浮邱寺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熊亨瀚墓),这些场所的维修保护每年需要资金约8万元,2002年县财政下拨的文物保护费是0.55万元,2003年是1.5万元,2004年是2.5万元,与需求相差太大,因而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持工作形势严峻。
二、思考:如何突破五大瓶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从某种角度看,解放生产力就是解决“人”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来看,推动县域文化发展,重点在于突破观念、人才、投入、产业化及管理五大瓶颈。
(一)观念瓶颈。文化是什么?它是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精神、民族艺术、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总和,其核心作用是教化,其最大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因而我们的文化必须是先进文化,必然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逐步渗入经济领域,形成了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化产业。因而文化既有事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县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催化剂。文化可以改变社会的精神面貌,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同时先进文化还可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同志考察过沿海发达地区,总认为他们文化工作搞得好是经济基础好、财力雄厚使然,但他们为什么要把钱投在文化工
作上呢?投在其他地方不行吗?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文化工作的极其重要性,投入资金是非常值得的。而我们许多同志却认为文化工作是可有可无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件事干好干歹,首先是观念上的差异。有的同志认为文化是宣传理论部门的事,只看到事业属性,看不到其产业属性;有的认为文化工作投入多、产出少,太不值;有的存在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或先经济后文化的两张“皮”现象;有人仍在用一种计划经济或行政管理思维来看待文化工作,政事不分,企事不辨。凡此种种,致使一些地方文化建设摆不上应有位置,文化资源得不到合理保护与开发,甚至文化工作真空化。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想看法,但这些思想看法则是后天形成的,正确观念不占据其头脑,错误观念必然占据其头脑。因此文化工作真空化的不良后果是先进文化不占领,落后文化必然乘虚而入,一些地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犯罪行为日益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屡屡出现,给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人才瓶颈。谁来办文化?他为什么要办?事业要繁荣,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长期的计划经济形成的僵化体制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发展成长又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现在的状况依然是作“茧”自缚。其表现:一是外面的人才进不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与规范,编制政策一直执行得较好,但编制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能控制机构臃肿,另一方面因编制所限许多应当进来的人进不来,所以一些单位出现了借用、借调人员现象;二是进来的不一定是人才。编制政策虽然能控制人员数量的无节制增长,却无法保障进来的一定是必需的人才,在59名乡镇文化专干中,大多属非文化专业人才,其中有5名是学农技的、6名是学机械制造的、有8个乡镇的专干是城镇退伍兵,文化局二级机构的状况也大体如此。原因是什么?核心是文化部门对所进人员的业务素质无把关权。1995年撤区并乡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文化站成为乡镇政府兴办的公益事业单位(湘办发〔2001〕29号),与文化主管部门只存在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对专干能否胜任文化工作主管部门无权把关;三是进来了共吃大锅饭。做多做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我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去干?所以大锅饭体制极大地挫伤了专业人才的积极性,而现在许多企业或民办社团对专业人才十分青睐,不仅尊重人才,而且聘以高薪,许多有一技之长者辞职下海就理所当然了。面对这种令人痛心的状况,我们如何办?其一,加大培训力度。对已经进入文化部门者,不能把人家一脚踹开,一脚踏死,而应在提高其业务素质上狠下功夫。在文化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很年轻,处在可塑期。乡镇59人中,50岁以上者只有5人,40岁以上者14人,其余40人都在40岁以下,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多批次的培训,使尽可能多的人拥有一技之长。从长远来看,我们应从基础抓起,可在县职业中专增开适当数量的文艺班,确保文艺工作能新人辈出。其二,明确文化部门进人的业务素质把关权。对此,文化部门应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的业务要求制定出相应细则,对外公布,一视同仁。招考人员的业务素质面试以文化部门为主进行。其三,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可由“两办”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完善文化人才流动与引进政策,开辟人才进出“绿色通道”,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其四,深化事业单位分配改革。这主要指文化局二级机构,改革的核心是“三定三不定”:
1、定基本拨款,不定专项经费。这主要是针对县财政而言,可将某某单位的财政拨款额定为该单位基本拨款,如遇县委、县政府要求举办活动再行追加。
2、定岗不定编,竞聘上岗。单位取消编制,只定岗位,除负责人岗位由主管部门主持竞聘外,其他岗位定人由单位自行确定。实行全员优化组合,竞聘上岗,竞聘上岗每三年进行一次。
3、定基本工资,不定福利津贴。所有人员均按国家人事部门规定确定基本工资;对福利津贴,上岗者有(以完成岗位目标考核任务为前提),待岗者无;福利津贴按岗位性质划分不同等次,岗位内部亦适当拉开分配距离。如此改革的实质在于不增加财政额外负担的情况下,打破大锅饭体制,激化单位内部潜力与活力,达到真正搞好文化工作的目的。但改革须注意:一是要对特殊人员(如年龄较大)的利益予以适当考虑;二是要基本稳定。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单位先行试点,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铺开,不能冒进。
(三)投入瓶颈。资金是文化工作的血液。应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从单纯的政府投入向企业、政府、社会力量共同投入转变,形成多元投资格局。从实践来看,大体有如下几种融资方式:一是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1996年9月xx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国发〔1996〕37号),要求对文化营业单位征收营业额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省政府湘政发〔1997〕13号文件、市政府的益办发〔2000〕12号文件对此予以明确。2000年12月xx再次下发《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省政府相应出台了湘政发〔2001〕12号文件,规定各地上缴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由省财政“留三返七”。现在全省大部分地方已开征,我县尚未开始,建议开征此费,返还部分由县财政设专户,由宣传文化部门掌握,由县委、县政府批准使用,主要用于全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目前除文艺园外,文化馆提出了新建文化馆(群文中心)的项目建议书,县计物局已批准立项;图书馆提出了建少儿分馆的项目建议书,县计物局已批准立项;马迹塘镇提出了将“故事”申报列入省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建议书。这些项目只要运作得当,争取一定资金是很有希望的。三是鼓励捐赠,落实各项免减税政策。建立优秀文艺作品奖励机制,凡获国家、省、市表彰或奖励的文艺作品,按就高不就低原则给予相应奖励。奖励资金全部来源于社会捐赠。根据国发〔2000〕41号、湘政发〔2001〕12号文件,对社会力量捐赠,核减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社会力量要求进行的专项捐赠亦享受此政策优惠。四是积极进行市场运作。文化事业中可以产业化运作的部分,完全应该以股份合作、拍卖、租赁、冠名、广告位出让等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影剧院的“南大门”出让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四)产业化瓶颈。文化产业主要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因其具备风险小、见效快、无污染、可重复利用和不断转移等优点,被经济学家们喻为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文艺演出业人才奇缺,电影服务业严重萎缩,电视服务业近年有所发展,文化娱乐业比较原始与粗放,真正的文化旅游业尚未兴起,艺术培训业还只是零敲碎打,艺术品业(如书、画、刻等)还处于初级阶段。综合起来看,我县的文化产业还很落后,事实上还不能以“产业”二字来表述。文化产业是一种面对市场的生产、经营、服务行为,它必须按市场规律运作:一是须按需求规律运作。随着人民群众富裕程度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亦会逐步增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对象有不同需求。就农民而言,你请他观赏芭蕾舞他可能没兴趣,但来一段地花鼓可能会使他两眼放光,情绪热烈。我县电影放映收入严重滑坡,电影公司难以为继,真的是群众不乐意看电影,对电影没一点需求吗?望城县19个乡镇72万人口有64个农村放映队,从2000年开始每年放映电影7000场,创收70万元;内蒙古自治区90年代初有电影队800多支,由于受市场利润的吸引现在发展到1600支,每年放映电影在16万场以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望城与内蒙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针对群众需求,大力开展电影服务,而我县恰恰在围绕群众需求进行服务上做得非常欠缺,要想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可能吗?二是按竞争规律运作。“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该规律的通俗说法。在我省,张家界、壶瓶山、岳阳楼等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闻名,风凰的苗疆长城、望城铜窑、江永女书、岳阳张谷英古建筑群等以文化遗产取胜,湘西土家族文化、江华瑶族文化等则以民俗风情见长。桃江文化产业要发展,凭什么与人家竞争?只能凭特色与人家竞争。我县最有特色的应是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歌舞、戏曲、书画、雕刻等,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来下的,是特色鲜明且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这几年我县提得较多的是竹文化、美女文化、桃花文化等,民俗文化目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并不影响它有朝一日成为桃江文化产业的“拳头产品”。根据上述两条规律,桃江文化产业至少有多条路同时可走。第一条路文化旅游之路。目前全县初具规模的是桃花江竹海,但竹海的文化含量还亟待提高;浮邱山作为佛道胜地,浮邱寺作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含量较高,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寺庙破损有待修复。第二条路是民俗文化之路。在“一三一”工程中提出了建民俗文化基地的设想,但不整理开发出民俗文化何来民俗文化基地?对民俗文化的开发应循序渐进,不必遍地开花,有重点地选择最具特色者先行开发,其他应先作好保护工作。现在马迹塘镇准备成立一个故事开发公司,设想非常好。故事开发必将对民俗文化 保护与发展带来希望与启示。第三条路是文艺演出之路。待人才问题解决后,可由影剧院或文化馆牵头吸纳社会力量成立“桃花江演艺股份公司”,其主要服务是演出与培训。第四条路是电影放映之路。鼓励社会力量放电影。现在全县除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由教育部门直接放映外,共余70多万人口的电影需求无人理会,这块电影市场基本上是空白,2003年电影公司的电影放映收入仅1.28万元(其中灰山港电影院400元),按70万人口计,平均每人的电影消费不足两分钱,可见电影市场还有待大力开发。县电影公司目前经济困难较大,负债近200万元,要添置设备、改进设施难度较大,所以社会力量合资或独资经营电影业是一条可行之路,但文化部门要制订相关政策与措施,确保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切实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维护电影放映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五是其他途径。如音像图书批发、高雅怡情的文化娱乐、网络文化、广告中介业等发展也不能忽视。
(五)管理瓶颈。繁荣事业、发展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必须实施规范管理,确保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从全县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政府(文化局)、事业单位(图书馆、文管所、文化馆为全额拨款性质、影剧院为差额拨款性质)、企业(电影公司及其他文化经营者)等不同主体,这些主体间到底应如何明确关系与运作模式?其一,明晰职能。实行政事公开,政企分开,政府由过去的“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事业单位组织实施,各企业单位进行经营,政府是文化事业与产业的管理者,而非经营者。政府主要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从导向、总量、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宏观管理,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其二,划清职责,理顺关系。现在文化市场的多头管理与无序管理现象较明显,突出表现在对网吧的管理上。
1、谁为前置管理者?对网吧,管理部门至少有公安、消防、文化、工商、电信甚至教育部门,但要开办一个网吧,经营许可程序上必须先办哪个部门的手续没有明确规定,存在经营户办了工商执照可能未办文化许可、办了电信许可又未办消防许可的问题,导致大量手续不健全网吧甚至黑网吧出现,管理上漏洞较多较大,一旦发生问题(如消防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前置管理程序,县委、县政府应予以明确。
2、部门之间如何协调?xx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零点以后网吧不能再营业,但电信企业以“24小时全方位服务”为承诺以赢利为宗旨,与文化部门追求社会效益以教化为宗旨相去甚远,因而屡屡拒绝文化部门截断电信号的要求。对这些矛盾或问题,可由县委、县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商解决。其三,制定规划。规范管理,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规划是蓝图,是目标,是动力,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用地有规划,城镇建设有规划,旅游开发有规划,文化工作没规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先天性的管理盲区。文化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制订规划成了文化工作的当务之急。在规划原则上,一要切实可行,二要突出特色,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照搬照抄。比如,桃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是什么?资源是什么?手段是什么?前些年,我县提出了创建“文化先进县”的目标,但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如何解决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全县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3.3万,其中瑶族、畲族等15个少数民族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民族乡村面积最大的县。全县辖有5个瑶族乡镇。
汝城县历届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乡镇的工作,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法律和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汝城县委、政府于1996年做出了《关于认真落实民放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汝发[1996]14号文件),把民族乡镇作为为辖区的“西部地区”来对待,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扶持力度,帮助民族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县民族乡镇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困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村面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缓慢,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乡镇往往既无区域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山高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落后。
2、思想观念陈旧。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比较突出,缺乏冒险精神和闯劲,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较普遍。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3、基础设施落后。各民族乡成立之初,大都处于“无公路、无电力、无电话广播、无医疗设施”和“缺吃、缺穿、缺住房、缺文化、缺技术”的“五无五缺”状况。近些年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信息闭塞、交通状况、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障碍。
4、财政非常困难。财源枯竭,乡村两级发展集体企业难度大,几乎没有支柱财源,加上历史上的各种负债,乡村两级都只能以保工资保运转为目标,无钱办事业现象普遍。
5、文教卫事业发展缓慢。民族地区条件较差,压力大,待遇不高,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基于同样原因,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也不愿到民族地区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医疗设施、学校建设硬件设施都相对落后。
三、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建立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政策,体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让民族乡镇得到更多实惠,提出几点建议:
1、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新的文件,制定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政策。现有的汝发[1996]14号文件《关于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有许多条款已经过时,如关于农业税、屠宰税的条款,有的已执行完毕,有的标准参照现时太低了。
2、建议各级各部门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民族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族乡镇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指导,帮助民族乡镇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在资金物质技术上给予帮助。
3、建议加大对民族教育科技医疗事业的投入,适当增加少数民族义务教育补助费,适当减免民族乡镇贫困人口住院治疗费用。
4、提高民族地区干部待遇。在干部选拔上,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民族干部,并建议上级制定鼓励干部、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到民族乡镇工作的优惠政策。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农信社各项贷款快速增长, 不良资产率逐年下降, 取得信用社经营、农业经济发展“双赢双活”的良好局面。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强化管理, 进一步提升经营水平。创新服务模式。根据客户经营周期和现金回笼情况, 积极推广实施“分还续贷”和“无缝隙”服务新模式, 有效避免因贷款资金周转造成资金链断裂引发的风险。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推广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自主创业再就业贷款、钢结构抵押贷款等贷款新品种, 既履行了社会责任, 又有效解决了农户、中小微企业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继续推进信贷管理四项改革。对信贷人员管贷能力、管贷水平和整体素质整体测算, 不断提升信贷人员业务水平, 提高信贷制度执行力。
二是严控风险, 进一步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严把不良贷款防控。积极推行农信社班子成员、部室经理包片制, 加大新增不良贷款考核和清收力度, 前移管控关口, 提升风险预警响应速度, 全力做好不良贷款防控工作。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按照向表外不良贷款开战的要求, 坚持“尽职清收、终极清收”的理念, 以集中管理为基础, 以专业清收队伍为保障, 大力推进不良贷款责任清收、盘活清收和综合清收。继续开展正常大额贷款检查和风险化解工作, 对全县信用社贷款进行全流程检查, 对不良贷款进行排查摸底, 降低了贷款风险隐患。
三是创新方式, 金融服务持续改善。创新电子银行业务, 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深挖客户资源, 积极推广POS机、自助银行、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等新型助农金融产品和服务, 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积极与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充分发挥好电子机具和信息科技的支撑作用, 确保惠农补贴资金顺利发放。突出实体贷款投放, 积极开展“服务三农, 圆梦行动”, 持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支持力度;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月”和“银企对接”活动为契机, 加大对优质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四是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增强。加强教育培训, 举办各类培训班21期, 受训人员达1900多人次, 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员工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 全县信用社共募集善款40000多元。深入开展“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知识进万家”等宣传活动, 累计发放宣传材料2.3万份, 受益群众3万多人。
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 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 单县农信社虽然走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尤其在贷款营销和非应计贷款时点反弹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客户经理营销能力有待加强, 个别客户经理依然存在“坐门等客”和“惜贷、惧贷”思想, 放贷思路狭窄, 眼界不开阔。
二是非应计贷款时点反弹问题未得到根本好转。从客观上讲, 今年经济持续低位运行, 部分行业形势非常严峻。从主观上讲, 个别信贷人员反弹后再压的思想依然存在, 形成“重贷轻管”的恶习, 主动意识不强, 导致非应计压降工作较为被动。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服务三农”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支持发展县域经济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严把新增贷款质量关。将客户盈利能力、现金流、信用情况等作为优质客户筛选依据, 着力提升新增贷款质量。科学设定贷款额度、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 按照与农业生产特点、企业经营特点相匹配的原则, 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信贷需求。继续推广“分还续贷”和“无缝隙”贷款模式, 帮助客户解决还款压力大的困难, 防止资金链断裂造成的风险。
二是不断夯实信贷管理基础。继续推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提高信贷人员薪酬水平和岗位吸引力,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加大客户经理的培训和教育力度, 提升业务水平和廉洁从业意识。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 不断提高抵质押贷款占比。
三是切实管控信贷风险。高度关注淘汰与限制类行业贷款、“两高一剩”贷款等, 有针对性地筛选重点关注企业, 按照“内紧外松”的原则, 提前制定应对措施, 防患于未然。防范票据业务风险, 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办法办理贴现, 坚决防止违规操作。加大到期贷款收回力度, 对重点客户进一步落实担保和抵质押措施, 避免到期违约风险。
四是继续深入开展各类清收活动, 充分发挥攻坚组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作用, 积极拓宽工作思路, 进一步推动清收活动有效开展。下大力气抓好表外不良资产清收, 充分借助公检法纪力量, 做到尽职清收, 终极清收。
五是继续加强内控管理, 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案件隐患。一要加强合规建设。不断加强合规知识、职业操守的培训, 加大警示教育和案防教育力度, 积极开展合规文化教育, 提高合规意识和制度执行力, 使干部员工不想违规、不能违规、不愿违规、不敢违规。二要加强风险排查。按条线组织开展风险排查, 围绕问题多发的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机构加大排查力度, 并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整改落实和问责追究。三要加强审计监督检查。以新增大额不良贷款、大额财务收支、屡查屡犯问题等为审计重点, 进一步加强内控分析评价、网点飞行检查和专项审计, 强化审计成果运用, 及时发现和堵塞风险漏洞。
【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09-25
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01-11
关于我县教师外流现象的调查与思考12-16
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9-15
我县人才流失的思考与对策01-09
关于加快我县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12-28
关于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的报告11-17
我县农村音乐教育现状11-13
社会调查报告: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