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文本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文本(共9篇)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文本 篇1

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标准文本

一、封面

1.主题: 县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2.项目名称: 县××××项目

3.项目实施地点: 市 县 乡 村 4.项目申报部门: 县财政局 5.项目申报文号: 6.项目申报日期:

二、目录

三级标题,附图、附件、有关说明等资料均列入目录

三、综合情况

1.项目背景(来源、意义等)

2.项目区基本现状(人口、生态环境、经济与产业结构、交通、文化与民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垃圾及污水等)

需要数字说明的,以前一年统计数据为准。

四、项目可行性 1.项目必要性

2.项目优势 3.项目目标 4.村民意愿

五、项目实施内容 1.项目建设内容

2.工程数量、规模与标准 3.项目投资概算

4.项目组织实施机构设置安排

5.项目后期运行管护方案(将采取的管护方式、管护主体和经费保障)

六、项目资金来源 1.上级补助资金 2.地方配套资金 3.整合专项资金

4.集体投入或个人捐赠资金 5.农民筹资筹劳 6.社会其它资金

七、项目效益 1.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 4.示范作用

5.创新性

6.可持续发展(清洁生态,如: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污水和垃圾、生态环境等)

八、项目规划与设计

1.项目总体规划及说明。总体规划要与各类规划相衔接。重点与综合产业规划、县域村镇布局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各专项规划(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等)相衔接。

2.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及说明。

3.项目初步设计及依据说明。主要明确:项目建设内容和初步设计、项目概算(总投资概算、单项投资概算以及规划设计、建管等其它费用)和资金来源(使用)方案。

九、项目执行保障 1.组织领导 2.部门协调 3.资金筹措与整合 4.招标采购 5.施工管理 6.资金管理 7.竣工验收

十、附件

(一)附表

1.项目建设内容、规模一览表 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投资明细表 3.项目总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表

4.项目单项工程综合投资概算(涉及申请上级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的项目内容)

5.其它费用及资金来源表

(二)附图

1.项目地理(区域)位置图

2.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图(包括衔接的各类规划图等)或总平面图

3.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图(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4.项目初步设计图(包括单项工程平面、立面、剖面图,以及做法说明)

(三)有关证明材料

1.地方配套、整合资金承诺证明或财政资金拨付证明 2.项目组织实施保障等文件 3.其他依据性或证明文件

十一、方案印刷及装订

统一印刷装订为A4纸规格。超过A4规格的各类图(表)需折叠装订。具体要求如下:

1.内容要求(1)封面。

主题:小初宋体加粗; 项目名称:二号宋体加粗;

项目实施地点、项目申报部门、项目申报文号、项目申报日期:三号宋体加粗,两倍行距。

(2)正文。正文统一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数字和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表格内容统一使用五号字体。

(3)标题。

一级标题:二号黑体加粗,2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16磅;

二级标题:三号黑体加粗,2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12磅;

三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2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6磅。

2.装订顺序:(1)内封页

(2)目录

(3)正文(双面打印)

(4)附图(报告所有图件均统一编号附于正文之后,不分开插入文本)

(5)附件(所有附件及有关证明须按先后顺序编好页码,并附于目录中)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文本 篇2

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的管理层次减少, 省将直管县, 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 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 也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截止2011年, 我国县域单位 (县、县级市、区) 的国土面积为910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5%;人口总数为9.5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74%;县域经济的GDP约为6.1万亿元, 占全国GDP的59%;县域经济的地方财政收入4770亿元, 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3.6%, 县域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中国经济如果要保持高速增长, 同时解决好不协调、不平衡和难以持续的问题, 就必须解决好经济工作的重心下移问题, 而下移的最好选择是县域, 因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都可以在这个环节上和这个关键点上找到问题的症结, 也可以在这个环节和关键点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除城镇化之外, 县域经济还包括发展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解决城镇化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 而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良好途径。由于当下全国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渐趋饱和, 县域经济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和城镇化进程的巨大推动力。

建设美好乡村, 关乎城乡统筹、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乎城乡人民福祉, 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5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 迄今已七年, 安徽省全省农村面貌和农业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四化”不同步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面对这一新的历史背景, 为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2012年7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安徽省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合作协议》, 明确了美好乡村建设的努力方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 立足于美好安徽建设全局, 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加以推进,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内涵上延伸, 不只是改善村容村貌, 而是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民主管理等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拓展, 不局限于单个村庄, 而是着眼于农村区域, 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应当说, 这将是安徽“三农”工作历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

美好乡村与城镇化是什么关系呢?这很好理解。如果乡村不美好, 农村问题搞不好, 那怎样发展城乡一体化呢?因此, 美好乡村建设是城镇化题中应有之义。“美好乡村建设”是安徽省的独特提法。虽然它仍属于新农村建设的范畴, 但其内涵、外延都有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和提升, 也更贴近安徽实际。这也是“四化”同步必走的一步。“四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前经济理论界较为广泛的看法是:“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动力, 城镇化是枢纽, 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器。”那么,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又是什么呢?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安徽省则是“美好乡村建设”。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和认识水平来看, 至少有以下问题值得关注、解析和阐释。主要是:

一、县域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现实基础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 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农业资源丰富, 区位条件优越。经过多年的努力,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潜力和优势正逐步显现,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农民收入构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农村改革由单项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转变, 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加速演进, 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011年, 安徽省户籍人口6675.9万人, 常住人口5968万人, 城镇化率44.8%;乡村常住人口3294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为5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2元。全省共有行政村15539个, 比2000年减少14206个;自然村228763个, 比2000年减少63407个。全省村庄建设用地面积1.14万平方公里, 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72%。安徽省村庄空间布局、乡村人口、经济状况分布不均衡。安徽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 经济以县域经济为主体, 乡村人口逐年减少,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断增强, 但县域城镇化发展不够突出, 布局不尽合理, 乡村发展分区差异明显, 还存在村庄体系不够稳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

二、关注“三要素”和“三留守”问题

所谓“三要素”, 是指农村的土地、青壮劳力、农村储蓄, 这是最宝贵的三项生产要素。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展, 耕地大量被征用, 失地农民一天天增多。由于城乡差距悬殊, 农民到城市打工的日益增多, 全国约有1.5亿农民工。目前, 新生代农民工占60%以上, 总量超过1亿人。这部分人都是知识青年, 是农村的精华。还有农村储蓄, 也是大量流向城市。安徽省农村三项生产要素的流出情况, 预计还会高出全国比例。现阶段主要是城乡要素的配置剪刀差, 这对“三农”的冲击尤为剧烈, 在建设美好乡村中, 不能不直面应对、科学应对。

所谓“三留守”, 是“三要素”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据称, 全国农村约有5000多万留守儿童、5000多万留守妇女、4700万留守老人。安徽是农民工输出大省, 这方面的情况可能更为突出。“三留守”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 同时也引发许多社会问题。例如, 每逢节假日农民工返乡高潮所造成的交通拥堵、社会治安事件增多, 等等。有人认为, 现有工业化、城镇化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严重社会代价并存。

解决好“三要素”、“三留守”、包括“空心村”等问题, 根本出路在于城乡统筹,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设美好乡村, 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目前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是: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 大量农民工不能真正变为市民, 这就大大有悖于城镇化的本义。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就地就近市民化, 加快县域城镇化, 有序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就有了稳定可靠的内生力量, “空心村”社会问题就能有效解决。

三、县域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道路相融合

我们发展的口号是城乡统筹, 城乡一体化, 摒弃“城乡二元”发展思维, 一进入实际操作, 往往是建城归建城, 建镇归建镇, 乡村美好建设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互相不统筹、不融合、不交集, 结果还是“城乡二元”发展思维在起主导作用, 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在建设美好乡村中必须精心谋划, 审慎考量, 力求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升华, 要正确处理好城、镇、村三者之间关系。

一方面要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另一方面要把握城镇化的大趋势, 始终坚持膨胀城、发展镇、控制村的建设思路。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个大势, 把握这个大的方向。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 我们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路应该是与县域城镇化的道路融为一体, 同步进行的, 我们要形成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这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 是改善民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 也是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扩大就业与内需的稳定持久动力源。

四、推进县域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 促进县城及以下中心镇集聚式发展。坚持以规划为先导, 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 以发展特色集聚经济为支撑, 以提高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目标, 优先支持中心镇率先发展。二是加强分类指导,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 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发展模式。三是要以发展产业为支撑。美好乡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既能为美好乡村建设积累资金, 又能培育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一要因地制宜, 理清发展思路。要借美好乡村建设之东风, 引领农民根据乡村的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传统优势产业, 提高农民收入, 壮大乡村经济。二要解放思想, 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 农业人口将逐步减少, 这为土地流转和规模农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创新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的运作, 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吸引外来资金, 将资源变为资产。这样既能解决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的问题, 又能解决农业要素向规模化集中的问题。三要整合利用好各级财政的涉农资金, 将美好乡村建设与村庄整治、农业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集中财力, 干一件事成一件事。

摘要:解决城镇化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 而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良好途径, 县域经济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和城镇化进程的巨大推动力。安徽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9月10日做出“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正确认识县域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明确现实几个概念性问题, 对安徽省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县域城镇化,美好乡村

参考文献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文本 篇3

两会麻辣烫:赵本山提案“美丽乡村” 文本像台词有特色

2013年03月02日14:03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编者按:网言网语,麻辣经典;聚焦两会,关切民生。又是一年两会时,人民网观点频道特别推出‚两会麻辣烫‛栏目,让我们在细品精短麻辣语录的同时体味观点的碰撞、思想的迸发,倾听网民的期待、大众的呼声。欢迎关注人民微博@人民网、@人民观点或新浪微博@人民网、@人民网观点频道,参与讨论。

1.新政协委员赵本山 提案“美丽乡村”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赵本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第一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我最大感受就是我们国家大有希望,只要努力都可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的提案是: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我对‘美丽乡村’的理解是:穿得暖,吃得饱。能医病,能养老。有文娱,风气好。山水美,污染少。‛

@一笑置之508:真正的代表,实际的提案!

@金牛vigor:本山大叔提案文本象(像)台词,有特色。

@x1ao-柒:虽然支持,但是有点太理想化了。做起来太难。投资太大,“拦路虎”也太多。

@张晓东的空间:乡村城镇化不能成为新的环境破坏历程

@易若涵:是个美好的愿望,只是何时才能真正做得到?

@木子呦呦1991:说得好 我希望快点实现这一目标 这是中国所有农民的心声

@风声的雨声:希望可以通过老赵的影响力影响到上级决断。过年向往回家,可是回到农村还是被一系列的基础设施的不方便所困扰。

@东边日出西边雨落:农村、农业、农民是中国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农民富了,中国才会真正富起来。

@戏言对傲世:这话说的真贴切。有金山银山的,不愁没有绿水青山。而连金渣没有的,自然就只能守着被污染的恶水穷山了。

------

2.铁飞燕代表:“未来属于90后,社会责任也该由90后承担”

全国两名90后人大代表之一‚最美90后女孩‛铁飞燕在做客人民微博微访谈时表示:现在90后正在逐步走向社会,社会应对90后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给予更多鼓励和历练机会。‚未来的社会属于90后,那社会责任也应该由90后承担。‛

@墨黑纸白:在网络时代,放大镜极度放大90后的缺陷,也需要铁飞燕这样一个敢作敢为的人为90后先,以告慰我90后,已经迈入社会,当以肩扛起社会的重担,扛起民族的大旗,并非是大人们口中所言:“90后是垮掉的一代!”

@王谨(梅仁).blog:铁飞燕这名普通的交通收费员,尽管年青却有着不一般的见义勇为境界。在一次临危救人之举中,她跳下水救了四条生命。代表群体中,应该有这样的年青人。

@天下待君临:国家需要进步,需要有责任感的人。加油!

@wjb学者:能为民所用,支持!

@Stokis高天一:90后,我们是勇敢的。

以上言论摘自人民微博、新浪微博,感谢各位微友的支持。

加快电网建设 服务县域发展 篇4

摘要:电力工业建设必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并依托经济发展实现企业经营可持续不断发展。为此,县供电企业要不失时机积极挖掘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寻求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电网建设 服务 县域发展

近年来,石泉县供电分公司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全力以赴加快电网建设,坚持内抓管理,外抓服务,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电力安全供应,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招商引资、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一是先后完成了9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供电任务。二是完成了熨斗镇先联村、两河镇双河村移民搬迁供电工作,完成了城关镇上坝村、农光村、喜河王家庄、池河集镇等移民搬迁临时施工用电工作。三是完成了万人社区、新桥小区、东阳新村、珍珠河畔、青山小区等保障性住房供电工作,完成了竹儿湾、水井湾、池河集镇等18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临时施工用电工作。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快电力电网建设

按照石泉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实现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四个翻番”,实现新型工业、城镇建设、生态旅游、现代农业、扶贫开发“五个新跨越”,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公共服务能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改革开放水平、社会管理水平“六个大幅提升”。到2015年,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100个,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0户,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22%、工业增加值达到22.7亿元、年均增长14%,实现工业增加值翻番。

电力作为基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石泉县供电分公司近年来加大了建设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随着两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石泉交通运输能力的大幅提升,使石泉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今年以来,明显感受到石泉的人气更旺了,各方客商对石泉的兴趣更浓了,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电力产业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已逐步暴露,主要是电网结构薄弱,变电设施老化,难于适应当前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的要求。由于电力需求不能保障,陕西盛宏矿业有限公司未能按时投入生产。2013年随着池河火电厂、阳安铁路复线、石泉至宁陕高速路引线开工建设、鸿兴矿业二期投产以及饶峰石墨矿等客户用电,电力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如果不迅速改变目前的供电状况,势必阻碍县域招商引资工作,阻碍石泉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一轮发展潮中将会处于落后位置。所以说,电网建设不仅是供电部门自己的事,而是石泉经济发展的大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超前、系统地研究电力电网规划,注重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合理性,及时掌握招商引资、经济社会发展、负荷分布及发展动态,使电网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做好电网项目的立项、跟踪落实及评估分析工作。

按照石泉县“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石泉供电分公司要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快两河110KV变电站,长安坝110KV输变电工程建设力度,逐步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电网,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工程项目的管理,组织好设计、设备采购和施工,合理安排工期,确保工程安全、质量、进度三不误,确保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企业落地生根。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危房改造、移民搬迁户用电工作

石泉县按照“一江两湖三园四桥六区”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围绕建设“陕南最美丽的县城”目标,确立“山水园林城市”的风格定位、“旅游休闲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安康副中心城市”的区域定位,按照东延西扩和开发江南发展战略,将投资7亿元强力推进县城“44432”工程建设。同时积极推进集镇建设,突出抓好池河、后柳、熨斗、两河四个重点镇建设,注重其他集镇的开发建设。稳步实施农村社区和集中安置点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城镇化率提升5个百分点。2013年石泉县移民搬迁、保障房建设、危房改造任务是1850套,建筑面积90000平方米。石泉县供电分公司提前介入开通绿色报装通道,及时沟通确定供电方案,为工程竣工验收供电、临时施工用电提供电力保障。同时简化《业扩报装流程》,对超时限办理提出考核标准,对各环节的工作时限、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进行跟踪监督,规范工作流程,提高保障性住房报装接电工作。

围绕重点项目,服务地方经济

在石泉经济快速发展中,供电企业要立足行业特色,加快扶持力度,实施特事特办,为重点项目快速发展做好服务,带好发展势头。实施了曾溪变电站3条10KV出线工程,实现了由长安坝变电站向县城供电所专线建设;完成了景区供电任务,向云雾山架设10KV线路13公里;完成了杨柳路高低线路改造;同时实施了污水处理厂、陕西潮午天然气、公安技防、东延片区、陕西子润科技有限公司、石泉东力栲胶以及廖家湾、水井湾、竹儿湾等安居工程电力线路架设。完成万人社区、珍珠河畔、新桥小区、安家苑等客户阶梯式预付费电能表大面积推广应用工作(累计完成1500户左右);完成了东阳新村智能小区管理试点工作。截止10月底,为6个小区1316户接火用电。受理了熨斗、喜河镇、城关镇等移民搬迁申请530户。

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供电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积极进行经营与管理的新思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大局,以人民满意为目标。

参考文献: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文本 篇5

中共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映林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财政收入既是体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都对财政支出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县作为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财政比较困难,收支矛盾尖锐仍将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困难,为此,必须创新财源建设机制,壮大县域财政实力,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一、创新财源培植机制,做大做强财源经济

要牢固树立“经营财政”理念,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扶持、引导、激励作用,积极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植稳定的财源经济。一是围绕工业强县培植财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用足用活财税优惠政策,以更加灵活的手段加强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和环境建设,在融资、盘活存量以及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强研究,落实措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全县工业经济规模扩大、内涵提升、效益提高。在不断巩固和提升奶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拓展林产工业、清洁能源工业发展,通过外引内育、重组整合,鼓励优势规模企业率先发展,当 1

前,要着力推进华展纸业、南山风电建成投产,力争用2—3年的时间,培育壮大一批骨干财源企业,摆脱单纯依靠奶业财源的困境,形成优势互补的递次财源结构。二是围绕招商引资培植财源。坚持把支持工业园区建设作为财源发展的重点,增强园区对产业的集聚力和承载力,尽快启动茅坪工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十万古田、恒润竹木、天元木业等在建企业建设。进一步把财政经济资源集中到主导产业、工业园区建设上来,做到财政性生产建设投入、财源建设项目、财税优惠政策向工业园区集中,力争使园区经济成为财政增收的重要力量。三是围绕项目建设培植财源。项目是经济工作的重头戏,也是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认真研究中央、省、市财政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各类资金和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强财税后劲的根本措施,抓紧做好项目储备申报、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千方百计提供优质服务,打造一批创税能力强、对县域经济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尽快争取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促进可用财力明显增长。同时,充分发挥金融对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强金融改革创新,打造银企合作平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切实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四是围绕城镇发展培植财源。城镇建设直接涉及建筑营业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等诸多地方税种,是财政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抓住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契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开

发建设,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特别是要经营好土地这一最大的城市资源,始终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创新收入征管机制,增强科学理财水平

组织收入始终是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职责。要

进一步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依法征税管费,挖掘增收潜力,多渠道增加财源。一是强化税费监控,向强化征管要收入。有针对性地分析经济发展和税源变化情况,加强重点税源监控,掌握动态税源,积极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既抱“西瓜”,又捡“芝麻”,重点抓好主体税种征管,同时也不放松小税种征管。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收入长效机制,确保税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向清欠要收入。坚持把清欠作为增收的重要措施,采取扣缴、税收保全等强制手段,毫不手软地加大清欠力度,防止收入流失。三是规范纳税秩序,向稽查要收入。把税收专项检查的过程作为宣传税法、组织收入的过程,作为堵塞漏洞、打击偷逃骗税行为的过程,切实把偷漏税款追回国库。

三、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形成财源建设合力

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奖惩制度,明确财源建设责任分工,充分调动各级各单位参与财源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增强财源建设动力。要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

受益”的原则,尽快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探索在在绩效文明考核指标中加大财源建设的权重,对考核优秀的部门和单位给予精神、物质以及政治等方面的重奖,通过激励引导,形成全县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财源建设的合力。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实效考核。修订出台《招商引资奖励考核办法》,安排招商引资专项奖励资金,按照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和税收增量进行考核奖励,鼓励引进对地方税收贡献率高的项目和企业。同时,按照外来资金实际到位金额,对招商引资项目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奖励。三是创新财源建设奖励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可大幅度提高奖励标准,以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

四、创新财政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文本 篇6

关键词:县域,乡村旅游,空间布局,蒙自县

1 引言

2006年, 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 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的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加重。乡村由于形成机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资源的不同, 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美, 成为城市人向往的去处。很多城市人利用周末闲暇到周边乡村旅游, 回归自然, 借此释放压力, 体验农村人的生活方式, 体味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一大有效举措, 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 促使城乡实现统筹发展。

2 乡村旅游概述

2.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 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 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 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经过了近几十年的发展, 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旅游与休闲的主流趋势。

国外的乡村旅游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但大规模的开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乡村旅游已经日趋成熟, 并具有自己的范式, 同时显示出极大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

相比之下, 国内的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晚, 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但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 势头良好, 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上, 都日趋成熟, 极大地拉动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目前来看, 我国乡村旅游体现为内涵式发展, 体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巨大依托性, 而在地域的选择上主要倾向三种类型地区, 即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贫地区和都市郊区。

2.2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1)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业的合理布局的重要因素。通常, 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 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并往往发展成为旅游业的“增长点”。正确认识和分析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品位、分类及规模, 是建立合理的旅游空间布局, 提高乡村旅游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是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在不同的区位上, 资源分布、市场供求、交通条件等状况不同, 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 区位单位的布局状况也就不同。优越的区位条件为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对旅游产品的形成、客源的定位以及乡村旅游空间布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客源市场

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对某一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求。客源市场的准确定位对乡村旅游产品布局, 旅游产品容量的控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 因为目标群体的旅游目的不同, 客源市场也呈分级分布。一般客源市场强度有随空间距离衰减的规律, 当然也因为交通条件的便捷程度、人均消费水平等其他的因素影响呈局部增长。因此确定主要客源市场, 提出针对性的服务, 可以提高乡村旅游效益。

(4) 交通条件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时间观念加强, 旅行时间和距离成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衡量标准之一, 交通方式和交通便捷程度列入旅行考虑因素。乡村旅游相对于城市来说, 交通方式较少, 交通便捷程度较差, 交通条件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影响因素, 也是乡村旅游布局中应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

2.3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

目前,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依据区位条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等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即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村镇依托型和基地依托型。

在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的选择上, 呈层级式发展, 分别为全国、省域和市域 (县域) 三个级别。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模式因为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区位条件的不同, 客源市场的定位及旅游政策的各异, 在不同的层级承担不同或相同的空间布局模式。如从全国范围来看, 云南大理乡村旅游布局模式依赖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属于景区依托型, 在大理市域内, 大理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属于都市依托型或依靠其他次一级知名度的景区形成景区依托型或其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同时,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布局模式。这种动态的发展布局在本次探讨中不予考虑。

3 蒙自县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及特征

3.1 蒙自县概况

蒙自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红河州东部, 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驻地, 地处珠江与红河分水岭两侧。东西最大横距61.3千米, 南北最大纵距62千米。东邻文山县, 南接屏边县, 西连个旧市, 北与开远市接壤。北回归线从境内鸣鹫镇小坝心、西北勒乡苏租、文澜镇大台子、雨过铺镇新光、长桥海东坝穿过。

云南省旅游分为六大片区:滇中片区、滇西北片区、滇东南片区、滇西南片区、滇西片区、滇东北片区。红河州地处滇东南片区, 属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根据《红河州旅游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发展战略“两纵两横、五个片区、两个集散中心、五个旅游精品”, 五个片区又分别分为建石片区, 主要以丰富多彩的城邦文化吸引游客;弥泸片区, 以红河溶洞著称;个开蒙片区, 因近现代历史遗迹远近闻名;红河南岸片区, 拥有元阳梯田、红河谷等自然生态旅游景点;河屏片区, 是对外联系的边境。蒙自位于个开蒙片区, 是全州及东部旅游区的集散地 (图1) 。

蒙自是昆河国际经济走廊中心节点、滇越铁路与泛亚铁路东线贯穿县境、昆河高速与广临高速在县内交会、计划新建红河机场在蒙自境内。因此, 蒙自具有非常优越的乡村旅游区位, 周边旅游资源丰富。

3.2 蒙自县乡村旅游资源

蒙自是滇南第一大坝子, 是北回归线上资源富集、最适宜人居的绿色家园, 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1) 自然资源

蒙自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为特色鲜明、种类繁多的农产品, 如果蔬资源中的石榴、大枇杷、小红枣、水蜜桃等, 万亩石榴园历经700个春秋铸就了中国石榴之乡——蒙自。水域风光以长桥海湿地景观为代表, 各种水库和具有一定历史的龙潭水资源等分布较多。蒙自有干热坝区人工林分布, 如草坝有风景林、防护林及旱生植被等森林资源。

(2) 人文资源

蒙自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以乡村农耕文明与乡村生活景观为核心的资源体系, 以及诸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等资源。如芷村查尼皮中共云南省一大会址、蒙自县革命烈士陵园、胡志明故居、永宁彝族花灯传习馆、新安所古井桥、碧色寨、新安所古镇、蒙自法兰西风情的法式建筑、周家住宅、民间工艺新安所刀烟等。

(3) 乡村旅游资源特征

(1) 资源类型丰富。蒙自资源类型丰富, 有省级重点文物——一万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马鹿洞;有充满浓郁西欧风情的建筑群, 哥胪士洋行、海关和法国花园等, 还有风光秀丽的南湖和多处休闲广场;碧色寨村历史文化悠久, 北回归线穿越境内, 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有万亩石榴园以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等。

这些资源共同决定了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差异化程度高, 同时也便于确定优势旅游资源类型。

(2) 乡村旅游资源独特性强。蒙自乡村旅游资源独特性强, 万亩石榴园是云南省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景点之一, 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过桥米线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山林田园的各种瓜果采摘活动四季不断, 月月有新品, 年年有特点。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品位高、开发潜力大的特点。彝族花灯舞文化、汉族洞经音乐等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可以成为蒙自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与体验的重要内容。

(3) 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整体集中, 局部相对集中的格局。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坝区, 相似性资源相对集中, 有利于形成凝聚力以增强旅游的吸引力。

4 蒙自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4.1 空间布局模式选择

蒙自县是著名的石榴之乡, 在整个云南省省域范围内, 蒙自乡村旅游的总体布局采用基地依托型布局模式, 以万亩石榴园为旅游基地, 依托石榴基地的辐射效应带动整个蒙自县域的乡村旅游。为了实现进一步的乡村旅游规划, 将蒙自县域划分为以下三个区域, 分别应用不同的空间布局模式。 (1) 蒙自县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 (2) 蒙自县东部宗教文化区。 (3) 蒙自县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

蒙自乡村旅游主要以区位条件、乡村旅游资源、地域文化为基础, 依托坝区的农村村落与文化资源以及农业种植和森林资源进行布局, 从县城到坝区逐渐向坝区周边辐射。县域乡村旅游空间采取“113”的规划布局, 即一城:蒙自县城综合旅游;一环:串联蒙自县城及各功能分区的旅游大环线;三区:都市依托型——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村镇依托型——东部宗教文化区、景区依托型——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 (图2) 。

4.2 分区内容

都市依托型——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以万亩石榴园为承载面, 整合村镇如龙潭村、新安所古镇等, 依托蒙自县城, 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规模化发展的乡村旅游大平台。主要包括花果飘香游 (万亩石榴园) 、红色记忆游 (芷村镇) 、东盟国际饮食文化城 (美食城) 、乡村古镇游 (新安所古镇) 。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蒙自县城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 客源呈圈层结构, 内圈层为蒙自县城游客, 中圈层为整个红河州游客, 外圈层为整个云南省甚至全国游客。

村镇依托型——东部宗教文化区:以攀枝花村军华寺为代表, 整合周围乡村村落与民俗民风, 构建一个完整的宗教文化体验区。主要内容包括宗教文化游 (军华寺) 、农业研发基地 (东山水厂) 、壮乡生态园 (文澜镇) 。这个区域主要是依托自身原有民俗文化及特色, 对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内涵式发展。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省内外旅客及宗教文化研究者。

景区依托型——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包括长桥海湿地及其周围的田园果树、特色民俗村落如永宁村、映月村等, 景区发展中引入村落历史、节庆文化, 采用“景区+文化”发展模式, 打造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主要包括滇南水乡游 (映月村、永宁村) 、安养中心 (雨过铺镇) 、民族生态运动场 (草坝镇) , 是长桥海湿地景区的伴生物, 主要客源为旅游观光客, 初游率高、重游率低, 是典型的“搭便车”式的观光旅游,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需注重与长桥海产品的差异性。

5 结论

综上所述,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选择合适的空间布局模式。在空间布局模式选择上, 注意空间布局的层级性, 采取宏观、中观、微观的眼光分析定位。不管是选择哪种空间布局模式, 都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是乡村旅游规划中重要的一环, 然而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在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呈动态变化, 所以乡村旅游规划应该与时俱进。

云南是全国著名的多民族省份, 旅游资源丰富, 景区知名度高, 具备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使云南乡村旅游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德明, 杨开福.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 2006, 22 (5) :122-125.

[2]幸岭.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5) :138-141.

[3]盘晓愚.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新趋势[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3 (9) :87-88.

[4]刘树花, 李永文.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互动研究——以沂水县院东头乡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4 (4) :363-366.

[5]曾天雄, 罗海云.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互动研究[J].经济研究, 2006, 6 (1) :59-61.

[6]姜辽, 赵瑞, 张述林.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思路探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20 (4) :107-112.

[7]蔡卫民, 熊翠.湖南省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空间布局研究[J].经济地理, 2010, 30 (4) :688-692.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篇7

近几年,东宁县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源,推进由农业弱县向工贸强县转型升级,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

(一)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深挖林木、果菜和矿产资源潜力,集中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壮大劳动密集型、出口创税型特色农业。

(二)依托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抢

抓我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契机,贸工结合,扩张进出口加工业,创新经营模式。

(三)依托小城镇优势,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科学确定镇村功能定位,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实施经营城镇战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实施四大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结合东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关节点,是南资北进承载地、进军俄罗斯市场创业平台的实际,实施“大农业、大加工、大商贸、大旅游”战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打造对俄经贸桥头堡,将东宁建成经济繁荣、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立足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大农业。以俄远东地区市场开发为重点,围绕优势特色品种,优化绿色食品种养结构,构筑优质生态农业产业带;整合叫响东宁黑木耳、苹果梨等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尽快把东宁建成中俄沿边县(市)出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

(二)依托境内外资源,发展大加工。以东宁中俄国际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实施“落地生根”工程,建成省级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构建能源、轻纺、木材、食品、建材、机电六大产业集群,力争五年内承载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外向型、创税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项目50个以上,尽快把东宁建成横跨中俄边境的对俄工业走廊和跨国加工制造基地,推进镇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升级,实现以工哺农。

(三)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发展大商贸。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为带动,完善域内、边境线、境外“三点一线”的国际化市场网络,拓宽对俄贸易和投资合作领域,实现向日韩、欧美等第三国延伸。完善东宁互贸区功能,建成沿边最大的对俄商品展示交易平台;拓展境外市场,扩大进出口总量和范围,尽快把东宁建成牵动龙江、沟通南北、辐射境外的中俄商品集散中心,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小城镇和国外转移。

(四)打造边境旅游精品,发展大旅游。以整合旅游资源为主线,提升东宁旅游业形象和信誉,建设口岸中国风情园,规划洞庭省级地质公园,创建东宁要塞AAAA级景区,大力发展民俗风情游、生态观光游、爱国教育游、休闲度假游。尽快把东宁建成跨区域红色旅游热线和俄罗斯风情旅游热点,力争五年内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拓展为农村一二产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服务水平,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将完善富民安民支撑体系,加强重农支农保障建设,构建和谐宜人新农村。

第一,强化政策扶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5支持特色农业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完善支持农民创业政策和“抓两头、带中间”强弱村扶持机制,捆绑资金集中向中心镇村投放。按照“提升标准、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实行一村一策、以奖代投,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力争五年内打造十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培育百个农业产业化龙头、建成千户新型农村节能住宅,实现50村屯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第二,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理顺县镇财政体制,建立“超收留用、均衡调剂”的利益分成机制,增强各镇创税增收能力,采取联营建企、土地转租等方式,盘活村集体经济,力争镇、村债务5年内全部化解;推进党政机关和农村教育、医疗改革,创新镇村治理模式,“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范围扩大到90以上;加快将农村信用社改组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县域经济十二五规划纳要 篇8

第四节 战略重点

紧紧抓住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契机,围绕全省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结合全县的优势资源和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实施“资源富县”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有效整合,有序开发”的原则,在继续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石油、天然气、石灰石、黄金、硅藻土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尽快实现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金的转化,使宝清真正富起来。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牵动,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在扶持壮大现有骨干企业的基础上,强力推进中石化石油天然气、国电龙兴煤电一体化、年产200万吨水泥、国电热电联产、方盛煤田、华电风电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实施“农业稳县”战略。以北岗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为引领,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为重点,依托毗邻农场的有利条件,固基础、增产量、强科技、上规模、创品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力争用五年时间,将我县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实施“商贸活县”战略。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繁荣大商贸”的发展思路,以打造“立足宝清、辐射三江、面向俄罗斯远东”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目标,突出专业市场建设,巩固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将我县打造成为龙江东部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价格引领中心。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文本 篇9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变革发展的十年,在蒙山沂水这块革命传统厚重的热土上,质监战线的干部职工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牢记肩负的职责,紧紧围绕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主题,掀起了干事创业的蓬勃热潮。沂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县委、县政府和临沂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质量兴县战略、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兴检、人才强检,相继开展了“能力建设年”、“科技提升年”、“质量建设年”、“质量和安全年”、“双基建设年”等主题活动,着力加强检测平台建设,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提高质量监管水平,有效履行了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服务职能,为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力推进名牌创建 质量兴县工作成效显著

根据县委县府以质取胜的产业提升规划,沂水县质监局努力开展名牌培育创建工作,使全县名牌阵容持续发展壮大,“质量兴县”战略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截止目前,全县累计争创中国名牌产品1个,山东名牌产品21个,数量居全市前列,鲁洲、青援等一批重点企业成为行业质量管理的典范。全县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动,配套发展,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的格局。今年鲁洲集团荣获临沂市市长质量奖提名奖,推动质量兴县工作又上新台阶。

深入开展标准联盟建设 产业发展得到有力支持

沂水县质监局多年来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坚持“有标贯标、缺标补标、无标建标”的原则,组织企业开展采标、建标活动,引导企业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目前,沂水县有大仓面粉等七家企业的产品采用了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山东得力食品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被评为标准化良好行为示范企业,其中两家属于“AAA”级标准。此外,鲁洲集团参与了低聚乙麦芽糖等七个系列国家产品标准的研发制定,隆大生物的糖化酶、添加剂等多个产品标准参加了山东省标准创新奖的评选,充分体现了全县在标 1

准宣贯执行方面的成绩。为有效发挥标准化工作对区域集群性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沂水县质监局还积极组织开展了标准联盟创建工作,并首先在液压油缸产业进行了试点,组建了由骨干液压油缸企业参加的产业联盟,发布实施了全市首个机械类联盟标准《自卸汽车技术规程》,从标准管理引导的角度优化了产业发展条件。随后,沂水县又成立了涉乳食品生产企业标准联盟,使之成为继液压油缸之后的第二大联盟标准工程。而该联盟推出的《沂水县涉乳食品企业乳粉采购管理标准规范》不但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也向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剂响亮说“不”,牢牢筑起了涉乳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第一道防线。

倡导阳光政务 建设法制质监

“阳光执法工程”是建设法制质监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行政执法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充分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案件审理质量,保证执法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在阳光执法工程的建设上,沂水县质监局计划周密,稳妥推进,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运作框架。特别是处罚与教育、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处罚非目的,服务见真章”的执法理念受到了县人大和政协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广大企业和群众的认可。

为有效发挥行政执法的打假治劣作用,规范经济秩序,沂水质监局积极联合各有关部门,综合监管,建立统一协调、信息共享的质量监管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查大案、端窝点、整市场”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具体工作中,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企业,坚决做到“四不放过”,即:不查清源头不放过,不责令整改不放过,不严厉处罚不放过,不追究责任不放过。去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3000余人次,检查各类生产企业1100余家次,立案60起,处理各种投诉举报30余起,组织、受理、上报12365举报投诉案件2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1600余万元。

紧抓行风生命线 行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绩

行风线就是生命线,抓行风就是抓工作。对此,沂水质监局领导班子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坚定不移,强力推进。沂水质监局向全县人民作出承诺,全年“行风与业务工作要争创一流”,继续抓好“十项措施、六项承诺”的贯彻落实。沂水局深入开展以网上办案、说理式执法、开门审案为主要内容的阳光执法活动。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许可、计量管理、特种设备管理等行政许可项目的办理时限缩短50%以上;对组织机构代码的办理时缩短到3个工作日;代码年检截止期限由6月30日延长到10月31日,并免费为全县的农业合作社办理代码备案和年检,受到了客户的广泛好评。

在全县政府部门行风评议中,沂水质监局排名连续三年上升,去年更是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局办公室还在全市文明创建活动中荣获“青年文明号”称号。

计量工作实现新突破,有效落实节能降耗监管服务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如期完成节能任务,沂水县质监局以能源计量工作为切入点,全力开展节能计量。沂水质监局按照县委、县府及上级要求,以辖区内的五家省级重点用能大户企业为重心,开展了拉网排查整治行动。质监人员深入企业搞排查、做宣传,建立起了全县能源计量规范监管保障平台。规范开展了重点用能企业耗能数据网上直报工作,通过对耗能数据的及时跟踪,政府及时掌握辖区内的节能降耗进展情况,为如期完成节能降耗任务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参考。

在努力做好节能计量的同时,质监局还以“惠民计量”为宗旨,扎实推进各项计量检定工作。先后开展了“健康计量进医院、光明计量进学校、诚信计量进超市、放心计量进市场”等系列专项治理活动,保证了基础量值的准确,增强了计量工作的影响力,也提升了民众对政府惠民工作的好感。

精心打造政府检测平台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从2009年6月起,沂水县质监局按照省局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了“规范基层管理、加强基础建设”工作,进一步理顺人事、财务和业务管理,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服务能力。沂水质监局先后投入200余万元改造了实验室,采购仪器设备,提升检验检测硬件水平;引进金质县级局综合管理系统,使检验检测工作和机关管理工作电子化、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

沂水质监局于近年公开招聘大专院校专业检验人才,提升检验队伍素

质水平和检测工作能力。全面开展了“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并将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极大提升了检验队伍业务能力。目前,沂水县局质检所通过认证的可检产品数量达到112个,认证参数达到44项,特别在食品检测方面,今年通过引进新设备,具备了对重金属、微量元素以及农药残留的检测能力,每年检验食品达到3500个批次。计量所则在电表、水表、小玻璃容器检定等领域实现了建标突破。两个专业所检验检测能力水平在全市同级技术机构中位居前列。为服务县域支柱产业发展,该局今年投资34万元建设了板材产品化验中心,食品和液压油缸两个省级检测中心的项目建设也已建标立项,与此同时,以能源计量和惠民计量为切入点的七项新计量标准建设工作也已全面启动,科技兴检工作稳步推进。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特种设备安监工作基础稳固

为确保全县安全生产,沂水质监局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重点,全力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基础建设,紧抓特种设备备案率和检定率、操作人员的持证上岗率、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与落实,在特种设备使用高峰期开展专项检查治理。同时,沂水局还从加强监管责任落实上提高工作有效性,全面夯实了全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基础。此外,该局针对出租车行业违规安装车用气瓶及板材业非法安装使用锅炉等问题开展了两大专项整治,全面排除安全隐患,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

据统计,2010年以来,质监局特监科共注册登记各类特种设备2271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216份,责令企业限期改正,消除事故隐患;举办了7期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班,培训各类特种设备作业人员652人。由于工作扎实,监管到位,全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成效突出,未发生任何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为全县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严格落实政府食品抽检 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沂水县作为重要的食品生产基地,食品产业对全县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质监局党组以“精心、精细、精准、精益求精”要求为标准,注重抓细节、抓具体、抓深入、抓落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并与19个乡镇主要负责人签订《沂水县2010年产品质量安全目标

责任书》,明确了政府、部门、企业的责任,使质量安全真正纳入到政府工作考核体系。进一步落实了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负总责、部门负监管责任、企业负主体责任的要求。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该局积极调整工作措施,在县政府支持下,率先在临沂市规范开展政府食品专项抽检,县财政为此每年拨付150万元专款予以保障,使食品质量安全监控和食品产业风险检测得以有效开展。质监局作为政府食品专项抽检的具体实施者,承担着全县230家获证食品生产企业每年1300余个批次的抽检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沂水质监局克服人力紧张、经费不足等不利因素,加班加点开展工作,保证政府食品专项抽检工作顺利开展。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沂水质监干部职工的拼搏奉献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全国食品安全生产示范县、全国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及非食用物质工作先进县,全省标准化工作先进县、全省质监系统“双基”建设先进县,全市质监系统行政执法工作先进县、全市政府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先进县、连续七年全市质监系统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三年全县质量创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等。一项项荣誉、一个个奖杯,见证了沂水质监人奋进的足迹,见证了质监人为县域经济建设付出的汗水和心血。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质量为根基和保障。沂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将在县委、县政府和临沂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坚强领导下,高举“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的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质量兴县战略,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对于新时期质监工作的任务,沂水县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克增作了如下概括:

一个中心:促进沂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两个职能:监管与服务

三个建设:建设法治质监、建设科技质监、建设和谐质监。

四个重点:抓好质量兴县战略的论证和实施、抓好质量标准和认证工作的贯彻完善、抓好质量责任和诚信体系建设、抓好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健全;

五个推进:以质监自身“双基”建设、企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

推进质量管理工作;以能源计量为重点推进计量工作;以主体责任落实为重点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以联盟标准建设为重点推进标准化工作;以阳光政务、打假治劣为重点推进行政执法工作。

六个严格:严格实施风险分析、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格生产过程监管、严格监督抽查、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

上一篇:《逍遥游》读后感下一篇:愚公移山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