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有关的论文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法有关的论文(推荐9篇)

经济法有关的论文 篇1

甲服装厂2002年6月31日接受外商棉睡衣5000件的订货合同,约定交货日期为8月15日,并约定一方违约应向对方支付总货款30%的违约金。为完成任务,7月1日,服装厂与乙棉纺厂签订了一份棉布供货合同,合同约定在7月8日,棉纺厂向服装厂交1.8万米棉布,并约定一方不履行时,向对方支付总货款10%的违约金。7月6日,棉纺厂向服装厂表示,原订8日交货有困难,请求 20日交货。服装厂表示不能推迟交货,否则解除合同。7月8日棉纺厂未按时交货,7月9日服装厂四处联系棉布供应。当日,服装厂得知某纺织品商店存有棉布,前去购回1.8万米,因此,比原计划购买棉纺厂棉布多支付1.8万元。随即服装厂通知棉纺厂解除合同,棉纺厂不同意,于7月20日将1.8万米棉布送到服装厂,服装厂拒收,并要求棉纺厂支付违约金5000元和赔偿差价损失1.8万元。因服装厂拒收货物,棉纺厂要求服装厂接收货物并支付货款以及支付违约金5000元,赔偿损失1万元。分析:

1.双方谁的主张有法律依据?

2.服装厂解除合同的主张是否应予以支持?为什么? 3.本案应如何处理? 分析

1.服装厂的主张有法律依据。其根据是我国《合同法》第94条第4款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2.服装厂解除合同的主张应予支持,因为合同债务人应依法全面、适当履行合同,按约定的期限供货。服装厂在棉纺厂表示不能按时交货时,已明确表示不能推迟交货,否则解除合同。棉纺厂迟延履行属于违约,直接影响服装厂履行与外商签订的合同。另外,7月20日棉纺厂将1.8万米棉布送到服装厂对服装厂而言已成为不必要,已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因此服装厂可以依法解除合同。

3.解除服装厂与棉纺厂的合同关系,应由棉纺厂支付违约金和赔偿因其违约而给服装厂造成的损失。

棉纺厂要求服装厂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无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案例2:合同能提前履行吗?

案情介绍:

北京市某食品商店(以下简称甲方)与该市某食品厂(以下简称乙方)于2001年12月10日签订元宵购销合同。合同约定,2002年2月10日乙方向甲方出售元宵200公斤,由乙方送货至甲方并结清货款。1月10日乙方将合同约定的200公斤元宵送到甲方。由于距元宵节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元宵难以马上销售,且元宵又不易保管,甲方遂拒绝接受乙方送来的元宵。双方因此发生纠纷并诉至 人民法院。试分析:

(1)甲方拒绝接受乙方送来的元宵是否有法律依据?依据是什么?(2)本案应如何处理? 分析

(1)甲方拒绝接受乙方送来的元宵是有法律依据的。我国《合同法》第71条第1款规定:“债权人可以拒绝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但提前履行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按该项规定甲方可以拒绝接受乙方的履约。因为乙方的提前履行,会给甲方造成增加保管标的物的负担,加大其不必要的成本,损害甲方的利益。

(2)《合同法》第71条第2款规定:“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给债权人增加的费用,由债务人负担。”依上述规定,本案可以做如下处理:乙方将元宵拉回,其费用自理。甲方不承担任何费用和责任。

案例3:甲公司为什么拒绝支付余款?

案情介绍:

甲乙两公司签订钢材购买合同,合同约定:乙公司向甲公司提供钢材,总价款500万元。甲公司预支价款200万元。在甲公司即将支付预付款前,得知乙公司因经营不善,无法交付钢材,并有确切证据证明。于是,甲公司拒绝支付预付款,除非乙公司能提供一定的担保,乙公司拒绝提供担保。为此,双方发生纠纷并诉至法院。试分析:

(1)甲公司拒绝支付余款是否合法?(2)甲公司的行为若合法,法律依据是什么?

(3)甲公司行使的是什么权利?若行使该权利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分析

(1)甲公司拒绝支付余款是合法的。

(2)《合同法》第68条规定:“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三)丧失商业信誉;

(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本案中甲公司作为先为给付的一方当事人,在对方于缔约后财产状况明显恶化,且未提供适当担保,可能危及其债权实现时,可以中止履行合同,保护权益不受损害。因此在发生纠纷时,法院应支持甲公司的主张。

(3)甲公司行使的是不安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条件是:

①须是同一双务合同所产生的两项债务,并且相互为对价给付。

②互为对价给付的双务合同规定有先后履行顺序,且应先履行债务的一方的履行期届至。

③应后履行债务的一方当事人,在合同依法成立之后,出现丧失或有可能丧失对待履行债务的能力。

④应后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未能为对待给付或为债务的履行提供适当的担保。

案例4:百货公司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吗?

案情介绍:

某百货公司向某化工厂订购洗衣粉5吨。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工厂应2002年9

月1日至10日将货送到百货公司第二仓库;在此期间内的任何时候只要化工厂送货上门,百货公司都应当立即收下,并于收货后的 10 日内付款; 若有一方违违约,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300元”。9月10日上午10时,化工厂司机王某开车将这批洗衣粉运至百货公司第二仓库时,发现仓库门锁着,经了解才得知该仓库的保管员此时正在公司开会。在王某去公司找该保管员来收货时,恰遇天降暴雨,将车上的洗衣粉淋湿了一部分。仓库保管员来后见此状,便拒绝收货。王某只得开车返回化工厂,另换了5 吨于当天下午再运到该仓库交货。因该仓库保管员上午的收货不及时,致使洗衣粉被淋湿,给化工厂造成损失1000元。事后查明,该仓库保管员在那天早晨便被告之那场暴雨将于本日上午10 时左右降临。交货之后第五天,百货公司向化工厂支付了合同约定货款6000元。化工广向百货公司要求支付违约金并赔偿上述损失,但这一要求被百货公司拒绝。分析:

1.百货公司是否构成违约?为什么?

2.本案中如果百货公司构成违约,除了违约金外,是否还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该赔多

少?

分析

1.百货公司构成违约。因为合同中规定了百货公司随时受领给付的义务,而百货公司违反该义务,没有当场立即收下,导致洗衣粉被淋湿。我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百货公司没有约定的合同义务,即构成违约。

2.百货公司还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我国《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第114条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由于百货公司的违约给化工厂造成了1000元的经济损失,故百货公司在支付了300元违约金后,还应赔偿化工厂1000元-300元=700元。

案例5:马某可以不可抗力请求免责吗?

案情介绍:

河北某县的马某系养牛专业户,为了引进良种乳牛,与该县的畜牧站签订了良种乳牛引进合同。合同约定,良种乳牛款共10万元,马某预付定金 2 万元,违约金按照合同总额的 10% 计算。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合同的履行地点。后马某从畜牧站将良种乳牛拉回,为此支付运费1000元。马某拉回乳牛后,在饲养中发生了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导致乳牛无法产奶,马某预计的收入落空,无法及时偿还购牛款。畜牧站遂诉至法院,要求马某偿还购牛款;马某也提出自己的主张,即因发生了不可抗力,致使自己无法偿还购牛款,应予免责,并要求畜牧站支付乳牛的运费。分析:

1.马某要求畜牧站支付运费,该请求能否得到法院支持?为什么?

2.针对畜牧站要求付款的请求,马某以不可抗力要求免责的主张,能否成立?为什么?

3.如果马某的行为构成违约,合同中规定的定金与违约金条款能否同时适用?为什么?

分析

1.马某的主张不能得到法院支持。根据我国《合同法》第 62 条第3款的规定:“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本合同的履行地应为畜牧站。因此将乳牛从畜牧站运到马某养牛场的义务应当由马某承担。

2.马某以不可抗力要求免责的主张不成立。对于金钱债务来说,由于金钱是一般等价物,它不属于合同的标的,只是一种支付手段,因此不存在不可抗力的问题。《合同法》第 109 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未 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或者报酬。”

经济法有关的论文 篇2

1.1 社会经济责任的法定义务学说

法定义务是从法定学对法律责任的定义, 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这种把法定义务作为经济法责任的基础、本质特征、逻辑起点的学说, 从法律规范的层面对经济责任进行了规范性的要求, 维护了经济体系的规章制度使其能够更好的运行。但是研究者对经济法责任的研究往往过于注重从一般的法理上进行演绎, 忽略了经济法责任的自身特点。这种研究将使研究者难以把经济法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作出明确的区别。其次就是这种法定义务说对经济法的责任界定过于浅显, 难以从经济法责任的角度把握经济法的深层次内涵。这种法定义务分析经济法的形式过于注重实然状况从而导致忽略了应然的责任形式, 由于法律特别是经济法相对于现实生活的滞后性, 难免会对一些实质违法行为缺乏相应的形式规定, 法定义务学说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1.2 经济责任的社会公共利益学说

社会公共利益学说是从社会学和政治学中的社会利益出发, 使社会公共利益作为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基本价值、基本原则等理论的基点。表达的主要思想就是社会公共利益是从社会公众生活的角度出发, 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正常活动提出的愿望和需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秩序的发展, 经济的秩序、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对社会弱者利益的保障, 这些都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要经历的。现代经济社会的产生源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划, 社会公共利益的确体现了现代经济的本质层面的属性。但是社会公共利益学说并不能直接作为经济法固有的、内在的范畴, 在当代社会法治背景下, 民事法律责任以及行政法律责任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但是真实的经济法责任要通过分析社会公共利益在经济法中存在的形态, 提炼出经济法责任的中心思想为人们所用。

2 经济法责任与传统的法律责任

在生活中众多的法律责任中, 对人们贡献最大的要数民法。法律责任通常可分为三大责任, 即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这种责任的划分通常是以部门法为基础的, 与各部门的法则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经济法作为新兴的法律部门, 在司法实践中经济法往往都是在借鉴各种传统法律责任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违反经济法应承担的责任形式往往表现为非单一的特征也就是“综合责任”, 即经济法主体所承担的责任表现为多种责任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形势责任、违宪责任) 的结合。这种责任形式打破了传统责任意义对应的思维定式, 形成了具有经济法责任的特色责任制。由此可见通过传统的法律责任来划分经济法责任是很难进行研究的, 因此为了探寻经济法责任的独特性, 经济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的划分标准。

2.1 经济法责任的划分

经济法责任包括了功法责任以及司法责任, 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 根据追究责任的目的可分为赔偿性责任和惩罚性责任;依照承担责任的主体, 可分为调控主体责任和调控受体责任。还可以细分为国家责任、企业责任、社团责任、个人责任等等。我国经济法责任力图突破传统的“三大责任”“四大责任”分类方式, 在有助于我们认知经济法责任的特殊性和程序性的同时, 也存在法理学支撑不足的缺点, 很难融入到传统的法律责任中去。

2.2 经济法责任得到创新

在对于经济法责任的认识中,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传统的法律进行补充、超越以及创新。经济法责任对传统的法律责任有模仿的形式, 经济法责任自身也有其独特的责任形式。这就意味着违反经济法承担责任的形式并不是对传统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的简单相加, 而是对三者的综合化系统化进一步的改进, 提取出经济法责任所需。经济法责任是在新时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下, 为人们生产生活经济利益提供保障的。经济法责任的具体形态有多少, 至今无法准确的定论。总结以往的研究结果可以初步确定如下的典型责任, 即政府经济失误赔偿、惩罚性赔偿、实际履行、信用降低、资格减免、颁发禁令等。在宏观的调控中, 应以规定的经济管理和调节主体的义务为主, 更好地保证经营主体的合法权利, 确保经济法律、法规能够达到有效的实施。

3 对经济法责任的反思

很多学者试图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之外寻找专属于经济法的经济责任, 但是目前认知到的经济法责任都是在这三大法律责任体系内。事实上各种违法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因此各种法律责任之间也是有一定联系的。

3.1 经济法运行的研究

经济法律程序并非“法的可诉性”原理的当然适用, 在相应的理论学说构建中, 经济法律程序是下位于经济法运行的概念。具体的研究将经济法的运行置于整个社会体系中来考察, 指出影响经济法运行的因素很多。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 司法只是影响经济法运行的一个因素, 执法才是经济法在现代的主要方式。司法因素对于经济法运行的影响必然会越来越大, 随着经济立法日益完备, 其中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也日益完备, 解决了经济法的可诉性从而就可以为司法因素影响的扩大提高条件。同时法治的进步、体制的完善更有利于调制主体的责任, 就可以依靠司法程序进行追究。对于当前的经济法某些领域如宏观调控领域特别是对于宏观调控主体的抽象行为可诉性缺失, 并非应然状态。也就是说, 只要解决了经济法可诉性这个前提, 经济法运行最终还是要走上依赖司法的程序之路。

3.2 经济法存在的矛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是现阶段由于经济法概念和价值研究的薄弱, 在经济调整对象不明的情况下, 要识别经济法实践本身就是个困难的任务。对于经济法研究而言, 公益诉讼的存在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并非是个人的纠纷, 否则传统的法律责任就足够了。还有就是公益诉讼真的就能保证公共的利益吗?事实上对公共利益认识本身也许和经济法所要实现的整体经济利益是有冲突的。

4 结语

经济法责任是社会上的焦点问题, 要想明确的建立经济法责任制度, 就要对现有经济法责任理论研究中已经提炼、归纳、总结出来的经济法部门特有的责任形式开展类型化分析, 使得经济法责任的独特性问题在逻辑上显得更加周密。

参考文献

[1]王辉.论法律责任的困境与经济法责任的超越[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1 (2) :72-76.

[2]张世明.经济法学理论演变研究[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

经济法有关的论文 篇3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成因;防范

1.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只是二者分离的一个集中反映。随着开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危机发生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显著失衡,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兼并行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业中出现,导致经济体中出现高度集中的问题。这种因为大肆合并而导致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则金融企业因高度集中而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带来了追逐高额薪酬的机会,再则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凭借自身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而无需承担破产风险的忧虑,即使有破产的风险和可能,政府也会因为其规模巨大一旦破产就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出手相助,因此,这些大型金融企业就减少了必要的风险防范,甚至会做出一些严重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经营行为。

第二,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交易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致使金融经济中的交易出现纯粹性的投机行为增加,乃至金融经济彻底抛弃实体经济,脱离与实体经济的正常、必要的联系,致使整经济发生恶化趋势。

第三,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影响到经济指标,许多价格指数因为实体经济的弱小和金融经济的强大而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这也进一步致使大量价格指数失去了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由于金融经济的挤压而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从创造真实价值的实体经济领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经济领域,而金融领域由于其投机性行为而出现出虚假繁荣,这又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显著提升,这是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金融经济领域,金融经济在社会经济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失衡,导致金融经济由于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甚至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金融经济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都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弄清楚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在谈金融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实体经济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顺序上还是在现实贡献上,实体经济都是比金融经济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经济必须在实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撑。

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第二,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性行为、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这种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这加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3.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积极引导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努力改革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根本上是金融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经济危机走向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振山.金融效率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中国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 篇4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在企业层次的具体体现。2002年6月,中国全国人大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该法已于2003年1月正式实施。200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及其它9个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还共同发布《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目前已经发布了两批目录,涉及冶金、石化、化工、轻工、纺织、机械、有色金属、石油和建材等重点行业。全国人大环资委已将《循环经济促进法》列入立法计划,并开始了立法前期调研。

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组织开展了我国循环经济战略框架、立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2003年底,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循环经济试点市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已逐步纳入国家环保总局的日常管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修改中,也体现了循环经济和生产者责任延伸等相关内容。

2003年,中国修订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对四类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这四类项目包括:在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综合利用共生,伴生资源生产的产品;综合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回收、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综合利用农林水产废弃物及其他废弃资源生产的产品。此外,中国还专门制定了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有关政策,如: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免征增值税的政策(2001年),翻新轮胎免征消费税政策(2000年),废船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2002年)等。

有关中日经济关系研究 篇5

中日贸易虽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但增速不能和两国贸易的巨大需求与潜力相匹配,明显落后于中国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如从至,中国同欧盟的贸易额由766.2亿美元增至2723亿美元,增长2.5倍,年均增速为25%;中国同美国的贸易额由804.8亿美元增至2627亿美元,增长2.3倍,年均增速为24%;中国同韩国的贸易额由359.1亿美元增至1343亿美元,增长2.7倍多?年均增速为27%;而中日贸易额由878亿美元增至2073.6亿美元,仅增1.4倍,年均增速只有16.6%,远落后于上述3家对华贸易的增长水平。

双方贸易失衡趋于加剧。20以前,两国贸易大体均衡,以后中方年年逆差,且呈逐年扩大之势。中方逆差50.3亿美元,20增至240.8亿美元,中方逆差4年增加4倍。多年来,发展与日本贸易是中国外贸战略的主攻方向,占中国经济分量甚重;近年来中日贸易占中国经济的分量下降,而占日本经济的分量明显上升。前,日本连续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中日贸易的依赖大于日本对中日贸易的依赖。起,日本在对华贸易中落在欧盟、美国之后,居第三位。中日贸易量占中国外贸总量的比重逐年减少,从1993年的20%降至20的16.4%,再降到年的11.8%。对日本来说情况刚好相反。近6年来,日中贸易年均增速为16.6%,远高于同期日本外贸年均增幅6.6%的水平,日中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从年的11.8%升至2006年的17.2%。到3月底,中国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现在日本对中日贸易的依赖远大于中国对中日贸易的依赖。

日本虽然至今仍是对华的主要投资国,但投资速度及其在中国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2006年日本对华投资46亿美元,同比下降29.6%。

日本对华提供的政府发展援助日趋减少,从1990年代初每年提供近亿日元减至现在每年仅提供几百亿日元。日本对华贷款更是逐年减少,甚至一度“冻结”,且设定了最终结束对华贷款的时间表。

中日经济关系近年出现一些负面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日本极右势力抬头,其鼓吹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对中日经济关系造成冲击。主要表现是:受中日政治关系低迷影响,日本国内出现对华经贸“风险论”,其鼓吹者提出要选择别的国家作为日本新的重要贸易和投资伙伴,以冲淡和减低其对华经贸的依赖,即所谓“中国+1”方案;日本坚持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日本专家研究表明,如日本同中国建立自贸关系,可使其GDP年增0.5个百分点。尽管如此,日本却宁愿同遥远的其他国家积极推进自贸关系建设,而不肯将与中国建立自贸关系一事提上日程。这些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无疑会造成消极影响。

其二,日本违反平等互惠原则,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加筑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日本实施主要针对中国的农产品“肯定列表制度”,规定对799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总计达54782个残留标准,是原标准的5.8倍;对没有设定标准的,将执行“一律标准”,即含量不得超过0.01毫克/千克,几乎为现有仪器的最低检测限度。这些极其苛刻的规定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

经济法有关的论文 篇6

穗劳计字[1997]7号

各区、县级市劳动局,主管局(总公司、集团公司)、市直属企业,中央、省、部队、外地驻穗企业:

为规范本市企业批量经济性裁员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部《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劳部发[1994]447号),以及市政府《关于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通知》(穗府[1996]115号)的有关规定,现就企业批量经济性裁员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广州地区内企业以及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企业),因经济原因一次性裁减或30天内累计裁减20名以上的本市城镇户口职工,必须以书面形式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听取劳动部门意见后,确实保证被解除劳动关系职工的经济补偿来源,方能解除职工的劳动关系。

二、中央、省、部队、外地驻穗企业和市属企业裁减职工,报告市劳动局;区、县级市属及以下企业裁减职工,报告所属区、县级市劳动局。

三、企业因如下情况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不须报告劳动行政部门:(一)企业依照《劳动法》第二十六条解除劳动合同的;(二)企业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

(三)企业按照《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或《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等规定解除违纪职工劳动合同的;

(四)企业解除19名以下职工劳动合同的;(五)解除非本市城镇户口职工劳动合同的。

四、企业需裁减20名以上职工,应依照如下程序办理:

(一)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资料;

(二)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内容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以及符合法律、法规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的经济补偿办法等;(三)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裁减人员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四)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五)公布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

(六)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五、企业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20名以上职工,应出具如下文字资料:

(一)企业裁减职工的书面报告;

(二)企业工会组织或职工大会加具的意见;(三)企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六、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企业裁员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书面意见(逾期不答复的视作同意),同时抄送同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劳动就业服务机构。

七、企业接到劳动行政部门同意裁减职工的意见后,即可按规定解除职工的劳动合同,并为被裁减的职工办理《劳动手册》审核和失业登记手续。办理失业登记时应附送劳动行政部门意见的影印件。

八、劳动行政部门不同意裁员的,企业应与职工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广州市劳动局

经济法有关的论文 篇7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一) 课程本身的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制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它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日益成熟完善, 逐渐成为一门理论系统严密、实用性强、前沿性强的学科。就其本身而言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广泛、综合且抽象。西方经济学内容丰富, 其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极强, 其经济学模型、逻辑推导及经济图形始终贯穿于整本教材, 这也导致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二是开放的体系, 学派林立, 观点各异。经济学是由众多经济学流派中占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的, 体系庞大, 几乎涉足了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 观点有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 还有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三是知识的更新更快, 前沿性强。经济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 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最近发展, 伴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继出现, 经济理论推陈出新, 使得经济学的学习难上加难。以上特点造成了它成为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从目前的情况看, 学生对本课程虽然有较大的兴趣, 但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障碍, 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表格、图形和数学分析,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习的负担, 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 学生学习现状

一是学习基础各异, 对课程的理解掌握能力上有差距。由于经管专业学生招生是文理兼收, 个别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数学或高等数学, 学生学习过程中数理思维能力有差异, 因此, 在学习借助于数学工具尤其是微积分方法去分析问题时, 有一定的难度。二是学习态度不积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 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 尽管有学习兴趣, 但因该学科理论性、抽象性较强, 课下鲜有预习者, 课上主要是被动的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课下只有少数同学主动作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而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 存在抄袭现象。另外, 还有部分同学不懂也不问, 好像事不关己, 将学习置之度外。三是部分同学学习目标狭窄, 急功近利。对于考察课, 开卷考试, 主动给自己降低要求;对于考试课, 平时不努力, 期末临时抱佛脚。四是学习方法单一, 多数学生仅限于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 鲜有找课外读物自修的, 即便有也多是找寻一些相关习题类的练习册, 很少有寻找前沿的课外书籍和资料来拓展知识面的。

(三) 教师教学现状

一是师资结构尚待完善, 教授本课程的教师数量偏少, 教师结构不合理, 职称、年龄未形成梯队, 不利于将来精品课程的建设。二是教学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 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把精力投放在记录、整理和记忆课堂笔记上, 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狭窄。三是教学过程中理论内容多, 联系实际较少。西方经济学中所阐述的经济理论多以较抽象的数学推导和建立经济模型来加以论证, 在教学中如不能紧密联系实际, 让学生有所共鸣与思考, 将使学生在初学时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 丧失学习兴趣。四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有许多优势, 比如信息量大、表现力强、准确度较高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一部分学生反映教师讲课过快, 前一个问题刚想仔细考虑, 已经开始讲解下一个问题了, 学生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脉络, 反而加重学生记笔记的负担, 减少其思考的时间, 适得其反。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 根据不同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考核要求, 开设有差异化的课程, 教材、学时、内容都要有所差异。首先教材各异, 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 对于本科教材, 考虑将来学生考研的需要, 采用多数高校都使用的经典教材, 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 而对于专科学生则采用高职高专的教材, 而要求更低的非必修课程则采用更适合成人教育的通用教材。其次学时各异, 对于本科学生学时安排为72学时, 相对于这门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72学时的安排显得比较紧, 如果课时稍多些, 就可以讲解一下习题, 提出一些与实践相联系的案例或问题进行讨论,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对于专科各专业学时要求一般也不一样, 72、54、45学时的都有, 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再次教学内容各异,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 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专科学生, 老师尽量避免使用高深的数学知识, 只要求“知其然”, 而对于本科班级, 要求“知其然”, 也要“知其所以然”, 所以对于公式、曲线、模型的来龙去脉就得详细讲解。最后, 不同专业课堂规模也要适当控制。对于考查课, 课堂规模可适当扩大, 达到普及经济学知识的目的;对于考试课, 最好单班上课, 尽量避免上合班课。

(二)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创新

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一是采取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教师要启发思路, 讲解要领, 解释重点难点,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他们独立思索、自主学习, 并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 进行讨论以弄清问题。比如在讲解弹性与收入的关系时, 可以将弹性其中的要点解释清楚, 然后提出问题, 思考“谷贱伤农”和“薄利多销”, 通过同学自主学习, 更深刻的理解弹性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在讲解宏观经济政策问题时, 结合当前经济形式以及国家新近出台的相关政策, 鼓励同学们相互争论, 更深刻的理解政策的现实意义。二是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 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 进一步提高正确的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要尽可能的简化案例, 找寻和生活密切相连的一些案例。比如最初在介绍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时, 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父母作家务劳动的例子, 在介绍机会成本时, 可以帮助同学们亲自算算上大学的机会成本等等, 以此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 案例可以由简入繁, 例如在讲完市场结构理论时, 可让同学们尝试分析“我国彩电市场价格战”和“微软垄断案”这两个案例, 从而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三是适当运用提问式教学。教师提问, 即可找学生单独回答, 也可集体回答, 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思路, 使其注意听讲, 提升教学效果。

(三) 教学手段不忘传统, 与时俱进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西经课程内容的特点, 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才能相得益彰。在公式推导、曲线的生成等逻辑性较强、内容抽象的情况下, 必要的板书是不可或缺的。同时, 与学生沟通的手段也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课堂沟通是必要的, 课下沟通却可以借助电话、网络等技术工具, 运用QQ群、MSN、博客、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 实现一对一的教学辅导。通过强化与学生的交流, 促进教学互动, 增强教学效果。

(四)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课程, 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 学习难度比较大。因此可适当介绍给同学们一些学习方法。首先是遵循传统的学习方法, 课前按教学进度事先预习, 以便对即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课上认真听讲, 以解决在预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课下对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和做好习题练习和复习。其次,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资料、新闻广播, 借助因特网, 挖掘相关资源, 跟踪经济学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有一个比较全面动态的了解, 另一方面还可以用经济引导学生自己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情况, 开拓学生思路。最后, 从逻辑体系上去把握, 要理解, 要学会运用, 而不要教条的去学习, 不要死记硬背, 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

总之,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曼琴.应用性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的调查分析与改革[J].时代经贸, 2008 (7) .

[2]陈四辉, 杨习虹.传承与超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 2007 (3) .

经济法有关的论文 篇8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力正逐渐增加,很多企业为了在市场上占有优势而更加注重企业经济增加值的变化情况。这既是为了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作出科学、准确的业绩评估途径,也是为企业制定发展计划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可见,经济增加值在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已逐渐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将企业经济增加值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意义重大。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066-01

自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很多企业在危机中吸取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多数企业深刻认识到传统的业绩评估形式,如: 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等已经难以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正常运营情况[1]。现代企业运营理念中将价值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这也充分体现出经济增加值(EVA)的重要性。笔者对EVA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详细地论述,具体如下:

1 经济增加值的内涵与特征

从经济学理论知识上理解EVA主要指的是,资金持有者在进行项目投资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对投入到企业的资金进行转变,或者转投其它资金项目中。但在转变资金的过程中,原投资企业至少要将投资者的投资成本资金归还。用经营成本中减去按权益的经济价值 得到的资本机会成本,最后剩下的才是投资者的增值利益。

EVA 计算公式: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投资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2]

[JP3]通过这一计算公式不仅得到了企业的经济增加值大小情况,而且可以根据EVA值数来判断投资者的获利情况。具体分辨方式包括:(1)EVA大于0,说明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净利润高于所有的资金投入成本,投资者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利益;(2)EVA等于O,说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净利润只能达到债权人、投资人预先计算的经济利益,投资者经济利益基本不变;(3)EVA小于0,说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净利润低于资金投入成本,投资者经济利益受损,甚至出现资金亏损。根据这三个衡量标准不难看出,保持EVA在0以上才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积极追求的,这不仅增加了企业自身的价值,也是投资者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保证。

2 特点

(1)统筹性。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可以看出企业更多时候只注重于自身经济利润的大小,而忽略了投资者的利益回报,这对于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很不利。而EVA的统筹性让企业保留了收益的机会成本,优化资金分配,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JP3](2)可行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念,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是十分适用的。EVA的可行性不主张企业短期的盈利情况,而是将目光放在了长期的业绩提升方面,在运营过程中就更加关注能够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利益的投资策略[3]。积极采用EVA指标是企业扩大规模、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当代企业管理需积极实施的策略。

(3)参考性。市场经济的生存之道在于“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就提醒各企业必须要增加自己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扩大企业的竞争实力。而EVA能够让企业通过经济对比分析弄清自己与其它同行企业之间的差异,以积极改进市场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提供了真实的参考依据。依据EVA不仅是一种考察企业的新角度,也是市场经济规律的体现。

3 EVA衡量企业价值中的作用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经济学中指出了“企业树立可续的衡量价值体现能够促进企业运营手段的积极转变,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不断增长。”,旨在引导企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一套合理的衡量价值体系。而EVA的实施恰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其衡量价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衡量企业的最佳标准。EVA弥补了传统企业价值衡量方式的不足之处,建立了更为科学的价值衡量标准。如:传统的价值衡量指标中成本计算的项目不齐全,常出现少算、漏算等错误,而EVA中将股本资本的成本算入到了资本成本中,避免了传统衡量价值标准中出现会计报表信息失真的现象。

(2)完整的价值管理体系。当前很多企业在资金成本计算中将税后利润核算作为重点,而忽略企业资金成本的核算,如:企业不顾及自身的资金成本盲目地扩大投资规模。而EVA能够反映投资效果,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从整体上对企业价值进行衡量。

(3)保持双方利益一致化。EVA在企业实施奖惩制度中属于最为重要的变量,在根据EVA衡量企业价值的过程中,企业经营者除了关注自身获得的经济收益外,还需要对所消耗的资金成本及投资者的获利情况进行核算[4]。这就使得整个奖惩指标与投资者和财产增值紧密结合起来,保证了经营者、投资者双方的利益趋于一致,综合衡量企业价值。

(4)形成科学的衡量理念。EVA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衡量标准,在理论上是能够满足准确度量企业业绩的需要。EVA的增加需要依靠企业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上至经营投资者,下至员工互相结合起来建立团队合作精神后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映出企業内部的工作进度,为企业价值的衡量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4 EVA指标在企业中的运用

EVA指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每股收益、投资回报率、资金计划等都是EVA指标的重要组成[5]。企业在建立发展策略时可以根据EVA指标把预算、业绩评价和激励考核结合起来,使财务管理变得简单、直接、有效。

(1)引入经济增加值指标作为评价企业价值的管理指标。企业增加值可以防止企业克服盲目投资,树立权益资本需要利息回报的理念。以经济增加值为依据的财务管理,可以指导公司的每一个决策,包括战略规划、财务预算、资金流预算、利润分配和公司再投资等。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经济增加值不断增长;资本预算的决策基础是以适当折现率折现的经济增加值为正;衡量生产经营效益的指标是经济增加值为正;工资薪酬根据目标经济增加值确定等等。

(2)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变化量指标衡量企业价值的业绩评价体系?EVA指标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可以避免企业出现业绩水分及利润虚报利润的情况,经济增加值变化量可以体现出企业一个连续时期价值的增减情况,一个持续增长的经济增加是判断企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采用经济增加值的变化量指标衡量企业价值就使得经营者在提高EVA持续增长的压力下想尽办法提高资本运营能力,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建立以EVA为绩效指标的激励报酬制度。实现投资者价值最大化是EVA评价指标的根本目的,以EVA为绩效指标的激励制度,其目的就是使经营者像企业的所有者一样进行思考,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取向趋于一致。经营者的奖励是他为所有者创造的增量价值的一部分,这样经营者的利益便与所有者的利益相挂钩,可以鼓励他们采取符合企业最大利益的行动,促进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升。

5 结论

综上所论,经济增加值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一项评估指标,也是企业吸引股东积极投资的保证,能够为企业制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地依据。企业也应该充分发挥出EVA的衡量、评估、激励作用,为自身及投资者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げ慰嘉南:

[1] 于雯雯.经济增加值EVA在企业的应用探讨[J].水电勘测设计,2008,10(8):22-23.

[2] 李维姗.企业业绩评价的新发展—经济增加值(EVA)[J].商业文化•财金视点,2007,20(10):188-189.

[3] 彭纯军. 经济增加值(EVA)-价值管理(VBM)的驱动力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40(20):191-192.

[4] 汤谷良.打造VBM框架下的价值性财务管理模式[J].会计研究,2004,30(22):277-278.

经济法有关的论文 篇9

关于国有林场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目前,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和甘肃7个省开展,原则上要求两年内完成;其它省区也从实际出发,以不同方式研究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研究思考国有林场改革有关问题,对于促进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大有益处。关键词:国有林场

改革

发展

问题

对策 正文:

充分认识国有林场改革的重要意义

国有林场是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无林少林、荒山集中连片的地区建立的以造林为主的林业基层事业单位。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国有林场4855个,分布在31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其中省属国有林场占10%,市属国有林场占15%,县属国有林场占75%。林地面积8.7亿亩,现有职工7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8万人,离退休职工27万人。开展国有林场改革,对于生态保护、林业建设、林场发展和职工就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林场改革是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需要。国有林场拥有森林、草原、湿地和沙漠等多种自然生态系统,具备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类资源,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我国在国有林场内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300多个,约占全国森林自然保护区面积的40%,表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国有林场具有重要地位。总之,搞好国有林场改革,对于促进国有林场更好地发挥其在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林场改革是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途径。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共同责任。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护着地球碳平衡和人类生存。国有林场是我国森林资源培育中最稳定的阵地、国家重要的森林资源战略储备和森林资源精华之所在,也是增加森林的碳储备量的重点和潜力所在。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林场改革是改善城乡生活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举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森林以其降解污染、改善小气候、增加森林景观、美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走进森林、享受自然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开展国有林场改革,必将有效推进国有林场发展,进一步改善1600多个县(市、区)的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更加良好的公共服务。

国有林场改革是促进林场摆脱困境的需要。几十年来,国有林场一直扮演着生态脆弱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森林资源储备基地的角色。由于林场可采森林资源下降,国家又实行限采伐制度,不少商品林改为公益林,致使许多林场木材产量减少,收入下降,还债困难。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抓紧推进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国有林场改革是维护社会公平,使林场职工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目前,一方面,广大林场职工担负着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从事着为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全国80%的国有林场处于贫困状态,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林场职工实际收入每年仅1.4万元,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相当一部分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仍未得到有效保障。林场职工的贡献与所得严重不对称。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国家生态建设大局和林区社会稳定。因此,国有林场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国有林场改革的实践

对于国有林场改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林场改革。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扩大国有林场改革试点。201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启动国有林场改革。

尽管中央没有出台统一的改革政策,但部分省区从当地实际出发,以不同方式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各地财政给予了大力支持。湖南省从2007年开始,按照“进得来、缴得起、养的了、可衔接、能持续”的原则,将全省国有林场及其职工全部纳入了养老保险范围。福建省国有林场通过财政补助的方式,参加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云南、江西、内蒙古等省区大力推进国有林场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通过财政补助的方式,将林场所办学校、医院、代管村镇等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大大减轻了林场负担。山西、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积极实施国有林场转制,经费纳入预算。这些改革措施,反映了国有林场健康发展对体制机制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这些省区广大林业工作者、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对林业发展改革问题的正确认识。在各地改革相关工作稳步开展、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的同时,应对国有林场改革有关问题也在进行研究。

准确把握国有林场改革思路、方向和原则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是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改善林区民生,促进国有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集体林地已经基本承包到户,集体林已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农民个人财产,集体林地和集体林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功能相应更加突出。作为保护和管理国有森林资源的国有林场,要强化其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突出其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国有林场改革不是为了单纯的甩包袱和搞活林场经济,而是要通过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使这部分珍贵的国有森林资源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国有林场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

我们认为,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当前以及今后国有林场在我国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出发,将现有国有林场全部界定为公益型事业单位,明确其主要职能是保护和培育国有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根据公益型事业单位改革要求,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分离办社会职能,重新核定事业编制。在此基础上,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国有林场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国有林场抚育采伐、森林旅游等经营收入上缴同级财政。

一是坚持公益性质,明确国有林场改革方向。国有林场管理的8亿多亩的国有林地及其林地上的几十亿立方米木材蓄积,是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管理的重要的公共资源和资产。从长远看,未来我国国有森林资源应当主要发挥生态功能和为社会公众提供社会服务职能,例如休闲、旅游等,使更多公民都能走进森林、接触自然、放松心情,这对于实现公民个人的内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国有林地和森林资源对全体公民而言十分珍贵,坚持其国家所有、公共享有的特征非常必要,改革过程中应该保全这部分资源和资产,任何人不能随意处置国有林地和森林资源,尤其不能以改革的名义私分林地,或确权给小集团、部分人,导致本属公共所有的资源资产的流失,更不能通过私分和变卖等方式将其私有化。总之,国有林场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国有林场改革应坚持公益性取向。

由于历史原因,一些省区还存在国有林场代管集体林地,甚至代管农村村组的情况。对此,应该在符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求、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探索具体的经营机制。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据统计,全世界国有森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70%以上。国有林在世界各国的林业中所占比重不尽相同,所承担的目标也各有侧重。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开始弱化国有林的经济作用,转向强调国有林的生态作用。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国有林场改革要把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优先目标,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促进新造林,扩大国有林地面积,促进森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森林资源的综合经营和科学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丰富多样的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国有林场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长期以来,近50万的在职职工和27万退休职工,为国有林场建设和国有林培育付出了心血,改革过程中要把解决好职工社会保障、就业及危旧房改造等涉及林场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放到突出位置。

四是遵循自然规律,确保林场经营体制与林木生长规律相契合。林木生长具有长周期性,从种植到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获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需要几代人长期持续不断的培育才能实现。任何过分强调经济利益,特别是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标的体制机制设计,都不利于林木生长及生态公益效益的发挥,甚至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因此,在国有林场改革过程中,需要建立与林木生长规律相适应的稳定体制机制,使之符合林木生长的周期特点。

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推进国有林场改革,逐步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规范运行管理,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稳步提高职工收入,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林场生态和社会功能明显增强。

一是实施 事 社 分开,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把目前由林场承办的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从林场剥离出去,交由当地政府管理。一方面,使林场职工及子女能够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减轻林场办社会的负担。

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按照“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结合国有林场实际,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强化资源资产、计划财务、生产经营等基础管理制度,严格考核机制。

三是创新经营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把国有林场改革与解决职工就业和改善林场基础设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国有林场在确保生态和社会功能发挥的前提下增加经营收入。

四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有林场自身效益。一要积极探索公益林 经营模式。二要科学培育商品用材林。三要调整产业结构。

五是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积极扶持政策。一要将编制内人员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二要支持解决好国有林场职工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的缴费问题。三要对国有林场发展营造林和森林抚育,发展林下种养殖业以及林地管护给予支持。四要以棚户区改造工程为契机,支持国有林场危房改造,分期分批解决职工住房,彻底改善职工生活居住条件。

六是实行科技兴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采用先进林业科学技术和现代林业管理手段,保护培育森林、开发利用资源、建设管理林场。重点抓好现有林场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科学编制林场发展规划和经营方案,加强经营管理,集约经营森林,逐步使国有林场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此外,加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以岗位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干部培训,积极引导林场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促进国有林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上一篇:期中工作检查情况下一篇:局域网共享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