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内涵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低碳经济的内涵(精选8篇)

低碳经济的内涵 篇1

一、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 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从多种途径展开低碳经济建设行动。2007年政府间 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发表以后,特别是“巴厘路线图”达成以后,低碳经济理念更加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大势所 趋。2009年末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与会各国虽然没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但却进一步掀起了各界对“低碳经济”的热议。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 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 碳经济是一个国家博弈的结果,是一个政治化的科学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低 碳经济的经济性,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其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二是低碳经济的技术性,通过技术进步,在 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 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三是低碳经济的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 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低碳经济的构成要素 第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碳能源。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低碳 能源。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要使现有的“高碳”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的能源结构转变。

第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低碳技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 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CO2捕集和封存等。这些低碳技术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 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成为直接生产力,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强大的推动力。

第三,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经济发展载体与之相对应,而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取决 于低碳产业承载能力的大小。低碳产业的发展对现有高碳产业的转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会催生新的产业发展机会。

第四,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低碳管理主要包括明确的发展目标、健全的法制、创新的体制、科技等诸多方面,所有这些正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长期以来无序开发已严重透支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198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 一次把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们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未来的竞争是碳生产率的竞争,而 低碳经济的目标就是追求人、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实质和核心都蕴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人类只有成功地实现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 低碳经济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是1995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提出的。它的含义是:“沿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工 业化的起飞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恶化,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发展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通过对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 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格鲁斯曼和克鲁格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 下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 出,如果沿着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资源与环境约束将日趋紧张,而低碳经济模式可以改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最终促进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 展。

(三)脱钩发展理论

刘传江认为“脱钩发展理论”被运用到经济领域,主要是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对经济增长与物质资源消耗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国或 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资源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经济增长时物质资源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开始呈下降 趋势,出现“倒U”型,这就是脱钩发展理论。脱钩发展理论为“两型社会”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谓的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 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 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两型社会”既不是单一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也不是单一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脱钩理论证实了低碳经济的可能性。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做到用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两型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生态足迹理论

低碳经济的内涵 篇2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人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 英国充分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照目前的消费模式, 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必须进口, 同时气候变暖已经迫在眉睫。英国主张, 在本世纪要努力维持全球温度升高不超过2℃,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要削减一半。

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基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加大气中CO2的浓度, 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将给全人类的基本生活带来灾难性伤害, 水资源失衡、粮食减产、生态系统损害、海平面上升等。这本来是早在1896年由阿累利乌斯提出的一个科学假说, 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近年来, 这个命题被国际上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组织的几千名科学家所做的4次评估报告以及英国的《斯特恩报告》给予了证明。IPCC是由世界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共同建立, IPCC的第4次评估报告于2007年公布, 为这个命题提供了新的更有力证据:在1906年~2005年的100年时间里,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 而最近50年气温上升的趋势是过去100年间的2倍左右, 且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报告预测, 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度会上升1.8~4℃。报告认为, 人类在本世纪所能接受温度升高的极限是2~2.4℃, 要做到这一点, 只有到2050年将大气中的CO2的浓度增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倍以内, 才可能避免发生极端的气候变化后果。

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生产的低碳化

即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注重对生产规模和资源使用进行科学统筹和规划, 大力引进和运用新技术, 关注自然资源的循环和再利用, 注重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使之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1.2分配的低碳化

指政府在进行再分配时, 要通过法律、税收、转移支付等经济调控手段, 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实行倾斜和优惠, 同时对于那些高污染的传统产业予以限制, 大力发展新兴工具, 建设生态文明, 以实现产业低碳化, 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

1.3消费的低碳化

要积极倡导文明消费、程度消费、绿色消费, 在消费结构上要更加注重精神消费、文化消费等。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不断发展和延伸, “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等概念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2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障碍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具有能源消费量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承载容量小的特点。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能源的低碳经济, 有助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 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国低碳经济在政策因素推动下, 低碳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大量资金也被吸引到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尽管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 但我国正在迎接一场清洁能源革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逐年增长。截至2009年底, 我国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我国的水电装机容量规模位列世界第一, 风电装机规模排名世界第五。我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能力仅次于日本。2009年, 我国还成为世界领先的风机出口大国。在低碳交通方面, 我国汽车的燃料效率标准比美国高出40%。2009年我国电动自行车总产量比1999年增加近40倍, 预计到2020年我国利用非食用地生产出每年1200万t低碳生物燃料。我国已确立了发展低碳经济之路, 为应对全球变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 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仍存在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和障碍。

1) 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 能源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直接关系到“翻两番”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 对能源需求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 石油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平均仅相当于煤炭的80%, 天然气仅相当于煤炭的60%, 而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 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

3) 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 这也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 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

4) 能源结构转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没有完成第一次能源结构转换, 也没有完成第二次能源结构转换, 还要进行第三次能源结构转换。用煤炭替代薪柴没有完成, 面对第三次能源结构转换, 作为发展中国家, 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的落后, 任务相当艰巨。

3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由于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也会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 我们不能违背时代大趋势。即便现阶段我国在低碳经济之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及挑战, 但低碳经济仍是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首要选择。为走出有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应当从宏观政策和低碳技术方面着手。

总之, 发展低碳经济, 政府要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宣传, 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从政策、法规、体制上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 为低碳经济的进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其低碳经济的规模。低碳经济要打破“环保不低碳, 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 应该着眼于长远利益, 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 将节约、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作为低碳经济长远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詹承豫.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

[2]郑永红, 梁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J].环境经济, 2009, 21 (11) :56-58.

[3]徐晓飞, 赵琛, 崔艳娟, 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25 (16) :106-108.

低碳经济内涵与四象限评价法 篇3

(1.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河北经贸大学 经济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61;3.河北经贸大学 资产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4.河北经贸大学 会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目前,世界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一个短期问题是“如何促进经济复苏”。长期问题与短期问题能否结合起来解决?结合的关键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解决。大多数国家的政策效果和理论探讨表明,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目前世界长、短期问题的重要结合点。既然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便应成为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我国目前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和评估方法还刚起步,缺乏深入研究(肖文等,2011)。本文在综述了低碳经济内涵后,从经济要素的角度尝试设计了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四象限法。应用该方法对河北省30个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结果基本符合省内同领域专家的定性判断。

一、低碳经济内涵的文献综述

虽然低碳经济的术语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有关文献中就出现了,但其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付加锋等,2010)。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减少碳排放,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其目标是将大气温度保持在合理水平,减少子孙后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本。

进一步细化,该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1.低碳经济中的“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碳”是指《京都议定书》所限定的六种温室气体。《京都议定书》根据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来源、稳定性、易监测程度,并考虑到其他国际公约的约束等情况,从而将强制减排的温室气体种类限定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在这六种气体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成份,但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狭义的“碳”仅指二氧化碳。在导致气候变暖的各种温室气体中,由于二氧化碳是最大“贡献者”,其贡献度高达60%(任仁,2005),因而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国际能源署(IEA)等绝大多数权威研究机构在测算温室气体排放时的测算对象都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特别是森林被破坏)过程中有机碳的氧化引起,这一过程中,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并不能完全吸收由此引起的过多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由此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当前研究低碳经济时重点关注的是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2.“减少碳排放”的两种途径。《京都议定书》提出了“技术减排”和“市场减排”两种减少碳排放的途径。“技术减排”就是通过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碳埋存及生物碳汇等技术的创新,削减温室气体排放,该途径是长期降低碳排放的根本方法。“市场减排”则是依据“清洁发展机制”(CDM)原则,允许掌握技术优势的国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援,帮助降低有害物质排放,换取“二氧化碳排放权”,该途径是短期降低碳排放的变通做法。

3.低碳经济中的“低能耗”有两个要求。第一个是基本要求,即在能源消费量一定的情况下,在能源消费结构中降低化石能源所占比重。第二个是理想要求,即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费总量。

4.低碳经济中的“低排放”是指降低人类活动增加导致的碳排放。地球上的碳排放源包括自然排放和人类活动增加导致的碳排放两种形式,后者被认为是使温室气体浓度逐渐上升的主要因素,因而降低碳排放主要指降低人类活动增加导致碳排放增加的部分。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碳排放和碳循环是平衡的。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平均值约为280ppmv(1ppmv=10-6,即百万分之一体积单位),这种碳平衡形成的自然界温室效应不仅无害,而且是有益的,即在地球自身的温室效应作用下,地球具备了温度调节的功能,基本上保持在适宜人类发展的平均15℃的水平。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人为导致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很可能(90%以上的可信度)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另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测算,到2008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达387ppmv,比工业革命之前增长了约40%,这促使全球温度不断上升。最近100年,据IPCC测算,全球气温升高了(0.74±0.18)℃,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平衡和热平衡。

5.低碳经济的两个发展目标。从自然科学的视角看,“低”的目标是低排放、低升温或不升温。按照全球的尺度,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低”是指应保证“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个水平上,使气候系统免受危险的人为干涉”。1997年《京都议定书》又进一步明确要求,39个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之间,应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达到2007年IPCC和2008年斯特恩报告认为的把气候变暖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在这一基本共识下,有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如英国的目标是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共减少60%,届时建立低碳经济社会。

从经济社会的视角看,“低”的目标是低成本。《斯特恩报告》认为,按照当前的发展模式,气候变化将造成全球经济下挫5%~10%,而贫穷国家则会超过10%。如果把环境和健康等一些额外的因素综合考虑进来,气候变化总成本的增加量相当于每人的福利削减20%,碳的社会成本将是85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如果我们立即采取行动,到2050年,减排的经济成本大概是世界生产总值的1%左右,碳的社会成本约为25~30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仅是当前发展模式的1/3。

二、低碳经济的四象限评价法

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对引导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很大价值(娄伟、李萌,2011),蒋金荷、吴滨(2010),鲁静(2010)对目前评价低碳经济的方法进行了评述。现有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物质流分析法(MFA)、指标值综合合成法、投入—产出(I—O)模型、宏观经济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动态能源优化模型、综合能源系统仿真模型、部门预测模型等,这些方法从各自研究的需要对低碳经济进行了评价。本文从经济要素的角度设计了评价低碳经济的四象限法。

哥本哈根会议后,发达国家将要执行的“碳关税”、“碳标签”将全球市场带入了“低碳”竞争时代,“碳排放”如同资源、劳动力等一样被计入了企业成本,从而成为影响企业利润增或减的经济要素,因而设计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评价经济要素的基本思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测算经济要素数量的多少和分析经济要素效益的高低。具体到本文,就是测算碳排放物理水平的变化和评价碳排放经济效益的高低,前者主要是为长期“如何应对变化”提供依据,后者主要是为短期“如何促进经济复苏”提供依据。四象限法是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价解决低碳经济长、短期问题结合效果的一种方法。

(一)评价碳排放物理水平的方法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转型过程中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产业碳排放的基础和特点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

EKC曲线是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基于质量守恒原理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关系后得出的一种倒U曲线。该曲线表明,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二氧化碳排放较少,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二氧化碳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到达某个临界点或“拐点”后,随着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

根据碳排放量变化的这一规律,我们在评价产业碳排放物理水平变化时,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评价。“共同”是指各产业都应降低碳排放量,“有区别”是指不同产业由于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耗能导致的碳排放量不同,这种不同应区别对待,区别对待的方法就是从产业自身碳排放量动态变化的角度进行评价。为此,我们设基期本行业碳排放量为Pi0,报告期碳排放量为Pit,如果Pit/Pi0<1,我们称之为物理低碳化行业;如果Pit/Pi0≥1,我们称之为物理高碳化行业。

(二)评价碳排放经济效益的方法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经济效益对实现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对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倡议: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应当讲求成本效益,确保以尽可能最低的费用获得全球效益。在评价碳排放经济效益时,我们设某一行业碳排放占全部产业碳排放的比重为Si,用Si来反映该行业碳排放相对量的大小。设该行业增加值占全部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Ri,用Ri反映该行业增加值相对量的大小。设Ei=Ri/Si,如果Ei≤1,表明该行业碳排放相对较多而增加值相对较少;如果Ei>1,表明该行业碳排放相对较少而增加值相对较大。设基期经济效益为Ei0,报告期经济效益为Eit,如果Eit/Ei0>1,我们称之为经济低碳化行业;如果Eit/Ei0≤1,我们称之为经济高碳化行业。

(三)四象限评价法

我们以横轴表示各行业物理碳排放水平,以纵轴表示各行业碳排放经济效益水平,以大于或小于1将座标图划分为四个象限(表1)。第Ⅰ象限的行业由于其既具有经济优势又具有物理优势,因而属于有综合优势的行业;第Ⅱ象限的行业由于其碳排放经济效益在提高而碳排放物理水平也在提高,因而属于有经济优势的行业;第Ⅲ象限的行业由于其碳排放物理水平在增加而碳排放的经济效益在降低,因而属于综合落后的行业;第Ⅳ象限的行业由于其碳排放的物理水平在减少而碳排放经济效益也在降低,因而属于发展低碳经济中有物理优势的行业。

表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四象限评价表

三、应用

笔者采用低碳经济四象限评价法,对河北省两次经济普查时的30个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如下:

(一)碳排放物理水平的评价结果

第二次经济普查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河北省制造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从第一次普查时的2.84亿吨增加到第二次普查时的3.03亿吨。期间物理高碳化行业有19个,这19个行业在第二次普查时碳排放量为2.47亿吨,第一次普查时为2.22亿吨,增加了11%。物理低碳化行业有11个,这11个行业第一次普查时碳排放量为0.61亿吨,第二次普查为0.56亿吨,降低了8%。

(二)碳排放经济效益的评价结果

第二次经济普查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经济低碳化的行业有13个,第一次普查时这13个行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25.47%,第二次普查时增加到26.97%;同期,这13个行业的碳排放量由30.27%下降到27.33%。经济高碳化的行业有17个,第一次普查时这17个行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74.53%,第二次普查时下降到73.03%;同期,这17个行业的碳排放量由69.73%增加到72.67%。

(三)四象限综合评价结果

从表2可见,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有综合优势的行业(分布在第Ⅰ象限)有8个,有经济优势的行业(分布在第Ⅱ象限)有5个,有物理优势的行业(分布在第Ⅳ象限)有3个,综合落后的行业(分布在第Ⅲ象限)有14个。

表2 河北省两次经济普查期间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四象限分析结果

四、结论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观念改变、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转变生活方式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时代,企业的碳排放由过去的社会外部成本被强制转化为企业的内部成本,碳排放成为影响利润增加或减少的经济要素。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四象限法就是对碳排放物理水平的变化和碳排放经济效益的高低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方法,为此设计了物理高(低)碳化行业和经济效益高(低)碳化行业。该方法得出的结论是某一产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是什么,至于某一产业应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则需要以此结论为基础,考虑行业节能技术水平、新能源应用前景等之后才能进行统筹决策,本文对此问题没有涉及。

河北省制造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综合落后的行业占制造业总数的近一半,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河北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因而河北省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魏一鸣,刘兰翠,范英,吴刚.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6]娄伟,李萌.低碳经济规划理论·方法·模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

[8]肖文,樊文静.低碳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兼谈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J].工业技术经济,2011,(1).

[9]曲建升,曾静静,张志强.国际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比较分析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8,(1).

[10]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11]任仁.《京都议定书》要减排哪些温室气体[J].化学教育,2005,(8).

[12]蒋金荷,吴滨.低碳经济模型现状和几个理论问题探讨[J].资源科学,2010,(2):242-247.

[13]鲁静.国内外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法评述[J].中国投资,2010,(8).

[14]张德英,张丽霞.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进展[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5,(1).

低碳经济的内涵 篇4

经过本次的《低碳经济》学习,对低碳经济的了解更深入了一步,尤其对两个概念及系统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是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但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用了5讲的篇幅深刻细致的阐述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低碳转型的国际趋势、低碳转型的结构调整与技术变革、低碳转型的政策工具、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探索、低碳生活的时代意义等多个方面的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结合这些内容,提出了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低碳经济知识的重要意义和各自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如我国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其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诸如电力、烟草、钢铁、矿业等行业均是需耗费巨大的碳、油、电资源为代价而发展,由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使我国深受其害,酸雨、光雾、天灾不断,高碳经济虽然带来了一定了经济发展速度,但污染却给人民带难了深重的问题与困难,在治理污染中我们也损失了许多经济发展速度,如

何能在低消耗、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无污染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需要全体人民思考与讨论。《低碳经济》就为我们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了解低碳经济,更新思想观念,增强低碳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川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人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亦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那么,当今高碳产业区该如何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呢?

1、坚持以节能减排为重要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节能减排是促进低碳发展的有力举措。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业节能要注重以先进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交通节能要重视发展公共交通,优化运用多种运输方式。建筑节能要合理改造已有建筑,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生活节能要推广使用经济高效的节能产品,培养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2、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导向,要按照分步走的发展思路,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发展计划。一是要继续完善常规化石能源节能政策。对减少煤炭等能源消耗、环境效益显著的行业和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应用节能技术,降低工业能耗。二是在新能源利用政策中要更多地突出综合环境政策。既要结合发展新能源的自然条件,也要考虑当地的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并在项目建设中首先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努力使项目建设更具前瞻性,为地区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三是要发展壮大服务业、现化物流等第三产业。

3、大力发展清洁资源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结构的变化。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

4、努力提升环境质量,打造生态、宜居、和谐的城市环境。

建设低碳社会必须以优良的环境为基础。

5、加强倡导低碳的宣传引导,全面提高公众的参与水平。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 篇5

该研究认为有17项全球减排的关键技术,如燃料电池、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氢燃料动力车辆、热电联产、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海洋能等等,并评估了发挥技术减排潜力所需的投资。

如果广泛利用现有的和正在研发的先进技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50年将持续现有水平,但是对低碳技术的额外投资将高达17万亿美元;激进的研究结果证明,如果要实此刻2050年内二氧化碳减少排放50%的目标,至2050年额外所需要投资将在45万亿美元以上。

,中国科学院成立由40多位专家组成的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按照“能源发展需求—重要科技问题—重要技术方向—重要技术方向路线图—创新能源技术总体部署—保障体系建设”的逻辑,编制了“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

该路线图识别出中国至2050年能源发展的十个重要技术方向,包括:煤炭的清洁和高附加值利用技术、高效非化石燃料地面交通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和原材料技术、电网安全稳定技术、氢能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电技术、深层地热工程化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与利用技术、新型核电与核废料处理技术等具有潜在发展前景的能源技术。

如果将升温的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到2030年,世界每年的减排成本在最乐观的情形下为-3500亿欧元,此外在前期投资方面,每年需要1万亿美元的投资来保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推广,这相当于全球40%的.基础设施投入。

中国为了实现减排目标也将面临巨额的投入,20中国政府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有2100亿元将投资于节能、减少污染和改善生态,另有3700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和调整能源密集的工业结构。

低碳经济和低碳文明 篇6

刘宗超

低碳的含义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现在无论是经济形势还是全球的气候形势都在迫使我们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我们要进入一个全新的改革时期,归根到底是进入一个能源变革的新时代。

低碳经济既是能源结构的问题,也是能源利用的效率问题,利用效率低就会造成污染,浪费了本来能利用的东西。什么是浪费呢?一是所费多于当所费,而不是说花费少就不是浪费,花费多就是浪费;二是所得少于当所得。做一件事情之后本来可以得到这么多,最后却没有得到,这也是浪费。人们应该反思对于能源的利用是不是恰到好处,真实地说,即使像美国这样的管理程度,它的能源浪费也是超过50%的,而我国浪费得更多。所以在能源的问题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从节约的角度去考虑。像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都要从节约的角度去考虑。英国一个生态学家舒马赫说小的就是美好的。就是不要贪大求洋。低碳就是把往往是大的东西,变成小一点的,耗费少一点,恰到好处。

在能源结构方面,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能源30%是生产型的消费,70%是生活型的消费,就是供应城市的照明、公共设施等。而对于中国来说,70%是生产型的消费,30%是用于居民生活的消费。这中间就有一个问题了,从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是通过低碳来完成工业化向后工业时代转变的,这个过程都是通过煤炭、电力、天然气来实现其工业发展的,当传统工业转移到一些落后地区、国家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了,主要发展服务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耗能比较少的产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了,能源方式也发生变化了,现在欧洲已经进入了一个灰色可持续发展时期。

什么叫灰色可持续发展时期?就是把原来弄得灰蒙蒙的东西洗刷翻新后能用的接着用。到欧洲去以后,感觉他们的好多建筑、公路都比较破旧,不像到中国到哪儿都能眼前一亮,到处都是新的。我们去欧洲考察,接待方经常要提醒我们,这个房子非常老,电梯一次只能容纳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就站不下了,而且还“咯吱咯吱”地响。一进房间,地板也在响。最后人家开玩笑说,你们住的是十七世纪的房子,享受的是历史。有时候感觉欧洲的生活质量不是很高,但他们还都在克勤克俭地使用那些老东西,这就是一种低碳生活,把历史上的东西用起来,而不是一下子把它们毁掉。

目前我国消费的资源中有一半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国外建造一座房子的使用寿命是多久呢?一般要用250年左右,而我国的房子使用周期是50年,最多到70年。50年的房子就被认为是旧房子,该拆掉了。不见得有高楼大厦就是城市,不见得房子低矮破旧就是农村。城市和农村的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套统一的下水系统,对这一点很多人并不理解。现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周边仿佛一夜之间就建起一个镇子,但是一下雨就是污水遍地,垃圾随意堆放,因为垃圾、污水的处理是家家各自为战,这样搞得一个城镇臭不堪闻。实际上,只要是大一点的农村,或者楼盖得高一点,一个随随便便建的镇子都住几十万人,如果放在欧洲一定是一个中等城市了,但我们这里却并没有按照城市规划来,经常是昨天建的今天就开始拆,造成重复性建设,这都是一种最大的浪费。

同样是能源,我国消耗的能源70%是煤,法国77%用的是核电,如果他们非要跟中国拼能源、拼低碳的话,来一个刚性的调整,那我们的经济就完了,很多重化工业都不能生产,但我们又不能轻易关闭工厂,因为那会带来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是中国要搞低碳经济所遇到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未来在能源方面,中国特色的能源路线就是城市要节省能源保证中国重化工的发展。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制定了《京都协议书》,它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地球是唯一的,全球要协调气侯变化,但是怎么样控制、调整是一个问题。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为了减排的问题而不断较劲,欧洲国家进入灰色经济阶段,发展力比较低,再者欧洲国家比较分散,缺乏一个统一的立场或者声音。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就说,中国可以减排,但要以2005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40%—45%,德国提出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40%,日本下降25%,俄罗斯也是以1990年为标准,美国提出以2005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17%。如果用1990年的数据来比较,我国只下降了4%。无论中国怎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一直坚持以自己的发展为主,减排不能影响中国的正常发展。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能节省一定会节省。

中国提出减排不仅仅是迫于国际压力,更重要的是中国资源出现紧缺,这个紧缺本身逼着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大家一般认为核电比较危险,俄罗斯核电站泄露事件发生后,那个地区封闭了大概二十多年。其实核泄漏属于小概率事件,随着核能技术的提高,这种危险会越来越少,所以到2020年中国准备把核电的比例提高到4%,美国准备提高到27%,日本准备提高到45%。中国目前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发展核能,其次才是太阳能等其他能源。

我通过对全球气候的研究发现,其实碳仅仅是全球气侯升温的一个方面,在低碳的同时,还要做到低氮,这是个比较新的理念。十八世纪末,一个科学家就发明了氮素。最初有一个科学家发现人们种作物的时候,产量会慢慢下降,他加了一些矿石到土壤里,产量就增加了。后来大家在寻找矿石的过程中找到一些鸟粪,把鸟粪放到土壤里也能使作物增产,其实鸟粪在山里头比较多,已经没什么肥效了。人们化验以后发现其中有磷,于是就把磷放到土地里,结果产量也在增加。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开始琢磨肥料这个概念,一开始是农业肥料,后来发现豆科植物可以固氮,非豆科植物不能固氮,一个化学家就发明了氮肥的生产工艺,人们能够生产氮肥了。氮施入田里以后,增产比较快,可以这么说,从最近人类100多年中,人类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得益于氮肥,如果没有氮肥的施入,世界上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口。

肥料也有一个木桶原理,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硅等13种的物质,研究发现这13种物质只要一个没了或是少了,粮食产量就是随之变化,所以它就像个水桶似的,里面每一个板都很长,盛的水才能多。一开始我们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木桶原理,只知道氮肥,也就是尿素,一施就增产,但是慢慢地再施这种肥增产效果就不明显了,于是就多施肥,比如本来一亩地有10公斤尿素就够了,现在一亩地上大概40公斤甚至50公斤。实际上氮素的利用率只有20%,不会超过30%,那70%进入大气,加剧了温室效应。还有煤气中含有甲烷这一类物质也对大气污染很严重,一个甲烷分子增温作用相当于二氧化碳的200倍。现在碳和氮基本上都被作为温室气体了,不仅仅污染大气,它们还污染水源。比如最近频频出现的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一般的湖区周围都是农田,农田里施过氮肥以后这个湖就被污染了。像福建、上海等地的水面出现了一种水葫芦,就是土壤里用不完的氮和磷跑到水里,水生植物一层一层繁茂生长。有些人提出,为了应对能源危机,我们可以利用生物能源。其实问题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需要玉米作为能源,那么生产玉米的过程中是不是要施肥以增产?如果把肥料所生产的温室效应和生物能源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拿来比较一下,使用生物能源很可能比不用生物能源还要污染大气。所以以玉米等粮食作为生物能源的项目,实际不仅在科学上是不可行的,而且在经济上也属于伪项目,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在搞这些所谓的生物能源开发。比如美国的一个州在用玉米做生物能源,这个州老是向国家要补贴,用生产出来的大量玉米制造酒精。中国在2007年、2008年也学过个项目,也用玉米来搞酒精。结果这个项目刚开始没多久就导致连锁反应了。玉米是制作饲料的一种主要原料,玉米拿去制造酒精之后就变得紧缺,饲料价格升高,这样以来大家就开始不养猪了,于是猪肉开始涨价。生物能源跟人们的饮食紧密相关。

我认为现在大力提倡的低碳经济要引发一场能源革命、一场农业革命。但是现在大家要注意一个情况,那就是有些发达国家在挖陷阱,一个典型的陷阱就是他们宣传有机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甚至我国也有很多专家对这个概念也不理解,也在那里跟着说。其实在氮素发明之前,所有的农业都是有机农业。40年前中国的农业都是有机农业,用不起肥料,天天搞高温堆肥。但是化肥确实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在使用化肥的过程中,农药也增加了,这样种出来的东西就不那么健康了。对此穷人觉得无所谓,能吃饱就不错啦,但富人觉得这样不行,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英国女王,她不说有机也不说无机,就说我只想吃我从小吃的那些东西,不吃其他东西。这就给英国政府带来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社会进步了,农业生产要用化肥,女王却要按照几十年前的方法去种植。可以说有机是贵族生活的一种要求。

所以我认为生态安全就行了,食物达到国家制定的那些指标,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就行了。实际上,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否则不仅没有产量,养分也是不全的。如果真的要做到有机的标准,是很不划算的,生产有机食品的成本是非有机食品的14、15倍,这样的费用在中国有多少人能承受?所以,真正有机的东西在中国从农业、经济上是不可实现的,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陷阱,最先跳进这个陷阱的是台湾投资商,他们在南方很多地方投资农业,搞了很多有机庄园、有机农场,但是四、五年后大多都亏了。所谓有机农业其实是贵族的农业,是有钱人的农业,它只是一种安全的观念,却未必就是营养全面的。

在低碳成为经济行为乃至基本的政策导向之后,每一个企业或者每一个地区甚至国家都应该有一个考量和把握,但是也不能调整过度,抑制了生产,那会带来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

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将创造出一种低碳式生活,但也给有些人提供了一种借口,我为什么不买你东西啊?因为你高碳,这将成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所以这将是中国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国际贸易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几乎是跨过了兵器时代,以更隐蔽、更堂而皇之的理由在调整贸易的顺差和逆差。我国跟别国之间的贸易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发展也影响到我国每一个人的生活,它不是离我们很远,而是离我们很近。

从绿色壁垒出现以后,中国茶叶出口一跌千丈,原来世界各国都买中国的茶叶,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总出口的70%左右,现在可能只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有了低碳以后,从绿色壁垒又增加到碳壁垒,又增加了碳关税,将来还可能增加氮关税,国际贸易会更加复杂。

全球生态与气候现状

现在全球的气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的首脑去开会解决气候问题呢?由于全球气温升高,使得大气层被污染,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全球气候变得很不稳定。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规模化灾害发生得越来越频繁,1950年的时候大概是每年100次多一点,到1979年已经涨到了400多次,出现干旱灾害的次数比之前增加了十几倍。温度升高以后,细菌、病毒各种东西都出现了,各地出现的极端天气也多了。现在全世界大概有10亿人生活质量还得不到保障,饥荒的人还在数亿之间,挨饿的人有几个亿。

是什么引发了这些自然灾害呢?除了冰川融化以外,冻土层的破坏也可以引发很多自然灾害。大家知道,地球冷的地方既有冰川也有地下有冻土,比如北极、俄罗斯的很多地方以及我国的青藏高原都有冻土分布。冻土是以亿年为单位的,有很多山的年龄都不会超过一亿年,冻土的年龄往往是比很多岩石的年龄还长。大家知道,地球历史上的植物种类是很丰富的,植物的高度和生殖量比现在要大得多。平均起来说,树一般是在200米到400米之间,一种南方的植物叫蕨菜,高度曾经是20米到40米。今天的蕨菜只有一米多到两米。历史上的水稻是多高呢?去年在江西找到的野生水稻是3.7米。

冻土地带埋了大量的沼气,这就叫固体冰,它们被埋了几亿年、几百万年,现在溶解以后就开始冒气了,这些气体可以燃烧,是比二氧化碳厉害200倍,比氮厉害300倍的气体,要是整个地球冻土地带的气体都释放出来,那全球升温的速度就不是今天可以想象的了。

低碳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焦点,你可以不理它,但它很快就要来管你,尤其是哥本哈根会议以后,最终还是要拿出一个约束性的东西来。本来哥本哈根会议就准备给各国戴上一个碳排放的紧箍,结果只签了一个没有约束力的协议,但要不了多长时间这个紧箍就会戴到各国的头上。一旦带上这个紧箍,就会使各国的生产发生变化,各国都要思考如何既在客观上节省能源、改变能源结构,保证自身发展,又能防止别人给自己挖陷阱。

世界上压力最大的是中国,美国说现在中国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第一个需要减排的国家就是中国,中国就说,美国已经发展过了,而且现在的碳排放也很多,那么美国就应该不仅是多减排,还要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相关的技术。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就形成了一个商业模式,即碳税、碳排放权的买卖,围绕这个碳税、碳排放权的买卖已经形成了一个金融行为,可以挂牌交易。

我研究全球生态文明已经20年了,以我的研究来看,全球的问题有很多很多,它实际上是一个文明延续的问题。现在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才能解决全球遇到的问题,而目前还没有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只靠一些国际组织协调。人类进化到今天,关于整个全球性的文明还没有建立,比如没有统一货币,大家完全可以通过货币中间差额的调控攫取利润,这基本上就是不劳而获。在20世纪初的一次金融危机中,英国人有三分之一的人是靠吃利息生活的,他们向全世界发放高利贷,全世界的人给它挣钱。

全世界文明的程度不够高,现在人们正在努力尝试性地进行全球性的公共管理,但还在努力之中,还很遥远,谁也不能打保票说,再过一千年全球的公共管理就能建立起来。全球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有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

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气候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每一个王朝的覆灭基本上都与大规模的干旱有关系。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冰川融化以后,水域面积扩大,湖区生态欣欣向荣,与此同时还会有很多灾难性的事情发生,比如春天要抗洪,春天新疆就总是在抗洪,因为那里雪山的融化在加速。雪在融化过程中还有个正反馈的机制,越湿的雪吸收的太阳能越多,融化得越快,可能头十天、半个月只能化1毫米的雪,一旦进入融化、潮湿状态以后,一天可以化1米。干雪对太阳能的反射率99.99%,几乎把太阳能都反射了,而湿雪的反射率不到60%,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一个事情。当时我就跟那些生物学家说,积雪一旦融化,就会渗下去,而底下是冻土,如果冻土从下往上融解,这样一来雪水就不往下渗流,而是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河道,马上就形成洪水了,必然会深刻影响到我国的绿洲经济,稍有不慎在绿洲居住的人们就会成为生态难民。

全球实际上是三个冰坛,南极、北极和中国喜马拉雅山为主的青藏高原。这三大冰坛融化以后所形成的淡水将占世界所有淡水的95%。而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淡水只占5%。这三个冰坛融化以后,地球海水就可增加60米高,而它的融化速度并不是原来想象的要经过多少年慢慢地融化。如果100年或者200年海平面上升60米,人类还可以慢慢迁移,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60米,那整个地球沿海的工业经济区、生活区都会被淹没。中国承受不了这个60米,那样的话广州没了,上海没有了,南京没有了。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而造成的海水上涨是真实的,像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随着海平面的升高,现在海水一涨,海浪一大,海边的房子被水淹的频率越来越高了。所以,全球气侯变化是真真实实地在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这个速度还会很快,对人类来说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主动地调整,能调整多少调整多少。但是,如果海平面真的上升60米,我们肯定保不住上海,只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能保多少保多少,最起码让这灾难来得更慢一点。

低碳经济引发产业结构调整

未来的能源主要来自风力、海浪、太阳能、地热、藻类、核能。关于核能现在是核裂变,还可以搞核聚变,核聚变没有放射性,是比较安全的能源,核裂变在目前是有放射性的,这些都是我们调整能源结构的方向。

关于水电的开发和利用,美国的开发超过70%,甚至到80%,北欧一些国家的开发程度到90%多。中国的开发程度是很低的,大概还不到30%。这样的水平不要说赶上欧洲了,离美国的开发程度还差得太远,因为我国太热衷于大型水电站了,应该搞更多中型水电站,这样可以把水能利用得更充分,不要寄希望建一个大的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现在世界上大型的水坝、水电站有很多都要炸掉,还原成比较小的。大型水电站三峡已经做到极致了,慢慢还要建一些小的,整个世界趋势是这样的。

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第一是核电,然后是水电,再是太阳能,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可再生资源,比如用秸秆制造酒精的技术在逐渐成熟,秸秆这些东西可以变成沼气,沼气可以发电。未来的能源利用形式和现在也不太一样,现在是大型的网络供电,以后很可能是分开供电。氢燃烧电池是一个供电的好形式,煤气或者天然气进去就能发电,只要有氢就能发电,这种燃烧电池的效率是很高的,可以给一个小区供电。比如一个小区3000户人家,一个十几立方大的氢燃料电池就可以给这个小区供电了。甚至一些大型的公共设施比如影剧院都可以用燃烧电池来供电,以后的汽车也会用到氢燃料电池。

未来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出路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比如发展低碳经济产业,诸如仓储、旅游、设计、创意等。

刚才我们批判了作为未来农业主导方向的有机农业,那么我们坚持的是什么?是现代生态农业,即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路子。

此外还要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当然低碳生活很难定义,无非是节省能源、节省资源,这涉及到很多建筑上的浪费,比如窗子能不能都用双层防止气漏的,这样就能少开空调。海淀区一个科技馆就用地热来进行采暖,冬暖夏凉。只要想到了就能实现,成本也没有高太多。再比如在房顶上装太阳能板,安一个小风车,这两样东西都可以产生电力,有了电力以后如果专门在楼道布线,成本就太高了,那么如何简单高效地利用好这些电还有待我们认真研究。

另外在整个城市设计中,可以根据物联网和互感网的办法把整个城市建设起来,那将体现出城市建设的最大智慧。其次,要建设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要想办法供应氢能源,这个效率是很高的。上海世博会带来先进的新能源理念,我们要把这些新能源理念抓紧应用到城市建设中。

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特征和实践 篇7

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

目前, 低碳经济被世界普遍关注, 英国《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 指的是一个经济系统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 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迹 (碳足迹是指个人或一个系统日常所释放的温室气体) 接近于或等于零。也就是说以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作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经济增长,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随之而来的是低碳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在低碳经济模式下, 人们的生活逐渐远离因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带来的负面效应, 享受以经济能源和绿色能源为主题的新生活——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 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积极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是一种简单、简约、健康的绿色生活行为模式。同时低碳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理念, 尊重自然, 爱护生态, 保护环境, 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崇尚天人合一与身心的均衡发展。

1. 低碳生活方式要避免高能耗消费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在现代消费理念中, 人们更注重方便快捷以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形成了一种便利消费的观念, 这种便利消费观念无形当中浪费了大量的能源。例如, 有些超市使用开放式冷柜, 方便顾客拿取冷饮, 据有关专家计算, 这种敞开式冷柜要比带拉门的冷柜耗电量高出20%, 如果一个城市所有超市都使用这种敞开式冷柜, 无形当中就造成了能源的高浪费, 从而排出室外的热气增多, 造成温室效应, 最终成为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低碳生活方式有时候只需要顾客的举手之劳, 就可以减少能源损耗, 给我们一个清净的世界。

2. 低碳生活方式要杜绝一次性消费

现在很多用品都是一次性的, 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袜子……一次性消费成为广大市民的典型消费爱好。在这种一次性消费产品的背后是能源的巨大浪费和二氧化碳的高排放量。例如, 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塑料袋等都是塑料产品, 使用之后随即扔掉不仅造成了环境的白色污染, 同时也损耗了煤的使用量。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中计算, 如果全国每年减少10%的塑料产品, 那么就可以节约1.2吨煤的使用量。可见, 一次性消费与节能减排息息相关, 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必须杜绝的一种消费观念, 让人们改变过去那种高碳生活, 从而做到节水节电, 逐步进入低碳生活方式。

3.低碳生活方式要改变奢靡消费

社会上一些人注重面子工程, 铺张浪费, 摆阔气, 开豪车, 形成一种奢靡的消费观念。例如, 在购买汽车上, 愿意选择大排量, 外形阔气的私家车, 而在国外的许多国家, 私家车都是以小排量、小型车居多。在日常使用交通工具方面, 国外早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活方式, 像日本, 全国私家车的普及率已经达到80%, 但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开车去上班, 而是选择坐公交车或者自行车甚至步行, 在我国, 一些小学校园门口到了放学时间, 私家车堵占了整条马路, 挤得水泄不通, 大量尾气排放到空气中, 使空气质量下降, 造成雾霾严重。此外, 在饮食上, 选择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 造成肥胖人群增多, 从而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病的出现。在购买商品时追求名牌的服饰、首饰等, 造成高能源的浪费, 这些都违背了低碳生活方式的原则。

低碳生活方式的特征

1.道德性

低碳生活方式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为指导, 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减少能源过度消耗, 减少污染, 是一种绿色、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政府要在政策上加以引导, 树立起低碳消费的文化;同时, 低碳生活方式也是把人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低碳生活中, 对自己与他人的终极关怀, 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充分体现出人类尊重生命, 尊重自然的道德意向, 形成一种生态道德观, 只有在这样的道德指令指导下, 人们才会自觉地做出勤俭节约、绿色出行、低碳居家、低碳消费的选择, 才会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 才会主动放弃高碳的生活方式, 告别挥霍浪费, 低碳生活方式才能成为人们自觉追求和持久的行动, 才会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均衡发展的价值观。

2. 时尚性

目前, 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时尚家族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 低碳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不管男女老少都以低碳方式自居, 抛开繁琐复杂, 抛开奢华摆阔, 过一种简单纯粹的时尚生活, 真正做到了简约而不简单、时尚而不另类, 给生活一种本真的状态, 人们在这种简约的生活中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增加生活的情趣。一些低碳达人利用废旧物品和服饰, 手工制作DIY,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了自己生活所需, 实现了既节约又环保的生活目的。还有一些人在自家阳台制造天然氧吧, 种植一些绿色植物, 既美化环境, 又净化空气。再有一些开车族, 也放慢了生活节奏, 骑单车, 赏风景, 与自然来一次邂逅, 轻松、愉悦, 体验了简单休闲的生活。

3. 科学性

低碳生活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 它以科学的方法告诉人们如何生存的更好, 如何令地球更美丽, 以一种科学的消费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在这种科学消费指引下, 人们尽量避免和减少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避免人们之间请客吃饭的炫耀性消费, 避免穿名牌开豪车的奢靡消费, 从而形成不因生活富足就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 做到理性消费, 实现简约生活。使低碳生活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使自己生活惬意, 使子孙后代有充足的生活空间。

4. 健康性

在倡导低碳生活的今天, 有些人认为低碳生活会降低生活质量, 辛辛苦苦挣来的钱, 没有拿来很好的享受生活。殊不知, 这样想法的人是否把奢侈浪费当做是享受生活了呢?物质财富再丰厚, 也换不来心灵上的一份宁静, 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低碳生活方式使人们吃的健康, 穿的舒适, 让我们坚持锻炼身体, 有一个强壮的体魄, 达到身心和谐, 心灵自由而快乐。很多时候, 在高碳的生活状态下, 一杯纯净的水, 一条没有污染的鱼, 一份放心的食物有时都成为我们的奢侈品, 到处是雾霾, 到处是污染, 每天要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 我们的健康如何能得到保证,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能享受生活。只有低碳生活才能给我们自然的本真, 生活的宁静, 才能让我们健康, 达到身心自由。

国外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地开始关注生态问题, 并制定了相应的举措以应对地球因为过度使用和过度污染而产生的各种问题, 提出建立低碳经济, 居民采用低碳生活方式, 这在意识和行为上领先一步, 达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

国外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是英国, 随后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也纷纷加入低碳生活的行列, 并且逐渐发展成熟, 可为我国所借鉴。英国采用征收“气候变化税”和颁布“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的手段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为能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 在政策的约束下, 个人、企业都自觉地保护能源, 不滥用一滴水一度电。日本一直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与研制, 注重对环保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近年来, 日本对风能、水能、太阳能、氢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多种能源都有所开发和利用, 并还在继续的研究当中。这些新型能源的利用有效减少了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使用, 例如环保汽车就大大减少了燃料消耗。于此同时, 日本也出台了很多节能减排的法律措施, 鼓励推动广大市民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法国在多个行业同时采取政策减轻能耗。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等行业都力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减轻能源过度损耗, 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瑞典更是低碳生活的典范。从宏观到微观, 瑞典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关注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 例如鼓励市民购买小排量环保型汽车, 鼓励市民购买清洁燃料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 为世界其他国家建立低碳生活方式树立了榜样。

低碳经济的中国策 篇8

国外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与特征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保持发达国家现有福利水平,已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了。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重化工产业的能源强度是服务业的三倍多。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就完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一般地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将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如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海水中的氢能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未来资源。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在上述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欧盟国家大多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扶持重点,相应的产业成为快速增长的产业。综上,低碳经济应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通俗地说,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也不是让人类回到农耕社会。

其次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海平面上升导致小岛屿国家的淹没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国要不要发展低碳经济

对此,国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是不赞成,理由是我们不能跟风。另一种是赞成,认为我国应该发展低碳经济。本文认为,我国应尽快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相关指标可以作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引导性指标。理由有三:一是我国要用先进理念引导发展而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自“九五”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以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部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统计、考核指标,特别是缺乏对执行情况的监督:三是从国情出发,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其一,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低碳”能源的条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又增加了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约束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发展的资源;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减排指标的确定和分解实际上也是在争夺排放权这一发展空间。换句话说,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我国资源供应和排放权难以保证。

其二,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煤炭、石油等的生产和消费,部分来自水泥生产。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钢铁、水泥等产品,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投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中国的巨大需求。因此,降低其碳强度,成为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

其三,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發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市场换技术”政策,然汽车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被外国公司占领,我们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发达国家在这些技术上起步不久,我国的差距并不大。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我国加大投入,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从能源资源条件、目前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应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

重点与建议

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些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總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生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茵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依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完成工业化,但面对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

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减少不必要出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在提高生产中资源能源效率的同时,大张旗鼓地反对消费中的浪费,做到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我国在公款消费和餐桌上的浪费问题突出,有人还以饭菜丰盛乃至过剩为有面子,以过度劝酒为热情好客。因此,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加大公务接待活动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刹住公款吃喝风。二是加强粮食和原材料采购、储存和加工管理,减少和防止腐烂变质造成浪费。三是鼓励发展快餐业,推进以中央厨房为主的集中生产、统一配送,建立健全餐饮服务标准等行规行约,鼓励剩菜打包,减少浪费。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水平。

应对气候变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近期将提高能源效率放在优先地位;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中远期(如2030年、2050年)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特别是价格、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经济手段,形成长效机制。

加强国际合作,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我国既要秉承一贯的原则立场,又要用好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公约和文件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共同但有差别责任原则等要坚持且不能让步,姿态要积极但不能冒进,行动要主动而不能盲从,策略要灵活又与时俱进。我国应当主张,发达国家必须强制减排,发展中国家自愿减排的成本必须由历史上过度排放的工业化国家承担,以树立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温室气体的减排资金和技术。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广泛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和公众的认知水平

上一篇:扶贫工作成效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总结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