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共8篇)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1

一、建立扶持机制

要缩短**州与先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省加大对**州的扶持至关重要。当前,在进一步落实国家西部开发、扶贫开发和湖南省实施**地区开发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州发展需要的扶持机制。一是要建立以项目为载

体的扶持投入机制。争取国家、省对**州的项目建设给予特殊安排。首先,按照人均投入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则,对**州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行单列计划管理,优先扶持。其次,按照生态补偿的原则,对惠及下游广大地区的**州公益林保护、生态移民、农村能源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项目优先重点安排。第三,按照保证扶贫目标实现的原则,逐年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二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式扶贫机制。争取国家、省对我州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优势企业、支柱企业进行股份改造、上市公司购并重组、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设立民族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产业项目的贷款贴息;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引导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要建立稳定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将民族贫困地区纳入财政转移支付的测算范围,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州各级财政的巨大压力。四是要建立以科教为重点的智力扶持机制。把科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纳入扶贫的重要内容。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加快结构调整

农业上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效益比较好的水果、药材、烤烟、茶叶、草食牲畜养殖等支柱产业,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户进入市场;围绕支柱产业开发,建立完善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区,提高大宗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生态防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增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工业上要努力优化结构和布局,采取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等多种手段,促进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精深加工;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以州府和各县城为重点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引导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企业到工业园区落户发展。三产业上要充分利用我州山水奇特、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旅游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快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此外,还要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电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经济发展和服务环境。

三、完善政策体系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是完善人口政策。坚持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将人口控制纳入责任目标管理,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优化人口结构,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稳定我州计划生育低生育水平。二是完善资源优化配置政策。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好范文版权所有,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控制建设用地,防止耕地减少和质量退化,确保粮食安全;健全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保护。三是完善生态建设和保护政策。实施封山育林、工程造林和小流域治理,防止森林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努力降低薪柴在农村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强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鼓励发展环保产业。

四、加快体制创新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2

一、重庆市港口发展现状

重庆水资源较丰富, 全市现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136条航道, 航道总里程4337公里, 其中长江航道里程679公里, 初步形成了以横穿东西的长江干线为主干、沟通南北的众多支流为基础呈叶脉状分布的航道网, 能够覆盖重庆市70%以上的区、县。洪水期长江可通行4000吨级船舶, 枯水期可通行1000吨级以上船舶, 嘉陵江和乌江河口段可常年通行1000吨级船舶。全市港口由主城、万州和涪陵3个枢纽港区和江津、永川、合川、奉节和武隆5个重点港区及其他12个县级港区组成。200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7892.80万吨, 比2007年增长22.68%, 运输船舶4257艘, 完成内河水运货运量6971万吨, 货运周转量865.58亿吨公里。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155个。水路客运量1578万人。

二、港口经济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港口吞吐量是反映港口经济活动和经营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 它在时间上表征港口业发展的历史情况。选用港口吞吐量作为表征港口经济的特征量, 选取GDP作为重庆市经济的表征量来研究港口经济对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数据来源:2009年重庆市统计年鉴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 重庆港口业发展迅速, 从1997年的2548.7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7892.80万吨, 增长了19.90倍, 年均增长10.58%, 同期重庆市的GDP从1360.24亿元增长到5096.66亿元, 年均增长速度13.98%。港口吞吐量与GDP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用计量分析中的相关系数来量化港口吞吐量与GDP相关关系, 根据相关系数的定义, 设两变量x, y, 则undefined表示X, Y的相关系数;Varx, Vary分别表示X, Y的方差, σx, σy分别表示X, Y的标准差。设X为港口吞吐量, Y为GDP值。根据表1数据可求得σxy=0.992, 可知重庆市港口吞吐量与GDP之间相关性较强。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GDP总量与港口吞吐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再利用表1重庆市港口吞吐量和GDP数据建立一元回归模型:Y=g+aX

其中Y为重庆市年GDP, X为港口年吞吐量, 使用SPSS软件作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得出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 系数a通过了不为0的概率为5%的T检验。从F检验值来看, 回归方程是显著的;从R2的值来看, 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也很好。从而得到回归方程为Y=228.5+1.514X。

由此得出结论:1.重庆市港口经济与GDP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而且拟合优度很好, 说明港口经济对重庆市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港口吞吐量每增加1万吨, GDP增加1.514亿元。

三、港口经济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

(一) 港口是近代重庆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

重庆是依托长江和嘉陵江水运逐渐发展起来的商业性港口城市。明清时期, 随着四川地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的迅速增长, 作为四川地区的门户, 重庆依托长江航运和省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成为了长江上游的商业中心。从1890年开始, 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 四川地区与外部的交往和经济联系依然是以重庆作为水陆交通枢纽, 并通过长江水道实现, 进一步助推了重庆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重庆成为了四川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心、工业基地、金融中心。抗战时期, 重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 建立了以兵工、化工、机械、钢铁、纺织、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是大后方惟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地位真正建立。

(二) 港口经济是带动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港口连接国内外资源与市场, 信息灵通, 拥有港口的城市更便于发挥比较优势, 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与市场, 而且具有运输成本低、融资方面的便利, 对工业、贸易、物流、金融等行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从世界城市发展历史来看, 临港城市往往可获得优先发展。远至纽约、鹿特丹, 近至上海、天津、大连等国际性或区域性中心城市, 都是首先依靠发展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而兴盛的。

港口及港口经济关联性强, 是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港口的发展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 同时港口的发展也将直接推动港口城市区域的道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改善投资环境, 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形象, 吸引国内外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这将进一步促进港口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港口促进区域形成产业集群, 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就现代港口的临港产业看, 大都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国内外港口发展实践表明, 产业集群作为港口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 已成为驱动港口经济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港口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港口城市作为水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集结点, 拥有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 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优势地位。同时, 现代化港口也为本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 发挥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使各种资源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 增强本区域的竞争优势。因而, 港口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港口周边地区集中。这就促使更多的相关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 形成相关产业链条, 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特大港口城市, 成为直辖市以后, 特别是三峡蓄水库建成之后, 全市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寸滩码头一期、郭家沱重载滚装码头等一批大型化、专业化、机械化的码头建设, 重庆港口生产全面大幅增长。2008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9500万吨, 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99万标箱。全市水路运输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占全社会运输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2.34%、68.41%, 居综合运输体系之首。目前, 重庆市60%以上经济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园区沿江布局, 85%以上的外贸物资运输依靠内河航运。重庆各港口区域已经成为吸引和集聚现代工业、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新的经济增长极。重庆汽车、摩托车、钢铁、冶金、装备、化工等重点企业的物资绝大部分需要通过水运实现, 长江黄金水道对重庆市支柱产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庆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期的重工业化快速提升阶段, 煤炭、金属矿石、油品、钢材等大宗原料及货物的运输将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对港口的依赖。同时, 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使以重庆主城区为圆心, 西至宜宾、东到宜昌的100万平方公里的港口经济腹地受益, 重庆市水路货运总量的60%来源于周边省市。重庆港口作为西南地区东西向水陆交通的节点和门户, 通过长江干支流与周边地区形成直接的内陆水道运输体系, 并且与流域区内外的陆路、航空以及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手段结合, 构成综合型交通运输枢纽, 促进区域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沟通和交流, 整合区域资源, 强化所在区域的同质因素。重庆港口经济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增长极。

四、以港口经济促进重庆经济增长的措施建议

(一) 建设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工业体系

发展临港工业, 实现港口产业化, 是世界大型港口发展的重要趋势。重庆市应抓住国际国内重化工业等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延伸加快的有利契机, 以临港临江工业园区为载体, 以重点项目为支撑, 引导港口依存度高和出口导向性强的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和电子信息五大支柱产业向临港、临空区域布局, 积极发展修造船及配套工业, 吸引国内外造船业到重庆投资。围绕培育高端的出口加工功能,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附加值, 大力发展低能耗、环保型、高附加值的出口加工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度和投资强度, 促进临港产业的集群与集聚, 提高临港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二) 积极拓展港口经济腹地, 建立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体系

建设集装箱、特大件、大宗散货、滚装运输等水运物流网络, 增强集装箱运输能力。积极利用铁路、高速公路、拓展货运航线, 积极推进航空货运发展, 建立现代化的水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不断拓展重庆市经济腹地。以港口、机场为依托和载体, 深化港口的作用, 紧密围绕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大型工业企业和大型市场等物流服务的需求, 加快建设临港物流园区, 建成集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结点体系, 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 使现代物流业成为重庆港口经济的主导产业, 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发展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港口服务体系包括与港口和临港产业相关的商业、贸易、金融、保险、通讯以及房地产、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性产业。大力引入国际转口贸易, 争取建立保税区;设立贸易型企业, 扩大进出口贸易。重庆市要加快培育以港口为依托的金融结算、保险、信息服务、代理、报关等服务业, 重点围绕培育国际、国内中转功能, 大力发展以航运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港口综合服务业。加快港口服务业的延伸, 使之从单一的、局部的运输业务向综合性、大范围方向发展。发展港口配套服务业, 培育港口各项配套服务业市场。加快培育以港口为依托的金融结算、保险、信息服务、代理、报关等服务业, 重点围绕培育国际、国内中转功能, 大力发展以航运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港口综合服务业。

(四) 做强以港口为集散区的现代旅游产业

以库区生态旅游为主题, 重点发展三峡观光、库区水上运动、港口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 形成融观光、休闲、探险、疗养、度假于一体的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依托库区旅游景区资源, 完善主城、丰都、忠县、万州、奉节、巫山等旅游码头设施, 大力发展高档次涉外豪华游轮和国内游船。

(五) 构建功能齐全的港口群

重庆市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 不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港口数量不少, 但大多没有形成规模经营, 集装箱、原油、铁矿等码头结构性短缺, 大型专用深水泊位不足, 件杂泊位比例过大, 现代化的泊位少, 码头泊位的吨级结构不合理, 对运输起重要作用的1000吨级以上货运泊位能力不足, 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标准化的需要。港口功能单一, 大多数港口功能仅局限于装卸和仓储, 港口工业、商贸和城市开发潜力挖掘不够。要加快完成长江干线重庆段航道整治及航路改革配套设施建设工程, 加大港区道路、码头、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堆场、锚地、船舶维修、燃料供应、信息服务、管理服务等后勤保障设施, 全面提升各港区综合服务水平和货物通畅能力。将重庆港建成长江上游辐射西部地区最大的集装箱集并港、大宗散货中转港、旅游客运集散中心、汽车滚装运输主通道, 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

摘要:对重庆市港口发展现状和港口吞吐量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港口经济与重庆市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港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重庆市经济的发展。应采取建设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工业体系, 积极拓展港口经济腹地, 建立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体系, 发展港口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构建功能齐全的港口群等相关措施, 大力发展重庆特色的港口产业体系, 促进港口经济发展。

关键词:重庆,港口经济,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董洁霜, 范柄全.现代港口发展的区位优势理论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03, 12 (2) :47-51.

[2]唐秋生, 余秋林.基于SWOT模型的重庆港口经济发展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8 (2) :16-19.

[3]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4]李瑞红, 林丽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4) :64-65.

[5]李文荣.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J].大众科技, 2006 (7) :185-186.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措施 篇3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05-1

伴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经济水平也逐渐上升,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也不断得到了提升,同时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使得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农村集体经济得到稳步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未来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农经人的不懈努力,如何促进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也就成了农经部门工作者们所关注和关心的话题。

1 打造农村经济团队素质,提高人们思想认识,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要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首先得提高农村经济工作者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素质,然后在农民朋友的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让人们从思想上开始认识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而不是片面的了解。

1.1 提高农村经济工作者自身素质,抓好农村经济部门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经济工作者自身素质,抓好农村经济部门队伍建设。作为农村经济部门要加大对自身队伍的培训,如果农村经济工作者都不了解农村经济相关知识和法规,那要如何给其他人进行培训?所以农村经济部门要抓好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工作者自身素质,打造出素质高,勇于创新,能吃苦耐劳的农村经济团队。

1.2 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村集体经济重要地位

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村集体经济重要地位。要想在思想上提高大家的认识,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直观的、直接的让人们感受到、看到、听到,这就要求农村经济部门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调动各级部门和广大农村经济工作者,通过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让人们意识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普及农村集体经济知识,让人们了解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先从农村的积极分子做工作,培养农村先进带头人,然后让这些农村积极分子带动村里的人们对工作进行了解和参与。

2 在管理机制上下功夫,集体项目落实责任制

在管理机制上下功夫,集体项目落实责任制,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在集体收回后,要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承包到户的大田,也要按统一标准收取承包金。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林地等资源一律实行有偿使用。

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突破传统的实物形态为主的管理模式,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规定和完善非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要完善村级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度,村级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由乡镇村级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和监督。逐步建立集体经济发展民主决策制度。严格项目审批制度。凡村级组织新上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必须认真谋划、科学论证,经乡(镇)政府审核同意后实施,报市相关部门备案。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乡(镇)、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的重要依据。

3 结语

虽然近些年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的寻求进步,克服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是农经人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 魏德荣,钱文超,徐杰,刘微微.关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

[2] 许晓蕊.关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特区经济,2011,(02).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部署,按照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快的工作基调和“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营造良好经济环境,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企业发展,加快项目建设,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市推出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25条措施。

一、支持优势工业结构调整。从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专项资金中安排2.1亿元。其中,1亿元支持市重大工业项目建设,4000万元支持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3000万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软件产业发展,1000万元支持社会民生领域信息化项目建设,3000万元支持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平衡,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市科委安排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专项资金5亿元,从金融机构落实贷款15亿元。市发展改革委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滨海新区及其他区县相应筹集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服务平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扶持初创期、成长期和壮大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2012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3万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到1200家。

三、支持郊区县工业企业改造提升。从市中小企业局专项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支持郊区县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设立融资担保机构。实施“圆梦津城”中小企业培训工程,全年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3.5万人。

四、支持服务业提速发展。从市发展改革委专项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支持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新兴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从市商务委专项资金中安排6500万元,支持大型商贸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商业民生工程、会展节庆活动、电子商务发展。

五、支持现代农业和示范小城镇建设。从市农委专项资金中安排2亿元,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安排1000万元,用于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从市商务委专项资金中安排1500万元,专项用于蔬菜储备,增强市场应急保障能力。从市农委专项资金中安排4000万元,市发展改革委专项资金中安排3000万元,支持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

六、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从市商务委专项资金中安排1.5亿元。其中,1亿元用于促进企业扩大进出口贸易;5000万元用于促进服务外包发展,重点支持服务外包大项目、科技型服务外包小企业和外包服务园区建设。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委共同筹措5000万元的市级引导资金,各区县共匹配1.5亿元资金,支持本市工业企业开拓市场。

七、支持环保型企业和循环经济项目。从市环保局专项资金中安排2000万元,用于支持减产、停产的放射性及一类污染物企业搞好安全保障。对部分环境影响轻微的建设项目试行差别化管理。从市发展改革委专项资金中安排2000万元,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

八、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继续发挥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投融资平台作用,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10亿元。筹建产业结构调整基金,支持国有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九、加大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各银行天津分行以系统内银团贷款等方式吸引更多异地信贷资金投向我市。提高本地法人银行存贷比,增加信贷投放,确保我市实际使用信贷资金规模高于上年,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优化结构,加大对大项目、“小巨人”、楼宇经济、文化产业、“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力度。

十、扩大企业直接融资。加快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确保当年进入上市发审程序的企业超过20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推广集合性债权融资。推进私募外资股权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积极发展融资租赁。推动企业在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融资。从2012年起3年内,对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本地企业,初始融资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市财政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专项补助。

十一、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支持企业以股权质押、商标专用权质押、动产抵押、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融资,促进存量资产转化为发展资金。扩大应收账款、保理等供应链融资,开展免担保免抵押的流动资金小额贷款。将金融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推动股权投资基金与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对接。从2012年起3年内,对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本市中小企业项目的,由财政部门按项目退出或获得收益后形成的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给予80%的奖励。

十二、推动中小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创建天津市名牌产品,将201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名牌产品认定产值和税收标准放宽到当年申请标准的80%。鼓励中小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市工商局直接受理注册资本(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使用不冠行政区划名称的变更申请。允许有限公司(一人公司除外)首期注册资本在注册登记后3个月内缴纳。已设立公司增加注册资本不再审查新增资本货币出资比例。以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不再审查留存该项公积金的比例。

十三、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鼓励各类资本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面向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完善小型微型企业征信服务体系和抵质押物评估体系,简化贷款流程,合理确定小型微型企业利率浮动幅度,保障独立的小型微型企业信贷规模。创新小型微型企业融资产品。推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及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清理纠正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等行为,切实降低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成本。实行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差异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确保全年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授信客户数较上年增长30%以上。

十四、落实小型微型企业融资补助。建立完善面向小型微型企业的多层次担保服务体系,落实有关补助政策。从2012年起3年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向我市小型微型企业发放的贷款,以及融资租赁、专业保理和保险机构向我市小型微型企业发放的融资租赁额、保理额、融资保险额,由市财政按当年年末余额比上年末增加部分给予奖励,每增加1亿元奖励30万元。从2012年起3年内,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为我市小型微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或再担保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将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保险收入减按3%征收营业税的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

十五、减轻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2015年底前,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从2011年11月1日起3年内,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从2012年起3年内,对小型微型企业暂免征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共1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十六、增强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和支持建立一批功能完备、运作规范、业绩突出的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重点扶持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型微型企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鼓励连锁加盟行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搭建小型微型企业劳动力资源对接平台,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

十七、鼓励发展个体工商户。贯彻落实《个体工商户条例》(国务院令第596号),鼓励发展个体工商户,鼓励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提高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其中按期纳税的调整为2万元、按次纳税的调整为500元。

十八、缓解企业用工困难。加强与劳务输出地合作,巩固发展劳务协作基地。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本市及外省市举办招聘活动,组织用工紧缺的企业赴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外省区市进行定向对接、专场招聘。进一步完善就业培训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培训补贴。加大就业见习力度,给予生活费补贴。大力推广外来工求职公寓的经验做法,开展24小时求职服务,为求职者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条龙服务。建立稳定就业岗位长效机制,对经济结构调整中生产经营出现暂时性困难的企业,给予稳岗补贴、培训补贴、社保补贴。

十九、引进急需优秀人才。编制发布《天津市2012年紧缺人才目录》,为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引进350名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支持留学人员来津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留

学回国创业人员参加申报国家和我市“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引智专项等活动。以“中国•天津第八届海外人才网上交流洽谈会”、外籍人才招聘会等活动为平台,推动各类企业对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举办高层次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实训班,实施“名师带培计划”,帮助海外回国人才来津创业。

二十、培养高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深入实施专业素质提升计划,选派2000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出国(境)培训。加快博士后培养,深入实施“131”创新型培养工程,新增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以上。加快高技能人才实训载体建设,推进和完善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市和区县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技师工作(流动)站和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十一、实施高效海关服务。开辟专门通道支持市重大项目建设,确保进口设备充分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优化外发加工审核手续,完善深加工结转商品归类管理,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外发加工业务,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继续推动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提升高类别企业注册登记审批效率。对企业临时注册、报关单位报关专用章备案等9项审批项目当场办结。继续引导企业使用“天津海关网上注册系统”实施网上注册,以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及电子口岸平台为媒介,实现报关单位、报关员注册的网上预审批。

二十二、加强口岸检验检疫通关服务。大力推行天津口岸直通模式,扩大直通放行应用范围。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施全程跟踪、服务上门,制定“一项一案”、“一厂一策”等量身订做式服务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货物,采用电子信息的无纸化方式完成受理报检、转单、查验、出证等工作。实行全年每日开门服务,节假日固定加班和预约服务相结合,随时办理相关检验检疫业务。

二十三、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以投资领域、社会事业领域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领域为重点,结合落实国家第六批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工作,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深入清理,通过“减、撤、放、退、并、整”等改革措施,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再调整再减少。进一步向滨海新区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及职能事权。继续向各区县下放行政审批权限。

二十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巩固扩大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一站式”集中审批服务,推进部门内部审批职能整合,深入落实“一审一核、现场审批”制度,强化限期审批、联合审批、网上审批、预约审批等长效机制,达到单项审批办结时间比承诺办结时限提速20%。投资项目联合审批从立项到取得开工证,累计审批工作日控制在30天以内,全程办理自然时间控制在140天以内。企业设立联合审批实际办结时间由5个工作日减少到4个工作日以内。全面完成街道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在城乡社区(村)试办便民代办点,推行免费代办制度,将便民服务向基层延伸。建立滨海新区8890家庭服务网络分中心,扩大服务功能。

工商推动经济发展措施 篇5

一、建设制度,加强监督,优化政务环境

1、实行政务公开制。公开本单位及内设机构的职能职责,包括业务范围、办事程序、办事时限、收费项目、标准和依据、投诉须知等内容,并提供相关登记表格、《登记指南》及各类登记表格示范文本等供申请人取阅。

2、实行首办负责制。首办责任人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行政事务,要一次性将办事程序或所需提交的材料告知申请人;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告知申请人到相关部门办理。

3、实行现场服务制。对农村偏远地区和经营地点相对集中的区域,推行现场办公、上门办照等服务;在光华工商所试行内资企业按属地委托年检。

4、实行优先服务制。在登记注册窗口开设“绿色通道”,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市、区招商引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以及被列为上市培育对象的企业提供优质、快捷服务。

5、实行限时办结制。区工商局下放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涉及前置审批的除外)和名称字号预先核准权限,并限时办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名称字号预先核准实行实时查询,即时办结(其中个体工商户权限下放到各工商所);对不涉及前置审批的个体工商户登记,凡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当场发照;实行个体工商户滚动式验照,凡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通过验照。

6、实行延时服务制。各业务窗口如在正常工作日下班时间前遇经营者、群众等候时,实行延时服务,不受下班时间限制。

7、实行服务承诺制。严格执行对外承诺的办事内容、办事时限、服务标准,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和廉洁、文明服务等要求。

8、实行预约服务制。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新招商引资项目实施预约服务,不受节假日、双休日和午休时间限制,实行特事特办、随到随办;对相对集中的工业片区或集团性企业可采取预约的方式,利用节假日时间集中办理年检。

9、实行AB岗服务制。对外办事岗位全部实行AB岗位制,设定一主办一候补,以确保工作不因人员缺席而中断。

10、实行效能监督制。强化效能督察,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对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登记注册、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严重影响创业投资环境行为的,发现一起,严惩一起。

二、深化改革,降低门槛,优化准入环境

11、放宽经营领域。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投资开放领域,允许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经营,鼓励跨行业多种经营,不限经营方式、经营范围、经营规模。支持个体、私营企业收购、兼并或参股国有、集体企业。

13、放宽企业名称核准条件。对符合条件的辖区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支持升冠市级企业名称,并按市局委托,及时给予办理升冠名称手续;对改制企业,允许保留原企业名称。对申报冠省级名称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14.放宽筹建企业登记注册限制。凡符合企业法人条件,经营项目需前置审批而暂未取得批准文件的,可先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核为“筹办”。待企业完备前置审批手续后,再据以核定具体经营范围。

15、放宽各类新兴行业登记注册条件。支持各街道发展社区服务业,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引导能够满足群众应急、便利需求的具有即时消费、小容量和应急性的连锁便利店进入社区。对从事运输、仓储、货代、整理、配送、物流信息等综合性经营的现代物流企业,允许其名称使用“物流”字样。试行电子商务、生活保健、家政服务、融资担保、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登记注册。

三、加强引导,创新举措,优化经营环境

17、全力支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和发展。(1)区工商局成立由局领导牵头、相关股室负责人参加的重点项目工作协调小组,专门负责省、市、区确定的重点项目涉及办理的各项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协调和指导,统筹处理和督办本部门相关业务,协调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2)对重点项目落实贴身服务制度,主动提前介入,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开辟“绿色通道”方便其办理登记等业务,并建立联络员制度落实全程跟踪服务。

21、全力支持全民创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深化全民创业措施,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退役士兵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3年内,依法减免各项工商规费。

23、全力支持个私协会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个协、私协作用,拓宽服务渠道,为民营经济发展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并妥善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四、标本兼治,科学监管,优化市场环境

24、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巩固和发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进一步建全和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岗位责任制,继续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资格,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完善进货台帐制度和索证索票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检测体系,结合节季特点和市场热点开展食品市场专项整治,逐步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着力建立食品安全执法监管制度体系、经营者自律制度体系、社会监督制度体系、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25、加大清理无照经营力度。巩固和发展清理无证无照经营专项整治成果,认真落实省府办《关于进一步完善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工作机制的意见》,健全“政府领导、工商牵头、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继续加强与卫生、交通、环保、文化、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进涉及前置审批无照经营问题的解决,通过清理整治,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并培植地方税源,增加就业岗位。

26、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落实巡查频次,规范巡查记录并录入业务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经济户口”监管档案,完善后续处置措施,特别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通报协作机制和向当地政府的报告制度,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27、加大市场秩序整治力度。采取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查处案件与教育规范相结合、强化监管与建章立制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增强市场秩序整治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和长效性。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市场监管体系,突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商品的监管,坚持不懈抓好打传、打假工作,切实加大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力度,为经济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8、加大企业信用建设力度。深化“守合同重信用”活动,有效运用和依托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信息系统,加强对企业遵守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信息等信用状况的资源整合,积极推行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强化对重点行业和B、C类企业的日常巡查,建立完善守信企业激励机制和失信企业惩戒机制,对辖区内持有驰名、著名商标企业或被评为市级以上“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且连续三年无违法违规经营的,给予享受企业年检时免审查、工商所巡查时免检查、办理注册登记优先的“二免一优先”特殊待遇;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创建活动。

五、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优化法制环境

30、落实市场监管预先警示制度。对监管对象首次发生依法可适用警告的轻微违法行为予以警示,按期整改的不予行政处罚。建立逾期年检企业书面告知制度。对企业营业执照超过经营期限3个月以内的,予以限期责令改正,在规定时限内改正的不予行政处罚。建立超期停业警示制度,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成立后,虽超过六个月未开业,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六个月以上,但未发现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予以警示,暂不给予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31、落实检查企业审批制度。经检大队外出执法检查,应报请分管副局长批准,各工商所执法人员外出执法检查也应报请所属单位负责人批准;对辖区内的重点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正常市场监管及执法检查,应请告局长批准。坚决杜绝执法扰民和未经领导批准的检查,以及先办案、后立案的现象。

32、落实行政处罚案件回访制度。对较大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在办结半年后,由非原直接办案人员进行回访,检查案件当事人违法行为整改情况,听取当事人对执法人员执行办案程序和办案纪律的反映。

33、落实执法监督制度。认真做好案件的核审、听证、复议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对不按程序办案、滥施处罚、野蛮执法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34、落实错案追究制和行政赔偿追偿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向错案责任人追究责任和进行追偿。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6

渠委发〔2007〕33号

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八条措施

各乡镇党委、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步伐,迅速提升我县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建成电力资源大县、生猪质量工程示范县、川东一流滨江县城、四川经济文化强县”四大目标,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川委发〔2007〕7号)和川委办〔2007〕15号文件精神及市委、市政府鼓励民营企业的政策性规定,结合渠县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具体措施:

1、实行同等待遇。(1)实行“非禁即入”。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处,均允许民营经济进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或实行行业垄断。(2)实行公平待遇。对给予国有、集体、处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同样给予民营企业。

2、简化审批手续。(1)实行限时办结。审批、注册、验资、税务登记、检测等事项涉及多个部门的,县政务服务中心要实行“一站式”、“代理制”服务,并逐步实行网上审批。(2)简化年检手续。对连续三年以上无违法行为,且经营情况和商业信誉较

好的民营企业,实行次年免检制。

3、拓宽融资渠道。(1)建立银政、银个合作纽带,加强与银行、担保公司之间的合作沟通,每年推出一批有贷款融资需求的项目,通过对外发布信息、举办银企联席会议等方式,向社会和融资机构进行推介,搭建融资平台,提供信贷服务。(2)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要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4、建立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万元设立渠县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民营企业技术开发、贷款贴息、房租补贴、创业培训、技术创新及服务机构专项补助扶持。支持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优产品,并执行《中共渠县县委、渠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十条措施》第八条规定的优惠政策。

5、建立激励机制。民营企业在新增发展用地、税收优惠、对外贸易、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参与国有个业改革等方面执行《中共渠县县委、渠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十条措施》规定的同等政策。

6、鼓励人才引进和培养。(1)引进人才。县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民营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帮助企业引进各类紧缺和急需人才。要依托行政学校和职专对民营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并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2)加大培训。制定民营

企业培养规划,鼓励民营企业家参加省市举行的各种培训,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重点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拓宽视野,提高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7、优化发展环境。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主动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执法执纪部门要严格规范执法行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财产,坚决禁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法治环境。

8、加大领导力度。(1)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2)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定点联系一家优势民营企业,帮助指导企业发展。

发展干果经济林需采取的措施 篇7

1 领导重视, 严格考核

领导的重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严格的考核是产业推进的保障。近年来, 吕梁市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经济林产业发展。早在2006年, 吕梁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经济林覆盖工程, “十二五”时期, 市委、政府按照全市“稳定红枣、发展核桃”的思路, 在主要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每年发展核桃经济林33333.33hm2的任务, 并将发展核桃产业做为吕梁的一项重要富民产业, 紧紧抓在手上, 变部门实施为政府推动。要求市、县2级成立专门的经济林建设领导组,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相关部门配合抓, 并成立市、县2级经济林服务中心, 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等工作。建立经济林发展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纳入市县总体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年年考核兑现。定期邀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视察指导, 强力推动经济林产业发展。

2 多元筹资, 加大投入

为确保吕梁市经济林的顺利推进, 市政府于2008年起每年单列经济林发展专项资金, 同时, 要求县级财政每年单列一定专项资金, 支持核桃经济林产业发展。借鉴柳林县的做法, 市级按1元/t煤的标准, 设立市级核桃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推广中阳县的四免 (免费修剪、免费嫁接、免费培训、免费化肥) 政策。积极整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三北防护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资金, 推动核桃林基地建设。积极鼓励资源型企业走绿色发展、转型发展之路, 参与核桃产业开发。

3 样板引路, 示范带动

为确保经济林产业化高效发展, 各县市区积极树立典型, 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促进工程建设。高起点、严要求, 既注重“量”的发展, 也注重“质”的提高, 这些样板林的带动, 极大地规范了群众种植和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了核桃产业的效益。柳林县大力实施财政引导, 大型企业参与, 培植666.67hm2核桃示范园3个、66.67hm2核桃示范园15个。临县在不断巩固提升本县66666.67hm2红枣的基础上, 2010年启动了“企业+农户”的20000hm2有机红枣认证工作, 树立了临县红枣在全国的品牌形象。

4 完善政策, 加强扶持,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为切实加快核桃产业发展进程, 各县市在市政府制定出台经济林产业发展政策基础上, 从当地实际出发, 研究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有效地推进了核桃产业的发展。如孝义市2009年出台核桃经济林补助政策, 对山区、丘陵11乡镇以村连片20hm2以上的核桃片林, 每年补助200元/667m2, 连补10年。中阳县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 长年雇佣80多名核桃管理技术员, 用于全县核桃修剪、嫁接等管理。中阳县2011年出台县委1号文件, 明确对间作土豆、豆类等低秆作物落实中耕、除草、施肥等管护措施, 在国家直补的基础上增加50%, 对农机机具提高10%的补助, 标准达县级园区补助100元/667m2, 用于管理施肥。同时, 积极引进推广林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 应用良种, 推广科技, 对新栽苗木推广生根粉浸根、保水剂应用、苗干涂白、病虫防控等多项技术。

5 健全体系, 强化服务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8

【关键词】不断改善;乡镇经济;发展环境;措施

1.主要做法和效果

1.1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大小会议和各种方式努力让乡村两级以及相关乡直单位和站所认识到:如果我们的软硬环境跟不上,势必严重影响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更谈不上科学发展。因此“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形势所迫,势在必行。环境抓好了,投资者“愿进来,留得住,可发展”。乡镇增财税,农民可增就业和多渠道创收。

1.2依托政策加强电网、通信、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近些年,羊场镇立足镇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加强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镇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通过与滇东电力局的多方协调。投资电网改造工程,结合电网改造,完成集镇各类网线的清理整治,使网线布局更趋合理;二是与电信公司加强函接和沟通。在信号塔的搭建和占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做好当地群众工作,现全镇各村通信网络已基本做到全覆盖,信息沟通畅快便捷;三是交通建设日趋完善。投资330万元,完成鸡场8个自然村13条主干道5万平方米的路面硬化;投资260万元,完成兔场、镇兴等11个省级重点扶持村项目建设,完成大松树、宗德、英角、陈湾等十个村的村间道路建设;投资420万元,完成红石岩水库进场公路及马路河移民安置点道路建设;投资280万元,完成鸡场至普瓦7公里通行政村道路硬化工程和清水大山头自然村3公里道路改建工程。四是加快推进水利建设。供水严重不足一直是困扰羊场镇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企业有顾虑、群众有抱怨。近五年来羊场镇协调投资4697万元实施各类水利工程242件,铺设管网43.2万米,安装水表4250个,完成小冲水库和秧田冲水库除险加固。投资260万元,完成7个村10个村民小组、5所完小的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和农资动态沟渠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和保障省级项目红石岩水库建设,配套沟渠建设完成27公里。为今后的人畜饮水和企业用水打下了基础。

1.3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改造危房,以贫困闻名的普瓦村委利用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的项目机会,发动群众采取各级补助一部分自己筹措一部分的方法,翻新了危房,修建了通往国道的柏油路,村间河道修整整齐,东西两个大村村间道路全硬化,并栽上了行道树,村容村貌得到了完全改观,昔日有女往外跑的地方变成了充满魅力的新农村。

1.4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投资4000万元,完成羊场中学教学楼、学生食堂、科技楼、教师周转房及鸡场大硐小学综合楼、宗德完小教学楼、羊煤子弟小学、镇兴完小教学楼排危工程建设和清水完小、兔场完小、鸡场完小、宗德完小等小食堂改造工程。使羊场镇的学习和教学环境大大改善。

1.5加快集镇环境建设步伐

主要有:委托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集镇总体规划进一步修编,规划控制范围扩大到16平方公里;投资120万元完成集镇朝阳街延长线街道建设;投资80余万元对集镇街道进行绿化;投资50万元对工业园区大道及入口进行绿化、美化;回填集镇西侧荒沟,建成农产品交易市场。组建镇容监察队,投资26万元添置垃圾清运车1辆,加强集镇卫生环境整治;投资2950万元,完成政府廉租房、镇文化中心综合楼、敬老院综合服务楼建设;投资170万元启动卫生院1200平方米综合楼建设;融资500万元启动占地41亩的三级客运站和农贸市场建设;占地60亩的文化活动广场征地工作正在推进中;占地22亩、计划投资500万元的镇幼儿园已开工建设。通过以上措施努力使集镇环境城市化。

1.6依托管理强服务

全面学习和强化公务员管理八项规定,一是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积极主动研究和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服务工作,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着力营造重商、亲商、爱商的浓厚氛围。不断深化我镇领导与企业、重点项目的联系制度,做到分工负责,从速解决问题,切实维护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强廉政文化教育。领导干部要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禁在公务活动中“吃拿卡要”和徇私枉法,各站所工作人员要严守自己的岗位职责,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快捷高效地为群众服务。三是订立考核和奖惩制度,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从而为羊场镇的和谐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乡镇管理体制滞后

一是乡镇“权小责大”。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乡镇辖区内的经济发展、社会治安、安全生产、信访维稳、造林绿化等各项工作都要乡镇签订责任状,由乡镇“买单”,而乡镇却处处被动,顾此失彼,有责无权,这些都加大了乡镇环境建设的难度;二是干部队伍“僵化”。在各机关事业单位中,占干部总量绝大多数的普通干部队伍因交流轮岗机制不健全,工作后一岗定终身,部门终老以及单位内“体内循环”等情况日显突出。由于干部的长期不交流,产生了干部队伍的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思想僵化、能力单一、因循守旧,接受新知识、创新开展工作能力较弱,越来越不适应乡镇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需要。

2.2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些年,羊场镇在道路、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改善,但随着企业的入驻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的日常维护和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羊场镇经济的发展。

2.3企业经营存在较大干扰

主要是来自企业周围村民的干扰。企业周围的部分群众缺乏大局和发展观念,个人利益至上,认为爱哭的孩子有奶喝,在企业征占地过程中漫天要价、百般刁难,人为设置障碍,个别的甚至敲诈勒索,蛊惑群众,制造事端。比较突出的,一是以磷电公司的建设和环境污染为由的堵路和集众闹事;二是以矿区采矿导致房屋开裂和饮水困难为由的集众堵路、堵井口阻止矿区作业。此类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2.4乡镇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有所欠缺

近些年由于大的制度环境的改变,各地群众的上访缠访案件频发,羊场镇也不例外。群众事无巨细首先就用上访来达到目的,甚至进市、进省、进京集体上访和单个上访,个别条件苛刻,要求无理的主张得不到支持后会长时间缠访,特别是集中在国家或各级重大活动或会议时段上访。较多的上访和信访案件分散了各级领导的精力,甚至耗费了基层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稳健发展。

3.解决存在问题的主要思路

3.1改进乡镇管理体制

一是给乡镇“放权”。主要是下放事权和扩大财权。例如乡镇规划建设的审批权,人员调配权,调整财政分成及部分税费政策,财税收入分配政策考虑源头控管、取之于源头,用之于乡镇;二是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调配等方面适度向乡镇倾斜;三是加强干部交流。大力推行普通干部交流轮岗制度,使干部可以在乡镇之间和市直单位之间交流,即允许干部在不改变人员编制、身份、待遇的前提下进行择岗交流。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自主选择的岗位交流机制,给干部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有利于乡镇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设。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通村道路硬化力争全覆盖;二是加大供水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解决当前人畜饮水和企业用水紧缺的瓶颈问题;三是加强现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使其能较好的保障经济发展需要。

3.3加强管理,提高乡镇各部门的服务能力

一是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二是加强乡镇各部门谋划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能力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三是提高各部门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减少工作偏差,维护群众利益,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3.4坚持维护稳定,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上一篇:痕迹 初中生亲情作文600字下一篇:建设工程档案收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