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
一、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服务经济发展。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做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推进服务工作,落实责任,强力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机关重点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部门人员全力参与,协调推进项目开展,为重点项目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健全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将项目推进工作列出时间表,倒排工期,落实项目承办单位工作职责,分工负责,强力推进项目开展。
二、着力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推动外贸提质增量。一是大力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推动出口产品结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二是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欧美市场需求不振的情况下,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引导企业在境外建立网络营销等方式,着力开发俄罗斯、非洲、拉美、巴西、南非等新兴潜力市场,不断提高我县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三是着力培育外贸出口基地。抓住国家和省里“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优势产品出口基地的有利时机,提升产业知名度。四是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由单纯的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等内容延伸,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由短变长。五是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实现“以进促出”。抓住有利时机,用足用好国家鼓励进口的相关政策,以进促出,推动对外贸易再上新台阶。
三、着力加强利用外资工作力度,力争利用外资工作有新突破。一是加大境外招商力度,围绕产业链延伸、新兴产业培育,锁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精心策划包装招商项目,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开展香港等重点地区专业招商活动。二是积极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外上市、股权并购等方式引进境外资金,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加强服务业招商力度,努力实现“无地招商”和“少地招商”的内涵式增长。三是探索园区招商的新途径。以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在政策上对境外投资项目给予倾斜,积极承接境外中高端制造业转移,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拓宽利用外资工作途径。四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五是加大对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的调度、考核力度,加快推进在谈在建外资项目的升级落实。对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的利用外资工作实行月通报制度,提高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对利用外资的重视程度。加大在谈、在建外资项目的推进力度,推动外资尽快到位。
四、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实施政务公开。将商务各职能股室办事程序、手续、法律法规依据、办理时限上纸、上墙,做到办事一目了然,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能办理的按照办理时限限时办结,只能提前决不推后,办理不了的及时上报领导做出答复。对于工作中出现的投诉经查实确为工作人员问题的,局里决定,一次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向当事人道歉,二次警告,三次以上调离岗位,决不姑息。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树立良好的窗口服务形象。密切跟踪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向企业传达相关政策和信息动态,引导企业积极应对。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出台的鼓励商务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及时研究解决商务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不断优化商务经济发展环境。
五、减少企业成本,严肃检查纪律
一、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是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特色农业竞争力,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措施。湟中县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坚持“科技先导、市场导向、机制创新、统筹发展、多元投入、生态循环”的原则, 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 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 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 做强做精设施农业、做深做细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把种植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 增加蚕豆、马铃薯、油菜、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的种植比例, 2011年种植蚕豆7710hm2、马铃薯10000hm2、油菜15170hm2、蔬菜8370hm2, 全县蔬菜、蚕豆、油菜、马铃薯等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比例达到76%, 五年来增长5个百分点。依据县域特点, 着力打造特色农业经济板块, 形成了以浅脑山地区为主的杂交油菜种植带、以半浅半脑地区为主的马铃薯种植带、以川水地区为主的优质蚕豆种植带、以交通沿线为主的蔬菜种植带。
二、蔬菜产业发展迅速
一是认真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按照“引导发展一批、规范改造一批、做大做强一批、扶持提升一批”的思路, 在适宜修建温棚的拦隆口、李家山、多巴、西堡等乡镇新建深冬温室3050栋, 温棚总数达到13320栋, 五年来增加7575栋, 增长131.9%。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370hm2, 五年来增加6000hm2, 增长242.2%;蔬菜总产量达到28.1万吨, 五年来增加19.17万吨, 增长214.7%;大力推进“一村一品”, 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专业村。延伸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服务产业。二是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推进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制定政策, 创造环境, 选择优势项目, 扶持壮大一批规模较大、知名度高、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通过“基地+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 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打造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提升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四是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 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三、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总体建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高原露地蔬菜生产、绿色农产品生产、食用菌种植、农产品加工五个功能区, 形成连接“五区”产业的物流带、连接各景点的快捷旅游观光带、新农村建设居住带和生态林带, 积极申报将西纳川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纳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五年内努力跻身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鲁沙尔镇徐家寨村源源田野农庄为起点, 积极打造观光、休闲、餐饮集聚区, 沿西久公路两侧建设会龙山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使其成为西宁及附近居民的餐饮娱乐、观光休闲基地和西宁—贵德旅游线路的游客休憩区。西纳川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多巴镇双寨村花卉基地, 高原爽特色果品、多巴镇小寨村油菜籽加工基地, 李家山镇崖头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等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园区。园区内建成种苗繁育智能连栋温室3座, 占地面积3120m2, 蔬菜保鲜库3座, 配送中心2处, 蔬菜产地交易市场4处, 蔬菜加工点2个。多巴镇弘大粮油精深加工储备贸易物流中心一期工程正在积极建设, 建成后将形成集仓贮、加工、贸易、配送为一体的物流集散地。园区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9亿元, 入驻企业48家。
四、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 培育壮大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强的龙头企业。2011年,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6家, 五年来增加21家, 依托龙头企业每年订单种植优势农作物10000hm2。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260个, 五年来增加242个。品牌建设也有新突破, 注册了“圣域”牌蚕豆, “韦家庄”、“苏尔吉”牌蔬菜, “云谷红”、“江源雪”牌马铃薯等农产品商标31个, 为发展品牌农业树立了样板。为进一步放活土地使用权, 湟中县加大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度, 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850hm2, 占承包总面积的5%。
五、科技兴农成绩斐然
为了让农业科技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加快农民群众科技兴农、科学致富的步伐, 农业主管部门积极和相关部门协调, 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乡镇机构综合改革后, 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由乡镇政府管理, 乡镇一级政府设置了专门的农业科技指导员岗位, 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县农业主管部门在人员调配、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方面给于支持, 理顺了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关系,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提高县乡两级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 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参加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 不断更新他们的业务知识, 及时适应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业科技是推进农业生产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部门不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不断增加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立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多功能的农业推广体系, 并完善各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 增强推广活力。稳定基层农业推广队伍, 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 搞好农业推广工作。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创办服务实体, 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农业推广组织,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五年来, 湟中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累计推广“良种工程”、旱作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蚕豆标准化生产、蔬菜无公害生产、保护性耕作、马铃薯机械化种植、设施果品种植等20多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实施了粮油高产创建整县制推进工程, 农作物新品种不断得到推广, 粮油产量显著提高, 小麦和油菜单产分别达到293kg和180kg, 五年来分别增加61kg和29kg, 分别增长26.3%和19.2%。引进粮、油和蔬菜新品种360多个, 筛选出适宜湟中县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50余个, 全县良种化程度达到95%, 五年来提高了3个百分点。
六、标准化生产进展有序
为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程, 湟中县重点开展了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 制定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贮运、包装等标准, 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全面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和安全追溯制度, 形成责任明确、结果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卫生监督管理体系,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鼓励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认证, 围绕马铃薯、油菜、蚕豆、蔬菜等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加强绿色、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认定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7万hm2,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900hm2, 认证胡萝卜、大白菜、西红柿、黄瓜、双孢菇、莴笋等22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建成100hm2以大白菜、娃娃菜为主的露地蔬菜标准园。进一步规范了县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建立了2个村级检测站, 加强了蔬菜产地全程服务、检测和监管工作, 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标准。
七、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种子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 五年来, 湟中县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1506.14万元, 良种补贴资金618.51万元, 争取机具补贴资金1942万元, 购置农机具13469台套, 受益农户12032户。
八、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保障。湟中县通过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 大力支持广大农民购置先进的农业机械,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灌溉条件和田间道路, 形成田成块、树成行、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发展格局, 不断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为农业机械化提供较好的硬件环境,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2011年, 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70.7万千瓦, 五年来增加了8.8万千瓦, 增长14.2%;全县农业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2.8万hm2, 机收面积7400hm2, 机脱6.87万吨, 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67.4%, 五年来提高了3.3个百分点, 油菜、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有了新的突破。
九、观光农业逐步兴起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当前,我国进入了“十三五”规划新时期,经济发展进入了稳中求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新常态。在这情况下,持续快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有着重要意义。对此,从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3个方面来阐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1 发展新型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 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革新对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要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首先要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速度,用更先进的农业科技去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例如,首先,利用现代化科技革新农业生产工具,将更多更先进的农具农机向农民推广,提高其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劳动力;其次,加快农作物改良,利用生物科技和农业科技结合的优势,发展更多高产、优产的农作物品种,让农业增收增效。
1.2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兴的农村经济组织,既是连接农村家庭分散产销和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政府多年来聚焦“三农”问题所得到的产物。通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存在由当地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合作社,这种方式可以一切都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如合作社人才的招聘以及将农业研究成果转换成市场产品等,有龙头企业牵头,其产供销模式更加贴近市场要求。其次,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其产业链也会进一步加长。原本只存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但此时会向两端继续延伸,向上会将良种培育、品牌建设等,向下则是可以延伸到特色农产品市场调查等,不断了解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和满意度[1],从而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更加丰富,更具发展潜力。
1.3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惠农政策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离不开政府的惠农政策支持和补贴,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首先,充分发挥农具、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作用,通过惠农政策来支持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其次,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防止受到不合理渠道的强制购买,导致农业发展受到阻碍。最后,建立完善农业金融制度,建立符合农村实际可行的信用担保,为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2 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潜力
2.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技能
当前,必须加强农村教育,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现代化具有全局性的作用。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科学文化水平就相应得不到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就会减缓。因此,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必要保证。当前,义务教育实施已经逐步迈入高水平,当务之急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在农村兴办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以此培养具有相当水准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新型农民[2],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在农业生产之余也能通过劳务输出获得额外收益,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富裕的要求,需要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完备依赖度比较高,畅通的交通运输能力、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快捷的电力通讯系统以及互联网交易系统都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正在来临,互联网交易平台逐步成为人们交易的主要媒介,农村也不例外。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农村特色农产品,效果不可忽视,而这要求农村有着畅通的互联网信息网络[3]。因此,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 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农民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手段。“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等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对农民增收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当今,在我国农村中,实现“一村一品”等战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农户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借助农村专业合作社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很好的效果。农村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帮助农户解决购买生产资料与销售农产品难的问题,而且对于农产品后续的加工、运输等产业链也有着促进作用,使农户能够分享其余环节的利益,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其次,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会逐渐产生相关联的产业链,如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食品贮藏和保鲜运输等相关产业,还会促进物流产业进驻农村,提高农产品具备的附加值,这也是发达国家倡导并实施的提高农民收入最有效的手段。在西方国家中,农业生产的初级产品直接销售的份额所占比例非常小,大部分的初级产品都会经过一系列深加工之后再进入市场销售环节,从而使其附加值成倍增加,如美国有80%的农产品会经过加工,附加值平均增长5倍。
4 结语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针对农村、农业、农民三者制定彼此联系又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措施,三位一体的同时相辅相成。增强科技推动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培养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这些具体的措施是共同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伍国强,诸秋南.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江西农业学报,2010(7):196-198.
[2]胡文.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3]付涛.陕西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湖南省岳阳市近几年农业行业协会自发发展,比较快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壮大,逐渐成为加快农业产业化的一股新生力量。本文通过对种植业行业协会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措施。
一、全市种植业行业协会的现状
据农业部门初步摸底,全市种植业已经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
组织个,资产总额万元,成员户,种植基地面积达万亩。这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合作类型划分:专业合作社带股份制性质的个,专业协会个,专业联合会个,专业协会个,其他个。组织较为规范,影响力较大的有:平江大豆产业协会、华容棉麻协会,君山蔬菜协会,华容县蔬菜加工行业协会等。
从农业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三种:
一是由政府牵头型。这种协会的会员大多数是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承担政府职能转变后的一些事务,经费、人员、交通工具以及工作范围等均依附于有关部门,一旦政策对协会失利,协会将自行解散,生存周期较短。如平江县大豆产业协会是由乡镇企业局组建,按当地政府的工作需要开展活动。
二是由企业牵头型。这种协会由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进行组织或牵头,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开展协会的活动,主要是加工、经营领域,有较强的生存优势。供销部门的企业改制大多数都形成了这个类型的合作社,基本属于这类协会。如岳阳市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协会、华容县蔬菜加工行业协会、华容县棉麻协会等。
三是由能人牵头型。这种组织是农民为达到经济的互赢为目的自发组建,协会规模小,以农户生产为主,基本上处于一种合伙经营的状态。他们没有固定章程、没有固定经费,联合到一块主要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如临湘黄盖湖蔬菜种植协会、岳阳市花板桥市场的几个农副产品运销协会(蔬菜个协)等。
从作用上看,主要是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
一是改变农业经营方式。过去政府抓农业,在计划经济时期起决定作用,转型到市场经济后已是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公司农户”的运作,农民出卖的是生产原料和劳动力,收入有所提高,但无法分享农产品流通、加工等环节中不断增加的丰厚利润,农民对市场承担风险小,是被动者、局外人、边缘化的角色;“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龙头企业廉价反租农民的土地,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农民的产品加工增值、土地市场升值,长远看剥夺了农民利用土地自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空间和机会;“公司专业协会农户”的运作,将合作制引入产业化,提高农民直接参与流通、加工的组织程度,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市场风险,又大大提高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谈判地位,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二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农民素质提高。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其成员充当了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行业代表的角色。对成员进行的技术培训,是行业服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不拘形式地传授技术,使一些高深的技术问题在生产和经营实践中变得通俗易懂,容易操作。农民即使无心学习这种新技术,也会因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自然“遵从”。
三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全局来考虑整个行业、整个企业和各个农户的利益,资金由少变多,技术由弱变强,规模由小变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级。协会相对农户来讲在市场竞争方面更有优势:第一,有能力对会员企业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监管,较好地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品牌农产品规模小的问题,促进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第二,协会出面与农户或龙头企业签订供销合同,使产品价格更趋于合理,避免价格大跌等伤农现象出现。第三,能够以价格约束整个行业,有效地解决行业内部价格无序竞争和质量上以次充好的问题,保障整个行业健康而有序发展。
四是促进了行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过去,政府在农业上的示范对开拓农民眼界、提高农民的产品意识、普及相应的技术有一定的作用。但扶持过后,农民的热情也停了下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难以从根本上调动起来。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不同,从一开始就突出了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突出了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农村是一种强强联合,对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很大。平江县中南有机茶生产合作社是年月由三市镇位农民发起建立,现有成员分布四个乡镇的个村,茶叶成了当地的优势产业。
从存在的不足看,主要是我市农业行业协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不少协会存在规模小、功能弱、活动空间不大等问题。发展不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组织比较松散,会员可以随时随地退出协会。大部分协会没有章程,没有纪律,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很少到民政、科协、工商登记。
二、农业行业协会扶持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市场与企业、农户
之间的中介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对生产、加工、销售采取措施,比政府的行政措施有效得多。在全市农业部门的调查中,我们觉得扶持发展农业行业协会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是有区域特色农业作支撑。我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培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了一些万亩连片的农副产品基地和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带。这些基地的巩固和提高,更好地产
生效益,需要发展农业行业协会。通过农业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能解决政府想办而又难以办的事。
二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各类经济合作社是行业协会存在的基础。首先是专业大户有建立自己行业协会的愿望。专业大户农业生产经营的好坏,与家庭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迫切要求参加行业协会,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其次,同行业的加工企业、贩销大户有建立自己行业协会的要求。通过行业协会,及时了解信息,交流技术,整合优势,处理矛盾,开拓市场,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增值环节。
三是优质行业服务作保障。行业协会能充分发挥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行业代表的职能,能按不同层次会员的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能充分利用上级管理部门信息优势、流通网络优势,帮助协会会员开拓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建立会员服务联盟,让一些会员能从协会得到种子种苗、病虫防治、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
三、发展岳阳市农业行业协会的思考
⒈分类引导优势区域建立农业行业协会。一是以种养大户为主体,建立农户之间的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如我市的粮食生产大户就达到了多个,最多的种植面积达到多亩。他们是当地水稻种植的一面旗帜,有着榜样的作用,这些大户对农资、产品价格等各方面都表现得关心,有合作的意向。以种养大户为主体的这类协会,对内要要承担基地生产的一些协调工作,对外要处理好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二是建立农产品加工的专业协会。以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为群体,对内提高产品加工质量,对外处理好基地、市场的利益关系。三是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以农业经纪人、专业贩运大户、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农业信息组织为对象,建立社会化服务的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组织要发挥带动作用,乡镇以下要重点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⒉管好放活现有的行业协会。对县或县以下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适当降低登记标准,放宽登记条件,并给予扶持和鼓励。对符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方向、运行基本正常的行业协会予以保留;对其中名称相近相似、业务交叉重复的协会,进行归并、重组;对行业特点不明确的综合性行业协会实施分立;对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缺乏行业代表性、长期不开展活动、不能代表会员利益、内部管理混乱的协会,依法予以注销或撤销登记。
⒊鼓励农产品行业协会跨区域发展。鼓励农产品行业协会跨地区发展会员,主要是为了扩大协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对市、县协会跨区域发展会员的,行政区域之间不要干预。鼓励加强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如双低油菜、高品质棉、特色蔬菜、河蟹等)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相关龙头企业组建全市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
南昌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洪发【2013】14号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打造核心增长极的重要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降门槛、拆篱笆、搭平台、强服务”的要求,制定本政策措施。
一、降低准入门槛
1、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减少审批环节,量化办证时间。
2、除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外,试行注册资本货币资金首期不受金额限制,允许股东以不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实物、非专利技术等非货币财产作为首期出资。
3、对因资金困难不能在法定缴付期限内缴足出资金额且无违法记录的民营企业,可申请延长出资期限,最长为半年。
4、对以未取得产权证的房屋作为企业住所的,可凭园区管委会、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住所使用证明和房屋租赁合同办理注册登记。允许使用住宅从事电子商务、设计策划、软件开发、管理咨询、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等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经营活动。
5、对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申请一般经营项目的民营企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大类核定经营范围,可不核定具体经营范围;支持民营经济进入新兴行业,凡法律法规和政策未禁止的,可根据企业申请,灵活核定体现其行业特点的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
6、支持民营企业组建集团。集团核心企业注册资本由5000万元降为1000万元,子公司由5家降为3家,母子公司的合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由1亿元降为3000万元。
二、放宽投资领域
7、按“非禁即准”的原则,对民营资本全面放开投资领域,凡是对国有、集体和外资企业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允许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切实做到平等准入、放手发展。
8、支持优秀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参与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国有、集体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为民营有限公司的,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另有规定外,可直接在原单位名称后加后缀使用,原单位相关资质、资格可在有效期内沿用。
9、支持民营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增资扩股,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支持民营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10、允许民营资本进入能源交通等领域。支持民营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允许民营资本投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及旅游、养老设施等社会事业,以及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经营移动通信转售业务。
三、完善要素平台
11、设立南昌市金融服务中心,创建“金融超市”,引入金融机构,发布金融产品,为全市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
12、支持驻昌银行向民营小微企业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开发符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当年贷存比超过75%,且向我市民营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水平、贷款利率符合国家规定范围的驻昌银行,按当年向我市民营小微企业实际发放贷款额5亿元以上部分的千分之一奖励其管理团队,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13、支持开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试点,对驻昌银行与保险机构联合向我市符合条件的民营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且保险机构对贷款本息承担保证保险责任的,按当年实际发生小额信贷保证保险额的千分之一奖励保险机构管理团队,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14、加大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力度。对依法合规经营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享受原有风险补偿政策的基础上,再按其当年为我市民营中小微工业企业贷款担保实际发生额的0.5%
给予风险补偿,单户最高不超过5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必须用于补充风险准备金。
15、市属创业投资公司按规定重点对民营小微企业投资项目进行跟进投资。对高层次人才在我市创办民营企业,且符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根据创业项目的需求,可由市属创业投资公司给予项目注册资本25%的股权投资,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16、对民营企业投资我市重点产业领域,且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可由市重点产业引导资金以股权投资和股权质押投资的形式给予扶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设立若干市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对产业领域内的民营企业项目,以股权投资的形式给予扶持。
17、对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专项用于投资我市民营小微企业的,按其实际发行额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发行集合债券的民营中小微企业,按其实际融资额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18、鼓励县区通过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现有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盘活存量用地,并适当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民营企业用地需求。创新开发区、工业园区土地供应模式。在南昌国家小微企业产业发展示范园规划主导产业区、关联配套区、小微创新区、工业地产区等功能区,对民营中小微企业根据项目需求选择相应片区供地。
19、对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利用企业自有存量土地进行标准厂房及其他工业项目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民营企业工业用地,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
20、对将标准厂房租赁给民营中小微企业从事工业生产的,3年内由受益财政按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分成额,给予等额奖励。
21、对国家、省人保部门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新认定的国家、省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园,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
22、对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员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民营小微企业,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企业贴息贷款,且贷款期满后可按规定给予再扶持。
23、民营企业员工参加社会保险,可以我市上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按现行缴费比例参保缴费。
24、支持民营企业引进和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平等享受职称评定及政府特殊人才津贴的申报和评选。
25、按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原则,在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商贸集聚区、保障性住房等,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26、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帮助民营企业开拓市场的活动。每年
在我市举办一定规模和场次的民营企业产品专场展示展销会;组织民营企业产品开展外省市巡回展示展销;有针对性地组织民营企业产品参加国内外知名交易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并视订单额给予一定的展位费补贴。
27、政府采购产品、服务和工程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严禁在政府采购中通过设定附加条件等形式变相对民营企业设置门槛。对照国家产品惠民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竞标。
28、每年发布本地主机企业配套产品需求,对民营企业针对本地主机企业配套需求进行产品开发、转产扩能的项目,可优先列为市重点产业引导资金扶持项目。
29、对民营中小微企业使用市级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的仪器设备进行新产品研究开发发生的分析测试费用,待新产品产业化并产生效益后,给予全额补贴。
30、建立南昌技术交易市场,及时发布适合民营中小微企业的科技成果及专利信息。对从中购买科技成果及专利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待科技成果及专利产业化并产生效益后,补贴其购买费用的30%,最高不超过10万元。
31、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共性技术难题,经专家认定后,由市科技专项资金出资,市科技部门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并将攻关成果免费提供给企业共享。
四、强化服务举措
32、各级税务机关要积极主动落实国家支持小微企业的各项
税收优惠政策。按规定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33、强化针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公益性服务功能,为全市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和网络在线服务。加快建立县区、开发区民营中小微企业公益性综合服务平台,为本地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政府公共服务。
34、鼓励县区、开发区民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和商会,开展行业行为规范、内部资源整合、产业集群联合、产品品牌创建、市场开拓、行业维权等活动,实现抱团发展。市委、市政府每年对发挥作用好的行业协会和商会,以及推动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区、开发区进行表彰奖励。
35、对有需求意愿、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从市直有关部门定期遴选一批熟悉经济工作的优秀干部,进行挂点帮扶。
36、完善“企声通道”,加强市政府领导与民营企业家的对话沟通,建立多渠道的政企对话沟通机制。市直有关部门将了解、掌握民营企业诉求作为常态化工作,完善网上政企对话渠道,对企业反映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市政府,通过现场办公会和专题协调会等形式协调解决。
37、营造发展民营经济良好的法治环境,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约束对民营企业行政处罚 的自由裁量权,慎用强制执行权,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公平、公正、宽容的法治环境。
38、营造发展民营经济浓厚的舆论氛围,市属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民营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弘扬诚实守信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新闻媒体加强对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和干扰民营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进行公开监督。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强监管,禁止新闻媒体对民营企业产品质量、市场信誉进行不实报道,或强拉赞助、搞有偿新闻。
39、根据企业发展速度、税收贡献、科技创新等情况,每年评选优强民营中小企业和突出贡献民营企业家、优秀民营企业创业者,由市委、市政府进行表彰奖励。
40、建立县区、开发区和市直部门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考核机制。每年对县区、开发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及增幅、新增民营企业户数等主要指标,以及市直有关部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进行考核,由市委、市政府进行表彰奖励。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掀起新高潮
全面落实发展民营经济政策,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按照“非禁即准”的原则,开放投资领域,做到平等准入,依法保护;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掀起全民创业的新热潮;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激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量比重、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加强智力支撑,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加强培训工作,重点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将民营企业用地纳入用地计划,有效保障企业用地需求;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化平台建设;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股权投资基金设立,各级财政出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要加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不断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引导,每年安排6000万元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配套和落实市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意见(宿发【2013】7号)对企业集约用地、融资担保、自主创新、开拓市场、创业补助等政策的兑现。
1 提高认识, 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抓出成效
要按照“把兴宁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要求, 根据市委提出新一轮绿化行动的总体目标, 确保到2017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4.2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68.6%, 森林蓄积量达到654.5万m3, 把兴宁市建设成为森林生态体系完善、林业产业发达、林业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市。大力开展乡村和荒山绿化, 大做耕山致富文章, 形成“城在林中, 路在景中, 居在绿中”的美景, 努力建设绿意盎然、富于魅力的特色宜居城乡。要根据兴宁的土壤气候条件, 经纬度和适宜兴宁种植的树种进行规划, 采用人工造林、补植套种、改造提升、封育管护、严防山火等措施, 建设绿色森林。
2 抓好生态工程建设
实施绿化、美化、量化工程, 要抢抓机遇发展, 确保如期完成广东省和兴宁市下达的任务。一要扎实推进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按照“一消灭三改造”要求, 及早谋划、及早部署, 到2015年完成4.45万hm2碳汇林建设任务;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铁路沿线两侧生态景观林带、国省县乡公路绿色廊道和沿江景观带建设, 并以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为重点, 抓好城区周边6 666.67 hm2群山的绿化工作, 全面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2013—2015年打造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二要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重点抓好林业生态工程的抚育, 确保新造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 有效促进森林生态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市级要组建50人的专业扑火队伍, 各镇街要组建10~30人的半专业扑火队伍, 加大山火案件的查处力度, 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山火肇事者;加大林地保护力度, 加强林业执法, 关闭木材经营加工企业。三要抓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林果茶禽畜”等林下经济, 全力打好耕山致富大会战, 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休闲产业, 实现生态增优、林业增效、农民增收。树立“生态是兴宁未来发展生命线”的理念, 切实加强绿化大行动的组织领导, 严格督促检查, 确保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取得实效。四要实施生态文化建设工程。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 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生态文化推广长效机制。大力推进生态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建立低碳生态宣传教育基地。
3 招商引资, 发动多方力量参与筹集资金
确保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参与。要将生态工程发展融入到重点产业发展、宜居城市工程建设过程中, 积极调动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将整体目标分解到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使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保护植被、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并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二是招商引资, 拓宽资金来源,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筹集资金用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开展“我为兴宁添绿, 共建幸福家园”、“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等活动, 动员社会力量以认捐、认种、认养等方式参与植树造林绿化, 开展“建设美丽家园, 有你更精彩”为主题的全民参与“绿满梅兴宁”大行动, 动员各方力量捐款造林绿化, 兴办果林场、生态园等经济实体。
4 实施耕山致富文章, 实现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生态产业发展应该与农民致富紧密结合, 使群众在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林业生产的过程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才能够确保长期、有效地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林木种苗基地。在林业和绿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 采购其种苗。二是将生态建设与“高效林业”结合起来。在碳汇林工程建设中, 发动社会力量种植名优珍贵树种, 发展经济林, 既增强了生态功能, 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三是与创建文化旅游区结合起来。以创建广东兴宁文化旅游特色区为抓手, 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林业生态资源, 推进生态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 培育了雁南飞、雁鸣湖、客天下、颐和湾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林业旅游品牌。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着力打响“休闲到梅州, 享受慢生活”建设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品牌, 强力推进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旅游产业, 推动了兴宁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阐述了广东兴宁加强生态工程建设的措施, 以为实现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加快兴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工程,绿色经济,广东兴宁
参考文献
[1]袁思宏, 钟清辉, 罗美梅, 等.梅州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1) :216, 223.
[2]黄本柱.我国农业生态工程建设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7) :11962-11964.
[3]葛立波.浅谈新形势下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J].改革与开放, 2010 (12) :116.
[4]尤英豪.加强生态工程建设确保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J].北京农业, 2011 (9) :165-166.
一、要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虽然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但是建设“低碳中国”是战略选择和长远目标。建设“低碳中国”,应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和勇气。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国家和政府应该反映敏捷,超前认识,超前谋划,积极应对,行动适时,特别是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建立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使中国在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上,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活动企业化——低碳技术创新化——低碳模式制度化——低碳参与公众化——低碳体制社会化——低碳合作国际化——低碳文明生态化。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三、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四、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五、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
发展碳金融不仅有利于中国降低减排成本、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减缓碳风险,拓展金融创新的领域,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以国际价格计算,预计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中国碳排放市场备受瞩目。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因此,要把碳金融发展纳入到国家气候变化、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政策工具。要尽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减排上的基础作用。利用期货交易所、产权交易所在专业服务能力、市场基础设施、交易结算系统上的互补性,开展碳交易和气候衍生品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实现交易的规模效应。要建立为碳管理服务和低碳技术投资的碳基金,支持节能减排企业和环保项目发行債券,建立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产业投资基金,开发绿色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环保汽车等信贷业务和保险产品。通过协同银行、保险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等机构,共同努力,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
七、建立有关法制保障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已经审议通过,成为中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的法制保障。要制定《低碳经济法》,抓紧制定《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已修订)配套规范性文件,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抓紧制定和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并通过采取行动落实这些法律,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八、加强国际合作,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我国既要秉承一贯的原则立场,又要用好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公约和文件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共同但有差别责任原则等要坚持且不能让步,姿态要积极但不能冒进,行动要主动而不能盲从,策略要灵活又与时俱进。我国应当主张,发达国家必须强制减排,发展中国家自愿减排的成本必须由历史上过度排放的工业化国家承担,以树立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推荐阅读:
乡镇农业农村工作发展计划及措施07-04
凤台县生物农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07-23
农业发展的影响09-17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06-07
县农业局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报告09-06
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09-27
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07-19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12-20
节水农业发展下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论文10-14
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