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精选17篇)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篇1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而传统工业经济则是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代价的,其应用技术与循环经济发展是相悖的.笔者认为,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大力开发新的实用技术.

作 者:王圣宏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150080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4)分类号:F0关键词: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篇2

“相关研究表明, 我国废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 相当于新增资源量8000 万吨, 替代原生资源5 亿吨。预计2015 年我国主要再生有色金属突破1200 万吨, 相当于对外依存度下降10% ~ 15%;2030 年废物资源化可新增储量铜607 万吨、钢铁4.7 亿吨, 相当于对外依存度下降约30%, 原生资源替代比例增加超过25%。”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尾矿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杜根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说, 在固废利用中, 实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 (简称“工业固废”) 的综合利用意义重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是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的重要途径, 也是解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不当处置与堆存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的治本之策;同时, 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是当前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更是确保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他认为, 要促进我国固废产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破解当前行业中技术不可行、经济不合理的难题。

我国固废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

记者:国内固废处理产业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杜根杰:“十一五”以来, 我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取得了长足发展, 综合利用量逐年增加, 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利润均得到较大提升,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安全、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工业固废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该领域尚处于固废末端污染控制、单纯追求资源化的发展阶段。政策标准与管理体系还处于发展初期, 缺乏针对我国固废特点和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原创核心技术和成套集成装备, 尚未形成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减排增效的重大集成技术, 以及跨产业的废物协同利用技术, 主导性工艺基本处于跟跑地位。

其二, 我国硅酸盐类固废利用技术主要以低端建工建材利用为主, 市场效益不显著。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硅酸盐类固废产生量巨大, 矿相结构与元素组成复杂, 目前尚缺乏对复杂矿相结构、资源禀赋特性、污染转移规律的深入科学认知, 在硅酸盐固废多资源梯级提取与全量化增值利用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其三, 我国冶金、化工等行业重污染废渣处置技术主要以简单处理堆存和生产建筑材料为主, 经济效益较低, 二次污染较大。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重污染废渣排放量大、资源品位较低, 导致成分复杂、有害成分含量高, 目前尚缺乏有价金属提取与毒害组分控制新原理、新方法, 在稀散、稀贵金属深度提取和污染组分稳定化处置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

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做法

记者:工业固废利用在国际上取得了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杜根杰:以我们的邻居日本为例来说明。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 正因为如此, 他们对建筑如钢铁、水泥、骨料等一切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所换来的生产资料都极为重视。日本政府不允许将有限的资源生产成不合格的产品,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浪费, 是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因此, 日本各企业有着严格的质检体系, 这也倒逼一些设备制造商下大力气研究固废生产设备与工艺系统。再加上全民理念灌输和政府政策扶植, 日本在固体废物处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运作体系。这对固废处理模式尚不成熟的中国而言, 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总起来看, 日本固废处理的成功之道主要在于三点:第一, 日本全社会对固废处理有着全方位通盘考虑, 固体废物从产出到处理再到利用, 均有清晰的路线图, 每批废料走向可追溯, 利用在哪里指向明确, 这是目前国内无法做到的;第二, 日本全社会接受废物“谁产出谁负责处理”的理念, 并将之付诸行动;第三, 从政府方面而言, 相关制度完善且政府扶植力度大, 固体废物企业可以正常生存和发展。

记者:请以处理回收建筑混凝土废料为例, 说明日本的具体运行模式、做法。

杜根杰:在日本, 废物处理企业每回收一吨混凝土废料, 产生废料的单位除负责运输费外, 还要支付给处理企业每吨2000~2500 日元 (折合人民币约106~133 元) 的处理费, 废物处理企业完全是零成本运营, 经过处理后生产的砂石骨料产品售价300 日元/ 吨 (折合人民币约16 元/ 吨) 。售价低于普通骨料一倍, 品质有保证, 市场销售也无须担心。这些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这些年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抓到关键之处, 而且有些壁垒也没有打破。

经济新常态下工业固废产业面临新形势

记者: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大宗工业固废产业将面临怎样的形势?

杜根杰: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必须先说一下什么是大宗工业固废。大宗工业固废是指我国各工业领域在生产活动中年产生量在1000 万吨以上、对环境和安全产生较大影响的固体废物, 主要包括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和电石渣等。在经济新常态下, 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将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首先, 工业固废产生量会逐渐减少。我国产生工业固废的产业大多集中在钢铁、有色、发电、化工等重化工业以及煤炭等采掘行业。未来随着这些行业的产能逐渐萎缩, 固体废物也会逐渐减少——新常态最显著的标志是经济增速放缓, 因此这些行业的产能会率先下行。

第二, 工业固废利用强度提高。随着生态文明制度强化, 法律法规门槛抬高, 对固废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 倒逼企业减少排放, 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三, 循环经济使工业固废利用更加系统。在新常态下, 循环经济理念被人们广泛接受, 循环经济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园区循环化改造更加强化, 产业循环化实现组合, 使工业固废利用更加系统化。

利用“互联网+破解难题

记者:在面临形势、新问题和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的情况下, 什么是促进我国固废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的工作?

杜根杰:首先要有市场, 其次有效益。政府要将市场需求放在首位, 要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品在城市建设和住宅产业化过程中强制推广使用, 甚至可以考虑在某些领域、行业在一定阶段取缔使用原生资源产品。“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这句话是对的, 但也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技术可行与经济合理, 就是企业要有钱赚。所以, 工业固废规模化、高质化利用替代原生资源, 应当具备的条件就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记者:在政府积极作为的同时, 企业层面应如何推进实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杜根杰:尾矿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难点之一就是化学组分的不稳定性, 这给综合协同利用带来了困难。因而, 必须针对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特性、污染特性和识别方法, 研究固废资源化利用环境风险、健康风险的评估方法, 制定废物产生过程的风险源清单, 建立废物评价方法和基础数据库, 研发含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管理技术, 形成典型固废回收利用与处置过程安全及风险控制技术体系。上述纷繁负责的工作只有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才可以做到。目前, 政府正通过“互联网+”积极促进产业互联互通。“互联网+”将成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新引擎。随着多家再生资源线上平台的诞生, 说明了“互联网+”战略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必要性。各大回收方、利用方也应该与时俱进, 加入到互联网的大军当中来, 拓展自己的经营领域, 进行全国性的交流合作。以此, 推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实现, 促进固废产业在新经济常态下的新发展。

我国废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相当于新增资源量8000万吨替代原生资源5亿吨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篇3

近年来,安徽省抓住中央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狠抓工业领域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一批企业技术中心迅速成长、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壮大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后劲明显增强。主要做法是:

(一)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修订了《安徽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已按照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程序和要求,报省政府法制办备案。起草了《关于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的意见(送审稿)》、《安徽省新产品和创新品牌产品管理办法(送审稿)》和《安徽省企业技术创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办法(送审稿)》等一系列的文件,为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全省已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2007年234家技术中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84.2亿元、利润121.6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47.6%和47.9%,成为带动全省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中心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投入连续多年大幅增加,2007年已达到151.5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4%。通过不断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配置了经济技术资源,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成为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核心。

(三)推进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近年来,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了“安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院士行”、“安徽煤矿安全技术创新院士行”、“安徽铜陵有色技术创新院士行”等3次院士行活动,共邀请了53位代表我国行业最高水平的院士和专家参加,共作学术报告30场,达成项目合作协议37个,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武汉、马鞍山市等省内外开展了4次规模较大的产学研项目对接活动。

(四)围绕加强创新品牌产品建设,启动实施“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

为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加快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新产品做强做大,形成一批亿元销售收入的重大新产品,带动我省产品结构调整,安徽省经委按照“加强引导、鼓励创新、扶持重点,培育品牌”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今年启动实施了“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编制了《2008年安徽省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项目导向计划》,共269个项目,总投资181亿元。项目支持的重点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试产品规模化生产项目、创新品牌产品培育项目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通过这批项目的实施,“十一五”期间预计可开发100项以上重大新产品,新增新产品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

(五)以抓好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完成了《安徽省企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和专家论证工作,完成了50户骨干企业信息化建设任务,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水平。目前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了信息化工作体系,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等应用的企业由62%上升到83%,开展财务、采购、销售、物资管理信息化应用的企业,由65%上升到90%。

经过努力,安徽省企业已初步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投入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目前我省65%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67%的科研人员集中在企业,68%的研发经费源于企业,66%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于企业。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了全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的思路

(一)加强政策研究和落实,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做好《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和《关于工业强省的决定》等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与制定工作。

(二)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促进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我们始终把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摆在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骨干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在资金上,对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同时,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引导全社会科技资源向企业积聚,逐步形成定位明确、机制灵活的企业技术中心运行机制。下一步,重点在汽车、机械、建材、化工、轻工等我省优势行业中,再努力培育发展一批优秀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三)实施创新品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名牌产品

以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十一五”规划项目和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计划的实施,支持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技术水平的自主品牌产品,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重大新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名牌,以增强安徽工业的实力。2009年,我们将按新近出台的《安徽省新产品和创新品牌产品管理办法》,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安徽省新产品和创新品牌产品”认定,进一步推进我省新产品和创新品牌产品工作。

(四)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安徽省经委将组织省有关部门和各市经委一起研究制定《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意见》;打造“安徽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会”品牌,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影响力,通过吸引全国乃至国际上的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我省企业加强合作,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国性的产学研对接平台,加速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我省的产业化;实施省级技术中心企业“1+2”计划,引导每户省级技术中心企业与2所以上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与方式;大力推广应用安徽省产学研网上洽谈和交易平台,在网上实现产学研供需与成果交易,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权责利益关系明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五)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突出安徽省经济带动性大的重要骨干企业和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两个重点,不间断地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加大对“试验区”的支持力度,实现全省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继续提升汽车产业,把安徽省建设成为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大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不断改造提升优质金属材料工业、水泥及非金属优质材料工业等传统产业,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推进生物、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培育一批贸科工农相结合的企业集团。

(六)坚持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篇4

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选择

今年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共识和承诺中降下了帷幕.会议通过了两份重要文件--<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包括中国总理朱F基在内的100多位国家领导人重申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他们表示“深深地感到,迫切需要创造一个更加充满希望的新世界”.

作 者:王维平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博导刊 名:中国资源综合利用英文刊名: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F1关键词: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篇5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节约能源是循环经济中“减量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是减少能源资源消耗的关键一环.介绍近年来我市推广节能技术的做法,典型节能技术应用的案例,节能技术改造取得的成效,以推动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 者:官义高 作者单位:厦门市节能监测技术服务中心,福建,厦门,361000刊 名:能源与环境英文刊名:ENERG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2005“”(4)分类号:F061.3关键词:节能技术 推广应用 节能效益 循环经济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篇6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材料产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一员,也是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保障。然而,由于创新不足给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关键材料难以保障,核心专利受制于人等。赛迪顾问原材料产业研究中心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材料产业创新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新材料领域原始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体系,推进新材料集成创新;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现新材料消化吸收再创新。

【关键词】 创新驱动 新材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4年8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出我国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的信号。新材料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是其发展的关键。创新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新材料在这三个方面都亟需加强,从而解决创新不足带来的产业发展问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创新不足给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关键材料难以保障

新材料产业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无论是大飞机、高速铁路、汽车、电器等民用领域,还是战斗机、坦克、导弹等军工领域,都离不开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自主开发的新材料产品种类已经大幅增加,但在很多高端领域依然缺乏国际竞争力,很多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还需要长期依赖进口。比如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速铁路、船舶、汽车等重要领域所需的关键材料中,约有30%国内没有生产能力,完全需要依赖进口;约有50%以上的材料能够实现生产,但在性能、产量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国内的应用需求,需要部分进口来进 行补充;仅有不到20%的材料能够完全实现国内自给自足,但这些材料又多属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核心专利受制于人

中国新材料产业近年来高速成长,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5%左右,新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中国新材料领域专利申请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从质量方面来看,我国新材料领域的专利则是“多而不专”,大多缺少核心技术,难以产业化应用。以碳纤维领域的专利为例,国内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专利申请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外,然而这些专利大多是对细枝末节的修补,原创性的核心专利少之又少,以至于国产碳纤维发展缓慢,高端产品尚未形成生产能力。从申请专利的主体来看,我国新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大多来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占比非常小,这也与国外的专利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纳米材料领域的专利为例,全球申请数量前十位中,国内只有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三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上榜,而另外七家则是三星、LG、三洋等跨国企业。高校和 科研院所的专利很多是为了完成课题需要,离产业化应用还相去甚远。

(三)各地重复建设,产业发展趋同

据统计,全国有超过80%的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发展规划中选择发展新材料产业,然而各地在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过程中,鲜见“创新”,多为“模仿”,以至于初步呈现多地新材料产业发展雷同的趋势。以稀土功能材料为例,目前,全国约有19个稀土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相似,多以资源为核心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发展包括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抛光材料、稀土催化剂等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制品,这些稀土产业园区的建设目标也大多定位于“国内领先、区域一流”,这样的重复建设无疑会导致部分稀土功能材料产能过剩。除了规划趋同,各地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盲目跟风”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只要出现了一个热点领域,各地便一哄而上,而对自身的资源禀赋、科技研发、市场需求等方面缺乏科学的评估,对该热点领域的真实价值也难以客观判断。如“石墨烯”这一材料近来引来了广泛的关注,不少地方盲目引 进了一些从事低端开发、技术炒作的项目团队,未来的发展前景可想而知。

二、新材料产业创新不足的原因剖析

(一)在原始创新方面:投入大、周期长,让人望而却步 所谓原始创新,通俗的理解就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新材料产品的原始创新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没有长时间的持续投入,很难开发出稳定的产品。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为例,其具有宽的禁带宽度、高的击穿电场、高的热导率、高的电子饱和速率及更高的抗辐射能力,非常适合于制作高温、高频、抗辐射及大功率器件。然而生长SiC晶体难度很大,虽然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研究发展,目前为止也只有美国的Cree公司、德国的SiCrystal公司和日本的新日铁公司等少数几家公司掌握了SiC的生长技术,能够生产出较好的产品,但离真正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也还有较大的距离。而国内新材料领域的科研院所和相关生产企业大都急功近利,难以容忍长期“只投入,不产出”的局面,因此,新材料的原始创新举步维艰,让人望而却步。

(二)在集成创新方面:知识产权意识淡薄,难以实现集成应用

所谓集成创新,即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优化和系统集成,很多新材料的产生都是由集成创新而来。我国在新材料领域有一些技术研发领先于发达国家,但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意识,没有注重保护,导致集成应用时受到限制。以稀土永磁材料为例,因其具备优异的磁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和医疗等领域。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应用气流磨设备用于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的制粉工序,但没有在美国等国家申请相关专利;而日立金属在该领域分别于2001年5月和2002年7月在美国申请了两项专利,其优先权可追溯到2000年5月。尽管国内很多稀土永磁材料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成本都具有足够的竞争优势,也有证据表明从时间上讲并没有侵犯日立金属的专利权,但就是因为没有申请专利,很多客户不敢购买他们的产品。目前,中国稀土永磁联盟成员企业正积极筹备与日立金属在美国打专利官司。就算胜诉,中国的稀土永磁材料企业也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当年早些申请专 利,何须如此?

(三)在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风险高,无人愿为国产材料“试车”

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新材料领域常用的创新形式,即利用各种引进的技术资源,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对新材料产品进行改进提升。如前所述,中国的很多关键材料都需要依赖进口,但依靠消化吸收再创新,国产材料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有些产品已经足以替代进口材料。以稀有金属靶材为例,可以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领域。国内的相关生产企业在大尺寸的稀有金属靶材产品开发上落后一筹,但一些小尺寸、低代线靶材产品已经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然而在没有成功案例的情况下,即使国产材料的性能已经完全达到进口产品的标准,又有几家下游用户企业甘愿冒险,从小试、中试再到批量应用国产新材料呢?而对于国产新材料,不在最终产品上进行推广应用,又怎么知道性能是否完全达到要求呢?由此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篇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强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要求“着力清除市场壁垒,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务必着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提高管理水平”, 这些主张意味着我们必须投入更广义的资源来巩固现有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基础, 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 拓宽标准化思想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以实现真正的中国创造和中国式标准化。

近代意义上的标准化是以机器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1798年, 美国科学家在兵器工业生产中首先运用互换性原理以批量制造枪械零件, 因为实施标准化规格, 使得大部分零件可以互换使用,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911年, 现代管理之父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则》, 阐明了标准化方法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 提出了标准化管理和流水线的概念;1927年, 美国总统胡佛提出了“标准化对工业的极端重要性”的论断。到1926年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 (ISA) 成立的时候, 已经有接近30个国家成立了国家级的标准化组织, 开始推广标准化管理经验。我们站在今天来考察这些国家, 基本上都是近代工业革命发展最为先进、经济增长最为迅猛的国家, 例如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必须承认, 正是因为他们最早采用了标准化管理的思想, 并且将标准化管理思想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广义领域中, 才使得这些国家在近百年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取得了领先的地位, 收获了工业革命最多的红利, 成为现代最发达的西方国家。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篇8

雷州纪家镇双水村,以前是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最差的革命老区村。近几年,在扶贫“双到”工作的推动下,通过集约规模、改良品种、订单种植等方式,村民逐步提高了收入。今年3月,该村实现整村搬迁,村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是,该村目前仍存在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的问题。一方面,雷州青年运河的水很难到达村子,不能满足正常的灌溉需要;另一方面,380多人的村子,生活用水比较困难,打水井、建水塔总计需要25万多元,国家只能扶持10万元左右,缺口较大。

雷州海岸村、徐闻南门沟村,是当地干部认可的最贫穷的乡村。调研组深入农户家中,看、闻、亲口尝群众家里的饮用水,发现问题较多。有的水质非常差,从水井抽出来就闻到一股浓浓的淤泥臭味,盛在水瓢里,浑浊不堪,令人目不忍睹。村干部和村民在座谈时表示,饮用水问题多年来一直得不到解决,主要由于村子小,影响力不够,人口少,居住比较分散。

在听取有关部门汇报后,调研组认为,上级部门安排安全饮水改造时,应当优先解决饮水安全威胁大、困难大的村子。在饮水补贴标准上,也不能一刀切,应当依据客观情况,对贫穷的村子适当倾斜。从根本上看,乡村饮水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要求也会提高,需要靠自身发展经济实力来解决。

徐闻、雷州两地共计有648个自然村的安全饮水问题还没得到解决。雷州587个村子中,有191个村子打了深水井,55个建了水塔,8个村子铺设了水管,尽管目前尚未接入农户家中,但是纳入了整体推进计划和行动。雷州老促会注重创新发展,准备利用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利时机,开展“老区行”活动,重点宣传5个老区镇在卫生院建设、安全饮水、生态建设、红色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等方面的发展特色,展示老区发展成就和经验,带动其他老区镇老区村因地制宜谋发展。

在与老区村干部群众座谈中,植标志会长认为,解决老区饮水问题,从各地实践经验看,关键还是要发展老区经济。而发展老区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干部应积极主动利用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时机,筹集部分发展资金,把老区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专业合作社,形成比较稳固的集体力量,与其他合作社联手,掌握生产销售主动权,为老区群众谋利益。有了经济基础,饮水问题、修路问题、卫生院建设问题,就好办得多了。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篇9

循环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

从东北地区的环境状况,工业进步,城市发展三方面论述了循环经济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性.分析了东北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具有雄厚的工农业基础和人员科技优势.提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要注重几点:要发挥优势积极进行工艺设备改造和工业园区建设;要立足于现实,循序渐进地发展;要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

作 者:范芙蓉 范国庆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刊 名:鞍山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6(5)分类号:F037关键词:循环经济 东北老工业基地 资源环境

论循环经济的发展 篇10

论循环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地区摆脱了贫困,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然而,与我国经济增长相伴的却是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甚至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增长,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得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要使经济进一步发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发展循环经济.本文就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循环经济的含义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作 者:孙志洁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刊 名: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年,卷(期):2005“”(3)分类号:F062.2关键词:循环经济 必要性 含义 途径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篇11

首先,沈家营镇环境治理工作体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城市管理精细化,既是管理理念的创新,也是管理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管理技术和能力的提升,其灵魂是科学与效率。沈家营镇在环境治理工作中制订了中长期环境规划,落实了管理体制,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考评奖惩机制。达到了管理精细化要求,大大提高了全镇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管理水平。

其次,沈家营镇环境治理工作的标准化措施有利于经验的进一步推广。沈家营镇制定了《2013年农村垃圾户分类工作方案》:一是制定了标准和要求。要求按照“分类投放、定时收集、分项处理”的流程,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二是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机制。镇党委、镇政府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检查和监督。各村成立村级环境整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贯彻实施各村垃圾分类具体工作。三是配备标准化的村级垃圾分类人员。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是各村垃圾分类的第一责任人;各村监管员担任垃圾分类指导员;各村按每80户左右的标准抽取一名垃圾分类收集员。四是建立了各级人员的考评机制。有村干部、片长及垃圾分类收集员职责及考核制度,并完善了具体的奖惩措施。这些标准化的措施为其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沈家营镇锐意打造的优美环境也为绿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镇政府更加呵护这片难得的“干净”之地,经济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产业选择不突破环境底线。良好的环境正在吸引着大批像万科集团这样的国内知名企业入住投资。“筑巢引凤”、和谐宜居、绿色发展的前程似锦。

(责任编辑:李利)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篇12

近年来, 开封市为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上进行了不少尝试和探索, 改变了过去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单向式直线过程, 代之以“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 使土壤、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协同的整合体, 构建了资源多次利用能量多次释放的产业链, 初步形成了“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农业循环体系, 缓解了农业、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 粮食生产有了保障。目前开封市使12万公顷耕地消除了板结现象, 农药残留得到有效控制, 拥有近23.3万公顷高产稳定田, 每年粮、棉、油总产量稳定在230万吨、9万吨和37万吨以上, 畜牧业在河南省地市排序中稳定于前5名。

二、开封市农业循环经济基本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实质上就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深化和具体运用, 也是要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其核心是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 其目的是缓解农业资源矛盾, 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减轻农村环境污染。以下从农业废弃林业废弃牧业废弃和农牧结合等几个方面, 分析开封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一)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1. 农作物饲料。

从价值上说秸秆就是牛羊肉和乳制品, 只是通过牲畜转化一下, 如果人们大量食用高蛋白食品, 无形中粮食需求就下降, 这就大大缓解了人地和生态矛盾。开封市的秸秆潜力正在得到不断开发, 形成了种—养—乳肉良性循环, 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2. 农作物秸杆还田。

秸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 补充土壤中的氮磷钾, 起到保肥保水保酸碱平衡的作用。既疏松了土壤, 改善了土壤生态, 也使农作物减少了化肥依赖。2011年, 开封市秸秆还田机达到了3000台 (部) , 使秸秆还田率保持在45%左右, 使近23.3万公顷耕地得到及时的有机恢复,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3. 秸秆和籽壳是食用菌的良好生长基。

一般用玉米秸制成菌棒栽培双子包菇, 用稻草和麦秸制成菌棒栽培平菇。一个0.5亩大的菌棚, 每年要消耗15-20亩的作物秸秆, 蘑菇收割后, 生长基作为有机肥料还田。食用菌培植在开封市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例如, 近几年杞县建成了30多个较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年产300万袋蘑菇, 100万袋香菇, 价值近1300万元, 产生了好的经济效益。郊区和开封县蘑菇生产基地也比比皆是。

(二) 林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

废弃树木、树枝、树皮和树叶在开封得到有效利用。废枝条被加工成了高中密度纤维板, 树皮被制成了佛香, 树叶制成了农家肥。有些废弃树木树皮被用于工艺品生产。如兰考爪营乡农民用泡桐制作桐琴和古筝, 远销全国和东南亚, 仪封乡农民用树枝树根树皮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抽象画和山水画, 郊区利用废弃树木树根制作形态逼真的木雕和根雕。农民在林业废弃物中找到了致富门路, 并为林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 畜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2011年, 开封市建有200多个标准养殖小区, 大量作物秸秆被牲畜食用, 废弃物数量惊人, 环境状况严峻。开封市逐渐形成了秸秆喂养—产出乳肉—废弃物发酵—产出沼气—沼渣肥田—催生作物—产出粮食和秸秆的完整生态链。同时与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个大的循环系统, 并且总结出了发展猪 (牛、羊) —沼—果, 猪 (牛、羊) —沼—菜, 猪 (牛、羊) —沼—粮, 猪 (牛、羊) —沼—秸等类型的小循环经验。

(四) 综合循环利用模式

1. 渔牧结合。

对牲畜粪便妥善的处理既能为渔业提供原料, 也能改善环境。粪便养鱼, 鱼塘肥田, 田肥苗壮, 多养牲畜, 形成了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在郊区大量存在。

2. 鱼鸭混养。

养鸭为水体增氧, 供给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生长, 水生物养鸭。这种模式在尉氏县和郊区大量存在。

3. 生态大棚。

棚内养鸡, 水里种荷, 荷藻养鱼虾, 鸡粪培育生蛆, 蛆虫喂鱼虾, 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这种生态大棚在郊区和尉氏大量存在。

三、再思考

目前, 开封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处于摸索阶段, 粮食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要使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地健康发展, 还需要做好大量工作, 还需要进行优化和完善。

(一) 树立六大理念

1. 农业新理念。

现代农业不仅利用农产品营养功能和工业原料功能, 而且利用旅游观光、生态保障、就业增收、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多种功能;不仅发展农、林、牧、渔业, 而且发展与农产品相关的加工业、流通业、服务业。挖掘的是农业的内涵, 拓展的是农业的外延。

2. 资源新理念。

现代农业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不仅要合理利用耕地、林地、草原、淡水、海洋、生物、光热等自然资源, 而且要合理有效利用市场、信息、技术、法规、体制、机制等各种社会资源。

3. 市场新理念。

现代农业的市场是广阔的、多变的和不断拓展的, 不仅充分利用农村市场和城镇市场, 而且利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4. 生态新理念。

现代农业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发展循环农业和集约农业, 重视生态规律。

5. 食物新理念。

现代农业不仅开发粮食食品, 而且注重动物性食品供给和绿色食品供给, 广辟食物来源, 追求营养平衡, 增强人民体质。

6. 节水新理念。

注重喷灌、滴灌、渗灌和微灌等节水技术, 提高雨水利用率、节水管理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

(二) 实现三个转变

1. 农业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粗放经营是在较低技术水平条件下, 对土地实行广种薄收的农业经营形式。现代农业的本质就是集约农业推广现代化的精耕细作。

2. 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现代农业的劳动者不仅要会组织生产, 还要善于经营;不仅要懂得相关的科学技术, 而且要熟悉现代科学管理。

3. 资源从消耗型向节约型转变。

人多地少的资源特征决定了开封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于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 采取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林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 畜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综合循环利用模式, 在实践中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三) 遵守三大原则

1. 收获量要小于净生物生产量

对各个循环要素不能有所偏废, 不能出现“竭泽而渔”, 否则能量传递就会不对称。这就要求人们从农业循环系统中收获产品的数量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如果超过了某一环节的生产量, 就会引起整个系统各个要素的连锁负面反应。这也是开发利用农业循环必须遵守的生态平衡法则。

2. 维护农业循环的整体性

农业循环是一个大的动态系统,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各子系统之间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通过不断的调整循环链达到平衡状态。如果随意地去改变一个环节, 使这个环节缺失或增加, 那么必然会出现障碍, 将会导致循环系统的失衡。某一成分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 “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 维护链条畅通是发展农业循环的原则。

3. 掌握生态自我稀疏规律和阈限规律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篇13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优选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此同时,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还不够健全;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合理的费用机制尚未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还有待完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等。因此,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当务之急。发展循环经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充分认识到资源对经济增长支撑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深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一方面,要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通过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的综合控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建设集中供热和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第三,建设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首先,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其次,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通过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利用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信息来源环保英才网:

基础性作用。再次,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通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形成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积极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第四,推进新型低碳、环保科技的研发推广。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

第五,建立健全企业资源节约管理制度。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的载体。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在企业内要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第六,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教育。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篇14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经济健康发展

循环经济是二十世纪末产生的新理念,并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最佳途径,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对此尚处于认识和起步、尝试阶段,因此,在立足本国环境问题及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情况和要求的.基础上,有条件、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实践经验,最大限度地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无害化,这对于一个资源相对贫乏、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泱泱大国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要达到上述目的,离不开政策及法律的颁行和保障,我国应从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以及相关专项立法等各层面对循环经济加以确认和规范,并在制度上予以正确的引导和充分的保障.

作 者:黄静 Huang Jing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法学系,长沙,410205刊 名:湖南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BUSINESS COLLEGE年,卷(期):200512(2)分类号:F062.2 F061.3 X169关键词:循环经济 环境经济 可持续发展 立法 保障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篇15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产生的经济形态, 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循环一般自然规律, 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 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 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生态系统的运行轨迹, 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的运行轨道, 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 因此, 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包括三方面 (即3R) :reduce (减量) , 要求尽量减少进入产生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reuse (再利用) , 要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recycle (循环往复) , 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概念不同, 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主要是根据资源利用方式的特征来划分经济形态, 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产生。

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在我国, 循环

经济这以概念的引入和兴起只有几年的时间, 目前还处于概念的导入-学习-实践这些一个逐步发展的阶段, 目前, 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还处于实验、示范的初级阶段, 普及范围小, 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循环经济从当初引起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发展到当前国家领导层非常重视和反复强调, 但对动态、趋势、研究还不够、各级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经常提及, 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也进行过有效的尝试, 但是尚未形成决策层, 学术界、企业界的共识和互动的大环境。

2.2 存在的问题

2.2.1 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社会体制的支持, 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体制严重落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国家相比, 体制滞后成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这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2.2 政府推动体制不齐。

由于主体利益不同, 在发展循环激光机这个大战略上, 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 而期房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譬如, 环保部门比较积极, 比较努力, 而经济部门则比较消极, 比较松懈, 所以尽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蛋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却较低, 循环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

2.2.3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亟待加

强, 一是企业内在动力缺失, 缺乏对循环经济的认同和责任感:二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薄弱, 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企业经济实力不强, 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

2.2.4 立法缺失问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全面、综合调整循环经济的专门法律。先行《环境保护法》、《情节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范零散且抽象, 缺乏系统的解决机制。据2004年6月4日《中国经济时报》报道,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国务院新闻办记者招待会上说, 我国正在酝酿《循环经济法》。可见, 严格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法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 因此, 要搞好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工作, 有必要采取专门立法和完善现有相结合的方法以解决。

3 制度创新与循经济

3.1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3.1.1 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

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 “谁使用谁补偿, 谁加破坏谁恢复”, 有奖有罚, 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 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 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 国家都给相应补贴, 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 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 获得新的收益, 而在我国, 如果企业自己花钱收购处理旧轮胎, 这便增加企业成本, 使许多企业不能盈利。因此, 国家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 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发展, 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有事和效益, 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 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保障其投资利益。

3.1.2 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 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如制定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 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 较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 较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3.1.3 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

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抑制“经纪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 促进技术进步, 并使技术产业化,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2 制度创新重点领域

3.2.1 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 加强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 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 通过实施人才工作促进技术创新,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 同时, 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现实多种形式的合作, 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3.2.2 制度循环经济产业政策, 促进产业结构

重组, 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 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 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产品, 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 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薪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产生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 要求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 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生链, 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2.3 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

因为环境的公共性, 所以发展循环环境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 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 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定期发布城市环境质量, 只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环境质量, 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环境质量平台, 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环境行为, 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 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3.2.4 加快循环经济立法, 严格法律约束。

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 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件》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件》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 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在利用, 尽量减少废物的产生量。

4 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理, 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技术创新, 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 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 技术创新的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流线的物质流动模式, 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 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 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 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 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 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 (能源) 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 这一点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能源消耗, 强调对废物物品回收利用和废物的再生利用, 减少废弃物排放, 减少废弃物排放, 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 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参考文献

[1]梁光晨.关于地方政府循环经济法治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1) .[1]梁光晨.关于地方政府循环经济法治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1) .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3]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方针政策, 2004 (3) .[3]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方针政策, 2004 (3) .

[4]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求是, 2003 (13) .[4]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求是, 2003 (13) .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篇16

一直以来,寿山石雕创新问题也是业内外人士关注探讨的焦点,诸多工艺美术大师、圈内资深人士及学者等对此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寿山石雕艺术创作上,大部分人认为寿山石的创作创新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雕刻技艺创新,从最初的圆雕到浮雕、透雕、薄雕、链雕,雕刻技艺的每一次创新,都会推动寿山石雕艺术的繁荣发展。二是题材创新,寿山石最早的作品主要是动物俑,到后来的佛珠、法器再到后来的印章、人物、动物、山水、花鸟、博古等。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一大批题材新颖、格调清新、充满时代精神的作品,对传统的石雕题材有重大突破。正是这些新工艺、新题材的不断采用,寿山石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既然寿山石的两条创新路径已经大体明确,那么要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呢?传统,是对寿山石雕历史上已经形成、存在的东西进行深入地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它的优势和规律;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寿山石雕工艺师自己的想法,运用娴熟的技法加以创造,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拓展作品的内涵,更好地将寿山石的原始美与工艺师的技巧美展现出来。因而,要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融会贯通,关键在于寿山石雕工艺师,包括对潜在人才的培养和现有人才的提升。对此,业内外人士从艺术理论研究、师徒技艺传承、市场需求导向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四人观点,共索寿山石创新征途

李豫闽(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认为,目前寿山石雕类似于艺术论的系统化研究还是比较欠缺的。他表示,现在看到的寿山石研究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一种经验性的总结上。在历史上。明清时期出过几个系统研究学者,但数量都不多。建国后,像方宗珪先生这样,既对寿山石历史文化有所研究,又熟稔于寿山石技艺的学者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系统理论研究的欠缺对寿山石的长远发展是会有所制约的。

在师徒技艺传承方面,李豫闽教授认为,现在这种主要是以师徒关系存在的寿山石雕艺术的传承,很难提出更高的艺术要求。“说到这种师承关系,众所周知,它对民间传统的延续,一些经验技巧的‘绝活’的延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正如每一枚硬币都有它的两面性,在这种师承教导中,严格地限制了选石头的标准、题材、刀法。这使得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许多寿山石雕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对前人的复制。而对于在名家名师门下的徒弟们来说,前辈的精湛技艺也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没有超凡的气魄和胆识,以及很高的艺术修为,是很难有所突破的。”

对此,胡振德(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建国后,大概在50年代后,寿山石雕的制作由雕刻小组发展为福建石雕厂,里面云集了许多民间手工艺人,但还是多以个体化,在技艺上经验总结为主的制作。后来从学校培养上看,主要是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厦门工艺美术学校设置的相关专业。福建师大开设的雕塑系,里面就有一项寿山石雕的课程。这个课程就是力图让学生在聘请的民间工艺师对寿山石雕基本文化知识、基本技法的介绍下,利用学生原有的大美术的知识结构背景,让学院派的理论中注入新鲜血液的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寿山石雕当中去。”

李维祀(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认为,在目前寿山石价格被越炒越高的情况下,有些工艺家被利益所牵,追求创作的出发点不纯,艺术个性的体现薄弱,甚至反复模仿同一高价的题材。对这一现象,李维祀教授表示担忧: “长此以往,只会导致寿山石市场的崩溃。工艺师应当摆脱市场的约束和诱惑。创作艺术一旦与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就很难有突破,很难与作品融为一体。寿山石雕刻的本质不是题材,而在于雕刻工艺师本身。克服浮躁心理,实实在在地、全身心地融入到雕刻艺术中,便能真正体会创作的快乐与价值,才能创作出吸引人的、有新鲜感的作品。”师大的李豫闽教授也指出,目前寿山石雕造型多半停留在传统题材上和市场的导向上,市场对传统题材寿山石雕的认可度很高,玩家的把玩心态促成了寿山石欣赏强烈的复古心理。要对此有所突破,工艺师就要“耐得住寂寞。敢于牺牲暂时的市场、经济利益”。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玩家的品位,应该也需要由创作者来适当引导。

另外,从评选激励机制上,林容生(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也给出了建议,他认为现在寿山石奖项评选的标准,还太过模式化,以及过多倾重于技巧。评奖标准的与“石”俱进,鼓励创新元素的融入,对提升新一代工艺人的自信心和创作激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链接

寿山石雕的行业现状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篇17

时间:2008-04-25 文章来源:国资委直属机关团委

雷长群

摘要:通过对贵阳、深圳、苏州等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学习考察,系统总结了各地的做法和经验,主要包括: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大力推进;纳入总体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加强法制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如贵阳市制定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实现方式,如苏州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中有意识地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如贵阳市启动了一批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项目。同时,对牡丹江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依托新理念确定思路;成立高层次组织机构;站在高起点制定规划;坚持高标准建立制度;搞好大范围宣传教育;构建多层次循环经济圈,即,在单个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在区域层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在全社会层面加强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主题词: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探索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8月17日至26日,我带领市经委和科技局的同志,先后赴贵阳、海口、深圳、苏州等地学习考察,对当地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学习考察,收获了很多有价值、有益处的做法和启示,形成了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一、做法与经验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企业获利,社会受惠,生态得益。从本次考察情况看,各地的做法和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大力推进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推进,责任首先在于各级政府。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结合“环境立市”战略,作出了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的重大决定。2002年5月,贵阳市被确认为全国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试点城市。为了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贵阳市专门成立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亲自担任组长。三年来,贵阳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科学规划,点上实践;制度规范,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在生态建设、项目试点、制度保障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大量艰苦扎实的工作。《贵阳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总体规划》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反响。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的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地方政府能力建设试点项目》也正式实施。贵阳市还在工业、农业、消费等领域启动了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采用方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培训手段,使创建生态城市工作得到了市民的支持。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推进七大循环体系建设”。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变两种模式,一是转变生产环节模式,二是转变消费环节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架;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为水、能源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三是生态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绿色建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体系。推进七大循环体系建设,主要是磷产业、铝产业、煤产业、生态农业、中草药产业、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产业,七个行业体系占GDP的比重要逐年增加。

苏州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循环经济建设,全市及其所辖县级市都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荣誉称号,张家港、常熟、昆山等市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加快启动了生态市创建工作。苏州高新区1999年被批准为全国首家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2年全面启动编制《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2003年在全国高新区中首家通过了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论证,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二)纳入总体规划,制定实施方案

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只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规划,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贵阳市自2002年起,相继委托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磷化工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和《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其中,由清华大学编制的《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方面的城市规划。该规划充分考虑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生态城市结构与功能的结合,以期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从根本上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化转型。《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包含了从资源的开采、生产到高端产品加工,以及副产物和废弃物的再生循环过程,特别是以磷、煤多资源重化工业为主建立产业示范基地是国内先例。通过各类“规划”、“实施方案”的研究和编制,为贵阳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目前,贵阳市正在把循环经济内容纳入到“十一五”规划,在未来发展中全面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

苏州高新区制订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计划建成为以国际科研中心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传统、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拥有完善配套设施的新城区。深圳市提出的总体目标是,用10年时间根本性改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使循环经济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体。海口市成立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开发区二期重点实施“药谷”规划,扶持发展药业,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

(三)加强法制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制度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法律的缺位会导致管理和监督无法可依。作为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必须通过立法规范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行为,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贵阳市研究制定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于2004年9月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1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这部法规是我国第一部建设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条例》规定: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近期目标是,解决影响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突出问题,启动高起点、高效益和见效快的示范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政府提倡和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参与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积极推进绿色采购和社会可持续消费;新建项目、新增城市公共设施,应当使用节能、节水产品。《条例》还规定,按照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项目,有关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方案组织实施,违反者由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建设。这部地方性法规,直接为国家循环经济立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除颁布条例外,贵阳市还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在市经贸委安排了80万元,作为全市节能降耗奖励基金。今年,又出台了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同时,准备制定1—2部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配套性规章制度。

深圳市出台了《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在创建人文、产业和环境生态、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培育科技孵化体系等方面,都实施了不同以往的政策措施。同时,充分运用特区立法权,由市人大牵头制订《深圳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在全国率先将循环经济纳入部门评价体系。

(四)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实现方式

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和一定区域内处理,减少污染排放。各地从实际出发,围绕产业的延伸、资源的循环和废弃物的再利用,采取多种方式开发与创新。过去贵阳市SO2和酸雨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较差。经过组织专家论证,决定在贵阳开展中日环境合作示范项目,对一批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节能降耗、使用清洁能源、新建配套设施等措施治理污染。项目实施后将削减贵阳市SO2排放量16.4万吨,削减烟尘排放量7.8万吨,减少废水排放量228.2万吨。从而彻底根治水体汞污染状况,大幅度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苏州高新区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启动“补链”战略,在招商引资中有意识地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工业链向生态链的转变。引进精密电子元器件、电子封装企业,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构成了5条生态工业链;针对电子类企业含重金属废弃物多的特点,引进同和公司,专门回收金属,解决了电子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问题。今年以来,该区已引进和开工建设“补链”项目15项,完成总投资近20亿元。苏州市还专门成立了循环经济推广中心,重点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目前,苏州高新区已有环保型企业170多家,区内万元GDP消耗、用水量等都低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指标。

(五)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

项目建设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和载体,各地都进一步明确了重点任务,努力在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上寻求突破。贵阳市启动了一批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项目,筛选确定了6大类254个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达479亿元。目前,已经启动了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清镇煤化工示范基地和息烽磷复肥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其中,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已经完成投资7亿多元。贵阳市还实施了南明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04年12月,该工程荣获了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为了推动对固体废弃物、废水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置,苏州高新区专门成立了工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心,去年为200多家企业处理各类固体液体废弃物3900吨,并投资400万元兴建了生产再生塑料的工厂。该区万元GDP能耗为0.45吨标煤,万元GDP用水量为11吨,万元GDP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区域中水回用率达到30%,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从65%提高到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73%提高到80%,城市污水处理率保持100%,高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各地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的学习考察,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是各地都有强烈的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二是各地都有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体系;三是各地都以规划当先和典型引路组织实施;四是各地都十分注重调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组织各方共同参与、合力推进。与此同时,我们也眼睛向内看自身,对我市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反思:一是我们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构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没有认真研究建立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体系。二是我市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落后,资源和能源消耗大,企业和产业效能低下,尚未形成有效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新机制,实施难度大、进展慢。三是自身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产业链条和资源供给链条比较短,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四是在环境污染方面的代价仍然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借鉴外地经验和进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考察组的同志经过共同研究,对下一步我市如何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依托新理念确定思路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和支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战略意识和循环经济理念,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加快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推进我市经济向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1、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去定义资源

按照循环经济倡导的“没有纯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这一理念,废弃物可以转变为再生资源、循环再利用,在这方面我们要多做些文章。目前我市产生量较大的固废资源主要有粉煤灰、造纸废料、电石渣、食用菌废弃物等,我们应当进一步研究新的思路、新的手段,采取回收污泥作为填料回用造纸、利用冻融技术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开发有机生物肥料等有效办法,最大限度地“吃干榨净”、变废为宝。

2、突破常规的做法,以新的思路去创新技术

在全市企业中,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鼓励和支持一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项目,比如新建风力发电、热电联产、循环用水等项目。

3、打破固有的模式,以新的概念去完善标准

加快建立我市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研究建立“绿色国民账户”和以循环经济指标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4、加快整合与再造,以新的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我市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比如,聚乙烯醇对醋酸乙烯的吃配、顺达公司炉气的回收利用、电石渣用做草酸生产助剂等综合利用项目,可以依托产业载体组织实施。造纸产业可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开展纤维回收造纸、废纸回收制浆、造纸废料制肥、中水循环利用等,实现林浆纸一体化的循环发展。

(二)成立高层次组织机构

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和政策很重要,机构和机制更根本。只有政府高层指导、企业积极落实、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才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应当成立牡丹江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机构。从考察的几个地市看,组织架构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独立的区域管理委员会。苏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按照行政区划,赋予其区域经济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内设党政群34个部门,对区内行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务全权负责。海口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是市政府派出机构,对高新区的行政事务实施统一管理。二是行政区划与园区管理相结合的机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高新技术产业带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市政府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各项行政事务。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之下,不改变政府各部门现有职权管辖范围,实行决策层、管理层、服务层的开放式三级管理体制。内设投资促进处、建设协调处、对外联络处等7个部门。在高新区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产业导向、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和提供服务。三是跨城区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贵阳市建立了以政府为中心、市循环经济办公室牵头、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组织体系。市循环经济办公室挂靠市政府办公厅,直属市政府领导,先后由主管市长、副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两名副局级干部任专职副主任,并由市直主要部门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内设5个职能部门。

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跨阳明区、东安区和爱民区三个城区,打破现有行政区划比较困难。建议采取第三种模式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按第一种模式挂专门管理委员会牌子。即:成立牡丹江市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由主管市长和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经委、发改委、环保局、科技局等各相关委、办、局和各区、市县一把手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园区管理委员会),由主管市长兼任办公室和管委会主任。内部可设置综合部、外联部、项目部等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编制全市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拟定有关政策、标准和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向国家发改委争取试点园区政策和项目资金;负责和参与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使用和对外合作交流工作;负责宣传教育、示范试点、推广应用、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工作;督促检查相关行政部门在循环经济建设工作中的职责落实情况。在成立机构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一个管委会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全市各相关部门都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工作积极性。各试点单位和企业都要建立目标、责任和考核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技术和资金支持。

(三)站在高起点制定规划

我们应当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全市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原则,指导编制企业规划、产业规划、环境规划和社会规划。一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二要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制定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三要研究以资源消耗降低率、回收率、循环利用率为基本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四要结合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按照国家考核指标的要求,设定环境控制目标,从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提高污染物的回收再利用率。在此基础上,组织各县区、各行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步骤,确保按期同步推进。

(四)坚持高标准建立制度

循环经济不仅要成为一种理念、一种共识,更要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这是我们抓好循环经济的总纲领。而且,国家正在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专项法规。我们要在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建立我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制度。一是探索通过人大、政协提案等方式,建立地方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构建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二是以市委、市政府的决定、通告、通知等方式,制定下发关于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并建立健全环保标准体系,制定工业废弃物和社会废弃物回收目录,跨企业、跨地区的产业政策,以及为循环经济服务的相关制度。三是制订鼓励循环经济投资的优惠政策,对重大项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发挥财政、银行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以及水、电、汽、运等生产要素的比价关系,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上,对能够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的项目,优先批办和进区,促进产业链的形成。有关部门要安排落实循环经济宣传培训、技术推广、示范试点等专项资金,继续完善鼓励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政策。通过法规强制执行和政策激励引导“双管齐下”,努力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

(五)搞好大范围宣传教育

发展循环经济是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针对不同需求,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邀请专家为各级干部讲课,采取专题讲座、研讨会、交流会、示范推广会、成果展示会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各级干部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二是建设开通循环经济专业网站,用网络技术手段,普及专业知识,传递相关信息。三是编印《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市民必读》手册,举行“循环经济巡展”、“公众意识调查”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循环经济建设。

(六)构建多层次循环经济圈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核心在于“主动”地减少废弃物,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经过不断探索,我国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专家归纳成“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我们要按照这个基本模式,结合具体情况,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组织实施。

1、在单个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

要选择一批典型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清洁生产趋向“零排放”。重点是在产品设计上实行源头减量,在生产工艺上实行过程减量,在原料替代上实行有毒有害物料减量,在物料循环上实行排放减量,实现小循环的污染物排放最小化。鼓励和扶持恒丰、大宇、啤酒等清洁生产先进企业不断改造、创新和提高,为全市企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在区域层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

通过引进和培育原材料供应商、吸收和引进市场互补高端产品,使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中循环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抓住当前国际原油涨价、煤化工产业加速发展的市场机遇期,引导顺达电石公司加快4.5万吨环保节能型全密闭炉改造项目,支持东北化工和东北高新启动1.5万吨醋酸乙烯、1.5万吨聚乙烯醇和1万吨微悬浮树脂、2万吨氯醋树脂等项目。

3、在全社会层面加强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

在完善园区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区域共享机制,使废水、固废通过资源再生导向“循环利用”,通过绿色创建走向“节约型社会”,推动整个城市大循环经济的发展。抓好工业固废处置中心项目调配,集中交换、利用和处置各类废弃物,引导林浆纸产业吃配煤化工产业的液氯、烧碱等副产品,形成两个产业链间的互动关联体系。抓好中远公司利用粉煤灰和电石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项目,拉起多产业间的循环链条。从而,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将循环经济逐步从企业推广到产业、园区和全社会。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市上下应当提高认识,多管齐下,大力推进,努力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全力打造“效益牡丹江”、“生态牡丹江”、“和谐牡丹江”。

上一篇:优秀个人简历集合下一篇:学校与家长道路交通安全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