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研究

2023-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城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007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4.9%, 比1982年21.1%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了23.8个百分点。然而,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 却存在着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偏低、能力不足并且呈现出“两栖化”的特点等问题, 这不但造成了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现状, 也影响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持续与稳定推进, 并且已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改善的重要“瓶颈”因素。因此, 能否改变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状况是决定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而发挥职业教育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提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质量, 就成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解决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现状的重要途径。

1 农村城镇化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 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农村城镇化则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 形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迁移以及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农村城镇化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前提和保障之一就是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专业技能, 从而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教育就成为提高他们劳动素质、赋予他们专业技能、使其满足职业与岗位需要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巨大推动力量, 由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会导致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再加上农村推力和城镇拉力的共同作用, 就必然会引起人口由农村向第二、第三产业比较集中的城镇流动和聚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为农村人口的迁移创造了前提, 迁移使这部分农村劳动力转换了生产部门, 从而引发他们职业的改变, 从事的职业发生变化要求这部分转移劳动力在进入新的生产部门前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 才能更好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 并最终实现他们稳定而有效的转移。由于职业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理论知识, 而且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 职业教育相比普通中、高等教育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有着更加直接而密切的联系。

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提高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满足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同时提升我国的城镇化质量, 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会为城镇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吸引更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从而对职业教育的规模与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促进职业教育向更高的水平变化和发展。因此, 它们二者之间是一种积极的良性互动关系。

2 农村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1)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将产生大量新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和用工需求, 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物流业、物业、营销、建筑装潢、学前教育、餐饮、酒店管理等行业的迅速发展, 用工需求量增大, 亟需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适应新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就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用工需求。

2) 农村城镇化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将打破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 向非农产业转移。据专家预测, 未来50年, 我国将有6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 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36%提升到70%。重庆市也不例外,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将随之增长。但转入到城市的劳村劳动力, 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不到10%。很难适应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要求, 必须通过职业教育, 培养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使他们能融入城市, 适应城市新的工作和生活。

3) 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与其受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即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越长, 程度越高, 对职业身份意识和职业选择的非农化倾向就越强烈, 城镇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更加明显, 进入城镇以后“回流率”也更低。职业教育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职业教育由于其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多样性等特点, 使其针对性强、实用性高、覆盖面广, 能够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增强技能的机会。

4) 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降低农村低龄青少年的劳动参与率。在城镇化的进程中, 职业教育除了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外, 还有一个重要功能, 就是延长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 降低农村低龄青少年的劳动参与率。目前, 部分十五、六岁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打工, 一方面因年龄小, 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 劳动收入相当低;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增大了城市就业市场的压力。职业教育作为劳动力的存储器, 可以吸收和培养大量的农村适龄劳动力, 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就业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 而且通过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 为地方经济建设提前储备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3 对在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改革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农村城镇化的过程通常包括数量的提高与质量的提升这两方面的内容。量的提高与质的提升是衡量城镇化建设好坏的两大基本要素, 缺一不可。如果说第二产业对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城镇化水平量的提高方面, 那么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则更突出的反映在其质的提升上面。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在对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经验结论: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 第一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将逐渐上升;当经济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相对于第二产业也将趋于上升, 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渐次升级。因此,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密集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国第二产业创造就业的空间和能力已经越来越有限。而同样有研究表明, 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 同量资金投入第三产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是第二产业的3~4倍。因此, 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转移到城镇的第三产业领域。基于以上分析, 我国政府就应在保证职业教育满足第一、第二产业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有重点、分步骤的加强对与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学校校的扶持力度, 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投入, 使其能够为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储备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3.2 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 将会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来, 他们的就业问题就成为了稳定城镇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城镇化需要职业教育对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要根据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 改变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 引企进校, 全面推行“厂中校、校中厂、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教学、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对进城的农村劳动力进行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 让更多的农民完成从“洗脚上田”到“洗脑进城”的转变, 真正融入城市, 在城市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如对转移到城市的年轻人、农民工子女, 以学历教育为主, 着力提升他们的学历水平和职业技能;对成年人则以技术培训为主, 教会他们一、二项专业技术,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3 改革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

职业教育也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 认为对职业教育是无用的, 在职业教育学校学不到东西。抛开人们观念上的误区, 这也与职校办学的参差不齐以及教育人员的素质有关。职业教育办学的过程中, 应实行优胜劣汰, 逐步淘汰一批不合格的职业教育学校。办得好的一些学校, 也要有忧患意识。在软件硬件方面都要逐步完善, 比如加强职业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实训设备的配备等。

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人员的素质也亟待提高。一直以来我们呼唤优秀的专业的教师。职业教育学校可以上高等教育学校下订单, 让高等教育学校为职业教育学校储备一批优秀的职教人才。对已经在职的职教人员, 学校可以多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 文化课老师也可以进行专业教师方面的培训, 争取多培养一批双师型职教人才、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等。

3.4 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需要。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从乡村向城镇迁移, 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前提和保障之一, 就是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专业技能, 才能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自身生存才有保障。为此, 对农村剩余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市职业教育专业覆盖广, 涵盖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层面, 具有优良的师资队伍, 优质的教学实训设备, 是培养和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工子女的理想场所。各职业学校要围绕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布置, 全力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 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和设施设备, 举办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车工、钳工、建筑装潢、园艺花卉、餐饮、家政服务等各类中、短期技能培训班, 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3.5 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

在中国社会, 受儒家“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响, 人们长期以来都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 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档次的教育, 是一种位于普通教育之下的教育类型, 不愿自己的孩子去读职业院校。其实不然,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只存在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上的不同, 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因此, 政府应通过舆论宣传树立典型, 扩大影响, 帮助职业院校塑造新的形象, 扭转城乡居民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除此之外, 政府还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升级现有职业院校的校园环境, 优化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并且改变以往政策供给上的“城市化”倾向, 不仅从资金上更要从政策上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就要求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教育立法工作, 实行法制化管理, 引导职业教育走规范化道路。还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机制体制改革, 大胆尝试, 勇于创新, 不局限于条条框框。总之, 职业教育为城镇化服务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政府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 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

摘要:农村城镇化伴随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与有效转移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保障, 同时也是我国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要求。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则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背景, 探索农村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职业教育,需求,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 2006.

[2] 袁野.城市、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D].重庆大学, 2001.

[3] 张志增.论城镇化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J].职教论坛, 2003 (11) .

[4] 潘晓伟.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远之计[J].甘肃农业, 2005 (4) .

[5] 张泓骏, 施晓霞.教育、经验和农民工的收入[J].世界经济文汇, 2006 (1) .

[6] 谢青, 王宏波.对中国教育投资困境的经济学思考[J].人文杂志, 1994 (3) .

[7] 黄日强, 邓志军.澳大利亚企业行业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J].职教通讯, 2002 (10) .

上一篇:常用模具材料及其热处理工艺分析下一篇:网络环境下高校学风建设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