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再思考(精选8篇)
余庆县沙堆小学:赵明飞 教育均衡即教育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相对平均的平衡状态。如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遵循世间万物亘古不变的守恒定律一样,教育如果不能均衡发展,厚此薄彼,人类发展的天平也将倾斜颠覆。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归根结底是教育发展深度的演变历史。
均衡发展不仅只是义务教育的一个方向,更确定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在逐步完善基础教育发展面貌的同时,均衡发展又是一个过程,在改革基础教育、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路上,均衡发展更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科学地指引教育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明确提出了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等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结合自身实际,站在农村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第一阵线,应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基层的需求结合起来,把党的理论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从探索中获取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效性地把党的十八大精神真正落实到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上来。那么,立足于农村学校现状: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单薄、教学手段单
一、弱势群体多,只有更好的解决诸类问题,才能更好的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波助澜。
一、学校建设
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只有加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的建设,将农村义务教育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对农村学校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之达到办学的基本条件,才能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条件差距。
学校建设可以分为学校内涵文化建设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孟母三迁”就是环境熏陶人成功的案例。富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于人的发展和影响是有不可低估的,切实有效的加强学校的内涵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师生的意识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在学校建设中起重要的向导作用。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教育的要求就会空乏无力,严格的校纪,才有利于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所以,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先抓“校风”、“学风”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的建设。
二、教师建设
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重要的指标,根据编制标准,学科职称结构等要求,应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统筹均衡调配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求任课教师是一个大杂烩,在教师文平逐步提高的前提下,许多教师除了自身专业外,对于其它学科完全处于陌生状态,形成参差不齐的现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学生的发展。对基础教育而言,应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努力提高其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除此之外,在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今天,还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调整职称比例结构,鼓励教师在农村留校任教,这样,可以减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流失性,使其既来之,则安之;同时,在偏远山区学校,由于教师数量少,应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创建和谐发展的民主氛围,多加强沟通、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积极性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教师队伍的稳定,可以引导学生就近入学,逐步形成规范化管理,有效的执行教学计划,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农村,更多的是意味着条件的落后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一堂灌的现象,受资源限制,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研读《新课程标准》、探索与更新教学方法,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潜力的挖掘,在学生开发上按部就班,从而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远程教育站点、网络、多媒体等手段则是实现和弥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共享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如“送教下乡”、“轮岗交流”等活动,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还帮助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教师流动性最大的学校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正确对待留守儿童
农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先天性的注定了他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许多家长为改善生活环境,改变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从而形成大量的留守儿童,使很多学生被迫成为弱势群体,造成隔代教育。长时间的失去父母的呵护和管教,容易产生性格孤僻、寡言少语、情绪低落等现象。这就需要老师细心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及表现,多参与学生的交流和谈
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从源头上融化他们被孤立、遗弃的想法。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发展,需要社会和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精力和关怀。当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的时候,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海口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1. 学校布局零散, 办学规模萎缩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 农村人口出生率得到控制, 适龄入学儿童逐年减少;随着农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强烈的需求, 条件宽裕的农村学生或涌向中心城区读书、或进入私立学校读书, 农村小学在校学生数量明显减少, 学校办学规模逐年萎缩。
海口市四个区的农村存在大量的“麻雀学校”, 有些村小学只有几十名学生、几名教师, 甚至存在不完全小学, 学校规模过小, 各村小学布局零散。
2. 师资力量薄弱, 教研能力不足
随着市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 限制海口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 而是出现在软件上。具体而言, 是师资力量薄弱。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 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 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 更多的是人在曹营心在汉, 在农村学校工作只是得过且过, 不谋进取和发展, 只是把它当跳板。在农村小学中,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 初始学历不合格, 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他们凭经验施教, 观念落后、教法陈旧、知识缺乏、态度消极。加之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不多, 学校教师数量少, 校本研训名存实亡, 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许多学校虽然也开设英语、美术、音乐、科学、健康等课程, 但缺乏专业教师, 多数科目课程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 甚至有的老师一个人负责教一个年级的所有学科, 教育质量每况愈下, 学生素质难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 面对新课程改革, 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步履艰难、不堪重负。
3. 教师队伍不稳, 责任意识不强
海口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有两种身份:一是本地教师, 一是外地教师。外地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口农村小学工作, 这部分教师大多不安于扎根农村, 一有机会或是干出了一点成绩就想方设法往外调动。农村小学留不住好教师, 教师队伍不稳定。在农村, 受环境影响, 教师责任意识不强, 教师职业化程度不高,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在农村小学, 不布置家庭作业、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监督考评机制不健全, 激励机制不力, 农村小学教师中,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普遍存在。而且这些老师组织纪律性差, 难以管教, 没有学习意识和进取心, 更多时间是泡在老爸茶馆或麻将桌上, 校长往往是一筹莫展, 无可奈何。
4. 家庭教育缺位, 教育质量低下
绝大多数农村小学受限于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 没有成立家长学校, 对家长的培训更是凤毛麟角。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没有得到应有的指导提升,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教育的机制没有保障。大量的农民整天为生计奔波, 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 也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 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严重脱节, 家长不了解学生动态, 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学生只在学校里学习, 一放学回家就处在无人管教的状态。由于缺少家庭约束, 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厌学、逃学, 很容易就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 时间观念差, 爱迟到、旷课, 喜欢进网吧和游戏厅。农村小学教育处在“一厢情愿”的状况之下, 加之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责任意识不强, 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低下, 大多数农村小学还在为及格率而拼命挣扎, 成为海口教育的软肋。海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
二、海口农村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构想和对策
《海口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探索强弱学校捆绑发展的新模式,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 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提高城乡整体教育水平”。这几年市级财政对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大力支持, 城乡百所学校对口支援, 骨干教师送教下乡, 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等措施,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但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均衡发展目标尚有不小的距离。教育均衡发展不仅在于物质投入的均衡, 更重要的是软实力上的均衡, 帮扶支持毕竟不是扭转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内因。创新农村教育改革机制、建设农村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增强农村学校对教师的吸引力, 调动外因、增强内因, 实现自我发展的动因, 海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大有可为。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 本人对改进海口农村小学教育,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胆提出自己的构想和对策。
1. 调整学校布局, 集中教育投入
集中教育投入办大规模学校, 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乡镇只保留中心校, 其余各村小学撤销、合并。学校规模小, 教师数量少, 师资力量无法整合调配。学校规模小, 地处偏僻, 生活不便, 环境对教师没有吸引力, 留不住优秀教师。小规模学校多, 教育资金投入分散, 不利于办学实力和教育效益的整体提升。调整布局办大规模学校既可以规避以上问题, 又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集中力量办好一所大规模的中心学校, 等于办好多所村小学, 发展好一大片农村地区教育。
2. 实行寄宿管理, 经费投入扶持
集中力量办好中心校, 进行寄宿管理, 学生周一至周五在校寄宿。实行寄宿管理有以下好处:1.确保学生安全。学生分散在各村落, 距离中心校比较远, 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特别是交通安全事故和游泳安全事故。学生平时在校寄宿, 减少了学生外出玩耍机会, 安全事故自然减少。为确保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 政府出资购买校车或租用公交车用于周五和周日下午接送孩子, 同时聘请生活老师管理学生的乘车安全和日常管理安全。为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 学校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 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 提高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和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2.提高教育质量。实行寄宿管理, 学生在校时间和学习时间充足, 有利于学校对学困生进行查漏补缺, 有利于学校开展各种活动,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3.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农村学生体质好, 保证学生的运动时间、大力开展体育活动, 可以培养出很多有体育特长的好苗子。4.减轻农村家庭负担。推行农村小学寄宿制而产生的管理费、伙食费等, 由政府出台政策给予减、免、补, 逐步达到全免。学生寄宿也有利于填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空缺, 从而减轻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管理负担。5.提高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农村小学生见识不广, 锻炼机会少, 他们的社交意识和沟通能力较弱。集体寄宿, 形成集体氛围, 增加交往沟通的机会, 实现环境育人。
3. 创新激励机制, 引进优秀人才
人才是搞好农村教育的关键, 而创新激励机制是吸引人才的妙方。人才引进一是引进校长, 二是引进老师。一个好的校长决定一所学校的质量, 因此, 中心校的校长可面向省内进行竞岗招聘, 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同时, 完善监督检查考评机制, 进行高额奖金激励, 确保校长一职对人才有吸引力。为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可引进应届大学毕业生, 同时对不称职的老教师实行转岗或一次性补偿内退, 不能误人子弟。为稳定应届大学毕业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可明确规定:凡在中心校任教的应届毕业生五年之内不得调动, 五年之内年度考核超过三次优秀者才允许调动交流或提升到管理者的岗位。以教学业绩作为激励的先决条件,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 让应届毕业生工作有奔头, 能安心工作, 良性循环, 增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 逐步生成农村学校发展的内部动力, 教育教学质量自然提高。
4. 建农村教师村, 营造幸福家园
农村苦, 农村教育苦, 农村教师更苦。要留住外来人才, 必须使其居者有其屋, 安居才能乐业。可在合适的地方兴建农村教师村, 教师村的地点对老师要有吸引力, 不能太偏僻或在农村兴建。对工作满一定年限或教学成绩突出者, 给予购买权或居住权。解决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 为农村教师营造幸福家园, 使教师安于扎根农村, 这是留住外来人才的关键举措。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享受公平、均等的义务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各学区、学校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二、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既是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要求。为此要强化政府责任,完善资源配置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逐步缩小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加大对农村名师的奖励和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学校预算内经费倾斜力度;加大教育统筹基金调节力度,尽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做好弱势群体的资助工作。要进一步做好城区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把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抓到实处。通过努力,农村学校的受援覆盖面要扩大,真正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持续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提高教师的育人素质和教学水平,要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突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既重教书又重育人,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以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魅力感染学生。要完善教师正常补充、城镇教师支教和县域内教师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实现教师结构上的优化,合理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要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考评制度,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
四、推进改革创新,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立德树人说到底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教育人、培养人。因此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广泛开展各种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开展与学科课程相衔接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德育建设。总结、交流和宣传班主任工作经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常规制度,加强教学管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真实施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濮阳县第四中学 董利民
近年来,在我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以加强,办学效益得到提高,得到全县人民的广泛认同。但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如果问题不能解决,将直接制约我县整个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我县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的广泛调研,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指依法保障公民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调整资源配置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相对均衡。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择校之风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存在,由此引发的大班额等问题,社会反响强烈,亟待解决。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刻领会和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公平、均等的义务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各学区、各学校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二、重视农村教育,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对农村名师的奖励和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调动和发挥街道(镇)办学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村学校预算内经费倾斜力度。加大教育统筹基金调节力度,尽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做好弱势群体的资助工作。要进一步做好城区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把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抓到实处,通过努力,农村学校的受援覆盖面要扩大,真正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三、加强师资建设,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持续发展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切实抓好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新任教师培训和班主任培训,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240学时的全员培训。帮助农村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稳定农村学校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的校长。要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改进对学校领导干部的管理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加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倡教育家办学,健全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学校要做好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全面提高教育系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编制管理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严格按核定的编制配足配齐农村中小学教师,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完善教育共同体,继续选派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努力缩小城乡学校师资水平的差距。
切实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在生均公用经费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在职称评定上,向农村教师倾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健全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增加边远地区教师补助津贴,切实改善农村教师待遇。
四、推进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全面开展与学科课程相衔接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德育。总结、交流和宣传班主任工作经验,加强班主任和德育队伍建设。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常规制度,加强教学管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真实施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抓好学生预防近视和科学营养工作。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
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招生评价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推进招生考试改革。
——孙家坪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站在2011改革时空交接点上,为更好地贯彻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现我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水平,办人民满意教育,根据学校现有办学基础和办学水平,特制订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背景分析 1.外部背景:近几年,景阳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多元经济共同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我校的地理位置愈来愈中心化。这必将带来周边地区的繁荣,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地域优势,同时也对学校的办学提出了新的要求。2.内部背景。我校是一所0000年0月建成使用,0000年0月独立建制的新校,占地面积00亩,建筑面积00000平方米。目前小学部设0个班,学生000人,附属幼儿园0个班,幼儿000人。教职员工00人,其中专任教师00人,大专以上学历00人,占专任教师的00%,本科学历00人,占00%;县以上骨干教师0人,占00%;景阳镇教学能手0名,占00%。
独立建制以来的近五年时间里,在上级的关心领导下,通过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办学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声誉不断提高。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学校,建始县教育现代化学校、建始县绿色学校、建始县优秀家长学校。3.办学优势。
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实现了校舍净化,场地绿化,校园美化,装备信息化。按《湖北省教育技术装备》两类标准基本配置到位了信息技术、图书阅览、体育活动、音乐、美术、科学、舞蹈、劳动技术、多媒体教室、演播室等专用教室。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每间普通教室都配有电脑、实物展台、液晶投影仪,成了多媒体教室。
②文化建设初具成效。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具体行为进行了规范。重视行为文化建设,努力倡导“制度第一,校长第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执行,让老师真正信服。强化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提炼学校精神、“三风”以及各种专题讲话,帮助教师内化学校核心价值观。目前,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喜人景象。
③师资水平逐渐提高。学校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班子团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学校还有一支师德高尚、敬业爱岗、热爱学校、关爱学生、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一批中青年教师崭露头角。
⑤办学特色逐渐形成。经过几年的累积和发展,儿童文学阅读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以营造书香校园为依托,以儿童文学阅读为抓手,通过读书氛围的创设、阅读机制的构建、特色课程的设置以及各项活动的开展,引领孩子们愉快地翱翔在儿童文学的广阔天地。儿童文学阅读已成为我校素质教育的一朵奇葩。4.制约因素。
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正从“有其学”向“优其学”转变,主要表现在从单一的追求学习成绩优秀,转变为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社会对教育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不断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二、发展思路
(一)办学理念:“十二五”期间,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即我们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其在人格健全、科学素质和民主精神等方面得以和谐发展、不断升华,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作为老师,要以自己强烈的责任感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努力塑造健康、文明、智慧的一代新人。
(二)基本定位:今后五年,将学校办成一所学生德才兼备,教师德艺双馨,校园和谐文明的精品小学。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教学环境优美,教育装备优秀,教育师资优质,教育质量优良,教育特色明显,教学规模扩大。2.具体目标:①教学装备:达到《湖北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ⅰ类标准,通过“建始县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先进学校”的验收。②教师队伍:到“十二五”末,小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达70%以上,幼儿园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达68%以上;培养若干名县级骨干教师,使县级骨干比例达到30%;不断吸纳“新鲜血液”,使教师的平均年龄由目前的40.6岁下降到36.8岁。
③教育质量:学生文明乐学,能力强,潜力大;学校安全有序,校风优,口碑好;语、算、英三科教学合格率达97%以上。
④教学特色:不断培育阅读特色,逐渐形成“儿童文学阅读”特色项目。⑤办学规模:从2011年秋季开始,在原先两轨的基础上,一年级增招一个班,即招收两个一年级班。到2016年,学校成为三轨制学校。
⑥创建工作:幼儿园创建成为建始县优质幼儿园。
三、措施保障
(一)促进教师的发展。在学校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要想求得学校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心理规律,用触动心灵的管理艺术激发教师的责任感,打造优秀团队。1.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人的心灵拥有巨大的力量,而人的观念又决定着心灵的走向。因而我们可以借鉴明代王守仁“心学”的精华,将“天理”(正确的观念)与“人欲”(心理需求)相结合,知行合一,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渗入教师的心灵:强化素质教育意识,深化改革;强化质量强校意识,突出中心;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提高层次;强化制度管理意识,和谐共进;强化科研兴校意识,促进发展。2.构筑高效管理团队。拿破仑曾说:“一头雄狮率领的一群绵羊足以战胜一头绵羊率领的一群雄狮。”对于我校的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要锻造一个“在困难中抗争,在艰苦中奋进,在逆境中在争先,在落后中崛起”的管理团队。引导班子成员树立“以法(制度)治校”“ 以德(素质)治校”“ 以情(情感)治校”以及“以能(能力)治校” 意识,通过自己的言行以及敬业的工作态度引领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向前。
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领导,加强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和监督保证作用,完善教工代表大会制度。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牧师五岁的儿子花十来分钟时间将撕碎了的世界地图还原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②重视学历提升,提高教师整体学历层次。鼓励没有获得本科学历的教师参加在职函授类的本科学历培训,鼓励已经获得本学历的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培训;未达到本科学历的50岁以下男教师、45岁以下女教师,必须参加本科自学考试或函授。对参加学历培训的教师给予时间上的保证和学习费用上的补贴。自费获得本科学历的教师,凭正规的本科毕业证书,可获得1500元的学习补贴费;自费获得硕士学位教师,凭正规的硕士毕业证书,可获得3000元的学习补贴费。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我校幼儿园、小学部教师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68%、70%。
③注重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我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民转公教师居多、个体能力不强等特点要求我们借鉴植物界存在的“共生效应”,通过扎扎实实的专业培训促进教师团队的整体提升。我们将实施三项工程。
工程之一: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对象为景阳镇骨干教师及更高层次的骨干教师。措施:①按照自身的实际,制订一个向上一个层次目标的成长计划书。②推荐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高层次研修、听课活动,以达到“采百花之蕊,酿自家之蜜”的目的。③每学期上好一堂高质量的全校展示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艺术。④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并在常熟市或以上刊物上发表。⑤至少参与1个常熟市级或以上的课题研究并承担较多的研究任务。⑥辅导好一位青年教师。
工程之二:“青蓝”工程,对象为全体青年教师。措施:①在周六读书会之余,至少读好一本专著,做好相关的内化工作,如理论摘抄、阅读心得等。②优先参加高层次外出听课活动,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经验。③积极承担校级公开课,或其它公开活动,展示自己,鼓励冒尖。④经常同师傅交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艺术。⑤做好“五个一”,即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争取发表或获奖;完成一堂研讨课,至少要达到“良好”等级;做好一份试卷,争取在全市解题能力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出好一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优质试卷;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练好一项基本功。
工程之三:全体教师培养工程。
(二)促进学校的发展。1.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特别是学校精神文化,是一个涵盖整所学校的气场,凡进入其间的人都浸润其中,深受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让优秀的学校文化内化为教师的共同“基因”,吸引着学校走向进步,走向辉煌。①重视外显文化建设。外显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校园文化,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助于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十二五”期间,要在现有物质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重点做好几项工作:一是调整校园内的树木,在校园前方的花圃中种植一片红枫林,使师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被红枫的热情、优雅;在多媒体教室后面,引导孩子们种植各类果树,体验劳动的快乐。二是调整各室,使之更趋合理。将一些空着的教室开辟为各类专用教室或准备室,同时完善各类主题室,例如健身房、休闲吧等,让教室物尽其用。三是添置电子大屏幕,用现代信息装备代替原来的黑板,使学校更具现代韵味。四是新建宣传橱窗以替代现有的简陋橱窗,让宣传橱窗更加精美,更能发挥作用。五是新建文学墙,介绍名家名著等,凸显学校的文学特色氛围。
②重视内隐文化建设。所谓内隐文化,其实是指一所学校老师和学生应有的精神气质,是一所学校大多数人不约而同的做事方式以及对多发问题的一套标准 化适应方式,或者说是一致的“内隐规矩”。内隐文化是一个孕育着巨大潜能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内隐文化能帮助广大师生积极进取、开拓上进。——内化学校精神。孙家坪小学的学校精神是:凝聚产生力量、责任铸就成功、态度决定一切、读书提升自我、行动创造奇迹、创新赢得未来,这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本校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十二五”期间,我们要通过“心灵指向标”、“心心相印”等活动引导教师树立“过门”意识,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责任感;强化“沟通”意识,形成攻不破的防线。
——着力提升执行力。执行力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目标、管理措施、管理制度等得以实现的关键。它是学校的生长力。我们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的执行力,增强其示范性和带动力;要抓好教职工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要重视对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建立民主、科学、严密的管理机制,做到真抓实管、严抓细管、敢抓善管。
——丰富文化生活。以工会活动为抓手,丰富教师生活。关心师生身体健康,结合学校实际推广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各类文艺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2.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从2008年开始,我校将“儿童文学阅读”作为特色建设项目。2010年,我校被评为特色建设培育学校。“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在特色建设方面加大力度。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①营造阅读氛围。注重校园布景,着力建设儿童文学墙、儿童文学廊、儿童文学角等,让儿童文学的气息在校园中荡漾。注重书苑文化的建设,按省一类标准建设图书室,在各班设立小书橱,开辟“教师书吧”,为师生阅读创造条件。另外,注重动态书香环境创设,强化视觉氛围、听觉氛围的创设,通过“每周一诗”黑板、“儿童文学伴我成长”专栏、“读书频道”、一分钟吟诵等方式,让孩子们浸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②注重课程建设。将特色课程分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又分短时必修与四十分钟的课堂必修。短时必修以学生自读为主,每天有两个时段,一是每天早上八点之前的晨间交流读,二是每天中午11:45——12:00的午间休闲读;课堂必修主要包括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和每月一次的班级读书会。选修课程为每周五的特色校本课程,内容涉及儿童文学的读写训练等领域,采用走班形式全员参与。为了使特色课程更加扎实,我们将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将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小学阶段必背古诗;二是各年段要求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目录;三是各类童篇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3年工作计划 新和县尤镇教育系统推进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工作规划
尤镇中心小学
2013年2月20日
尤镇教育系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规划 根据《关于新和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镇政府,镇中心小学将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放在教育改革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义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城镇一体化进程相协调,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守教育公平,践行教育惠民,努力提升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会议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参与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放大并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质量内涵,大力推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和教育公平,努力消除区域内中心小学,村级小学间差距,努力解决义务教育择校 过度等热点难点问题,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二、工作目标 2013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全镇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办学条件、保障能力等主要指标基本达到进一步的水平;重点改造各小学硬件不足的缺点。加快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及教学质量均衡工作,有序推进校舍安全工程,为成功创建新和县排乡教育系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有效落实,加快创建步伐
⒈加强学习宣传。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标准和实施情况宣传,深刻理解意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内容。扩大全乡教育工作者对创建均衡发展工作的知晓度。在全镇积极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行动部署,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突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合力。
⒉加快贯彻落实。切实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作用,定期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工作的实施,对照标准加强调研、分析现状,明确创建目标,理清创建思路,对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矛盾,深入调查,积极化解,针对关键阶段、关键环节科学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强势推进创建工作。
(二)注重规划,有序推进,优化教育布局
把教育布局调整作为扩大优质资源、促进均衡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合理控制学校规模。依据规模适度,实行标准班额办学的原则,科学划定学区,坚持免试就近入学,严格控制热点学校择校生招生,减少择校生招生比例,努力使 全镇教育形成规模相当、条件相当、实力相当、各有特色的良好格局。自2013年起,重点实施辖区学校布局凋整工作,严格控制热点学校的招生规模、择校比例,努力使热点学校的招生规模和标准班额得到有效控制。
(三)抓住机遇,促进投入,均衡办学条件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证改造、扩建、新建用地,依法加大投入,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有效改善全镇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
⒈提升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全镇教育经费健康增长。
⒉规范教育经费管理。严格执行教育经费管理相关规定,要特别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的调研,加强对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方向的管理和引导。
⒊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全面建成自治区和国家标准化学校的基础上,坚持义务教育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一体化建设相协调原则,均衡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办学条件这些义务教育重点项目工程的建设,有效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加速全乡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
⒋加快村级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形成生均教学设备值大致相当,共享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格局,以信息化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抓住重心,促进提升,扩大优质资源
⒈把工作重心放在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上来。将中心和村级学校办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切实提升辖区教育均衡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⒉注重特色和内涵发展,探索均衡发展的新途径。特色发展是实现
均衡的重要途径,坚持均衡与特色统一,通过特色创建形成办学优势,增强竞争活力,缩小校际差距。2013年,我镇将采取自主申报和行政推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校管理特色项目建设”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每所学校独特的文化传统、本镇资源和教师专长,以特色发展为抓手,建设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建成法制管理学校,全面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和发展内涵,创建一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德育示范学校、体育项目特色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
五)坚持改革,促进创新,优化管理机制
⒈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确保教育机会公平。全镇义务教育学校严格《义务教育法》、《自治区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法规,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在以往的基础上,今后,要保证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依法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率及在公办学校就读率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70%以上。
⒉深化教育管理改革,促进质量均衡。落实课程方案,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学生的学业合格率。继续抓好减负增效工作,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上,坚决取消有应试倾向的指标,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严格执行校内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快慢班,确保所有学生的学习机会均等。继续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积极探索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测体系,把提升质量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求,把质量优质均衡作为教育公平的核心指标。积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升学生健康素质,努力使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优秀率达90%和10%。篇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方案 **县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方案
“两基”国检之后,我县义务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是一项重大、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我县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协调、快速发展,结合我县教育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根据《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促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为思路,围绕“科教兴县”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切实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科学规划,协调行动,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健全发展机制,提高教育质量,逐步实现全县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教育环境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县政府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各项目标任务,科学谋划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力争在2012-2016年,完成各镇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的标准化建设,完成学校布局调整,实现县域
内学校在教育装备投入、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方面初步均衡。到2014年实现碌曲城乡教育投入、设施、师资、发展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
(一)学校建设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在校舍建设、常规教学设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后勤保障建设等方面均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全县各校教学设施、设备配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二)师资配备均衡化。县域内学校间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年龄结构基本均衡。
(三)教育质量一体化。全县学校生源均衡分布,杜绝择校现象,质量差距逐步缩小,整体质量明显提升。
(四)关爱工程常态化。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移民子女、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能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帮扶、关爱行动常态化并得到有效落实。
三、组织领导
成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协调、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常务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教育局,李强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解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实施措施
2012年至2016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1、科学调整学校布局。
根据《***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安排,坚持校点布局调整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规模、城镇化进程及人口流向相适应,坚持“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按初中班额不超过40人、小学班额不超过35人,校均人数规模在100人以上的标准,对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到2015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留19 所,其中小学17所,完全中学 2 所。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更趋科学、合理,资源配置与投入更集中。
2、扎实开展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明确学校建设标准。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建设标准》,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实行“六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着重解决城区中小学班额过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设施配套不全、办学条件简陋等突出问题。
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结合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办学条件,多方筹措经费,利用5年时间,通过加固、改扩建、新建等方式,确保所有义务教育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继续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薄弱学校生活设施不配套,学校围墙、食堂、厕所等安全隐患问题。到2016年县城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运动场力争达到塑胶化。
提高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在基本完成初中、乡(镇)中心小学实验室提升建设的基础上,2013年启动联村完小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图书和体音美装备水平和利用率。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实现换代升级。到2015年,配齐计算机,中心中小学生机比达到10:1。
加快校园网建设。到2016年,县直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建成功能齐全的校园网,全部实现“班班通”,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构建县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完成数据中心和软件应用平台建设,并以县级教育信息网络为中心,逐步拓宽网络覆盖面,建成遍及城乡、覆盖全县所有学校的信息网络体系。
(二)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1、建立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按照“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原则,每年从高等院校优秀应往届毕业生中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补充到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英语、计算机、体育、音乐、美术等紧缺学科岗位。县教育局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严格把好入口关,对于新进教师先考核后录用。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统筹掌握2%左右的编制和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根据需要调整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促进区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2、大力实施教师培养计划。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局关于大力加强“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州教育局“三名工程”,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培训方式,深入开展中小学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工作,全面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提升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本领。五年内,中小学校长(含副校长)100%完成岗位培训,80%完成提高培训,全县50岁以下的教师培训率达100%,并保证每一位教师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每年不少于72学时)。今后五年,根据国家和省、州要求组织和选派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含国家级和省级、州级骨干教师培训);组织和选拔年龄在45周岁以下,占教师总数10%的高中、初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省、州、县级培训;每年组织和选派一些优秀篇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高点定位促进高位均衡 优先保障实现学有优教
——夷陵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区教育局以湖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为契机,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实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办学水平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
一、高起点定位,始终坚持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区教育局立足“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成果,审时度势,放眼未来,坚定提出全区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目标,即用3年时间投入3个亿,实施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和贫困助学四大工程,基本建立与夷陵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义务教育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全区中小学校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质量评价一体化、学校管理现代化,建立起总量充裕、结构合理、规模适当、水平较高、机制灵活、协调发展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系。到2015年,达到高位均衡目标,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高标准建设,全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均衡
我区坚持教育“第一投入”思想,不断加大力度,近三年,教育投入达3.7亿元。优化投入结构,大力实施校点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和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努力把农村学校建成具有城市一流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
1、统筹规划校点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追求规模效益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我区地域广阔,生源分散,办学格局点多、面广、线长,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教育质量等存在地域差异,城乡间、校际间发展极不平衡。
我区把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三统筹”、“四优先”、“五配套”原则,1996年在全省首创保育寄宿制办学模式,受到了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和教育部、省教育厅等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以此为突破口,我区把创新办学模式与科学调整校点布局结合起来,深度整合资源。以乡镇为单位高标准、高质量各建一所定点初中和小学,以定点小学为龙头,与其他学校组建联合体,实行“一校制”管理。同时将城区学校与农村定点学校结对,实行城区学校校长考核与结对学校发展挂钩。在学生数相对较少的乡镇,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全区寄宿制学校4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学校布局更趋科学、合理,更好地推动了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
2、全面加强薄弱学校改造,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一是全力实施抓好校安工程建设,加强薄弱学校危房改造。2009-2011年投入1.8亿元,加固和重建校舍139栋20万平米。二是以三峡移民搬迁为契机,争取移民资金及后扶资金,采取原址改造、搬迁重建、置换还建、合并等方式,撤销和改造了一批定点薄弱学校。2009、2010年,投资过亿元新建的东湖小学、上海中学投入使用。2011年投资4000万元新建乐天溪中小学,今年秋季投入使用。三是扎实抓好“五改”工程。近两年,投入近5000万元,对28所中小学的厕所、厨房、水电、床铺、运动场等进行了改造,解决了12所农村学校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升级黄花初中等8所中小学运动场。四是精心打造“舒心校园”。2012年,为落实区政府民生工程,区教育局投入4000万元,精心打造“舒心校园”,重点实施“四创”、“五改”、“五个亲情”、床被、无障碍、无尘教室、寝室亮化等七大工程建设和创建“平安校园”活动。
3、着力实施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全区办学水平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我区因地制宜,提出了“633”夷陵标准,即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楼、科技楼、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餐厅、运动场等六个方面的硬件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同时实施低音广播校园通、远程信息校校通、互联网信息班班通和校园绿化、特色美化、精品文化“三通”“三化”建设。近三年,投入1.5亿元,实施项目300多个,2012年再投入1个亿,实施项目48个。目前全区33所学校运动场实现全塑胶化,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78.6%。同时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在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因特网、校园局域网后,2011年投入2000万元,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技术装备,计算机全部更新,教师“人手一机”,全部实现了“班班通”,短焦投影电子白板成为全省新模式。投入近千万元在全省率先建设教育城域网,搭建全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夷陵教育迈步进入信息化时代。
三、高素质建设,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均衡
教育均衡的关键是师资均衡。我区以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推进全区师资均衡配备,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1、建立教师培训评审制度
在保证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外,区政府不断增加培训经费,2012年政府投入专项培训经费265万元,比上一年增加近百万元。出台《夷陵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建立培训项目、培训经费评审验收制度和以奖代补制度,为全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教师和管理人才,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作用。区实验初中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湖北省教师跟岗培训基地学校”。
2、创新教师“四维一体”评价
为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0年出台了《夷陵区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办法》,对全区教师实行“四维一体”综合考核评价,即实行学生评教、同行互评、质量考核和学校评价。评价办法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实行分类评价,评价结果与评先表模、职称
晋升等挂钩,奖励指标向农村倾斜。同时对评价结果处于后5%的人员进行诫勉谈话。校长、教师“四维一体”评价受到了社会高度关注,现已成为全省义务教育学校体制改革的创新试点项目。今年8月,《中国教育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神州行”采访组专门采访报道了我区教师“四维一体”评价改革。
3、强力推行城乡教师交流
全区出台《夷陵区城乡教师交流管理办法》,建立了对口帮扶、任教交流、名师带徒、名师讲学四种模式,规定了交流比例、交流学科、考核评价以及交流教师待遇等。全区15所城区学校与23所乡镇学校结对帮扶,116名城区名师与农村教师结对。每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0%的专任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目前已覆盖所有学段、学科教师及财会人员。近两年,全区城乡交流教师799人,校长、副校长交流任职95人。全区城乡教师交流经验在全省推广。
4、强化校长队伍管理
加强校长队伍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我区采取多种措施激活校长队伍活力,提高校长管理水平。一是出台了《夷陵区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对全区中小学校长实行任期制和交流制。全区校长任期届满,经考核留任的,必须进行了异地任职交流。近两年,全区95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进行了任职交流。二是加大校长培训力度。先后组织100名农村学校校长到上海培训。三是建立和完善校长“四维一体”综合评价考核,即实行教师满意度、个人履职、学校教育质量和个人教学业绩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与任职、评先表模等挂钩。四是实行城区学校校长考核与农村结对学校发展挂钩,落实城区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共同发展责任。
四、高品位提升,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质量均衡
提高教育质量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区出台《夷陵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行动计划》,全面加强教育质
量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品位。
1、全面强化德育工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推广“日行一善,积善成德”德育主题活动,鄢家河小学成为中央文明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联系点。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和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认真开展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省级示范家长学校、体艺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办学品位。我区家庭教育工作受到教育部关工委和省教育厅领导的好评,东湖小学等5所学校成为市级示范家长学校,雾渡河镇等4个乡镇成为市级家教示范乡镇,小溪塔二小、三小家长学校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大家唱,大家跳”校园集体舞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发。区实验小学代表全市参加省首届“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展演活动,获全能奖。
2、全面打造高效课堂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010年出台了《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意见》,全区课堂教学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员、全科、全程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143人获区竞赛一等奖,34人被推荐到市比赛。通过抓规范、抓督查、抓评价、抓创新等措施,开创了教学新局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意识逐步形成,校园文化有力推进,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分乡镇中小学高效课堂改革成效显著,已引起社会关注。
3、全面评价教育质量
出台并完善《夷陵区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全学段、全学科、全方位全覆盖质量评价体系,实行地域分类与学校分层相结合评价,充分调动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高质量服务,全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机会均衡
夷陵区把关爱特殊群体、服务全体师生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篇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
普定县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征文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
普定县猴场中学 王 英
普定县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征文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农村中学教学水平
普定县猴场中学 王 英
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学生家庭教育经济负担大幅降低,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群众不再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竭尽所能“上好学”。但是,由于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学校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城乡师资力量的差异,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问题日趋严重。就师资力量来说,目前,许多农村中学师资严重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个别学校、个别学科课表排好而无授课教师,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仅通过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是不够的,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轮岗“下乡支教”,录用新教师优先充实农村学校等措施,充其量只能算权宜之计。就目前的情况看,我们无论在工资待遇方面,还是在教师职称评定、特级教师评选方面,制定怎样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措施都不过分。只有通过政策导向,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有利于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学校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师生的稳定性。建议地方政府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地方办学条件标准,并安排相应财政资金予以保障。按照义务教育 “以县为主”的管理思路,县级人民政府制定不低于国家要求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正确区分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建设具有立标杆、树典型的含义;而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所有学校整体达标,更能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对义务教育学校要注重整体达标,弱化树先创优,避免人为地造成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产生新的不均衡因素。
三、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手完善多项配套保障措施,完善农村寄宿制中学的建设。考虑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的现状,建议各级政府将学校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建设相结合。让所有初中学生,通过在学校寄宿解决就学不便问题。根据各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和标准,加大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
计划力度,避免因为寄宿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68更新时间:2009-2-18
一、课题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备受关注的焦点是公平教育问题,新的《义务教育法》把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教育均衡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教育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更是文明社会最基本要素之一,其实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因此,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洛江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将是漫长的,任务是艰巨的,其间还有若干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洛江新跃升,教育先发展”主题,根据当代知识经济的要求和洛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思想、教育结构、教育过程、教育手段、教育管理、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基础宽厚、知识扎实、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促进加快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
三、洛江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建区以来,洛江区坚定不移地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
1.实现了“双高普九”。适龄儿童入学率和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9.98%和98.44%,7-15岁残疾人口入学率99.3%。2008年5月顺利通过“双高普九”验收。
2.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加大教育投入,完成一批教育项目建设,创建了泉州市第十一中学、敬德职业技术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共投入资金2176万元,完成了22943平方米的危房改造任务,新建校舍91352平方米,建设9所寄宿制小学,合并21所小学,基本完成了小学布局调整,学校布局日
趋合理。
3.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区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建成全区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各中学、中心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投入1000多万元,添臵了一批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全区生机比达到11.1:1。
4.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步伐加快。全区创建省级农村示范小学3所,市级示范小学3所,市级教学管理先进校1所;全区初中校全部建成市级达标校,1所高中校被确认为省三级达标中学;罗溪、双阳、河市、虹山、马甲五乡镇实现小学十配套达标建设,中小学办学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
5.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大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全区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小学大专学历69.6%、初中本科学历41.5%,高中本科学历以上82.05%;师资水平不断提高。稳妥推进教师队伍的人事制度改革,分流安臵小学教职工289人,小学教师队伍得到优化。
6.各类教育事业继续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事业稳步推进,高中阶段入学率为56.05%;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新的发展,新办敬德职业技术学校于04年秋正式招生。全区幼儿入园率显著提高,学前三年入园率达85.87%。社会力量办学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自学与成人教育考试规模不断扩大。
7.素质教育取得初步成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教学常规管理稳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验于2003年顺利进行。完成了全区的中学、中心小学两轮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产生了6所省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
四、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我区教育事业虽然取得新的进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教育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仍有差距。一是学前教育入园率偏低、办园水平有待提高,初中控辍保学工作尚有难度,高中阶段入学率不高,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缺乏,职业教育有待进一步发展。二是办学条件尤其是学校内部设施仍有缺欠,教育投入需进一步加大。三是基础教育装备水平距离教育现代化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现代设备设施特别是体音美等设施配备参差不齐,办公自动化工作有待整体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四是学校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特别是机械人口增长较快区域的教育布局有待完善;五是高中教师、骨干教师队伍相对缺乏,教师学科配套不均衡,创新型人才数量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五、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
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均衡发展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以此指导基础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1.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一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把这项工作作为继续巩固我区“双高普九”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提出本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当前,要切实贯彻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教好每一名学生上来。
二要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要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经费投入上对薄弱学校的改造采取倾斜政策,教育费附加要优先用于薄弱校改造。切实做好辖区内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落实,加强对各项教育经费的统筹,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要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用实际行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平教育的强烈要求,真正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
2.逐步缩小办学差距,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一要加快农村中小学合格校建设步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要降低整体水平,简单地寻求发展程度的整齐划一,而是在提升整体水平基础上的均衡发展。因此,我们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重点关注薄弱学校,使其尽快缩小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又要重视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推进中小学合格校建设,即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根据中小学合格校建设的有关标准,落实政府行为,促使政府部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目前,省教育厅已经出台了农村中小学合格校建设和评估标准,提出至2015年全部通过合格校的评估,把这项工作做为推进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举措。
二要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中小学薄弱学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中小学“择校热”、“多收费”、“乱收费”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在全国不同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改造薄弱学校是实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包括目标和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
地顺利进行。对于一时难以改变面貌的薄弱学校,可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或采取挂钩承办、合并、撤销、办特色学校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改造。二是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三是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加大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为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校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允许超编调入骨干教师,并在职称评定时优先晋升,允许返聘优秀离退体教师。四是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要把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任务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作用上。要抓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真正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五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要对薄弱学校进行联合专项督导,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同时,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增强其社会信誉。
三要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依法治教力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有效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之风蔓延的势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不得改为民办或以改制为名实行高收费。严禁考试择优招生或以各种名义分快慢班、实验班、强化班。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禁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心帮助,制定具体的转化计划,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各类优质学校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一要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区教育部门要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加强对辖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臵。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保质保量地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核定教师编制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薄弱学校的需求。
二要继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切实解决农村学校专业教师不足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要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高级专业职务聘任和表彰奖励中的比例,努力
改善在农村地区工作的教师待遇。
三要加强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继续委托泉州师院等普通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加大对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要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和手段,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广泛性。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在完善校本研修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组织联片教研和集体备课。进修学校努力将教研重心下移,教研员应深入到学校靠前指导、跟踪研究。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尽快在区域内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骨干教师队伍。
四要实施教育开放和对口支援制度。学校定期开展教育教学开放月、开放周、开放日活动,实施阳光课堂、和谐课堂。要组织开展辖区内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活动,通过教学、教研、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带动,帮助薄弱学校领导和教师尽快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搭建平台
一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制定政策、配臵资源、安排资金时,要优先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要积极创造条件,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所有学校都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不得挤占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等课时。教师要面向每一名学生,教好每一名学生,要采取各种措施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二要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指导体系。区督导部门和有关职能科室要定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督导检查,要组织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对一些教育教学质量较低的学校进行业务指导,必要时可选派有经验的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到这些学校工作,尽快改变其落后面貌。
三要把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要大力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5.关注弱势群体教育,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层次
一要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资助贫困学生政策。建立有效机制,切实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和提供必要寄宿生生活补助的经费。
二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要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学校的扶持和管理。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要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双高普九”工作之中,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要优先保证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改善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条件。
6.建立督导评估体系,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驾护航
一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制度。教育行政及其督导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督导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二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义务教育督导评估的重中之重,把农村中小学合格校建设率列入对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不准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学业绩的唯一标准。对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实行发展性评估,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大量投入资金针对农村学校加强硬件建设, 校园环境良好, 免除了学生的学杂费, 免费向学生提供教科书, 为住宿生提供补助。校安工程为学生盖起了一栋栋新教室。一项项好的政策深入人心, 让生活在新世纪的孩子倍感幸福, 这一切让广大农村家长颇感欣慰。但作为在农村一线工作三十余载的教育工作者, 我认为如今的农村教育亟待解决的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师资配备的均衡、家中素质的提高、广播媒体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及人心的均衡、工作热情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提升。
一、教育教学设施闲置让人心疼
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达标, 近几年, 上级教育部门为学校添置了多媒体、科学实验仪器和设备, 的确令人兴奋。但由于农村本身条件限制, 师资配备不全, 这些设备闲置在库房里面, 有些根本就没有开箱, 别说什么充分利用了, 对教育教学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推进作用, 反而给基础单位找麻烦, 经管不好害怕丢失, 想利用又没有精通的人员。设备上面落了厚厚的一层灰, 让人看着心疼。
二、素质教育写在墙上喊在嘴上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N年, 每位教师都在提倡素质教育, 虽然作业从评分变成了评价, 学生园地也贴满了红花, 但教师讲课依旧一言堂, 以自己讲为主, 学生记不住的, 就反复写反复背, 直到记住为主, 每天的数学语文、语文数学, 体音美对学生是一个新鲜事物, 村小已经有近十年没有上过科任科, 体育运动会也将近十年没有开过, 这难道就是大家口中的素质教育吗?城市中的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幻灯设备, 教学电脑, 教师可以为每堂课制作相关课件, 让课堂变得生动、多彩, 学生们能歌善舞, 学习兴趣浓厚。可农村的学生呢?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 他们根本没听到一堂这样课, 有几张图片, 几个教具算是最新鲜的事了, 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三、教师队伍老龄化人心涣散令人忧
我所在的学校一共99名教师, 年龄在40-55之间的有70多人。近十年没有进来年轻的教师。这些教师的原始学历都是初中、高中毕业, 大学毕业的只有寥寥几人, 他们一直沿用着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方法来教学生, 外出学习听课的机会少, 自身知识的陈旧更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现在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择校, 择师, 使现在的农村学生涌向县城, 造成生源流失。有的村小只剩下三五个学生。教师年龄大, 生活压力大, 工作没有了热情, 造成恶性循环。原本十几个村小, 现在已经有一半关门了。学生每天乘坐校车跑二十公里去县城、到镇中心校, 路上就得一两个小时, 还存在着安全隐患, 家长每天提心吊胆。
四、特岗教师的注入没有使师资力量增强, 反而诱发新的教育不均衡
最近几年, 特岗教师的补充给农村教育带来了生机, 可好景不长, 这些大学生不能真正地扎根农村, 只是借着“特岗”这个跳板找到一个财政开支的稳定工作而已。我校接收13名特岗教师, 到现在真正在岗的只有3名, 这使得那些兢兢业业工作的老教师心理也有些不平衡, 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影响。
希望那些特岗教师负担起你们的特殊使命, 你们是教师, 静下心来吧!孩子们需要你们!
五、家长的素质需要提高
人们都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他的家长。”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原来农村学生家长大部分学历低, 受教育少, 生活的环境比较落后, 对学校的理解程度和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常识, 经常到学校闹事, 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压力。教师的神经每天绷得紧紧的, 生怕惹祸上身, 对学生的错误不敢深管, “师道尊严”从何谈起?反观城里家长, 把教师列入“四大黑”, 对教师毕恭毕敬, 生怕孩子在学校受委屈, 影响孩子的学业。在农村, 家长对教师横挑鼻子竖挑眼, 言称“南北二屯住着, 谁不认识谁”, 稍有不顺就找到家中说道说。
希望家长们能够多为自己的孩子考虑一些, 你的言行举止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六、媒体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宏大的工程,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学生的视听环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同时也有一些负面影响令人担忧。影视作品中的黄色、暴力、自私、残忍、狡诈情节, 使这些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成熟的学生深受其害, 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仁义礼智信, 温谦恭俭让”在影视剧镜头前就弱爆了, 不堪一击, 有时竟成为笑柄。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抵挡不住媒体这个“灵魂工程师”的攻势, 只得败下阵来。
希望那些影视工作者负起社会责任, 多传递正能量, 还孩子们一片洁净的天空, 让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 新世纪的农村教育存在的这些弊病, 应该让我们重视起来。要知道农村教育占据着整个教育的半壁江山, 基础教育得不到好的发展, 谈什么提高全民素质。希望将来的农村学校能为教师配备更好的教学设备, 增加高素质的年轻教师, 使教育教学得到真正的改革, 教学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更主要的是让教师们能够安心工作, 踏踏实实工作, 一心扑到教育事业中, 让实施素质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 让新世纪下的农村教育不愧为这个时代的新教育。
摘要:农村教育需要平衡, 师资力量需要整合。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 年龄结构不合理, 最需要解决的是人心问题, 表现在缺乏扎根意识和奉献精神。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作为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县,在“校长能力建设”领域,全县27个乡(镇)的355名校长及女性骨干教师代表接受了“学校发展计划”培训;394所中小学校长及女教师代表1408人次接受了“校长领导力建设”“教育公平”“女性领导力建设”和“学校督导”培训;9个“学校发展计划(简称SDP)”项目乡的98所村级完小以上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学校发展计划”;用新的督导体系和方法对36所中小学进行了全方位督导评估。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的实施及后续技术支持,宛如强劲的春风吹拂,给坐落在乌蒙山腹地的赫章县各校园带来了姹紫嫣红的迷人景象。
现将赫章县基于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实施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管理模式的典型经验综述如下。一、推动校园内部办学软实力的更新升级
1.增强了制订与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社区意识
一方面,通过开展“学校发展计划”县级培训,参训学员掌握了制定与实施“学校发展计划”所应有的头脑风暴、访谈、社区地图和问题树、排序、召开社区大会等一系列征求社区意见的基本技能和工具,认识到“学校发展计划”的目标是鼓励学校与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寻找并解决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学校发展计划”文本制定、答辩暨交流等活动了解到:大部分农村学校对以往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出现了“校长走出去,群众走进来”的这样一种社区成员、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局面,结束了以往农村学校与社区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管理格局。
2.提高了学校行政班子的领导能力特别是管理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校长领导力建设”县级培训,使参训学员认识到:学校领导力建设具体体现在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程教学的指导能力、学校现状自我评价与诊断能力、争取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学校发展的能力等方面。学校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抓好教学领导力建设、课程领导力建设和学校自主发展性评估能力建设;学校要提升办学效益与教学质量,必须设计好学校发展愿景,如此才能提高自我设计、自主发展的能力。
3.提升了学校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的新课程执行力
通过开展“校长领导力建设”县级培训,使参训学员认识到:学校要持续发展,必须确立正确的学校价值观,构建学校各类学习型组织成长的环境平台,注重日常性的教职工激励、学生鼓励和学校变革,如此才能带出一支用心工作的教师团队和用心成长的学生群体;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注重教学领导,抓好有效教学,推动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逐步改进,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目前,以“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为中心的新课程教研教改活动在全县农村学校开展得轰轰烈烈,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
4.提高了县、乡两级教育督导员的思想认识,促进了督导模式的转变
通过参加“学校发展计划”背景下的“学校督导”培训,广大参训人员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督导工作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督导工作“伙伴型”“参谋型”“服务型”“发展型”特征的理解,转变了传统的教育督导理念。在督导中,引导教师的课堂设计符合“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渗透。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时,做到覆盖每一位教师,覆盖每一个学科,注重引导教师关爱弱势,注重创设性别的、多元文化的、学校管理的、社区和家庭支持下的教育公平,以学生权利和需求为中心,关爱弱势儿童,打造“爱生学校”,创建“快乐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开展“学校督导”活动,帮助学校改进工作,优化教育过程,更好地满足全体少年儿童特别是弱势少年儿童受教育的需要,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促进校园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善
1.广泛征求社区群众意见
在制定“学校发展计划”过程中,各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区群众意见,初步使学校计划由过去自上而下、由少数人制定的模式,改变为自下而上、上下结合、集体参与的模式,使社区成员的意见得到有效的采纳。
2.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共创学校发展
在教育软件方面,许多学校积极另辟蹊径,动员社区成员参与利用本地教学资源编写校本课程,甚至聘请有专长的社区成员担任临聘教师,为农村学校有效开发和合理使用本地教学资源来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探索了较好的方法,使课堂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课堂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有效,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这为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3.挖掘社区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在教育硬件方面,很多社区成员竭力四处联系有识之士向学校捐赠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许多乡镇的村民虽不富裕,却慷慨解囊,为学校的发展出钱出力,增添了围墙、校门、课桌凳、办公桌、图书架、篮球架、篮球板、水池、乒乓球台、旗杆、旗台、双杠、沙坑、黑板墙报园地等硬件设施。许多村委会领导纷纷出面协调,无偿为学校征用操场用地以及学校道路用地;许多乡镇学校积极向乡镇人民政府反映争取资金,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许多学生便行桥,消除了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隐患。总之,农村学校在实施“学校发展计划”中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吸纳社区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县偏远农村的弱势学校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建立了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以及有效实施“学校督导”的方法、系统和机制,唤醒了校长的社区参与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提供了管理的科学依据,推动了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使学校更好地照顾到社区各个群体特别是弱势学生群体的利益,有力促进了县域农村弱势学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再思考】推荐阅读: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11-17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容06-2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展板12-0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议纪要07-10
各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业务人员12-01
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12-09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07-04
官渡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07-07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解说词07-21
平定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