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管理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城镇建设管理(精选8篇)

小城镇建设管理 篇1

小城镇建设管理是小城镇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涉及与小城镇公共社会有关的各种工程建设管理。小城镇建设管理是指各级政府和城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实现城镇规划和城镇建设目标,而对城镇建设所进行的决策、规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服务等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任务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任务是与小城镇规划在发展过程中所担当的职责和作用相配合的,其最终目标是保证小城镇的持续发展和满足不断发展的小城镇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1)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未来发展战略部署,是小城镇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是通过日常的管理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由此也保证了小城镇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2)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是小城镇政府对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发展进行干预的手段之一,小城镇规划本身是小城镇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因此,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保证各类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协同,为公共政策实施做出贡献。

(3)小城镇政府是我国对城镇实施综合管理的职能部门之一,因此就需要保证小城镇建设有序、持续的开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不受到损害,使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最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任依据与原则

2.1 主要依据

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政策和法规。小城镇建设管理,实质上就是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依法行政。这就要求城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以党的政策和法规办事,决不允许任何部门和个人无视党的政策和法规,以感情或个人意愿代替党的政策和法规。

2.2 主要原则

(1)目标管理原则

任何管理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目标就是通过管理活动努力争取达到所希望得到的未来状况。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管理就没有方向,这种管理是没有意义的管理。

(2)依法管理的原则

随着城镇的发展,城镇建设管理的分工越来越细,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且由于管理对象隶属的关系不同,条件千差万别,城镇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和矛盾,这就决定了城镇管理具有社会面广、政策性强的特点,因此处理好这些关系与矛盾,就必然要以城镇建设的法规为准绳,依法治城,依法行政。

(3)依靠群众的原则

小城镇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城镇建设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小城镇建设管理者要走出政府大楼,面向公众,引导和发动群众让大家了解国家有关城镇建设的法律法规、建设方针和重大规划部署,使广大群众主动配合城建部门,做好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策略探讨

3.1 行政管理策略

行政方法是自有城镇管理机构以来最为古老的管理方法之一,它是指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力量,按照行政方式来管理小城镇规划建设活动的方法。依靠各级行政机关的权威,1 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指令性计划和确定规章制度、法规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区划、行政层次来管理规划建设的方法。

3.2 经济管理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文明的进步,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经济方法和手段日益突出,并适用于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一方法是指依靠经济组织,运用价格、税收、利息、工资、利润、资金、罚款等经济杠杆和经济合同、经济责任制等,按照客观律的要求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实行管理与调控,其管理方法的实质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协调处理政府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便为小城镇高效率运行提供经济上的动力和活力。

3.3 法律管理策略

法制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依法治市不仅成为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越来越重要的管理方法,并且己构成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保障小城镇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上顺利进行的有力工具。小城镇管理的法律方法就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规定人们在小城镇规划建设活动中的权力与义务,以及违反规定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管理建设的方法。维护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是法律管理方法的出发点,它具有权威性、综合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3.4 其他策略

(1)宣传教育

当今城镇特别是小城镇中所出现的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的问题,主要是人们不正确的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就是端正人们的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所以,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综合效益意识。宣传教育方法,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基础管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在城镇建设活动中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小城镇建设的方针、政策、法规、城镇规划、建设目标,以教育群众,实现预定的城镇建设目标的一种方法。

(2)技术服务

技术服务法是指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无偿或低收费解决居民在小城镇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问题的一种技术性方法。在小城镇建设中,技术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为建房户提供设计图纸,进行概预算、决算、房屋定位放线、找平、施工质量检查、房屋竣工验收以及管理小城镇房产、环境、建设档案等。通过这些技术服务,使小城镇建设达到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结语

小城镇规划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深入研究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充分认识小城镇的特征,建设模式,构筑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解决小城镇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保证小城镇规划的合理布局与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小城镇建设管理 篇2

西安市现有各类小城镇共计126个, 其中街道38个, 建制镇40个, 乡48个 (包括周至、户县、高陵、蓝田四县城和灞桥区的新筑和狄寨) , 小城镇镇域总人口共有397万人, 小城镇区域城镇化率达24.2%, 远远低于全国46.4%的平均水平。小城镇建设作为城市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关键途径, 所以小城镇的发展不但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市政府提出要把西安市建设成国际大都市, 那么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必须不断加快。

2009年市政府在灞桥、阎良、长安、高陵、临潼、户县、蓝田、周至八个区县确定了30个市级重点镇、30个市级优先发展镇、46个区县发展镇进行重点建设。2010年市政府出台了《西安市小城镇建设实施意见》和《西安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实施方案》, 提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3年全市小城镇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5%以上。并计划在5年内, 融资25亿元, 重点发展和优先发展60个小城镇, 支持区县46个发展镇建设。截至2012年3月底, 西安市累计完成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达到17.6亿元, 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逐步发展起来并显现规模, 例如蓝田县的汤峪镇主打温泉旅游, 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

2 建设小城镇所需资金的筹措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为保障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顺利落实, 西安市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签订了25亿元的小城镇建设融资贷款框架协议, 其中60个市级重点镇的投资规模为20.4亿元, 46个区县发展镇投资规模为4.6亿元。由于融资困难, 2010年小城镇建设贷款规模被压缩到10.78亿元, 从调研的过程中知道实际情况是仅有临潼、高陵、长安、阎良、灞桥五个区县与国开行签订了7.5亿元的贷款合同。已落实的贷款合同也只包括市级重点镇, 区县发展镇被排除在外。市政府为解决户县、周至、蓝田小城镇建设融资困难的问题, 决定成立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这几个融资困难区县小城镇建设的融资主体。除上述的资金投入以外, 极少有其他资本直接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 一般是通过项目开发带动小城镇发展。虽然有这些举措的介入, 部分缓解了小城镇建设融资的困难, 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融资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 投入总量不足, 比重偏低

虽然从这几年来看, 西安市逐步加大了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 但投入的总量和水平仍不能充分满足小城镇发展的需要。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统计公报, 近几年我国小城镇 (包括县城和村镇) 建设总投入占全国GDP总量的比重大约为8%左右, 但是西安市小城镇建设总投资大约占西安市GDP总量的2%左右。并且按照联合国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3%到5%的标准测算, 西安市小城镇要完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平均需要1亿元左右, 但是实际平均投入不到2300万元。

2.2 投入机制不健全, 缺乏连续性

小城镇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区县和乡镇政府, 但是区县、乡镇的经济实力有限, 没有大量的资金用在小城镇的建设上, 更有甚者, 部分区县受计划经济时代“上级政府大包大揽”的习惯思维, 主动建设城镇的理念淡薄, 坐等靠的思想严重;而省市财政因为受“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影响, 对小城镇的建设只能做到适当的倾斜和补贴, 与此同时, 国家融资政策也出现调整, 从金融机构直接融资也不容易。这样由于没有一个持续, 稳定的投入机制, 导致小城镇的建设缺乏持续性。

2.3 政府扶持形式单一, 没有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西安市当前对小城镇的支持主要还是采取财政补助项目资本金的形式。而在河南、山西等省份, 为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采取了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减少收费、提供土地使用等多项政策优惠措施来吸引资金的流入。和外省市政策的多样性比起来, 西安市小城镇建设政府扶持形式显得单一些, 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的作用还不够强。

2.4 融资渠道狭窄, 没有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西安市小城镇的融资主要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 其他资金直接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西安市的小城镇人口大多数在3~5万人, 由于小城镇规模小,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需求不足, 市场化运作条件不充分, 也就是因为这样, 导致投资方的投资动机不是很强。并且小城镇建设的好多项目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 其他资本的介入目前还缺乏明确的政策保障。“栽好梧桐树, 才能引来金凤凰”, 所以小城镇一定要完善好自身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政策环境。

3 对策建议

3.1 规划好小城镇发展的蓝图、突出重点、分阶段发展

为保证小城镇科学、有序的发展, 个人建议可以由建设委员会牵头, 相关部门配合, 研究出小城镇的统一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要以产业为支撑, 找出适合小城镇资源和区位条件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 加快产业和小城镇的融合。在资金投入上切忌遍地开花, 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根据人口规模、镇域面积、财政投入、产业发展规模等指标, 对小城镇的发展重新排序。可以将那些产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作为市级示范镇, 作为接下来几年的发展重点。

3.2 建立稳定增长的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根据小城镇的发展特点, 可以考虑设立小城镇建设的专项资金。因为区县是小城镇建设的责任主体, 区县必须建立持续、稳定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小城镇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专项资金可以来源于土地出让金的除上缴外多余部分、市政配套投资的多余部分或者上级政府的配套补助资金。与此同时, 区县政府还要争取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更大支持, 积极主动的去利用好中央和省对小城镇发展的各项优惠和扶持政策。

3.3 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为更好的引导市级示范镇注重发展质量, 而不仅仅是追求发展的速度。市政府可以制定一套小城镇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城镇建设”等内容。每年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领导对这些小城镇评估一次, 然后市政府按照评估结果, 从这些区县选出一到两个在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所突破并起到示范作用的示范镇进行重点奖补。引导这些小城镇更好的发挥支撑城市发展的枢纽作用, 也可以为其他城镇找到自身发展的不足并提供参考。

3.4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各区县及市级相关部门要明确小城镇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的招商引资的政策, 充分运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手段, 调动社会各类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户籍及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 打破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制度阻碍。与此同时, 可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到市政公用设施上来, 从南方沿海的经验来看,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保持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例如对自来水、燃气等可以采取BOT模式, 由财政投入建成后向社会投资者进行权益转让。

3.5 创新融资机制, 挖掘融资平台资源

当前, 各区县融资平台实力比较弱, 市级现有的融资平台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负债率高、现金流不足、利润率低、还贷困难等问题, 需要通过注入项目资本金、经营性优质资产、国有企业股权质押等形式增信, 增强西安投资控股公司的投融资能力, 以企业化行为和市场行为取得银行的信用支持;还可以适当考虑下将项目实施范围内的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基础设施冠名权等作为融资公司的运营资源。与此同时, 可以考虑借助开发区、中心城区成熟的融资平台资源。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大, 周期长, 单靠直接融资只能部分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 所以在加强区县融资平台建设的同时, 还要借助于其他融资平台。要打破地域和级次的限制, 要借助开发区和中心城区成熟、优良的融资平台进行小城镇建设项目的运作。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小城镇建设必然会逐步受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重视。而小城镇建设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就是小城镇发展的“血液”。以西安市为例, 通过调研, 了解到西安市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问题, 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规划好小城镇发展蓝图、突出重点、分阶段发展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小城镇,资金问题

参考文献

[1]西安市财政局, 《西安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办法》, 2010-11-30.

[2]西安市统计信息网, http://www.xatj.gov.cn/tjfx/sort07/list_7_1.html.

[3]叶堂林, 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小城镇建设问题多多 篇3

无疑,为农民建楼房,改善居住条件的初衷毋庸置疑,但某些农村干部,不管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将建楼房当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唯一标准就令人难以接受了。

200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小城镇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在此后的中央历次农村工作会议以及有关农村工作的文件中,也反复提出要搞好小城镇建设。但一些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缺乏长远规划,布局不合理,盲目攀比扩张,基础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了小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必须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的系统工程。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规划滞后。许多地方在搞小城镇建设前,并没有进行严肃认真的科学调研,也没有制定实事求是的总体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是政策落实不够。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省、市相继出台了户籍、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但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进镇经商办企业的农民尽管可以转为城镇户口,但享受不到原城镇居民的待遇,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城镇人口的聚集,使后来的投资者和进镇农民望而却步。

三是融资渠道不畅。有些乡镇资金匮乏,因而缺少小城镇建设的财政投入;搞小城镇建设银行贷款困难;由于小城镇建设的经营程度低,同时缺少必要的投资,这就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四是某些基层干部好大喜功,盲目攀比大城市,以为多建楼房和马路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了,完全不顾地方财力和农民的实际情况,不惜借贷大上项目,结果,新建的小城镇里,楼房空置,马路行人车辆寥若晨星,成了“睡城”和“空城”,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资产,农民勉强住进去也不满意。有农民就说,我家祖辈住平房,改善环境和居住条件,也不能违背我们的意愿。不管怎么建设,我还是喜欢房前屋后种点菜地,养点家禽的生活环境。

小城镇建设如果不给进城农民以实惠,不为他们创造和安排工作机会,即使农民进了城。住进了楼房,也不会安心的。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农民进城不只是享受城市的便利生活,而更需要稳定的工作和就业环境,实现安家立业,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城市的真正主人。

诚然,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于国于民都大有好处。但我们要吸取过去的教训,开展什么工作不能搞大轰大嗡,不能“一刀切”,更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盲目搞“大干快上”的“跑马圈地运动”。而可行的做法应该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科学有序地稳步推进。要认真听取和尊重农民的意愿,决不可强行按长官意志推进名不副实的小城镇建设,这样才有可能将好事办成彪炳千秋的“政绩”。

最近,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陈耀指出,城镇化要分步骤来。现在大家片面地追求速度而不考虑质量是不合适的。当前现有的城镇化中,17%是属于伪城镇化,城镇化率存在虚高。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今年6月26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委员们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中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是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而在实施过程中,“积极稳妥”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篇4

协调城乡发展步伐

【摘要】协调城乡是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本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字】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1984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在对苏南小城镇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一文,认为小城镇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王学仁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一)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

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二)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

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二、在协调城乡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一)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滥,不利于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乡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因为这种城市化模式本身隐含着鼓励农民进小城镇,限制农民进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在补彻底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彻底政策。其实践结果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农村——小城镇——大城市”这种三元结构,使不分小城镇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区别于农民,从而使人们担心的“准城市化”现象泛滥。

(二)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不是很熟悉;

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国外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的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经验。(1)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后现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地特点和培育有个性地城镇。同时还要根据建设需要编制详规。(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地高速公路,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负责小城镇内社区内的、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3)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环境。

(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

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地调控作用,德国地村镇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

划的统一要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对策。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所以我们可以在借鉴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寻求加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以促进呈现协调

发展。

一)规划,合理布局是基本前提。要遵循城镇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科学性,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原有陷阵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坚持把“农村化、农村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以及监督反馈的管理制度,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同时,小城镇建设规划还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反对遍地开

花、平衡推进的做法。

二)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通过合理布局规划,协调新城和旧城的关系,保护古建筑,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城镇环境。

参考文献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 篇5

小城镇是镇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镇按照“产业支撑,市场运作,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运作思路,认真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城镇形象和品位有了明显提升。

一、以科学规划布局为先导,集聚小城镇发展优势

1、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夯实小城镇建设物质基础。**镇地处我市南部山区,土地面积12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辖48个行政村、3.7万人,镇驻地北距经十东路4公里,南侧设有济莱高速公路上下口和服务区,交通便捷。近年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修筑水泥路15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投资750万元建成并完善了镇内东西两线南北贯通的联村供水

网络,镇内交通状况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提高。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使原有破产企业得以盘活达效,先后引进成立了雅博色彩科技、雅思达化工技术、隆升滑动水口、利民型钢制造、海恒服装加工、东辰矿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安置劳动力3000多人,带动形成了化工、水口、型钢、服装、石材等主导产业基础,镇驻地人口得到集聚,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抓住加快山区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特色林果开发,建起了万亩薄壳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济南市最大的薄壳核桃种植区、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的试验示范基地(该学会在全国乡镇中设立的第一个试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镇以薄壳核桃为主的林果种植面积1.5万亩。引进民间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三王峪山水风景园,三王峪流域生态资源得以开发,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兴起发展,形成了曹横路沿线2000亩的小杂粮生产基地。2006年,全镇实现工商税收319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147万元,被评为全省“最具成长性的乡镇”。

2、科学规划布局,引领小城镇健康发展。立足城镇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各方面优势,我镇于2005年聘请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编制了《**镇总体规划》,城镇发展定位为工矿商贸带动型小城镇、南部山区林果加工集散基地、济南市东部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区。依照“经济与生态并重,自然与人文交汇,商贸与休闲娱乐一体”的建设原则,将驻地分为四个功能区:镇中区以政府大街为中心,扩建、改建农工贸市场及各类商贸设施,形成集商贸、居住、文体、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发展区;镇北区在城建路以北、潘大路两侧区域内,发展形成以化工、机械制造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园区;镇东区依托现有石料开采、加工企业,沿曹横路向西南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石材加工区;镇西区依托济莱高速路口和待建的黄旗山路网2号路,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形成新的城镇开发区。目前,随着区位优势的日益显现,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林果开发的有序推进,生态旅游带动能力的持续增强,小城镇发展优势得以集聚。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小城镇形象品位

1、优化城镇环境。近年来,我镇新建改造了镇驻地的政府大街、城建路、建安路、广场路、圣火路、中学路,形成了“两横四纵”路网格局,拉开了小城镇建设的框架。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异址新建或整修了供电站、邮电所、派出所等单位,投资近1000万元新建了中学实验楼、餐厅、卫生院病房楼。积极运作多元投资开发,新建了农民公寓楼、教师公寓楼、卫生院职工宿舍楼。城镇建筑布局更加合理,公用设施和居住条件趋于完善。实施了驻地绿化美化工程,建起了政府大街和城建路的法桐、垂柳绿化带,以及青旗山、马庄山绿化区,驻地主干路两侧绿化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新建的雅思达广场集文化活动、娱乐健身于一体,隆升花园设计巧妙,绿地、造型相映成趣,339盏路灯不仅亮

化了镇驻地,而且向北延伸4公里,实现了与经十东路的对接。

2、完善配套管理。注重城镇功能设施的配套完善,邮电、通讯、电力、工商、浴池、商业网点等公用设施齐全,排水设施、垃圾站点等分布适宜。为保持镇区整洁卫生的人居环境,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环境管理力度,成立了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镇执法大队和公路养护所负责日常管理,聘用清洁工,配备马路清扫机、垃圾清运车等,加强街道保洁、清理乱占乱倒、整治乱摆乱放,保证了驻地街道和镇内主干道环境卫生及维护,保障了良好的交通安全。

三、以经营城镇理念为指导,推进小城镇科学发展

1、实施经营城镇战略。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按照编制完成的2007—2020年村庄布点规划和城镇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申报实施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大街向东延伸与曹横路连接,政府大街和城建路向西延伸与规划的黄旗山路网2号路对接,新修南、北**连接路,新建改造功能配套

设施,拓展城镇发展空间,集聚城镇发展人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资金和项目,以济莱高速路口为轴心,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采取多元投资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房产,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金,参与小城镇商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特色农产品及综合贸易市场,带动发展商品流通、信息咨询、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吸纳群众进镇经商、购房,壮大城镇规模,繁荣城镇经济。

2、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对于水、电、路、灯等公用设施,明确物权、产权,由联村供水公司、水电办公室、公路养护所成立专业管护队伍,实行专业化管理;对于居民住宅小区,由建委收取物业管理费,全部用于各小区聘用的管理人员,负责居住区环境、绿化、巡查,增强居民的舒适和安全感。建立健全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镇综合执法大队负责环境卫生、道路畅通等方面的监管,保持城镇设施的规范有序,镇区环境的整洁优美。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发至: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LtL

设施,拓展城镇发展空间,集聚城镇发展人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资金和项目,以济莱高速路口为轴心,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采取多元投资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房产,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金,参与小城镇商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特色农产品及综合贸易市场,带动发展商品流通、信息咨询、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吸纳群众进镇经商、购房,壮大城镇规模,繁荣城镇经济。

2、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对于水、电、路、灯等公用设施,明确物权、产权,由联村供水公司、水电办公室、公路养护所成立专业管护队伍,实行专业化管理;对于居民住宅小区,由建委收取物业管理费,全部用于各小区聘用的管理人员,负责居住区环境、绿化、巡查,增强居民的舒适和安全感。建立健全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镇综合执法大队负责环境卫生、道路畅通等方面的监管,保持城镇设施的规范有序,镇区环境的整洁优美。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发至: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小城镇建设 篇6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大力扶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标准表述】

[意义]

一是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在原有乡镇企业发展基础上,培育出大量上下游产业,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还可以利用各种优势,吸纳外部资本进入,形成一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品牌。

二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迁移到小城镇,可以缓解过去的“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三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四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解除外出务工之忧。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把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首先,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有产业就有就业机会,而相对充足稳定的就业是城镇化的基础,要让农民家庭进入城市定居,最基本的条件是能够就业、在城镇有基本稳定的收入。这就要避免盲目的城镇化,不能以为圈了地、建了城区就是城镇化了。从根本上讲,城镇化是非农产业集聚和发展的结果,必须有产业、能就业,使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真正转为非农产业劳动者,这样他们才能在城镇长期、稳定地生活下去。

第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做好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将“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统筹,其中 第三,要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必须打破城乡之间二元分割的体制,除了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打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藩篱,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只有这样,城乡间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转移才可能变得自然。

第四,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特别处理好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就业、教育、看病等方面的基本保障问题。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应为他们通过努力逐渐融入城市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在现阶段,还不能急于割断农民和农村的联系,首先要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其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随便侵犯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必须尊重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将放弃这些权利作为农民进城的一个条件。

第五,在农村土地问题上,必须认真执行现行法律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规定,不能以城镇扩张为由去侵占农民和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允许在规定范围内进行试点探索,但是不能违法侵权。应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目标,探索农村非农用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的途径与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面,应严格执行政策(国务院2010年47号文),不能擅自扩大试点范围和违反“增减挂钩”具体规定。

第六,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即“三化同步”)的战略和工作要求,既要克服冒进、盲目的城镇化建设,也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真正促进“三化同步”发展。(徐小青)

“农转非”光环不再,城镇化如何前行2010-12-24 8:00:03

编者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其中尤其是城镇化,被看做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扩大内需的最主要途径。同时我们看到,今年以来,重庆、昆明、成都等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各地城镇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在此背景下,半月谈杂志社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联合开展了“我。

安徽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院长胡再生说,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要让农民工在城市“留得住,容得下”,就必须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为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好准备。首先应加快产业发展,提高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尤其要重视第三产业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活动规模,才能为进城农民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才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空间。其次要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城镇的交通、水电、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健全城市防灾、防洪、抗震、消防等公共安全设施。

城镇化的理想照进中国的现实 理想:有足够就业,有完善社保 现实:工程建设、集中居住优先

但即使这样,记者采访中也发现,由于目前不少地方城镇化的动因多是解决用地缺口,而非随着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人口集聚,这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农民的利益保障水平较低。除了基本的征地安置补偿和养老保险外,失地农民的就业、医疗、就学等公共服务严重缺失。不少地方城镇建起来了,但因招不来商,引不来资,能给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寥寥无几,很多已经“农转非”的新市民不得不像过去那样继续外出打工。

公共服务缺失成最大短板

小城镇建设管理 篇7

通过近些年的发展, 我国的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达到了一定的数量要求, 然而量的多并不能代表整体的实力, 本文也通过对于我国小城镇建设特点的分析, 分析目前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1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小城镇发展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有着一定的规模, 近些年随着发展理念的更新进步, 小城镇的建设也日趋合理, 从数量的衡量转向质量的重视, 很多地区都采取了乡镇合并的道路, 想要借此整合乡镇之间的资源, 扩大乡镇规模, 来实现小城镇发展的优化。然而在优化的过程中, 往往缺失优化合并之后的小城镇功能的定位。在90年代, 一些地区盲目的追求经济的指标, 着重瞄准小城镇建设的数量上, 盲目的跟风导致小城镇数量的急剧增多, 根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于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数据, 在其调研的144个城市中, 133个城市提出新城区的建设, 占比达到了92.4%, 然而这样的发展方式也使得了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小、资源整合力量差, 无法有效的发挥出小城镇的区域功能, 甚至形成了多个“鬼城”的出现;根据标准排名中国大陆城市“鬼城”指数排行榜 (2015) 显示, 榜上前50名中, 地级城市占到了24个, 县级城市就占到了26个;总体而言实际就是各地对于小城镇发展的区域地位、功能定位不明确, 也正是因为如此, 尽管很多区域逐渐开始整合各地小城镇资源, 进行优化合并, 然而依旧很难实现因地制宜的规划与发展。

1.2小城镇基础建设薄弱, 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乡镇建设的基础环境建设已经成为阻碍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一环;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城镇居民的生活设施上有所欠缺, 很大一部分乡镇的发展以工农业发展结合的方式来运行, 因此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 更多的投入放在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投入之上, 这也导致了乡镇片区的比重以工业区域和农业区域为主, 而对于人们的生活配套设施投入较低;尽管对于基础生活等公用设施的投入逐步完善, 但是对于人们的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相对缺乏, 例如学校、医院以及公用运动场地的规划建设, 这一弊端也就导致了小城镇建设无法长久持续的发展进行。例如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带, 小城镇建设的规模和所实现的经济产量相比于全国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然而近几年随着中西部地区的不断发展, 当地小城镇因为在人们生活基础的建设投入上的缺陷, 导致了大量劳动人口的流失, 根据《羊城晚报》的报道, 2008年广东省人口达到1200万人的东莞市, 在一个冬季就流失600万的人口, 达到50%, 这些人口的大量流失使得大片的小城镇成为空城, 导致城镇发展资源的浪费。

1.3小城镇布局规划单一, 难以形成特色发展

城镇的发展布局需要结合区域城市化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开展, 在目前我国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 在城镇功能的规划上难以形成自主的特色。很多小城镇的功能就是作为区域城市工业或者农业经济的承接区域, 其经济的发展模式也相对单一, 一方面通过乡镇的引资入驻, 一方面通过本土乡镇企业的融合发展, 来形成自主经济的形成, 这也就使得小城镇的持久发展极为的被动, 受到外部区域或者市场的影响过大, 没有形成自主的特色发展。根据中国新闻报道的名为《调研显示海南城镇发展模式存“同质化”隐忧》, 我们可以看到, 从参与调研的海口、儋州、琼海、五指山、澄迈、定安、陵水七个城市之中, 全部进行了风情小镇、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创意产业等园区和基地的规划, 同一片区域的多种功能布局显然会引起城镇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尤其是在城镇的特色发展中难以进步。

2关于小城镇建设的建议措施

2.1明确区位优势, 整合发展资源, 形成特色

小城镇的建设本身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部分, 因此在进行小城镇的规划过程中, 首先应当遵循区域城市的发展实际情况而定, 明确自身在区域城市中所占到的优势, 这些考量主要还需要从地理位置、交通环境以及区域城市的整体布局而定;比如在区域城市的发展布局之中, 所处地域的小城镇片区本身就是农业区位的定位, 那么此时就应当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分析, 进行生态城镇的建设, 而非大力引进工业。其次, 需要因地制宜, 形成自主的特色发展, 没有特色发展的小城镇难以做到持续的发展, 往往在市场大环境之下更加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甚至被外部环境所绑架与取代。

2.2完善乡镇服务功能, 提升居住环境

小乡镇的生活服务功能是基础功能, 在进行小乡镇布局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的是劳动人口的合理利用, 以及劳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面。因而需要逐步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在目前而言注入电力、用水、交通出行等设施基本布置到位, 另外则是人们的居住环境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及文娱设施的构建, 此类构建的同时, 需要考虑到乡镇之间的联系, 进行相互合作资源的整合, 而非单独配套设施的构建, 比如公用资源的联合运用, 教育资源的配套构建等方面都可以, 两者甚至更多的乡镇在居住人口和环境的实际基础之上进行设施的共同搭建。同时, 加强区域城市之间的联系也必不可少, 通过区域城市的服务功能辐射, 构建乡镇必备的服务功能完善。

2.3健全管理制度, 促进城镇企业的发展

在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中,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基本可以归纳为以农业商品的农村工业类型, 以工业为基础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工业化类型, 以交通枢纽、资源布局、市场需求等方面为基础而产生小城镇发展类型, 无论在哪一种发展的模式中, 注重对于小城镇的管理制度是最主要的着眼点。首先, 完善政府行政管理制度, 主要是涉及到居民的户籍管理、医疗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利于为小城镇聚集必备的劳动人口;其次对于企业的招商、维护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健全利于小城镇持续的发展建设, 在以往的小城镇建设经验中,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城镇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导致社会生活环境过差, 居民的教育医疗等方面得不到保障, 从而产生许多重大的社会治安问题, 不利于小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的来看, 小城镇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过程的重要部分, 而在围绕如何高效、持续的发展小城镇的问题上, 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结合城市化规划布局的规律, 在区域城市发展的基础之上, 谋求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 完善小城镇建设的管理制度, 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 为乡镇企业搭建更好的发展环境成为重要的考虑点。简而言之, 树立健全的小城镇服务功能体系, 更利于小城镇的发展。

摘要:小城镇建设是城镇化的必然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区位功能的拓展, 小城镇建设也逐步成为满足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目前小城镇建设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而如何更好的规划管理成为重要的探讨话题。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化

参考文献

[1]周如昌, 陈健.中国的乡村城市化道路[J].未来与发展, 1984 (04) .

[2]龙泽元, 唐渝.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对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1986 (03) .

“四化同步”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篇8

(一)规划先导,引领科学发展

依据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小城镇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重点优化和完善特色镇总体规划,抓好小城镇各类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制订了《湖北省镇域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全域规划工作已在全省重点镇推开。

(二)试点示范,探索有效路径

相继开展了扩权强镇、“四化同步”试点以及旅游名镇创建工作,通过一批特色乡镇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为全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搭建了新平台,为克服经济下行压力打开了新思路,为培育湖北“三农”发展新动力、新优势找到了新途径。

(三)做强产业,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立足比较优势,走差异化发展路子,推进小城镇产业发展和转型。一是做强工业园区。汉川市沉湖镇的福星工业园、大冶市陈贵镇纺织服装产业园、枝江市安福寺镇食品工业园等园区,都形成了集群发展之势。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仙桃市彭场镇的无纺布产业,从单一加工制品向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全产业链发展,从生产加工向技术研发转变,从标准执行者向标准制定者跨越,成为全球最大的无纺布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襄城区尹集乡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江夏区五里界街的“七里花海”成为武汉市民休闲度假首选之地,郧阳区茶店镇的“樱桃节”特色鲜明,可圈可点。

(四)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支撑

在推进全省“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中,一是优先安排调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整理项目,21个试点乡镇建成区面积从172.9平方公里扩大到184.4平方公里,土地流转面积从19.7万亩增长到45.7万亩。二是省预算内投资向示范试点乡镇倾斜,每年安排专项计划,予以重点支持。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省财政安排1亿元示范试点乡镇规划编制专项补助资金。2014年起,每年安排10亿元调度资金,专项用于示范试点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承建主体的周转。四是减免相关收费。全额返还基础设施配套费,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服务性收费不高于最低标准的30%。

二、特色小城镇典型特色

(一)“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类型

监利县新沟镇依托农业资源优势,通过龙头企业福娃集团率先实现工业化突破,再以工业化理念和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合力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和消费动力,实现了兴工业、强城镇、带农村、富农民。

(二)特色文化旅游类型

红安县七里坪镇着力打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品牌,坚持红绿相融,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体验旅游,2015年,全年游客人数突破60万人次,同比增长18%。

(三)跨区域协作发展类型

黄梅县小池镇是鄂赣两省连接的重要节点,是我省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桥头堡,通过强化与九江市跨省跨江合作,实现了“由小变大、由镇变城、由弱变强”的可喜变化。

(四)城站融合TOD城镇发展类型

咸宁梓山湖新城依托武咸城铁贺胜桥站建设,与武汉、咸宁主城间交通通过城铁完成,形成空间异地、生活“同城”的模式。

(五)扶贫搬迁建镇类型

恩施市龙凤镇是全国扶贫改革试点镇,通过移民搬迁实施移民建镇,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将特色城镇、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有机结合。

(六)产城一体发展类型

上一篇:大连理工大学自主招生自荐信下一篇:013 电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