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总结(精选8篇)
一年来,我们依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大力加强对学生的行为指导和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将礼仪教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现将本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过程管理,提高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结合有关精神,认真落实对学生行为指导和礼仪教育的有关工作制度,使课题研究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礼仪教育领先,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把礼仪教育工作真正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努力发挥礼仪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要求,全体课题组成员确定了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和礼仪教育的具体目标,把礼仪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做到了有机渗透,优化了管理环节,加强了组织领导,形成了全方位各渠道的礼仪教育管理网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基础,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二、着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行为养成教育。
学校以完善日常评比机制,规范学生个体行为,发挥先进集体的示范作用为重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上水平、上品位,完善了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文明素质,形成良好校风,加强了班级环境建设,优化了班级文化氛围。
学校还深入开展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了校委会、级部、学生会三级护导值勤,分层推进,分段达标,在升旗仪式、校内外文明礼貌、一日行为规范、课内外行为、“两操”及课外活动、清洁卫生和保洁等五个方面设立监督岗,基本实现了五个达标。我校还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阵地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活动结束后,评出了一批文明礼仪标兵,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三、创新工作方法,丰富了课题研究内容。
对中学生行为指导和礼仪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都应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本学年,学校不断探索、创新礼仪教育的活动形式和教育方法,开展了争当文明学生活动,强化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检查评比,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团队活动对学生陶冶情操的作用,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加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礼仪教育网络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放型礼仪教育新体制,完善了家长委员会制度,优化了家庭教育环境,形成了教育合力。
四、加强了文明礼仪教育队伍建设,促进了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本学年,学校积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礼仪教育教师队伍,加强了教师培训,建立了竞争激励机制;同时,学校加大礼仪教育科研力度,认真落实《培养中学生良好礼仪习惯》课题研究实验方案,积累经验,转化成果,总结提高,使具有我校特色的礼仪教育研究上了新水平。
总之,本学年我校在学生礼仪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研究,争取让学生的礼仪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感恩教育,文明礼仪,素养
感恩,《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也有学者提出: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为了传承中华民族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教师应结合德育工作进行教育活动。
一、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研究
(1)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大自然是每个人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是指对某一事物及现象具有的崇敬和畏惧的心态。 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人类不断开拓和改造大自然,在此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规律, 按规律办事。 教师要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通过教育手段渗透入日常教育之中,让学生知道,那些破坏大自然的、不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做法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例如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孩子与动物互动来培养感情。 敬畏自然是贯彻及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对父母、亲人的报答之心。大多数学生对父母、亲人的感恩意识非常强,然而相关的感恩意识品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父母的交流日益减少, 不能做到主动关心父母, 欠缺向父母表达爱的能力和行为。 具体表现为很少主动联系,有主动的想法但缺少机会实现即知道感恩但缺乏积极主动的行动。同时缺少情感体验的感知并不清楚自身具体做过什么,应该做什么,表现非常迷茫。
(3)对师长的敬重之心。师长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引导者。 教师应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帮助者,通过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与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这有助于促进他们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4)对社会的仁爱之心。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古训,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地,同时也需要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对社会常怀仁爱之心。 一个敦厚的和谐社会其基础是建立在善良单纯的善意上的。 为什么教师要经常教导 “我们要助人为乐”,这不仅是中华社会的传统美德 ,更是古今中外所有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体现。
(5)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心。利用有意义的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外出参观活动。 例如,到烈士墓进行扫墓活动组织观看爱国电影等, 通过这些途径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感恩活动的开展研究
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的教育意识培养途径,在校园范围开展活动。 首先,在小范围内,以班级为单位开办班会主题活动,教师组织观看爱国影片、 回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的点滴温暖小事等。 其次,配合学校举办大型感恩活动,邀请当地为人熟知的民间英雄作演讲,如杭州地区可以邀请最美妈妈等。 同时全校范围内举办小型活动,如举办作文比赛等,征集优秀学生的作文,对“我所知道的感恩事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感恩”。 在发现身边感恩事迹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自身素质拓展,如开设校长信箱或者学校电台等,以匿名或非匿名的方式以“我”的感恩故事为基础进行投稿,并选取十佳真实的感恩故事进行嘉奖。 最后,针对“感恩”,在关注自身对于感恩的基础认识的同时,师生之间应当进行针对“感恩”的交流。
三、感恩行为的规范研究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学生往往将父母、亲人对自己的爱当作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不曾关心和理解父母的负担。 通过感恩活动的开展、教育,学生逐渐打开了心扉,加强了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两者之间更加宽容和相互理解了。 学校也可以利用 “给父母洗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道德意识。 老师是学生除父母、亲人以外接触最多的成人,因此让学生学会向老师感恩,感恩老师的爱心、劳动、教诲尤为重要。 如可以开展类似“感恩老师,我为老师送贺卡”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情感,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懂得学会感恩, 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 在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知恩、懂恩教育后,学校可适时组织学生利用学校和社会这个大熔炉开展一系列活动。 例如,让学生走进社会,通过集体社会实践,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同时不断增强感恩思想,不断提高社会公德意识。 比如校园内常会出现践踏草坪、破坏植被的社会公德的行为,学校应结合植树节开展植树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待环境的态度,通过劳动明白绿色的来之不易。
四、结束语
一、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主导作用,让教师成为家园合作开展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主导者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礼仪,应以幼儿园为主导,而幼儿教师是本课题实施的关键因素。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要求教师主动学礼、守礼、“正人先正己”,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师的专业化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孩子的技能方面,还应该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出表率。
我们秉承“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原则,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对教师进行礼仪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实践;将利用优质课评比活动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并设计以专门教授礼仪知识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教育幼儿的同时使教师共同成长;引导年轻教师将教育行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为教师指导幼儿、指导家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设专门的礼仪课,让家园合作开展幼儿文明礼仪教育具有可操作性
所谓礼仪课就是教师围绕某一礼仪知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幼儿以上课的形式学习礼仪。一方面,我们以系统的礼仪课程为蓝本,把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入园、离园、盥洗、教学活动、户外活动、进餐、午睡等各个环节中,随人、随时、随地、随事地进行随机教育。并在小、中、大班分年龄使用幼儿指导用书,在集体活动中融入礼仪歌谣、礼仪故事、礼仪表演等教育活动。在幼儿之间开展“文明小天使”“文明小宝贝”“礼仪小标兵”“礼仪小明星”等评比活动。引导幼儿行为的规范,纠正不文明、不合礼仪规范的言行,以期达到“习惯成自然”的效果。另一方面,向家长发放家庭指导用书,让家长主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指导并巩固幼儿在幼儿园之外的言语与行为,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三、家园同步,提高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联系本。建立家园联系本,每周把幼兒在园的教育成长情况告诉家长,并请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在家的行为习惯记录下来告诉老师。家园联系本有利于家长和老师更详细地掌握幼儿的点滴进步。
(二)家园栏。建立家园栏我们就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照片展。经常展示幼儿在一些幼儿园开展相关活动的照片,同时向家长征集幼儿在园以外的文明礼仪行为照片,让家长直观地看到孩子的进步,让家园合作步入良性循环。
此外,我们还在在“家长学校”中开展专项的礼仪知识讲座;利用家长会的时机,让家长代表交流文明礼仪教育的经验与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例;个别幼儿出现问题,开展分层分类的家教指导活动等等。还建立了“宝宝成长记录袋”,幼儿园与家庭共同搜集幼儿在礼仪方面的点滴进步,保存幼儿成长的足迹。
四、全面创设文明礼仪环境,家园共同营造文明礼仪的氛围
(一)在物质环境方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将入园处的墙面更换成大幅的礼仪画面。2.尽可能的利用教室的空间,充分发挥墙面、玩具柜、作品展示角处的教育功能。3.注重楼梯、走廊等处的环境创设。4.指导家庭参与礼仪环境的创设,如家中的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给幼儿以秩序感等,让家园教育同步。
(二)在人文环境方面,我们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
1.着力打造具有文明礼仪素质的教师团队,努力营造富有文明礼仪文化的园风园貌。建立有关师生一日生活礼仪制度,包括教师与同事交往的礼仪,与孩子交往的礼仪,与家长交流的礼仪,接待来访者的礼仪,以及特定时间的特定礼仪等等。教师们以礼育人、幼儿园以德治园,良好的文明礼仪园风让教师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氛围,不断充实着幼儿园人际内涵、教育内涵、管理内涵。2.充分挖掘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在潜力,逐步形成有初步礼仪意识的家长群体。家庭教育是贯穿在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我们将充分利用“家园同步”过程中的实施手段,利用礼仪教材中的家长指导用书,让家长自觉学礼、守礼、用礼,为孩子树立起榜样。3.为幼儿制定“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相关规则,家园同步指导幼儿的实践活动,为孩子营造完整的文明礼仪氛围。
总之,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家园合作能为这个系统工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和家长作为与幼儿朝夕相处的长者,其言行举止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幼儿园,教师待人文明热情,说话态度谦逊,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处处为孩子做出榜样;在家里,家长与孩子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关系,洋溢着和睦与温馨,让孩子陶冶其间。长此以往,孩子受益终生。
(作者单位:四川攀枝花市西区第一幼儿园)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道德水准也不尽人意,负面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的提高,譬如一些家庭只重学习成绩轻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养成更是无所谓,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孩子自私、任性,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于强烈,不懂得尊重、关爱他人与严于律己;学校教育还带有应试教育的深刻烙印,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也显得不够重视,这些都是重要的现实背景。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文明有礼的文化人,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以上是我国悠悠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
文明礼仪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起点。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强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尤为重要,只有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才能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这是教育实践、教育规律的背景。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对初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促进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礼仪
行为养成教育。
(二)实践意义:促进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养成,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人文主义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的培养目标。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文明”,广义地讲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产、文化、思想和社会风尚发展的反映。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动力,政治文明是制度保障,是一个高层次的要求。“文明”,狭义地讲就是你的行为不会伤害妨碍他人和社会,不会引别人不快的心理感觉。
2.“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以一定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法来表现的律已、敬人的语言以及行为规范。礼仪起源于祭祀鬼神,本意为敬神,今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尊敬之心,礼也。礼仪的本质在于谦恭、尊重,它能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素养、学识、风度和魅力。
“文明”与 “礼仪”两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礼仪是文明的象征、道德的范畴。
3.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学科课程文化、活动课程文化、环境课程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影视文化中的礼仪教育资源,并以它们为载体,发挥其文化引发、认同、固化、传承的作用,使礼仪文化走进初中学生的心灵,走进初中学生的精神,走进初中学生的生命。
本课题的研究重在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教育上,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国内外很多学校或单位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一种礼仪行为的养成教育,也取得一些成效。
据史书记载,我国自夏朝开始,人们就逐渐总结出了一些礼仪方式,这是我国礼仪的雏型。到了商代,礼仪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上至统治者,下至贫民百姓无不讲究礼仪。周朝时期,礼仪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制度,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在《周礼》和(仪礼》中都有许多记载。古代的礼仪,不论是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制社会都是纵向的,是等级制的礼仪制度,君臣、父子、长幼、男女的次序是绝对不能动摇的。此外,古代社会的礼仪还具有神秘性和迷信化的倾向,有些地方礼仪的宗教色彩也很浓厚。这些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提倡礼仪的动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古代社会礼仪的继承必须分清良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可盲目崇拜,全盘吸收,照搬照抄。
处在当代国际环境条件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现在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所以,处在这种新形势和新环境里的礼仪行为是全方位的礼仪行为,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而且是以横向为主的礼仪行为。所谓纵向的,是指上下级服从关系中的礼仪,民主集中制中的少数服从多数的礼仪。所谓横向,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人平等,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因此,我们现在所讲的礼仪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敬,这是现代社会里礼仪行为的主体,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礼仪知识的主要内容。
在韩国,人们见面、说话、告辞都有固定的礼仪,同时还有同事之礼、师生之礼、馈赠之礼,看似琐细的礼节里透露出一个民族尊老、互敬、好客的风气。
在汲取国内外多所学校研究和实施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结合我校“以礼立人”课题研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的课题。这个课题具有积极意义与创新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良好的礼仪行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国际交往不断增多,文明的礼仪还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和国格,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初中学生是未来的公民,今天的文明礼仪规范的养成,将为明天成长为文明社会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伦理道德以及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和谐德育论》中有关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论述。
2.“礼”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概念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广义的“礼”,泛指一切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作为狭义的“礼”,则指礼节,礼仪。守礼,即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养成教育理论。“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4.儒家认为:必须通过教育,把人变成仁义礼智兼备的“君子”。《礼记》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教育对策,以指导本校的工作。
2.通过研究和实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明礼仪判断标准,在实践中培养审美能力,最后形成并表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基本要求如何实践; 2.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现状分析;
3.影响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的因素分析; 4.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对策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拟采用的方法
研究方法:调查法,含问卷调查、座谈调查、跟踪调查;体验法;案例研究法;讨论法。
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是道德情感教育。应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作为实践的理论依据。在要求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2.示范性原则:文明礼仪行为是有极强仿效性,因此特别要求老师与家长要起示范作用,并树立学生榜样进行示范。
3.渗透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是孤立的,它要通过各学科、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渗透教育。
4.实践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要让学生在具体行为实践中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而不是只凭空洞的说教。
5.可操作性原则:课题中选择的内容、要求、方式、方法、手段途径都力求做到操作简便、行之有效。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养成教育与学科、教师、学校关系研究; 2.养成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关系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支撑条件 1.能力保障和科研经历
参研教师中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以及那些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教师们,我们一直合作已经研究结题了一个县级课题,结论为良好。
2.学校物力、财力支持、人力支持
本课题实验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初一年级班主任及其任课教师一致表示:只要我进行课题研究,所有参研老师都会尽全力支持协作。
3.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解读不透彻,重形式而轻实际水平情况,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能力。另外,如果学生缺乏自我教育能力,没有形成向真、向善、向美的内动力,那么,外在的教育必将大打折扣。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采取 “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九、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4—2011.5),主要工作是:论证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组织机构,确定课题实验单位;召开开题会议,培训主研人员和实验教师。
2.研究实验阶段(2011.5—2012.12),主要工作有:探索了新时期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具体要求,编制了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测查量表和问卷,开展了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现状调查及统计分析;探索了新时期初中学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对策(包
括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基本程序、主要方法等);征集了新时期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案例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训练活动方案。运用上述理论开展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实验。
3.总结阶段(2013.3—2013.6),主要工作是:汇总了研究实验成果;整理出版了研究实验成果专著;完成了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完结课题结题手续。
十、课题实施人 组长:
周博 教师 成员:
刘海 教师 彭学文 教师 彭密 教师 李琴 教师 张东 教师 周媛媛 教师
十一、课题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1.阶段性成果。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个案研究报告和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优质课课件、案例分析和教学反思。
2.最终成果。最终成果包括研究总报告、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蒋萍.我国礼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5).
[2]林岩.礼仪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报,2002,(10).
[3]牟艳杰.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J]. 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4,(3).
立项以来研究进展报告
宿豫区来龙高级中学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生大部分基础薄弱,思想上进取心不强,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差。有不少属于留守学生,基本上是由祖父母监管,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家长知识水平不高,没有时间、没有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这些孩子在行为习惯,文明语言方面做得很不够。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积极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我们在对部分教师、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家长、学生的需求出发,继续以学校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创建德育特色学校,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紧紧抓住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内化学校的自身内涵和品味,进一步促进我校的快速、协调、特色化发展。
2009年7月,我校的和谐德育课题《农村高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被中央教科所正式确定为“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经验总结与推广研究”子课题和宿迁市教科所市级立项课题。现将立项以来我校的有关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立项初,我们把礼仪教育活动分成三个阶段:学习发动阶段、践行体验阶段、总结提高阶段。活动开始,学校利用班会、广播、宣传橱窗等阵地进行宣传。各班举行了以礼仪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我们还出台了《来龙高中学生学校礼仪》、《来龙高中学生社交礼仪》、《来龙高中学生家庭礼仪》,组织学生学习。学生们边学习边对照,寻找差距。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识和在各种场所的文明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个人的文明行为会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的礼仪举止将造就一个民族的文明。” 自从开展了礼仪教育活动后,许多同学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衣服穿得整整齐齐,一言一行也变得彬彬有礼,见到老师也知道问好了。学校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宣战”的征文,取得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以礼仪教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礼仪教育和行为规范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礼仪教育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使文明礼仪这一传统美德得以传承,能将礼仪教育不断推向深入。因此,我们坚持一手抓礼仪建设,一手抓常规管理。
1、狠抓落实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落实。我们采取分级管理与逐层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各个年级组建了实验班,从组织举措上为规范的落实提供保证。
具体做法是:①教师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好,用榜样式的言行感染、影响学生。
②营造文化校园环境,浓厚的礼仪教育氛围。在美化校园的同时,通过挂名人名言、警示标语等,让每一块墙壁、每一块草地说话,让学生在文明环境中受到熏陶。
③充分利用共青团这一有效阵地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让活动来陶冶学生,培养学生思想上的自育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言行上的自律能力、活动中的自主能力。通过开展“文明举止我先行”主题教育、开展“文明上网我先行”主题教育、开展“尊长互敬我先行”等主题教育,形成班班争先进、人人当标兵的局面。
④严格检查考评。我们结合学校的教育主题抓重点,带全面。坚持每日检查评比,德育处的老师的一日常规巡视检查和学生文明礼仪和卫生环境检查相结合,每周评比,每月小结,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班进步快,与文明礼仪的考评结合,与老师的奖励挂钩。通过与家校联系,了解家长对学生、老师、学校的看法,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家、校配合,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2、班主任积极撰写德育论文,目前我校班主任老师已撰写德育论文数十篇,大多发表在我校博客上。
3、班主任充分利用班会课平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理论宣传和行为指导,促进学生的体验、感悟、提高。
4、我校正积极筹备征订和谐德育总课题组推荐的教师和学生实验用书。
【摘要】当前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现象较严重,我们要重视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分析加强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背景原因,探讨加强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彰显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文明礼仪 加大宣传 校园文化 学科渗透
加强管理 树立榜样 三位一体
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它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讲究文明礼仪,互相尊重,必然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睦,有利于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应正视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剖析学生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探讨加强农村学校基础文明教育的对策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
一、加强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背景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学生适应社 会、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当前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系统教育和有效训练,特别是现阶段教育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本身具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习惯,语言粗俗、举止不雅现象还时常可见,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育发展。为了农村学生将来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农村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文明礼仪教育在农村中学尤显重要。前年,县委县政府以学校为突破口,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地方文明社会风气主阵地,形成重礼仪、讲文明、讲道德、守法纪的浓厚氛围,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当地最干净、最美丽、最有文化、办学条件最完美、广大师生和周边群众最向往的地方;切实把学校建设成为传播文明、引领文明、守护文明的“青山酝良才,绿水涵灵气,竹园读书声”的学园、花园、乐园、家园。现在,这个活动已进入到第二阶段,各地都把这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我校结合县教育局要求各校创建特色学校的文件精神,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且思且行,逐步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文明礼仪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扎扎实实地把文明礼仪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让学生系统了解在校、在家、在社会的基本礼仪常识,掌握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以此辐射家庭,带动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二、加强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文明礼仪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品质的提高,乃至一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未成年人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的健康成长状况,直接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他们大都生活在农村,而且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多是被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带大的。这些孩子深受长辈的溺爱,他们自私霸道,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满口粗话脏话,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同时,因为家庭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意识低,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教育偏重于课堂教育,侧重于学生“双基”目标的培养,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核心内容,重视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而缺失了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一重要的育人内容。许多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仅仅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德育,则说得多,做得少,忙则不做,对于做人方面的礼仪教育则更是严重缺失。要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人才,就必须先培养学生具备合乎社会要求的做人要求。它包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健壮的身体和高尚的品德。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生的基础不仅包括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包括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对社会适应的能力。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培养学生“做事”,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因此,加强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 提高全民族素养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三、加强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对策和方法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
校园环境是中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精神活动起着规范、引导、示范、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个文化景点都对学生的教育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景点的建设,并对文化景点的内涵进行宣传,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学校要注重环境的精心布置,定期更换主题黑板报,悬挂古今文明礼仪小故事的宣传牌及《弟子规》、《三字经》、《成语故事》中有关文明礼仪的名言名句。班级要制定班风班训,班级的每个角落都要有温馨的文明用语和行为提示,让学生处处受到文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学校还要发挥广播站、文学社、网站等文化宣传阵地作用,大力宣传好人好事,时刻激励学生促进礼仪规范的形成。要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诚信、知礼”教育为主线,讲话内容要有明确的主题,能真正引起师生的共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要加大高雅文化进校园的力度,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展以诚信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报告会、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汇演等为主要形式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追踪和引导校园热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 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意志与情感等方面受到感染。
2、学科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使礼仪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
我们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寓礼仪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我们对每门课程怎样渗透礼仪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让教师明确各科如何挖掘教材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如语文课上,可以根据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物理、化学课上,根据学生实验,进行团结合作教育;思想品德上,由尊敬师长教学内容,进行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教育等等……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文明礼仪教育。实践证明,寓礼仪教育于教学中是一个潜移默化过程,只要用心浇灌,教书育人水乳交融,学生讲文明的行为习惯就会形成。
3、加强教育管理,狠抓落实,培养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1)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校纪校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是前提,管理是关键,只有把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教育卓有成效。学校必须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制定和完善本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并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学生班风、学风建设等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懂得在校遵守校纪校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作为一名中学生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 的,让他们行动有规矩、办事有准则,做到知之而行之,并将学生掌握和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纳入学生素质拓展考核的内容。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习惯,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如成立文明礼仪督导检查小组,深入学生宿舍、教室进行检查,把学生的文明行为纳入学生考核和各班工作评比的考核体系中,促使大家都重视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2)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突出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学生会、学生文明礼仪检查小组、班委等学生组织的作用,通过他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文明评比活动、监督检查活动等,在学生群体中倡导自律自爱的同时,能使学生自觉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4、树立文明榜样,形成良好风尚(1)发挥学生的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运用榜样进行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学生在耳闻目睹榜样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为此,我们要开展“文明礼仪之星”的评选活动,从学生的语言行为、大型活动的纪律表现、课堂上的站姿、坐姿、师生之间的交往等,全面评价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素养。通过评选表彰“文明礼仪之星”,利用表扬栏展示他们的风采,树立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2)以教职工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摇篮,广大教职工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学校要定期召开全体教师文明礼仪工作专题会议,在各种场合全体教职工自觉的以身为范,规范言行,并根据着装打扮、升旗礼仪、就餐行为、车辆排放、课堂礼仪、同行接访、检查评估等各方面的要求,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应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5、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1)家校互动,形成合力。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实施 家校联系制度。此外,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如家访、发放家校联系卡、与家长通电话等。特别要重视与学困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在相互沟通中,增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也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适时与社区联系,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同学们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一、创建文明礼仪文化,促进校园育人环境
好的育人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学生 的思想和 行为,让学生有文明礼仪的学习榜样,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学校从政教处、教务处着手,广泛征求全体师生的建议,大量收集能够影响学生文明礼仪的古籍和事迹,张贴在学校的文化长廊、过道、楼梯、教室、宿舍、食堂上……文化长廊有“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古典礼仪故事;过道上有“脚步轻轻,勿扰他人”;球场边上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 号;教室上有 “入室即学,入学就专”;食堂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
二、制定学校管理体制,宣传文明礼仪常识
学校由政教处联合班主任拟定出对学生的要求 和班级管理制度,发放到每一位学生的手中,张贴在学校的教室、宿舍里,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板报上,通过学校的广播大力宣传,班主任还在班级上大力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认真学习,让学生都按照文明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学生从语 言、行为上养 成良好的 生活学习 习惯,不但从课本、从知 识上懂得 规范自己,还让学生 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用文明礼仪的标准从严规范自己,这样会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从而也能教育学生文明处事,快乐成长。
三、加强学校班级文明主题班会建设
通过主题班会来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每周日晚学校通过召开 班主任会 议,布置班主 任形成教 育主题,确定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做好开展的方案,切实组织开展班会活动,做好过程材料记录,会后做好反思反馈。例如八年级三班在开展《安全出行,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上,在班主任 的指导下,学生踊跃 发言,积极参加,在实践中明白珍爱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尊重身边的人和事,做一个安全健康成长的人的意义。
四、大手拉小手,一对一的礼仪教育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师要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道德、自己的品质、自己的语言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给学生点明前进的方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得体的着装、大方的言 谈、待事的淡定、正能量的传递,都会让学生可以直接学习,会影响学生的身心、人格乃至一生道德的形成。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
文明礼仪就在我们身边,行为习惯也无处不在。我们要常开展一些活动促进文明礼仪教育的发展,让学生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得到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开拓学生的知识及视野。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文明的熏陶,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周组织学生召开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每周一学校的升国旗活动,班主任和生活教官都开展文明礼仪大检查,检查学生按时出操,检查学生统一穿好校服,检查学生端正站姿,检查学生目光整齐,检查学生歌声必须嘹亮;为了各班级形成争先恐后的景象,我们还组织举办了新生杯、毕业杯学生的各种球赛,让学生形成团结的凝聚力,形成热爱班级集体的优秀文明礼仪。
关键词: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研究
一、研究的意义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享誉世界,讲文明、懂礼仪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和修养,把礼仪教育视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倡导和实施。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提高他们文明礼仪素养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
二、国内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研究的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调查走访及在校园里实地观察发现,在大学校园里面,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带着早餐进入教室,座位上遗留下早餐食品的垃圾,校园内随意乱吐乱扔,衣着暴露、服装怪异,宿舍里瓜子壳、烟蒂子等垃圾满地,臭袜子、脏衣服随处乱丢,课堂随意接听电话、讲小话、玩手机游戏,随意旷课、早退,考试作弊,校内遇见老师视而不见,对老师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等等,以上现象显示出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诚信意识,尊重他人意识都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形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改变现状,加强对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教育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足的原因分析。寇琳等主要从高校礼仪教育不足,家庭教育不足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足的原因,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重点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和研究理论知识上面,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等体验,再加上不少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更多的关注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不注重教育训练孩子的人格、心理、价值观、责任感、意志力,再次社会的负面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社会浮躁的风气,使很多人变得非常现实,急功近利,对礼仪修养这样的隐形利益看不见,这对处在对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使得礼仪修养偏低。 [1]周亚楠等提出大学生自身原因是礼仪修养缺失的首要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支持体系的缺失是大学生礼仪修养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2]许华强提出高校普遍忽视传统礼仪文化教育,重视专业理论技能,轻视人文素养培养,教育方式僵化,未能与时俱进,因此不能很好地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教育,实现某些思想道德的规范的目的。陈晔提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从,误将西方社会中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人性论”和“个人功利”主要行为标准,则与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相去甚远。
从以上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原因分析看,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与盲目性,学校对文明礼仪素质教育的不够重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够完善导致的社会负面影响,以及不懂得批判性接受西方文化,从而导致现代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滑坡,文明礼仪意识淡薄。
(三)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李佳认为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5]张艳芳提出“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李小妲等提出“礼仪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礼仪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礼仪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礼仪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人格。”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不尽人意,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刻不容缓。礼仪素养教育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还体现在公民的文明素质上。文明素质越高,这个国家的发展潜力越大,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利于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其次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等多种压力,加强个人修养,提升自身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新一代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礼仪素养教育,他们不仅能获得展示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可以成为大有希望、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表率的作用。
(四)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途径。要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文明的大环境。
张艳芳在《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切实完善高校教育体系,而且应从转换教育理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重点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亚楠等指出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的和谐社会氛围。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正面宣传报道文明的人和事,引导大学生积极效仿,从而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李佳指出实际训练是大学生礼仪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各种社会实践中了解礼仪知识和规范,亲身感受礼仪的魅力。
曲雪苓认为良好文明习惯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督促、检查,对不正确、不文明的行为加以纠正、引导,对于好的、文明行为给予表扬,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其他同学,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我们所研究的文明礼仪理论基础都是来源于我国古代礼仪和西方的礼仪文化,而当时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现代的文明礼仪文化进行自我更新、吐故纳新,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实践始终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着,是我们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何在提高大学生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的同时,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用文明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参考文献:
[1] 寇琳,武喜涛,张艳红 ,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成因[J]. 社会发展,2013(16)
【《农村初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总结】推荐阅读: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11-03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12-14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10-17
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课题研究09-17
初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期报告11-13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10-06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分层的实践研究11-14
对农村有效开展环境教育问题研究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