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精选8篇)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篇1

李瑞刘兴姝

(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民缺乏依法转让意识、流转过程不够规范等系列问题,因而,要实现农村土地合理合法流转,政府就必须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严格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权益;社会保障机制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

农村土地流转又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它是指在不改变农村土地基本用途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经济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由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户将土地的使用权让渡给其他农户或经营组织的过程。它是实现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过程中与生产要素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现代化。农村土地流转的范围既包括耕地、荒地、鱼塘、山地等其它农业用地。其主体是土地承包方,客体是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流转的原则是自愿平等协商。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过程中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利润最大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

二、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农村土地流转在我国虽然经历了一些岁月,但无经验和规律可循,在摸索中进行,因此在实际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流转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一方面,农民缺乏依法转让意识,大多数流转的土地往往进行的是口头协议,因而流转双方容易发生争执和纠纷。另一方面,我国虽然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允许农民依法流转土地,但对农村土地的流转的程序价格和管理缺乏明确的规定,这样就导致许多经营户虽然签订了合同,但合同内容和条款不明晰,流转双方缺乏在责、权、利关系上的明确规定,为以后的合同纠纷留下了许多隐患。

2、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权益保护意识不强

当前,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破坏土地经营权。有些地方政府将土地流转作为增加收入的手段或作为地方“政绩”的形象工程,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在农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引入商户或大户进行经营,如当前很多外来农家乐的经营,使得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失去了保障。

3、土地“惜转”现象较为普遍

在我国,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束缚,农民普遍存在“离土不离地”等现象。这样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农民人不在,但不愿意放弃土地的经营权,一方面,农民无精力经营土地造成土地的大量荒废也不愿意流转,另一方面,有能力经营土地的人又缺乏经营的土地,存在着土地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浪费。“惜转”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土地收益较低,招商引资困难较大

和工业相比,农业投资大,但收益较小,所以即使很多农民自愿出让土地,也未必有大量企业承包,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更是少有人问津。此外,由于我国农村环境和城市相比相对较差,软硬环境的不具备使得土地在实际流转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招商引资更是难上加难。

5、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在农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此,政府一方面呼吁和倡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但另一方面,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却不健全,这样农民的收入单纯依靠租赁土地来维持,严重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三、对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而要实现这些就要求政府转变自身职能,克服其在土地流转中的“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形的手的作用,引导农民,将土地流转纳入市场,让其参与竞争,同时也要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使其能随时洞悉市场,更好地把握市场形势,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政府还应该发挥其监督者的作用,监督土地流转的程序是否合法、土地流转的合同是否规范、土地流转的行为是否合理。禁止一些以土地流转为名义的随便改变农地用途和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的不良行为。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土地流转最实质的变化是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让渡。通过转让,这样就使得一部分农民成为闲置人口,由于其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较难适应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因此,要让失地农民能像以前一样安居乐业,就必须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跟农业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

农村土地要能实现合理流转,必须有相应的流转机制作保障,如土地交易系统平台,宏观上汇总和把握信息,克服传统的信息零散、易丢失等管理性失误。同时,还需要加大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加强土地流转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实现其他农村产权流转和投融资服务,从而将零散的农村业务统一起来,方便管理。

4、完善土地流转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流转土地但不失去生存保障是农村土地流转的难题。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保险仍然处于低级阶段,甚至有些农村依然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农村土地流转前,需要建立完善与流转制度和政策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为了鼓励土地流转,对已经实行土地流转的农民实施补贴,以解除其生存的后顾之忧。其次,扩大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范围,设计一种符合失地农民需要的保障制度,突破传统的局限,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最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融合,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谐化。

5、培养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模式

农村土地流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开始就纳入市场体制,让其参与竞争,在市

场经济中接受检验。因此,就要以科技为龙头,普及和推广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促进资源的优化利用。同时,农村要改善自身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实现企业和农户合作的模式,探索多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培育多样化的土地经营方式,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质量。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有力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业的不断进步,农业土地流转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只有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机制,才能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6

[2]陈杰荣.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9

[3]靳淑琳.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

[4]陈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问题与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08.5

【作者简介】

李瑞(1971-)女,陕西西安人,现工作于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主要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及行政管理工作。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篇2

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 当前应积极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制化, 完善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职能, 建立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和特征

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

目前, 理论界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理解和界定上不尽一致。有的人认为,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就是指在保持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变、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的前提下, 土地使用权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转移与交易”。有的人认为,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的是, 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保留承包权, 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也有人认为,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动流转, 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在集体组织内部承包经营户之间、非同一集体组织承包户之间以及承包经营户与非承包经营户的组织个人之间所产生的, 以转让、出资、出租、抵押、继承、赠与为主要方式的积极作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权发生转移的行为”。笔者认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中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条件下, 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性质和主体种类与农村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 原承包方 (即流出方) 依法将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从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的部分权能等具体民事权利转移给他人 (即流进方) 的行为。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以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存在为前提。

(2) 不发生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性质和主体种类的变化。

(3) 不改变承包地之农业用途。

(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自愿性。

(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期限性, 即“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6)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二元性, 即包括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的流转和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留下的非物权性质民事权利流转两方面。

(7)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其流进方享有的权利, 不得超过原承包方 (即流出方) 享有的权利。

(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流出方的特定性 (即原承包方) 和流进方的多元化 (即一切农业生产经营者, 包括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 。

(9)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契约性。

(10)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理补偿性。

二、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缓慢, 既有转出方面的原因, 又有转入方面的原因。转出户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不愿转出。

有的是观念问题, 总认为务工经商虽然收入高, 但有风险, 担心自己经商办企业亏本、外出打工受骗, 明知种田效益低, 但觉得饭碗有保障, 这些人不愿转出土地外出务工。有的虽然外出务工但仍不放弃土地, 担心失业又失地, 生活没保障。

2. 不忍转出。

党中央落实多予少取方针后, 不仅取消了农业税, 而且还实行了惠农政策, 有些农户认为种田有小利可图, 虽然“嚼之无味”但又弃之可惜。

3. 不易转出。主要是有些农户的租金或转包费要价较高。也有的是因为土地边远或地块散转不出去。

4. 不急于转出。有些地方的农户是等待城镇扩建或实施国家重点工程, 自己的承包田被征用, 可得到一笔可观的补偿费。

影响土地转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有些农村旱地多, 种田是靠天吃饭, 丰年薄收, 不愿转入他人的土地;二是有些地方是因为没有农业企业, 缺乏租入土地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有些农户虽然想把全部或部分承包田转出, 但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1. 加强宣传引导, 搞好服务工作。

把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不仅要使广大农民群众明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原则和程序, 还要使他们明确推进土地流转于己、于人、于村、于国都有利。同时, 作为土地发包方的村委会要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合同指导工作, 并为采取转让方式流转土地使用权的双方同时办理好合同终止和重新签订手续。

2. 积极发展种田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鼓励并支持种田大户或者工商企业投资农业, 兴办农场、林场 (果园) 、农产品加工等多种类型的农业企业。无劳力的农户可以将承包田出租, 收取租金, 也可以将土地入股, 参与企业分红;虽有劳力但不善经营的农户将土地出租后, 不仅可以收取租金, 而且还可以在企业打工, 得到两份收入。

3. 落实扶持政策,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对种田专业大户, 除了保证国家补贴政策兑现外, 还要在用电、用水方面给予保障, 要在农业项目上给予安排。对租用农户土地进行农业开发的工商企业, 可给予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对投资规模较大, 带动农户较多、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农业企业, 可按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对待, 实现农户、企业、政府“三赢”的目标。

4. 抓好劳动技能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第一, 要加速发展职业教育, 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创业就业能力。第二, 要加大培训力度和劳务输出工作力度, 多为城市输出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农民工。只要承包土地的农户特别是户主有了稳定的非农职业和收入来源, 他们必然会离土经营,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给他人。第三, 要抓好现代农业科技培训, 使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一部分农民成为种田大户或企业家, 增强他们转入土地的欲望和能力。

5. 加强管理。

农村土地流转相关问题研究 篇3

摘要:土地流转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命题。中部农业大省土地流转的实际状况如何,约束土地流转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引导土地流转积极稳妥合理地朝前发展,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较具典型意义的巢湖市的调研,概括了此类地区当前土地流转的一些特征,认为土地流转对土地经营效率提高的预期功能尚未很好实现,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尚未充分释放。对土地流转不充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流转; 流转模式; 流转土地供求

中图分类号:F301.3 文献标志码:A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巨大成功。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土地经营管理制度中的规模分散、效率低下等问题已日渐突出。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诸多决策以推进农地流转,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以农民利益为核心的农村经济社会现实特征尚难有效契合,导致土地流转没有达到相应的政策预期。在中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加速推进过程中,如何有效促使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经营效益,以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已成为时代命题。

安徽省巢湖市是一典型的农业市,具有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其表现有:工农经济发展脱节,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新农村建设基础薄弱,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经营方面,则为土地抛荒问题严重、土地流转低效、土地效益低下等。因此,选择巢湖市土地流转为样本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 安徽省巢湖市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安徽省巢湖市为典型的农业市,农业人口372.7万人,占总人口比例82.7%;(1)耕地面积387.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仅为1.04亩。与农业税改前的大面积抛荒、少量的流转以及部分的“倒贴皮”相比,税改后的土地流转呈逐渐扩大态势。2007年7月总流转土地为54.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2.9%,农作物耕种面积已达到总耕地面积的97%。土地流转带动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其本身态势见表一。

(一) 流转方式多样、传统。该市当前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租赁、转让和互换等。其中转包为最主要的形式,占68.4% ,包含直接转包流转和间接转包流转。直接转包流转中,农户直接与承包者达成协议取得相应收益;间接转包流转则农户与自然村或居委会签订协议并从中获取收益分成,自然村或居委会将集中成片的土地与承包经营者签订协议,农户的承包权以及相应的义务不变。其次为互换,即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经济组织之间为便于耕种管理交换承包地块,土地承包的权利义务与发包方(一般为自然村)协议后决定是否转移。再次为转让,即农户将承包期内的土地按照合同协议转让给第三方,转让后的农户其承包权和经营权自动消失。这种形式的性质决定了其发生规模不大,而且在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合同程序不规范的情况下,转让后存在纠纷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在诸多流转方式中,欠缺了最有发展前途和市场潜力的土地入股模式,显示了辖区土地流转的原始性和滞后性。

(二) 流转地域渐进扩大。伴随着劳动力转移由城郊和乡镇向广大偏远农村的渐进扩大态势,农村土地流转也存在同样的地域扩展特征。开始是郊区和乡镇,少数零散农户具有地域优势、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等,出现部分劳动力转移,从而导致小范围小规模的土地流转。随着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以及农业税收的免除和各项优惠政策的逐渐落实、种地绝对效益增加,土地流转出现规模的急剧扩张,地域上逐渐扩大,显示了农村土地流转在新形势下的阶段成长性。

(三) 流转对象主体为亲族和近邻。与经济发达地区承包主体多元化态势相比较 (2),欠发达地区其承包主体以亲戚、同村居民为主,占总体流转笔数和规模的50%以上。在转出对象上,第一选择亲戚,其次为同村农户,最后为行政村指定人员,实质意义上的市场流转比例不到10%。低信任社会必然导致资源分配存在“差序格局”[1],在土地流转中表现为与土地承包权所有者有亲近关系者优先得到经营权;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成本效益比例失调尤其是市场中介组织的缺失致使外界潜在的承租主体难以有效竞争土地经营权,从而阻碍土地的市场流转。

(四) 流转期限以短期为主。辖区流转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土地流转占总规模51.4%,而适应农业投资周期和稳定规模效益的3年期及以上土地流转占总量不足23%。阻碍长期流转的第一要素为土地潜在的保障功能 (3),其次是土地的用途在长期流转中可能的改变,第三是土地优惠政策的持续加码,在土地收益重要性逐渐弱化的趋势下 (4),短期流转则能够保障承包权所有者的主导权和选择权。

(五)流转后的土地仍进行无差异化经营。贺振华认为,[2]土地流转并不会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除非流转后增加了新的生产要素或者原有的生产要素发生了质的提高。辖区土地流转过程中,受制于流转对象、期限、资本等综合因素,对转入土地进行调整以实现较大规模经营的仅占16.4%。(5) 对于绝大部分转入土地,转入者还是在原有零散规模上种植传统农作物,仍实施非差异化耕种,在扭转和抑制了土地抛荒造成长期土地利用率不足的同时,高效农业经济作物和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尚未凸显,转入土地非差异化经营反映了流转背后的实质内容:土地效率未能与土地利用率同步提高,印证了相关学者的观点。

二、土地流转的约束因素分析

(一)农民传统思维未突破,流转意识不强,求变意思淡薄。农民传统思想意识仍很大程度上制约新时期下的农地流转,“恋土”情结较浓、求变意识较弱、土地流转意识相对淡薄,以及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法律法规了解有限,对流转主体享有的权力和履行的义务认识不足,表现在流转积极性不高、“打工不行,回家还有一亩二分地”等传统思维上。根据对农户调查的抽样统计,农民意愿转出土地的由2004年的43.7%下降到2007年的5.6%。究其原因:一是土地绝对收入逐年增加、优惠政策对土地流转的逆向激励。近年来随着粮食类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土地的亩均净收入绝对数呈增长态势。国家逐年增加“一免三补”力度,直接惠及土地承包权所有者,而非土地实际经营者。频繁的政策调整和基层政府职能的缺位、越位和错位,导致农民对转出土地的补贴力度和受惠人心存疑虑,尤其是对土地的长期稳定流转更为谨慎。二是典型流转成功案例不具有示范效应。现有的成功流转案例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不具有普遍性,难以形成示范效应。三是基层政府的公信力缺乏。部分地方政府出于比较收益的考虑,推进辖区土地流转,但是由于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自主意识、流转程序或过程影响农民利益、长期的主客观因素导致对基层政府难以信任,行政因素推动的土地流转鲜有成功典型。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处空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通过强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有序转移两种路径影响土地流转。我国当前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显著改善,无论是留守在农村的农民还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都难以被纳入社保体系中,强化了农地承担的最后保障职能,决定了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谨慎性,难以按经济收入最大化原则来优化配置农地资源,导致“有人无田可耕、有田无人愿耕”并存的状况。农地流转的区域性特征佐证上述判断:东部发达地区非农就业机会多,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相对弱化,农民对农地的依赖减轻,土地容易流转且具有时间上的稳定性。而中西部土地流转的进程远远滞后于其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进程,流转期限多为不定期或短期,长期流转的多为非耕地。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有效转移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土地使用权供给增加的必要条件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否导致农地使用权供给增加,尤其是长期使用权供给增加,则受转移类型的制约。从这一角度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划分为有效转移和无效转移。有效转移指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与土地经营完全分离,从而能够扩大土地使用权转移的供给,促进其流转规模的扩大;无效转移则指主体虽然从事非农产业,但仍未与土地经营分离,保持兼业化态势,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土地的流转和规模经营。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体制的缺陷难以短期内消除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入城,往往短期能进、长期难留,多数为无效转移,表现为农闲外出务工、农忙返乡忙种抢收。此外在土地资源极度稀缺的状况下,土地增值功能预期上涨,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重新购置难度加大,农户放弃土地使用权的动力也就不足。

(四)土地碎化。土地肥瘦搭配、远近均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土地大规模破碎;“30年不变政策”前的多次调整,加剧了土地碎化程度。巢湖市2005年户均土地块数为6.13块,规模在0.5亩以下占43%,规模在1亩以下的占62%。全国2003年户均土地块数为5.722块,规模在0.5亩以下占49%,规模在1亩以下的占68%。土地碎化导致批量连片土地涉及多户农户,增加土地转入的交易成本,同时制约了农业机械的采用、新技术的推广和规模化生产,限制土地经营效率,土地使用权大规模成片流转的转出难度加大。

(五)交易市场不完善。其表现,一是交易成本过高。由于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体系,供求双方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潜在的规模经营需进行相关的信息搜寻、与农户和地方政府(行政村)等相关主体进行协商、在契约期内相关主体对合同条款的遵守,都导致交易成本升高。二是中介组织匮乏。类似于土地信托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和信息平台远未建立,并从供给需求两方面影响土地流转:流转土地供给方难以按市场化的程序、价格和方式处理土地资源;流转需求方则缺乏信息搜寻手段,难以找到适合其经营的土地规模和地理位置,从而导致土地市场供求双方的割裂。三是流转手续不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具有自发性、形式具有随意性、争议难以协调。农村耕地大多为农户对农户模式,相互间自愿自发进行土地出租和承包,且协议多为口头形式,即使建立书面协议的,对双方权利和义务等条款的规定也不完整,行政村缺乏必要的规范管理。在土地耕种周期内中,还出现协议难以执行等诸多问题,如出租人返乡要求提前结束租借协议,或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承租人难以偿付租金。

(六)金融支持不足。现行金融体系在贷款管理、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都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农村规模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农村土地抵押一直是形式大于内容,促进土地流转的土地金融制度设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金融因素的作用在土地流转上没有实现由制约向推动的转变。

三、加速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当前,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尚处于初级状态,其自发性、成长性、阶段性、原始性的特征,决定了对土地经营效率提高和增收农民的作用发挥得有限。各级政府除了做好推进城镇化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各项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工作,还须采取更加明确和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度规模经营模式。适度规模经营即土地耕种主体在一定的物质技术和政策条件下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土地规模,以实现单位土地经营边际效益和规模经营效益最优化。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生产条件千差万别,这决定了适度规模经营难以用一个统一、量化的标准来度量,而应该立足各地实际,本着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机械化作业程度,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解放农业劳动力,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实际需要来加以确定和衡量,并随着农村劳动生产力提高和农业自然条件的改善而适时调整。

适度规模经营可供选择的模式有:1.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将集体土地和资产折股量化,根据社员的土地承包权明确股份并以此分红,对外则是将入股土地实施统一规划、开发、经营。2.承包大户经营。通过农户自愿流转或通过投标承包集体土地实现规模经营、集约化生产,造就一大批种植业、养殖业大户,为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流转培厚基础。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由生产类似农产品的农户自愿参加组成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入社农户提供统一的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统一耕种和管理、产后统一收割和销售服务,推动专业生产,提高生产规模和效益。4.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实施区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具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优势农产品主导产业。

(二)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因此要按照《中行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遵照农民意愿,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做到流转程序合法、合同规范、手续完备,明确流转面积、价格、期限以及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等内容,流转合同须经过乡镇农村土地管理部门认证或公证机关公证。对业已流转土地,重新规范土地流转合同。

(三)设立组织制度保障,提高土地流转效率。限定政府边界,强化服务管理职能。将土地流转作为基层政府的重要职能和考核指标。加强对辖区土地流转的调查研究,指导规范流转双方的合同内容和签订,监督其实施,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土地用途分类与管理制度及土地登记制度。推行土地托管等中介组织和信息平台,其职能界定为连接转出与转入,促使土地经营权的价值实现。

(四)强化金融支持,疏通资金融通渠道。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研究出台促进农村土地有效流转和规模经营的金融支持措施,创新和投放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产品。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努力为农业信贷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贷服务,以满足农业生产对信贷资金的合理需求。信贷结构上,注意向种养业大户和规模经营者倾斜,满足其规模经营的大额资金需求。研究和开发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信贷产品,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推广“浮动抵押”这一法定抵押担保形式,有效解决农业经济活动中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积极尝试建立土地规模经营保险基金制度等相关农业保险措施。

(1)数据截面为2007年7月,本文中如没有特别说明,数据均为2007年7月末,下同。

(2)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或大城市周围,承包主体除农户外,还有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和部分城镇居民。

(3)据农调队对农户的调查,65%将其排在第一位。

(4)农民现行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占绝对比例,2007年末辖区约为72%,种地绝大部分则是为保证口粮和食油。

(5)规模经营中部分外地种田能手来承包,多为水稻等传统性农作物。

[1] 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 贺振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分析[J]. 改革,2003(4):87-92.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篇4

这个暑假太冲忙……

今年的假期虽然短暂,但却是最令人难忘的,记得很小的时候不爱新闻偏爱动画片,上了初中高中的时候迷恋偶像剧,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起朦朦胧胧的爱上了新闻,在学校的时候看电视不是特别的方便,又不能经常去学校的机房,怕整天的沉迷于网络世界里就没带电脑,所以手机渐渐的成了我的知己,因为太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太想听听外面的事儿,就经常在手机的腾讯上看一些新闻实事,特别是看到民生问题是,每次都会有许多的感慨,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所以发自肺腑的热爱我的家乡!

农村不像大城市那样喧嚣热闹,姹紫嫣红,但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的美好,天是那么的蓝,水是那么的清,我爱这里,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以前常常无意间 听见爸爸他们谈论一些国家的大事儿,那时太小,听不懂,现在终于有机会有能力加入他们的队伍,和他们一起探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使用权流转这个问题是眼前老百姓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最敏感的话题,恰巧这个暑假学校要我们本着”践行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促振兴”的原则进行社会调查,下面就是通过实际调差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面对近14亿的人口,每天,每日甚至每秒都进行着巨大的变化,好多人说中国地大物博,在很小的时候我还真的很气,感觉这是对我们国家的一种侮辱,后来随着我文化程度的加深,又学了好多的地理,政治,历史,对中国的地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发现这句话似乎有那么一点儿它的道理,有一些土地我们并没有开发,有的甚至得到了开发但没有合理的利用,国家太大,国家的政策我们管不了,也属于无能为力状态,但跟着国家的政策我们要做的是好好利用并合理的开发我们手中的土地,带着这个想法我回到了爸爸的家乡,仁里村!这里可以算的上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村!相亲们都很热情,可毕竟和他们不熟,刚开始和他们唠了些家常,渐渐的大家就都不自觉的谈起民生问题,这里的青年大都不在家,留在家里的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中年妇女及他们的孩子!在春种或是秋收的时候他们的丈夫儿子会有一部分回来或是花钱雇佣一些人,说道这我想大家也就都明白了,来回的折腾能挣钱吗?虽然说钱乃身外之物,但在农村在这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钱确实是万万不能哒!在外面打拼是相当的不容易,要是碰到一个好的老板会有一份好的合理的收入,但好多的乡亲们活是没少干,苦事没少吃,钱却没赚着家里的活却耽误啦!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现在提倡一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政策:我个人认为这对这个政策我们有两种法案可以实施:

1启动农田承包所有制。即图部分人出去打工但有一部分人喜欢庄稼,人各有志,各有所好!除外打工的可以把他们的土地通过正常的渠道承包给甲方,立好和同,签好字据。这样一来在外边的可以安心的工作,在家里的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庄稼里来,上过学的都知道庄稼利得学问大得很那,这样一来也可也无形之中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有利于家乡的建设!即做到了土体使用权流转,又做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

2政府的招商引资。目前提倡的创业致富,大学生下乡,乡镇企业的开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能放弃外面的世界回来建设家乡的大多数都是因为对这里的热爱,因为这里是他们土生土长的家!百姓们在这里工作可能没有外面赚的多但工

资应该不愁没保障!而且赶上春种秋收的时候还可以看合理的利用时间,免得应为距离原因而着急上火

下面是国家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分析:

(一)根据各地农村土地流转的情况来看,其形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农户间的自发流转。即农户之间以书面或口头协议等方式,直接转包全部或部分土地使用权的一种流转形式。有15.3万亩。

二是委托转包。即农户将自己的承包地交给村集体,由村集体代为寻找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农户,由专业农户实行规模经营。有30万亩。

三是土地使用权入股。1万亩。农户以自己的承包田的使用权折价为股份,与其他农户或企业、事业单位的土地、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结合,联合组成股份合作制农场,其收益实行按股分红。

四是出租。即农户把土地集中给村集体,由村集体出面把土地使用权以租赁的方式流转,确定每亩的租金返还给农户,也有部分是农户之间的租赁流转。有

7.7万亩。

(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显示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流转步伐稳妥。

二是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中介作用。

三是土地流转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三)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存在怕烦怕难的情绪。

二是部分农民存在思想疑虑,担心流转失去承包权。

三是土地流转期限普遍不长,流转的补偿收益还不能全额返还。

四是流转形式不规范,合同执行还缺乏严肃性。

五是有些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各级政府为大户提供的服务比较少。

(四)当前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有利条件分析

一是去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将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流转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是我市农业发展的定位确定为都市农业,预期将出现一个明显的需求拉动 三是随我市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更多农民将在非农领域获得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有条件转出手中的承包地,为增加土地流转提供可能。进一步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思路与对策

所以政府要做的就是:

一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目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二深入学习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让广大农民了解法律和有关政策精神。三完善和落实有关政策,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供切实有效的各项服务。四规范合同订立。许多农民不愿转包土地,也有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担忧。五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加大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

六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建设步伐

七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进军国际劳务市场通过这次的调查实践使我更加的懂得了教育的重要性,只是知识的宝贵性,所以我们大学生要做的不仅仅是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事有机的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适当的多参加一些集体或是个人社会实践活动!为祖国的明天会更好而努力奋斗!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篇5

土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激活农村土地要素、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如何在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的前提下,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发展,是需要不断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盘活农业生产要素,建立现代农业?带着这些问题,襄州区人大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辖区土地流转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近年来,襄州区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据襄州区经管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土地流转总量达23.9万亩,流转率达21%。3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11万亩,占全部土地流转面积的50%。但是,农地流转在总体上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土地流转规模小、速度慢,落后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区30亩以上流转土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10%,100亩以上的较大规模流转比例占5%,500亩以上大规模流转比例占2%,导致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很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以下突出特点:

流转面积由零散向集中连片转变。以“寄种”方式,将农民的土地连片集中,由专业合作社提供种子、肥料、供水、技术和产品收获,农民“零投入、零风险”负责日常田间管理,并按寄种面积获得地租和寄种工资,同时享受增产分红,走出了“公司十农户十基地”的新路子。据调查:程河镇乔庄村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高价租赁耕地,用于建设蔬菜大棚。并成立了襄州区程河镇乔庄鑫磊蔬菜专业合作社。从山东寿光县引进2000粒五彩椒种子,将蔬菜种植面积由150亩扩大到1000亩。还可解决1000名农民门口就业问题。通过集中连片流转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发展了现代农业。

流转方式由单一向多样性转变。目前全区采取转包方式有转让、互换、代耕、将承包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实现了由初期农户之间单一的季节性转包流转向目前的多种流转方式转变,使土地流转关系更加清晰,更加符合依法自愿流转的要求。

流转渠道由自发向组织化转变。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惜地情结增强,土地流转逐渐由农户自发流转向有组织地协调推动转变。组织流转一般是由农户委托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或由村民委员会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基础上进行的。如:黄集镇毛岗村连片种植烟叶,农户按交易面积获得土地租金700元/亩。自2009年以来,村委会每年连片面积在1300亩左右,占总面积的30%,农民增收近百万元。当年可为村民提供打工岗位近200个,增收近50万元,人均1000余元。但组织化流转要有政府引导,规范程度较高,土地大多成片,有一定规模,价格也较统一,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资源开发。

流转主体由个体向多元化转变。过去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在同村的农户之间进行,经营主体大多是单一的农户。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一些原来的种养大户扩大了经营规模,新的专业大户不断涌现。同时,还产生了一批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中工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人员等成了流转土地的受让主体。目前,全区工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人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租赁土地13万亩。通过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方式,开发建设了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和标准化养猪、牛、羊、禽等养殖场及农家乐、水泥制品厂等。农业产业结构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流转收益由低收入向高效益转变。土地二轮承包时,农民流转土地是为了规避税费,很多土地撂荒无人耕种。随着农业费税取消,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逐年攀升,流转价格从当初无偿代耕,到目前每亩500-1000元,越是种植条件优越、效益高的地方流转价格越高。从调查的情况看,流转土地,特别是集中连片流转用于发展优质经济作物、反季节作物、畜禽养殖和旅游观光等高附加值农业的较多,用于粮食种植的较少。

二、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值得关注、必须引起重视、亟待加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当前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和行政推动,由于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必要的中介服务机构,供需双方流转信息很难实现有效对接,“流不出、转不进”依然同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流转监管机构,土地流转管理职责不明、管理缺位。

(二)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由于流转市场不完善,目前土地流转仍然是以转包和出租为主,相当一部分流转还是在邻里和亲戚之间进行,处于自发阶段,既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又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方式通常以“口头协议”私下进行,既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履行必要的手续,也没有通过合同或者契约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签订了书面协议的,有的是双方自行草拟的,内容极不规范;有的是村委会直接与投资业主签订的,没有农户的书面委托,造成承包关系的混乱,为日后留下了纠纷隐患。

(三)农民权益缺乏有效保障。由于土地流转尚属“买方”市场,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业主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的准入机制,业主流转土地后,因投资不足或市场变化等原因,不能及时兑现农户土地租金,甚至放弃耕种,风险常常转嫁给农民和政府。特别是业主在租赁土地后一般都要修建一定的基础设施和临时性建筑,并对租赁的土地进行整理,这将打乱原有土地的界线,租赁期满后未能及时复耕,难以恢复原貌。

(四)流转土地“非粮化”较普遍。目前农村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效益农业,因种粮效益低,一些企业租到土地后基本不种粮,流转土地“非粮化”较普遍。土地流转的目的是发展规模经营,增加农业附加值,相对于效益较低的粮食种植,发展效益农业更具有诱惑力和竞争力。但保证一定的粮食生产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如果流转土地全部用于非粮食生产,会对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五)土地规模流转比较困难。由于农户的承包地块零星分散,要流转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地,需要与不同的农户进行协商,既增加了土地流转的成本,也加大了规模流转的难度。受国家政策补贴方式的限制,不种粮的、甚至撂荒的都可按承包面积获得各种惠农补贴,加大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加之还有部分农民把土地视为生存保障,不愿转出。由于农业收入较低,农业开发又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造成真正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的较少。

三、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土地流转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因地制宜,搞好引导,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搞好确权登记,夯实流转基础。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认真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认真清理、规范整理和永久管理好土地承包档案资料,做到承包地块、合同、证书、台帐“四相符”和“四到户”,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流转打下坚实基础。

(二)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流转程序。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实施办法,土地流转尤其是规模化流转必须签订统一规范的流转合同,否则流转无效。实行流转合同登记、鉴证制度,通过合同登记、鉴证,及时发现和纠正流转双方违反法律政策的约定;对以转包、出租或其他方式流转的,要及时办理相关备案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要及时办理权证变更手续。

(三)健全管理体系,搞好流转服务。各级政府应从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权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稳定的高度,重新审定农村经管系统的工作职能、机构设置和手段保障问题,特别是要尽快建立健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落实好编制、人员、经费等必要的工作条件,切实把土地流转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建立市、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依法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利益。

(四)健全市场机制,促进有序流转。一是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健全市、区县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和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通土地流转信息网,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一站式”服务。村级设立土地流转信息员,及时收集、反映农户流转信息。二是建立价格评估指导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估、发布土地流转指导价格,促进土地流转公平公正合理。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流转市场的经营主体农业经营能力进行资格审查和资信评估。建立风险保障金,降低土地流转风险。四是创新农民利益联结形式。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社,把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并委托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资本运作和资产经营,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土地股权转变,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民利益的长期有效联结。

(五)建立支持机制,鼓励土地流转。综合运用直接补贴、货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加大对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转风险金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土地规模经营等方面的财政性投入力度。对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连片经营500亩以上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优先扶持,并给予合作社一定的资金补助;对规模承转耕地100亩以上进行粮食种植的给予财政补贴,这既可以保护粮食种植者的积极性,又能使一批流转土地最终进行粮食生产。鼓励长期外出迁入城镇并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对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并迁入城镇定居的农民,应享受与迁入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建立政策性投资和担保体系,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向现代农业发展集聚,建议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市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整合打捆各类支农资金和土地出让收益作为注册资本金,主要参与农村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以及农业相关项目投资;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担保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行为和农村各类权属证明质押融资以及利用宅基地、农村房屋等抵押融资进行担保等。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篇6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问题

1.认识不统一,政策不完善

实践证明,认识问题是目前制约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农民具有很强的恋地情结。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土地的依附性,一些农民想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流转而又心有疑虑,害怕彻底失去土地,当其外出打工或无力耕种时,往往选择私下协商代耕,临时性转包,甚至干脆撂荒,也不愿意放弃土地使用权,让其流转,相当部分农民把土地作为在其他行业混不下去时的一种退路。另一方面,一些干部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支持,不引导,无所作为,听其自然;规范工作缺乏主动性、超前性,缺乏必要的行政引导。政策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无章可循,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政策违规现象。个别地方为了所谓的招商引资,置党和国家的承包土地一定30年不变的政策不顾,擅自延长承包期,耕地租包期有的长达

50年、70年,甚至个别地区的非耕地包租期长达120年,已经作了若干代人以后的事,“超前”得令人啼笑皆非。

2.机制不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自发性和强制性现象同时存在虽然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土地流转无论有形还是无形市场都尚未形成,转出、转入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联系,阻碍着土地流转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转包费、租赁费缺乏科学依据,也不是通过市场机理形成,在许多地方都还没有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相关联的评估、咨询、公证、仲裁等中介机构,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尽管政策和法规赋予了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职能,但职责并不明确,无法更好地行使监督管理职责。同时,由于土地本身涉及到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众多职能部门,而这些部门又各有各的法律和政策,使得土地流转部门之间出现法律、政策相互制约、互相掣肘再所难免。土地、荒山、水面、林地等的流转包租,需要哪些部门审批,办理何种手续才具有合法性、权威性,承包者和包租者都不清楚。机制不健全,管理不顺,导致了土地使用权流转实践中的自发性和强制性同时并存。由于工作不到位,指导乏力,致使部分乡政府和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流转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流转主要在农户之间自发地进行。与此相反,一些地方乡政府和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出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而急于求成,不尊重农民的意愿,随意收回农民的承包地,进行重新发包,出租或集体统一经营,乡政府和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扮演了土地流转的主导者角色,强制性推动土地流转。个别地方为了使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在部分农户不情愿的情况下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强行集中,或者以人子集中一定数量的土地向外出租。

3.合同不科学,流转不规范,业主经营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目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不科学,不完善的现象相当突出,合同内容没有统一和规范。据调查,有的地方农村土地流转无约定或只有口头约定合同的占到了60%以上,签订合同但并未经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监证的占1/4,也就是说,没有法律效率的无效合同几乎占到土地流转合同的近90%。还有一些地方的土地流转合同业主与农户之间的责、权、利关系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无违约责任和保障条款,流转期限与土地第二轮承包期不一致,也没有充分考虑今后市场变化的因素。有的合同没有明确业主的生产共同费的负担主体和业主所进行的临时建筑物将来复耕费用的负担主体,有的合同甚至与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相违背。并且,大多数的合同在租金、生产性、公益性投入、基础设施投入、国家税费调整等重大问题上都缺乏长远考虑,留下了许多隐患。与之相关联,农村土地流转也不规范。一方面是流转的程序不规范。不通过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确认便私自转包租赁土地者有之,不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便将集体的“四荒地”与机动地转出去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亦有之。另一方面是流转的主体不规范。在一些地方,业主不是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农村土地经营者、使用权拥有者签订协议,而是与乡镇政府或县级某部门签订协议,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及相关的法律、政策相违背。由于部分业主并不熟悉农业生产过程,在项目选择上并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在品种选择上缺乏科学性,既不经引种试验,又不经当地农技推广部门认可,盲目的从外地,从差异甚大的不同气候类型区引进并大面积种植,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此外,还有的业主管理水平低,项目选择不准,科技含量不高,产业趋同,品种单一,造成了种植失败、经营亏损,投资无法收回,租赁费无法兑现。经营盲目性、项目无利可图,使得一些业主撕毁合同撒手而去,给农民丢下了烂摊子。

4.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存在着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现象

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拥有对承包土地自主经营的权利及其相关利益。而现实是,由于一些外来企业不愿与村社及众多农产打交道,乡镇政府急于招商引资,不经农户同意擅自与业主签订土地包租合同,并代企业先行垫付土地租金;还有一些村社以集体的名义随意终止承包合同,无偿收回或强迫农民转让、出租承包地,从而使承包农户的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无形中被基层政府剥夺了。同时,农民的经济利益也缺乏可靠保障。如一些外来业主开发、租赁农民和集体的土地,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预期,对农户和集体土地收益的补偿绝大多数都采取一年一给付的办法,由于农业的自然风险尤其是市场风险很大,业主一旦经营失利,多数情况下是逃之夭夭,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无法兑现农民的承包和补偿费用。并且,许多地方在转让、租赁土地时价格偏低,而且一订就是20年、30年、50年,虽然农民眼前得到了实惠,但从长远看,在业主经营收益大幅度增长时,农民的土地租金却只能维持原来的水平,必然影响农民的长远利益。不能忽视的是,有的业主成片租赁土地后,擅自在耕地上建造永久性固定建筑物,有的甚至干脆租用耕地办厂,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的农业用途。

二、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农村土地流转纳入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

土地使用权流转,已在事实上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是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健康流转的基本前提。各级党和政府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统一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发展和完善,改造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上来,摆上农村工作的重要日程。抓住有利时机,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切实探索放活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效途径。政府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直接抓,农业主管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积极发挥典型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为土地流转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

2.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且势必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加快,政策扶持、法律规范和引导已是当务之急。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相适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健康、迅速流转。在坚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保护农民的承包权和流转利益,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农地用途,流转期限不超过承包期限,受让人必须具备经营农业的基本能力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受地域和所有制限制,都可以到农村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得土地使用权,开发农业项目。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到农村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单位、组织、个人进行农业开发的投资与收益受法律保护;在合同有效期内,土地使用权可以继承、参股,经发包方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再转让;合同到期后同等条件下有优先延租权。土地使用权流转后,遇到国家征占或退耕还林,其土地补偿费或退耕还林补偿归原承包户,土地上附着物补偿归经营业主。获农村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耕地或“四荒”地,前3年免征农林特产税。业主在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修建直接用于生产和管理服务,且与使用年限相同的非永久性建筑物及设施,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去相关手续和费用。对到农村经营土地的业主,各相关部门的收费能减的要减,能免的要免。金融部门要根据有关政策对经营土地的业主尽可能的给予信贷支持。对撂荒土地,集体应收回使用权重新发包与流转。《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条例》等法律修改时,要把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及其相关内容纳入其中。条件成熟时应考虑制定《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条例》等专门法律,把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方针、程序、合同规范、监督管理、双方的责权利及法律责任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有法必依,确保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序、合理、健康、顺利地进行。

3.把土地使用权流转与转移安置农村劳动力有机结合起来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同时,只有农业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大规模的转移,才能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促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如果农村劳动力没有新的非农就业岗位,即使有可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土地流转收益,无所事事的农村劳动人口过多也是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隐患,而且很可能成为整个社会不稳定的一种因素。因此,加快城市(镇)发展进程,努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业非农化、农村城市(镇)化,着力解决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大规模地减少农民,是农村土地使用权大规模流转的基础。各级政府都应建立专门机构,研究和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做好劳动力需求的市场调查,根据市场需求对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积极进行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指导工作,把有组织、成建制的劳务输出与农民自发性转移输出结合起来,依法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着力抓好中、小城市,特别是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创造条件。实行城乡通开,允许、鼓励在城市有谋生手段和能力的农民进城落户,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营造外部环境,推动业主开发,促进土地流转

实践表明,业主已成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基本途径,积极营造业主开发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大力推动业主参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统一安排好农业项目资金,积极改善业主投资硬环境。调查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好,硬环境好的地区,业主的积极性就高,土地流转的步伐就快。相反,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的地方,土地流转就困难且缓慢。为了充分调动业主经营土地、开发农业项目的积极性,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搞好农村经济发展区域规划,选好支柱产业,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和以工代赈资金重点放在区域规划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注重项目资金的投资效益,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尤其要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的投入,实现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为业主开发提供良好的硬环境。其次,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为业主开发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在业主证照办理,协议(合同)公证,鉴证、资产评估等方面要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只收工本费。用税收优惠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化经营的土地流转。把业主作为私营企业主对待,实行挂牌保护,依法打击破坏业主合法经营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把业主经营土地的水利灌溉、中低产田地改造等设施纳入政府扶持的范畴。金融部门要增加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业主的信贷支持。做好农民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尊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业主的正当权益。再次,明确土地权属,保证业主投资权益。凡所有权属于村社集体经济的非耕地流转应征得农民同意。

5.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但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是农民最大的利益所在,也是农村最大的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尊重农村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尊重土地流转的内在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从各地的实际条件出发,因地制宜,稳妥推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强迫命令,一刀切、刮风式地强制性推进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合理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只有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体系,才能统筹兼顾、科学有效地促进土地流转,进而从整体上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益。流转土地的价格,应坚持合同双方协商议定,兼顾双方利益的公平原则,为防止因农产品涨价而损害农民利益,可考虑以谷物量为计价方式。不断探索土地流转的合理价格形成机制,开展土地流转价格测评工作,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兼顾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区位条件,使土地的价值得到较为客观的体现。根据市场供求、经济运行状况和受让方的投资收益情况,确定相应的收益分配办法,不但要更好的反映投资成本,而且要保证农民收益稳定增长,使农民目前和长远都能增收。建立业主投资保证金。农业是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的产业,一旦经营失败,不仅业主的基本投资无法收回,而且农民的土地租金也会落空,同时相关基础设施将给农民收回土地后进行复耕带来不便。为防止业主经营失败对农民利益的伤害,建议向业主收取每年每亩一定数量的风险保证金,从而使农民的利益损失补偿和农民承包地复耕具有基本保障。

6.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合理机制,强化管理与服务

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篇7

1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

1. 1土地流转规模加大,速度加快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呈规模加大、速度加快之势。从全国范围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具有一定规模,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约2. 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 5%,土地流转面积比2009年增加1. 2亿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比重比2009年提高9. 5个百分点。土地流转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浙江、江苏等省份土地流转达到40% 以上, 而陕西省土地流转率10%,排在我国第20位左右; 河北省土地流转率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 2流转主体仍以农户为主,转入工商企业的速度加快

从土地流向总体情况看,多数是农户利用亲属、朋友之间的关系,进行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流转。近年呈现新特点,土地流入工商企业的速度加快,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入工商企业的面积为2800万亩,比2009年增加115%,占流转总面积的10. 3%。

1. 3流转方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

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股份合作等方式,目前, “转包”是主导方式,通过 “转包”形式流转土地占到流转总面积的50% 左右。以辽宁省为例,2010年辽宁农村土地流转中转包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69. 2%; 出租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18. 5%。相对单一的流转方式,农民很难更多分享土地流转增值收益。

2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问题

2. 1农民对土地流转仍存有疑虑

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保障水平低的情况下, 其一,土地对农民而言仍然具有生存和就业保障的重要功能,目前还有少数地方没有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 全国近800万农户( 约占3. 5%) 没有签订家庭承包合同,近2100万户承包户( 约9. 2%) 没有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会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其二,一些土地流转之后要进行整理,大规模地推进排灌沟渠、机耕道及其他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建设,原有承包土地的自然形态和界限消失,农民对能否收回自己的土地存有疑虑,而且项目一旦失败,租金是否能收回、土地恢复成本等问题均让农民对土地流转心存芥蒂。其三,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及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征占,部分农户,特别是城市近郊农村的农民,担心将土地流转后得不到全额土地补偿费,为此流转积极性不高。

2. 2土地流转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在合同定制和履约方面,部分地区的土地流转普遍存在没有流转合同,农民私下 “口头协议”的现象,到2011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签约率仅为60% ; 部分地区即便有土地流转合同但合同不规范、不完善,没有通过土地承包管理职能部门备案,存在合同纠纷隐患。 在土地中介人建设方面,过去,大多数土地流转发生在村民之间,或由村委、镇政府牵线介绍。目前,随着土地改革提速,催生了还处于政策灰色地带的 “土地中介人”, 这些中介人抢先下乡流转土地,等待土地升值后转手,如果对中介人没有明确的规则,农民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此外,虽然政策层面要求土地流转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但现实操作中强制流转问题时有发生。

2. 3非粮化、非农化倾向未被严格遏制

土地是农民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土地被转租之后非粮化、非农化的现象必须要被遏制。据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205个村5165个农户的调查显示,在流转土地中,农户间流转占比71. 3%,公司经营流转土地的占比为19. 6%,在公司租地经营的土地中85% 用于非粮食生产, “非粮化” 特征明显。与此同时,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民对承包地的权限进一步扩大至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由于土地能够进行抵押融资,潜在的升值空间吸引了一大批炒地者,据调查,一些土地炒作者成立空壳合作社,以承包地可以抵押、担保贷款为由,向外兜售 “农村土地升值转手倒卖赚钱”,被转手倒卖的土地存在 “非农化”的倾向。

2. 4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还未完善

农业是一个传统靠天吃饭的行业,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因素对于农业规模化生产影响巨大,如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或者是蝗灾等病虫害,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而规模化农业生产,品种单一,面积广阔,一旦发生灾害,其影响与扩散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同时,由于规模经营中使用新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增加了投入,而市场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往往不能准确预测,一旦市场反应不佳,或者受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都会给生产者带来不小的损失。目前,农业保险作为唯一避险工具,由于其存在覆盖率不高、保障标准低等问题,对规模经营主体而言,农业保险很难有效分担风险。资料显示,我国平均农业保险承保率不到10%,许多方面始终处于缺保状态; 农业保险保障标准低,特别是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农业保险涵盖不了生产成本。

3新时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3. 1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土地确权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基础,土地承包经营权越稳定,产权关系越明晰,越有利于流转。因此应继续做好农村土地延包收尾后续工作,清理和化解好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完成农村耕地、林地及其他土地资源的确权颁证,切实做到承包地块确权、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书 “三到户”,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家庭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流转和收益的权利。加强土地流转之后土地形态变化及使用情况的跟踪管理,对到期或退转的农村土地做好补证和换证工作。

3. 2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政府要在土地确权和流转合同备案的基础上,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组织,建立流转档案,规范流转行为,降低农村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风险;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合同签订鉴证、政策咨询、纠纷仲裁等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覆盖县、乡、村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系统; 村级组织可以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负责登记报送土地流转供求信息; 各省应建立全覆盖的综合性农村土地产权有形电子交易市场( 或交易所) ,实现公开、高效交易。

3. 3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避险功能

一方面,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加保险补贴品种,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农业保险由保成本阶段向保产量、保收入的成熟阶段推进,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在受到自然灾害损失和经营不善的情况下,能有效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租金,建议将土地流转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分担和财政补助方面,可以参照各地产业试点标准,适当增加财政补贴。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的滞后,而且土地流转未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因此,政府在制定 《农业保险法》及相关地方性法规时,应将土地流转纳入 《农业保险法》,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增强农民的灾害防范能力。

3. 4设置土地流转门槛,加强监管

土地流转应设置一定的门槛。政府应该加强引导、服务和监管,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文件,防止土地流转过度集中,更多地鼓励土地向规模化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流转; 不鼓励、不支持工商企业大面积租用承包耕地,与农民争夺耕地经营权,引导工商企业重点从事种养业产前、产后服务、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 “四荒”资源开发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产业, 对非农业企业进行土地流转的,应严格审批,对于大量承租土地的,应对其注册资金有所要求,例如,可以要求其注册资金是流转土地年租赁费用的三倍以上。

3. 5循序渐进推进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土地使用权;农村经济;使用权流转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2-0071-02

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商业经济飞快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土地不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日益增多,积极探索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已在全国各地农村深入开展,并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所谓的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是指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在不改变农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农户对农地使用权或经营权的转让或流通。包括农户之间自发的农村土地流转, 农户和集体之间的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农户和相关农业公司之间的农村土地流转。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主要包括六种:转让、转包、互换、入股、出租和抵押等形式。其中,从全国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的流转形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

一、目前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晰,流转中侵权现象严重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村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但对“集体”概念的具体界定,却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法律规定,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基层干部对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也是很模糊的。

2.土地流转后“非粮化”现象严重

目前,全国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的1.09 亿亩土地中,有5000 多万亩用于非粮生产,占总流转面积的一半左右。其中转入户为企业的规模经营主体将土地用于种粮的比重仅为6%,虽然“非粮化”现象还没有对粮食安全产生明显影响,但总是令人担忧的。更有甚者,有些地方土地流转后,转入土地的企业打着“管理用房”的幌子,大肆将农地变成非农业建设用地,这些“管理用房”一般都被用于经营农家乐或者会议中心,甚至变成度假胜地。

3.土地流转收益分配不规范,农民利益受到侵占

参与土地流转的主体包括基层政府、农户、企业和各级集体经济组织等。这就出现了不同主体间相互争夺流转主动权的现象,往往是谁的权力大,在流转中获得的收益就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收益究竟该如何合理的分配,这已经成为当前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和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问题。

4.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与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影响农民转出土地

近年来,虽然国家开始逐渐重视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但从目前已经实施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来看,并没有得到普遍意义上的执行,土地也依然被视为农民生活的保障。绝大多数农民仍将土地视为非农就业的“退路”, 不愿轻易转让和放弃土地。农地土地流转的风险是存在于土地流转双方的,对于农户来讲,如果转入方经营不善,就没有能力及时按合同支付给其承包费,而流转出去的土地因为已重新规划,即使收回来复垦难度也较大。对于转入户来讲,则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二、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体制不断改进,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有序流转和优化配置已变得越来越迫切。

1.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的需要

由于“以土为本”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仍然保留着家里农田,没有转让出去,尤其是广大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要求转让土地,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而又难以转包出去,这种不合理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序转移。

2.发展“三高”农业的需要

近年来,各家各户的小规模生产,加之受到国内外经济大气候的影响,种植业效益低下。要使这种状况得到根本改观,只有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养种植能手、种植大户,大力发展以噸粮田、双千田、两千田为核心的“三高”农业,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农业产业化。

3.对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

在农村,因人口大规模流动引起的人地矛盾和土地零碎不便耕作的问题日益突出。但由于当前土地流转规模较小,且多是自发进行,加之广大农民仍然十分担心土地流转的可行性、真实性、稳定性,所以,在农村如果不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要对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就会很困难。

三、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基本作用

1.合理确定转让形式

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是有偿转让。在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同时,除承担农业税和土地承包使用费、统筹费等集体提留外,还要向原承包户交部分报酬,报酬的多少,由双方协商决定。二是不附加条件转让。原承包户转让土地使用权后,新承包户只承担农业税和土地承包使用费、统筹费等集体提留,不另给报酬。三是无偿转让。农业税和土地承包使用费、统筹费等一切义务,均由原承包户全部承担,新承包户负责耕种,保证不撂荒。四是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根据土地类型、转让规模的大小、级差收益等因素,采取股份制合作、招标承包等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

2.认真把握好转让原则

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应认真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承包户只有使用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买卖土地。坚持林业和柴山、荒地、草坡的权属不变,防止滥砍乱伐林木。可以跨地区转让,既可以全部转让,也可以部分转让。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工商企业、农技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和农民参与投资经营开发农村土地。凡要求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户,必须本人向农业社书面申请,经农业社同意,转让双方协商后形成一式五份的合同文本,除双方各执一份外,送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和村、社各一份。农村人口增加、减少的变化,主要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和土地使用权转让来解决。

3.明确转让期限

土地转让期限原则上不超过土地承包期30 年,荒山、荒滩承包期不超过50 年。承包期的长短可根据生产项目、经营周期等因素由转让双方商定。对超过土地承包年限的,经村民代表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的可适当延长。

4.确定好土地转让的经营管理模式

可归纳为四种: 一是个人承包型; 二是合伙或单位承包型; 三是股份合作型; 四是扶贫开发型。

5.以书面形式载明转让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不论转让双方采取何种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都必须以书面合同形式载明土地承包和承接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6.规范转让行为

对采取转包、出租等形式流转土地的,先由转让双方自愿商定转让条件,经农业社( 发包方) 同意后,签订转让合同。对采取招标承包形式流转土地的,在农业社的组织和监督下,按规范程序招标承包。对以土地使用权搞入股经营的,双方应在农业社的监督下共同制定好章程,健全管理制度和具体运作制度,保障各方利益。

四、发展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和对策

1.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利用机制

针对土地流转后的“非粮化”现象,除继续严格限制土地流出后的用途以外,有条件的农村可以尝试和邻近城市互换土地,当然这需要政府的宏观运作。目前,农村居民点约占地4亿亩,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很多农村都存在空村、空宅现象,大量宅基地被浪费,若采用政府财政补贴的方法使农民集中居住到附近的高楼中,那么大量的宅基地可以被还原成耕地,不仅能增加耕地面积,还可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转出农户的后顾之忧

加强财政、劳动保障等与土地流转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制定有关扶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措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同时针对土地流转制定《农村失地农民就业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流转农民后顾之忧。

3.大力实施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在推行土地流转机制过程中应当广泛运用。一是要坚持尊重大多数群众意见。在决定土地流转问题时应由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或社员代表通过,不得搞强迫命令。二是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对土地的等级、转包、入股,“四荒地”开发利用等及时向群众公开,加强群众监督。三是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各地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引导。

4.做好转入户的风险防范工作

在金融信贷方面,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协作,要把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于实力强、资信好、土地连片流转面积达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应每年给予专项农业信贷资金,解决其季节性、临时性生产经营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县财政可与各类保险机构联合,设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基金,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形成土地流转风险预防、控制、处置机制。加快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土地流转大户就生产的农作物、畜牧产品进行保险,降低规模经营的意外灾害风险,逐步扩大农村居民参加农业保险覆盖范围。

5.严惩土地流转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依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和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管理制度。切实抓好制度落实,以制度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减少违规、违纪现象发生的可能。扎实开展对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落实过程中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的责任追究,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麻昌华,汪安亚.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4).

[2]刘勤.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若干问题的理性反思[J].商业时代,2010,(9).

[3]林善浪,张丽华.农村土地转入意愿和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福建农村的调查[J].财贸研究,2009,(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8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上一篇:《董存瑞事迹》的小学生读后感下一篇:乌夜啼李白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