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有一定区别,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 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正在积极发展高职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同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够联系实际, 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创新能力。所以, 高职院校和教师必须认识到, 高等职业教学中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性。现阶段, 信息技术全面普及, 自媒体发展迅速, 市场需要大量的广告设计人才。广告设计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现状

当下,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而广告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无不充斥在大街小巷, 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的同时, 对于审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一则好的广告会在不经意间引导人们消费, 促进货品流通, 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广告设计人才。

我国艺术类相关专业不断扩大规模进行自主招生, 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有关调查结果显示, 一些高职院校在对广告人才培养过程中, 依然采用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模式, 很多学生空有理论知识, 不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也有一部分院校开展了一体化课程, 但仅仅只是停留在学习软件的基本操作上, 停留在模仿阶段, 对于专业知识缺乏创新, 更没有经过广告行业有关专家进行经验指导, 这也在于很多高职院校中广告设计教师缺乏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中, 只能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 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师整体素质需要不断完善, 使其更加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1]。

另外, 当前企业在选择人才中, 企业希望招聘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更要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及创新精神。根据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形式, 大多数毕业生缺少创新意识, 对薪资又有较高的要求。这一情况下, 造成企业用人与毕业生要求不相符, 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毕业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

二、广告设计人才模式的创新

针对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现状, 想要使学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必须要进行创新改革。

1、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想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广告设计人才, 便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而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实际制定方案过程中, 要注重与市场实际需求相结合, 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 并且要与有关企业人才一共商讨, 从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1) 要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人才, 不仅要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统筹能力、艺术修养、沟通能力以及策划能力等;需要掌握的广告设计理论知识有广告设计、广告创意、广告制作、广告策划等。因此, 在教学前, 要为学生明确目标, 正确定位[2]。2) 结合市场人才情况, 对岗位群进行分析, 进而分析符合本专业的岗位。有关数据显示,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毕业生有40%日后从事广告设计工作, 25%从事广告设计的助理, 35%从事淘宝美工以及其他类型工作。在对人才培养中, 要将岗位定位在广告设计师以及广告设计师助理方面。

2、创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1) 全面评估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专业特点以及实践教学, 结合岗位要求进行特色安排。增减相关课程课节, 去掉一些没有实际性意义的课程, 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岗位要求设置相关的课程, 合理安排实践与理论教学。院校可以分为基础课、技能课以及实践课, 然后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2)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计划以及制定课程标准中, 要符合当前的教学理念。特别是课程标准的制定, 需要多个教师共同参与, 结合当前广告行业的特点, 制定核心课程。高职院校在广告设计教学中, 要保证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创新实践内容上, 从而使学生将课程内容与企业项目进行有效融合[3]。

3、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往在开展艺术类相关专业教学中, 通常为创意理论教学, 很多学生一味的追求创新, 结果与大众的审美相背离, 造成艺术类专业学生只懂校园设计, 步入社会后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如, 设计内容与市场不能紧密结合, 很多客户对学生的设计不满意, 进而增加学生的失业率。因此, 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理念。积极组织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为学生引入企业项目。如为企业设计广告, 组织学生开展平面设计比赛等,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发展空间。

4、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

只有保证具备专业的师资队伍, 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保证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当前, 很多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师自身素质及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升, 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是培养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基本条件。在构建师资团队中, 可以引导经验丰富的教师传授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参与培训, 假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学习, 从而积累实践经验。聘请广告设计行业中优秀的人才, 来学校开展讲座。制定教师考核制度, 只有完成考核, 才能允许教师上岗教学[4]。

三、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当前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 培养广告设计人才过程中, 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创设开放的环境, 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实践环境, 从而使学生更加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

1、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在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 要注重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实践活动, 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 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有关协议, 一方面根据企业发展特点, 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 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理论知识, 也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5]。这样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学校为学生创设理论知识学习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到企业进行实践, 使学生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除此之外企业也为毕业生提供上岗工作的机会, 增加学生的就业率。

学生在企业实践中, 会对广告设计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完成企业实际项目过程中,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发散学生思维, 提升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不受传统的条框限制。另外, 企业可以为实习生制定相关的制度, 包括员工基本制度、奖惩制度、考核制度等。因为学生未毕业, 企业不能要求实习学生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员工一样。因此, 企业要针对实习生, 专门制定有关制度, 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遵守规章制度, 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2、积极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理论课程为基础, 运用广告设计专业技术, 以学生为中心, 进行实际项目的教学, 是传统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在开展广告设计教学中, 运用“工作室”教学模式, 改变了以往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突出了广告设计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此教学模式下, 能够将课程、教师以及设计项目与实际教学有效结合。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理论知识, 还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在设计实际项目中, 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发散, 不断进行创造与想象。而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生无法真正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不利于学生日后发展。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 有效改善了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6]。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在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为学生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当前,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在此环境下, 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 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不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 高职院校在开设广告设计专业中, 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从而更加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刘馨.高职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 2017 (14) :23-24+31.

[2] 胡克.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5 (03) :45-48.

[3] 劳秀霞.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5 (10) :277-278.

[4] 胡丽丽.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美与时代 (上) , 2015 (09) :125-126.

[5] 吕洋, 毛德良, 石慧.高职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WPP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J].美与时代 (上) , 2015 (01) :117-119.

[6] 李志红.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思考和实践[J].中国包装, 2015, 30 (04) :62-65.

上一篇:关于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的运用初探下一篇: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