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析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精选3篇)

试析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 篇1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者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或技能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以学校为本位、企业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逐渐被扩大为“职业技术和能力的教育与培训”,不仅仅包括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培训还包括对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以及对下岗工人进行的再就业教育培训。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其规模不断壮大,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显著增强。但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过程曲折,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稳定且普遍适用的教学管理模式。许多高职院校的发展还都停留在采用老牌高校的做法、相互探讨与交流、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缺乏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专科层次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发展现状为端口,及时变革和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问题和对策,认真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当前教育实际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状况和运行机制,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准确的科学定位。通过体制创新,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找到一条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运行的机制,从而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教育管理体制是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具体针对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它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包括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宏观方面主要体现为政府影响以及政策指导,运行机制是指学校在运转过程中,构成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推动学校内部良性运转的方式。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一般由决策机制、推进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监督反馈机制整合而成。这五个机制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种契合关系,作用于高职教育管理活动,以达成预期目标的早日实现。关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现状,国内学者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主要体现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现状及问题

1.宏观角度。从宏观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是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极,以省级政府为主的体制。现如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体现在:(1)条块分割的问题。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绝大多数由中专、地方职业院校合并或改造而来,本身的主管部门不仅有地方,也有企业,性质或合办合管或单办单管,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都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责,各个主管部门都分别有一整套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构,难免出现协调和管理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案;(2)形式以及途径多样化的问题。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以独立建制的高职院校为主体,本科高校下设二级学院和其他形式为辅;独立建制的高职院校历史沿革途径多样,一般可分为由高等专科学校内涵转型、以中专为主的多校合并组建和成人高校和职业高校改制三种。合并改造后的高职院校很容易出现各部门之前无法短时间沟通协调,造成职能交叉;(3)各部门如何参与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及其他管理部门如何参与管理问题以及这些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另外,社会力量如何共同参与管理。

总的来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人才培养与就业分割等诸多障碍。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管理机构的设置复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职责的分散性,极易造成管理上的杂乱无章和工作效率低下。

2.微观角度。从微观上讲,由于受中央和各级政府制度的严格限制,导致高等职业院校还缺乏办学自主权,存在着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目标定位层次相似运行机制不同、发展不平衡、重点不一致,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1)人事制度不健全。人才配置不合理、人事制度僵化。目前高职院校问题集中于管理人员和教师比例失衡、仅靠死工资无法形成激励制度,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职教师缺乏完善的激励、评价与监督机制,也就不能激励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所建树;(2)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合并与重组后导致管理机构设置过多,工作效率不高,很多部门人员浪费,不能合理有效进行分工,不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3)没有建立完成的运行体系。办学条件较差,特别是学生实训条件不足,专业教师实践与技术能力不够强。各项规章制度很不健全不能对教师的行为合理有效的约束,导致机制混乱,缺乏合理有效的保障措施。

c

(二)我国高职教育运行机制的主要现状

运行是指系统的结构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得以运行并产生的功能和性能。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主要体现在办学主体与各级职业教育部门机构之间的衔接问题。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基础教育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办学特色不明显。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性、技术型人才为主。但是不是一成不变地针对市场区培养人才,还要有眼光,瞄准市场前景,因办成自己的特色,追求个性化的生存方式。有的高职院校过分迷信国外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常常将将国外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生搬硬套到自身的办学中,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就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只有对学校自身资源进行高效整合、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有效结合市场需求,才能办出亮点。

2.缺乏与企业、行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薄弱,无论从生源还是从制度上都得不到保证,加上企业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困扰与束缚。高职院校以其专业的灵活性得以生存立足,但是很多企业仍然打着追求高学历的技术人才的旗帜,过分重视眼前利益,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3.管理运行机制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社会地位逐步提升。但与高等教育相比,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仍然有限,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加上高职院校人才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人才流失现象愈来愈严重,造成高职院校一度陷入困境,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与认可。

四、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对策

(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作用

我国已经进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传统的过多的用计划、行政命令手段进行高职院校的管制型政府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对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要求政府要处理好政府与学校、培训机构、企业、公众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从从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提供者”逐渐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购买者”;从具体办学中超脱出来,重点做好政策制定与统筹协调等工作以及宣传,监督与调节的功能和效率。运行机制是否有效以及效率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层次间是否职责明确,这一点对改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混乱局面尤为重要。

(二)要发挥地方政府在管理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十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主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角色发挥,地方政府通过政策调控和监管保证高职教育得以正常运转。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把当地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遵循国家方针、政策指导的前提下,动员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对高职院校给予必要的支持,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所辖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领导。

(三)健全法律,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首先,建立健全法律规范,确保运行机制的规范性。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复杂,各方面无章可循,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内部结构、职权范围、议事程序等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没有保障。另外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其次,还应该规范基本的管理制度外,还要规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具体分工、形成相互协调和制衡的治理机制,这样才能既能加强行政管理,也能实现学术创新和学科优化;最后,高职院校要建立合理规范化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信息的及时回馈,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部门提供依据。通过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通过严格的评价制度和反馈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教师开展高水平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四)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打造高职院校的特色品牌

试析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 篇2

一、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与本科院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很多共通性。首先, 都作为一个行政事业单位, 校长在党委领导下负责整体运行。其次, 都具有学术性, 学校均按专业学科分类, 每个学科均有学科带头人等学术领导者负责教学与科研。总的来说,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管理和运行受行政和学术的双重制约与影响。

我国高职学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在政府指导下的机构分类与设置、职责与分工及其相互影响。运行机制由决策、推进、调控、评价、监督反馈等五个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成。其现状与主要问题体现在:

(一) 机构设置冗杂与不合理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一般由中专为主的学校合并以及职业高校改制而来, 历史复杂。管理部门可能不仅有地方政府, 也有企业等参与, 每个部门都承担着一定的管理职责, 不可避免可能出现一些职能重合与交叉, 对同一件事务的管理方式可能有所差别, 管理权限也自然得不到明确。

(二) 办学定位不明确

高等职业学校应以培养技术性兼实用性人才为宗旨, 但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过分重视升级成本科院校, 从而忽略了教学的特色, 失去了立身之本。行政管理往往在学校管理中占主体地位, 而行政人员往往不了解学术实际, 造成经费发放的混乱, 有些好的科研项目得不到经费。而有些高职院校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没有自主教学特色, 忽略市场需求, 造成人才的浪费。

二、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必要性

从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现状可以看出, 进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 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高职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这种转变对高职院校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 培养各方面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增加, 高职院校贴合地方实际, 重视实践, 对企业和社会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 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若不再进行创新和改革, 弊端会越来越大, 一个缺乏竞争力的机构, 是不可能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

三、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议

为适应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都在摸索着创新和改革的方式与方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搞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科学性地开展工作, 以推进高等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人才质量不断提高, 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学制度。要充分调动起教授和学生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 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一) 化繁为简, 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涉

我国高职院校机构设置冗杂与不合理是由历史决定的,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 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必然。只有转变工作职能, 合理设置管理机构, 化繁为简, 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涉, 才能促进高职的不断科学发展。在这方面, 高校可以借鉴引进优秀的高校管理体制与方法, 如强调“职业性”与“实用性”, 科学设置学科与课程, 行政与教学职责明确等。

(二) 拓宽经费渠道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财政收入不足是常见的现象。由于资源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过高提高学费, 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声誉。其实, 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协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提高办学理念, 与优秀企业合作, 培养精专人才, 既弥补了收入不足, 又提高了就业率。二是多形式办学, 充分满足社会需要。可以全面面向社会, 开设夜校及培训班等, 满足社会对知识技能的需要。

(三) 提高人才的地位

教师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点。高职管理者要充分尊重人才, 鼓励科研创新, 关注教师各种需求, 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使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提高;要尊重学生, 改革课堂和管理方式, 体现办学特色, 满足社会对高精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现状及必要性的描述, 提出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建议和思考, 希望对高职管理者有一定的启发性。

参考文献

[1]李本初.高等职教教学质量管理改革初探[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1]李本初.高等职教教学质量管理改革初探[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2]刘馥, 孟庆富等.高职教育改革重在制度创新[J].辽宁高职学报, 2001, 3 (3) :76-77.[2]刘馥, 孟庆富等.高职教育改革重在制度创新[J].辽宁高职学报, 2001, 3 (3) :76-77.

[3]戴国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 2006.[3]戴国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 2006.

试析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 篇3

【关键词】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企业 会计环境

1.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概念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是指为了确保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且发挥其预定作用的制度安排。欧洲会计师联合会FEE(2001)将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界定为六个层面:自我执行(由经理主导的财务报表编制)、审计(审计师的独立性与专业素质)、对财务报表的批准(董事会,尤其是审计委员会的把关)、制度化的监督体系(证券交易所、证监会或民间审查组织等)、诉讼、以及公众和媒体反应与监督。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正式制度可分为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形式,其中内在制度依赖于执行个体自愿遵守与社会群体奖罚规则以有效实施,外在制度则是国家等机构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条文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强制执行的目的。符合经济人假设的会计准则执行者是否自愿遵循会计准则,主要取决于做出该行为的主观意念与客观执行的经济后果是否对自己有利。

2.影响我国新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主要因素

2.1法律法规体系的影响

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一方面来自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由于我国目前关于会计准则执行效果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所以就有一些企业选择不执行会计准则或执行力度不够。

此外,在会计监管制度方面,我国也在积极建设。会计监管体系包括会计立法体系和执法体系两部分内容。其中,立法体系通过相应的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会计监管法律制度建设;执法体系则指的是建立起的法律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如果会计监管法律规章得不到有效执行,必然导致会计准则也得不到有效地执行。

2.2会计文化的影响

会计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创造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会计人员的观念,并最终影响其职业判断。新的会计准则依赖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增加了,这就更凸显了会计文化的重要性。会计准则是刚性的制度,其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柔性的管理。会计文化可以在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思想观念上形成对人和企业的柔性管理,从而约束会计行为达到目的。会计文化的柔性约束是指上级领导、管理者和普通的会计人员为了实现预期的会计目标使会计组织的计划和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完成而采取的行动,旨在对会计行为进行制约和规范。会计文化的约束能力贯穿会计人员的一生。如果企业有良好的会计文化,不管其工作人员如何发生变动,其良好的会计文化同样会贯彻企业一生,保证会计组织和会计个人的会计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3企业自身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准则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能够为会计准则的生存和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也能够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证。合理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企业高效率经营,能够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在会计准则内部执行机制中,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一方面表现在通过分权制衡达到防止违背会计准则的情况,例如独立董事的设立,当董事会被管理层控制时,独立董事被期望发挥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内部审计和董事会、监事会对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日常审查以及权力机构对财务报告的批准。审计委员会一直被认为是保证会计准则有效执行的极为重要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3.完善我国新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基本思路

3.1改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内外部环境

财政部门应加强新会计准则在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计部门、金融机构的宣传和协调,将相关部门对数据的要求统一到新会计准则的口径上来。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由于新旧会计准则衔接造成的企业考核影响,应予以同口径调整。金融机构应该加深对企业经济业务实质的理解,了解企业采取的会计制度、政策及其对经济结果的影响,从合并会计报表和企业集团母公司会计报表的双重角度来看待企业集团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从而客观作出是否给予资金支持的决策。只有各相关部门对数据的要求统一到新会计准则上来,才能创造新会计准则执行的良好外部环境,一方面减轻企业编报多口径报表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加大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动力和压力,从而促进新会计准则的推行。

建立健全财政部门、中介机构、企业的沟通机制,财政部门可利用现有的会计管理信息网络平台,采取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设立会计联络员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和帮助企业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同时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桥梁和中介作用,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培训、咨询和审计等活动,将他们对新准则的准确理解和操作技巧有针对性地传授给企业及其会计人员。

3.2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准则体系

应积极开展会计界的学术交流活动,研讨实施新准则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对于非上市公司实施会计准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和完善。比如对新准则某些问题的解释变化太快、太大,不利于会计信息完整、准确披露。针对高危行业计提安全经费的账务处理问题,其解释的账务处理方法在一年中变化了两次,这使得公司的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难度。要建立健全保证新准则体系贯彻实施的配套制度,相关的配套会计政策和文件应进一步完善和明确。

3.3增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动力

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是国际趋同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执行会计制度的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尽快實现与国际接轨。一是企业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财务行为,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二是应尽快修订、完善不协调的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同时也需要配套协调的其他经济法规作为支撑。三是积极创造条件,确保企业会计准则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执行。对于一些需要在合并报表时进行调整且工作量较大的企业,应积极做好协调工作,促使未执行新准则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结束语

总之,为了提高会计准则执行效率与效果,执行机制应该以过程预防为主,事后惩戒为辅,同时,企业在构建执行机制的过程中,还要落实政府等外部执行者的制度规范和指导,接受外部审计师和信息使用者的监督,以共同提升会计准则执行效果,达到有效执行会计准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峰.会计准则的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 姜英兵.会计准则执行框架构建.管理世界,2004;11.

上一篇:教师专业化是提高教师地位的必由之路论文下一篇:寺坪镇小城镇建设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