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型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即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趋势,它的理论源自20世纪50年代的人本主义。在实践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弃人本主义之糟粕,取人本主义之精华,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达到自我实现”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学校教育真正发挥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积极型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积极型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文章通过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方法和体系的阐释,将其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相结合,以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实效性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了以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研究内容的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是心理学发展中首次对以病态心理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范式的矫正。积极心理学开始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在这个时代精神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仅关注人的弱点和错误,而是关注和建设人的优势与正面的力量。心理学不再仅仅与健康和疾病有关,而是更关心人的教育、成长、游戏、爱和智慧,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西方积极心理学近年逐渐影响到中国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其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又萌发了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新认识。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统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吸收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华,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1]。它针对传统诊治式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面向少数学生的不足及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将研究和教育重心确立为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强调人性积极的一面,注重研究积极情感体验和积极人格培养的作用,注重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建立。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2]。

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其特殊性,如何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特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目前迫切的研究课题。因此,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引荐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对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体系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所有的积极心理潜能,让学生从认知上改变消极心境,消极情绪等,逐步建立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所倡导的教育方法是以认知结构理论为基础的“宏观认知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3],认知结构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宏观认知实际上就是一种认知结构。所不同的是宏观认知是指通过设计、呈现关于时间、空间和物种进化发展三个方面的宏观问题,引发人们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与想象,并在意识层面上逐步重新构建以时间观、空间观、物种进化观为内容的认知结构。因重建的认知结构的内容对象都具有“远”、“大”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宏观认知。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其实质是通过“同化”、“顺应”改变认知者的思想观念,在这种宏观认知观念形成的同时,必然伴随豁达、宽容和大度等心态的形成,也可理解为宏观认知结构的形成本身就包含豁达、宽容和大度等心态的形成。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4]。综合这几种模式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这些经典心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基本体系,主要包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内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特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评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以上几方面构建起一种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最核心是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评价,把评价当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因而对形成性评价情有独钟[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经常的形成性评价,可以经常监控、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也可以使学生不断得到反馈和强化,自觉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以外部力量为引导,以内部力量的自觉来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中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育人,“促使人全面地、和谐地、高素质地发展”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对于学校工作者而言,它可以改进育人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学生积极成长。但是前提是要遵守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黄金阶段,在这期间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与此同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但相对于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缓慢,这样身心发展暂处于一种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常常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如心理断乳期、风暴期、动荡期、自我意识的高涨、独立意识增强、反抗心理、情感体验的矛盾性,以及出现的人际交往新特点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教育工作,在运用宏观认知教育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机能来具体实施,如果不遵循这样的规律,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二)学生积极人格塑造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积极人格指人们在人格的两极或两面中选择正向的、向上的一面。近年来,以塞里格曼为核心的“价值在行动”项目组,展开了“重要优势品质”的研究,着力研究哪些优势品质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最优化,确立了六大美德力量和24项积极人格特质,这就是个体性格类的积极力量[6]。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强调健全学生的积极人格,认为任何个体的人格都有两方面,一面是积极的,如喜悦、快乐、希望、宽容、真理等等,一面是消极的,如压抑、恐惧、生气、悲伤、自卑、怨恨等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认为,当人格的积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表现出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时,便容易形成积极人格。完善积极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和标志。积极人格的建构可以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正面的态度看待世界、他人与自己,过去、现在与将来,顺境与逆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以积极的眼光处理人际关系,以积极的精神追求理想目标,以积极的姿态对待挫折,保持心胸宽阔。因此,对于中小学校自身来说,培养学生内心所存在的积极力量,比消除人格障碍更有积极意义。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虽有多种因素,但是外部因素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尤其是教师的指导作用[7]。因此,可通过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勤工助学、日常教育等领域创设体验情景的方式,指导和培育学生的积极人格。创设出积极面对生活的成功典型情景,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宽容心。

(三)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健康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机能在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适应和发展的协调状态。素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的熏染和教育的作用而形成的个体品质的总和[8]。而心理素质就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行为品质。是一种由心理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和身心潜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的、动态的、同构的组织系统。是一种以人的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和多品质系统的心理动力混合体[9]。

心理教育是利用教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和塑造学生的各类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的活动过程。它不仅要考虑适应,更多的考虑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还要立足于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立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道德意义。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石,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解决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因此,以发掘学生积极潜质为己任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从多方面与其契合,二者的发展目的的一致性,更加强化了心理素质培养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继教育辅导模式、四结合模式、五结合模式、系统模式、六结合模式、辅导—全员服务模式和生态型模式之后的新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0]。它始终强调人性积极的一面,注重研究积极情感体验和积极人格培养的作用,注重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建立,用积极的心态来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等理念,都将直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贯穿到学校教学的始终,从各个方面对中小学生心理进行积极的渗透,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现状。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产物,是具有更广泛引导作用的新理念,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方向。它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主要指导,结合当代教育的实际情况,颠覆了传统消极的心理教育理念,给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其与具体学校的特点相结合,必能发挥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6.

[2]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 教育研究,2008(2):90-94.

[3]郑祥专.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24-126.

[4]王家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辽宁教育,2002,(1):60-63.

[5]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带来啥[N].中国教育报,2007-07-07.

[6]郑祥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22(4):

53-55.

[7]李萌,张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8 (7):93-96.

[8]张海钟.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概念、标准、评价[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6-11.

[9]张海钟,糟艳丽,陈小萍.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中国本土的概念、标准、测评[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53-57.

[10]廖全明,黄希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9,32(2):274-277.

(作者单位:甘州区北街小学甘肃张掖734000)

责任编辑 郑海燕

作者:刘建瑛

积极型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人本主义的现代发展新模式

摘 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即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趋势,它的理论源自20世纪50年代的人本主义。在实践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弃人本主义之糟粕,取人本主义之精华,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达到自我实现”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学校教育真正发挥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作用。

关键词: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生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及人本主义教育观

20世纪50年代,马斯洛和罗杰斯发起了人本主义的新浪潮,使人本主义心理学成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后心理学的第三股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人为本研究整体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对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以培养自我实现或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反对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外在学习,主张将情智教育融为一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主张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发扬学习自由和主动创造的精神。

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人本主义教育观对教育教学都有一定积极的影响。自2001年实施新课改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也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摒弃传统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提倡发展学生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诞生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总体而言,其发展是比较缓慢。在我国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各级学校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而在中西部地区,对其重视的程度就略微逊色些。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认知的误解,以及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基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孟万金教授于2007年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而是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等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提出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勇于突破传统,创新思路:将传统的教育方向从拯救心灵提升到发展积极心态;将传统的教育目标从没有心理问题上升为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增强幸福感;将传统的教育任务从帮助消解心理问题升华为开发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等等。这些突破与创新,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在实践过程中,都有助于学生、家长、教师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客观、积极的认识。这样才有助于我们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本主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结构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模式,这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但同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模式展开,摆脱了人本主义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把教师视为学生的促进者、辅导者、合作者的局限,突出了教师在教学中指导、组织和评估的作用。

从教育过程来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遵循ARCS动机模式,首先引起注意(Attention-A),继而引入积极的相关事件或情境(Relevance-R),通过潜能开发或训练建立起信心(Confidence-C),最后达到满意的效果(Satisfaction-S)。其最终目的与人本主义内在学习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开发学生潜能并达到自我实现。但积极健康教育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而人本主义创始人之一马斯洛的内在学习所依靠的仅仅是学生的内在驱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通过一定的方式激发,这种内在的动力是很难在每个学生身上出现的。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是指所学的知识能够引起变化,全面的渗入人格和人的行为之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意义学习,但两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本质上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进入实际情景、模拟情景或想象情景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进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认识,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自身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并将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心理活动课程以外的实践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继承了人本主义的精华思想,却又超越了人本主义的缺点与局限。在未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担负起举足轻重的角色,为学校教育及学生自我实现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带来啥?中国教育报,2007-07-07.

[4]陈虹.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7).

[5]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洪兰,译.万卷出版公司,2010-07.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作者:朱琳琳

积极型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浅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融入与实践

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阐述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含义以及其特质,从而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利用正面时政要闻引导学生成长、利用榜样人物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心理课老师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优质品格和利用创新型模式探索体验式教学等路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关键词:课程思政;心理健康;大学教育;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同向而行”“协同效应”为课程思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号召之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类课程的开展,越来越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追求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之下,各大高校都在积极研究实现课程思政的实践道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快的背景之下,国外的文化潮流以及观念都在对我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造成冲击,而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新锐的人群,自然难以避免消极思潮和观念的影响。作为独立院校的工作者要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向以及其心理情况有清楚、整体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实践水平。因此,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要求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概念陈述

从本质上来讲,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其以建设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作为

其实现形式,以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协同相应、积极追求“立德树人”的实现为根本任务。从某个角度来讲,相较于过去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是对其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在各类课程丰富内涵、深化思想的过程中,课程思政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课程思政最为明显、最为典型的特质即其融合性。具体来说,即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并不是一门课程,其对人思想的教化作用以及对价值管的引导作用需要在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过程中,才能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从本质上来说,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念,即要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以及各个环节,推动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深度融合,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教化学生思想、引导学生价值观的目标。同过去的高等教育中直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模式相比较,一门课程在融合了课程思政这一观念之后,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发掘该学科中所固有的思政教育资源,同时对于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其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更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教化和观念的引导[2]。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 培养目标不沖突

独立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具有一定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两

种教育的教学目标并不冲突。独立学院思政教育目标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接班人, 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能够全面发展,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因此独立学院思政教育需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力与品质,同时,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而独立学院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目标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因此,独立学院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趋同性,有利于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有效实施课程思政。那么心理健康课程具有发展性、普及性与整体性的特点,而思政教育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两者教育特点对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体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和谐,促进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有效实施课程思政[3]。

(二)教学资源可共享

独立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其可行性体现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资源可共享。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多种思政元素, 而课程思政并非独立课程或某一项教学活动, 而是具有整体性的思政教育课程观,将思政教育中的多种思政元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全部过程、全部环节与全体师生中进行融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丰富教学资源。思政元素的多样性体现在其包括理论知识、历史资料、时代事件、文化风俗、国际关系、精神传承、道德法律与职业特色等,将这些元素融入心理健康课程中,能够有效拓展该课程的教育改革空间, 功效教学资源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心理学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哲学范畴,适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与实施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学教育资源也能够作为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使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成效,满足两种教育协同发展需求。

(三)满足时代的需求

独立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其可行性体现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存在一定时代性,能够满足新时代的教育现实需求。独立学院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大学生学习需求,特别“98后”、“00后”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 面对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多样的信息化载体软件、多元的网络文化,学生缺少有效辨别优质学习资源与不良教育信息的能力,容易造成当代大学生出现思想偏差,使独立学院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全新挑战。传统高校课程教育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德育教育,使高校思政教育以外的课程忽视培养学生正确三观与提升学生信息资源辨别能力。因此,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元素进行充分挖掘,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同时,为该课程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 使其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能够有效积极地应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满足当代教育的现实需求。

(四)与新媒体相融合

现在新媒体的崛起,推动了其应用领域的迅速扩张。其中,教育就是其发挥强大力量的一个重要领域。在高校教育当中,新媒体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介和工具。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来说,新媒体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了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独立学院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力量和积极作用,在各个层面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师可以积极地利用新媒体,通过开通微博、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等手段,融入到学生当中,以此为媒介,推动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为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便利。比如,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媒介,面向学生,定期推送各类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即与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文章等,努力将抽象、高深的道理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接近生活实践的内容,进而实现与学生的高效率交流。那么,独立学院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要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观念,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绝不会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的调节和努力。这一举措要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具有影响力。所以,独立学院要加大力度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利用正面时政要闻引导学生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与潜能,其教学主题通常与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反应模式、塑造阳光心态、体验幸福有关。在每个专题讲授中,教师都可以加入相应的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时政要闻。例如,在“心理健康与成长成才”专题中可融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对青年成才的高度关注、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指示,引导学生将自己成长目标融入到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中,增强学生的历

史担当。在“树立理想目標与规划美好未来”专题中可通过案例教学,融入新时代青年人的先锋榜样,引导学生见贤思齐,理解自己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在“认识与体验幸福”专题中可以介绍“幸福生活的心理维度”,包括“人间有大爱、生活有愉悦、人生有贡献、工作有意义”等方面,由此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友善”等内涵。在“情绪管理与积极心态塑造”专题中可融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对国民心理健康工作的高度关注及有效调节情绪、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性[4]。

(二)利用榜样人物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学校和家庭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青年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班杜拉学习理论中的“替代性强化”认为:一般来说,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因此,心理课教师可以通过“心灵的启迪,榜样的力量”“我的偶像”等班级心理活动,让学

生分享心中的榜样,分析榜样人物所能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这样,既可以提升课堂趣味性,又可以利用“替代性强化”这种“模仿”机理,引导学生对榜样人物进行观察、体验,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动机。

(三)利用心理课老师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优质品格

心理课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优势性格,塑造健全人格,帮助学生走向成熟和实现自我。受个人主义思想影响,部分学生以自身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作为价值取向,过度关注自我得失,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一方面,心理课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介绍”等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积极性格,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内心的积极力量,抑制消极力量,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面对外界环境的挑战。另一方面,心理课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个别学生公民精神不足、责任意识不够的思想问题,开展专题讲授或个别辅导,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公民精神和责任意识。

(四)利用创新型模式探索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优美的场景、温馨的氛围和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马上投入到学习状态中。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和办学效果。以“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影视教学法,播放爱国教育影片,让学生融入浓厚的爱国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培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树立为国家兴旺而努力奋斗的学习动机和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实施与实践, 需要心理老师

重视课程思政含义与实施课程思政可行性,通过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利用正面时政要闻引导学生成长、利用榜样人物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心理课老师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优质品格和利用创新型模式探索体验式教学等路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课程思政,促进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李会,魏国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31):131-133.

[3]代俭英.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湖 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2)103-104.

[4]崔树军,邱梦怡,亓晓航.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浅析[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10):54-57.

作者简介:谢启禧,男,汉族,1981年12月,广西凌云县,讲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名称:学习动机视角下大学生课程思政新模式的研究

项目编号:DZ201901

作者:谢启禧

上一篇:基于工作流程的市场调查论文下一篇:培训总结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