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老模式下的住宅空间设计的论文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庭养老模式下的住宅空间设计的论文(共9篇)

家庭养老模式下的住宅空间设计的论文 篇1

关键词:老龄化 家庭养老模式 住宅空间设计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众多国家共同面临的同一问题,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并以每年3.3%的速度递增。据统计,截止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5%。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庞大的人口基数致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而老年人住宅空间环境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住宅空间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一、老年人的基本特征

(一)生理特征

进入老年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皮肤松弛,失去弹性变得不敏感;记忆力减退,视力、听力下降,影响日常交流,对外界刺激反应比较迟钝;骨骼钙质流失,关节活动不灵活,容易摔倒,上下台阶比较吃力,坐着站起变得更加困难;排泄次数增加,需频繁往返卫生间……这些变化导致老年人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给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

(二)心理特征

生理上的变化、社会角色的转变对老年人的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老年人行动不便,社会活动也逐渐变少,加之子女工作压力大,和老人缺乏沟通,都易使老年人焦虑不安,产生孤独和空虚之感。长时间的独处,与社会的脱节,也容易造成老年人的情绪不稳定,变得急躁易怒、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

二、老年人家庭养老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养老模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目前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其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家庭养老”模式仍占据着主导地位,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只占很少一部分。选择家庭养老的老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养儿防老、子孙同堂的思想根深蒂固,他们希望子孙环绕,不想离开自己熟悉的邻居和环境。家庭养老符合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减免了高额的机构养老的费用,更满足了供养双方精神上的相互慰藉。然而现在大部分老年人的住宅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设计,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家具摆放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全、长期缺乏维护、缺少无障碍设计、医疗服务跟不上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切实需要,延长老年人独立生活的时间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老年人住宅空间设计原则

(一)安全性

安全性是老年人住宅室内设计的重中之重,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对周围环境的应变能力变弱,特别容易发生意外。视觉的退化会使老年人分辨不出细小的物品,色彩的感知度降低;听觉的衰退致使老人听不到或听不清门铃声、电话声、燃气报警声;嗅觉、味觉的不敏感,使他们难以觉察有害的气味、变质的食物……这些都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障碍,所以在进行老年人住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特征,遵循人体工程学和无障碍设计的准则,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生话环境。

(二)健康性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弱,因此设计良好的住宅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老年人的住宅要阳光充足、通风顺畅,适当的绿化会让人心情舒畅。室内的装修材料要精心挑选,保证安全、低辐射、甲醛含量少,装修尽量简化,不需要复杂的造型设计,保证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三)适用性

老年人的住宅应从老人自身的健康状况出发去进行设计,满足老人对居住空间的特殊需求。其中包括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对家具的摆放、样式、大小高低的要求,对储藏空间的偏好,对电气设备的要求等,都应以适合、方便老人的使用为原则,提高老年人的自立、自理能力。同时还要兼顾子女及护理人员的需要,方便就近照顾,以及为老人日后的看护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

四、老年人住宅空间设计要点

(一)地面

地面注意要防滑、平整、易打理。老年人行动不便,地面铺设要平整,最好不要有台阶、坡度,防止绊倒。客厅、卧室可选用木地板或柔软的塑胶地面,脚感较好,还可以保障老人的安全。厨房、卫生间和浴室可选用防滑耐污的瓷砖,即便有水时也不易打滑,并且易于擦拭。如果室内有楼梯,台阶边缘需设防滑条,楼梯踏步选用的材料要防滑、易于辨识,防止老年人踏空事件。

(二)墙面

墙面造型要尽量简化,不做突出的造型,墙体阳角最好处理成圆角,避免老年人行走时发生擦伤事件。墙面的材料要安全无毒,色彩可选用柔和淡雅的色调,不宜过多、过于鲜艳,避免给老人造成眼花缭乱的感觉。可选择明度较高的暖色,保证住宅空间的亮度,易于老年人辨识。

(三)家具

在进行家具摆放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尽量集中、稳定,不要摆放过多的家具,为老年人的行走和轮椅的回旋留有充足的空间,保证顺利通行。家具的布置要适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大小、高低、软硬等要方便老人使用。家具的样式以简洁实用为主,避免带尖角的造型,不易过高,要方便老人取放物品。厨房和卫生间的家具还要多考虑无障碍设计,如厨房的吊柜下方可加设中柜,保证老人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取到日常用品。洗涤台、灶台以及卫生间洗面台下方最好留空或向里凹进,以便轮椅接近或方便老年人坐姿操作。

(四)照明

由于老年人视力的衰退,对光的感觉变弱、明暗的适应能力和色彩的辨别能力下降,因此对于灯光的要求更高,我们可以通过照明设计来改善老人视力衰退带来的影响。1.整体照明首先,室内整体灯光的照度要比年轻人的室内高一些,才能满足老年人正常活动的需求。其次,各空间灯光的强度要均衡,明暗的差别不要过大,使老年人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空间的光环境。再次,尽量不要选择有色光的光源,这样更有利于老人对室内色彩的分辨。2.局部照明为了老年人在室内的安全和方便,可在局部地方配置照明灯具。如卧室和走廊可设置小夜灯,便于夜晚老人起夜;厨房吊柜下方可设置几盏小射灯,方便老人在橱柜台面上的操作。

(五)开关、插座

开关的位置要明显,电路不宜过多,避免老年人将按键弄混淆。开关的安装高度要兼顾一般老年人和坐轮椅的老人,通常距地面1100-1200mm。走廊和卧室的开关易安装成双控开关,使用起来更为方便。插座的高度要根据使用情况来定,尽量避免让老人弯腰或点脚。一般高度为400-600mm,床头柜和电视柜旁的插座置于台面上方会更方便使用。卫生间的插座根据用途不同设置的高度差异较大,一般会在洗面池旁安装一个防水插座,方便老人使用电吹风、刮胡刀等,另外马桶旁边最好要预留一个智能座便器的插座位置。厨房有大量的小电器,可根据小电器的摆放位置就近提供方便使用的插座,但是也不宜设置过多。

(六)其他

1.安全扶手安全扶手对于老年人住宅来说非常重要,老年人行动不便,很多时候都需要扶手的协助来完成行走、起立、转身等动作。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在相应的位置加设扶手,高度一般在800-900mm,和墙壁的间距保持在40-60mm,扶手的末端朝向地面或者墙壁。卫生间是老人最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在座便器的侧墙上需安装L型扶手,保证老人坐下、站起时的安全。洗面盆、浴盆或淋浴的两侧,可在墙上安装安全扶手,方便老人借力。另外,还可以在淋浴区设置可折叠的淋浴凳,让老人可以坐姿洗浴。

2.门老年人住宅中门的宽度应适当增加,不得小于850mm,要确保行动不便的老人和轮椅等护理器械能顺利通过。条件允许的话室内的门可采用推拉门,并将下部轨道嵌入地面,或安装在顶棚,以避免地面产生高差而影响老年人通行。卫生间的门应设向外开启的平开门或推拉门,以便老人在卫生间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施救。卧室的门最好能带观察窗,可以随时观察到老人的状况。门把手不要选择球形的,因为球形把手对于抓握能力较弱的老年人来说不容易开启,可以使用杆式的,方便用力。

家庭养老模式下的住宅空间设计的论文 篇2

1 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住宅设计原则

我国是注重孝道的国家,子女在父母年老力衰的时候,应当尽到赡养的义务。然而,中国存在未富先老的问题,中国父母对子女照顾终身制,这就造成了父母一直为子女的生活负责,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就业、婚姻等阶段,父母一直为子女操心。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老人将财力以及精力全都投入到子女身上,导致许多老人晚年生活拮据、老无所依、老来孤独。因此,应当全面提升我国老人的居住环境以及质量,打造出适合老人居住的住宅,让子女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作为住宅设计人员,应当加强对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设计研究,具体应当坚持以下几点原则:以老人为本、安全便捷以及舒适健康。

(1)坚持“以老人为本”的原则。不容置疑,居家模式下的老年人的住宅设计面向的对象是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开展住宅设计的过程中,深入地分析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身心发展特点等,结合老年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细化设计。确保设计的各个细节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设计只有立足于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才能够保证设计的住宅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2)安全便捷的原则。随着岁月的推移,老年人各方面的身体机能都在老化,往往会出现行动迟钝、思维缓慢、各感官功能衰退等问题,一不注意便会在生活中发生各种意外伤害如:烫伤、摔倒、撞击等,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开展住宅设计的过程中,坚持安全便捷的原则,针对于卧室、厨房、卫生间等易于发生意外的区域开展专门化的设计,需要指出的是,有一部分的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无法顺利地达到各个地方,这就需要对室内环境开展无障碍的设计。如图1。

(3)舒适健康的原则。众所周知,老年人的身体比脆弱,身体各项机能都在衰退,对自然环境缺乏良好的抵抗力,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以及健康性提出较高要求。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开展住宅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坚持舒适健康的原则,确保住宅具有充足的光照以及通风良好等,尤其是要避免老年人会受到噪声的干扰,努力地为老年人营造出一个安静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环境。

2 住宅室内空间的具体设计

(1)门厅设计。在进行老年人的住宅的门厅设计过程中,应当提高对户门宽度以及门厅空间的重视。其中,户门在设计中应当确保宽度在一米之上,户门如若过小,只会给使用拐杖以及轮椅的老年人出行带来众多的不便。门厅作为老年人小憩、更换鞋子以及放置物品的重要过渡空间,这就需要在门厅位置上设置鞋柜等储藏空间,相应地添加必要的坐凳、扶手等,为老年人更换鞋子提供更多的舒适与便利。

(2)起居室设计。老年人会在起居室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待客、看电视、聊天、喝茶等,老年人大部分的白天时光都是在起居室度过的,由此可以看出起居室在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设计师在开展起居室的设计过程中,务必要做到以下两点,从而满足老年人对健康生活环境的需要,分别是:1起居室应当具有充足光照;2起居室应当拥有良好的通风,对于起居室在位置方面,尽量将其布置在住宅的中间部分,使其可以与住宅套内的各个空间相联,方便老年人由起居室可以顺利地到达其他各个房间。老年人在行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辅助工具,而且老年人之间需要一定的视线传达,从而方便平时的沟通与交流,所以,最好是采用比较开敞的空间作为起居室。例如,设计师在开展住宅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起居室、餐厅以及厨房等形成一体化的空间,一方面为老年人使用提供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加强老年人与家庭成员间的交流。

(3)卧室空间设计。卧室在老年人的住宅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常规睡眠要求,而且还可以方便老年人进行阅读以及看电视等活动。对于生病卧床的老年人,卧室更是重要的生活场所。青年人的卧室比较重视私密性,然而,老年人的卧室更加关注于安全性以及舒适性。卧室的朝向最好是布置在南方,从而满足对光照的需求,由此在午休以及生病卧床时,老年人同样可以享受到充足的阳光。此外,卧室除了要具备充足的光照,还需要保证采光与通风良好,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调节室内空气以及温度,另一方面有助于消除室内的异味。对于卧室的尺度方面,应当确保卧室的使用面积在10㎡之上,大多数的老人会选择分床休息的做法,就这个方面来说,应当确保卧室可以摆放两张单人床,尤其是在老年人处于介护期的时候,护理人员能够与老人同室居住,进而为照顾老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各国老年社区住房分布模式见图2。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基于居家养老模式下,应当提高对老年人的住宅居住的重视,这就要求设计师应当对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进行深入地分析。同时,把握老年人的居住特点以及居住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应于老年人生活的住宅,推动与促进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正文,朱毅,张砾丹.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住宅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15):189-191.

家庭养老模式下的住宅空间设计的论文 篇3

关键词:抗震;生态节能;住宅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TU1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121-01

生态节能建筑是指在尽可能利用当地的环境和自然条件,不破坏当地的环境,确保生态体系健全运行的同时,考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着重满足建筑物能耗指标的建筑。生态节能建筑不仅要达到节能生态的效果,而且要增加房屋的舒适度。改善提高住宅室内环境的舒适度,这就要求在现今的住宅项目设计模式中从热功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通盘考虑,综合考虑规划、建筑、结构、能源系统、暖通等各方面因素,提出初步的生态节能方案。现有的探索主要集中反映在:建筑中节约土地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的研究; 改进建筑材料性能, 促进建筑材料地方化,绿色化的研究;提高建筑室内空气质量, 改善建筑舒适度的研究;对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的研究等方面。

但与此同时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之间所经过的地区,是一个多地震国家。这样就带来新的问题,即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设防要求,通过选用相应的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抗震设计,适应并结合生态节能建筑的特点,形成一整套可行的,适合的,内部有机相连的生态节能体系。这一体系对我们的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的设计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内住宅建筑行业国外相比,在设计模式方面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且建立产品模型单一、片面,不能更好的,全方位的满足安全、舒适、美观的需要。要改变这些不利现状,唯一可行的就是在进行住宅设计时,建立新的设计模式,考虑一定的抗震条件,并结合生态节能的建筑设计概念,从而在保证抗震降低能耗的基础上提高住宅舒适度。即通过“整合设计” (IPD)这一理念, 既在设计的最初方案阶段就有生态节能和结构抗震的专业人员介入,向客户灌输生态节能意识,并通过对项目的分析提出初步的生态节能和抗震方案,并在后续的设计中综合建筑、规划景观、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建筑电气与楼宇控制, 室内设计等各各个专业, 通过各专业有机的整和, 密切的协作, 对建筑自身特点及区域自然资源、环境的深入分析, 以及对当前成熟的高新技术及产品的应用,才能形成一整套可行的,适合的,内部有机相连的住宅模式。

要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综合抗震、生态节能等相关因素,笔者考虑运用层次分析原理,综合运用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技术、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将住宅设计模式形式的总目标分解成抗震、生态、节能等若干分目标,再分析达到这些目标的因素,找出各因素的控制指标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顺序,用实验手段按这些指标逐步选择材料和结构形式,从而达到对现有的住宅设计模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目的。该模式的基本步骤细分如下:

1总目标的分解

将总目标——住宅设计模式分解成:①抗震目标(m1):在满足当地的抗震设防条件下,更新抗震设防观念和思路;②生态目标(m2):提高住宅居住舒适度;③节能目标(m3):削减能耗的1/4~1/31。

2达到这些目标的控制因素

抗震目标:①合理结构体系选择;②对抗设计和免震设计;生态目标:①提高室内内空气品质技术;②健康住宅技术;③环境技术。节能目标:一次侧(输送)、两次侧(末端)设备节能技术;能源系统集成化技术;能源消费评价管理控制技术。

3确定相应结构和材料的选择(关键点)

用实验手段按这些指标逐步选择材料和结构形式。考虑选择轻质骨架结构形式和材料,通过以柔克刚的节点设计,结合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抗震、生态节能建筑相关学科要求,通过整合设计,调整住宅设计思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如何结合国情, 创造出适合我国的生态建筑发展道路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新的住宅设计模式从新的视角来探讨住宅设计模式的创新,能拓宽现代住宅设计的理论研究空间。通过对抗震、生态、节能等相关因素的结合考虑,在已有满足抗震要求新的结构形式条件下,提供了一整套生态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构造做法,从而为今后住宅设计找到满足抗震、生态和节能的新型建筑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 祝强,李美霜.生态节能住宅整合设计[J].林业科技情报,2007,(3).

家庭养老模式下的住宅空间设计的论文 篇4

对于某些靠海边的城市区域来讲,周围的海水或者湖水对建筑的小气候调节影响较大,可以临湖建造建筑单体,良好的通风环境不仅利于有害气体的排放,还有利于降低能耗,其次,还要注重对基地人文环境的保护,北向的植物资源多种植在卫生间与厨房后,以吸收各种油烟,南向的植物资源多起到夏季遮阳的作用。再者,现如今的建筑更注重对噪音的削弱,一般在环境设计中多使用基地绿化来降低噪音污染,太阳能挡板还可以形成隔热间层,收集太阳能的同时减少了电能的损耗,更避免了空调给人体带来的疾病,优点是既节能又省钱,总之,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去改革创新与优化升级节能环保的建筑技术,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

4.2种植屋面与围护结构

家庭养老模式下的住宅空间设计的论文 篇5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设计出宜人的老年人居住环境尤为重要。老年人除了在居室活动之外,剩下的部分时间都是在居住区的户外环境中度过,尤其是在气候宜人的春、夏、秋三季。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所以本文研究对象是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户外环境设计。

1 老年人对居住区户外环境的需求

由于居住区户外环境是老年人每天都要接触到的环境,不管老年人进行健身活动还是日常的交往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居住区内进行的,所以老年人居住区户外环境非常重要。

身体方面:老年人体质退化,生理机能下降,容易生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老年人每天早上起床,需要到居住区内晨练,愉悦身心,增强体质。

心理方面:老年人年轻时都是工作中的骨干,但是到了老年退休在家,心里难免有些失落,所以老年人需要经常到户外放松心情、调节情绪。

老年人退休后,需要到户外与他人交往、聊天打发时间,而且由于工作原因,子女不在身边,则会感到孤独。为了消除孤独,老人需要到户外休闲、娱乐。

2 现有居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不合理,缺少老年人活动场地

老年人退休在家,有充裕的空余时间,他们的部分时间是在户外度过的,时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和一些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因此老年人的活动场地在小区规划时是必需的,然而在一些小区规划时,明显缺少老年人活动场地,致使老年人户外活动减少,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例如南京市阳光嘉园小区。老年人没有活动场地,致使老年人在地下室或者建筑角落里活动,影响小区整体风貌,降低了老年人活动质量。因此在小区规划时,应把老年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子考虑在内,不考虑或者较少考虑老年人的使用情况,将直接影响小区房子的品质和销售问题。

2.2 活动场地功能不分、相互干扰

在一些小区,虽然有一些供老年人使用的活动场地,但是场地内功能不分、相互干扰。老年人的爱好不同,有的喜欢下棋、看书、写字;有的喜欢唱歌跳舞。在一些居住区内经常看到,这边是看书、写字,那边却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相互干扰。

在南京市北苑之星小区内,笔者发现一个若大的广场内,老人既可以在这唱歌跳舞,也可以在这里下棋、练太极,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老人在其中活动有苦难言。而且中间有一条主干道将广场一分为二,给老年人制造了安全隐患,户外活动场地的周边不应以主要交通干线为界,以避免穿越性交通,保证良好而安全的步行系统[1],因此在活动场地设置时,要功能分区合理,动静结合,尽量减少车辆通行,保证老年人人身安全。

2.3 缺乏无障碍意识

一提到无障碍设计,大家都会想到盲道、盲文等,是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其实不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无障碍设计不只是为了部分残疾人而作,也为广大老年人、儿童、孕妇等行动不便者提供方便。即使有些居住区设有无障碍设施,但是由于无障碍体系不够完善,不够体系,造成无障碍设施破坏。有的盲道改成停车场,甚至被破坏;有的被建筑物占用,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

2.4 缺少适合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的公共设施

由于老年人有一定的残疾,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退化,对色彩的分辨能力下降,判断高差能力减弱,感受不到少量的光线变化,所以在一些公共设施的选择上,要考虑到设施的颜色对比,选择一些色彩鲜明的颜色。照明上,应注意灯光的强弱,在建筑和居住区入口处应采用高度的照明。然而在一些小区并没有考虑这些细节问题,其实适合老年人的公共设施主要体现在设施的细节上。另外,居住区缺少一些配套设施,如老年人医院,老年人图书馆,老年人文娱室等等。

3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原则

3.1 弥补性原则

弥补性设计是指针对残疾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需求进行的人性化设计[2],老年人身体机能不如以前,要通过各种弥补性环境帮助老人弥补其能力与生理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对其视觉、听觉、触觉的弥补。例如,视觉方面:老年人视力有所下降,可以通过强烈的色彩变化刺激视觉神经,提高老年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听觉方面:可以利用一些发声装置,帮助老人确立自己所处位置及周边环境,总之弥补性景观使老年人更容易控制和了解周围环境。

3.2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但是对老年人来说,安全性尤为重要。老年人行动迟缓,听觉与视觉都有所下降,因此老年人的安全隐患比较大。

首先居住区应具防火、防灾、防盗等一些基本的安全性。

其次,在景观的设计细节上,地面应防滑,铺装不平整容易使老人摔跤,坡度不宜过陡。

再者,在前期规划时,老年人活动场地尽量避开车行道,减少安全隐患。

3.3 舒适性原则

绿化设计上,老年人到户外,要充分享受自然,小区内要有充足的绿化,植物配置要充分考虑四季季相变化,常绿与色叶树种的搭配,有充足的阳光,老年人可以充分享受阳光之美。晒晒太阳,补补钙,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环境设施上,园内环境设施主要体现在细节上,如有台阶的地方应设置扶手,扶手的材质应为木质或其他环保材料,增加老人的舒适程度。座椅应尽量减少石材座椅,增加木质座椅。

3.4 易识别性原则

老年人随着自身的生理老化,在记忆力和视觉辨别力上有所下降,所以易识别性对老年人来讲具有重要意义。居住区的空间、场地、标识性设施要有鲜明的个性。各细部处理上,利用合理的空间序列,借助实体物质的造型、颜色等方便老人识别。

4 适宜老年人居住的户外环境规划设计

4.1 合理的空间布局——动静结合、老幼结合

动静结合:“动”主要指老人们的吹拉弹唱等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活动,“静”主要指读书、写字等一些活动量较小的安静的活动,所以动区与静区应明确分隔,不得混在一起,相互干扰。

老幼结合:现在有一定体力的老年人还分担照顾小孩的家务,所以在一些老人活动的场地可以设置一些儿童的设施。再者老年人一般都比较喜欢儿童,儿童天真活泼的稚气可以感染老人,使老人消除孤独、寂寞感,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4.2 合理的交通组织关系——人车分流

路网结构尽量采用相对封闭的形式,以避免过多外部车辆的进入;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宅前道路等级要分明,宅前道路要尽可能与次干道连接。避免与主干道连接,尽量减少对主干道的跨越[3]。居住区要适合消防车、救护车和居住区交通车行驶。机动车道按需要设置减速带,与人行道要设置隔离带,保障老年人的行走安全。

老年人行动迟缓,反应比较慢,人车混流容易给老人带来安全隐患,所以一般小区应分为两个出入口,一个车行入口,一个人行入口或者车行道,做到人车分流,保证老年人行走安全。

4.3 重视无障碍设计

全面实施无障碍设计是老龄社会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无障碍设计在我国还不够成熟,主要原因在于规划者、设计师对无障碍设计不够重视,无障碍设计是人文关怀在园林设计中的充分体现。

无障碍设计在居住区环境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园路的设计:园路与车道或者不同高差的园路相接时应设置路缘坡道。园路中尽量减少高差,路面要求平整、无接缝,防滑,不同路面衔接应设置标志。

照明设施:在一些人流集中的地方,应设置高亮度的照明器,要有充足的照明,照明时尽量采用光线向下的照明设施,而不是光线向上或是向外的照明设施,以避免眩光。

公共厕所:在一些人流容易聚集的地方应设置公厕,而且其位置容易被发现。公厕室内外高差不宜超过150 mm,入口处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并设置残疾人专用卫生间。

标识系统:其位置应容易被发现,而且颜色对比强烈,容易被老人识别,不允许营业广告喧宾夺主。

休息座椅:其位置应布置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或者人流来往频繁的地方。各座椅之间距离不宜过大,而且尺寸适宜老年人使用,材料宜选择松软材质,禁忌石材等硬质材料。

4.4 绿化设计

适地适树原则: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障碍;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合本地生存的树种,巧妙利用孤植、对植、群植等手法,科学处理乔、灌、草的配置,并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注重保健植物应用的原则:保健植物是指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保持保护有着明显功效的植物[4]。

保健植物主要分为视觉保健型植物、听觉保健型植物、嗅觉保健型植物、触觉保健型植物、味觉保健型植物。充分利用保健型植物,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健康的居住生态环境。

4.5 齐全的服务设施

在服务设施上,首先要满足老年人的最基本需要,如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闲暇时间比较多,需要提供老年人活动的场地。此外,还应设置一些老年人使用的配套设施,如老年人大学,老年人图书馆。不过现在对于一些居住区来说是一种奢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5 结语

人都有老的时候,善待老人等于善待自己,为老年人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等于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现在我国适宜老年人居住的户外环境设计还不成熟,各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得到解决,同时也希望在以后的居住区建设当中注重老年人的环境设计,共同创造一个宜人的老年人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林武.城市老年住宅区的户外空间设计[J].华中建筑,2005(3):77-78.

[2]刘颂,钱仁赞.老年人弥补性景观及其规划设计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2008(83):16.

[3]刘丽丽.老年社区环境建设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36.

[4]殷利华,陈春贵,姚忠勇.居住区绿化保健植物的合理运用[J].江苏林业科技,2005(8):50-53.

家庭养老模式下的住宅空间设计的论文 篇6

另一投资主力“央企系”,2013年11月9日中铁置业在海南三亚发布了以医疗、养老配套为核心内容的“第三代住宅”体系。该体系打造的“悦生活”八大服务体系,以满足业主医、食、住、行、氧、游、学、乐作为其服务和配套基本要素,其中“第三代住宅”在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重点投入,不难看出中铁“试水”养老地产的新动向。

养老地产不是简单的房地产项目,更多的溢价在于后续服务和运营管理。三亚中铁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超骏认为,大部分房企往往将更多精力放在地产项目而忽略配套服务“软件”的打造,这不仅无益于项目价值的提升,反而会因开发过快而降低项目的附加值。

显然,占据海南三亚这块中国养老热土一席之地的中铁置业打算放慢脚步,“精耕细作”。据了解,总投资53亿元的“第三代住宅”——中铁·子悦薹项目首次在海南旅游地产界引入中国首席家庭医生服务品牌“蓝卡诊所”,诊所为社区业主提供365天、24小时服务,居民可使用医保卡就诊。同时,社区与120合作建立急救转运绿色通道,联网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等北京、上海、沈阳三甲医院。此外,建立业主健康档案,由专业体检服务机构负责进行定期健康体检、由专家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科学膳食指导,与绿色生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合作,为社区居民特供绿色有机食品等,建立老年培训学校,定期组织老年人度假旅游活动,专为老龄会员提供园区特色工作岗位……这一系列健全的软硬件服务体系,提供了老人在养老、医疗、养生、保健的全面需求。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在中铁·子悦薹“第三代住宅”体系发布现场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说,“第三代住宅”是一个观念的转变,这种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是一种安全的、舒适的、宜居的、全方位的养老住宅模式,尤其是在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上投入是中国养老地产的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朱中一表示,开发商比较容易介入的是可以引入社会资金、采取市场化运作的领域,我们主张探索反向抵押贷款、连锁型养老项目、有限产权等形式,做到休闲、养老相结合,做到基本养老和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需求相结合。

据了解,中铁·子悦薹自2010年12月开工以来,目前1~4号地块主体工程均已完工,实现投资38.04亿元。作为中国第三代住宅示范项目、三亚首个“第三代住宅”,是由世界双500强、97个鲁班奖获得者“中国中铁”旗下房地产旗舰开发企业——三亚中铁置业有限公司所开发,项目开发起步即与国际旅游岛同步,以“责任源于信任”的央企使命感,积极响应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国家战略,为海南三亚构建养生、养老宜居城市新地标。

业内人士预计,到205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由现在的2100万人增加到1.08亿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发生率将达到30%以上。90岁以上的老人失能率将达到50%以上。由于高龄化、失能化的加剧,老年人对宜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的速度也在加快,未来二十年城镇化速度还将以2%到2.5%的速度递增。2015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3.8%,2020年达到57.9%,届时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人。因此,越来越多嗅觉敏锐的知名房企前赴后继地进军养老地产。

家庭养老模式下的住宅空间设计的论文 篇7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

我国进入社会化养老的时间并不长, 很多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不能接受这样的养老方式, 认为养老机构是为孤寡老人及被子女遗弃老人设置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

社区养老是为老人提供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是以传统观念为支撑, 以社区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解决老人生存问题。社区服务相对于养老院, 甚至是专门的养老公寓来说更具优势。在现今社会老龄化背景下, 发展社区服务已经成为养老事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区内不但有专业设计的住宅, 更有专门为老年人设置了医护、家务、社会交流以及文娱体育活动等设施, 确保老年人能够身心健康的生活。这种社区服务元素, 既可以说是家庭养老的一种变形, 也可以说是社会养老的一种变通。

二、适老型住宅价值链模型

(一) “价值链”理论综述

1985年, 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对价值的增值环节和价值创造的过程进行了恰当的描述, 从而得出“价值链”理论。

每条价值链的形成和变化都是以顾客为核心, 强调发挥各环节的独特优势, 用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并且根据各个环节的重要因素挖掘出更多与顾客需求相关联的产品, 从而使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价值链体现的是顾客在使用产品时需要其他相关产品的支持进而产生新的需求, 这个过程就是价值创造的过程。

老年人属于特殊群体, 在传统观念以及顾客的损失效应之下, 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更为谨慎, 最终导致我国养老住宅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在理解老年人心理的基础上, 将各类资源整合起来, 加入社区服务元素, 确立适老型住宅价值链初始模型。

(二) 价值链初始模型

价值链模型的构建过程中, 除了加入社区服务和社会支持等因素, 在确定价值活动主体时必须对构成适老型住宅价值链的价值活动进行分析, 通过价值活动主体与社区的联系, 构建以社区服务为支撑的适老型住宅价值链模型。因此, 本文构建适用于社区服务的适老型住宅价值链初始模型, 如图1所示:

(三) 构建以顾客为导向的价值链模型

1.适老型住宅价值活动分析

(1) 主价值活动。

主价值活动是整个价值链的核心, 共分为五个阶段:确认服务人群——划分服务人群——与服务人群交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升服务人群忠诚度。

作为适老型住宅价值链的核心, 主价值活动首先要确定住宅的目标客户群体, 并且按照统一的标准对目标客户进行划分。本文中主价值链的目标客户是老年人群, 主价值活动的分析过程需要以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为依据, 做出相应的服务调整对策, 最终形成一个整合的互动流程,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通过合理的引导和激励, 使其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配合。

(2) 辅助价值活动。

辅助价值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社区业务的重组。社区服务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 业务流程首先应立足现实, 社区业务不仅要提供解决供养、医疗等问题的经济保障, 更需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帮助, 在充分考虑愿望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进行。

(3) 支撑价值活动。

支撑价值活动主要体现在网络的发展和相关软件的开发方面。通过运用网络平台, 建立社区客户数据库, 可以即时有效的对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 降低成本, 推动了养老住宅的发展。

2.价值因素确定

老年人群的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感知上。影响人感知的因素分为感知利得因素和感知利失因素, 老年人的价值感知利得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基础设施价值以及政策因素, 而与之对应的利失因素主要包括:资金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风险。

3.价值计算方法

价值链模型的结果是以顾客价值来决定, 而顾客价值则用感知价值作为媒介来体现的。将每个因素的评价值与其对应的权重相乘可以得出顾客的感知价值。可表示为:

顾客感知利得值=∑感知利得因素权重×评价值

顾客感知利失值=∑感知利失因素权重×评价值

本文中的顾客价值是指适老型住宅为老年人所提供的价值, 其感知价值的核心是对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用计算公式可以简单表示为:

老年人的感知利得主要有五个因素, 感知利失有四个因素。因此, 数学形式表达为:

其中αi为感知利得因素xi的权重, xi为顾客对感知利得因素Xi的评价值;βj为感知利失因素yj的权重, yj为顾客对感知利得因素Yj的评价值。

4.确定各因素权重

本文各因素的权重用里克特量表非正面评价的加权平均法来确定。该方法的原理为:顾客对某个影响因子进行了非正面的里克特选择 (例如/非常重要/重要/无所谓/不重要/非常不重要) , 其评价越低, 相应得分越低。根据顾客对各因素的评价分值相对于整体平均分值的降低幅度, 可以得到该因子的重要程度影响权重。

5.顾客价值定位

顾客价值是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的比值, 如果顾客价值大于1, 则表示产品的效益大于成本, 产品是有价值的, 反之, 则表示, 产品要进行优化才能获得效益。本文用平面图的方法对顾客价值进行定位, 顾客价值为以感知利失为横坐标, 感知利得为纵坐标的点与原点所在直线的斜率, 如图2所示:

其中, 使用数字Ⅰ、Ⅱ、Ⅲ……Ⅷ表示顾客价值的八个方向, Ⅱ-Ⅵ所在的直线斜率为1, 作为价值分界线, Ⅱ-Ⅵ直线以上的部分表示顾客的价值大于1, 直线以下的部分表示顾客的价值小于1。直线L表示为顾客价值的在价值平面图的位置。

6.以顾客为导向的价值链模型

建立适老型住宅的立足点必须是以老年人的感知为核心的顾客价值。构建社区服务适老型住宅价值链是以顾客价值为导向, 与社会多种资源相互配合, 将价值主体和价值活动按照逻辑关系连接成链。基于此, 本文在适老型住宅价值链初始模型的基础上, 以老年人的顾客价值为导向对价值链模型重新构建, 并通过老年人价值感知的变化来调整和优化价值链结构。

(四) 实证检验

1.调查方法

西安市现有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125.68万, 占全市人口的14.99%, 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达14.77万人, 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1.38%。

本文采取对老年人进行访问的调查方法, 制定调查问卷, 针对九种不同的价值因素设置九道里克特选择题, 选取西安市城东7个小区的127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直接访问。

2.数据采集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 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并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在利得因素中, 老年人对于“服务价值”这一因素最为看重, 关心能否得到满意的服务, 例如精神慰藉、文体娱乐以及医疗条件等;在利失因素中, 由于部分老人顾及隐私, 所以调查结果中“资金成本”的看重程度相对较低。

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 得出价值因素评价值, 如表1所示, 并且用里克特量表法确定各价值因素的权重, 如表2所示:

3.模型结果分析

将调查数据代入公式得:

结果显示, 顾客价值为7.761, 处于顾客价值定位图分界线的左上方, 且顾客价值所在直线的斜率较大, 表示利得因素所带来的效益高于利失因素付出的成本, 由此说明社区服务适老型住宅效益的增长幅度大于成本的增长幅度。

三、价值创造分析

(一) 价值链参与方

价值链的参与方共由6部分组成, 分别是:

顾客:是价值链的核心, 整个服务价值的创造的出发点。本文中是老年人顾客。

社区组织机构:在这里组织机构是社区服务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是整合资源以及服务最佳的传递者。

服务内容:根据不同的顾客定位, 找出针对性的服务, 使适老型住宅所提供的服务有别于普通养老院。

信息分析:搜集顾客对于各项服务的感知, 并且根据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 对服务质量进行不断地改善。

支持服务机构:社区内相关服务的提供者, 例如, 在社区内设置的医院, 老年活动中心等等。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养老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有力因素, 主要是国家政策、家庭支持以及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的支持。

(二) 价值创造过程

从最初老年人对于适老型住宅的选择到老年人享用服务的整个过程, 是适老型住宅价值实现的过程, 同时也是适老型住宅价值链价值创造的过程。

如图3所示:

其中:

(1) 社区服务组织向社会提供相关服务信息; (2) 顾客了解适老型住宅的性能以及服务内容, 并进行选择; (3) 使顾客在适老型住宅中享受服务; (4) 顾客意见反馈; (5) 通过顾客的意见反馈信息, 制定改革方案; (6) 顾客对改革方案提出意见反馈 (7) 服务机构对社区组织机构提供支持; (8) 服务机构对顾客提供服务; (9) 社会合作机构配合支持社区组织机构; (10) 社区组织机构对社会合作机构进行建议反馈; (11) 社会支持是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因素的支持, 确保适老型住宅的健康发展。

由此看出, 适老型住宅价值创造的过程体现在价值链的各个价值活动中, 并且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社区组织的努力。

四、结论

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是满足老人需要的养老服务产品, 不仅要有适合老人需要的养老服务产品, 更要从养老机构反向到老人构成服务传递。

本文运用价值链理论对适老型住宅所能带来的价值做出了分析, 并以老人的感知价值为导向, 加入政策、信息、社会支持等因素以及直接参与方的各类支持, 构建了社区服务型适老型住宅的价值链模型, 对价值创造过程做了简要分析。分析结果得出, 社区服务型适老型住宅能够满足老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不能否认的是, 社区养老服务和适老型住宅尚处于成长时期, 需要理论与实践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 老年人的供养问题变的日趋紧迫。本文从社区养老的角度构建以顾客为导向的价值链模型并对其价值创造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适老型住宅价值链的不断调整与优化, 探索更能适应我国城市养老发展方向的养老方式, 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社区服务,适老型住宅,价值链

参考文献

[1]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J].2004, (6) :110-112.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128-147.

[3]王春霞, 张明立, 钱国明.顾客价值的确定和交付流程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1) :138-144.

家庭养老模式下的住宅空间设计的论文 篇8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 独生子女一代不仅要面临更大金额抚养教育费用的困境, 另一方面,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以及社会养老福利机构在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得家庭养老成为一种主流趋势。而相对于独生子女而言, 所要承受的金钱赡养费用以及对老人精神上的存抚明显较大。若建立完善的家庭养老居住模式, 则需要对困境进行突破。

1 老龄化和少子化对中国传统养老模式的冲击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 即计划生育政策尚未贯彻落实, 每个家庭中子女数量普遍较大。在政治思想的贯彻下—人多力量大, 成了每个家庭信奉的不二信条。但是, 当新的经济、政治模式开启, 人口数量过大的弊端日益凸显, 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便给当代社会少子化埋下伏笔。我们在荧屏上看到的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放到如今的时代背景下便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不仅是使子女赡养难度的增大, 更高层面上, 也是对中国传统养老模式的一个重大冲击[1]。相比于之前一段时间多个子女共同赡养一对老人, 现在则是一对夫妻赡养四位老人。更重要的是, 在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趋势下, 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养老体系结构尚未成熟的客观状况, 这一问题很难得到平衡妥善地解决;另一方面, 基于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 从老人到子女, 自上而下, 都必须要面临自身养老观念及生活方式的转变, 以更充分地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对中国传统养老模式的冲击。

2 城市独生子女养老的困境

一方面是飞涨的物价, 一方面是养老所需的住房房价也居高不下。当然, 我们所探讨的前提是城市独生子女的确认可“一碗汤距离”的“近居式分离”为当今养老居住模式的主要趋势。那么, 首先从居住环境的角度来考虑, 城市住房便是首当其冲的重要问题。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世代同堂而居的居住养老模式, “一碗汤距离”的“近居式分离”要求城市独生子女要担负着至少两套城市住房的经济负担, 更何况还有衍生的物业费, 水费, 电费等多种费用。在这种情况下, 老人纵使有退休金, 也显得杯水车薪。

赡养是门学问, 由此极有可能衍生出因照顾不周而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但往往这样的指责多是夸大其实, 所以城市独生子女一代有时往往要面临“莫须有”的道德绑架, 而恰恰这是花费多少金钱都弥补不来的, 更会让独生子女一代在教育子女, 工作进展与老人的生活质量之间顾及不暇。

3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居住模式

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尚未使民众的聚焦点投入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得失争论上, 但是作为城市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模式上势必将要发生极大的转型。

传统的养老模式和同堂居住方式已不适应受当代生活节奏影响的独生子女一代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一碗汤距离”的“近居式分离”逐渐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对于城市独生子女而言, 近居式分离作为一种新兴的居住模式, 它不失传统又减轻独生子女之负担, 与中国传统的同堂居住在形式层面上也具有一定的衔接性。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要老有所依, 同时子女需在父母面前尽孝道, 因此, 远离父母的居住模式是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 也不符合我国的传统观念, 有违孝道。

根据中国的国情以及社会观念, 需要寻求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家庭养老居住模式, 这样才能确保老人的老年生活质量, 同时也能推动我国社会的良好发展。通俗地可以理解为在同堂居住的基础上将子女和老人拉开了一定的并不远遐的距离, 但是这种情况不但对家庭感情的维系丝毫没有冲击, 而且无论是对老人还是子女而言, 都给彼此保留了一定的空间, 相异于西方国家的养老模式 (如日本的养老懈怠与瑞典美国的乡下式养老) , 中国当代的“近居式分离”并没有完全剥离传统的文化符号, 同时更没有受到旧思想浪潮的桎梏, 在人情氛围里保留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暖意, 但同时又睿智地将城市独生子女一代的养老负担降低到最小值, 在老人和子女彼此都有相对独立的空间里能够更惬意地居住生活, 并且能够完美诠释中国传统的孝道。

4 结语

对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 “一碗汤距离”的近居式分离养老模式正是一切社会老年体系保障制度方兴未艾的基础与前提。少却了同堂而居的相对公开化没有私密空间的旧家族理念, 消融了远离老人那种相对冷血的西方养老方式, 它更具有中国的色彩。无论从医疗, 居住环境, 生活质量等层面细致地剖析, 不难发现, 这种养老居住模式目前来看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现今以及将来的一段时间内, “一碗汤距离”的“近居式分离”将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推崇, 作为一种介中介稳的养老居住模式, 它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独生子女的肯定, “近邻式分离”的养老模式开始成为当今时代城市独生子女养老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佟雅囡, 杜秀秀.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现状与对策[J].科教导刊 (上旬刊) .2014 (11) .

家庭养老模式下的住宅空间设计的论文 篇9

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公营住宅法》, 明确指出公营住宅的受益对象为低收入家庭。该法对公营住宅建设补贴方式作出规定, 指出由于地方建设被列入住宅建设五年计划的公营住宅, 其建筑费用的一半由国家支付。政府定期公布家庭收入标准, 为达到一定收入标准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公营住宅。1945-1995年间, 日本共建设公营住宅约302万户, 平均每年建设约6万户。截至1995年底, 政府建设的公营性住宅约占住宅总量的6%左右, 极大地缓解了低收入家庭住房紧张状况。1996年, 日本对《公营住宅法》进行了修改, 提出公营住宅房源新思路, 即由地方公共团体建设公营住宅、地方公共团体收购民间住宅和地方公共团体租用民间住宅等三条途径。

1. 分配程序

日本公营住宅由地方政府指定的部门统一管理, 每年分2~3次在本地区内公开募集入住者。其工作步骤及分配程序为: (1) 收集整理待分配房源。 (2) 发布募集通知。在募集通知书中注明房屋地点、户型、户数、房屋租金、申请人资格、受理截止时间、抽签选房时间、中选后签订租赁合同时间、最迟入住时间等, 一般还附有户型图和坐落地点示意图。申请者在指定时间内以邮递或直接送达的方式递交公营住宅入住申请书及其他相关证明。 (3) 资格审查。有关部门接到申请后, 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核实, 审查其是否符合入住条件, 并将审查结果通知本人。对符合入住条件的, 通知其选房时间和地点。 (4) 抽签选房。 (5) 签订承租合同, 交纳住房抵押金。抽签中选住户, 将根据其收入状况和申请住宅状况确定房租, 双方签订住宅承租合同, 承租者交纳相当于3个月租金的住房抵押金。住房分配方式除了采取抽签选房的方法之外, 也有按照申请时间的先后决定住房分配结果的。

2. 入住资格

申请公营住宅的家庭要提交公营住宅入住申请书、家庭收入证明、家庭成员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 并应满足下述条件:

(1) 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意义上的家庭。

(2) 是否居住确有困难的家庭,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同居成员中有一人拥有自有住宅的不能申请。

(3) 家庭收入满足一定条件。确定家庭收入的基本原则是, 如果把社会所有家庭按照收入由高到低排列的话, 公营住宅受益对象的家庭收入应该位于所有家庭的后25%以内, 但对满足一定条件的特殊家庭可以放宽到40%。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各地方情况有所差异, 因此各地方针对本地区实际, 确定收入标准线。比如日本爱知县2001年规定申请公营住宅的家庭月收入20万日元的家庭分为I~IV类。对满足一定条件的特殊家庭, 如家庭成员中有精神病患者, 或者属于原子弹受害者家庭, 或者同居成员都是50岁以上或者18岁以下的家庭, 家庭月收入限制可以适当放宽至26.8万日元, 并将月收入在20万日元至26.8万日元之间的家庭分为V~VI。

3. 房租确定

公营住宅的房租因承租家庭收入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房租=房租基准价×房租调整系数

房租调整系数=城市区位系数×房屋面积系数×房屋使用年限系数×居民方便性系数

房租基准价根据家庭收入状况确定, 原则上为家庭纳税收入的8%。具体操作时, 可对应家庭收入分类表确定房租基准价。例如:某处公营住宅根据所在位置、房屋面积、使用年限和居住方便性确定其房租调整系数为0.4483, 那么, 假如是I类收入家庭租用此房, 则月房租为37100×0.4483=16600日元, 假如是IV类收入家庭租用此房, 则月房租为61400×0.4483=27500日元。

二、我国对低收入家庭住房补助政策情况

我国于1999年4月提出要对低收入家庭采取廉租住房政策, 并逐步在全国各地推广。2004年3月建设部等5部门公布《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对廉租房的保障对象、保障方式、保障面积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该办法规定, 符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最低收入家庭, 可以申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从长远来看, 政府应该着手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廉租住房租金定价体系, 将政策受益对象按收入高低进一步分类, 区别不同收入家庭, 制定相应住房租金或租金补助额, 使绝大多数低收入家庭能够不同程度地得到廉租住房政策支持。通过经济手段, 对进入和退出廉租住房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实现廉租住房退出机制。

三、我国面向低收入家庭住房租金定价模型

1. 低收入家庭分类

这里的低收入家庭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社会统计学意义上的低收入家庭, 一是政府根据财政状况将要给予政策倾斜的低收入家庭。在一定时期内面向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所要触及的对象, 将是这两部分家庭的交集。低收入家庭的界定具有区域性和时间性特点, 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需要确定不同水平的家庭收入标准;同一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 也要有不同水平的家庭收入标准。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政府有了相对更多的资金积累, 面向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受益对象可能扩展到社会统计学意义上的低收入家庭。

低收入家庭住房受益范围逐步放宽以后, 家庭收入差距将逐渐拉大, 为此, 需要按家庭收入水平对低收入家庭进一步细分, 以便针对不同类型收入家庭, 确定相应的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租金标准, 实施差别的住房租金补助政策。

2. 确定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基准租金

在确定面向低收入家庭住房基准租金的过程中, 首先, 根据家庭人口数对家庭进行分类。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家庭人口结构逐渐趋于小型化, 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结果显示, 2003年全国平均家庭人口数为3.01人, 近93%的家庭在6口人以下, 2~4口之家占74%。因此, 我们可将家庭按人口数划分为6类。其次, 根据不同收入类型家庭确定相应的基准租金表, 对相同收入类型家庭, 根据家庭人口数和住房面积确定多档次基准租金。在测算并构建廉租住房基准租金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面向低收入家庭住房基准租金随家庭人口数增加而减少的原则。同样一套住房, 如果由3口之家承租, 改为5口之家承租, 其基准租金应该相应减少。一般地讲, 同一面积住房, 家庭人口数越多, 其基准租金应该越少。

(2) 面向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基准租金随住房面积增加而递增的原则。为了提高政府补助金的使用效率, 随着住房面积的不断增加, 相应地基准租金应逐渐增加。

(3) 面向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基准租金随家庭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原则。不同收入家庭如家庭人口数相同、住房面积相同, 那么相对收入较低的家庭更需要政府的租金补助, 政府将同样的补贴提供给收入较低的家庭, 可以得到更大的效益。

3. 面向低收入家庭住房租金计算

上一篇:大学生读书节之综合知识趣味竞赛策划书下一篇:暑假会计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