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共11篇)

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1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很深的烙印,影响着子女的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孩子 积极 影响

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为满足家庭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目标所进行的双向影响与沟通活动。家庭教育有直接与间接之分,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实施的互动性教育或训练;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等对家庭成员所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或熏陶。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

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即家庭生活环境熏陶法。家长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良好、优美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子女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子女优良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视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以一部《颜氏家训》名世在颜之推曾指出:“人在年少,神情末定,所以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之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他很注意周围环境对子女的影响,要求审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以防受到消极的影响。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生活

环境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物质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经济收入及其安排、使用,家庭环境的布置、美化等。一类是精神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家长的教育期望、受教育程度及其对学习的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心理气氛等。要使家庭环境对子女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家长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物质生活环境和家庭精神生活环境。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性格发源于0—6岁,虽然刚刚出生的婴儿似乎没有所谓的性格,但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恰恰是从这里开始了新的起点,一切外在及内在的东西都会在有意或无形中影响到他。从零岁一直到六岁,经历在孩子性格的形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人生美丽花蕾的酝酿时期。大自然会为性格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会为性格的形成确定航向,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有时孩子的行为不是不还或不道德,他们只是顽皮了一些而已。

孩子性格有天然的成分,也有后天的因素。孩子性格中天然的成分,我们改变不了。比如,孩子天生好说、好动、好表现,你要孩子乖乖的跟着家长不要乱说、乱动、乱表现,岂不把孩子给孩子给憋坏了吗?孩子天生胆小,你却让孩子去玩那些惊险、刺激的游戏,岂不孩子吓坏了吗?孩子性格中天然的成分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孩子天生怎样,就应尊重、爱护孩子性格中天然的成分。

孩子性格中虽有天然的,难以改变的成分,但是绝大部分还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改变的。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父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打着父母的烙印。孩子性格好,表明父母的教育好,孩子的性格有问题,表明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因此,家长得注重孩子性格的养成。

(三)注重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

学习是青少年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和任务,教会子女学会学习,是家庭教育人生指导的重要内容。家庭的学习指导,指对子女的自学辅导,提高子女自学的积极性,教会子女掌握自学方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在学习指导方面,会有不同的效果。然而作为家长,都应该关心子女的学习,并尽个人的努力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

学习的目的,是学会生存并获得发展,使子女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技术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激励子女产生勤学的动机和善学的动力。家长在子女学习的目的的导向上,应破除光宗耀祖、追名逐利的狭隘观念;要脚踏实地,不可要求过高。

家庭的学习指导,在引导子女完成学校学习任务外,还要鼓励他们课外学习,这是一种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灵活多样的自学。可以帮助子女加深理解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和自学能力。家长注意帮助子女选好课外读物,创造条件与他人交流、讨论,达到开阔眼界,启发思考的目的。

(四)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

蔡元培先生指出“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个人的思想的发展,知识的丰富,品德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子女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家庭教育贯穿于全人生,为人父母始终担负着对子女人生指导的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许多选择,其中包含着对人生正确和错误的看法,即好与坏、是与非得判定。涉及人类生活问题的选择,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家庭教育应该教会子女面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早期幼儿开始,要培养他们执着追求和勇于奋斗的品质。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生活充满情趣。兴趣是智慧的钥匙,也是理想追求的源泉。利用游戏指导幼儿体味人生情趣和快乐,是卓有成效的手段。

对少年儿童来说,家长为了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人生观,要着眼于解决好独立性与依赖性、反抗与服从、封锁性与开放性的心理矛盾;帮助他们发展健康友谊,培养良好的兴趣和志向,使他们顺利通过“危险期”。

青少年时期是确立人生观的重要阶段。理想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应注意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从选择生活道路、树立生活目标开始,帮助他们选择未来职业,并逐步明确做人标准,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参考文献:[ 1 ]《家庭教育引论》 蔡岳建 主编

[ 2 ]《蒙台梭利教育箴言》 成鹏 编著

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2

为了让孩子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特别研究了以下几种情况。

一、问题的提出

我县小学初开英语课时, 由于一些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目的认识不清, 对小学生的心理了解不够, 在教学中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的教师甚至用教中学的教学方法教小学, 使一些小学的英语教学陷入困境。

二、理论依据

《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指出,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英语教学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要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夸张手法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教育性, 二是艺术性。教师强调前者忽视后者, 课堂教学就缺少蓬勃生机。教师平铺直叙, 学生消极听课,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这种情感状态中学习, 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降低学习效果。夸张手法的特点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 能从以下三方面激发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 能把握英语教学的特性。

英语教学的特性表明, 凡是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比较强烈, 对比明显, 不断变化, 带有新颖和刺激的艺术效果, 都会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地联系起来。

夸张手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复、深入浅出地运用, 能满足学生想获得新知识的欲望, 使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持续。

3. 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夸张手法营造了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感到自己的求知热情得到尊重, 学习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更喜欢与教师共同创造合作, 学习兴趣也得到加强和稳定。

四、夸张手法提高学习效果

1. 帮助学生调动有利英语学习的积极因素。

小学生活泼好动, 记忆力强、模仿力强, 通过夸张手法能够使小学生的特点转变成有利英语学习的积极因素。夸张手法的运用, 能够更有效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因素。

2. 学习内容更直观易懂。

夸张手法属于直观教学法范畴。在教学中, 教师借助了非语言行为的身势、表情、情景等外部直观和语言内部直观等积极因素, 其中非语言的外部直观比语言的内部直观作用更大。

3. 有助巩固知识增强记忆。

英语学习的效果, 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熟记, 直至最终能学而所用。

如何利用夸张手法去弥补一些问题的缺憾, 对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 对生动的形象印象较深。夸张手法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 新鲜有趣, 往往有如同小品、相声那样。一个包袱的出现, 引起人们好奇, 当包袱解开时, 趣味突显, 回味无穷。 (2) 精心布置课外作业, 印象更深。前面提到, 夸张手法能调动学生的肢体和各种感官的作用, 但这一效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所以在布置课外作业时, 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必要的抄写和背诵外, 要精心设计编排作业内容, 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英语竞赛, 演讲、游戏等活动。 (3) “洋腔洋调”的真实效果。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洋腔洋调”特征非常明显, 也更接近真实。夸张手法的运用帮助小学生从初学英语开始, 就受到“洋腔洋调”, 这种独特的效果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五、运用夸张手法的注意事项

教学是艺术, 也是科学。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到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积极作用, 但要发挥这些积极作用的前提是必须科学地运用夸张手法, 否则将事与愿违, 适得其反。

1. 合理适度。

在运用夸张手法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接受能力, 轻描淡写、毫无艺术的悬念, 肯定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内容夸张得太离奇, 学生理解起来就有困难, 这样不但没有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甚至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2. 围绕主题。

在运用夸张手法时, 要紧紧围绕正在学习的内容。但是如果夸张无限地引申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即使有兴趣听下去, 其兴趣已经偏离了主题, 这样既浪费时间, 也没有效果。所以, 要避免偏离主题的夸张。

3. 保持新颖。

在运用夸张手法时, , 要注意保持新颖性, 因为新颖性能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得以稳定和持续地发展。所以运用夸张手法, 要不断采用新颖的形式和内容。

综上所述, 夸张手法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同时也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 适当运用夸张手法都会起到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这种方法容易操作, 使用范围广, 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英语教学手法, 值得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力提倡。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心理学而言, 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 是一个人优先对一定事物发生注意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 是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 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关键。只有让学生保持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会变得轻松, 才能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效率。

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 影响 人生观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32-01

在历史的长卷中,有许多人物在思想或者行为上独树一帜,推动着历史的进程,甚至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有着莫大的影响。这些历史人物值得学生深思学习,同时每一重大历史事件也能够让学生在思索中有所收获。学生遨游于历史的长河中,不仅能够了解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知识,还能够对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影响。作为历史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当精心主导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和自身发展上都有所收获。本文从多方面详细阐述了采用历史教学影响学生的必要性,并给出了通过历史教学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历史教学影响学生的必要性

1.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总的来说,就是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人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得到智力以及身体素质的提升,也需要增长文化知识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人物及事件,增长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探索,从而形成优秀品质,促进自身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历史教学需要不断完善改进,关注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不仅仅来源于课本,课外读物,历史电视剧等也是学生了解历史的来源。处于效益需求,很多历史电视剧以及读物中出现了擅改历史的现象,甚至有些作品还对封建思想加以肯定。这显然与现今社会的历史观,价值观等相悖。学生在这种作品的长远影响下,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历史观,甚至在自身思想素质上有消极影响。学生的年纪还小,他们的判断力还不强,需要他人的正确引导。历史教学能够给予学生完善的教学,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观念看待历史,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应当重视历史教学的多重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二、采用历史教学影响学生的策略

1.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悠久的历史画卷中,虽然一些杰出的人物对于历史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但是绝不能产生“英雄决定历史”的错误观点,教师要始终坚持科学的人民历史观,同时使学生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让学生以科学的观念看待历史,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例如,在学习建筑奇观这一章节时,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书中所显示的各种优秀建筑,虽然很多是由统治者下令建造的,但却都掺杂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比如秦国的长城,建筑宏伟,能够抵御外敌,是由无数人民合力建造的,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这些普通的群众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奇迹,但是却没有在历史的丹青上留下点滴痕迹。这正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平凡与伟大,同时也是对人民历史观最有力的说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加深对人民历史观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人生观。

2.推动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有些人物的身影十分耀眼。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以及坚定的意志,从人民以及国家的利益出发,不断奋斗,为自己的理想付出时间甚至生命。教师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讲评,能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影响,从而推动自身身心的良好发展。例如,在学习戊戌变法这一章节时,可以看到谭嗣同,康广仁等人为了改变当时国家内外交困的状况,积极寻求变革,不畏强权,最终为此牺牲。从他们身上,学生能够看到坚强爱国的品格,从而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再比如,在学习贞观之治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了解和认识李世民这个人物,学生通过学习李世民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能够发现他礼贤下士,勤政爱民的优秀品质。这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中为李世民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努力向他学习,形成乐意接受建议等优秀品质。所以教师对于历史人物的讲评能够影响学生,推动学生不断完善自身,努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3.激发学生的民族以及历史责任感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见,有数不清的历史人物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而奉献自己的一生,不畏艰险。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希望。历史教学应当通过鲜明的历史人物以及相关事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激发学生的民族以及历史责任感。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认识孙中山、黄兴、蔡元培以及孙武等许多的革命人士,他们不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了民族以及国家的崛起而不断斗争。通过对于这些人物的认识以及事迹的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调动他们的民族以及历史责任感,从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可以将时事政治与历史教学相结合,拉近歷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代入感,从而激发学生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付出不懈努力。所以历史教学中教师的精心组织以及科学引导能够激发学生民族以及历史责任感。

4.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学习历史,则能够让学生与很多高尚的人对话,学习他们的优秀品格,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历史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增长学生做人的学问。优秀的历史人物能够给学生形成标榜,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通过对历史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看到大胆直谏的魏征,英勇牺牲的刘胡兰,不畏强权的林则徐。通过对于历史事迹的详细了解以及对人物的深刻认识,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优秀的思想品德。对于历史的不断学习,能够让学生不断了解各种优秀人物,认识到他们的思想,品格以及情感,从而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并最终指引学生的行动。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克服不良嗜好,从而不断进步。所以历史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总结

时代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对于教育教学也有着新的需求。过去的教学理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的建设者,如果学生不能受到科学的教育,就难以成为优秀的人才,难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响应时代的召唤,历史教学也应当有所变革,积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历史教材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当深入挖掘,精心组织历史教学,以灵活有趣的方式引领学生去了解历史人物及事件,使学生受到知识和观念上的双重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西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版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七、八、九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新课程的理念和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篇4

2.信任放手:一旦与孩子一起制定好彼此都认同的约定,家长必须真正做到“只简单提醒,不再催促、抱怨、唠叨”,否则,这个改变就不可能真正发生。“儿子,现在是八点,看看时间表你需要做什么?”孩子如果不耐烦说“知道了”,家长回答“OK,妈妈只是提醒一下,你自己安排”。这对很多家长来说非常难做到,因为担心呀焦虑呀,更是因为——不信任。“他从来不主动完成,我不催,肯定就完不成”。的确,但如果你继续催下去,孩子主动负责的能力就永远培养不起来了,也正是因为你一直催,才压抑了孩子这份主动的能力哦。

3.自然后果:如果有了约定,也有了放手与适当提醒,孩子主动完成了,家长及时肯定,“哇,看来儿子真是一个能为自己负责的男子汉!赞一个!”如果孩子没能完成,到了约定的休息时间,“儿子,不好意思,妈妈知道没完成,你很着急,今天到了时间,不能继续写了,不过妈妈相信明天你会根据今天的经验有新的安排哦。”然后坚定地洗漱、睡觉,必要时拉闸也是可以的。

浅谈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篇5

一个人的人格、个性、价值体系、习惯行为模式等个人素质形成,都是从儿童期开始的。对孩子的成长,不应局限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层面,关注心理健康也是保障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一环。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期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为将来孩子品德智力发展奠定基础。如果此时忽略关注心理健康成长,那么家长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的期待将可能会落空。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作为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培养孩子的亲情

爱是孩子的天性,他不但应得到别人的爱与关注,同时也应学会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为此,教育者应教育孩子学会爱父母、亲人和老师。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我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家长可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孝敬父母月,要求孩子为父母或亲人的生日准备礼物,在外吃饭时点父母爱吃的菜,为父母夹菜等。

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乐意帮助别人的,但这种情感需要教师或家人的引导与培养,使其能体验别人的心情,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和失望。如在父母、祖父母或亲人因病住院时领孩子去医院探视,参加各种爱心捐助活动等。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但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与学习用品,准备好自己出游的食品,养好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等。

四、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还未成年,有什么义务呢?其实不然,孩子生活在集体中就有各种各样的义务。在班级里有打扫教室卫生的义务,在家里有参与家务

劳动的义务。如何培养这种义务感呢?如: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务,给孩子制订一个家务劳动的计划,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务劳动,或者将某一特定任务交给孩子去干,只有在这种实践操作中才能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五、培养孩子的挫折感

现代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一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现一点小麻烦或困难,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为了避免孩子将来可能遇到难以应付的境况,家长在平时可不时地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让他们不时地去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学会自己去应对。

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2004年,在南京举办的儿童保健会上,有专家指出“经过调查发现,现在有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幸福,这是令人震惊的。”现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父母疼爱有加,可为什么他们感觉不到幸福呢?因为幸福是一种感受,需要教师去引导孩子领悟,启发孩子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及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幸福,也可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生活的艰苦,从而让孩子能够学会珍惜现有的生活。

七、指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人际关系,以此影响孩子。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班集体,班级成员互相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讲究文明礼貌,劳动有分工、也有合作的班级氛围。让孩子在这种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儿园,为孩子交友提供空间。引导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进行交往,在交往中教会他与伙伴互帮互助,多看别人的优点,学会宽容等。

再次,家长与孩子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保持一点童心和童趣,使自己与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走进他们的心灵,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在这种亲子互动中培养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6

第三,儿童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接受教育

过去有些教育家把儿童比作一张白纸,可以任凭你在上面画什么画。这种比喻虽然不很确切,因为儿童的发展要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这种比喻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因为遗传素质只是发展的前提,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更是起主导作用的。它可以改变一定的环境,或者利用一定的环境,使它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先天素质和环境设计最美好的图画。

第四,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

儿童从出生到他能够不依赖家庭而独立生活以前,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家庭教育,越是年龄小的时候接受的家庭教育越多。儿童上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就逐步让位给学校教育,但家庭教育仍然在起作用,直到他自立为止。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育环节,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第一,家长自身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即世界观和思想品德;

二是理论、知识方面的水平,即文化素养。家长的人生观和思想品德对子女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有人对53个家长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恶劣、受过刑事处分的家庭做过调查,其中有52个家庭的子女违法犯罪或有劣迹;有人又对96户家长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表现很好的家庭调查,这些家庭的子女全都是表现好的或比较好的,没有一个孩子有劣迹或违法犯罪。由此可见,家长的人生观和思想品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家长的文化素养并不等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家长的文化素养是指家长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掌握人类精神财富的多少和所表现出的理论知识水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文化素质高,孩子的发展就会比较好。所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第二,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长对子女热爱、关心的程度和方式;

二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关心孩子的家长。这种家庭下的孩子变得性格孤僻、冷漠、厌世,变得消极、沉沦。还有些家长是太过溺爱孩子,对孩子,父母有说也说不完的牵挂和割舍不下的爱,真可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结果是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胆小怕事,时常表现出心理学上所说的“退缩行为”。有的甚至还可能有任性、娇气、爱发脾气、唯我独尊等不良的人格品质,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特别重的毛病。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了。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品质的形成。

第三,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生活环境对子女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举个例子来说,单亲家庭,它属于残破型家庭,父母缺少一方,在这种家庭中的子女容易出现孤僻、胆怯、冷漠得心理,或出现冒险、野蛮的心理。而现代社会讨论最多的,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独生子女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越来越多地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也存在着许多争论。有些人认为独生子女是“特殊儿童”或“问题儿童”,认为他们缺乏独立奋斗的能力、依赖心十足、缺乏社交能力、早熟、孤僻、娇气、任性等。但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心理学家通过对40万名中学生的调查、对比,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聪明、更富于创新、对事业更敏感。可见,上述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独生”上,这是不科学的。家庭结构是无法改变的,但家庭教育却是可以改变的。了解了问题的所在,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补救或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庭生活环境对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第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做到德、智、体、美、劳兼顾。

第二,要提高家长的自身素养,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养,包括要有知识,比如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等;要有能力,例如要有了解子女的能力,分析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威信,要有义务感等等。总之,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最重要的是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由于身教重于言传,往往产生于潜移默化中,可谓是力量之大。

第三,要端正家庭教养态度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能由于孩子一两次的表现不好,就对孩子失去信心,放弃管教。作为子女的教育人,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还有就是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要理智施爱,爱而不娇,要有长远的眼光,使爱子女的动机与效果达到统一。对子女的期望也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掌握好分寸。

第四,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子女进行健康的熏陶渍染

首先就家庭结构来说,家庭形式不同,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教育要有针对性。根据各个家庭的不同特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避错原理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在家庭经济生活方面,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合理支配家庭经济;

再次,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方面,争取创立一个亲密无间、协调和睦、相互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最后,在家庭生活方式方面,家长要注意从饮食营养习惯、生活起居习惯、消费方式、闲暇利用方式、家庭人际交往方面等入手,建立一个良好的“家风”或“门风”。

浅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篇7

关键词:家庭;孩子;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55-01

“桔生淮南即为桔,桔生淮北即为枳。”“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环境是如此重要。那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又如何?社会学家认为,对孩子成长最有影响的四个方面:家庭、学校、同齡伙伴、大众媒体。在这几个方面中,家庭是放在首位的。家庭是孩子启蒙的第一站,孩子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对他的将来有着很大的影响,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其未来。孩子,未成年人,思想没有成熟,对事物的好坏鉴别力不强,最易受外界影响,家长的任何不文明言行和落后思想,都会让他们耳濡目染,最后形成坏的习惯,根深蒂固,影响一辈子。我是一名参加工作已有29年教龄的老教师,对专家以上的说法表示非常赞同。记得86年我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的一个孩子,他在家排行最小,上面有两个姐,经常打骂姐姐,父母不仅不管教,还批评两个姐姐,最后养成霸王性格,这种性格造成了他所在的班级没有不出事的一天。今天,该学生已变成一个无礼貌、不懂事、生活不能自理、无家可归的中年流浪汉。这说明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的影响要深刻得多。这再次说明家庭环境对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比如,我们现在普遍关注的留守儿童或流浪儿童,他们由于及其缺乏来自家庭亲情的关爱,这些孩子已经形成厌学、逃学、孤僻、抑郁、心里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不合群等不良情形。后果是,小时候不法之人侵害他们,长大后他们不择手段侵害别人。这不能不承认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如09年我教的一位来自四川,投奔河北的姥姥家的留守儿童肖同学,父母出去打工,整年整年的不回,孩子非常想念父母,父母却几年不回,同班同学就认为他没有父母,下课、放学欺负他。我问他喜欢什么?他说喜欢上课。为什么?理由是没人欺负他。我又问:你喜欢爸妈吗?他回答:喜欢也没用。小孩子的回答如此平静,可是我的心却一阵阵酸楚。小孩子多么可怜,见一见自己的父母却成了奢望!有一次,他和班上一位淘气的同学打了起来,没想到懦弱的他竟然把淘气的同学打了,老师处理时,他显得十分平静,还不断的说:他们打破了我谁也没管过我,我打破他我不管。可以这么说,整个处理过程,我们说了一大堆道理,他始终没听进去,显得十分冷漠。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或产生妒嫉心,就会使孩子心理不平衡,从而导致孩子出现破坏性的行为。家庭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父母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

刘同学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父母离异,父母都不照管孩子,孩子只好跟随年迈的奶奶。孩子上课显得安静、发愣,作业不做,丢三落四,精神不振,比一般的孩子成熟,完全不像同龄人的精神状态。因此说,家庭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父母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

我还教过一位这样的王同学,她未上小学前,母亲因一场车祸而过世,父亲后来再婚,小小的孩子就跟爷爷奶奶过。爷爷奶奶给了她一个宁静愉快的家庭气氛。上了小学来到我班,在班上表现的礼貌、随和、乐观的良好人格。现在她已经上初二,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父母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有资深人士认为,离异家庭的孩子会出现自卑、孤僻、怯懦、逆反。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容易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 “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等消极悲观的想法,从而产生自卑。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紧张,特别是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视,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以后逐渐产生孤僻。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性格形成。有的孩子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对父母的离婚行为不理解,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形成逆反的心理。

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8

原生家庭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叫原生家庭,自己长大成人后结婚生子组成的家庭叫作:“再生家庭”。

心理学中经常会讲到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包括父母的婚姻,孩子早年的经历、依恋方式、父母的意识、潜意识、情绪、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影响。

经过研究和对比发现,其实中国人很早把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总结为了两个字“家风”。其实不仅仅是小家庭,中国人以前的大家族对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中国历代有名的各大家族,历史上有名的人,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是“家学”传承,不论从皇氏到“书香门第”到地方一代富商大贾,抑或是“手工业”等,这些后代的传承大多是从家族中成长起来的。

有些孩子不仅相貌上和父母很像,行为方式也很像,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从遗传学来讲“龙生龙,凤生凤”,“虎父无犬子”等等,都说明了血脉的传承,基因的传承是一方面,父母有优秀的基因固然是孩子先天之本的优势,而后天的教育和耳闻目睹的“言传身教”更为重要。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环境氛围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含居住环境,物质生活条件,软环境包括家里的氛围,精神生活,只想追求,做人做事的标准,所接触的阶层及社交圈子等。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方面,也没有办法一概而论,我今天讨论是单纯从家庭教育看,原生家庭是怎样影响人的。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以及未来成就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经过十余年对家庭教育研究,发现很多出现问题的孩子家庭有如下情况:

妈妈很强势,父亲教育缺位,妈妈很要强,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就活不出自己,会没有主见,养成“巨婴”,而妈妈永远对孩子都不放手。

父亲太严厉,孩子就会很胆小,除非这个孩子内心刚毅、抗挫折能力很强,否则孩子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会害怕权威,在青春期容易与父母发生严重的对抗,长大会工作了也很有可能会和领导处理不好关系。

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容易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自卑,生活在恐慌中,社交障碍。尤其如果家里父母经常吵架、家暴,对孩子影响更为巨大,有可能孩子就会在学校“欺凌他人”或者“被他人欺凌”等等,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婚姻充满恐惧或也不抱希望,很有可能复制父母的模式。

脾气暴躁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要么也是一样火爆的脾气。

精神都很匮乏的家庭,家长又比较负面的话,往往会让孩子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容易培养出“愤青”。

在束缚比较多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孩子,谨小慎微、活得很拘谨,生怕出现错误。

家庭环境凌乱的,无法让孩子自己的生活变得整洁有序,更会让孩子的思维混乱,缺乏专注力。

如果孩子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很自由宽松,成长起来的孩子自信大方。

如果孩子的父母夫妻关系和谐,邻里关系融洽,孩子的内心就会有更多的爱。

如果父母有创造力,孩子也会有很丰富的想象力。

如果父母诚实守信,孩子也一样会是守诚信的人。

爱整洁,愿意整理家的妈妈,孩子也变得很愿意整理。

爱美的女性也会培养出爱美的孩子。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篇9

——《心理学改变生活》第12周读书笔记

且行且思(黑尔斯家庭成长读书会 会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课堂。社会的、时代的要求往往通过家庭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孺自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的确,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重大。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直觉为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现有亿个家庭,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万到60万的数量递增,而且中国的单亲家庭多由母亲与孩子组成,这类单亲家庭大约占单亲家庭总数的85%以上,由单亲母亲支撑的单亲家庭,构成中国单亲家庭的主体。有调查显示: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犯罪率更是高达40%。逐渐增多的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已经日益凸显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这部分弱势人群,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单亲家庭里,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单亲学生家庭教育误区下的心态作简要分析

一、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些现象的出现来自于家长的弥补心态和于心不忍,这种教育现象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一多半,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学生身上;有些孩子属于跟着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学生开口,没有不答应的。有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也不加以纠正,甚至对其出现的错误,违法乱纪或反社会的言行举止加以庇护。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地形成,直接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学生将来犯罪的温床。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则成了实际的支持者、护送者。

受到这种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好胜心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其他人围住自己转。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二、惩罚教育

惩罚教育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最常见的是离异夫妻一方对老人或对孩子所进行的。一些家长把婚姻破裂后对另一方的惩罚发泄到孩子身上,还有一些由于社会的压力太大,工作繁重与不顺心,工作条件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处发泄,只能回家后对老人和孩子施以暴力和虐待。况且有的家长生性就粗暴,略有不顺或不满,张口就骂,举手就打。家长为刀俎,孩子为鱼肉的现象司空见惯。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心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使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最终成为“双差生”。有些教师把“双差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从事,或息事宁人、或采取惩办主义,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赶出学校,使学生情绪产生对立,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教师动辄训斥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学校原因。

不管是什么原因,来自哪方面的惩罚,都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自责性,无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孩子性格内向是普遍现象。他们在家里遭到暴力和虐待之后,常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换,发泄到学校和社会上,对他人进行“报复”,并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和对他人及社会不满的心态,仇视一切。这种单亲家庭教育环境,不可避免也促成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和抑郁。他们只能把在家里听到的看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全部积压在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态和性格将会不断地加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最容易走极端。

三、放任自流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当前一般家庭在学生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有些家长只要孩子愿意的事情,从来不使绊,只要不在大人跟前晃,想干啥就干啥。

在单亲家庭里,孩子需要较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与父(母)亲有更多的交往,而且需要倾心置腹地交心谈心。但是,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诿、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但是,由于父(母)亲整天工作繁忙,杂事多,加上有的家长因为一些原因心情不好,或父母不在家,奶奶爷爷无气力去管,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对他们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有些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如此管教方式,给学生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学生犯罪创设了条件。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特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夸大它的负面影响,要看到它正常的一面,也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而让这些孩子正常健康地生活成长。为了让单亲家庭孩子能够正常健康地生活和成长,作为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以及教师、社会各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影响要特别注意:

(1)避免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给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加不利,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要尊重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孩子虽然小,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这种需要更加的强烈。尊重是一种礼貌,也是素质的体现,是家长教育的一种回报,当然这是一个双向的尊重。一般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对孩子强制,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让我尊重孩子?有点理解上的偏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学习、模仿的过程中,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已经产生了影响。(3)避免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孩子缺少一部分爱,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4)应多种渠道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应“联网”。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5)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6)鼓励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打游戏机,泡网吧,看武侠小说,忘记自己的作业,甚至逃学。班主任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还可以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7)单亲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8)要辅助以法规校规。对独尊型、逆反型的学生,首先更应耐心、细致而又严格地要求,同时还应辅以纪律、公德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格的事情,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分相结合有时可能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9)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觉父母之爱。双方都要讲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庞”。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这在现代社会不仅应该,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是朋友嘛,何况还有共同的下一代。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有关专家指出生活在完整家庭里学生幸福的程度,要比生活在单亲家庭学生幸福的程度高出两倍多。而且心理学、教育学也明确地告诫我们,学生心理异常与恶劣的环境有关,单亲家庭本身就是一种极坏的家庭环境。因此,为人父母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为他(她)的前途着想,否则学生的成长将不堪设想。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一千多万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全社会都应该关心他们,通过法律等途径来对他们加以保护。但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明天更加美好,鲜花开得更加绚丽夺目。

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字体:大 中 小】【2011-2-13】 【作者/来源 张莉】 【阅读: 次】 【关 闭】

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合肥市红星路幼儿园

观察对象: 同同(中班插班生,4岁)观察方式: 追踪式观察

观察记录一:

中班开学第一天,班级里迎来了一批新同学,上午九点,我们正在做游戏,以减少新生入园时的焦虑情绪。同同妈妈拉着孩子风风火火走了进来:“老师,我们刚才报过名了,他叫杨泽同,人就交给你了。我还有事先走一步,再见。”我连忙问“孩子的被子呢,你把被子留下来,我等会帮你安排床位。”“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搞被子,你帮我借一床吧。”“孩子的杯子都是自己带来的,并且今天人都到齐了,真的没有空余的被子。”“那就让他中午坐着,别睡觉了。”“这不太好吧,孩子经过一上午的活动,中午不睡觉,陈敏 人会受不了的。”妈妈继而告诉我们,除了她本人,不能让其他任何人接孩子。我隐约感觉到,这个孩子的家庭有着许多的故事。对于这种特殊情况,我开始对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观察记录二:

中午,孩子们睡得很香,在巡视过程中,我给孩子们掖被角,把放在被子外面的小手盖好。走到同同身边时,闻到了一股尿骚味。掀开被子一看,同同尿裤子了,我把孩子翻了个身,垫了一片棉垫,他还在香甜地睡着。接着我给他妈妈打电话,让她给孩子送一套内衣。2小时后,妈妈来时,一把拖起同同,啪啪就是两耳光“我这条命迟早毁在你手里”我震惊!从教十余年,没有见过这么狠心的母亲。观察记录三:

艺术活动中,同同旁边的亮亮在他的纸上画了一道,他立刻站起身将桌上的所有画笔、画纸统统掀到了地上,又猛推亮亮,挥起拳头,小朋友们都在喊:“同同又打人了!”此时老师及时制止,而同同斜着眼睛,咬着嘴唇的看着大家,一句解释的话也没有。这样的情景已经很多次了,只要有人惹着他,他就只有一个反应“打!” 观察记录四:

幼儿早操表演当天,孩子们都穿上了红红的运动服,同同身穿的红外套很小,手一举起来就能看见小肚皮。我从其他班级借了一件运动衣,同同不吭声,但能看出来他很高兴,练习时也更有劲了。下楼准备表演时,同同四处张望,但没有发现妈妈。我对他说“妈妈今天上班,也许有事来不了。”他激动地大声说“不会的,她答应我来看的!”直到上场前一刻,我们也未能发现他妈妈的身影。音乐响起来了,孩子们都随音乐上了场,同同一下坐倒在地,嚎啕大哭,后经老师劝说,止住了哭声,但是坚持不上场。行为分析:

在以上两个月的追踪观察中,我选取了四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来分析同同个性形成的因素。综观这四个行为记录,它是一个依次递进的关系,逐渐呈现出同同的单亲家庭教育的特征。

从以上行为记录中,我观察到的同同是单亲家庭中受影响严重的一个例子。他表现出的失落、内向、自卑、恐惧、逆反心、有攻击性等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尤为突出。由于家庭的变故,使他经常处于不安、紧张、忧愁和烦闷的情绪之中,严重阻碍其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案例中父母离婚后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尤为突出!家长烦闷、忧郁,把火气都撒在孩子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种暴力环境之中,孩子没有发泄的渠道,他的不愉快没人发现,他的心里话没地方诉说,他的小性子没地方发,于是把一切的苦闷藏在心里,下意识会有不平衡的感觉,不对任何人讲,怕人笑、怕人欺,久而久之性格变的孤僻、不与人交流,用暴力的方式保护着自己。

在观察记录四中,证明了单亲家庭教育在孩子身上遗留下来的痕迹。儿童在6个月~3岁之间是依恋的形成阶段,而这一阶段恰巧是同同独自与母亲相处的阶段,家庭成员的单一,从而使母子之间形成了牢固的依恋关系,而母亲的言语,更是让同同将“父亲”的角色从生活中抹去,突出了母亲的重要性。母亲的缺席,让孩子感觉到了一种绝望,一种无助。转院的经历,更是让孩子无法在短时间里认同新老师,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反思:

1、家园沟通,做好教育

象同同这样的孩子想要一下子解决他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他是需要生活环境中的各个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强调的是环境的共同影响。家长就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同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在她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而,与其说要转变孩子,不如说先要转变家长。如果单亲家长本身素质很高,又有一颗谦卑愿意学习的心,还是能够教育好孩子的: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出身于单亲家庭。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和沟通后,我和同同的妈妈逐渐达成了共识,我不断提醒妈妈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他的需求、愿望和想法,作为我则更多关注他的点滴进步,他的特殊需要,给予更多的爱。适时的布置一些任务让他去完成,给他充分的信任。

2、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少了一些的教育,容易犯一些错。不要大惊小怪,要善于引导。当孩子在犯错时我们要多想一想这是因为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再做出判断,给予正确的引导。在班级集体活动时,把孩子作为正常的幼儿进行要求,不搞特殊化,不强调孩子与他人的不同性。

3、多一些爱,多一些心灵上的慰藉

单亲家庭孩子往往最缺少的就是爱,给予适当的爱,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相信他会越来越好。家庭间的聚会,同事间的交流,都可以带着孩子去参加。如果有可能,和孩子的父亲一同郊游、去游乐场。告诉孩子“虽然我和爸爸不在一起生活了,但他始终是你的父亲,是生你爱你的人。遇到困难,他会帮助你,会支持你。”让孩子减少对另一方的敌意和对立,多一些心灵上的慰藉。让孩子感觉有爱始终包围他、感染他。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6、7岁以后,会模仿同性家长的行为而形成自己这个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如果母亲自己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孩子就很少有机会接触男性。如果是一个男孩子,他的行为就很容易有女性化倾向,优柔寡断、扭捏、狭隘、思虑过多等。这对孩子的一生是不利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一只受惊、受伤的小鸟,情感有时很脆弱,教师多方面的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既要做他们的妈妈老师,又要做他们的老师妈妈。多给他们生活上的温暖照顾,多给他们精神上的坚强支持。也可以说应该成为他们生命的支柱。

最后,我祝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所有的孩子健康、聪明!

单亲家庭的孩子要这样教育 有的家长在闹离婚期间,觉得事事都不顺心,把孩子当出气筒,时常不问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有的唯恐离不了,大吵大闹,挖空心思宣传对方的不是;有的互相冷战,各自寻欢,根本不管孩子在哪里,在干什么;也有的家长为了离异后要孩子,想牢固地树立起和孩子的感情,就一方面拼命娇惯孩子,一方面在孩子面前编排并灌输对方的种种不是;有的在离异后带着孩子,坚决不许孩子亲近对方,以此来折磨对方;有的因为有孩子而影响其另结新欢,常常无缘无故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争气等等。即或没有上述“闹离婚”阶段的种种悲剧,只是一夜之间就从三人世界变成二人世界这一点来说,就已经超乎了某些孩子的承受力。家长朋友一定要懂得:孩子是无辜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的。你可以登录?sideline=4了解更多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

为了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不要在孩子的心灵上雪上加霜,因此急切地呼吁:

不要把孩子当出气筒

家长不能视孩子为私有财产,把育儿教子看成是家庭的私事,以心情好坏为转移;心情好时对孩子格外亲切和关心,心情不好时则不理不睬,甚者当出气筒、替罪羊。例如,刘某因经常打骂妻子,迫使妻子不得不与其离婚,7岁的儿子归刘某抚养。离婚后,刘某将一肚怨气都泄在儿子身上,经常无故打骂,在惊恐不安的环境之中生存的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惩罚,便不愿回家而流浪于社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最近河南省公安机关破获一个盗窃集团,11名成员中竟有10人是单亲子女,这是最好的说明。

不要回避单亲事实

有的母亲任何时 候都不提起父亲,好象孩子从来没有过父亲一样。这种教育是很不明智的。有的母亲极力贬低父亲,努力让孩子相信父亲是坏人,所以家庭才被拆散。即使情况果真如此,这种教育方法也不好。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批判地对待母亲,不再尊重母亲,还会把由于没有父亲而产生的委屈转移到母亲身上,这样反而破坏了母子间的关系。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把父亲看成是一个普通人,客观评价他的优缺点。当然,对母(父)亲来说有相当的困难,这需要有很高的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中的痛苦。但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正确教育孩子的情感基础,使孩子承认父(母)亲的威信。

父母离异的孩子在与自己的伙伴或其他人的交往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有关父母婚姻的问题,如果单身父(母)及早向孩子作出他能理解的说明,让他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询问。而不致于陷入尴尬的境地。但对幼小的孩子,尽量不要让他们参与和离婚有关的成人谈话。

有的父(母)亲害怕孩子和母(父)亲见面后,会对自己冷淡,就千方百计不让孩子和母(父)亲见面,甚至恫吓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当孩子懂得了自己是父母竞争的对象时,他可能会反过来利用这一点。不要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愿望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着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不要把孩子看作是唯一的支柱

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而且,企望用孩子来充实自己的全部生活,这也是单身家长最普遍的错误。孩子迟早要离开自己,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建立自己的家庭。总想把孩子挂在自己身边,实际上是破坏了孩子的生活。

不要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不要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失去配偶的家长,由于把孩子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值往往过高,这样势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让家长大失所望。

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10

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通过关系上的密切性、心理上的认同性、行为上的示范性,对孩子健全人格培养和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什么的家长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孩子,孩子身上都折射出家长的影子。立德树人的根只有牢牢扎在家庭,通过健康的家庭教育,才能使青少年如根深树木般茁壮成长。

一、学会尊重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家长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对孩子教育和关爱的重任。要想做个好家长,首先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而要想成为朋友就要把自己和孩子置于平等的位置,敞开心扉,交流互动。要学会倾听,鼓励孩子和你交心,无论对错都要接受,包容。一个不能面对孩子过失的家长决不是好家长。同时要给孩子留有私人空间,不要凡事都问个透,允许他有小秘密。这样他会找到被尊重,理解的感觉。反而会拉近和孩子心灵的距离。当真正把孩子当作朋友去相处,你会发现,教子相长。

在当今大千世界里,孩子们比我们更容易受到冲击。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理念和仁爱之心教导他们。所以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他们成长的需要。我相信,孩子们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拥有良师益友式的父母。

其实孩子的成长不是按家长的意识所为,它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和空间。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和孩子做真诚的朋友,多进行换位思考,做错了就敢于向孩子认错,那样会换来孩子在您面前说谎的次数越来越少。用像朋友的爱心、童心与孩子进行交流,就能真正地走进孩子内心,了解孩子。

二、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道德养成树立榜样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是一种人皆共知、潜移默化、日久天长、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但如何做好言传,怎样施行身教?又是一门艺术性较高、时效性较强、操作性较难、周期性较长的育才学问。

作为家长,要时刻牢记,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孩子心目中认为的“榜样”,如父母、老师等。父母与孩子长期共处于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观察模仿、学样。如果家长一有空就去看电视剧、逛商店、打牌,却每天在叫小孩子读书、写日记,孩子就会不愿意,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好。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家长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对学习又没有自觉性,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将时间都用于玩乐上,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家长一定要真正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严于律已,经常检点自身的言谈举止,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和改变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先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改变孩子不良的品行和习惯先要改变自己不良的品行和习惯。只有通过长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努力,不断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才能逐渐使孩子养成优良的品格、良好的习惯和坚强的毅力。

三、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

首先,进行“磨难教育”、“挫折教育”。曾经有人说过:“磨难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形成出来的孩子,能够深刻懂得人生、体验人生、感悟人生。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能昂首挺胸面对人生,又能够尝受到一点挫折,能上能下,改变独生子女那种惟我独尊,娇生惯养的坏习惯。把每个学生都溶于班集体这座熔炉中进行锻造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好少年。

其次,重视自我,反省完善人格教育。一个人从诞生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意义的人,往往会经历成功和失败,这些都是孩子进行反省的宝贵财富。家长应多向孩子推荐一些有益的书,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文字简短,但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人在不经意的小事中进行反省,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

再次,重视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在辅导中,应采取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培养其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活动。行为活动的能力,使其不正常的人格变成正常的健康人格,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其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四、遵循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使这种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违背教育原则,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同样,教育方法得当,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方法不当,则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教育艺术实际上是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必然符合教育原则,违背教育原则的教育方法决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长为了掌握教育子女的艺术,是不能不学习和掌握教育原则,熟悉教育方法的。

家庭教育艺术的真谛在于,在科学的教育原则指导下,家长善于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和特定的环境条件,机智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子女实施的有效教育。例如,毛泽东同志与年幼的毛岸英一起吃饭,看到孩子把饭粒掉在饭桌上,提醒孜子说:“岸英,你还记得《悯农》那首诗吗?”岸英回答说:“记得!记得!”毛泽东说:“你背诵一下给我听。”岸英放下碗筷,一字不漏地背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呀!岸英背得真好,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会解一解吗?”父亲这么一问,他忽然领悟了父亲的用意,满脸通红,急忙拣起掉在饭桌上的饭粒,放在嘴里,并羞惭他说:“我晓得了,我晓得了。”

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11

於佩 200212394

摘要:拉丁舞属于体育舞蹈的两大项群之一,起源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它包括缠绵抒情、婀娜多姿的伦巴,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恰恰恰,轻捷灵巧、生动欢快的牛仔,欢欣鼓舞、热情奔放的桑巴以及威武雄壮、刚劲彪悍的斗牛五个舞种。因其鲜明独特的舞蹈风格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是大学生在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表达情感活动的有效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关键词:拉丁舞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体育舞蹈和拉丁舞的概念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它包括拉丁舞和摩登舞两大项群,一共十个舞种。体育舞蹈是集休闲娱乐、健身健美、社交礼仪于一体的体育艺术类运动形式。它属于人体文化的范畴。体育舞蹈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它被视为一种高尚典雅的健身娱乐体育。体育舞蹈所展示的舞蹈艺术、音乐艺术、服饰艺术、形体艺术和造型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体育舞蹈涵盖了社会学、文化学、人体运动科学、心理学和美学等特征,其教育的综合性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能比的。这种运动形式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

拉丁舞是体育舞蹈中国际标准舞的一类舞种,是一门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它可以通过动作的形式,并借助再现的方法,既模拟或者虚拟的方法,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是通过符点和切分节奏来实现的人的形体运动。是一门以人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它离不开音乐、文学、美术等因素。

二、拉丁舞的文化内涵

拉丁舞源于拉丁美洲,其音乐热烈洋溢、节奏快捷强烈,动作流畅大方,动感的舞姿富有独特的个性,是一种激情、浪漫而又文雅的舞蹈。

拉丁舞的神韵在于热情奔放,只为享受幸福快乐,这种氛围对一向谨慎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撞击。它令年轻人神往。当音乐响起的时候,随着跳跃的音符如醉如痴地尽情地表现自己,这就是拉丁舞蹈文化的体现。

拉丁舞涵盖了体育、音乐、舞蹈、时尚、戏剧和幽默。拉丁舞既是一种健身运动,也是一种时尚娱乐。拉丁舞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那动人的音乐,能让你忘却烦恼,身心得到放松;那迷人的舞姿,能让你感到生命灿烂。

有人说拉丁是热带的阳光,火辣辣的热情;有人说拉丁是节奏强烈的音乐和奔放有力的舞蹈;有人说拉丁是瑞奇马丁的歌声和班德拉斯的眼睛,总之,拉丁舞,塑造一个奔放自信的你!

三、拉丁舞——促进心理健康的独特功效

(一)音乐艺术熏陶——缓解学习、生活等压力,消除不良情绪

对于拉丁舞而言,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其不同风格音乐各具特色。如颇具拉美风韵的伦巴舞音乐,缠绵委婉,圆润中透着深情,深情中露着眷恋,配以婀娜多姿,浪漫优美的舞步,表达出对幸福的赞美和对理想的追求。再如恰恰舞音乐欢快有趣、舞态花哨、俏皮可爱等等,它可使气氛活跃,让舞者感到紧张而又松弛,虽然累却感到快乐。在舒适愉快地情境中,适度的运动量可以提高锻炼者的唤醒水平,使人精神愉悦,降低紧张情绪,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另外,音乐有控制脑细胞兴奋的作用,能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是情感的载体,优美和谐的音乐声波作用于大脑,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解,改善器官活动,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使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一曲曲和拉丁舞各舞种动作有机融为一体的音乐旋律,就像指挥棒一样,将其注意力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忘掉失意与压抑,把不同个性人的情绪调度到最佳状态,产生丰富的情感联想,陶冶高雅的情操,把学习及生活的压力、烦恼全抛到九霄云外,拉丁舞成了有感情、有灵魂、有声有色的体育艺术,其锻炼的过程充满了乐趣与艺术享受。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逐渐培养起良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内心受到的艺术的熏陶,又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精神压力,调节学习、生活中所产生的紧张情绪,极大地改善心理状态。

(二)典型的有氧运动——改善身体症状,促进意志品质的提高

意志是人类的一种复杂高级形式的意向,是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并支配行动,克服种种困难而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当中成长起来的。在拉丁舞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比如,在初学阶段,对于从未接触过拉丁舞的学生来说,大多认为拉丁舞非常难,不知道“怎么扭”,动作不协调,柔韧素质差,体力跟不上等等困难。但在都是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下,以及拉丁舞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在此过程中意志力逐渐增强。在基本动作和柔韧度训练过程中,由于拉丁舞对动作姿态和协调性的要求较严格,一个简单的转体可能要重复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觉性、坚持性来克服枯燥乏味的基本动作学习。柔韧度的练习中要坚持忍受身体上的疼痛,培养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在整套拉丁舞学习当中,学生即要克服客观困难(动作难度),又要勇敢面对主观困难(畏惧心理和疲劳等)。因此,练习拉丁舞对意志力的磨练、形成不畏艰难的品质有重要作用。另外,拉丁舞练习过程属典型的有氧运动。长期中、小强度的运动锻炼,能缓解精神压力、治疗抑郁症,并且没有其他心理方面的副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语言暗示,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同时,要使学生养成自我命令、自我鼓励的好习惯。这样,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便能够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力去战胜困难,最终在平稳、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进步。

(三)集体或双人共舞——改变孤独、抒发情感,促进人际交往

拉丁舞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的解脱,舞蹈中的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能增进人们的友谊,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

拉丁舞的教学过程是集体活动过程,人们之间的交往较为直接、随意。教学中常运用的集体学习、互相观摩、分组练习等手段,也使得练习者总是与一定的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为学生之间提供了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场所,使他们在团结协作的多向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亲近感,有利于交往能力的提高。拉丁舞的练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个别学生对某一动作总是学不会或总忘记动作,是袖手旁观,还是主动帮助;舞伴路线跑动错误或动作姿态控制不好,是给予抱怨还是谅解;舞伴之间互相踩脚、配合不默契等,是相互鼓励,还是互相抱怨。所有这些都是对锻炼者正确待人、深入交流等心理品质的磨练。

在拉丁舞运动过程中,语言不再是唯一的交流手段,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交流更加频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套动作都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和交流心声,即使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交流而学会与他人沟通。这是拉丁舞独特的交往功效。由此,在这种融洽、轻松、积极的学习环境下可使小学生心情变得更加开朗,身体表象更加完美,并且在运动中学会如何以诚待人、团结协作、互相互助,从而为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表现力与形体美的体现——抵御自责、过敏倾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心

拉丁舞追求人体的形体美、姿态美、精神美,并将其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充分展示,这是它最重要的魅力之一。优美的体态、良好的表现力是接受自我、增强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拉丁舞中各舞种的动作结构和艺术造型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比如:有优美的扭摆技巧,可使身体的韧带、各个关节肌肉最大限度的伸展;动静结合的造型,快慢交替的速度使舞者刚柔相济。另外,拉丁舞几乎可以锻炼人的每个部位:手部、肩部、腹部、腰部、臀部、腿部等等,这些都要求舞者巧妙的运用身体来控制拉丁舞中的各个动作,在优美的身体律动中向人们展示拉丁舞的动作美。这对他们表现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拉丁舞作为一项时尚的运动,在教学中除了传授运动知识之外,同时也传播艺术教育。所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了健康的审美观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同时使学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使自身的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和完善。

拉丁舞是两个人的舞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有意识的进行表现力的引导,在练习中要求舞伴之间不断激发表现的热情,使之转化为表现行为,这样舞动起来更加迷人,从而使学生产生自我欣赏和接受自我,增强自信心。另外,通过观摩表演和教学比赛,学生穿着美丽漂亮的服装,尽情展示优美的舞姿,这也是提升学生表现力和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实验前后,学生在表现力和姿态方面有长足进步。大多数学生在初学阶段害羞心理比较重,怕做得不好别人笑话,动作幅度较小,甚至低头不敢做动作,尤其与舞伴配合时表现很不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拉丁舞锻炼后,学生敢做动作,能大胆的抒发内心情感,大胆的去表现动作美感,面部表情也变得放松。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悦纳自我,自信心提高的过程。拉丁舞以其高雅的气质美和良好的姿态美,受到了学生的崇拜和追求,再加之拉丁舞强烈的表演、表现力与高年级小学生的精神释放和繁重学习任务完成后需要寻求放松的心理相契合,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增强自信心的目的。

(五)动作风格多样,表达形式鲜明——消除不良心理障碍,提升自身心理健康

拉丁舞具有动作风格多样、热情奔放、表达形式鲜明的特点,其表现为:有的刚劲顿挫、动静交织、潇洒奔放;有的婉转流畅、旋转起伏,形似行云流水;有的步态轻快活泼,跳跃转动洋溢着青春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舞曲。如果学生处于烦躁、焦虑状态,可选择优雅的伦巴音乐,可平息其不安的情绪;如果学生心理失落、抑郁,则选择欢快的恰恰舞,可以刺激人的神经中枢,使之兴奋、快乐。并且,在运动过程中,舞者百分之百的情绪投入,强调能量消耗,越是淋漓尽致的把拉丁的感觉发挥出来,就越能放开,在音乐中释放身体,从而获得精神上和身体上的舒展。可见,拉丁舞锻炼能够通过引发高涨的情绪或舒缓不安的情绪等等来干扰、破坏高年级小学生消极的心理导向,转移其情绪中心,使练习者不良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减轻精神负担、维持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障碍的效果。这在本研究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参加拉丁舞锻炼的学生在实验前后比普通学生在心理健康全量表分上有很大改善,心理健康明显好与对照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四、总结

拉丁舞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那动人的音乐,能让你忘却烦恼,身心得到放松;那迷人的舞姿,能让你感到生命灿烂。学生在翩翩起舞的同时可以欣赏音乐,在随曲而舞的美好意境中,使机体产生舒适感,从而消除疲劳、调节精神、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对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态。拉丁舞要求人的内在和外形共同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出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拉丁舞的运动过程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更是一个克服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可以完善大学生个性,可增强人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个性品质;使人开朗、乐观、情绪振奋,增进自我了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发明报告范文下一篇:2024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