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语文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材大纲(试作)》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这不仅简意赅地阐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也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任务和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论文 篇1:

论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和职场运用

[摘 要]中职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中职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人文性特点,遵循人文性规律,建立人文性教学模式。此外,为了应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和语文教改的新形势,中职语文课强调语文向职业性靠拢,凸显语文为职业发展服务的特点。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教育;职场运用

对于以培养初级劳动者为主要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来说,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凸显人文精神,突出人文性特点,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创建人文性教学模式,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但是,我们要看到,当前我国中职学生的人文教育并不是很理想,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不愿读书,虽然少部分学生有比较强烈的阅读要求,但他们不知道如何选择好书来读。日常的中职语文教学多偏重于为专业课服务,只是将其充当工具学科,基本上忽略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加强人文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20 世纪90 年代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以来,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职语文课程边缘化处境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淡化或取消中职语文课程还是很普遍的现象。长期以来,受语文学科性质单一“工具论”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成为升学的工具,学生忽视了母语的文化特性,对母语缺乏感情。中职语文教育也因此产生了思维惯性和教学定势,逐渐走向边缘化。同时中职语文教育自身存在问题。语文教学和其他素质教育学科一样受到技能培训导向压力的困扰,教学课时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少,无法走进文化内核,致使原本精彩纷呈的中职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职语文教学应当在工具性、知识性传授的同时融入人文性。

中职语文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培养中职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语文是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习“母语”及包含在祖国语言里面的各学科知识、同时运用祖国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综合工具。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存储、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人的思维和交际,无不自然地流露出思想和精神,所以,思想、语言、文字其实是一体的,它们共同反映了语文的本质,并使人们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科学的、人文的素养。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科学地掌握、运用语文这一工具,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语文教育中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中职语文教育应讲究人文性,把语文能力作为一种基础素养来培育。

那么,中职语文教育中如何凸显人文性呢?首先,中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要贯穿人文性。

一是以能力训练为主,注重文化熏陶,着眼于中职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适时地安排、组织讨论课,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等。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内容进行文化思想和人格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追求。同时,中职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人文性。除了突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突出以下目标:培养科学精神,凸显人文教育。应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强化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开阔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要敏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优势,在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中国社会正历经深刻的时代变革, 经济的发展给职业教育提出复杂的课题,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设计保持普通教育的巨大惯性,很难凸显职业学校服务就业的特点。专业课强调实操和技能这樣做不难, 语文与职业或专业的对接却不这么容易,很难说哪些语文知识和能力是对学生有用的,哪些没用。为了能是中职语文在职场上有很好的运用,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我们应使教学内容超文本,链接职场生活。顺应中职语文向职业功能看齐的趋势,课堂设计从唯本走向百科, 从不断细化的教材文本走向职场生活的超文本,从模仿的零星体验变成直接的职场经验,中职语文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第二,教学手段超专业,链接交叉学科。职业性的彰显必然带来专业性的强化,针对性强的专业语文课本比如烹饪专业用、数控模具专业用、酒店管理专业用、卫生专业用、会计专业用等语文课本应运而生。人生规划,通常不是一次就业就能解决的,三年五年十年之后产业格局的低端中端高端都会有大的洗牌。语文能力只着眼于所读专业短期的“刚性需要”,势必影响到学生日后的职业调整和发展。中职语文学科的重点不在知识,而在能力和素养。知识模块可以实现专业化的区分,能力和素养的有机统一就不好简单拆分了。突破一次就业的局限,为学生获得更多的择业可能着想,语文活动课的空间必须延伸出去,尤其是与一些交叉学科的对接。第三,教学成效超职业,链接人文血脉。无论是职教对话人文,还是人文遭遇职教,中职语文的改革牵动了语文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改革者不得不担心中职语文的就业特点够不够鲜明, 担心过于注重技能训练而丢失了语文学科的价值内核, 担心就业训练和人文教育两者结合得不好。中职语文容易走两个极端, 像普通中学语文, 或不像语文。笔者认为,关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权重,还是要站在哲学的高度来思考。语文是为职场的人服务,非为职场本身服务。处理职业与人的关系时,不能见职业不见人,应该清楚“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语文是个“大全”,它里面必须有工具性、知识性的东西,但最根本的还是人文性,语文教学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不失语文教育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义。此外,在体现中职语文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考虑到它的职场运用性。

参考文献:

[1] 曾令格,禹明.书名: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汪青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杨忠慧.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5]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6]黎明. 中职语文活动课职场化的教学设计探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9).

作者:熊开梅

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论文 篇2:

对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看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语文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材大纲(试作)》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这不仅简意赅地阐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也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任务和方向。 语文的这一特点决定着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及其工具性功能。可见在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中,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如何在初中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呢?

首先,要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而不是其他课。语文教学要以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宗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提高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坚持“因文明道,因道悟文”的整体性教学原则。并结合语文因素的分析进行与具体语文内容相关的政治思想教育,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进行审美陶冶。变语文形式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向社会,贴近生活,扩展语文教育空间。通过语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在实践初中语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搞清楚“教学”这个命题。首先要认识到教学是双向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双向交流,互为主客体的。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教学合力,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有效地体现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活力。毛泽东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可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在教学中见物不见人,备书不备人,教书育人,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其次,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无效劳动。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落实。这个问题不解决,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完善。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性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催化剂,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致力于促进、改善学生的学。把教师的外驱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以期实现叶圣陶先生的“凡为教,目的在于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这是取得教学最佳效果的根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再次,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语文内容的人文属性。不能把对语文知识的肢解作为对课文的分析,诸如这是单句,那是复句;这是比喻,那是拟人等等,加以认识,如此而已,这是蹩脚的语言课,而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应当根据语文形式和语文内容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原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领会语文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鉴赏这种表现形式的优劣所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听和看得来,而要身经百炼,在自身反复的语言实践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课,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是一种技能课、能力训练课。因此,应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培养把知识迁移为能力,使学生从我学会变为我会学。

最后,语文教学又是一项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稿一视同仁,不能只是先生引进门、修行在各人;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才施教,分类推进。教师要善于在课文(教材)与学生心灵之间搭桥,才不会以教代学脱离学生实际,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分类提高。 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应结合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来进行。要顺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目标服务。结合教材辅以历史、地理、国情教育等,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培养对党对人民和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热爱的政治思想素质。这也就是不但教学生读革命的书,还要培养学生做革命的人。

总之,人的素质是个有系统的整体,主要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在语文教育中这些素质都要体现出自觉和不自觉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教师应注意整体把握,互相协调,促进其和谐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材的智育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的体育,不能只强调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以损害学生身体素质为代价来换取语文科成绩的片面提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渗透德育、美育,来激发学生的原动力,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毅力,进而提高语文科的学习效率,促进智育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充分认识成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进行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使自己既是个专才,又是个通才。不满足于自己是“一桶水”,而要使自己成为“一条流动的河”。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方法与手段。要具备为人师表的风范,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在学生面前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那么,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是可以走出来的。

作者:暴献刚

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论文 篇3: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广大语文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措施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广大语文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从教以来,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点滴体会作些探索,与之共勉。

一、实行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意识到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教学过程聚焦在“学”上,才能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重复低效”“形质异化”的被动局面。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注意掌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目标指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般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两种。前者规定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后者包括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语文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体现 这两种目标的统一。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

2.保持课堂教学内容的“渗透性”。首先,语文教师处理教材时,如果注意由旧知引入新知,由熟引入生,就能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加强教材的系统性,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负担。其次,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内容时,要把以书本知识形态体现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要充分考虑他所面对的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把教材的逻辑体系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的“序”,这样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读物量。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在学生放假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包括有中外名著,唐诗宋词鉴赏等等。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日常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多种读物。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

4.培养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发言。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为了克服旧习惯的强大惰性力,使热潮不致降温,还必须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语文和其它各科的课堂发言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这种学习观念,目标是求全的,原则是务实的,态度是主动的,心理是强健的。只有树立这种新观念,养成这种新学风,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才能使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变成全面提高素质的训练场。

5.开展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再加上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来弥补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的小缺憾,就显得很有必要。在讲座课上,学生只管听、只管记;课后,既不复习也不考试;全凭专家感化和学生的兴趣,在熏陶渐染中使学生的文学与文化修养得以提高。讲座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应在开学初拟订好计划,没有特殊情况最好不随意改变。举办讲座时教师应尽量使课堂容量丰富充实、具体到位。大到文学史上某个热点问题,小到课堂上某个容易忽略的知识点,都可以作为讲座的内容。讲授时教师尽量以口若悬河的旁征博引吸引学生;以声情并茂的即兴发挥感染学生;以才华横溢的自由挥洒驾驭学生;以收放自如的学者气质征服学生。

6.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活动是施展才能的舞台、谋求发展的阵地,是脱颖而出的契机。在教学中适时开展一些开放、多彩、活泼的语文活动,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凸现,才华得以展示,使之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课前课后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5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即兴发言、佳作鉴赏、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诗文片段背诵比赛、名人伟人介绍、学做主持人、小品表演等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及学生需要,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弥补课堂教学不足。语文活动应以语文教学为中心,用它鲜活色彩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之为教学服务,在激发学生兴趣、展现个性特长的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7.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个人意志的培养。积极情绪与学习效率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好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不好情绪则抑制智力活动,使学生态度消极、注意力分散。根据现阶段的考试出题方向看,注重理解、分析的能力。有些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人的意志顽强的人在遇到困难时会知难而进,反复领会课文的内容,为自己开辟一条通路。而意志薄弱者在遇到困难时便会知难而退,畏缩不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培养学生个人意志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相当重要。比如: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同学们总觉得课文内容很难理解,对课文不感兴趣,有厌学心理。教学过程中联系鲁迅的其他著作和课文预习提示提供的写作背景,深刻理解这篇杂文的针对性和战斗作用。抓住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利用课文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去领会鲁迅先生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结合时代背景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坚定了他们的个人意志。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战胜困难,学好语文的坚强意志。

8.通过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组织教学。一个班级里每位同学的性格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一个人的性格对学习的影响是明显的。教学中根据外向型和内向型进行分类。对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抓住他们的开朗、活泼、好动、好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多给他们创造机会。比如提出一个问题时,问:“哪个同学主动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就会发现外向型的学生就能勇敢地起来,并且址十分自信。就此我就启发内向型同学要敢于向他们学习,有时外向型同学的问题回答后,再让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去复述,并指出正确与否。每当上口头作文课时,也采用两种相互结合来回答。这样两种性格类型的学生都到了锻炼的机会,所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组织教学,既开发智力,又提高了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语文教师若不抓紧时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不仅要落后于时代,而且要误人子弟!当前高考也正不断加大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考查,因此素质教育已经不是要不要开展的问题,而是怎样开展的问题了。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多样性的教法必然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语文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作者:李彩玲

上一篇:质监局工业整顿工作方案下一篇:应急疏散高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