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分析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高校不断改进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一方面是推进高校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我国财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然而,从当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状况来看,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需要改进。因此,我国高校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来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以提高高校资源配置水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分析论文 篇1:

刍议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摘 要:高校预算执行的绩效性直接关系到国家教育资金的效益。文章探讨了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建立体现高校特点的预算执行缋效审计实践模式和预算执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 预算执行 绩效审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高等学校办学活力的增强,财务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如何利用财务资源杠杆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将成为新的课题。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参与高校管理的作用不断加强,将审计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建设性功能”,是推进高校各项经济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提高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改善高校预算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高校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所谓高等学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是指对高校预算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客观全面的审计评价和考核,并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的活动。其审计评价内容包括:对高校各级预算单位预算资金的实际收支情况、资金使用的经济合理性、经费的投入与支出比例等方面进行审计和绩效评价;对高校各级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进行审计和绩效评价;对高校各级预算单位设置的预算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和绩效目标完成的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

1.高校预算任务艰巨,管理存在盲区。我国正着力推行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转变,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带动下,办学规模日益扩大,预算投入也逐年增大,但对于高校来说如何用好这笔巨大的预算资金,是个极具压力的工作,许多学校都已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但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盲区。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观念守旧,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高校的管理层,对预算缺乏全局观念,对于所分管部门的经费要求,只要认为可行就签字同意立项,而不考虑学校的总体收入情况和支出项目的轻重缓急;预算的执行单位洛二级学院、系、部、处级单位)对预算缺乏管理意识,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盲目使用资金的现象,对于学校给定的经费预算用完再说。缺乏统筹规划。(2)预算范围狭隘阍盖不完整。我国传统的预算编制和管理范围仅限于预算内资金,各项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等,基本上由部门和单位自主安排收支。这种预算编制方法涵盖面窄,造成预算外资金规模庞大、高校难以实施有效监管,列收列支现象严重,这既不符合预算统一性、完整性原则,也不利于预算管理。(3)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执行随意性大,约束力不强。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参与预算编制的人员只是单一的财务人员,他们对学校运行、建设发展与预算的关系缺乏研究,难以对学校预算管理提出细致可靠的建议。特别是在预算编制中,预算编制人员对高校纷繁复杂的业务活动及变化情况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缺乏缜密的科学论证,很多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基本上采用传统的“基数+增长”方法以及编制人员依靠“经验+估计”进行。在这种编制方法下,预算支出以基数为基础,而基数本身可能不合理,使预算数与实际执行差距较大,造成资金配置不合理,而且未及时有效地实施监控、跟踪管理和指标考核,导致在预算执行中调整、变更、追加预算频繁,使预算的执行偏离计划的轨道,导致预算执行力度不强或形同虚设。(4)对预算缺乏有效的绩效考评。高校对绩效考核缺乏足够的重视,对预算最终执行情况没有进行必要的考核、总结,有的高校即使考核,也仅限于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预算执行的效果没有考虑。这必然将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2.高校预算执行绩效低下,传统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存在弊端。(1)高校预算执行存在绩效低下问题。各高校在经费的使用上普遍存在绩效低下的现象:购置资产,没有考虑到资源共享,各系部院重复购置;对未来事业发展需求预测不准,盲目购置一些价值昂贵的仪器设备,有的设备长期闲置不用,最终损坏、报废;基本建设及修缮工程没有长远规划,设计不合理,拆建更替频繁;创办校办产业可行性研究不够,经营管理不善,学校投资承担极大风险;对经常性经费、专项经费的使用不规范。没有处理好消费与积累之间的关系,盲目贷款,利息支出数额巨大。此外,近几年我国高校进行了调整合并、联合共建等多种体制改革,对高等教育的设置布局和结构进行了调整。但就资源配置来讲,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各高校的资源共享不完全,导致教学设备的重复配置与闲置并存。这些问题都应当进行审计,要审计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益,查清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2)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未能有效评价“三性”。预算执行缺乏绩效的问题,应通过加强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来“保健”,但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相关工作,却存在许多问题,使得预算执行审计的开展未能发挥有针对性的功效,无法完成对预算执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评价的目标。

一是审计工作主要停留在财务收支准确性审计上。从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定位来看,由于受到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注重查错纠弊式的审计,而忽视了绩效的审计。二是偏重于事后审计,对预算执行活动全过程进行审计的少,对无效使用经费的行为不能防患于未然,对资金运行过程中因使用不当形成的浪费仅限于事后评价,却不能通过事先的趋势分析予以挽回或避免损失。事后审计多,事前审计少,而事中审计(即对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和调节,以推动被审计单位改善未来经济效益,实现其潜在利益)则更少。应该看到,滞后的审计结果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三是机构设置及人员在形式和实质上都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人员保持诚信、作出客观判断和避免重大质量妥协的保证,“没有独立性,就不能取得内部审计的预期效果”。此外,许多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不是学校的正职行政领导,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深度和客观性。

3.政府职能转变也迫切要求高校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早在2003年,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就提出了“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的要求;2008年审计署又颁布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要求。明确指出"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这一战略决策,既为我国的审计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审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传统预算执行审计的弊端极大地成为制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而绩效审计的开展又能够十分有效地评价“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因此我们尝试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

二、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实践模式

1.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实践模式。传统的预算执行审计一般是事后审计,这时一些违法、违规或是低效益行为已经发生,难以纠正或者纠正需要付出较大经济代价。现代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强调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审计,包括事前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相关依据进行评估分析;事中对大额资金进行监督,及时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事后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合法性、合规性、经济型、效率性、效果性给予评价,监督预算执行部门对其问题进行整改,并检查整改情况。由此,可以在审计时间上做到全过程审计,突出审计的时效性,也能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2.绩效目标审计与预算执行过程相结合的实践模式。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应该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要以预算绩效目标作为衡量预算执行效果的标准,而绩效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决定其能否作为衡量预算绩效的准绳。因此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从绩效目标制定时就应介入,在绩效目标制定后及时考量评估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目标一经确认,就应贯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过程始终,在发现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审计应及时提出,并监督预算执行部门纠正偏差。

3.绩效预算管理与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实践模式。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在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预算编制并不是按照绩效原则安排的,没有科学的论证,缺乏效益性。因此,要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真正发挥作用,预算绩效审计必须和绩效预算相结合。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是以绩效预算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以效益为宗旨,以目标管理和部门预算为支柱,经过充分的信息沟通和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构建起效益分析框架和绩效预算管理运行模式。包括在预算资金安排上应注意分配的科学性和稳定性;细化预算科目;强化激励,实施合理预算奖惩;增加预算编制决策评价等。在这样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下,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就可以根据项目绩效评估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建议,保证预算绩效的实现。

4.监督、评价、建议、后续审计相结合的实践模式。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中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为实现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目标,提出审计建议,对保证预算执行的效益尤为重要;预算的有效性评价是项目预算执行阶段的终点,也是下一阶段或下一项目执行的起点;而后续审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建议的落实整改效果,没有后续审计的意见,整改往往会流于形式。如此周而复始,使得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从“结果导向型”向“目标——结果导向型”转变,实现对高校预算整体层面的“效率”、“投入——产出”、“潜力”地有效考核、评价和挖掘,使得学校资源更加合理配置。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应适时选用不同的审计手段和方式,不但起到“免疫系统”的功能,并切实发挥“建设性作用”,保证审计效果。

三、构建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是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关键

1.构建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1)科学、可比性原则。要全面客观地评价高等学校管理状况必须以现有的会计数据为基础,并且是具有可比性、连续性和准确性。在构建指标的过程中要注意指标的科学性和完整性。(2)通用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中要注意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联系和统一;要注意几种评价指标的兼容和统一,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尽可能设计出一套满足不同需要者信息需求的指标体系,保证指标评价的准确性。(3)整体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高校预算资金支出是高校及各部门活动的反映,建立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要考虑整体性原则,使审计指标能全面地反映各个要素和环节的关联,以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高校的各个预算执行部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使用范围的预算资金也有不同的绩效及体现方式,因此,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根据预算执行的适用范围分类建立,从而使得各项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4)动态完善原则。财务预算绩效的评价应充分考虑到评价的趋势性,剔除偶然性因素影响,不断对评价指标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明确地反映高校财务管理的总体水平。(5)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可以定量描述的项目,必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直观更具有可比性,同时使定性评价更具有证明力和说服力。对一些只能定性描述的项目,也需要全方位评价其综合效益,避免以偏概全。(6)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时,要将有利于教育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绩效和体现管理工作业绩的短期绩效结合起来评判,统筹兼顾,并尽量使短期绩效服从长期绩效,减少各种形象工程的出现,以促进学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确定宏观与公允的总体评价标准。总体评价标准是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根本性和指导性的标准,是对预算执行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规定,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的依据,也是预算执行部门应努力达到的工作目标。针对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总体评价标准,可包括:国家的法律或法规规定的方针政策;学校制定的预算目标;国内外同类型单位、项目的先进水平;以前年度审计的意见和建议;内部控制制度等。

3.建立突出重点、灵活对应的具体指标体系。1997年,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HEFC)设立了一个绩效指标研究小组组(Performance Indicators Study Group,PISG)研究和设置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了《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评价体系》。在《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评价体系》中,将英国高校的战略目标层次定位在教学、教学辅助、学校管理、科研和后勤等五个方面。在确定目标层次后,《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评价体系》又确定了十分详细和缜密的关键绩效指标,从一些看似细微的关键点衡量预算执行效果以及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借鉴《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评价体系》的做法,将预算的目标划分为以下几个维度: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运作维度、发展维度,然后在每个维度中根据各个部门的自身定位和特点,提取关键绩效指标。(1)财务维度。绩效审计除了审计预算的完成情况外,还要审计财务的稳健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率情况。在高校大举扩张的背景下,各高校纷纷投资基础建设,负债额度不断提高。从财务角度来看,过高的负债会提高学校的办学成本,超出警戒水平的负债率可能导致高校入不敷出,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预算完成情况可以用收入预算完成率和支出预算完成率两个指标衡量。财务稳健情况可以用学校自筹经费收入增长率(由于财政拨款经费收入非学校所能控制,所以在此仅考虑学校自筹经费收入增长情况)和学校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可以用人员经费占用总经费比率来衡量。(2)客户维度。高等教育的直接产出即教育服务的质量要通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作为载体表现出来,所以在此客户就是学生。学生不仅是高等教育培育的对象,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最终消费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强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我们可以通过师生比率、客户毕业生就业率、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来衡量。(3)内部运作维度。这个维度主要考察的是高校内部各种经费的支出比例情况以及各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预算差异的责任归属及责任大小。我们可以用以下指标来衡量。一是生均事业支出。二是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三是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四是预算差异产生责任,可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预算差异分析结果综合评价。(4)发展维度。高校一方面需要资金支持以谋求发展,另一方面,资金配置也应当配合其发展战略的要求。它主要含以下指标: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生均图书、生均固定资产等;学校总资产增长率;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了人力资源的发展潜力,发展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育审计工作日益广泛和深入。针对高校预算执行进行绩效审计,在内部审计领域仍是一种尝试,是对内部审计方法和内容的一种创新。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建立适合高校运行的审计实践模式和绩效评价体系,延伸了高校内部审计范围、拓展了审计领域。全面发挥了学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对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石 勉

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分析论文 篇2:

高校改进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在高校不断改进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一方面是推进高校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我国财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然而,从当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状况来看,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需要改进。因此,我国高校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来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以提高高校资源配置水平。本文深入分析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提出其改进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以期能够为有关领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绩效管理;财务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在教育上的支出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对高等学校的财政投入,但是这些财政投入是否可以得到成效,与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还存在较大的联系。财务预算绩效管理通常是指在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并深入贯彻绩效理念,然后将资金的投入能够按照预期来达到最大的效果。所以,高校需要通过做好绩效管理,不断完善财务预算,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升资金的利用率。

1.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还有很多高校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甚至是未成体制,所以高校的财务预算绩效目标还不够明确,对于预算的编制也不够科学,这使得其财务预算的监督与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1]。还有部分学校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存在严重的形式化现象,对于预算的执行也只是流于表面,绩效考评不科学,其评估的指标比较片面,这使得高校存在资金使用不当以及预算过高等状况。由于对预算执行的管理与监督不足,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人在财务预算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不断优化并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才能够不断给人力资本提供指导。同时,因为高校财务管理负责人往往更注重财务资金投入多少,而忽视了财务资金的监督与支出管理,这使得很多财政资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与追踪。再加上我国高校现阶段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还有所欠缺,对于预算执行没能进行有效的监督,也没能有效的监督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所以,我国高校需要不断完善财务预算人员激励体制以及管理体制,同时还需要完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才能够提升财务预算管理绩效水平。

1.2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参与度较低

我国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于财务预算的管理通常是在没有其他部门参与的状况下,由财务部门进行编制,同时其支出还存在一定幅度的提升[2]。然而因为财政预算主要由财务部门来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该部门一直采用一种编制方式对预算进行编制,会导致其他部门只注重自己分到的资金,而对于财务预算的具体使用效果以及其预算执行力并不看中。同时,我国很多高校没有设立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制度,并且没有按照财务预算来制定其相应的考核标准,这导致我国高校财务预算计算管理的参与度较低,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1.3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财务预算仍然没有开展信息化管理,还停滞在传统的手工操作上,因此,也没有构建成一个完整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各个高校之间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很多信息资源都未能实现共享,很多数据也未能进行分析与利用,也未能构建一些项目库。这种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的发展。

1.4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较弱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通常都比较注重资金的投入以及怎样使用这些财政基金,从而忽略了财政资金的真正使用效果以及使用效率。由于以往预算观念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在管理财政资金时,其管理理念比较注重财政资金的投入,对于财务预算的执行还有有所欠缺,更没有充分重视绩效管理理念。然而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是实现高校管理与发展的关键,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从而促进高校资源的高效配置。

2.高校改进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

2.1构建完整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体制

高校需要明确绩效管理的对象。一般绩效管理的对象是负责绩效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绩效管理工作需要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岗位以及工作人员上。

高校需要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各个高校都拥有其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且高校需要把这一个目标具体到每一个部门以及每一年度上,各个部门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明确绩效管理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需要包括跟多方面,它一方面是财务预算编制的具体内容,另外一方面也能够预算执行能否真正发挥其作用,同时也能够檢验各个部门是否根据其基本标准来实行,与惩罚、奖励与考核等挂钩[3]。所以,高校想要实现财务预算绩效管理,需要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然后逐步完成各项工作。

高校需要明确绩效评价指标,监督预算执行。评价指标是绩效评价的重要基础,通过指标数据可以看出高校的绩效水平。在我国高校中的绩效通常会包括管理、教学以及科研等几个内容,管理绩效通常是指办学过程中资金成果与投入两者间的比例关系;教学绩效通常是指高校教学过程中资金成果与投入两者间的比例关系;科研绩效通常是指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时资金成果与投入两者间的比例关系。通过计算并测量绩效指标的各个数据,可以了解到高校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状况,还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对高校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准确了解高校的实际办学效益。

高校需要关注绩效评价开展。每一所高校的情况都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学校需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评价体系,选择一些比较重要的评价指标来作为评价的关键,而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又是绩效评价。因此,高校需要关注绩效评价的开展,及时了解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以及结果,然后进行评价,同时针对评价体系来探究预算资金的使用价值以及使用水平。

高校需要编写绩效报告书。编写绩效报告书的目的是掌握整个预算执行过程的具体内容,这是绩效目标基本情况表现以及完成状况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这一报告书中包括项目开支、人力资源管理等重要内容。同时,高校应该按照年度绩效计划方案,针对每一个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如果在评价的时候,发现有些项目没有达到绩效标准,就要寻找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改正。为了确保绩效报告书具有精确性、合法性以及公平性,其报告书还须有由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来审核。

高校需要合理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在完成评价之后,学校需要分析并整理评价结果,还需要按照有关的标准以及实际状况将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公布。对于一些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也要将其反馈给有关部门,从而来改进并完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部门以及个人,从而确保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2全员参与财务预算绩效管理

我国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按照国家制度的规定和行使职能的必然需要,其主要由基层单位来编制预算,然后将其进行上报,根据其有关的标准进行审核与批准后,需要包含各个部门的每一项收支的综合财政收支计划。在执行与编制财务预算的时候,高校还可以成立专门的预算调查小组,其主要负责调查与监督各个部门。在刚开始进行预算的时候,调查小组需要预算调查部门中的每一个人,然后将信息反馈给预算管理小组;在预算进行到中期的时候,调查小组监督绩效管理小组,一起执行预算,制定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在预算进行到后期时,已经对绩效管理小组进行完考核,然后预算调查小组需要实时监督,然后针对考核的情况进行部门内部的调查工作。这样能够确保全员都参与到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中,可以有效改进以往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参与度较低的情况[4]。

2.3推进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并完善对于财务预算绩效的管理,所以,高校需要按照学校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对财务管理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为预算执行人员、财务核算人员以及有关的工作部门与人员相应的参考数据,保障各个部门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有关的数据信息,然后对其进行科学的调整,保障其预算的执行情况。高校应该将有关的系统结合在一起,例如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核算系统等等,然后将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指标进行结合,进而做好各个部门与系统之间绩效数据信息的共享以及查询。

2.4树立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我国高校需要不断树立正确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同时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将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进行贯彻与落实,采用各种形式使理念深入每一个人心中,例如讲座、板报宣传等等,让学校的全部教职工都能够了解到他们自己在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所需要履行的责任与义务,努力在学校内部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各个高校中,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以及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有部门业务负责人以及领导等构成,管理并监督预算绩效,预算管理办公室设立在财务部,其主要监督预算执行。才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中还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所以,高校还可以成立绩效管理小组以及预算管理小组,分别由其有关业务部门的相关经济负责人构成,来负责管理,将这两个部门都设立在财务部,绩效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绩效的奖励、惩罚以及考核,预算管理小组主要负责预算的执行以及编制,两个管理小组各司其职,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沟通和交流,一起促进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5]。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设立其激励与惩罚制度,将激励制度与每一个部门的绩效挂钩,可以让各个部门充分重视财务预算的绩效,从而降低预算的被动型,让各个部门都能够主动参与进来。

3.结语

总而言之,预算绩效管理包括很多方面的因素,是一個系统性的工作。我国高校需要正确看待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深入研究并分析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方式,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方式的应用水平。并且,我国高校还不断提升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将每一项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做好,将资金的利用率提升,促进高校的发展。另外,高校还要不断优化并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汲取其他国家或者其他高校先进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经验,推进其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确保资源、资金等方面的高效配置,进而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爱颖.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研究[J].智富时代, 2017(1X):203-203.

[2]高红丽.关于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策略研究[J].纳税,2018,12(32):256-256.

[3]蒋小鹏,张凤英,王秀兰,等.高校改进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J].会计师,2020, No.332(05):66-67.

[4]王丹丹.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

[5]戴晓燕.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范飞燕

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分析论文 篇3:

高校财务预算绩效模糊评价研究

【摘 要】 对高校财务预算进行绩效评价,不仅是顺应国家宏观政策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要着力改变“重投入,轻绩效”的传统财务模式。文章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引入平衡计分卡,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模型。结合S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其执行财务预算绩效工作进行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对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绩效模糊评价工作质量提出建议,旨在促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更加精细、规范和高效。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判法; 高校财务; 财务预算; 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

一、引言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高校资金配置合理性、投入产出效益、人才培养、社会认可度等。在国内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更应重视预算绩效的评价工作,顺应国家政策要求,理解吃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新预算法、党的十九大报告等重要文件精神,建立精细化、科学化预算管理机制,对财政预算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此外,高校外延式和内涵式发展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与有限的财政资金拨款之间的矛盾也是高校应当做好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驱动因素。按需求调整供给,将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投入到产出效益高的地方。

为了强化高校财务预算的约束力、科学引导高校财务行为、合理配置高校资源、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产生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高校应当建立和完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国内外学者都十分重视高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研究,这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学者对于预算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较多。Gaither et al.[1]认为指标体系的选取应当是科学的、多元的,得到的评价结果应当能与自身历史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进行横向比较,绩效评价结果可与财政奖励相结合,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国外学者很早就着手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进行研究,最初对高校进行评价的焦点侧重于教学和财务方面,后来将科研也纳入评估。美国鼓励高校向社会公众公开预算绩效评价报告,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当然国外学者的研究也有待完善:首先,大多数研究仅仅专注于高校本身而忽视了投资者、社会等的评价;其次,多数研究注重预算执行结果而忽视预算执行过程。国内学者近年才开始重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张卫枚等[2]指出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普遍缺乏客观性、可操作性、战略性等,提出引入平衡计分卡进行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刘国斌等[3]提出面对多变的经济环境,高校面临许多挑战,将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两大工具合理地引入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李权等[4]从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出发进行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张丽[5]尝试在财务、内部管理、预算执行层面建立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价法对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国内研究现状,有必要建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预算执行的过程和结果,注重财务和非财务方面,尝试采用定量化、可视化的方法,并结合主观判断,对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全面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为基础,在每个维度上选取能够代表该维度的关键性指标,构成二级指标体系。最终建立起具有系统性、可度量性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两级指标体系[6]。

(一)一级指标

为实现高校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与日常业务管理相联系,实现预算管理局部与整体、过程与结果、财务与非财务、长期与短期、定性与定量之间的平衡,将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战略目标具体化为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运营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并作为指标体系中四个一级指标。

(二)二级指标

每个一级指标又受若干子因素影响,选取有代表性的25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具体如下所示。

1.财务维度指标。该指标是绩效评价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主要衡量高校财务运行情况,还本付息能力,取得财政支持力度和自主办学取得收入情况,各项支出结构性合理情况等。其二级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财政生均拨款增长率、非税收入增长率、人员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教育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科研支出占总支出比重。

2.顾客维度指标。学生是高等教育最直接的受益者,是高校的“顾客”,可以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角度来评价高校取得的成绩。高校通过教学育人、科研业绩、就业率等衡量是否践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造更多的价值”的办学宗旨。具体二级指标包括生师比、教学名师占全部教师比例、精品课程占全部课程比例、毕业生就业率、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教师人均科研成果获奖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社会评价。

3.内部运营维度指标。高校的内部运营维度,就是要协调好行政、后勤、教学、科研等的关系,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反馈等具体工作,提高高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高校资源配置科学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挖掘高校办学潜力。具体二级指标包括收入支出预算完成率、预算结余占预算收入比例、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符合规定程序、生均固定资产值、生均图书数量、教学仪器实验设备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教学房屋图书资源使用效率。

4.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该维度指标反映高校资金用于促进自身发展、提升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以及教职工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师德、师风。指标值越高,反映高校越重视未来的发展,越有利于高校外延式和内涵式发展,越有利于高校招生就业、教書育人、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提升等,是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较好的表现。具体二级指标包括发展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教师专项培训费增长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占总支出比重、教职工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高校财务预算绩效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评价模型的原理与方法简介

本文综合采用平衡计分卡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两大工具。平衡计分卡着眼于组织的长期发展战略,将长期战略目标与日常业务管理紧密联系,并具体化为客户、内部运营、财务运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对具有受多因素、多属性影响的研究对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引入隶属度指标、利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评价,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使得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评价模型的具体思路是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被评价对象的指标集合,将评价评语集科学赋值;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集、二级指标集(甚至更低级指标)的权重集合;再请专家根据该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对各评价指标打分、计算隶属度向量,根据模糊综合评判法,将模糊评判矩阵与相应层级权向量进行模糊乘法运算,得出量化评价值。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因素评价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问题,克服了单一评价方法的片面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合理。

(二)高校财务预算绩效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

根据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两级指标体系,构建模糊评价模型,进行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步骤如下[7]:

1.构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因素集U

根据文中构建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因素集U,由评价指标的属性和层级特征,分别建立一级指标因素集和二级指标因素集。

2.确定评价评语集L

为对高校财务预算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描述各评价对象的优劣等级,现构建评语集,用L表示,L={L1,L2,…,Ln},为得到被评价对象的评价量化值,可以对评语集科学赋值。

7.得出高校财务预算执行绩效评价总体结果

为了模糊得出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量化值,对评语集L各等级赋值,将二级评价向量Ai与评语集L进行模糊乘法运算,得到各一级指标量化评价值:Pi=Ai×LT,(i=1,2,3,4)。将一级指标量化评价值和一级指标权重集做乘法运算,得到预算绩效评价最终量化结果M=P×wT,综合评价高校财务预算绩效情况,指出高校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优势和劣势,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合理化建议。

四、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模型实证分析

S高校是市属重点院校,经过六十年的办学积累,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S校充分认识到加强预算管理对于优化高校财务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等工作的重要意义。自2016年开始执行《S大学预算管理制度》,制度详细规定了预算管理职责和权限、预算收支范围、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绩效评价与反馈、监督等事项。S校非常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学校党委常委会是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对预算工作负有全面管理责任。该校自2016年开始实施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进一步了解S校实施预算管理工作情况,现以S校为例进行预算绩效模糊评价的实证分析。

(一)构建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因素集U

根据上文构建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级评价指标集U={财务维度U1,顾客维度U2,内部运营维度U3,学习与成长维度U4};二级评价指标集U1={资产负债率U11,流动比率U12,财政生均拨款增长率U13,非税收入增长率U14,人员支出占总支出比重U15,教育支出占总支出比重U16,科研支出占总支出比重U17},U2={生师比U21,教学名师占全部教师比例U22,精品课程占全部课程比例U23,毕业生就业率U24,教师人均科研经费U25,教师人均科研成果获奖数U26,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社会评价U27},U3={收入、支出预算完成率U31,預算结余占预算收入比例U32,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符合规定程序U33,生均固定资产值U34,生均图书数量U35,教学仪器实验设备支出占总支出比例U36,教学房屋、图书资源使用效率U37},U4={发展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U41,教师专项培训费增长率U42,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占总支出比重U43,教职工能力与综合素质U44}。

(二)确定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评语集L

将评语集定义为L={L1,L2,L3,L4}={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并量化赋值:L1(优秀)=10,L2(良好)=8,L3(合格)=6,L4(不合格)=4。“优秀”代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完成很好,各项工作完全符合预算管理的总体目标;“良好”代表工作完成较好,符合高校预算管理相关要求;“合格”代表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基本完成,但还有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不合格”代表预算管理工作未完成。

由计算结果可知,8

1.由一级评判向量B=(0.368,0.447,0.136,0.049),说明S高校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中,36.8%的工作被评价为“优秀”,完全符合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宗旨;44.7%的工作被评价为“良好”,符合财务预算工作的基本要求;13.6%的工作被评价为“合格”,工作基本完成;4.9%的工作被评价为“不合格”,工作有较大漏洞,需要按照预算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强整改。

2.评价工作中做得好的方面继续加强。由S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各一级指标的量化评价值,P1=8.494,是最大值,表明S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比较重视“财务维度”方面,保持良好的财务运行状况,提高流动比率,保障充足的还本付息偿债能力,在取得更多的财政拨款和提高非税收入增长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保障人员支出、教育支出、科研支出维持在适当的结构比例,财务维度作为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一定要继续加以重视。

3.评价工作中薄弱环节要做出整改。由S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各一级指标的量化评价值,P2=7.934,是最小值,且低于8,说明预算绩效评价在“顾客维度”稍有薄弱,校内预算资金在这方面投入不足,或者资金产出的效益不高,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占比不高,毕业生就业情况不是很好,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等社会评价有待提高。在今后的预算资金分配中应当加大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投入,引进和培养更多教学名师,加强教育资源投入和专业课程开发,开设更多精品课程,课程设置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向发展。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造更多的价值,让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对高校更加认可。

五、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绩效模糊评价工作质量的建议

第一,科学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模型对于提升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便于高校进行自我评价、开展自查自纠工作。高校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顺应财政部“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点和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设置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是两级指标体系,也可以是三級甚至更多层级的指标体系,细化部门责任,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评价模型,进行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工作。

第二,对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模型可以进一步创新,指标体系的选取除了文中提到的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之外,可以从投入角度、执行角度和产出角度三个方面来评价,构成一个完整的资金投入、使用、产出流程,同样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全面搜集数据,确保数据不间断。此外,绩效评价标准可以细化研究,便于同类高校就相同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发现自身与其他高校相比的优势和劣势;高校自身可以就连续几年的数据进行纵向对比,找出自身潜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并加以纠正或改善。

第三,高校预算绩效模糊评价采用定量化方式,很好地解决了预算绩效评价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合理配置预算资金、提高财政资源使用效益大有裨益。它的应用和推广有助于建立高校激励机制,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将预算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高校可以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各部门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信息技术是基础,高校要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与推广,建立校园财务一体化系统,整合预算信息、决算信息、财务与会计、预算绩效评价信息等,将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程序化、透明化,更好地接受监督,实施责任追究,解决高校当前“重投入、轻绩效”的不良氛围。

第四,有效利用绩效评价结果,做好反馈与整改,与部门或者个人奖惩挂钩。要克服绩效评价“应付上级任务”的现象,绩效评价信息要逐步公开,建立绩效信息公开机制,做好相关评价结果反馈工作,补好短板,加强评价较弱环节的整改工作,与部门考核、人事考核制度挂钩。

总之,高校预算绩效模糊评价模型适用于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评价,采用定量化方法,有利于提升高校资源配置,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需求定供给”的大趋势,促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科学化、高效化。要加强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模型的进一步研究,使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更加精细、规范、高效,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GERALD GAITHER,et al.Measuring Up:the prom-

isesand pitfalls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M].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1994.

[2] 张卫枚,陈红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9):120-121.

[3] 刘国斌,冀晶焱.基于BSC和KPI的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构建[J].会计之友,2015(8):126-129.

[4] 李权,朱波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财会通讯,2014(26):97-98.

[5] 张丽.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7(6):76-79.

[6] 林常娥.公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A大学为例[D].泉州: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7] 王海妮.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构建——以L高校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18(2):62-68.

[8] 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43-175.

作者:王海妮

上一篇:体教四班工作总结下一篇:印染废水处理纺织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