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实践与研究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网络教学模式的推进促成了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本文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和项目式学习(PBL)的定性研究,用SPSS数据分析了兰州理工大学(LUT)学生在听力,口语,写作三方面成绩在前测,中测和后测的差异说明了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网络教学实践与研究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网络教学实践与研究论文 篇1:

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

摘 要:《计算机网络》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师范院校,急需对课程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等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才能适应该课程教学的需要。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就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 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各类学生层次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层次界限逐渐明晰。构架在信息技术教育这条主线上的《计算机网络》教育的难度逐步加大,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计算机网络》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组织都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要改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1 教学体系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概念众多,理论复杂,技术发展迅速。并且是一门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交叉科学,按传统自然方式进行教学的方式由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已不再适合新形式的发展。因此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形成适应差异,发展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而分层教学体系可以使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层次需求,适当掌握教学进度与深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所需。

1.1 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育可采用三层次的教学模式。

第一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理论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从完善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方面打下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同时为后续课程服务。

第二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技能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网络硬件配置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技能。进而能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设计技能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系统设计与施工能力,使之适应计算机学科的动态发展及与其它学科(如通讯、自动控制)的交叉应用,具有计算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维护的能力。进而成为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领域的系统研究、设计、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1.2 教学过程的层次化

首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准备。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结合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合该层次学习的教学内容,必要时可补充教材上不详细的内容或进行适当的引申,明确每次课的基础内容和引申内容。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准备。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放低要求和起点,注重讲解和演示,使其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精讲精练,既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要善于引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在原有课本知识已巩固的情况下,教师要引申一些实例让其多加练习,给该层次学生创造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有问题时随时可以提问、讨论,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在练习环节,对基本习题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对,较难的习题要使低层次的学生能听懂但不必要求会做,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分层次教学。

再次,在上机辅导中要做好分层次实践的准备。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实验环节对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直接的帮助,其实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对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化。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更多的是做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强化基础,巩固技能;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加入设计性实验,在知识、技能巩固的基础上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应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设计一些应用性、灵活性及探索性较强、思维量大的实验。

1.3 教学考评的层次化

由于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层次化,教师在教学进度安排、考评标准的设定等方面,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形成教学考评的层次化。不能只看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高低,应考虑学生的层次,以学生在其所在层次取得的进步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的比重要增加,淡化记忆性内容的测试,增加机试比重,尽量减少评估的偏差,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上。

2 教学内容组织

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可分为3个部分,共有12章,其中第1章属于入门篇,主要介绍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等。2~9章是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部分,主要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模型,以及围绕TCP/IP模型的层次结构、各层软硬件情况和基本通信原理等。第10~12章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应用工具等。

1.1计算机网络的一般概念,1.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2.1概述,2.2M/M/1排队模型。

3.1数据传输基本原理,3.2常用的物理层标准。

4.1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4.2停止等待协议,4.3连续ARQ协议,4.4选择重传ARQ协议,4.5HDLC,4.6PPP。

5.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5.2路径选择,5.3拥塞控制,5.4X.25。

6.1网络互连概念,6.2因特网上的网络层。

7.1运输层概述,7.2TCP/IP体系中的运输层,7.3UDP,7.4TCP,7.5影响计算机网络的若干因素。

8.1IEEE802标准概述,8.2IEEE802.3,8.3快速以太网。

9.1ISO/OSI RM的高三层,9.2TCP/IP协议族的应用层,9.3域名系统DNS,9.4计算机网络管理,9.5计算机网络安全,9.6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10.1联网设备概述,10.2调制解调器,10.3网卡,10.4中继器和集线器,10.5网桥10.6交换机,10.7路由器,10.8建网技术,10.9网络建设方法。

11.1帧中继,11.2接入网技术,11.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12.1网络信息系统开发。

3 教学方法选择

由于地方师范院校的角色定位,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如何选择、使用教学方法,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精讲多练的过程式教学方法

采用精讲多练的过程式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上机练习与作业为主线,将所教内容建立知识点实践体系,对每个学生根据知识点进行考核,从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2 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讲课为主并辅助以学生上台讲课和自己给自己辅导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研究、讨论教学内容,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3.3 类比教学法

对于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归纳和总结。例如:对于OSI七层模型的理解,用一个“从上海到罗马的贸易过程”的情景设置使学生能体会到为什么要给网络分成这七个层次。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个参考模型存在的意义,但并不对每一层的详细功能做过多的介绍。

3.4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同轴电缆、光纤、以太网收发器、各种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搬到课堂上或直接将学生引至实验室,对照实物现场进行讲解。例如,模拟组建一个校园网,对所给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进行选型。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不同传输介质的特点和使用场合、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应用场合、具体局域网标准的含义,使学生基本具备中小型网络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选型能力。

3.5 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把握教学内容,提出任务;然后要和学生共同分析任务,讲解重点、难点,还可以给出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知识点的有趣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定期检查、监督任务完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最后要制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例如在讲授DNS域名系统时,对企业进行需求分析,提出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DNS服务器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最后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采用多种教学法,使教学过程重点突出、简单明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低层次学生,通过教师的生动讲授和自己的练习能较快、较好地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对于中高层次学生,他们学到了许多过去不了解或没有真正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加深了对计算机的认识与了解。

4 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将重难点反复讲解,也做不到知识点的面面俱到,而作为该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我们在充分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及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开发了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应用案例、重难点讲解、操作演示、示范授课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教学内容的载体从单一纸介质的教材向多媒体教学资源发展,教学方法也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通过资源库,学生可以更多的采用自学加咨询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 结语

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完善其教学体系,今后希望进一步加大教改的穿插力度,以改善现有教学带来的不良结果,并且结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内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及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成忠.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 蒋中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4).

[3] 曹建文,兰聪花.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文化教育,2005(34).

[4] 王晓松,苏小玲.“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方法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7,12: 149~150.

作者:宋旭 吕靖 吴亮

网络教学实践与研究论文 篇2: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摘要】网络教学模式的推进促成了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本文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和项目式学习(PBL)的定性研究,用SPSS数据分析了兰州理工大学(LUT)学生在听力,口语,写作三方面成绩在前测,中测和后测的差异说明了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PBL) 任务型学习(TBLL) 网络平台 SPSS

【Key words】project-based learning(PBL); task-based learning(TBLL); internet platform; SPSS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体现出人们对外语教学新的要求和时代背景。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结构,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标准,都提出新的要求,强调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核心。全球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也为外语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必要性。传统教育正在走上线上教育。新东方,学大等教育培训机构正在网络化;而北风网,一起作业等在线平台正在融资瓜分在线教育的大市场。外语学习强调情景应用,而网络上各种教育平台提供给我们与外教面对面交流学习英语的机会。面对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改变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成为外语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对网络数字平台的了解及校园的网络信息平台支持

笔者利用 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调查设计,通过对随机抽取的一年级的三个班学生进行了课堂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数字时代的适应,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文科还是理工专业,96%以上的同学属于Z一代(90年代中期或两千年早期至今)。换句话说,学生对于数字化资源的使用已经渗透在他们的日常学习交流生活当中。当今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理念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思路。学校也积极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从2015年秋季开始,兰州理工大学开始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该教材的编写依据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在立足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引进先进外语教学理念,融合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采用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多样的教学手段,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支持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大学英语教学迈向新台阶。”在每个单元后面都设计一个与所学单元知识相配套的项目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学校目前也提供了可供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以适应支持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变革。

二、项目式学习的理论支持和优势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种源起于美国的教学理念。著名建构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学生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 )在《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活动的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项目学习的概念。他给“项目”的定 义是指学生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克伯屈,项目式学习分为四个阶段:1.决定目的,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提出学习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2.拟定计划,即制定达到目的的行动计划,包括材料问题,工作任务分配,实施步骤等。拟定计划由学生承担,教师只对学生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指导。3.实施计划,即学生运用给定的材料,通过实际的活动来完成计划。4.评定结果,即教师提出评定的标准和方法,由学生自己评定。(同上)可见,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教师不直接灌输知识,而是问题解决的协助者和指导者,发挥学习者体验的优势。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在通过“做中学”,通过能动行为,主动构建知识框架,而不再是被动接受者。项目式学习是有意义的主动学习。都是通过教师设计一系列的任务,通过学生参与亲自完成。这样语言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得到生命力,而学生真正做到了“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项目式学习结合了建构主义理念,将任务型学习,交际教学法的结合起来,而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又是将这些理念变为实际可操作的工具。可见,项目式学习的理论支持契合我们对外语学习的要求和培养目标。

三、项目式学习实证研究

笔者从2015年春季开始对新生通信班一班与软件班二班分别设计了项目式学习和传统的语言讲授(以下简称项目班和对照班)的实证研究,历时两学期。根据进校成绩,这两个班级的英语平均成绩都在96到110之间,基础相当;两个班的学生人数是各50人。研究方法是定量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目的是分析项目式学习在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项目分为三个测试阶段:前测,中期测试和后期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听力30%,口语(演讲)35%,写作35%。数字技术平台支持的“项目式”学习的成果是要求分组将课文单元按照“项目”做成视屏的形式,校园网站和微格教室为他们的视频制作提供工具和条件。老师根据视频的质量,口语的流利程度,项目的创意,语言的组织打分(主要根据学生的用于测试口语)。并选择高质量的视频挂在校园网上鼓励其他同学。具体的操作程序是:根据学生的层次和个性分组,分配给他们喜欢的单元项目,老师指导他们按照“项目”的程序网络查找资料,查阅的资料包括视频演讲、文本形式等。在整个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纸质教材与多媒体网络资源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英语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多课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四、研究结果数据分析评估

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利用SPSS数据分析对项目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语言前测如下:

五、结果与小结

对照班和实验班除了在数据方面的研究之外,笔者还对在学生中开展了定性研究活动。在一学年结束时对对照班和项目班的问卷调查中,65%的同学认为项目式学习促进视听说的兴趣。71%的同学认为以网络为平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如查阅资料,筛选整理资料,语言组织能力提高了。87%的同学认为项目式学习锤炼了合作精神和创新理念。在对项目班的同学的随意访谈中,笔者记录了项目式学习的如下获益:语言综合素质得到培养;以语言使用为目的学习才会实质掌握语言;反复视频拍摄的过程是很好的口语锻炼的机会。存在的问题有:如何有针对性地利用网络资源,如何让全班的同学都掌握数字技术的使用,如何让项目式学习对听力提高有实质性的促进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徐淑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任务型教学法[M].北京:中国水利会水电出版社,2015:11.

[2]曹磊.等互联网+跨界与融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44.

[3]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60.

[4]魏永紅.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5]Sally Berman.夏惠贤等译.多元智能与项目学习—活动设计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序.

[6]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0.

*本文为校级重点项目: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

作者:王小燕

网络教学实践与研究论文 篇3: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实践与研究

摘要:新媒体、新技术突飞猛进,虚拟现实技术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虚拟现实电影”、“虚拟现实展馆”、“虚拟现实城市规划”等。为了满足新媒体传播的需要,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课程成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者对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课程如何更好传播红色文化进行梳理和总结,植入课程思政元素,为相关教学和研究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虚拟现实;红色文化

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还原实际场景,用户可以自由控制全景VR的视角,随心所欲,自由观看,艺术家可以借用VR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结合在一起,塑造出更具沉浸感的艺术环境,从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感、更强的互动性以及大幅度提升的沉浸感,同时也更加方便观察和欣赏。为了满足新媒体传播的需要,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课程成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物质载体与精神表征的统一,在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何将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融入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课程,笔者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红色文化元素的植入路径

VR,即虚拟现实技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为利用单反/全景相机等摄影器材拍摄实景,经过特定软件的拼合处理,最终实现360/720度全景立体图像/视频。全景把相机环360度拍摄的一组或多组照片拼接成一个全景图像,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全方位互动式观看的真实场景还原展示方式。用户在虚拟环境中通过人机交互,可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知,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突飞猛进,虚拟现实技术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全景电影”、“全景展馆”、“全景城市规划”等,现代人接触的媒体技术更先进和多样化,人们更乐意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的获得。为了将红色文化更好的传播,从广大受众被动的接受,变為乐意主动尝试,需要不断拓展媒介载体和改进技术手段,提高广大受众的接受兴趣,让更多的年轻人喜闻乐见,从而突破媒体传播的瓶颈。全景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和形式,可依托手机和计算机终端传播,也可用专业的VR设备观看,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红色文化元素植入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实践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艺术与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的结合,并应用于红色文化的传播,是一种艺术与技术上的创新尝试。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全景虚拟现实展示技术逐渐得到推广,通过相机对空间的全方位录制记录,得到了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不同角度的影像,再对其进行裁剪拼接,便能得到全景影像。观众可以在电脑上或头戴式显示设备上全景调整观看角度,查找全方位的场景信息,全景虚拟现实展示技术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平面式”、“景框式”的视觉表现方式,为我们在艺术视觉表现上提供了新的方式与思路。以此为载体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是一种全新的展示形式。笔者在开设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课程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重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将课堂进行了延展,进行了相关实践与研究。

一是研究全景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为重庆红色文化传播提供技术支持,运用全景虚拟现实技术展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纪念馆,弘扬红岩精神。

教学过程围绕红岩精神的主线,重点展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其所属纪念地:原中共中央南方局机关、八路军新四军重庆办事处红岩村13号、中共中央南方局办公处(俗称周公馆)曾家岩50号等。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VR眼镜等新技术与新媒体,拍摄、数字合成系列全景虚拟现实展示短片,对重庆红岩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整体风貌做视觉上的全景展示,并辅以配音进行讲解。技术上突破VR眼镜的设备局限性,使观看受众范围最大化,传播更广泛,同时开发出可应用于手机、计算机终端的全景虚拟现实音画展示作品。

二是在课程实践创作环节中,对重庆红岩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全景虚拟现实项目进行场景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对展览陈列内容分析、观众切换路径设计、界面中的人机互动逻辑设计。根据全景虚拟现实项目场景规划设计的取景点路径规划,到实地进行全景拍摄。在展览陈列现场进行全景拍摄的基础上进行全景的拼接及后期处理,制作出符合使用标准的虚拟现实场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利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全景虚拟现实展示的技术手段,为红色文化遗产的全面展示提供新的媒体路径。

三、红色文化元素植入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真实还原红色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不受场地限制与内容丰富的学习体验,让红色课程与基地有机结合。利用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在掌握技术知识的同时让叫学生感受触及心灵的精神传承,起到了红色研学的作用,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方式,传承爱国主义不是讲空话、唱高调,成为共识,内化于心,最终外化为每个人的具体的行动。虚拟现实技术和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让课程的技术内容转化为实际应用,学生普遍有成果感。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融入点的实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在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强化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学重庆革命历史等内容,要求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梳理重庆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巨大成就。该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学习结果的获得,是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的最终印象和结论,相比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认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孔莉莉.数字化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教学实践与研究:以全景VR视频技术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16):40-42.

[2] 龚苏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设计类课程创新教学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21 J50-4;G434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0 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3538)

简介:赵鹏涛(1977—),男,汉,河北省东光县,讲师,硕士,重庆工程学院,400056,数字媒体艺术。

作者:赵鹏涛

上一篇:优秀运动员教育信息论文下一篇:机关党委个人工作总结优选